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篇2
关键词:一站式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将农业技术推广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科技组织、科研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三网融合工程的试点实施,使得信息化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相辅相成,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占全国总人数的57%左右,农村的地域复杂性和人口分散性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必须走成本低、实用性强、本土化的发展之路。
2.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技术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从1992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在网络上传输农情、农业市场信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农业技术信息网站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我国目前涉农网站多达20000个,农业技术专业网站总数已达2000多个,但农业技术网站地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但是这些技术网站以单一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为主,例如有关中草药的网站,专业介绍中草药的培育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由于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的限制,这类网站针对某类农业技术弄够提供详尽的服务,而无法对相关的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国在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中,点击率比较高的网站有农业部下属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全国农技推广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下属的中国农业推广网山西省的农业信息网安徽农技推广网等。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技术支持的推广网提供的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少
进入网站,许多组织活动、公告、会议信息、商业信息、多媒体的广告信息等扑面而来,用户需要的农业技术不见踪迹。
(2)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单一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以信息公告、简介等形式为主,文字信息对农民用户的吸引力很小,图片和多媒体的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真实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播放,使得农民用户能够很快接受相关的技术指导。
(3)提供的技术服务有地域的差异
网站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具有地域差别,均以为本地的农业发展服务为主,虽然全国各地的农民用户都可以访问此网站,但是适合广西自治区本地的详尽数据并不能应用到东北三省。
3.我国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发展现状
农民群众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因地域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通常希望通过一个信息平台解决所有的或者更多的技术问题,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则能达到这要求。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目的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中为农业用户提供多种技术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可以无偿为农业用户提供动物、植物、作物、食品、安全等方面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持,使农民用户即节省咨询时间,又节省信息通讯的费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
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基础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使集成的各种农业生产信息服务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服务功效和催生出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集成化配置模型,加强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由于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所以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机构在进行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研究,而且以多个技术网站的整合为主,因网站的架构及数据库构建技术的问题使得网站整合的难度加大。
部分省份在对本地农业用户提供服务时,采用给专家声讯留言、网络留言和在线服务等方式为用户和专家进行接洽,由相关专家直接为农民用户服务。12316农业系统公益服务采用统一专用号码,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实现24小时开通,并设置语音留言功能,可以方便农民从专家那边获取自己所需求的信息。此类服务可以为用户和专家牵线搭桥,建立长期的联系,能提供持续的服务,很受农民用户的欢迎。但是此类服务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专家都是兼职人员,无法与网站保持即时联系,往往是在一定时间间隔后才能与用户建立联系或进行网络回复,对于农民用户急需解决的问题爱莫能助。
5.结论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部门相关“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促进全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已于近日正式实施。《规划》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发展为导向,引领创新、支撑产业、主导合作、深化改革、和谐发展,优化全院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指导思想,农业技术推广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开展是我国农业信息数字化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加快农业技术一站式服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魏巍,李万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29-35+110-111.
[2] 袁玉鸣.恩施州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清江论坛,2012,03:37-44.
[3] 李俏,王建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美比较与现实启示[J].. 广东农业科学,2012,08:191-194.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产生、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其应用着重体现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应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世界区域科技的核心领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充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使我国亦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二、我国农业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农业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具体包括地理气候、土壤、温度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作物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农业病虫害频发,生产不具稳定性,可操控性也比较差。我国农业的这些特点,迫使我们尽快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建设农业信息资源
摸清我国农业现有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具体情况,并对其发展予以监控,是我国农业走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对农业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农业资源随地域不同具有较大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调查手段与分析方法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严重制约我国农业资源的开发管理。
1.1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的计算机系统。其可以将大量信息予以分类、记录等规范化处理,以一定单位存储到数据库里,用户可以根据提示对系统里的数据进行查阅、检索,进而获得需要的信息。
1.2 3S技术
3S技术包括RS、GIS和GPS,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使得人们能及时、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获得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从而提高了管理数据、分析空间的能力,是我国对现代农业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2.农业生产管理
2.1 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将农业专家长期研究、试验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予以汇总;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予以汇总。然后将具体的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编制成计算机语言来指导农业,从而提高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实现集约化、信息化农业生产。
2.2 作物生产模拟
作物生产模拟是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农作物以及禽畜的整个生长过程,然后从系统导出模拟结果,经过分析得出最佳农作物培育措施或者禽畜喂养方案。农作物生产模拟系统,可以及时反馈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有目的的对水、肥等进行控制,实现高产目标。
2.3 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
该系统在温室栽培作物、农产品加工以及禽畜饲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可以控制肥料或饲料中各相关成分的比例,从而配出最优肥料或饲料。
2.4 精确农业的研究
精确农业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差异由以前的地块水平精确到现在的平方米。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度,可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从而解决了提高了农作物生产力。
3.农业新技术推广
3.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已成为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信息的新型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农业技术刻录成光盘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予以广泛传播,从而达到传播农业技术的目的。
3.2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为了让大家共享资源,将相关信息技术上传到相关的网络中,为大家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快速获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现在是市场经济,各行业的发展都得靠市场的带动,农业尤其是效益农业归根到底需要市场来带动。政府机关往往以市场信息为制定政策、规划的根据,农民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计划,以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三、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必将向着集成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这对传统农业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必须从本国农业的实际国情出发,稳扎稳打地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业发展中,逐步走上信息化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当下的信息化技术给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含义,于此同时,也给农业生产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农业的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国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我国生产力,才能跻身于农业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李倩茹,薛宝颖,刘艳萌.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11(08).
[2] 江珊,陈磊.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04).
[3]张蕴奇.浅谈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4(08).
篇4
1.1农业机械采用GPS定位、激光制导、产量传感器等高新技术目前,在发达国家,不同规格激光控制平地技术设备以及安装带GPS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收获机已被广泛应用,以适应精准农业的要求。植保机械加装风幕、变量施药设备,实现防漂和超低量喷洒。喷洒系统计算机控制装置可根据机械作业速度、大气参数(湿度、温度、风向、风速等)、作物病虫草害程度、机械具置,确定单位面积喷量。
1.2农业机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目前,节能低排放的拖拉机、保护土壤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节种的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的灌溉机械、节药低残留的植保机械等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主流。
1.3农业机械采用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制造已从传统的制造方式转向现代加工方法,大量运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柔性生产线等技术,具有设计周期短、柔性大等特点。农业机械制造业已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智能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
2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已经生产制造出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种植,相对于整个农业生产来说,农业机械种类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品种结构与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造成恶性竞争;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且产品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差距很大,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产品深加工机械、牧草类机械等大型高效的作业机械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农业机械空缺项的品种增补、向产前产后延伸的领域拓展、单一功能向综合的功能完善、信息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2原始创新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大产品开发尚停留在试验设计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技术产业化转化时间都很长,产品可靠性考核仍以田间试验为主,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应用尚属空白,严重制约了产品技术成熟周期,在高端技术与产品上难以与国外产品展开有效竞争。
2.3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缺少技术支撑由于受农民购买力的限制,农业机械价格始终在低位运行,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资金积累比较困难,从而难以留住技术人才和开展技术创新。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了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技术缺乏,农业机械得不到更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持续发展。
2.4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我国从事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的主要是农民,许多农民没有经过正规的农业机械操作培训,从而无法驾驶操作高级一些的大型农业机械,甚至导致农业机械频繁发生各种安全事故。
3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已有十六大类3200多个品种,就产品技术性能、工艺水平及制造质量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机械以小型农机为主,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此外,一些农业机械的开发能力仍显薄弱。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切入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技术为重点,突出节本增效功能,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与秸秆回收相结合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将围绕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发展的农业机械有动力机械、大型收获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畜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
3.1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发展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需要,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必然要求。精准播种、精准平衡施肥、精准灌溉是精准农业的基本特征,而精准化的农业机械是载体。实现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以微处理器、单片机、计算机与光电子为基础的农用智能仪器和传感器将武装农业机械。
3.2农业机械向绿色产品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各生产制造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并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对于会产生有害物质的机械设备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生产污染小、功率大的新型“绿色”农机是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运输、使用等各个方面,以“环境负担最小、资源利用最高”为原则,把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农业机械生产行业。生产新型“绿色”农业机械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3农业机械向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方向发展精准农业是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农业机械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于农业生产。同时,完成精准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再到农业机械、传感器、田间作业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和不同作用的服务组织体系,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即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化。
4结束语
篇5
【关键字】土地;流转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不仅作为一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其实现还将对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各国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土地流转以租佃制为主,由政府与家庭农场主通过签订经济契约来实现。在流转过程中,大多只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转让,农场主获得的是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私有权,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有着收益、分配和处分的权利。目前美国4.7 万个农村合作组织形成了全国性网络,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日本政府为促进农户之间土地的流转,使用国库补助金成立农协进行农地的接受与租出,目前日本99%的农户参加了农协,它成为土地流转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加快了流转的速度、效率,提高了流转的成功率。德国政府利用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来促进土地流转: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获得奖金或贷款,以帮助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 年的,每公顷租地可获500 马克奖金;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减少土地生产交易活动的中间损失,并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对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起着积极的作用。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流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促进规模经营,主要包括:通过发放“离农终身补贴”等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组建“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收购和转卖农地,加速了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以法律形式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降低了流转的交易费用。目前法国60%以上的农地是以租赁方式经营的。英国政府为促进土地流转,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对合并小农场提供所需费用的50%;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发放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275英镑以内的终身年金;对大农场实行补贴,补贴金额视农场规模而定。俄罗斯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农用土地流通法》,规定农地可自由流通,明确了农民所获土地份额及所有权等。允许农地流通、规范土地买卖,有效地打击黑市交易和腐败行为,建立较完整的土地市场秩序,使广大土地经营者和农户真正掌握与拥有土地权利,获得了土地流转权和买卖权。土地进入流通,农业生产者能以土地作抵押获得信贷,最终确保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得到回报;允许产权交易,使土地向大生产者集中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学术界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对于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关注点在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另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一议题的提出,将部分国内学者的目光转移到了研究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上来。
我国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我国土地流转发生率逐年增长,但比例依然较低。韩俊指出,我国流转的土地面积还占不到10%,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生率一直很低,但最近几年,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一些地方规模有所扩大,速度有所加快。到2008 年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000万公顷,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2%。究其原因,张红洁认为目前的农村土地还发挥着社会保障作用,即使是从事非农业的农民依然将农地作为退路;另外,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人不敢尝试,这两点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供给。二是土地转出者收益的增加不明显。我国面临着人地关系紧张与大量耕地撂荒同时并存,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倒挂,无偿转包和倒补贴转包现象屡见不鲜。邹伟认为土地流转交易能否实现,最终是看流转的利润大小,不但要考虑交易成本,还要考虑交易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收益。韩连贵在2005年的调查显示,转出户需要倒贴钱的占整个转出户数的70%。流转土地的双方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利得,因而缺乏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过,史清华等研究指出,尽管农地经营存在着效率恶化问题,但总体而言其转包行为对缓解农地经营效率恶化是有好处的。三是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叶剑平等的调研结果显示,土地转让的规模偏小,转入范围主要限于村内或亲属间,没有明确的土地流转期限,土地的流转过程不正式,绝大多数农村土地流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口头约定。傅晨的研究表示,有一半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发私下进行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强,在流转手续和程序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留下许多隐患,主要表现为合同管理不规范。
在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杨昊认为土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土地经营大户和企业单位等社会资金与技术的流入、政府及其法律法规的支持;而农民的保守思想、有形支持平台的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会对土地流转带来阻碍作用。纪灿离等认为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主要有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发展对土地流转的需求缺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和管理机构的缺乏,另外,农村土地流转操作的不规范、流转合同签订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个别地区强制流转现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流转的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舒田等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农民土地流转心理的一般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农民家庭收入、对土地功能的不同理解以及非农收入等方面对农民土地流转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张丁等从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两个方面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模型分析显示,现阶段农户土地过于零散、户主受教育程度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之间的流转。邵书慧认为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动力包括每亩农业纯收入,非农就业率,政府干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农民受教育水平,外部动力包括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WTO促进农地的流转,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肖文韬指出大部分地区土地经营和使用权转移是排他性的,企业和外地农户极少承租和转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具有封闭性,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还有研究将土地难流转、市场难培育归因于不稳定的模糊的农地产权、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王银梅认为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从实质上而言都属于小农,但是属于高度社会化的小农,承受着巨大的货币压力,他们的社会保障来自于土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
三、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土地流转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
土地流转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和集约经营是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从而有利于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陈章体、周东鸣提出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的必然趋势,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常岱江指出土地从一些缺劳户、缺技户流转给富劳户、有技户,这些农户利用土地进行大棚农业生产,有利于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土地流转还可以带来规模化生产,克服了土地细碎化的障碍。土地流转使得转包土地的农户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及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
陕西省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地细碎化的问题较为严重。董国强、马小勇研究认为:尽管农户有较为强烈的实现农地连片经营的愿望,但是在农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的陕西省,使得转入的各块农地以及农户自有农地难以实现"连片"。即使农民转入农地,其结果是规模在扩大,却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营,一方面制约着农民转入农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周亚莉、袁晓玲在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基础上,从粮食安全水平、产业化经营水平、现代化生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五个领域建立了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应用改进型熵权法评价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模式对现代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是土地非农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分别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资本要素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则要抑制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结论;然后是农村社区间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一是农业产业化公司与种养大户主导的土地流转,这种方式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应采取措施大力鼓励和扶持。二是亲戚朋友间的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是容易产生纠纷。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策略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目标:即优质、高产、高效。当前,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正全面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更好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挑战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在如此环境和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效率以及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全面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1电子信息技术的涵义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就是指研究信息产生、收集、存储、传递以及处理等过程,并积极采用新兴科技、信息的技术之一。通常情况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硬件、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讯、网络等技术来实现的。目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及方式,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而言,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科技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势必会大大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处理、应用,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对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2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极为缓慢。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落实。这些困难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但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网站建设等方面,对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应用还体现为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此一来,就势必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且使得我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在农业机械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日益加大,这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2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作为保障,尤其需要配备大量的研究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和相关实验设备等作为保障。从我国的范围来看,在农业机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3与实际相脱节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水平还较为低下、革新步伐缓慢、实用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效率及运用的有效发挥。从我国实际来看,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同农业机械实际应用环节不相适应,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比如,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仅仅适合在平原地区应用,而对山地或者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3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确保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稳步有序推进。
3.1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水平
在新的时期,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实践者,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切实加快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步伐,才能使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活动,扎实做好农业机械的后续服务,切实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认真解决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推广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2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投入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全面推动农业机械信息化取得实效,促使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机械中得到全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3.3实现与农业问题的有效衔接
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研究,必须紧贴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只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在开发、销售、应用、管理、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在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水平,进而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也更加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及其范围逐步得到扩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求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明.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2]万霖,车刚,张燕梁.绿色设计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1).
篇7
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交叉技术,它将生物、信息、电子、管理和材料等技术进行了结合。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更加重视在传统的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最高端的机械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然后不断的创新使制造出的现代农业机械更加的可靠、先进、方便和灵活。所以,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又被称为“制造工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不仅带式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代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而且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科技兴农的重要硬件条件和技术保障。因此,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制造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适应时展的要求。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的种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机械制造的技术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作物的种类亦步亦趋的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别。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设备的服务对象的区域性差别和农业机械设备的科学技术含量的区域性差别。农业机械的种类比较的繁多,而且农业机械在进行农业工作的时候通常具有使用时间较短、环境条件较差、农业作业较复杂、制造要求较高等一系列特点。这些农业作业中的特点,要求农业机械设备在制造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农业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而且还要将农业的种植作物、农业的耕种制度、农艺技术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有这样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设备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求。
2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相比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的特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机生产和制造企业不能够紧跟先进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许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对农机设计的图纸、文档、图表以及二维交互式绘图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企业都是采用的自动版的CAD软件或者是一些国产的CAD二次开发的软件产品,在CAD使用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农业机械的设计仍然停留在图纸上,没有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所以,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CAD软件的设计效率非常的低,很难发挥出较高的效益。并且,CAE、三维参数化的绘图软件以及CAM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设计环节中很少被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计算机服务的时代。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机械的管理技术方面,他们通常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但是这种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方式在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的农机生产企业在用来进行辅助管理。虽然这种计算机管理技术已在某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的人事和财务方面小有成就,但是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制造和生产企业却屈指可数,并且这些企业的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企业效益。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农机的制造工艺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没有采用先进的工艺和生产材料。其次,在农业机械制作工艺上的加工精度远远不够,对于农业机械的生产组织专业性不强。最后,对农业机械的结构研究还够先进。制造工艺方面的问题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是众多限制性条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3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为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制造必将运用现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也即是在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中充分的运用现代数字化的制造技术、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技术、虚拟技术、再制造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技术等,来丰富现代农业机械的制造技术,提高现代农业机械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根据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可以对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传统的农业机械加工技术依旧是最主要的加工农机制造加工手段,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必须对这种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超高速切削、强力磨削、高速切削、砂带磨削、超硬刀具、涂层刀具和磨具。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其他的方法对加工技术进行辅助的切削技术加工。比如,用先进的激光技术来辅助铣削和车削。(2)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将向着高科技之路发展,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都是都产品粗笨简单、价格低廉、性能差的发展之路,这样的道路将会被时代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给淘汰。所以,以后的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以后应该是高科技之路,要在现代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运用各种高新科技。比如,高速齿轮和精密轴承等零部件的加工成套技术;精密锻造、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等近净成型的工艺技术;模拟软件以及优化软件技术等应用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来。(3)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从传统型的工作方式向着平行式的工作方式进行转变;将从多层次的生产管理向着扁平的网状结构进行转变。将技术创新作为农业机械生产中的第一信条,最终形成生产管理和生产制造一体化的农业机械生产经营模式。
4结束语
篇8
关键字:滨州市 现代农业 发展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将认真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积极发挥好指导和服务的作用。本文以滨州市为例,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地方政府在现代农业项目发展起到的作用,对调查数据及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方向。通过上述资料分析,结合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来探讨今后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举措,重点探讨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路对策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对于下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二、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州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林水会战工程,推进渤海粮仓示范区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0家。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69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50.3:40.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区。农机深松耕作和机采棉示范区进一步扩大。农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林水会战新增造林19万亩,完成水利工程512项。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0亿元,增长4.4%。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达到“吨粮市”标准,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菌总产达到1626万吨,被评为“中国蔬菜第一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三品”认证数量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7.7倍,农业机械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
(一)现代农业项目多点开花。滨州加块发展现代农业,粮食总产达310万吨,增长1.5%,在全省率先整建制推行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通过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草、统一收割等实现科学化种植,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抓好“渤海粮仓”示范区建设,去年已突破25万亩,小麦最高亩产达517公斤,实现了盐碱地种植小麦的新突破。滨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全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个,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各类标准化基地115个,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认证66个。
(二)农业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2015年全市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升级改造;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参展参销、设立销售窗口等促销活动;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新组建示范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奖励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项目论证和申报及对获奖企业的奖励;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新型农机具、动物疫病的防控等奖励;安排贷款50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季节性收购和储备和补助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重点是被征地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确保全年完成1万人的素质培训任务。
(三)现代化科技强力支撑。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优势农产品的种子工程建设。花卉、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要积极引进、试种、试养各类新品种,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完成6处,优良品种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强与中国果蔬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著名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全市在绿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国内外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近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国外,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各自的发展研究,也都有成功之路。
(一)重视农业的安全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推进现代集约农业发展。以色列的资源节约型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以色列政府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气候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及政策,避开生产需要大量光照和生产销售价位低的禾谷类作物,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奶业、畜牧业和附加值高的园艺作物,通过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鼓励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增长”,出口创汇;加强水利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建设,使以色列农业能够高效持续发展。
(三)推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减少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业的影响。政府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保护和稳定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保证交易正常进行;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安徽芜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芜湖市积极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全市已累计投资17亿元,用于城乡基础光纤环路、3G、4G网络建设。 20M光纤延伸至所有自然村,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城市”。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触网”,通过资金补助、税费优惠、土地供应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嫁接”互联网。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5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发展成为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打造“互联网+农业”平台芜湖板块。 “淘宝特色中国·芜湖馆”已聚集网商500余家,2015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芜湖县建成淘宝村级服务站65个、京东芜湖县服务中心合作点305个。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生产企业进网入驻“邮乐农品”、“聚龙e购”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开展网上“美好乡村”、“活地宝”本地生活、数字芜湖小镇及乡村等平台模式建设推广,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占比率。
四、滨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十二五”期间,滨州市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但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村土地流转滞后。由于受国家土地管理体制的约束,造成土地规模化程度低。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仍以非市场化为主,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之下,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从事农业生产,完全忽视了农村土地本质上仍然是集体所有这一事实,尤其是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之后,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把土地当作私有财产,惜土情结更为突出,完全没有集体所有、充分结合的概念,加上政府未及时出台鼓励农用地流转的有效制度,很大程度的上制约了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2015年,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56.5万亩,同比降低29%。从流转形式看,转包31.9万亩,转让5.5万亩,互换1.5万亩,出租12.1万亩,股份合作2万亩,其他形式3.5万亩。从流转去向看,流转入农户的18.9万亩,流转入合作社的10万亩,流转入企业的22.1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的5.5万亩。相对而言,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
3、农业项目规模小、数量少。滨州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大块头、有实力的农业项目数量少,农业项目的总体规模不够大。按农业部门数据,滨州市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81家;仅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较落后,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全市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全市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4、农业项目见效慢、效益低。农业项目不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受劳动力状况、财力、物力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项目建设和资金回收期较长,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周期是由农业生产的生长周期所决定,并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不可预见性。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问题
1、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指数呈逐年持续下跌趋势。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使得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严重打击了农民种养植积极性,影响农民农业人均收入。
2、农产品销路不畅通。尽管滨州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收集,以及不具备产品深加工能力,农产品多以“原始形态”上市,农产品附加值低,缺少“从农田到餐桌”的高层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存在着农产品加工比利不合理,高精尖深加工占比小,农产品加工值低。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而目前滨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农产品,销售市场十分不景气,连续几年出现产品滞销。2014年全市棉花滞销,棉企不收购、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群众收入大大降低。
3、农作物进口市场冲击大。近年来,进口农产品占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大,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影响逐渐从大豆、白糖、稻米等品种,向棉花、玉米、小麦、油脂等市场扩展蔓延。农产品市场全球化进度在不断加快,在当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需求较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相比,进口农产品优势明显。2015年以来,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一度比配额进口棉花成本高6000元/吨,进口白糖成本较国产糖现货价格低1000—3000元/吨,从越南等国进口的大米成本较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大米现货价格低200—500元/吨。
(三)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发展导向不够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尚未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项目建设缺乏规划的统筹指导;示范项目的建设范围和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部分示范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滨州市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
2、农业扶持政策比较宽散,扶持分量不够利用外资质量不高。扶持政策目标导向不够清晰。主要是多项目多导向、项目导向出现递减和变化。另外,良种补贴也兼有生产激励目标导向,粮食直补也兼有收入支持目标导向。这些不同目标导向的补贴项目归并在一起综合发放,很难体现各自的专有导向。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用好上级扶持现代农业政策
1.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滨州不同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组织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2.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强农惠农资金投入。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确保涉农资金管好用好。针对惠农项目进行重点检查。着力健全监管机制,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先后对种粮及良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兑付资金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从政策制度落实、项目申报审批、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等环节,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纠正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资金效益最大发挥。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按照国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法律形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方针、程序、合同规范、监督管理等固定下来。
3.政府做好政策制定和调控。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农民的三者关系,在确定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
各部门实施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各级政府提高社会成员各方面参与现代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建议地方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配置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4.政策落地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滨州实际,实行差异性发展规划,做好规划工作,具体编制好各县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确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围绕当地优势和特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重点。
5. 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载体、专业村为支撑、产业发展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二)应对好农产品市场竞争
1.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产品市场。完善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来降低农产品价格。对“买难”有一套办法,包括信息引导、供应链采购等,对“卖难”也有一些措施,包括农超对接,农业和加工企业对接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统筹做好“互联网+”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意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深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1.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农户为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组织作用的高效发挥,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滨州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有问题与不足,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数量少,大部分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值小,不具备规模经营的能力。部分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少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合作社章程,有的合作社即使有制度也不规范,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还存在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缺少行业内以及行业以外的合作概念。
2.培育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 结
本课题在广大学者论述的基础上,以滨州市为例,进一步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尤其是提出了受有关土地政策制约影响了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美国、荷兰等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典型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本课题提出的措施建议,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2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年10期
篇9
关键词:地区特点;京津翼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文化休闲产业
2016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课题组成员”课题名称:廊坊实施转型发展打造产业新支撑的研究;课题编号:2016023;课题组成员:孟建锋、韩立娜、罗雁翎
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所需要面对风险及机遇并存,谁如果要是能够掌握到机遇,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取得显著成果。先救对于廊坊市来说就是一个发展的绝好时期,在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在发展中能够协助京津翼整体发展,受到优益最为显著,对于廊坊市来说是一次挑战及机遇。廊坊市位于河北省的中部,与北京及田径相近,享有“京津走廊明珠”的美称。廊坊市在转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地区上所具有的优势,探索出适合城市结构发展特点的经济格局,形成高端产业结构去,带动廊坊市经济发展建设。
1 发展地区特色
廊坊市在转型发展建设中,应该积极推动个性城镇及乡村建设工作。中心城市在廊坊市发展建设中应该给与充分关注,将主城城区内构件商务行政中心及科学产业园区。按照廊坊市内各各乡镇产业结构布局特点,将红木、鲁能等等地区建设成为特色性小镇,创建健康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固安及北三县等等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积极创建重点片区,这样其他市区在发展建设中就能够形成精品示范去,带动廊坊市整体性发展建设,将廊坊市所制定的有关项目全部落实,带动廊坊市旅游行业发展。推动农业建设,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所能够产生出的经济效益。
廊坊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就应该将廊坊市周围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明确区域发展对象,提高廊坊市基础性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将廊坊市与周围环境优点相互作用,推动廊坊市城镇化发展,完善廊坊市产业结构,让廊坊市整体性建设,发挥辐射效应价值,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真正提高廊坊市竞争力。调整廊坊市空间结构,创建城市主干结构康洁,按照一定功能科学合理对于城市区域划分。廊坊市在转型中应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团性发展建设,利用北京新机场建设所带来的商机,整个廊坊市内部结构,构件主城区、永清、固安及廊坊新区所构成的组团结构布局[1]。
(一)区域定位
京津翼整体发展,是所制定的伟大战略政策,政府部门也将这个战略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与京津翼连接,对于城市重点项目重点分析,增加对于产业园区及项目施工重视,通过相关元素带动新型产业结构的建设,产业应该放在“高”、“绿”上面,让经济结构在更加高效率轨道上发展,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树立廊坊市形象。
廊坊市城市所具有的功能与京津翼城市的部分功能相一致,因此廊坊市能够有效借鉴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下发展,拥有一定实力,这样京津积极主动与廊坊市合作。正式如此,廊坊市在发展中必须以新型产业作为支撑,创建高端产业链条。廊坊市周围区域在城市发展中主要功能有两个,首先就是与京津翼城市功能相结合,探索与京津沟通合作,其次就是创建个性化经济区域,带动廊坊市经济发展[2]。
(二)完善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就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表现,人们在对一个城市发展建设评价首先就判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城市所拥有的环境十分恶劣,空间布局凌乱,这个城市就一定不会吸引到投资商,因此基础建设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廊坊市在基础建设中,首先就应该对于区域整体规划,其中包括对于建筑物及道路完善,这样才能够有效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率性,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其次就是对于廊坊市的环境美化,增加城市内绿化面积,保证城市内植物数量及种类,保证绿化结构的多层次,让人们身心得到舒爽,同时还应该提高对于环境卫生的重视,科学合理植物生产形状,接到的洁净,科学配置垃圾桶[3]。
2 产业结构的转化和优化
近几年,廊坊市经济在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在对于廊坊市财政统计得出,廊坊市财政总值在480亿左右,已经远远超过廊坊市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财政预算,经济增长效率河北省第一,全国第三。廊坊市经济发展建设中知道充分利用京津翼一体化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廊坊市自身还在积极创新,不断将先进的技术及高新产业都引入到廊坊市中,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廊坊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增加高端产业结构的建设,在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视。在有关政策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新型产业结构上面,通过信息产业体系的发展,让廊坊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特点。
(一)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
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发展建设中能够有效将传统结构上所存在的缺点弥补,让廊坊市拥有主导性产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大规模建设。廊坊市在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才能够积极借鉴京津翼所具有的优势,让廊坊市能够使用时代的发展[4]。
廊坊市在借鉴京津翼产业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能够将京津所多于出的高端结构有效接受,促进廊坊市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提高传统产业结构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促进高端设备产业链条、电子信息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建设,这样才能够让廊坊市真正利用京津所具有的优势。
(二)创新发展“工业化”理念的农业
京津翼地区是京津翼城市集群中经济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廊坊市在转性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京津翼地区所具有的市场有点,将京津翼地区内的消费者吸引过来,逐渐完善廊坊市产业布局。就农业产业角度而言,应该积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建设,创建现代农业结构。廊坊市就应该利用京津翼在资源及产业结构上所具有的优势,在农业发展中融入工业化观念,制定高端产品[5]。
3 提升文化休闲产业
文化休闲产业主要是人们所能够享受到休闲相关性经济及文化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以旅游行业、服务行业及娱乐行业所构成的文化休闲产业经济形式。京津翼现在铁路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一个小时就能够从北京跨省,京津翼一体化建设越加完善,文化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休闲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是在政府统一带领下,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休闲产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有关政策及资金上的保证。廊坊市问价休闲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廊坊市在地里位置上还是具有一定有收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是积极带动,制定适合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政策,增加文化休息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创建适合廊坊市的文化休闲产业形象[6]。
4 结论
对于廊坊市发展转型而言,京津翼一体化正是发展的重要机遇。廊坊市应该明确自身产业结构定位, 充分利用优势,创建文化产业及商业产业的产业园区。在面对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形式中,廊坊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性产值地下,应该增加对于科学技术及高端性产业的重视,这样才能够让廊坊市真正借鉴到京津翼一体化的优势,逐渐利用自身在地里位置上所具有的优势,创建出适合自身城市所使用的经济布局。
参考文献
[1]吕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J].环渤海经济t望,2015,02:12-17.
[2]吕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J].城市,2015,01:37-41.
[3]吕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5,03:3-4.
[4]刘治彦,周立群,孙久文,申兵,郭焦锋,祝尔娟,王佳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六位知名学者[J].改革,2015,08:5-28.
篇10
根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我们认为,现代农业是具有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科学管理和经营体系,资源高效利用,高经济效益,与环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商品型农业产业。对现代农业而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并且,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使之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抓紧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展农区土地生产力培养、节水高效农业、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检测、主要农产品和生物质能源及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加强主导品种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三)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实施科技推广项目,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形式多样、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形成以农业科研专家为技术源泉,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对农业资源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的市场连接。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三、结束语
- 上一篇:水利水电防渗墙施工规范
- 下一篇: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