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地域 插画 视觉 应用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图片关系紧密,插画作为一种宣传手段来讲,具有直观的形象、真实的生活感觉及生动的感染力,既属于艺术品又可以作为商品使用。近年来,插画在书籍、广告、包装、网络等应用领域深入发展,其鲜明、单纯、准确的表现力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逐渐形成了可以满足大众审美的新视觉表达形式。
由于中国的插画产业属于后起力量,从已有的风格、造型、表现手法来看不免都有模仿国外风格之嫌,缺乏地域、民族的特色。中国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很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北京,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最后发展成为国家首都、世界著名古都。在插画视觉中引入北京地域性文化符号,能够传达北京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使大众在解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首都丰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收集北京地域文化符号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以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和沉淀中积聚了很多美的形式和语言,城市形象饱满、层次丰富,如何选择其代表形象,重点在于提炼其历史、古迹和人文中的精华视点。
经过历史文化的孕育和熏陶,我们可以将复杂多样,绚丽斑斓的北京文化分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加以提炼。横向文化分有宫廷文化、建筑文化、军旅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演艺文化等,每一种文化血脉都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发展积淀,并留下了多样性的表现。从这些不同类别的文化血脉中纵向深入地回顾和观察,可以挖掘出不计其数精彩纷繁的视点与形象,大到庄严肃穆的紫禁城,小到胡同里民居屋檐上精致的砖雕。那如何在纵向的文化脉络中更全面的挑选具体的视觉形象呢?根据符号学理论,将北京文化符号按照图像性符号、象征性符号、色彩性符号三个类别收集。图像性符号,特点是原形模仿,并借用原意表达感情,具有鲜明的“易读性”,其中可以是实物类天安门、圜丘坛、太和宫等具体写实的图案,也可以是装饰纹类云纹、水纹等被抽象过的图案。象征性符号,借元素B来表达A的本意,简单易懂,如鱼纹谐音“裕”,象征财富,同时,鱼在水中灵活游动的优美线条,也意味着顺利和喜庆;又如蝉纹代表着羽化重生的内涵。人们借用这些象征符号表达一些心灵内容,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达方式。色彩性符号,传达色彩本身的情感和说服力,使色彩在设计中呈现出独特的符号性,启示着人们丰富的直觉和精神内容。例如北京砖墙的颜色——灰色,纯度低的特点,给人以包容、中庸、低调、浑厚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有简约、时尚、高雅的情感寄托。比如在北京市井文化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到茶馆、老舍、胡同、四合院、小吃、相声表演、剧院等等普遍出现的图像性符号,也有门钉、门墩、户对、蝙蝠、狮、鹤、蟾等象征性符号,灰色、黑色、乌金、靛色、胭脂色等色彩性符号。围绕这些选定符号进行实地考察与走访,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发展,分析定位并融入相应文化精神,更新视觉新形象。
将文化符号转换插画视觉语言
从整理好的北京文化符号入手,结合插画本身的表达要求完成创造性转换。区别于一般的绘画,插画构图遵循平面设计的构图理论,笔者以构成原理为指导原则,通过符号的借代、重构、创新等方法,将北京文化符号转化成为插画视觉语言。
北京文化符号的借代
借代方法分有整体和局部借代。整体借代时的方法使用时,设计元素通常是一些代表民族文明、国家历史,有象征意义的图腾类符号元素。以2012年龙年的贺年海报为例,该设计借用了年画里的童子嬉戏图,运用电脑软件绘制,以一种时尚、乐趣的形式演绎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北京的市井文化。作品不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性,而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如图1)
局部借代时,则采用设计元素中的某些精彩部分为原型,例如2012年北京马拉松比赛海报画面中,主要形象是一个正在努力奔跑的比赛选手,我们可以看出其脸部借用了“京剧脸谱”里的黑脸符号,整个画面呈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文化感和地域特色,这就是局部替代传达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如图2)
符号的重构
当符号的借代方法带来的直观化图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出现了,那就是对符号元素的解构与重构。对元素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通过题材、图案、色彩、文化观念等角度,重新提取出一种形意,以抽象、简化、夸张、重组等设计手法实现对图形的创意重组。
符号的抽象手法,正如欧普艺术家瓦萨雷利所说“单纯的颜色和形状能表达人世间的一切”,将符号图形抽象化,运用几何形加以色块配搭,体现了有机生命形态的形式,是现代图形设计主要潮流。下图是台湾传统民间戏曲人物的抽象化形象,通过图形的抽象变形,以及对“点、线、面”的归纳,营造了视觉上简洁时尚的画面风格,还不失人物性格特色与形象的韵味感。(如图3)
符号的简化手法
在日常熟悉的事物生活中,将繁杂多样的图形语言进行高度浓缩,简化成易懂的视觉形象。以市井小吃为例,将食物形象的结构概括化,以简单流畅的几根“线”和几个“点”简化出清晰、明快的结构。这种简化手法,使视觉符号即传承了文化,又充满设计感,体现了时代特征。(如图4)
符号的夸张手法
将画面中符号的结构意象加以夸张,产生有震撼力的视觉,使观者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作品的寓意和内涵。如下图5,京剧人物的基本解构不变,将线条、质感夸张变形,放大结构中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将其生动气韵表达出来。
符号的重组手法
设计师根据设计规律,围绕主题,将原有符号打散分解、转化组合形成新的构成形式。在重构图中,可以感受到秩序美、韵律美和空间结构美,具有新颖的视觉感,让读者自己以想象力去体会、去填补,易于内涵的的探索,让人回味无穷。
符号的创新
将地域性文化符号以各种创新的设计手法打造出新颖的视觉画面,生动的表达现代插画的主题,使观众可以更好的感知到地域文化形象和城市视觉魅力。
图像符号的创新
从北京文化符号入手,经过取舍、变异、提炼出新图形,既保留地域和传统神韵,又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这种创新是对文化符号视觉表现的再创造,即对其意境、神韵、形式表达上的探索与尝试。如下图,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图形,是对北京天安门、鸟巢、歌剧院等著名建筑符号的创新性设计,新图形既保留了原建筑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让人眼前一亮。(如图7)
色彩符号的创新
除了图形符号外,插画中的色彩符号也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设计心理学表明“色彩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西游记》中著名的孙悟空形象,在其形象色彩中融入了桃红、橘黄、绿、蓝等色彩,以红色勾勒边际,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原始意味十足,高明度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现代设计氛围和十足的时尚感。(如图7)
象征性符号的创新
现代插画借助文化语言更新了表达方式,使设计形式更富有意义。例如,清华大学陈楠教授的东巴文推广设计,画面传达了东巴文字个性化的意象品格,将文字的内涵视觉化,从而构成趣味图形,创新传达出古老神秘文化符号。(如图8)
北京文化符号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成为精华视点,代表时代也体现传统,在现代插画中的应用领域范围非常广,表达思路也层出不穷。一个民族的文化是需要不断延续的,既要传承传统精神,又要反过来影响现代。这些年来,随着国内文化风尚的崛起和插画师的设计创作实践,一些具有本土风格的插画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视觉效果,显示了华夏民族神韵和风采。中国正在被世界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地域魅力与艺术风格,期待着一系列不同凡响的视觉享受。将地域文化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是国内本土插画大势所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插画可以借此机会发扬民族精神,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英)劳伦斯·齐格恩:插画设计基础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 胡心怡:插图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
[3] 毛德宝:以时尚之名—新插图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4] 深圳市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维度插画[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 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为基础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交往进入空前发展时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国家知道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为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项生活要素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2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与知识掌握的重要阶段。以往在接触世界教育时,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语文化为核心欧美发达地区文化,中国的汉语文化事实上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属于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语言。在以往,对汉语这门语言来说,无论是其传播地区,还是掌握人群,实际上都较为有限。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意识影响,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听,还是看,都需要用语言做保障。同时随着语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和语言体系化的不断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明显。事实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是保障,但经济沟通才是重点。只有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才会有地区和国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基本没有对外沟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没有开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不断成熟,使得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对外沟通、文化交往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考量。我国逐渐完善对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径,无论是文化年建设,还是向全球多个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加大留学生选派及交往人数,完善留学服务政策,丰富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等等,都是国家针对汉语教育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从其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化程度将进一步明显。而这一过程也将是让世界各地区了解和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同样正是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有保障和基础。这就为我们丰富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完善茶文化研究体系提供了重要帮助。
3以茶文化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点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人们掌握道德、礼仪规范的客观约束等等,实际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其落脚点只能是文化内容的宣贯与传播,通过充分发挥汉语的工具性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而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选择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可行。
3.1文化缩影———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个地区几千年传承发展的宝贵继承。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出现断层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随着文化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想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体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们选择有效的切入点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在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有效传播。究其实质,则是因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成熟发展,如今通过茶文化,就能从客观上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整体内容。
3.2核心涵盖———茶文化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之所以说茶文化可以代表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点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体现。我国是礼仪大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国是礼仪典范,无论是客人,还是亲属,以及各种事物的处理规范都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谦让、静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继承和成熟应用。同时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与约束,包括个人性格、喜好、正确的处事方式,如何做人与做事等等,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体的体现。茶文化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涵盖,恰恰说明了因为茶文化融入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推广茶文化,可以很好阐述中国传统文化。
3.3实质一致———两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
实质一致,是评判两个内容是否一样的重要标准。对于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茶文化能否代替传统文化,其依据和前提就是两者的实质与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开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选择能够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够代表中国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见证。正是二者都是中国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为传播的接入点。通过充分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背景,在传播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4结合汉语国际教育背景有效实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区和人们了解该地区风俗、风情面貌的基础,也是展示一个地区形象的窗口。通过文化展现,能让人们对该地区形成相应的直观了解。如今,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不断成熟,传播茶文化,推广传统文化的机遇日趋完善,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充分结合时展的客观变化,调整传播形式,丰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过变革茶文化的认知方式、认知思维,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
所谓开放的思维,实质上讲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的。要打破传统的旧观念和封闭思维。我们必须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文化之间的隔阂与界限逐渐模糊,文化的融合与互通可能逐渐明显。所谓开放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理论认知基础和前提,也是处理茶文化传播的基本思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实质,想要达到茶文化传播的新高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思维来看待这一文化传播与沟通过程,实现文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渠道,为茶文化的“国际化”打下坚定基础。
4.2以中外结合的方法———构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实上,中国的茶叶很早以前就已经先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曾经一度,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为我国贸易顺差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茶叶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事实上,在国外,也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而这也应该属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学院这一汉语教学渠道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国家、本地区了解中国文化。而人们在接触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理论认知和体系化感受。而这些认知也属于研究茶文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时,必须融入这一新渠道,通过将中外研究思路相结合,实现对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动、沟通的形式———构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维
任何文化都不是单纯的讲解,却不接受反馈的过程。讲解与反馈,互动、沟通才是文化交往、沟通发展的重要桥梁。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播时,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使得整个交往过程并不彻底,但随着文化沟通进程不断加快,想要发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须重视其他人和地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文化沟通的不断深化,实现茶文化研究的升华与发展。
4.4以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构建茶文化推广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要充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实现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就需要我们树立长远发展思维,超前布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使得我们在进行文化继承和推广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超前量”的思维来对外自身发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谋划,才能为茶文化成功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而梳理长远前瞻的战略思维,也是在文化沟通交往程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客观要求。而这正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5结语
随着文化沟通与交往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已经进入国际化文化沟通、交流时代,而汉语的国际教育也成为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的传播,就需要我们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汉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实现其传播与推广。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对国外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解。正是语言沟通障碍的有效解决,实现了茶文化交往的创新与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汉语国际教育与茶文化传播[J].传播科学,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思路[J].文化论坛,2013,4(7):44-49
篇3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茶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3.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篇4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属于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西方茶文化在起源、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别。茶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要想对茶文化进行准确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翻译者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在积累互文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翻译技巧。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内涵;翻译
茶是中西方国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尤其是英国人将饮茶作为一种仪式,长期发展中就形成了风俗习惯。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强调品茶人对茶的感悟,而西方国家则将饮茶看作阶级的象征与风俗。茶文化的发展,对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译,不仅是从语言文字层面进行翻译,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与内涵。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对茶文化进行外语翻译时,应该以互文理论为基础,在深入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茶文化的韵味,提高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中西茶文化的由来
1.1我国茶文化的由来
茶可谓是我国的“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发展中也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文化表意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商业相对发达,各类传统制品远销海外,也促进了茶叶的销售与茶文化的传播。唐代的陆羽被称为“茶圣”,他在对茶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著书立说的方式将茶文化传扬后世,留下了《茶经》等佳作。封建社会对儒家、道家的信仰,以及诗词歌赋的发展,使得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咏茶的诗文不胜枚举,他们将饮茶会友看作人生雅事,对于茶的品种、色泽、香味等也十分讲究。
1.2西方茶文化的由来
十六世纪中期茶叶传入英国,在这之前英国人并不了解茶叶,并且无论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将咖啡、酒作为主要饮品。我国的茶叶在传入英国后,最早作为药用,并非作为饮品。后在英国王室的推动下,茶叶逐渐在英国贵族中盛行开来。由于早期茶仅为王公贵族消费的物品,人们一度将茶叶打上奢侈品的标签[1]。这是因为由于当时从东方运往英国的茶叶有限,无法被大面积推广。此后随着航海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茶叶被大量运往西方国家,才使得茶叶进入寻常人家,并在发展中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研究表明,英国最早将茶作为餐前餐后饮品,之后才形成特定的茶文化。
1.3茶叶贸易对茶文化的传播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对华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茶叶进口方面数量相对较少。进入十八世纪后,西方国家为满足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了茶叶的进口数量,使得茶叶的进口量迅速增加,并且一度超过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丝绸等商品的数量。在西方国家进口货品总价值中,茶叶长期居于首要位置。十九世纪西方国家进口茶叶的数量略有增加,在茶叶受到西方国家欢迎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而西方国家在长期饮茶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居特色的茶文化。摩文•琼斯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中,对西方国家饮茶的精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它指出英国人无论在何种场合,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国人眼中,喝茶并非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每天喝茶具有独特的意义。
2中西茶文化的内涵解析
2.1我国茶文化的内涵
我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以农耕文化为主,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重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茶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我国是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并且对茶树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春秋时期,人们采摘茶树的新鲜叶子作为食材,这也是“茶”可以食用的开端。西汉时期开始流行饮茶,此后茶叶的烹饪方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长期饮茶中,更加讲究茶的色、形、香、味,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儒家、道家对茶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儒家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赋予了茶文化独特的思想内涵,也成为文人墨客的重要精神寄托。道家追求“自然、纯粹”,强调依据自然规律行事。道家对茶文化的诠释,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2.2西方茶文化的内涵
西方国家不同阶层都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英国更是将饮茶作为每日必备的程序。与中国人饮茶追求意境不同,英国人崇尚有规律、格调的饮茶方式。英国人有喝早茶与下午茶的习惯,并且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挑选不同的茶饮品,如早餐选择加入柠檬、牛奶精心调制的早餐茶,不仅具有茶的清香,也有浓浓的奶香,美味可口。英国也提倡“以茶会友”,无论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接待贵宾等重要场合,茶都成为交流沟通的工具。英语中的“tea”由我国东部地区与茶相关的方言音译而来,属于汉语借词。“tea”在传入西方国家后,在不断扩展中形成与汉语中茶不同的文化意义。
2.3由“tea”构成常见词语的意义
英语中由“tea”构成的词组较多,常见的英语词组有teaparty、teaspoon等。茶叶自引入英国以来,受到不同阶层的欢迎与喜爱,也逐渐成为英国的一项文化习俗。英国长期保持着喝下午茶(afternoontea)的习惯,也是英国人会友谈心、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美国人发明了teabags(袋茶),即将茶叶放入采用过滤纸或者过滤布制成的小袋子中,并且放置于茶杯中冲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喝到茶渣,也让饮茶变得更加便利。而icedtea(冰茶)即将冰块放入冲泡好的茶水中,节约了饮茶者的时间,也是西方国家十分受欢迎的饮茶方式。
3中西茶文化相关内容的翻译方法
3.1与茶相关词汇的翻译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很多茶叶品种的茶名具备独特的含义。翻译者要将中国茶叶名称翻译成英语,可以采用音译、意译以及音译+意译三种方式。例如,龙井茶可以采用拼音翻译的方法,翻译成:longjingtea;祁门红茶则可以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式,称作qimenblacktea。与茶相关的词汇在英语中的应用,若参与构成英语短语或句子,在翻译成汉语过程中,可以采用扩展引申义的方式,如teabas-ket可以翻译成午餐食品;teacake可以翻译成小甜饼。对于单独使用的英语词汇,可采用保留原义的翻译方式,如teapot翻译为茶壶,tearoom翻译为茶室等。英语中由“tea”构成的成语,在翻译时不可直译,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式,例如“teaandsympathy”,则翻译为“心烦时给予好意的安慰”。
3.2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翻译
我国文学作品中与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多,对深入理解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述较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现了茶之美。阅读《红楼梦》,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其中的儿女情长,也能够感受浓浓的茶文化。该书中对茶的诠释细致生动,无论是从茶的品种、色泽、烹饪方式,以及茶具的使用,都有详尽的描写,通过饮茶也能看出不同人物的身份与地位。要想对书中关于茶的描述进行准确翻译,就需要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茶名进行异化翻译,并且注重对描绘语言的合理转换。例如,对《红楼梦》中常见茶名“千红一窟”的翻译,若直接从字面进行翻译很难表现汉语词汇独特的美感。而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变为“Maiden'sTears(少女之泪)”,不仅契合书本表现的主题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原词汇本身的韵味。
3.3茶文化内涵的翻译难点
不同的语言形态对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作为具有独特意境的语言文化,本身存在复杂性,很难通过英语准确表达深层意义。我国茶文化内涵丰富,在进行英语翻译过程中,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很容易出现翻译不准确等问题。无论是与茶文化相关的词语、句子,或者与茶文化相关的成语、名言等,都需要翻译者采用互文的方式进行翻译。对于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译,需要考虑多重互文之间的关联,不可麻痹大意。他们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也需要在中英文转换中,深入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结合民族文化与语言知识结构,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互文翻译。我国与茶相关的词汇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很难采用英语准确进行表达。若盲目进行翻译,不仅导致翻译的词汇毫无美感可言,也丧失了相关词汇的本来意义。由于我国与茶文化相关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理念,如何采用准确、生动的英语词汇进行翻译,这是展示茶文化内涵的难点所在。翻译者需要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采用互文关联的方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进而达到满意的效果。例如,我国与茶相关的别称“离乡草”,通过英语进行翻译后就很难保留原词的韵味。
4结语
中西方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茶文化翻译中不能将关注重点放在表面词汇上,而应该放在研究茶文化内涵上,注重不同语言环境下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不仅仅是简单英语知识的应用,也应该是翻译者、文化、风俗习惯与思维理念的交融。无论是翻译茶文化相关词汇,还是翻译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翻译者都应该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背景,提高互文翻译能力,进而保持茶文化独特的韵味。
作者:孙慧敏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静,卜小伟.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J].农业考古,2013(2):316-318.
[2]张立力.互文视阈下的茶文化内涵翻译[J].福建茶叶,2016(1):211-212.
篇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休闲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1-2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长,也让旅游资源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方式也在随着这种增长而适应游客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而我国茶业的历史还应当追溯至四川。"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就可以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一带就已经将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正因为四川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加之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推动使得四川茶业的兴盛。四川茶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之颇具特色。休闲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热,而有关于茶文化的休闲旅游无疑是人们热衷的方式。这样的旅游热也为后来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下了铺垫,而在四川省的各个旅游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上也各具优势。
一、研究现状
(一)从休闲旅游的角度体验茶文化旅游
茶叶生长的环境一般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而作为休闲旅游的茶文化旅游区来说,吸引游客的首当其冲也应该是环境优势。以四川省老峨山茶文化旅游区为例,老峨山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距离目标市场的适中距离,以及游客旅游需求由传统的3S游(阳光、沙滩、海洋)向3T游(徒步、自驾、登山)的转变,都使得老峨山旅游区成为了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及登山游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也是所有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所必须具备的。
茶文化休闲旅游既是经济消费,也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茶文化旅游这一方式已逐步从以往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为一体文化旅游,旅游方式的改变也才能促使游客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从而带动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二)从茶文化旅游产业角度的探析
茶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加快。比如,杭州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加快了一堤、一村、一区的建设,并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安溪县借助铁观音发源的“王说”“魏说”传说,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区、生态茶山为场地。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品尝等形式为游人提供全方位的享受。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产业,它可以是将茶业资源和旅行相结合的一种旅行方式,也可以是将茶文化作为吸引物让游客去了解、去认识、去接触、去欣赏的主题文化旅游。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旅游者在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茶产区的茶文化的内涵,让旅游者的这次旅行能达到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三)从打造茶文化旅游地形象品牌上开发
旅游业已经成为很有文化品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产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四川“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雅安打造茶家乐”,这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所做的旅游形象地的设计。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就需要作出不同的对策,对于在成都这样一个休闲之都,这样的休闲文化旅游更是值得研究和发展。在成都地区的七区十二县,高中低档的茶楼、茶馆、茶园共有一万多家,成为街头巷尾的一大靓点、仅成都的新津县就有500多家,遍及乡村。“四川茶馆冠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就是其最好的概括。在四川,则要抓住休闲、惬意、舒适的观念来进行形象地的设计,和泡茶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悠闲”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从专做茶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方面的探析
茶文化之旅可以说是我国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不少茶文化旅游规划相继出台:如中国茶叶、佛教文化及龙井之源(杭州―新昌―宁波)、中国茶叶、瓷器、民俗民居和绿茶珍品之地(杭州―景德镇―婺源―南昌)、中国茶叶、佛教文化、乌龙茶之乡(杭州―厦门―安溪)等。近年内,各地陆续兴建很多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如福建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四川宜宾叙府龙芽科技园、湖北宜昌邓村观光茶园、江苏茅山茶博园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无疑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由点而线穿连成面,形成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旅游画卷。这也将这些旅游点结合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便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在《茶文化旅游略论》一文中,作者按照地区将中国的茶文化之旅分为几条线也不失为很好的参考作者将其分为:西南探源之旅(西南山区茶树古、茶马古道黑茶浓);华东绿茶之旅(虎跑神泉龙井爽、虎丘石泉碧螺美、皖南美景毛峰醇、茅山秀丽雀舌鲜);乌龙品茗之旅(武夷峻岩红袍奇、安溪茶都观音韵、宝岛高山乌龙香)。这样的划分又开发出了新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评价
在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学者们的研究历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
(一)研究区域的局限
大多数案例只是针对一些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区,而对于那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茶文化旅游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正是这些刚刚开始开发的旅游区更需要合理的理论作以指导。不能只注重眼前人们的需求,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当人们对某一景点的美或是旅行产生疲劳的时候就会寻求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应重视有开发前景和潜力的旅游地的开发。
(二)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
很多的研究只是高谈阔论的一些空对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旅游地作以分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认清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而是盲目的开发,一味的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当地的特色,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分析,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也就没有开发的可行性了。
(三)研究方法运用的不恰当
在目前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很多已经注意到要涉及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是却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开发中去,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在研究成果中,关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缺乏定量的把握和实证的分析。
三、思考
(一)对于茶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考
茶文化休闲旅游这种方式是一种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旅游方式。无论是从对茶产区的旅游观光,或是在茶产区的放松逸情,游客的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表面上观光游览,而是要让游客在旅行中真正体会到茶文化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的内涵所在。比如可以在采茶的季节,让游客参与到采茶、炒茶、制茶的环节中来,同时和茶歌、茶舞、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结合起来但关键是要突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色,提高吸引力和可参与性。
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如推广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求知、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采茶戏是我国评选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借鉴经验和推广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同时在移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不能用商业化的模式让文化本身的内涵丢失。
(二)对于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思考。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有弊的一面要及时发现并改变。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无疑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提高茶叶的销售量,以及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好的一面,如过度商业化,在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便会忽略茶文化旅游本身的意义。
(三)对四川茶文化旅游地的形象设计的思考
中国的茶业始于蜀,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对这样一个地方进行旅游形象地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其文化特色――古老的巴蜀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是平民化、是大众化,也许只要一说到四川一说到成都,大家都会想到泡茶馆,或者用“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来形容成都,这就是四川的茶文化,在这里你能品的不仅是茶,更是人生百态,因为茶馆里的人形形,扮演的角色也形形。这里没有任何伪装,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告诉来这里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这和“懒惰”二字是绝对没有直接关联的。悠闲和安逸只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正是这里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留恋于此的原因。
(四)对四川茶文化精品线路的思考
川茶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丰富多样,可以开发成旅游线路的茶文化资源也是多种多样。重走茶马古道应当是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一条探险之旅,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这三条茶马古道的发展与茶马贸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让游客历史上茶马互市的背景更能体会到茶马古道上马帮人的艰难。这样的线路具有很大的针对性,适合那些勇于探险和猎奇的游客。而针对于大众游客,范围还是应当放在旅游景区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设计不同的线路,如老人和小孩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旅游需求,针对老人主要是休闲和放松愉悦身心,而对小孩则应当着重于求知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候仲凯,何卓静.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科技创业,2009,(02);150-151.
[2]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06) .
[3]魏丽英.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
[4]胡国强.今日的四川茶馆[J].贵州茶叶,2002,(01).
[5]王镇恒、王云、朱世英.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1,(10).
[6]闻哲.川茶*茶馆*茶馆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03).
[7]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02).
[8]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06).
[9]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10]刘枫.切实推进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J].学会,2007,(01)
[11]王小丹,肖玉蓉.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8,(04)
[12]李迎军.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14)
[13]龚永新.三峡茶文化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篇6
传统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泛的语言种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辅以文化教学,学习者在深入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文化”后,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魅力。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对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3]莫小满,王晓惠.教学技能大赛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2016(2):24-25
篇7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几千年已形成融合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文化之一。随着我国加大文化领域建设事业力度,茶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为各界所重视。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手段,同时也有效的融入了茶文化的精髓,对提升茶叶包装设计质量,提高茶叶的对外形象,及推动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就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产业;影响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论是茶叶生产总量,还是茶叶加工工艺水平和茶叶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都需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加大研究。新颖、独特及具有审美感及亲和力的茶叶外观包装设计,不仅能迅速的吸引消费者眼球,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能有效的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茶文化迅猛发展的过程,其在茶叶包装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尤以茶叶的包装设计过度问题,极大的阻碍着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大对茶文化及茶叶包装设计间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就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的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策略。
1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
1.1在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形式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包装设计风格之一。在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中,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同样为当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诸如茶叶种植画面,茶事活动画面,以及茶诗、茶画和茶字等形式呈现于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情况十分显见。此外,还有通过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该茶的自然生长环境画面,以此来向人们展示茶叶的种植的周边环境。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古典茶文化,不仅能给人以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给人以美的熏陶,其对于传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也有着积极作用。在当前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方面,其主要以直观的视觉感受为核心呈现方式,同时其在设计时,更加强调其图案内容在内涵方面的拓展,如上文所指出的茶诗就是一种十分具有文化内涵,及现代包装设计美感的茶文化图案,使得茶叶包装设计,能让人们有种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茶文化的“静、美、和、真、尚”等内涵得以充分展现出来[1]。
1.2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视觉感官有着强烈的刺激,因此色彩对引起人们的情绪与情感的共鸣,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茶叶包装中,好的色彩选择及搭配设计,对提升茶叶产品的外在吸引力,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在我国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方面,其背景仍然是以茶叶的自然生长地理环境为背景,在色彩选择方面则主要以绿色、蓝色、红色、黄色及褐色等颜色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茶叶其生长的地理环境都是绿水青山,因而在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选择方面,选择蓝绿色,很自然的迎合了人们对茶叶的第一感官,从而为人们创设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意境。此外,在以蓝绿色为主要基调的基础上,搭配以黄紫等颜色,则能起到很好的调和效果,让人有种置身于悠远意境的良好体验。
1.3在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的应用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也是茶叶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美妙的茶叶包装图案与茶叶意境高度协调一致的色彩设计,搭配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字,能够将茶叶包装图案中的有关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人们一种高雅的享受。当前我国茶叶包装的文字设计中,主要采用古代茶诗茶词等文字,由于这些文字言简意赅,而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不仅向人们展示该茶叶产品的基本特征及属性,还能向人们展示该茶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寓意的深意,从而提升整个茶叶产品的综合价值。如在一些茶叶包装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杨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文字,来展示茶叶的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具有古典文化特色的茶诗词,对于迎合国人的民族性,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也有着积极作用[2]。
2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的不利影响分析
2.1损害消费者利益
随着茶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茶企业的重视,其在茶叶包装材料及设计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加大,自然而然,茶叶包装设计成本的急遽提升,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到茶叶产品的价格上,茶叶产品价格的提升,将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尤其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茶企业存在着在包装设计方面下下大工夫,而在产品质量方面不予以提高,甚至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方式,来弥补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的投入成本,这使得茶叶产品出现了外强中干的现象,人们花费高价买到的只是包装精美的茶叶,而内里茶叶品质却较低,附加值的急剧提高,并没有带来茶叶质量的提升,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2加剧环境污染
当前在我国的茶叶包装中,其包装材料主要有纺织物,木材及纸张等,很多茶叶产品在包装方面的花费甚至远远高于茶叶本身价值,而这些花费巨大,同时具有丰富内涵及价值的包装盒,在大部分消费者眼里,只是一种昂贵的生活垃圾而已,而这些生活垃圾在制作成精美茶叶包装前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资源,并耗费设计制造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其最后大部分成为了生活的废弃品,这些废弃品在处理的过程中,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因此茶叶产品的过度包装对于生态环境,也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3]。
2.3阻碍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精美的茶叶包装设计,其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然而任何产品都是以其使用价值为第一位的,茶叶产品亦是如此,虽然有很多茶叶包装其融合了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然而其终究属于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与人们对茶叶产品的终极追求相去甚远,长期以往,消费者将对茶叶的购买失去兴趣,从而极大的阻碍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对茶文化产业不利影响的策略
3.1构建绿色消费理念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为热衷,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迎合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需求,茶叶产业中蕴含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对茶文化内涵的追求,也是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然而当前茶叶过度强调包装设计,而忽视了茶叶本身的文化价值及使用价值,不注重绿色理性的消费观念,而盲目追求茶叶的外表美观,这与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追求相背道而驰。因此,新闻媒体等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民众绿色理性消费理念的宣传推广,强化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在茶叶购买时,选择那些低碳环保,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包装简单的茶叶产品,更注重产业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其包装价值[4]。
3.2茶企业要构建绿色经营观念
为了应对茶叶包装设计过度问题,保障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茶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方面,还必须树立其绿色经营的科学观念。企业要想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应更注重通过提升茶叶本身价值,而不是过于强调包装的作用,因而企业相关领导应制定一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借助产品质量提升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部门与个人,要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于过度使用昂贵包装的部门及个人,要予以相应惩罚,同时在企业内部树立其通过提升茶叶本身价值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最后,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进行包装设计,充分利用包装设计的优势,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企业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更突出社会的普遍审美价值观,并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促人积极向上的体验,因而在茶叶包装上,要加强对其艺术及文化价值的设计投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改良社会风气的功效[5]。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中蕴含丰富的茶文化,而茶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推动我国茶文化产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茶叶包装设计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吕晓冬 单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2-15.
[2]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18-20.
[3]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16-17.
篇8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多元文化交互发展的背景下,其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不断增前自身的影响力,在培养人文化品质、价值理念、道德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我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如何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加强思政教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文化自信背景下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1.1茶文化中折射出的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
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深远的发展,逐步从国内走向世界各地。在我国开辟丝绸之路之后,受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茶产品伴随着茶文化逐渐流通向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喝茶、品茶、学习茶文化的人潮,甚至部分地区以喝茶作为一种时尚。这种情况的出现,深刻的表明我国茶文化释放出的旺盛生命力,并逐渐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我国茶文化所表现出的向外延伸力和传播力,可带给我国人民充足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茶文化中折射出的这种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理念相一致,都是通过优秀价值观的传授和输出,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茶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历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覆盖思政教学的四类内容。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礼法、茶技艺、茶器具等都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与思政社会、文化、政治、哲学等内容相结合,可更高效的完成知识的传递,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思政知识内涵提供案例的帮助。
1.2茶文化精神和内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一方面,虽然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新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进入到教学实践中,并发挥其先进作用,但传统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仍旧存在。高校思政教师受到僵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较为深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和应用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将茶文化融合到思政教学中,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配合,不但可对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为学生传递更多人文思想和国学情怀,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例如将茶文化中代表性的“谦卑恭逊”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案例,讲解谦卑恭逊品质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这种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从而纠正自身不良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当前导致高校思政教学形式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学内容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其内容过于的空洞,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关注。而融合茶文化到教学中,可增添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并通过对茶文化的针对性讲解,换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提供助力。
2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和茶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2.1制定思政教育制度,为茶文化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现阶段关键的政治任务,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制定思政教育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为茶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提供支持。在教育目标方面,高校应依据思政教育的整体目标,确立茶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发展计划,并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术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动力,以此来保障茶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添加茶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并增加其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可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为教师队伍增添全新的活力。还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用过开展茶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进而掌握更多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式,为茶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支持。2.2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促进茶文化在课堂中的落实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高校要想实现思政教育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就要转变传统单一知识传递的教学方法,将更多创新理念和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增强茶文化在课堂渗透的时效性。在课堂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可改变传统说教式的话语模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案例,传递重要的思想理论。例如可为学生讲解历史典故和故事,并配以茶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茶文化中蕴含的专注、谦卑、认知的工匠精神,以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可程度。在课堂之外,高校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信息传递的方法。由于新时期学生在信息传递和接收方式方面,与之前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更多的将目光投入到新媒体平台,并更加依赖和信任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于此,高校可在思政教育和茶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例如高校教师可建立微博、微信、QQ等公众号,突破思政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推送功能将知识有效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并引导学生针对有关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教师可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教师的指导,可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政治观念和思想的问题。还能够扩大茶文化的宣传范围,使更多学生了解到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和精髓,以提升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
2.3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拓展茶文化的融入渠道
企业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端,与高校同样承担着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责任。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在企业选聘人才时鼓励企业在考察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校的思政课程的成绩,掌握学生所思想发展状况,为更多具备茶文化理念和思想人才提供就业机会。还可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育人的模式,更好的了解学生发展实际情况。还可高校中引入更多的科研项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把控,制造出更多创意茶产品,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另外,高校还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拓展学生实践学习的途径,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到企业内参与生产工作,了解茶文化具体的实践应用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学习的成果,积累更多工作的经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完成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篇9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过程中,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义。虽然西方茶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中国,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逐渐出现了很多差异,譬如说在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进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上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进行。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茶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跨文化;茶文化;交流;对比
茶对东西方的饮者来讲,不单单是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茶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西茶文化多元化共存现象。在对其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东方和西方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政治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涵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1中西茶文化在语言文化上的对比
首先来看看中西茶文化在“茶”这一词汇读音上的历史渊源。现代汉语的“茶”字发cha音,这是中古汉语时代所形成的读音。在上古汉语时代,“茶”为“荼”音,古籍《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道,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多种毒草,后来“得荼而解”。据历史学家考证,里面所说的“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那么,我们的汉语是什么时候把“荼”变作“茶”的呢?据学者研究,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我国首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现象,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就导致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我们的汉语也从上古汉语时期来到了中古汉语时代,很多词汇在发音上都出现了变化。所以有人推测,关于“荼”的读音,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逐渐发生变化,并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而读音上的变化必然会带动文字上的变化,所以“荼”的汉字也就变为“茶”的写法。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其《茶经》中,首次把“荼”改为“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唐代之前人们就普遍读“茶”的音了,而书籍和文献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在规范一种事物的写法和读音时,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所普遍认可和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西方茶文化主要是在英语语境下形成的,所以我们研究西方茶文化的语言文化时,基本上是在英语文化圈的范围之中。与汉语中“茶”的发音不同,英语中茶的写法为“tea”,从读音上看,似乎看不到其与汉语中“茶”的发音有什么渊源,但实际上英语中的“tea”的确是来自于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最早出海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先于其他国家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了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中西的商贸中,茶与丝绸、瓷器被一同带往欧洲。由于荷兰主要与福建沿海等地的茶商进行贸易,所以他们以闽南语发音来称呼茶。而葡萄牙则主要与广东一带的茶商进行贸易,因此他们以粤语发音来称呼茶。这就导致了一开始茶在欧洲出现两种读音,分别是闽南语的“Te”和粤语的“Chaw”,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才逐渐用“tea”来规范地称呼茶。因此,现在西方茶文化中对茶的读音,从源头上讲是来自于汉语的一个借词,而且借的是我国方言语系中的闽南语读音。茶在中西茶文化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意义。通俗地来说,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的语境里,茶只是一个名词,代表了一种事物。而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茶不仅是一个名词,同时也可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同时有了很多的转义和喻义,这是中西茶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一个最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在与茶有关的词汇上的差异。我国茶文化语境中,有着大量的与种植茶、生产茶的词汇,譬如说“茶树”、“雨前茶”、“炒茶”等,这反映出我国是茶的故乡和原产地。而英语中则基本没有此类词汇,因为茶叶和茶文化对于西方来说是一种舶来品,他们接受的是制作好的茶产品,而非其种植和生产过程。二是茶的用法。中国人说茶,指的就是茶这种事物,茶在汉语中只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英语语境下,由于受到英语俚语和其它语言的影响,茶从单一的名词逐渐演化出动词的属性,举个例子,汉语语境下会说“下午四点我们一起去喝茶”,茶前面会有“喝”等动词,但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会这样来表述:“weteaatfour”,这里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词,而是直接把茶当做动词,有“喝茶”之意。
2中西茶文化在社会性和人文性上的对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将茶从单一的饮品升华到了一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十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西方茶文化也对其社会有着很深的影响。中西茶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从社交功能、社会风俗等方面来对比和研究。首先说说中西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差异。中国人饮茶,一方面是自饮自酌,通过饮茶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以茶会友,把茶当做社交的载体。因为茶具有让人头脑清醒、平和静心、思维敏捷等功效,所以中国人很乐意和朋友一起饮茶聊天,来进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因此,无论是古代的茶肆、茶馆,还是今天的茶楼、茶艺厅,都是茶文化社交功能呈现的载体。而谈到西方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就必须要重点说一说著名的英国“下午茶”。在18世纪前后,随着中国出口欧洲茶叶量的剧增,来自东方的茶叶也从之前的价格昂贵变得更加亲民,这就让饮茶成为英国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都能承受得起的饮品。在当时的英国,喝茶一开始是和早饭一起进行,唤作“上午茶”。但是因为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重视早饭和晚餐,而午餐却很简单随意,因此在午后很容易出现饥肠辘辘的现象,于是一些贵族主妇便想到了在下午五点左右一起喝茶吃点心的主意,便开始轮流举办“下午茶”宴会。这种风气渐渐流行到了民间,成为英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了英国的社会文化当中。从现实意义来看,下午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交载体,让人们以此为平台,与他人在谈笑风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谈一谈中西茶文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上面,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朋友来家拜访,主人会以茶待客;家中无论是盖房,还是红白之事,都会把乡邻招呼到一起,喝茶谈事。其中尤其要提的就是茶文化对中国婚姻的影响。中国民间在婚姻上素来有“三茶六礼”的风俗,这里面说到的“三茶”,说的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以及同房时的合茶。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对我国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与中国茶文化不同,西方茶文化对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穿着服饰、社交礼仪之上。在此以英国为例,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些贵族之间举办的茶会对参会者的服饰穿着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说要身穿燕尾服,帽子要选用黑色高帽,衬衣多为白色等等,并且衣服要干净整齐,以没有异色和褶皱为佳。英国的这种茶文化其实能够代表西方茶文化对社会礼仪的影响,体现出的是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涵养。西方茶文化对社会风俗最著名的影响应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绅士风度”,这一点在英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的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一样,都要求饮茶者要沉稳而平和并具有必要的礼貌,譬如,在饮茶时,要轻拿轻放,禁止任何的鲁莽行为,并保持环境的静谧。另外,男士要有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意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要随时准备伸出援手。这种茶文化的内涵,从饮茶活动中逐渐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种人文特征,具体呈现为以礼待人、沉稳庄重、文质彬彬而善于助人等。
3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的对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先来看中国茶文化,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茶企业很多还是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为主,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类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祖祖辈辈来种茶和炒茶,具有不同的工艺标准和口感。这种现状好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一种茶叶传统的口感和外观。弊端就是只能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固定的产业标准和工业化流水线量产,也很不容易形成当代商业所要求的行业统一标准。具体来说,我国茶叶经济在产业发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茶树种植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举例来说,很多种茶者过于追求产量,却忽略了茶叶的质量,在茶树种植中还是采用已经落后的“密植免耕”种植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产量,但是长期以往,极易因为通气性差而引发茶树产生一些病虫害,并且过量的种植还会让土壤变得贫瘠,进而形成茶叶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第二是品牌上的单一。我国的茶叶种类尽管丰富多样,但却因为各自为战,缺乏高档且具有辨识度的茶叶品牌,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第三是茶企业之间的联合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在这方面首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比较分散,布局也较为随意,在前期的投产时缺少科学的规划。其次就是很多茶企业仍然停留在卖茶叶的原始阶段,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思维和方式,很难从文化、精神、历史、功效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对市场脉搏和消费者心理的把握能力较差,导致了我国茶叶经济的附加值很低,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反观西方茶文化,其在发展茶经济上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被很多西方茶企业所发扬光大,他们在进行品牌定位和产品推广时,首先是从大众消费这个基本立足点出发,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很多茶企业却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奢侈品,甚至用一些高档礼品茶来作为噱头,如此不接地气的经营思路,必定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第二,一些著名的西方茶叶品牌,往往追求的并非是茶叶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是把质量和口感的稳定排在第一位。他们首先会确定一个产品质量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以英国“立顿”茶产品为例,无论我们在世界各个国家购买其同样的产品,其颜色、香气、口感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产品质量上的稳定就会给消费者极大的品牌认同感和品牌辨识度。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与两种茶文化背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品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习惯作坊和家族式的生产模式,因此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业也会延续之前的传统经营模式。而西方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崛起的,其文化特点是务实、低调、合作,这是一种充满工人阶级色彩的人文精神。而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因此西方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浓厚的西方文化,因此在茶产业发展上也更加注重品牌化、标准化、合作化。另外,中国茶文化本身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内涵,加上中国人饮茶往往有喜欢追求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很多中国茶企业就投其所好,给茶产品增添很多华而不实的噱头,进而获得更多利润。而西方茶文化则更加务实和世俗化,追求的是外观和口感上的美妙,这与西方茶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很大关系。
作者:马晓莉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燕,吴玉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6-147.
[2]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篇10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最常用的一门官方语言,各个国家都将英语交流与教学作为一大重点内容。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一直是专家学者所青睐的一个课题。在其中融入文化教育,是目前英语交流和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近年来,茶文化差异作为一个连接点日益受到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比中英茶文化差异,依据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分析其如何对英语交流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希望能对现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英茶文化;差异;英语交流;教学
从古至今,如何促进语言交流和教学就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难题,怎样使交流和教学更有效率起到更大的作用,学者专家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达成一致的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语言交流和教学与文化相结合是一条科学的道路。众所周知,中国一向重视英语的教学,但在长达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设想的高度,许多人仍然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流利的交流。因此,应当采用新的形式,将文化与这种交流与教学统一起来,解读语言。中英茶文化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
1中英茶文化差异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千年的饮茶传统,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而英国的茶文化起源中国,同时又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存在。
1.1历史差异
中国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广为流传,有一种说法,中国的茶文化便从此起源。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觉得传说不可信,认为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始于秦朝。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不同的是,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从十六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接触茶叶,而等到茶叶真正在英国普及,英国人真正培养其饮茶的文化和习惯,则要等到十八世纪之后。
1.2饮茶文化差异
中国的饮茶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所谓的茶道,饮茶对象等等。饮茶对象主要分为混饮和清饮这两类。两种概念有所不同,其中混饮较为复杂,根据饮茶人的个人喜好和口味,可以在茶中放入糖,盐,橘皮等,以取得更好的味道,对于混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方,个中别有一番情趣。而清饮则更注重还原茶叶本身的味道,较多的人喜欢请饮,因为它更加自然,让人体味到茶叶的风味。而茶道则更为复杂,中国的茶道非常讲究,从古至今发展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有人说茶道是对饮茶这种习惯的一种升华,也是有其道理的。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有助于陶冶情操,暗合恬静的东方哲学思想。茶道所用的器具,表现形式都有其讲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更无愧为一种生活艺术。与中国相比较,英国的饮茶历史较短,饮茶文化并没有中国的茶文化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其独到之处。从茶叶传入英国后,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最先在贵族中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平民中得到推广,到今天,下午茶,社交茶会等习惯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喜欢在茶中添加各种调味品,增加其香型。而就种类来看,中国人喜欢喝绿茶,英国人则更加偏爱饮红茶。与中国的茶道不同,英国人喝茶更加注重活泼的氛围和优雅的格调。人们习惯于在慵懒的下午,伴着古典音乐喝上一杯茶,享受轻松自在的氛围,放松身心。这与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
1.3茶馆文化差异
茶馆,顾名思义,就是喝茶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除了喝茶以外也具备了其他的功能,茶馆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休闲和社交的公共场所。中国的茶馆起源于茶肆,具有悠久的历史,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英国的茶馆起源较晚,最开始是社会名流的社交场所,由于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差异,其装饰有所不同,自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1.4影响差异
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所谓开门七件事,茶列于其中,可见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其地位。时至今日,在中国,为客人敬一杯茶依旧是不变的礼仪传统,每个家庭都在享受着茶的美妙滋味。中国虽然是一个拥有56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但大都有着饮茶这一共同爱好。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都赋予茶文化巨大的影响力。英国茶文化无疑也为英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饮茶迅速风靡英国,从营养学上,英国人将茶本土化,从茶中得到了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对于英国人的体质提升有重大意义。从社会意义上讲,饮茶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人民通过饮茶,可以陶冶情操,维持人际关系。总之,茶文化的传入和推广对英国起着积极作用。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英的茶文化也在互相交流与借鉴中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以茶文化为基础,中英之间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茶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文化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英语交流。例如最基本的词,俚语,句子的意思,因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有时便会闹笑话,这无疑会阻碍语言上的交流。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对交流也有着积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进行跨语言交流,文化差异会为我们提供原动力。此外,了解文化差异,会更好地促进语言交流,正如笔者在之前所阐述的,解决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语言交流的其他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茶文化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显然不应该被割裂开看待,笔者以茶文化举例。中英的茶文化差异较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差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能趋利避害,投其所好。如了解英国的饮茶习惯,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下午茶文化,这对英国人既是放松的时间,也可以进行社会交际,我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与英国人交谈,选择适合这一场景交谈的话题,这会对交流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
3运用中英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教学
3.1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关键点,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在现在的教学阶段中,认识文化差异并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是不正确的,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很有意义。首先,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习惯的培养。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习惯有很大不同,培养语言习惯对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语言现象是和日常生活有关,如果不能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深意,将会对语言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认识文化差异,可以从根本上培养语言习惯。其次,可以提升学习兴趣。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枯燥的语法和大量的习题练习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目的,但众所周知的是,英语成绩并不直接等于英语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其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新的需要,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文化差异的对比,做到生动形象,建立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真正张口说英语。通过了解文化,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语句的意思,知道该何时何地说适当的话,避免产生歧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3.2中英茶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通过介绍中英茶文化,学生不仅对英国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英国文化传播,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形式和方法上,中英茶文化差异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例如,对比法的大量运用。要在教学中引用中英茶文化差异,就必须进行准确的,高效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入适当的茶文化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中英的差异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由浅入深,从茶文化推广到其他方面,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英语都能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影电视剧中的相关素材,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他们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国的茶道有很大差别。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茶道表演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茶道工具,在课堂上现场展示不同的茶道,这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形式上的创新还有很多,笔者不能一一叙述,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内容上,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所熟知的blacktea的意思,在英语中它指的是红茶,但是black翻译过来是黑色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就会变成黑茶,这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分析英国的饮茶历史,揭示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并从茶文化推广到更深的层面,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其中,如何从茶文化的差异对比合理地推广到其他文化层次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比茶文化要起到引导作用,从茶文化中得到相关知识,再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从整体上提高文化认识。总之,把中英茶文化差异引入到当代英语教育中,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给教学真正带来新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从根本上加强英语教学。
结束语
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交流与教学有着无法斩断的联系。根据调查研究,笔者可以肯定,中英的茶文化差异对交流与教学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交流越来越便利,领域越来越宽广,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利用好文化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作者:何保兴 单位: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凤霞.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分析[J].福建茶叶,2016,(0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