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篇2

农业自身的发展一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就内部影响因素而言,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产出增长主要源自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其基本形式为Y=AαKLβ,式中A代表综合技术水平,α、β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即对产出的贡献率。对于多个投入要素,相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表达为多个要素的指数形式相乘。文中选取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经济增长的内部影响因素。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表影响农业总产出的资本影响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总产出中技术的投入状况。

1.1模型设定

根据C-D函数,农业生产函数的模型可以表示为:Y=AX1αX2βX3γ,式中,Y表示农业总产值,A代表规模参数,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万人)、农用机械总动力(亿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样本选自1990~2010年全国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1.2回归结果检验与分析

为方便对上述参数模型的估算,分别对该公式两边取对数:InY=InA+αInX1+βInX2+γInX3。数据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农业总耕地面积的P检验值为0.944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各参数的P值均通过检验。因此,我们得到的回归函数为:Y=4.32X1(-1.7345)X2(1.1281)X3(2.3780)。结果显示,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领域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2农业经济增长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除内部影响因素外,农业经济增长同样也受外部技术、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影响。尤其是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故表2选取了产业集群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其从劳动、资本、技术3个层面对农业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影响。

2.1方法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是研究两组随机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计量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寻找两组随机变量各自的线性组合,使线性组合后的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性达到最大。

2.2指标与数据

农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总产值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以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3个方面,由此确定因变量组,即“增长组”Y=(Y1,Y2,Y3),其中Y1代表农业总产值,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Y2代表非农行业产值,用农业中非农行业的产值表示;Y3代表农民人均收入,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表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考察产业集群的影响。借鉴胡振华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各指标的实际经济意义,确定“影响组”X=(X1,X2,X3),其中X1,X2,X3为区位熵系数,分别代表劳动集群、资本集群与技术集群。为得到区位熵系数,选择与农业相关支持性密切的十大行业,按照集聚程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C13、食品制造业C14、纺织业C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C18);技术密集型(主要包括烟草加工业C16、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C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专用设备制造业C36);资本密集型(主要包括饮料制造业C15、造纸及纸制品业C22)。产业集聚程度的具体测定采用区位熵系数,区位熵系数LQ=(Wij/Wj)(/Wi/W),其中Wij是i地区j产业的工业总产值,Wi是i地区所有产业的工业总产值,Wj是全国j产业的工业总产值,W是全国工业总产值。研究选取2010年全国31个省市为样本,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2.3典型相关分析

2.3.1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为0.8187,远远超过第二对的0.3278和第三对的0.1377。同时,典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数据也表明,第一对典型变量的解释能力最大,其增长组变量Y中有67.03%的信息可以由对应的变量X加以解释。采用威尔克斯λ值检验,其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统计上非常显著。而第二、第三对典型相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对两组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转化为对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2.3.2典型相关模型

为了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和单位的影响,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系数并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即u1=0.6017y1-1.5346y2-0.2319y3,v1=-0.7664x1-0.0462x2-0.5433x3。公式中的u1、v1分别是增长组、影响组各指标的线性组合。第一个典型变量将非农行业产值从其他类型中区分开来,与之相对应的影响组解释变量主要是劳动集群(其典型载荷为-0.8542)。劳动集群产生的较大产业关联效应正好反映和解释了非农行业产值与劳动集群的最大相关。这可能的原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劳动集群形成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可以显著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对农业中非农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2.4分区域的典型相关分析

根据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差异,文中将31个省市划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并对三大地区进行产业集群与农业经济增长做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大于第二、第三对典型相关系数,且基本通过威尔克斯λ值检验,因此分析第一对典型相关。就第一典型变量的载荷表达而言,东部地区Y2最大,表明非农行业产值更有代表性。中部、西部地区Y3大于Y1、Y2,表示农民人均收入比农业总产值、非农行业产值更有说服力;关于第二典型变量的载荷表达,东部依次为0.2636、-0.6537、0.9093,表明技术集群能力X3的解释力比劳动集群能力X1大;中部依次为0.9450、0.8067、-0.0531,表明劳动、资本集群能力X1、X2均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技术集群能力X3的解释力不强且是一个抑制变量;西部地区的解释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X1、资本X2、技术X3。

同理,据此建立各地区的典型相关模型。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第一个典型变量将非农行业产值从其他类型中区分开来,与技术集群呈最大相关。这一方面反映了东部地区非农行业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技术集群效应能辐射农业经济,对非农行业有较大的关联效应。在中部,第一个典型变量将农业经济中农业总产值从其他类型中区分开来,所呈现的最大相关是劳动集群。在中部地区,劳动集群之所以能极大地提高农业总产值,主要是因为我国中部地区多为农业省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健增长。而在西部,第一个典型变量将农业经济中农民人均收入从其他类型中区分开来,影响组中与之相对应的解释变量主要是劳动集群。

3结论与启示

篇3

相关热搜: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国加强经济联系的关键点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根本的推动性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加强农业经济产值的增加,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才能让农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前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工业等行业相比,农业生产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明确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在农业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1.1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有效建立与实施。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尽相符,同时也无法满足农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有效性的展示,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性是最明显的一点。

1.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

农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与实施了多项制度,也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示,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中,许多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执行性的不足,使得其优化效果无法得到发挥。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以执行力度不足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应当进行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

1.3农业经济管理者工作能力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成效有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知识体系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化思想成为农业经济管理者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然而,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者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意识,也没有充足的执行能力,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2.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发展方法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方法的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力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让农业技术快速转化成为农业成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手段的重视,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会让农业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得到收集与保护,更能让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2.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工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产业化目标的达成,让农业有了基本的生产基础,也使得许多农业合作政策可以得到落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得以建立,也催生了许多中介性的农业服务组成。而这些农业相关组合的产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利益,也让农业产业逐渐完善,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增多,让农业生产的标准更加明确,也让农民逐渐成为农业企业中的一员,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让农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谐共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与,使其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让农业经济管理上的障碍得以消除,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家与政府部门的支持。农业相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让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政策支持。明确农业技术的开发制度,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现代化与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更能够促进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篇4

1.农业经济变化特点

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南方一些省份的农业经济在产业转型背景下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北方的一些老工业区由于产业转型缓慢导致农业经济处于逐渐衰落的境地,同时,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因地区差异而有所差别,我们对全国的各个省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显然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的削减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我们将对其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水平进行分析,总结产业转型的经验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我国南方各个省份内部的农业经济水平发展也略有不同,其主要特点如下:大多数南方省份南部的的一些县、市的农业经济水平,从近些年的农业经济产值来看,逐渐处于下降趋势,而偏北的一些县、市的农业经济水平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分析其主要原因发现,南部地区由于原本的农业基础比较殷实,发展的空间比较小,而大多数省份的北部区域原始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转型的背景下,经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同时,北方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的情况也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农业劳动力变化特点

对近二十年的农业劳动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变化有所差异,农业经济水平提高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所上升,经济水平下降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也有所下降。据了解,由于产业转型工作的开展,使得一些县、市的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发展迅猛,农业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使得农业劳动力向一些现代化行业领域转移;也有一些地区的农业水平不发达,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比较差,最终造成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经济重心需要依靠于农业,并且企业不能消化过多的农业劳动力,从而使得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造成了闲置现象的出现;同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也有所上升的现象,可能要归功于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

二、农业经济与农业劳动力的关系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产业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之间主要存在着以下四种关系:

1.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水平下降

农业劳动力数量也随之下降,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水平加快,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由于缺少动力,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有所下降,这样的区域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进行控制,以保证城乡发展的平衡;

2.农业经济效益降低

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这样的区域不能自暴自弃,要根据地理的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农业类型,发展现代化农业;

3.地形条件比较有优势的地区

有可能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够先进,农业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同时由于发展比较落后、闭塞,造成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对于这样的区域,政府部门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要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调整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四,农业经济效益在先进农业技术的帮助下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力被保留并逐年上升,对于这样的区域,一定不要贪图速度,要稳定进行产业转移,在保证农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这个名词,从提出到现在为止已经有7年时间了,从提出的逐渐被认可,当前“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它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让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互联网+”成为一个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给社会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领域,社会各行业依托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发展模式,经过人们思维的转变在实践应用中,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立足于互联网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各个领域的创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行业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存在,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依托互联网相关行业找到联系点,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业态,在这种优势互补下,各相关要素发挥作用,进而最大可能的提升了生产力,新的创新点带给经济巨大的活力。

2“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时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经济与现代化信息相结合,构建“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农业发展各要素,从整体上进行优化,信息化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依托“互联网+”农业,抓住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的宏观大局出发,旨在通过现代化的转型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进而解决三农问题。1)新形势下构建“互联网+”农业形势,努力追随国际农业发展的步伐,抓住发展的机会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世界上西方国家农业转型比较早,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经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经济的机械化发展,发展集约型的农业经济,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依赖于投入更多的资源,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转型方面落后比较多。我国作为一个逐渐崛起的大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实际的需求,需要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投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会有耗尽的时候,目前资源优势已经不存在,而且过度的消耗资源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长此以往我国经济将会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打好基础,必然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而且目前全球经济比较开放,全球化逐渐发展农业竞争比较激烈,在竞争的过程中要想保持活力,增加自身的贡献率,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做准备。2)为解决我国实际的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变。随着我国支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优先考虑城镇忽略了农村的发展。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开始关注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相应的政策解决农民农村问题,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的三农问题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国家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农业发展策略,这些都需要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只有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实现农业转型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解决农村问题。3)农业发展逐渐深入要求农业经济转变发展模式。社会不断进步,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现代信息化的发展我国逐渐关注农业经济增长新态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向纵深化发展,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相关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业发展新平台,依托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经济转变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现新模式。

3“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途径

3.1发展高效农业

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效。“互联网+”时代,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农业发展产业链,让农业向精细化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的门类。在国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发展家庭农场,对一些涉及农业发展的企业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可以建立新型的农业合作发展模式立足实际规模种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搭建完整的产业链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发展转型。

3.2发展智慧农业

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未来农业发展中,智慧农业将成为一种主流,除了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精细化,还会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网络经营,实现农业发展的数字化管理,为相关人员提供精细化的农业服务。基于“互联网+”农业,从整体上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信息,对农业发展的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并且及时进行反馈,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当前的电子商务,在农村搭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建立起特色的农业网络营销,依托互联网进行网上服务,根据实际需求定制特色服务,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3.3发展精细农业

在农作物生产中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加强管理,提升农业技术支持,实现生产过程中的精耕细作。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到农田发展中的差异,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操作,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精细农业汲取其他领域的经验,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把现代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让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精准操作,依托现代化农业设备,建立相关的后台操作系统,保证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篇6

通过逐渐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形成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重新定位,逐渐调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从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农业经济的传统的定位,农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农业应当能够成为农民创收重要的和主要的方式,新农经济应当重新定义农民的内涵。农业经济应当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先市场经济转换,让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度。

农田使用和承包制度应当不断的改革创新,从最初的以单一农户为基础,不断的转换成以承包管理的模式,通过市场经济对农田使用进行导向和转变。提高农田使用的组织效率,提升农业生产集中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经济应当逐渐转变理念,以获取经济效益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利用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的工业化程度。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管理,可以充分的释放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农民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农村也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利用农村逐渐走向城镇化的方法,实现工业逐渐引导农业的发展。将农村城镇化为基础,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实现农民的多方面发展,促进农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改进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农村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到2020年,农业经济中将会出现大约一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型,从农业经济转移到非农业经济,需要重点研究解决。首先国家的政策能够实现导向作用,引导农民从事其他行业,保证农民工的合法利益,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后,具有同等的医疗、教育等权利,尽快实现农村和城市养老保险的衔接。对于在城市工作时间长,工作稳定的农民工,城市要不断地放宽落户的条件,特别是中小城市更应该放宽落户条件。这样农民的传统定义将会逐渐的淡化,农民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对于农业做得好的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的方式,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管理。而进入城市中的农民工,可以和城市居民具有相同的权利,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职业教育不断地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逐渐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人才,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先进的技术逐渐转换成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村科技发展的投资量,种植先进的农作物,饲养经济效益高的猪、牛等动物品种。积极进行农作物和牲畜的病虫害的学习,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应当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积极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发挥农业的环境和生态效益。禁止乱采乱挖,严格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考虑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利益的协调,共同促进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二、结论

篇7

1以农作物深加工为基础拉动农村内需,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青壮年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还能够拉动农村内需,进一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作物深加工企业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就近就业的优势,减少人工成本,促进了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了地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分居夫妻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提高农作物深加工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我国近年来农产品总量快速增加。在这一现状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农作物的深加工多处于城市或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仍以农产品为主。但是,这一加工方式不仅浪费了较多的交通费用,还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农作物深加工能力的提高能够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同时以农产品加工环节提升附加值,减少城乡差距。通过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不仅能够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目标。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深加工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

3以农作物深加工的农村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作物深加工方式仅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将农作物深加工向农村转移不仅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原来越多的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转移到农村城镇,进而促进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农作物深加工需求为基础,协调统一当地农作物品种,进而形成产业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农作物深加工企业的扶持、调动农户进入市场,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农民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规划化、专业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农作物深加工促进农业经济多样化

农作物深加工的发展以及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向加工、技工等行业转变。同时还能够使农民“安于乡、富于土”。通过富余劳动力的引导使农民向非农业产业化转变,立足与农业优势发展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以及保鲜、运销等工作。通过产业链的发展使农民向着技术加工、仓储管理、车辆运输以及销售等行业转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论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民问题;经济管理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的问题非常突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环境闭塞,人口不集中,基础设施差,吸引投资能力也差,种种因素都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质量较城市居民差。新农村政策后是党和政府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也切实拉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此,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1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农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化为指导思想。对此,中央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文件用于配合和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不高,对这些方针、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贯彻落实。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不高,执行能力不足,简单地认为发展农村经济就是生产和经营,没有树立管理意识,在实际管理中出现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漏洞,这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1.2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短期内,农业经济带来的收益远小于工业经济。因此,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管理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也非常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仍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沿用以往的经济管理模式,一些地方的农村经济还没有摆脱家庭作坊模式,相互间竞争激烈,没有实现合作共赢,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甚至又出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模式不匹配的问题。1.3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落实各项农业政策的主体,其业务素质也决定了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养不够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经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要求经济管理人员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现代经济管理经验,但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跟上这一转变,开始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速度;(2)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个人素养问题,很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不按上级要求落实各项工作,这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对策

2.1更新农业经济管理思想。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思想落后的现状,必须要尽快做出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需求,主要应促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树立以下思想:农业发展要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农业经济结构,把农业经济发展从以往的经济、粮食作物交易转变为各种附加产品、初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使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符合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2.2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优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从我国农村经管理的现状来看,其管理体制的完善须从生产、加工和经营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生产,现代化是主要方向。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以技术为支撑,而在农业领域,大型农业企业将对农村生产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如生产设备的现代化,这是生产现代化的最直接体现。在美国,农作物的种植、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少量农业人员依靠先进机械管理大片土地。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但绝大部分地区也已摆脱了人锄牛耕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耕种、收割等,在将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仍是一个重要方向,当然,这也需要土地制度的配合,首先形成大规模种植的局面。区域联合化生产也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例如,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整合,实施联合生产、一体化生产,从整体上提高生产质量。最后,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把商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订单式生产,避免产品过剩。其次是加工,创新化是主要方向。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农业经济也不例外。农产品加工的创新方向是深加工,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利润。例如,利用农产品的独特性打造特色品牌,或对农产品的包装精细精细化设计,提高农产品的格调。但需注意的是,农产品的价格应与其质量相符合,避免进行一些浮夸却不符合农产品定位、特质的创新设计。农产品的加工还要讲求技术性,例如,可以将大米加工成米糕、糕饼等提高其附加值。再次是经营,现代化是主要方向。经营的现代化就是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现代化转型,例如,把农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结合起来,带动区域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区域农业的发展。又如,实施网上经营,把线上订单和线下配送结合起来,带动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分工也越加细致,因此,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最广大劳动力队伍的建设。对于一线劳动力而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农产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这就要求广大劳动力必须熟悉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操作。因此,相关机构要对广大劳动力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方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可靠基础。其次是技术员队伍的建设。相比于一线劳动者,技术员必须更加深刻地了解农业生产新模式的原理,各项科技设备的使用、维修。可以从各高校的对口专业引进专科人才,并对现有的技术员进行培训,共同充实技术员队伍。同时,技术员队伍也是经常接触一线劳动者的群体,也要接受一定的沟通、服务教育,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劳动人员。最后是管理型人员的建设。管理型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生产分析能力等,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将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2.4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转型。目前,各个行业都在强调信息化转型,农业因生产方式的局限,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其信息化程度也不高。农业信息化转型的实施,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其次,要对农业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金。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如利用互联网了解最新的饲养技术、种植技术,根据区域情况进行调整,然后运用到实践上等。

3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从转变思想、优化体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市农业经济沿着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切实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李振华 单位:垦利区胜坨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2]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3]杨爱民.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资本深化因素实例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7).

[4]张辉.浅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及途径——基于农业发展论述[J].现代商业,2016(06).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并结合当地的市场环境、人员组成对经济发展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解决一些农村经济建设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环境、人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与市场规范,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稳定性、科学性、持续性的应用平台。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为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呈现出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生产化的特点。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2.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一直停留在简单基础产品的生产上,农民的收入自然得不到大幅度提升,也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向着更加现代化的趋势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1)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传统农业中对农民劳动力的占据,将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以机械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2)开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的深加工,提升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让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人员采用联合经营的方式,将农业生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另外,除了采用具体的现代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平台将人们的农业经济管理向现代化转变。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支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忽视了对市场与环境因素的适配,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1]。通过信息化的农业经济活动的指导,可为农业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合理的指导;提前分析市场变化的趋势,可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收益。不管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中,农业活动信息化的应用都是满足当今时展主题的需要。

2.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就是指农业生产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快速使用,实现市场与农产品的双向满足。例如,将地区内的农业生产内容与大型生产企业进行联合,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成果可以快速进入市场,不仅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提高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对生产企业来说,生产化让企业有了更加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的一体化发展,所以市场需求的满足才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生产化的最终目的。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先后实行了农业机械优惠、新农合补助等多种措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的生产促进大多是停留在一些政策要求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不能仅仅以制度政策为主,也需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所以,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缺乏执行力,不利于新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

3.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出台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度,但是在基层的管理部门中,这些促农、惠农的农业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基层管理部门对政府下达的农业经济管理内容过分强调书面上的履行反馈,忽视了在实际农业活动的应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动力,在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将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不断放大,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收效甚微。为此,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以便有效改进农村的生产活动。

3.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人员故步自封,导致自己对于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认识不足,而且过于松懈的管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员忽视自身的成长发展,难以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缺陷。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市场环境进行调节,而一些缺乏责任心、管理技术不高的人员并不足以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帮助,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途径

根据五年计划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一定会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严格、高效。为此,需要从转变管理人员思想,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规模化管理,增加资源与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1转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优势。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方便快捷。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转变工作内容和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从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与管理制度共同入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执行人员,都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内容确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并改进。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与经济促进。

4.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其实农村生产内容的复杂性更加需要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农业经济的弊端与市场需求进行联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内的环境因素进行生产内容的选择[2]。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农业技术尤为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对当前的管理队伍进行业务技术与思想素质的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技能;2)进行信息化农业人才的引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农村基层人员引进,加强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培训,参观一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地区,学习别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点后进行改进应用,从而提高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

4.3采用规模化的农业管理

很多新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每个农民的力量集合起来,最终实现集体化生产。这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一起管理,其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有了专一性,让地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富裕。另外,规模化的生产也方便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型需求企业可以直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作为原材料基地,人民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更好地提升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

4.4引入信息技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资源投入,从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进行联合管理,制订有效的农业经济资金的补助方案,鼓励农业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发展,并采用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指导[3]。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市场环境与生产效益进行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实时掌握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估,并从中发展问题及时解决。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电子商务;运用对策

自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通以来,表明电子商务已经进人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电商给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平台,在农业产品的交易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处理大量的农业产品,促进着我们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不但建立了部分综合农业数据库,并且研发了和各类实用的应用系统和软件,其中仅中国农业信息网,其联网用户就已经达到3000多家。而且,仅中国大陆的农业网站就达到7000多家,如果加上港澳和台湾地区,涉农网站中国可排世界前十。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农村网民的异军突起,目前,中国农村网民在1亿左右,他们都将通过农业电商平台直接受益,这是值得可喜的一面。但是就目前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当多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农民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互联网销售自己的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没有解决[1]。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完全被发挥出来。

2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在我们国家城镇的互联网建设方面,明显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上网的时间也比农村居民多,这就使城镇居民对农业经济上的了解多过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少,纠结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太过薄弱[2]。很多农民不想花钱去上网了解,也不想买电脑,还有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引入光纤,电话线上网的速度受到很大的限制,上网的体验受到很大的影响。更有一些贫困的地区,电话线都没有引入,农民上网也是很大问题。

2.2农产品标准化弱

农业经济中电子商务多是利用,图片、声音、文字等等这些形式来对农产品信息进行传递。虽说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看起来也很模糊,但是政府必须要给出一定的标准来对农产品做出规范。虽说目前我们国家对农产品还是有标准的,只是标准太低,远远不能满足如今电子商务的需求。比如在蔬菜方面,目前制定出新鲜蔬菜商品质量标准的菜种也就几十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3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中运用的对策

3.1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提升

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尽快实现宽带化为村民家庭。同时,有必要加强宣传和指导,使广大农民了解互联网,学习使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机会,让农民指导互联网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例如,在条件允许的农村地区,政府可以投资建立综合农业服务中心,并派人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不仅要传达实用的农业信息,还要关注电子商务的运作如何引导农民。此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应用系统和相关数据库资源,使农户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农村信息化建设[3]。

3.2加快制定农产品的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所以,包括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包装标准体系和品牌管理等,都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标准。使农产品从新品种的选育,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刘宽 郑博文 王国潘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霞.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