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法的融资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合法的融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合法的融资

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 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

一、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企业的融资旨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是资金配置的过程。目前国内的融资类型有很多种,融资渠道总体可以归类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内源性融资

所谓的内容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自身经营活动获取资金,并投用于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譬如企业的公积金、公益金、折旧基金、累计未付工资、应收账款等,这些都是内源性融资,其融资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利润水平和资产规模等息息相关,表现出自主性、有限性、低成本性、低风险性等特点,但由于受到企业发展规模的限制,这种融资方式仅在个别企业当中体现出融资的优势,因此不是目前国内企业融资的主流渠道。

(二)外源性融资

所谓的外源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本身以外的经济主体获得资金,比较常见的是金融中介,譬如银行借款、企业债券等,表现出高效性、高成本性、有偿性、流动性、高风险性等特点,这种方式对企业的信誉或者规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即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信誉,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借款,或者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供以融资抵押。

二、利用融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鉴于企业两种固有的融资渠道,我们借助融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要在这两种渠道的范围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即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面主体的角度,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融资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资金环境。

(一)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

企业的发展,政府需要构建社会化促进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并提供财税支持、司法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服务。首先是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针对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公开组建社会主体信用体系,加以强调企业融资的信用管理。其次是创新融资制度和改革融资体制,针对激烈的企业市场竞争,为促进企业投资转化率水平的高效化,要对融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并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再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合作型的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机构,对企业融资渠道进行疏通,建立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最后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渠道,为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解决抵押和担保贷款方面的难题。

(二)金融融资制度的深化

利率市场化直接体现出金融融资制度深化的有效性与否,这也是企业融资方面解决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和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片面问题思路。金融融资制度的深化,要在内源性融资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外源性融资制度,首先是建设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业主指导和制度规范,给企业融资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尽可能消除金融机构运营潜在的高风险。其次是塑造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在建立健全的金融治理结构和融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的门槛和放宽融资业务的领域,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结构应该联合塑造多元化金融主体,真正做到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求。再次是引导民间信贷机构的规范化,结合自律管理和外部监督,对民间信贷机构进行监管,并积极引导民间借贷活动,保证融资业务的公平有序开展,确保这些机构的规范化经营,同时督促他们纠正违法竞争的行为,坚决取缔地下钱庄、高利贷等违法融资机构。

(三)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企业在融资活动方面,属于微观的主体,但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仍然需要借力于宏观主体,譬如政府和金融机构等。首先是企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的完善,在信用评估体系方面,是针对企业发展的特点,从市场评价、经营评价、技术评价、财务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针对性考察,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将国内企业的信用情况记录在库,以便评估机构随时调取企业信用信息,加快信用评估的效率,而信用担保体系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全国性、省级、地方三层的信用担保机构,针对性提供信用担保的服务,该体系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担保信息的实时共享。其次是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一方面是风险投资基金模式的完善,将分散的小额风险投资基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增加投资成功的收益率水平,鉴于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我国应该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资本市场特点,采用合适的风险投资基金模式,另一方面是风险基金退出机制的完善,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势必面临高风险,而为了有效消除相关风险,我们需要采用上市交易、清算、股票回购、破产、柜台转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风险基金退出机制。最后是二板市场的建设,旨在为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但需要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退出渠道,并尽快促进企业治理机构的完善,对企业的规范化经营进行引导,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证券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吸收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为这些融资开辟全新的融资渠道,进而推动我国整个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企业自身总体素质的提升

从微观的视角,企业想要获得有效的融资,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首先是企业总体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熟悉融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争取以更专业的方式获得所需融资,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生命周期进行把控,实时改造技术和更新设备,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这也是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对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进行规范,通过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等手段,防止企业出现“假报表”、“假合同”等情况,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树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信誉地位。最后是企业信用意识的树立,针对借款不还、拖欠工资等企业,要以企业融资的信用结合起来,促使企业自觉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尤其是在融资当中的企业,要定期整理完善和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债权主体,以获得债权主体对企业的信任,并决定以后继续融资和加大融资的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融资旨在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是资金配置的过程,其融资的渠道可以归类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而我们借助融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要在这两种渠道的范围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即政府需要构建社会化促进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并提供财税支持、司法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服务,并建设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业主指导和制度规范,给企业融资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尽可能消除金融机构运营潜在的高风险,同时采取措施解决企业融资的难点问题,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资金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元波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01):38-42.

[2]黎欣.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20-21.

[3]要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个基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J].中国市场,2011(01):53-55.

[4]姬潮心,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剖析与研究[J].现代商业,2012(02):61-62.

篇2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 小企业 融资

一、私募股权基金的产生和含义

PE,这个被广泛在财经媒体上关注的大额交易机构,就是私募股权基金。PE是Private Equity Fund的缩写。关于翻译,最开始有人直接译作产业基金,后来被译成私人股权基金,最近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将PE译为私募股权基金。

最早的私募股权可以追溯到1946年,在这一年,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American Research Development)。它是首家专门投资于流动性差的新企业证券的公开募股公司,其创建者目标却是从私募资本方面为新企业和小企业的资金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等权威机构将PE基金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定义包括所有的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基金(Management Buyout,MBO)、以及夹层投资基金(Mezzanine investment)、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FOF)和二级投资基金等;狭义的定义则不包括风险投资基金。

2009年3月,黄亚玲对PE的定义是“对非上市企业采取权益类方式投资的私募基金,市场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前会谨慎筛选并在投资后通过退出实现权益价值增值。”

二、中国成长中的小企业融资情况分析

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统计以及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目前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8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从业人数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75%。其中,中小企业中的85.2%是民营企业。此外,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中小企业总数90%以上。

(一)小企业融资活动涉及的相关主体

图4 小企业融资活动的相关主体

在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时,与其融资行为相关的外部主体应该主要有三类,即:政府、商业银行与各类投资者。小企业接受来自政府的帮助,可以是直接的政府投资或借贷,也可以是政府间接地以监督或担保方式对其融资进行的支持;小企业接受来自商业银行的帮助,实际是以借贷方式,获得债权融资;小企业接受各类投资者的帮助,承认其对自己的股权投资,获得的是股权融资。而且,三类融资活动并不是完全独立。

(二)我国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障碍分析

我国小企业的数量之多,它的成长、发展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相对于大、中型这些具有一定规模、可观效益、品牌以及信誉的企业,我国小企业目前成长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融资困难。这种融资难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即其在采用外部融资方法时,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会遭遇困难:

1、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

大、中型企业因为规模、技术、人力、管理等方面都比小企业完善,因此,相较于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大、中企业比较具有优势。

从银行以债权方式融资本应是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在我国,情况就截然不同。具体原因包括:

(1)小企业比较容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变化大,风险也大,很难吸引稳定的投资者。

(2)小企业注册资本少,随之这也决定了其负债能力有限。较之中型企业,小企业相应的负债能力也就比较小。

(3)小企业有特点的贷款需求

要求贷款手续简便、速度快,能满足灵活的经营需要;单笔贷款金额较小,但频率多,需求总量客观;贷款期限不长;贷款风险相对于大企业的贷款来说,要更高,因为小企业的信用体制和社会地位等都不足做起贷款的担保

(4)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较低

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信贷体系中,传统的商业银行运作规则较为保守,对其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而较之中型企业,小企业的“贷款难”的局面更为严重。

2、股票市场门槛过高,尤其是小企业更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且我国的债券融资并没有真正放开,因此通过股票或债券的直接融资也很困难

(1)“高门槛”直接导致我们看到中小企业板上的公司市值动辄上亿、乃至几十亿,全无中小企业的模样。

(2)“保荐人制度”,这个通道自2001年4月起,国内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券商掌握的保荐人数有限,其便成了稀缺的资源。仅目前全国进入辅导期的公司就有上千家,对券商而言,同样的投入因上市融资规模不同而收益大相径庭(承销费用一般按照募集资金的3%左右提取),自然放弃融资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

三、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障碍的作用

(一)私募股权投资能够满足小企业个性化的融资需求

相对于公募股权融资的标准化,私募股权融资则更为灵活。小企业经营的重要策略是灵活、多变,而这一策略使其融资需求复杂多变,私募股权投资更加适应小企业这一特点。

(二)私募股权融资对小企业来说,比较价容易获得

1、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对于投资项目有更主观的的判断

根据国外的实践可以看出,私募股权基金在对小企业进行投资时,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GP与小企业的不断交流、沟通,从而针对财务报表以外的注入团队、管理者等等软因素进行投资。

与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一般合伙人(GP),通过了解该企业的行业地位及经销情况、企业家的信用状况,采集到关于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丰富的另类信息,是使其对小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另类信息的特点是主观性强,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人做出详细的尽职调查,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小企业公开融资的可能性。反而大大提高了小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2、私募股权投资保持了小企业经营的私秘性

相对于、中企业,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其经营的隐秘性紧密相连,与公募融资的信息披露要求有较大冲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非公开融资时,更能充分发挥其在甄别和筛选企业方面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并能在不同企业的融资组合方面发挥其分散风险的优势,从而缓解与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对小企业融资的相对优势。

3、信息披露的方面于公募明显的区别

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主要方式,是对其按要求披露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小企业在这方面非常的缺乏,缺乏符合会计规范及法律标淮的财务基础,外界投资者很难从其披露的信息中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和资金状况。

四、结论和建议

(一)私募股权基金是小企业融资的一种优化选择

相对于银行贷款,私募股权基金对于一次融资平均规模和企业资格的限制相对较小,而且它最关心的考察点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长性、商业模式以及竞争壁垒等等。与上市融资相比,私募股权融资的“门槛”比较低,而且小企业在引进私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可将信息披露仅限于投资者,有利于对竞争者保密。

(二)大力发展本土化私募股权基金对于我国小企业融资是十分必要的

1、大力发展本土化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必要性

私募股权基金从产生就具有本土化特征。PE主要是同企业和人交通、去做判断,最后的决策就是在这些基础上产生的。这里边涉及文化、环境、沟通效果等不可量化的因素。因此,本土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会有地域上所包含的一切优势,如,跨越文化障碍、降低成本。

2、本土化私募股权基金在以下方面可以促进小企业的成长

(1)对小企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本土化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目前中国特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投资比非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独到,对小企业再进性资产整合时,更能考虑结合国情。

(2)在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方面也有改善作用

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本身存在不规范的历史,而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使得企业的董事会由私募股权投资者选派的董事会成员所制约,有利于规范企业内部治理。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能得到有效解决。

本土化的私募股权基金从法律形式上还是进行投资所需的沟通、交流成本等方面,其都优于非本土化的私募基金。

(3)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方面,也更加有效

本土化的私募股权基金更加了解目前小企业的文化,在语言、管理风格上,便于沟通,因此在日后合作中的交流也更加便利。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主编)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8月

[2]中国证券业协会 . 证券投资基金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

[3]李寿双 .中国式PE(下)・ 中国式私募股权基金募集与设立 .法律出版社, 2009年1月第1版

篇3

一、引言

民间金融是连结民营资金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中介,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既可以引导民营资金的合理流向,又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钱小安,2003)。本文从民间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推进利率市场化。

本文第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民间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与利率市场化中遇到的阻碍,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后站在民间金融机构的角度提出了打破我国国有银行利率垄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建议。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与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一直是最具有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成分,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扩张动力和融资需求。然而,相比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向银行融资方面受到严重的制约,造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不公平竞争局面。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难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中小企业的风险大、不确定性大、未来的销售收入和现金流不稳定、破产率高。经过相关统计,中小企业的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超过20%的中小企业在创建后2年内就破产,超过50%的中小企业在成立4年内破产,超过60%的中小企业在成立6年内破产,如此高的破产率必然使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2.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规模小,规范信息的成本支出一般是不经济的,企业无法提供规范标准的信息,导致自身信用环境差,银行也无法从合适的渠道获知企业真实的财务经营状况;

3.财务不透明、不规范,一些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财务人员,有时由于企业弱小需要资金便在账务上抱有特殊目的,缺乏必要的账务,难以判断其真实的经营状况;

4.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但是银行却也要履行所有的手续,这加大了银行的成本支出,降低了利润空间,自然不受到银行的欢迎。

5.近几年轰动全国的温州商人跑路等违背诚信的事件,更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

三、国有银行垄断――利率管制

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间接调控(戴根有,2000)。目前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仍旧受到国有大银行的一些掌控,无法真正市场化。

国有银行主要在市场准入门槛和对资金的价格管制上占据垄断地位,具有垄断优势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通过“存贷利差”和手续费收入赚取高利润,造成当前的银行高盈利现象。国有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政治背景支持,一直掌控着存贷款利率的范围,可以说,它处在整个金融食物链的最顶端。

相比之下,民间金融机构由于自身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无法达到像银行一样的利率要求,但是在利率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甚至难以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甚至暴力经营获取利润。

四、建议措施

1.政策倡导良好的外部环境

民间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呼吁给予和国有银行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赋予民间金融合法的地位,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正确认识,取消各种政策歧视,降低市场壁垒,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鼓励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其次,建立民间金融社会征信系统,优化信用环境。

2.金融机制创新

民间借贷有“高来高去”①的特点,部分贷款风险极大。民众关心的焦点有破产机构退出同时如何保障好投资者的权益以及机构创始人自身的利益。例如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进行社会担保,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公众的信心。此外,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要协调好收益回报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3.与国有金融机构合作

国有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双方可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定位开发客户。地方国有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可以在客户信息收集、体制机制、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布局整体市场。

4.跨国金融产品创新

我国在债券市场、理财产品以及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已全面市场化,随着中国逐渐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民间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空间不断扩大。民间金融机构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借鉴国际经验,提供风险与收益匹配的跨国金融创新产品,与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

篇4

关键词:民间金融;诱导性制度变迁;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28-03

一、民间金融的内涵界定

虽然学术界已对民间金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姜旭朝(2003)提出,凡是没有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金融形式都为民间金融。这种说法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金融机构如典当行,虽经过了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注册,却在国家正式的金融管理体制之外,应该列入民间金融的范畴。

左柏云(2001)认为,民间金融是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由单个国有企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从事的合法的、半合法的或不合法的资金融通活动。

胡德官(2005)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他认为民间金融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服务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民间金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合理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第二类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第三类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定的经济转轨背景下,民间金融具有特殊的内涵,不同于外国文献与国内学术界提出的“体制外金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地下金融”或“黑灰色金融”(宋冬林,2005)。本文认为,民间金融是指由民营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及相关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民间金融机构包括民营经济组织、集体或个人经营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为两类: 一类是极少数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规金融机构,如民生银行、城市合作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另一类的绝大部分是国家金融法规严厉禁止的非法金融组织,如各种金融互助会、私人钱庄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前者为准民间金融,后者才是真正的民间金融,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就是后者。

二、诱导性制度变迁:民间金融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导致了正规金融部门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供给的不足。下面借助Stiglitz和Weiss的扩展SW信贷配给模型来说明这一点。

曲线S代表正规金融机构(国有银行)资金供给线,D代表企业(国有企业)愿意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资金需求线,R代表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其应对的信贷量为Q。S1为民间金融的资金供给线,D1为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民营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曲线。D1在国有银行供给线S的上方,民间金融提供资金的供给线S1高于S与D1相交于R1(R1>R)利率水平。民间金融信贷市场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存在金融抑制,由国家规定的贷款利率R2不是等于R而是小于R,R2对应的信贷供给量和需求量分别为Q2和Q3,由此可得知在正规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一个差值Q3-Q2。也就是说,在民营经济主体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支持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较高的利息求助于民间金融。银行利率浮动幅度极为有限,贷款者利率不能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以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无法为这些经济主体提供贷款。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革、制度转型是一个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过程分为强制性变迁和诱导性变迁。诱导性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相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实施,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强制性变迁和诱导性变迁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般来说,强制性变迁往往成为诱导性变迁的先导,而诱导性变迁更是常常引起更深程度的强制性变迁。制度变迁直接来源于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由原先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获得机会引起,制度的选择和变革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利益需求。利益集团对于创新制度的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只要特定制度主体对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费用,他们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动或支持制度安排的变迁,同时,一定的制度需求必须由相应的制度供给,否则,制度变革和变迁难以实现。由此得知,金融供给结构失衡意味着在现存制度下存在巨大的潜在利益空间,从而产生制度创新的需要。因为金融制度创新――民间金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制度下供给不足,满足民营经济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丰厚的收益。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居民投资渠道非常狭窄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驱动,巨大的民间资金为诱导性金融制度变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三、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民间金融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制度安排、所有制歧视和信贷配给问题,我国民营经济的融资困难可想而知,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民间金融为那些贷不到款的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提供资金,正解了其燃眉之急。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为这些经济主体提供创业时期所需的资本以及发展时期所需追加的资本。这些资金大多数用于生产性投资。可以说,正因为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满足了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

第二,民间金融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合理的金融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数量和质量同样重要。我国在转轨时期的信贷计划、利率控制和控制贷款规模等各种形式的行政干预,从本质上将仍然排斥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我国投资是以数量扩张型为主要特征,而投资的质量却是在不断下降。如果没有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存在,为信贷计划所垄断的资金就很难流入被排斥在信贷计划外的有合理需求的行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这些市场化的新兴行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行。同时,由于社会资金依然低效地以计划的方式在国有银行体系进行配置,必然会影响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金使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潜力。民间金融有效满足各种资金需求,事实上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第三,民间金融的发展为金融体系注入了市场因素和竞争因素,促进了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民间金融发展已成为银行系统的竞争者,对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资金市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民间信用吸收存款的利率高,存款方式灵活,影响了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存贷业务,使其融资力量相对缩小。事实上,越是民间信用蓬勃发展的地区,这种局面越明显。这种竞争压力的存在,促进正规金融进行制度创新,挖掘自身潜力,转变经营意识,改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四,民间金融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育,推动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式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非正规金融虽为现行法规所不容,却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传统的货币政策方式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之间相摩擦的资金表现形式。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存在,常常成为正式金融市场发展的先驱。

第五,民间金融对于中国渐进式的经济制度变迁、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中国金融深化和自由化进程,将更有启示意义。短期来说,民间金融在很大程度上争夺国家垄断的金融资源,民间金融与国有金融机构之间是竞争、淘汰的市场关系。但是,长期来看,从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金融绝不是对国有金融体制空洞的补充,它们是中国金融制度结构内的融资制度安排。随着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我们可以设想,在建立竞争性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融合将成为民间金融与国有金融制度安排的主旋律,它们将共同促进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六,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的矛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商业化改革步伐,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考虑,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大量经营网点被撤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市场的最后一个堡垒。然而, 一方面,受农村信用社信贷品种单一、资产负债比例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 形成农业贷款周期长、规模小、抵押品不足的特点,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这种供需上的不平衡,催生了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上的矛盾,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浙江首当其冲,一面是企业融资难,一面是民资充裕;一面是银根紧缩,一面是民间借贷风险高。如何求解这个不等式,是多年来一直困惑浙江的问题。2008年5月4日,国家银监会、央行联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7月15日,浙江省政府发出通知,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9月至10月,小额贷款公司经审核、依法注册登记后即可正式开展业务。明年1月视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在全省的推广力度。据了解,浙江是银监会、央行联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首个对此作出正式反应的省份。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消除对民间金融的歧视。首先要认识到民间金融属于基本性的金融制度,应该和正规金融并存,其地位和正规金融一样。目前很多学者还是认为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一个补充,就象当时所持有的民营经济是国有经济的一个补充一样。但事实证明,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与民营经济息息相关的民间金融也应该作为我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正规金融的补充成分。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民间金融合法化。既然民间金融作为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赋予民间融资合法的市场融资地位和手段,并通过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民间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参照香港的《放债人条例》和美国纽约州持牌放债人的监管办法等。这些办法特点是不禁止个人和公司放债,但要领取牌照,这些放贷机构均要受到监管,违规要处以刑罚。这些管理规定可供我国立法时参考借鉴,但也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和民间传统。我国应在“民间金融法”中规定相应条款或制定专门法规,要求合约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借贷契约并到相关管理部门登记。这样做,既可以把民间金融纳入管理部门的视野,准确把握民间金融交易的规模和发展动向,为经济和金融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可以也有效防止借贷纠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民间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 诸葛隽主编.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李建军主编.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姜旭朝.民间金融合法化:一个制度视角[J].学习与探索,2005,(05).

[4] 胡德官.我国民间金融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5,(05).

[5] 宋冬林、徐怀礼.中国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前景:温州案例[J].北方论丛,2005,(01).

[6] 左柏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金融观察,2001,(05).

[7] 赵彩虹、李学彦.货币从紧下的企业融资[J].中国中小企业,2008,(08).

[8] 姚军.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8,(1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改革;银行垄断

民间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很久,尤其是温州一带,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形式、内容与规模不断变化与发展,但是其实质却未发上改变。然而我国的融资环境带有某种程度的扭曲与不合理成分,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信贷投放长期向国有企业倾斜,而民间投资在融资方式选择,融资机构建立等方面受到歧视,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得不到平等的融资机会,融资难问题越发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针对民间金融的看法褒贬不一,在我看来,民间金融能否成为中小企业的“新解药”,关键在于其运行体制与规模是否合理,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变一味的“堵”为正确疏导,主要从源头和渠道着手:

一、规范“源头”

民间金融市场上的“源头”即活跃的民间资本,如何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合理的规范民间资本的规模与结构以及投资方向等是对其规范的关键。规范“源头”要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切实改善实业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要放宽投资准入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同步推进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依靠民间资本参股,特别是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尽快建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促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融资领域,组成金融机构或是建立投资基金。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使民间闲置资金汇聚到经济建设中,以有效的规模和结构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让民间的闲置资本活跃起来、运动起来,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合理“疏导”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合法化。目前的民间金融部分处于合法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灰色地带,适时适地的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无疑是解决当前民间融资问题的“良药”,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使得相关部门有法可依,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2)强化民间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权力可以适当下放,由地方政府承担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的监管,以及对中小型企业的破产救助等。确认民间借贷的合法社会地位,将金融监管向县、乡、镇以及农村民间等基层延伸,引导其规范经济,较之正规金融,采取有差别的统一的体制政策,让其走上一条合法的康庄大道,促进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完善民间信用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随时向客户提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以保证金融交易中有关当事人的利益。(3)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打破银行垄断,促进银行业平等有序竞争,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信心,让资金价格来调节资金流向,实现资金供求平衡,密切监视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价格和国外资本流动趋势,发挥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的价格竞争机制,促进民间金融自主有序发展。金融加速器机制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双重不对称:资产负债表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在经济下降时期比繁荣时期大,对小公司的作用比对大公司的作用大。金融传导机制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与在经济下降时期是不对称的,金融传导机制对小的企业的作用更明显。此次金融危机便是很好的例证。金融加速器理论解释了“小冲击大波动”的经济现象,很小的一个因素冲击,例如技术冲击或货币冲击等,都可能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期,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经济上升期表现并不明显。为此,金融加速器效应带来的经济波动表现为缓升急降。正如下图所示

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在制定和执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判断选择合理的政策调控工具、调控力度和时机,以消除金融加速器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合理性、稳健性和可预见性。小型金融机构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以较低的信息成本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应充分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的这些优势,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政府要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担保机构的发展,借鉴日本因对危机的经验,如下图所示,日本通过建立由信用担保制度和信用保险制度两部分构成信用补充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前者由信用担保协会、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3方面构成;后者则由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信用担保协会两家机构构成,这两项制度共同构成信用补充制度。目前,日本全国有52家信用担保协会,协会的资金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出资和捐赠等,而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的信用保险运作资金则来源于政府出资。政府应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5)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帮助民间投资者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各地政府应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措施,提高办事效率。鼓励自律性行业组织发挥投资服务职能,及时向社会公开行业投资信息、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技术服务,引导民间投资者转向国家规划中的急需发展领域,减少盲目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法律、财会、市场信息、企业诊断和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三、对“作物”即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要求

如同对水有需求的作物,中小企业即资金的需求者,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固然离不开对其不断完善的要求。要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部财会制度,增强信用观念,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与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管理知识,不断在市场竞争实践中进行锤炼;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参 考 文 献

[1]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1)

[2]孙建通.我国民间投资问题综述[J].观点综述陈时兴.2012(1)

[3]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

[4]王莎莎.我国民间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09(3)

篇6

关键词:P2P;网络集资;刑法规制P2P

网络集资,是指个人与个人间通过网络平台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P2P网络集资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互通,降低了易成本,拓宽了借款人的融资渠道,投资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使得借贷双方都能受益。然而,由于P2P运营平台设立门槛低,监管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P2P网络平台进行非法集资活动,不但损害了投资人的财产利益,而且扰乱了金融秩序。运用P2P平台实施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实施诈骗活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平台,以高额回报为诱,吸引投资人投钱,在平台无法继续维持经营时,卷款潜逃,实现非法占有投资人资金的目的,最终构成集资诈骗罪。二是擅自开展自融业务。利用P2P平台对外宣传相关盈利项目,吸引投资人投钱,然后将筹资的资金用于自身的经营。若P2P平台向不特定多数人筹款后直接参与经营行为,构成非法集资罪。若平台集资后将集资款用于合法的经营项目,则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若占有资金,则构成集资诈骗罪。三是开展期限错配业务。P2P平台擅自对集资款进行操作,如资本期限错搭业务,把长期的借款期限拆分成若干个短期的理财产品。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平台运营无以为继,造成的危害后果无法估量,属于非法集资犯罪。若平台将集资款用于合法运营,则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四是集资后用于市场投资。P2P平台集资后将筹资款用于市场投资,该行为构成非法集资罪。通过市场投资风险的大小来判断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一般来说,平台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高风险经营或非法领域,偿还筹集到的资金已无法实现,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则构成集资诈骗罪。P2P网络集资相较与传统融资方式独具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但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P2P监管漏洞实施犯罪行为,因此刑法有必要介入P2P网络集资过程。然而,司法实践中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中小企业通过P2P平台的融资行为一并打击,并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探究如何将“异化”的P2P集资行为进行刑法规制,将对经济发展有益的集资行为排除在罪圈之外,①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以非法集资犯罪构成要件为出发点,通过限定犯罪的集资用途以及提高入罪门槛,实现对该罪构成要件的限缩。

一方面,对犯罪主体将筹资款的用途进行限制缩小,以此将直接融资行为纳入合法保护范围。借款人所从事经营行为的性质影响对P2P网络集资行为的认定。将本罪入罪的集资用途限于高风险范畴,如货币经营、资本运作营或投资期货、股票等。集资活动一般都难避免风险,上述活动的风险一般都远大于正常经营活动的风险。对此,最高院出台的《解释》②中对于融资之后从事实体经营活动进行从轻处理。原因在于实体经营活动通常风险较小,将集资款投入进去不会引发太大的危害后果,而且借款人不具有太大的主观恶性。因此可以将集资用于风险较小的经营行为可以排除在刑法规制的范围之外,从而将利用P2P网络平台融资后用于实体经营的借款人排除在罪圈之外,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适当提高入罪门槛。《解释》从集资的数额、集资对象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三个方面设立本罪的入罪门槛。

篇7

关键词:经济后果 企业合并 会计方法选择 购买法 权益结合法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肉弱强食”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更为显著,弱势的企业不断的被强势的企业所吞噬并购。并购对于完善资源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价值以及扩展证券市场深度与广度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国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其企业的并购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一、经济后果的定义以及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定于经济后果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经济后果是指通过会计报表对政府、企业、工会、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所做决策后对该项目所产生的影响。通俗的说,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分析以及审核之后,选取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企业合并后的会计问题,该做法将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价格和投资价值以及影响到管理中的策略性决策过程,而且在某一特定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还可能转化为较为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阐述

综合来说,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即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此两种处理方法对其企业是否会产生相同的经济后果是会计界人士所争论的一个问题。为证实这一辩证关系,不少学者以及会计界人士运用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所得的经济后果各有差异,下面将具体的分析购买法以及权益结合法。

购买法是指一个企业用现金或者其他资产购买另一个企业。购买法认为购买一个企业与购买一般的资产从性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支付手段以及购买对象而已,并且购买法规定在其进行双方交易时必须做到公平性、公正性以及价值性,以确保企业合并交易是在独立的主体之间进行的公平交易。

权益结合法是指企业股东之间的权益结合,其性质是股权联合。其要求是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此做法不会出现现金支付或者其他资产支付的问题,更不会造成任何资产的流出或者流入,权益结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独立的各个股东集团的权益,只是使所有参与合并的股东结合成为了一个整体,只是就股权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且权益结合法对上市企业来说可以为其带来较高的报告收益,使其经营业绩节节攀升。

三、不同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影响分析

综合上述可知,不同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将会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经营状况造成不同的差异,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证明,企业合并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价值、债权人以及投资者等利益都存在差别性影响,致使出现不同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并购企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使其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较缓慢,再加上,现阶段,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冲击,致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较小以及发展不完善,在此危急的情况下,结合我国特有的监管环节以及特有的融资环境来对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进行选择。在特定的筹资环境下,企业合并有助于企业从市场上获取资源,增加其融资渠道,促进了合并企业突破银行信贷限制,使其得到金融机构的大力资金支持。从监管环境上来说,因企业上市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要获得上市资格,在企业合并之后需建立严密的监管制度,以确保企业之间能够尽快的融合在一起,以发挥更大的力量,为企业的上市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管理层的影响分析

由于经济后果受会计方法的严重影响,在现代企业中,企业股东为提高管理层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尽心尽力的为企业效力,,他们将于管理层之间签署一份薪酬计划,将按照工作的总体盈利情况对其做出相应的薪金报酬,故而,某些管理层人员为了使上市企业在处于较差的盈利状况获得较高的薪酬,此时他们往往采取权益结合法来提高企业业绩;当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状态时,管理层人员往往又采用购买法来提高自己的薪酬,此做法也达到了合法避税以及平滑业绩的目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将可以对上市企业产生较好的薪酬。

3、对投资者的影响分析

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不同的合并会计方法将会造成不同的报告收益以及报告资产,再加之,投资者借助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判断以及决策,从而,对投资者产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考查、分析以及审核,然后在选取适合本项目的会计方法进行选择,从而,使合并后的企业得以稳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的评价与建议

保留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是我国明智和现实的选择。首先在资本市场上,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到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以及国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提出了要求。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国合并准则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购买法,不但有助于外国投资者理解和信任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而且可以降低我国企业海外融资的信息披露成本,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其次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目前我国发生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例如:中央、地方国资委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者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等,由于合并各方并不一定完全出于自愿进行交易,合并对价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公允价值。由此可见,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准则的适用范围之外,将无法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还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价,公司股权价值的市场价格还不是很容易取得。在这种背景下,新准则要求的权益结合法,因为不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易于操作和掌握,可降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交易成本、减少核算工作量,必将会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规避权益结合法的滥用。由于新企业合并准则没有对采用权益结合法规定严格的限制条件,在两种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并存的情况下,易为企业提供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由于使用权益结合法有利于企业粉饰业绩并易于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在利益驱动下,实务中有可能会出现滥用权益结合法的现象,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鉴于此,笔者建议:借鉴国际会计准则(IAS22)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APB16)的规定,采用列举法规范运用权益结合法的限制使用条件,同时使得两种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用保持互斥关系,满足权益结合法的运用条件时,就不能使用购买法;反之亦然,两者只能选其一,避免企业选择的随意性。

五、小结

通过上述总结可以得出:在我国企业合并后如何应对所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阐述,即我国合并企业会计方法选择时应采取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机制,二者优势互补,互为表里,为企业以及管理者创造出更高的利润,使其获取较高的经济后果,为合并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雄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军宁.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研究――论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财会通讯,2009,(06)

[2]李娜.我国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及评价[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1)

[3]唐蓓,潘爱玲.关于新企业准则合并会计方法选择问题的探讨[J].财经论丛,2007,(04)

[4]《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陈信元,应唯,史多丽,陈冬华,曾庆生.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1,(05)

[5]毕茜,彭珏.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基于经济后果的分析[J].财会月刊,2008,(28)

篇8

关键词: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对接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9-0077-05

一、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理论基础:文献综述

如何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进行结合,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Christen,1992;Seibel和Parhusip,1992;Seibel,1997)。Seibel(1997)提出了促进两者结合的四种战略:一是“自上而下”战略,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四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实际上,这些战略可以互相结合。如主要向大中型企业和富裕阶层服务的正规金融,也有适应中小企业和穷人融资需求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发挥这种潜力。当制度调整后适应了微观金融市场需求时,正规金融可以向下层扩展。当然,为了向整个市场的人群服务,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策略,必须以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提升策略作为补充,比如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组织创新:或是向更高形式的组织发展,如信用合作社或社区银行等。至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连接,不但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提升。以及正规金融向下的制度适应。世界发展报告(1989)指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连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有前途的战略。事实证明,非正规金融能够向农户、农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服务。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连接的措施,能够促进这些服务并创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

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连接效果考察,有观点认为通过这种连接,正规金融可以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降低贷款风险,增加资金供给;而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改善农户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增加农户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反对意见则认为,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同,连接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连接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者改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

持支持意见的学者主要有Conning、Jain、Fuentes和Varghese等。Conning(2000)提供了一个银行通过放贷者向农户贷款的例子。只要放贷者提供一个其向农户贷款的证明,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Jain(1999)考察了银行借助于放贷者所拥有的客户信息来区分好坏借款人的情况。他们向好的借款人提供一部分资金,让他们通过非正规放贷者来获得其他的资金。Fuentes(1996)考察了当正规金融机构利用乡村人来审查潜在客户和帮助收款时的激励问题。最好的激励机制是正规金融和人共同承担向小农户贷款的风险。当贷款收回时,人得到高于他不努力时的报酬,即获得奖励;如果贷款没有被收回,人所得低于他不努力时的报酬,即受到惩罚。Varghese(2004)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连接与银行间的竞争相比较,结果发现,由于信息限制,连接前,银行必须拒绝向不能按时还款的借款人再次放贷;连接后,借款人可以从放贷者取得贷款,还银行贷款,然后从银行取得进一步的贷款。由此银行不仅能够向高收入者提供贷款,而且也能够为低收入者提供授信服务。连接比增加银行间的竞争更有效。另外,结果显示,借款人更偏好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间的连接而不是他们间的竞争。

反对的学者主要有Hoff、Stiglitz、Bose、Floro和Ray。Hoff(1995)和Sti glitz(1997)提出在垄断竞争格局下,增加放贷者的正规金融信贷补贴,会增加放贷者的数量,缩小每个放贷者市场规模,提高贷款成本,从而可能不会增加他们对非正规借款人的贷款,甚至会导致非正规利率水平的提高。Bose(1996)认为,连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的低价信贷政策,会使得具有信息优势的放贷者增加向风险较低客户的放贷,导致不具有信息优势的放贷者所面临的客户群中风险较低的客户比例降低。结果,这部分放贷者减少贷款活动,总放贷量减少,一部分客户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Floro和Ray(1997)以菲律宾为例,从非正规借款人的角度考察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间垂直连接的效力。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连接都能够促进放贷者问的竞争,降低市场利率,满足小农户的贷款需求。这种连接的效力取决于放贷者的市场结构。如果放贷者间是战略合作关系,正规信贷的扩展可能会加强非正规放贷者间合谋的能力,最终使得非正规借款人所面临的贷款条件恶化。

二、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实证样本:以浙江省为例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或经济成份,决定了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鲜明特点。中小企业的成长,与金融制度和融资机制的安排与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表现。在浙江的温州和台州两地最为突出。在温州地区,民间金融十分活跃,实际已部分替代正规金融功能。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五种形式,即民间直接借贷(自由借贷)、银背(钱中,即信用中介)、钱庄(公开挂牌的银背)、呈会(聚会、成会)、抬会。民间金融作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在一定区域(特别是正规金融不发达地区)形成相当规模的民间金融市场,其利率形式也表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民间金融特别是获利式融资活动的利率远高于正规金融水平。据调查,温州民间的利率水平一般要高出官方利率水平的2~3倍。区域内民间资金的供求状况是决定其利率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温州地区各种民间商品市场的资金需求量的60%-70%靠民间供给,资金缺口很大,资金价格趋高则是这种偏紧的供求态势的反映。高利率也是补偿交易成本的体现。因民间金融贷款数额小,没有正规金融的规模经济,但其运作和管理成本几乎与大额贷款一样高,使得其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二是民间金融的利率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这说明在这个信贷市场上,作为价格信号的利率还同时充当了“过滤”还贷风险的角色,结果就会使信贷利率无法出清市场(即存在过度需求时,利率无法再提高);相反,利率相对于信贷需求而言会趋于比较稳定,以克服民间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

总的来看,浙江地区特别是温台地区的各类民间金融活动(或组织),经历了从简单、无组织形态、直接融

资、民间自由借贷到有组织、较规范、间接融资、各类农村(或社区)内部融资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从农户借贷一民间成会一企业社会借贷一银背或钱中一私人钱庄―基金会―城乡信用社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序列。

正规金融秉承商业可持续原则可为微小企业放“高利贷”,已有政策解禁先兆;而关于“建立资金回流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向,又为微小企业的信贷生成机制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做“小”中优势独特,素来活跃的民间金融之于浙江自有滋生的土壤,而鉴于其利弊并存且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将其规范以“正名”则不失明智。事实上,民间金融正是民营银行的雏形。既然金融压抑导致民间金融这种非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与官方的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并存,则随着金融深化发展,民间金融将最终与正规金融融合。

三、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对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连接越来越紧密,长期以来人为分割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局面被逐渐打破。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还处在转型时期,要成功实现两者的对接,政府的支持、监管是前提。

1、引导与堵疏结合,规范借贷行为。

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经济发展中的民间借贷,不能放任自流,要进行正确引导,堵疏结合。要大力搞好宣传工作,让百姓了解民间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于互的民间借贷,应承认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合理性,确立其合法地位。对于从事高利贷性质的借贷活动,法律部门不仅对放贷者的债权不予保护,一经发现,要进行严厉惩治。对以高利贷为主业的地下钱庄,应对其经营者从经济上和刑事上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可在民间借贷活跃地区设立相应管理机构,为借贷双方当事人在借据合同的规范性、利率的法律有效性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

2、法律监管。

迄今为止,我国民间金融所依据的法律主要是非金融类的民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民间融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资金的供需双方通过订立借款合同完成交易,《合同法》为合同的履行提供了保护,并允许双方约定4倍于国家规定幅度的利率。此外,《民法通则》、《担保法》等也可以对民间金融关系加以规范和保护。然而,一般性法规无法满足民间金融的需要。应该对民间金融进一步立法,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指出,对民间金融的立法应充分考虑其民间性质,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加以规定。民间金融主体的普遍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民间金融活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其难以被监管。出于制定货币金融政策、评估国内金融运行状况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及时了解和掌握民间金融有关数据,但并不因此而取得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权。因此,对民间金融的立法应当体现出对民间金融行为的规范、对民间金融范围的限定以及对民间金融行为人社会责任的规定。除了专门立法之外,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担保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民间金融的繁荣和稳定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建立监测体系,防范借贷风险。

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起有效的监测制度。通过统计局农调队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量、利率水平、交易对象,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并相应地将民间借贷行为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部门在对民间借贷活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支持生产和经济发展确实有积极作用的,可允许其存在,采取核发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方式,以利于对民间借贷的规模、用途、利率进行监管。

四、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接的方式及其效应

(一)水平连接

水平连接是指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在资金提供上展开直接的竞争。

1、部分民间金融的合法化。

由于目前民营金融的弱势地位,要使它和正规金融展开直接竞争,需要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其发展,使其成为金融多元化策略中的一极。要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放松管制,营造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扶持和引导发育比较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并创造有利条件助其跨越发展中的障碍,使其成为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样,民间金融的交易可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降低了经营风险;而且因信用关系纳入了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相关纠纷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产权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供给,避免了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隐患。要使民间金融形式如各种基金会、私人钱庄等取得合法形式,银行监管机构应对其加强监管。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涉及许多公众的借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式金融机构尚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融通资金做出了贡献,但由于它们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其业务活动也不受有关部门监督,很容易引发借贷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扰乱金融秩序。因此,对一些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金、能够依法经营、履约率较高的私人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应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转为合法民间金融机构,予以正式化。

非正规金融的循环信用体系,作为一种村民自助的资金组织形式,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虽然具体的形式及作用有所不同,但其都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困难。它之所以有成长的土壤。就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商业金融机构没有利润,没有金融组织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只有这种合作组织能把资金留在农业和农村。这样,人为切断资金供求平衡的纽带,会影响资金的合理配置。发展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应当鼓励各种有益的探索,给予其合法地位,要求其合法经营,加紧法规和监管的跟进。对于这种有益的资金组织形式,只要有一定的信用保障措施和严格的监管,完全可以扬其利避其害,把它们发展成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这样民间金融才能和正规金融展开竞争。自2006年起,央行和银监会着手起草相关条例,原则上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农民互助合作形式的金融组织建立。因此,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民间金融正规化、合法化将提上议事日程。

2、城乡信用社改造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整顿、关闭乡镇基金会,推行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

发展名副其实的基层合作金融组织,推广民营经济促进会会员之间互相担保和以民营经济为核心进行内部融资,改良村民之间内部互的合作金融组织,建立登记、自律等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村落内部客观存在的血缘、地缘关系对村民的约束力,发挥其降低交易成本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抑制恶性高利贷,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扶助。

3、发展和完善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

现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国正规金融服务的不到位。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正规金融机

构和服务,鼓励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农村种植大户、专业户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的相当部分,争取通过正规金融来解决。同时,加快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也有利于农村资金的合理配置,如民生银行推出的委托贷款就是一种有效的借贷双方的沟通机制。此外,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真正办理政策性业务,而不是简单提供流动资金,其业务范围应该包括那些按商业原则运行、能收回本金、但回报率低或回收时间特别长或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以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垂直连接

垂直连接是指非正规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然后将其贷给农户。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垂直连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正规金融与专职放贷者的连接;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连接;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连接。

1、正规金融与专职放贷者的连接。

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专职放贷者,既可以降低其直接面对中小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又使其获得充裕的资金可以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并且专职放贷者问的竞争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水平。通过这种连接,可以增加贫困农户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对此,斯里兰卡的做法可借鉴。1988年10月,它的两大国有银行开始实行PrajaNaya Niyamaka(PNN)计划,使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连接起来。具体措施是两大国有银行向资信良好的专职放贷者发放抵押贷款,年利率为18%,要求他们放贷利率在年利率30%内,银行对PNN计划提供指导,但不介入具体的经营活动。从斯里兰卡的经验来看,要实现这种连接,关键有两点:一是专职放贷者的资信良好;二是要控制放贷者的利率。对前者,要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后者,应根据利率因长期金融抑制受政府管制而缺乏弹性的情况,给予民间借贷一定的利率浮动区间,使民间金融活动得以正当地展开,获得合法的利润,对正规金融发挥其补充作用。

2、正规金融与捆绑信贷的连接。

捆绑信贷又称互联易,是指信贷与商品交易的互联,这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通过这种互联,可以增加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数量和降低交易成本。在菲律宾稻米种植地区,稻米是通过稻米商、领取佣金的人、稻米加工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销售。这些销售商往往是非正规放贷者。他们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然后向稻米生产者即农户提供信贷,在稻米成熟时农户将稻米出售给这些销售商,同时还贷。

3、正规金融与小组金融的连接。

小组金融包括合会、小额信贷等。如1989年的印度尼西亚,13家银行在12个非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向420个互助组织(SHG)提供贷款,然后由它们向组织内成员贷款。到1990年3月,7家私人银行和11家政府银行分支机构向互助组织提供了229笔小组贷款,使3500个成员得到融资。

①正规金融与合会的连接。

合会作为东方国家一种独有的民间融资形式,具有融资程序简易、效率高等特点,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窘境提供了有效扶持,也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合会具有自身较严密的运作机制。但由于法律上的监管空隙,其极易落入非法集资者非法牟利的陷阱。其高风险性如“倒会”等民间金融风潮的频频出现也为人们所担忧。然而一味的否定和打压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如何有效规制和引导合会等种类繁多的民间融资形式,使之不为非法牟利者所图,是新时期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大问题。不妨借鉴台湾地区的合会法典化经验,使有益的民间融资形式摆脱“合理不合法”的尴尬,也为打击非法的民间金融形式提供稳定的法律基础:并通过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公证登记,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等举措,逐步将民间融资纳入到市场机制和有效竞争环境中。

②正规金融与小额信贷的连接。

小额信贷在法律上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银行或信用社形式、金融公司形式、基金形式、协会或互助会形式等。同一个国家的小额信贷组织也可能采取多种模式,比如在南非,80%的注册小额信贷机构都是有限公司形式,同时也有银行、信托基金、非政府组织等形式。我国小额信贷试点组织的法律形式是小额信贷公司(而不是银行),它不得通过吸收公众存款进行筹资,只能通过自有资金或其他方式融资来发放贷款,即所谓的“只贷不存”。

实际上,很多民间资本涉足小额信贷,在某种程度上是预期以后能够变身为小额贷款银行,把它看成进入正规金融的突破口。即使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也存在专门针对低收入的、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实质上也是一种“只贷不存”的金融机构,其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股票和债券融资,或从银行借款以获得资金。与大多数集中创造存款类产品以满足资金剩余者的特定需求的金融中介机构相反,金融公司更加专注于创造满足借款人特定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因此,金融公司在满足被排斥在银行贷款者之外的低收入人群的贷款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开展的“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将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提供一种渠道和平台。固然,试点小额信贷公司的“只贷不存”机制可以增强放贷机构的责任,不会因存款人利益受损产生更大面积的金融风险,但是,如果仅仅利用自有资金,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和农村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必然是一种限制。因此,要促使小额信贷和正规金融更好地连接,一方面需要政策提供优惠的再贷款,激励相应的金融机构为小额信贷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小额信贷机构面对分散农户、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解决信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适用性。并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比如充分利用小组借贷、分期还款、定期举行会议等方式控制贷款风险。而从目前已经设立的小额信贷公司的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是产品设计及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大幅度提高。只有小额信贷公司自身能力提高了,有资金的银行才能向其批发贷款。

五、结论与若干建议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连接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的实证考察,但毕竟从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促进两者的连接,即使不能改善中小农户的贷款条件,也能够促进正规金融的可持续性,增加民间金融供给。

篇9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外向出口日益面临严峻压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并不算慢,但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在此情形之下,政府和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出台了信贷紧缩政策,借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带来的融资风险,由此导致广大中小企业业已存在的融资形势更显严峻。我国金融机构和民间财团,尤其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早就意识到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出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考虑,也需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借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层次,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鉴于此,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以中小企业存货质押贷款、以账款质押贷款以及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等,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国内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台的金融创新产品也的确收到了明显效果,但对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仍然只是杯水车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非中国所特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都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显然有着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某些共性因素。然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制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基本实现了对除资金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但却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管控对金融体系实行国家垄断。于是,国有垄断的金融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需要之间一直存在强烈冲突。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既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甚至一般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银行不倾向于为中小企业贷款也就无可厚非了。可以说,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企业资本运转的规律使然,也有政府管制金融的宏观背景,还有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总结起来,约有如下数点。

第一,我国的金融管制限制了资金的市场化流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健全。从根源上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由我国比较严格的金融管控造成的。在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利率并没有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而实际起作用的是由政府制定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资金,垄断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同时,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有效满足。此外,我国的国有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资本市场,非公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制度困境,也难以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中求得发展,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不仅渠道狭窄,而且成本很高,甚至超过了规模和实力远较中小企业为强的国有企业。

第二,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既难以实现供需对接,也推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信息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是一切金融行为的必备步骤。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的融资活动之中。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可谓了如指掌,而银行则很难通过外部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产权结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了解。如此,在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中小企业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银行因而会通过抬高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来降低贷款风险。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状之下,中小企业即便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其成本往往也会较国有企业高。因为,银行在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对贷款风险做出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增加资产抵押和提升贷款利率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第三,我国金融结构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情况也是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题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设置都要服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是国家金融体系优先扶持和保障的基本对象,因而对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不利。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非公有制银行及中小银行货币资源有限。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虽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和公司化改造,但仍未能改变其垄断地位,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始终处于金融资源分配的边缘位置。另外,中小企业寿命较短,旋生旋灭,自身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经营管理落后,财务报表残缺不全,产权归属紊乱,信用等级较低,也没有合适的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的特点、经营现状与发展潜力等自身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重要根源。

二、金融创新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的效能

(一)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融资渠道

无论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还是民间融资的合法化,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并有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存量极大。然而,传统的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很低。因此,将居民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合法的路径集中起来,既可以有效拓展我国的金融资源社会基础,也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裕的金融资源。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如批准设立小额借贷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架设一条合法的融资纽带,既能为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提供一条合法路径,也可为中小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外提供了一条额外选项。

(二)金融业务创新可以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流程,有效压缩贷款时间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无奈之下,只好对银行贷款退避三舍。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传统途径,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纳入金融服务创新之中,通过引进先进的金融设备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为中小企业融资成立专门的审批团队,提高贷款融资的审批效率,有效缩短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周期。另外,民间社会资本合法化和金融化后,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银行,其主要业务对象便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些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及时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并通过严格的业务流程和高效的审批途径,极大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并大大缩短其融资周期。

(三)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贷款形式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一般只有抵押贷款和信用借款两种形式。而中小企业既无银行方便管理的固定资产予以抵押,也无法在信用等级和信贷道德上给予银行以充足保证,由此导致银行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过大而不予放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以贸易融资、物流库存抵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收账款融资等创新形式,灵活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抵押和信用等级问题,在尽量分散和化解贷款风险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创新性融资路径。对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则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社会信誉,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路径,通过创新抵押、中介担保等形式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双方都能接受的融资方案。

三、通过金融创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一)为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在充分整合现有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行理财基金、政府债券等创新性理财产品,尽可能多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可贷资金规模,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门机构。如可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开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性质的分支机构、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的特色支行,可在各商业银行总部或综合部门分设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营销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数量密集而金融服务相对空白的乡镇开设乡镇支行和信贷公司。以银行的机构创新、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立体化和多途径的信贷服务。

(二)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融资合法存在,同时加强监管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居民手中积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并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信息关联,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出路。政府可以改变过去严格管控民间金融的做法,放宽民间金融,允许民间资本成立中小银行以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间私人银行规模较小,运转灵活,资金来源广泛,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运营现状和信用状况等各方面信息比较了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可以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民间私人银行还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灵活确定贷款利率,形成价格优势,从而有效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的既有局面。

(三)通过成立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采用抵押担保和信用借贷两种方式。中小企业既没有银行喜爱的固定资产以提供有效质押,其信用道德也难以在银行的等级评定中取得较高认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因素。因此,无论银行还是民间私人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担保取得质押标的。政府可以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在银行成立相关的附属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之间充当中介和担保人的角色,以自身的专业服务,分担和化解银行的贷款风险,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同时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企业、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三方互动与合作共赢。融资担保机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拓展服务,以自身的理财优势,对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提出优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运营管理,通过中小企业业务的改善和经营的提升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通过资产证劵化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社会化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制度;规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84-02

近年来,无论新闻报刊中,还是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履见不鲜的话题,这无疑从侧面揭示了中小企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所谓的中小企业,其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美国于195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法》规定:凡是独立所有和经营,并且在某一事业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英国在其1971年公布的波尔顿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小企业的定义,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因素:(1)小企业在市场上占有较小的份额;(2)小企业是由其业主或一部分业主亲自管理的,而不是通过正式的管理机构来管理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具有合一性;(3)小企业应该是独立的,它的业主具有排他性决策权。中国法律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该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而本文所指的民间融资是指除正规金融机构融资以外的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活动。即德国学者Heiko Schrader所认为,金融市场(而非机构)如果掌据在国家信用体系和相关金融法规控制之下,就是正规金融;反之,即为非正规金融。民间融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民间借贷;合会;企业内部集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变相借贷;票据贴现及有价证券融资等。

一、中小企业与民间融资结合的必然性

民间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具有必然性。根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的发言,中小企业在中国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经济总值占到了GDP 65%,但只占到了贷款授信的40%。中国中小企业获取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极为困难。另外,中国中小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小,严重市场导向性的特点。也即是说,中小企业对于一个项目的开展,往往不是根据什么评审结果,调研报告而来,而是凭企业老板,主要负责人的市场敏锐性。因此,其资金的需求,往往具有临时性。中小企业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需要申请,审查等众多资信论证环节,而且能够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较低,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困境

虽然民间融资具有种种优点,与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需求相适应。但民间融资毕竟具有随意性,栖身于光明与黑暗的中间地带,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具有极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使中小企业陷入了既知民间融资的风险,又不得不依赖民间融资的困境。民间融资的风险,概言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投机性风险,是指民间融资来源和用途与泡沫经济相关,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2)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无法支付高额利息时,将对整个财务状态产生严重影响;(3)信用风险,是指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以担保为名,不行担保之实,违反信用;(4)资金链断裂风险,是指市场波动及经营过程中各种可能因素,致使民间融资合约无法顺利履行;(5)政策及法律缺失暗藏的风险,是指当前许多用于民间融资的资金存在法律瑕疵。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所造成的恶果,突出的表现形式为2011年温州发生的企业老板“跑路”事件。

三、中小企业出现民间融资困境的原因

中小企业出现民间融资困境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中小企业自身缺陷致使其难以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融资;(2)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偏见进一步将中小企业推进了民间融资市场;(3)民间融资缺乏法律规范,风险巨大,让中小企业泥潭深陷,难以自拔。

1.自身缺陷。目前,中国对中小企业的规范大多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出现,法律法规并不多。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起,截至2012年5月,共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41条。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只停留在原则上,理论上,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措施和方法。各地区也因中小企业规模小,单个纳税比例小,在制定符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上进度缓慢。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无实质性提高。中国中小企业自身具有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经营品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生存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出等缺陷,其市场淘汰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其中,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最为严重的问题。而要寻求金融机构贷款,则需要提供担保物,金融机构还将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状态、账目等情况进行审查。而中小企业自身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抵押信用能力和经营信用能力,管理也存在各种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寻求贷款之时,也是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之时,事关中小企业的生死。所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审查,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

2.金融机构融资困难。中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非金融机构也不得经营金融业务。”这使得中国为数不多的正规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对于是否对外放贷具有绝对的决定权,不必考虑竞争因素。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一般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抵押担保物的价值往往不足,管理成本又高。 银行往往从趋利避害角度出发,降低对中小企业放贷规模,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再者,中小企业采取增加管理幅度的方式加强生产、服务,内部账目信息繁杂,信息透明度差,在金融机构进行审核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巨大。基于以上原因,中小企业的金融融资的渠道在无形中就变得更加狭窄。

3.民间融资缺少法律规范。民间融资存在众多的问题,特别表现在法律规范的不足和缺失上。首先,中国对于民间融资行为法律定位尴尬,界线模糊。按照中国现行规定,中国民间融资只有个人之间借贷、个人与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是法律允许的,而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是不允许的,极易被认定为非法集资罪。然而,不合法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虽均表现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集资诈骗罪需要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而一般不合法的民间融资并无占有目的。其次,法律制度落后于经济现状。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均未明确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监管主体的缺位致使不合法的民间融资难以获得前期规范,最终入罪。再者,法律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民间融资法规条款非常分散,专业人士掌握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是普通的民间融资者。

四、解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的措施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其中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二是民间融资缺少法律规范;三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歧视。俗话说“对症下药”。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困境。

1.加强中小企业法律指导,提升中小企业信贷竞争力。首先,应当修改《公司法》,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引导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是对于情况复杂、设立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来说,在目前的改制工作中,不可能全部转变为公司制企业,而是需要以公司制为目标,建立适合各种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其中,不仅应当包括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普适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风险把控制度外,还应当对于融资制度进行专门规定。其次,进一步完善《担保法》,通过《担保法》的完善使中小企业担保能够有详尽的法律根据。同时,对于中小企业单个企业担保能力弱的情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由政府给予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策上支持和优惠。

2.完善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降低民间融资风险。颁布实施涵盖民间融资主体、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用途、利率上限、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法律责任等内容的民间融资单行法,将民间融资纳入合法领域进行规范和调节。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刑法》中非法集资罪与不合法民间融资的区别,原则上将民间行为所产生的纠纷以民事法律责任形式解决,对于严重触犯了《刑法》的不合法民间融资明确界定其标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者,按照民间融资单行法的规定,相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范围,针对民间融资监管主体,监管行为的实施,监管责任的承担等制定明确的行政法规,并相应建立监管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披露机制,促进民间融资市场的规范。

3.改进金融机构贷款制度,拓宽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融资道路。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职责。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开设专门的政策优惠贷款,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门指导,放大中小企业授信比例。另外,完善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如大力发展委贷业务,吸收民间资本直接进入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中,降低民间资本社会存量。

参考文献:

[1] 刘进,吴东作.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2] 苏士儒,段成东,李文靖,姚景超.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J].金融研究,2006,(5).

[3] 李军.企业融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