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篇1

蒙顶后山绿茶庄园历史

秦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 吴理真在蒙顶五峰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

唐天宝元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经历唐、宋、元、明、清,千年延绵不断。

1958年 主席指示:蒙顶山茶要发展,要尽快与人民群众见面。

1959年 “蒙顶甘露”名列中国十大名茶。

2003年 “蒙顶山茶”获“中国地理标志”。

2004年 《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发表,明确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闻名的发祥地,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地位。

2012年 蒙顶山获“中国驰名商标”。

2005年 蒙顶后山绿茶庄园基地――红草坪茶业生态园开垦种植。

2013年 雅安蒙顶后山绿茶庄园有限公司诞生。

高速公路遇小雨

318国道,被称为景观大道,尤其是成都-拉萨路段更是令人向往。我驾驶的是猎豹飞腾,这是一款耳熟能详的SUV。由于配备了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上轻巧的车身,飞腾在高速公路上奔跑一点也不费力,甚至还会有些许推背感。

我们出发时天气不大好,一进入邛名高速,天气就阴沉下来,偶尔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的前车是宝马X5,我一度担心飞腾在湿滑路面会不会被甩得很远而跟不上前车。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飞腾在中段加速所爆发出来的力量还是不错,硬朗的悬挂丝毫不担心高速状态下的操控性。

绿茶庄园品茶香

有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岂可自怡悦,速速持赠君。”在双向两车道的乡间小路上驾驶,渐入佳境,越来越有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感觉。

蒙顶后山绿茶庄园海拔900多米,土壤呈红、白、黑三色带状分布。除了茶园,庄园内植有万株桂花,成一方风景。我们汽车生活传媒集群在蒙顶后山绿茶庄园认购了5亩地,自耕、自种、自管,成为了庄园主,我们本次自驾游的目的地便是此了。

来到自己的茶园,心里格外畅快,像在自家客厅里那样自由自在,我再次想到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除了游玩,游客们还随时享用来自私家茶园的一杯清凉好茶,更可以通过管理专员随时了解茶园里的变化和生长情况,好不惬意。自己采茶、制茶,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庄园度假乐趣多

从茶园到庄园,还要经过一截山路。整个山路在幽长的峡谷中前行,两旁是悬崖绝壁,而正是这样的路,却让猎豹飞腾大显身手。不管是泥泞还是崎岖,飞腾丝毫也没有输给前面的宝马X5,硬生生就闯了过去,如履平地。尽管最大扭矩输出被设置在4500rpm,但低转速的爆发力不容小视,几乎是一抬离合器车就有反应,爬陡坡就需要这样的动力。

篇2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文化。禅文化和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缔造了灿烂的禅茶文化。因此禅茶文化是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和谐融合的结果。弘扬禅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的融合性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渠活水,也是中国茶俗、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以及汉文化圈茶文化的共同源头之一。禅茶文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的人文进程。

自古名山出名寺,从来名寺出名茶。太姥山既是佛教名山。又是世界六大茶类之一白茶的发源地,太姥山的白茶母树绿雪芽,因其治病救人的特殊功效和无私奉献的慈悲精神而誉满天下。太姥山历来高僧辈出,佳茗飘香,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早在唐代,太姥山下走出的高僧沩山灵佑禅师,常与弟子仰山慧寂以茶参禅,以茶为显道表法之具,以茶为机锋,教诲高深佛理。终成开创沩仰宗的一代大师。现代的圆瑛法师、圣训法师也常以吃茶之道教化众生。以茶结缘天下,以茶启悟人生。

太姥山下潮音岛畔的资国寺秉承古圣先贤的智慧,传承禅茶法脉,弘扬禅茶“正、清、和、雅”的哲学价值,“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人文价值,“以和为尚”的社会价值,对构建和谐作出了积极地尝试。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三抗”、“三降”的功效带给人类身心健康,如同甘露,带给人们清凉,与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弘扬禅茶文化,把福鼎白茶文化融入佛家的“和气”之中,以茶净心,让人心平气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福鼎的白琳功夫是闽红三大功夫之一,早在清代就远销欧洲。红茶象征着正统和吉祥,是儒家思想的象征。通过弘扬禅茶文化。把白琳功夫的茶文化融入儒家的“正气”之中。以茶养德,让人品端气正,以茶会友,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

福鼎也是有机绿茶的重要产地。绿茶的清心养性和道家的清净养生殊途同归,通过弘扬禅茶文化。把福鼎绿茶的文化融到道家的“清气”之中,以茶养生,让人行健气清,实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

同时,弘扬禅茶文化。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品茶参禅。以和为尚,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福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推动福鼎茶产业发展的一渠活水。

“如果没有文化,茶叶只是一片普通的树叶”。举办首届中国(太姥山)资国禅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邀请世界各国文化界、茶学界、佛教界、传媒界精英云集福鼎。共襄禅茶文化盛举,来共同整合福鼎“禅茶一味”的文化资源。提炼福鼎茶文化的附加值,提升福鼎各大茶类的品牌,提高福鼎的茶文化品位,对福鼎茶产业的升级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禅茶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大型的旅游推介活动,以茶促旅,以旅促茶,茶旅互动。将有力推动福鼎茶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齐头并进,和谐发展。此外。通过举办国际性的盛会,对福鼎城市的文化整合、升级和传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和谐的福鼎、开放的福鼎、进步的福鼎将是一次集中而又个性的展示。

篇3

韩国现有50多个茶文化社团,有500万的习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纪念大讲堂里举行,韩国的四位议员出席会议并致辞,茶界人士等近500人参与。来自三个国家的10位代表分别发言,或提供建议,或展望未来,各抒己见。

来自教育、宗教、文化、茶学界的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聚会。他们呼吁,全国应从幼儿园开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都设茶文化课,并具体地安排出课时与内容;有人认为要创作关于茶的童谣、民歌,以利于普及;有人提出演练传统的“五礼仪”宫廷茶礼(指吉、嘉、宾、军、凶)来弘扬民族文化和尊重历史。他们相信,要保持传统才能创造新的文化;认为21世纪茶文化的复兴,要从教育的早期化、大众化、传统化三个方面拓展其宽度;认为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不是全面的,必须要有人格的教育,通过茶礼进行礼仪学习,茶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会议的发言也有不同的声音,如一位韩国农业专家呼吁抵制一切进口茶。但有人持有朝鲜半岛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乌龙茶或普洱茶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让大会有了真正的研讨气氛。

寇丹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在这次会议中作了《中韩水长流》的精彩发言。他认为茶文化就像那不断交融、流的水,不仅属于东方,也是属于世界的。中韩两国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规诫相适应。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渐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发源于中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茶叶在全球广泛传播,中国的饮茶器具、制茶工艺连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茶叶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以下路线:(1)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和印度。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2)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茶叶作为古中国的特产,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国。(3)草原之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及广大的欧洲地区。(4)海上之路――东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南传播至中南半岛,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向非洲、欧洲和美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为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四、比较中西茶文化异同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茶文化;商业氛围;经济学原理分析

1当下的茶文化商业市场

1.1何谓“茶文化”

所谓茶文化,即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具、茶艺、茶精神等等,是过程的体现形式与精神的互相统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自神农时代起,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的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茶文化。从物态上讲,我国茶区辽阔,茶叶种类繁多,关于茶的种植、制作、烘培、保存及对茶具水温等研究由来已久、细致成熟。从精神文化上讲,我国自古代起就特别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内涵,将茶文化视为极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文化,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常常将茶道精神融入进诗词创作中流传推广,奠定了茶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茶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享誉世界。

1.2市场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的商业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茶文化已经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市场。从国际环境角度讲,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为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加入国际市场以后,我国茶叶出口的关税大大降低,极大促进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再加上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茶叶产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推促传统茶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进一步改造传统茶叶产业,擢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有利地提升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但同时,我国对外进口关税也降低,洋茶在中国市场的准入空间将大大增加,国内市场将面临洋茶的进入,冲击了我国本土茶叶的市场。例如,我国红碎茶品质低,外国红茶进入国内市场后严重影响本国红碎茶的生产与销售,造成我国红碎茶市场持续低迷。从国内市场角度讲,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就宏观层面,即整个茶叶市场看,具有茶叶种类多但品牌少、生产多但消费少、差价明显但级别模糊等特点。茶叶种类多、品牌少,我国主要有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茶类,每一大类下又有具体细分,而且由于地域差别,各类茶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特色鲜明;但茶叶品牌少,大多为小规模的企业,缺乏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造成消费者对茶叶品牌和质量缺少认同和信赖。茶叶生产多、消费少,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区分布广泛、茶叶产量丰富,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茶叶消费量较低,我国茶叶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人均消费量增加了3倍以上,但是仍处于世界较低消费水平。差价明显、级别模糊,目前市场上的差异质量良秀不齐,价格从十几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但由于茶叶质量缺乏国家标准来统一规范,造成茶叶的质量级别较为混乱,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价较为模糊,消费者难以判断茶叶的真实价值。就微观层面看,目前社会上的茶叶店铺分布零散、缺乏特色,除了极少茶叶的盛产地有茶叶市场外,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规模稳定的专门的茶叶市场。所以一方面导致消费者难以对茶叶市场和茶叶价格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构成了茶文化传播发展的藩篱。

2经济学视角下的商业氛围

2.1商业氛围的分类

商业氛围是指建筑、空间、绿化、商业门类等等组成商业环境的所有客观要素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投射的总和,即对某一商业环境的认同。[1]商业氛围营造得好,容易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成功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反之,则难以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想法。在以商业氛围刺激购买欲这一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的今天,商业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按照商业氛围营造的目的,将商业氛围分为应景性氛围和强调性氛围。应景性氛围主要是为了增强顾客购物的舒适度,是一种纯粹的为舒适购物而提供的心里暗示,这种氛围的营造和商品本身的关联性不大,对商品销售刺激力不强,更多地是为消费者提供强大的心理愉悦暗示,典型的作品有季节性的风格变换、节日性的特色装饰。这种应景性商业氛围体现在茶文化上,主要是在店面环境上体现出茶叶清新素雅的格调;在设施上增加品茶、茶点、茶艺的设施;营业员的着装上干净自然等。强调性氛围是对消费品的强调,突出产品的特有属性,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不同于应景性氛围,强调性氛围的目的更为直接,即针对性的宣传和强调,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为产品搭建起一座对消费者有所刺激的桥梁。就销售而言,强调性氛围可以直接对商品的销售产生拉动。这种强调性氛围体现在茶文化上,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设立宣传茶文化的广告牌、在商场和店铺中突出“茶”字、季节性推出时令茶等。

2.2商业氛围的影响因素

商业氛围是影响商业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潜在地影响人们情绪。商业氛围良好与否,受到地理位置、环境、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形成商业氛围的基础条件。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处于便捷、开放、人流量多的地区,其商业氛围必然高于那些深巷窄铺里。消费者越容易看到、越容易到达,更加容易产生广告效应,其商业潜力才能得到挖掘。其二,是商业功能,即商业地段中的商业门类是否齐全,商业组成部分能否最大地适应人们购物的需要。综合性商业体的商业功能齐全,为不同群体都能提供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容易吸引各类消费群体。其三,是商业环境,包括绿化、广告、宣传设计等在内都是营造商业气氛的组成要素。只有能够打动消费者、刺激到消费者的多种感官,才能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在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广告宣传生动、设计彰显特色的环境下,会在无形中增强商业氛围。注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并合理利用这三种因素,必能形成符合商业定位和消费需求的商业氛围。

3何以谋求茶文化商业氛围的新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推广和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将其文化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商业氛围,实现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

3.1外部环境烘托

要想把茶文化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氛围巧妙融合,需在全社会增强茶文化的宣传。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茶习惯、形成推崇茶文化的文化氛围,才能刺激茶叶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明显促进了茶叶的消费,尤以老年人最为明显。与此同时,品茶消费对饮茶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增加了对茶叶消费的潜在需求,也为茶文化的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因此,城市应加大对茶文化的文化宣传,例如在热闹的商业地带和路口设置宣传茶文化特别是本土品牌茶的广告牌,在公交、地铁等交通要点播放传播茶文化和饮茶生活方式的公益广告,借助茶楼、茶馆等阵地宣传茶文化等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饮茶习惯和茶文化氛围。

3.2以商圈带动商业

成熟的商圈通常配备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形成种类丰富、功能齐全的商业圈能够带动商业提升。商圈以其综合性和全面性,往往能比某一店铺、某一商业街更具有吸引力和商业竞争力,必然比店铺和商业街的人流量大得多。在商圈内设有茶叶店铺,一方面可以借助商圈缤纷多彩的商业氛围增强茶叶店商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商圈的大量人流推动茶文化的宣传。例如,同样是采用举办茶叶会展的形式传播茶文化、拓宽商路,商圈的人流量大,在商圈内举办的受众范围一定远远大于某一路边或会展中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商圈的独特优势,创设茶文化的商业氛围。

3.3建立专业茶叶市场

专门的茶叶市场最能营造茶文化的商业氛围,产生商业聚集效应。元通纺织城、大河宠物公园、钱塘箱包城、苏州婚纱一条街等的影响力远远高于某一纺织店、某一箱包店、某一婚纱店。按照功能定位将商业分类,形成有专门分工的商业街,不仅能够扩大商业氛围和影响力,还能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重选择的同时,让消费者在比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类商品的等级和价格界限。就茶文化而言,各地特别是茶叶的盛产地建立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改变目前各大商场和店铺经营雷同的现状,为购物者提供方便。针对茶叶市场差价明显、级别模糊、消费者常常被欺骗、难以判断茶叶真实价值的现状,建立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帮助消费者摸清茶叶价格和等级,消费者在专门的茶叶市场走一圈,就可以了解清楚有哪些类型的茶叶、每种对应的盛产地、如何辨别某一种茶叶的优劣,在聚集的竞争环境中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现象的出现。经历专门的茶叶市场可以营造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浓厚的茶文化商业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买家。

3.4注重店铺内部的环境设置

如果说商圈、专业市场为茶叶市场撑起了骨架,那每一间茶叶专卖店正是构成茶叶市场的细胞,因此,营造良好的茶文化商业氛围必须注重每一间茶叶专卖店的内部氛围。首先,在整体风格上,从颜色到设施都要突出“茶”的清新素雅的特点。其次,充分利用橱窗这一宣传窗口。橱窗是茶店的第一展厅,它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充分利用橱窗的作用,在里面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茶叶,如保鲜茶、花茶等,并利用一些外形好看的茶具和茶道有关的字画,构成一幅彰显茶文化魅力的画面,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种植专业;课堂教学

我国是世界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国家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城市工业化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能够提高经济收入的大量岗位,改善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投入,减少了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尤其是贫困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直接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要真正解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是核心。可是,由于缺乏现代化技术的融入,广大山区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缺乏认知,传统的、粗放式的种植加工方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产能低下、品质差、经济效益无法提升的不良循环,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职校作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充斥着年轻人的思想,特别是走出大山,见识了外面多彩世界的新一代。要继续让他们走进职校课堂,重新学习农业种植技术,这对渴望脱离黄土地的孩子而言绝对是一种“叛逆”。虽然教师苦口婆心,尽管的确从事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发展多么重要。但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不是用精神食粮就可以支撑的。为此,要让进入职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种植专业知识,选择的内容、教学方法就尤其重要。教学改革如何改?这必须依托于地方产业特点,合理的设置专业和课程,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能够以浓厚的兴趣融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仅以茶叶种植教学部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潜能,增强课堂吸引力,实现高效教学。

一、教学融入传说、史例,注重引入

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既要达到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认知,又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的讲解,适当融入一定的历史传说,逐步引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比如说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起源于神龙氏。学生不知道神农氏是谁,当然就对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没有兴趣。这时,可以将“神农尝茶”的传说融入进来,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下子就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听老师解说和探讨中参与到课程中来。当介绍为什么古人直至现代人都如此喜欢饮茶,仅平铺直叙的讲述茶的功效,教学效果必然黯淡。此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茶在古代的经济地位,如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茶叶在唐代它做过“飞钱”货币,在唐、宋、明代当过中原与边疆“以茶易马”的交易品,还扮演过边疆官吏的“饷银”等角色,从而引入茶叶的功效,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融入文化,拓展丰富内涵

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增强对我国茶文化研究历史的认知,同时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学科的重要性。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识茶、饮茶的呢?在这样的起疑开头,让学生去讨论研究茶的文化发展。然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认识茶,最先是药用。远古时代,人们最早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野生茶树上采下的嫩叶,生嚼后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这种煎煮而成的茶汤,苦涩如药,因此,那时又称为“苦茶”。以后,通过人们的不断实践,发现茶不仅可以防治疾病,而且还可以生津止渴,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料,于是开始种茶、制茶和饮茶。

但是,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是日本茶道而非中国茶道呢?究竟茶文化是中国的历史还是日本的创新呢?提出这些困惑学生的种种疑问,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和解惑。原来,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学生这下明白了,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是茶的起源地,但因日本人对茶道的深刻研究,中国现代茶道又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日本茶道的影响。通过对茶文化的答疑解惑,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教学真正能做到学生积极参与,并乐于其中,这才是高效课堂的体现。我们在传授中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小插曲,教学内容未必要与课本或教案相符,关键要学生有所收获。如我们介绍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这样直白的介绍,学生未必真能一下理解。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教具的充分准备,将全套茶艺工具备足,让部分学生模拟茶艺师傅,展示茶艺;让部分学生模拟客人,端坐饮茶,思考古人悟道之理,真正体会茶道的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脱离了书本和课桌的束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所描绘的意境里,当一节课结束之时,大部分学生都还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课堂的表演“角色”之中;而教师传授的课程,也在学生的欢乐中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产教结合,直观具体

职校的农业产业化技术类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技术切实应用到生产中去,实现经济效益,这也是真正能够吸引农业类专业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课堂搬到基地、搬到农场,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动手实践和亲自参与生产中领悟知识,获取经验。比如,制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制茶工艺流程,让他们收获生产出产品的快乐。同时,再通过参观当地茶叶生产企业,将现代制茶工艺与学生体验的传统制茶工艺相比较,直观而贴切的让学生亲身体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强大震撼力,进行思想上和观念上的再一次更新。

篇7

两千年前福州的第一株茉莉花从印度引进,两千年后福州再度从印度引进茉莉花。9月17日,经过5天6次转机,来自印度钦奈的50株茉莉花远渡重洋来到福州永泰的梧桐镇。

说到福州茉莉花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茉莉花源于中亚细亚,茶源于中国,它们的结合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西汉时,茉莉传入福州,福州也是中国最早有贡茶的地区之一,“方山露芽、鼓山柏岩茶”均为唐代贡茶品种。

福州是闽江入海口的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历史上的福州有“果有荔枝,花有茉莉”之称。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窨制茉莉花茶。福州具有独特的原产地优势。中国科学院名誉院长卢嘉锡曾表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蕴含的原理十分科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些年,由于城市建设和其他产业发展,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生产模式变得濒危。花茶窨制工艺面临着严峻考验,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将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列入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千年产业的发展,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建设生态强市,解决城市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提升产业整体水平。2010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福州有两家茉莉花茶企业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福州辖区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8万亩;茶叶面积13.5万亩,茉莉花茶产量1.5万吨,产值达20亿元,占据着全国高端市场及出口的主要份额。

据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茉莉花茶研发专业分中心傅天龙主任介绍,本次引进的是印度单瓣茉莉花中比较优秀的品种,与福州本地茉莉花最大的不同是印度茉莉花的香气更幽香持久,而且产量也更高。

据了解,这种印度的茉莉花普遍能长到1.5米高,比本地茉莉花高上近一倍。而且印度茉莉花的花色也不止白色一种,颜色有好多种。

傅主任表示,印度的茉莉花还要通过一些实验,种完采摘以后若通过了国内单瓣茉莉花生产标准卫生指标,才会真正引进。

篇8

它们更加注重茶之人文精神的表达与呈现,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或是传达一种时代的精神。

“世博”十大名茶

2009年,经过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的评选,安溪铁观音、都匀毛尖、湖南黑茶、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湖白茶、“张一元”花茶、福鼎白茶(太姥银针)戴上了“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桂冠,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代表“中国茶叶国家队”集体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茶的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

这十大传统名茶都是“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从现有16家传统历史名茶中确定的,人选联合国馆的中国名茶严格限制为10种,并涵盖六大茶类。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开播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个篇幅,为“土地和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他乡,故乡”、“时间为茶而停下”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纪录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历时两年,其中前期策划就有半年。摄制组穿越了遍布全球的茶叶国度,深度走访了全世界200余位“茶人”。最终,摄制组精选了其中60余位“茶人”的茶话茶事,讲述了茶地的自然奇观、神秘的制茶工艺、各国的茶道以及茶与人的故事。2013年11月18日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

央视十套《茶叶之路》开播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导录制的《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发车仪式。

“茶叶之路”是中国古代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最著名的国际商贸通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由山西商帮主导,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近两万公里。《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以重走“茶叶之路”的方式,沿途拜访茶路遗存,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展现中国茶文化魅力。

云南马帮进京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进京,在云南产地上驮时有些是生茶,历经马帮运行过程中5个多月不同地域和不同气温下的“自然发酵”,其色味“誉享京华”。为再现普洱茶这一神奇的品性,2005年5月1日,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马背上驮着普洱茶,行走了4100多公里,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

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重走了300年前的贡茶之旅。通过此次事件,越来越多人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

《印象大红袍》首演

2010年3月29日,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总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正式公演。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推出,打破了固有的“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与其它4个“印象系列”作品不同的是,《印象大红袍》突出故事性和参与性,不仅展示了茶史、各个制茶工艺,还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

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专家们呼吁,通过“全民饮茶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爱上饮茶,“使饮茶真正成为国饮”。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举行。此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也相继举办了“全民饮茶日”这一活动。

福州茉莉花茶申遗成功

福州将两大特产茉莉花和茶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经过投票表决,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次申遗成功,强化了福州作为茉莉花茶世界发源地的地位,并将推动茉莉花茶的保护与发展。

名茶传统制作技艺“申遗”

中国人植茶、制茶、饮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茶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连接中国与东西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产品和文化纽带。因此,承认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保护中国茶传统制作工艺,意义重大。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公布的数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青茶、白茶、花茶制作工艺赫然在列。中国主要茶类制作工艺能够从文化遗产的高度被重视和保护,不仅日渐成为传播茶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

2010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网联合组建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工作。2011年年底,最终完成了对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并于2012年了“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与以往单纯以面积、产量、产值等要素衡量产业发展实力不同,品牌价值综合考量了品牌的成长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并通过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和品牌忠诚度因子等品牌指标得以实现品牌价值的量化。数年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品牌建设主体与消费者的共同认可。

篇9

关键词:陶瓷艺术 文化审美 融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我们中华儿女无价的瑰宝。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部分传统文化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陶瓷作为国家的一项标志(China的本义为瓷器),以它特有的姿态,担任着我国深厚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宣传使者,向世界各地人民展示着中国美。基于此,本文探讨陶瓷艺术的文化审美,期望促进我国陶瓷艺术的持续发展。

一、佛教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陶瓷的发展时期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几乎是同步的。那个时期,人们对一切事物的审美都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当然陶瓷也不例外地附带有浓重的佛教色彩。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给那个时期的人们树立了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准则,在那个社会失控、政治混乱的年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教义应运而生,使得心灵空虚的人们获取心灵寄托。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信仰之情,便在陶瓷的塑造上增加了许多佛教色彩的审美观念。如:著名的青花瓷,其主要装饰为莲花,而莲花也是佛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我们从塑像或者字画中,常常会看到菩萨、佛祖的底座为莲花宝座(莲花在佛教中的寓意为:神圣、纯洁)。又如高足杯,它的藏语为“噶予域仁”,在喇嘛教中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这样看来,高足杯仿佛是为佛教量身定做的。可见,佛教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装饰上,而且体现在造型上,佛教文化对陶瓷艺术审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书法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书法文化作为一种文字的造型艺术,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书法种类:甲骨文、楷书、篆书、隶书、草书等,均可以在陶瓷艺术作品中看到它们的身影,也使得陶瓷更加具备古典美,增强了陶瓷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往往与字画结合(如:屏风、折扇、国画等),陶瓷艺术作品当然也不例外,这与文人墨客喜欢在美好的事物上利用书法来衬托其美(内涵)相契合。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书法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仅体现出字词的美,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长期单一的书法书写,难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因此,逐渐将陶瓷艺术作品也纳入了表现书法的有效载体。书法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形成了立体的美感,若只是单纯地将书法作品呈现在白坯上,所产生的观赏价值就如同白纸黑字,然而将书法作品呈现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既能够有效地保留书法艺术的书写效果,而且能够使得其效果立体。通过陶瓷作品颜色的变化,给陶瓷作品带来一种清幽淡雅之美。如清朝皇帝乾隆十分喜爱将自己的诗词作品书写在青花瓷上。传统的书法讲究完美相称,追求和谐美,这也是至今流传下来的书法审美观念。而陶瓷与书法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两者均为形象性、抽象性艺术的代表,其审美不仅仅追求外在美,更加注重将创作者的文化观念及个人情绪等融入其中,从而有效地实现书法文化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总的来看,两者的有机融合,影响着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

三、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对茶具十分讲究。人们在品茶时,不仅仅注重茶的色香味,而且十分注重茶具的不同体质及造型。中国茶具主要是以陶制或瓷制为主,追溯青瓷茶具的制作时间,可以追溯至晋朝时期,如晋朝时期著名的鸡首壶就是青瓷茶具。随着青瓷逐渐地打开人们的审美领域,人们对茶具的选用,不再停留在盛茶器皿的认知上,更加关注到茶具是否美观(包括外在美和内在文化内涵)。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不亚于对佛教、书法的喜爱,而且茶文化来源于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任何层次、任何人都能品茶,因此,在陶瓷艺术作品的制作中,增加茶文化的融入,也成为了改变人们陶瓷艺术审美的重要形式。优美内敛的陶瓷结合古色幽香的茶叶,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强烈的文化魅力),或许这也是人们对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结合的审美认知。

四、结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佛教的传入促使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的改变;具备强烈文化底蕴的书法艺术能够有效地衬托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茶文化拓展了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领域等。

参考文献:

[1]操维琦,李兴华.大众文化审美视野下的陶瓷艺术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05).

[2]赵彩泉,余华.论析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12(06).

篇10

关键词:茶文化;英美文学;语言艺术

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时期开始,历经各朝各代,吸纳了各家思想发展至今。宋朝时期由于茶叶逐渐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茶文化得以接近民众生活,在市井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茶文化中“清”、“静”、“和”的思想倡导人们对于自身要拂去社会生活的喧嚣,注重修身养性;对于他人,要以和为贵,和谐共处;为官要清正廉洁,为己则要修养身心。这些思想对于现世生活仍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史书古籍中有着诸多关于茶的概述,其既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又称为其语言艺术的承载物。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尽管茶文化在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较短,不及中国茶文化的三分之一,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及其对本土文学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美作家对于茶的青睐随处可见,其描写茶事的内容之多,不少于其他事物。下面我们将对中外茶文化、文学差异以及茶文化与英美文学间的联系进行概述。

1茶文化的概述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中国人向来喝茶,对茶的喜爱与研究也是处于世界前列。世界上很多地方喝茶的习惯就是从中国传出,所以普遍认为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也有其他一些证据说明茶来源于印度,现如今世界文化呈现一种相互交融的态势,不管茶源自于哪里,世人对茶文化的理解是共通的。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中国人对喝茶是有固执的喜爱,不管是富甲一方的富豪或是耕耘天地的农民,喝茶已然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工序复杂的品茶,还是一壶开水泡一壶热茶,其中美妙各有人知。我们在喝茶的同时也品味着我们的人生,总说“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我们把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品味着茶,品读着人生。茶文化涵盖方方面面,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生活领域无不与之相融,自古以来,诸多儒雅文人就对茶文化进行了记载,他们对茶的认识我们在史书典籍上可知一二。从政治领域来讲,茶象征着清正廉洁,帝皇往往推崇茗茶,希望在朝文武大臣能够从政清廉,真正为百姓做事。在某些朝代,也有“茶政”一说。在经济领域,茶业在宋明时期盛行,茶商遍地,后来还逐渐在民间孕育出了茶商文化,一直到今天,世人都推崇其中不怕苦累、勤劳勇敢、相互友爱的精神。在生活领域,茶叶由皇家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逐渐发展为民间家中必备的日常饮品,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首选之物。从文化领域来说,茶文化中倡导的修身养性、“和”、“静”等精神与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等皆可相互贯通。从狭义的解释来看,其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定思想的融会,让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家,百家争鸣,释道儒三家并存,深刻地牵动中国历史进程,也影响茶文化的发展。世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起,祖辈们对于茶叶的研究与应用便开始了,由此发现了茶叶在保健、美容等方面的效用,这些在史书典籍中有着诸多记载。直到如今,人们在享受着茶叶风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承了茶文化。在如今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茶文化更是备受推崇,成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1]。

2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美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和作品表达上和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别。英美文学善于把控情感、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段的对话描写,这样可以使文中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中国文学的根基来源于数百年前的诗词歌赋,因而文人们在文章中表达含蓄,意蕴深远。例如在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红楼梦》中,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物进行人物神情心志的描绘别具一格,通过人物的笑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以及笑得姿态、动作各有千秋,独树一帜。通过人物的言谈嬉笑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描写中让读者品味人物内心活动和无穷无尽的人物形象,使人回味无穷。这两种文学不仅生长的根基不同,发展的轨迹也不尽相同。由于一个国家的文学来源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氛围,各种文学在表达的主题内容、叙事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美国家的文化较具包容性,政治上多为多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依托广阔的海洋,与世界联系较多,因而其文学氛围较为开放,作品注重直接表达,多使用白描手法,主题鲜明,现实主义流派盛行。相对而言,中国文化氛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保守,中国文学在表达上多以含蓄为美[2]。

3茶文化视域下语言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相对于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日本而言,英美国家的茶文化历史较短,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对英美文学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3]。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读到对于人物饮茶场面的描写。在英美文化中,茶一般与高雅的贵族生活相关联,是贵族的日常消遣之物和社交礼仪的一部分。作者时常借用“茶”这一象征高贵典雅的事物去刻画人物形象,或间接描写人物的家世环境、教养素质,或反衬人物的粗俗、鄙陋。在诗歌方面,茶更是受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青睐,被时常描写。此外,茶还能带给作家灵感和方向,提供写作内容与场景。除了茶文化的表面意义,英美作家也会在作品中借用其延伸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英美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灌注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4英美文学与茶文化的互相促进和影响

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了解英美文化。然后看翻译版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英美文学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不同。直白的语言,直接的描写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新奇的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随着我们对英语的逐渐深入学习,我们可以直接去看英语的英美作品。英语是直接的,它不像汉语一样,婉转含蓄,我们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像英语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一样,茶文化也具有世界性,这两种具有世界性的东西放在一块自然会迸发出惊艳的火花。我们单从英美语言来讲,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都会谈到茶文化。茶作为早期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它的影响力也不亚于英美文学的传播。从早期传入欧洲大陆起,茶文化就在新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土壤中滋养生长,发展出具有英美独特色彩的新文化来。在这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人们也做出了不少贡献,茶带给文人们诸多灵感,让他们在作品描述中多了一份可供寄托、表达的意象,为他们营造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带来了便利,在作品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增加一份细腻与宁静,于是文人们不惜笔墨描写茶。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使得两者内容更加丰富。在中国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人世间的千百味,像品茶一样,不管是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人对喝茶是有共同点的,而英美文学作品也一样,不管语言与形式有着多少的不同,其所表达的人性的真善美都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