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 高职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85-02

现代农业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不仅是改变农业与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南是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随着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大力推进,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使湖南农业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

作为全省农业类专业最多、学生规模最大、农业办学特色最明显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现代农业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值得深思。

1 湖南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正在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万人;培训新型农民50万、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5万人、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等2.5万人;到2015年,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7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00万人;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增加到1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万人。

要达到这些规划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担当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责无旁贷。据统计,湖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人才36.7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12.9%,每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农业科技人才仅有97人。这里的农业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示范带头人、创业能手、种养能手、农机能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离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相距甚远,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2 湖南农业高职人才培养优势

2.1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的学科优势

农业高职教育在学科设置中始终以农学为依托,虽然许多农业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但涉农专业在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影响力方面还占很大优势。

目前,湖南68所高职院校中,有涉农专业的只有10所,传统涉农专业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是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或湖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专业,服务“三农”优势明显。

2.2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人才队伍优势

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的不少教师长期服务农业、农村,他们既是专家、教授,又是农艺师、园艺师、畜牧兽医师,通过多年实践锻炼,已自然形成一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的人才队伍。他们长期活跃在“三湘四水”,成了农民的良师益友,是湖南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2.3 湖南农业高职教育培训农业应用技术的实践条件优势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拥有省内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发改委立项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农业部立项投资300万元建立了“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立项投资500万元攻克“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成功运作,为湖南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关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高职教育思考

作为全省办学历史最长、专业门类最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国际形势,科学研判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3.1 明确农业职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农业高职教育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学校办学发展方向,避免一味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简单突出综合性,忽视专业性,走进千校一面的死胡同,引发从生源危机逐步演变为生存危机的潜在风险。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必须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必须与专业服务的经济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需求相适应。作为具有鲜明农业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准确定位,面向现代农业培养人才,首先将现代农业人才能力要素纳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人农业、农村、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深度分析,掌握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及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保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对准湖南现代农业需求。

3.2 对接湖南现代农业,深化专业改革

学院应在深入调查湖南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涉农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层类,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依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紧围绕湖南农业产业链和区域发展需求,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带动其他,全面发展”的专业改革思路,培育与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同时,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3 重视现代农业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必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实验实习资金、设备、师资、场地等投入,加强实验基础条件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完善实验室设施,满足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开设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与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研或有偿技术服务,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组织管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服务湖南现代农业的专业教师队伍

(1)建立和完善农业专家型教师培训机制。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学院的政策导向,要依托师资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教学任务、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特点,合理利用假期和参与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岗位职称评定,要使教师既有讲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又有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假以时日便可成为深受欢迎的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型教师。

(2)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工作。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工作,能够更多地接触行业、企业方面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经营人员等,更多地了解农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在协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和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3)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形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深化学院“六个一”建设,招聘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能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农业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3.5 加强交流合作和创业教育,培养湖南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国际、国内、校际、校所、校企交流合作,充分挖掘农业高职教育与台港澳及国外高职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校交流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通过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合作方优质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涉农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业的低成本与可操作性,面向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学生创业的可能性优于其他行业。服务于农业现代化的创业人才首先要具备就业能力,不但要懂技术,还要懂政策、懂市场、会经营,获取信息能力强。因此,我院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之中,使学生不断获得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知识与经历,增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3.6 重视职业培训,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方法手段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转业与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应该在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高技能岗位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模式转变,注重“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与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等,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在职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打造农业职业教育品牌,增强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

(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化两型’背景下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0TD01)资助)

参考文献:

[1] 黄佩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发展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129-135.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服务业;现状;模式;路径

现代农业服务业,一般是指在传统农业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服务业,主要通过对农业的产前服务(信息、金融、种子、种养计划合同服务等)、产中服务(技术、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产后服务(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省在积极发展传统种养业,抓好增收致富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外部功能的拓展,积极推进以农林牧渔服务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有力地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高。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293万千瓦,机耕面积1486.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以上。机械收获面积797千公顷,年均增长6.0%;农业设施大棚数量217万只,年均增长8.8%;设施栽培面积116万亩,年均增长10.7%。(2)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全省各市、县全面建立了农技机构,一些乡、村也设立了农技信息站,形成了全省上下联网、运行高效的系统服务网络。农技既是科技推广的载体,也是信息传导的渠道。到2011年底全省农技共受理答复各类农业技术信息377万人次,信息361万条。农技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与千家万户的连接问题,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3)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色化发展,农业观光促进农民增收。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拥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200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餐饮的有900多家,从事餐饮并提供住宿的有900多家,其中提供休闲度假综合服务的有200多家。近些年来,浙江省旅游局、省农办等通过树立典型,积极引导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先后开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4)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循环、有自主品牌、高效管理、优化服务的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市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加强。据统计,2010年全市累计共有79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规模小,发展结构不平衡。浙江省农业生产业各行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或机构为主体,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农业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批发和零售业市场由于起步早,政府前期扶持力度大,行业发展比较成熟。而像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业等,由于市场规模小,缺乏政策前期扶持,这些农业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2)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浙江省农业服务组织的形式,主要是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基础,以乡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以村不脱产农民技术人员为补充,已经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服务体系。2011年,浙江省县(市)技推广中心为137个,仅比2009年增加了57个。(3)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生产实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本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许多工作在家庭内部就可以进行,弱化了对生产的中间需求,这也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

三、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模式。(1)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模式。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现阶段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这些民生类和生产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靠企业和个人提供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由政府提供。因此,基础性、公益性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采用政府无偿提供为主的发展道路和模式。(2)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除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外,大量的生产生活类服务可通过市场来调节,在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等地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应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政府扶持下,由农民或经济组织组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并根据其章程从事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发展壮大现代农村服务业。(3)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走企业化发展道路,即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调节组建并壮大农村服务性企业,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按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来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提供农民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服务。这是江苏当前构建多元化新型现代农村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和关键,也是今后发展江苏农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

四、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在研究浙江省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实际与问题之后,本文认为浙江省要加快现代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农业产业倍增”的经济目标,必须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新路径。(1)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扮演着协调者、实现者、联结者三个功能。浙江要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就要合理充分地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将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融为一体。目前,我省农产品营销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完善农产品流通和营销体系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需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专卖店;引导和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在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2)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农业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农业服务超市”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农民信箱、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化,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3)持续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三部分。我省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将下列几个方面作为建设重点:一是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尽快建立一个包括农业环境检测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生产过程监控体系和畜禽与良种质量认证中心等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二是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和农业大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参 考 文 献

[1]WW Leontief.The Strueture of American Economy,1919~1929: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Equilibrium Analy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31~33

[2]刘峻岭.贵州省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7(4)

[3]黄瑞婵.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4]胡建绩.产业发展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8(3)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篇5

农业投资由于短期内受政策环境、技术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专业人才匮乏、行业不规范等因关键因素制约,贸然进入,难言成功。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农业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策变革、技术进步、产业集中、消费升级等变化,都为现代农业创造了诸多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引入社会资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做好指向性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重大工程。

而一些敏锐捕捉到农业投资机会的机构,已在两年前开始布局,并有深度开发之势。

多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投资人士表示,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刺激着资本对农业大发展的预期,“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借势“互联网+”

各路资本大佬开始齐聚现代农业领域。资本对于现代农业的布局已呈逐年扩大之势。

艾格农业总经理黄德钧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称,从2008年起,国内PE越来越多地涉足农业。目前每年国内PE/VC在农业领域的投资量在200-300亿元左右。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就有8只农业产业基金成立,总目标规模超过60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集团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现代农业事业部,希望以资本支点撬动产业发展,以金融服务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中新融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新融创”)现代农业事业部董事总经理郑文俊透露,2014年以来,中新融创在农业领域的投资额超过公司整体对外投资额的20%,目前公司累计对外投资额度超过 200亿元,其中农业投资占比达到10%以上。

他表示,科技农业、服务农业、产业整合、消费升级、国企混改方面蕴含着重大的投资机会,各投资机构正在“虎视眈眈”,予以重点关注。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已将以往的投资劣势转化为政策红利。

从土地变革角度看,土地流转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农业投资政策红利之一。土地流转是农户、企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条件,规模化为农业生产带来高效益。

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率为28.8%,比2012底提高7.3个百分点。全国已有平均种植规模200亩的家庭农场87.7万家,平均种植规模50亩的种田大户31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

更重要的是,以农资集团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巧妙结合。

据齐鲁证券测算,2015年上半年,涉足农资服务平台转型的农业公司累计收益率高达125%,远远高于相同时间区间A股64%、创业板92%的收益率。 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刺激着资本对农业大发展的预期。

农资巨头们正在试图逐步搭建形成融合电商平台、生产流通全环节信息化、金融支持和农资一体化的生态圈。参与信息化战略的商业模式逐步分化和加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前种植业板块的最热关键词――“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也在逐步加强。

兴业证券研究认为,饲料、种子、水产和其它农产品行业企业,都有意通过互联网平台模式,在促进销售、消化库存的同时,确立新的盈利模式并获得额外的盈利点。

资本务农“路线图”

各路资本在农业投资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流程,一如农业本身“选种―播种―施肥―灌溉―收获”。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投资农业最主要的路径分三步:

第一步是选择农业龙头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是通过在一级半市场定增或收购目标上市公司老股,成为所选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股东。通过注资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优化其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内生能力。

第二步是联合发起并购基金。即围绕上市公司的并购需求,进行资产收购和布局。促进上市公司外延式增长,为推动行业并购重组起到支持作用。

第三步是为上市公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在融资租赁、财务保理上,为上市公司进行设计规划,加强合作,实现增值服务。

郑文俊坦言,这样做法的好处就是有效规避农业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郑文俊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后来担任上市公司CEO,央企农业事业部总经理等职务。他认为,产业聚焦和产融深度结合是现阶段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最优形式和关键路径。

2014年以来,中新融创围绕大农业产业链,在新型农资、现代种养、食品加工等细分领域,已参与了多家上市龙头企业的股权投资,如金正大、荃银高科、梅花生物、蒙草抗旱、老恒和酿造、双塔食品等。中新融创通过定增方式入股园艺工程及牧草行业龙头企业蒙草抗旱(300355.SZ)。

蒙草抗旱定增项目负责人,中新融创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周林谈到,定增投资完成后,中新融创利用其所在的多元金融平台资源,帮助上市公司盘活资产,同时积极利用金融手段拓展新业务,从而助推公司转型。

数据显示,2014年,蒙草抗旱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60.2%。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物流体系

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具有信息化程度高、交易高效、成本低廉、无时空限制等优势。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1万亿人民币,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应用热潮,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应用状况

2013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2年农业电子商务(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仅阿里巴巴三大平台上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198.6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以大淘宝网为例,截至2012年底,注册地在农村的网店个数为163.26万,农产品类目下的网店数量为26.06万个,农产品商品数量为1004.12万个。综上所述,农业电子商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增长迅速,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瓶颈问题,比如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物流配送落后、人才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从2013年2月起,笔者在淘宝论坛发起了“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突出的因素”调查,详细情况见表1,经过5个月的调查,共有投票数29182个,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与农民网商的交流,笔者发现对农业电子商务而言,物流配送问题是目前最棘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物流的关系

(一)现代农业物流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保障

完整的电子商务活动包括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中,除了少数软体产品和服务可以不依赖物流完成交易,剩下的实体产品必须依赖于物流实现商品的时空转移,而农产品都是实体产品,必须依赖物流活动实现农产品从销售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因此,没有物流,就没有农业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物流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保障。

(二)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

1.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量的扩大。农业电子商务将促进我国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物流需求,从而促进现代物流业量的扩大。

2.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现代农业物流质的提升。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往往对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安全性、服务的优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些都是推动现代农业物流质的提升的内在驱动因素。

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

(一)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构建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我国目前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已经基本完善,能基本满足物流的需要,为了保证农产品的顺利、及时运输,重中之重是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提升乡村道路等级,加强乡村道路规范化管理,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乡村道路通而不畅、人车混杂、效率低下等问题。

2.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农业物流的高效、顺畅进行,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比如扩大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增加互联网宽带等。

3.加强农业物流中心建设。农业物流中心是将农产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是枢纽物流环节。要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和特点,加强区域性专业性的公共物流中心建设,以此促进物流运作的规模化、节约化、专业化、高效化,例如广东阳江市是全国重要的海产渔业中心,可以建立专业化的面向全国的海产物流中心;与此同时,在加强常温物流中心建设的同时,也要针对农产品中某些产品对保鲜、储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保证产品特性不受损害,加强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

(二)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作业系统构建

1.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包装系统。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包装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选好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根据商品特性和电子商务需要合理选择聚乙烯、纸、玻璃、铝箔、各种塑料、复合材料等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二是合理运用防潮包装、防水包装、防锈包装、防霉包装、防尘包装、收缩包装、拉伸包装、充气包装、真空包装、透气包装、防振包装、防盗包装、贴体包装、泡罩包装、无菌包装、现场发泡包装、防虫包装、冷冻包装、保鲜包装、隔热包装等包装技术;三是运用包装机械,提高包装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包装效率;四是注意包装标记与标识,比如包装外部贴上醒目的产品属性标签便于识别产品,贴上产品条码便于后期物流运作和产品销售;五是促进包装的标准化和绿色化,以标准化提升包装效率,以绿色化降低包装成本,提升产品品质。

2.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运输系统。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必须构建起立体、多元、高效、覆盖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

3.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仓储系统。仓储是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在特定的场所对物品的进出、库存、分拣、包装、配送操作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仓储系统的关键内容如下:一是要利用现代仓储设备进行仓储作业,实现仓储活动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提升作业效率;二是要用ABC分类法等科学的方法控制仓储量,以削减企业库存成本;三是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供应链协同管理库存;四是要优化农业仓储设施如仓库等的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农产品仓储设施。

4.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流通加工系统。农产品流通加工是农产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简单的组装、贴标签、剪切、套裁、刷标志、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

5.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装卸搬运系统。装卸搬运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物流的全过程,恰当地运用装卸搬运方法、合理地运用装卸搬运机械设备,既能加强物流活动中对商品的保护,也能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

6.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是从事农产品配备和组织对用户送货,以实现农产品销售或供应的物流设施,是解决农产品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合理规划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布局,形成国家—省—市(县)的多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其次农业物流配送中心要科学选址,结合各地的农产品特点、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地址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位置;最后加强如配送路线设计、配送车队规划等技术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产品配送水平。

(三)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对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要求,农业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物流作业信息系统、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三大子系统的构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是提供农产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信息系统,物流作业信息系统是贯穿物流作业全程的诸如库存控制信息系统、运输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的总称,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是连接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信息共享系统。

(四)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市场主体构建

1.积极培育服务于农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模式,对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典型代表是以四通一达、顺丰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目前服务于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偏少,一是需要培育专门服务于禽蛋、牲畜、鱼鲜等领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二是要鼓励四通一达、顺丰等物流企业积极进入农产品物流领域;三是要推动邮政EMS提升服务品质,发挥其覆盖城乡的网络体系为农产品物流服务。

2.鼓励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物流。电子商务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充分,尤其是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具有相当实力,进入物流领域,自己掌控物流,是弥补配送短板,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建立自营物流。大型农业企业自身实力雄厚,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强,可依赖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自营物流企业,服务于自己企业需要的同时,也可对其他中小农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五)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物流供应链是由农业实体和信息构成的网络,包括农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农业物流供应链体系包括农业公司以及子公司、农场、加工厂、制造厂、仓库、外部供应商、物流公司、配送中心、零售商和用户、农户等。农业供应链起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商,终止于农产品的最终用户。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协作、风险分担,核心企业的构建(建议一般以农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农产品销售企业为核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网络的构建与信息共享等。

(六)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物流保障体系构建

1.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物流行业和农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理顺农业物流的脉络,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现代农业物流政策法规体系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体系构成。宏观环境体系是国家颁布的与农业有关的所有政策法律,是指导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大方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物流的指导与协调;中观环境体系是由相关行业制定的与物流有关的政策法律,比如铁路法、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等;微观环境体系是由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农业物流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规则体系较欠缺,是今后政策法规构建的重点。

2.农业电子商务与物流人才培养。在农业领域,无论是电子商务人才,还是物流人才,都非常欠缺,目前也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构建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农业物流体系,人才培养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农林水等有关院校要积极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储备;要加强对现有农业人才、物流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的知识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民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农业物流标准化是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等农业物流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通过实施各类标准,实现标准化作业,提升社会效益。在参考国内外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化体系进行农产品运输、配送、仓储、搬运、装卸等物流作业,以提高农产品物流作业效率,削减作业成本,提升物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马士华.企业物流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士华.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

4.Morash Edward A.Droge.Cornelia L M.Vickery,Shawnee K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1996

5.MORASH E.DROGE C.VICKERY S 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1996(1)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在某一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园。它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农区内划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是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引导运作的,然后通过工业园区的理念开展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再来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1、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10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我国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园区逐渐由观赏型、形象型向效益型、引导型转变,发展形式出现多样化。现代农业园区根据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技术示范推广型、技术引进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等等。来讲一下技术示范推广型例子: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品种,根据上海的区域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吸收,然后根据我国和上海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引进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3、丰富了现代农业园的内涵。观光农业园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它是现代农业园基础上的拓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园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观光、休闲、农事活动等同农林牧渔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集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像摘菜园、农业科普基地等。观光农业园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要求,功能上的多元化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的重要作用

(一)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农业园区在变化万千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增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首要任务。现在很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仔细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功能定位,使定位模糊不清存在部分雷同,而被淘汰。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实地考察的结果和访谈结合起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确定园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园区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朝着对竞争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主题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园区想要在本行业内脱颖而出,必须要在规划中大胆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现代对景观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农业本身,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对景区和功能区进行划分,会使很多原有的特点被忽视,也有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而增加不合理的景观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还破坏了最基础的自然生态,导致农业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所以在对园区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和利用基础自热资源,并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展示现代气息。

四、怎样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有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带头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公共设施、政策资金的扶持,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的进展进行宣传报道,把工作中的好做法、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着重报道,来推进园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税收、用电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制度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农业产业园主应该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灵活、方便、安全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园区提供信贷支持。

五、结语

总之,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在提高园区的竞争力上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想要在该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措施进行科技创新规划,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8

一、山东省县域业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将增加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金融需求。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济体将加速发展。随之产生的粮食收购、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规模化融资需求也将相应增长。金融需求规模化、链条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显著特点。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国家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利于银行拓展现代农业高端客户,调整优化涉农客户结构、业务结构。

(二)农民财产权利的保障将衍生大量金融需求与服务。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盘活农村财产资源,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增加,有助于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民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带动县域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随着农民抵质押物权的丰富,涉农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破解“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农村金融商业化运作空间得到较大拓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山东省省政府已出台《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试点范围扩大到200个,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体现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随着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工业园区化的加快推进,必须创新适应县域城镇化进程和改革前景的金融服务与产品,稳妥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

二、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金融同业差异化营销拓展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优质农行存量客户的争夺。如烟台龙口市新进入兴业、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达到17家,对玲珑轮胎、隆基机械等行业龙头、上市企业客户均执行了较低的贷款利率,导致客户贷款利率水平持续下降。需要关注的是,多地县级政府实行“以贷定存”政策,特别是根据对政府利益关系较为密切的城镇化项目支持力度分配财政存款。限于政策制约和审慎态度,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还处于启动阶段,财政资金等机构类存款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二)信用风险防控和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经济运行看,宏观经济增速从中高速进入中低速区间,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两高一剩”企业集中,民营资本积累相对江浙等省份薄弱,容易受经济周期波动拖累。全年经济增长率9.6%,增速连续3年放缓。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强周期性的建材、冶金、化工等制造业,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竞争过度、环境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等问题。在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重点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县域“两高一剩”行业中的中低端客户面临的政策、市场、环保风险持续加大。山东省县域内的一些主导产业将面临全国范围的行业深度调整,行业风险不断上升。另外,信贷资源集中度偏高、区域担保圈问题较为严重,区域风险已有所暴露。在经济“换挡减速”和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对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商业银行业务推进策略

(一)加强核心法人客户群体建设,提升优质客户价值创造与综合回报。推动县域客户再普查工作,以保质为首要原则,重点关注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客户评级情况、客户分类标准以及潜在风险,严格筛选市场发展前景好、综合回报高、行业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城镇化运营主体、县域支柱工业企业等优质客户纳入到省分行核心客户群体。逐户建立跨层级、跨部门的营销团队,逐户制订金融服务方案。在满足客户传统业务需求的同时,主动拓展和满足客户在现金管理、理财、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租赁等方面的业务需求。

(二)加强与政府对接,做精做细现代农业金融服务

一是继续与农业厅开展贴息合作。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开展精品原材料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质量;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链高端转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应用转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龙头企业的分类管理工作,在种植、畜牧、家禽、植物食用油4个领域分别选取1~2家行业领军企业,系统性研究金融服务方案,并在行业细分领域推广应用。

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工程。推动围绕地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3家国家级、8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查工作,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服务组织5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档案。优先推广使用“三农”特色产品和新兴业务,探索全行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三)突出重点,稳妥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信贷业务。围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地方配套政策,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对接,并组织各市分行开展县域城镇化项目筛选工作,以动态调整方式,建立县域城镇化营销项目库,实现源头规划、突出重点、完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程度,按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实行“梯次推进”模式。力争三个档次区域运作的城镇化贷款项目均有明显进展,并在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3个细分领域,形成较为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支持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村物流、乡间旅游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金融服务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四)推动县域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助力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明确支持重点。以产业集群、园区为单位,推动各市分行对县域内47个省级优势产业集群、9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行业分布、区域特点、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梳理,重点支持县域资源开发型、新兴产业型、为大企业配套型等优质小微企业。省行筛选其中5个产业集群和园区,采取对口指导、基层驻点等方式,予以深入研究与支持,为可持续服务小微企业积累经验。基于产业链、供应链,围绕链上核心企业,积极制订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带动营销服务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小微企业“链式融资”服务模式。

篇9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内涵 特点 动力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3.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篇10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