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相关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相关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相关分析

篇1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随诊人口老年化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评价指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选择因缺血性脑卒中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更早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65.6±7.4) 岁。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排除标准为:中重度肝、肾功能受损;心肌梗塞;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肿瘤患者。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体检的人群60例,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7±8.1) 岁。

1.2方法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第2d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测定血浆Hcy。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由计算机运用SPSS 17.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P

2结果

2.1急性缺血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3.81±21.78)岁,对照组 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 (65.22±13.72)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血清Hcy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比较了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与Hcy的关系,结果表明,收缩压及血糖与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P

3讨论

卒中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中国卒中亚行中近70%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缺血性卒中的高发病率及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型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国外研究人员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造成年脑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一直受到重视,Hcy升高合并高血压者的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约11倍[3]。本研究提示,收缩压及同型半胱氨酸关系较密切,与既往研究一致,提示血压升高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为卒中的高位因素。多项研究证实,而在降低Hcy之后,卒中奉献可显著降低[4]。进一步证实了高Hcy为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有人将受试对象分为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Hcy、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等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Hcy、尿酸水平较高,糖尿病组比糖耐量受损组Hcy水平高,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肌酐、尿酸等相关。结Hcy随着糖尿病的病程进展而逐渐增高,应该作为糖尿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常规监测[5]。有人将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病例组)和无脑卒中患者组(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Hcy显著升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随Hcy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加[6]。由此可见,血糖升高导致Hcy升高,增加卒中的风险,高Hcy为2型糖尿病卒中的高危因素。本研究中,高血糖与高Hcy密切相关。

对于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需及时筛查Hcy,测定血压和血糖等代谢指标,对于判断病情与评估预后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8.

[2]杨金新,赵清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4:5827.

[3]Graham IM, Daly LE, Refsum HM, 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JAMA,1997,277(22):1775-1781.

[4]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6):614-618.

篇2

【关键词】分层次;柔性;三层架构

1 引言

目前,国内外高校开设的分层次教学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要求、不同风格的课程,并将学生分到不同的层次班,配备不同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研得知,在分层次教学的工作中,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分层次、层次调整等情况灵活多变,期中、期末等多个阶段,录入、统计和分析大量的学生成绩、层次等数据。因此存在以下问题:使用的辅助工具及其有限(主要是Excel软件或下载的其它管理软件);人工手动输入成绩的工作量巨大,而且极易出错,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极低;不能灵活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理;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信息更新繁琐;考勤和作业的考核过程繁琐;无法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和操作系统。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现有资源和管理决策技术,设计一套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科学实用高效的分层次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以促进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系统适应数学、英语以及将要进行分层次的各个科目,能够适应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即具有柔性特点。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而且改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促进分层次教学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结合分层次教学的实际需求,采用软件工程中的关注点分离思想,将系统设计为B/S模式,结构设计为三层架构模式:数据层、功能层和表示层。能够实现功能逻辑与非功能逻辑、业务逻辑与数据逻辑相分离的原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降低了系统的耦合性。

(1)表示层是系统的显示逻辑层,实现系统与用户的接口,提供各种显示和操作界面,同时负责将界面请求提交给业务层的对应数据操作接口,由客户端接受各个业务接口返回的消息显示在浏览器上。

(2)业务层是系统的事务处理逻辑层,由数据加工、数据查询和数据管理接口组成[2]。数据加工接口负责对用户登录信息进行审核,对分层次进行处理。数据查询接口负责根据用户的请求,从后台数据库中把符合要求的数据信息返回给用户。数据添加接口负责根据用户的请求,将信息添加到数据库。

(3)数据层包括系统所需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对象数据集,所有的学生信息、分层次信息、成绩信息等都位于数据库服务器端。

3 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系统各模块划分的相互独立性原则、数据依赖性较小原则和实用性原则[3],将面向分层次教学的柔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为七大功能模块:

(1)系统首页

主要提供通知、新闻、文档下载、用户登录柔性信息管理系统多项功能。其中文档下载可提供考勤表、常用教学文件等。

(2)系统维护

管理员添加教师用户的初始登录信息,添加/修改教师的个人真实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教师姓名、工号、每个学期的授课系别和班级,还可进行删除和查询操作。用户登录系统后,可根据权限实现系统的维护功能。

(3)学生信息管理

教师根据权限实现进行学生信息的添加、导入、修改、删除、查询、导出操作。这里需要的学生信息包括学号、姓名、系别、班级、第一学期层次、第二学期层次,其中第一学期层次、第二学期层次是由系统自动生成。

(4)学习状态管理

教师根据权限对其所教学生进行学习状态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导出操作。系统提供定期提示功能,为教师用户显示其所教学生的各项学习状态信息,以月为单位定期提示教师关注学习状态差的学生。学习状态包括三项:课堂考勤(具体是到的次数、未到次数、缺勤比例)、作业考勤(即作业完成情况)、表现评定,其中缺勤比例=未到次数/(到的次数+未到的次数)×100%,学习状态差的标准是缺勤比例>33%,或者作业完成情况

(5)成绩管理

教师可以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进行添加、导入、修改、查询、导出、打印操作,并且提供最终成绩定义功能。成绩信息包括高考成绩、入学考试成绩、各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考试状态、各个学期的最终成绩等。此处用户只需输入各项百分比参数,系统即可自动计算出最终成绩,动态柔性体现为:

最终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中考试占的百分比+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占的百分比+学习状态评分×学习状态占的百分比

分层次成绩=(高考成绩+入学考试成绩)/2

(6)分层次管理

用户对层次的标准进行自定义,柔性体现在用户只需输入各项参数,系统即可自动划分出学生的层次,用户也可修改学生的层次,提供调整层次、导出、打印的功能。

层次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由于B等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对这一等级分成了B1和B2两个子等级,分别定义如下:

A=层次成绩的前**百分比的学生

B1=层次成绩的中间百分比的学生(选择排序的奇数)

B2=层次成绩的中间百分比的学生(选择排序的偶数)

C=层次成绩的后**百分比的学生

(7)统计分析

系统按照用户定义的需求,以报表和图的形式,进行优率、良率、及格率、平均分、极差率、名次、层次调整比例的统计分析,提供导出、打印功能。通过统计分析功能,反映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及进步状况,为教师教学质量从粗犷管理到精细管理提供有效的监测和反馈。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面向分层次教学的柔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着重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设计。特色是针对分层次教学实现了柔性机制,动态适应各门课程、各种管理操作和用户的多种需求。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可应用到多个科目的考试中,效果良好,系统在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Xia Li.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Reform[J].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29(1): 99102

[2]邱培原.新课程标准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王咸伟,徐晓东,赵学孔等.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与选择[J].电化教育研究,2013,2:5965

基金项目: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rjg201312);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rjg201310)。

作者简介:

司亚利(1981-),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感觉统合能力 发病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09

Survey and Related Factor Analysis on Present Statu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Dong Wei,Peng Zhonghua

AbstractObjectives:to reveal the present statu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leading to the kids' SID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ng children's health.Methods:Randomly selected 1024 pre-schoolers from 18 kindergartens in Luohu District a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553 boys and 471 girls),whose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will be tested and assessed together with related factors inquir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on sensory integration ability tes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Results:The survey shows that 84 children are suffering from SID,representing an 8.2%.Conclusion:The SID incidence rate of pre-schoolers in Luohu District is around 8.2%,lower than reported data of other big or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

美国心理学家AJ Ayres感觉统合理论认为,是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即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1]。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在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触觉防御障碍五大方面,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感觉统合失调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心理和行为问题,造成学习和交往障碍。本研究旨在调查罗湖区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及导致学龄儿童发生感统失调各种内外因素,为干预辖区学龄前儿童感沉统合失调的发生探求有效、易推广及应用的方法,有效降低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率。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抽取罗湖辖区学龄前健康儿童(5~6岁,无重大疾病及残疾者)1024名,其中男生553名,女生471名,发放感觉统合能力测试量表和感觉统合失调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感觉统合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感觉统合测试量表对1024名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调查测试。使用感觉统合能力测试软件系统对问卷信息进行录入并做感觉统合能力评定。测试结果分为感觉统合能力正常和感觉统合能力失调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表由经过专题培训的专业调查员指导调查对象及其监护人填写,填写内容包括常规信息、孕期信息、抚育信息及教育方式信息等。

统计学方法:利用SAS9.1.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情况: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24份,经测定感觉统合能力正常者为940人,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儿童84人,发生率为8.20%。其中轻度失调为60人,发生率为 5.86%;中度失调为16人,发生率为1.56%;重度失调为8人,发生率为0.78%。男童为51人,发生率为9.22%。女童为33人,发生率为7.0%。见表1。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相关因素分析: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孕期因素中孕妇休息不好、情绪波动大、接受射线照射;抚育因素中过分限制活动空间、缺乏运动锻炼、电视游戏机为主要玩具因素在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组和正常儿童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讨 论

感觉统合能力失调调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发生率约为8.20%,比其他大中城市的报告数据发生率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我区托幼机构管理较规范,注重素质教育,活动场所较大;家长素质较高,注意孕期保健和早期教育。

感觉统合能力失相关因素:感觉统合失调属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的一种情况。受到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3]。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孕期因素和抚育因素与感觉统合失调存在密切关系。孕期中孕妇的休息不好、情绪波动大、接受射线照射;抚育因素中过分限制活动空间、缺乏运动锻炼、电视游戏机为主要玩具因素可导致一定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

综上所述,干预儿童的婚生及抚育方式,可有效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降低感觉统合失调给儿童带来的危害,减少社会与家庭开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和儿童感觉统失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86-197.

篇4

关键词:系统需求分析;职业技术学院;班级管理系统

1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班级综合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的班级综合管理系统是职业院校中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学生信息管理越来越趋于繁琐、复杂,如何有效的减少工作量,所以开发一个高效稳定、技术先进、完善统一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繁重工作量的管理不仅节约人力资源,而且避免出现错误难于修改,避免繁琐出现查询难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必要麻烦。

1.1 从技术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该项目是否易于开发和修改

采用易学的数据库和可视化界面的语言来完成对系统的开发,这样出现问题易于查找和修改。

1.2 从实用角度来分析,该项目是否能够给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带来便利

班级管理系统是需要大量的学生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的,主要是采用输入、修改、保存三种模式来操作,分成学生基本信息、成绩管理、班级管理、学籍管理几个主要模块。系统完成后,基本的信息和数据可以直接生成各种分析报表。班主任以及各位老师也只需要对电脑操作有所了解,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对该系统运用自如。

经过上述分析表明,班级管理系统的开发,简单易学的实用性是很可行的。

2 技术需求、功能需求和使用需求

2.1 技术需求

(1)先进性要求。要求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及软件,保证系统的功能、性能两大指标都达到较高的标准。

(2)安全性要求。面向教师、教务工作者提供各种方式的信息服务,需要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功能,从数据库存储、检索、提取、入库、、管理等各个层面和角度都有相应的安全机制信息的标题和内容不能同时为空,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不容易被侵入和破坏。

(3)可扩充性要求。随着教育机制和学校管理的不断升级完善,需要增加和运行节点的扩展,系统对硬件软件的要求会不断提高,系统采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选择必须考虑可达到扩展性的需求。

(4)可维护性的要求。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 以满足新的要求,能够被理解、被校正、被修改或改善的难易程度。可维护性不但与采用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开发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软件项目的管理技术关系密切。软件的可维护性成为软件开发阶段各个时期的关键目标。

除了与开发方法有关的因素之外,以下因素也会对可维护性有着重要影响:

(1)软件设计人员是否受到严格的规范化工作培训;(2)是否采用主流的编程语言;(3)是否采用主流的操作系统;(4)是否采用标准化的文档资料结构和文档形成机制;(5)是否保存规范化的测试信息;(6)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表格方式录入数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以录入数据取值范围和类型双重保护作为基础。

2.2 功能需求

通过了解,要求系统应具备6项功能:

(1)由于系统操作员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需要设置简单易懂的界面。(2)该系统的操作对象是班主任,对信息保密工作需要有较好的权限管理。(3)对系统的原始数据修改操作方面要利用多条件修改。(4)支持多条件查询,方便的数据查询。(5)数据删除添加方便,安全性高。(6)数据自动生成。

・数据库系统。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增加、减少的工作。

・软件支持。可视化界面,操作简单明了易于差错和修改。

・学生基本信息。要求根据学校需要输入的学生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设置,其中包括家长信息,以便于和家长沟通联系。

・成绩管理。要求对每个学期学生的科目以及相关科目的成绩进行查询。

・学籍管理。要求能够对学生注册信息等进行查询。

2.3 使用需求

面向职业技术学院的班级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七个主要模块: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变动班级管理和退出。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信息进行随机的掌握,同时方便操作者随时添加、查询、修改、删除工作,让工作信息化:⑴能够存储一定的成绩信息,方便有效的进行相应成绩数据操作和管理,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1)学生成绩信息的录入、删除及修改;2)学生成绩信息的查询。⑵能够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信息的登记、删除及修改;2)学生资料的统计与查询。3)学生的特长和履历,以便因材施教,更好的发挥学生特长。⑶权限设置时一定要区分班主任和学生的权限,甚至于对教师也需要另外设置权限,例如学生只能具备访问查询打印权限,任课老师只能设置登记成绩权限,而班主任具备所有除管理员权限之外的权限。⑷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授权访问权限,随时更新用户密码,保护系统安全,防止随意删除修改,对电脑主板和开机都设置不同的密码以确保安全性、准确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0~3)岁儿童;缺铁性贫血;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东莞东华医院及东莞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格检查儿童240例(男88人,女152人),年龄(0~3)岁。

12 调查方法,询问病史,排除地贫G6PD缺乏症等特殊性贫血。体格检查、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查。

13 诊断标准 根据贫血患儿病史(特别是喂养史),症状,体征,血常规和微量元素等检查;按《儿童保健学》第二版“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断和防治办法”防治。

14 防治方法 合理指导膳食,用复方硫酸亚铁颗粒10 mg/每天,2周复查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四周、八周、十二周复查血常规,3~6个月回访再次患肺炎和腹泻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血红蛋白超过110 g/L为治愈,高于治疗前为好转,治疗后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同甚至下降为无效。

2 结果

240例中,Hb在110 g/L以下的共85例,占总人数的35%,按Hb检测的标准分类,轻度贫血57人,占总人数的237%;中度贫血29例,占总人数的22%。未发现重度贫血患儿,在85例贫血患儿中0~1岁51例,1~2岁19例,2~3岁15例,分别占患儿总数的55%、22%、18%。

除双胎、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少数中度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比较明显外,大多数患儿症状和体征均较轻微。

在服药治疗3个月后,患儿贫血大多数于1个月后得到基本纠正,症状、体征均消失,血红蛋白数值恢复正常。血红蛋白达120 g/L以上者76例,占80%;近期治愈率达90%,远期疗效96%,干预贫血第36个月随访,再发感染性疾病4例。

3 讨论

IDA 是因机体内铁元素的缺乏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病程可分为贮存铁缺乏期、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缺铁性贫血 3 期,三者合称为铁缺乏症。

贮存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又称为潜在性缺铁期。因为潜在性缺铁期 Hb仍处于正常范围内,需进一步发展至出现贫血,才能成为 IDA,所以 IDA 的血液分析结果其缺铁特征远比潜在性缺铁更明显; 而且在研究对象中,其中 23 名患儿经临床申请行骨髓穿刺检查,均诊断为IDA,与血液学判断结果完全相符。IDA的诊断严格地说除具有血液学的特征性改变外,还应结合骨髓铁染色、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铁蛋白(SF),铁蛋白饱合度(TFS)、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等血清生化检查来确诊。虽然因条件有限,本实验室不能完备这些检查,但是IDA 的特征表现是小细胞低色素,其血液学分析特征远比潜在性缺铁更明显,血液中红细胞各项参数除 RDW 外,均低于正常值。孙言平等研究认为,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 RDW 和 MCV 代替 SF 与 FEP作为粗略判断有无潜在性缺铁的检测指标。

240 例年龄 0~3岁患感染性疾病儿童中,IDA 患儿 3500%,提示 IDA与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相关性,IDA 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而性别、年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这些研究对象,还不包括处于潜在性缺铁期的儿童。如果把潜在性缺铁期的儿童也纳入统计范围,那么,在所有感染性疾病患儿中铁缺乏症患儿的比例将 > 4000%,表明缺铁在感染性疾病患儿中普遍存在。

IDA 的发生与胎儿失血、饮食缺铁、长期少量失血、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快而铁摄入不足等有关。本县地处云南中部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儿童喂养缺乏科学的方式以及人们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儿童缺铁的重要原因。加上人们对缺铁性贫血的危害认识不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儿童在就诊后,仅仅是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治疗,而铁缺乏症通常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根治,从而使铁缺乏症长期持续存在并可能发展为 IDA。这增加了儿童反复感染的可能,也增加了缺铁与感染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的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IDA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衣明纪、马爱国的研究表明,IDA 对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和行为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梁颖、赵亚茹的研究认为轻度缺铁性贫血(MIDA) 即可导致婴幼儿智能发育的落后和行为改变,并可能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永久性影响。

4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41 病因治疗,合理膳食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食品中含铁高的有黑木耳、海带和猪肝等,其次为肉类、豆类、蛋类等。用铁锅煮饭、做菜也能得到丰富的无机铁盐。蔬菜、大米等植物中的铁吸收率仅1%左右,植物食品若与鱼肉或其他肉类同时摄入可使其中铁的吸收率增加,但牛奶、蛋等动物食品无这种作用。铁的吸收主要有游离铁和血红素两种形式。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

42 铁剂治疗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其种类很多,一般认为口服无机铁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另外,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故多采用二价铁。

421 口服用铁剂 主要有:①硫酸亚铁(属二价铁)。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疗效好,小儿一般用量每次011~013 g,3次/d,饭后口服。②琥珀酸亚铁。其制剂是铁与琥珀酸蛋白乳剂结合而形成的铁蛋白络合物,在pH较高时又重新变为可溶性物质,所含的铁受蛋白膜保护不与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发生反应,因而不会刺激胃黏膜,主要由十二指肠吸收。③右旋糖酐铁。为有机高价铁(三价铁)复合物,研究表明,有机高价铁复合物的生物利用度等同于硫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理想药物[1]。

422 注射用铁剂 少数口服上述铁剂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的患儿,可改用刺激性小的葡萄糖亚铁,或将上述铁剂减至半量,待恶心、呕吐、腹泻或胃部不适等症状消失后,再加至常用量。

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患儿,方可考虑用铁注射剂[2]。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每毫升含元素铁25 mg,1 ml/d,深部肌内注射;含糖氧化铁,每毫升含元素铁20 mg,静脉注射。

参 考 文 献

篇6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全区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方法:抽取市区和县区共420名7-14岁学龄儿童,检测尿碘、食用盐盐碘、甲状腺肿大率和血清FT3、FT4、TSH水平。结果:牡丹江市市区及县区碘盐合格率分别为98.2%和97.4%,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03.1μg/L和195.6μg/L,且尿碘频数分布小于20μg/L所占比例均小于10%,甲状腺肿大率分别为3.95%和4.17%,均小于5%,血清FT3、FT4、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牡丹江市全区碘营养水平各项指标均符合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全区学龄儿童的甲状腺机能没有发生异常变化。

【关键词】儿童;盐碘;尿碘;甲状腺肿大;FT3、FT4、TSH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2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04-02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需碘量多,因此儿童是碘缺乏最敏感的人群。国家规定7-14岁的学龄儿童是碘缺乏病监测的主要目标人群。1995年我国开始普及碘盐的措施对防治IDD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牡丹江市全区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现对牡丹江市全区2009年碘营养状况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凋查地点及对象:地点:牡丹江市市区及所属县区。调查对象:各地所属在校7-14岁小学生。

1.2方法:在牡丹江市市区及县区所属小学随机抽取7-14岁学龄儿童共420名,男女各半,对其进行甲状腺检查,同时采集尿样及血清,并对其家庭食用盐进行盐碘监测。

1.3调查指标:甲状腺肿大率,尿碘含量,盐碘含量,FT3、FT4、TSH水平。

1.4检测方法:

1.4.1尿碘测定:被调查的420名学生采取随时尿样。测定方法采用尿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107-2006)。

1.4.2盐碘测定:被调查的420名的学生各自采集家庭所用食盐一份。测定方法采用碘离子直接滴定法(GB/T13025.7-1999)进行全定量测定。20-50mg/kg为合格碘盐。

1.4.3甲状腺肿大率:依据GB16004-1995《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诊断及分度标准》触诊法对420名小学生进行检查。

1.4.4血清FT3、FT4、TSH水平测定:分别采集被调查的市县区所属各50名小学生的血清。测定方法TSH采用免疫放射分析,FT3、FT4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药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盐碘监测:共采集小学生家庭食用盐共420份。市区228份,盐碘中位数是28.5mg/kg,碘盐合格率为98.2%。县区192份,盐碘中位数是27.8mg/kg,碘盐合格率为97.4%。市区、县区盐碘合格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x2=0.359,P>0.05),(见表1)。

表1盐碘监测结果

2.2尿碘监测:本次检测共420份样品。其中市区小学生228份,尿碘中位数为203.1μg/L,最大值525.6μg/L,最小值21.2μg/L。县区192份,盐碘中位数为195.6μg/L,最大值532.1μg/L,最小值20.5μg/L。市区县区尿碘频数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市县区尿碘频数分布与2005年黑龙江省尿碘频数分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尿碘监测结果

2.3甲状腺肿大率:本次检查市区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3.95%(9/228),县区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4.17%(8/192),两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13,P>0.05),(见表3)。

表3甲状腺肿大率

2.4血清FT3、FT4、TSH检测:本次检测共100份(市区县区各50份),检测结果(见表4)。市区县区小学生FT3、FT4、TSH检测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FT3 t=6.024,P>0.05;FT4 t=1.9758,P>0.05;TSH t=0.7732,P>0.05)。

表4FT3、FT4、TSH检测结果

3.讨论

篇7

[关键词] 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尿酸;同型半胱氨酸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3(a)-005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ic acid and homocysteine level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st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0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unstable plaque group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carotid artery ultrasonography.The level of uric acid and homocysteine were deceted by extrecting patients′ venous blood and then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dnce rate of unstable plaque among 108 patients was 38.0%,the averge level of uric acid and homocysteine was respectively (330.94±88.21) mmol/L and (16.92±4.60) μmol/L.The level of uric acid and homocysteine in unstable plaque group was the highest,which was respectively (373.13±81.37) mmol/L and (20.25±3.12) mmol/L;The stable group was followed respectively(326.79±74.46) mmol/L and (16.57±4.03) μmol/L,and the non-plaque group was the lowest,which was respectively (285.31±85.64) mmol/L and (13.35±3.75) μmol/L(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Carotid artery plaque;Stability;Uric acid;Homocysteine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已有证据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损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原因,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1-2]。易破损的斑块是指有破裂倾向、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或)进展速度较快的斑块,也被称之为“不稳定斑块”,因此,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既往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血脂代谢异常和血糖升高,而对于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报道较少[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疗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47例,年龄44~88岁,平均(66.04±9.18)岁,血栓形成性梗死51例,栓塞性梗死38例,腔隙性梗死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4],并均经MRI和(或)CT检查明确为新发缺血性脑梗死。排除标准:①痛风、糖尿病酮症、恶性肿瘤、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者;②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周围血管性疾病等有明确栓子来源者;③近期有外伤、手术或脑出血者;④服用叶酸、避孕药及正在应用胰岛素者。

1.2 检测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测 常规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内动脉,二维图像观察血管壁、血管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等参数。操作规范及诊断标准参照参考文献[5]。斑块超声诊断标准:IMT>1.2 mm为斑块形成,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向管腔突出者为软斑;呈强回声或中回声,且表面光滑、边缘清晰者为硬斑;呈混合回声,同时存在软、硬斑块者称为混合型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软斑和混合性斑块为不稳定斑块[6]。

1.2.2 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8 h后静脉血标本5 ml,采血后2 h内送检验科,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水平,其中,男性≥420 mmol/L,女性≥360 m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通过同型半胱氨酸分析仪及其专用配套试剂,采用高效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15 μmol/L判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组专业检验师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108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者73例(67.6%),其中稳定斑块者32例(29.6%),不稳定斑块者41例(38.0%),无斑块者35例(32.4%)。

2.2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相关性

108例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水平为(330.94±88.21) mmol/L,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平均水平为(16.92±4.60) μmol/L;各组的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结果见表1。

2.3不同水平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的比较

108例患者按照高尿酸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分为伴有或无伴有两组。其中伴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54.0%)显著高于无伴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29.6%)(χ2=6.188,P =0.013);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52.2%)显著高于无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12.8%)(χ2=16.385,P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己被公认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其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而斑块形成是动脉血管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7]。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与其性质有密切关联,斑块内是否出血、表面是否规则、有无溃疡或血栓形成等,都直接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典型斑块由纤维帽和脂核组成,斑块内脂质核心所占的比例越大,纤维帽越薄,越易发生破裂,斑块越趋于不稳定[8]。不稳定的斑块易脱落和(或)破裂,产生栓子或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远端血管。

尿酸是体内嘌呤类物质被分解代谢后产生的弱酸性结晶状化合物,当体内代谢异常导致尿酸形成过多或出现排泄障碍时,可导致血尿酸含量升高。相关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缺血性脑病呈独立相关的关系[9],但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参与氧化应激,引起脂质的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从而加快动脉斑块的形成;②尿酸在代谢过程中伴随有氧自由基产生,可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局部血管炎症反应;③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血管壁,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通过释放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促进血栓形成;④通过刺激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蛋白酶和炎症介质,促使血管平滑肌增生导致血管狭窄;⑤降低血中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浓度,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10-11]。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12-13]。同型半胱氨酸又称高半胱氨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也是腺苷蛋氨酸水解反应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很低。同型半胱氨酸在代谢过程中易发生自身氧化,引起过氧化物、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损害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破坏内皮细胞再生能力;还可以增强血小板活性,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破坏血管内凝血-纤溶平衡,增加纤维蛋白原生成,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4]。另有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可促进其内部形成巯基内酯,与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体,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平滑肌增殖,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15]。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的平均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血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也显著提高,说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的发生与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伴有高尿酸血症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出现不稳定斑块的风险要高于尿酸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低的患者。因此,应用干预高尿酸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药物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辛小燕,杨健,等.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

[2] 裘丽红,李武艳,李晓娜,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27-29.

[3] 董亚贤,尧慧燕,石红婷,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 23(7):717-721.

[4]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5] 华扬,高山,吴钢,等.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规范及诊断标准指南[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2):2-6.

[6] 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Ⅰ[J].Circulation,2003,108(14):1644-1672.

[7] 吕芳,马维青,王国娟,等.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192-193.

[8] 于明月,牛慧敏,刘欣,等.斑块稳定性和血脂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医学综述,2015,21(1):192-193.

[9] 李治鹏,梁利波,陈程,等.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塞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5):744-746.

[10] Krishnan E,Pandya BJ,Chung L,et al.Hyperuricemia and the risk for 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data from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Arthritis Res Ther,2011,13(2):R66.

[11] 张艳梅,刘太珍,田军.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8):878.

[12] 陈国栋,刘兵荣,肖瑾,等.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1):32-35.

[13] 杨丽娜,李鹤松,杨昕,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10):1012-1014.

[14] 何晟,柯开富.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7):532-535.

篇8

相关分析法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主要用于测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将其应用到课程相关性分析中,可从大量的、有噪声的、随机的课程教学所得数据中,使用成熟的数据处理模型,提取出隐含且有用的信息,以便于研究两个变量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直接量化两门课程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法计算过程中,通常以计算相关系数R(又称皮氏积矩相关系数,计算式如式1)来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其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高度相关,必要时对R进行显著性检验。最终结果|R|≤1。当R>0时为正相关,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当R<0时为负相关,即两个变量变化趋势相反;当R=1是为完全相关,R=-1时为完全负相关,R=0则不相关。一般来说,0.3≤|R|<0.5称为低度相关,0.5≤|R|<0.8称为显著相关,≥0.8则为高度相关。课程相关性分析实践中,一般会选择学习成绩为变量x或y来考察两门课程的相关程度。

二、相关性分析

《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两课程间的相关性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进行研究,即对课程成绩进行单因子相关分析,通过计算两两课程间的相关系数来确定的大小,判断出是低度相关、显著相关还是高度相关。分析采用的软件是SPSS,其变量因子是课程考试成绩,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数据、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和结果研究。(一)数据导入在SPSS中提供了多种导入数据的方式,常用的有导入文本文件中的数据和导入数据库中的数据。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因此选择由数据库导入数据的方式。在菜单栏中选择FileOpenDatabaseNewQuery,把Access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SPSS中,部分数据如图。(二)相关分析过程的实现数据导入完成后,进行相关分析。在菜单栏中选择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进行两变量相关分析,将弹出对话框左边的备选源变量通过箭头按钮输入到Variables选项框中。相关性分析的参数含义解释如下:(1)CorrelationCoefficients选项区内可选择计算相关系数的种类,课程相关分析的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故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即r系数。(2)testofsignificant选项内可选择显著性检验的类型,课程的相关分析中,事先并不清楚课程变量之间的差异方向,故选择Two-tailed。参数设置完成后,点击OK,SPSS自动进入分析并输出分析结果,具体结果相见表1。(三)相关性结果分析R系数是课程相关性紧密程度的统计指标。当R大于0.5时,则认为两课程显著相关;当R大于0.8时,则认为两课程高度相关。由表1数据可知:(1)《统计学》与《基础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69和0.532。(2)《基础会计学》与《资产评估》两课程高度相关,R值达0.861。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融合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的大量方法,已逐渐成为发现生命过程中所蕴涵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DNA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分子进化。医学统计学作为医科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其理论和方法就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各类研究中。随着生物新技术的诞生,在推动生物信息学发展的同时,医学研究对象也由宏观的病人、生物组织拓展到微观的基因领域,所面对的实验数据在性质和结构上也都有所不同,这对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医学统计学的很多原理和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这些新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如概率分布的知识与序列相似性分析、蛋白质分类等技术密切相关;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方法经改进和结合后在基因表达数据的前期分析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这些大家所熟知的统计学方法更是在基因分类和调控网络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时加入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不仅可以使学员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医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新发展,还可以提高学员对于医学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先进的生物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今后从事医学科研的能力。下面,本文在回顾医学统计学授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中的可能应用举例如下: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医学统计学中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授课内容一般包括:二项分布、Possion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指标的特征、医学现象的发生规律等等。例如,临床检验中计量实验室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就是依据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计算得到;许多医学试验的“阳性”结果服从二项分布,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化学毒性的生物鉴定、样本中某疾病阳性率的区间估计等;而一定人群中诸如遗传缺陷、癌症等发病率很低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数或死亡数的分布,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细菌数的分布等都服从Poisson分布,我们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学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应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将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质(或DNA)数据与公开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序列比对。对于序列a和b,BLAST发现的高得分匹配区称为HSPs。而HSP得分超过阈值t的概率P(H(a,b)>t)可以依据Poisson分布的性质计算得到。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hypothe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统计推断部分的重要内容。假设检验根据反证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据资料性质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检验假设;在假设该检验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根据样本算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最后,依据概率分布的特点和算得的检验统计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检验假设,进而推断总体上该假设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假设检验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例如,随机抽取某市一定年龄段中100名儿童,将其平均身高(样本均数)与该年龄段儿童应有的标准平均身高(总体均数)做u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该市该年龄段儿童身高是否与标准身高一致,为了解该市该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又如,医学中常常可以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有无差别;用2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是否相同等等。

这些假设检验的方法在生物实验资料的分析前期应用较多,但由于研究目的和资料性质不同,一般会对某些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结合。

例如,基于基因芯片实验数据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基因芯片(genechip)是近年来实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突破之一,它允许研究者在一次实验中获得成千上万条基因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的表达数据。为了从这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在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找到那些在若干实验组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的基因是比较基础和前期的方法。这些基因常常被称为“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显著性基因”。如果将不同实验条件下某条基因表达水平的重复测量数据看作一个样本,寻找差异表达基因的问题其实就可以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加以解决。

如果表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可以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比较两样本(或多样本)平均表达水平的差异。

但是,由于表达数据很难满足正态性假定,目前常用的方法基于非参数检验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分为两步:首先,选择一个统计量对基因排秩,用秩代替表达值本身;其次,为排秩统计量选择一个判别值,在其之上的值判定为差异显著。常用的排秩统计量有:任一特定基因在重复序列中表达水平M值的均值;考虑到基因在不同序列上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中,s是M的标准差;以及用经验Bayes方法修正后的t-统计量:,修正值a由M的方差s2的均数和标准差估计得到。

三、一些高级统计方法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根据聚类对象的某些性质与特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聚类对象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归并为同一类。使得各类内的差异相对较小,类与类间的差异相对较大1。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相似性度量方法、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K-means聚类法、SOM方法等。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医学中诸如:人的体型分类,某种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愈不同阶段的划分,青少年生长发育分期的确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表达谱数据的不断积累,聚类分析已成为发掘基因信息的有效工具。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是从基因表达数据中识别出基因的共同表达模式,由此将基因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功能及关联性。这种探索完全未知的数据特征的方法就是聚类分析,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无监督的分析(UnsupervisedAnalysis)。常用方法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对基因(样本)进行聚类,将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基因(样本)聚为一类,根据聚类结果通过已知基因(样本)的功能去认识那些未知功能的基因。对于基因表达数据而言,系统聚类法易于使用、应用广泛,其结果——系统树图能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据结构,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而在几种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中,平均联接法(AverageLinkageClustering)一般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2。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nalysis)是根据观测到的某些指标的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建立判别函数,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与聚类分析都是研究分类问题,所不同的是判别分析是在已知分类的前提下,判定观察对象的归属3。其基本方法包括:Fisher线性判别(FLD)、最邻近分类法(k-NearestNeighborClassifiers)、分类树算法(ClassificationTreeAlgorithm),人工神经网络(ANNs)和支持向量机(SVMs)。

判别分析常用于临床辅助鉴别诊断,计量诊断学就是以判别分析为主要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如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及检查结果作出诊断;根据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预测病人的预后或进行某些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流行病学中某些疾病的早期预报,环境污染程度的坚定及环保措施、劳保措施的效果评估等。

在生物信息学针对基因的研究工作中,由于借助了精确的生物实验,研究者通常能得到基因(样本)的准确分类,如,基因的功能类、样本归结于疾病(正常)状态等等。当利用了这些分类信息时,就可以采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基因进行分类,生物信息学中又称为有监督的分析(SupervisedAnalysis)。例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中,对于已经过滤的基因,前三种方法的应用较为简单。而支持向量机(SVM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是两种较新,但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医学统计学中研究两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借助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系的强弱,以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其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相关系数、秩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检验、典型相关分析等。

我们常常可以借助相关分析判断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两个医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例如,采用秩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某种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相对含量与肝癌死亡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发现中年女性体重与血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等等。

生物信息学中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建立基因调控网络。如果将两个不同的基因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达看作是两个变量,相关分析所研究的正是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如采用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两基因关系的分析时,其大小反应了基因调控关系的强弱,符号则反应了两基因是协同关系(相关系数为正),还是抑制关系(相关系数为负)。

四、意义

篇10

据统计,18%~25%抑郁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9%~20%抑郁症患者抗甲状腺抗体水平提高[1],提示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为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做此方向的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Ⅱ-R)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由两名主治医师同时诊断。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入院前两周未服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4岁,平均(39.36±12.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1.5±2.82)年;对照组为我院健康志愿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8±9.40)岁,教育年限(12.40±2.58)年。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血液制备及检测住院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6∶30~7∶00采静脉血3ml;门诊患者于晨8∶30~9∶30采静脉血3ml,离心(3000r/min)取血清,置于-20℃冰箱待测。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同位素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及促甲状腺激素(TSH)。

1.2.2量表评定由两名精神科医生对抑郁症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均进行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测定。

1.3统计学方法对两组对象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艾森克人格量表分值比较,采用t检验。抑郁症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各量表因子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对象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样本组T3、T4、TSH均在正常范围内。但T4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对象的艾森克人格量表分值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在神经量表因子分值上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略)表2两组艾森克人格量表分值比较(略)

2.3样本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各因子分相关分析进行样本组血清甲状腺激素与HAMD总分、各因子分以及EPQ的各因子分相关分析发现,T4水平与H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呈正相关(r=0.401,P<0.05),T3与迟滞因子呈正相关(r=0.396,P<0.05)。

【参考文献】

1HowlandRH,GewirtzGR,GuscottR.符少剑(译).甲状腺功能障碍与难治性抑郁症.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4,21(1):40-43.

2沈渔邨.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8.

3王学义.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对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1):19-21.

4陈文泽,王宏地,高祖华.反复发作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观察.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47-148.

5KirkegardC.Alteredserumlevelofthyroxine,triiodothyroninesanddiiodothyroniesinendogenousdepression.ActaEndocrinol,1981,96: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