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培训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活动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培训体会
今天有幸参加了毛兴东老师关于“读懂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的培训,毛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所进行的培训,一是区域活动的现状;二是区域活动的观察;三是区域活动的指导。在这一上午的学习中,我对区域活动的理解加深了许多,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在本次培训中的收获与体会。
一、区域活动不是“装饰”或“附属”,而是具有独特的价值的“宝贝”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它是幼儿园教育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区域活动占了很大一部分,幼儿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充分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因为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充分发挥自主性。所以区域活动的价值是独特的,它不同于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能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发现和创新,在区域活动中,孩子的双手和头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探索、操作,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来获取经验。
二、观察要有“三明”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观察,教师在区域活动的观察是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也是为了后续能够对有幼儿提供有效的指导打下基础。
其次是要明确怎样观察,区域活动的观察不光光是用眼睛看着孩子不出安全事故,还要通过全面观察来巡视幼儿的整体游戏水平和状况;教师蹲下来通过重点观察来看幼儿游戏的内容,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走进幼儿的内心,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世界;通过个别观察来看“人”,具体眼前这个孩子能否在区域活动中有所发展,能否实现“跳一跳,桃子到”的最近发展区。
最后要明确观察什么,区域活动的观察需要多方面的观察幼儿,幼儿的兴趣、幼儿游戏行为的持续时间、幼儿游戏行为的目的性、幼儿游戏行为的类型、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状态以及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因素。明确了这三点,也就把握了对幼儿区域活动观察的重点。
三、指导要有“招”
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不是随意的指导,而是要有意识的指导。这里的有意识指的是教师要明确指导的形式、介入的形式以及指导的方式。
在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时,教师可以通过间接指导的方式,例如通过不介入幼儿的活动的介入形式,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同伴之间的学习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接受,并且在与同伴学习的过程中,为幼儿相互交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式的介入方法,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世界中,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情景游戏中,例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幼儿在进行家庭区的游戏,她们穿戴好服装要开理发店,但是他们迟迟没有进入游戏中,这时我以“顾客”的身份进入了游戏,我对他们说:“理发师,能不能帮我用剪子剪剪头发啊?我头发长了”,这时其中一名幼儿用小手比划出剪子的样子来给我剪头发,剪完头发之后我对他说:“理发师,剪完头发了可以帮我洗一洗吹一吹吗?”说完,另一名幼儿就从家庭区找来了吹风机要给我吹头发,在我理完发后我用纸假装钱给他付了钱,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随后他们就开始了互相理发的游戏。
篇2
根据党委的安排布置,我们党支部于近期举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培训。邀请了市委党校教授张xx主讲《以精神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实处》和《如何强化反腐倡廉工作》等重要学习内容,xx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副教授张xx主讲《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队领导、机关部门负责人、实体中干和实体分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9日上午,张xx教授带领大家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的历史回顾,分析“”的主要表现,强化对相关理论和中央精神的思考理解,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对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重要意义。重点强调检验我们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法宝。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关键期,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但唯一要坚守的,就是党的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新的时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刘xx教导员在下午的培训中,结合他多年的办案查案经验,列举实例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发案原因等进行剖析,阐明腐败的危害性,并就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提出了防范措施。讲述中的违法案例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给与会人员上了一堂自重、自警、自律的警示教育课。
10日上午,张xx副教授联系社会实际和地质行业特点,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析压力的定义及来源,以贴近生活的新闻热点和事例引导与会者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通过现场测试、试验等互动形式,浅显易懂的介绍了36种压力化解与情绪管理的方法。
培训会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就培训的收获谈体会,收集需要队为基层解决的问题和为职工办哪些实事,征求对队领导班子和个人的意见及建议。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篇3
“我爱祖国海疆”航海建筑模型竞赛总裁判长姜招银首先为学员们介绍了如何组织青少年开展航海模型活动等内容,详细解读了2016年新修订后的“我爱祖国海疆”竞赛规则,并就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针对新改版后的沙船项目,姜老师采用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为学员们做了讲解,令大家受益匪浅。
随后,遥控帆船世界冠军龚群星重点讲解了中天模型“白马湖”号遥控帆船的竞赛规则,详细介绍了帆船各部位的名称、功能、作用以及遥控帆船的操控方法等。市模型专家程明君则重点介绍了模型飞机的相关知识,他用通俗的语言将模型的结构、飞行原理、制作方法、调试技巧等教授给大家。全国航空模型冠军江山专门介绍了大型遥控模型飞机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提高遥控技术、技巧等内容,并用自制的遥控纸飞机在操场为学员们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除了理论技术方面的培训外,本次培训班还设立了一个重点培训课目,以使每位学员都能了解和掌握”白马湖”号遥控帆船的外场实训操作。经过专家老师的现场指导,学员们很快就能上手,基本掌握了操控帆船前行的方法。
篇4
关键词: 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 存在问题 对策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既不同于过去我们开展的课间操,又不同于过去我们理解的课外活动,它是在原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育课余活动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时间要长于课间操,内容较课间操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练习强度更为适宜。我通过对本地多所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资金不到位,场地、器材设施就很难有保障,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又因近几年来各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学校人均运动的场地和可供学生活动的器材不足。在一些学校中,场地的不足、器材破旧、设施奇缺和简陋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些人均面积少或是一个班学生抢一个篮球、足球玩的现象屡见不鲜。
2.传统的课间操仍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模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各学校有较大的弹性,它给教师灵活处理和安排的权利,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目前,校与校之间差异很大,每个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环境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各班学生的生理、心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也存在着差异,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一些体育项目,但在大课间活动推行的一些学校仍以传统课间操为大课间的活动模式。
3.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问题有:第一,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场地设施包括学校对场地的合理布局,一些设施自身的安全功能等。第二,整个学生运动场地的合理安排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的学校,学生运动空间场地极小。第三,一些学校的项目设置的安全问题,例如老鹰抓小鸡是学校里很常见也最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游戏,但是在各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里,绝大部分学校都很难开展,因为它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再如快速追逐跑游戏,安全隐患很大,不适宜大课间开展。第四,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在大课间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二、相应对策探究
1.加强对各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支持、监督和管理。
教育局、体育局等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初中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的投入。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与管理,对未能顺利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针对其情况进行监管,使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
2.项目安排应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发现部分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为灵活,但大多数只是为了便于管理,而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各校应在活动内容上尽可能地丰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兴趣爱好;针对部分学校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较为单一的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学校规定与自愿相结合的形式,在体育器材上,可以在学校器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制小器材,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3.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校领导、老师、家长等加入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给予学生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由于初中生对他人依赖性较强,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刻意表现自我。榜样的力量对初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因而各初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邀请学生家长、校领导等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促进家长及校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进而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4.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生一般较为活泼、积极、好奇心强、爱模仿,应从物质、精神、制度方面,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关建设。如在场地器材建设上,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明显的地方,让学生经常看到,进而调动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精神建设上可以请一些知名的运动员,为学生进行一些表演,进而刺激学生模仿、学习。为促进各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各校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5.建立科学的、系统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不少初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不够系统,各学校重视程度不相同,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活动管理体系。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应根据学生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项目、人员等。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必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项目,不能为便于管理,整齐划一,而不顾学生的感受。
6.加强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再培训。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管理者的水平,因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我发现,各初中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培训不仅少而且不均等,重点初中机会相对多些,但普遍现象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各校管理者的需求,因而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者的培训上,有关部门应加强支持,针对不同学校出现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另外,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在自己摸索的基础上,走出大课间开展中的种种困境。
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关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初中体育教师对此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宝凤.美国、日本、加章大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1994,(5).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8
大课间体育活动自推广以来,因其活动内容丰富和练习强度适宜等因素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欢迎,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对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和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都起到明显的效果。然而在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因素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当前,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较多,根据影响因素产生的主客性进行分类,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客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民间体育传统优势等,这些都对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
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政府对学校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决定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体育器材、运动场地等物质条件的数量和质量。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还会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的建设,影响到居民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习惯的养成,间接地影响到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水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城市普遍偏低,投入的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难以得到扩建改造,体育器材设施难以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配置多数不足,体育器材达标率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2.民间传统体育
我国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具有浓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往往与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学校大课间活动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地域的小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与当地民间体育运动的火热程度具有很大关系。因此,将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会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推动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目前许多农村小学还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民间传统体育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当地民间传统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影响了小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观因素
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监督与管理等,这些都是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能否提高的决定因素。
1.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是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决定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全体教师是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将直接决定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多数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内容不多,还是被动地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了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另外,许多农村小学不仅体育教师数量配备不足,而且非体育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有关组织、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培训,使得非体育教师组织、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能力偏低,从而影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
2.内容与形式
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好与坏的关键,也是学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源泉所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应根据年级特点,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保证基本的练习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得到充分显现和发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来。可是,当前许多农村小学没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地方特色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着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的不良现象,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3.监督与管理
日常监督与管理是促进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在推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方面,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和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那么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一定能够蓬勃发展,取得丰硕的果实。反之,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刻,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否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对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内容、形式和方式都缺乏严格的要求与质量评定,那么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起来的随意度就会很大,会出现检查时轰轰烈烈、平常冷冷清清的不良现象,进而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可行策略
针对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提高的主客观因素,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努力促使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命力,使之真正成为增强学生体魄、健全学生心智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优先增长机制,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各级政府应根据《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主导作用,建立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优先增长机制,按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将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纳入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合理地纳入到当地农村公共体育场馆规划之中,主要建设体育场(馆)、塑胶操场及大众普及类体育项目的体育器材等,不断完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条件,使农村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区域内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均衡,从而不断满足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要,促使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和素质教育蓬勃发展。
(二)引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来增强大课间的活力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集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技艺性、健身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因此,在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中引入民间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有利于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农村小学有必要充分挖掘当地民间体育资源,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积极引入民间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我校为了使民间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在引入方面能够做得更好,专门聘请有关农村民间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如舞狮、广场舞蹈等课外指导教师,到校对师生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师生参与民间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的能力,确保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的质量。同时积极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民间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和课题研究开发,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方案,使民间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在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及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大课间活动的主要骨干力量,是活动的核心策划者与组织者。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班级在大课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锻炼的兴趣。如在以跳绳作为主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我校体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制一套适合小学生的绳操,给每个班级制定了特定的跳绳游戏:跳绳跑、分组跳绳PK,跳绳加移步换物等一系列游戏,让学生感觉到跳绳玩法多样有趣。农村小学的专业体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无法同时顾及多个班级,这就要体育教师发动全校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来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体育技能培训,包括体育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安全预见能力等培训,使全体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能够胜任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我校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之前,对全校教师和每个班级选出的学生体育骨干进行培训,宣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把活动的方案和各项要求传递到每个人,确保每一位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积极采纳各位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全面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提高教师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组织管理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安全开展。
(四)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
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应该充分发挥每一位师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提倡自制器材和自编活动内容,改变原有大课间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变成根据年级的不同,项目和场地的不同等来组织开展多种的活动形式。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划分年级方阵,各年级按照学校一周的活动安排表,在指定的地点自由开展属于自己方阵的活动项目,一个年级为一个方阵,各方阵充分展示自己年级的活动特色,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虽然活动地点分散,但组织形式灵活,便于协调,容易展现各年级、各班级活动特色。同时,我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注意活动形式多样性,低年级重点开展以提高兴趣为主的游戏性内容,动作简单易学为主,内容新颖,定期更换内容,保持低年级学生的活动热情。高年级在技巧和难度上要略高,做到动作优美,经常变换花样,保证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多种活动技能。
(五)落实大课间活动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贵在落实。活动方案包括具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班级与负责教师、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学生进出场路线、自编操、运动器材的准备、音乐以及安全问题的防护与应急措施等等,大课间活动方案涉及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宽、运动内容复杂、组织与控制难度大,这些靠某一些人来做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全校教师的协同配合。在组织大课间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形成校长统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监督与管理措施是任何一项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还要制定专门性的切实可行的监督与管理措施,制定科学的活动评优细则,全面落实日常监督与管理,对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班级与教师进行鼓励与奖励,对消极对待的班级与教师进行批评与教育,保证大课间活动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协同配合,确保每项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正常性和有效性。
总之,农村小学要切实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主体作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身体的时间,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娱乐学生身心,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切实提高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1):714-716.
[2]纪成周,钟声.影响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六大因 素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 年10 月(14):95.
[3]殷志江.开展大课间要注意的八个方面[J].中国学校体育,2002(6):50.
篇6
关键词: 长株潭 社区体育 现状 发展趋势 建议
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社区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大大提高,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一位人”将转变成“社会人”。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社会社区化,社区社会化”已成为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问题的落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尤其从体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社区体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愈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1.长株潭三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1.1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指导状况。
目前,长株潭三市市区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主要以街道社区体协为主,其它区域性体协为辅,其基层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街道社区体协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的形式共同组成。其中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低价有偿服务为辅。据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者和指导者,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女性多于男性,学历偏低等现象;而社会指导员的等级结构也不合理,国家级为0,国家一级占0.2%,国家二级占3.5%,国家三级占48%,无级别占48.5%。可见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低等级的居多。调查中还发现,指导者仅部分受过专业培训,很大一部分都是无证指导,未受培训的占59%。有的指导者只参加培训,获得等级证书却并未从事指导工作。这种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社区体育场所、经费来源状况。
长株潭三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有5种。在辖区周围场所活动的人占总人数的61%,广场活动的占20.3%,公园活动的占14.7%,学校、企业、体育场活动的占4%。可见人们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健身半径。作为社区体育,虽然在概念上有一定的界域,往往在现实中极易理解为一个生活或工作区的健身活动,但是健身人员的流动和个性选择能够给社会的体育甚至是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活力,使社区健身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的交流和进步中,而参与人员健身半径的大小则可以透视出社区体育的活跃程度。根据长株潭三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半径的调查统计,健身半径(km)小于1km、1~2km、2~3km,大于3km的比例分别为58.4%、28.3%、8.8%、5.5%。可以看出,距离越近选择比例越高,而且以1km范围内的比例最高,占半数以上;大于1km的健身活动比例下降到28.3%;2km以上的比例在15%以下。可见,长株潭三市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相对较为固定,活动半径较小,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同时在调查中发现,长株潭三市有不少体育场馆的利用率非常低,使得体育场馆闲置,从而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
长株潭三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府,主要用于建设体育设施,组织竞赛等;二是辖区单位的集资、赞助,主要用于购置健身小器材和健身服装,也有单位直接发放器材和服装,而非现金;三是自筹,如个人缴纳会员费等,主要用于外出搞表演活动等。
1.3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状况。
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活动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它的主要项目有:健身操、健身舞(交谊舞、扇子舞、秧歌舞)、太极拳、木兰拳、门球等(见下表)。这些活动的开展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天气、设施等条件的影响。据调查结果显示,晨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每个健身点在25~180人之间,平均为37人/次/健身点,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在45~120min,平均活动时间为65min/次,体育活动的频率为每周2~7次,一般以小规模活动为主。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区体育的健身内容主要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现代运动项目极少。这与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人群的年龄有直接关系,参与者以中老年为主。在练习的内容中参与项目的人员有其性别差异,女性参加活动的人数多于男性人数,中老年人多于青少年。男性的活动项目以太极拳最多,占26.5%;女性的活动项目以健身操、健身舞为主,占29.5%。经常性体育竞赛内容多种多样,有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等,各社区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本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活动更受人们的欢迎。体育竞赛项目的安排一般是按照季节来举行,有时也会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
1.4社区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长株潭三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工作压力大、易疲劳,没有时间锻炼”的占66.10%,“没有场所开展体育活动”的占40.60%,“家庭经费受限制”的占17.60%,“社区组织体育活动困难”的占11.40%,其它原因的占4.30%。这说明现阶段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仍是场地设施和经费。
长株潭三市社区体育组织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制度不健全是制约长株潭三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尚未理顺,人们对市场经济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同时,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者缺乏专业的科学管理知识。据调查,长株潭三市社区体育晨晚练站的体育指导者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40%。大多数还是依靠离退休的体育积极分子及体育志愿者,而其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水平都有限。
2.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2.1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化。
随着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社会管理职能逐步转移给社区,相应扩大了街道社区的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不但对居民小区有影响力,而且对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为此,依托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在人、财、物方面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保障,有利于整个街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可能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化。
2.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联系将更加紧密。
我国教育系统有大量的体育人才和场地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证明,美、英、日等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是对外开放的,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的场地设施,以缓解场地的缺乏。同时大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将促进社区健身科学性的发展。
2.3 社区体育活动方式科学化,形式多样化。
长株潭三市作为湖南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区域,有着良好的社区体育活动环境。长株潭三市的体育院系与省市体委相继培养了一批不同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社区体育活动方式科学化,形式多样化。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晨晚锻炼中,韵律性、表演性、传统性的活动内容将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它竞技化、非竞技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将受到人们的欢迎。晨晚练活动和表演比赛已难以满足全体社区人员的体育需求,楼顶、庭院、家庭等多样化体育活动和竞赛将得到全面发展。
2.4 社区体育活动时间业余化。
长株潭三市街道社区体协和一些区域性体协开展的体育活动还没有做到业余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编制的压缩,工作节奏加快,非业余化的体育活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清晨、傍晚、双休日、节假日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社区体育活动时间的业余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3.建议
3.1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引进社区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加强社区内不同单位的合作,如学校与社区联合、企业与社区联合,以实现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设施等资金的共享。
3.2继续发展基层政府在社区体育组织建立及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公益性民间体育组织,使之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未来社区体育活动的重要力量,进而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3.3体育管理部门可参考国外经验,与民政部门共同制定社区内正规民间体育组织建立的条件和程序,并对其发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建议参照社团登记管理条例适当放宽社区内体育社团建立的条件。
3.4 加强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队伍的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尽快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
3.5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逐步完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形成网络化管理,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体育职责,设立专职、专人管理社区体育,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区体育投入的渠道,并继续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管理的投入,为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绍艳等.大连市在职人员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2).
[2]王锋等.社区体育建设的难点.体育学刊,2002年11月第6期.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体育 新思路
一、明确思路,促进体育特色发展
第一,每所中小学都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本校场地情况和体育教师的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至少一个体育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主项,力争达到高水平、高层次,在此基础上发展多种特色体育项目。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指导和服务。
第二,引导每一位中小学生广泛涉足、参与各种体育项目,在获得多种运动体验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运动天赋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至少要熟练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不断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发展工作思路应以广播操为基础,将特色体育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体育兴趣相结合,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所有学校在执行部颁广播操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学校特色,各校老师都要创编了有特色的自编操。形成本校特色。
通过开展多种特色体育活动,并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和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抓。不仅保证活动时间,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提高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建议领导把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深研课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特点,应该让教师走“自主探索”的体育课堂教学之路,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搞一刀切,教学竞赛不规定唯一的评课标准,提倡“”。“求同”指的是要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共同性的目标。“存异”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提倡百花齐放、各具风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教师的思想,体现教师教学的特色。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应当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一堂课要“教学有法,学练有量,师生有情,身心有得”。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有法并得法.学练有量并适量。教师有激情,学生有热情,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并有收获。要发挥好课的示范作用,形成了“看课有记录、观后有研讨,课后写心得”的体育教研制度。中学、小学要经常进行常态课观摩与交流,最好不定期的进行教学督导。 我想如果这样会对提高我市体育常态课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三、研训一体,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交流分享、案例设计和总结展示等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考核。
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达标纳入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采取“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建立体育教师奖励机制。为了鼓励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也为了培养体育骨干人才,每年年终评选出若干名优秀体育一线教师进行奖励。每年召开全市体育工作大会,对获奖者颁发荣誉奖章并奖励一定数额的奖金,鼓励体育教师积极进行体育课改。
四、加强管理,提高体育工作水平
一是体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继续延用传统的体育管理方式,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利用各类数据信息科学地、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设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网”。以此为平台,建立了学生体质监控系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字化、无纸化和网络化改造,实现了学生的体质监测和体育测试结果的即时反馈。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从体育教学课程管理、体育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成绩管理、体育科研活动管理、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等几个方面实施,促使学校的体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是体育评价科学化。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保障。建立了由体育教学评价、竞赛成绩统计和体质状况监测三个方面构成的三维评价体系,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北京已有成功的经验)。开展体育教学评价,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关键是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评价一堂体育课是否成功,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学生是否承受了合理的运动负荷。第二学生是否学到了一定的体育技能。第三,学生是否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
在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中,我认为要做到“评价有标准,特色无框架”的原则。鼓励体育课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鼓励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给教师营造更能展现自己风采的教学氛围。
开展体育竞赛评价。体育竞赛是必要的体育活动途径和方式。要建立了“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评估制度”,每年把学校参加的各种竞赛进行统一量化评估,形成了激励机制,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活动的普及。
要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常态教学规范化,将课程标准新理念贯彻到每个课堂;教师培训制度化,使体育教师成为善于反思的教育者;校本课程多样化,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展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开展的各项体育课外活动,并综合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体育师资等基本情况。最后整理收集到的资料,采用文献资料、走访座谈、问卷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体育场地器材、师资调查情况 现有体育教师2名,在校学生1992名,师生比例0.1%。
该校运动场地,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都有,但数量较少学校存在体育设施短板,师生比例很低,师资明显不足。
体育器材方面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拍)、网球(拍)、跳绳、杠铃、哑铃等数量较多。
2、开展现状与参与人数调查:调查研究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有三种:(1)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组织:有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田径运动会,(2)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有乒乓球比赛、五人制足球比赛、三人制篮球比赛、网球比赛等。(3)运动训练:主要是在体育老师指导下开展的篮球、足球、田径训练。其中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组织参与人数比例:篮球比赛比例为11.45%,足球比赛比例为8.4%,排球比赛比例为13.86%,田径比例为30.92%。学生社团(协会)组织的参与人数比例:乒乓球比赛为11.04%,五人制足球比赛为3.1%,三人制篮球比赛为5.2%,网球比赛为1.56%。参与运动训练的人数比例为3.51%。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无论是学校体育部门还是社团(协会)组织的类型较少,参与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并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活动开展频率。
调查研究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每年开展一次,五人制足球比赛、三人制篮球比赛、网球比赛为每学期开展一次。运动训练每周开展两次。
只有运动训练开展的频率较高,其它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频率较低。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1、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并且有较多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课外活动。
2、体育锻炼的意思薄弱,场地器材的不足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外活动开展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开展类型较少,开展频率较低。
建议:
1、因地制宜,在学校体育教师较
少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如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团委老师。
2、完善制度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如加分制度,对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在综合考评方面适当有所加分。
3、完善体育社团、协会,加强体育骨干的培训辅导,培养体育活动带头人。
篇9
1.1、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聋生对社会的认识
许多聋生心理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为缺少跟外界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认识,他们把社会想象的丑恶,从而不敢对社会进一步的产生认识。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多亲近大自然,有利于培养聋生对外界的认识,使他们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眼睛看见的美丽景色变多了,大脑的思维就会变的更加活跃,他们长时间禁锢的观点自然而然就会瓦解,并对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1.2、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聋生的自信
增加体育活动会促进聋生心理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多聋生在心理上因为听力的损坏和正常人的生活有差异而导致他们自卑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消极,缺少真正的自我认识。当一个人缺少对于自我的真正认识之后,他们就会变的不敢和外界沟通。但是在体育活动中,聋生可以忽略到听力不健全的问题,在其他事情上能做到比正常健全人还好,他们可以去帮助正常人并从中得到人们的肯定。从别人眼里得到的赞许有利于聋生增加自信,只有心理更加自信,他们才有足够的信心去和别人交流沟通,更加想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感情。渐渐的他们能在生活中的各方面找到自己的强项,找到自信并且认识到上帝给你关闭一扇门终究会给你留扇窗的道理。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造就一个良好的循环。
1.3、体育活动有利于聋生提高自身的品质
我们都知道,能从事体育活动的人身上都有着一种不可多得的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聋生而言,天生的残疾让他们在心理上就缺乏这种品质,做事情没有耐心,容易焦虑,这都是和品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多增加户外的体育活动可以让聋生真正认识到,除了自己的听力残疾之外,身体各部位的机能都与正常人无异。体育活动能培养聋生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有利于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渐渐的他们认识到,自己真实的能量远远出乎自己的意料,聋生们会变得想要挑战,敢于尝试、敢于前进。基于热爱的前提,就会愿意遵守自己热爱方面的任何规则。体育活动里的规则能缓解聋生易暴躁的情绪。让他们懂得世界无规矩不方圆的道理。
2、体育活动特有的情感拓展
2.1、缩减消极心态
经由体育锻炼,激发出来的健康情感,密切关联着乐观心态。调研结论表征着:若在很长时段内,聋生缺失了应有的体育锻炼,则很难培育出乐观倾向下的健康性格。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培育出来的积极情绪,能克服掉潜藏着的自卑等。例如:在年度以内,院校参与这一区域范畴内的篮球比赛。聋生若参与这一竞赛,则能调动起乐于交流互通、乐于进步的认知及精神。
2.2、化解掉抑郁心情
现今时段内,竞争凸显出日益剧烈的总倾向,考验着多层级的心理素养。聋生存在特有的听觉障碍,他们潜藏着的抑郁心情,会超出社会以内的其他群体。对聋生表征出来的抑郁症,通常依循药物治疗及关联着的心理疗法,但没能获取明晰的成效。这时,可以添加平常的锻炼,作为辅助特性的治疗路径。体育活动被划归成有氧运动,这种运动能协同聋生化解掉中轻度这样的抑郁表征。指引聋生去参与,能克服掉抑郁及低沉这样的心情。
2.3、增添果敢及坚韧
聋生拥有了很坚韧的自制,就能维持住充沛精力,保持高层级的毅力及品质。平日以内的体育活动,能锻炼出很坚韧果敢的独特素养。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对特有的个体素质,会凸显出挑战性。面对突发特性的挫折,只有勇于去解析及面对,才能获取这一范畴的竞争胜利。聋生经由这样的锻炼,能自觉去管控自身意志,克制住情绪范畴内的冲动,学会依循规则去竞争。遇到突发特性的情形,也能审慎冷静去面对,做出果敢决定。这样的素养,是体育培育出来的独特素养,有利于促动全面性格的渐渐形成。
3、通过体育活动在培养聋生心理素质的前景
综上所诉,我们明白了增强体育活动对于聋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多么的重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相继重视到了体育活动对质直接影响着体育的教学工作,两者关系紧密,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目前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教学、训练、组织、创造以及职业修养等能力,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体育人才,导致如今大学体育教师素质都比较低下,因此日前各大高校要想深化改革体育教学的模式,就必须先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关的制度,定期的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为以后体育教学的改革建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但对体育的教学质量有所推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错误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只有保证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才能够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尽最大的可能发挥体育在教学中的力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结论
篇10
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凡符合条件,履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责者,均可根据本制度的规定,申请并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既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又表明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负有重要的责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为:进行体育活动指导及各种身体练习的基础指导,使人们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学会科学锻炼;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技术指导,通过指导,使人们 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并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甚至可以指导较高水平的运动技术; 负责体育保健指导,医学监督,并以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人们锻炼;负责制定体育锻炼计划;负责健康测定评价、体质测定评价;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除了对已经组织起来的集团、俱乐部进行组织管理,还要通过举办讲座、教学活动,将没有参加体育活动和没有组织的体育人口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群众体育研究;宣传、发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商业体育设施指导和管理;健康管理和安全管理。
2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现状
2.1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结构
图表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仅为0.80%,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72%,二级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占36.97%,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52.5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应是金字塔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还应进一步完善,使其更趋合理。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和年龄结构
性别
比例
年龄
比例
男
58.35%
40岁以下
37.77%
女
41.65%
41-60岁
49.89%
60岁以上
12.34%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中,男性占58.35% ,女性占41.65%;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中40岁以下占 37.77%,41-60岁占49.89%, 60岁以上占12.34%。可见,性别结构中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别不大;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中年的比例较大,老年也占相当比例, 30岁以下的比例较小。
2.3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结构
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结构中,研究生占0.08%,大学占36.35%,中学占54.61%, 小学占 9.05%;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中,5年以下占31.71%,6-10年占39.60%,11-15年占 18.7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状况中,公务员占21.74%, 教师占 25.95%,工人占20.48%,农民占7.08%,其他占24.75%。总体来看,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文化程度偏低。
3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欠科学
我国于2001年10月8日才正式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另外,《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大纲、教材编写规则》、《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规则》等规章也才刚刚制定完毕这些法规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明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定制度,对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在机构设置上,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咨询机构与监督机制,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此外,多头管理给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不便,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定位的模糊,给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造成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应现实的需要,应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系统,建立国家和地方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制法规,规范这一行业。
3.2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目标不够合理
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等级的主要职能
等 级
主 要 职 能
初级
能够运用基本技能指导练习对象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基本运动素质。
中级
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练习对象的情况指导练习者提高专项技术水平。
高级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技能完成技术指导工作;能够为从事不同职业者、残障人、需要控制体重者提供健身服务;能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主旨训练和管理能力。
指导师 能够独立解决技术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胜任康复锻炼指导工作;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训练;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和科研能力。
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各等级主要职能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级别而没有类别,社会体育指导员仅仅具备了等级的职能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的居民的健身需求,还应有类别和运动项目的划分,如在分类上可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休闲娱乐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等。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目标较为笼统,针对性不强,与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相符合。
3.3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健身指导率不高
调查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仅为59.11%,而发达国家如日本指导率可达98%,说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不高,一方面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培训中诸多不足有关,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学历层次高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他们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力;另一方面我国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量较低,参加社区、辅导站及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者只占总人口的1.84%,没有实现有限的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我国体育活动点、晨晚练点、体育活动辅导站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兼职和离退休人员比例较大,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指导服务和指导率。
3.4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的其他不足
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平衡因素,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别之间的比例不平衡,两种类型的社会性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不平衡,指导员的现有数量与全国总人口及城乡体育指导站发展速度不平衡;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4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对策分析
- 上一篇: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下一篇: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