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小病初诊普通号
过去,我只要一生病,不分大小轻重,总是去挂专家号,觉得专家医术高,治病放心。然而,挂专家号的人很多,时常挂不到;即便挂上了号,还得排长队等候就诊,看一次病,至少两三个小时,很耽误时间。后来,我看到一些医学报刊上介绍,普通小病可以先挂普通号。于是,我改变了看病“策略”,几次“试验”下来,深深体会到挂普通号“好处多多”,不仅挂号不拥挤,挂号费比专家号便宜,看病的人明显比专家门诊少,能“随到随看”,而且医患之间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详细交流,有利于病情的准确诊断。有时候,医生还会向我介绍一些有利疾病康复的锻炼方法,治病又强身,真是“物超所值”。
二、 就医时段选“早晚”
以前,我去医院看病配药,大多选在上午八九点钟,医院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很耽误时间。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只要能错开医院看病的“高峰时段”,要么去得早,争取早挂号、早看病;要么晚点去,下午三点半以后再去挂号看病,就能省下不少等待的时间。
三、 分清“急慢”看“中西”
我发现,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患者可以从自己的病情出发,急性病选择看西医,见效快、疗效好;慢性病选择看中医,巩固疗效。2004年,我患结肠炎,时常腹泻。于是,我先去看了西医,把腹泻止住。之后,为了巩固疗效,我又看了半年的中医,效果很好,到现在未再复发。
四、 医患亲密交朋友
人际交往中,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友谊,多一份帮助。看病也一样,患者要学会主动和医生交朋友。我认为,和医生交朋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固定找一两位医生看病,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普通医生。经过多次就诊和交流,医生对你的病情很熟悉了,检查、治疗起来自然更顺畅。二是要尊重医生。在与医生讨论病情和治疗情况时,患者一定要尊重医生,把医生的话牢记在心,认真履行医嘱,“医生咋说,咱咋办”。医生得到了患者的尊重,心里高兴,看病自然会更认真、仔细;三是帮医生。患者应找机会常和医生交谈,做个有心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帮助医生解决实际困难。有一次,我了解到一位内科医生因夫妻双方都在医院上班,没空带孩子,需要一个细心的保姆照管。于是,我给她介绍了一个勤快的保姆,她很高兴,我也高兴,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更亲密了。
篇2
哮喘的“节气”
哮喘和肺结核等疾病的痛苦在文学名人的身上曾被描摹的极为详尽。普鲁斯特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哮喘患者:咳嗽、气喘、胸闷、咳痰,伴着他的大半生,每个夜晚如果自己不控制节奏,就会有被憋死的危险……
步入山东省中医药住院部的大楼,这些形象又痛苦的描述变成现实:肺部疾病病房里被气喘、咳嗽和涨红的脸填满。
“哮喘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春为少阳胆气升发之时’,清明时节气候多变容易诱发疾病。春天的昼夜交替之时,尤其凌晨,都是病人最痛苦的时候。”陈宪海告诉本刊记者,最近他的病人中哮喘复发的情况急速攀升。
“在中医理论里,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人和自然、天地具备统一性。人的生命状态、身体健康程度都是和天地运行有着紧密联系的。”陈宪海介绍,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例,书中大多篇幅在讲述自然气候、阴阳五行,诊法治则少之又少。
智慧的渔民谙熟天文气象的规律才可能满载而归;收成最好的庄稼汉也未必是拔草拔得最卖力那个,而是了解节气晓得何时下种、何时施肥的老农。“中医看病其实也和农人种地一个道理,大的视野下看待生命的运行规律,不止是对庄稼侍弄就有好收成,看病也不仅局限在病本身。”按照陈宪海的道理,中医师看病犹如鲧与禹父子两人的治水,水来土挡的动刀用药,不如疏通河道。
好中医不止要看会看病还得会看“风水”
在总结坚持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陈宪海提出老年人肺炎发病的“虚毒”学说。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毒”是风温肺热病致热、致变、致疾的重要因素。肺炎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毒”有密切关系。
陈宪海认为,分析这“毒”不止要看病人目前的身体状况,最良好的行医手法还应该像古代的江湖郎中一样,上门看病,会看“风水”。“了解患者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也是判断‘毒’的重要依据。”
陈宪海便曾针对一名患者,“追踪”到居住地看“风水”考察,通过对哮喘患者发病的环境、季节、体质的改变等诱发因素的不同,先后采取了四种不同的处方治疗,最终痊愈。
济宁市汶上县一名乡村医生的母亲患有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陈宪海接诊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很快就控制了病情。支气管哮喘是一个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生活调理的慢性疾病,陈宪海就定期与这名乡村医生保持联系,什么时候用药、用量多少、生活注意事项都加以提醒,乡村医生遇到疑难问题也随时请教。一来二去,3年间不但患者病情稳定,而且那名乡村医生诊疗水平也突飞猛进,成为当地呼吸疾病治疗的“名医”。
人人都是一个小宇宙
2009年3月,陈宪海刚走近省中医的肺部门诊科的门口,就听到嚎啕一声,一位40左右的中年汉子扑通一声跪倒在他面前,哭喊着“快救救我娘”。
患者是来自枣庄市的一位接近70岁的老太太,常年干咳,在家乡被诊断为肺癌。家人十分紧张,转到省中医附院复查治疗。
陈宪海经过认真检查,全面分析病情,认为虽然老人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而且CT图片也显示肺部阴影,但结合老人既往患有慢性肺气肿、肺结核的病史分析,他认为老人患的是陈旧性结核病,伴有支气管扩张症。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宪海有针对地为其制订了治疗方案,使用千金苇茎汤,加上医院自制的急支合剂。同时,根据老人具体情况,短时间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并在老人症状基本控制后,给予中药六君子汤调理。仅几个月,老人就完全恢复了。
篇3
看中医5个不要
1 不要这样做:急于说出在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和疾病诊断。
医生心里话:很多检查结果直接干扰到中医大夫的中医思维模式。中医的诊治过程是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舌脉表现来辨证论治的。由于目前现代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很多检查结果直接干扰到中医大夫的中医思维模式:同时,先前的检查结果也会影响到医生自己的判断和诊治。新妈妈这样做:先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主要不适症状表述清楚。等医生诊过舌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再及时提供相关的资料以供参考。
2 不要这样做:不要头痛说头,脚痛说脚。
医生心里话:中医的基本理论是整体观。就是说人体身上所有的不舒服、所有的症状都是有相关性的,可能都是一个或两个主要原因导致的。如果能找到这个主要矛盾并针对治疗,那么全身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了。
新妈妈这样做:抓住自己的主要问题重点看一个科。到中医院看病,不用一次挂几个科的号,把自己“拆分”成几块来就诊。要抓住自己的主要问题,重点看一个科,但要向大夫详细叙述自己全身明显不适的情况,让医生综合判断,这样比单独看局部的效果要好。不要自己觉得这个症状与这个科没有关系就不说,真正的中医大夫是非常注重患者全身症状的。
3 不要这样做:把自己全交给大夫,认为吃药就OK了。
医生心里话:疾病的治疗一半靠大夫的帮助,另一半要靠自己的调养和维护。疾病是自己的,身体更是自己的。再好的大夫,你自己也要有一定的认知,疾病的治疗一半靠大夫的帮助,另一半要靠自己的调养和维护。要充分利用每次就诊的时间,了解自己患病的原因和日常生活的禁忌,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其实,看中医的过程,看病仅仅是一方面,这是治已病;还要治未病,就是要防患于未然。要知道有些问题如果自己不去注意,不好的状态可能会继续发展。
新妈妈这样做:与医生沟通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新妈妈可以通过不断与医生的沟通,从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类型,饮食起居的宜忌等等,使自己不但恢复了身体健康,还能更好地保护健康。
4 不要这样做:在中医大夫开方的时候问问题。
医生心里话:中医看病最耗神的时候就是处方开药的时候。一个好的方子是需要大夫反复斟酌思考才能真正开出来的,并非简单的中药堆砌。不少病人喜欢在医生不说话的时候,问很多的问题,这真是犯了大忌。这就如同与开车的司机聊天,跟做饭的大师傅说话一样,可能产生的后果大家应该能想象得到。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问问题,打乱医生的思路;反而可以自己说一些前面遗漏的症状或情况,因为医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在倾听着你的表述,时刻准备抓住对判断问题有价值的线索。
新妈妈这样做:这时可以说与疾病相关的话。
有需要解答的问题要在开方之前或开了方子以后再提出来。新妈妈最好把自己想询问的问题事前记到纸上,否则看中医时排队的人多,很容易就会忘记想问的问题。
5 不要这样做:中药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不同阶段的需要调整。
医生心里话:中药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以偏纠偏的前提是要明确地判断偏在何处,偏了多少,用什么纠偏和具体到你身上怎么纠。而你怎么知道初次看到你的医生就能如此准确地了解了你真实的情况、了解了你对药物的反应?
中医讲辨证论治,不但是针对不同的人,也是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药物反应。我们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程度都是不同的,吃了药反应不同,或者出现了新的问题,药物的组成和分量当然就需要调整,甚至更换。
古人看病开方往往最多三副为一个阶段,急危重症更是一副一副地开,吃完就需要再看医生。
新妈妈这样做:最好开的方子够吃一个疗程的。
看中医5个要
1 要这样做:初次看病选择最佳就诊时间。
医生心里话:如果身体间断出现不舒服的症状,先自己留心发病是否有规律,有没有明显的诱因。
如果是看月经病,最好是自己先测定一个月的基础体温,这样可以更好地显示你目前的状况。如果是看过,最好不要在就诊前吃冷饮、刺激性食物或加工精细的食物,否则有进一步加重过敏的可能性。如果是看痛经,最好在月经中期就诊,也就是在你来月经前大约一周多左右比较合适,千万不要等疼起来再看。如果有外阴瘙痒、腹痛腰酸等不适,一定要在症状明显的时候就诊检查,不要自己随便用药。做妇科检查前三天,最好不要阴道上药和同房。
2 要这样做:保持原貌,不要浓妆艳抹。
医生心里话:妆容容易掩盖原本的肤色和斑点。
许多年轻的病人喜欢化妆,但在看中医前最好不要这样,因为化妆容易掩盖原本的肤色和斑点,人为造成假象迷惑医生。展起刮舌苔的习惯在看病那天也不赞成,因为舌苔对中医辨证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还有染苔问题,比如前一天晚上或看病那天早上吃黄瓜、鸡蛋,紫米粥、奶,豆浆等,都可能在舌苔上留下非常明显的色素,导致遮盖了原来的苔色。还有一些患者因为嗓子疼或感冒,服用一些有颜色的含片以及嚼口香糖等等,这在就诊前都应该杜绝。建议如果是在上午就诊,能不吃东西是最好的,当然千万别饿晕了。
3 要这样做:以前就诊的经历非常重要
医生心里话:了解以前治疗的过程,对医生综合判断目前的情况是非常有帮助。
既往的检查结果、病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近期的,一定要带上。有些病在初期治疗的时候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情况,但当时间越来越长,治疗日渐拖延之后,你的疾病的状况也就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了解你以前治疗的过程,对医生综合判断你目前的情况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一些疑难病例,以前吃过的方子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不是神,不可能第一次看看你,摸摸脉就100%准确判断。过去走过但不通的路子对医生来说是经验的教训,所以把以前的方子带上,让医生有个参考和分析,能更加有效地帮助你。
4 要这样做:记住医生针对你说过的一些话
医生心里话:在短时间内让医生快速恢复对患者的记忆是个学问。
初次看病,和医生见面,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如何把自己的情况尽量多地让医生了解,这很重要。医生每天看的患者非常多,而且病情类似的病人也不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医生快速恢复对你的记忆是个学问。如果医生对你的记忆是连贯的,对你的治疗的连续性就会更好。所以,建议大家在就诊后等抓药的时间,适当做些笔头的作业,记下一些医生针对你说过的话,比如说你的体质类型,饮食禁忌等等。事实上,有非常聪明的病人,她们自己很有计划,与医生的配合默契,相应的,达到的治疗效果就好。看病不是把自己交给医生就完了,要想有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自己也要上心才行。
5 要这样做:汤药或中成药?适合自己最好!
篇4
自2007年上半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未病”的试点工程,希望通过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养生优势,为广大百姓的健康造福。
近日,沪上首个“治未病中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正式亮相。该院主管“治未病”项目的行政管理部主任竺炯和治末病中心副主任艾静就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疾病预防”有何不同?
大众医学:“治未病”这种说法对大众而言似乎是全新的。但若换成西医的表述,即“疾病预防”,大家就都能懂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的“疾病预防”有什么区别?
竺炯:中医“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疾病预防。
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该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大主题。它要求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但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整体调理的方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具体,细致的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中药调理及中医特色治疗,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对那些已经患病的人,中医药可以对其作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元气。
“治未病”概念的提出将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大众医学:中医学界近期高调提出“治未病”这个理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大众带来什么影响?
竺炯:积极倡导“治未病”,或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的目的被定义为“治已病”,人们也普遍认为“有病才需要去医院”,忽略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如今,随着大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的,甚至是得不偿失的。“治已病”不仅会给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使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堪重负。
有研究显示:一元的预防投入可节省7元的医疗支出,更可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用。因此,积极倡导“治未病”这个理念,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可有效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意义深远。
“治未病”门诊与普通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大众医学:据悉,国内已有数家中医院开设了治未病门诊。同样用中医理念,中医治疗,治未病门诊与普通的中医门诊有何区别?
竺炯: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着眼点在于预防――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复发,而不是简单的开药。“治未病门诊”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力推的一个试点项目,已在国内几家实力较强的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亮相。由于该门诊的设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大家都在尝试和摸索。我院的治未病中心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与北京的昆仑保险公司、炎黄健康公司等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在原体检中心的基础上,抽调了部分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内科医生组建而成,并整合了我院的优势学科(如传统中医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中心主要以非药物治疗对求诊者进行健康干预,发挥预防疾病、减轻病症的作用。同时,中心还将为就诊者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的健康管理。与此同时,我院还希望“治未病”能“走出去”,“走”进社区、敬老院,乃至现代办公楼里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治未病”在对付现代人最易遭遇的“未病”――亚健康有什么特色?
大众医学: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现象非常普遍,“治未病”门诊是怎么治疗亚健康的?
艾静: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人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含高危状态)和疾病这三种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亚健康人群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亚健康人群多表现为疲乏、易怒、失眠、头痛,咳嗽、上火、便秘等,体检时常查不出指标异常或明确的疾病,又感不适,不知道该看哪科的门诊。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状态的发展是双向的:如果忽视调理,使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含高危状态),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接受合理调整干预,机体可恢复至健康状态。众所周知,人一旦从亚健康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慢性重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
由于亚健康人群尚未达到疾病状态,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西医缺少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只能通过针对性改善睡眠、通便、止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则能在干预亚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亚健康虽然症状繁多,但总体而言是阴阳升降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未病”门诊通过为亚健康者提供合理的、多方位(饮食宜忌、运动方式、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中药或非药物干预)的健康指导,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门诊的流程如何?
篇5
许多享有医保的人都像傅先生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看病时不是所有的医疗费用都可以报销,更不明白同样是A类医院,在有的医院看病可以报销,有的不能报销。作为参保人员只有熟悉医保政策,才能保证自己在就医过程中即能得到有效治疗,又可以合理使用医保。下面就一些特殊诊疗项目做一简单的解释。
北京市现有1700余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其中A类定点医疗机构有19家,北京市医保中心为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定期对这些医院的重点学科的特色诊疗项目给予审批,而这些特色诊疗项目就只有在特批的医院看病才可以报销。如果您能在就诊前了解这些医院的报销范围,就可以减少支出。
胰岛素强化治疗
这是近几年得到认可并迅速发展的糖尿病治疗新方法。糖尿病患者有时需要做胰岛素强化治疗。这时,您就要知道这项检查医保报销是有限制的,它的适应症是酮症酸中毒和妊娠糖尿病,而且限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健宫医院等14家A类医院看病才可以报销。
脑循环动力学检测
这项检查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超)早期诊断、动态观察、预后判断、药物的治疗措施疗效评估等,也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但这种检查现在只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看病才可以报销。
肺动脉栓塞切开取栓术
这种手术只有在北京朝阳医院使用才可以报销。
颅骨骨肿瘤切除术和后颅凹血肿切除术
仅限北京天坛医院使用。
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溶栓术和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
限制在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友谊医院使用。
脑深部核团细胞刀毁损术
篇6
第一类为普通门诊。普通门诊分普通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理疗科、小儿科、中医科等等。初次看病或常见病可看普通门诊。
第二类为急诊。急诊室,顾名思义是看急性病的地方。例如,突然剧烈的腹痛、高热、各种急性外伤、心脏病突然发作、中风、哮喘急性发作等病症,均可去急诊室看病,千万不能耽误。急诊室一般都是昼夜应诊,看急诊时应先到急诊挂号,由护士分诊,告诉该看哪个科,以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
第三类为专病门诊。近年来专病门诊发展很快,如原来的大内科已分出了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肾脏病科、风湿病科等科室。每一个专科就主要疾病又相应分出了专病门诊,如心血管内科有高血压门诊、冠心病门诊、高血脂门诊、心律失常门诊等;内分泌科有甲亢门诊、糖尿病门诊等;消化内科有胃病门诊、肝胆胰门诊等等。这些专病门诊由专门研究诊治某种疾病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应诊,医生相对固定,这样既有利于诊治疾病、临床科研,又避免了原来病人看一次病换一个医生的现象。
由于专病门诊多,因此看病时要选择好。例如:出现胃痛、反酸、呃逆时,可看胃病门诊;肝区痛或腹痛可看肝胆胰门诊;咳嗽、咯痰、哮喘可看肺部疾病门诊;贫血、皮下出血、瘀斑、白细胞减少者可看血液病门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看风湿病门诊等等。
第四类为专家门诊。专家门诊均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应诊。他们在医学某一领域中有独特专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专家出门诊都有固定的时间,在挂号大厅中有各位专家的简介,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挂相应专家门诊的号即可。由于专家出诊时间固定,患者的疾病可以得到连续观察,不间断地治疗。如果患了疑难病症、长时间未确诊或久治效果不佳的疾病,均可看专家门诊。
篇7
看病要找“实力型”名医
人们看病都愿意找名医。但是,名气大的医生并不等于就能治好病。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就有真本领。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名医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型是“自立型名医”。这类名医靠个人努力,自我钻研,自我宣传,获得了名声。在传统医学领域,这类名医较多。因为传统医学和书法、绘画类似,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固定的标准,因此主要靠社会上的主观的评价。这种情况下,名气往往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名气越大,越容易滚大。
第二类为“偶像型名医”。这类名医有着天生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善于和媒体、领导及各界人士打交道。他们在各种场合频繁亮相,谙熟病家心理,获得信任。他们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这类名医,在中医、西医的各个专业都有。
第三类为“学术型名医”。这类名医,往往读了好几个学位,且多有留洋经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为所在单位挣了面子的论文。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奖项、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这类名医主要在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里。
第四类为“实力型名医”。这类名医是天生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同情病人。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名利,而是因为长年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病人的尊敬。这类名医各级医院各个专业都有,其中张孝骞、林巧稚、方圻医生等堪称楷模。
慢性病要找有责任心的医生
常常会有亲朋相托,要我帮助联系某某名医。很多时候,他们点到的名医属于前面三类,我并不会热情推荐。“自立型名医”其名虽盛,但常常其实难副。“偶像型名医”往往忙于交际,善于应酬,并不一定精于专业,对普通病人也难以尽心尽力。“学术型名医”多数不善于做临床,其实际经验甚至可能不如一般医生,如果亲朋需要联系的是“实力型名医”,我则会乐于帮忙。但很多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行事低调,往往并不为圈外人所知。因此,与其托人挂名医号,不如请医生推荐一下谁是实力派医生。
实际上,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的疾病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诊治程序,临床上医生大都按照这个程序走。经过正规的培训,临床实践三五年的医生,无论名气大小,对自己专科常见病的诊治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更需要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找名医看病,很难做到随时咨询,因此并不一定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一些疑难病,危重病,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一些非常专业性的手术,要尽量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
初诊者最好先看全科医生
篇8
黄秋怡对面的老人,则笑眯眯地取下眼镜,说“退休了,总还是要干点事,这里没有医院那么忙”。
老人叫黄桂英,退休前,是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的主治中医师。早年,她和黄秋怡因看病而结识。以前,黄秋怡每次去妇幼保健院看病,都挂黄桂英的号,她的很多病也是黄桂英治好的。
但9年前,黄桂英从医院退休了。如今,64岁的她感觉身体还硬朗,就应邀去了一家门诊给人看病。
在黄秋怡看来,昔日大师级的老中医,现竟“屈身”于一家门诊,多少“有点委屈”。但黄桂英乐在其中,“大医院人太多了,年纪大,吃不消”。而且她在门诊看病时间自由,早上上班,下午3点就可回家买菜、做饭。
两个熟人的“偶遇”,让因病沮丧的黄秋怡,有一丝欣慰。黄桂英给黄秋怡开的方子依旧是3个疗程,不过,每个疗程是10剂药―以前,她每个疗程开的都是6剂药。拧了拧药袋,“变多啦?”黄秋怡随口问了一句。
“是啊,”黄桂英朝身后的椅子挡板靠了靠,苦笑着。脸上,掠过一丝无奈,几度欲言又止。 “变重”的中药
黄秋怡走后,黄桂英告诉《南风窗》记者,“用药的剂量确实越来越多了,但效果还没有以前好”。可是中医,还是以前那个老中医,而且经验比以前更丰富了。
黄桂英生于1951年,17岁那年,初中毕业,卷入当时“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后来,她参加了当时惠阳地区赤脚医生培训班,3个月培训后,她简单掌握了用草药治病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段时间,上山下乡的很多医生中,除了“出身”不好之外,业务能力非常强。黄桂英非常荣幸地跟着他们学习中、西医。
在那个倡导“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年代里,工农兵身份的黄桂英,在1972年迎来了改变人生的重要机遇。她被大队推送到当时的广东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读书。4年系统的学习后,她分配到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工作。
对中西医之争,黄桂英一直比较平和,没有因隶属某个学派而变得偏激。在大学时候,她学习的专业知识中,60%是中医,40%是西医。“哪个好用就用哪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黄桂英说,她没有门户之见,但现实中,她也遇到不少“麻烦”。
比如前几年,她丈夫因“血管收窄、供血不足,易晕倒”。她儿子小吴,带着父亲去广州检查、治病,专家特别叮嘱小吴“回去千万不要让你妈炖(药)汤给他喝了,否则永远都好不了”。
回到家,依照专家的说法,小吴转告了妈妈。但黄桂英很执拗,还是给丈夫炖(药)汤喝。小吴有些生气了:“人家专家说了,叫你不要给老爸炖(药)汤喝”。
黄桂英不理会小吴,只说了一句,“你难道不知道中医和西医在打架吗?”
小吴没再追问,黄桂英也懒得解释,“因为他不懂”。如今,黄桂英告诉《南风窗》记者,当时从医院回来,她看到丈夫的气很虚。中医讲究扶正祛邪,她就坚持给丈夫炖药汤,这也让丈夫的气色很快恢复。
还有一次,也是她丈夫的身体问题―血糖高,她就带他去医院开了很多西药。黄桂英担心西药多,副作用太大,就和医生建议:“有没有中成药?”
这时,医生瞪了她一眼,“你认为中医能够治疗糖尿病吗?不要把中医说得那么好!”
黄桂英告诉记者,“哎呀,你不知道,当时那个医生很凶的啊,我一声都没敢吭。”她知道“又遇到一个旗帜鲜明的西医派了”。
不说话,并不代表黄桂英认同了对方。认为中医没用的观点,其实也不需反驳。日常生活中,比如板蓝根。最近,因研发青膏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也是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并最终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
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黄桂英认为,有些急性病主要还得靠西医,但肺炎、肠胃炎等,用中药调理,更容易起效果,“比如有的儿童支气管炎,用西药,怎么打针都打不好,中药调理就很快好了”。
再比如孕妇感冒、咳嗽,西医是不敢用药的,通常西医就推荐孕妇到中医那儿看病,因为怕西药副作用,伤胎儿。
当然,也有中医起不到什么效果的。比如阴道炎,中药起不到什么效果,平时即便病人来要求开中药,黄桂英还是建议患者用西药。
在黄桂英的观念中,中西医各有长处,治病要尊重客观实际,哪个管用就用哪个,不能立场先行。但在她的认知中,主要坚持的理念,还是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所以最好是中西医结合。
但对于中医的现状,她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中药的药效没有过去那么奏效了,似乎出了点问题”。
以黄桂英开的药方为例,附件炎、不孕不育、盆腔炎等,10年前,一个疗程开6剂药,3个疗程就好了。但现在,一个疗程需要将剂量增加到10剂药,但效果还是没以前好。这让她有些失望,“我给患者开的药,越来越重了,但效果没有过去那么明显”。 消失的“药魂”
黄桂英不是专门研究中药的,但临床的这些体验给了她很大触动。中药究竟怎么了?
事实上,在中医学界,很多学者也注意到这种现象。有专家甚至发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警示。
中药是中医的魂魄,如果中药的有效成分消失或减少,毫无疑问影响到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民众对中医的信心。正因有的药效不明显,一些极端的人们,甚至发出了:中医无用论。
但没有引入西医之前,中国人繁衍生息和治疗病痛,靠的又是什么呢?
“在中医界,我们都知道中医有用,这不需要解释,而且中医也治好不少人。”黄桂英说。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杨开元。
杨开元是梅州人,从事中医药研究40多年。退休前,他是嘉应学院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杨开元出身中医世家,他父亲是梅州有名的老中医。受父亲影响,杨开元从广东药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他“90后”的儿子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也从事和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对中药的历史和现状,杨开元有深刻的认知。他告诉《南风窗》记者,“中药里的有效成分是治病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找回中医的灵魂,中药里的有效成分至关重要。
究竟什么在影响中药的有效成分?
从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干燥)到贮藏等环节,杨开元向《南风窗》记者讲述了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
中药种植首先和产地有关,中药是很讲究药材的道地。一些药典里,有的中药甚至明晰到是哪个地方的药物,比如云南、广西的田七,蒙古的“黄芪”等。
因为药效和种植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密切相关。在中药界流行的“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说法,强调的也是这种关系。
大部分药材的生长环境,偏向于中性土壤。但芳香科植物以及用于制作陈皮的柑、橙、桔等,需要酸性土壤,只有金线莲等少数药物对碱性有要求。
此外,除一些耐寒的植物外,药材种植的朝向,也有讲究,即坐西北向东南。假如“向西北”,则容易受西北风影响,药材易霜冻死掉。如砂仁,本来3年才能结果,如果受风向影响冻死,存活一两年死掉了,也就谈不上结果了。此外,其他一些药物,因未到采收年限就死掉,即便采收上市,药效也很差。
采收方面,比如田七,正常是3~5年才适合采收,但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波动等影响,有的两年就采收了,这自然影响到植物里的有效成分。
植物的花、叶、枝、根等采收,药效和在哪个季节采收有很大关系。杨开元用一首《采药歌》形象地勾勒了起来:采药识季节,春夏与秋冬。春生叶奏效,夏聚花枝中。秋收头独胜,冬藏根有功。
加工环节,也很重要,因为涉及到药效安全和疗效提高。
加工环节主要指药物的干燥或炮制。杨开元说,干燥方法有晾干、烘干和焙干。具有芳香的挥发性药材,要求晾干,如薄荷、藿香、鱼腥草等;烘干的,主要是含有维生素的苷类药物,且要求90度烘干;焙干,主要是动物类的中药材,通过隔垫板等进行热传递的方式焙干。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在进行中药炮制时,为图便利而影响药效发挥。如,原本要求分两次熬制,最后才把第一道和第二道熬好的中药混起来,分成早、晚各喝一次。
但有的图方便,第一道熬了就喝完,第二道再熬再喝完。杨开元说,调着喝是为了让每次喝的药效是稳定、均衡的,因为喝第一道比较浓,第二道很淡,最终影响到治疗效果。中医在这方面,很讲究。
贮藏也是保持药效的关键。杨开元说,贮藏要注意做好“四防”:一防霉变。霉变是直接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俗称“霉药不治病”。二防虫蛀。三防变色。因为色变则质变,比如党参本身是白色的,变成深蓝或黑色,就变质了。比如黄芩,原本黄色,变成绿色就氧化了,药物也随之失效。四是防走油。这主要介于种子类,比如枣仁、柏子仁,一旦走油就失效了。
当下现实是:中药材的种植,以分散农户为主,种植过程中,农药超标、残留等情况突出。农民市场跟风有余,对行情判断不足,无论是抗自然的风险,还是抗市场的风险都比较弱。对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并没有规范运作。
为解决这些问题,2002年起,国家制定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从基地选定、品种栽培、采收加工、质量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要求。
目前,中药材GAP在甘肃、贵州等主要中药材基地,也建了不少基地,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比“药魂”更重要的
广州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源告诉《南风窗》记者,召回“药魂”固然重要,但比“药魂”更重要的是召回话语权、解释权。
在张源看来,这么多年中医理论的创新,一直停滞不前,中医基本上是吃老本。“目前很缺乏孙思邈、张仲景这样的大师在引领时代。”张源认为,中西医之争的背后,根源在于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去解释―比如,药物成分、结构以及有无毒性、副作用等。
西药讲究的是“安全、有效、可控”,有明晰的质量标准。中药通常讲不清楚,没有质量标准,也不利于中医药推广。
一些发达国家,即便中医药有不错疗效,但也没被国外纳入医学范畴,而是纳入保健范畴。这当然有现实困境,如黄芪,里面含有黄酮、皂苷等很多成分。而中药的一剂方子,里面含有10多味中药,其成分就更多了。
尽管有的中医也知道药物里的“君臣佐使”关系,但没法解释:究竟是中药里的什么药物或成分在起作用?起了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等等。
这样,即便把病治好,因为讲不清原因,中医给人玄学的感觉。在国际社会上,当国家还没有足够强大的话语权时,中医往往会被当成伪科学看待。
现在,很多中医药研究中心也在努力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研究人员通过用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把中药里的成分分解、提取出来,以便于把中药的药用内涵解释清楚:是什么在起作用,如何起作用?
篇9
触摸医疗 智慧健康
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满足人们的期望。医疗行业需要迎接三大挑战: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现状,而这些挑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够均匀。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从跨国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到本土方案商华为、曙光、东软、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强势挺进医疗市场,与以天健科技、西安华海、浙江联众、广州怡捷、中域海量等为代表的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纷纷争抢新医改带来的商机。GE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也纷纷进驻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IBM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程,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华为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联动协同;同时有效的实现患者、医生、医院,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沟通。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之下,华为智慧健康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让智慧医疗走入寻常百姓家。
技术为基 完善医疗
智慧医疗的实现需要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其关键技术分布于物联网体系中,涉及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涉及到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的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处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得,并实现检测对象数据的准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在网络层通过信息互通类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上传工作,实现用户和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写作的数据沟通渠道,并及时给用户提供必要的响应。在应用层,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监测数据的开放提供做好准备。
智慧医疗一直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医疗作为IBM沃森最早进入的应用领域,2011年8月开始,沃森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医疗机构“实习”了。沃森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直接阅读医学文献和各种医疗文档。除此之外,沃森还具备学习能力,它可以从医生看病的活动记录中学到相应的经验。由于具备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获取经验的方式,沃森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医学专家系统。
医疗行业的数据量大而且类型复杂,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信息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其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就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甚至帮助相关研究机构实现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新。英特尔公司的开放架构大数据平台是英特尔针对医疗行业用户开发的。它由双路至强处理器和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组成。英特尔双路至强处理器能够实现对存储子系统的优化,可用于打造存储服务器,支持横向可扩展存储方案。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是专门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需求开发,且针对英特尔至强平台进行了充分优化。
关注民生 智慧未来
篇10
关键词:中医人文 教育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询症治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开展对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也需要应用好这一方法,因为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人文文化理念的养成,使其形成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一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因为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如果把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应用于开展对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其效果应该也是很好的。因为现代社会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传授方法随着电子网络交互平台的普遍运用已趋于多样化,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望、闻、问、切"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或许是现代媒体手段所不能做到的,其产生的效果也会因这一方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表现得更好。那么,怎样将这一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之中呢?
二
我们知道,人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可以想象,一个拥有高层次高水准的当代大学生,若是其身上欠缺了人文知识底蕴,他(她)是很难融入于这个社会的。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就日益显得重要。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承担着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对他们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承教育和人文文化底蕴的培养,是发展中华民族医药事业,实现中医药人才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为此,开展对中医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论研究就势在必行。
首先,中医的望诊即察颜观色。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知识状态,有的放矢的融入人文知识教育体系,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熟练地运用中医的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达到中医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其次,中医说的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这一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搜寻每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知识缺失状况,做到查缺补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取人文知识的补偿,增强人文知识内涵,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第三,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其中透射出的人文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应用这一方法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师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四,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即通过诊脉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这也就是系统向医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循序渐进,终而成果。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同样道理,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需要形式上整体互动,相互促进。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中医需要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才能得出结论。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等。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其中就凝结了医生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和修养。所以,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一诊断疾病的传统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对当代中医药学生的人文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褚克艰: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年第07期;
2.吴玉平: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师友》2013年第05期;
3.李萍:望闻问切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06期;
4.阮平文:公选面试评委是如何"望、闻、问、切"的,《领导科学》2013年第08期;
- 上一篇:中医的基本理论
- 下一篇:保险公司品质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