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补贴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年~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截止2009年,全球162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预计2009年~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将占农业生产面积的20%~35%。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统计,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农地种植用地面积共计3200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600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19%;中国约有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145万公顷和138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
据有关方面估算,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欧洲自产的生态食品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欧洲越来越多地从阿根廷、南非和中国进口生态食品。同时,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1.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尽管生态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贵,但在西欧、美国等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对生态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生态农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其规模和速度将不断加强,并将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预计2009年~2020年,许多国家生态食品的市场增长率将为30%~65%。
3.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日趋森严,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国际标准化委员会(1SO)已制定的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绿色壁垒虽然在短期内对各国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各国不断提高和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
4.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联合国层次、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国家层次3个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在2009年~2020年,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这3个层次之间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彼此协调统一,逐步融合成一个国际化的生态食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各国间将逐渐消除贸易歧视,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5.各国将进一步增加在生态食品科研和开发的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的坚强后盾,生态食品的发展将促使各国增加生态农业开发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随着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的纵深发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为理念的生态农业理论基础将更加巩固,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天然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生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将逐渐被解决。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农民和涉农人员环保意识还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成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对经营生态农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4.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同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地使用土地。
5.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其次,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缺水,并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被严重污染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
6.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我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7.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3部分组成,我国虽已形成不少相关的技术体系,但还有少数尚未标准化,制约着中国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化。我国应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国生态农产品与国内外市场有良好的接口,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国际竞争力。
篇2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和城市流动,这符合经济规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服务的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必然,但城镇化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农村。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即使再过若干年,城镇化率达到70%后,也还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
从农业产业本身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我国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正成为“鸡肋”。这样,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386199部队”。
不过,在一些人惊呼农业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人们还发现,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
所以说,“谁来种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让农村的生活更美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规模经营的利润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吸引力。如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蓬勃发展,或从传统小农户中分化、成长,或是农户联合合作而成,他们规模种地有效益、有前途,将扛起务农的大旗。
篇3
沂蒙山区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4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9.6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36m3,仅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m3的1/4。且因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有8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所以能够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这就更加剧了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作为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80%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概括地说,就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偏低、抗灾能力不强。同时农业灌溉长期以来形成了2种现象:一方面农业用水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很严重。
2沂蒙山区农业生产缺水的主要原因
①受气候自然因素的影响,降雨量集中,能够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②灌溉技术落后,目前全市近百处大中型灌区基本上都沿袭着大水漫灌、串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致使跑、漏水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③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设施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渠道输水损失大,大部分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尚达不到0.5。④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⑤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解决节水农业灌溉的措施与对策
3.1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水资源相对紧缺将会长期存在。面对农业发展趋势,如何使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发展的高产优质农业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只有2条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现阶段建设新的大的水源工程,不仅投资大,而且建设周期长,不现实。而全面推行节水灌溉,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尽快改变农业灌溉状况,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3.2对大中型灌溉区渠系实行防渗化
沂蒙山区大部分灌区开发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输水渠道为土渠,经过50多年的投入运行,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有10%的工程丧失功能,目前沂蒙山区灌区渠道防渗率不足1/3,既不能合理调控水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左右。目前,这些灌区仍带病运行,灌溉面积逐渐递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所以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必须对这些灌区进行防渗改造,以充分发挥灌溉工程的效益。近年来,临沂市先后选择了多处试点进行防渗渠改造,效益十分显著。如莒南县陡山水库区自1988年起,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干、支渠进行了防渗建设,衬砌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7达到现在的0.67。
3.3对机井灌区灌溉实行管道化
在机井区推行管道输水是减少一次能耗、提高输水效率和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主要优点:①节水,由于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水的一次性利用率可达80%以上;②节能,由于缩短了浇水时间,一般可节能25%以上;③省地,使用地下管道输水灌溉,一般可少占耕地3%,使用软管灌溉可省地5%左右;④增产,由于节水相应扩大灌溉面积,节地可使粮油扩大种植面积,平均单位面积增产750kg/hm2以上。管道输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区的抗旱标准,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机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小,数量多,又是经济作物种植区,实行管道灌溉投资少,易管理,有利于户办、联户办。因此,应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井灌区推行管道灌溉化。
3.4在丘陵山区,推行喷灌、微灌技术
喷灌、微灌,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增产等效果,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节水新技术,它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山区经济园林的灌溉。另外,喷灌和微灌还有改善田间小气候、对作物有防高温防冻除尘的作用,用在果园灌溉中能改善水果的品质。据蒙阴县贾庄乡五里沟多年的实验资料表明,苹果实行微喷灌后,单果重比未灌溉前能增加25%,单位面积增产2250kg/hm2以上,色泽和口味都有明显地提高,2年以后全村所有果园都实行了微喷化,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沂蒙山区大部分经济林果都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山地丘陵区地形复杂,水源紧缺,不利于灌溉,遇到干旱年份,经济损失比较大。为了改变山区这种传统农业状况,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利部门从80年代开始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农业灌水技术落后是制约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产优质农业对水利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沂蒙山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并注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作物种植模式集约化,优化节水工程设计,选择最佳投资,避免增加运行费用,制定合理的微灌制度,满足作物最大需水要求,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服务于高产优质农业。
(1)对大中型灌区实行渠道防渗化,努力恢复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商品粮棉基地。
(2)在机井灌溉区实行管道输水化,提高抗干标准,发挥自身面小、量大的优势,使灌溉区成为优质、高效的农作物种植区。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趋势
1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过40多年的努力,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成绩显著。
1.1农业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截至目前,南县已基本实现了水田耕作机械化、排灌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用运输机械化、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植保机械化以及养殖机械化。截至2018年年底,南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4.78万kW;农业机械总量11万多台(套);农机服务收入9.18亿元;现拥有大型拖拉机2125台、小型拖拉机4587台、收割机3274台、插秧机695台,以及排灌机械3.0万多台、植保机械1.8万台、渔业机械1.2万台等。自2009年开始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南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8个,规模大、名气响的有25家。2018年以来开展机插、收割、耕种等作业面积达165万hm2,为农机手增收2.6亿元。
1.2农机推广服务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南县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当时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当时南县有耕牛9万多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拥有1.3万台农机,耕牛数量大大减少,成为南方13省水田翻耕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县。到20世纪90年代,南县建立完善了农业机械管理、油料配件供应、农机维修、驾驶员培训和农机推广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南县水田作业除播种外,机械化率在90%以上。201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1.14%,名列全省前列。并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站点建设,南县12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机推广服务站点,每个乡镇配置了2名专业服务人员,做到及时指导、帮扶到位。同时,还不断加强农机监管和售后服务体系的督导,由于监管到位,近年无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田间作业事故率为0。专业服务人员亲力亲为,强化售后服务,无因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导致上访、问责及耽误农时等情况出现。
1.3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0年来,南县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一直居湖南省前列。1976年成立的南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至今共培训农机操作驾驶人员和维修人员4万多人。南县完成农机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项获199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科技发明进步奖”,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水田耕整机、4L—60型水稻收割机、2FS—25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填补了国家3项农机空白。南县农机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1ZS—25型水田耕整机为全国首创,曾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推广成果二等奖。2FS—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于1990年获国家专利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1997年,原八百弓乡农机站被农业农村部定为全国水田化肥深施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2005年,河口农机配件总厂生产的液态模锻填补了省内空白。南县是全国小龙虾种养大县,位列全国三强,截至目前种养面积已达3.67万hm2。为了提高产值,降低生产成本,2018年全面推行了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收到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目前,南县伟业机械现拥有专利技术167项,被评为国家高新企业,其研制的2F—1.8型施肥机、2BY—20型油菜联合播种机、9T—200型水下割草船、IP—4600型液压平田机等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成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创汇5000多万元。
1.4政策性扶持为南县农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86—2004年,南县共完成国家和湖南省下达的农机推广项目和课题30个,对南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6年11月至2000年年底,南县农机局承担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机配套项目,国家投资84.83万元,较好地促进了实施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6月,湖南省农机局下达给南县农机局韩国贷款项目资金75万美元,到2006年9月,通过湖南省利用韩国政府贷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引进韩国现代挖掘机5台,国外采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1台,国内采购碧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22台、田间管理机械3台。2004—2018年,南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机市场投入6亿元。
2农业机械化如何主导“三农”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影响南县农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强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产业结构调整更为灵活有效。原来温饱型的以水田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到目前的适用经济型农业结构,粮经作物比由原来的60∶40发展到目前的40∶60。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粮食型水田作业面积占70%,发展到目前旱土面积占55%,水田作业面积占45%,这些都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2.2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农时结构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进程开始之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原来“双抢”需要时间40d左右,而现在由于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双抢”高峰期不到10d。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水灾、风灾对农作物的侵害。十多年来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推广使用增氧机,彻底解决了高温缺氧造成的翻塘现象;通过推广使用饲料机械产品,大大提高了喂养的科学化程度;通过推广使用鱼塘清淤船,避免了鱼塘淤塞降低产量。
2.3农民收入结构和致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南县各乡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外出打工风气,到现在有近13万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每年能赚回10亿元以上的打工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现代农业种养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农业机械迅速渗透到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贩运、销售等各个方面。截至2019年,南县农机经营大户达6680户,其中拥有20万元以上农机设备的大户近450户。从2002年开始,农机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自发开展跨区作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收入上亿元。由于南县农机现代化进程在全省领先,也使得部分农机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较早起走,掘到“第一桶金”,并迅速成长壮大。十多年前在长沙市的108个轮窑中,超过50%的人员是南县人。
2.4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种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农业生产是以原来1/3的人用原来1/3的工作量来完成的。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2000年,南县4台第一代收割机投入使用时,乡村还没有道路可以走,农民随后自发改善机耕道。近年来政府出资大量修建机耕道,形成连片种植习惯。三是农业物流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现在农民买农药、化肥,打一个电话,就有农用车送货上门。现在的粮食、棉花、禽、蛋等农副产品,农民足不出户就会有贩运户开着农用车上门收购。四是农民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后,农民休闲时间更多,农民以其他方式赚钱的途径也更多,农户家家有电话或者手机,大多数购置了电脑,多数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3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
3.1机械马力发展的大型化趋势
南县农业机械出现了由大中型取代小型的明显发展特征。例如,收割机由最初的割幅1.30m发展到目前的2.38m,从前几年的全喂入式发展到目前的半喂入式,机械动力逐步从30马力增加至80马力,收割面积由原来的每台每天0.67~1.33hm2发展到目前的每天收割3.33~4.00hm2。
3.2农机作业服务发展的专业化趋势
南县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配套服务越来越完善。例如,有的农户从专门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全年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农机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户。
3.3农机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趋势
有的农机户从原来的单一的收割、运输或者机耕等作业方式发展为从收割到运输、机耕等实行全套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能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户,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30-02
所谓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经营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过程。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为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对新形势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看清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发展重点,也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存在手工生产和应用畜力进行生产的情况。而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已经了普及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和韩国虽然耕地相对稀缺,在上世纪70年代也全面普及了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方面机械化率超过95%。而我国农业在耕、种、收方面的机械化率仅达到35%,每名农业生产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只有500多美元,西方国家每名农民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则达到2万美元。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结构不科学。如小型拖拉机较多,而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设备相对较少,而且与主机配套的机具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一台拖拉机所只能从事不足1.5种的作业种类,西方国家则都采取复式作业的方式,一台拖拉机可同时进行几项生产作业。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国内农业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上,而粮食作物当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种植及收获、玉米收获应用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而在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及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领域,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也较低,许多领域甚至是空白。
1.2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
农机生产较落后。大规模生产农机的制造企业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都有待提高。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领域至少相差20年到30年。我国企业在农机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农机产品有品种较为丰富、技术相对成熟,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农机产品相对缺乏,例如,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生产水稻插秧机,品种和型号也十分有限。经济作物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更少。国内在牧草种植和收获、饲草饲料贮贮、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农用机械主要为进口产品。
1.3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
农机作业成本较高。从国内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格在持续上涨,柴油价格已上调多次,实际零售价格达到了7300元。柴油价格升高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以柴油为主要动力的农机作业成本下降难上加难。
2 发展趋势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的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实效的原则。
2.1 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方面加大对关键性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例如提高水稻半喂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购买补贴的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提高水稻栽植与收获、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普及范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扩大农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增加对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收获的补贴试点;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农机产品应提高补贴标准;对存在的区域性不平衡实行差别补贴,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农用机械购置时提高补贴额度扩大补贴比例;政府的财政补贴重点应该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农机大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以市场需求及农民购买力为依据,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金融信贷及种类社会融资为辅的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投资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完善农机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针对高能耗农机的报废与更新设立专项补偿基金。
2.2 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收获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加强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努力实现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作物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积极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在全国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确定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实现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3 以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的同时,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实施粮食产业机械化工程,推进以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的粮食产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完善不同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动保护性耕作从试验示范阶段转入推广阶段。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机械化技术试点示范,促进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君.中级阶段辽宁省农机化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6).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篇7
摘 要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步伐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指标因素之一。
关键词 防范风险财政补贴立法工作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但伴随着目前我国的农业风险损失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保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遵循“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协同推进、市场运作”与“保成本、低费率、广覆盖”的原则下,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断增加承保品种,应用风险分析工具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探索与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保险试点,顺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全面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
农业在我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脆弱的农业需要农业保险的强有力保障和持续不断支持,但由于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公司开在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资源短缺等问题。
1.我国农业保险险种过于单调,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如蔬菜保险、麦场火灾保险、塑料大鹏保险等,由于赔付率高、风险高等因素造成部分农业保险市场亏损,发展程度较低。
2.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识欠弱,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在农业方面的参保意识不高,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在农村的推广工作受到困难阻碍。
二、通过政府调控,完善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我国在农业保险扶持方面,由于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这为农业保险的实践带来了众多困难,令我国政府无法确定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农险的投保面难以明确或有效落实。
1.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制订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对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扶持,进一步在政策方面鼓励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积极探索推广,从而为多渠道、多险种的农业保险销售进行法律方面的保障。
2.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等政策,强力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状况,全面分析我国的保险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性质的农业保险活动,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以区别管理。保险公司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在销售适宜不同地区的创新型险种的过程中,要做到诚实守信,全面解释。
4.要理清商业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限,准确把握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农业保险市场立法工作进行前瞻性地开展与设计。
三、国家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防范分散农业风险
由于我国农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各个地区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地方政府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农业保险政策上,一些地反采取代垫保费、代扣补贴的不合理政策,使得农户投保意愿消极低迷。这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必须在以后的发展中,全面注意一下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在农业保险的险种研发、销售服务与监督运营中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全面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2.财政补贴上,应公平给予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保险进行资金补贴和支持,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尽可能地扩大至全国,部分农业险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商业保险公司要依法公平地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协议。
四、未来在政府扶持下,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使之纳入政府目标中
未来,在加快推动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上,还要合理加大对农业保险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科学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保险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现状,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发展农业保险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的保障,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积极的动力。我国需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勇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21世纪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这要求在未来的农业保险发展中我国要注重吸收以往不好的经验,对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借鉴,加以改善:
1.我国政府与保险公司必须培养大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尽可能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保险专业性教育与培养。
2.满足农村农业保险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研发新型农业保险险种,对传统农业保险险种长期亏损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吸取教训,加以改良,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1]2012-2016年中国农业保险专项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中国保险报.2011.11.09.
[3]付洪芬.特色农业如何廊对市场风险.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
[4]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会计论坛.2011(10):1.
[5]李林,王健,汪丽萍.农业保险的消费满意度研究.农村社会保障.2010(1).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is the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rge area premis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and the applicabl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p huge rol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widely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jects, such as poverty, essentially a popula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o make the analysis judgm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providing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Keywords: agriculture; Machine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机械一体化是采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的配套产品来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一体化一体化,既可以减轻劳动生产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一体化,有以下促进作用:①突破农业增产的平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②合理控制灾害防止,将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④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国际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已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农业机械一体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机械研发及生产,充分的应用了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应用,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上,最终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等无人化操作管理模式,使农业生产减少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并且实现快速准确的农业作业,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国际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1、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一体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配合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与开发实现的高效农业机械耕作将加快研发制造。
3、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跨学科以及多专业配合的农业机械应用将更为广泛。
4、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更为多样化,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与机械设备迅速发展。
5、注重生态环保,对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所需的技术与装备迅速发展
6、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
7、农业机械制造采用加工中心、加工与喷漆、焊接自动设备等技术成果,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逐步提高。
8、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基因工程等科技成果配合的农业机械对新品种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9、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使农业机械一体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加速各国农业发展技术及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交流。
二、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一体化的特点及不足
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能耗偏高、科技含量偏低、技术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只有通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一体化高质量水平,才能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差距。
1、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迅猛。每年的全国投入农机具总量、参加跨区作业机车数量、机收农作物面积、机收水平和效益均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这代表着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及农民的认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我国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经达到42%,而且农业劳动力的从业比重逐年降低,这是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年深入,导致农村劳动力已经逐渐富余,其剩余劳动力加入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
3、国际农机企业均将中国视为战略发展地区。随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耕种,国际农机巨擎已将中国视为其战略发展及业务储备的重要发展地区。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业务开展,这些企业已将中国作为发展重点,加大了市场拓展的力度,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研发上给予了方向性和标准化的指导。
三、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以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为主,以环保促开发。
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发展环境保护及耕作技术为主的机械设备,进而减少对于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及使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而采用研发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耕种联合作业机械设备、减少化肥使用量的耕作机械等一系列具备环保概念及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机械设备,将成为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2、加大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在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3、研发运用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机械设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活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新产品研发设计工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使用故障、事故发生率。
4、通过不断加强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
5、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在排灌、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普遍使用电力及农业机械。
6、重视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加大水土保持、扩大农作物和畜禽的种质资源,改进农、畜、水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等农业技术的研究的经费投入,形成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7、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农业生产,以农业机械一体化带动农业生产的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农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加工、包装以至最终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运用机械化手段将工业和商业因素融入农业,进而使农业生产融入现代市场模式,这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一体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农业机械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其作业水平更是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一体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农业机械的研发及制造向更贴近生产要求的步伐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国外“三农”面面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何涛清, 新时期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一大创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何雄奎,刘亚佳,农业机械一体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 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6-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及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的形式下,改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条件,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地位,势在必行。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增强代表性,保证人员和资金,加强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服务对象亟待调整,服务领域亟待拓宽,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在服务水平方面,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而对当地政府和农民应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议则多数是模棱两可,可操作性不强。
1.2 气象监测站点偏少,监测数据不能满足为农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监测站网设置基本上是每县一个气象站,对于广东来说,有的乡镇也有气象数据采集自动站,只是有些非常偏远、实在无法安装的山区才没有安装。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大致能代表一个县的气象状况;而对于山区来说,虽然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仅几公里或十几公里,但两地的气象状况却相差甚远,所以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县的气象状况。
1.3 气象预测预报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目前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气温稳定通过3 ℃、5 ℃和10 ℃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土壤水分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1.4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现代建设程度不高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观测手段、观测仪器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地面测报,比起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还是明显地相对滞后了,尤其在观测仪器和手段方面。大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2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近20多年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 加强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长模拟为核心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最富活力、进展最为明显、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它能改进和提高现己投入使用的各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实时统计一动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长模拟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个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世界农业气象研究的共同目标。国内近年来,在引进一些主要生长模拟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对作物生长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麦生长简化模式、水稻生长简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繁简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观测资料以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
2.2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农业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不仅大大地改进了农业气象的动态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开拓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在加强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估产技术的研究;扩展新的监测对象(如地温、土壤湿度、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大面积虫害等)和估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正规化,向国家农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客观、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农业气象部门得到引进和应用,促进了国内外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美国通过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果园的霜冻低温警报系统。该系统是由NOAA卫星转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卫星提供并通过电视讯号变为可见图象,再由计算机增强影象,显示出不同颜色以反映低温状况(如-0.6~0 ℃时出现白色影象;0.6~4.4℃时出现灰白色;小于-4.0 ℃,大于4.4 ℃则出现黑色等)。从而使果园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以节省费用和能源。
2.4 增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给了观测员很大的选择权利,对观测地段的选择,对作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各种产量因素测点的选择,几乎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和气象基本观测最大的不同。所以,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料的代表性,要考虑以下方面:(1)观测地段一定要代表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和产量水平、耕作制度。(2)观测品种具有代表性。(3)产量因素测点的代表性。
3 结语
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气象服务者的培训工作,因人而异,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态度,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2010,34(4).
[2] 党修伍.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3] 王春丽,孙爽,朱红蕊,等.2012年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概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J].现代化农业,2013(7).
篇10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