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医疗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与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与医疗

篇1

2014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元年,因此这个会议显得意义重大。

据拓产业研究所的最新预计,全球可穿戴式消费电子出货量在2014年会达到3930万台,年增长49.32%,而2015年将出货6570万台,增长67.1%,此外,拓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居家照护、信息娱乐相关及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份额。

随着面临高龄化的社会问题,让各家科技大厂都切入穿戴健康管理市场。许多大厂除了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与产品之外,也正在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来摸索及寻找能够真正促使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务,透过HealthKit API来共享相关数据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数据,并集中储存于用户智能型手机,未来将扩及可穿戴设备。

科技巨头关注 多方开始投入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而国内小米、360、果壳网、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会对它的前景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乐观的预计,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的逐渐暴露,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不错

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而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篇2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医院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ospital construction,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tter and better, the it to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care brings huge role. The digital hospital is the use of advanced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pati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ealth 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the most effective collection, storage, transport and integration, and into the social medical care database of hospital, make the hospital service object by the patients seeking sick extended to the whole society people. As long as through the network access, can easily search personal health records, to the doctor for health consultation, etc.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ospital has become a trend, and digital medical equipment, als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digital hospital construction. I integrated year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material,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lated problems on their experience.

Keywords: digital construction;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数字化医院是指将先进的网络及数字技术应用于医院及相关医疗工作,实现医院内部医疗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及后处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运作的医院信息体系,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院业务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发展目标,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充分应用,有助于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 “ 广义”的数字化医院概念,不仅包含医院内部数字化技术的充分应用,还包含与之配套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如高质量的院标信息网络、社区卫生宽带网络、深入家庭的数字化设备及接口,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零距离健康服务。

1.医院为什么要建设信息系统

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医院高效运行现代

化管理需要。各类分散的数据需要统一有效的管理,如门诊、住院、用药、缴费、影像和检验等信息,且这些数据会不断的增长。对于这些数据,仅依靠手工进行整理统计是不可行的。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通过HIS、LIS、PACS等系统的应用,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信息的统计、归集、分析工作,更好的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给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

2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步骤

数字化医院既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因此,必须根据医院的性质和不同信息的特点、信息化在医院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需求紧迫程度、内外环境的完善程度来规划医院数字化的进程,并分步实施。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按照数字化医院的要求制定总体目标,按计划分三步实施:

2. 1 医疗业务流程和患者服务窗口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是以辅助提高传统门诊病人的就医模式中划价、收费、取药等效率为目的,并可切实有效地杜绝欠费、漏费、逃费等情况,通过建立门急诊挂号收费系统、住院收费系统、住院护士工作站、门诊中西药房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医疗保险接口、手术麻醉、院长综合查询系统等,实现优化病人门诊和住院的整个就诊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完善与医疗保险的接口,完成药品库房管理,药品的价格和账务管理。

2.2物资和财务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是以财务为核心,辅助医院高层管理决策,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真正把钱管起来。通过建立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接口系统、科室经济核算、全成本核算系统、绩效考核等,完成各个物资库房的管理工作,实现物资管理与病人管理的融合,实现财务凭证自动生成的接口和与银行的接口,实现全院科室与个人的经济核算与分配。

篇3

推荐指数:

作者:马化腾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马化腾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17 年全国两会提交建议案《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处理和应用需求催生了大数据概念,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数据资源将是企业的核心实力,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具备了优势。对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数字经济中的“货币”,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 30.6%的比重,带来280万新增就业人数,占中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果向全球呈现了科技引领的跨越式成长的巨大潜能与魅力。中国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普及了移动支付,跨越了已构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信用卡时代。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可以做到无须依赖POS机(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交易的绝大部分需求。

数字经济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以中国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务实又璀璨的成果。人们用手机挂号看病、缴付水电费、处理交通事故,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全民通过手机共同参与险情上报与预警。数字信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形成了良性循环。

“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过去两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线上到线下)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或是用信息的交互带来效率的提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就像“互联网+医疗”,绝不仅限于用手机挂号、打通医保支付这么简单。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模式。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共享单车、共享租车,甚至共享房屋,让拥有不再是必需。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的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数字经济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好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生于草莽、长于丛林,成就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生态。去中心化的发展让数字连接下沉为基础设施,进而使得生态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得以自发式高速成长。以内容产业为例,中国引领了全球数字内容变现的新趋势。从内容产业版权缺乏保护,到自创内容全球最高价格的变现,再到音频、直播、自媒体、文学等多种内容,问答、打赏等多样化变现途径,内容产业在野蛮生长的丛林中独辟蹊径,俨然已经步入内容创作与收益齐头并进的高增长时代。穿越丛林,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数字经济接下来最值得期待的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增长的脊梁。数字经济在贴近用户侧采用轻量级、小步快跑、高速迭代的发展模式,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数字经济不仅仅能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是最偏远地区的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人们同样的优质内容。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能以最低的数字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数字经济为如何触达那些真正贫穷、急需帮助的人群提供了路径,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这一点,对全球不发达国家很有启示。

篇4

通过将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财务人事系统、物资设备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检验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脑电视网络系统等一系列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模块间数据共享,使全院的活动真正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地位日益突出。

1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支撑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技术平台

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表明信息技术将是提高医院生存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将对医院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改革管理模式发挥重要作用。医院从医院与病人的二元关系走向医院、病人、政府监督、医疗保险的多元关系。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建成数字化医院,实现动态化管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展望未来,数字化医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医生不再手夹病历牌,而是拿着手提电脑去查房;护士在询问病人的病情后,点击电脑鼠标,即将有关资料输入电子病历;骨折病人刚摄完片,主管医生已经从电脑中获悉病人的摄片结果……,这一切都体现着新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服务理念。不久将看到医院管理者只需一台手提电脑,即可知晓全院各个部门、乃至延伸到所辖的社区,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社区的不同状况,为病人提供更显周到、人性化的服务。

2医院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环境

随着信息系统建设内涵不断拓宽和延伸,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医院内独立的封闭网络开始向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的区域性、全球化网络过渡,另一方面逐步从单纯以财务管理信息为主的系统转向与临床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模式的方向发展。信息化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医院信息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成为医院信息中心建设的关键。因此,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已从可用性转向可靠性,信息处理工作,也必然依托在更完善、更有效的信息系统基础上。

3转变服务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医院引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所有的信息采取数字化形式存储,医院内的所有终端及医学检查设备均与计算机相连通,各种医嘱和检查结果均由网络相互传送,达到充分利用和共享丰富的信息资源,使病人可在医院内所有科室畅通无阻地进行诊断、治疗及消费等各种医疗活动。信息系统将医院服务流程进行改造,对医院的运作进行改革,在经济运作上调整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在医疗服务上以病人为中心;在医院发展上以人才为中心(秦巴医疗人才硅谷)等等配套措施,逐渐确立新的管理运行体制,以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形势发展。对医院的病人来讲,一是治疗效果,二是服务,三是环境。拥挤等候,奔波往返,相信这是许多人一提起上医院就头痛的原因。医院多年来一直沿袭的门诊流程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安排就诊过程,而是让患者自己去适应门诊流程的各个环节,这就带给患者诸多不便。医生真正问诊开药的时间不足10分钟,多数工夫都花在来回划价、找地方检查和交费、取药上了。就诊时间大约只占到在医院全部时间的10%。另外,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和医院的流程安排不尽合理使病人大量盲目、无效地奔波,增加了医院中病人的流动量,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因此,医院的管理在做相应的调整同时,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网络配置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优化医院就诊流程的过程,确实以病人为中心,满足医生的工作需求。这方面需要医院较大的投入,甚至于这种投入只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不一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病人得到了尊重,感受到医院的温暖,真正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

4提高医院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数字化品牌医院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医院信息系统不仅要管理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而且还要支持以病人医疗记录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活动,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一个系统是否能成功建设,并长期高效率的稳定地运行,与医院的信息建设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医院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将医院的日常管理实现电子化解决方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其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并与医院的HIS系统、CIS系统、LIS系统及PACS等结合使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数字化医院工作的进程。

篇5

一、2015年我国和数字社会的前景

(一)我国所处的环境

1.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中,政府在2008年4月制定了规模达到15.4万亿日元公费的“经济危机对策”,并致力于对策的迅速落实。我国经济由此有希望尽早恢复元气,并走向新的发展轨道。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预计2015年我国将继续拥有各种各样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众多体制上的问题。

具体来说,2015年我国继续拥有的优势包括:名列世界前茅的GDP水平及其支撑的巨大国内市场、领先的教育水平、全球领先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创新性的技术应用、全球顶级的制造能力、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接近亚洲领先水平等。

另一方面,2015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低生育率和长寿造成的生产率和收入停滞或降低、国内市场的衰退、社会活力衰弱、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导致的国际竞争激化和国际竞争力降低、全球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加剧、伴随全球经济速度急剧下降导致的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制达到极限、依然存在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2. 数字运用环境的变化

上述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变化的同时,数字技术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各种问题。具体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单个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在融合,问题不断复杂化;网络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量急剧增加,如何提高网络社会的可靠性,合理选择和利用海量信息等问题浮出水面。

因此要求我国在2015年之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解决包括数字技术固有问题等在内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2015年的数字社会前景

数字技术超越了“距离”和“时间”,在结合人、物、金钱、知识和信息的同时,通过与所有的经济活动相融合,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社会体系的效率,并产生新的附加价值和文化,成为给我国经济带来体制变革的力量。

本战略的目的在于, 2015年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水平。由此实现这样一个社会:所有人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在一个放心、安全的环境中,以公平、简单的方式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并可以切实感受到生活富足。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整个经济社会改革,提高数字创新能力(Digital Innovation),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活力,自主、积极地致力于新价值的创造和变革;同时推进企业低成本高收益的体制改革、兼顾环境与资源限制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现这些数字社会的未来前景,实现真正“以国民为主角”的社会,努力解决前述2015年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面向数字新时代的新战略(三年紧急计划)》” 中所提出的“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和没有浪费的高级数字社会”和“国民、企业、非盈利组织(NPO)、各地区和全社会健康发展,并可以实现个人梦想的数字社会”目标。另外,还旨在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克服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我国对全球的领导能力。

二、实现我国未来前景所需的数字战略

(一)当前的战略形势和主要问题

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IT战略总部(即日本高级通信信息网络社会推进战略总部――编者注),《e-Japan战略》的核心是网络基础设施,《e-Japan战略II》重点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改革。但虽然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多数国民依然感到技术应用成效不明显。

上述内容是传统战略的定位,在强调数字技术运用的同时,稍微有一点偏向技术,陷入了服务供应者的逻辑之中。本次在对过去问题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战略必须真正站在国民(用户)角度,实现以人为中心的(Human Centric)、数字技术惠及全民的数字社会。另外,为了使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技术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和应用形态,并被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付出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足于新角度的数字战略

鉴于此,本战略着眼于让“信息技术惠及全民”,提出以下重点。未来将通过“三年紧急计划”及其不断修订,稳步推进本战略执行。

1. 便于运用的信息技术

通过发展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我们正在从“拥有”信息技术的时代走向 “应用”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人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不依赖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安全、放心运用信息技术的环境。

2. 突破妨碍信息技术运用的壁垒

通过业务流程再造(BPR),突破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制度、惯例和组织等壁垒,实现以国民或客户为本位,有效且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社会。

3. 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环境

信息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个人信息泄漏的问题,会增加使用者风险并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因此需要明确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规则,降低信息泄露等造成的影响,建立与风险级别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4. 通过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创造新日本

通过上述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渗透,加速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和创造,深化信息技术在政府、企业、国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国家发展的新模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我国的领导能力。

三、本战略的范围

本战略将与“三年紧急计划”相结合,并从推动中长期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提出下述三个重点领域的政策。

每个重点领域都将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实现的“未来前景”,提出我国未来的方向性目标,并提出为实现目标将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第二部分 各领域战略

一、三大重点领域

(一)电子政府、电子自治体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推动基于数字技术“新的行政改革”,大幅提高公众办事的便利性,努力实现行政事务的简单化、效率化和标准化,实现行政事务的可视化。

为此,需要建立电子政府推进体系,同时在公民个人和企业内推广公众可以放心使用的电子政府的基础,即“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暂定名,下文中相同)”,由此向国民提供以下行政服务:

(1)行政窗口服务改革

国民可以通过电视和个人电脑、手机等自己选择的渠道,享受电子政府服务。

24小时内可以在自家或便利店办理必要的证件。

行政窗口也可以向不习惯于数字技术的老年人等提供高质量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使其可以毫无压力地参与进来。

通过“三次点击画面”的简单操作,即可打开国家和地方的行政信息和服务菜单。

如果个人和企业愿意,就可以放心地、无缝连接以金融、医疗和教育等各领域为代表的民间服务和行政服务。

(2) 行政办公室改革

通过行政机构办公室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行政机构之间信息交换无纸化,同时废除对国民来说不需要的行政程序和附加文件。

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都从国民和企业等角度,彻底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普及、推广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并由个人灵活使用。

(3)行政服务可视化改革

跟踪国民和企业等自行处理的行政程序的处理情况,并可以确认自己信息所在地的“可视化”。由此实现“国民主导的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努力在该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战略措施

(1)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流程计划,加速建立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

制定国民和企业等用户满意度等有助于改善行政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估标准,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有关服务,并在每年公布其结果。特别是国民和企业等经常使用的71个重点程序 ,为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要重点进行业务改革。加强相关机构合作,建立根据评估结果完善措施和相关计划,并反映到预算中去的高效机制。

为推进政务信息电子化,深化政务信息开发利用和信息公开,推进政府业务改革和政务信息系统整体优化,需要构建“政务云”,由此推动包括服务器在内的政务信息系统共建共享和整合、集约化。

为灵活运用国家和地方的现有网络,需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合作所需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地区信息平台的运用。此外,还需从根本上对行政办公室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从“以纸张为中心”的事业处理模式到“以电子为中心”的事务处理模式,实现行政事务的电子处理规范化。

(2)推广使用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

该邮箱用于获取提供给国民、企业等,并在电子空间上可以放心运用的养老金等信息,是一种可以管理的专用账户,不仅限于社会保障领域,还可以在广泛的领域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

在现有的系统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与社会保障号码和卡(暂定名)实现一体化的可能性,尽早将将社会保障号码或卡(暂定名)引入现有系统。

需要在行政机构内各系统之间建立起现有企业代码共享机制等。

明确互联数据的种类和范围,大幅度提高国民和企业等的便利性和行政效率。即如果国民和企提交的有关行政信息与其他机构实现了共享,则不可以要求国民和企业等再次提交相关信息,并对这一条进行规则化。

针对各机构数据和信息不同特点,可采取多种链接技术和连接方式。

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营和管理,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建立所需机制(如第三方机构等)。

制定具体方案,建立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的综合门户和政务信息共享应用中心(暂定名)。

引进结算服务等奖励体制,使国民可以切实感觉到使用国民电子私人专用信箱的便利性,并进一步向民间部门推广和普及。

(3)加强推进电子政府所需的体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任命负责电子支付和行政改革的政府CIO,并尽早明确调整预算和分配等所需的权限,建立相应组织。为了辅助政府CIO,还需要配置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领域的专家,进一步充实强化推进体制。政府CIO需要与地方公共团体的CIO等之间保持沟通,以加强国家和地方的合作。

各省府CIO作为电子政府项目的专职执行负责人,需要明确其在组织的业务改革、信息资源的战略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同时将其推进电子政府项目的活动和成果合理反映到人事考核上。另外,还需从信息系统和业务两个角度出发,建立支持各府省CIO的体制,在各府省CIO下统一实施电子政府的措施和评估、业务改革等。此外,还需在各省府层面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根据上述做法的需要,修正相关法令,并在强力推进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的基础上,尽早建立必要的基本法制。

(二)医疗和健康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在推进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由少子老龄化、医生不足、分配不合理等带来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具体来讲,要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努力解决地方性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使每个国民都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努力实现①个人能够从医疗机构得到电子版的健康信息,使本人和医疗从业者都能灵活使用这些信息;②灵活利用匿名的健康信息活用进行传染疾病防控,从而实现“日本版的EHR (暂定名,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的简称,即电子健康档案)”。

(1)解决地方性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

通过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使去门诊就诊存在困难的患者(如住在偏远地方的孕妇、老人以及残疾人等)在家就能够接受到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即便是在地方的医疗机构,也能够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专业性水准更高的治疗

在全国的所有地方都提供技术支持和职业提升空间,从而使以技术水平提升和职业生涯提升为目标的医生们能够安心地在地方医疗机构工作,也有利于女性医生们能够在生育后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减少医疗从业者们过度劳累的状况,改善医疗机构经营状况。同时推进地域性医疗机构的合作。

在紧急医疗救助现场,救援队和医疗从业者要迅速且正确地掌握患者信息。在目标医疗机构选择和医疗机构患者接收方面也要快速且顺利的进行,由此患者便能够更加安心地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保险者和地方自治体等多方合作下,建立与接受家庭治疗的患者和被看护者们所处地域特征相适应的健康管理体系。

(2)日本版HER(暂定名,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的简称,即电子健康档案)的实现

个人可以将从医疗机构等部门获取的健康信息提供给医疗从业者,由此既可减少医疗事故,还可以依据过去的诊断内容做进一步医疗,在避免做不必要的检查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灵活运用第二套治疗方案来自主地选择医疗和健康服务。

借助于处方的电子交付(其中包括远程医疗患者的电子支付)和配药信息的电子化,可以将处方信息、配药信息等的变更内容反馈给患者和医疗机构,从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安全更加便利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全国范围内匿名化的医疗信息不断积累,其在流行病学的应用也日益深化,相关疾病的医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2.战略措施

(1)解决地方性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

收集关于远程医疗科学根据的数据(证据)。对于已有证据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远程医疗技术,要适时将其投入应用,并不断扩大其适用范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医疗报酬等,特别是针对由坐诊医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奖励支付的实现方案。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开展远程教育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医生们在完成地域性医疗工作的同时,能够为取得专业医师资格而进行持续学习和研究,以维持并提升技术水准。同时,也可以帮助和支持那些因为怀孕生子而离开工作岗位的女性医生们重新返回工作岗位。

灵活应用ASP、SaaS电子病历卡等系统,以便以适当的成本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处理环境,为电子健康记录系统或远程诊疗设备的应用提供支撑。不断完善从事地域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

进一步明确包括数字技术和灵活使用医疗秘书等在内的业务程序,以减轻医疗从业者的业务负担。加强对能够理解并活用数字技术的医疗秘书的培养,推进必要的医疗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

着力解决由在线支付和使用网上收据带来的诸多问题,为医疗机构和药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持续支持,提高健康保险理赔等医疗保险工作的效率。

完善有利于实现急救患者医院选择与相应医疗机构开展接收工作的联络支援系统,提高急救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对接工作的效率。

(2)日本版HER的实现

以充分保证医疗机构的安全性为前提,以在线收据的实现为契机,有效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连续环境,建立医疗机构间安全的令人放心的信息共享系统。

建立向希望得到客观医疗数据的个人提供信息的系统,该系统既可确保本人和医疗从业者能够灵活使用所提供的信息,也能够确认本人或他人的浏览访问记录。

以医疗和护理领域的ID为基础,尽早研究提出引入社会保障卡(暂定名)的应用方案。

鉴于健康信息的特殊性及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完善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医疗机构可以向患者本人提供数字化的诊断信息,并确保作为流行病统计信息的医疗和健康信息均经过匿名化处理。

建立和完善关于处方和配药信息数字化的制度,制定和执行处方电子化和医疗药品数据的标准。

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安全收集、处理个人健康信息的方法,从而为个人提供保健指导,推动基于个人健康信息开发利用的健康服务业发展。

完善健康保险理赔信息和特定健康诊断信息数据库系统(暂定名)结构,明确从提高医疗质量的观点到收集数据的对象的扩大化所必要的要素。

(三)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

1.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在幼儿、小学、中高等学校的教育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领域,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在对信息技术应用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在学校授课过程中,深化与各个学科相适应的特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更加容易理解、更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互动教学。通过客观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效果,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

(2)提高孩子们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孩子们以下能力:①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②对信息处理方法的理解能力,和③对信息化应用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的处理能力。

(3)建立与高水平信息化人才需求相匹配的、稳定的人才培养结构

在大学广泛开展高等教育试点工作,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信息化人才。在产业界,建立和完善根据个人经验提高相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构造。

(4)加强大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远程教育

在加强大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丰富远程教育内容,并为远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关于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是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等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支撑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人才是能够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并能创造高附加值的高端信息化人才。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类:

能够创造和革新科学技术的人才。

不仅拥有信息化相关知识和能力,还精通包括企业经营和业务改革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有代表性的是企业的CIO。

具备设计大规模、复杂化系统和软件的能力的人才。

善于使用高难度的系统软件,并拥有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

具备较高软件管理能力的人才。

具备信息安全知识的人才。

精通信息技术同时具备业务能力,并且能够开拓新的事业领域的人才。

不论哪种人才,都应该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具备进行国际交流与通用的能力。

2.战略措施

(1)以推进网络化为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在明确效果评价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要明确教师们需要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等地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使所有的教师们都逐渐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完善支撑信息化教学的体制。在所有的教育委员会和小学、中学、大学等机构,宣传和推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的讨论,配备开展相关活动所需的支撑人才,明确责任人。

实现双方都容易理解的授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硬件一体化设备。具体来说,要以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应用效果为依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根据落实IT新改革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用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电脑、校内LAN建设、高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推进电子黑板等数字化设备在教室中的普及;三是,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推进公共机构所保有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四是,进一步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

充实信息教育内容。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适当活用与科目和教学目的相适应的信息手段,培养学生们信息收集、判断、处理和创造等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水平等。

加强校务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家庭、地域间教育信息化的一体化。完善校务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以进一步实现校务工作信息化,以减轻业务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质量并且改善学校的经营状况。推进家庭、地域间的信息联合,并通过企业的帮助来推进地域间一体化教育。

(2)鉴于经济界每年需要1500名高端信息化人才,借鉴国际经验,需要制定包含目标在内的实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能够稳定地、持续地培养高端信息化人才的体制。

通过多种方法开展信息化教育试点。除了大学之间的联合外,还可通过先进企业之间的联合、推广从业者的讲队演练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信息化教育试点,并不断拓宽视点范围。

进一步发挥产、学、官联合的国家中心功能的功能。吸纳产业界人士为做大学教员,进行数字化教育的教材、课程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建立产业界和教育界相结合的教育和实践体制,以进一步充实国家中心功能。

对使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服务的供给方和使用方间的机遇和职业道路的实现的支援。各种资格制度等人才培养评价方法与进一步促进人才技能相关的信息共有的人才适当配置和流动,以模架的制定普及、社区的形成和促进为开端,研究具体的方法,实现与能力和成绩相适应的机遇和职业道路。并且,完善满足供给方和使用方各自需求的教育研究的实行和独创的人才发掘和培养,促使更多的人希望成为高端数字化人才,完善高端数字化人才发掘和培养的环境。

高端信息化人才的认定。研究探讨多种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和建设高端信息化人才鉴定系统,与此同时进行广泛的普及工作。

(3)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为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授课和学习等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在进行大学信息化教育典型事例推广和普及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使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成为可能。

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进一步充实以高等教育和辅助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内容。

先进网络的活用。活用先进的网络,使远程教育具有临场感的教育环境,实现教材等教育资源广泛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升教育成果。

二、产业、地区信息化和新产业形成

(一)未来前景与目标

到2015年,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各产业发展和改造,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通过与以亚洲为中心的成长中心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国家的领导能力。

1.产业改造和信息化

不论一个企业的规模如何,只要它致力于发展电子贸易和经营系统的革新,促进业务程序重组(BPR),提高对市场内外的适应能力和生产的安全性,那么它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必能实现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服务产业的高附加值化。

(1)以中小企业和服务性产业为重点,推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等方面的业务革新,从而大幅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

(2)将人们从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保持工作与生活相互协调的情况下,使更多人群(如因养育子女或者看护病人而无法参加工作的人、残疾人等)获得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其个人创造力。具体来讲,争取到2015年居家型远程工作者 达到700万人。

(3)努力在信息家电和汽车等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其他应用软件的机械化和安全性水平,从而引领世界。

(4)信息技术的节能效果和信息设备的节能效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以二者为基础的绿色IT低碳化和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应用,降低交通事故数量,解决交通堵塞问题,通过清障和向导系统使道路行车更顺畅,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并提高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及相关产业的信息化水平。

2.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产业的形成

信息技术和传统传播技术的融合带来了媒体信息化,由此可实现频率的有效利用、无线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信息内容传播环境更加完善完备。在此背景下,下述新市场正在形成:

(1)通过信息内容等知识财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共享市场;

(2)通过对数字化内容的积累和分析,建立适合每一位消费者的网络服务市场。

3.地域的信息化

推进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和广泛联系,通过充分发挥地方的本土产业、农林水产业、传统文化和观光资源等潜力,不断提高当地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区域间的人流的增加,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并且,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密切居民间的联系,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4.深化国际合作

通过将地面数字传播、手机、IP互联网络和认证技术等我国先进的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和信息内容向海外的推广,提高我国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且,通过与亚洲诸国间的合作,进一步完善能否满足高端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完善制度和人才方面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实现产业发展、电子政府和教育等的发展水平,实现全亚洲范围内的无缝知识经济圈和人才的国际流。

(二)战略措施

1.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现有产业竞争力的强化,推动信息系统产业改革等

(1)制定相关政策,推进ASP、SaaS普及,进一步完善商务基础设施(下一代EDI等),推进其标准化建设,完善实现SLA标准化等的外部环境。

(2)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推进企业现有业务流程重组,发展海外电子商务贸易,以参与国际化规则制定奠定基础。

(3)促进能够影响汽车等各种产品竞争力的软件的共同开发和标准化。

(4)对由空间地理信息化和电子标签应用带来的物流方面的业务改革提供支持。

(5)为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广泛宣传成功案例,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推动用户企业和信息系统供应商企业间的联合的业务创新,促进信息系统产业从原来的接受订货型向计划提案型的转变。

2.进一步扩大远程工作就业人数

为了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协调和多样的工作形态,要加强新数字技术的开发,进一步倡导和推广远程工作,包括扩大采用远程工作方式的公务员规模,加强远程工作中心建设,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等外部环境。

3.绿色IT和高速公路系统建设

(1)推进节能型半导体、全光通信等技术开发和绿色家电等的普及应用,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推进安全、放心、值得信赖的云计算机环境下的资源节约。

(3)在预防事故、最优线路导航和公共交通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利于这一应用的ITS服务向国内外推广,在大力推进第二代车载机、车辆以及系统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加速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

4.为创新型新市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以现有的信息内容(广告、美术作品、设计、电影、影像、照片、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电视广播节目等)和存档的行政信息为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丰富互联网信息内容、发展相关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2)建设使用多功能终端的面向个人的网络服务(如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和活动经历等信息服务,基于医疗诊断信息的保健接待和生活记录等服务)平台,为创新型市场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3)加强信息保护方面的规则和制度建设,确保人们能放心地处理和应用数字化信息而不必担心著作权问题,安心地处理诸如履历信息和阅览信息等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信息。

5.区域信息化

(1)利用国内外的媒体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传播有关区域性农林水产品、传统工艺品和旅游观光等信息,在建设向消费者和观光者直接提品和服务的系统的同时,还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地域产品的情况,发展地方产业和农林水产业相关的新业态,并提高人口流动性。

(2)在全国宣传和推广地区信息化的优秀实践案例。为那些既适用于个别地方实情又易推广的应用实践的普及推广创造良好环境,为信息化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发挥地域信息化方面顾问的作用。

(3)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通过远程医疗、看护儿童和老人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提供防灾信息等途径,建设安全、安心的地方社会。

6.面向亚洲的国际合作和数字全球化展望(暂定名)的筹划

(1)为了推进亚洲范围内宽带基础建设、加速数字信息内容流通、加强全球信息安全保障、推动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建立数字人才技能标准等,以我国的经验和技术知识为基础,战略性地构筑亚洲范围内无缝的知识经济圈。

(2)筹划制定《数字全球化展望(暂称)》。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未来前景与目标

为支持所有领域数字信息化建设,并为促进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2015年前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不论是谁、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够安全、放心并且舒适地取得信息的超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这样各种各样的人和物都可以根据需要而通过网络实现无缝连接。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从爆炸式增加的海量信息中安全、放心且舒适直观地取得与个人生活方式和需要相适应的信息,就像使用某种机器(例如键盘)和应用基础一样方便快捷。

3、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使正当的人通过安全的机器能够获取适合的信息内容。

4、通过互联网使良好的信息内容具有适当的价格,并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自在地使用。

5、即使信息系统本身并非“属于自己所有”,在必要的时候,只要通过必要的功能,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简单的网络渠道来“利用”网络服务,为所有的像云计算机这样的信息知识利用创造良好环境。

(二)战略措施

1. 完善宽带基础设施

(1)在日本所有的场所,都能够舒适简单地与光纤(100Mbps)链接,建设拥有高品质高安全性的超高速的宽带基础设施。

(2)为个人、家庭、图书馆、学校、医院、行政机构和民间团体等所有的人、物通过多样的网络进行连接创造良好环境,推进高速度、高品质和高安全性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满足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领域、医疗和健康领域、教育和人才培养领域信息化发展需求。应对IPv4地址枯竭的挑战,以行政机关先行推进IPv6建设。

2. 普及无障碍终端等基础设施

(1)就如使用电视遥控器一样的方便,努力普及即使无线也能够实现链接的机器和应用基础设施。并且,为努力为所有的高龄者和残疾人提供适用的信息无障碍设施。

(2)为任何人都能够使用互联网上的软件来开发必要的应用和信息内容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内容制作等相关的规则。

3.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要切实实施以政府制定的信息安全基本规划 为基础的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能够确保信息安全的终端和网络建设,推进旨在改善信息安全环境的结构改革,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完善重要基础设施以应对IT障碍、促进包含人才交流在内的信息安全领域从业者间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4. 为数字化信息的流通深化利用创造条件

(1)对于人、事物、地理空间等数字社会的基础信息,要为其在全社会的流通和灵活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包括对现有规则的有效应用。

(2)以信息分析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在为新价值创造奠定基础的同时,完善任何人都能够利用信息的基础环境。

(3)进一步完善学术领域的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

(4)国家根据需要率先导入云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和系统,并通过对其的普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外部环境。

(5)在进一步完善实现数字信息内容顺利流通的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使青少年远离违法和有害的信息的技术开发和体制建设工作。

5. 加强数字基础技术研发

篇6

远程医疗、实时监控病人信息、数字化诊断,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以及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部队医院踏上了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步伐,像总医院就已经把“2007年底以前完成示范性数字化医院”作为建设目标。

尽管数字化医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化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快速、准确、有效地利用分散于不同存储地的大量医学信息,向社会(包括患者和其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IT 技术带来三方面作用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卫生系统相关单位就开始了医院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许多部队医院都已经成功应用了医院信息系统(HIS),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被称为“军字一号工程”的大规模网络版医院应用系统,从1995年就开始研发并统一推广应用。到2002年底总后卫生部与天健科技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天健军卫医院信息系统”,并在部队医院和地方医院中推广使用。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军卫医院信息系统已在全军几百家三级以上医院中应用,遵循着 “建、管、用”的原则,实现了医疗业务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目前,已经有65家医院通过了总后卫生部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标准。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宁义认为,IT技术对医院的帮助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是效率的提高。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医院工作流程,通过信息交互和信息处理、采集和利用,使医院各环节运行效率加快。根据抽样调查,医生每天处理医疗文书的时间以及平均病人门诊就诊时间,都从3小时缩短为2小时,全军医院平均住院日减少5天。其次是医疗质量的提升。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各环节的规范性,减少医疗差错,保证医疗质量。第三是服务方式的增多。用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流程,为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以及病人解决了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增加各种新的服务方式。

数字化医院是未来方向

由于开展时间较早和管理模式特殊等原因,部队医院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也为部队医院开展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作为全军医疗信息化发展的规划者,总后卫生部向数字化医院建设跨出了第一步。据介绍,总后卫生部将同国家卫生部合作,在部队和地方选择10 家医院,共同开展数字化医院的试点工作,而总医院就是其中的一家。

篇7

越南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也带动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新兴经济活动逐渐普遍。越南工商会与技术项目研究中心于6月举行了“越南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吸取亚洲各国成功经验”的报告会。这是越南工商会推进的“支持企业和手工艺村加强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高货物销量和出口总量”项目框架内的活动之一。

数字经济强调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

越南工商会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大约有40%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自2010年至今,越南互联网用户占据人口总数30%,连续多年跻身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前20个国家名单。预计到2020年,越南互联网用户可能提升到占人口总数的45-50%。

互联网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知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越南工商会常务委员阮光荣表示,每一项有关科技的工作就能创造新的5到7个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每增长20%将带动国家GDP增长1%。然而,最近公布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考察结果却不如所望,在对50个国家进行的考察中,越南排在第45位。因此,越南希望尽快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

篇8

创新3D科技在医疗行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到3D打印,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并不陌生。它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液态、粉末或实心材料,通过逐层凝固、熔化等“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等领域。而提起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却是鲜为人知的,该技术是将传统医疗与数字化设计制造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产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必将在医疗行业掀起又一场革命性浪潮。

201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北京市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新要求,北京市科委提出《促进北京市增材制造(3D)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的工作意见》,为此,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3D打印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联合工作组,组建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和“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均获得北京市科委正式批准。他们以建立国内首创和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与服务平台”为目标,联合国药集团、京城控股、北大口腔医院等单位,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产业联盟,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投入,承担了市科委重大项目,围绕肿瘤靶标治疗、口腔种植、义齿、颅脑、颔面与各科手术,医疗辅具等5大应用目标开展工作。

为了给3D打印项目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2013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专门将学校新建的教学科研楼四层作为“3D打印中心”用房,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了加快数字化医疗3D打印平台建设,学校安排预算、购置设备,目前已经投入建设经费8000余万元,并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他们开发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在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成功地为一名上颔囊癌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疗,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在2013年和2014年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科技部长万钢,北京市长王安顺等领导,听取了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书记郑吉春关于3D打印项目的介绍,并给予了肯定。这让北京工业大学的课题研究团队成员更加充满信心。

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

关于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背景,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主任、北京工业大学3D打印专家组副总工陈继民教授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他说,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是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治疗效果不明显、痛苦大、副作用大等缺点。另外,在放化疗的过程中,除了杀死癌细胞,同时还会杀死好细胞,因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分辨细胞的好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曾经提出一个方案,即直接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里面杀死癌细胞,而不是从外进行照射,这样能够准确的杀死坏细胞。于是,针对前列腺癌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规则的肿瘤体,国外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影像导航的方法将放射粒子植入肿瘤内部。所谓影像导航,就是通过超声影像或CT扫描影像等观察到肿瘤的位置,然后通过穿刺等方法一点点的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里面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前列腺的形状比较规则,肿瘤的形状一般也比较简单,因此,植入准确性也高。据了解,目前国外70%的前列腺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内放疗”。

但是,“内放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每个放射性粒子杀死癌细胞的范围是有限的,比如说,如果用碘125的放射性粒子,这样的粒子只有芝麻粒大小,那么大一点点的粒子仅能够杀死周围大概一点几到两厘米之间的肿瘤;另外,每个人的肿瘤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那到底需要多少颗这样的粒子、如何排布这些粒子才能把所有的肿瘤都杀死呢?这就需要有一套准确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状,计算出来一颗肿瘤大概需要多少颗这样的放射性粒子,这样就能将放射性粒子分布到肿瘤体里面,从而杀死肿瘤,同时对周围正常的组织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将影响降到最小。虽然这种“内放疗”方案很早就提出过,但是由于肿瘤形状不规则,如何将粒子正好按照医生的设想分布到肿瘤体中仍是最大的难题,所以这种治疗方法提出来以后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为了打破这一技术瓶颈,2013年7月以来,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科委、中国医药集团等企业和医院经过多次交流和探讨,提出运用3D打印这一创新技术,并共同形成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关键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计划”,从而开始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的研究开发。

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的原理及临床实践

陈继民教授介绍说,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是将传统医疗与数字化设计制造相结合产生的,其治病原理和国外提出的方法是一样的,主要是通过计算得知杀死一个肿瘤需要多少颗放射性粒子,然后采用3D打印的方法打印出一个手术导板。所谓手术导板实际上类似一个辅助的医疗器械工具,这种辅助工具是按照病人肿瘤的形状和大小做出一个导向模,这样,当医生在做放射性粒子植入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导向模很准确地将放射性粒子植进去,这是最初的设想。

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承担的“3D打印肿瘤医疗导板成型装备及检测设备工程样机研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将其开发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在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应用,成功为一名上颌面肿瘤患者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组织间放疗。陈继民说,所谓颌面肿瘤就是肿瘤长在脸部,如果用手术的方法把肿瘤挖掉,整个脸就会完全变形,而且那是一位女性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时机,其本人也不愿意做手术。因此,他们给这位患者实施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辅助“内放疗”技术治疗。他们首先用CT扫描了肿瘤的形状,扫描完后进行三维重建,这时头盖骨的形状就出来了,当时患者的肿瘤长在眼睛附近,长了肿瘤以后使脸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形。因此,他们首先根据肿瘤大小和形状设计好医疗导板,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将导板打印出来,再根据导板的形状进行模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穿刺手术的方法将一个很小的放射性粒子直接穿进去,并把它布置在肿瘤的范围里面。在手术期间,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方向一个个把放射性粒子植到肿瘤体里面,这整个过程都是用3D打印技术来完成的,他们用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靶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这次与内蒙古医院合作的临床实践已经有了相应的临床报告,如果想要进一步推广这一数字化医疗3D打印新技术,必须得到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取得注册医疗许可证。还需要在不同的医院做临床实验,临床实验后要把实验报告结果经过专家评估并认可后才能进行推广。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不断和其他医院合作,在进行临床实验。陈继民表示,只有真正的将该技术推广出去,才能真正造福于民,并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宣传推广创新医疗技术,利国利民

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可以治疗颌面肿瘤,这种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对任何肿瘤都有效,而且这种手术并不是非常大的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因为它是用穿刺的方法,即用很细的银针一点点的穿进去,然后把放射性粒子一点点的植入进去,同时在每根针上标记一个刻度,当银针进到五厘米或者三厘米深度时,也就是肿瘤的位置,这个针就把粒子固定在那里,从而杀死癌细胞,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与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法相比,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简单易行,准确率高,没有副作用,患者痛苦小,经济压力小,是医学界的一大创新技术。说到3D打印,在医疗上早已有过应用,陈继民教授说,以前他们是将该技术应用到牙齿上,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牙齿不一样,因此如果要做义齿就一定是个性化的。这就与治疗肿瘤一样,因为每个人的肿瘤也不太一样,也只能用这种个性化的方法来实现治疗目的,所以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陈继民教授还表示,北京工业大学目前开展的这一医疗项目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他介绍说,北京市科委在3D打印方面目前主要专注于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属于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是做大型构件及零部件等,通过3D打印直接打印出来;一个方向是属于文化创意和个人消费,主要是3D设计和打印个性化时尚的产品,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这一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蒋毅坚教授领衔;目前已经正式启动了数字化医疗3D打印技术治疗肿瘤项目,这必将在医疗领域引起极大的关注。

与此同时,他们还瞄准医用导板3D打印设备市场,研发出了基于DLP技术的面曝光3D打印机――北思客BESK,陈继民教授解释说,北思客代表着北京工业大学的一群有理想、有信念的的研究人员,他们要做国内最好BEST的3D打印机,致力于发展我国数字化医疗3D打印事业,希望早日能将这一技术造福于民。

篇9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摘要]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了21世纪我国数字城市的体系架构及发展构想。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5.1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城市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监管预报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等、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会诊等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上论断和医疗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

5.12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网站),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闻领域信息化,在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报纸、电台的信息化同站,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5.13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好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景点了解、交通、游览、旅游热线、食宿、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为丰富人们群众的积极生活方式,建立文娱、体育等同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

5.14各区县的区域信息化建设

各区、县信息化是我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区(县)、社区(乡)、街道(重点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虚拟专网(VPN)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市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以减少浪费。

5.15社会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社保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医药、养老、失业。保险、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就业等信息资源和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逐渐深入到家庭信息化,为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5.16推进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商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适合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SDI中心,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内外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5.17综合统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是政府和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在组织、制度、法律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完善市、区(县)、乡三级统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统计信息、资源的实时传递。汇集和处理,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6数字城市描绘美好未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逐步明确和细化外延与内涵;广州、重庆、深圳、厦门、中山等许多城市也都在加速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篇10

台湾“行政院”2008年9月11日通过“因应景气振兴经济方案”,期望促使提振经济形势,巩固经济长期发展基础。有鉴于此,卫生署配合“行政院”“振兴经济扩大公共建设方案”推动“加速办理智慧医疗照护计划”,针对如何加强医院为民服务、保障病人就医安全及提升弱势与偏远地区医疗质量,提出“医院安全关怀RFID计划”及“医疗影像交换及判读中心建置计划”,于2009年2月25日奉“行政院”院台卫字第0980007847号函核定。

卫生署计划建立“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提供医疗影像诊断服务,以支持医疗资源较缺乏以及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地区,例如偏远地区及山地离岛,缩短诊疗决策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希望能解决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困境,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缩短城乡落差。

“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架构

在最初的设计中,“医疗影像判读中心”需具备如下功能:

1. 判读中心系统,可提供多人同时上线进行远程报告阅览、影像浏览,登入时须配合电子签章制度。

2. 以报告医师身份登入时,会自动显示待处理列表。而用身份证登入,就可以进行跨院影像查询。

3. 打印的报告,须立即回传写入原医院。

4. 共享影像浏览器,需提供报告医师所需的所有诊断工具,如标尺、量角器、放大缩小及Window/Level调整等,且必须支持所有医院的影像。

5. 提供对所有不同使用目的的使用者,进行管理统计。可依照医院、科别、仪器、检查项目、疾病、诊断医师等,进行深度的医疗分析统计及管理功能。

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针对报告医师的基本数据、专长及诊断绩效等建立相关数据库。

7. 帐务处理系统,需能管理报告输入后的相关拆帐问题。

8. 报告医师打印报告时能及时查询病历数据。

因第6和第7项效益不高,并未持续使用,其他项目都正常运作中。

IRC系统特色

IRC系统除了提供报告委托诊断服务外,EBM还设计了“影像报告追踪系统暨卫生所PACS自检查询系统” (IRC Image Tracking System),提供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掌握委判的影像与报告的进度查询、网络情况自检以及紧急通报功能。

查询系统为Web方式登入,医师除了可在固定工作站上使用,还可在行动装置上登入,随时随地查询与阅读报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登入后呈现总结画面:以数量化、正常/异常状态总览显示,一目了然。

总结内容会显示7日前至查询日的总数量:报告总数量、待诊断数量、已诊断数量、当日/昨日的紧急通报数量、一周内总紧急通报数量。每半小时可自动刷新总结内容(或制作刷新按钮,由用户自行刷新)。

IRC影像报告追踪功能:实时显示IRC报告状态(绿灯:已诊断;红灯:待诊断),用户可搜寻委判影像与报告。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影像报告追踪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卫生所PACS自检功能:确保IRC系统运作正常,自检系统显示每小时PACS 服务器接收仪器影像、卫生所至IRC网络状况;可提供卫生所查询是否有任何异常状况。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卫生所PACS自检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紧急通报功能:可查询IRC紧急通报案件,以便卫生所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关切IRC通报的紧急患者。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当天的紧急通报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IRC使用情况

IRC于2009年12月建置完成后,2010年展开测试及试运营。

大同乡卫生所上传一患者X光影像,委托IRC诊断,IRC专科医师诊断疑似肺结核,并通过系统紧急通报机制,请卫生所医师速阅报告、追踪患者。

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于2010年初数月的试运营期间,实际体验了IRC的运作和效益后,开始大幅利用IRC,诊断报告数量呈大幅增长。由试运营期的每月数百份报告,增加到每月平均千份、高峰达每月5000份报告。

使用IRC的医疗院所,包含署立偏远、离岛医院及山地离岛卫生所。至2012年7月,委托诊断之单位遍及全台;共有18家偏远的山地离岛卫生所、4家疗养院、9家偏远乡镇小型医院及诊疗处、1家胸腔专科医院。平均维持在每月3000份报告左右的使用量。由此可见,IRC是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系统。

山地离岛PACS与IRC整合

为提升山地离岛地区卫生所医疗信息化,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 让“行动门诊”的服务深入到偏远部落,2006~2009年,台湾卫生署陆续完成15家离岛及山地卫生所的医疗影像传输(PACS)系统建设,与署立医院联机,并完成卫生所之间的调阅。EBM 协助卫生署于2011年建设偏远及离岛区3县4乡的6家卫生所PACS系统,并将系统与IRC整合。

通过山地离岛PACS与IRC的整合,解决了现有卫生所医事人力及医疗仪器资源不足的现状,提高了当地医疗照护质量。凭借医疗数字化的建设,为未来疾病的统计、健康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

IRC拟整合数字心电图

心脏疾病为山地(原住民)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但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地居民就诊不易,故难以早期发现慢性心脏疾病。

若能早期预防、提早治疗,便能守护山地离岛人民的心脏健康。心电图为监测心脏疾病的有效方式,蕴含非侵入式、时间短暂、操作方便、能第一时间供医师判断心脏功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