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文化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文化特征

篇1

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法”的分类方法,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篇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0XTY0008)。

作者简介:孙庆彬(1966-),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

摘 要:日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倚重艺道形式、揉入禅宗智慧、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礼仪程式等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格;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关 键 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日本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45-04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Japa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UN Qing-bin,ZHU Bo-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lin Normal College,Yulin 537000,China)

Abstract: Japa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re provided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elying heavily on art forms, blending in Dhyana wisdom, focusing on ethic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courtesy procedures, etc. As for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China, we should focus on its construction at the spiritual level, deeply dig up 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s, boots its cultural characters; in terms of specific oper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dig u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art forms, but also refer to Japan’s experiences in operating art forms.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sports culture;Japan

从大规模地模仿唐宋,到明治维新时学习欧洲,再到二战后学习美国,日本经历过多次宏阔而深刻的体育文化涤荡。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做得较为成功: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如空手道、弓道、柔道、剑道、相扑等,不仅完整地留存至今,惠泽日本国民,而且已走出国门,显露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必隐藏着某种文化奥妙。反观中国,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传统的体育价值体系正遭受冲击和侵蚀,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边缘化、碎片化[1]。探究日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对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1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1.1 倚重艺道形式

“艺道”,日本辞典《广辞源》给出的释义为:(1)专门的学问和技艺;(2)技艺中蕴含的原则、宗旨、神佛教义和宇宙原理[2]。这表明,日本艺道中不仅含有“技”,也蕴含着以“原则、宗旨、神佛教义和宇宙原理”等为内容的“道”。日本民族体育的最显著特色就是采用“艺道”这一文化形式,将形而上的文化观念注入到技艺当中。习道者不仅要习“技”,还要悟“道”、体“道”,并在“道”的引导下完成身与心、技与道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身体健康、性情得到陶冶和精神得到砥砺。

对于任何体育技艺,日本人一旦认定其有潜在的文化价值,便很快进行钻研、吸纳和改造,揉入本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添加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发展成侧重精神修炼的艺道。被称为“技”的体育,一旦完成从“技”到“道”的升华,就意味着求真的大门被打开。以弓道为例,“全日本弓道连盟”将弓道规范为“射法八节”[2]――站立、校正姿势、备弓、举弓、拉弓、开弓、放箭、箭与心的延续等8个动作,训练时对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千百次地重复练习,直至中规中矩,精确无误”[3]。弓道固然有着典雅而严整的动作程式,对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但弓道的要义却不在此,掌握技术并不是弓道练习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由技入道”,即通过周而复始的“技”的练习体悟“道”,从中反思、内省、感悟及触动心灵的体验。日本艺道往往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家元,家元中权威人物,起着维持技艺传承、保护艺人利益的作用。以棋道为例,早在江户时代就已建立起“家元制”[4],形成了独立的艺道组织,担负着收徒授艺、组织比赛、维持棋道正统的任务,成为日本围棋传承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艺道深受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影响。例如,弓道就受到中国古代射礼的影响。杨口清之[5]认为,日本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文化与本土神教的融合。剑道也是从中国古代剑术中获得裨益。中国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经日本人研习修改,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刀法技术,到19世纪末渐渐发展成为一项手持竹刀、穿着护具、注重精神修炼的剑道运动。近年来,以艺道为特征的日本体育文化已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所接纳。在欧美,日式体育道馆与日俱增,一些学校甚至将艺道列为体育课程,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东方文化、接受东方式的心理训练。

1.2 揉入禅宗智慧

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风东渐传入日本,绵延至今八百余年,禅宗与日本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6]。禅宗重视精神修炼,要求禅者对人生有“达观清彻的悟性、不执着一物的心境、不迷惑于一念的感知”[7],认为只有摒弃杂念,清心静思,保持泰然的心境,才能达至物我两忘的精神境地。禅宗成为日本民族体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所主张的“静思”、“物我两忘”、“修定”等理念渐为日本习道者所接纳,并成为他们磨练意志、净化心灵的修身之道。

日本习道者认为艺道是禅宗生命观外化的表现形式,习道者只有如参禅般地保持内心纯净,挣脱世俗欲望的束缚,摈弃投机取巧的伎俩,才能掌握入道之技,进入物我两忘的禅境,否则要想修成正道就是徒劳[7]。例如,被日本人推崇为“立禅”的弓道,其练习过程便揉进了禅智:在拉弓之前,射手身体直立,面向目标,聚精会神,清心平气;放箭之前,射手须努力排除心中杂念,并认真思考弓道练习的目的意义;完成上述精神调整后,持弓者仪容自然,心态平静,动作沉稳而节奏明晰,此时才是最佳的放箭时机。再看空手道,习道过程亦纳入了禅智:空手道讲究“三无”――无先手、无极致、无常形,习道者为了修成正道,须孜孜不倦体悟“三无”之奥妙,力求找到那种似有若无、万般皆空的禅境。剑道也融入了禅文化,剑道心法强调“明镜止水”、“无念无惧”、“平常心”,日本剑道高手无不深谙此理。例如被称为近代日本剑道“三大剑豪”的山冈铁舟、高桥泥舟、胜海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但剑术高超,而且都与“禅”结缘,达到了以剑论禅、以禅悟剑的程度。

为了在“艺道”中纳入禅文化,连道馆和道服的设计追求淡雅的禅韵,选用的颜色多为淡雅的白、黑、蓝三色,暗含清寂枯淡之禅味,而拒绝使用红、绿、橙等华丽颜色。许多弓道格言,如“射如流水”、“一射,一生也”等,禅味十足,常被悬于大厅墙壁,渲染文化氛围。“禅”的纳入,丰富了日本民族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了日本民族体育的文化品味。

1.3 注重道德教化

日本重视体育的道德教化功能,认为“心”的磨练更胜于“技”的锤炼,他们将道德观念注入体育技艺之中,以强化体育的教化功能。尽管日本人的道德观念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但他们重视道德教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早在16世纪,日本武术思想家贝原益轩就论述了“德”的重要性,认为德为本,艺为末。他在《文武训》中说:“所谓‘武’这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社会活动,其内容有本末之分。按照传统兵家理论的说法,武德为本,武艺为末,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依此类推,忠孝义勇属于‘德’这个精神层面,乃从武之本;而节制谋略、弓马刀枪属于‘艺’这个技术层面,其地位较低。而且武艺从属于兵家理论,兵家理论则从属于仁义道德等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序列也是不能够颠倒的。”[8]按照贝原益轩的说法,习武的最终极目标并不是掌握武艺到战场上发挥功效,而是培养品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其作用[8]。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9]也认为日本体育重在修心:“东洋的修行就是训练身心的各种机能,通过这样那样的训练实践,将原本深藏在心底的多种多样的意识外在化、显现化。”日本常以段位来区分运动者的技艺水平,不过那只是激励手段,并非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修心明志,磨砺精神。虽然比赛要分出胜负,但对于运动员来讲,胜负并非是最重要的比赛诱因,他们更看重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心性涵养。对参赛者而言,无论胜负,都必须尊重对手,决不可流露出负面的情绪。

日本体育崇尚“各守本分”的道德观。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10]在其专著《与刀》中指出:“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就必须明了他们是如何理解‘各守本分’的含义的。”对运动员而言,“各守本分”指的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职位等确立自己在体育团体或组织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秩序,承担相应的责任,本分地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日本人眼中,“各守本分”不仅包含着身份、职位、辈分差别,而且也包含着年龄和性别差异,什么样的身份只能做什么样的事。辈分、职位、年龄等虽是特权,但也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运动员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种“各守本分”的道德观念正是日本传统的体育组织体系赖以维持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民族体育富有“集团主义”精神的重要原因。

1.4 强调礼仪程式

日本民族体育讲究运动礼数,要求“始于礼而终于礼”。练习者笃信只有明晓礼仪,并将其一丝不苟地贯彻到练习活动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3]。他们还相信,只有通过行为上的高度约束与身心的统一,才能心平气和地进入“道”的状态,提高技艺水平,达到精神修炼的目的。

按照日本民族体育的礼仪要求,练习者对师长前辈毕恭毕敬自不待言,即便是同辈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礼仪,否则将被视为狂妄自大。且看剑道的礼数:在学习剑道之前首先要学习礼仪,进入场馆要向前辈逐个问好,入座时绝对要从上到下按顺序坐,不可坐错,练习或比赛前要向老师和对手行礼。剑道还要求不得喧哗等[11]。柔道同样有严格的礼数:进入道馆,首先虔诚地向道馆鞠躬,上垫之前,要庄重地向场地鞠躬,受教练指导之前和之后都必须行礼,比赛或练习结束时,双方应互致三鞠躬,在出入场馆时,要向场内的教练和队友行礼,当对方站立时行立姿礼,对方坐时行坐姿礼,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点头示礼。弓道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并且对运动服装也有明确规定:在平时练习的时候,练习者会穿上弓道衣,而在举行射礼时,他们就会穿上华美的和服。今天日本的体育礼仪“虽然已不像古代那样繁琐而趋于简单,但是简单却不等于敷衍,短短几分钟的礼仪过程,仍然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庄重肃穆、一丝不苟,做到‘礼’从心生,绝不容忍作秀和浮躁化”[3]。

日本体育礼仪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在儒学五大要义‘仁义礼智信’中,日本人学得最好的应该是‘礼’”[12]。日本民族体育活动中那些看似繁杂的礼节,正是儒家文化渗透于体育的体现,它一方面透射出日本人对待传统的执着,另一方面也使得民族体育充满了“道”的光芒,使得民族体育拥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又不失引人人胜的竞技性质。

2 启示

综观日本为发展民族体育所做的各种努力,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性:这些努力大都围绕着体育的精神层面而展开。无论是对艺道的倚重、道德的注重,还是对礼仪的规范、禅宗的纳入,无不是为了强化体育的内在精神,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一言以蔽之,日本民族体育更看重“术”以外的形而上的东西,他们将禅、德、礼等皆纳入“艺道”概念之下,使之成为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带来如下启示。

(1)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

日本民族体育发展借助“艺道”形式将礼、德、禅等精神文化注入到体育技艺之中。然而日本的礼、德、禅等文化的源头却在中国。美国学者鲁恩•本尼迪克特[9]在其论著《与刀》中说:“早在公元6、7世纪,日本就采纳了中国的佛教、儒家伦理以及世俗中国文化。”自盛唐始,日本大规模地吸收中国文化,派遣大批学者、艺人到中国“取经”,“取经”内容包括宗教、哲学、道德、礼仪、文学、文字、艺术等。日本从“取经”中汲取精神营养,润泽自己的体育内涵,重构体育的精神层面,取得了成功。

中国也曾非常注重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以古代射箭为例,其过程便纳入了浓厚的礼文化精神。《礼记•射义》载曰:“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并要求“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经》亦曰:“夫射者,所以观德也……和容为上,主皮为次。”时至今日,日本仍将《礼记•射义》、《射经》及后来的《射学正宗》等奉为教学宝典,许多弓道爱好者常对其中的一些典故耳熟能详。然而在中国,随着《国际射箭规则》的引入,中国式射箭宣告正寝,凝聚着古人心血的射学典籍也渐渐蒙尘,被国人所淡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弓术看作具体的技能,而轻视其精神层面的价值。

作为运动形式的中国民族体育,技术层面固不可少,但精神层面亦不可轻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正经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尤其需要体育精神的强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有许多“术”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吸引的地方,是其精蕴所在。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体育文化就是要借鉴日本经验,将体育文化重心置于精神层面,深挖那些“术”以外的精神,提升体育的文化品味。

(2)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艺道思想,那个时代人们把射、御等看作是一门有特殊内涵和功用的学问,与礼、乐、书、数等学问并列,而不仅仅是一种披坚执锐、拳勇秀出的技能。在战国时期的典籍《吴越春秋》中已出现“剑道”一词。《汉书•艺文志》更著录《剑道》38篇,表明当时的艺道思想已形成体系。再看射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精神修炼为特征的射学,其内容“不仅包括制作、礼仪、训练、施放等一系列技术,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艺道理论和著述,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射学体系”[13]。另外,庄子的庖丁解牛、津人操舟、东野驾车、丈夫游水、轮扁斫轮、圃者拒机、伛偻承蜩等寓言更是中国古代艺道思想的生动例证,展露了“由技入道”的思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既已拥有如此成熟的艺道思想,本应继续发扬光大,以惠泽体育。然则秦汉以来,艺道这样一种能够深刻体现体育内在精神的文化形式被信手丢弃。“艺道”这种被中国人冷落了的文化形式,后来却漂洋过海,梅开东邻,被日本传承下来,并扩大应用到整个民族体育活动中,分化出诸如剑道、弓道、柔道、空手道等大宗的“道”来,显示出其巨大的文化能量。

时至今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仍重术轻道、本末倒置。这从当今各级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训练方式和西方式的锦标诉求便可明鉴,从一些体育术语(如“武术”、“国术”、“剑术”等)也可察知,从各类学校“至今仍有不少人将武术归于一门技术,或技艺”[14]的思维定势亦可感悟。中国民族体育流转千载,躅躇百代,最后竟摒高就低,将体育的文化重心落脚在一个形而下的“术”字上,这显然是文化抉择上的失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民族体育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借鉴日本经验,找回失落了的艺道精神,深挖那些“术”以外的精神,重塑民族体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 高慧林,亢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的困境及策略[J]. 体育学刊,2010,17(4):99-102.

[2] 新村[日]. 广辞源[M]. 东京:岩波书店,1955:251.

[3] 马廉祯. 浅论日本弓道――读邓•杜普罗斯倍洛《弓道》有感[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1):68-70.

[4] 聂啸虎. 略说日本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J]. 体育与科学,2003(1):11-13.

[5] 杨口清之[日]. 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0.

[6] 王林,秦子来. 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8,15(2):99-102.

[7] 刘毅. 禅宗与日本文化[J]. 日本学刊,1999(2):79-95.

[8] 聂啸虎. 日本古代体育思想家贝原益轩[J]. 体育文化导刊,2003(2):71-72.

[9] 汤浅泰雄[日]. 身体论东洋的心身论[M]. 东京:讲谈社,1991:29.

[10] 鲁恩•本尼迪克特[美]. 《与刀》[M]. 晏榕,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6.

[11] 骆春燕,张淑贞. 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3(2):61-62.

[12] 严雄. 瀛华新论:福田首相“尊儒”的现实意义[N]. 日本新华侨报,2008-01-07.

篇4

关键词: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特征 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世以来,对高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文化,使在校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以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基本手段,以学校学生和体育工作者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综合了全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一个广义的概念。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内容等,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校园中最广义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按照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划分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其主要特点是空间物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比如:场地、器材、服装、图书资料、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观念、道德风尚、审美观念等。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直观教学文化的积淀,它在社会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共识:体育工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而体育活动不开展、群体活动不普及的学校大多是管理无生气,育人不景气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为人所称道的。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不管你意识与否,它总是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

第二,时代性。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本质的特性,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而不时地演化自己的形态。学校离不开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影响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制约。因此,与时代同步走和容易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这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的全民健身热、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要达到等级运动员的标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体育几乎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学习女排热;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又掀起足球热。每一次活动,都深深地影响学校,时代的体育精神特点感染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反映着时代的体育风貌。

第三,闭合性。从组织观念看,学校是一个大组织,其内部又由一个个小组织构成,因此,这种组织层次分明、组织单位集中的特点,给校园体育文化带来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在内容上向开放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存在的形态上则相对闭合,从而形成一个个体育“文化圈”。如:系、专业是高等学校下属的基层单位,也是对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基本单元。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实践,不可避免地要使这群组织形成相对闭合的系与专业体育文化圈,南方学校与北方学校、理科大学与文科大学的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体育项目的设置上都有相对的独特性与闭合性,班级、宿舍体育文化圈的形成势在必然。

第四,动态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天生好动,他们不习惯长期静坐和默读。一般而言,校园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形式,长时间的“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往往使多数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所钟情的体育活动既能调剂学习生活,又能获取各种知识和才能。在紧张学习的闲暇,在复习迎考的间隙,由班级或学生组织一场小型的体育比赛,这样既能调节学习生活、和谐心境、陶冶情操,又能使大学生得到积极性的休息。特别是在节假日到来的时候,如果进行以上的活动,就能使宁静的校园一时又“动”了起来。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愉快、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潜能,使学生在体验体育带来的超越感、集体感、成就感的同时,提高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形式是综合、全面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有效措施。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强身育人的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它不是以强制性手段来使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而是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宣传体育知识和技能,感染、激发校园内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校体育目的实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微妙领域。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并内化为对体育深刻理解,达到对体育认识上的提高,从而牵引行动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到绝佳的促进作用。

3.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能推动学校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主体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不断创新。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正是在“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的信念中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要把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四、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策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有直接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它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人文教育的功效,健康身体的生物功能,是我们进行体育文化宣传,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基础。针对目前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淡薄的现状,应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功能、特征及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

其次,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根据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客观的要求,广泛深入地进行筛选、渗透、补充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特色,应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传统,并在传统的积累中形成本校的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为榜样,集合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学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学校因体育竞赛成绩优异而成名,学生因关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而更加亲和体育,并在长期的亲和中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再次,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以及整体知识的掌握,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所以,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后,有效整合各项体育工作,构建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现行的各项体育工作缺乏整合效应,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与配合,学生面对缺乏实用性的课堂内容很难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体育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对现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改变,而是在体育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实施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能够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机制。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最主要的体育活动。

高校校园不断充实、完善的各种俱乐部、协会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衍生物,这些协会、俱乐部进行各自活动(如:技术练习、管理、比赛等)。健全单项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定期或不定期派相关人员进行讲课、指导、辅导,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活动能力,又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五、小结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其精神实质和物质景象对学校和学生影响是深远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应以发展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为先导,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高质量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以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点,创造出一种和谐、人文的校园体育环境,使大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虎、屈春兰:《高校应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河西学院学报》,2002.2。

[2]吴 云:《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3]胡春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5

一、用词通俗浅显,句式灵活

口语化标题以日常言谈语体为主,多使用融入大众生活的流行语、方言、俚语、谚语、习惯用语等,富有轻松明快、通俗活泼、风趣生动的特点,更加大众化、市民化。在句法上,口语标题多采用散句、短句、倒装句、不完全句和加强感情的句式。

流行语、俚语、谚语等是来自大众的语言,是新闻工作者进行口语化标题制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口语制成的标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承担着口头交际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简易明白、平实具体。如:

尼姑的女儿,阿弥托佛!(1993年1月7日《法制日报》)

“尼姑的女儿”,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在标题中使用“阿弥托佛”一词,既符合尼姑身份特征,实际上也是对尼姑特殊身份的评价。标题以朴实的话语反映了尼姑一生荒诞离奇的经历,不仅通俗浅显,而且于平易中显神奇,随和中显出分量。

我们通常所说的口语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出现,如散句、倒装句等。2005年1月3日报道两岸包机直航的新闻,《人民日报》以“两岸直航承载两岸同胞情”为题,并用小标题介绍了台湾各地区包机的情况,如报道台北的小标题为:“直航,加油”,报道高雄的标题是:“来了,‘红凤凰’”。作者恰当地运用了短句、散句的句式,但却散而不乱,又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呆板的缺点,显得亲切朴实、生动感人。

二、饱含强烈情感色彩,爱憎分明

口语标题有着轻松活泼的语体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口语标题多用具有明显感彩和描绘色彩的词,在标题中体现作者的爱憎和立场,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例如,2002年世界杯,日本、韩国打进16强,而阿根廷等强队纷纷出局,《华西都市报》编发的标题“上帝一定昏了 悲剧越来越真”。标题并不直接对世界杯的情况和结果进行介绍,而是以“上帝”入题,退去了严肃的面纱,将感情融入标题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又如:“反 该出手时就出手”(2004年7月《 环球杂志》)将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中的一句歌词 “该出手时就出手”直接引用在标题中,干脆有力、斩钉截铁,有一股凛然正气,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全国人民的立场。

有时,为了感情的需要,口语标题多使用叹词、语气词以及重叠的动词、形容词和强烈感彩的拟声词独立成句,或者通过重复突出其中的某项内容。

呵!一卡车假烟(1998年11月3日《华西都市报》)

钱!钱!钱!(2005年3月4日《三湘都市报》)

这类标题通过不停的重复,节奏强烈,发人深省,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使读者过目不忘。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受众对标题的要求越来越高。标题制作者常运用精巧的构思和表达手法,巧妙地将文学领域的各种修辞方法用于标题创作,不断开拓标题艺术的新领域,展现口语标题的独特魅力。例如:

“北京,你长高了”(1991年6月3日 《北京晚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北京变化的特点,并直呼其名,用人称代词“你”相称,将物拟人,以静变动,富有灵性和气势,从而增强了标题的生动性,比“北京这几年发展迅速”或“北京这几年发展很快”的说法要形象得多,突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立体美。

在口语标题制作中,除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外,还大量运用其他修辞手法。如:“央视春节晚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05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食’面埋伏如何突围”。(2005年3月7日新华社电)各种修辞手法在口语标题中的大量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手法独特,大大提高了新闻标题的表现力和文化意蕴,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体验。

口语新闻标题作为根据读者需求分化出来的一种标题形式,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较强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灵活恰当地加以运用,一定会使标题增添异彩。

参考文献:

[1]孙优军:《口语化标题的魅力》[J].《喀什师范学院报》1997年第4期

[2]蒋忠发:《论报纸“读题时代”的到来》[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彭朝丞:《标题的艺术》[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

篇6

 

关键词:青少年  流行语  特征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最好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必然导致语言的变迁。“流行语”的盛行就是语言变迁的突出表现。“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两大奉属性,它总是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与动态。就 “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方面来看,作为社会的先锋力量并且有着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了作为一种 “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直是一个强调独立、个性,鼓励冒险、开拓等精神的国家。在上世纪打破种族、性别等障碍后,美国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创新,努力实现 自身价值。当代美国青少年的这种社会心理文化特征在他们的 “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青少年社会心理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 自我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他们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当进入学校甚至社会这些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与修订,并重新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美国青年尤为如此,他们思想独立,勇于创新并打破常规,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创性。这无疑成为语言变化的一大动因,诸多 “流行语”随之诞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的一些词汇 、词组变形使用。例如:

Yeah!  (表示欢呼的)变形为 Yeaaah!; 

What。S up? (你最近怎么样?)变形为 Wazzup?; 

Out of here (不在,走了)变形为 Outta here; 

kind of (有点)变形为 kinda; 

sort of (有点)也变成了sorta 

cool(酷)变成 kewl 

nice (好)变成 niice 

damn (该死,可恶)变成语气较轻、较委婉的 dang 

还有些青少年与计算机和网络至交,已经标新立异地独创了不少具有电子信息时代的特色词汇

例如 : 

(1)u : you 

uI — Y0ur 

r = are 

Y = why 

Xmas = Christmas 

thax = thanks; 

(2)CU= see you 

brb = be right back 

idn / idk = I don t know . 

yw = you’re welcome 

omg : oh my god 

(3)asl=age/sex/locati0n 

(4)dl=download 

rly = really 

gf= girlfriend 

bf= boyfriend 

(5)2= to/too 

4 = for 

me2= me too 

b4= before 

CU 18er= see you later 

(6)CU@NIGHT =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类词汇及表达方式都是网络时代诞生的 “流行语”。它们的突出特征便是简洁,同时夹杂了数字和符号,常见于美国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记录里 (例如 QQ,01CQ等)。第 (1)类新词是鉴于发音相近而简化的词汇,从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4)类包含的表达方式均为缩略词,它们或由每个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或提取单词中的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同样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时。第 (5)、(6)两类构思巧妙,利用了数字、符号简单明了的特性,使构成的新词令人过 目不忘印象深刻,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青少年也创造了他们独有的 “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有些来自英语国家,除以上列出的gf, bf,CU,b4, 一 等之外,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例如 : 

gg哥哥  沙发 

mm 妹妹  晕 

楼主  雷人 

潜水  :) 

这些表达方式同样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并且形象生动,广为流传,成为青少年的鲜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一)街头嘻哈文化 

自从上世纪 70年代美国黑人说唱音乐 (rap music)在美国传播以来,美国城市的年轻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嘻哈 (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说唱音乐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调即兴发挥,追求个性化,反映不与主流相融的桀骜不驯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这种风潮迅速到达美国城市街头的各个角落嘻哈风格随处可见。因此广义而言,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轻人中一种凸显自我的街头文化,甚或可以说成是一种生活态度,包括语言、服饰或标榜 “帅”、“酷”的招牌动作。若具体体现在装束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宽松的 T恤、轻便的球鞋,随意裹在头上的头巾,率性的鼻环和粗宽的耳环、项链、或手环,动感十足间处处张扬个性、引领时尚。“嘻哈”风格在青少年 “流行语”中随处可见。例如: 

chillin’  放轻松 

bling—bling 闪亮的珠宝,引申为名牌服饰配饰 

phat杰出的,一流的 (不是 fat肥胖之意) 

篇7

关键词 行政体制 文化体制 体制改革

一、相关概念

(一)行政与行政体制的含义

行政:所谓政府行政就是指政府部门组织为了实现公共的利益和目标,以公共权利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和活动的服务活动。

行政体制: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从国家的层面看,是指行政机关与立法、司法机关的权力的划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狭义行政体制的内容包括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四个方面。本文是指狭义的行政体制。

(二)文化与文化体制的含义

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里是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体制:所谓文化体制,是指文化领域内各种文化组织所赖以设立及运转的具有特定内在逻辑关系的制度体系,包括文化政策法规系统和文化组织系统两大部分,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政党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的结构化表现形式,是执政党意志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二、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按改革进行的时间特特征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很相近,改革的内容相关性也很大。说明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行政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

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从以上行政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来看,两者的改革相生相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行政体制改革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行政体制改革始终在不间断的进行,文化体制也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文化体制与行政体制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悄然生长。伴随着行政体制的变革,文化体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

不同的行政体制运行下产生迥然不同的行政文化。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成功迎请荷兰执政者威廉与玛利亚为英国的国王和女王。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确立君主立体。英国没有成文的完整的宪法文件,因此为了巩固新生的制度和保障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限王权和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文化体制改革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当一国需要发展的时候,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撑还要“软件”的指导,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软件”,而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正海能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内因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外因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样,在政府的行政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因素――行政环境。简单的说,行政环境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总合。这些要素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也有社会的、自然的;还有国际的、国内的。它们共同影响并制约着行政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三)行政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矛盾论认为: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同时产生,并相互消长,随着矛盾的消长,事物也随之不断变化。行政体制进行变革的时候会带动落后文化理念、价值观的变革,当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先进的思想理念时,行政体制中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也要跟上潮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可以说文化体制的变革促使行政体制的转变,而行政体制转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文化体制。因此,可以认为行政文化的革新与行政体制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又彼此消长,不断推动人类政治文明向前发展,不断加速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蔡涓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86-87.

[2]邓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加强行政文化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18-19.

[3]傅才武,陈庚.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路径与理论模型[J].江汉论坛,2009(6):112-118.

篇8

(一)娱乐性和观赏性

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发掘潜在的心理能量,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民俗体育在其产生之初可能具有宗教的、军事的、劳动的或其他某种实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娱乐,只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娱乐性的特征才更加凸现出来。民俗体育一旦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时,它就天生具有娱乐意义,从而使民俗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内容。

(二)民族性和地域性

每个民族的民俗体育都会反映出本民族的体育特点,通过这些体育特点使每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得以形成自己的性格。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民俗体育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定的民族居住在一定的地区,他们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形成自己的民俗体育文化,一旦民族文化心理形成,民俗体育就有强烈的传承性,即使脱离了特定的地域空间,他们还会继续保存着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它总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制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地方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民俗体育不仅表明了人类各种群体独特的体育娱乐方式,也表现了它们不同的体育心理趋向。

(三)共同性和阶段性

民俗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的是同一民族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的民俗体育文化现象。虽然不同阶层的人群从事民俗体育的场所、物质条件有所不同,但其民俗体育的本质功能(如健身、娱乐)则是相同的,同一体育活动方式所形成的体育规范对于不同的阶层具有相同的约束力。其二,民俗体育还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近的因素,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深刻内容,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俗体育的阶段性是指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在相同的历史时期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共同具有的与该时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不同时期的民俗体育通常都带有那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按照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封建社会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俗体育文化。

(四)传承性和变异性

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样也具有普遍性。民俗体育从产生之时起,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隧道,绵延流传至今,就得益于其传承的力量,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以后,就会具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惯性,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顽强的传承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体育在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的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体育的传承性,绝不可以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相反民俗体育恰恰是随着时间上的变迁、空间上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

(五)依附性和融合性

民俗体育主要依附于各民族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活动中。依附在生产劳动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各个民族都有,大多表现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性是体现水平式的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在交流中往往出现“抗拒”、“同化”、“涵化”等多种不同情况。“抗拒”是某种民俗体育文化在受到外来冲击时采取完全抵制的态度;“同化”是指一种层次较高的民俗体育文化与较低的民俗体育文化相接触,后者往往被前者所摄取和融化;“涵化”是两种相同或相近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及其相互结合的自然结果。“抗拒”和“同化”只是暂时和局部现象,“涵化”才是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中健康的发展途径。

二、 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民族的事业,是国家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至少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篇9

阳光体育的出台,来自于青少年体质问题,从国家层面提出了阳光体育活动这样一个概念,并付诸行动,旨在通过亿万学生的参与,活动内容的可行有效,带动引领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社会文化进程,甚至承担着当前社会文化价值体系重构的重担。这些可以归纳为当前阳光体育的社会文化使命。

这么一说,似乎多少有些抽象,甚至可能引来一些不屑:不过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活动,如何上升到影响乃至重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度?实际上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就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学校文化、学校教育,甚至这种影响还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在里面。但就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而言,其价值体系中并非仅为文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或某一组成部分。它同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甚至是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生命机制,从本质上、根源上影响着社会文化的进程,而且这种影响更多是积极的。

同样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体育与之的互动关系,和教育与社会文化有着同样的道理。只是当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体育的片面影响的结果:竞技体育中唯金牌论,项目过度西化、贵族化、商业化等等趋势已经越来越多的对社会、对教育产生了许多功利化、片面化的消极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向学校体育领域渗透。

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作用,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值得颂扬的少数糟粕价值观,更有现阶段社会文化导向上的认识误区,当前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更谈不上对其引领和积极影响了。实际上,学校体育不仅不应当受到这种负面影响,相反,无论从学校体育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还是学校体育面向受众群体的广泛性角度而言,学校体育都应当也可以在社会文化进程中充当着引领和重构的任务。

能够代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特征应当具有内在性、自发性和非功利性三大特征。而回首我们近些年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教育发展历程,却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和功利性。就是说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不是建立在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发行为,内容方式也多为实用,功利色彩较为浓烈。如此一来,自然学校体育的领地就会逐渐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取代而不是起到原本引领、重构的作用了。

篇10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新晨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