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12-04

作者简介

王祝华(1973- ),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41),主持人:王祝华

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不断兴起,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存款理财化等步伐持续加快,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本区域金融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准确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趋势,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浙江省银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银行岗位的类型分类及人员需求

银行的岗位设置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操作技能类三大类型。管理类指主要通过对他人的领导和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具备一定决策职能和人员、业务管理职能的岗位;专业技术类指主要通过个人钻研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且工作内容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类指从事事务性、交付性工作,或具体的重复性、基础性业务,技能要求较为单一的岗位,可以分为柜员序列、坐席序列等[1]。当前三者的人数比例大致为1∶1∶2,即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员大致各占总员工数的25%,操作技能类人数约占50%,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竞争的加剧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操作技能类人数比例将不断下降,专业技术类人员比例将持续提升。

(二)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数统计及分析

从营业网点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011年至2013年,浙江省内营业网点机构总数每年保持约3%的增长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网点数的增长速度在下降,2011年、2012年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平均速度,2011年至2013年间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基本保持不变,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机构数2011年出现下滑后,2012、2013年均达到9%左右的增长,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数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2013年甚至达到了21.6%,而2008年才出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近3年快速增长,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在乡镇及县城的网点设置早已基本完成,而跨地区设置网点又受政策限制,所以网点数量几年来变化不大。从网点数量增加的绝对值分析,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数小,网点增加的绝对量并不大。具体见表1。

(三)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数统计及趋势分析

从银行业营业网点从业人员数据分析,2011、2012、2013年全省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增长1.26%、5.45%、6.14%,其中2011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出现下降。2012年和2013年,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从业人员数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现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每年的增长比率虽然不高,2011、2012、2013年分别是2.19%、6.97%、7.68%,但是其网点数、网点从业人员也最多,贡献的增长绝对数量占到总增长人数的1/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营业网点从业人数每年保持50%的增长,虽然目前绝对数量还比较小,但不容小觑。具体见表2。

二、各类型银行的人才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吸收数量出现下降趋势,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008年至2011年是浙江省大型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的阶段,在8万从业人员的原有规模下,每年员工人数依然保持2%以上的增长,每年新增超过2000名员工。但从2012年开始,受到宏观经济及银行粗放式扩张模式弊病的影响,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扩张态势明显放缓,2012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增幅也明显回落,如城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从2010年的28.29%、2011年的21.69%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3.65%和2013年的16.95%。

在商业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般性人才资源相对过剩,而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象,人才的招聘更加强调人员质量的提升[2]。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般网点设置都在县级及以上城市,有更好的条件吸引到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人才,在人员招聘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加大招聘硕士以上高学历及海外归国人员的比重,减少本科生的校园招聘数量,停止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的校园招聘;二是加大社会招聘力度,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减少校园招聘的数量。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商业银行的就业。

(二)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招聘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招聘条件逐步提高

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在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在推进农村改革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业产业金融、农村土地金融等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模式、技术和产品,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率和覆盖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央到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均为独立法人,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管理链条短、核算单位小、决策机制灵活等特点,一直以来发展稳健,规模、效益持续增长。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由于布局早已完成而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但近两年从业人员数量每年保持3000人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全省银行业总增长人数的1/3。

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其工资待遇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甚至还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其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镇一级,再加上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种类、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在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加上其一般性人才还处于大量补充阶段,在人员招聘上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操作技能类岗位也对高职毕业生有针对性开放。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本科以上毕业生供应充沛、竞争激烈,农村金融机构在校园招聘中开始将门槛提升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在社会招聘中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等特别优秀的人才,才允许招聘专科学历人员,而对于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一般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社区银行、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形式招录员工

近几年,新型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均以5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为了实现经营快速步入轨道,新型金融机构一般采用社会招聘的形式,招聘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充足客户资源的其他银行的从业人员,只有部分柜员、见习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采用校园招聘形式录用少量应届大学毕业生。

三、银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人才培养的影响

根据银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分析,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业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难度持续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银行对一线应用型岗位员工需求增长的减缓,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影响

银行业从业务规模、盈利能力由爆发式、超常规增长,向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常态化增长转变之后,直接减少的就是柜员、大堂经理等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而这些岗位正是金融类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岗位。近几年,银行一方面降低乃至停止物理网点的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大量采用自动存取款等自动化机具,甚至开发“超级柜员”终端代替人工操作,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减少柜面工作量,使得对柜员用工需求大幅降低。

(二)银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由于其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等因素,吸引了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供应充沛的情况下,银行不断提升学历要求,持续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甚至是柜员、客户经理等操作技能型岗位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甚至不乏硕士研究生参与竞争。特别自2013年7月1日起实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明确了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同时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银行原先聘用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大多采用劳动派遣用工的形式,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部分银行取消了招聘高职毕业生的计划,校园招聘的第一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对高职毕业生到银行就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等规模大、招收大学毕业生多的银行全部停止了招聘应届高职毕业生,上海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学毕业生招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浙江省内,即使是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等营业网点分布在乡镇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只有少数岗位招聘专科层次毕业生。

(三)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机构的大量设立,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会

最近3年,浙江省内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12月,银监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精神,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社区等领域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大力推进社区银行建设。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定位基层,服务普通百姓,所需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应用人才,与高职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高职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定位不动摇

从人才需求上,虽然银行业操作技能类岗位需求呈下降趋势,但基层一线工作岗位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银行既需要管理型、专业技术型人才,也需要操作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系统、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直接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银行基层网点,还需要一定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上,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和智能的特点,不可能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及管理等方面与高学历人才竞争,而在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操作技能岗位上,完全可以比本科生、研究生做得更好。与普通高校展开错位竞争,高职院校只要坚持自己的应用性定位,强化优势培养,完全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银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根据行业调研结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看重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和沟通交流、实践动手等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在能力要求中只排在第三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可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紧跟金融业发展变化趋势,为新岗位、新业务做好准备

在银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岗位的配置比例也在调整,新的岗位不断出现:一是实用性营销人才需求量增加,客户经理岗位职数呈增长趋势;二是客户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增强,坐席岗位职数高速增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3]。

(四)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争取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

银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一直存在,在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之后,大多数银行更是关闭了专科层次毕业生到银行就业的大门。虽然市场调研显示,银行基层网点还是希望录用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层应用型岗位的需求相一致,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等优势,但是从总行层面,往往都一刀切地拒绝了专科学生。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提升学历层次,举办本科层次的金融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晖.试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岗位管理体系改革[J].金融论坛,2008(3):37-41.

[2]王曼村.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建设浅议[J].青海金融,2011(4):59-60.

[3]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On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Wang Zhuhua

Abstrac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influence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the talent requirement trend of different types of banks and grasping the impact of banking industry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applied financial talents towards grassroo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ep abreast of the changing trends of financial industry, get ready for new positions and new businesses, and endeavor to run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篇2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服务;充分性;区域布局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20-06

一、广东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充分性

(一)从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满足度来看

在目前各银行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基本同质化的情况下,服务充分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机构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对于一个城市(或区域),如果银行网点数量不足,则对当地经济的服务不够充分。为了抢夺市场份额,扩大资源占有,各银行争相扩大营业网点布局,增加全自助设备覆盖点。城市及经济较发达的县域地区有四大商业银行、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抢占先机的外资银行;广东乡镇地区有邮政储蓄、农村资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以及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刚兴起的一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从总体来看,广东银行网点基本上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但是,农村金融服务还是不到位的。随着银行改制上市,4家大型商业银行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本不涉足农村,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农户获得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广东省虽然是我国的金融大省, 存贷款总量近年来一直稳居全国前列, 但是银行网点在各地区的分布还不均衡。总体来看,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银行网点数量较多,而粤东、粤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的银行网点数量相对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城乡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见表1)。同时,虽然广东省各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授信, 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中小企业授信占比,以及政府加大扶持金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建设, 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于抵押品单一、 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贷款审批程序繁琐等原因,很多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

由表2可以看出,珠三角发达地区占到全省存款总量的87%以上,贷款总量占到91.23%,这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但要实现和谐社会,统筹城乡,更好地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应该相对均衡;从动态上看,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信贷的空间布局要向珠三角两翼拓展和延伸,伴随产业的转移和提升,信贷资源和银行业空间布局在推动和引导产业链提升方面大有可为。

(二)从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质量来看

近年来, 广东省各商业银行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各行积极结合地方经济需求和特点,更新经营理念,革新服务流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使全省的金融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截至2011年12月末, 广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48.33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下降0.48个百分点。

但是, 农村金融服务深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从总体上来看,农村金融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产品种类、经营机制等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服务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大银行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和网上电话银行的投入主要在广东省的发达地区,竞争激烈的地方服务质量更高。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硬件设施以及创新和质量都有较大差距,表现为设施老化,人员素质低等状况。同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粤北和“两翼”地区则更多地表现在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上, 中小民营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三)从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来看

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银行产品创新大多是吸纳性创新 ①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实行一级法人制、 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总、分行负责重大决策,分支机构负责具体执行。在这种组织体系下,新产品基本由总行研制开发,其分支机构没有开发权,也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由于传导过程中情况失真,因此容易产生创新的供求脱节, 难以适时研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特别是当县域经济特色差异显著存在时, 总行研究出的基于整个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 可能很难融入到当地的需求中去。

金融创新产品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目前,广东省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产品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分支行, 需求满足对象主要是珠三角高收入阶层的白领和企业主, 大部分创新产品为个人理财产品 ② 。应加快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步伐, 有序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范围, 逐步扩大人民币资产在境外的流通与运用, 探索推动我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逐步纳入粤港澳票据联合结算系统和粤港澳外汇实时支付系统; 稳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消费金融服务;开展供应链模式创新,探索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下的利益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设立土地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推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 积极进行外汇避险交易产品创新;争取广州、深圳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提高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金融机构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移动支付的产品创新、平台构建和政策法规研究工作。

(四)从银行业发展所需的金融生态环境来看

信用体系有待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还需优化,信用体系覆盖面有待拓展。 目前仅有银行信贷信用体系,其采集的信息仅包括信用主体的银行信贷信息。信息渠道宽、 覆盖面广的社会综合信用信息体系尚未建立。信用评级市场有待发展,尚未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由此也导致了信用评级服务的市场需求有待开发。

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孱弱, 民营经济不发达,对银行业布局造成障碍。在粤西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法制环境弱化,征信体系不完整,逃废债务情况严重;电、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环境差, 给银行业布局网点带来困境,对展业造成障碍。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金融环境治理不够,鼓励、支持和引导银行业布局的平台及政策欠缺。

(五)从银行业本身发展来看

从银行业本身发展来看,银行业机构门类单一、功能单一和产品服务单调。在调研中 ① , 我们发现广东省银行业机构门类单调,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非银行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合作社、担保以及信托机构不发达;从商业银行的功能上看,也存在功能单一的情况,以资金融通功能为主,咨询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有很大空间,表现在产品服务上,主要以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有相当差距。 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广东省作为中国金融大省,其存、贷款等指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从金融资产来源看,广东金融业也更接近市场化。但是,广东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山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截至2008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6119.26亿元,占全国的12.04%;各项贷款余额达33835.86亿元,占全国的11.2%,截至200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4510亿元,各项存款余款69691亿元,二者均处于全国前列。但广东省内银行业发展极不平衡,珠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比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高出许多倍,且差距呈扩大之势(见表3)。2000年,广州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是肇庆地区的20.49倍和19.03倍,而到了2008年已分别增至23.23倍和29.61倍。

从各地区存贷款率(DLR)的数据看:珠三角最高为0.6506;最低的粤东地区为0.3915,区域差距较大,但都低于存贷比的红线75%,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但太低的存贷比会使银行的盈利水平下降。珠三角地区银行业存贷比较为合理。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存贷比都未达到50%, 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0.6197,将会影响其盈利水平。

存贷差与GDP之比反映了一个地区银行业存贷差的绝对数额相对于当地GDP的大小。 存贷比最高的珠三角地区高于粤西地区, 存贷差占地区GDP的60.59%,并且与粤东、粤北的差距要小于存贷比的差距。这表明从存贷差的绝对数额看,珠三角相对于其GDP还是偏高的。最低的粤西地区仅为0.4718,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这是因为其存贷款之差相对于其GDP来说,规模很小。从存贷比和存贷差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见表4),珠三角的银行业在存贷款方面重点调结构, 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重点扩大其银行业发展规模。

(二)城乡统筹不协调问题

目前,广东省银行业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致使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表5可以发现,近年来,广东省涉农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趋于缩小, 反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还有待大力提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资金“抽水机”倾向明显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过快,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功能丧失;四是涉农贷款资金价格由于缺少竞争定价偏高; 五是信贷产品供给与农业生产不相匹配, 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限额偏低, 且期限不合理, 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对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极显不足;六是农业高风险与农村金融机构利益存在矛盾, 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

三、对策和建议

广东省银行业应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发展、有效竞争和服务充分”的原则合理布局。银行业布局的重点是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服务、 为重点城市群的发展提供金融资源,并与区域金融中心完美匹配。同时,在银行业空间布局中,还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民营经济、引导县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促进银行业服务充分,倡导良好有序的竞争局面。

(一)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服务

为实现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从动态上看,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信贷的空间布局要向珠三角两翼拓展和延伸,伴随产业的转移和提升,信贷资源和银行业空间布局在推动和引导产业链提升方面大有可为。 银行业的空间布局要突出为主导产业和产业链提升服好务。

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银行业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信贷关念,充分认识支持主导产业对优化信贷结构、 产业结构和促进金融业及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按照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最新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六大主体产业群,采取重点扶持、优先服务的方式,重点支持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务会展、 文化创意和外包服务等生产业的发展壮大;认真贯彻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提高信贷质量,增强贷款营销观念,建立贴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固定资产贷款权集中、 流动资金贷款权下放的原则赋予基层行必要的贷款营销权; 按照以支持潜力产品开发战略为核心,不断改进其经营策略、目标、手段,使其更贴近市场,为潜力产品开发提供高效、快捷、优质服务,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和信贷结合,在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传统产业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 支持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关键技术设备,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档次; 对符合产业政策,能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改造项目,要优先发放技改贷款;对企业研制开发的具有高技术水平、高技术含量、高关联度的科技项目,要发放科技贷款予以支持。此外,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 为主导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做专、做大、做强,实现银行和企业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还可以通过组建新的资产管理公司、 外资银行以及银行控股集团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在服务产业链的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应该由大的银行牵头,联合中小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进行共同开发。

(二)为重点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强大金融资源

在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 以梅州为代表的粤北山区、 以湛江市为代表的东西两翼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做出分工,分别开展发展城市金融产业,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建立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新机制三方面的推广和试点。具体而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推进城市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 在梅州地区重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 在湛江地区重点推进统筹协调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以此为基础,从空间上优化银行业的空间布局, 为不同的重点城市群提供强大的资源。

(三)要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完美匹配

加快推进银行网点、支付结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银行后台服务设施等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逐步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一体化。 科学规划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建设,完善区域分工,实行错位发展, 优化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 加快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与粤港澳建立更紧密的金融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起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

以广佛同城和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为契机,推进国家战略层面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提升广州金融核心竞争力,增强广州金融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广州的国家中心大都市地位; 以广州为引擎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转型和腾飞, 辐射和带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 加快中国经济和金融崛起进程;激发珠江三角洲金融创新活力, 深化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巩固和繁荣,实现香港、深圳和广州金融中心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构建东南亚甚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城市群, 维护国家区域金融安全和稳定, 提升中国金融竞争力和话语权。 广州应着力建设成为以现代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保险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共生, 以财富管理和人民币局部自由兑换及其衍生产品交易为特色,带动全省、辐射华南、连通港澳、面向东南亚的,综合性的高端金融服务中心。与深圳、香港的关系是: 广州应该侧重发展货币信贷和保险市场,推出期货市场,主要辐射广东,呼应泛珠三角;深圳侧重发展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为主的资本市场,以及创投、私募等新兴金融市场,并辐射全国,牵手国际;香港应该侧重发扬其国际化优势,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挥外引内联的桥梁作用 [3] 。

在广东省银行业空间布局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要积极建设广东省金融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适合珠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体系需要的外汇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要率先在珠海横琴新区开展离岸金融和资本项目下开放试点; 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将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成为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通过离岸市场和后援基地的建设, 优化银行业投资、服务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在广东的布局,更好地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完善核心城市群的功能。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 探索推进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新机制。坚持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引导、促进金融资源回流农村地区的指导原则, 探索建立城市金融资源反哺农村金融的长效机制 [4] ,内容包括:财政上的激励机制、农村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支持环珠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机制、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考核约束机制等。

2. 加快构建城乡金融市场对接平台。 通过构建城乡金融市场对接平台, 引导城市金融资源投向农村,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间便利流动。内容包括:搭建地方政府支持投融资平台和农业企业融资平台,建立农副、水产品远期交易中心,搭建农业和农村保险创新平台、统筹城乡支付结算一体化平台、城乡信用一体化平台等。

3.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城市和农村金融发展规律和特点不同, 发展水平存在天然差距,这个差距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我们使用基础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提法, 加强农村基础性的信贷、汇兑、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内容包括:优化城乡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提高农村金融网点的人均拥有率和网点覆盖率;支持农业银行、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扩大支农产业覆盖面, 重点扩大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解决金融服务空白村镇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延伸城市金融服务链;大力培育农村社区金融组织,探索一站式、社区式、综合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等。

(五)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促进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些困扰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缓解民营经济资金紧张的局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中小企业信贷:

1. 搭建中小企业贷款运作平台, 在信贷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客户管理部门,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营销队伍,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 推出符合不同中小企业需求的多样化信贷产品。 加大力度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一定科技含量、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和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信贷及多元化融资支持,利用授信开证、押汇、保理、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手段,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做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息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同时加强与政府的有机联动,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规范金融市场的借贷行为,防范企业违约现象,确保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2. 创新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产品。 包括授信方式, 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政策, 合理浮动贷款利率,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3. 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科技园区, 组建新型金融机构。 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制, 创新担保方式。加强银政、银企、银担的合作,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同时积极创新担保方式,组建由政府牵头的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民营企业,推广“龙头民营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的三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此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由行业协会牵头成立资金互助担保基金,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六)壮大农村金融

1.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

2.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主要包括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机构网点、建立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等内容。

3.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填补网点空白。各银行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按照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进展情况,积极稳妥地在县(市)、区设立机构,逐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金融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新兴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各县(市)机构延伸步伐,加大支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增加支农力度 [5] 。做好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各县(市)要组建一家村镇银行;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新型投资开发组织, 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填补网点空白,增强农村输血功能。

4. 加快机构创新。 可以考虑增设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投资等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广东农信社计划成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和服务三农创新专营机构。并在全市推行流程化改革,将信贷部门分为公司部、个信部和授信中心等部门。另外,通过发展村镇银行消除广东偏远农村的供给性金融抑制;加强发展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业务,简化贷款手续;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降低准入门槛,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正确规划和引导民间金融 [6] ;使民间金融具有合法身份,促进民间金融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各类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民营银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增资扩股,壮大信用社实力,进而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迈进,更好地服务三农。可以考虑在政策上放松,吸引外资入股,加强农信社与粤港澳银行业的合作。

5. 加快城市金融服务链条的延伸, 大力开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便利三农金融服务。目前,网上银行业务以其便利快捷的交易结算功能, 已开始使三农受益, 同时也给没有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农信社带来压力, 使它们的中间业务和业务拓展受到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课题组.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J]. 中国金融,2007(2).

[2]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课题组. 广东省银行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研究报告[R]. 广东商学院,2010.

[3]王志军. 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4]张海峰. “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 农村金融研究,2006(3).

篇3

关键词:农信社;核心竞争力;建设

作者简介:廉改全(1967-),男,汉族,河南省扶沟县人,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3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77-02

当前随着国内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多元化及新竞争格局的形成,面对新的形势和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导性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如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打造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以实现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当前农信社在牢牢把握农信社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全面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做好农信社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和强化独特的信用社文化

作为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深层次的因素,文化是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正是基于农信社独特文化之上的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模式、规章制度、员工行为等,使得农信社真正具备了他人不易模仿与复制的竞争优势,是农信社打造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作用的日益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化和日趋完善,将贯穿于农信社的发展经营过程中,是有效整合农信社各项资源的重要措施[1]。

另一方面,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大大限制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和强化信用社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地领悟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与精髓所在,文化建设工作呈表面化、肤浅化的特点;长期以来形成的用人机制也导致一部分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忽略;未能正确处理好经营与企业文化建设间的关系,过分强调追求效益重经营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性文化建设人才对农信社文化建设的工作进行有效推进,尤其是对于农信社长期运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习惯等难以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2]。不难看出,当前部分农信社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因此,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农信社面对新形势和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信用社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调整思路、培育新理念,真正地培育并最终形成农信社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从整个上来讲,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特殊的系统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农信社自身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发展和竞争的需要,避免一条腿走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以人为本,全员培训、分步培训,提高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农信社相关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认可和认同,夯实全社员工的思想认识根基,为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石。(2)要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具体安排,并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力求在信用社的规范化服务、形象建设与识别、宣传活动及产品形成统一标准,打造农信社独有的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形象视觉。(3)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要在全面分析农信社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整合各类资源,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4)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农信社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重视和加强信用社机制平台建设

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培育和最终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制度保证,具体包括了农信社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完善科学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农信社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农信社核心竞争力打造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科学有效的载体的支持,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也将无章可循、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的政企不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协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形成。尤其是农信社在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得农信社缺乏进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迫切性。而我们知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最终都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农信社提出的要求,打造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需更加关注农信社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创新和完善,着眼于农信社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建立和运行,并最终形成有利于农信社核心竞争力培育与强化的制度体系安排。

具体来讲,(1)进一步推进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进而完善农信社“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使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履行相应职责,为保障农信社成为真正的“经营自主、自负盈亏”的现代市场主体奠定基础。(2)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的原则,加快农信社内部组织架构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形成以客户部门为中心、各部门相互配合、系统联动的组织架构安排,改变当前农信社战线过长、管理层面多的不足,及时迅速地对于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使信用社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和集约化配置。(3)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完善,通过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预测与监控,实现风险防范控制的垂直化,最大限度规避各类经营风险,通过高效稳健的管理模式打造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包括责权利相统一的岗位责任制度、具有激励约束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调动全社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最为根本的优秀的人才队伍保障。

三、产品和服务体现特色

从顾客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在于其能否提供高于和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换而言之,企业主导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转换为现实生产的关键和途径。离开了高质量产品的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也无从谈起;而服务作为贯穿于整个经营实践和营销活动,更为优质、人性化、特色化及多元化的服务是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关键[4]。对于农信社来讲,缺乏富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金融服务单一不到位等不足使得农信社难以真正地维系客户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这也是导致农信社核心竞争力难以培育和强化的关键。因此,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强化离不开农信社品牌产品体系的开发和推广,建立健全信用社集产品开发、推介、宣传、营销、售后服务各环节为一体的品牌产品开发推广体系,避免各自为战,在优化、整合和提升各个环节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为农信社核心竞争的培育奠定最为根本的保障。

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创新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农信社在不断强化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法人品牌的同时,要更好地把握好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地位,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的需要,转变发展思路,适应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重新定位和界定三农,树立“大三农”观念,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和品牌建设力度,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为优质的、更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在继续完善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创新信贷产品,如再就业小额贷款、住房贷款、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大额农户贷款、助学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项目等;丰富中间业务,积极开展与扩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综合理财等,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真正地打造出具有农信社特色的强势支农品牌。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在加大产品创新,避免同质化的基础上,要加大农信社“服务兴社”的理念,树立和强化员工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致力于为顾客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简便的服务环境。要站在客户的立场出发,想客户之所想,创新服务手段,整合和优化服务流程,达到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目标。重视高质量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确保农信社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改进以强化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农信社的电子货币服务功能,如在线支付、客户查询、个人理财等网上银行业务,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将大大方便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留住客户。

另外,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农信社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当前农信社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充分调动起外界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加强与外部机构,包括政府、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的沟通和合作,拓宽服务深度、延伸服务领域[5]。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SWOT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8).

[2] 徐庆三.电子银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提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18).

[3] 范秀红.农村信用社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J].武汉金融,2008,(07).

篇4

一、承德市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一)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据统计,到2009年6月末,承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29.6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1.4亿元,比年初增加61.6亿元.占比为41_3%.比去年同期增长34.4%。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8.6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年初增加46.6亿元,增长22.3%。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中,三家“农”字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达到78.1%,其中农业发展银行30.1亿元占14.4%,农业银行19.6亿元占9.4%,农村信用社l13.7亿元占54.5%。县域贷款中81%为涉农贷款。从贷款投向看,农户贷款106.3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7%,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贷款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2%;从贷款用途看,农林牧贷款49.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38.1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辖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为7.5亿元,其中,仅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农业产业化贷款就达4.19亿元.农业银行2.7亿元。

(二)央行积极开展窗口指导

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继续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有实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有效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出台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的扶持政策,为金融机构积极拓展“三农”服务保驾护航。一是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民212返乡创业就业的信贷支持,如丰宁县支行在组织农村信用联社深入企业和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哺农”、“以农促工”的窗口指导意见,并指导农村信用联社在工矿企业较多的乡镇开办了“农户借款、企业担保、农户到担保企业务工、企业用农户务工收入还款”业务,截至2009年6月末发放此项贷款余额564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乡镇企业、县域经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扩大农民工就业市场容量,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四是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五是成立反假货币工作站。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已有215家反假货币工作站挂牌.约有400多名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县域反假宣传员184名,占全市的85%。

(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增加

农村信用社加大投放,实行信贷“增量、扩面、延伸”。截至2009年末6月末,全辖累放农户贷款77.39亿元,农户贷款面达59%;全辖建立农户信用档案40万户,评定信用户29.38万户、授信企业500余家.总授信额度达50亿元。创新和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劳动力转移培训贷款、财政贴息贷款、社团贷款和“个贷企还”等新型信贷产品。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近期推出了信通卡.全辖377家基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6月末,累计发放农民工银行卡4万余张。为农民存取款提供了方便: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实现了突破,截至2009年6月末,共向以上两方面投入资金达14.3亿元,比年初增长101.5%。农业银行今年以来利用“三农”课堂.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培训.通过发放惠农卡.推广小额农户贷款业务,提高了办贷效率,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8个县支行分别组建了“三农”业务工作组,并选派业务骨干充实“三农”业务客户经理队伍,全行“三农”业务工作人员已达75人,占员工总数的8%。截至6月末,农行累计发行惠农卡65734张,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80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l倍和6.53倍,农户小额贷款授信7500户23250万元;为1761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网上银行,为1075个农户注册了个人电话银行.发展趋势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德市商业银行不断延伸业务触角,截至2009年6月末,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4家,发放贷款13.22亿元,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有生力量。

二、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一是由于承德辖区县域经济依然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不强、经济结构单一,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全市钢铁冶金、建筑材料、房地产等主导产业面临着愈加增大的市场风险。另外县域信用环境建设与银行贷款投放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难以吸引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比较有限,很难满足农村资金需求。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21.6%,而县域金融机构贷款2008年较2000年年均增速为8.6%.贷款增速大大低于县域经济增速.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二是近年来全市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呈日益加剧的趋势。2008年末,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3.5%,较2006年下降11.1%,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达175.39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106.4%。三是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余缺不能相互调剂,一些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而农行有资金但无机构,两者不能有效结合,金融机构存量资金不能发挥作用。四是邮储银行资金有余,但因成立机构较晚,贷款种类较少,信贷资金投放受到限制.其所吸收的资金不能充分用于支持“三农”。如承德市邮政储蓄银行2009年6月末存款47.5亿元,贷款1.38亿元,只占存款的2.91%。

(二)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难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据调查,2009年6月末,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427家(其中县城以下机构313家),金融从业人员3156人.与2000年相比机构减少176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35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目前有l0个偏远行政乡没有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如农业银行丰宁县支行最多时有11个营业网点,目前只保留县支行1个网点,县城以下无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全辖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就有323家,占全部机构的75.6%,邮政储蓄银行66家(其中代办机构57家),占15.5%。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农村金融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三)金融产品短缺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性的需求

一是农村既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也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既有内销企业,也有外贸出口企业.不同的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不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一。目前承德辖区农村信贷产品品种有限,仅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抵质押贷款等少数金融产品,很难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信贷资金供求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全市前7个月的信贷资金投入是历史上最高的,但是投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的多,投入“三农”及实体经济的少,金融机构对“三农”提供的信贷服务中,生产性贷款多,生活性贷款少。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个人消费贷款5.41亿元,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04%。三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周期长、额度大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农村信贷仍以短期化、小额周转性贷款为主.截至2008年末,承德市农村信用社短期贷款余额99.29亿元,是中长期贷款的12.6倍。有的信用社因农业贷款风险较大,信贷投放有偏离农业的倾向.如某信用社2008年1—12月累计投放贷款954万元,而铁矿采选行业贷款就达790万元,占比高达83%,农业贷款所剩无几。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限额一般在1万元左右,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对于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不足。同时,贷款期限设置不尽合理。

(四)结算和现金服务不到位难以满足新农村多元化经济结算的需要

截至2008年底,承德市辖区共开立各类结算账户1809505户,其中乡镇账户619007户。个人结算账户占总开户的99.2%,所有金融机构全部接人个人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但是辖区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目前农村的支付结算仍以现金、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方式为主。

(五)金融资金高利率难以体现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风险较大,并且农业利润较低.在贷款利率上应给予优惠,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村信用社在对“三农”贷款利率的执行上全部实行上浮,并且浮动幅度较大,一般都在50%一l30%之间.有的一浮到顶,达到基准利率的2_3倍,没有真正体现对“三农”贷款利率上的优惠,与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据调查,87%的农户认为目前贷款不能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农业贷款的高利率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又降低了农业利润,同时农村资金偏离农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六)严格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作用的发挥

一是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目前,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除存单质押贷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贷款发放的审批权,贷款审批权集中在省市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小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贷款审批权也集中在省市分行,因欠发达地区符合上级行规定贷款条件的企业较少,有的即使符合条件但由于金额较小,贷款审批往往受到限制。二是严格的责任追究,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投放的积极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影响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贷款发放的积极性,造成信贷人员不敢放贷、不愿放贷。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

一个分工有序、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上.金融组织的结构应当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组织.又有小型甚至超小型的金融组织。因此,要加快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步伐;引导农业银行、农发行县支行加大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多年在县域经营经验等优势,在服务“三农”中继续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建设,督促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县,用之于县”;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让不同类型、多种资本本着市场的原则进入农村,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形成种类多样、自由竞争、覆盖全面、互补互助、分区高效的银行服务体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使用限制,搞好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按规定在农村吸收的资金70%投放到农村使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政策

鼓励所有金融机构履行其社会责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增加农业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实行弹性利率政策,适当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三农”经济密切相关的

二、三产业倾斜。二是适当限制支农资金利率上浮幅度,正确处理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三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投入支农资金的比例,财政按比例给予贴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所需要的支农资金。四是人民银行适当降低县域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对县域和城市存款实行差别准备金管理。五是限定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村金融开辟更为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提供适合于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上要积极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贷款投放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促进“三农”又好又快发展。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需求,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贷款流程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实际,重构适合县域农业经济的信贷流程,打造在无需担保抵押的“少、短、快”资金需求渠道。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农业经济需求的创业贷款、商铺租赁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服务领域创新。在服务县域地区传统项目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农业经济的领域,开拓在家庭作坊、劳务输出、专利创业项目等领域的信贷,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适当扩大担保抵押品范围,解决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满足欠发达地区农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各级金融部门要结合信贷规模,积极调整贷款投放结构,简化信贷审批程序,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资金需求情况和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和诚信状况,适当下放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综合授信”,使其能够在确定的融资额度内随时获得贷款,为农村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贷款奖惩管理办法,对支农工作突出的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给予奖励。对贷款出现的风险,应分清主客观原因,有区别的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切忌实行“一刀切”,达到责权利相统一,保护信贷人员贷款支农的积极性。新晨

(五)引导农村金融合理利率定价

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国际经验证明,农村金融能否成功与利率政策关系极大,哪里分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哪里的正规金融活动就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农民就能得益。因此,利率定价不能“一视同仁”,要分类客户,制定差别化利率,同时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农户的承受水平,在担保方式、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方面因人而异,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篇5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新生体系,在经营上既秉承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又体现出现代商业银行具有的营业特点,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新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和金融需求注入新的水源。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影响的深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吸纳所有城乡资本源。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农发展的主力,对农村金融的完善与发展有更多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利用资金支持,规模发展所需的农村资本源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现代金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农村商业银行

我国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并没有标准和规范的定义,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尚不统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比较宽泛,但其基本的共识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既是农村金融组织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他们的资金结构不够完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县域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种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辖区内的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入股,但股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贷款上定位于农村市场,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色,主要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贷款服务,兼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支农的作用更具有规模性。

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将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划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二是以资产规模来划分,除去五大型商业银行外,规模在1500亿元及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三是根据股权结构来进行界定,在这样的结构下将农村商业银行划分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进行商业化经营并且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产粮产棉乡镇),农村信用社三种股权结构模式。

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权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带有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的目的,加之银监会对外商投资者参股中资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参股条件,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国有股权占较大比重处于控股地位时,管理者的选择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场规则,政府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外资股东参股比例偏低。当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兴趣浓厚,因其投入资本不大,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而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资本金的重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资入股能够改变农村商业银行较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环境;再次,能够引入外资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外资股东的参股比例相对较小。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还是空白。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将从这些地方退出,必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四)网点分布不足

在机构布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农村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五)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人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数量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同时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管理架构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六)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经营范围较为狭窄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准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不同的银行应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去投入,做自己擅长的事。商业银行应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考虑到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大银行以规模见长,中小银行以经营见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通过兼并和重组是扩大自身的规模的有效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地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社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这种同级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农村商业银行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另外,对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和完善。例如,适当扩大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使用统一的标准和业务凭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社会信誉度。

篇6

一、金融体系建设与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

1.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核心概念与进程

资源型经济转型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经济的资源转型,即建立以非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无限资源、社会资源和个人资源) 为基础的经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方向一定是不断减弱资源型经济的占比,提升非资源性经济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另一个概念是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即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中心的辅助支撑体系,包括:产业政策、投融资体系、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以及金融体制等等。显然综合配套改革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必要条件。

山西省被设立为转型试验区以来,山西省政府已就转型综改试验区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方案。如:编制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确立了先行试点的重点项目,如转型重大标杆项目;确立了先行试点的市县,在全省11个市开展“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试点工作;确定了煤焦、同煤、太钢、太重、国际电力等省属11个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先行试点企业等等。

通过重点行业、产业、项目、地区试点能够对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重大带动作用,但试点的成功,无疑需要各种服务体系的支撑。

2.中小微型经济服务体系在经济转型中的意义

鉴于国家战略等原因,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不可能骤然缩减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但山西要着眼长远,要鼓励非资源性经济发展,为非资源性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山西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大型经济基本集中在煤、电、冶金等领域,但是,显然山西的中小微型经济将是非资源性经济发展的主力,重大项目、产业、企业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污染治理,仍然多数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建立服务于中小微型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将是经济转型的有力补充,而小额贷款公司是服务于中小微型经济的有效形式。

目前,山西省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一方面资金结构性问题严重,金融资源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明显的第二产业过度集中。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存贷结构不合理,民间资金本省投资渠道窄,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反映资金效率较低和信用建设不足。

由于资源禀赋,山西民间闲置资金极为丰富,且异常活跃。如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挖掘当地资金潜力,以满足多样化转型的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有巨大现实意义。而充分发挥山西大量民间闲置资金效用,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利于引导民间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疏通民营产业转型融资渠道。

二、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可以较好的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贴近客户、了解市场和操作灵活等诸多优势,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以来成绩显著:一是有效缓解了“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间借贷“阳光化”;四是引导了民间利率,规范了金融市场秩序。

2.发展现状

(1)全国状况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在2010年和2011年近得到迅猛发展。自2005年山西成立我国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至2012年末,全国各省市区均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据央行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6080家,贷款余额59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2005亿元。

有关统计表明:60.4%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个人及个体经营户,38.2%投向单位经营及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99%,企业贷款平均额度100万元,自然人60万元,业务涉及各个领域。

(2)山西状况

2005年11月,山西省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即“日升隆”和“晋源泰”两家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随着国家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和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日益旺盛,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中撤出的部分民间资本,以及从房地产市场撤出的部分民间资本,看好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利润空间,纷纷进入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并迅速发展壮大。截至2012年底,山西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0余家,注册资本金237亿,贷款余额210亿。

3.存在的问题

小贷行业应市场需求而兴起,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制度缺失或兼管体制滞后,遇到了诸多问题:行业混乱问题,规范性经营问题,监管体系问题等等。具体如:风险防范能力差,内控管理水平低,违规经营较为普遍,财务核算和资金运作混乱,业务模式不成熟,业务信用结构存在较大缺陷,管理和业务技能不足,人员配备不够等等。所有问题最终体现在信用建设上,并影响到了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发展壮大。

从总体上看,小额贷款公司在支持民营经济的融资市场中尚处于补充地位,是金融体系中的毛细血管,是银行、证券等经济金融大动脉的有力补充,它有利于民间金融阳光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建设中小企业金融组织体系、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阶段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户的巨额资金需求所创造的巨大信贷市场,使得小额贷款公司仍将呈蓬勃发展趋势。虽然近年来小贷公司发展较快,但从其注册资本的总量看,其贷款规模远远小于小微企业等弱势经济实体的巨额资金需求。而信用体制建设、制度建设滞后于发展,导致小额贷款行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开发性金融融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发展

1.开发性金融适用领域

开发性金融不直接竞争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又称为红海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以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意图。因此对于一些市场、法人等制度缺损,但却有着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又称蓝海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都是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

按照开发性金融理论,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的诸多特征都满足开发性金融支持范畴: 一方面发展前景与发展势头较好,另一方面在体系规范上、制度建设上以及监管体系上都很不完善,导致信用缺失,商业金融不愿意融资给小额贷款公司领域。通过开发性金融创新业务模式,融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进而促进中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完善。

2.开发银行融资支持模式探索

开发银行在探索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性经营问题、融资抵质押资源不足问题以及行业的监管问题,围绕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开行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开行特色的融资支持模式。

(1)明确业务开展思路

通过引入政府、中介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强调优势互补和组织增信,在市场参与主体间,设计恰当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融资主体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如地方各级金融办)建立密切联系和引入会计事务所审计,解决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挖掘小额贷款公司抵质押资源潜力,提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能力。坚持“开发性金融孵化和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对支持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和规范经营要求,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加强信用建设。丰富检查手段,加强监管频度,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准确掌握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状况。

(2)专业化运作模式

开行与山西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模式统一采用了转贷款模式,即通过对小额贷款公司授信,向其提供批发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按照与开发银行的约定,自主向用款人(包括:自然人、个体经营户和中小企业)零售发放贷款的合作模式,开行对用款人重点要求资金的方向、用途、对象、利率等内容的合规性,该模式下,开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分工合理,开行提供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负责具体贷款使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效率较高。

(3)融入金融社会化理念

开发银行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的所属地市行业监管机构都签订有合作协议,约定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全力支持我行推进当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相关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先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优惠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与资金支持。此外,开发银行还与会计事务所、小额贷款协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中各类机构的互补作用,同时重视软信息作用,形成开发、评审、贷后监管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4)创新信用结构

充分挖掘小额贷款公司拥有的股权质押资源,以此组合其他担保资源,构建了丰富的组合担保信用结构模式,包括:股权质押和第三方保证担保组合模式;股权质押、土地抵押和第三方保证担保模式;股权质押和土地抵押组合模式;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模式;股权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模式。

3.业务状况及社会效益

篇7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8-029-04

零售业务概念最早起源于商业领域,它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顾名思义,就是以社会大众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业务往来,与批发业务相比有巨大的不同,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消费信贷、支付结算、业务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人民消费、投资理财观念的改变,各商行银行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需要,须不断地推出新的业务,如信用卡业务、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服务群体是如此之广泛,以至于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有甚者,有些全球性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比重已占6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80%以上,以至一些银行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零售银行。而我国由于零售金融运行体系的基础构建较差,个人信用制度还需完善,相关的咨询、担保、评价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足等,从而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因此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现状

1、柜台业务仍是服务的主渠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发展缓慢

近几年商业银行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加快了营业网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在服务环境、服务方式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对客户提供“座位式”服务,对营业窗口分类,设置VIP客户窗口,为重要客户提供各种优先服务。这些措施虽然大大改善了银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群,商业银行的大厅中总是人满为患,尤其是今年股市、基金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银行大厅如同繁华的闹市,让人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不但浪费了客户的宝贵时间,而且严重影响客户办理业务的心情,更有甚者,不再通过银行办理业务。大部分商业银行面对如此情况,纷纷推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来办理个人业务,以减轻营业网点的重担,但是新业务的开通,新业务人员配备也不是那么完美,因此,个人在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银行大堂经理一问三不知,银行网页也不能解答个人开通网上银行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因此无形地提高了进入网上银行的门槛。

2、个人金融服务在银行中的利润贡献率非常低

当前,商业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中许多业务仍旧是免费的,比如个人帐户的管理(银行卡除外)、个人理财业务等,银行间甚至是同一银行不同营业网点间为了争夺客户资源,防止优质客户的流失,往往把这些业务作为一种馈赠手段;而在许多收费项目上,如借记卡年费、客户提前还贷收取违约金等方面,由于存在复杂利益关系的博弈以及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商业银行也把它作为竞争的手段,要么收费偏低,要么暂缓收费,再加上我国金融法规的规定,许多中间业务是不允许收费的。因此所有这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方面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从全球范围看,个人零售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利润贡献率一般达30%-50%;香港恒生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对该行的贡献率为48%,而国内商业银行都在10%以下。

3、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创新的产品名目繁多,但营销仍是以产品为中心,金融创新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共存,形成一个产权性质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共存的竞争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为增强竞争力,加大了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例如,各家银行都基本研发了信用卡业务、个人信贷和个人理财业务等,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信用卡中心,并相继推出了个性化的信用卡。从招行的“一卡通”,到建行的“龙卡”,到浦发行的“东方卡”,各种名目繁多的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个人贷款方面,主要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包括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装修贷款、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的贷款业务体系,贷款品种名目繁多。在理财业务方面,各家银行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陆续推出自己统一的理财标准和服务,个人高端客户成为各家银行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纷纷推出了针对高端客户的理财室,无论是工行的“理财金账户”、招行的“金葵花理财”、还是中信实业银行的“中信贵宾理财”显示了各行争夺高端客户的实力和决心。但银行经营理念并没有随着产品的创新而转变,在营销过程中仍旧以产品为中心,只注重产品数量的营销和市场份额的占有,忽略了其赢利的能力。

二、零售业务的发展趋势

1、零售业务向规模化、处理集中化发展

与批发业务相比,办理零售银行业务所需的机构、人力、技术、市场营销成本很高, 必须依靠规模经营才能获利。集中处理作业可以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尽快实现规模经济。为提高各网点向客户提供及时、有效、全方位私人服务的能力,日本银行调整了总部机构职能,导入了“营业网点无后台制”的策略,通过电脑联网把各营业网点的后台事务全部转移到“后台事务处理中心”,实现了业务处理和后台支持的集中化, 降低了营业成本。

2、服务渠道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售银行大量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交易自动化, 无人银行、电话银行、 超市银行、 可视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的服务渠道,延伸并扩展了银行网点柜台的服务功能,可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电子服务方式替代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这是由于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汇款、网上转帐等服务以其费用低、支付方便的优点将改变银行、保险、证券业等零售服务的竞争方式。对银行业来讲,零售业务网上交易与自动柜员机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并随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进一步普及,网上银行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强有力手段。

3、产品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随着银行自动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混业经营管制政策的放松, 银行的资产运用能力和商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呈现出系列化、个性化、 电子化、 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商业银行在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日益开发出结合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年金等业务的零售产品,极大地扩大了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

4、客户服务向差异化发展

零售银行业务面向千千万万个需求差异各不相同的客户.不同的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渠道各不相同,占用银行的成本和对银行的利润贡献也各不相同。为此,日本商业银行采用客户细分技术,根据客户的年龄、财力、生活习惯、人生需求等提供分层服务;向不同价值客户提供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服务,从而实现银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5、竞争主体国际化和多元化

随着《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我国银行业已经向外资全面打开了大门,2006年11月花旗银行通过收购广发行,获得了对广发行的绝对经营控制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外资银行拥有成熟的理财产品系列、专业化的市场运作经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国内商业银行的某些业务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在国内,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商业银行领域。各大商场开展的购物券、赠券;大型网站提供的金币,QQ币,e券、支付宝等提供网上支付功能;企事业单位向社会融资等,因此不仅在各商业银行之间,同时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也在进行着商业竞争。

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开业,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有专家乐观预测,邮政储蓄所一旦具备汇兑、储蓄、借贷等等商业银行功能,必然对商业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构成较大威胁。

三、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外资银行、非金融机构进军金融体系,不仅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而且同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如何凭借自己的优势,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发展零售金融服务

长期的计划体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对零售行业认识不足,重批发,轻零售的思想在很多银行管理人员中已根深蒂固,因此必须转换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和发展零售业务,使银行的信贷业务不仅注重企业,而且注重个人,不仅大力支持生产,而且也强烈支持消费。

2、注重零售金融运行体系的基础性构建

零售业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但是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必须遵循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因此加快建立适应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社会化系统,即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个人信用制度、各种保险体系等。建立和完善金融基础性条件,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而且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3、在社区、乡镇增加营业网点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在大城市是星罗棋布,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小县城、城市社区、乡镇却很难看到商业银行的影子,这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也给乡镇出去务工的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由于乡村出去务工人员众多,每年从繁华城市所带来的财富数字惊人,同时乡镇务工人员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资项目,所积累的财富要不是放在家里,就是放在储蓄所,因此增加商业银行在城市社区、乡镇的营业网点,增加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来源,这样不仅能够先占领乡镇、社区的金融市场,同时也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便利。

4、加快发展网络银行,提高竞争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运用高科技产品,从而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服务,而网络银行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它不仅避免了频繁去营业网点的麻烦,而且还降低了个人金融服务费用,因此它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因此加大投资网络银行的建设,不仅是知识面经济时代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5、引进人才和加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市场竟争能力

个人金融服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管理、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能增强银行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严重短缺,除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因此,一方面必须大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加强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使银行业务人员具备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竟争能力。

6、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差别化金融服务和推销新产品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零售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并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我们有必要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的产品,因此在服务管理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客户进行细分,使得零售业务的开展个性化、差别化,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策略的关键。同时,加快引进外资银行新的产品服务,尽管我们是模仿外资银行的产品,但由于我们能够比外资银行更加了解我们国内的市场、国情和人文特色,所以我们在引进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P2P 网贷 行业监管 退出机制 金融安全

互联网金融掀开了我国金融发展的新篇章,但对于金融监管体系也提出了严峻考验,尤其是P2P网贷行业所面临的监管的问题。

一、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P2P网贷指个体之间利用网络中介平台实现直接借贷的经济行为。我国的第一家网络借贷公司成立于2006年,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我国的P2P网贷在2013年迅速增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2013-2014年间,国内网络借贷平台已增至600多家,2015年3月,P2P网贷平台总数接近2000家,P2P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破5000亿元。

二、P2P行业风险分析

自2006年P2P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其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日益迅猛,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P2P网贷交易市场。但是,风险总是与机遇相并存的,无规范的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与监管机构予以保障,使得我国P2P行业仍处于鱼龙混杂、违法频生的状态。2015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诈骗、跑路、伪平台事件频频爆出,行业乱象亟待规范解决。

三、P2P的保障机制

(一)P2P的监管必要性

P2P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是,个别对金融规律不理解的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使用了很多不规范的方式,致使坏账跑路等事件频发,给整个行业蒙上了阴影。而监管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迫使运营不规范的平台整改甚至退出。这在初期可能会使行业产生变动,也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但总的来说,对于自律的平台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保证了整个行业的未来。

(二)P2P网贷评价体系

在国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非常完善和健全,但是对比中国,却仍是仍处于发展初期,重抵押、重担保的思路导致我国的风控体系相对单一,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抵押物并不能作为风控最有效的措施,加上存在信息不透明现象,平台需要在征信过程中加入更多维度的数据,在没有足值抵押物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去评估风险。目前国内缺少对于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使得信用风险评估流程长、时间久,缺乏科学依据,如果融资租赁公司不能有效地甄别企业的信用风险,就无从对每一笔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定价和风险管理。

(三)风险保障金制度

风险保障金制度由英国P2P平台Rate Setter第一个引入到网贷行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外不少网贷平台在设计风控体系时的共同选择。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国内的环境,引入风险保障金制度将成为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能够获得投资人信赖的有力砝码。相较于第三方担保等传统方式,风险保障金一方面可以通过为风险保障金单独设立专用账户,并由第三方银行进行托管,定期向用户公布信息,来保证平台的信息公开性。另一方面,对平台来说,业务风控不再受制于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平台业务的灵活度更高,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P2P的退出机制

(一)P2P的准入门槛和过程监督

准入门槛和过程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搭建良性退出机制,只有把平台运营过程监督、资金风险评估机制搭建、产品监督、资金清结算等环节做好,才能走到平台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环节中。笔者认为,过程监管务必会让行业更加有序、健康,让投资者更有信心,一旦政策落地,达不到门槛的企业势必会被洗牌。

(二)P2P的退出机制

2015年4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保险条例》已正式获批,存款保险制度将于5月1日起施行。对网贷行业来说,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大型P2P网贷平台理财端产品的收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合理和正常值。P2P行业充分竞争,很多机构在未来会出现倒闭是必然现象,但目前并不存在针对P2P机构正常退出的通路,P2P经营者想要退出,除了跑路没有其他通路,因此,应该引入类似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建立P2P退出通道,让经营不善的P2P平台通过合理的方式退出。或者可以借鉴存款保险机制,通过建立类存款保险的最低保障机制使得P2P平台即使发生倒闭,不至于引发社会恐慌或其他社会问题。

五、P2P行业发展新特点

笔者认为,在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上,P2P行业将会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首先,政策监管的出台会带来行业的重新洗牌。其次,各类的P2P企业会更加向细分化发展,形成差异化。其三,资本介入会更多,有更多的公司会拿到融资,会在这个市场上有更大的发展,资本助力互联网金融将会成普遍的现象。

2015年将会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超速发展的一年,P2P行业在2014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总理又特意强调了“互联网+”的创新是政府支持的事业,政府的政策倾向无疑会促进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缺乏行业规范和监督,也使得这个行业比较混乱,对于投资者来说,缺乏对于这个行业内平台的基础信任,因此,探索符合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实为必要。笔者认为,无论是已经成型的“互联网+计划”还是正在孕育中的P2P监管细则,都如同一阵强劲的旋风,刺激着国内P2P行业敏感的神经。而以保证投资安全为第一准则,同时,运用多种手段来减少投资风险,严把风控关,进行合理合规的投资,无疑将会是P2P行业最良性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4,(02).

篇9

Abstract:The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modern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s service sector, beginning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developmen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 measures.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问题

Key words: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problemscounter measures

作者简介:孙根紧:河南南阳,1981年2月,区域经济;黄立业:黑龙江哈尔滨,1982年11月,宏观经济与政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四川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2008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达到了18.3∶46.3∶34.8,但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而且尚未形成核心的优势产业。至此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双重影响的关键时期,理清四川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一词源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所提出的三次产业理论,指除一二产业以外、能够为人类提供除物质产品以外商品的其他行业。在后来实际国民经济的核算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指基于新兴服务业成长壮大和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而形成的信息化、产业化、循环经济层面上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基础服务、生产、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这些服务行业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新产业形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二、四川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据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区域性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区域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5年,四川省人均GDP已经达到了9060元,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这一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四川整体经济实力尤为重要。

1.有利于促进四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十五”时期,四川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0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5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8%,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2.9%。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对四川经济在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冲击后的恢复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2.有利于四川就业问题的解决。

服务业尤其是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开拓了就业潜力领域,扩大了就业渠道,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2002-2007年期间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就业255.2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6.7%。因此加快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

3.有利于促进四川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四川省也应抓住这一契机,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优化其内部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三、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受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2008年上半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仅为5.7%。2008年四川服务业增加值为4350亿元,占全省GDP的34.8%,这是自2002年的41.1%开始逐年下降后的最低点,相比下降了6.3%。

2.周边省份间现代服务业竞争加剧。

就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来说,与四川比邻的重庆市和云南省也在进行超越式发展。云南省加速构建以电子信息化、国际化为支撑,互连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新兴产业,力图打造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物流中心;重庆市定位与“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力图成为西部金融中心,这都将对四川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挑战。

3.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

四川仍以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新兴的,产业化的知识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很少。2008年,四川房地产业和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48.2%和15.4%,而金融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0.1%和0.8%。

4.空间布局调控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

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四川多数服务业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经济圈中,而农村服务业水平落后,城乡 “数字鸿沟”的问题尤为严重。当前,四川总人口中75.7%在农村,拥有不到30% 的电话;互联网用户虽已有910.3万户,但其普及和应用还主要在城市,农村的互联网用户不足总数的10%。此外农村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也远远低于城区。

5、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行业人才。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高端服务业人才已成为四川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四川虽然拥有低人力成本和厚重文化的比较优势,但与发达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四川现代服务业中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仍有欠缺。

四、促进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服务业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区域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改变着经济、产业、技术区域性发展模式。签于此,对四川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的政策倾斜下,依托物流,旅游,餐饮,金融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信息服务产业和生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川渝滇现代服务业的区域性合作。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进行跨区域服务。川渝滇现代服务业发展应该是竞争和共赢的态势,有必要为服务业相互合作创造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

3、进一步调整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循环经济观念的指导下,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品牌会展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4、统筹服务业的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服务业网络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品,生产资料产品和农产品等三大流通体系,强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网络化。其次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和引导,促使其规模化,产业化。再就是培养一支掌握高水平农业科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队伍。

5、加强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不仅要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际公司优秀人才流失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外顶尖人才,还要充分发挥各地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对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邓于君.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绍坚.中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思考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9)

[3] 满莉.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技术经济,2009,(2)

[4] 四川省商务厅课题组.关于加快发展四川省服务业的思考,2007,(8)

[5]夏晴,郑吉昌.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中国软科学,2004,(10)

篇10

一、我国茶叶行业发展概况茶叶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农业产业,2010年全国有20个省(区、市)生产茶

叶,从业人员约8000万人,茶叶产业总产值达558亿元,出口总额达7.84亿美元。

(一)生产情况。2010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95万公顷,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2/3,茶叶产量达141.3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81%和107%。从产品结构看,各大茶类的生产结构近5年来基本稳定,基本格局是绿茶占73%-75%,红茶占6%左右,乌龙茶占11%-12%,黑茶占6%左右,其他茶类占4%-5%。从生产区域看,茶产区分布辽阔,但生产区域相对集中,浙江、贵州、江西、福建、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江苏等15省(区)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98%,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9%,产值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98%以上。

(二)销售情况。从2008年起,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10年国内茶叶消费总量达111.06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饮食观念兴起,国内茶叶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特别是中高档茶和品牌茶消费增长更为明显。从消费品种看,绿茶消费仍是主流,特别是名优茶的消费,近年发展很快,市场前景看好;红茶消费在国内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普通红茶、中低档红茶销售量继续下降;乌龙茶是近几年茶叶消费的热点,保持了增长势头,高档乌龙茶已成为礼品茶的首选;普洱茶市场总体趋于平稳并呈缓慢恢复性增长,近两年普洱茶价格始终在理性消费水平;茉莉花茶消费市场总体比较稳定,产销基本平衡。此外,深加工茶和保健茶消费显著提高,快速消费茶尤其是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的消费量均有较大提高。

(三)出口情况。2003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金额逐年增长,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30.24万吨,同比持平;出口金额再创新高,达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茶叶出口产地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和重庆,上述5省(市)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近90%;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摩洛哥、日本、香港、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摩洛哥占比约为20%,位居第一。近年来,茶叶出口品种继续改善,产品质量有所好转,茶叶出口量值均稳步小幅增长,同时茶叶出口价格也基本保持平稳,略有提升。

二、我国茶叶行业主要风险点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风险。一是经营风险。我国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茶叶单产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绝大多数茶叶企业还处于几百万销售额的规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茶叶优势品牌缺失,有名茶无名牌的矛盾仍很突出。二是财务风险。近年来茶叶企业由于技改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扩大再生产导致资金需求大幅增长,行业整体贷款增幅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可能出现融资受限和资金紧张,造成短期偿债压力加大。茶叶行业基本上属于微利,一般茶叶种植与加工企业利润率都在5%-10%之间,茶叶出口企业利润率基本在5%以下,且茶叶原材料成本、劳动力工资、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都影响着企业效益。三是市场风险。目前全国有茶叶种植企业6万家、茶叶加工企业5万家,呈现“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制品消费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茶叶企业如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销售将受到不利影响。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种非关税“绿色壁垒”给茶叶出口带来一定难度。

(二)发展趋势。一是产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政府部门及茶叶行业内部正在加紧整合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力量,逐步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大大提高了产销一体化程度。二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通过推广无性系良种、优质化栽培等技术,我国茶叶整体品质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通过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茶叶安全质量。三是产业链不断拓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成为市场新宠,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以及利用茶叶提取物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天然药物、健康食品、茶饮料、个人护理品、植物农药、动物保健品等终端产品正在不断发展。2010年,中国茶叶深加工领域采用不到中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档原料,创造了占中国茶叶年总产值1/3的产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进入本世纪后,我国茶叶种植区域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东茶西移”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中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茶叶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东部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的提升,正逐步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茶、有机茶种植,扩大规模化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加强茶叶技术研究和茶叶优质品种培育栽培,加大发展茶叶深加工、深度转化以及茶叶出口等产业上。

三、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发行自2006年开办非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在茶叶领域积极探索了“政府+农发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扶持方式,大力支持产业化龙头茶业企业的发展。在区域选择上,重点支持具有品牌效应、规模化经营的特色优势地区的茶叶产业。在客户的选择上,突出支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选择带动农户多、产业链完整、经营规范的茶叶企业,较好地推进了茶叶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农发行茶叶行业贷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支持力度不够大。截至2011年6月末,全行支持的茶类产业龙头企业仅71家,贷款余额不足15亿元,其中支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贷款余额3000万元以上的仅15家,这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以及与我国茶叶行业规模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符。

(二)信贷风险隐患较多。茶叶行业涉及面广,包括种植、加工和流通等各个领域,在生产经营、财务成本和市场流通等环节均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尽管茶叶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总体上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仍须高度关注茶叶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和流动性不足等风险。

(三)抵押资源不足。茶叶种植企业主要资产为茶叶基地,但目前农业用地流转不普及、制度不健全,因此茶园评估困难、价值不高;茶叶加工企业主要资产是茶叶原材料及应收款项等,房地产相对较少,加工设备比较简陋,实际价值不高,造成茶叶企业普遍存在可抵押担保资源不足问题。

(四)贷后管理难度较大。茶叶种植企业贷款资金投向主要用于购置种苗、肥料及工资等,形成的实物是茶树,很难测算其实际投入;茶叶加工企业贷款资金主要投向收购茶叶及结算资金占用,而茶叶由于品种多、数量大、价格杂,且库存存放不规范,茶叶存货数量与金额很难准确测算;同时,茶叶企业结算资金占用单位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出口企业销售对象在国外,核实难度更大,因此茶叶企业贷后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四、农发行茶叶行业信贷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茶叶作为我国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具有绿色、健康、消费、经济等多种属性,有别于一般性的林业、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业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持“三农”是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责,农发行应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加大信贷支农、信贷支茶力度,在促进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是在区域上,优先支持具有历史、气候、环境、生产、销售、品牌等优势的茶叶产业区域,引导茶叶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向优势产区集聚。二是在产业上,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中心,优先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茶叶种植业及精深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经销户+农户”以及“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等新型茶叶生产经营组织,积极支持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绿色战略和文化战略”4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名优茶二次创业。三是在客户上,择优支持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经济效益好、诚信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强的或全国行业内百强企业、全省排名前十位的大中型企业,着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产销一体化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四是在贷款品种上,稳步发展茶业短期贷款业务,加大茶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推进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建设,以及大中型茶叶流通市场改扩改项目建设等。

(三)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针对茶叶企业担保资源不足问题,应根据茶叶行业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一是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对茶类小额贷款业务,择优选择具有政府背景和有资金实力、诚信度高、管理能力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特别是优先选择具有农业、林业专业特长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合作对象。二是积极拓展其他资产抵质押贷款方式。积极探索茶园使用权、经营权及林业使用权等贷款抵质押方式;积极利用茶叶储存期较长优势,开展以茶叶库存第三方监管的存货抵押方式;积极创新茶叶出口信贷业务,拓展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推广“互保基金”信贷模式。以信用为纽带,以互保、联保为手段,把信贷受益各方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增强茶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破解茶叶企业抵押担保资源不足问题,满足“小而散”的中小茶叶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