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

篇1

一、我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目前,我省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省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省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制约我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到目前为止,我省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

2、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

3、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4、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5、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

6、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2)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3、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1)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篇2

据《赣南日报》2012年11月2日二版刊载的《山村竞开产业花》消息称:多年来产业单一、致富路子不宽、生活较为贫困的南康市大坪乡上期村,今年在市委组织部“三送”工作组带领下,根据上期村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措施,即组建水稻、养猪、养鸭3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取得好成效。村民黄昭福家的养鸭场出栏3840羽麻鸭,一年下来纯收入能有五六万元。

大坪乡上期村在“三送”干部帮助下,走“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取得了村强民富的可喜成效,这也再次证明,振兴赣南苏区,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就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地方仍然种植品种单一,养殖模式老套,难于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节拍。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就期盼各地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当作“三送”工作和苏区振兴的重头戏来唱,实现“产业花开”春满园的理想目标。

实现“产业花开”春满园理想目标,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民兄的的迫切愿望。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首先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原则,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植绿色财源。一方面要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再就是要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紧紧依托“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拉长加工链条、扩大市场辐射,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丰富多彩、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3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机;农艺;结合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为实现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机与农艺脱节的矛盾显得愈加突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衔接和适应问题,许多先进的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实施,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4]。要使先进的农艺与农机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便于实施的农业技术,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充分发挥二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充分认识二者在实际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是生物学理能与实践的结合,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离不开机械化,同时对农机化的技术要求也愈加苛刻,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根本出路。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和技术载体,最大限度取代了手工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农业生产借助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艺工艺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可以抢抓农时,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正确协调二者关系,使之在生产中相互适应

篇4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5

比如说,在IT行业看来,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都太过古老,而在这些行业看来,IT行业最重要的是应用,没有应用,所谓的“朝阳产业”也会夕阳化。从厂商的角度看,金融、医疗等是大客户,IT设备和系统的需求高,财大气粗;而从政府的角度看,国家安全、改善民生等则是头等大事。

与传统行业相比,从几年前开始传统意义上的IT行业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风光,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新能源、矿业甚至装备制造业面前,IT行业底气明显不足。真正的强国依靠的是钢铁和粮食,看看有多少IT界的人士去转型务农就知道了,比如网易的丁磊和联想的陈绍鹏。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务农承担着解决温饱最基本的功能。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种地种得最资深的民族,近年倒出现了“谁来种地”和“怎么去种地”的问题。去年9月20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调研的通知。调研的出发点是相关部门对市场情况不熟悉,对“精准农业”把握不深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灯下黑”的状态。

今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并部署了加强全国农业科技“顶层设计”等决定。另外,金农工程二期建设内容需求也提出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和强化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等。

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篇6

[关键词] 农机农艺结合 农业生产 作用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为实现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地位日益凸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衔接和适应问题,许多先进的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难以实施,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要使先进的农艺与农机技术有机地结合,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充分发挥二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农机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离不开机械化,同时对农机化的技术要求也愈加苛刻,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根本出路。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和技术载体,最大限度取代了手工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农业生产借助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艺工艺过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可以抢抓农时,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农机农艺在农业生产中如何相互适应

随着农业机械在生产中作用的增强,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之间的矛盾,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相互磨合,最终达到相互适应。

农业机械的设计尽量要根据农艺技术要求进行。播种机械的设计必须满足水稻种植和农艺技术的要求进行。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与农艺技术紧密结合的农机化新技术, 如水稻育秧及栽插配套技术和机具、中小型水稻收获机具、行走式节水灌溉机具、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化肥深施联合作业机械、不对行玉米收获机械、种子加工和温室栽培机具等。实践表明,优良的农业机械不仅能增产增效,而且能改善农艺环境,旱作地区目前推广的以免耕播种、深松、秸秆还田、药剂除草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抵御土壤受风蚀和水蚀的侵害,保护农业环境。因此,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就成为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和农艺生产需求的产物而得到推广。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当地的耕作栽培制度。各地农业生产都有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和各种作物生产的作业工序。农机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农业科技的载体,其作用就是在遵循当地耕作栽培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保证农艺生产质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实现机械化作业各环节的衔接,既可以优质高效地完成抢收抢种、保证不误农时、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机化路线的设计与机具的选择使用,必须适应当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作物的生产作业工序。

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栽培制度应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机理的局限性,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和农机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如通过组织协调,实行区域化种植,实现同类作物株、行距的统一,依照农艺要求,统一作业工序,实现农机连片作业,提高效率,保证作业质量,培育出株高一致和结穗部位一致的玉米品种、成熟一致的棉花品种和抗倒伏稻麦品种等,以便于机械化作业。这些技术一方面最大限度利用已成熟的农机化技术,并为采用农机化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规避难以实现或近期无法实现的农机化技术要求的农艺。

三、农机农艺相结合与发展

农机农艺结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不是独立进行,而是结合发展,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我国土地广阔,地形复杂,各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及作物种类也各不相同,我市在水稻生产中要注意农机化与农业科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农机农艺的合理结合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要组织农机、栽培、土肥、植保、水利等方面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技术模式,制定机械化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路线规程方案,方案制定后要及时试验总结,同时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可以依托现有的示范基地,整合各种项目基金,示范一旦成功,就会辐射带动一大片,新的技术就会被迅速推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把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并使二者相互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的。农艺的革新如不利于机械化,就没有生命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机械手段来实施,就不可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科学、耕作制度同农机化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将逐步走上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的良性发展轨道。农机化将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导农艺改革潮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3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6-8.

[2]刘小平.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753-3754.

篇9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既与近几年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又与前三年中央"三农"工作的实际推进有机衔接。2004年的"三农"工作,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05年的"三农"工作,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2006年的"三农"工作,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2007年的"三农"工作,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则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既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的客观要求,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要在农业发展实践中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大中城市郊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粮食问题只能立足于国内,始终坚持国内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是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紧紧把握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及进出口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设施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的局面。

三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条件。要集中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

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要努力增加种养业、林业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严峻。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约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

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农产品生产者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显著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处于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

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在人均耕地、淡水等自然资源数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农产品需求较快增长的条件下,我国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据统计,我国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53.5%。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要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应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农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动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防治农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集约化种植养殖业、优质安全农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等。

其次要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农技推广模式。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体系。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快速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扶持培育骨干科技中介组织,指导和推进资质认证和信誉评价,围绕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等农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一批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变为中介机构,形成农业类科研机构、高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动力。

2 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1)实施战略集成。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或产品,集中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各项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

(2)实施资源集成。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将各种渠道获得的创新资源不断优化、集成,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促进现有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等要素系统化大规模整合,使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3)实施组织集成。农业科技园区具有集成创新的重要功能,是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可为现阶段农业科技集成提供高效运作平台。我国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数千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0多个。农业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集成功能,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资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3 推进农业科技结构调整

农业科技一定要突破主要赋予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中环节的传统定位,面向产前、产中,以产后为重点进行系统部署,进行三大调整。

一是调整传统种养技术研究领域。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增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特别要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调整现有研发体系。以强化农业区域综合能力竞争性为核心,按农业生态区和优势农业区建立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与能力体系,加强农林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重点加强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能力恢复技术、农业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包括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以及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火灾虫灾,外来生物入侵和防治技术研究。

三是调整科技研发主体。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增强优势产业研发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研发体系,改变过去产中研究力量过于集中的格局,强化产后加工与流通科技能力,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改变工农剪刀差、种养业与加工业割裂从而损害农业利益的做法,实现农业效益从产中环节向产后增值转变。

4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一要创新投入机制。国家财政作为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投资的主体,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尽快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到农业增加值的1%以上。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事业。要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

二要创新人才机制。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机制创新。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需要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各级政府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从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中寻找课题,改变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脱离实际的倾向。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管理,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建立和完善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度、重大课题招标竞标制度。

5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农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在现阶段,应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加快建立国家级农业科研中心、地方农业科研分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