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篇1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国有资本收益监管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55-01

1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构成

从整体来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按形式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税后利润类收益,即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属国有资本分得的部分,包括股息、红利、承包上缴利润等;二是产权(股权)转让类收益。具体来讲,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包括以下内容:

(1)国有企业应上缴国家的税后利润,是指企业税后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按一定比例上缴的税后利润,上缴后的余额可按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

(z)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取的红利,是指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根据股东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得的红利。

(3)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股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是指经股东会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国家股应分得的现金股利。

(4)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是指国有企业的产权持有人转让国有产权取得的收入。

(5)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出资转让的收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股股权转让(包括配股权转让)的收入,是指国家出资转让收入、国家股股权(配股权)转让收入。

(6)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应上缴国家的部分。

(7)其他非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应上缴的收益和其他按规定应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

2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

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包括对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会计收益进行确认和对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进行确认两部分。

(1)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国有企业会计收益的确认实际上是根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确认会计利润的真实性,防止利润虚增或虚减。国有企业按照规定,年末需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和相关财务会计资料,编制上报财务决算报告,反映企业年末结账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基本经营情况。中央企业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新准则,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处理,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的确认。国有资本应当分得收益的确认是指根据有关财务法规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防止同股不同利。在确认国有资本应分得收益时应贯彻以下原则:①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防止企业在内部人控制下。采取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本股权收益。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国有股低价转让、剥夺国有股配股权等。②统筹兼顾,适度集中。要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比例。从既有利于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期,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收取比例的确定,应以“适度、从低”为原则。③循序渐进,分类处理。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交比例。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和资本结构不同,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需要一个不同的比例。

3 国有资本收益的监督管理

国有资本收益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收益的确认不正确。二是国有资本管理过程存在层层授权、链过长,导致信息层层失真。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收益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和转移的必要措施。监督主体包括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国家。

3.1 企业监督

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监督主要是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系统。(1)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出资者(股东)能够运用自己享有的监控权来建立对其人(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促进股权多元化,引入更加积极的股东,提高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②增强董事会的功能,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③强化监事会权威。现实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权威和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够。④以股权激励方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2)内部审计。在企业决策、执行与监督组成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处于监督位置上,代表经营者对本企业和基层单位进行经济监督评价。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3)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减少财务信息失真,保证国有资本收益确认准确。

3.2 社会中介机构监督

国有资本收益的社会中介机构监督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资本收益实施的监督。在现实中,会计师事务所在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注册会计师受托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收益的准确确认。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根据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计。

3.3 国家监督

(1)审计监督。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有资本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监督。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审计部门要在审查监督国有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方面、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方面、在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方面要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微观角度看,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状况也要进行监督。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形成防止国有资本收益流失的防线。(2)外派监事会。2000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监事会以财产监督为核心,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本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篇2

经区政府授权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区属企业(以下简称“区属企业”)。

二、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的范围

(一)应交利润: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的利润。

(二)股利、股息: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

(三)产权转让收入: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

(四)清算收入: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以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五)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入。

三、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收取由区财政局负责,财政局在国资股设立专户。

四、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

(六)区属企业应如实填写区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申报表(详见附件1-4),并按以下程序办理申报事宜。

1.应交利润。年度终了区属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年度决算审计,区属企业收到审计报告10个工作日内申报。区财政局对年度决算进行抽查复核。

2.股利、股息。在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股东大会决议文件。

3.产权转让收入。在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由区属企业据实申报,并附送产权转让合同和资产评估报告。

4.企业清算收入。在清算组或管理人编制剩余财产分配方案后10个工作日内,由清算组或者管理人据实申报,并附送企业清算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5.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在收益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由有关单位据实申报。

五、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核定与收取

(七)国有独资企业拥有全资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子企业的,应当由集团公司(母公司、总公司)以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基础申报。

(八)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以区财政局核定的年度净利润20%收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纳入所属公司收益,合并计算收取。

(九)已改制的医药分公司和燃料公司以企业当年收入扣除区财政局核定企业本年所需费用支出及缴纳税收后,余额全数上缴。医药分公司在偿还债务及清理债权期间给予2年过渡期,过渡期按亏损企业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区属企业当年亏损的,仍按以前文件规定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一)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扣除转让税费后的净收益,按全额收取。

(十二)区属改制关闭(撤销)企业、破产企业清算(或资产处置)净收入(扣除清算处置费用)全额转入区财政局国资专户,专项用于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的支出。

(十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净收入(扣除清算费用),按全额收取。

(十四)区政府另有决定的,按决定的要求收取。

六、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缴交程序

(十五)区财政局在收到区属企业上报的收益申报表15个工作日内批复,并下达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通知。企业缴交国有资本收益后不再缴交国有资本金占用费。

(十六)区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缴至区财政局国资专户,主要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拨补社保金、企业退休人员费用、经营者业绩奖、企业借款贴息等费用性支出。

篇3

第二条《暂行方法》第二条所称“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指依据市政府授权。

或依法以其他方式取得出资权(股权)企业。暂行方法》第七条所称“所投资企业”指由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出资设立的企业。

第三条市国资委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并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上报市政府审批。市国资委根据市政府批准的经营预算,向企业下达预算批复,同时将经营预算抄送市财政局。

第四条市国资委于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编制国有资本经营决算。理清应收应支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账工作,确保决算收支数字准确。

第二章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

第五条出资企业应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计算

出资企业以本部实现的收益为基础计算应缴国有资产收益。实现的收益包括:本级经营收益、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及其他收益等。

一)本级经营收益的计算

本级经营收益是指出资企业本级直接进行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的净收入之和。具体包括:

1资产租赁收入;

2占有、使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益;

3证券等资本市场投资收益;

4项目及特许经营收入;

5经营利润;

6其他应缴收入。

再按市国资委下达的征收比例计算应缴国有资产收益额。初次计算应上缴收益基数时,应缴本级经营收益数应以上述收入之和为基数。应加上以前年度结余收益数。

二)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的计算

市国资委只扣除交易税费,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应为扣除相关利息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剩余局部。但对国有资产需要退出的产(股)权转让。剩余收入全部收缴;对部分产(股)权转让,政府继续坚持投入或有专项用途的转让收入,应先将转让收入上缴市国有资产收益专户,然后根据批准的支出计划拨付到企业。

三)其他收益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出资人收取的其他收益、收入。应根据相关法规、合同章程及协议等规定,计算应缴国有资产收益。

第六条所投资企业应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计算

一)所投资企业应缴利润、股息红利的计算

按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的数字为基数,国有独资企业(公司)计算应上缴利润以财务决算审计后的企业当年净利润。再按市国资委下达的年度征收比例,计算当年应缴利润。初次计算应上缴利润的基数时,应加上以前年度累计利润数。国有股权分得的股息红利全额上缴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户。

二)所投资企业应缴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的计算

全额上缴市国有资产收益专户;对局部资产转让且不涉及股权变化的原则上不单独收取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所投资企业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包括整体和部分转让)为扣除利息和交易费用后的净收入。国有资本需要退出的股权转让则不扣除成本。该收入在企业利润中核算;但对土地转让收入和数额较大的资产转让收入,则应全额上缴市国有资产收益专户,然后再根据批准的支出计划拨付到转让企业。

三)其他收益的计算

计算国有资产收益。所投资企业破产、解散、撤销的清算收益及其他国有资产收益,以相关法规章程及协议等规定为依据。

第七条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顺序

一)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申报

填写《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申报表》报市国资委。受国资委委托收缴收益的出资企业,出资企业及所投资企业在测算应缴国有资产收益后。对委托范围内所投资企业的收益申报表进行初审、汇总后,报市国资委审核。

二)企业应缴国有资产收益的核定

向缴款企业下达《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缴款通知书》以下简称《缴款通知书》受委托的出资企业对委托范围内的所投资企业转达《缴款通知书》市国资委根据市政府的批复确定企业国有资产收益收缴比例和数额。

三)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缴纳

直接将国有资产收益全额收缴到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户,市国资委对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实行统筹管理。然后按预算安排,有计划地拨付到有关出资企业的收益专户进行使用。具体缴纳顺序如下:

受委托的出资企业料理收缴手续,实行委托收缴的所投资企业应根据《缴款通知书》要求。由委托出资企业开据《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未实行委托收缴的所投资企业及出资企业应根据《缴款通知书》内容要求,市国资委料理缴款手续,由市国资委开据《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出资企业及所投资企业应缴利润必须在缴款年度6月底前全部缴清;股息、红利在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规定的时间内缴清;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缴清。出资企业和所投资企业上缴收益全部进入市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户。

因特殊原因需延期上缴的缴款单位应事前向市国资委提出申请。市国资委应当自收到申请延期缴款演讲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复。第八条企业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

第三章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

第九条企业国有资产收益严格按《暂行方法》规定的用途使用。任何企业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企业国有资产收益。

第十条《暂行方法》第十条中所列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使用。

一)对资本性投资项目的支出。根据项目合同协议规定的时间,提出书面申请,市国资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有资产收益规模,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并按项目单笔或分期拨付到出资企业。

二)对必要的改革改制支出。市国资委按改制进度拨付到出资企业。

三)对社会保证和监管费等支出。根据需要直接拨付。

四)对局部出资企业本部必要的管理费支出。经市国资委审查后拨付。

第十一条经批准的预算。市国资委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批。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市国资委按月编制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和使用情况表上报市政府。

第十三条市国资委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于不可预见支出。

第十四条企业超额完成收益上缴任务的可按企业超额上缴收益的一定比例从未分配利润中提取奖励资金。奖励资金可用于集体福利和员工奖励。报市国资委审批。对受市国资委委托进行收益收缴的出资企业,可根据收益收缴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十五条企业未按规定时间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市国资委应当责令其缴纳。

篇4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并于2007年12月11日印发实施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收益收取办法》)。终止了1994年以来,大部分国有企业不向政府上缴税后利润的现状,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收益收取办法》共分四章十七条,详细界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内容、性质和收取单位;规定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申报时间、申报方式和企业税后利润的收取比例,以及收取单位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审核内容;明确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上缴程序、减免方式,以及监缴措施等实施内容。

一、国有企业上缴收益的必要性

1、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是由国家的双重职能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具有两种权力,即政权与财产权。这两种权力以及相应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行使,都必然要求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从中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作为政府各种权力运行的物质基础。政治权力以税收方式参与分配,而财产所有权则以获取税后利润来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身份及与之相对应的职能适当分离,只要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法定所有者这一根本原则不变,国有企业的资产无论是在初建时财政投入的还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其产权及其收益都应属于国家。

2、所有制上的理论依据。从所有制层面上讲,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属于公有制性质,属于全民所有,则应为全民带来利益。一个国有企业使用了国有资本,主要是为该企业职工提供了就业、生存的条件,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了该部分国有资本带来的好处,因而他的净利润未分配之前,只体现了作为该企业利益的集体性,只有企业将国有资本应分得的利润上缴财政之后,纳入公共预算,用于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福利时,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全民性。

3、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然要求。现代产权概念更明确的定义是:产权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所做的制度安排。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政府或说国资委作为人民的代表拥有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却不能享受收益权,这是极不合理的。而部分企业认为,产权不归自己,没有动力追求利润,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负责,那么不管是从政府还是从企业角度来讲都无法解释“产权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所作的制度安排”,更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于此,无论采用何种剩余收益的索取形式,只要国家是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主体,就必然应当行使对国有资本的收益权,或者说拥有对国有企业的剩余收益的索取权。

4、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是维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国有企业尽管是以国家为产权主体的企业,但在市场经济中,它首先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市场主体,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按市场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先征税,后给所有者分配投资收益;相反,如果国有企业实现利润采取税利合一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或以纳税代替利润上缴,就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优势地位,各企业就不是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

5、《公司法》要求进行收益上缴。从法律法规角度讲,《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说国资委只是企业众多股东中的一个,按公司法的规定,没有理由不接受企业的分红。

二、国有资本收益收取额度的确定

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缴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取得的国有股股利、股息,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和国有企业清算收入。目前,大部分一级企业为国有独资企业,因此国有资本收益的主要形式是国有企业上缴的税后利润。

1、收取基数的确定。《收益收取办法》规定: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中央企业,应交利润根据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按规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后为企业应交利润基数。除此以外,不另外规定扣减项目。

2、收取比例的确定。确定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由于受不同条件因素影响,税后利润水平差异很大,既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确定一个上缴比例,也不宜一对一谈判,一个企业一个比例。因此,《收益收取办法》采取区别不同行业适用不同比例的方式,即将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资源性特征行业企业;第二类为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第三类为国家政策性企业。

按照“适度、从低”的原则,《收益收取办法》规定,应交利润的比例,区别不同行业,分三类执行: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企业,上缴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企业,上缴比例为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由于企业总体利润水平不高,暂缓3年上缴。

三、落实国有资本出资人权利和责任

国有资本收益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除了要把握好国有资本出资人的准确“定位”外,还应做到出资人权责的及时落实“到位”,只有这样,出资人才能够对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获取投资回报。

国有资本相关利益主体就是指在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和运营中具有特殊经济利益目标并在一定条件下一切可能的行为追求其目标的一切个人、经济单位或经济组织。在国有资本管理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五类利益主体: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全国人民及其代表;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代表――政府及其官员;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中介经营机构、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国有资本的部分所有者――企业职工。

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府及其官员涉及的主要是产权问题,经营者涉及的主要是环境问题。本文认为,理顺产权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同时必须注重环境建设,其实质是改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环境是基础。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税后利润留存企业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现实经济情况考量,政府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获取投资收益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以国有资本出资人身份真正行使国有资本收益权,这既是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对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是法律赋予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正当权利。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许凤琳,纪东.国有资本收益的归属与收缴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篇5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营体系

(一)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市政府授权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国资办),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逐步构建权利、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市国资办作为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依法对企业的国有(集体)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市政府其他部门、机构不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二)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市国资办)——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国有出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实行市国资办直接监管和委托监管两种形式,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企业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与运营职能的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三)确定国有资产监管范围。市国资办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范围具体包括:

1、市属国有(集体)独资、国有(集体)控股和国有(集体)参股企业的国有(集体)资产;

2、市属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3、市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及政府其他部门对市属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所形成的国有资产;

4、市直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尚未脱钩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济实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

5、市属企业改制剥离的国有(集体)资产;

6、市政府授权监管的其他国有(集体)资产。

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我市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规划,力争用2-3年的时间形成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提升我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一)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在对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库。制定《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规则》,实行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报告制度,制定科学的国有资产经营统计评价指标,定期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及时监控和预警,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为实施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提供依据。

(二)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制定《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按照程序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规范考核,将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挂钩,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对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监管体系。按照理顺我市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的要求,制定《市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做好对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投资项目、产权转让、资产收益和资产运营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工作。明确国有资产经营责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

(四)建立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制定《市企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所出资企业之间在重大事项管理方面的责权界限,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实行报告制度,加大对企业重大投融资决策、重大法律纠纷、重大经营亏损、对外担保以及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的监管力度。建立出资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三、建立推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及省、市的具体要求,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按照“分类、分级、分步”的原则,逐步对所出资企业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形成国有资本金自我积累、结构优化、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建立外派监督机制。为加强对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监督,确保国有资产运营及其收益的安全,将逐步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会、监事或财务总监机构和人员,建立外派监督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外派监督的作用,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加强对监督监察结果的运用,建立督查整改制度,提高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进一步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切实做好企业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股权管理、产权转让、产权纠纷调处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产权转让及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严把审批、评估、定价和进场交易等关口,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行为的合法化、规范化。

(四)加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收益收缴行为。对企业欠缴的各项国有资产收益和无偿占用的各类国有资产进行清理,研究国有资产收益清缴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加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力度,落实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责任,确保国有资产收益及时足额上缴,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五)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认真贯彻“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发展、增强活力”的指导方针,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购并重组,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对经营业绩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实施国有资本的再投入,扶持其做大做强,以此推动国有经济向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向重点品牌企业集中,向城市公共事业领域集中,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结构调整。

四、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国资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好国有资产,国资监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篇6

时值各大上市公司半年报,毫无疑问,最耀眼的还是国有垄断企业的业绩,年年飘红、风雨不倒。不管什么金融危机、美债危机还是日债危机、也不管国内经济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垄断国企的利润总能增长个四五成,让众多民企小兄弟看了“分外眼红”。之前曾纠结于四大国有银行日赚十几亿,如今,中石油慷慨发红包了,民众内心的那个纠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石油派发“300亿元红包”,的确是慷慨的大手笔。比起油价只涨不跌、内地涨香港跌,中石油此次派发大红包应该算的上深得民心了吧?可我们还是想问,这300亿的红包都发给了谁?

中国石油半年报数据显示,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送1.623元的现金,合计派发297.03亿元。这里的“股东”显然指的是,持有中石油股份的的投资者,而真正受益的大部分是在股东名册上有名有姓的,包括中石油的大股东、管理层以及内部持股员工。中石油是一家上市国企,若论股东,全体国民都是股东,为何只有一小部分人获利?民众的纠结显而易见。

政府作为垄断国企最大的股东,理应享有分红。然后政府再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社保、医疗、救助等公用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垄断国企的全民所有制特性,也才能让不参与充分竞争的垄断国企具备责任意识。对于国企盈利,国家早有规定,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对于资源性行业企业,如烟草、石油等,上交比例为10%。可国企究竟上没上交?交了多少?这些钱又用到了哪?在不公布具体数字的情况下,公众无法得知。而现实情况是,国企分红、上缴红利,公众根本没感觉。

其实,国企巨额利润不能惠及全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异化成了“全民投资,亲近者受益”的怪异现状,公众对国企巨额利润哪有基于股东身份的“共同的利益感觉”?虽然2007年国资委政策,结束了国企13年不缴红利的时代,但上缴数字依然是个谜。国有企业越来越赚钱,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福利越来越高,但“国企赚的钱”都哪儿去了?对于民间发出的诘问,谁能回答?

有人预估,今年仅中央一级的国企去年的税后净收益就在1.5万亿以上。给每个中国人发1000元的红包应该有富余。但国资委测算今年国企上缴的同有资本经营收益只有645亿元,只是国企利润的一个零头,而且这部分红利,主要用于央企的改革,也就是在国资委部门内消化。公众所期待的那种落入个人荷包的国企分红,至少目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家都知道,垄断国企之所以那么赚钱,不是因为其经营者格外有才,而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民企不可企及的资源性利润以及垄断性利润。这得益于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和各种资源型、政策性优待。如果我们的国企都像麦当劳、宝洁、家乐福那样从全球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赚钱,那就不能说是国家权力支持的结果,可现实并不如此。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国有企业效率低而薪酬福利高,在一次分配环节就制造了不平等,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距。如果国企的利润依然在部门内部循环、分配,而不是回报股东和公众,相当于在二次分配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篇7

第二条偿债专项资金的来源

(一)每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还本付息资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0%;

(二)每年区财政从区直各部门、单位(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教育、人防等部门除外)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及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安排用于偿债专项资金,其中:

1、区直各部门、单位征收的行政性收费按收费总额的20%提取、事业性收费按收费总额的15%提取;

2、区直各部门、单位征收的罚没收入按30%提取,区财政部门日常监督和专项稽查所查处的违纪收入全额安排用于偿债专项资金;

3、国有资本(资源)处置收益按收益总额10%提取,国有资本(资源)经营收益按收益总额的30%提取;

(三)存入该帐户资金产生的增值部分;

(四)其他由区财政掌握的可用于还贷的资金。

第三条偿债专项资金的用途

(一)主要用于专项补助区城建投负责的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还本付息;

(二)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用于区政府指定城建项目融资担保和还本付息。

第四条偿债专项资金规模的确认

(一)由区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心根据当年信用贷款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本付息金额筹措资金并制定还贷计划,区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心根据资金缺口向区财政申请偿债资金规模;

(二)由区财政根据区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心的申请,审核当年应筹措的偿债专项资金规模,报区政府批准下文予以明确,并根据当年政府下达的偿债专项资金额度,列入同期财政预算。

第五条偿债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偿债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区财政局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偿债专项资金专户,用于偿债专项资金的归集、拨付区城建投负责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还本付息专项补助;

(二)偿债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由借款人提出资金使用申请,区财政局审核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区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六条附则

篇8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非公资本进入;特权垄断;脆弱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6.124

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资本进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制度和政策落实不到位

自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探索历程。而引导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也有10多年的时间。2014年2月,中石化宣布将在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参股,持股比例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之后便出现了25家非公资本入股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这对于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具有示范效应。

不可否认,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制度和政策落实上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虽然以上政策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公资本进入的方向,并作出了中长期规划,但是对其相关的细节并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说明,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因为其复杂性而未完全“落地”。比如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意愿比较高的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医疗、教育、通信等,政府尚未给出放松进入的时间表,更没有给出“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另外,由于这些领域属于我国经济中的关键部门,非公资本通过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进入这些领域的难度大、成本高。第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作为”现象严重,工作执行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未完全公开制度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政策透明度不高,行政审批手续复杂、烦琐,政策传达不及时,出现“时滞”问题。

1.2 国有企业的垄断与排挤

1.2.1 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一家独大”的强势地位主要从规模和数量两方面来体现。

首先,在数量上,不超过2%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占据了全部企业总资产的40%,在中国,国有企业占中国股市总市值的80%,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

其次,从规模上来看,2015年中国约有11万家国有企业,在中国政府的扶持下产生了一批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全国性的领军企业。目前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63.2%,其经营收入占82.82%,总资产占比90.40%。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中石化的经营收入达到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华为公司的10倍。

1.2.2 国有企业拥有特权

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国有企业在资源占有、土地、贷款、公司上市、利润分配等方面都享有不可比拟的政策特权,政府通过优惠的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以求帮助实现各种政治和社会目标,造成国有资本与非公资本在政策上存在“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公资本积极性的发挥。

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拥有政府给予的诸多的特权,而且自由裁量的机会多,具有垄断势力且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缺乏引入非公资本的内在动力,政府和企业内部管理层也缺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在引入非公资本时,常常对其经营范围和区位布局制定了“特别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资本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打消了非公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下图中,我们看到,在行业门槛中,对非公资本进入限制最多的行业分别是(按严重程度排序):军工、重石化、银行、资源行业。其中军工行业以机密为借口;重石化以设备技术为借口;银行以资信为借口;资源以安全为借口,将非公资本挡在“门外”。

非公资本在各行各业中进入门槛占比

由于现行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已然形成,其利益格局已经相对稳定,要想打破国有企业的“玻璃门”,就会导致利益重新划分,这必然会触犯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旦非公资本进入,可能“蚕食”国有部门通过利用政策优势带来的高利润和高福利,因此国有企业会排挤非公资本进入。

2 鼓励并推进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提供详细的配套措施

2.1.1 出台更切实、细致的可操作性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我国关于放宽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在制度和政策上缺乏完备的细则,因此,出现了前后政策“相互打架”的情况。所以,除了完善顶层设计,对于非公资本进入的具体“时间表”、进入退出机制、进入后如何管理、非公资本占有比例、如何与现有国企协调等具体细节予以明确,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之上,有效保障非公资本自身的话语权和未来收益的划定和获取。

2.1.2 对于非公资本进入意愿强的铁路、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放宽限制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使经济行为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为民营资本进入开辟绿色通道,让实力强、信誉高的非公资本进入电信、石油、铁路等关键性行业,并给予其同等待遇。尽管目前90%以上的国企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但问题在于国有股份仍然占据绝对优势,非公资本所占股份仍然偏少。所以要求我国继续完善国有资本的进退机制,减少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比例,大力发展非公资本和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企业通过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大力吸引非公资本投资入股。比如对于电信、电力、公用事业等关键性领域招投标更多地向非公资本企业开放,鼓励具有资质的非公企业平等参与项目招标和投资,不得设立其他附加条件。需要相关国有企业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方式,采取试点,小范围加快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尤其,可以选择以一些非大型的国有企业作为试点,放宽准入标准,吸引更多非公资本进入,从而打破“壁垒”限制。

2.1.3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除了传达并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减小政府“缺位”现象,还应该侧重于对非公企业进入国有企业的政策外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对非公经济的收费项目,减少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审批成本。

2.2 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积极接纳非公资本进入

由于国有企业处于行政垄断地位,在项目审批、土地、税收和户口指标等方面具有“政策红利”,使得与非公资本在地位和政策上不平等。所以,应积极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地位,保持与非公资本政策上的平等性,积极接纳非公资本进入。

对于国有企业自身来讲,应积极主动地敞开怀抱接纳“非公资本”,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进行合作,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良性的利益关系格局。相较于非公企业,国有企业规模大,在技术、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但由于责权不清、委托链条过长,导致国有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更侧重于经济的短期行为。而通过吸纳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市场效率较高的非公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国有资本功能的放大,实现保值增值,从而有利于“国民共进”。

在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出现利益冲突时,国有资本应该减少对非公企业的排挤。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真正让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共同发挥作用。以前,不少国有企业主要是董事长说了算,主要为董事会或更多为个人利益服务,很少衡量小股东的权益。现在,通过引入非公资本,降低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比例,提高非公资本的控股比例,可以使不同资本成分的代表参加董事会,在进行决策和利益分配时,更多考量非公资本,让更多非公资本的出资人“发声”,促进利益相关各方进行平等对话和谈判。另外出资人的权利应该仅限于行使股权的权利,也就是投票权,按股权比例表决,避免出现“越权”现象。这样,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组成的股权结构,更容易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打破原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进一步打破原有国有企业内部利益格局,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使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实现机会平等、权力行使平等和权益分配平等,避免更多的利益冲突。

2.3 提高非公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完善非公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防范风险

由于大部分非公企业自身竞争性不足、管理方式落后,推进非公企业改革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包括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为充盈国有成分提供质的保障。

完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在引入非公资本之前,对民营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资金的雄厚程度、管理方式等方面作出深入的了解,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指导和信息。在面对风险时,非公资本往往比国有资本更加脆弱,因此国家应当在经济信息、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非公资本更多的支持,在经济政策上给予非公资本一定的倾斜。当非公企业面临正当破产时,提供破产保护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通过完善非公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保持对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的持续性。化解非公资本进入的风险,以解决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后顾之忧。

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保证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竞争性和透明性的同时,还要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防止,占有国有资产,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委员会应该牵头制定非公企业进入国企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资产评估、股权定价、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持股等重要交易事项按照标准格式及时对外公布,形成媒体、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等对非公企业进入国有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

3 结 论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而混合所有制的成败则取决于能否让公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处于平等地位。所以,要加快非公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进程,借助非公资本与生俱来的体制优势帮助国有资本打破行政束缚和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国有资本的效率;同时借助国有资本的优势帮助非公资本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突破“壁垒限制”,开辟更宽广的市场,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实现公有资本和非公资本的平等地位,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篇9

一、国有企业改制中,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的盈亏归属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即实行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所涉及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进行评估,并将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实践中,作为出资折股依据的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后,自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①总有一段时间,该期间形成盈亏的归属问题成为评估与会计实务中的重点与难点。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的通知》([2005]60号)和《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中均规定,自评估基准日到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原企业盈利而增加的净资产,应当上缴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经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同意,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独享资本公积管理,留待以后年度扩股时转增国有股份;对原企业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补足,或者由公司制企业用以后年度国有股份应分得的股利补足。这一规定在规范企业公司制改建过程中涉及的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期间盈亏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

现阶段,相关部门、国有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对期间盈亏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主要集中在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原企业实现利润的归属与分配问题上,即经营利润是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即原股东享有,还是由公司制企业的新老股东共同享有;而对于原企业经营亏损情形下的相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认识基本统一,即经营亏损应由原股东承担并按规定补足。所以,本文重点围绕期间利润归属的不同认识进行探讨。目前大致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企业改制中,通常按照业务、资产、人员匹配的原则将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一个或几个业务作为主体,设立拟在资本市场建立融资平台的股份公司。这样,自评估基准日到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期间,投入拟设立公司的业务实际仍然在正常运营,其业务的资产、负债的价值量发生变化,产生经营盈亏,从而导致在评估基准日所确认的评估净资产数额发生变化。而该部分没有纳入到评估的资产范围中,且交易未完成,原股东必须保证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要如实投入出资协议中承诺的折价入股的净资产数额。对此,无论采用哪种资产评估方法的结果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之前,原企业投入资产的所有权并未转移给公司制企业,资产仍在原企业的报表上核算,相应的经营业务后果由原企业承担,因此,期间利润都应归原股东享有。该观点与[2005]60号和财企[2002]313号的规定基本一致。

观点二: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的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后,采用不同资产评估方法的结果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对应期间利润的归属与分配处理是不同的:以成本法或市场法确认的评估结果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时,由于对应的经济行为尚未完成,期间利润应由原股东享有;以收益法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时,该评估结果已经包含了评估基准日以后的未来预期收益,所以,期间利润应由新老股东共同享有。

(三)收益法结果作为出资折股依据时的期间利润归属分析

上述可见,针对期间盈亏归属问题分歧的核心,集中在收益法结果作为出资折股依据时的期间利润是否应归原股东享有。我们认为,以市场价值作为评估价值类型的情形下,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不同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并不是期间利润归属确定的依据。无论采用何种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作为出资折股依据,期间利润均应归原股东享有。理由有四,分析如下:

理由一:同一价值类型下不同资产评估方法是从不同的途径反映资产价值,并无本质差异。

从评估基本理论上讲,评估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和反映资产价值的途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所评估的资产范围是一致的,所以都能够满足评估目的的需要。由于资产评估工作基本目标的一致性,在同一资产的评估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果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条件同时具备,而且评估师也具备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那么,多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应该趋同。这就是说,对于特定经济行为,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在市场价值类型下,对处于相同状态下的同一资产进行评估,不同评估方法定价的资产范围是一样的,其评估值也应该是客观一致的。这个客观的评估值不会因评估人员所选用评估方法的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采用多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可能来自于某些方法的应用前提不具备、分析过程有缺陷、某些支撑评估结果的信息不充分或评估师的职业判断有误等原因。

可见,对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进行评估时,无论采用成本法、市场法还是收益法,都是服务于同一评估目的,且评估的资产范围都一致,在方法运用合理前提下的评估结果应该是趋同的,其结果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时无本质差异。因此,资产评估方法使用的差异,不应对期间利润归属的判断产生直接影响。

理由二:“以利求本”思路下的收益法评估结果,对应的是产生收益的资本,而不是收益折现累加本身;量化结果形式上是收益流的现值之和,实质上是为产生该收益流所投入资本的价值。

收益法,是通过“未来持续获利”倒算得出获得该未来收益所必需的资本(评估对象)价值——投资性资产价值的思路,即“以利求本”。得出的结果是产生未来收益所需资本的价值,而不是收益本身。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不是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的现在值,利润的现值也不是利润的现在值。道理很简单,折现率是资本和利润的转换工具,而不是现在利润和未来利润的转换工具。尽管折现率有“时间先后”的内涵,但资金时间价值本身就是资金的成本,折现率的本质是资本报酬水平,是资本和收益的桥梁。

从基本公式分析也不难看出这一点,中,P(企业经营性资产价值)并不简单是A(企业未来收益)的现值,即未来利润的当前值,而是通过报酬率——折现率 r 返算出来的产生收益的资本。当然,如果折现率是单纯的资金时间价值的范畴“现值率”的话,那么A和P就仅仅是同一货币的现值和终值了。

因此,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形式上是未来收益(自由现金流、利润等)的现值之和,实质上是产生这些未来收益(自由现金流、利润等)所需要投入资本(评估对象)的价值。收益法评估未来收益折算投资资本时,如果不考虑新股东投入资产(资本)、或者因新股东进入改变资本结构等情形,其评估结果当然全部是原股东的投入资产。这显然也说明,收益法考虑了期间利润,但得出的评估结果是获得该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这当然应是原股东必须得到的。至于新股东支付了该期间利润对应的资本对价,以后获取多大的利润,则完全取决于经营报酬水平。

总之,不能混淆未来利润和获得该利润投入资本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将未来利润的现在值与获得该利润投入的资本划等号,这是解决不同认识的根本所在。

理由三:收益法评估市场价值是基于被评估企业保持基准日状态持续经营(或同行业正常经营状态)这一假设前提;其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是基于对评估基准日被评估企业存量资产现实(或同行业正常经营状态下)运作的判断,并未考虑特定投资主体给新产权主体(改制后企业)带来的特别贡献。

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是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基本思路,企业具有持续的获利能力是其必要前提。评估操作中,应正确模拟企业存续环境,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各种因素,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未来收益作出合理的预测。

必须首先明确的是,企业的预期收益既是企业存量资产运营的未来收益,也是未来新产权主体经营管理的收益。两个方面在经营规划、资本结构、经营管理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不同的未来收益结果。

从评估实践分析表明,对于企业预期收益的预测,是以企业的存量资产为出发点的,反映的是企业按现有生产经营方式或发挥企业各项资产正常效能的持续经营下的收益预测。鉴于当前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时,一般采用市场价值作为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所以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只能基于对评估基准日企业存量资产现实或正常运作的合理判断,而不是基于特定投资主体对新产权主体特别贡献状况下的估测。因此,特定投资主体对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的贡献,也不应成为预测企业预期收益的影响因素。从这一角度看,对于企业预期收益的预测,应以企业的存量资产为出发点,以反映企业的正常盈利能力为基础,本质上是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正常的收益预测。

可见,以收益法确认的市场价值作为出资折股的依据时,其仅考虑了原企业在评估基准日的存量资产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运营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未涉及这些资产与特定投资者结合后在公司制企业这一新产权主体状况下包含特别贡献的未来预期收益。因此,期间利润不应由新老股东共同享有。

理由四:以收益法常用模型例证期间利润归原股东享有的合理性。

期间盈亏归属的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保证交易对象所包含的内在要素资产(企业净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和交易日其原始(账面)价值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如前所述,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后,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尚有一段时间,所以,假设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再进行一次资产评估,其评估结果与评估基准日的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果相同,似乎以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国有持股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就不应当存在争议;但如果不同,则好像会造成他人误认为国有持股单位出资不实,从而引发争议。

其实,同一评估对象不同时点的评估值存在不同是正常的。从逻辑上讲,这与是否考虑期间盈亏归属并无关联关系。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根据影响价值变化的大小而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评估确定对价的问题。

现实操作中,不同时点“评估值”的差异,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约束,一是评估报告中载明的“评估基准日以后的有效期内,如果资产数量及作价标准发生变化时”的处理方式;二是避免期间过长使得不确定性增加而规定的“报告使用有效期为一年”。

在这两种约束方式下,不同时点采用收益法评估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以企业价值评估中收益法的几种常用模型为例②进行分析。

1.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年金法

当目标企业长期经营收益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用年金法。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P —— 企业评估价值

A —— 企业年金

r —— 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例证1:假设某改制企业永续经营,且经营比较稳定。在评估基准日2010年12月31日预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时,按稳健估计其今后每年的净利润(为简化处理,收益口径取净利润)为100万元,且可全部供股东分配。评估人员根据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及评估基准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判断其折现率及资本化率均为10%。则运用年金法估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为万元。假设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2011年12月31日,对原企业所涉及资产再进行一次资产评估,且近一年间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其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仍然为万元。

由此可见,对于适用年金法进行评估的改制企业,如果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以收益法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不会受到评估具体时点的影响,其作为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国有持股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不存在争议。而这种情况下,期间利润归原股东享有也就理所当然。续上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在2011年度创造的100万元利润应归原股东所有,否则如果将其归于新老股东共同所有,该改制企业完全有理由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重新进行评估,并以同样1000万元的评估值作为新时点出资折股的依据,用以避免期间利润归属与分配的争议。

2.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稳定递增模型

成长型企业发展潜力大,收益会逐步提高。假定成长型企业未来若干年的收益将在某个水平上,每年保持一个递增比率时,适用稳定递增模型。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g —— 稳定递增比率,且g

例证2:假设某改制企业永续经营,具有高成长性,无论是其所在行业还是企业自身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经分析认为,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未来若干年的净利润将在1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保持5%的增长。评估人员根据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及评估基准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判断其折现率为10%。则运用稳定递增模型,估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为万元。假设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2011年12月31日,对原企业所涉及资产再进行一次资产评估,且近一年间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其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应为万元。较之评估基准日,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的市场价值在近一年间增加了100万元(除第一年企业的可供分配的净利润外)。

由此可见,对于适用稳定增长模型进行评估的改制企业,如果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以收益法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在两个时点会存在差异。续上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在2011年度创造的100万元利润应归原股东享有,否则如果将其归于新老股东共同所有,该改制企业完全有理由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重新进行评估,不仅可以获得2011年度创造的100万元利润,而且能够以2100万元这一更高的评估值作为新时点出资折股的依据,从而从改建后公司制企业获得更高的国有股份并通过以后年度应分得的股利获取补偿。

3.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分段法

运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年金法和稳定递增模型对企业收益进行预测时,侧重对收益进行无限期的逐年预测,但实务中采用较多的是分段法,即将预测年限分段的做法。决定预测收益年限的通行方式是将收益预测分为两段,一段是从预测之日起进行一定年限的逐年预测,一般是5~10年。另一段是在上段之后将每年的收益预测为一个稳定的年金。这种方法是建立在5~10年以后企业的收益将趋于稳定的假设之上。其基本公式为:

式中:Ri —— 未来第i年的预期收益

例证3:假设某改制企业永续经营,具有较高的成长性。经分析,预计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未来5年的净利润分别是100万元、105万元、110万元、115万元和120万元。假定从第六年开始,以后各年收益将趋于稳定,并保持在120万元的水平。评估人员根据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及评估基准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判断其折现率及资本化率均为10%。则运用分段法,估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为万元。假设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2011年12月31日,对原企业所涉及资产再进行一次资产评估,且近一年间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其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应为万元。较之评估基准日,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的市场价值在近一年间增加了15.86万元,相当于1158.46万元的1.37%。可以看到,两时点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小。若将例中的120万元调整为200万元,结果增加值为70.49万元,相当于其结果1704.9万元的4.13%。但这种非平稳变化状况应当剔除。

由此可见,对于适用分段法进行评估的改制企业,如果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以收益法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总体不受评估具体时点的影响,其作为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国有持股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不存在争议,期间利润也应归原股东享有。这一分析结论与年金法趋于一致。

4. 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收益等额模型、稳定递增模型和分段法

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企业的收益应该是永续的,但不排除在特殊的情况下,需要在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其评估思路与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类似,可以采用收益等额模型、稳定递增模型和分段法等等。以收益等额模型为例,此时年金法公式变为:

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折现率或资本化率的取值一般在8%~15%之间,同时,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企业收益年限一般不少于20年。这里分别取r=8%,9%,10%,11%,12%,13%,14%,15%;取n=20,则其对应的复利现值系数1/(1+r)n分别为:0.2145,0.1784,0.1486,0.1240,0.1037,0.0868,0.0728,0.0611。此时该模型的基本公式与年金法已十分近似。依此类推,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稳定增长模型和分段法的基本公式与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也是非常近似。

据此可推知,对于适用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收益等额模型、稳定递增模型和分段法的改制企业,其计算得到的两时点评估结果分析将近似等同于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分析结论,即以收益法确认的资产评估结果作为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国有持股单位出资折股的依据不存在争议,期间利润应归原股东享有。

5. 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稳定递减模型

衰退型企业处于衰退期,收益会逐步减少。假定衰退型企业未来若干年的收益将在某个水平上,每年保持一个递减比率时,适用稳定递减模型。

式中:g —— 稳定递减比率

n —— 有限收益年期

例证4:假设某改制企业处于衰退期,有限持续经营,前景不容乐观但仍可在一定时间创造收益。经分析认为,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未来若干年的净利润将在1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保持5%的递减。评估人员根据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及评估基准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判断其折现率为10%,收益期限为20年。则运用稳定递减模型,估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为万元。假设在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2011年12月31日,对原企业所涉及资产再进行一次资产评估,且近一年间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则其受益年限剩19年,持续经营的市场价值应为万元。较之评估基准日,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的市场价值在近一年间减少了36.88万元,而其在2011年度却创造了100万元利润。

例证4的结果表明,对于有限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使用稳定递减模型的改制企业,其情形与上述各种情形较为不同,建议将其直接视同为[2005]60号和财企[2002]313号中规定的原企业经营亏损而净资产减少的特殊情形,其净资产减少部分应由原股东承担并按规定补足;但期间利润仍由原股东享有。因为虽然这类改制企业自评估基准日至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间实现了利润,但所涉及资产的市场价值却存在缩水,即净资产有所减少,所以,从结果出发,应适用文件规定的原企业经营亏损而净资产减少情形。续上例,该改制企业所涉及资产的市场价值在2011年度减少的36.88万元,应由原股东承担并按规定补足;但其在2011年度创造的100万元利润仍应归原股东享有。当然,如果必要,该特殊情形也可以采取在尽可能接近评估基准日时点完成经济行为、抑或是调整评估基准日的方式予以对待。

二、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中,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的盈亏归属问题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令第3号),企业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转让方应当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目前,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方式,通常为协议转让以及在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转让。协议转让交易方式,同样存在与企业改制相同的情形,即作为产权转让定价依据的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后,涉及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形成的盈亏归属问题。采用协议转让方式的国有产权转让,尽管“买方唯一”,但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产权转让方(亦即卖方)也是评估的委托方。如上分析,收益法的“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决定了收益法折现值并不是“未来利润现值”,而是获得未来利润的投入资本价值;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基于对评估基准日企业(即委托方)存量资产运作的判断,并未考虑新产权主体行为的任何因素。因此,在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中,期间利润同样属于原股东即产权转让方所有;而期间经营亏损也应由原股东即产权转让方承担,并按规定补足或扣减转让价款。

而在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转让,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主体在履行相关决策和批准程序后,通过产权交易机构产权转让信息,公开竞价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活动,其转让价格由竞价形成。国务院国资委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国资发产权[2009]120号)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首次信息公告时的挂牌价不得低于经备案或者核准的转让标的资产的评估结果。如在规定的公告期限内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转让方可以在不低于评估结果90%的范围内设定新的挂牌价再次进行公告。如新的挂牌价低于评估结果的90%,转让方应当重新获得产权转让批准机构批准后,再产权转让公告。这种在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转让,与协议转让具有本质区别。转让方委托产权交易机构转让国有产权的公告,是面向社会的不特定主体发出邀请,目的是吸引相对方向自己发出购买要约,提出报价,然后卖给出价最高者。可见,挂牌转让公告的法律实质是“要约邀请”,相对方通过产权交易机构提出报价是“要约”。一方发出要约,一方回应承诺,这样合同关系才成立。所谓“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所谓“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要约人,接收要约的一方称受要约人。因此,在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转让,适用的是市场直接交易要约原则,应以交易摘牌价和交易竞价价格为交易价格。相对方(即买方)一旦出价并发出要约,即是对转让标的市场价格的认同或接受,其成交价格内涵自然已考虑交易成立前的所有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可能发生的盈利与亏损,所以不涉及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的盈亏归属问题。

三、结论

篇10

集中发力

此次出台的《意见》在改革目标中增加了“明确国有企业分类”的内容。市属国有企业将被分为三类:城市公共服务类、特殊功能类、竞争类。《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公共服务类和特殊功能类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应占到国有资本总量的60%以上,竞争类企业以战略支撑企业为主。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分别代表竞争类、特殊功能类和城市公共服务类企业,在规范董事会制度方面进行了先试先行。

半年来,北京国企改革实质性战役打响:市国资委、中关村管委会合作推动成立京企云梯科技创新联盟,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揭牌,北汽股份香港上市,首旅资本运作步伐不断加大,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正式成立……北京新一轮国企改革虽然起步稍慢,但爆发力强劲。

发力之一:金融手段形式多样

从国企改革路径来看,资产证券化是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虽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起步略晚于沪粤两地,但北京的起点更高,《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

第一,充分发挥国资经营管理公司作用。早在2008 年就成立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专做股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性质类似于新加坡的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公司下辖21家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子公司。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资产总额为14,385.23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472.0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6,005.59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6.55亿元。2014年10月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企业债券上市,共计发行企业债券总额45亿元。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进一步提出,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和配置效率为核心,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作用;积极推动市属国资国企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成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操盘手、企业整体上市的助推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践行者、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推动者和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切入点。

第二,推动一级竞争类企业整体上市。加快竞争类企业的上市步伐,推进具备条件的一级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形式,统筹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加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力度,推动同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有多种途径,但是北京市国资委已经明确说明以整体上市作为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北京市国资委监管的资产总额庞大,但是上市公司相对较少,资本证券化程度低,而且在目前股权激励尚未颁布相关上位法的情况下,依靠上市公司身份进行股权激励是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和其他股权激励实行的主要渠道。

第三,积极设立运用各类基金。鼓励国有资本与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类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资产并购。探索设立公益基金,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2014年12月30日,为解决国企改革中历史负担重、资金筹措渠道窄等问题,北京成立了“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该基金由京能、首钢、北汽、城建、金隅、祥龙、北京电控和国管中心八家企业主要发起,采用母子基金、“一体两翼”架构体系,资金募集规模为400亿元,参与市属国资国企重大股权投资,并逐步成为开放型的国企改革成立发展保障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资本,利用资本力量助推“混改”进程。发力之二:一级企业产权改革

《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推动一级企业的股权多元化。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但全部是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一级企业层面没有一家。2013年全市国有资产总额超过2.55万亿元,竞争类占60%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677家,竞争类占到80%左右,这说明北京市发展混合所有制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以来,北京市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方面有了一些新的举措,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等6个领域推出了126个试点项目,2014年在医疗、养老、环保等方面也相继推出了一批试点项目。通过让民间资本的参与,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解决具体项目推进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实现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是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表现,可以有效加快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促进和带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赢发展。另一方面,对一级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也将起到推进作用。

发力之三:“混改”京韵十足

借资借智,与“央企”、中关村园区公司相混合。北京国资改革和央企、中关村企业、区县企业互相参股,利用首都的优势进行改革。依托“央企”的实力、借助中关村的人才,为混合所有制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混合后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与中关村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北京借京津冀一体化的东风,推动“混改”的进程。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特大型城市禀赋要素特征,北京“混改”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战略相衔接,实现“混改”与产业异地更新换代、企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良好融合。

“平衡”推进

北京市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那么,作为市属国企及二三级企业,究竟如何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政策机遇,切实有效的推进改革工作?结合二十年国企改革咨询实践,我们认为,北京国企改革要做好如下三大平衡。

一是发展和稳定的平衡。

保持首都地区稳定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下,北京国资历史惯性较大,北京国企更趋于保守。结合近年的项目实践,我们发现北京国企在诸如混合的对象是国企还是民资、混改的比例是50%以上还是30%以内、混改过程中职工持股和中长期激励等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各种纠结。针对这些纠结,企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中央和地方的改革决心,坚定改革信心。在主持召开深改组第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因此,只要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和市场化相联系的,都可以大胆探讨,仔细求证。其次,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根据企业的政策环境、改革氛围、资源条件、发展阶段等系统设计改革核心思路和方案,又要尊重法律和程序,合法依规谋划改革路径、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工作。

二是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按照北京市政府关于首都发展“四个中心”的要求,到2020年,将有60%以上的国有资本分布在城市公共服务类和特殊功能类国企。这一方面体现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国企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方面的决心,另一方面,对北京国资的保值增值和此类国企的未来运营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大量的项目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国企,尤其是承担市政府赋予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专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重资产、难运营、不盈利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破题的关键之一是在建设之初就可以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开发与运营。PPP模式既可以减轻政府(国企)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也可以使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提高项目效率。最新的发改投资[2014]2724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的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第二个破题的关键是此类国企一定要设计好政策和市场两类主体。由项目前期投资形成的资产打包成立资产公司作为一个政策主体,其主要职责是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其他资源支持,比如资产注入、折旧调整、维护优惠、资产划入等政策。基于资产之上的业务运营则应单独成立运营公司,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运营模式,坚定的走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路径,从而实现良好的运营收益。

三是产业转型和资本运作的平衡。

在发展总部经济、高科技经济、京津冀一体化、首都功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京国资国企改革所面临的资源、资金条件都要优于其他的省、区、市企业。我们认为,在如此丰富的资源条件下,北京的国企改革就应该借鉴上海模式,不断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和资本运作,打造区域国资“大平台”、“大航母”。为此,北京国企改革进程中,一方面,市属国企可以与中关村企业合作,将中关村新型经济体以及行业经验传导到传统国企中,与国有企业实现产业转化,从而提高北京市属国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属国企要学会在资本维度下推进改革,有条件的国企可以借鉴先进资本运作方式,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加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力度,推动同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吸引、成立和鼓励各类基金积极参与。

链接

北京国企改革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