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

篇1

2012年,“家庭医生”作为上海医改的新服务模式和惠民举措,成了上海的城市热词,也实实在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从“家庭医生”这个不再陌生的概念出发,我们不妨来看—下中国的医改新市场。

激增与膨胀:医疗服务行业的扩张

近几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迅猛:不论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还是总体规模,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见图表1)

从我国医疗机构总量上看,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12年2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医疗机构在内,数量已高达95.9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诊所(医务室)等。

在经过2008年的小幅下降后,截至2012年2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47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量为9142个,居增量首位。村卫生室及公立医院增量位于其后,分别为9309个及11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院则数目有所减少。

其次,作为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中国医疗服务资源近几年来在总量上呈现了持续增加的态势。这种趋势主要通过两个分支体现:一是政府卫生费用的支出情况,二是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目。(见图表2、图表3)

从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政府的卫生总费用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人均卫生费用数额也明显增加。床位数方面,我国医疗机构的床位数目总量持续增加,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医疗机构总体住院服务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见图表4)

再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我国国民的医疗健康及保健意识有所提升,医疗服务的需求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7.4%。2011年居民平均就诊次数达4.63次。

失衡与缓慢: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在多年改革及发展之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医疗市场分布不均,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发展及配置不均衡。在医疗服务结构总量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医疗机构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切实存在。医疗机构众多,而城乡分布不均,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医院多分布于城市;医疗机构基数大,但医疗设施相對落后,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缺乏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力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及各方面资本的力量来共同协作进步。人均医疗服务供给偏低,这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

机遇与潜力:医疗服务行业新投资

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的投资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逐步显现出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及股份制医疗机构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态势,其中民营医疗机构在近几年问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投资机遇看,在利好政策出台后,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入医疗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进展,投资领域主要趋于新建专科医院、高端医疗及收购企业厂矿医院,其中众投资者中也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公司。

据清科数据库,2011年起,我国医疗行业的投资所趋向的细分医疗科室主要集中于齿科、体检、医美等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其问,也有部分已上市公司加大了對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例如,双鹭药业与新乡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拟投资达1.6亿元;通策医疗拟出资3亿元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成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新区医院。其他类似的还有金陵药业、益佰制药、康美药业以及马应龙等,这些都是主业制药同时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主业为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方面,继“爱尔眼科”后,“迪安诊断”也与2011年7月19日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总体看来,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潜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结构及市场基数大的现状,为各类专科及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眼科、妇幼、口腔以及体检等科室。

篇2

【关键词】湖南省 定制式义齿 使用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2012年科研计划课题:湖南省义齿制作行业现况调查与分析(编号:B2012-1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8-01

定制式义齿作为人工口腔器官,属于Ⅱ、Ⅲ类医疗器械,为加强湖南省定制式义齿的监督管理,保证定制式义齿产品质量,确保其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办法》等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2009年7月我省制订了《湖南省定制式义齿生产、注册监督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经过7年的运行,目前湖南省义齿制作行业现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隐患,有哪些方面亟需改进等问题,通过本课题研究,为政策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一、现阶段湖南省范围内定制式义齿的使用现状分析

这次对长沙、株洲、湘潭以及衡阳市的8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后发现,湖南省范围内总共有60多家的义齿加工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义齿加工企业年产值近千万元,并有效确定了这60多家义齿制作企业以及综合性的口腔医院作为调查对象。

而在通过大量的分析可知,在医疗机构中所使用的义齿都是通过义齿公司的业务员每天去医院收集模型,再集中送到义齿加工厂制作,然后再通过业务员送到各医院医生手中,给每位病人安装。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其中大部分医疗器械都是由机构中的器械部门以及有关科室等进行管理,而定制式义齿的采买、验收等都由口腔科室自己来进行管理,并且多数医疗机构会很少进行定制式义齿的制作,通常都会制定购买义齿的方案,也就是按照患者的真实情况来委托相关企业来进行定制[1]。

通过该次调查后可知,义齿在制作时都是按照牙医提供的患者牙模来进行制作的,而由于医师在采集牙模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使得义齿制作期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不少技师不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使得义齿制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加之义齿一般都是在企业中进行定制,所以在医师和技师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义齿制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义齿材料在采购和存放方面较为不规范,产品在注册证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义齿供应商不具备供货资格等问题。而就真实情况而言,现阶段,虽然不少医疗机构开始对医疗器械供应资质等问题进行了有效重视,但是在资质方面还是存在不健全或者是注册证失效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义齿使用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义齿制作行业的规范性,就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义齿在购进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在购进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义齿产品标识以及外包装等方面,有一部分义齿产品的证明文件不合格,且包装还十分的简单;有一部分进口的义齿产品没有中文标识。

在对义齿产品进行进货与验收时,很多医疗机构并不会验收购进的材料;有部分机构虽然进行了相应的验收,却没有把验收记录保存下来;还有一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健全的验收记录,验收记录当中没有产品批号、有效期与编号等。

而在对产品进行追溯时,有一部分医疗机构所制定的义齿使用记录非常的不详细;有些医疗结构只应用了病历跟踪这种方式,还有的医疗机构应用了保存加工单这种方式,可在保存加工单这一方面,很多医院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任意的把加工单丢弃,进而根本不能对产品进行跟踪追溯。

三、对定制式义齿进行监管的策略

首先,我国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出能够满足医疗器械发展和使用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对相关医疗机构自身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医疗器械能够符合其行业规定。并且,还要提升对医疗机构技工室以及制作企业所定制的义齿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提升定制式义齿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义齿材料使用规范,充分与行业监管、机构认证等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对采买、制作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管,进一步对义齿的使用进行监管。此外,还要与卫生部门、工商部门以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构建起完善的打假协作体系,从而真正的对医疗器械等方面进行规范。

最后,每个区有着非常多的口腔医疗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通过监督和检查各个医疗结构,进一步对生产义齿的企业经进行规范,从源头上对义齿的生产进行控制,加强监控义齿生产企业的力度,积极的对原有材料进行购进、消毒、查看标识与进行产品追溯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对那些不良定制义齿的事件进行检测,以使义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障[2]。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就湖南省现阶段定制式义齿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义齿行业不规范,行业监管欠缺等问题,因此想要保证定制式义齿良好的使用,就一定要先对使用情况进行了解,知晓问题所在,然后再对其解决和完善,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为义齿的临床使用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嘉,王晨,于泳等.对我国定制式义齿监管现状的研究与对策[J].首都医药,2014(20):15-16+17.

[2]孙佑元,谭杰.对定制式义齿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6):32-34.

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求。医院固定资产的迅速增长、应收应付账款子科目的不断增加、各类补贴收入准确入账,均对医院财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载体,在当前医疗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针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成为国家关注重点。为此,财政部、卫生部于2010年12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以及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

新《制度》的出台,将成为医院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的重要契机。如何快速高效的完成从传统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系统向现代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系统的转变,快速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正确的处理相关会计科目,最大程度的减少财务风险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带来的威胁,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任务。

本研究将着力于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新《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内控方面规定的解读,提出相应提升该类医疗机构内控水平的建议。本研究所界定基层医疗机构是指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现状

(一)基层医疗机构内控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执行的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尚未单独对基层医疗机构内控进行规定,2006年开始试行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仅仅用于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仅仅需要参照执行,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该《规定》目的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负责,医疗机构财务部门具体组织本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规定》主要包括预算控制、收入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券和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和监督检查等项内容,主要关注点在预算控制、收入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内控制度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就目前整体建设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在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仍然相对不足。

(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现状分析

2011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卫生部出台意见,规定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认定的在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债务,将由政府偿付。这是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央首次对困扰基层已久的债务问题发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但通过对《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数据进行分析(图1、图2)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负债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院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负债率均仅较综合性医疗机构略低。由于该类机构的债务问题解决需要不同政府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对于该类机构而言,很难短期内解决负债问题,因此负债问题将会困扰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三)基层医疗机构内控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职工风险内控意识薄弱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受限、法律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医疗执业过程中对风险隐患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同时,由于受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意识影响,我国医院工作人员对内控的认识程度不高,大部分员工不能准确理解医院风险内控的真正含义,更无法准确执行内控准则。部分医院财务人员仍然延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体制,日常工作过程中也不会对风险管控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指标,内控在很多医院内部无法实质性推行。同时,医院由于在经费方面由当地政府进行补贴,其进行内控的动力不足,对内部员工的宣传教育支持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的推进。

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内控体制不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规模一般比较小,内控制度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医院相关人员的协力推进,其中包括主要领导、财务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实际运作当中,由于主管领导的不重视,医院很少进行内控体制建设,财务人员虽然在工作过程之中会推动财务内控的执行,但由于整体内控体制的缺失,单独的财务内控很难在医院获得成功。

3.审计监督力度不到位

审计是体现医院内控水平的重要考核工具,但目前实际操作当中,由于受体制影响和行业特殊性制约,基层医院的主管单位对其审计和绩效考核不透明,例行检查和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该类机构自身审计能力薄弱,很多机构没有正规的会计核算和审计程序。由于缺少严格的审计程序,很多医院的内控效果无法得到体现,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医院内控制度开展举步维艰。

4.主管部门关注力度不够

篇4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社会力量;卫生监管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目前,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要由《医师法》《中医药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卫生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整体服务开展较为规范。现阶段该行业凸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服务,并存在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医药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支持举措,推进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发展现状

1.1产业群体和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主要包括:①以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为主体,开展疾病诊疗为主兼具养生保健的医疗产业;②以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为主体的健康产品产业;③以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为服务内容,主要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生保健服务产业;④以养老院、老年居家护理等为主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主要由上述第三类提供,服务主体为养生会所、针灸推拿馆、药膳会馆、美容美发馆等。

1.2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规范该类机构的文件主要包括:①规范性文件,如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试用稿)》、2016年《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2016年《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②批复和复函,如2014年、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关于非医疗机构开展“火疗”项目的复函》;③技术标准类,如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技术操作规范。

1.3试点实践和行业自律现状

目前全国有21个试点地区探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①行业管理和星级评定模式,如北京市东城区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上海市浦东新区依据养生保健机构服务水平,参考安全、环境、卫生等因素进行综合星级评定。②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模式,如上海长宁区将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组成战略性联盟体,区政府及中医药主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市场监管等协同管理[1]。③机构分类管理和技术规范审查模式,如海南省海口市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分级制度,一级、二级、三级机构应分别提供最少不低于2、3、4种服务项目。按摩、熏、洗、艾灸、拔罐、刮痧、中医美容和中医药健康咨询等8类养生服务机构开办前,除取得市场监管部门许可外,还须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技术规范性审查[2]。

2存在问题

2.1机构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主体缺位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行业,实践中往往只需明确的注册地址和规范的注册名称即可完成登记。此外缺乏实质监管,客观上造成该类机构“民不举、官不究”的社会局面。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对该类机构主要进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医疗机构前置注册审批、执业规范和场所相关健康产品的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投诉举报,难以有效对执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监管;人社部门负责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并无法定执业规范的日常监管权;中医药主管部门类似于卫生健康部门,也缺乏监管依据[3]。

2.2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素质良莠不齐

2020年,人社部下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保健调理师职业资格将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转为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前,保健调理师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唯一的保健类职业,属于水平评价类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据2017年调查,全国约有150万人取得保健调理师资格,而全国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4]。一项针对重庆市南岸区的调查,1639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仅为10.49%,中医保健机构合规率仅为10.96%[5]。实践中,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注册时对其从业人员也无明确的资质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仅参与内部短期培训。从业人员技师以护理人员培训转行为主,服务内容以拔罐、推拿、艾灸、刮痧等为多[6]。

2.3技术规范缺失,存在人身损害和合同纠纷的司法困境

国家关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法律层面较为宏观原则,在规范性文件层面更多体现为机构服务项目、场所与环境、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在批复和复函层面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限,在技术规范层面则存在技术规范缺失、行业影响力有限等问题。由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拿”“拔罐”“刮痧”等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双重属性,导致医疗行为与养生保健行为边界模糊性。该类机构仅根据自身理解,运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不当,致使消费者受伤、甚至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实践中,司法机关基本按照《民法典》之人身损害责任纠纷和《合同法》之合同纠纷两种途径进行处理。按照人身损害审理案件,现行条例往往针对医疗行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缺少标准可供参考;按照合同纠纷审理案件,多数养生保健机构仅有收费单据,缺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产品说明等消费凭据,消费者往往由于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风险。

2.4市场宣传欠科学、公民中医健康素养水平不高

目前,相当部分该类机构以“养生”“保健”“经络”“治未病”“健康咨询”“理疗”等为名,通过开办健康讲座、免费体验等形式,进行夸大服务效果、诱导消费者需求等宣传。据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高达84.02%,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仅为8.55%[7]。可见,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低,对保健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容易受到误导并接受不规范服务。

3对策建议

3.1明确服务内涵、建立负面清单界定该类机构

开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内涵。应注意:①明确一项服务技术是中医养生保健还是其他行为时,应具体结合技术的适用人群、手法、力度、适用范围以及禁止操作事项等判断。二者在服务手法、力度和穴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推拿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的理疗行为;按摩则是一般的休闲保健,手法上只能到达皮、肉,目的是简单的放松。②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存在医疗与养生保健的边界模糊性,应以创伤性、侵入性、危险性等为评价标准,建立其负面清单,凡被纳入的均无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资格。

3.2强化机构审批、明确从业资质要求

目前在无上位法之行政许可依据下,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①探索在地方性中医药条例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及其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规定,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准入和中医药主管部门技术规范性协同审查制。②推行该类机构备案制,即举办该类机构的,将机构名称、地址、服务范围、人员配备等报所在地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配套监管。③积极协调国务院相关部委,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明确机构登记注册标准。④实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资格统一管理,并根据学历层次、实践年限、职业技能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3.3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措施落实

国家应鼓励、支持中医养生保健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行政委托授权等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①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和具体流程,建立项目技术公开目录,加强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如要求明示“本机构仅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建立健康服务档案,履行服务项目、产品说明等事先知情同意。②建立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和诚信分类评价制度,借鉴建筑工程、食品安全等做法,确定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等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告。③通过与中医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养生人才专业培训中心,加强养生保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

3.4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应将该类机构纳入中医药服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包括:①考虑可操作性,应对该类机构实行中医药监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中医药监管负责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术规范性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经营许可审查,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卫生监督执法等,必要时应联合公安、医保、广电等多部门开展整顿工作。②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辖区内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情况、监管管理部门的不良信用记录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加强民众的知情权。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活动,如由技艺精湛的中医专家提供推拿、拔罐等体验服务,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获得感和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④不断提高民众的中医健康素养水平,发挥民众在监督线索的发现以及相关的调查取证等中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2]峗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7):49-50.

[3]田侃.《中医药法》立法创新之评价[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1):20-25.

[4]岳冉冉,毛伟豪,王思北.养生保健机构乱象调查[J].小康,2017(17):72-73.

[5]峗怡,鄢庆波,池苇,等.重庆市南岸区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0(10):29-31.

[6]陈建章,何志强,吴淑娥,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4-46.

[7]荆伟龙,王朝君.国人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偏低[J].中国卫生,2016(5):97-98.

篇5

一、五峰乡村医疗机构现状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77%。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属全省12个特困县之一,广大农民就医以乡村医疗机构为主。五峰医疗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逐项落实,农民健康意识增强,对卫生服务需求总量增加,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五峰共有村级医疗机构156个,产权属集体所有55个,属乡镇卫生院所有16个,属村医个人85个。全县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合作医疗定点的村级医疗机构119个,主要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常见病诊治等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调查发现,乡村医疗机构价费标准严格按照乡镇卫生院的相关规定执行,一般诊疗费按5元/人次收取,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但价费公示有的是2006年的公示牌,有的仅用纸张温馨提示,总体上看村医疗服务机构未按要求公示到位,老百姓看病交多少钱,是医生说了算,看病拿药后,患者自己应交多少钱,合作医疗负担多少钱,不问医生,患者自己不清楚,常引起老百姓疑问。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医疗机构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价费公示。由于药品采购按照“村申报、乡镇统筹、县汇总上报”程序进行,村级医疗机构没有自,而且药品目录单一,配送不及时,造成村级医疗机构的怠慢情绪、畏难情绪,认为药品缺乏、患者少、医生少,没有必要花钱进行价费公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整体观念差,缺乏参与热情。二是认为价费公示与自己无关。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五峰虽然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补偿机制,但由于五峰财政十分困难,对村级卫生室的保障水平低,造成部分村级卫生室收入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乡村医疗机构做好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所以村卫生室认为价费公示对于乡村医疗机构来说,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三是业务主管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项医疗机构价费公示检查少,导致各乡村医疗机构人员对价费公示的作用认识不足。

三、强化医疗机构价费公示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农村居民就医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乡村医生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大力培养乡土医生的同时,积极鼓励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村支医,探索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逐步充实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做好价费公示的前提,也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能就医、就好医。

二是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通过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不断强化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和枢纽作用,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融为合作伙伴,指导村卫生室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正常业务开展,也促进了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更有利于根据各乡镇医疗服务实际做好乡村医疗机构价费公示工作。

篇6

1.公开招标采购模式

医疗物资公开招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医疗物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医疗卫生机构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必须在规定的媒体上招标公告,以及招标项目采购的医疗物资技术质量要求、供应商资格认证标准及相关招标报价要求等。

2.邀请招标采购模式

医疗物资邀请招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供应商中随机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并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其参加投标。招标采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所需采购的医疗物资的质量标准,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但采购周期较长,采购过程中招标所需的各项费用在采购成本中占比较大。因此,现阶段我国省市级医院、大型医疗机构通常采用招标模式进行医疗物资的采购工作。

二、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医疗物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审批程序繁杂,采购周期长

对于传统的分散采购模式,从科室提交医疗物资采购需求,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该科室分管领导审批,医疗物资管理部门或采购部门审批,采购入库后科室领取使用还需要医疗机构仓储部门的审批登记。而对于招标采购模式,在采购初期需要对医疗物资整体需求进行预算,制定采购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同时采购单位需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采购信息媒体招标公告,期限不少于7个工作日。繁琐的采购审批流程和较长的采购周期造成医疗物资的供给严重滞后,影响到医疗卫生机构正常持续的经营活动。

(二)采购成本及费用难以控制

对于传统的分散采购模式,由于受到单次采购量的限制,采购成本通常比集中招标采购方式高,且受到医疗物资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较大。对于招标采购模式,医疗卫生机构前期需要对医疗物资供应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需要较为准确地预测一个周期对医疗物资的使用及消耗量。与此同时,还需要打通和维护政府及媒体关系。在采购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医疗卫生机构难以控制和核算自身采购成本,而采购成本的提高往往会变向转嫁给病人,这极大地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和病人的利益。

(三)医疗物资专业性强,采购质量难把关

无论是传统的分散采购模式,还是招标采购模式,医疗物资的采购专业性较强,而医疗卫生机构负责采购的部门和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医疗设备、药品及医疗器具的质量好坏、品质优劣难以把握,很容易因为采购医疗物资的质量问题造成医疗事故,不但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安全,还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声誉。

(四)医疗物资采购制度不健全对于现阶段我国卫生机构医疗物资的采购模式,采购活动通常牵扯到多个部门的利益。在采购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对采购活动及采购费用的管理和控制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采购人员勾结医疗物资供应商,进行暗箱操作,骗取医疗卫生机构的采购经费。

三、国外先进医疗物资采购模式分析

对于医学发展十分成熟的发达国家,高效、低成本、精细化的医疗物资采购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其医疗服务行业的日益进步。例如,美国医疗物资专业化的集团采购模式存续了近百年,每年为美国医疗机构节约近30%的医疗物资采购成本。下面就对这种先进的、专业化的采购模式进行分析。医疗物资集团采购模式是指由一家大型医疗机构或多家中小型医院成立集团采购组织(简称“GPO”),医疗机构通过集团采购组织购买其所需的医疗设备、药品等医疗用品。集团采购组织通过集中一定数量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与医疗物资供应商谈判采购价格,确定采购价格后,集团采购组织根据其集合的医疗机构购买量和已经确定的价格同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之后,通过该集团采购组织进行采购的医院将会根据协议价格直接向供应商购买其所需的医疗物资,同时由专门的商业组织承担物流配送服务。专业化的集团采购组织承担了医疗物资采购活动的交易管理职责。一方面,集团采购组织通过为医疗物资供应商提供稳定的销货渠道和销售价格来收取管理费用;另一方面,医疗机构通过集团采购组织同供应商签订大批量的采购协议,提高了自身的议价能力,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稳定了医疗物资采购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减小了整个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

四、实现医疗物资采购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成立专业化的采购团队

构建专业化的医疗物资采购团队是实现医疗物资采购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采购团队在采购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包括:在医疗物资采购初期,对供应商资质、信誉及规模进行充分调查;对所需采购医疗物资的行业价格、供应量进行全面分析;对医疗卫生机构历史采购量、使用量及库存量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医疗卫生机构下一个采购年度医疗物资的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结合医疗物资市场情况及自身需求制订采购计划及方案。

(二)发掘高效集中的采购模式

高效集中的采购模式是降低医疗物资采购成本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型医院成立的采购团队或是中小医疗机构自发形成的行业采购协会,集合该医院或该地区医疗机构对医疗物资的采购需求,采用询价招标的方式,同中标的多家供应商签订总采购合同,并同各医疗机构签订提货协议。采购团队或采购协会通过集合采购提高自身议价谈判能力,并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医疗物资使用机构提供采购融资服务,达到物品使用效率和资金应用效率共同最大化。

(三)建立完善的采购审计和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物资采购审计和监督体系是维持医疗卫生机构采购工作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决定因素。首先,要成立采购团队相对应的采购监督部门,监督部门中应设立采购价格审核、医疗物资质量审核及招标流程监督等专职岗位,培养相关岗位专业技术人才。其次,建立和完善采购组织的相关工作制度,其中包括招标会议制度、物流监管制度及资质认证制度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机构对医疗物资采购的监管审查职责。最后,开放及扩大医疗机构民主监督的渠道及范围,积极推行公开化的采购群众监督制度,形成专职部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采购活动更加规范、专业和高效。

五、小结

篇7

[关键词] 医药分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8-02

我国传统上的医药合业制度由来已久,但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向微观深入和宏观扩展,使医药学科技知识信息量猛增,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医药分业”,它的概念以及实施医药分业的重要性如何?医药分业应如何分?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为我国医药分业的实施提出策略建议。

1 医药分业的概念界定

医药分业(separation of dispensing from prescription,SDP),原意是将发药调配与开处方分开[1],即医疗机构的医师掌握处方权,由药房的药师负责药品的调配管理,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医药分业是医师和药师业务工作的分工和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即医师有处方权,药师有审核和调配处方权。医疗机构药师可以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活动,但不能代替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断和医嘱处方,但不能代替药师调配处方。

医药分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2],欧美大部分国家实行医药分业,其药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10%~14%,而没有实行医药分业前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这个比例达到30%,我国目前是52%。

2我国实行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拥有处方权,药品的销售也在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各类药房药师的药品调配职能被普遍弱化甚至被取消。所以我国医药是合业的,而不是分业的。

2.1我国医药合业的不利影响

2.1.1违背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财政收入减少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除了国家预算的财政补贴外,还享受药品销售15%的批零差价优惠政策,并成为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政策安排,实际上是以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这不仅违背社会福利来源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影响了医药行业的效益,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师处方和医疗机构药房销售给患者的。按医疗机构享受15%的差率和接受10%的回扣测算,全国医疗机构每年可以从药品销售中获利100亿元以上,因而造成了国家应收税利的大量流失。

2.1.2药品价格虚高,患者“看病贵”的现状加重由于我国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政府定价的药品的零售价格是出厂价的8~10倍,药价虚高现象严重留给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大。随着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逐步减少,医疗机构采取以药养医的方式进行“创收”,开大处方、高价药、小病大检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1.3商业贿赂事件频发为了扩大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销售规模,出现了回扣等不正之风。据报道,国家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中,全国累计整治回扣金额已高达14.48亿元,查处案件1 200件,其中行贿等案件234件。

2.1.4制约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大量购进价格很高的三资企业的专利处方药和进口药品。使得国有医药企业和国产药品销售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

医药合业的现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在我国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宜,尽早实施医药分业已是当务之急。

2.2实施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把医疗机构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是解决以药养医、药品价格虚高以及药品购销活动中诸多问题的关键,是理顺药品流通秩序的根本性措施,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将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出去的实质是国家对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实施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药分业将必然实施。

只有把医疗机构的药房改为社会药房,才能从体制上切断医师与药品经营者之间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疗机构处于买方垄断地位,药品虚高定价、药品高额回扣由此而生。只有实行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才能被打破,这是对医师处方行为的一种约束,患者选择药店和药品的时候是一种主动消费方式,避免了统计和兑现医师处方费的行为;患者购买同一通用名药品时有多个生产厂家、不同剂型可供选择,这就从源头上控制了医师开方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促使医师因病施治,对症下药,这也有利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药分业有利于发挥医疗机构中药房药学人员的作用,提高我国药学服务的质量。我国目前医疗机构的药房很少有开展药学服务的,而实际上药学服务(Phamacetical Care)是药师职业的准则[3],它是为了患者的利益,通过提供药物治疗,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达到最佳的效果;为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药师应与医师、护士通力合作,最佳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3阻碍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

医药分业的思想和试点改革已有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全面推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阻碍医药分业。

3.1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经营状态

我国医疗机构的收入基本上来自财政补贴、销售药品收入和医疗检查服务收费。目前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医疗服务收费如挂号费、治疗费、床位费、手术费的价格较低,如果按以上两项收入统计,医疗机构将处于亏损状态,难以维持日常运转。所以医疗机构依靠销售药品来维持目前的正常运营。据统计,目前药品销售收入约占综合性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0%~60%,药品销售是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实施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影响。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而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性收费,会进一步增加国家、个人的经济负担。

3.2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药房与医疗机构的分离,将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而且会削弱、甚至切断医疗机构药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药学技术,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伤害患者的利益。在我国,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看病取药的现象和习惯很普遍。凭处方买药既延误时间又不能保证所购药品的可及性,影响和制约医疗服务的质量。

实行医药分业后,短期内将面临具有指导患者用药和鉴别处方资格的药师的大量缺乏,而药师对安全用药、保证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负有极大责任。他们的缺乏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用药安全事故的频发。

4实施医药分业的策略

4.1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策略

政府对医疗机构可实行择优扶强动态式的经济补偿策略。根据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实力,应以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而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人口病床及医师效率等有关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真实全面评价目前所有医疗机构的软硬件条件,国家补偿对象定位在少数医疗水平先进、医师素质高的少数非盈利性医院,在适度监管的基础上放宽民间资本或外资的投资力度,以此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国家补偿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医疗机构分离出来的药房上缴药品销售收入的税金可用作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按照最保守的数据测算,至少每年约有30亿的资金可用于重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二是精简机构,分流隐性失业人员。目前医疗机构大约有25%的富余人员,这些人员的再就业可以减轻部分财政拨款。三是对未被列为经济补偿对象的医疗机构,可鼓励通过适当的并购或被并购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单独或联合有关医疗机构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专项或特需服务并适当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自身医技水平,通过为社区提供优质价廉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等形式,实现医疗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医疗机构的药房改革分两步走:先过渡,再分离

医疗机构的药房先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财务管理要确定药品收入帐户,支出款项的界定,收支结余上缴款等。药政管理应承担药物经济学研究,保证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合理用药,药品周转仓储管理等。物价部门负责核定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和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定价。审计、监察和纠风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整治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回扣违法行为。在了解、满足患者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使患者愿意支付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费用,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收费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医疗机构与原医疗机构药房在经济应上实现彻底分离,分业后的医院药房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与社会上已有的零售药店一样照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接受工商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4.3理顺医师与药师的关系

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医师的职责是检查、诊断疾病;药房药师的职责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早制定并适时颁布《医师法》和《药师法》,以法律的手段严格规范与约束医师和药师的行为,从而确保医药分业得以真正实现。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16万家零售药店,并有继续增长之势。国家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执业药师制度,在医药商业企业实施GSP管理,使药学专业人员,尤其是执业药师成为最受零售药店欢迎的人才。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药店开在家门口,药师服务在身边,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方便,使“大病上医疗机构,小病到药店”成为可能,社会医疗服务的普及,为药师们提供了新的工作领域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4.4加强药房的监管

实施医药分业后,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药房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GSP要求,对各类药房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监管,彻底杜绝假药、劣药的销售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药店所销售药品的安全性。药监部门联合工商、质检部门建立药品相关信息政府网上查询系统,使患者能够方便、及时、准确地查询某一品种药物的生产企业的真实性、合法性。

[参考文献]

[1]佚名.医疗机构门诊药房与医疗机构分离的理性探讨[EB/OL].药学保健园网,省略,2005-09-18.

[2]刘浩,纪宁,高书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5.

篇8

【关键词】 医院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探讨

引言

作为医疗行业的中坚推动力量,信息化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院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变化提高医院的生产经营水平,改善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成为新时期下医疗单位的重点工作任务。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

“得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掌握一定医疗技术的医疗人员,很少兼备信息管理才能的。医疗机构是以医疗技术为主导的单位,内部职工大部分是医疗专业出身。然而,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竞争机制,及时评估可预见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1.2信息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抱着观望态度,左右摇摆,致使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严重脱离,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中存在着很大的纰漏,也没有形成确保医院患者安全就诊的良好氛围,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医院是对患者开放的医疗机构,其信息采集系统涵盖了患者的个人隐私、健康状况、所用药品、药量以及医疗设备等数据,无论是在哪个环节产生漏洞,不仅会给患者自身带来严重的伤害,还将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和运作,甚至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医院形象。

1.3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而信息技术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是一笔巨大的耗资,不仅前期开发这些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期系统的更新维护管理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很多医院对这种巨额投资能否得到很好的收益不是很明确,因而对信息化建设心猿意马,投入不足。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探讨

2.1加强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医疗机构不论是在财务管理、审计监督,还是在整个机构的有效运作上都离不开专业管理人员的参与。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学习,提倡医院职工不仅要拥有过硬的医疗技术,还有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适当招聘一些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着重培养他们信息知识以及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保证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完整配合。

2.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严禁医院信息泄露

不断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严厉打击医疗信息泄漏案例,逐步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监督―评估体系。同时,在信息化系统建立过程中,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认证,及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例如,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签订相关信息安全保证书和责任书,限制权责范围,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信息系统访问体系,确保信息安全。

2.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医院要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必须对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有透彻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并贯彻落实到行动上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就是其中最鲜明的表现。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配置信息系统的结构,打造具有医院特色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机构自身的信息体系,从中不断寻找发展的机遇,以信息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三、结语

医疗机构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坚实后盾,加强其信息化建设,针对医疗机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对规范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以及稳定医疗机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9

为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加强全区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提高对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省卫生厅《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全区医疗机构现状出发,以实现医疗机构全行业归口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为目标,以打击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为重点,对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彻底清理整顿和规范,为全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

二、整顿范围

此次整治的范围是非法行医和医疗机构“出租科室”、“外包科室”、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等。如未取得合法《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擅自执业的;通过买卖、转让、租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的;使用过期、失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的;使用伪造、涂改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的;存在“坐堂行医”行为的;超出登记范围开展执业活动,包括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诊疗科目范围的;变更执业地点、变更主要负责人、变更名称未做变更登记的;医疗机构将本单位的科室、门诊部、业务用房租借或承包给社会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科室”、“外包科室”从事医疗活动的;外地医务人员来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医疗活动,未对其执业证书变更登记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未经批准或备案擅自开展“义诊”的;未经批准擅自购置和使用B超机,以及违法利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进行接生、流引产的。

三、方法步骤

在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区卫生部门联合公安、计生、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集中行动。同时,区卫生部门选聘有执法资格及经验的行政执法人员,成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公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全区医疗机构依法规范管理。

(一)宣传发动阶段(7月1日至7月15日)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车、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大力宣传实施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宣传各类无证非法行医骗钱误病,滥用药、乱收费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要用非法行医致死致残病人的典型事例,以及滥用药、不规范医疗操作行为给病人带来的医源性疾患来宣传整顿医疗秩序的必要性、迫切性,为整顿医疗秩序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搞好执法培训,明确任务目标,明确执法程序,为专项整治奠定基础。

(二)清理整顿阶段(7月16日至9月20日)

1、调查摸底,整合资源,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

以街道为单位,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在此基础上,倡导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采取个人、联办、股份等不同形式,以村居、小区为单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社区医疗预防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对疾病的防控能力。

2、清理整顿

(1)对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类医疗机构,对其执业条件、执业范围、执业人员等依据规定标准进行审核,检查符合条件的继续执业,达不到标准的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依法查处。

(2)对未经批准擅自无证执业者,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申办或吸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也可申请个体执业,但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不得擅自执业,否则依法取缔;对不具备执业资格和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责令限期停业,逾期不停业者,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拒不执行行政处罚者,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执业登记

清理整顿工作结束后,对全区符合执业条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法进行登记注册,建档立卡,向社会公告。

4、规范管理

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各种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义务以及奖惩措施,定时评估,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依法监督管理。

(三)检查总结阶段(9月21日至9月30日)

集中清理整顿结束后,卫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此次活动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内容为:1、各街道办事处医疗秩序是否得到有效整顿;2、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否得到规范;

3、各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情况如何,区里将根据检查验收情况,对工作好的街道给予通报表扬,差的给予严肃批评,限期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治理整顿医疗机构、规范执业行为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医疗安全,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级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加以实施。

(二)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卫生部门要主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系,密切配合,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协调制度。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集中力量开展对个体医疗机构的清理整顿,对非法行医机构和人员依法进行查处。

(三)严格执法,强化责任。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全体卫生执法人员在专项整治工作中要严格执法,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特别是在取缔和行政处罚时,要做到取证、处罚程序和运用法律合法,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篇10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外商独资 医疗产业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71-03

一、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和背景

1.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全国约有200余家各种形式外资医疗机构,投资规模较小,以不设床位的诊所或诊疗中心居多;投资额不高,医疗服务项目容易收回;投资利用最新的诊断治疗设备及最新的诊疗技术,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选择外籍人士集中的商务区、居住地、外交人员区。海外出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功运作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般都有准确的市场分析,为不同的目标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产品。然而受制于中国政策、观念、投资环境等条件,主管部门和业界难以认可和扶持相对边缘化的外资身份。公民、机构和企业缺乏法制精神,政府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外资医院的运营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引入外资。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几年来利用外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上海市吸收合同外资145.74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1.0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5.4%,3.8%。2007年,实际吸收外资额继续保持增长,而且增幅较大。

2.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背景。上海自贸区为“Free Trade Zone”,是独立划定的一个封闭性区域,该区域中的进口商品可以免征关税,与国际惯例完全接轨。其制度创新力度更大、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功能拓展更为完备、贸易投资更加便捷。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六大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卫生和社会工作――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开放措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的医疗人才、资金、货物、服务、信息等资源聚集,对国内现有医疗服务善意引导从而改革。

3.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必要性。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但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时间、空间上发展的竞争加剧,障碍重重,中国的成本要素优势逐渐下降,政府管理效率停滞,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大量资本开始向外转移。如此大环境下,国内医疗纠纷不断,医院成本不透明化、医保制度弊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使国内医疗产业竞争力下降,医院、政府、医保办三方与患者的博弈更玄妙,中国必须要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立足于综合优势,向改革要效益。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基础良好,外资投资产业较多,被政府寄予改革的厚望。

二、上海自贸区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竞争力分析

医疗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度专业性的特点,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有重大影响的生产要素主要为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竞争对手。

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要素条件分析。(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人力资源分析。外资医院可以提供高薪、优良的福利待遇、健全的医院体制、合理的竞争制度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医务人员前来竞聘。但是高薪征聘的员工,无法形成人才梯队,难以保障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公立医院集中了大量医务人才,提高正常的工资奖金外,还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以及学术地位。这些都严重限制着外资医院的进一步发展。(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资本分析。医疗行业的资本资源对于培养其持续经营能力非常重要,资本金与保障服务的能力成正比关系,充裕的资本可以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等生产要素上,决定了公众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信心,并对投资利润的形成和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国内需求分析。(1)需求数量上升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消费者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潜在的医疗需求向现实的医疗服务消费的转化提供了支付力保障,从而表现出对医疗服务的极大需求。(2)需求结构改变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疾病模式转变,城乡居民医疗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随之提高,不仅有病就医,定期体检也渐渐流行。与此同时,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原有的健康威胁并未消除,外资医疗在医疗服务领域开拓了新的市场。

3.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多是国有医疗机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被批准为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可能性极低。“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这种政策的定位决定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水平只是低层次的、有限责任的、最普遍性的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增进职工身体健康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地方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医疗保险是人寿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补偿手段经营的一种险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是由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来实现的,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从中赢利。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

4.外资医疗产业竞争对手分析。卫生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1.8万家医院,国有医院占94%,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让公立医院显得强大。公立医院的垄断独行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1)医疗机构的商誉好坏成为了群众就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2003年卫生部对城乡居民经常就诊单位的原因调查中,医疗机构的质量好坏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二。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方面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经营者只为追求利润而不进行诚信经营,使得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较差。良好商誉的缺失导致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发挥作用。(2)规模、资金、技术差距。医院达到一定的规模,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其成本反而下降,此即规模效应。当医院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医院的效益增长幅度低于规模扩增幅度,即扩增“边际效应”将呈递减趋势。据国外研究显示,从投入产出效益看,综合性医院的规模以具有800~1200张病床最适宜。规模效应能阻止进入者对产业的侵入,它使外商直接投资医院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进入规模较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将承担与大规模投资相对应的高风险;如果规模较小,它又会处于缺乏成本优势的地位。医疗技术是一所医院的核心品质,除技术品牌最为关键外,还包括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和形象品牌。国有公立医院技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拥有大量忠实的就医人群,并主导着人们的就医习惯。作为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和消除患者对现有产品的不认可,然后建立自己的客户群。在这段缓慢的、代价高昂的时期,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得不承受缓慢的收入增长、较高的成本和较低效益甚至是亏损。

5.政府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力分析。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疗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医药新品种的上市速度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将迎来外商投资的新机遇。国有公立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积聚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和医疗设备,形成了相对垄断的技术优势。而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与政府的关系则体现在进入管制、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1)进入管制。国内医疗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虽然外资医院可以自主定价,但市场引导下价格不能定高,只能持平或低于本土医疗单位。另外目前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使得公立医院能够获得政府相应的补助,而外资医院被排挤在外。在社会医疗保险定点、银行资金借贷、人才引进及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医院等级评定、建设用地审批以及政策信息等方面,外商投资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的情况下,外资医疗产业只能寄希望于卫生系统的公正化。而目前卫生系统管办不分的趋势尤为明显,对于外资医疗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医疗行业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符合国家规划、设备采购需要审批、技术需要准入、诊疗要许可、医师执业要注册、收费要按国家标准、技术操作有规范等等系列问题都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进入医疗行业远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我们将在下文专门介绍。(2)制度环境。卫生部规定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不能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而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又被归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而大多数的商业医疗保险又被国有保险公司垄断,国有保险公司对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歧视又严重限制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需求来源。在财政上,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仅不享受任何的财政补贴或优惠,税务部门还对经营三年以上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将征收5.5%的营业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使得外商投资医院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对公立医疗机构病源的分流作用,难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竞争。(3)政策支持。2000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截至到2001年11月,经卫生部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有38所,门诊部各类139所,进入市场方式以合作经营方式为主。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选择,对国营医疗机构产生一定影响。

三、结论

从我国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还不具备强烈竞争力,但在需求要素和相关产业等方面尚有一定优势,而在企业竞争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则存在较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生产要素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以高薪引进人才,通过健全的培养机制和较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但是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在资本运营上,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的外商投资医疗产业产权结构明晰,融资渠道多样且难度较低,虽然前期资金投资大但一旦适应市场发展速度会迅速上升。而相比较国有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资本雄厚但是产权不分明,在资本运营上处于劣势。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量也获得急速扩张,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够给予人们高技术的医疗服务。同时需求结构的多样化要求医院提供多样的医疗服务产品,而这正是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所在。在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医疗保险业刚起步,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产业竞争力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在服务和管理上都具有优势:服务流程合理、灵活,管理科学,而竞争对手国营医疗机构拥有本地优势,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很强大。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自身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更为广阔,但是树立品牌和建立社会信誉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要素是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的不确定性、医疗保险制度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歧视性以及税收负担的问题,都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在政府主导的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院设立的系列政策,使得发展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具有必要性。

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对我国医疗产业的影响:

开放卫生服务领域意味着我国“以药养医”政策面临国际优质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上海自贸区这一开放领域将使外商投资医院继续与尚未成熟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博弈。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外溢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Chen(1996)从跨国投资外溢效应的作用方面入手描述了外国直接投资将带来的影响。

应用于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经外商投资医疗企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将逐渐流入国内本土医疗企业,有助于本国医疗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间接提高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拥有比本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进入打破了国内原本的竞争市场,落后的生(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产企业被部分挤出市场,降低了国内本土医疗企业的市场份额;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实行高工资制度,本国优秀的人力资本被吸引,造成本国企业人力资本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用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抢占了原本由本国企业利用的稀缺资源,使得国内医疗企业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就中国前期对外商投资医疗服务的制度环境和进入管制来说,外资企业不能完全占有市场即垄断卫生服务,从而导致本国企业因其进入使效率提高,带来利益增加。就自贸区未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前期基础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建立了深层次合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系纽带,从而形成一张覆盖广、效率高、可控制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网络。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自身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受卫生部政策限制,在无法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昂的经营成本和退出成本,导致许多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求得生存,不得不通过夸张的医疗广告、昂贵的药价甚至误导消费者等非法手段来提高收入,从而使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整体信用缺失。FDI的外溢效应和经济发展门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当地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的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则强调了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素质的提高在吸引FDI、有效地发挥他们在经济中的正面促进作用中的重要意义。需要警惕的是,当地开放程度和FDI外溢效应存在反向相关关系,一味地追捧外资,扩大外资的占有率不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引入应该合理分析FDI的外溢效应,适度调整政策法规,既不过分压制,也不恶意追捧,才能使上海自贸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形成正面影响,从而以上海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海柱.外资医疗在我国能否成气候[J].医药世界,2002(7)

[2] 徐明霞.浅析上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特点[J].华商,2008(18)

[3] 吕彦儒.上海自贸区―为中国改革再探路[J].环球人物,2013(9)

[4] 郭芳.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9)

[5] 刘晔蕾.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外商投资医院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4)

[6] 全晓明.运用5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医疗产业结构[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

[7] 邢亚伟.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8]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9] 胡盛杰.外资医院与国有医院服务观念和管理之比较[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

[10] 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

[11] 刘萍.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12] 吴金泉.从服务理念到竞争力―国有医院与外资医院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