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重点

篇1

在《红楼梦》中茶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书中提及到茶文化的地方有很多处,茶在全书中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茶对古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给人展现了一幅中国茶文化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茶类之多

读《红楼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中有很多茶的种类,全书所提到的茶,不仅有既名茶龙井茶、老君眉等,同时还提到了贡茶普洱茶、逞罗茶,此外,还有如今已经听不到的枫露茶、女儿茶等。

整部小说中谈论到茶的情节就是拢翠庵茶品梅花雪,在这个章节作者对茶文化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描写,这里有上好的茶具、十分讲究的茶水、而且还涉及到了很多精品茶的种类。

书中这一情节,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人到拢翠庵休息饮茶,贾母向妙玉讨茶喝,而且还专门嘱咐不要六安茶,并不是六安茶不是好茶,妙玉精通各类茶,她对贾母的脾性很是了解,再加上贾母饭中吃过油腻的东西,因此就端上了老君眉。老君眉是一道好茶,它名副其实的是我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老君眉犹如人的眉毛一般,而且有着银色的色泽,它产自我国的洞庭湖,这种茶拥有鲜美的香气,而且味道可口清新,性温不燥,不仅如此,名字还很吉祥。虽然贾母抵触六安茶,但是却欣然接受了老君眉。

整部书中要说最高级的茶,那就是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之后,警幻仙子奉上的茶,即“千红一窟”,这种茶是一种仙茶,味道清香异常,它产自放春山遣香洞,所用来烹茶的水更是讲究,是仙花灵叶上的露水来进行烹茶的。茶叶来源于绝美的仙境,茶水又是如此的讲究,真可谓此等仙茶人间是尝不到的,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却能感受到曹雪芹对茶的喜爱。

二、《红楼梦》中的茶水之清

对于古人来说,烹茶的最好的水就是雨水,它是天落水,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很是洁净、清澄,只需要将其密封贮存,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烹出更好的茶水。拢翠庵那一章节中,妙玉烹茶时使用的就是雨水。知道是雨水,贾母也十分尽兴地喝了半盏;此外,在十一回中,惜春在家看家,妙玉在陪夜的时候,贾惜春就让丫环用去年贮存的雨水,来烹出好茶。由此可见,惜春与妙玉都对茶有很好的研究,有共识,深谙茶道,因此才会待之以好茶。

在拢翠庵这一章节中,还有一处也可以体现,即妙玉将贾母一行人都安排好之后,就单独给宝玉煮了一壶茶,所用之水比雨水还要纯净,即五年前收集的梅花上的雪,之后便将其封于青瓷罐中,并将青瓷罐埋到地下,如此用心的水,烹出的茶清新四溢、香气悠然、让人感受到了雅韵。

古人很讲究烹茶之水,在他们心目中存在几种灵水,即露水、雨水、雪水,它们分别是清新之水、天然之水、结晶之水。这三种水在今天的科学之中来解释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它们都是自然软水,拥有的一些成分可以释放茶叶的馨香,溶解茶叶。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得深谙茶道以及茶艺。

三、《红楼梦》中的茶诗之雅

《红楼梦》中最多的就是诗词,小说中的人物很爱喝茶,因此自然少不了茶诗,他们常常将饮茶的情趣以诗歌咏,特别是贾府中的小姐、公子更是有闲情雅致,经常对诗,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茶诗。

读了《红楼梦》就可以知道,大观园中的黛玉、宝钗等都是作诗的高手,而且性情高雅,因此就会常常聚在一起作诗。比如,在芦雪庭赏雪的时候,她们就一起作诗,分别作出了“苦茗成新赏”、“`烹茶冰渐沸”等诗句,这些诗句中有很多都都提到了茶。

四、《红楼梦》中的茶俗之繁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的历史也很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关于茶的习俗,渐渐地这些习俗也变成了茶文化的重要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底蕴以及内涵。

祭奠供茶是《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个茶俗,即在祭奠的时候必须有茶作伴。小说中有一个过年`祭宗祠”的情节,在清代祭祖的时候,茶是必不可少的,祭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要传茶。在秦可卿死后,办丧事的过程中,使用了四十个仆人,将其分成两大部分,然后交替着添香油、供茶饭、守灵,在这些人种总会有专门的人来管理供茶的,可见茶与祭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定亲受茶是《红楼梦》中第二种茶俗。以茶来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祈祷好的因缘。因此在男女双方定亲的时候茶也是少不了的,并由此衍生出了茶礼,它是聘礼的一种,即由男方给女方下聘礼,这种聘礼的名字就是“下茶”,当女子接受了聘礼之后,就是吃茶。由于这种茶俗,因此在古代就有了一种说法,那就是女子不吃两家茶。在书中有一个定亲的情节,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给甄宝玉说媒,确定之后就定下了下茶,这就代表着两家已成姻亲。

待客奉茶是《红楼梦》中的第三种茶俗。敬茶是我国的传统待客之道,不仅在古代实行,在现代仍是如此。在《红楼梦》的描写中,无论是哪一种人物的出场以及拜访,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名副其实的以茶待客。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王夫人就让下人以茶待黛玉,还有元妃省亲的时候,也出现了献茶的情节。

五、《红楼梦》中的茶道之妙

篇2

【关键词】 中西方;思想;差异;电影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社会思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是相关的,中国的古典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泥土中,有一种平和、宽容的整体基调,他得以发展是依靠统治者的庇护,代价是思想中不变的对人民顺从的鼓励,例如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论著中的许多语句直接指向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向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推崇的个人终极价值就是所谓“平天下”,这是政治范畴的,是指在封建集权制度下实现政治抱负,具体说就是辅佐君王统治国家。

篇3

[关键词] 奈达的文化分类;中西电影;文化差异

课题项目:本文系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度校立教研项目“四维联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支点”课题的阶段性论文。

一、生态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态条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动物、植物、气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态条件也必然影响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生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在中西电影的各个方面具有反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三面连陆的地形使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出了一种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缺乏开放的意识。因而在电影选材中,中国电影的选材就相对单调。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影视品类,以农村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在中国大量涌现就是农本思想的映照。农村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城市民众了解广大农村的渠道,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讲述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国人子承父业、子承父财的传统观念极强,父母辛劳一辈子,就是想为儿女积攒尽可能多的财富,使儿女衣食无忧,该影片印证了子承父业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红高粱》(Red Sorghum)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体现了中国人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该影片的成功,或许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来概括。另外,《一个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丽的大脚》(Pretty Big Feet),《下辈子还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这些都为中国电影乐于取材农村题材提供了一些佐证。

虽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飞》)这些以农村或庄园为背景的电影,但西方自古以来便对外交往甚密,长期的对外交往铸就了西方人开放的思想。因此在电影选材中,西方电影喜欢标新立异,极富冒险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来表达主题,如Super Typhoon(《超强台风》),Next(《预见未来》,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赋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欢冒险和挑战,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监狱》),Die hard(《虎胆威龙》),Batman(《蝙蝠侠》),True Lies(《真实的谎言》),National Treasure(《国家宝藏》),等等。

二、物质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的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质文化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一样的,但有些表物质类的词在具体语境中则多出了引申义,比如“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中的“酱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电影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来描述他与珍妮的友谊。如果直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会让中国观众难以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该句台词涉及物质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密切,译时采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转译为“形影不离”,“形”和“影”的关系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影相吊、形单影只等。将like peas and carrots译为“形影不离”既准确达意,又保留了生动性。另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涉及物质文化的电影标题时运用的极为广泛,美国电影 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用浪漫而凄婉的语调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伤与悠悠的回忆。在中国的陕西,有一座蓝桥,在关于蓝桥的传说里,曾发生了一个与 Waterloo Bridge 有着异曲同工的爱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译成 《廊桥遗梦》,效果非同凡响,“用 ‘廊’来象征着缠绵思念,用 ‘遗’来表达女主人的失落与遗憾,用‘梦’来告诉我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盼只能像梦一样,缥缈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奈达文化分类中的其中一种,它由两部分组成:宗教传说和。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现代传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电影中,从选材到场景到语言,随处可见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理解电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内涵,对翻译的顺利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方人很多笃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国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基督教为切入点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径。《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阿甘说:“在大陆,人们几乎一无所有,在周末人们从来不去教堂。”美国记者回答:“真是难以想象。”说明大部分美国人都笃信基督教,他们对中国人的无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

另外,当电影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沟通媒介时,涉及宗教题材的西方电影越来越多,这反映了一个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诫》),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约翰福音》)等电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对民众的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与西方影片中的显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国电影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点,渗透的宗教观念远远不如美国电影中的基督教影响明显,更多的是通过某种元素隐性地折射中国传统宗教观念。1987年拍摄的《京都球侠》(SOCCER HEROES)中,一群侠义的绿林好汉组成的足球队战胜了腐败的天朝临时组成的御林军球队,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华的交汇。另外,中国电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单以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为主要人物的电影迄今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传》《达摩祖师》《观世音与海龙王》《济公》(1993)等”。(张慧文,2012)“同时,佛教元素隐性存在并在市场上有所反响的影片也不在少数。《玉观音》(2003)、《天下无贼》(2004)、《可可西里》(2005)、《见龙卸甲》(2008)、《无间道》三部曲等影片从开场似乎就不经意地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置于佛的注视和悲悯中。”(宋法刚,2013)

四、社会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影视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影视是一个平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或许无法得到另一种文化的认同。如电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孙子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另外,中西电影中就隐私权的诠释也不一样。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隐私权一说:The Truman Show(《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而中国一部电影《无形杀》(Invisible Killer)则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

这种差异给文化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要么就是译文产生不了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误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从语用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如中国电影中经常会看到主人送客至门口后,说声“您走好”,译者翻译时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应该翻译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语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是有声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英汉语言基本句法的结构形式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句子严密紧凑,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汉语句子简练明快,句子结构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台词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台词简洁有力,和情形紧急相吻合。译为“有人偷袭,快点烽火。” 将形合的英文改为意合的中文,音节对称且突出情况紧急 (黄静,2009) 。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中著名的电影台词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译为“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样的效果。

六、结 语

电影是承载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浓缩了的现实生活,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惯例、人文地理等种种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观众在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中西方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从奈达的文化分类对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析,以期更好发挥电影的文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芳.从关联理论看《英雄》的字幕翻译[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 宋法刚.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佛教元素与价值表达[J].现代传播,2013(05).

篇4

关键词: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英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英语的全球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是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人们常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词汇使用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使用;(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3)语义表达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局限,中式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式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英语表达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在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中式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并伴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和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形成而逐渐普及,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二、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及表达方面的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1)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喜欢谈生活,英美人则习惯于谈天气;(2)待客礼仪方面,中国人好客套,英美人则实在;(3)表达赞扬或馈赠方面,中国人含蓄,英美人大方;(4)自我评价方面,中国人谦虚,英美人自信;(5)在做介绍时,中国人先重后轻,英美人先轻后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说明了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成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1)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2)传统文化及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中比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四、英语教学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国内和国外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国,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国内,大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依旧是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也有其弊端。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参考文献:

[1]吕文澎,王法吉.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N].光明日报,2003.

篇5

【关键词】电视广告;文化差异;启示

一、电视广告及其属性与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商品市场的日趋繁荣,电视广告业也应运而生,并越做越大,涉及面也愈来愈广,影响程度也愈来愈强。在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广告业就从广播、报刊转变成了电视广告业。经过五十多年的演变,日本的广告业已脱离了单纯宣传商品的形式转变为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不但发挥着贩卖商品的作用,而且也体现出企业文化内涵的程度。当今的日本电视广告已不仅仅是商家的单方面行为,还体现着为消费者的理解和需求利好的特点。在我国电视广告业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商品经济运行方式形成而起步、兴盛起来的。目前,我国的电视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无频不在、无台不播、无剧不插。说到底,仍未脱离为利而为的状态。电视广告应体现的文化内涵还很少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电视广告的立法还没有,电视广告的“低俗、泛滥、虚假”现象很普遍。已经成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相悖的、需要严肃治理的“重灾区”。要彻底治理电视广告业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态度,从电视广告的自身属性、特点、作用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认真探索与研究。

1、电视广告的属性和作用

电视广告,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体的广告,是电子广告的一种形式。电视广告的作用体现最直观快捷、收视率高、影响面广的特点,同时也是厂商宣传产品、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一种传播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电视广告的性质说到底是一种借助媒体进行的营销形式。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其自身的广泛性、强制性和话题性的特点。是由生产厂商、广告商与电视台构建的传媒链条与广大电视观众构成的试听世界。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电视广告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因此电视广告的乱象亟待得到治理。

2、电视广告文化

电视广告具有大众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属性。从其文化内涵来看属于通俗文化。所以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理解。同时,电视广告又具有企业、地域、民族文化的风格与特色,利用电视广告能把本国、本企业、本地区、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电视广告的地域性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所呈现的电视广告也不相同。当前,电视广告业的文化上的意义和作用还没有被高度重视,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中日电视广告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

1、中日思考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处于封闭的大陆环境,形成了狭隘,内向的性格特点。又因深受儒学血缘,宗法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方面注重理性,重视整体性的把握和领会。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讨论问题。使得形成了和谐,中庸,矛盾的思维方式。而日本人则偏向于感性,主要受其自然,地理,历史方面的原因。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处于开放性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与外界接触交流频繁,导致了文化上的包容性。同时,日本是一个岛国,多自然灾害,让日本人天生对自然带有敬畏感,但又夹杂着一种特别亲和的感情。历史上日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种族冲突,导致了日本民族的单一性。

2、中日审美意识的不同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哲学体系成熟完善,传统的审美意识也已经形成。而日本因多自然灾害,所以日本更偏向于”新“”美“的东西。尤其钟情于自然风景,这一特点也反映在电视广告中。而中国的广告却经常与传统,家庭等固定因素结合起来,不大受流行趋势的影响。此外,汉民族对美的追求最主要的就是对称,均衡与和谐,气势磅礴人定胜天的的文化。而日本偏爱自然,以小为美,更钟爱自然的瞬间美,残缺美。

3、中日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

日本是一个岛国,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大和民族。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使得日本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和外部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在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多使用“心“,而不是语言来表达意思。中国地理辽阔,历史悠久,促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大国意识”。两国都注重集团意识,而中国人则偏向于个人的利益。在电视广告上,中国广告往往直截了当介绍产品特点,来达到宣传的目的。而日本人则相对含蓄,更多以委婉的方式来表现产品特点。

4、中日对西方文化不同的态度

中国历史社会转型中,“中体西用”的社会意识影响颇大。在吸收西方文化时尺度较严,一般局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对于西方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则加以排斥。这种思想在如今网络时代,中国设“墙“阻碍国人浏览国外网站,防止被西方不良的社会意识、制度所影响就可以看出来。而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尺度较宽,由于日本人兼收并蓄开放的性格特点。注重实用,把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引进,融合并为自己所用,形成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如日本的广告中经常出现平假名、片假名、汉字、英文相混合的情况,同时西方的广告理念也在日本广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结束语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也会影响现代文化。所以在进行国际电视广告文化传播中,应该尊重每个国家自身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其次是地域文化,每个地域有着体现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中国对日广告交流活动时,因充分考虑日本的文化因素和实际情况,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电视广告的创意和设计,根据不同地域的价值观,消费观,发展程度,语言习惯做出针对性的广告策略,这样才能促进两国电视广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月昌.广播电视广告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群言出版社,2004.

[3]门小勇.广告创意与广告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4]欧阳康.进入新世纪日本电视广告表现的特点[J].广告大观,2002(11).

[5]杨玉春.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篇6

本文将从习俗与礼仪、称谓和历史文化三方面探讨中外文化的差异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消除文化隔膜。

一、中外文化在习俗与礼仪上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交际习俗与礼仪,习俗的差异是由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日常言语交际的惯用准则,常会造成交际失误。例如在中国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去哪儿?”,“干吗去?”,“吃饭了吗?”。在西方人们则说“How are you?”;“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所以在进行Nice people ,Nice places(陈琳,中职课改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这课教学时,讲到招呼用语,我会特意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场合。不能见人就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从哪里来?)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因为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等正式场合才使用。同时还须注意西方人在日常谈话时对隐私的忌讳。将“七不问”交际禁区补充到教学中,让学生引以为戒。

中西餐饮礼仪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宴会,要求主人主动积极--敦促客人尽情吃喝。客人们也会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更有一套详细程序,从座次安排到敬酒顺序都有具体规定。而西式宴会,多是自助餐: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主人在宴客时只需说:“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请自便)。替他人取菜,向别人劝酒是用餐禁忌。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把课堂设计成模拟餐厅和客房,并进行角色扮演,创设具体情境:如电话接线员订餐服务、迎宾员迎宾就坐服务和餐厅服务员点菜服务等语境,在训练中体会中外习俗和餐饮的差异,熟练掌握职场礼仪,做到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二、中外文化在称谓上的差异

中外文化在称谓上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极不礼貌,如小孩子一般称呼爷爷奶奶时直呼其名,而不是grandpa和 grandma。再如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Mary,一个准爸爸可能会给女儿取名Mary。 美国有家刊物曾专门就称呼问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在实际工作中85% 的称呼是只喊名字。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

在英语中不能说"Teacher Zhao,"Engineer Sun等,而应Mr、Mrs、Miss 与姓(名)连用,表示尊敬或礼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等。例如:Professor Brown布朗教授, Captain Green格林船长、Doctor Thompson汤姆森医生、等。再如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喜欢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类,以示亲近。而用英语称呼时,一般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直呼其名即可。

在授课中,我注重对称谓方面的差异具体讲述。如在执教Family Tree一单元时,我会举例讲述中外文化在称谓方面的差异,比如在讲述Mr、Mrs和Miss时,再加上 Ms的用法和区别。

三、中外文化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是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再如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两者都是富贵的象征。时至今日,龙仍作为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龙”字,如“龙翔”、“龙龙”等。而西方人却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

于是,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做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练习,设计情境对话,汉语成语和西方谚语“对对碰”,尽力避免因文化隔膜造成的非英非汉式杂糅语言。

因此,为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隔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首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浓郁英语文化背景的情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其次,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入规定情境,并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准确地使用英语。

篇7

跨文化交际电视节目差异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现象在各领域都非常普遍。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正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表现了各国各地不同的文化现象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和意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交往的加深,中国不断接触到国外的新鲜事物。形式多样的国外电视节目也因此进入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但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必然就会出现差异。而此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对避免文化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面对他国的新生事物时,如何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要讲究西体中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国外节目进一步本土化,适应大众的口味,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仅是生搬硬套,就难免会经历滑铁卢。而当面对国外新颖的节目时,还有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得不深思的一个文化问题:面对外来事物如何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创新而不仅是继承发展。缺乏创新能力而将聪明才智过多沉溺于如何本土化如何“山寨”是中国现今更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一、“超级女声”与“美国偶像”

“超级女声”,简称“超女”,是湖南卫视举办的针对女性的大众歌手选秀赛。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中国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广播公司从2002年起主办的美国大众歌手选秀赛,人气非常高,近年的收视率牢牢占据着美国黄金时间段电视节目榜首。美国偶像是发掘新一代美国歌手的比赛,亦是歌手迅速成名的好机会。

2005年“超级女声”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虽然“超级女声”从最原始的制作到其节目环节的表现样式都无不是模仿了“美国偶像”。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它还是对“美国偶像”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的,使它变成了一个符合较多中国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

首先,节目设计强调情感的加入。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是捕捉生活中动情处,人与人之间讲究温情的体现,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尖锐,事事都会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因此,“超级女声”节目设置组舍弃了“美国偶像”过于惨烈的淘汰赛制,以“PK”取而代之,整个比赛过程中强调情感互动。“超级女声”只有在海选的时候采取了“美国偶像”的淘汰赛制。而在后期的晋级赛中,每次让落后的两名选手进行比赛,给予选手“复活”的机会。并在选手落选之后会有介绍选手生平、了解比赛经历以及跟歌迷互动的环节。把原本以选出超级偶像的“美国偶像”改造成了一个将唱歌比赛作为载体,主旨却是打造大众娱乐舞台的一档电视节目。

其次,“超级女声”有选择的借鉴了“美国偶像”的评判模式。“美国偶像”的评委出身专业,对选手要求很高,批评时不带任何感彩,具有专业精神。往往丝毫不给选手留情面。尽管会有观众认为他们太残酷无情,但犀利的批评是刺激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好办法。“超级女声”在设计之初也采取了美国式的评判方式,但结果并不是太理想,中国观众普遍反映无法接受。因此,超级女声在接下来的判定模式中,在美国偶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标准的评判风格。评委在评判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感情的成分掺杂在其中并考虑到了大众的感受。有时候评委的决断也会牵扯到炒作,被收视率左右的评委们多少还是没有将“美国偶像”犀利的评判模式坚守到底。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首先,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讲求更多的是感情,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智性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面子”和“感情”的重要性甚于美国,它存在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陪伴了中国人成千上百年。而在美国,不讲究所谓的“面子”和“感情”,在他们看来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感情会影响到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感情因素的影响。

其次,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美国人则喜欢看竞争中胜出的强者。中国大众在看待“超级女声”这个选秀比赛的时候往往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娱乐性,使它变成了自己休闲娱乐无聊时候的点心。许多通过“超级女声”出来的选手最后还是湮没于人群中。毕竟中国人关注的还是在当下的热闹。在选秀的时候,还出现了许多应运中国人爱看热闹心理而出现的各类哗众取宠的选手。对于这种充满噱头的表演,中国观众在不齿心理下还是乐意地接受了。究其原因不外乎给这个舞台带来了更多的热闹,满足了更多大众的心理。而美国人在对待“美国偶像”的时候就严肃多了。在他们看来,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它其实是一个赛场,是一个真正的梦想舞台,属于每一个平凡而又拥有梦想的美国人。流传于每一个美国人的血液中的是他们传承百年的一个信仰----“美国梦”。他们都相信只要通过勤奋努力还有一点点运气,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所梦想的成功。所以,对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们,都会成为美国人心中真正的偶像。从富兰克林开始到乔布斯再到杰克逊,“美国梦”代代相传,对强者的崇拜也流淌于美国人的血液中。

不管怎样,“超级女声”还是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一个地方电视台主办的一个民间选秀性质的电视节目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超女”、“PK”成了中国一个时代的特有代名词。究其原因,还是本土化做的好。“美国偶像”毕竟是国外的节目,照搬照套的应用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一定就会顺利生根发芽。但是透过具体国情和具体情况的分析,改变其中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部分,“超级女声”应运而生,红透大江南北。

从跨文化方面来看,美国文化应运而生的“美国偶像”集合了的美国的元素,而当运用到中国来难免碰到文化冲突。湖南卫视聪明的一面就是成功的解决了这种冲突,趋利避害。顺利地解决了中国人难以接受残酷竞争的问题并成功的利用了中国国人爱热闹重情感的心理。在节目中穿插的情感互动不仅赚取了大把眼泪更使收视率上了一个大台阶。通过文化间沟通和融合,使本土化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绝望主妇》浮与沉

《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10月开始,在每周日晚九点播出的电视剧。该剧曾多次夺得美国单周收视排行榜冠军,并横扫美国各大颁奖典礼上的多个奖项。2005年度,中央电视台将这部载着超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引进中国,希望得到中国电视观众的认可。但是,当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惨遭滑铁卢。

《绝望的主妇》在美国走红,因为它集中展示了一些社会现象,剧情包含了谋杀、家庭暴力、婚外情、同性恋、吸毒、自杀等内容。这些剧情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多数出现的问题。虽然不能说中国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但是它并不反映中国的文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问题的距离还是较远的。由于对这部片子缺乏共鸣和体验,中国的普通观众自然不能对其提起兴趣。

其次,在美国中产阶级是属于大多数的,而这部片子聚焦的是中产阶级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受众极广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思考。而在中国,中产阶级还属于少数阶层,大多数人还是接触不到片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感受不到中产阶级的感受。受众在中国一下就减少很多。而且由于教育模式不同,中国人对于这些话题还是讳忌莫深的。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尽量避免交谈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在电视节目中讨论如此敏感的话题还是使一些观众不能接受。而美国因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时间比中国早,看待这些话题比中国人要自然平常一些。并且美国人不忌讳探讨这些问题,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社会问题,值得每一个美国公民深思并且反省。一味的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绝望的主妇》在获得了收视率的成功的时候,也在美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最后,该剧对情感等问题表现得比较直白,人物个性非常鲜明。西方文化一直都是要求诚实,所以美国人对于感情表达比中国人要直白的多。并且西方人一直从小就被教育要求有个性,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要求表达感情含蓄,要求要性格平和强调集体主义。所以,《绝望的主妇》并不能在国内激起很大的反响。

央视引进《绝望的主妇》遭到滑铁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没有正确的处理文化冲突。中美的历史不同,发展速度、国民教育方式等差异都可能造成文化的冲突。在引进美剧的时候应该慎重考虑这些因素。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如何能在差异中寻找出路,创造出价值,并发扬外来事物的长处,值得深思。只有注重沟通交流,尽量消除文化的差异使之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得到成功。

三、“山寨”中国创新能力的深思

不管是“超级女声”的模仿还是《绝望的主妇》的引进,让人想到本土化的同时还是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山寨化”。中国人近些年总是在本土化一些国外的东西,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其他。中国人是聪明的,能把本土化做到如火如荼做到收获成功做到令世界叹服。但又如何让世人称赞中国人聪明呢?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中国创造在哪里呢?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刘立娥,2008)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求综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致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要求人们要尊重大众,遵守上级的指示和要求,要考虑他人。这就使中国人在顾全大局谦逊有礼的同时缺乏个性以及个人竞争意识,缺少创新能力。(刘立娥,2008)还有中国的教育,家长学校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总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了对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不断的被学习中丢失了最珍贵的创造和想象的能力。造成了孩子只会课本上的东西,只会老师教过的东西,不会举一反三,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创新。

而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是一分为二的,人与自然的相分对立,人是处于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这决定了西方人对待事物喜欢用分析的思想方式和偏重于逻辑的思维模式。美国的宇宙观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因此,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刘立娥,2008)这可能也是美国这个民族一直创新不断,建国几百年就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吧。

美国的教育则是鼓励孩子创新,不拘泥于课本,拥有个人观点并提出疑问是值得表扬的行为。所以在不知不觉中美国的孩子就从小被培养出了好动脑勤提问的性格。创新能力也在小时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家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造成冲突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反思。传承多年的传统并不代表就一定是好的。外来事物也并不一定就是祸水。趋利避害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面对新兴事物,我们不仅仅要的是继承发展,不仅仅是完美的“本土化”。我们更应该也更需要在得到先进的同时如何考虑自己创造出先进。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的竞争中。跨文化交际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学会避免冲突,更要学会吸取先进,真正跨出本国文化吸取他国文化的精华并以更高的姿态来与他国交际。

电视节目是中美文化冲突的一个表现。“超级女声”把“美国偶像”合适地本土化后得到了商业上的成功。而央视由于忽略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绝望的主妇》在播出后遭到了滑铁卢。这一正一反的案例无不说明了处理好跨文化交际对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做好本土化的时候不得不让人考虑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本土化如火如荼时候也能加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少虽然有历史、教育、思想上的原因,但是我们在与他国交往的时候也应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努力吸取他国积极向上的适合时展的东西为己用,从而转变思维定势增强自己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观众通过电影可以了解国外不同的文化。电影《美少女啦啦队》是一部美国高中题材的青春励志片。影片中,啦啦队员们在极富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下,展示了精彩绝伦的舞蹈动作和惊险的体操表演,紧凑有趣的情节以及俊男美女的演出阵容使影片大放异彩。这部影片在球队和啦啦队风靡的美国高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带领成年人回忆感受高中充满激情活力的生活。同时让中国观众初步了解了美国的啦啦队文化。

[关键词]啦啦队 文化 差异

1、引言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随着中外影片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观众也得以通过电影了解外国的生活和文化。电影《阿甘正传》就以调侃的方式展示了很多美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越南战争、乒乓外交、水门事件《她比烟花寂寞》让我们了解了英国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灿烂短暂的一生《毕业生》通过展示年轻毕业生的茫然无措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当时有着压抑气氛的美国社会。此外,很多青春励志片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高中精彩的校园文化,如《高校音乐剧》,《高校天后》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系列电影――《美少女啦啦队》,它是一部美国高中题材的青春励志片。影片中,啦啦队员们在极富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下。展示了精彩绝伦的舞蹈动作和惊险的体操表演。观众席上情绪高涨的观众,紧凑有趣的情节以及俊男美女的演出阵容使影片大放异彩。这部影片在球队和啦啦队风靡的美国高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带领成年人回忆感受高中充满激情活力的生活。同时让中国观众初步了解了美国的啦啦队文化。

2、啦啦队的历史与现状

啦啦队运动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体育运动,其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它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是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运动。

现代啦啦队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正风行橄榄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场橄榄球赛场上,为了帮队员加油,第一次出现了自发的有组织的团队表演形式,即现代啦啦队的雏形。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啦啦队创始于1898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Johnny Campbell在一次橄榄球比赛时,组织六名男生带领人群呐喊助威,啦啦队正式诞生。最初啦啦队员主要是由男性构成,后来随着啦啦队越来越受到重视,女性活跃在啦啦队的活动中。20世纪40年代,美国成立了第一家啦啦队公司。1967年,美国开始第一届年度“十佳大学啦啦队”排名。197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体育频道首次在全国范围转播“大学生啦啦队锦标赛”。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专门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举办啦啦队比赛,啦啦队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啦啦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元素,Dance(舞蹈)、Cheer(口号)、PartnerStunts(舞伴特技,是指托举的难度动作)、Tumbling(技巧)、Basket Toss(轿子抛)、Pyramid(叠罗汉)、Jump(跳跃)等动作技术,配合音乐、服装、队型变化及标示物品(如彩球、口号板、喇叭与旗帜)等。大大提升了啦啦队表演的观赏力和号召力。

3、影片中反映的美国啦啦队的特点

3.1《美少女啦啦队》内容介绍

《美少女啦啦队》是美国出品的喜剧类体育电影,从2000年开始出品。截至2009年已经有五部上映。虽然导演不同,但该系列原片名均以“Bring It On”开头,影片多次蝉联美国电影票房榜冠军。

影片中,在圣地亚哥的兰科卡那高中,有一支大名鼎鼎的“托罗”啦啦队,在她们前任队长带领下,曾创下“五连冠”的佳绩。新队长杜朗丝决心第六次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杜朗丝一上任就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前任队长抄袭的问题。片中美国大学生啦啦队锦标赛强调原创,禁止抄袭,这就给托罗高中啦啦队带来极大麻烦,一直以来潜心练习的动作竟然是前任队长抄袭而来的,可想而知这对整个啦啦队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矛盾在卡佛高中的啦啦队员在新任队长的带领下来到托罗高中橄榄球比赛现场得到升级,她们公开向托罗高中的啦啦队挑战,指责她们盗用了自己的台词和动作,这一举动,使全场观众哗然,让托罗高中这个王牌啦啦队颜面扫地。虽然啦啦队员极力维护自己的队伍的荣誉,但是抄袭在啦啦队中是如此不光彩,以至于全场观众都要求重新编排新的啦啦队口号,摒弃抄袭的动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托罗高中啦啦队的队长和队员们终于抓紧时间在比赛前两个周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表演,虽然没有卫冕冠军但是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3.2高素质队长对队伍的重要性

一个啦啦队的成功与否与啦啦队长的素质是分不开的。一个优秀的啦啦队长不仅能带领啦啦队取得优秀的成绩,也会带领自己的队伍赢得其他队伍的尊重。所以,每一届啦啦队长的选举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着一个啦啦队的前途。要想成为啦啦队长,自身要具备几项条件:专业素质强,这才有说服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组织队员训练:人缘要好,才能团结队伍。每个学年之初,新任啦啦队长上任之后就要开始扩充自己的队伍,招募新队员以替代毕业的啦啦队员。除了自愿加入啦啦队的队员,啦啦队长对于看好的人选会采取一些措施劝说她们加入。当蜜西,一个很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以啦啦队表演不能满足一个专业体操运动员的要求而拒绝加入啦啦队的时候,队长杜朗丝就主动上门游说,向她说明啦啦队的真实情况,把全国性的啦啦队比赛的场景描述给她,“在球场上的啦啦队表演只是练习”,“全国啦啦队比赛赛场上四周都是ESPN(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体育电视网)的摄像机,几千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为我们欢呼,我们也拿过冠军,赢过锦标”。最后蜜西在啦啦队专业而又风光的比赛的吸引下加入了啦啦队,事实证明队长杜朗丝的眼光没有错,慧眼识英这也是啦啦队长的一项重要条件。

3.3对运动员的高素质要求

啦啦队员必须口齿伶俐,声音响亮。有一定的节奏感,必须有一定的舞蹈和体操基础。要有超强的爆发力,有调动观众情绪的热情得能力并且还有一定的外形限制。影片中,啦啦队表演在比赛间隙进行,正如队长杜朗丝说过的那样,“球场上的啦啦队表演只是练习。”

在球场上他们是助阵嘉宾也是主角,他们是球场上相对独立的部分。两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啦啦队在橄榄球场上相遇,互相以街舞斗舞的方式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台词和动作,以此来消灭对方的士气,纵使自己学校的橄榄球队战绩不佳,也可以在啦啦队助阵表演上赢得荣誉,因此,连续五届全国啦啦队冠军的托罗高中啦啦队在一上场就得到了全场的关注,就似她们是真正的明星,是球场上的主宰。

4、中美啦啦队文化的差异

啦啦队运动自2001年正式引入我国后,经过多年的推广与普及,已有了较为广泛的群 众基础,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比赛模式。啦啦队虽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尤其是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啦啦队运动虽然具有超越国界、地域的特点,但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啦啦队文化的差异。

4.1“整体荣誉”与“个体利益”的差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一种主导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价值标准。它在啦啦队文化中。充分肯定啦啦队员的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激励啦啦队员在表演中的创造欲望和表现能力,也激励教练员的专业水平,这是美国啦啦队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崇尚礼仪、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特点,构成了注重“健身性、教育性、表演性”的啦啦队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啦啦队员的创造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我国啦啦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4.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平衡性、整一性、守常性”的文化特点。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这种重视外向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逐渐形成了“客体型”思维方式。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啦啦队文化方面。中国人受“和谐对称”的影响,认为啦啦队是交流的场所,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啦啦队员从训练到比赛,强调团队配合,很少看到激情四射的表演。美国人把啦啦队场当做自我表现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注重个性展示。每个人都尽情表现自己高超技术。

4.3中美拉拉队员表现力的差异

篇9

关键词:茶文化;道德修养;社团

1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含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专著、诗歌、绘画等,也包括人们在茶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陈平原教授曾提到,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的气质、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见,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映了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也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鉴于茶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开展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保护健康身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兴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伤害,很多大学生存在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饮品,饮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药用养生功能,在提神、降压、防辐射、防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叶中的多酚物质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叶黄素和维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导饮茶之风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

2.2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艺术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古代很多书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幽、典雅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茶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态的茶品包装向我们展示了造型之美,肢体优美的茶艺展示更是将韵律美和动作美融合一起,还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品位有极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茶从自然之茶过渡为文化之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断融合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茶的天然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茶和佛都主张修身、清净,以求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开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独特清新的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大学生从事泡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养成平和、宽容的个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学生就业愈发紧张,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繁重。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茶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益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注重茶的物质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边饮茶、边畅聊,抒发心中苦闷,畅谈各自理想,宣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心理压力。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茶文化旅游,在观光茶园、游览茶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心的释放。

2.5提高大学生社交意识

在古代民间,茶就被当做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茶为媒”、“茶话会”、“借茶引话”等都是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将客来敬茶当做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甚至我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的长治久安,也是靠茶叶贸易来完成的。同样,在高校茶文化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茶学术交流会、茶文化论坛等活动,这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事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以茶会友,结交了更多的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意识,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对茶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3.1开设选修课,激发对茶文化兴趣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国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泡饮方法等,对茶文化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也成为高校茶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高校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各种茶的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鉴别不同的茶叶,掌握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礼仪礼节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课程的讲授重点,饮茶者的礼仪、修养,无一不体现了礼学和儒家理念,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礼仪,例如凤凰三点头的泡茶手法代表着对客人的欢迎,双手奉茶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等。让学生们懂得,茶文化的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学也因此喜欢上了茶,养成了品茶的好习惯,原意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校园活动。并在茶文化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团,传播茶文化知识

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文化社团也是如此。随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们在茶文化社团的活动中,互相切磋茶艺,交流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这也是大学生结交挚友、扩大人脉的绝好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社团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学加入,补充新鲜血液,并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茶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内心深处培养其对茶文化的热爱。并定时邀请茶艺师进行茶技培训,让每一位社团成员熟练掌握茶道礼仪和手法,当学校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或者接待活动时,茶文化社团组建茶艺队进行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也宣传了学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动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这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的场所。茶文化活动室中陈列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茶具、绘画等,以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体验。在茶文化活动室中,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品尝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赏茶艺表演。再配上舒缓的音乐,成为大学生饮茶休闲的绝佳去处。

3.3多方协作,创设茶文化氛围

弘扬茶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热点。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为高校茶文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通过向市民赠茶,邀请民众制茶、泡茶,以及举办茶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杭州举行的全民饮茶日更是以“茶与青春”作为主题,宣传对象定位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投入资金,加大茶博物馆、茶园等设施建设,为茶文化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茶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茶文化活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间可以结成同盟,共同组织大学生茶文化节,将茶文化知识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茶文化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园旅游作为研究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探讨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俗等。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通过上述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茶文化的传播。总之,茶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5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艳,刘春丽.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篇10

关键词:茶文化;全域旅游;融合;茶文化元素

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中国茶产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活跃的茶文化活动,茶馆等茶休闲行业欣欣向荣,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风靡云蒸,茶叶相关领域的科技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我国民众开始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转变,追求文化和休闲的精神消费,充分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美好。当前,人们通过对茶的鉴赏、体味等方式,走进茶种植园,观看茶农种植、采摘茶叶的过程,欣赏茶叶的制作过程,并且在采茶地品尝新鲜而醇香的茶叶,去体验茶文化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色旅游。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将茶文化元素与全域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合发展,不仅使茶文化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的得以传承,也使全域旅游得以丰富,得到良好的发展。

1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我国祖先以种植茶叶为生,并积极向全世界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茶叶种植技术等。古语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古代,茶文化是上层文化,但在当代中国,茶文化是大众文化[1]。茶文化是在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学、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我国人民自古至今都有以茶代礼的朴实风俗。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蕴含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教育、文学、艺术、保健、历史、经济旅游等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参观茶叶制作全过程中,能够体会茶的文化性所带来的独特情境,茶的鉴赏既是品茶也是赏茶,是二者的结合。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来实现,整个品茶过程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茶文化便是在品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2]。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经过历史的历练,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1.1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茶文化蕴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是开发重点。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能够声名鹊起并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茶本身的品质好。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地形地貌多样性,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繁多,不同产区的茶叶具有不同功效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产自我国江苏太湖的碧螺春、产自我国湖南岳阳君山的君山毛尖等等,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仅是由于茶叶产地的地域文化,茶叶的种植历史,还有茶叶独有的地理地貌。还在于茶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比如杭州的龙井茶和福建的武夷岩茶。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首先是茶产地的名胜古迹、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区的美好风光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其次,有些茶叶的制作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其茶采制技巧可以当作茶艺表演。比如: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3]。再次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比较出名的有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我国旅游业应更新观念,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即旅游者参加以茶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主要是和茶文化元素的有关的所有活动。旅游者能够观看茶叶的种植、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鉴赏,并且可以亲身体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全程参与,这样的旅游形式能够陶冶旅游者身心,是一种以茶文化为主要旅游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传统茶叶与旅游行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式的旅游开发项目。茶元素旅游开发项目包含有对茶叶种植园的观赏、对茶采摘过程的参与、对茶制作过程的体验、对成品茶叶的品尝等等,形成从茶种植到茶成品,再到销售的旅游经济链。通过将茶文化元素与我国旅游业的完美融合,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带动我国旅游业与以旅游业为生的周边产业成长。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全域性,还能够间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4]。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旅游成为了当下我国民众首选的娱乐休闲方式。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新贵。茶文化最开始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茶文化全域旅游经济,茶文化对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1我国茶文化元素

在旅游行业中的现状众所周知,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文化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断继承、创造,茶文化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形成了我国现如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茶艺、茶道、茶学等等,这些茶文化不仅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也对东南亚国家的茶文化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包含茶这单一概念,还包括诗词、文学、戏曲等多方面文化内涵,因此茶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多彩[5]。我国古代文人关于茶和旅游的诗词屡见不鲜,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积淀为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珍贵参考。

2.2我国茶文化旅游特点

1)大众化:当前,茶已经被世界范围内所认同,我国茶文化已经享誉全球,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形式,也被大众广泛接受。

2)全域性:茶文化是区域经济的产物,但茶文化来自于区域经济,但却超越区域经济,走向全域旅游。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全局性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多样化:茶文化包含内容丰富,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茶文化资源的多样组合也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形式。

4)传承发展性:茶文化的延续,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究其根本是从茶中体悟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理念相融合,不断传承、发展茶文化旅游。

5)体验性:茶文化重在体验[6]。茶文化旅游是体验式旅游,而非购物型旅游,茶文化旅游重在体验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放松,游客通过对茶艺、茶道、茶的制作过程等等茶文化的一切环节,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精神愉悦的美好享受。

3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

3.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茶文化元素

不断从广度和深度挖掘茶文化,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提高茶文化价值,突出茶文化的旅游属性和价值,将茶元素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突出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茶文化旅游中,注重突出茶文化元素的内涵。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增加茶文化元素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增加游客的精神愉悦,增加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元素的吸引力。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茶文化元素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

3.2开发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

国人旅游基本走不出三件事:吃、喝、购物,这三件事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当今旅游行业中,不仅茶宴在游客中备受欢迎,以茶作为原材料的食物和饮品也日益受到追捧,就连茶具、茶叶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满足这种购物需求,开发更多以茶作为原材料的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设计精美的包装、质量上乘的茶文化产品,将茶文化元素融合与旅游产品中,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增加更多收入,助推旅游全域性发展。

3.3以茶叶博览会等节庆为载体,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

茶叶博览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宣传茶文化的良好契机,对于推动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关于茶文化的大型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旅游,推进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提高旅游知名度[7]。我国茶博览会的成功举行,将我国茶叶及周边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扩大了茶叶产品的销路,还扩大了博览会的影响力,提高了本地知名度,助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成为全域旅游。在博览会期间,参展和观展人数过百万人次,实现盈利十余亿,推动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元素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是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茶文化旅游进行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的新形式,是以茶文化身心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经济。我国民众讲究养生保健,追求返璞归真。

茶文化旅游因为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满足了当今民众的迫切需求。茶文化旅游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让茶叶行业不仅仅具有效益,还具有文化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文化作为区域现象,它的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大力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鸿霞.加强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城口全域旅游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21-22.

[2]杨甜,胡永红.全域旅游导向下许昌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8):109-113.

[3]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23-127.

[4]窦梓雯.客栈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融合的路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51-152.

[5]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1-158.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