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劳动教育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劳动教育课

篇1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企业的含义和基本分类;公司的基本特征和分类;自然人和法人的区别;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和特点;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含义。 2.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和联系;公司制的优点,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依法设立一个公司;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以建立公司制为目标。

(二)能力目标

1.本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2.在学习经营公司时,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从而提高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分析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2.使学生深切认识,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3.增强学生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等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公司制企业;公司的经营。

(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三)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问题探究法、讨论法、设问法、讲授法、情景设置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生活与消费”,生产什么消费什么,我们每个从每天都在进行各式各样的消费,我们消费的这些有形无形的商品都从哪里来的呢?企业对于同学们并不陌生,请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企业?

同学举例:中国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等等

在这些企业中,我们可看到有些是股份有限公司,有些是有限公司,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还有我们所说的公司=企业吗?在以后我们怎样去创建自己的公司呢?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板书)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板书)

一、 公司的类型(板书)

(一)企业(板书)

1.含义(板书);2.类型(板书)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一:

下列哪些属于企业?(BCE)

A、中国科技大学;B、中国人寿保险公司;C、沃尔玛超市;D、故宫博物院;E、乌蒙山水泥发展有限公司;F、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教师总结: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总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板书)

(1)公司的含义(板书)

(2)公司形式(板书)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二:

企业=公司吗?

教师总结:无论哪种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除去公司制企业外,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多媒体展示)

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制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

(多媒体展示)模拟创业

情景设置一:

10年以后,在坐的每位同学手里有50万元的创业基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你们如何是进行创业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提示:小组成员可自由选择,可自己个人创业,也可相互合作)讨论内容包括:创业的形式,公司名称,经营对象,注册资本,股东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公司的机构,小组各成员在公司所担任的职务等。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

(1)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间各自的优缺点。

(多媒体展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主要区别

(2)公司的组织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多媒体展示)公司的组织机构图

(3)理解法人要注意与自然人的区别。

二、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板书)

(多媒体展示)模拟创业

情景设置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坐的各位董事长,总经理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的公司经营不善,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板书)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板书)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板书)

经营战略是指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经营战略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如何进行投资、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进行生产,如何开发市场等。

举例:海尔从原来的涉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如今的世界级品牌,首先归功于它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板书)

举例:海尔从亏损147万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81%的年平均增长率。最主要取决于两个字:创新。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板书)

举例:海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广告语,叫做“真诚到永远”。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

⑷其他(板书)

3.公司经营不善的后果(板书)

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兼并的核心是竞争。兼并、破产与“强强联合”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利益。

(1)企业兼并(板书)

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1+1>2

举例:海尔兼并案例

(2)企业联合(板书)

它可以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破产(板书)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举例: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导致破产。

篇2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篇3

以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结合本校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我校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迎母校百年校庆,展实小学生风采”主题教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降低重心,将引导我校少年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本学期重点工作。积极融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以“常规立队、活动强队、科研兴队、名辅助队”的理念统领我校少先队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把对未成年人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增强全体辅导员老师的育人意识,充分认识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努力在队员习惯养成方面抓出实效,为队员长大后形成良好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前阶段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同时,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爱我学校,塑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并在“六一”期间表彰一批“文明习惯小标兵”、“十佳少先队员”,引导少年儿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百年校庆。

2、切实加强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本学期,将进一步规范班队活动课,拟以年级部为单位,通过优秀活动展示,以点带面的全面规范班队活动课,提高活动实效。每学期每中队至少一次以中队志愿辅导员为组织者的中队活动。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新芽电视台、壁报、画廊的宣传教育作用,不断提高阵地建设的品位。黑板报提倡由队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或独立完桑消除一个版面设计一学期“从头用到尾”的不恰当做法。在队角建设上将进行评比,进一步优化中队育人氛围?BR> 3、进一步强化雏鹰争章活动。引导队员从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环节入手,分阶段为自己确立雏鹰奖章的新目标,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得雏鹰奖章。继续保持我校创新章的特色,鼓励少先队员参加小调查、小制作、小建议、小改革、小课题等富于探究性、挑战性的活动。结合打造“节约型校园”的学校总体规划,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队员争节约章。

4、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城乡儿童手拉手"、"社区队员手拉手"等互助互学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亲身实践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体验教育的开展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

5、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辅导员老师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并在《纲要》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少先队工作。以"班主任百分考核工作"为抓手,提高中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文明班级"的评选机制,提高班队集体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发挥年级辅导员的作用,要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大队活动。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以养成教育为重点)

1、制订大、中队活动计划。

2、开一次班队工作研讨会。讨论如何改进星级班级评比方案,如何进一步深化“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就工作中遇到的

困难和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3、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

4、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我给妈妈来减负”等体验活动。

5、进行队员寒假网上投稿评比。

四月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

1、组织少先队员祭扫烈士墓。

2、各中队开展“我向先烈学什么”、“革命传统代代传”、 “我为队旗添光彩”等主题活动。

3、大队部组织招聘新一批新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台小编辑、小记者、小播音员。

4、围绕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寄语,召开一次研讨会。

五月份(以劳动教育为重点)

1、组织队员去红领巾一条街、认养的绿地、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引导队员在家中、校内寻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人人争当“小图书员”、“副餐发放员”、“玻璃清洁师”、“讲台护理

工”等,在长期的服务中,培养责任感。

3、大队部组织十佳小歌手、十佳小演奏家等的评比,书法绘画评选校园之星,为艺术节作准备。

4、带领少先队员到农村与农村队员手拉手,体验一日农村生活。

六月份(以爱科学教育为重点)

1、举办江都市实验小学第四届“未来之星”艺术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2、各中队以“创新就在我身边”、“我是创新小能人”为主题开展活动。

3、进行一次"常规教育回头看"活动,中队间互查互学。

七月份(结束工作)

1、评选和表彰“三好学生”、“特长生”和“文明班级”。

2、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少先队工作。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 育德 学生发展

W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秉承“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优势,以“和谐课堂、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为主阵地,致力于“微心”德育尝试。“微心”德育一是见微知著,谋事在先,依纲施教,以确保德育的针对性;二是以微育人,精细管理,小事入手,努力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结构要素与生成环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三是以心育心,知情意行,及时引领,促进学生身心智的协调统一。推进“微心”德育,遵循道德品质的生成规律、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文化引领的育人规律,强化课程育人与实践育德,从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起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优势,拉近师生情感距离,以心育心、以情激情,挖掘学生潜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和谐发展、思与行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品德成长和学业全面进步

一、见微知著,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和谐。

1.关注学情就是注重学生道德成长。

“微心”德育的含义之一,即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在教师的核心素养中,师德师能是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一位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时时处处关爱学生固然可贵,但是更重要的是解决“怎样的学生需要关爱”、“在什么时候需要”、“应该怎样关爱”等问题。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是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最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教育过程言传身教最好的范例。学生课堂困惑少,勤学乐学的热情就高;教师花时间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学困生、问题生就少了。教师一方面熟悉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帮助其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在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学校利用课改契机,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引导教师备学生、备学情,转变教学模式,激情引趣;科任老师开设微信公共账号,每天将自己制作的微视频到该账号中,利用微课、微视频、微电影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微课作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疑难的“点睛之笔”,通过微课等学习资源,帮助学优生进行知识的提升与迁移,对学困生及时进行指导与点拨,大大降低问题学生的比例。

2.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小孩画的这些公仔还能获奖上教育网。”,家长会后,一位成绩平平但酷爱漫画学生的家长对班主任说。课堂归课堂,活动归活动,在校就是搞好数理化等文化课的学习,如果有哪位学生有文化课之外的爱好,便被看做是不爱学习的问题生。这也许就是传统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指出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始终是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德性养成的主阵地。初、高中学生在知识、情感上需要什么?个人品格和能力方面应该着重发展什么?这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教学的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尤其注重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化建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发展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与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将心育课程、青春期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和其他德育主题活动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人尽其才,发挥特长优势,实现课堂内外知识有机衔接,既锻炼思维、增长见识,又丰富阅历、提高实践能力。对新入学新生,开设军事训练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系列选修课程;对初、高中低年级开设三防教育课程、青春期教育课程、法治教育课程;对高年级开设系列社会实践教育课程、励志教育课程。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感恩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等德育课程则贯穿于全校三个年级每个时段。

二、以“微”育人,精细管理,促进学生思与行的和谐。

1.实施精细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

粗放、层级多是传统管理低效的根源,这种管理模式表面上看一级抓一级,但部门多,指令在传输过程中经历环节复杂,导致内耗增加,传输信号失真。我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分部管理,学校按年级分为四个工作部,每一个部各配备一位副校长和德育、教学行政,设置两名年级主任,五个人组成部委领导本部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副校长为部负责人。分部管理是学校扁平化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学校党支部和行政的领导下,形成简政放权、各负其责,工作上又相互良性竞争的一种工作格局,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特长的发挥更直接恰当;学生思想状态、学习状态的把握更精准到位,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持续推进“微”德育。

三国刘备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细微处入手”,以身边小事教育学生,促成学生展开思考和行为纠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从大处着眼,就要明确一个目标:实现学生思与行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有认识、有行动、有提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把握一个理念,即良好的品德养成从细微处做起。在这个理念指导下,遵循三种策略:一是“微而精”的策略,取材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小而有针对性,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二是“微而实”的策略,篇幅小而完整,适合学生年龄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三是“微而活”的策略,小而新颖,有创新性,不枯燥乏味,对学生有吸引力。在实施的途径上,注重坚守五个节点:课堂、操场、食堂、课间和家庭。校园内以学生干部队伍为主力,在学校、管理部和班级三个层面加强人力管理的同时,分门别类地制作大批德育微视频、微课,利用班会、级会、校会、家长会开展教育。这些教育素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三个维度展开,促进学生“学、问、思、辨、行”。

三、以心育心,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促进身心智的和谐。

1.加强心育队伍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配备了两位专职心理专业教师;所有班主任、科任教师通过了心理教师C证培训,30%的在职教师参加了A、B证的培训课程;有三位教师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学校在编撰心育校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普及性心理n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了更大的心育课堂。在全区中小学中首先配置了专业心理分析软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在新生入学时通过网络测试,收集学生数据,为每一名入学新生建立追踪性心理档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心理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传播健康心理理念,为学生舒缓青春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减轻学习和家长期盼等方面导致的压力;学校通过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家长QQ群、微信群等途径,将心育课堂延伸到家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做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心理问题全覆盖,从源头上杜绝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2.整合资源着力做好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幸福感,通过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学校持续推进心理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不但借力于市教体局、卫计局通过专题培训、专家巡回沙龙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消除亚健康心理状态,而且发挥区“心理医生进校园”、家庭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等专项活动效能,在教师中定期开展团康拓展训练,开设十几个教师社团,活跃教师身心,使教师心理发展力不断增强。同时学校通过家委会、社区等途径,积极引进社会公益机构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康活动,帮助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家庭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保障师生身心发展的和谐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以文化育人,构建育德多维网络,促进育德环境的和谐。

文化,是一种内心认同,是心灵深处的感触、思考,然后外显于行的过程。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沃土,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心育的过程。

小丽是个娇小秀丽的初二女孩,最近在学生中十分活跃,不但生活用品成人化,还经常呼朋唤友地开Party,很舍得花钱。但是她的课堂表现却令班主任担心,经常打瞌睡,学习每况愈下。更糟糕的是,有一天学校德育处老师接到一个邻近城市中学生打来的电话,向学校投诉小丽网络欺骗,网购一件化妆品收了钱没发货。经过了解,小丽的父亲说小丽假期与表姐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回来用妈妈的身份证开了一个淘宝账号,自己做起了“网商”,在网上推销化妆品之类的日常用品,能赚点钱零花。这次被人投诉是汇了钱去上家,但对方迟迟未能发货,导致不能如期交货给买家。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性工具,以其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商业性、便利性等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网络和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未成年学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家长不甚了然,在学生使用网络从事不该做的事情时,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挖掘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网上德育阵地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要提防学生网络运用不当形成网络污染,严重陷入网络欺诈乃至犯罪等消极因素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联系,发挥各级关工委、社工机构和心理辅导机构作用,关爱特殊家庭学生和学困生、贫困生;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建构和谐班级,开辟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介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以心育德,则心通、理顺、行端、学成。“微心德育”,使德育工作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让传统德育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杜时忠,著.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强调,2016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抓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支持各地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00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达标验收工作。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改造。

二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动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项目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总结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实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外教育和劳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合理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以“每天两个大课间”为抓手,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推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是抓住关键提高质量。幼儿园要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基础教育要突出抓好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要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抓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一市四县两校”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我省高考、中考、小升初等相关配套政策,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本科三批和专科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三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解决检查评比多、随意性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编制、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县域内教师编制的统筹调整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宣传贯彻好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开展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活动,对民办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五是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优势,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

六是按照规划编制方案安排,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抓公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发改、土地等部门,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从制度上保障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三是精准帮扶特殊群体,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落实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实施“一人一案”,确保我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0%以上。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四是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完善小升初的招生办法,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五是加强民族教育。会同省民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

抓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以“河南最美教师”为引领的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师德考核、监督与奖惩办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今年将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2万人以上,完成“国培计划”26万人,免费为乡村教学点培养1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今年,我们将整合原有的中小学“中原名师”、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高校教学名师等评选,设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原名师”评选项目,打造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品牌。

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中小学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高校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业文化价值观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1-03

所谓工业文化价值观,就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对人们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总和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的摇篮,工业文化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总体上与新型工业化要求是相符合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懂、不爱工业,对我国现代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不高,工业文化价值取向、价值标准扭曲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才能收到好的实效。准确把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状况,并探索有效教育对策,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尽之责。

一、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特点

课题组于2016年4月在柳州市3所高职和4所中职学校的1000多名师生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的认知不足,对工业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度总体不高。调查中,27%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读书是因为想进企业工作;32%的学生认为,选择就读的专业是因为“自己喜欢”;53%的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对口职业只是“有点了解”,18%的学生完全不清楚,也就是不到三成的学生较为清楚地知道所读专业今后干什么工作的。学生盲目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表明他们对工业的认识是不足的。调查还显示,仅有2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65%的学生表示“说不准”,9%的学生表示不会在柳州工作。在表示毕业后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中也仅有42%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不会在柳州工作的学生,14%是因为不喜欢柳州这个工业城市,22%的学生是因为觉得在企业工作太辛苦,22%的学生是因为工资收入太低了,11%是因为柳州工作、生活的环境太差。在关于工业文化认同和自信度的调查中,当问及“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你在别人面前有何感受”时,仅有10%的学生会打内心里感到自豪;32%的学生觉得很正常,没什么特别感受;4%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其他的则表示“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工业缺乏挚爱的精神,对工业的情怀不深,对工业文化缺乏足够认同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的内生动力,毕业后在工作中往往缺乏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难以成为现代工业化的生力军。

(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定位的认知模糊不清。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应该怎样发展”时,42%的受访学生选择“不好说”,11%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白领”,10%的受访学生认为在企业里当“蓝领”,17%的受访学生认为先当“蓝领”后当“白领”,8%的受访学生认为无所谓,要根据自身能力和企业需要而定。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后频繁跳槽的现象,20%的学生持赞同态度,32%持不赞同态度,48%的学生则是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是模糊甚至错误的,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其择业和就业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容易缺乏劳动观念,好高骛远,工作不安心,甚至成为“啃老族”。

(三)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淡薄。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将来工作的企业因为一时效益不好,给您的薪酬达不到原来的水平,您会怎么做”时,29%的学生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14%的学生选择“哪怕违约也要另寻出路”,46%的学生选择“还是先留下来,实在不行了再另寻出路”,9%的学生选择“不好说”,甚至有1.3%的学生选择“宁愿回家呆着”。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聘简历造假的现象,虽然高达65%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但也有11%的学生持赞同的态度,还有23%的学生不清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诚信、忠诚意识是淡薄的。这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若得不到正确培养,在实际工作就可能出现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惟利是图等不良观念和行为,这与拼搏实干的工业精神是完全相背的。

(四)部分学生工作价值取向扭曲。受访学生在回答“评价工作有何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28%的学生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3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工作单位带来多少经济利益”,26%的学生选择“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少满足”,还有16%的学生“不好说”。在就业条件方面,25%的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是有一定程度的扭曲的。

(五)部分学生质量、责任意识淡薄。当问及“如果一件产品在生产流程中在您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做”时,虽然选择“如实报告,自己承担一切后果”的学生高达71%,但16%的学生选择“如果对自己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就如实报告”,2%的学生选择“能瞒则瞒”,还有2%的学生选择“坚决否认”。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单位有违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您知道后会怎么做”,虽然有35%的学生认为会坚决举报,21%的学生认为会极力阻止,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与自己无关,决不多管闲事,12%的学生认为会离开该单位,14%的学生觉得不好说。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是不强的。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特点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具体如下:

1.缺乏悠久的工业文化传统的熏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起步晚于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广西的近现代工业起步更晚,发展至今还不足百年历史。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这些工业文化成果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相对于迅速发展壮大的工业产业,工业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尚未被广大群众广泛认知、认同,尤其是工业文化价值观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没有得到凝炼和发展,更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正是这样的工业文化基因的缺失,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

2.深受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相对于工业文化,我国的农耕文化则相对悠久。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和农村。而乡镇工业历来都比较落后,工业文化自然也就没有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能够代代相传的工业文化价值观也就缺乏其社会存在的基础,学生先天就缺少了工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相对繁荣的则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有诸多优良的传统观念,比如敬畏规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劳动观等,但其也有糟粕,比如由小农经济而产生的小富即安、保守落后、自由散漫等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出生在、成长在乡村的学生继承的自然是这些农耕文化的基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现象,就是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3.深受士大夫传统观念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士大夫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着学生对工业文化价值的取向和评价,使他们形成扭曲的工作价值观。比如一些学生把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作为脱离“劳力者”的途径,尤其是一些高职生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今后理应成为“劳心者”,成为企业的管理者,而不应该成为“劳力者”的工人。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更大可能成为企业一线工人,因此产生失落感。

(二)社会因素。具体如下:

1.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金本主义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进入我国,干扰人们的思想观念,职业院校学生也不能幸免。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择业方面,他们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作为择业首选条件,收入丰厚、环境优雅、工作轻松几乎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的共同价值取向。而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相适合往往关注很少。在职业精神方面,一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忠诚意识,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如果工作单位待遇不好就会另谋高就”。课题组在企业一线调查时发现,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单位看成是“跳板”,一旦有待遇更好的工作单位就跳槽;一些毕业生嫌一线工作累、待遇低、没尊严,工作没有积极性,甚至责任意识、纪律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安全观念、协作观念淡薄,消极怠工,随意迟到早退旷工,稍有不顺就轻易辞职。凡此种种现象,与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受社会对待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学历导向的影响,与普通高中和本科相比,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更低等级的教育层次,而非另一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加之一些企业招收应届生时过分强调学历,甚至直接把职业院校学生“拦在门外”,结果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很大的困境。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缺乏工业文化自信,不能不说深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具体如下:

1.学校教育出现工业文化教育的空白。长期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教育,历来缺乏工业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先天不足。调查发现,职业院校作为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普遍对工业文化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业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专业入门教育、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等以渗透教育的方式开展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文化教育,但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工业文化价值观方面先天不足,后天缺补。

2.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工业文化素养欠缺。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加之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企分离的培养模式,使教师对工业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这些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十分欠缺,他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就缺乏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意识,更不可能科学地进行相应的课程和教学设计。这是导致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具体如下:

1.家庭教育缺乏工业文化价值观基本要素的培养。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90后”,中职学生基本上是“00后”,他们多数是城镇独生子女或者农村少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辈往往以宠溺的方式来爱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使世代的农耕生活所积淀的勤劳、勇敢、朴实等传统农耕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扬,相反,现代农耕生活形成的某些与工业文化格格不入的观念和意识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比如淡薄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等。因此,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崇尚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工业文化价值观缺乏了应有的思想基础。

2.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言传身教的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有的家长不注重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家长则信奉实用主义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做事能力,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勤劳勇敢、朴实节约、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没有变成为他们的自觉自信,也就形成不了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内涵,这也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先天不足。

(五)学生因素。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普遍相对较差,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成长成才和职业教育目标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普遍不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和品德修养,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既不会认真接受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更不会自觉地学习和培养。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由于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政府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政府要主动行使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职能。一是要有推进职业院校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好引领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二是政府要积极加大工业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突出工业文化元素,营造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要创建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四是政府要动员、支持、鼓励中小学做好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工作,把工业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五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强化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政策,给予社会参与主体、学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社区、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等社会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工作中,主动给学校和学生提供条件、创造条件。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与学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尤其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其次,社区、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通过社区宣传窗口、各种团体活动,积极向学生宣传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再次,报纸报刊、电台、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也要大力宣传工业文化,传播科学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三)学校担负起组织和领导的重任。学校是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主体,要承担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和组织重任。一是要做好课程设置,把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地位,统一规定学时学分、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常规化。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工业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学校要通过理论辅导、实践锻炼等渠道提高这支队伍的工业文化素养,由这支队伍承担具体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此外,也要提高其他课程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业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也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工业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工业文化建设,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更多地包含工业文化元素,使学生在隐性教育中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四是要依托校内工厂、实训基地、企业、博物馆等建设好工业文化价值观实践教学基地,并把实践教学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切实开展好实践育人工作。五是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课程网站、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介,加大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主动占领思想阵地。

(四)家长做好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其次是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成才观,农村的家长更要转变小农思想和士大夫传统观念,正确看待子女的成长成才问题。再次是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用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中的精髓教育子女,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工业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欧阳娟.论高职大学生的工业文化价值观[J].传承,2014(1)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柳州市职业院校学生工业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5BRL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