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内容简述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内容简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
1、家长具有把孩子教育好,培养其成才的心理。现在的家长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很大,具有将孩子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因此家长往往能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包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购置充足的儿童玩具,提供广阔的学习渠道和媒体。有的家庭还为子女布置了专门的小房间用于学习。
2、现代家长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内容。现在的学生家年龄都在30—40之间,他们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讲究教育的方法,经常帮助子女解决一些在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兖作用。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
1、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从而使孩子形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爱哭闹、懒散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
2、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劳动等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学校教育孤掌难鸣,某些工作开展不开。
3、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家长虽然将其子女交于父母管束,可是爷爷奶奶不是宠爱有加,便是有心无力,管束不下,徒劳无益。这更助长了孩子的骄纵心理,他们变得越来越野,使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而学校与家长联络也往往是徒劳而返。
4、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以与学校教育融合。有的家庭成员缺乏对教育下一代的正确认识和协调意见。往往出现“爸爸动手打孩子,妈妈忙着护孩子,奶奶出来拉孩子”的局面。家庭成员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彼此埋怨、指责、争吵,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分不清是非曲直,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从而养成了说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给学校教育增添了许多难处。
5、现代社会学习渠道和媒体的多样性使学生有机会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这是好事。可是诸多媒体如电视、vcd、书报杂志等中不乏黄色、暴力等糟粕。孩子因为得不到家长正确的监督和开导(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而不知隐蔽),而形成了暴力模仿倾向和不良的心理品质。这是学校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又一严峻的问题。
三、克服家庭教育弊病的方法
1、家长要严格要求和抚爱相结合。
2、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条件。
篇2
关键词:情感教育 健全人格
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学校里出现许多恶劣事件,自杀,暴力事件频频出现。谁之过?学校,家庭,社会,还是个人?有人说,这是社会的悲剧,这些现象频频出现的原因,是诸多原因结合的产物,不能归咎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反省。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占据主要位置,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直接影响着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了我们教育过程中许多的问题。情感的缺失,是这些事件中学生的共同特点,凸显了学校里一部分学生存在人格障碍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和及时疏导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学校教育要从这些事件中得到启迪,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
这些事件中的学生都有人格障碍问题,这些孩子有的是娇生惯养宠坏的,有的是缺乏父爱和母爱,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敏感。青少年时期是关键期,家长和学校都要担起责任。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老师和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老师和家长不要总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规定和限制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注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教育的目的是“成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要应该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孩子从小得到人情的温暖,受到爱的滋润。这有利于他们更有利于体谅别人,更会懂得宽容和尊重,从而会更加懂得对人性的尊重,珍惜宝贵的生命。以下简单阐述一下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1、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坦率真诚、不卑不亢;这样的人对待工作能够充满热情,敢于负责,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是真正获得了人的内在规定性的真正的人。
2、情感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支持与补充。
德、智、体、美、劳这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要途经。 “五育”之中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情感教育,有着发展不同领域情感品质的任务, 情感教育不是游离于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外的,而是全面发展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道德感的道德教育只是空洞的说教,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对待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理智感的智育只能是照本宣科与照葫芦画瓢,学习成了外在于学生的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失去了美感的教育只能是枯燥的练习和麻木的表演,并无多少内心喜悦和灵性表达可言;失去了情感培养的体育也演化为技术训练,学生们唯一关注的就是考试“达标”;失去了正确劳动态度的劳动教育也不能不变味,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庸和学校教育计划中的“花瓶”,要培养出学生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们共同的东西就是在于都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状况,并把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实验的基本原则。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通过个性并培养健康个性的教育。个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包括了个体情感世界的独特性,而且是以后者为核心的。情感教育也是个性教育重要条件和基础原则。情感教育也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一。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容不得我们去忽略和不去重视。传统的教育固然也提到情感教育,但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教育方法,作为一般的教育内容提出来的,当今提出的情感教育,是在更深层次上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使我们深深感到那种不把学生看作有情感,有自尊,有人格的人,那种在课堂上用孤立的知识独占课堂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目的,也不会培养出真正的社会接班人,也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当代社会需要人的创造性和能力,但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不能凭空出现,只有在自主性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而自主性能力的培养又贯穿于逻辑、认知、情感、体验共同统一构成的教育过程中。为此,如何看待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忽视情感教育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主体,没有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上。所以当前教育一定把发展的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承认主体性必然会忽视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教育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怎样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有效的结合呢?怎样使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呢?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简述一下。
二、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有效结合
1、构建自信的情绪背景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情绪,勇敢的战胜困难。自信情绪背景的形成一要靠他人准确的评价;二要靠自身实践的成功体验。
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
积极向上的动机是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而情绪是强大驱动力的源泉。情绪的产生是外部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这三种信息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3、学会情感的理解和辨认
让学生掌握对他人、对自己情感的理解和辨认是至关重要的,理解他人除了要靠自己的成活经验还要学会从他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去理解他。所以理解和辨认他人情感的过程,也是一次体验自己人生的过程,发现自我、改善自我的过程。
4、发展学生自觉的主动体验
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更要关心学生是否有体验,要了解学生体验到了什么,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帮助学生掌握主动体验的方法。
5、培养学生调控自身行为态度的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来调节学生的逆反心理,用情感激起他自尊自强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即不要随便发泄又不要长期压制自己的情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培养学生追求崇高理想的愿望
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追求理想信仰成为一种在自我肯定、自我完善中的精神享受。情感的发展将会达到既具有生理心理形式,也有超越时空界限的程度,反应了人类普遍进步的观念。
7、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高认知高情感的产物,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对学生从小进行的道德情操的教育,应该从移情开始,从认知和情感两个通道上不断地提高层次,使道德成为他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部强加的约束。
8、引发独特的创造思维,培养完满的主体人格
创造不仅需要博大精深的学识,也需要良好的心境和情感的冲动。良好的心境好象是把人的所有的储备都激活了,一个个”整装待发”;而情感冲动,则好象是聚集在一起的一股强大的电流,有力地连接起各个激活的闪光点,使其迸发出独特的火花。情感教育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情动--感受,到体验--理解,与理性的认知相结合,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
总之,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敢于挑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字字句句都闪耀着信息时代的思想光辉,为我们的研究再次开启了指路明灯。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关于农村远程教育方面的课题,有的已经结题,成果也已发表。“农远工程的有效性应用”方面的课题的关键是“有效性”问题。什么是农远工程的有效性?之前我们曾经多次到农村学校教学的第一线调查和了解,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掌握了一些资料。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是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配置设备,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使用教学设备服务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随后,国家推出了“国培计划”,通过向农村学校派出实习顶岗教师、支教教师进行教学,再抽调农村教师到相应的大学进行培训,既有利于城市教师了解农村教学现状,给农村教育带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有助于农村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运用先进教具的能力。说到底,农村远程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教师问题。农村教师的主要来源是中高等师范教育,为此,重视师范教育,就是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村教育师资。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共发出问卷95份,收回67份,其中61份问卷有效。有效问卷中,高级讲师、副教授56人,中层领导干部讲师5人;男性40人,女性21人。
2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与研究型教师成长
随着我国师范院校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山西省中等师范20余所学校都面临着合并、升格或转制。目前大部分是挂靠办学,有的挂靠为师范院校分校,有的挂靠为当地高校的分校。这样的现状,是否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影响教师的心态。调查问卷中,“对教师听课、评课,引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这一项有37人选择,占60.7%,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同意此观点;选择“教师上了课就行,其他人不能耽误事情”这一项有20人,占32.8%。其他选项为个别。详见表1。当问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问题时,认为“应该大力倡导”41人,占到67.2%;认为“可以的,应该是这样”21人,占34.4%。详见表2。在表2调查的前提下,笔者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在假设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立校”可以成立,您认为应该怎么做最好。有代表性的是“引导教师承担各级课题研究,进行教改实验”42人,占68.9%;“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研究”28人,占45.9%。详见表3。就山西省小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占63.9%;“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占57.4%;“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占23.0%。从调查看,提高教师学历,已经不再是提高教师教育的首要问题了。见表4。对山西省的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作分析,认为“小学、初中基础教育”为重点问题的占57.4%;“教师教育”问题占50.8%;“大学招生就业”占28.0%;“高中高考”和“幼儿教育”问题,只是个别选择。见表5。由表5不难看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就是对师范教育的期望”的正确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得很对,师范教育质量决定基础教育的质量”的人占到绝大多数83.6%。其他只是个别选择。见表6。
3创新是师范教育的灵魂
各行各业都在说“创新”,那么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否创新,应该怎么样创新,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我们的调查问卷看,认为“教育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创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学”的为80.3%,占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还有人认为“教育教学是很难创新,只是说说而已”、“教育教学创新说不准,不过应该倡导”和“教育教学本来就不能创新,就是继承原有的知识就好”但为数不多。见表7。关于师范教育的“创新”,我们专门从师范教育教学的特点角度进行了思考。从调查看,认为“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是最需要创新的,师范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有45人,占73.8%;认为“师范教育需要创新,但实际根本做不到”有15人选择,占24.6%;极个别有选择“让未来的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就行,无所谓创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行,创新不创新无关紧要”。见表8。在创建研究型大学与专科学校办学思考的调查中,认为“其实研究型大学就是要有大批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有29人,占47.5%;认为专科学校“成为研究型大学不可能,但培养一些研究型教师是可以的”选择有28人,占45.9%;选择“可以倡导研究,促进学校发展,根本没希望实现”、“研究型大学也是个说法,其实好多大学也没什么研究成果”和“永远不可能,因为起点太低,无法比拟”为数不多。见表9。
4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
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推广之际,师范院校的课程应该怎样应对呢?被调查者认为“师范课程要与基础教育课程一起改革,才是教育改革的最好的选择”有46人,占75.4%;“师范课程改革才能保证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进行”有29人,占47.5%。见表10。就当前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现状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而言,选择“大部分教师是教教材、考教材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有26人,占42.6%;选择“从学历看有研究生进入师范教师行列,但是师能、师心很难把握”22人,占36.1%;选择“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师范教育的需求”19人,占31.1%;“应试素质挺好,适应各种比赛,但缺乏个性”为个别选择。见表11。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被调查者选择“这类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但学校和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有31人,占50.8%;其次,认为“只有这类课程的开设,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否则真是单面人了”有26人,占42.6%;还有认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很难,也没时间考虑做”为19人,占31.1%;也有极个别选择“只是说而已,没有地位,也不需要地位,搞好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就好”。见表1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调查,认为“国家课程的比例是大了些,但需要补充一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才好”的超过半数,有33人,占54.1%;认为“只有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设占有一定比例,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特色”有31人,占50.8%。认为“国家课程就涵盖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没必要再开设了”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课程都是国家课程,没必要说什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和“这些课程都是在地方和学校开设的,就是国家课程”只是个别人。见表13。
5转制、升格、机遇、挑战
中等师范学校或成人高校办学模式和思想,转制升格为承办普通师范专科教师教育,其主要问题调查,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问题为“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为大多数,有42人,占68.9%;认为“提高教师的待遇”和“选派教师到高一级学校进修”各有27人,占44.3%;认为“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24人,占39.3%;认为“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的10人,占16.4%;还有认为“对教师严格管理”。见表14。关于中师或成人体制教师职称与普通专科体制职称要求的调查,积极思考方面选择“要求更高了,条件更高了,好多人根本达不到要求”有30人,占49.2%;选择“压力大了些,需要认真对待”有26人,占42.6%;认为“很正常,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没什么本质的变化”有14人,占23.0%;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要求、条件无所谓,好多人都超越了这些条件”和“这些也就是几百元的差别,无所谓,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见表15。应试教育的影响调查,被调查者选择“是有很大影响,大部分老师开始自己反思这些问题,正在思考改进”超过半数以上,有37人,占60.7%;认为“有很大影响,大部分还在执行这样的模式,这些教师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有20人,占32.8%;还有积极应对的选择“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早已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已经走出一条新路”和“没有影响,大部分老师都可以自己把握”;也有个别消极的选择“影响一直会持续,大部分教师都执迷不悟”。见表16。
针对中师、成人转制、升格为普通专科后,“探索大专办学模式”的调查,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基本一致的选择是“模式不是固定的,是需要探索和优化的,怎么引导学生学才是核心”有46人,占75.4%;其次选择“其实不要说模式,关键是需要探索,探究怎么讲、怎么讲好”23人,37.7%;再次是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还需要探索怎么讲、怎么听”14人,占23.0%;还有极个别的选择“模式都一样,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讲了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和“没什么可探索的,中师、成人和专科模式基本一样”。见表17。关于教师特色调查,不论中师教育、成人教育和专科教育教师的个性和特色,在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人选择“在教师的教学整体设计和实践中”有31人,占50.8%;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中”有30人,占49.2%;选择“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中”有19人,占31.1%;选择“在课堂上教师言语和行为中”有14人,占23.0%;选择“在教师的人际交往生活中”有11人,占18.0%。见表18。关于大学、大楼和大师的调查,被调查者比较一致的选择“大楼是有了,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大师,哪怕是中师、小师”有46人,占75.4%;还有人选择认为“大楼投入一定的资金可以建成,大师就是投入了巨资也很难成就”有13人,占21.3%;也有个别人选择“我们只能有大楼了,大师估计永远不会有”、“有大楼就是了,根本就没想什么大师,太遥远了,办不到”和“大楼是硬指标,大师有几个,不想那些”。见表19。教授是大学的重要指标的调查,比较一致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引导教师们奋斗,培养自己的教授”49人,占80%。见表20。
师范专科学校博士、教授问题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应该从制度,待遇上激励教师奋斗”有36人,占63.9%;选择“学校应该在特殊时期制定特殊的政策来引导”24人,占39.3%;选择“学校应该建立博士、教授专项基金,专门引领教师们奋斗”22人,占36.1%;选择“博士、教授应该作为我们这样大学的追求目标,从现在做起,来奋斗”23人,占21.3%;也有选择“博士、教授距离我们这样的大学的还很遥远,没办法考虑”。见表21。本问卷设计由于笔者的思想局限,还缺乏完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欠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本调查项目有重复选择。6调查的反思与期望
6.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应该在首位
《纲要》指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情感怎么培养,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联系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三大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第二,过程与方法;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实现三大目标的教学设计如何选择,孰多孰少、孰难孰易,大家一致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困难大、问题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情感、激情、情趣。我们讲情感,在这里首要的应该是教育的情感,教学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等。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办有情的教育,就要始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现放在首位。
6.2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师范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纲要》指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农村教育问题、教师教育问题、师范教育问题是我国重大现实问题,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就要紧密结合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在当前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性的大背景下,师范教育要反思,我们且不说创一流院校、办研究型院校,但是,我们可以向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呢,简言之,首先要研究教育、教学、教材、学术,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成为专家型、通才型、智慧型教师,突破一般的学科或专业的局限,以提高信息化能力;其次,是使其成为学者型、反思型、开放型教师,特别要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启发式教学的能力,铸就师魂,展示师心;第三,是使其成为务实又务虚、探究创新型教师,提高其科学探究和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
6.3地方课程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纲要》指出:“避免千校一面”。笔者认为这一概括击中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害。我们分析一下“千校一面,万人一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千所学校都是“一张卷子、一本教材、一本习题练习册”,教师按照同“一个标准”教,又按照同“一个标准”考,再加上一些特殊“死缠烂打”的“硬功夫”,造成了“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的三级管理,使得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真正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师范教育更要加大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力度,以此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进全面改革。
6.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师范教育如何应对,这是对师范教育的挑战。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要培养基础教育真正有用、全面合格的教师,师范教育就要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当作师范教育自己的事情来做。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与师范教育的课程同步改革,后者还要适度超前,这样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有足够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5师范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学的灵魂
《纲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学校与教师的终身追求,师范教育,师范院校的教师显得更为重要。如今“改革和创新”是最为高频的词汇,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基本一致认可“教育教学是最需要创新的行业,创新才能真正的搞好教育教学”和“师范教师、师范培养教师是最需要创新的,师范教学是最需要讲究创新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创新也是最难的。其实这都很正常,要改革和创新,一定是有难度,如果很容易,就不需要我们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了,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面对这些改革和创新的难题,迎难而上。《纲要》为我们具体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不只是让我们来讲其内容,更是让我们身体力行地和学生一起做出来,从中感悟、体悟其真正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6.6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纲要》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主体地位被《纲要》再次确认,它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基础性。师范教育不只是师范教育本身的事情,它是关系到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的大事。我们的调查也再次证明,师范教育是最需要创新的,其创新的主要内在因素就是教师教学的创新,以上已进行了论述,我们在这里简述其创新的外在因素,师范院校的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这里讲“强教”,就是要有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要造就真正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教师,就要有强大的师范教育,因此,师范教育的创新是整个教育创新的基石,是国家整体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6.7转制、升格的真谛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
《纲要》指出:“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就我国和我省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中师学校已经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余的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制升格规划都已经列入议事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但是,大多已经开始了专科层次的联合办学的尝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转制或升格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是办学的本质问题。不论是已经转制升格的学校,还是正在筹划转制升格的学校,我们认为真正的转制和升格是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才是转制升格的教育真谛和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