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

篇1

关键词:手机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in the Mobile E-commerce Market

Teng Meiling1,2

(1.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266110,China;2.Republic of China Shandong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Qingdao266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lex networking technology in its mobile e-commerce applications,namely mobile phones of things as things in the domestic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things currently exist,such as mobile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core technology,hardware compatibility,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nd user needs and other issues.

Keywords:Mobile Internet of Things;Mobile E-commerce

一、引言

继1999年美国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后,计算机行业开始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和总理分别提出“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的物联网相关战略,将物联网上升到了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层面。物联网便受到了全世界极大的关注。其在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应用主要是指手机物联网,即为实现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借助手机终端和各种传感器技术,在约定协议下把物品与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最终实现从人与物的信息交互向物与物的信息交换的转变。据调查,去年国内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1900亿元,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为238亿元。艾媒预计,手机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2013年将占物联网的过半比例,至2015年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9162亿元而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6847亿元。由此可见,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物联网发展突飞猛进,其电子商务应用将会迎来爆发性增长。这正是本文讨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手机物联网的应用

在美国、欧盟日韩等地区,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交通监控、农业生产、智能家居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手机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信息化管理。目前学生群体的手机普及率较高,又是容易尝试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群体,因此手机物联网在校园管理的推广有天然的优势。例如中国电信首先推出一款基于物联网手机技术的“翼机通”应用,将饭卡、学生证、借书证、门禁卡等多卡合而为一,学生可以直接使用手机进出校门和实验室、食堂消费、图书馆借阅,还可以通过短信查询、短信预约、短信到期提醒等服务与图书馆无缝衔接,为师生提供了很大方便,也获得学生的欢迎。

(二)手机网络购物。随着网购市场的放大,手机用户群的增加,让网购商家看到手机购物市场的巨大潜力,以至淘宝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等已经纷纷搭建了自己的手机购物平台。但是手机屏幕相对较小,操作并不方便,还受制于手机上网速度。因此,手机购物必须将更多的购物流程后台化,而手机身份识别和图像识别等物联网特性成为了破解目前手机购物市场规模小的利器。广州闪购公司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一家高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手机物联网网络购物应用的公司,其商业模式荣获2011中国手机物联网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奖和优秀应用前景奖两项殊荣。该公司专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闪购码的系统应用开发,倾力打造闪购码物联网服务体系。基于闪购码,通过手机识别,为企业与消费者提供随时随地、点到点、快速精准的信息交互闪购码云服务的手机物联网购物应用。使企业的销售渠道无处不在,让中国9亿手机消费者愉悦享受突破时空限制的虚拟购物便利与传统购物体念完美结合。

(三)其他应用。手机物联网产业作为物联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正面临着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商务、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据报道意大利设计师Marco Vanella专门设计了一款名为“Motoworkr”的概念手机(由摩托罗拉公司制造),它集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于一身,所有数据都显示在手机屏幕上,可以让医生随时进行诊疗。该手机还可与医院数据库连通,数据能即时传送到医院数据库当中。

三、手机物联网的发展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才刚刚起步,其终端智能化、高度的传感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手机物联网更是如此。目前而言,国内手机物联网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战略不统一。目前国内手机物联网产业明显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商务发展战略和路线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手机物流网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战略的不统一意味着多个环节标准规范的不完善诸如商品标识、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等,这将导致整个手机物联网产业的混乱。

(二)核心技术需掌握。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手机物联网商务核心技术。在全球RFID专利中,中国RFID专利申请量只有美国的6.5%,日本的45.7%。中国企业想在这一轮的信息浪潮中占据先机,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进行源源不断的创新。

(三)手机硬件不兼容。国内大部分手机都不是智能手机,不能安装必要的应用程序。要想实现更全面的互联,更透彻的感知,让所有机器设备形成更智慧的决策,必须要推广应用,让应用联系起来产生聚合效应,更重要的是统一终端接口,形成更有效的信息传输和智能控制。

(四)产业应用不完全。物联网应用主要涉及以二维码、RFID、读写器、传感器为主的感知层、以互联网、广电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层和包括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如手机等终端的应用层三层。国内手机物联网要走向整体成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并更换大量的设备。这也是这一产业所面临的对接难问题。

(五)用户需求待稳定。作为刚刚起步的新产业和新概念,用户对手机物联网的应用还不尽了解,更不要提接受度了。比如物流公司对货物跟踪的成本更为关注,如果成本过高,物流公司可能对物联网失去兴趣。定位导航、老人跟踪、家庭网关等技术推广更有待厂家进一步扩展市场,满足用户需求。

四、结语

据ITU描述,在手机物联网时代,我们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尽管手机物联网在目前发展阶段存在各种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各级国家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此行业的重视,它会成为续互联网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崭新的技术变革,进而引起企业间、产业间以及国家间竞争格局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R].2005

[2]艾媒咨询.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R].2010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27-01

一、小卫星产业

(一)国内外卫星概况。截止2010年7月1日,全球在轨卫星为3445颗,其中美国1084颗,独联体1432颗,日本125颗,中国88颗。在1985年-2000年的16年中,全世界发射各种类型的小卫星约660颗,占同期发射航天器总数的1/3强。到2020年,国内各类卫星需求量将达200颗左右,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国内制造卫星能力每年制造8-10颗小卫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约共有80颗左右缺口。

(二)我省研制小卫星的技术条件、社会效益、发展机遇。卫星工程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产业,需要结合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化工、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利用小卫星产业作为产业龙头,可以带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小卫星产业为中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的安全十分重要。利用小卫星拍摄的遥感图像可以很好地监测我省农业生产状况,监控耕地使用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高效的数据,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把航天(民用)产业列新兴产业名录中。

(三)几点建议。一是抓紧机遇,将航天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到议事日程;二是直面航天产业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的现实,积极探索、勇于打破束缚,走出一条发展民用小卫星产业的新路子;三是根据吉林省农业和工业建设的需要,提出民用小卫星研制、生产、运行、数据处理、数据分发等产业链条上各个部分的实际要求和可行性分析;四是积极寻求国家支持,在国家统筹安排下,把地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RFID电子标签产业

(一)RFID电子标签及用途。RFID电子标签系统由标签(阅读器、甸、天线)三部分组成。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远距离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它广泛应用于防伪、生产流水线管理、仓储管理、销售渠道管理、贵重物品管理、图书管理、租赁产品管理、其他如物流及供应链、汽车防盗、航空包裹管理等。

(二)市场情况。RFID电子标签作为物联网的上游产品,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RFID电子标签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领域。

从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了解到,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网已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各行各业。

RFID是物联网在感知层非常关键的技术,我国年RFID的销售额己达到了85.1亿,在全球排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2010年中国RFID产业市场规模,可望突破100亿元,从“物联网”商机上看,未来将实现RFID千亿元产业市场规模。

(三)RFID电子标签相关产业链内容。RFID电子标签产业链包括标准制订、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芯片封装、读写设备开发、生产系统集成、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其中最关键环节是芯片封装技术,它的高低取决于封装设备的水平。封装设备技术复杂,需要多台高精准设备同时工作,涉及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目前国内只有几家单位具备该设备的制造能力,市场缺口较大。

(四)几点建议。一是抓紧机遇,将RFID电子标签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到议事日程;二是整合资源,提前布局,对RFID电子标签产业进行系统规划,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其快速良性发展;三是根据国内外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出RFID电子标签产业设备制造、标签生产、标签应用推广、数据软件等产业链条上各个部分的具体实施步骤;四是为RFID电子标签产业创造应用条件:高速公路/供热收费应用系统、大型超市物流仓储、汽车/药品生产线、银行信用系统等。

三、悬浮成像动漫产业

(一)悬浮成像原理、用途。悬浮成像系统是一项新颖多媒体演示系统,具有三维空间成像的功能,它能将实物或三维动画立体地成像在空间,使人们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三维物体动画而不需要借助于任何成像介质或辅助工具。

该技术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展示技术,它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屏幕或介质而直接悬浮在设备外的自由空间,观众可以不佩戴任何辅助工具(如立体眼镜、VR头盔等)直接观看立体影像,由于影像的清晰度及色彩真度高,立体感强,因此非常逼真,可以给观众以新奇、玄妙的视觉冲击,激发观众探究欲,起到聚集现场人气、加深参观者印象、提高被展示物知名度的作用。因此,该技术在展览展示、促销活动、新闻、博物陈列、广告媒休、动漫产业等得到广泛应用。

篇3

1993年11月的一天,美国女孩詹尼弗库恩遭绑架之后,悄悄用手机拨打了911报警电话,但911呼救中心无法通过手机信号确定库恩的位置,最终导致库恩被杀害。这个不幸的事件,成为现代LBS事业发展的起点。之后,美国的FCC在1996年推出了一个行政性命令E911(网络911),要求强制性构建一个公众安全网络,即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无线信号追踪到用户位置。2 001年,“911事件”更让美国公众认识到位置服务重要性。基于位置服务的业务,蓬勃开展起来。

位置服务发展的“一波三折”

然而,这么红火且看似有着大好前途的东西在中国似乎还欠点火后。2001年5月,北京移动在GSM网上基于CELL-lD(粗精度定位)推出国内首例LBS服务。中国移动在2002年11月首次开通位置服务,如移动梦网品牌下的业务“我在哪里”、“你在哪里”、“找朋友”等。之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等央企也纷纷跟进。但市场反应冷淡,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此后在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LBS发展始终处于非常缓慢的增长阶段。

2005至2007年曾被誉为“中国LBS年”的高速发展年,事实却让业界再次失望。LBS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井喷”需求,甚至算不上有“收获的惊喜”。宄其原因,主要是技术发展缓慢和业务开展进度缓慢,电信运营商和导航终端厂商及手机厂商投入精力有限,市场反应冷淡,用户需求不旺,且服务不被认可直接影响了后续推广和新业务与功能的开发。

2008年以后,随着中国3G网络部署提速与电信重组的完成,GPS手机大力推广,用户对位置服务的认知度开始提高,我国位置服务的发展环境趋于良性,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积蓄力量服务市场,从而带动了相关市场的发展与竞争,中国的位置服务业务进入市场成长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极大推动了国内LBS市场的发展。如在城市规模扩大和交通路线延长的背景下,人们驾车出行或者搭乘公交、地铁时对定位、导航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基于LBS的社交、电了商务、游戏等增值服务层出不穷,也给了广告土、商家和用户更多使用LBS的理中。

当下,我国的LBS用户数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行业咨询网的研究显不,2012年LBS个人市场规模达到36.78亿元,同比增长135%;2013年我国个人LBS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行业LBS业务规模将达到64亿元。

LBS商业模式频频创新

相较于社区网络告诉人们“我是谁”,微博告诉人们“我关心什么”,LBS则告诉人们“我在哪里”,这种功能是其他移动应用无法做到的,所以LBS才有生存的空间,地理位置服务才红遍了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而尉绕移动位置的各类应用和服务,不仪能使用户获得基础的地理位置相关服务,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基于社交网络的“沟通、分享”,电了商务的“吃、喝、玩、乐、购”以及新闻、交友、信息甚至各类移动搜索的应用等等。

现阶段,国内的LBS市场曰渐火爆.各类的LBS可行模式大放异彩。其中,“LBS+商务社交”模式将位置服务与社交网络深度整合起来,其基于LBS的地理位置,利用在同一地点参与的共同属性,实现与更多人的互动、交流和交换电了名片,并保持长期的线上联系,维护关系;“LBS+生活信息服务”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结构,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完全按地点展不信息,让用户获取信息更简单,更容易锁定H标;而“LBS+优惠券”模式则同步了实时周围的优惠、打折券,使用者通过签到或把此信息推荐给好友等方式均可获得优惠券的使用权,等到商家处消费时,只要展示给商家已获得的消费券即可。

以大众点评网为例。这个用创始人的话说是“吃出来”的网站一开始只是做点评,模式也不为业界看好,最大的困扰就是盈利模式。直到2006年,大众点评网定位为做电了优惠券、关键词推广及后来的团购等方式才算找到了明晰的路。这一“LBS+020”的模式被称为是“消费半径上的精准营销”,首先按用户位置推荐相关信息,增加用户个性化的定制功能,能够让其一目了然地找到周边感兴趣的信息。而一旦用户觉得体验不错,就会很容易形成回头客,此时就带来了口碑营销的附加价值。“020加上LBS,绝对让大众点评如虎添翼。”大众点评网董事、资深副总裁龙伟如是说。

现下,LBS似乎成了21世纪互联网行业的标配,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不管是互联网行业的大佬还是刚刚进入到互联网行业的新秀,在而对LBS这个领域时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只能摸索着前进。

位置产业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科技部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位置服务产业是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对带动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了制造业、移动通信业等多个产业升级改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4

家庭农场信贷创新活动渐现新突破。在农业生产经营步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时期,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鼓励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率水平和额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传统信贷初步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满足早期的小额信贷,支持着家庭农场的孕育与诞生,为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成长与壮大提供重要资金保障。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

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融资发展。不同于小农家庭和雇工农场,家庭农场主要是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其融资需求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变,传统信贷模式由于信贷准入门槛高、融资配套服务体系缺失、风险管控要求严等原因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农场融资发展需求,家庭农场融资需求活动遭遇传统信贷制度性、机制性、主观性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统信贷服务成效并不显著。

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的契合性分析

家庭农场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变革

在互联网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以终端用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主线,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给传统农业带来一系列化学反应,催生“互联网+家庭农场”的发展新机遇。

互联网+新型农业组织。互联网在与农业结合中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传统农户分散、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洼地,重构原有农业经营模式,改变产业市场者行为,倒逼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发展,促进农业向生产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性的家庭农场转型。

互联网+新型产业链。家庭农场以客户为中心借助互联网对市场、产品、技术、资源等信息的广泛收集和专业分析,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升级农资销售模式以电商模式销售优势释放市场效应,聚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规模,以优质的农产品、低廉的销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增加市场红利。

互联网+新型农业金融。互联网对家庭农场新型经营模式的生产、流通、交易、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以互联网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以高额流入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家庭农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家庭农场经济组织经营运作特征直接决定其金融需求数量、期限、用途、内容等特点。新常态环境下,融入互联网思维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在目标定位和技术条件上具有鲜明的电子化、信息化、在线化、便捷化的特征,契合家庭农场融资需求。

资源集聚满足规模化资金需求。区别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家庭,家庭农场多是在集中租赁的土地上以专业化、规模化以及标准化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应明显,融资体量相对较大。受资源动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限制家庭农场往往不被传统金融机构所优先考虑,互联网金融以集聚效应产生与传统金融相匹敌的市场新能量。一方面,开拓服务渠道。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去中介化。

成本低廉保证周期性资金周转。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决定家庭农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应收应付账款同样表现出周期性特征,承担着高额的资金周转成本。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边际成本递减的趋势。

数据技术规范多元化资金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中,家庭农场兼具农业生产与市场经营的双重主体身份,资金用途与需求内容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特点。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家庭农场资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资金配置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通过清单式筛选准确核定家庭农场新技术的研发与新品种的投入需求,为季节性闲置资金寻找保值增值服务的短期理财业务,规范家庭农场资金使用。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交易价格等代表性指标,识别不可控制性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以及连锁性风险,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模式的措施

家庭农场是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竞争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其资金需求特征与融资现实决定有必要打通互联网渠道。基于家庭农场的基本界定,准确把握融资需求特点,利用互联网思维从思维、客户、产品、渠道、风控、科研等方面推进融资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实施更直接和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对于突破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瓶颈至关重要。

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在创新渠道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互联网思维以其穿透力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家庭农场融资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思考变革融资模式思路,是未来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融资发展先导理念。

分类核定,框定等级。家庭农场融资行为的市场性需要依据市场规律运作,因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所以首先需要厘清家庭农场所属的层次。根据农业部门认定标准,严格框定准入条件,按照家个体所处的行业类别、经营规模、劳动力数量、经营成效等有重点分层次的制定互联网融资服务方案。首先,核实基本情况。其次,认定行业类型。再次,核定经营情况。最后,核定资金情况。

优选客户,提质增量。在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体系中客户是维系生存发展的基础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高家庭农场线上金融的使用率重在发挥互联网用户思维优选客户,深度挖掘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潜力农场,夯实强大的客户基础创造规模效应。

线上线下,升级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同业市场上,产品是金融机构参与竞争的根本命脉,根据家庭农场所处的行业门类,线上线下同步联动,全面升级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家庭农场生产设施投入高的特点。第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工具,以网络系统为基本载体,加大对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分析研究,突破传统抵质押融资模式,开发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线上产品。第二,明确区分线下融资路径的拓展工作,按经营规模提供大额信贷资金支持。

多重手段,管控风险。从金融供给的角度看,金融风险的管控必是根据具体产品类别的现状进行,抓住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特点进行风险控制是增强稳定性的重中之重。第一,客户准入上,加强对家庭农场所处行业门类、产品质量、价格波动、市场行情等情况的全面把握,重点审查交易流程、销售方式、交货方式、付款周期等,防范集中性的自然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等。第二,信用评价上,突破传统的推荐评价,在考察单笔家庭农场线上融资业务的自我清偿力的同时还需要将融资项下资产、资金使用、交易对手运营状况等指标纳入信用评价体系,防止交叉传染性风险。第三,操作管理上,消除传统系统操作过程中信息推送有限的弊病,打通与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的信息对接端口;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包含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的经营指标以及财务指标,提高线上金融风险预警能力。第四,风险分担上,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比例交纳保证金建立线上风险资金池,明确补充机制以及违约责任;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优先为参加银行制度保险的家庭农场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共担风险。

加大研发,推新增智。发展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并非简单的将传统信贷嫁接于互联网之上,在互联网融资模式发展的潜力就在于不断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与研发水平。构建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重在商业银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个体、第三方平台、政府等信息对接系统的配套研发开发。

加强培育,提升资质。归根究底,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持久发展力还是在于家庭农场资质的培养。联合社会群体组织力量培养家庭农场的市场适应力与风险抵御力是创新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篇5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关键不在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下如何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度和效率,而在于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从盯住经济总量增长转向用减贫目标统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影响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但既往研究对何种产业结构更有助于贫困减缓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基于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视角,分析了专业化、多样化影响贫困减缓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FGT贫困指数的关系进行了门限回归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确认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专业化的减贫效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和发展阶段趋于增强,并且经济密度更小、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专业化的减贫效果更显著;多样化的减贫绩效低于专业化,且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高于不相关多样化。细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比其他多样化结构更具减贫效果。贫困地区在减贫的产业结构选择上,首要目标是改善专业化程度,其次是在多样化的既定前提下,谋求相关多样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对不同贫困群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别,既往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贫困线附近群体的贫困减缓,而对深度贫困群体的溢出不足。因此,在塑造合宜减贫产业结构,改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还应辅以改善深度贫困人口劳动力供给的政策,改善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机会,从而增强从益贫产业结构中获益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化;相关多样化;贫困减缓;门限回归;动态异质表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7-0157-12DOI: 10.12062/cpre.20170432

全面扶贫攻坚阶段,剩余贫困地区和贫困主体的贫困特征与既往大规模减贫阶段体现出较大差异,突出表现为致贫原因和行为方程的差异。既往致贫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初期整体经济机会不足引致的整体贫困,减贫的主要思路是盯住经济增长,体现“水涨船高”的减贫策略。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消解,贫困主体无法充分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在于外部经济机会不足,而在于面临风险冲击时的主动不参与问题。由于贫困主体的信息缺乏和认知不足,在经济周期中跟随经济机会导致行为失败的概率显著高于非贫困主体,从而使得贫困主体面临经济机会时,选择不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稳妥的贫困”[1]。因此,当前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关键不在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下如何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度和效率,而在于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从盯住经济总量增长转向用减贫目标统领经济发展。当前减贫阶段无法用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的既往经验,实现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线性关联。何种产业发展策略更有助于减贫,也成为了政府层面制定减贫策略时争论的焦点所在。但现有研究结论表明:a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因研究区域和研究时间段的不同而体现出显著差异[2]。这使得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上,现有理论研究尚未给出具有共识且具操作性的思路。因此,从理论层面研究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理论综述

针对产业结构与减贫的关系,现有研究主要从三次产业的角度识别了贫困增长弹性在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区别,此类研究通常认为农业部门比非农部门具有更强的减贫绩效,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更有助于贫困减缓[3]。然而,最近的研究中,章元和许庆[4], Collier和Dercon[5]等对农业部门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质疑,他们指出农业部门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体中其它部门的需求增长,农业部门发展与贫困减缓更多的体现为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联。为此,在减贫政策的产业导向上,他们鼓励增强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关联,而非强调农户农业发展的减贫效应。具体而言,从三次产业角度展开的研究至少存在三点不足:①从三次产业视角展开的研究忽略了行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与第二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6],因此非农部门减贫弹性更低的现有结论低估了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减贫绩效[7]。②从三次产业角度展开的研究不能解释产业结构与减贫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差异问题,非农产业内部增长是不平衡的,某些行业部门占经济增长的份额更大,三次产业结构掩盖了细分行业部门的结构差异。③三次产业与减贫的关系对减贫政策制定的操作性建议不足,即便知道何种产业更有助于减贫,也无法知道该发展何种行业部门,更无法解析行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

为了解释各行业部门减贫弹性的差异,相关研究的一个趋势是从产业结构影响贫困的机理出发,更细致考察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和内部的减贫弹性差异[8]。主流观点认为劳动密集度更高的行业部门具有更高的减贫绩效[9]。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减贫弹性更大的行业部门通常是那些使用大规模低技能劳动力的部门(如旅游业、建筑业、物流业等),但这些行业部门无法孤岛式存在,而是因相关行业部门的发展而生,或者依赖关联行业部门的发展而扩张。因此,能够引致低技能劳动力需求部门发展的行业部门(如房地产行业),或者能够改善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行业部门(如教育、健康等行业)也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以互联网产业为例,互联网产业本身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但“互联网+”背景有效促进了物流行业等劳动力密集度较大的行业部门,从而产生了行业部门间的减贫溢出效应。但与此同时,某些新行业部门的产生也可能会导致原有行业的创造性毁灭,从而产生减贫挤出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度并不能作为不同行业部门减贫弹性不同的解释,需要进一步对产业结构影响减贫的理论机制进行研判。

本文对现有研究中的上述不足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①本文引入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视角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这是本文研究视角的创新所在,该视角更贴近产业结构影响贫困减缓的微观机制,并能够为既往差异化的实证结论提供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专业化引致的马歇尔外部性能够获得专业化要素集聚优势,而多样化引致的雅各布斯外部性能够导致多样化部门间的知识溢出,从而影响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和贫困减缓。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上述减贫效应受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并且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同一地区减贫的影响也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另外,专业化以及细分三次产业的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细分,也给贫困地区“怎么做”的问题提供了思路。②本文使用多门限回归对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动态异质表现进行了检验和识别,从而对既往研究中差异化的实证结论进行了实证框架统一,并且能够对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减贫产业发展策略提供更为精准的政策指向。不同地区可以根据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表现,结合发展现状切实体现产业发展的“因地施策”和“因时施策”,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所在。③为了识别产业结构对不同贫困群体的异质影响,本文使用FGT贫困指数测度了贫困发生率、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使用FGT贫困指数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而且可以有效分析产业结构对贫困人口收入分布的影响,实证结果的可解释性更强,政策内涵也更为丰富。本文的研究确实也表明,相同产业结构对贫困线附近贫困群体的影响显著更大,因此,适宜的产业结构辅以经济机会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的政策更有助于深度贫困群体的贫困减缓。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1专业化、多样化减贫效应的理论机制

(1)贫困主体收入提升的微观机制。普通家庭收入可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但基于贫困主体的禀赋特征,贫困人口收入可持续提升主要依赖低技能劳动供给形成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工资报酬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下的劳动力需求。因此,在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竞争性决定的背景下,贫困人口收入提升和贫困减缓取决于企业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企业根据边际产品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支出做出利润最大化选择,具体存在如下三种情形。①如果边际收益不变或者增加,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低技能劳动力边际产出增加,使得企业会在工资黏性的情况下,扩大劳动力要素投入,体现为显著的减贫效应。因此,产业结构影响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关键在于低技能劳动力边际产出的变动,即产业结构的减贫弹性依赖于何种产业结构更有助于生产效率改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产业结构是否改善了低技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构成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动态异质表现的第一个来源。②如果边际收益递减,且边际收益递减幅度大于生产效率改进带来的低技能劳动力边际产出增加,则企业将会通过降低劳动力的需求使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边际支出。因此,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受到边际收益变动的扰动。并且,产品市场结构的垄断势力或者竞争激烈程度将通过改变产品边际收益,影响产业结构的减效应,这也是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异质表现的第二个来源。③在经济下行波动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系统性下降,导致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的下降,从而不利于贫困人口收入提升。不同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同,这形成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动态异质表现的第三个来源。

(2)专业化影响贫困减缓的理论机制与动态异质表现。Glaeser等[10]认为专业化鼓励知识、信息、创意以及产品和生产流程通过模仿、商业往来、技术人员交流等非货币沟通形式进行交换。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集聚能够推动区内相同产业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创新活动。因此,行业部门的专业化有助于部门内的知识溢出,从而导致对现有产品和生产流程进行改进的补充性创新出现,提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真实劳动回报,但专业化的减贫效应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和组间异质性。①专业化减贫效应的时间不一致性。在初始阶段,边际收益不变,专业化引致的生产效率提升带来低技能劳动力边际产出增加,使得专业化行业部门在扩张阶段实现劳动力边际产出递增。企业会因为低技能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改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而有助于就业改善和劳动报酬总量增加。但同时,产业结构的专业化也会在长期导致产业锁定效应,从而在需求下行波动时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而就业下行波动对于贫困人口的负面影响更大。②专业化减贫效应的组间异质性。在边际产出增加的同时,边际收益因产品供给竞争的加剧而下降,专业化生产率的改进也会体现为就业节约和不利于减贫的可能。产品供给竞争程度受区域市场规模的影响,专业化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引致的竞争程度更强,企业边际收益更低,若专业化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无法抵消产品边际收益的递减,则表现为就业吸纳力的下降,从而降低减贫绩效。但与此同时,经济规模较小的区域,专业化引致的产业结构锁定在外部需求波动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行业部门专业化在短期和中期同时存在就业吸纳减贫效应和就业节约的负向减贫效应,专业化的综合减贫效应有待于实证,而长期则主要体现为就业波动的负向减贫效应。

(3)多样化影响贫困减缓的理论机制与动态异质表现。马歇尔外部性强调了要素专业化集聚的经济影响,然而Jacobs[11]则认为知识溢出的最大来源并非发生于同类企业的集聚,而是来源于不同行业间企业的交互。Jacobs强调了多样化行业部门的地理集聚能够推动知识溢出,从而促进创新和就业改善。一个更为多样化行业网络的地理接近能够推动不同行业进行相互模仿,共享和重构互补的知识和创意,这构成了创造新行业和新产品的必要条件。Frenken[12]在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基础上,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进行了解构,相关多样化有利于知识在不同但是相互补充的部门分支之间的溢出,不相关多样化对于增长的可能优势在于该种产业结构下,经济增长将体现更低的波动性,从而缓解经济波动对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portfolio effect,组合效应)。①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和异质表现。相关多样化的行业部门之间认知距离较短,存在相容的知识基础,相关多样化能够通过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在相关的行业部门间共享和重构互补知识与创意,从而有助于新产品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如果新出现的生产部门具有较强的低技能劳动力吸纳能力,或者扩大了既有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则相关多样化有助于贫困减缓,体现出减贫溢出效应。但新产品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也可能通过创造性毁灭,使得既往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部门就业规模缩小,从而体现为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挤出效应。相关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还与样本区域与技术前沿的距离有关,对于距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区域而言,其生产效率改进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效率改进,而非新产品和新部门的创造。对于技术更高的区域而言,多样化尤其是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通过相关部门的知识溢出体现新行业部门的创造。因此,距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地区,生产效率的改进主要由专业化引致,而非相关多样化。从而导致在低技术区域,专业化比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而在高技术区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减贫绩效取决于减贫溢出效应和减贫挤出效应的比较。②不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和动态异质表现。不相关多样化能够在经济下行波动时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就业稳定和贫困减缓,使得不相关多样化体现为贫困减缓的缓冲器效应。但不相关多样化的减贫缓冲器作用受区域市场规模的影响,经济规模较小的区域,专业化引致的产业结构锁定在外部需求波动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不相关多样化带来的减贫缓冲器效应对市场规模较小的区域更为重要。而市场规模较大地区的贫困减缓则主要受益于相关多样化带来的减贫溢出效应,而非相关多样化的减贫缓冲器效应。同时,不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也存在时间不一致性,在经济上行波动阶段,不相关多样化程度的提升,反映了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程度的不足,从而削弱了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通过生产率改进和就业吸纳产生的减贫效果。而在经济下行阶段,不相关多样化将更多体现为缓冲器作用,从而有助于贫困减缓。

演化经济学中对于专业化、多样化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与该本文的理论机制类似,Bishop[13],Van Oort等[14]和Cortinovis等[15]的研究均对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虽然借鉴了演化经济学中对于专业化、多样化与就业的研究视角,但研究贫困减缓和就业问题有两点核心区别:一方面,鉴于贫困人口的禀赋特征,贫困减缓更为关注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以及自我雇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新古典分配理论,贫困问题结合了就业和劳动力要素回报,既考虑了产业结构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又综合体现了生产效率改进和劳动力边际产出变动对劳动报酬的影响。

与本文相近的是丁建军等[16]的研究,他们研究了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经济多样性的减贫效应,并认为多样化的生计方式有助于就业创造和经济稳定,从而有助于贫困减缓。他们对多样化与减贫的关系从产业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职业多样性和知识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他们的研究忽略了对专业化的分析,而多样化与贫困存在反向因果的可能,即便明确了知识多样化的减贫效应,贫困地区也能因为贫困本身而无法形成该种多样化的生计。另外,他们也没有考虑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他们的研究对于同质样本而言是合宜的,但却很难应对中国贫困地区差异化的贫困事实和“精准滴灌”、“因地施策”的政策需要。

2.2研究假说

综上对于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理论分析,可以形成本文在研究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贫困减缓动态异质表现时的几个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1:专业化在短期和中期的减贫绩效大于长期,专业化在长期因产业锁定效应的存在表现为负向减贫效应。

研究假说2:专业化的减贫效应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递减。

研究假说3: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不同,对于经济密度较小的地区,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低于专业化。

研究假说4:对于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专业化比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低于专业化。

研究假说5: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不同,不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取决于市场规模和经济波动,经济上行波动的地区或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不相关多样化不利于贫困减缓。

3计量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3.1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与不相关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在短期和中长期有所不同,并且不同产业结构的减贫弹性受市场规模和技术前沿距离的影响,为此,本文使用多门限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识别产业结构减贫弹性的动态异质表现。既往研究之所以较少关注该非线性特征,其原因在于既往研究方法在应对非线性时的假设过强,从而失却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在没有明确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使用明确的线性设定来识别非线性问题,无法捕捉模型设定之外的非线性效应。通过设定不同的门限变量,能够识别产业结构减贫弹性的地区特性和动态变迁。计量模型设定为:

其中,下标i和t分别研究区域和时间点,povit表示被解释变量,在本文中为区域i在t时期的贫困状况。Industr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产业结构,也是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xkit为由控制变量构成的K维向量,包括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贫困的其他因素。qit表示门限变量,γ为门限值,α0为常数项,αi为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3.2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本文使用FGT贫困指数[17]测度了各省区历年的农村贫困状况,本文分别将贫困发生率、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作为被解释变量,不仅能够识别产业结构与贫困人口比重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分析a业结构对贫困人口收入分布的影响,从而使得政策启示更为丰富。如果产业结构体现了对贫困发生率指标的积极改善,而未能体现对平方贫困距的改善,则可以认为产业结构主要对贫困线附近的贫困人口具有显著减贫作用,而无法体现对深度贫困群体的益贫性。为了对产业结构影响贫困人口收入分布的情况进行细分研究,本文在稳健性检验中还使用了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FGT贫困指数和基尼系数测度时使用了世界银行的POVCAL计算平台,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区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收入五等份数据。

(2)主要解释变量。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是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我们借鉴了专业化基尼系数方法来测度专业化,其测度表达式为:

Specialization=12∑|spg-sg|,其中,spg表示p地区g行业就业比重,sg表示全国该行业就业比重[18]。本文使用熵指数来表示产业的多样化特征,并将研究中的所有行业小类的熵表示总体多样化(Total Variety),用TV表示;研究中所有行业大类的熵表示不相关多样性(Unrelated Variety),用UV表示;每个行业大类中的小类行业的熵的加权和来表示相关多样性(Related Variety),用RV表示。具体表达式为:

RV=TV-UV。其中,G表示大类行业数,g表示小类行业数。pi和pg表示某小类行业和大类行业的就业在研究区域内占所有行业就业的比重。大类和小类行业就业数据来源于各省区历年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3)门限变量和控制变量。为了体现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演化,本文设定时间作为门限变量,同时为了反映产业结构减贫弹性与经济规模和前沿技术距离的关系,还分别使用经济规模和技术前沿距离作为门限变量,对样本类型进行区分。

本文使用经济密度来反映经济规模,经济密度的计算方法为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除以行政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研究与发展内部经费支出作为技术前沿距离的变量,根据科研套利方程,技术产出与研发投入的资本总量有关,为此我们选择了R&D支出总量,而非R&D支出占GDP比重指标。该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包括了所有单位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上的内部经费支出。同时,模型还包括了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控制变量,贸易总额利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所有货币计价指标均以2003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平减。

4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实证检验思路与过程

(1)确立门限回归参照结果。我们在不引入门限效应的情况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表1模型1至模型4分别展示了专业化、总体多样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并将该结果作为后续门限回归结果的参照。

(2)以时间作为门限变量,对专业化、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识别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表现。在门限回归之前需要进行门限效应检验,对门限是否存在以及存在几个门限进行判定[19]。本文分别针对无门限、单门限和双门限设定进行了门限效应检验,因篇幅所限检验结果未列出。根据门限效应检验结果,对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门限回归,结果见表1模型5至模型8所示。

(3)为了识别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本文基于经济规模和前沿技术距离对样本进行了区分。区分思路为:①将经济规模作为门限变量,分析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门限值(见表2模型9至模型12),并根据门限值对31个省区进行分类;②以前沿技术距离为门限变量,识别门限效应和门限值(表2模型13至模型16),根据门限值对31个省区进行分类;③针对经济规模和前沿技术距离的分类结果进行样本细分,结果见表3所示;④由于分类后的样本已经控制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和门限效应,故针对表3中的每一类细分样本,使用固定效应对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进行检验,形成与表1结果的分类比照,并识别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相关结果见表4所示。

4.2实证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表现。模型五至模型八将时间作为门限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进行了门限回归。专业化的减贫效应体现出显著的单门限特征和动态性(模型5),门限值为2010年。在2010年之前,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为-0.275,2010年之后为-0.370,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专业化减贫效应体现出随着时间而增强的特征。该结论与理论机制部分相符,也与Loayza等[20]对于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度和贫困减缓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未能对专业化减贫效应在长期递减的研究假说1提供实证佐证。其可能的原因在于,专业化减贫效应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并面临需求波动时才会出现产业结构的锁定效应和负向减贫作用。而中国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对应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和中期。因此,专业化的负向减贫效应在本文研究时间段内并没有体现,但随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求结构的变化,专业化因产业锁定而导致减贫效应趋减或者负向减贫效应都可能出现。为了识别该种潜在影响,本文从经济演化的视角来模拟时间刻度,在经济密度较大的第一和第二类样本中,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079和0.075(见表4),而总体样本中的参数估计值为-0.261(模型1)。这表明未来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化,R祷的减贫效应确实存在动态表现,从而与研究假说1形成了统一。

根据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会因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同体现出组间异质性和时间不一致性。为了对该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对总体多样化、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减贫效应的动态表现进行了检验,结果分别见模型6、模型7和模型8所示。所有多样化指标的减贫效应均未显示出统计显著的动态表现,即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表现主要源于专业化减贫效应的差异。该结论对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多样化关联的实证证据寻找到了新的解释,既往研究在解释经济增长弹性的区际差异和跨期变迁时,倾向于认为是由制度、自然资源等背景因素,以及相同产业结构下的不同劳动密集度所导致(Berardi和Marzo,2017[21])。但本文研究却表明,同等专业化程度的减贫效应本来就会随着行业部门生命周期的演化而不同,在生命周期的初期和中期,专业化的产业结构更有助于贫困减缓,其减贫效应也会在后期趋减,并在行业部门面临重大需求转折时体现出不利于减贫的锁定效应。

(2)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因经济密度不同的异质表现。从专业减贫效应的门限特征来看(模型9),专业化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经济密度的双门限特征。门限值分别为171和2 730亿元/万km2。经济密度小于171亿元/万km2时,专业化体现为显著的贫困减缓效应,其参数估计值为-0.325,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经济密度介于171和2 730亿元/万km2之间时,专业化参数估计值降为-0.111,且统计不显著。当经济密度越过第二个门限值时,专业化参数估计值为0.166,体现出不利于减贫的特征,且统计显著。该结论表明,专业化的减贫效应随着经济密度的提升而趋于减弱,甚至体现为负向效果,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说2。其原因在于,经济密度较大的地区,同质化专业化行业部门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导致边际收益下降,使得高经济密度地区通过效率改进,产生低技能劳动力的节约,从而体现为负向减贫作用。

从多样化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来看(模型10至模型12),多样化的减贫效应存在双门限效应,但只有相关多样化的参数估计值统计显著。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减贫效应的差异来看,比较模型11和模型9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中低经济密度地区专业化的减贫效应大于相关多样化,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说3,这意味着对于宁夏、云南、贵州、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低经济密度地区而言,专业化导向的产业调整政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而对于高经济密度地区而言,相关多样化导向的产业结构比专业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专业化体现为更显著的负向减贫效应。进一步讲,即便中低经济密度地区需要利用多样化在知识交互上的优势,也应该将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区别对待,从模型11和模型12实证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不相关多样化并没有体现出贫困减缓的稳定器效应,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发展策略应盯住相关多样化水平的提升。此外,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还体现为随经济密度增加递减的情况,对于经济密度较小的样本,相关多样化三阶段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122、-0.091和0.039,且第三阶段参数估计值统计不显著。相关多样化实现贫困减缓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①相关多样化带来的知识交互,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新行业部门;②新行业部门的出现对于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大于“创造性毁灭”导致的就业吸纳能力下降。在产品创新固定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密度更大地区的企业基于相关多样化的共同知识基础主动寻求知识交互的动机更强。因此,同等的相关多样化程度在经济密度更大地区引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可能性更大,但其减贫效应随经济规模递减的结果表明,相关多样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对贫困人口就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这意味着新行业部门的创造并不能自动引致更有效的减贫进程,改善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和经济机会是借“互联网+”背景改善减贫绩效的关键。

(3)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因技术前沿距离不同的异质表现。基于研发支出的门限效应检验结果见模型13至模型16所示。从专业化影响贫困发生率的门限表现来看,专业化的减贫效应随技术前沿距离缩短而降低,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专业化是更显著的减贫动力来源,而对于距离技术前沿较近的地区,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从而对研究假说4进行了验证。技术前沿距离较远的地区,专业化参数估计值为-0.32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且专业化的减贫绩效大于相关多样化;在第二阶段参数估计值变为-0.148,当越过第二个门限后,专业化体现为负向减贫效应,参数估计值为0.032。该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主要通过过程创新体现效率改进,而非新产品和新行业部门的创造,因此专业化更能够匹配此类地区的技术禀赋,从而体现为更显著的减贫效应。且技术水平更高的地区,专业化虽然也能够带来过程创新和效率改进,但此类效率改进更倾向于表现为劳动力节约和负向的减贫效应,此时相关多样化比专业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从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减贫效应的横向比较来看,在第二个门限值之前,专业化的减贫效应显著高于相关多样化,这意味着对于距离技术前沿相对较远的地区而言,专业化具有更强的益贫性。

从多样化影响贫困发生率的门限表现来看,相关多样化同样表现出比不相关多样化更显著的减贫效果,对于距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地区,相关多样化的参数估计值为-0.096,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而不相关多样化参数估计值为正值,且统计不显著,对研究假说5进行了验证,并再次确认了将总体多样化细分为相关多样性和不相关多样性的必要,以及基于三次产业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不尽恰当之处。

(4)控制变量与贫困减缓的关系。模型1至模型16均显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均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更强的减贫效果。本文对于投资、贸易和教育减贫效应的实证结果均与现有研究保持一致,但本文却并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显著减贫效应,该结论与罗楚亮[22]等的研究不一致,他们的研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减贫效应。出现该种背离的可能原因为:本文的研究时间段为2004―2014年,研究时间段进行了大幅更新,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增长的减贫弹性会因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就业吸纳能力等发生变化,既往研究也发现经济增长的减贫弹性趋于递减。更重要的是,本文认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经济增长的低技能劳动力吸纳能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和减贫效应的不同。为了验证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本文在表5中也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与基尼系数的关系,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为1.79,相关多样化的参数估计值为0.12,这表明既往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并非“水涨船高”的线性关系,存在减贫效应递减,甚至体现为负向减贫效应的可能。这也给政府通过产业发展政策的介入,以减贫统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修正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带来了理论依据。

5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5.1基于样本细分的稳健性检验

上文对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性从经济密度和技术前沿距离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限于门限回归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无法在同一实证模型中同时引入两个门限变量,但忽略任何一个门限变量都会导致模型设定的偏误。为了规避该问题,本文根据经济密度和技术前沿距离的门限值对所有地区细分为四类,确保细分后的地区在经济密度和技术前沿距离上同质,从而限制因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分类结果见表3所示。

由于细分后的地区不再适用门限回归,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类地区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目的是对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所示。由于第一类地区只有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且这些地区的农村贫困已经基本消除,故后续稳健性检验主要以后三类样本作为盯住对象。

从专业化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来看,样本细分之后,专业化的减贫效应依然体现为随着经济密度增大和技术改善而递减的特征。第四类样本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为-0.284,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而第三类和第二类样本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168和0.075,且统计不显著。

从多样化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来看,相关多样化在经济密度更小和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也表现出了更显著的减贫效果。第四类样本相关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为-0.225,而第三类和第二类样本相关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123和0.014。从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减贫效应的比较来看,专业化在第四类和第三类样本中均体现出了更为显著的减贫效果。

由于后两类地区在“十三五”期间面临着更重的脱贫任务,因此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意味着后两类地区,尤其宁夏、云南、贵州、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八个省区,面临着通过产业结构修正经济增长益贫性的迫切压力。这些地区在产业政策选择上应以专业化作为主要导向,并通过构建行业关联,改善相关多样化水平。

5.2基于产业分解的稳健性检验

门限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虽然对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进行了确认,也给出了不同地区更具减贫绩效的产业结构选择,但依然面临如何做的问题。虽然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可以根据本地比较优势以及凭借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但如何在多样化之下塑造相关多样化是政策层面面临的难点,也是上述实证结论在指导实践时的缺憾之处。为此,本文细分三次产业分析了不同产业相P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尝试回答何种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减贫的问题,从而为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对第四类样本三次产业的相关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见表5所示。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更大,其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144和-0.337,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而第二产业相关多样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减贫效果。这与既往研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减贫弹性更大的结论相类似,但本文的结论并不支持只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就能引致减贫的结论,对于经济密度小且距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地区而言,首要目标是追求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其次在总是存在多样化的情况下,谋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是“锦上添花”的减贫政策选择。即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改善专业化程度,次要矛盾是如何塑造更合宜的多样化产业结构问题。前文已经分析了专业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导向,表5的结论则对何种多样化更合宜给出了启示,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是更具减贫绩效的多样化产业结构选择,在操作上可以基于各地区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针对性设定打造对应多样化的产业政策策略。由此,本文的结论对既往认为应该偏重发展农业或服务业等某一种产业的结论进行了完善,三次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减贫框架下发挥协同作用,而非割裂开来形成权衡替代,第二产业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程度改善发挥减贫绩效,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则在相关多样性上体现贫困减缓。

5.3基于FGT困指标的稳健性检验

上述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主要以贫困发生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但是由于贫困群体的禀赋、能力和机会也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所以产业结构对于贫困人口内部不同群体的减贫影响也可能存在异质表现。现有研究也表明减贫政策有盯住贫困线附近贫困人口的偏好。为了识别产业结构在不同贫困深度层面的异质减贫效应,本文进一步以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作为贫困的变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产业结构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为了检验产业结构对非贫困人口和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异质性,还在检验中使用了基尼系数作为了被解释变量,结合前述分析结论,本文重点对第四类样本专业化和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这两个最重要产业结构变量的减贫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见表5模型36至41所示。

通过比较表4模型25与表5模型36、37的实证结果,分别将第四类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专业化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0.284、-0.093和-0.027,专业化虽然有效降低了第四类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但对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的缓解作用较小,且统计不显著。比较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与FGT贫困指数的关系来看,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影响贫困距和平方贫困距的参数估计值为正值。这意味着专业化和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对贫困人口内部不同群体的减贫影响也是异质的,使用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时,专业化和第三产业多样化的参数估计值也为正值,这进一步表明专业化和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影响存在差异,没有体现出对深度贫困人口的益贫性。其原因在于深度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机会显著更低,参与专业化经济活动并获取回报的能力较差。该结论意味着盯住贫困减缓的产业发展政策,需要以深度贫困人口的经济机会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为前提。

6结语与政策启示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理解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有助于贫困地区选择合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但是现有文献往往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更有助有减贫,但该结论割裂了三次产业的发展关联,现实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孤岛式”存在。同时,现有研究也未能就产业结构减贫效应异质表现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而是归咎于收入分配结构和劳动密集度,但这两者都是产业结构引致的结果,而非独立于产业结构的外生变量。本文从专业化、多样化的视角出发,首先讨论了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影响贫困减缓的内在机制,然后基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使用门限回归方法,识别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并从细分样本、细分产业和细分贫困群体三个维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为:

(1)专业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具有为显著的动态异质表现,在研究时间段内,专业化的减贫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并且专业化对于经济密度更小、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减贫效应。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减贫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应基于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转移的契机,着力提升本地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专业化的减贫效应会受市场对同质化产品的需求波动和产业锁定的负面影响。

(2)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减贫效果不同,并且多样化与贫困减缓的关系也应因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而异。对经济密度更小、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专业化比多样化的减贫表现更好,且相关多样化比不相关多样化更有助于贫困减缓。细分产业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是更益贫的多样化产业结构。该结论意味着贫困地区在减贫的产业结构选择上,首要目标是改善专业化程度,其次在总是存在多样化的情况下,谋求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是更为合宜的产业选择。本文的证据对既往认为应该偏重发展农业或服务业等某一种产业的结论进行了完善,三次产业的发展可以在减贫框架下发挥协同作用,而非割裂开来形成权衡替代,第二产业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程度改善发挥减贫绩效,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则在相关多样性上体现贫困减缓。

(3)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对不同贫困群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别,既往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贫困线附近群体的贫困减缓,而对深度贫困群体的溢出不足。因此,在塑造合宜减贫产业结构,改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还应辅以改善深度贫困人口劳动力供给的政策,改善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机会,从而增强从益贫产业结构中获益的能力。

本文虽然对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但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无论是贫困还是产业结构都是复杂均衡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本文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无法穷尽两者关联的所有可能和影响因素。为此,在未来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刻画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如针对某一特定地点,细分农产品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risk and opportunity-managing risk for development[R]. 2013:10-30.

[2]汪三贵,胡联.产业劳动密集度、产业发展与减贫效应研究[J]. 财贸研究, 2014(3):1-5.[WANG Sangui, HU Lian. Industry labor concentr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J].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2014(3):1-5.]

[3]DOLLAR D, KLEINEBERG T, KRAAY A. Growth still is good for the poor[R]. 2015:68-85.

[4]章元,许庆.农业增长对降低农村贫困真的更重要吗?――对世界银行观点的反思[J]. 金融研究, 2011(6):109-122.[ZHANG Yuan, XU Qing. I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more important for rural poverty redu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1(6):109-122.]

[5]COLLIER P, DERCON S. African agriculture in 50 years: smallholders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J]. World development, 2014, 63(C):92-101.

[6]SINGH T. On the sectoral linkages and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2016, 21(2):1-19.

[7]CHRISTIAENSEN L, DEMERY L, KUHL J. The (evolving) role of agriculture in poverty reduction: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1, 96(2):239-254.

[8]DOROSH P, THURLOW J. Beyond agriculture versus nonagriculture: decomposing sectoral growthpoverty linkages in five African countries[R]. IFPRI, 2014.

[9]蔚屡.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度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基于动态面板系统广义距方法的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6):106-112.[SHAN Depeng. A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the compo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12(6):106-112.]

[10]GLAESER E L, SHLEIFER A. Growth in c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6):1126-1152.

[11]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9:50-56.

[12]FRENKEN K, VAN OORT F, VERBURG T.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5):685-697.

[13]BISHOP P, GRIPAIOS P. Spatial externalities, relatedness and sector employment growth in Great Britain[J]. Regional studies, 2010, 44(4):443-454.

[14]OORT F, GEUS S D, DOGARU T. 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European urban region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4, 23(6):1110-1127.

[15]CORTINOVIS N, OORT F. Variety, economic growth and knowledge intensity of European regions: a spatial panel analysi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5(1):1-26.

[16]丁建军,冷志明,于正东,等.经济多样性的减贫效应――基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 2016(6):39-56.[DING Jianjun, LENG Zhiming, YU Zhengdong, et 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economic diversity: evidence from Appalachian region of the U.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6(6):39-56.]

[17]单德朋.民族地区贫困的测度与减贫因素的实证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44-57.[SHAN Depeng. Poverty measurement and an empirical study on poverty reduction of ethnic areas[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4:44-57.]

[18]孙祥栋,张亮亮,赵峥.城市集聚经济的来源:专业化还是多样化――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科学, 2016(2):113-122.[Sun Xiangdong, Zhang Liangliang, Zhao Zheng.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J]. Finance & economics, 2016(2):113-122.]

[19]HANSEN B E. 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 Econometrica, 2000, 68(3):575-604.

[20]LOAYZA N V, RADDATZ C. The composition of growth matter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 93(1):137-151.

篇6

定调

未来10年

云南发展目标是这样的

到2025年,建立健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平台支撑,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强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规模结构进一步改善

全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规模达到9万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25%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 GDP增速。

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重点产业进入全国价值链中高端。

协调绿色发展进一步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争取成为国家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典型示范省份,单位 GDP能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提升优势骨干产业

烟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左右,我省卷烟品牌市场规模占全国的20%左右;

冶金: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左右;

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4700|元左右;

建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0亿元左右;

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50亿元左右;

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600亿元左右。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

数字创意、 航空产业。

到2025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发展主导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金融服务、科创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业专业化发展, 促进现代商贸、居民和家庭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房地产服务等生活业品质化发展。

解读

未来10年

云南这样助力发展

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合理流动。

体制: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创新: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推进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

园区:加快滇中新区建设,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品牌:加大品牌的培育、引进、认证、保护和奖励力度,培育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商标)、驰 (著)名商标、云南名牌、老字号、 “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强 “云品”国际国内竞争力。

政策:降低产业用地成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着力推进电力、医药、教育、旅游景区、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建立;到2020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全面放开,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更加完善。

前瞻

未来10年

这些行业值得关注

NO.1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要点:以新药创制和资源二次开发为重点,整合全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发展新型疫苗、单抗药物等生物技术药,有选择地发展化学药和医疗器械,积极培育基因检测和干细胞应用产业,推动精准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

深入挖掘民族民间医药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和产品,构建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将云南打造成服务全国、 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

目标:将我省打造成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到2025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左右。

NO.2 旅游文化产业

要点:瞄准现代旅游发展高端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推进 “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和释放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

着力发展新闻传媒、出版发行印刷、歌舞演艺、影视音像、广告创意、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优秀文化产品。

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拓展旅游文化新业态。

目标:到2025年,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14000亿元左右。

NO.3 信息产业

要点:将作为全省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打造国际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服务、 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区域信息内容服务等6大领域为重点,力争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 产业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目标:打造国际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到2025年,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左右。

NO.4 现代物流产业

要点:《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就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在昆明、昭通、曲靖、玉溪、红河、文山、大理、西双版纳等8个重点州市实施多通道、多方式、无缝衔接的公铁、陆水联运项目。推进 “互联网+”高效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供需精准对接。

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基本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目标:推进基本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5年,全省物流业总收入达到8800亿元左右。

NO.5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要点:推进生猪、牛羊、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核桃、水果、咖啡和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按照国家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糖料、薯类发展,打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跨境农业、乡村旅游等,大力培育具有领军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小巨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目标:农民持续增收,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左右。

NO.6 新材料产业

要点:按照高端化、聚集化、国际化的目标要求,推进贵金属合金功能材料、电子浆料、电子信息材料、环保催化材料等贵金属新材料迈向中高端。

发展新一代光电显示材料及器件、红外和紫外探测器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隔膜材料、铝空气电池等光电子和电池材料。重点突破磷化工、石油 化工等产业新材料精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

瞄准新材料产业前沿,超前部署石墨烯功能材料、3D打印材料、氮化镓材料、液态金属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

目标: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左右。

NO.7 先进装备制造业

重点: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重点,加快新能源汽车和乘用车发展,鼓励现有汽车企业改造升级,配套发展汽车零部件,打造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汽车产业链。

加快发展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铁路养护设备、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重化矿冶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装备、节能环保装备、 通用航空装备等先进装备,培育发展机器人、3D 打印等智能装备。

同时,着力发展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壮大一批配套企业集群。

目标:到202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左右。

NO.8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

要点:重点打造制糖、精制茶、酒、果蔬加工、饮料制造、乳制品制造、烘焙食品制造、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方便休闲食品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规模的云南特色食品加工业。

篇7

要让企业的产品成为拳头产品,光有好的产品质量是不够的,不足以成就市场的传奇;能否找准有效细分市场,能否对产品进行最准确定位,能否最方便的到达目标消费人群的手里,能否获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好感,能否把握好该拳头产品的品类最佳推广时期,等等这些项目都非常重要。拳头产品发展想要取得成功,还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每个产品归属的品类是有生命周期的,而这个道理就如一个人既有青春最美丽的时刻也有衰老的一天一样的简单。一个市场需求前景暗淡的产品,不可能发展成拳头产品。一般而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即成长阶段或上升阶段,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猛,各竞争者的地位极不稳定,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培育拳头产品,易于取得成功。而在产品生命周期后期,即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要培育拳头产品则难以成功。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要有开放眼光,从广域角度考察;不仅要从全国和世界市场着眼,还要看到在不同市场上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周期差异,就可以实施分市场的拳头产品组合战略。如10年前喷浆造粒复合肥在中国还是一个很畅销的品类,现在已经像尿素一样泛滥。如北方市场因作物生长周期长,所以对缓控释肥需求比较大;而南方却因为复种指数比较高,需要快速见效型肥料。再比如5年前高塔对于很多制造业厂家还是很难掌握的技术,现在已经是各省普及高塔。

所以把握好产品的生命周期及时间窗口很重要,这等于占据了品类战略制高点。而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局面是,很多农资制造企业跟风现象严重,从品类、配比、包装、甚至商标名称都进行的完美的“山寨”,不考虑创新、盲目跟风,“山寨”终究是“山寨”,就如尼采手机永远不能成为苹果手机一样,不仅不能做出品牌,还有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的加速器!

第二个条件是企业竞争实力雄厚。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无论怎样好,如果产品开发者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就无法占领市场,终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下场不是被竞争对手挤垮就是被后来者不断超越。决定竞争实力有三个基础因素:

首先是技术实力。只有掌握先进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特别是拥有独家技术决窍,才能生产出质量高、成本低、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掌握高塔技术、缓控释肥技术、增效氮肥、微生物菌等的生产厂家无一不在技术上做足功课,从研发投入、硬件设施、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建立技术壁垒的高墙,从技术单元上拉开竞争对手,令同行望尘莫及。

其次是资源要素。拥有发展一项产品所需的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有助于加强产品的最初竞争力;如湖北的磷矿、四川的天然气、贵州的煤和磷都属于资源优势,而在这些省份的生产厂家就享受这些先天性资源优势。劳动力和资金要素对产品竞争力也有较大影响,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低的区域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如湖北、四川和贵州的企业就具备该优势。资金充裕、资金成本低的区域在发展资金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如中农集团、中化集团控股一些制造企业。行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多,劳动力素质高的区域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如深圳芭田。因此,发展拳头产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要素优势来建立竞争力。

最后一个因素是区位条件。区域的地理经济位置往往影响其竞争力,区域市场的需求给产品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如珠三角农业圈的巨大市场成就了不少厂家独领,在深圳就诞生了两家农资上市企业;西洋集团最初开拓东北市场依靠的是肥沃的东三省;湖北厂家依靠广阔的江汉平原及洞庭平原等等,都是依靠地理经济位置建立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回到拳头产品发展还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第三个条件是正确的营销战略。有了拳头产品,接下来就是打什么组合拳,在市场上出什么招,杀个竞争对手措手不及;就像每一名拳击手在每次比赛中使用夺命招数,好让对手无还击之力,并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一句话,打法很关键!

发展拳头产品要有明确的营销战略方针;制定拳头产品发展战略要有商品经济的竞争意识;要根据产品特点和内外条件,决定采取何种经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要采取树点、连线、结面三维动作结合将资源合理利用;树点就是将优势资源集中于一点进行突破;连线就是要持续榜样无穷的力量,建立一个资源的统一战线;构面就是构建网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消耗资源的同时对资源产生再造功能;三维动作结合,形成市场规模效应,演绎完美营销传奇!

篇8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泸县模式;供销社;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电商的泸县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4日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行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青睐。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引爆更是各地落实国家战略与政策部署的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县域陆续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并作为推动当地中心工作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从战略规划、政策安排、资源配置等角度对电子商务工作之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

农村电商得到了各种资源的井喷式涌入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期发展阶段,正进入从弱到强、从单一到系统、从线性到网状、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态发展阶段,也涌现出众多的成功案例和模式,如遂昌模式、成县模式、通榆模式等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呈爆发性增长。未来农资市场容量有望超过1.5万亿元,农产品市场容量将超过4万亿元,农村电商也将达万亿元级别,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农村电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如:(1)现阶段的农村电商需要政府来推动,但谁来“管”?农村电商涉及部门可能有商务、供销、农业、电信、工商、邮政等等,有的地区出现多部门参与,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甚至互相拆台,有的地区则出现互相推诿;(2)谁来“做”的问题,有的地区主要发展和依靠本地企业,但无基础、无经验、无实力,盈利困难,有的地区则引进电商大企业,但外地大企业无本地基础,只想占领本地农村消费市场,和政府的意图难以兼容,往往轰轰烈烈后举步维艰;(3)由于标准化、冷链物流基础等原因农产品电商难,无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电商扶贫无从谈起;(4)农村电商生态环境差、电商服务不足、农村产业规模小、农村电商人才严重不足、农村空巢现象严重等。

在众多相对成功的地区中,我们发现地处四川省最南端的泸县提出并践行的“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较好解决了上述问题,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构建的县村直达两级物流体系已覆盖90%行政村,电商生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供销总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样板县”。

二、泸县模式定义

我们将农村电子商务的泸县模式定义为:在“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商务部门和供销社密切配合,充分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培育和依靠本土企业,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县级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培育一个市场主体、搭建一个服务平台、组建一个电商协会、实施一项改造工程、营造一个生态环境)为重点任务,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农村和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化。是自上而下推动,低成本、重视本地化、可持续、全面普惠、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县域农村电商综合解决方案。

其中,“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解决了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谁来做”的问题;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农村互联网化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构成了农村电商“做什么”的主要内容;供销总社的“五个一”方案解决了农村电商“怎么做”的问题。

三、泸县模式的核心内容

商务主管和供销主抓是泸县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内涵:

1、行政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理顺了县级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抓农村电商项目上的关系,政府以及商务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优势,整合各种行政资源。工商、经信、农林、电信、邮政等部门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合力,供销社让政府行政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并整合市场资源。农村电商工作自上而下推动,各部门目标行动一致。

2、供销社资源优势的体现。现阶段,农村电商还处于生态培育时期,政府是最大的买家,正确理解和执行政府的意图十分关键。相对企业而言供销社具备一定的行政资源和比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相对行政部门而言供销社具有市场资源和经营主体,有相对完整的市场网络体系。供销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并积极整合各种市场资源,特别是对原有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的低成本信息化改造是泸县农村电商高速发展的关键。在推进农村电商过程中,供销社还体现出品牌、产品、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3、“互联网+供销社”的同步推进。泸县供销社在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是供销社推进“互联网+”的过程,2015年电商新业务的贡献占到全系统利润的16%。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中心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供销系统的互联网基因和文化正在形成,面向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建设、农资供应电商化改造已经拉开序幕,在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质量保障追溯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了成功的探索。

4、供销系统支撑下的本土企业发展。泸县供销社控股的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目前泸县农村电商的主要市场主体,其区域平台“川帮网”以及自建的农村物流体系是泸县农村电商的基础。目前,全县还有25家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电子商务信息化改造,已注册登记的电子商务企业有21家。本土化电商企业稳步成长是泸县电子商务的重要特点。与此同时,泸县充分对接全国供销社系统,实施以小接大、以点接面,借力使力,通过联合开发、多网共享、平台对接等方式,以最快捷安全的方式促进本土企业和本地农产品走向全国,全国各地的产品也有进入泸县的通道,确保了泸县农村与全国各地的有效对接。

5、县村直达的两级农村物流体系。自建的县村直达两级物流体系是泸县模式的重要内容,农村物流体系是电商落地的前提条件,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财政资金支持下组建了物流车队,整合泸县原有物流渠道和资源,承接泸县邮政和部分快递公司城区到镇村的快递下行和包裹收揽业务,实现了从县城24小时内“配送到村、服务到户”,填补了泸县农村物流配送的空白,基本解决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农村物流业务板块已经开始盈利,农村物流盈利模式的建立将是在政府“断奶”后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6、“两条腿走路”的农产品电商模式。根据长期的农产品销售经验和农产品电商的探索,泸县明确农产品电商“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对地域特色鲜明、产品质量稳定、品牌价值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物流配送便捷的农特产品,充分利用第三方知名平台流量大、影响广的优势,把这些产品网销全国;对种养规模零散、物流配送不便的农副产品,公司通过自建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川帮网》面向泸县县城及周边城镇居民网上销售,解决一般种养殖农户卖难和居民消费便捷问题。

7、电商生态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虽然前景广阔,但毕竟还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农民的网上消费与经营习惯还需要培养。泸县已经基本建成的一中心五体系(电商运营孵化中心、创业支持体系、农村物流体系、农产品网销体系、消费品下乡体系、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了良好的电商生态。电商生态的发展又有效地促进了电商高速发展。

8、全面普惠的解决方案。泸县在推进农村电商过程中,几乎没有损伤到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一种全面普惠的精神。党和政府的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得到很好的协调,供销社以及相关企业在服务过程中自身得到较快的发展,服务店(站)业主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当然更重要的是农民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上和生产上的方便和实惠,电子商务带给农村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四、泸县模式的意义

1、“商务+供销”的泸县模式在相当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较高的可复制性。2015年内泸县先后接待了省内外46个县市区的政府部门现场学习参观。目前,该模式已在泸州全市全面推广,并上升为“泸州模式”,以泸县模式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发展。

2、泸县模式为供销社特别是县级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是供销社服务农民生产和生活最有力的方式,让供销社进一步回到了农民身边,和农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证明了供销社的确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3、目前在电商大企业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之后却举步维艰之际,泸县模式表明本地企业可以担负发展农村电商的重任,并且在农村综合服务、助农增收以及参与精准扶贫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泸县在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关注:(1)政府深度参与。目前泸县的农村电商主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靠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市场主体的造血功能还不足;(2)盈利模式还很脆弱。在消费品下乡方面,服务网点主要卖的淘宝、苏宁易购等大平台的商品,县级运营中心和网点业主的收入主要靠收发包裹收费、各种便民服务的“返点”佣金;(3)市场垄断的风险。物流和流通体系建立后,可能会形成对农村消费市场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垄断,政府应提前考虑如何应对;(4)农产品电商。泸县在农特产品销售方面有一定的业绩,但由于消费习惯、冷链物流等方面原因,区域生鲜电商发展还远远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京文,王睛.遂昌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4.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消费者行为;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变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25

1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大数据呈现出四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类型的多样性把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二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1]截至目前,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约200PB(1PB=102.4TB),而历史上全人类说过的所有话的数据量大约是5EB(1EB=102.4PB);三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四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

2大数据时代下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2.1消费者行为更容易受外部介绍的影响

传统的消费者往往通过口碑相传、杂志推荐等来得知对商品的评价,而在大数据的网络时代下,消费者可直接在贴吧、论坛、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这些评价信息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来者。因此,大数据网络时代下的大众评价影响更加深刻和广泛,对潜在的客户有着更加直接的购买影响力。而且,大众的评价数据将会被转载或更大化地转播,影响到的消费者也随之越来越多,产品的购买情况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淘宝、京东等基于网络营销的基础上,在云计算的帮助下,把广告推送和流量引流更好地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

2.2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度逐渐下降

根据品牌成长的社会链: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理论来看,传统销售时代,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口碑。而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名牌产品和普通产品在质量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品牌成长的社会链。使之发展成为以质量为前提,个性化定制为驱动,消费便捷化促生产的良性循环,再加上网上传播速度和口碑的爆炸效应,带来了营销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消费者在新一轮的科技变化中,对品牌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已成趋势。

2.3消费者选择更加个性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消费者对个性体验的重视不断加强。商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成为了新消费者的存在方式,成为了他们心理安全的保护机制。他们把消费作为树立个人形象,反映精神世界,个性宣言的方式。借助消费,他们表达对自由选择的渴望,流露对个人幻想的追求,展现对品质世界的向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多只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本身产品的性能,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企业要从原来单一的追求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质量转变为增加商品外在的元素,以便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3在大数据背景下针对消费者行为的商业创新

3.1精准营销在商业政务中的应用发展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手中掌握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数据、产品数据、消费数据等,怎样才能在合理范围内使用这些数据并使之变成消费者购买力创造价值,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生产和销售消费者偏好的商品,提升综合服务效率,进行精准营销,将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创造价值的最佳切入点。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消费者商业消费习惯,判断其类型和消费偏好,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营销计划和商业决策,并在数据分析中不断发现商机。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走在时代前列,如贵州大数据之都建立,实行全城Wi-Fi,通过硬性规定将政府IT系统搬到阿里云上,全程智能地分析城市天气、交通、农业、政务的规律特点实时进行专事专点调整,在2015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2]

3.2网络营销等全渠道营销结合将成为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销售渠道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一方面房租价格在持续上涨、人力成本持续上涨、传统企业落后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更加全面精准的营销使之网购规模增幅不断扩大,线上线下整合势在必行。电商企业既可以借助线下渠道补足网购对商品触感问题和信誉问题,同时传统企业也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改善传统渠道销售单一、辐射面积有限、广告投放盲目等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市场将会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快捷、多样,而要求商家的渠道构建也越来越全面和准确,所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发展将会成为一大趋势。例如,在2016年8月阿里联合苏宁易购加强合作。

3.3商业定位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断下降,使得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必须从以品牌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3]阿里巴巴于2016年提出了以“消费者的生命周期”来做销售。充分体现了现在商业社会对品牌的转变逐步增加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变。在工业时代,我们无法获知消费者的翔实数据,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原始积累和获取变得容易,借助于智能手机和穿戴设备等科技的发展,数据变得越来越翔实,因此让商家更容易全方位了解消费者,能够针对消费者做到千人千面。从而增加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所以未来企业的竞争力逐步转变为:谁能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谁能全面了解和分析信息,谁就会站在商业的浪潮上。

3.4商业理念从以商品为主向服务转型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消费者会从已有的大量数据中全面了解商品的功能、价值等,如果仅仅是在商场或互联网简单的介绍商品品牌、包装及使用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消费者依据大量的数据,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甚至比营业员还要充分,因此企业不仅要非常精准地把商品构架、各种性能指标等解剖出来外,还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大量的解决方案,即大数据时代企业卖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方案的系统集成和商品的服务。所以转型势在必行,从以商品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增加顾客对商品的忠诚度和依赖度,迎接新一轮的商业变革。

4结论

2016年是大数据的发展年,据保守估计,未来大数据的市场规模至少达到万亿元以上。在这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消费者行为的变迁也越来越趋于不确定,移动互联网更是加速了这种不确定因素,电商和传统企业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数据,数据即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企业治理结构,抓住市场潮流的变化,让不确定的消费者变得确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千人千面,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在未来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Allison Cerra,Kevin Easterwood,Jerry Power商业模式重构:大数据、移动化和全球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9-43

篇10

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21-02

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必然是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不断增多,社会交通也将朝著智能交通的方向转变。美国IEEE协会预测,至2040年全球范围内75%的新款汽车都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之所以会如此预测,是因为自动驾驶拥有多项人工驾驶无法比拟的优势功能,如按照既定路线行走,避免交通拥堵;减少驾驶人员的驾驶压力;提升安全性等。另外,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融合发展,必然导致自动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还将带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 自动驾驶发展技术趋势

多个汽车厂商都在自动驾驶领域积极发展各自的核心技术,日产开设日产硅谷研究中心,开展汽车自动驾驶与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德国奔驰、大众、博世等汽车公司均投入巨资研发复杂环境下的自动驾驶技术;沃尔沃一直致力于自动驾驶研发,计划未来旗下全系车型搭载其“自动驾驶系统”。在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有西门子、海拉和谷歌等;在电子地图技术方面有谷歌、TomTom、微软、诺基亚和苹果等。以下是对全球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综合分析。

一是定位与导航技术发展为自动驾驶奠定基础。汽车实现自动驾驶需要依赖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服务,当前世界上的五大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NS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SN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五大成熟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在太空对地提供厘米级精准定位,为汽车在复杂路况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环境感知技术多头并举。环境感知技术是借助高科技手段以视觉或非视觉手段帮助汽车感知环境路况,驾驶状态、行驶路径等从而实现按照乘客指令安全行驶的目的。视觉手段指的是视觉传感技术,非视觉手段指的是激光传感、通讯传感、融合传感与微波传感技术,不同技术有不同的特点,各有优劣。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专注于研发多种传感技术融合的新型传感装置,目的在于将不同传感技术优势融合,以达最佳传感效果。目前部分汽车厂商开始研究雷达传感与光学传感融合的技术,并结合车辆往技术实现多车信息协同共享。

三是辅助驾驶技术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切入口。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包括视觉改善、状态监测与操控避险三类。实现辅助驾驶需借助雷达、加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超声波和摄像头等实现对道路环境、驾驶人员状态和突况的实时监测预警,根据实际驾驶情况在适当时间做出紧急措施,确保驾驶安全。倒车辅助、夜视系统、紧急避装、车道偏离报警系统等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在汽车制造领域普遍应用,并得到了驾驶人员的广泛认可。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自动驾驶更高的要求,有专家预测,2017年以后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以每年35%的速度快速扩张。

四是处理器与操作系统是未来竞争的关键。与其它智能终端相似,高性能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必定是未来企业乃至国家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处理器方面,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复杂的机器视觉引擎、强大的图像处理器(GPU)与中央处理器(CPU)。英伟达公司(NVIDIA)了最新的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自动驾驶汽车的移动处理器Tegra K1,并提供编程工具,帮助汽车厂商开发多种应用。目前全球有400多万辆汽车内置了Tegra系列芯片。在操作系统方面,由于其是系统集成与接口标准化的关键,也是用户主要入口,因此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焦点。

2 自动驾驶发展的影响

(1)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对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很高,新加入者因为不具备与行业巨头匹敌的实力,往往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汽车电子化的到来或将改变这种产业格局,因为汽车电子化时代,汽车产业竞争更看重技术实力而非资金实力。传统汽车属于工业产品,传统企业产业在长久发展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是机械制造方面的,随着汽车电子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行业逐步涉足汽车业发展,使得汽车由单纯的工业产品逐步变为智能化产品,汽车产业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美国最大的软件公司谷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其主打产品安卓系统与现代汽车制造产业相融合,联合奥迪、本田、现代等诸多汽车制造公司组建“开放汽车联盟”,期望以安卓系统为载体,打造现代化路况平台。苹果公司也积极研发车载IOS系统。科技公司与汽车制造公司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将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的进程,加速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扩大科技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其利润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以科技企业为主导的现代汽车制造产业必将引起传统企业制造业的大变革,汽车制造产业在信息化技术下不断突破与创新将成为一种长久发展的新常态。

(2)交通运输行业将产生的变化。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后,受到最直接影响的行业便是交通运输业。根据现有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可得知,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交通管理相结合,对于改善道路拥堵有关键性作用,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通行安全性和通行质量。自动驾驶汽车根据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准导航,选择最佳路线行进,可节约驾驶时间降低能耗,改善空气污染,改善当前困扰人们出行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后,从事交通运输的司机可以最大程度减轻驾驶压力,避免出现疲劳驾驶现象,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性。对于世界上一些劳动力短缺的国家而言,自动驾驶汽车可有效解决司机不足的局面,同时还可减少因雇佣司机而产生的人力成本。对于快递行业而言,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可为快速员创造更多时间和空间处理快递单、拨打客户电话等其他业务工作,提升送货效率。总之,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对整个运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3)将司机用车方式将产生的变化。自动驾驶应有后最直接受益的群体是司机们,司机无需按照传统的方式全部时间都将自己牢牢钉在驾驶位上,而是可以自由在车内活动,做一些其他工作甚至是娱乐活动。用车群体也将进一步扩大,如老人、儿童等不具备驾驶技能的人,也可以通过轻松乘坐自动驾驶汽车,通过语音指挥的方式让汽车带领自己到达目的地。对于掌握一定驾驶技术,但驾驶经验不足的人来说,自动驾驶可以辅助其更安全顺利的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不论在内部构造上,还是在拓展功能上都比传统汽车有了更大的提升。结合WIFI技术发展,未来自动驾驶汽车还能为人类提供全路段的无线网络服务,汽车可以带给人类的便利将超出人类想象。

3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方向分析

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高速公路环境、城市环境、特殊环境三种,三者之间相互重叠而各自又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

(1)当行驶在高速公路环境下,系统会智能的将使用环境限定为具有道路标志良好的高速公路上,并自动完成检测道路标志线,跟踪标志线行驶,对道路中的车辆和路标进行识别一系列安全检测,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后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将增添汽车驾驶的趣味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2)在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相对于高速环境下车辆行驶速度比较慢,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无人驾驶汽车更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城市区域的交通问题,特别是在大型的公共场所如机场、公园、校园,在这些地方无人驾驶车的速度较慢,路程比较近。但是,城市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对感知和控制的算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在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

(3)在特殊环境下,尤其是驾驶系统在军事中的应用,国家一直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发展。但是关键技术与其他两种环境一样,感知和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在性能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在特殊环境下使用时着重考虑的是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这也是在未来推广应用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无人驾驶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它的应用会降低道路上汽车的行驶速度,能大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舒缓当前交通拥挤的状况,使交通系统安全可靠。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车辆的控制方式,最大化的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在计算机技术和导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充满生机,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王英健,王玉凤,范必双,等.基于智能模糊控制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J].微机发展,2004,14(12):19-20,23.

[2]程加@,朱定见.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J].科技纵横,2010,(1).

[3]陈慧,徐建波.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集成路,2014,23(11):64-70.

[4]廖爽,许勇,王善超,等.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的控制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22(8):2472-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