茶文化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起源

篇1

关键词:茶马古道;设计元素;企业文化

1.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的茶马古道就是中国古代进行商贸而形成的。古代人们赶着马,在马背上装满货物和商品,穿越崎岖的藏、川、滇进行贸易活动。因为最早时候的商贸活动是以茶马贸易为主的,因此后来也被称作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打通了因古代交通不便造成的文化闭塞的局面,使各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他从最初的商贸到后期的文化传播,给中国创造了不可胜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间交流,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成为一种茶马精神[1]。

2.茶马精神和企业为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中的文化,离不开人们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茶马文化是在中国古代茶马古道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一种马帮文化。古代的马帮在茶马古道上穿梭,经历着恶劣的环境考验和生存挑战,他们逐渐被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马帮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利用长期总结下来的经验对团队进行管理。茶马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融合则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进取创新

茶马古道最早的起源于茶叶和马匹的交换,在茶叶运输贸易的过程中创新出了普洱茶这一茶叶。在马帮运输茶叶的过程中,因为复杂的地域条件导致时常遇到雨雪等天气,马帮不能很好地保存所有的茶叶,部分茶叶被雨水淋湿。马帮在天气晴朗后将被淋湿的普洱茶晾晒,晾晒过程中青毛茶开始发酵,最终形成了有名的发酵普洱茶。马帮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更加好喝的普洱茶,同时还不断对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并广而传播,使普洱茶成为了至今都很受欢迎的茶叶。创新精神正是茶马精神的一种,也是今天的企业所需要的一种宝贵精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对于市场未来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都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构建创新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时时刻刻处于进取之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2勤劳奋斗

茶马古道全程经过、四川、云南,全程加起来达三千公里。在那个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机械工业的时代,加上道路不方便,天气多变,三百公里的路程都是普通老百姓不敢想象的,而这三千公里却是马帮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正是这一勤劳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了茶马文明的辉煌。赶马人为了尽早和妻儿相见,为了及早完成贸易防止货物在路上变质,一路上更是不顾辛劳,风雨兼程。有的时候会因为一些极端天气导致行程耽误,就不得不减少路途上的休息时间,赶上预期计划。这一路上不仅要过起早贪黑的日子,还要照顾好马匹,因为马匹是马帮的一个宝,被赶马人视为珍贵的。每个人照顾十多匹马,这些马匹身上的货物也是由赶马人负责装卸的,这是一项体力活,不管多累赶马人都不会放弃。这些赶马人正是中国最淳朴的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对于企业而言,正需要这样的勤劳奋斗的精神,如果企业形成了一种勤劳奋斗的文化,那么企业的效益将不会低。企业的任务员工都能按时完成,企业将得到蓬勃的发展。对于每个员工而言,养成勤劳奋斗的精神能够让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形成勤劳奋斗的文化,整个企业的风气和运行效率都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一文化的形成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

3.茶马古道元素在企业办公空间的设计

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新手法将中国的一些传统元素进行运用,形成“新中式”的设计风格。这样的设计风格是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元素相融合而成的。中国的传统元素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被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使茶马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合,让茶马精神在企业设计中得到体现,要在办公空间中引入茶马古道的设计元素,提高办公空间的文化氛围,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茶马精神的韵味。

3.1色彩的运用

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并最终影响人的情感。因此色彩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是重要的元素。结合茶马精神的寓意,可以使用暖色调的主题来进行设计,暖色调能让人感到激昂、热情、顽强。彰显茶马精神的文化,可以将办公空间中选择浓重的色彩进行装饰,比如褐色的马匹能让人联想到赶马人一路上的艰辛,体会到马帮的淳朴和勤劳。办公空间的地面可以使用仿马匹毛的地毯,透出马帮生活的缩影。窗体和顶端的装饰以纯朴的黑白灰三色为主,彰显马帮生活的艰辛与路途的漫长。

3.2马造型的运用

茶马古道的设计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马是马帮的亲密伙伴,是路途上的战友,见证了茶马古道的艰辛。将马的图案运用于办公空间的设计中,不仅增加办公空间的气势,还能添加一段故事,提高整个办公空间的艺术氛围。

3.3道路元素的运用

茶马古道全程长三千公里,形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在办公空间中可以通过错落的线条设计,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加线条的视觉冲击和现代感,为整个办公空间添加企业文化的特征[3]。

4.结语

综上所述,茶马精神是在中国古代商业贸易中不可多得的,是中国最淳朴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把茶马古道的设计元素运用在企业文化中,并且在企业的办公空间中也体现茶马古道的元素,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文化气氛大有裨益。

作者:王健鸿 单位:云南省迪庆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文科.传统文化在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中的融合运用——以茶马古道设计元素与企业文化结合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2:84-85.

篇2

[关键词] 合资企业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各自母公司的文化对双方都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一企业中,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外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万希,2005)。李燕萍、鲁军(2002)根据霍夫斯塔德模型对中、法、美三国民族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与法国在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生活数量等三方面比较相似,但与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对于分属不同洲际的日本和法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文化差异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二、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显示:民族文化能够解释组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近50%的差异。通过文化模式和组织观念的角度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研究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加快合资企业文化认同和融合的过程。本文将中、日、法三国的民族文化特征与管理模式归纳如下:

1.中国的文化中,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致性和合作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主义。在为人处世上,善于周旋,以和为贵;权利比较集中,有较严的等级制度,各层级的权力之间距离大,尊重权力和等级;风险规避意识较强,对待新事物趋于保守,拒绝变化,缺乏创造力;注重人情关系,注重人的态度和本质,做事先看品行和动机。

中国管理模式中,政府注重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视道德准则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制约;在处理企业内外部关系时,规章与合同往往退居其次,上司同下属的关系带有较强的感彩。

2.日本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三个方面:a.家长式管理,对等级制度认同,在社会组织中,权威受到绝对尊重;b.强调家族主义,社会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类似于父子关系的联系。在企业中,按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的时间顺序确定相互依赖的关系;c.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强调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群体的忠诚。

日本管理模式在多方面体现出了上述文化特征。终身雇佣制、禀议决策制、年工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以及“品管圈”(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等鲜明的日本管理制度都表现了一种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注,也有效地维持了团结、和谐、稳定的员工队伍。

3.法国文化中,在人群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化发展;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存在,比较强调地位对等;在行动指向上,不喜欢变革,习惯于安定的生活,工作流动率较低;对金钱和追求欲不很强,心态平和,重视人际关系。

法国的管理模式,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特别强调严密的组织机构和高绩效的运作机制,以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的根本基础,并且很重视员工的某些需要的满足;在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上,把专家型人才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分开,前者作为中、低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后者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来培养;在计划与决策模式上,法国企业也是高度集权的。

三、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实践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文化差异对合资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中人员配置、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以及晋升制度这五个方面的产生影响。

1.人员配置。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人员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一般采用终生雇佣制。法国企业用工方式很灵活,单位的所有员工分为恒定员工、临时员工和个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企业的工作人员三类。其中恒定员工,即长期合同人员,为企业的核心力量,主要指干部和技术人员;临时员工包括定期劳动合同(主要对工人)、实习(如半工半读)、局部时间与间歇式工作三个部分。在选拔人才时把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则比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强调在上级面前必须谦虚谨慎,与同事之间关系必须和谐融洽,在这种标准下很多时候选出来的干部并不一定具备组织和管理才能。调查结果说明,由于中国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与日本企业相类似,而与法国企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中日合资企业的员工认为该企业在人员配置上的制度有效性高于中法合资企业的员工对该企业在人员配置制度的评价。

2.薪酬和福利。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薪酬福利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都有较好的薪酬体制。日本企业,在工资奖励方面,大多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主要是根据员工在本企业服务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在保险福利方面,除由社会、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付费之外,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法国企业,在薪酬方面,人员待遇与岗位紧密结合,以岗定薪,同时技术职称与岗位和待遇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侧重于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与贡献等因素,强调员工薪资变化的平稳,反对大起大落。而中国企业偏重考虑企业员工的资料和学历,即工资对人不对职,但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调查结果说明,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摒除了传统的中国人事管理中对员工激励不重视的缺点,注重对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完善,因此,两家企业的员工对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

3.培训和发展。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都有较好的培训体制。在人力资源发展中,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不仅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法国企业也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方式不拘一格,注重培训效果。调查结果说明,两家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培训有定岗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再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家企业员工对该公司在培训方面的评价均认为是比较有效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外方对提高生产效率感兴趣,因此注重对中方员工进行技术和生产培训,而培训管理技能很少。

4.绩效评估。调查发现两家企业在绩效评估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企业在考核与晋升上,主要有成绩考核,情意考核和潜能考核,将态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并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法国企业员工的考核往往强调上下级“双向”沟通,喜欢通过交流来共同造出问题所在,并不单纯地定义为考核,员工的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资等方面的联系并不太多,而更多的是用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国企业在员工考核方面,多采用单向式,被考核者没有机会提出意见,人情成分过重,考核结论有较严重的趋中性,可信度不是太高。调查结果说明,中法合资企业员工认为该企业在的绩效评估制度的有效性高于中日合资企业员工的评价。在对中日合资企业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该企业许多员工对企业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并且人情成分过重感到不满。

5.晋升制度。日本企业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法国企业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利用各种管理工具为员工设计发展路线,比较理性,强调按照既定的路线调整职位,但有时显得比较呆板,员工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不是很多。中国企业员工晋升前常用组织考核、集体讨论通过的模式,强调资历与经验,员工晋升的机会不多。对两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两家企业的员工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员工晋升影响较多,“裙带关系”严重。这也是我国企业在人员晋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尽管文化的冲突会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开始为跨文化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在某一汽车集团中日、中法两家合资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两家企业在合资过程中,不仅注重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还注重了国外被证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工具,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外方投资企业来自民族文化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都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因此在合资过程中,两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中日合资企业中更多的强调群体意识,在激发工人的参与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体系,在中法合资企业中更多注重创新和实效,主张正面激励。中国对人情及关系的重视是中国文化同外国文化差异中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引发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现在中国与国外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性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管理质量,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燕萍鲁军: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中法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6):71~73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茶文化。本文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出发,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特色并进行比对分析。以此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传承与交融发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英美文学视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仅要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寻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与内容,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变发展信号,与中西方茶文化发展的根源流变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变整体的发展走向。通过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对国民的生活影响与审美作用,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融发展。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扩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经验过程中,茶叶同样中居于重要位置,不仅具有养生保健与清热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脉的系统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在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茶叶通过对外贸易与交流,将中国茶叶远销海内外。西方传统茶文化由此开始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茶叶生长的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国家人民的饮食口味与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因此,西方国家所喜爱流行的茶叶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红茶文化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内涵与社会发展特色,不断地充实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异

中国与外国茶文化的根源启蒙与发展历程也不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最早诞生的国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本土,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地赋予茶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一脉相承,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国民的精神风貌。外国的茶文化以中国茶叶的引进为基础,以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启蒙,并结合自身茶叶发展的区域特点与国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依据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推动下,让极具欧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英美视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茶文化均作为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国民所重视。关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茶叶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表达着读书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茶叶在进入的初期阶段,茶叶是一种十分稀有罕见的物资,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物资供给需求,因此,视若珍宝,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文化内涵。饮茶的习惯也为少数人所享有,因此,在饮茶是十分注重饮茶的仪式感,到后来即便茶叶的普及,这样正式的仪式规范也被保留了下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国民生活。

2.1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且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如,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盛行,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寻常百姓都酷爱饮茶,在这当中,僧侣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将佛家思想与传统茶文化紧密结合。因此,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十分看重饮茶时的平心静气与淡泊超脱的心态,并在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国传统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熏陶,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内涵。

2.2西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方茶文化的传播发展开始于欧美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在这当中,以英美两国的茶文化发展最为突出。西方国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将下午茶列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早餐与晚餐一样的平常。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会时,先生、太太一同品尝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节。由此观之,在西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中,茶叶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精神品质与富有仪式感和实用性的内涵特点。

2.3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

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的差异发展提供了依据。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如,中国人酷爱绿茶,喜欢绿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国家偏好红茶,喜欢红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以绿茶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红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不仅仅起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而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3英美文学视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都经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于中外国家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英美文学的视域观察下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的影响。如,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茶叶常常是其中故事情节或是文学创作的座上宾。经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饮茶文化,展现了国民关于饮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体现了茶文化对于国民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生活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因素来源与中外国民的不同生活习惯与审美思维,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的生活有着诸多的影响。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国人饮茶这一生活细节,表现国人饮茶的生活姿态与审美情趣。这体现了茶叶是国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人饮茶品茗喜欢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纯真质朴。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喜欢在饮茶时加入糖或牛奶,细细品味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调,营造中悠扬放松的氛围,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享受的时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贸易的影响

茶叶贸易对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早期发展中,茶叶便作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运输到世界各地。为我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当土生土长的中国茶叶传入海外后,也为英美等西方国家根据地域特色种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作为贸易发展中带有本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物资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文化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叶在一种功能性饮料的基础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饮茶品茗更是一种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为艺术。如,人们在煮茶的过程中强调时间与水温的平衡协调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来的茶可以达到好的茶效。这就发展了中国人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对西方人而言,注重饮茶的仪式感与实用感,饮茶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正式的礼仪,同时西方更为注重饮茶所可以满足的生活需求,这对西方文化中注重礼仪讲究实用的文化特点有着内在影响。

篇4

关键词:茶道;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比较;表象差异;精神实质差异

一、日本茶道

谈到茶道文化,世人皆会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从日本茶道发展史来看,将饮茶习俗传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这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茶道中,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的状态。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是熄灭了心中诸般之后的宁静的、安祥的状态,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过茶艺表现禅宗精神,是茶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茶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种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中国的茶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接受各种各样的饮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东西反而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淡了,这样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样发展壮大。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它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表象差异

1.形式差别大: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过于随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的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专业,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发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体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本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的多,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

4.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实质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人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东方出版社1992;

[2] 《浅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 《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董姻、谭雪婷,大庆社会科学2010.4总第159期第2期;

[4] 《中国茶文化》:陈香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策略

我国自汉代就有喝茶的习惯,唐代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遗产法律的保护范围

茶起源于中国。我国茶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与茶具、与茶有关的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茶叶的制作工艺、泡茶的技艺,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与茶有关的民俗、礼仪、诗词曲赋和茶画等。这些都是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范围。关于茶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其中的诗词曲赋和茶画等由于已经固化,也容易实现保护,但对于茶文化遗产中相关的技术,与茶有关的民俗的保护相对比较难以实现,因为这些需要人们不断实践和传承,这样才能使茶文化在传承中实现创新,使茶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茶文化内容丰富,其存在决定于多方面的因素,外界条件的改变就有可能导致茶文化遗产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在目前受市场经济和利益的影响,往往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茶文化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使茶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茶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茶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实现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2.1通过法律保护茶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实需要

茶与饭在我国并称,足以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在饮茶习俗、与茶有关的礼仪方面不尽相同,这些不同正是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甚至心理特征。可以说茶文化是我国民风、民俗、民情的具体体现。同时,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茶诗被称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绝,以茶为内容的词曲赋被誉为我国的国粹,茶画被视为我国的瑰宝。许多内容经过专家学者整理,已经拍摄成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可以说对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于传承研究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实现茶文化遗产对艺术审美的再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2.2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文化内涵丰富,与茶有关的故事更是意义深远。如炎帝尝百草中毒而得茶的故事,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大爱边疆的博襟,客来敬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特别是茶文化所推崇的平和清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品茶所形成的品味人生则是引导人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这些都对于促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交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茶作为一种商品,加强茶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促进茶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安溪的铁观音、杭州的龙井、武夷山的大红袍、宜兴紫砂壶,不仅是当地的金字招牌,通过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拉动力。许多地区制茶工艺、泡茶技艺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标签和商业表演技艺。所以,对茶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更具经济和社会效益。2.3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决定了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茶文化具有的巨大商业开发价值,这种价值也使得许多利益团体瞄准了这点。但茶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如果抛开了这些而单纯从利益的角度去开发,就会使茶文化遗产失去了其价值所在。可在现实中谈到茶文化遗产,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开发利用上,过度开发是当前的现实,这样最终会导致茶文化遗产价值的丧失。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对茶叶的制作工艺比较重视保护,而对于茶文化的保护却不重视,许多技艺传承观念、方式落后,难以保持文化的完整性,更难实现新的创新。许多茶产地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使许多茶文化物质遗产、茶文化景观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茶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单一、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等问题十分严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实现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3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策略

3.1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

实现对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完善立法是基础。就目前我国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来说,并没有专门的相关法律,在《刑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治安处罚法》和最高院相关的法律解释中虽然有相关的保护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针对所有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统一规定,并不是专门针对茶文化遗产保护所设定。当然,在一些产茶重要地区,从保护茶文化遗产方面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效力仅具有区域性,效力不高,难以适应茶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我国作为茶的起源国,茶产业地位重要,茶文化影响深远,但对茶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却是空白,结合这一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应当制订《茶文化遗产保护法》,这对于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茶文化遗产是特殊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技艺、工艺和品牌等往往与具体的传承人和地域有关。而《茶文化遗产保护法》作为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在其制订上必须充分体现茶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利益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立法上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茶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利益,但在利益的保护设置上应当适当。要充分平衡好传承人和其它社会群体的利益,使其和谐发展。二是充分尊重民众意愿的原则。我们茶文化内容丰富,各地区差别较大,这是我国茶文化遗产的特点,也是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难点,所以在立法上要进行充分调研,听取民众的建议,遵循民众的意愿,从而实现对茶文化遗产原产地特色的保护。三是继承和发展关并重的原则。茶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沉,但这种文化遗产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升华,体现价值所在。如“黄山茶礼”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成功典范。所以在立法中应当一方面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应当在保护基础上促进其发展。

3.2完善茶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

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茶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茶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准确认定问题。关于传承人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针对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笔者认为这个传承人应当在对这个遗产项目掌握程度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其在这一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同时,这一传承人应当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茶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并从传承发展的历史高度去完成这一项目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保护传承人的权利、明确义务。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社会事业,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保护传承人的权利,防止出现某些传承人因为项目的传承人而形成生活的困难,丧失生活的尊严。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保证传承人的基本生活,甚至应当适当高于其它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强传承的自信心,增强自信力。要通过法律方式明确传承人的义务,也就是传承人应当承担传承的义务。这种义务包括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开演示与宣传,同时从项目发展壮大的角度,合理确定好接班人,使项目得以发展和创新。三是明确传承人合理的利益分享。建立传承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应当通过法律的方式,对传承人与有关市场主体达成的开发约定进行保护,并保障其得到合理的利益份额。但同时在开发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防止出现为了商业利益所进行的破坏性的过度开发。同时要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传承人权利的保障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利。

3.3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优质名茶产地的保护

优质名茶产地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云南的思茅地区,这一地区被誉为“古老的茶叶博物馆”,这里以最古老的茶树和历史最悠久的茶园和茶树品种最多而著称。这些都形成了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加强优质名茶产地地理标志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成为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关于茶文化遗产保护在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TRIPS协定等国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作为我国来说,签订的一些多边和双边协定对此都有原则的规定。商标法,驰名商标保护法都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根据这些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等,优质名茶产地可以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方式,实现对优质名茶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取得名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后,一方面可以体现某一茶产品的产地来源,也可以体现其产品的质量、信誉等,同时也可以实现相关商业秘密的保护,保护其品牌价值。经过实践证明,这也是十分可行的,如“杭州龙井”、“信阳毛尖”等商标就不但解决了地理标志的产权归属问题,也很好地实现了商业权利的保护。同时,许多地区还围绕优质名茶产地域保护出台了地方性的规定,这些都促进了对茶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是实现保护目的最有效的方法。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通过相关法律机制的建立必将促进茶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中国文化,2013(5):68-73.

[2]孙悦.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民族文化建设研究[J].生产力究,2015(15):135-139.

[3]庞琳.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20):56-57.

篇6

关键词:陕西;茶文化;茶马互市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82—06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茶以其独特的自然功效和文化内涵,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陕西作为中国古代长期的文化及政治中心,其茶业发展同样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茶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在对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陕西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神农氏与陕西茶文化

对于国人饮茶的起源,以往学者多据成书于战国至汉代间的《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之记载,将神农氏与茶叶联系在一起。但据陈文华等学者的考证,今本《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关于神农氏“得荼”或“得茶”解毒的记载,类似的记载晚至明清时期才出现,所以,以往的研究多属以讹传讹。此外,以往学者所常引用证明“神农氏得荼”的《淮南子》等书中也仅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记载。目前看来,最早明确将神农氏与中国饮茶起源联系在一起的,是被称为“茶圣”的唐人陆羽。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七之事”中又引《神农食经》的“茶茗久服,人有力悦志”为佐证,明确提出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第一人。

神农氏最早见载于春秋时成书的《周易》“系辞下”:“包犧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以神农氏著称的部落,起源于古羌人,生活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其部落活动的时段应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据《庄子·盗跖篇》的记载,神农时代“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这说明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考古证明,宝鸡地区是仰韶文化遗存较丰富的地区,发现文化遗址700多处。其中,又以北首岭文化最为典型。从北首岭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文物和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的墓葬制度来看,它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比较繁荣的阶段。从时间和地域上判断,北首岭文化很可能是由神农部落所创造的。而考古工作者在当地所发现的人面鱼纹图,又可与《山海经》的神话互为印证。北首岭文化形态持续1000多年,后来的炎帝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时代,神农氏作为部族推崇的首领更合乎情理的解释应是女性。

此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又有“炎帝神农氏”的记载。先秦以前的著作一直把神农氏与炎帝神农氏分开。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世经》将神农和炎帝神农氏合并记载,而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为一人。此后,古籍多把两者合称为“炎帝神农氏”。但经过笔者考证,发现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最早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两种前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始文化。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这是关于炎帝生长地的最早记载。此外,《水经注·渭水》《路史·国名》也都记载炎帝长于宝鸡。《帝王世纪》又载:“神农氏,母曰任姒,有乔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阳”和“尚羊”分别指今天陕西华山亦即秦岭之南及宝鸡市南神农乡常羊山。郭沫若先生指出:“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据此推测,第一个炎帝神农氏是距今4700年左右在少典氏与有蠕氏家中诞生的。炎帝神农氏诞生时已属娶妻生子,知父知母,知子孙的父系社会,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这位神农氏及继承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经济文化,功绩突出,被氏族尊为炎帝,尊号与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

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从而有了“八代炎帝”的说法。传统的说法炎帝共八世,有240到300年的时间。何光岳先生则进一步判断宝鸡姜水是八个炎帝中最早一位的诞生地,在这里正式由神农氏的名称被尊为炎帝,其他地方诞生的炎帝无疑都是他的后裔。第一代炎帝伊耆和第二代炎帝柱的故里在宝鸡,柱的后裔庆甲的故里在湖北,末代炎帝榆罔曾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此后,又在阪泉败于黄帝后,退往湖南。所以,笔者赞同张辉杰、路笛等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炎帝始祖应为神农氏,而神农氏则是炎帝族早期首领的泛称。神农氏族的发展历程应为:神农氏(母系社会)—少典氏(父系社会)—炎帝族—炎帝神农氏。

篇7

关键词:茶叶包装;传统纹样;吉祥;云纹;缠枝纹样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56-01

一、茶文化与茶叶包装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茶文化更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茶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做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叶包装,其浓郁的名族特色已经被作为茶叶产地象征性的文化产物,与产地的文化产生共鸣。从古至今茶叶的包装就十分被人们所重视。到了现代,茶叶包装装潢已经成为诠释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但目前市场上部分茶包装目的仅仅限于追求商业利益,不重视包装文化内涵和品质,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文化品味,有些在包装设计定位上更远远偏离茶文化主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在茶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纹样来探讨如何将其文化意蕴应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上,以提高茶叶包装的文化审美属性,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

二、中国传统纹样的内涵特点及在茶叶包装中体现的意义

纹样是指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经过抽象、变化等方法而形成的规则化、定型化并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中国传统纹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艺术精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概括来说,具有以下六个特点: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注重唯美、风格迥异、意蕴深厚、图意相生。

将中国传统纹样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深刻诠释。要将传统纹样恰当地运用于其中,较好地体现民族特色,首先应深入了传统纹样的内涵和特点,然后通过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与传统纹样文化相融合方法来进行,最终实现茶叶包装设计的理想效果。

三、传统纹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纹样吉祥观念在茶叶包装中的体现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事物都心存向往,而传统纹样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一种吉祥寓意的代表,因而传统纹样蕴涵的吉祥寓意也就应用在了现代设计当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将具有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作。

在我国茶叶包装领域,使用传统吉祥纹样赋予茶叶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这其中许多吉祥图案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够含而不露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联系起来,让人在品茶的同时还能品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云纹在茶叶包装中的运用

云纹的起源有许多种推测,有人认为云纹起源于人类仿天上多姿多彩的云朵产生的云纹说;有人认为云纹产生于人类原始的劳动技术;也有人认为是出于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表达。在近几年的茶叶包装设计、会等活动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民间文化等范畴非常之多。其中有些设计师在图案运用上就已经把“云纹”作为自己的表达语言,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缠枝纹样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

缠枝纹为我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从中国缠枝纹样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所具有的典型艺术特色来看,中国纹样本身具有的延续性是中国传统纹样经久不衰的主要因素,且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中国传统纹样。如龙凤纹样,植物花鸟纹样,虽然其象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但其广为应用的特质没有变。缠枝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案应用于茶包装之中,能形成某种意境,表达某种主题,对于创造茶叶商品的艺术形象和营销能起到很好作用。

四、结语

总之,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寓意,还是其美轮美奂的造型形式运用,都赋予了茶文化茶包装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传统纹样不是随便拿来就能用的。我们需要了解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从中提取精华.正确的使用有效元素,为我所用。这些只有努力学习本民族的传统纹样和造型法则,在理解的基础上从中领悟出传统纹样的精髓。再经过消化、吸收、活学活用最后渗透到我们的茶叶包装设计中。准确的应用传统纹样传达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本土风格的茶包装设计,将我国宝贵的传统纹样资源在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延伸它的生命,绽放出它的光彩魅力。

篇8

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些年,这个局狭错误的成见得以突破了:人们不仅知道除单一龙井而外,还有另外为数多众的名茶文化,而且知道它们被涵括的其间,更有远甚积深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繁多遗存。由此,人们获得了关于该省茶文化校正的认识。这个误解之能校正,我以为一大批茶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要因之一。径山茶文化被重新认识,亦得益于此。

径山所属余杭的赵大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挚着于径山及其茶文化的研究,《图考》一书,便是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贡献。

那么,作为中华茶文化一脉的径山茶文化,究竟有它怎样的独特之处呢?《图考》这部专著,较好地给出了人们所关心或应该把握的答案。它以时间的上溯盛唐、下迄当代的大跨度,以史料的丰富、繁驳,全面系统地论证径山茶与其文化的发端、蕃衍、流播的相依相存、兴衰互见,使人们通过此一支脉的认知,感受出中华茶文化主流的浩大厚重。

有关径山茶文化的特色,我以为专著至少在如下三点上作了标示:

其一,以径山之实例,印证了中华茶文化演进其间“茶禅一体”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与传播,首推禅宗。径山也不例外。径山虽非名山,径山寺却因历代高僧辈出位列名刹。《图考》告诉我们,此地与茶结缘,自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始起;径山茶还是其亲手栽种传承至今的。《图考》辑录的大量史载图文,无一不在对古代径山寺兴废考辨的同时,又揭示出其对径山茶兴衰存在的莫大关联,反映出“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相生互融、紧密依存的历史真实。由此,加深了人们对茶禅关系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地位与作用的理解、认同。

其二,通过对陆羽众多遗存的发掘展示,表现出该茶文化悠远深厚的纯正底蕴。但陆羽在余杭活动的认识,由于史料的缺乏,虽研究家们有大致的轮廊,但其间许多认识尚无法明晰,《陆文学自传》的寥寥数字,令人无从得窥其全。现在《图考》以山岭、河流、村庄等众多地名,以读书或著作其地等较多的考校、研究,尽力破译陆羽当时的活动范围及其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了人们对该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认识。

篇9

关键词:茶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1引言

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的大力推进中,我们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留学江苏”活动中走在前面,在近几年中先后有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老挝和南非的数百名留学生来我校进行短学习或者接受学历教育,我们学校也在201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留学江苏”先进集体,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我们如何让他们尽快地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并尽快融入中国文化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体验可以让外国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从而为留学生汉语的学习、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2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茶,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茶”这一媒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体验活动,可以让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外实践等活动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汉语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平台。

2.1说茶史,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茶的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其起源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和“六朝说”,通过追溯茶的起源,可以让留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悠久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讲述茶的历史时,可以将“神农尝百草”、“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六朝故事等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时代故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适当地拓展,如可以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如开天、女娲补天等放在一起讲述,也可以将“封神演义”、“荆轲刺秦王”等文学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学生通过了解茶的历史,对中国历史、中国故事有更多的了解。

2.2讲茶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茶的起源,除了有“时代说”,还有“功能说”,大致又可以划分为“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而在对茶的功能起源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茶”的药用功能,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进行适当拓展。可以结合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2.3学茶诗,体验中国诗歌魅力

茶诗,是中国诗歌当中的一个分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的比例可能微不足道,但其在艺术上的成就却不能小觑。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七首写到了茶。而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将茶与佛教紧密结合,读来禅味十足:“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另外,古代大诗人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歌。通过向学生讲解中国的茶诗,让学生对中国文人墨客的博怀和闲情逸致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并可以根据学生的中文情况,进行适当拓展和发挥,将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进行大致的介绍和说明,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诗歌文化的热情。

2.4听茶歌、观茶舞,感受中国声乐之美

茶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题材,是由茶叶的生产、引用这一主体文化而派生出来的一种中国茶文化现象。在我国很多省份的地方志中,都有很多茶歌的记载。在我国有很多以茶为主题和与茶相关的歌曲,比如《采茶歌》、《请茶歌》、《茶山小调》等。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播放采茶歌的MTV,让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民歌小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以通过学唱的形式,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的声乐舞蹈之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介绍中国的十大古曲、中国的京剧、黄梅戏等。

2.5采春茶,体味劳动之美

学生在对茶的起源、茶的功能、有关茶的诗歌、有关茶的歌舞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结合江南地区多茶场的实际,组织学生到常州附近的茶场去进行采茶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茶场通过自己采茶来亲身体验中国的乡村之美、劳动之美。并在体验结束后组织学生现场观看茶农炒茶、制茶的过程,并让学生现场品尝用他们采摘的茶制成的茶叶泡制的茶水,让他们对中国的茶事有更多的了解。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茶艺表演、欣赏茶的绘画、品各种茶等各种活动让学生更深地融入到茶的世界,更多地了解茶的知识和文化,从而让他们尽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早地投入到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去。

3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茶虽然是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非常好的媒介和平台,但是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要根据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要求大求全,而应当以学生的汉语水平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力争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1教学中要注意留学生所在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禁忌

入乡随俗,在教学中讲述中国的历史时,要注意历史上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和交往的历史,尽可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或者纠纷。中国的历史渊源流长,和周围的国家有友好的交往史,但是在有些朝代也有些纷争或者矛盾,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的历史或者相关的历史传说时,要考虑到相关国家留学生的历史认知和感受,不可以因为讲述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者矛盾。对于部分不适合讲的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或者一带而过,万不可为了知识的完整性而对相关国家的历史或者民族禁忌不闻不问、自行其是。

3.2教学资料要根据留学生现有的中文水平适当选取

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不一,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料和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选取的材料要和他们的汉语水平相一致或者稍微高于他们当前的汉语水平,这样在汉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才能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否则,如果选取的材料过于简单,则学生难以学到新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如果选的材料太难,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整个课堂教学则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个人表演,学生无法跟随教师节奏进行学习或者参与课堂活动,这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选取茶诗时,所选的诗歌不要太难太偏,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简单、口语化的白居易的《两碗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来讲解则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

3.3在进行采茶等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做好留学生的安全工作

安全无小事,通过现场采茶对调动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益的“接地气”的活动,也非常有利于他们走进中国乡村,体验中国乡村文化,感受中国美丽乡村、见证中国乡村发展。但是在进行社会实践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留学生的安全工作,包括采茶前的安全教育工作、采茶前的着装、采茶中的巡视并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如留学生要穿长衣、穿防滑鞋、随身携带必要的防蚊虫叮咬的一些外用药等,以及在采茶中遇到蛇、蜈蚣等正确的处理方法等。千万不可以没有做任何安全教育和防护工作就冒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如果遇到学生被蛇咬等突况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恐慌,甚至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带来意外的伤害。因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提前做好预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加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进行学历提升或者短暂研修,作为教师,如何根据留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媒介和手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让学生尽快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从而融入中国文化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仅结合我院几年来留学生的教学实际,通过选用在江南地区非常常见的茶这一媒介,将茶的历史、故事、诗歌、歌舞等很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于其中,让学生在所听、所见、所感中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为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潘郑重,彭庆锋.探寻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茶文化交流[J].福建茶叶2017(3)189-190.

篇10

关键词:禅宗文化;当代背景;茶器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45-02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一种传入中国的国外文化,它在唐宋之际,与我国当时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并完成了向中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与此同时,禅宗文化还促成了三教合流,为我国美学的第二次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其清淡雅兴的特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玄学家们更是将茶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象征。禅宗文化与茶文化在本质上而言,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此外,禅宗文化对茶器的设计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饮茶精神,并以茶文化的清新特质散发着优美的特质,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的禅宗文化和茶文化,谈谈其对茶器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将禅宗精神赋予其中,提高茶文化的价值。

一、禅宗文化的概述以及它与茶道的关系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了中国禅宗,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我国的禅宗文化体现着佛教的特性特征,慢慢受到了统治者的拥护,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制茶最早的国家之一,茶道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代表着人的精神气韵,所谓的禅茶一味就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另外,我国的禅宗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仅如此,它该代表着“饮茶之道”,也就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正心修身,将美学特征融入其中,强调茶德、茶艺精神。随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讲求更高的境界,强调“味”与“心”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生活之礼仪。与此同时,我国的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也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茶器外观样式、外形设计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体现着茶器的美学特征。

二、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的影响

第一,禅宗美学观与现代设计美学观的相通性分析。设计美学从属于艺术美学范畴,属于人类上层建筑,在漫漫的历史时间里,人们不断对于美的认识和总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哲学体系有许多,也诞生了五色缤纷的风格流派。游趣,可以称之为一种状态或者态度。“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 禅趣,是出世的洒脱与不羁洋,解脱的满洒和无忧无虑的淡然。两者合二为一,在茶器的设计中得到了运用,许多游玩图案的茶器也是由此而来。

第二,禅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在设计中,对禅宗思想应用最多的莫过于日本,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上,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简洁与宁静,让作品呈现出一种雅致高洁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观,平静优雅而自然。除此之外,近些年,茶器也开始关注禅宗文化的运用,将器具外形的设计、图案的绘画与设计相结合,让人们在虚与实,有和无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三、禅在茶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先从造型元素入手,运用比较圆润的造型线去阐述此产品,饱满而稳重。另外在材质上考虑使用陶土材质,亲切不冷漠,拥有温和且质朴的纹理,材料本身真实的袒露,不刻意的去改变,苟求材料原本的自然美感。在色彩上考虑黑白灰色调或运用饱和度比较低的彩色,色调淡雅而不张扬。在实现的过程中,对于造型线和形态关系就行草图推敲,软件深化,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来表现禅意的那种空灵悠远的味道,使物具备除物质形态之外的意识因素。

现如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用于茶器设计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用到了Rhinceros、Keyshot、3DMax、Photoshop以及AI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对方案进行建模以及后期处理后,计算机辅助设计全部服务于设计,从设计出发去进行虚拟实现,进而展现出茶器设计与禅宗文化的完美结合,并在其中添加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新科技设备,真正做到禅宗文化与茶器器皿的合二为一,做好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工作。

四、结语

其实,无论是茶事还是佛事,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不能丢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历史文化流失巨大的当下,作为设计人员来讲更应该去追寻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从禅宗文化的角度阐述禅宗对于设计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学会运用禅理中的智慧去应对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一种意识思维的高度凝结。禅宗讲究“无法”,其实也是对于本心重要性的强调,放下执念直面本心,无念无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妙有为用的深奥的哲理来指引人们去思考。禅宗与设计的结合,在设计史上形成很深远的影响。也使这一类的设计找到了哲学归宿,让设计的实践活动上升到了对于禅宗哲学观的理解层面上,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设计品格。这也需要现代设计师去重新审视和挖掘它与设计上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更美好的设计作品,实现禅宗文化与茶器设计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浩.禅宗文化在茶器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