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劳动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文科课堂教学;有效反思;途径和反思
新时期初中文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广大文科教师要积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思三者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提高文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反思,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谈一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一、初中文科课堂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是课堂教学的代名词。在课堂的45分钟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们则没有机会参与,只能被动接受。长期如此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被动的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教师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开始淡化甚至消失,学生们主动思考的意识也在退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为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不是脑力劳动者,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极差。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地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上反思,系统地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地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2、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必须要引起各位老师的关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自己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3、教学过程的反思。当前的文科教学反思的重点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过程的难点解释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是否把握正确,重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总结经验,然后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研究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进步,共同发展。长此以往对教师而言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当前学生所喜欢的“探究式学习”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4、教学行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最起码要符合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规范,毕竟对现代而言师生是相互平等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要一视同仁。我们应当允许和鼓励个性教育,允许学生们的个性存在。
二、初中文科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至关重要,是做好文科教学反思的关键,在教学前反思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环节。
第一,学生状况分析。对于初中文科教学,教学对象一般集中在13~15岁之间,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文科基础相对较弱,同时初中课程繁多,很多学生无法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学习方法。此外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早期,情绪波动较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稳定性较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反思工作,针对教学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强化学生基础,勤讲勤练、多加练习,保证学生能够熟能生巧。
第二,教材分析。当前的文科教学教材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及教育方法下编制的,具有超前性和时代性,突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生活文科的特点,符合当前初中生们的学习需求。但是在一些地方传统的教学思维仍然存在,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在初中文科教学中时有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教材分析工作,充分挖掘文科学科的教学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在文科教学的素材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文科知识、使学生受益的文科内容进行讲解和供学生们学习。
2、教学中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们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发挥好主体作用。从文科知识特点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可以收集大量教学素材来应用到初中文科教学中去。那么在初中文科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反思呢?
第一,教学方式虽然开始注意学生们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还不明显。虽然学生们开始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但是主要还是按照教师预先制订好的路线执行。如何让学生们探究空间更大、学习更加主动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教师教学过程中尽量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教学的资料编成学生们学习、探讨的资料,在学生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第三,注意学生们之间的个别差异,我们考虑发挥好学生的作用同时又要照顾文科基础薄弱学生们,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提高。
第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学会求知,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能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们学习文科的方法,培养好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文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会思考文科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我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提高。
3、教学后反思
总体来说,教学反思是属于教学活动结束后批判性的反思活动,它能够使教师具体、直观地总结出文科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做好教学后反思呢?
第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一定要注意第一堂课的导语设置,争取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科教学上来,开好头,激起学生们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们的文科思维能力。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除了学习能力增强外,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思维中的形象性还有待发展和提高。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包括活动中的视频、图片、表格、数据等,这些资料为学生们培养文科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我们的文科教师应该重视这些素材资料,善于利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和结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文科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55-01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城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促进城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在化学课题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那得要教师要提高素质,主要是丰富知识,包括丰富化学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培养教学能力,包括培养理论教学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因材施教能力,学校要创设条件,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要投入学习,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动手能力。
一、 教师提高素质
1.首先,化学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化学教师要通过学历提升如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提高自己的学历,丰富自己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关系不仅是一桶水与教好一滴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还不应是死水,而应是活水,唯有源源活水,才能对学生进行更适当、充足的浇灌。其次,化学教师要丰富教育学科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学生心理的知识、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化学学科学习的知识等,教师只有掌握和丰富了教育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教授化学学科知识,才能遵循教学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丰富知识的途径很多,如脱产学习、参加在职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进修和教学信息交流活动等。
2.培养教学能力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类。根据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类。教师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理论教学能力进行化学理论教学,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清概念、名词、原理,不要含糊不清;要给予学生的自主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不要满堂灌;要注意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要枯燥无味,使学生备受煎熬。培养实验教学能力鉴于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且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教师注重培养实验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把实验看成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从思想上认识到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师要多进行创新性实验,提高指导学生做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对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因此,化学教师要培养课堂管理能力。一是化学教师要学会防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化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组织的有序条理性、讲授的清晰性和生动形象性、适合的教学速度和难度以及让学生完成可以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同时化学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认真听课,促进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二是化学教师要学会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把大部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培养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二、 学校创设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重视学习型化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学校领导要制定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前景,不只是要化学教师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而要向教师们提出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要使化学教师制定和追求明确的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相适应的个人发展目标,鼓励、支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其次,学校要为化学教师鼓励、支持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创新,鼓励、支持教师学习,鼓励、支持化学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供必要经费、组织教师外出进修、脱产学习、参加交流和研讨会、接受教学培训等途径,使教师的提高和发展落到实处,还要奖励、表彰提高和发展做得好的化学教师。再次,学校要鼓励化学教师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改进教学。最后,学校要尽量降低化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通过实现民主管理、人文关怀,解决化学教师教学中的困难,消除教师的工作压力,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三、学生投入学习
1.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应用而学,为掌握知识和能力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化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主动地用化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渐渐体会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其次,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率。学生要认识到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化学学习中不要死记硬背概念、名词、原理、公式,而要理解性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介绍,在教学中教思路、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再次,学生要投入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要求、教学任务上也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2.培养动手能力
篇3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后,以师生的课堂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决策判断和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反应进行回顾、审视、分析、评判、否定、修正、强化、提炼、升华的内省过程,是提高自我观察水平、促进自我评价能力的再创造思维加工过程。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研究、自我鞭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行动与教学方向之间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自身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增强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的过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反思的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是否改进、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疏漏、教学成果是否丰富等几大方面,而关于这些方面的教学反思都是切实具体而必需的。但是笔者认为,在落实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内容,还应从更多的层面进行考虑。
反思之一:是否过分地强调合作学习而忽视了个性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利互助式学习,这就是合作学习。当下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呈课堂语文学习的主流趋势。这是很契合新课程语文标准的精神的。但是,新课标同时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特别是在“教学建议”部分专门强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需求有不同,好奇心有侧重、求知欲有强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如在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是否体现出层次性;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是否体现出合理性;在推介学习内容时,是否体现出多元性;在指导学习的方式上,是否注意到个体学习风格的独特性;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是否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等等。
反思之二:是否过分突出了学生探究而忽略了教师的讲述?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探究学习是推行这一理念的科学而必要的手段。语文学科自身有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强烈教化意义,因此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时候仍然需要灵活地使用教师讲述这一传统手段。课堂讲述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传递教学信息与完成教学任务方面,特别是在引导思考、启发思维、激发思辨,纠正错误、提醒警示等方面依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教师讲述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侧重、语言形式(风格)与传统教学相比都应进行创造性的变革。
反思之三:你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快乐吗?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语文课堂是引领学生阅读的最重要阵地,如果学生在阅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上没有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的话,笔者相信,这样的学生一定不会喜欢上阅读的,这样的学生一定不会把阅读的目光由课内转向课外的,这样的课堂也一定不能说是成功的。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快乐学习的重要性。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下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学习才会轻松、才会高效,才会使学生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享受着阅读的快乐。要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快乐学习、快乐阅读,要确立以下两个观念的定位。其一,语文课堂应定位成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安全的、轻松的大剧场,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的观众,每个学生同时又都是出色的演员,每个学生同时也都是严谨的剧评者。他们在此享受语文、消闲语文、展示语文、评论语文甚至创造语文。其二,师生关系应定位成平等互爱、彼此尊重的朋友关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大家彼此坦露自己的胸怀,展开精神的翅膀,乐享知识,分享喜悦,共享成功,释放能量,体现价值。
?反思之四:身为语文教师,课堂上你累着了吗?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如果纯粹从教学的角度来观察会发现,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尤其繁重,而其中语文教师的工作更辛苦。在这里,要辩证地看语文教师的“累”与“不累”。笔者想思考的是语文教师能否有办法在语文课堂上不要累着了自己,更不要连累了可爱的孩子。比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上,你还在“满堂灌”得口感舌燥?你还在“奋力填”得精疲力竭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不仅你累,学生更累。那么你的行为值得深思。人们经常说,书法有“字外功夫”,写诗有“诗外功夫”,其实上课,也应多琢磨点“课外功夫”。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简便快捷的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课件都会使课堂教学轻松而高效。你如果课外辛苦点,可能换来的就是课内的轻松。严育洪在《这样教书不累人》提出的“教师不是学生的救世主”“教师不是教育的复印件”“教师,为学生的好学按动快进键”一类的观点,相信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启示。
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培养;需求;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培养已完成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成功过渡,各级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本、专科毕业生。但从社会的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学生家长和中小学用人单位却认为师范毕业生的质量在逐渐下降。中国教育报曾以“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为题,披露当下的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目标,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有必要认真探索义务教育师资需求的特点和培养方法问题。
二、义务教育师资数量需求特点
(一)初中、小学师资数量需求的城乡差异
从四川省初中、小学师资数量的分布来看,城市学校学生集中、教师数量富足有余、学科师资配置齐全;农村学校学生分散,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但个别学科的师资配置不齐,有些边远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现象。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给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大量的留守儿童分散在广大的农村,怎样设置教学点让他们就近读书?应如何配置相应的师资以保障农村学生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因此,从初中、小学师资数量需求的趋势来看,广大农村学校是需求的主体,农村学校更需要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师范毕业生。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培养义务教育师资的过程中,要继承三级师范(即中等师范)的好传统,即“在一个世纪的办学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初等教育师资的培养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是服务目标明确,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增强适应性,培养了终身教育的内动力,适应并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2]。
(二)初中、小学师资数量需求的区域差异
以2010年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省初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数量的区域差异。根据四川省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可以把四川21个市州分为五个片区,即成都片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川南片区 (包括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5市),攀西片区(包括攀枝花市、雅安市、凉山州3个市州),川东北片区(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及川西北片区(包括甘孜 阿坝2个州)。
根据《四川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计算,2010年四川五大片区小学、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14.88,14.13;23.07,16.82;23.62,18.4;21.07,18.92;15.57,16.28。而2010年四川省小学、初中的平均生师比分别为19.37,16.82。以此为标准,我们对四川五大区域的义务教育师资需求情况作一分析:1)成都片区义务教育的师资很富余,需要转岗或分流的教师数量较大,但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缩编或裁员,而应该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人性化地安排教师分流或转岗的去向。比如,适时安排骨干教师脱产轮训或进修提高,使其成为教育专家或学科带头人;让一些喜爱幼教工作的青年教师通过专门培训成为学前教育师资;鼓励中青年教师在保留当地编制及待遇的前提下,以轮换的方式支援师资缺乏的市、地、州。2)川西北的甘孜、阿坝2个州,初中师资需求基本平衡,小学师资相对富余。3)川南片区的初中教育师资需求基本满足,但小学教育的师资需求的缺口较大。4)川东北片区及攀西片区的义务教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需求缺口,需要及时补充。因此,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本地师资需求情况及全省人才流动信息,合理安排用人指标;各师范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或做就业指导时,也应该参考全省义务教育师资需求数量的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以提高招生计划的针对性和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2020年前初中、小学师资需求数量的变化趋势
我们依据四川省的人口变化趋势预测,推算出2020年前适龄儿童数,并根据入学率和师生比推导出初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数量[3](表1)。可以看出,2012——2015年四川小学师资需求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点,2015年以后小学师资需求数量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初中师资需求数量则从2012年开始持续减少到2017年,2018年之后数量略有回升。了解义务教育师资数量需求的变化趋势,将有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投入,也有利于师范院校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
三、义务教育师资质量的需求特点
(一)由追求高学历向追求高质量方向转变
高校扩招后,我国义务教育师资的学历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现在大专生和本科生已经成为中小学师资的主体。一些现实的教育问题反映出:教师的学历虽然提高了,但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应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师范专业特色;在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中,实习管理遇到新的挑战,难以达到课程计划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初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重新构建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体现义务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实习这一关键环节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只有这些问题得以全面解决,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质量,也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初中、小学师资的质量,才能使社会真正满意。
(二)由理论型向应用型方向转变
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轨后,在培养中小学师资时常强调以理论为主,这种模式培养中小学师资的结果并不受社会的欢迎。究其原因,是学院派从理论出发,强调大学的引领作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变化,忽视了社会对义务教育师资质量需求的变化。而本来主张技能型的中等师范教员,在升入或并入师范院校之后,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忽视师范技能训练,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师资不能适应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一些师范毕业生身上出现了高学历低能力的状况。
从理论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面的应用人才而非理论人才。所以,在抓好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是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比如,要了解并认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然后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师自已的教学风格,制定最佳的教育策略。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施教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仍然是社会最重视的素质
中小学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是中小学师资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素质。首先,忠诚教育事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其次,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表现。第三,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教育是一项集体事业,需要教师群体的合作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这就是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第四,为人师表是职业道德核心。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第五,依法执教是职业道德的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定权利,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已任。
(四)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义务教育师资
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来看,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创新需要独立思考和反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技能技巧,还要学会如何进行反思,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的习惯。只有能动的反思者,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也只有反思型实践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可见,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是义务教育师资质量需求的新动向,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活动证明,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改进教学方式,开展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4]并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强化,从而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教学创新能力。
从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来看,也需要培养创新型的在职教师。如在校本研修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一线的教师参与到研究工作来,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当实践者(教师)与理论工作者携起手来,研究和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只有教师成为教育活动中的探索者和主动的反思者,才能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超越。[5](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2010 年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0SA13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益众,蒋玲.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2] 王湛,董奇.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18
[3] 周洪.学龄人口变化对教师发展规模的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38—142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价值提升
所谓导学案是指经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依据新课标教学要求及素质教育要求,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研究、综合发展的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导学案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有着较大的自主学习、探究空间,更能体现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更大的作用是指导或引导,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导学案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新课改的积极作用,但其具体价值需要依靠教师体现。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导学案的教学优势,从多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导学案的价值,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座灯塔,学生根据导学案才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拓展与反思,只有编制好导学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根据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多数都要经过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跟踪优化四个基本流程。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以大多数学生学习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交互环境,强调教学效益。同时导学案的编制最好形成统一的模式,既有利于教师的规范化操作,又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由于导学案是师生共同使用,其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模式,因此最终定稿的导学案要留出足够多的空间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把导学案的设计重点放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重点的突破上。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导学案编制中,我们可以先设定教W目标,再将教学方式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相关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掘该如何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教师再分工合作,敲定该如何探究、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导学案,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经验。
二、强调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导学案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假若教师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兴致缺失,那么导学案就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变化,不仅要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引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于此,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先做好课堂导入工作,通过趣味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再讲授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讲授方程思想及应用技巧,复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意义,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对导学案及教材上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深入小组内部指导学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成果交流,进一步扩大学习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适时引导学生,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课后
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忽视课后导学价值的发掘,包括教师反思、学生反馈、课后导学巩固与拓展三个方面。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益反思,并将反思成果运用于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而学生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跟踪,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摸清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同样要将反馈成果运用于导学案编制中。上述两点属于导学案的课后跟踪优化,而课后拓展与巩固是就学生本身学习而言的,在导学案的编制中一定要得到充分体现。一般采用开放性的拓展问题或探究主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进一步提高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价值。例如,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与其他两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在导学案上体现课后拓展训练,能够有效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导学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发展不全面、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导学案是素质教育的产物,代表了今后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为己任,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方式,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关注初高中的知识衔接。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难度、广度、深度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构建清晰的初高中知识体系,在授课前能针对新课的初中知识背景,给学生归纳、概括,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相关知识,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接轨”。
二.要在教学观念上有所改变。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思想,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去死搬硬套。要让学生不仅仅是去关注结果,还要去探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
三.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教师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认知形态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应注重不同学生的特点,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特别突出,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 在解题教学时,加强目的性。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经过探索、推敲、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将解题方法技巧用自己的办法悟出来,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同时还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也可以给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根据其情况,完成不同的难度。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多与同事进行沟通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做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篇7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创设者、参与者、引导者、评价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专家性教师转变。所有这些,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人本”思想,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通过师生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数学学习的动力缘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知识是否“有用”的认识。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在现实中应用的认识,教师就要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有个愉悦的心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敢于大胆的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细心呵护。
二、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尊重学生的创新劳动,确立学生为本的思想。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大胆做法,教师应该以惊奇欣赏的态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同时引导全班同学一道,去进行辨析、玩味,肯定正确的部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案。使提出这种大胆想法的同学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也激发其他同学大胆创新的欲望和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互助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杜绝消极被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再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要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的“做”和“行动”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三、注重课堂及课后反思,提升学习效能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篇8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内容;渗透 转贴于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特别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准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初级技能。
篇9
【关键词】融入性教学法 初中 思品课 应用
所谓融入性教学法指的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下让学生来对知识点进行掌握。这样的教学法不仅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的融入度和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融入教学法应用进来。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学生目前并没有重视起思想品德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不会仔细讲解,更不用说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但是通过融入性的教学方式,教师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堂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必须参与进来,在不断的融入性教学方式中,学生就会喜欢上这门课的学习,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融入式的教学方式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但是想要使得学生参与进来,就必须改变教学内容。思想品德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也并不是通过课本学习就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案例来明白高尚的思想道德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学生在看到这些生活化的案例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会提升起来,因此就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法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法律是伴随着每个人成长的一生的,具备法律知识是当前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分析偷盗的案件,让学生明白盗窃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还可以让学生分析有关不赡养父母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赡养父母是每个人的义务,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处于家庭环境中的时候能够去爱护、敬爱自己的父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面对新的案例的时候,教师先要让学生来进行分析,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来进行听讲,最终使得学生的法律素养得到提升,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不仅需要增加教学内容,还需要改变教学的形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来对课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来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准备。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就会进行转变,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因此就能够积极去准备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去思考具体的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不仅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解,还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这个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没有讲清楚或者没有讲明白的地方要进行纠正,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保护自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起来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如果教师单纯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这样的知识点的讲解的话,学生是很难有深的体会,就像看到一个有关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学生是很难有深得体会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增强体会,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来进行话剧的编排,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话剧表演中,有的学生表演被砍掉的树木,有的学生表扬被污染的河流,有的学生表演被污染的空气,而有的学生可以去表演失去生存环境的动物等,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就会对这课的内容增强体会,的知道环境问题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初中生年纪小,尽管还不能够对环境做出过大的改变,但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约束,最终使得环境得到改善。
三、优化作业形式,培养综合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没有重视这门课的教学,因此一般也不会进行课外作业的安排,即使是安排作业也是让学生来完成一定量的试卷,这样的作业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学生本身就对这门课学习不重视,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会敷衍了事。因此为了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融入性教学,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来进行优化,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外实践中,在课外实践中来对相关思想品德的知识来进行了解,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责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去福利院里面来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在义务劳动中来感受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受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学生在参与义务劳动的时候,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去思考在家里的行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从来没有想一想自己对于父母的责任,而通过在福利院里面进行劳动,学生就会明白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自己也有着照顾父母的责任。最后学生在对自己的义务劳动的体会来进行总结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新的体会,明白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这样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就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其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桑德建. 加强思品课教学的实践环节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7).
篇10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教学方法,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场所。在新课改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对初中数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减负增效;听课效率;作业设计;教学评价
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逐渐繁重,很多学生由于小学基础没有打好,开始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他们不爱学习的原因,然后循循善诱,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找到自身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进而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创新备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树立教材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方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充当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研究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多方互动交流,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考虑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和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要实现减负增效,关键在于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作为实现减负增效的主要场所。课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本班学情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达到高效的数学课堂。另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师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必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增强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的状态下进行知识探究。同时,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这种状态能维持持久。
三、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听课效率。
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学习用具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等。其次,要认真听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聚精会神,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课,把学习当作知识宝库去积极探索,相信每节课都会有很大的收益。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课堂上情绪稳定,思维活跃。再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重视学习的过程,不要只背结论,要明白教师讲课的思路,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听课要专心致志,做到目不斜视,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只有这样,才能听得准确,记得牢固,学得有效。
指导学生一边听讲,还要一边思考,与教师进行思想对话,紧跟教师的思路,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教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听课的时候不放过一个疑点,课后要虚心请教,一定要找到满意的答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精心设计作业
教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注意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劳动。除了布置书面作业,还要有实践性作业、互动性作业,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另外,还要注意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学习负担,把学生带入一个系统的理论领域。虽然教师设计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因此跳出题海,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是值得的。
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虽说是初中生,他们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从而撑开信心的风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并对他们给予鼓励和赞赏,从而产生奋发学习的激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信心、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真正地关注每位学生。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足以传递一个信息,一个眼神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让学生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要求学生在晚睡前回顾当天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进行反思,周末还要对自己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把本周最满意的作业、最独特的解题方法、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利用一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减负增效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着眼未来,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从而使减负增效之路走向坦途。
参考文献:
[1]黄翠莹,黄景毅.对初中数学作业实效性的探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