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专业的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设计选题,拉开了本届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帷幕。此后,在学校的精心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及我系全体教师的认真指导下,经过测绘09级全体同学的努力拼搏,为期13周的我校测绘工程系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59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经毕业设计成绩统计发现“优秀”9人,“良好”15人,“中”34人,“及格”1人,09级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统计见表1。根据表1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分布表绘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折线统计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设计成绩分布合理。
2本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我在本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主要完成了对Studentguan,Studentyu,Studentsong和Studentyue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指导,对本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总结如下。
2.1确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选题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与本行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能够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2013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是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学院领导对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尤为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应一生一题,且从学院成立就积极联系兰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兄弟单位以收集测绘生产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以便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紧密联系测绘生产实际。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结合测绘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我主讲的工程测量学课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我拟定了CASS7.0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桩控制网测量方法研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及安装测量方法研究、GPS-RTK工程放样的方法及精度分析和城市隐蔽地区地物点的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等五个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经过毕业设计动员及选题会,Studentguan等四名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爱好及就业去向选择了其中的四个选题,后因生产单位的需求,Studentyu,Studentsong两位同学到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岷县工区”去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两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随后进行了调整。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变更情况见表2。
2.2制定适合学生的设计任务是毕业设计按期完成的前提
由于个人智商的差异和十几年知识积淀的不同使毕业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在安排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与学生基础、能力相适宜的毕业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积极有效地展开毕业设计工作,这是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得以完成的前提。我指导的四位学生中,Studentguan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Studentsong可以说是班上综合能力比较差的一位,Studentyue,Studentyu居中。根据四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四位同学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我在安排设计任务时要求Studentguan要熟悉无砟轨道施工工艺,掌握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方法,分析安装测量的主要方法自由设站法的精度,由于高速铁路施工方面的课程并未学习,Studentguan要在补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任务比较重;要求Studentyue掌握GPS-RTK工程放样的主要方法及步骤,分析GPS-RTK工程放样的精度及影响因素,总结RTK进行工程放样的精度保障措施及注意事项,任务适中;而yu,song两位同学结合自己生产实习的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二工区的实际工作,分别对兰渝铁路LYS-3标路基工程及路基附属设施的施工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测量精度,设计任务相对比较小。这样,三位同学都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期完成设计任务。
2.3答疑与检查是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训练过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可能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有些知识学生可能印象已经不是很深,有些甚至已经忘记,指导教师要在毕业设计开题时安排好设计的内容和进程,学生在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前提下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进程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的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对本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拟完成的工作、设计方法做以部署,并随时与学生沟通,做到及时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设计的正常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检查,督促毕业设计工作进程。
2.4撰写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设计工作,以期在知识运用、程序开发、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毕业设计的成果常以书面的形式表现,这就是论文部分。毕业论文应该结构合理、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及文整符合规范要求,这些方面指导教师应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5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手段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效,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答辩环节,做到:1)指导教师在答辩前就答辩要求、技巧及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如论文陈述时间的控制、答辩PPT的制作及重点内容的总结与陈述等;2)学生应按答辩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个人毕业设计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内容的提炼、设计与制作具有个性风格的答辩PPT、论文答辩PPT的放映操作、陈述内容及时间的合理控制;3)通过预答辩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与总结,既可使陈述内容与时间控制更合理,又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如此,只有学生在答辩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保证答辩时的万无一失。本组四位同学答辩现场发挥正常,对毕业设计的陈述条理清楚,能抓住论文的重点,能够正确地回答答辩组老师及专家提出的问题。通过答辩组老师与专家评议,本组四位同学都顺利通过答辩,Studentguan毕业设计成绩为优秀。
2.6发现问题与不足
本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发现,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能够紧密结合测绘生产实际,但由于生产单位的工作任务安排比较饱满的原因,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难保证,这对毕业设计的按期完成不利。因此,若要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应该提前返校进行论文的撰写,这对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必要的。
3结语
篇2
关键词:测绘工程;人才培养;信息化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a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with bachelor's degree education as the basi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specialty of engineer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were discussed, preliminary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al train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easures.
Key words: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ersonal training; information building
1 前言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对于测绘工程也不例外。信息化测绘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测绘技术体系,即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在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支撑下的有关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更新、共享和应用的所有技术的集合,其基本构成包括地海空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自动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网格化地理信息存储管理技术、灵性化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技术。其基本特征是:
(1)数据采集技术的多样化、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
(2)数据处理的系统化、自动化;
(3)数据储存管理的实时、形式多样化、网络化;
(4)测绘成果应用的多样化、网络化、实时共享和大众化。
用比较形象的语言表述为:测绘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互网络化、基础设施公共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显然,信息化测绘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的测绘概念,它需要多学科的支持。表1中列出了信息化测绘技术所涉及到主要学科知识和技术领域。
基于以上信息化时代赋予测绘工程的新特征,对于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新要求。
2 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以学生成才为根本目的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熟悉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2.2 基本素质要求
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应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自我学习、自觉创新的素质,又具有与人交流、文字表达的素质;既具有沟通协调、与人合作的素质,又具有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素质;既具有应急处理问题的素质,又具有团队合作的素质;既具有吃苦耐劳的素质,又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素质。
2.3 专业能力要求
专业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需要结合专业发展和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测绘工程专业理论性、实践性强,必须注意二者的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以学习作为模拟生产进行教学。
因此本专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操作及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具有工程识图的能力;具有全部测量仪器操作的能力;具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房产测绘的能力;具有控制网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的能力;具有工程测量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具有GIS应用、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达到相关要求的方法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是增进个人的品德,掌握谋生的手段的不二方法,教学就是要明示学生这两种需求的重要性,满足这两种需求。
学业是学生学习一个重要方面,高校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能够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学生的学业如何,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但影响学生个人,而且影响专业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进德修业”的学习目标,达到德业双修。这是教学中强调的重点,也是专业教学的目标。
3.2 构建适合人才发展的教学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教育规律的贯彻,并注重计算机教学与应用、实践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按岗位能力模块构建理论、实践课程、综合素质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测绘专业技术及数据处理四大模块,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测绘技术涉及的主要学科
■
(2)素质养成体系
在改进政治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同时,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营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科技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具体形成可通过学生外语角、计算机小组、摄影协会、集邮协会等组织活动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养成应融合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即能独立上岗、胜任本岗位工作为目标,按教学计划注重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分操作技能训练、应用能力训练、设计能力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四个模块,纵向上形成独立的体系,横向上又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操作技能训练——主要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形成基本的实践素养与基础。
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对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控制网设计、测量程序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际设计能力锻炼。
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发扬测绘专业产教结合的光荣传统,在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下,结合生产任务进行岗位实习,测绘成果经生产单位验收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变“演习”为“实战”,使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与现场实际无缝接合。
3.3 积极与学生沟通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因此在教学时,采用“早去十分钟,晚走十分钟”的方法,多认识学生,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听取他们对教学、对专业的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培养师生间良好的氛围。
3.4 “面向对象式”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4年本科大学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理论总结,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每门课程综合认知的体现,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省教委所授予的学士学位的要求标准的体现。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其作为毕业前的一次总结。根据工作需求,综合指导教师的力量,强化专业技能,弥补不足,使学生就业后迅速成为工作骨干。
3.5 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具有竞争力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的创新活动等,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接触学科前沿,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问题。同时,在教师的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这些活动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结
新时代对测绘人才培养要求不止如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上仅对测绘专业技术的教育问题给予了初步讨论,作为信息化测绘来说,突出的特点是专业上的信息化、数字化,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变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测绘教育要做到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跟得上科技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星,周德军,乔朝飞.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重点探讨[J].测绘科学,2008,(05):84—87.
篇3
关键词:模具设计;毕业设计;非模具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60-02
模具工业在近几年里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而模具高级技术人才紧缺。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对非模具专业学生开设了模具课程,以适应这种社会需要,以便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模具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机械设计、工程制图、公差和配合、材料科学、材料成型及加工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内容多且较抽象,系统性不强。[1]和模具专业比较,非模具专业授课学时少,实验设备和种类少,实践教学薄弱,加上原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困难,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非模具专业如何更好地结合本专业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模具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有限、无法全面深入学习,所以模具课程的理论讲解不能过多。针对以上情况,结合专业特色,以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模具设计中初级技术人才为目标,重新编写了“模具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常见冲压和塑模工序的变形规律;认识冲压和塑模成形工艺方法、模具典型结构、模具加工方法与手段;掌握冲压和塑模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模具制造工艺设计方法;具备进行中等复杂冲压和塑料零件的工艺编制、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模具设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
“模具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包括了冲压成型工艺及冲压模、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设计、冲压及注塑成型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学、CAD/CAM、特种加工等内容。但是非模具专业一般授课学时不超过48个学时,不能像模具专业学生那样全面、精通地掌握这些内容,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模具设计方法的掌握,精选典型实例,突出教学重点,适当压缩或删减一些不重要的或仅限于了解的内容,有待学生在后续实践学习和工作中自我学习和补充。
比如冲压成型包括冲裁、弯曲、拉深、胀形、翻边、缩口等其他成型工序,教学中不能全面讲到,只能以冲裁为例重点讲授冲压件的模具设计方法、过程、注意事项等,压缩弯曲和拉深章节内容,只讲授与冲裁不同的成型过程和典型结构,不会详细讲零部件的设计,删减胀形、翻边、缩口等其他成形工序的内容;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包括注射、压缩、压注、吹塑、挤压等方法中,由于注射模应用最为广泛,且设计过程最为复杂,故以注射为例典型讲授塑件的模具设计方法、过程、注意事项等。
三、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模具设计基础”涉及很多结构复杂的零部件和组装图,传统板书或挂图无法表达模具结构及其运动机理,讲课时难以与学生沟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原来难以理解的知识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对冲压和注射的典型模具结构,利用Pro/e等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对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进行各视角展示,还可以提供半剖图、局剖图,使学生更方便认识模具的结构,提高他们的识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可输出制作成动画,将复杂结构模具的开合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2]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薄弱的实践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根据该门课的培养目标,围绕实践教学环节这一问题,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实验教学
对于非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课时少,实验设备、工具的数量有限,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演示性类实验较多,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思考的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针对以上情况,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增加实验学时,自制一系列冲压模、塑料模教具及模拟机进行模具运行演示、模具拆装与测绘实验,并利用学院和校内金工实习工厂的机加工设备开展模具加工的实验。另外,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实验前熟悉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并通过虚拟技术模拟实验设备的工作过程,学生能清楚全面掌握比如挤出模具、吹塑模具的结构,工作过程和模具拆装测绘过程;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增加亲手操作机会,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模具结构及新技术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以弥补实验学时和实验设备的不足。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三周的课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从工程实践中直接选题,力争做到一人一题或几人一题(做同一题目的不同部分),要求学生按正规的设计步骤进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参数计算和确定、设备选型、模具结构方案分析,完成模具总装图和主要非标准零件图的绘制,并撰写详细的模具设计说明书和成型(形)工艺过程卡,并让学生通过答辩真正弄懂设计中的各关键问题。[3]课程设计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思考及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使用有关的国家标准、专业与行业标准以及各种设计规范与规定。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在四年中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毕业设计分为校内设计和校外设计。
校内建立模具方向毕业设计小组,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按任务书的要求及进度安排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和科研方向相结合,并且积极体现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保证增强学生就业的适用性和竞争性。[4]
学校推荐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和企业给每一个学生都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鼓励已经签了模具相关工作的学生到自己的公司完成毕业设计,直接选择企业的课题,设计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在企业这个新的环境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模具从业人员的过渡。
总之,加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要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是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保证。
五、结语
经过这几年的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然而要将改革的理念全面付诸实施,还有很多困难,改革仍在继续摸索和推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铁钢.提高“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J].机械职业教育,
2011,(7).
[2]吴敏,邹隽,张园.浅析“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第九集),2010.
篇4
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仅仅通过理论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有效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生产、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能充分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适应社会。产学研教育模式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企业中,吸收企业中相应岗位的知识,并将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需求反馈到学校的学习计划制定中,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2实践教学的实施
2.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强化课程的理论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与应用的之间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本专业约有一半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设置了课程实习任务,每门课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实习内容按照1∶1的比例来设置。一般情况下,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每周各一次,交替进行,实习类型以验证型为主,综合型和设计型为辅;实验项目设置在传统的实验课程基础上,一是要立足于企业对人才熟练的基本操作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需求,二是要借助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科研项目丰富实习内容,既实现了学生对测量仪器、法规、GIS软件开发、使用等内容的良好掌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加深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收集资料、设计课程方案、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以及形成设计成果的过程,是对所学课程的一种综合性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攻坚克难的素质,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素质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课程设计设置与企业内部真实的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存在差异,不能充分地反映实际案例,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过分强调与课程本身之间的一一对应,缺乏综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在培养方案修改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产”、“学”、“研”三者中的概念进行课程设计,尽量增加生产与科研中素材及概念体系,循序渐进,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亲眼目睹企业在资金、时间、产品质量以及客户要求等多种条件约束下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实践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未来任职岗位的思考。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来进行。认识实习:主要采用集中组织学生对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进行参观的形式,例如测绘制图公司、地图设计院以及GIS软件开发公司的参观,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单位特点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各种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流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行业的状况。结合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集中的第五学期,时间为一周。生产实习:是一个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工程技术方面的锻炼获得实际操作的尝试,加深对测绘仪器、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处理流程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实习采用实习基地训练和专业基础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基地训练,在相关就业方向有关的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地籍测量、工程测量,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处理等相关公司,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十二周的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培养,提高意志品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操作训练按照以下三种技能进行开展:地籍图的测量编绘和权属调查,定位测量及变形监测,GIS软件开发及地图编绘,主要在实习基地针对测量仪器使用、测量、GIS软件综合使用、开发等基本技能展开训练,训练中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基本要求为准,考核最终通过学生的完成水平以及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来进行打分。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学习基础毕业实习:是大学毕业前的一次实习,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的工作能力,在思想和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专业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一种毕业之前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的教学环节,是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道考核,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训练。为了进一步促进就业以及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结合,采用毕业设计、学生就业和学生实习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时间安排在第7、8学期。设计题目一般从老师、企业或者老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拟出,学生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题,并在老师及企业工程师的辅导下完成设计,设计成果可以采取设计与论文的形式进行答辩。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或者老师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或难题包装成论文题目,来为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利于解决企业的难题,也使学生快速的融入企业,养成爱动脑筋、喜欢思考的习惯和性格。
3存在的问题
在产学研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将下述问题解决好,这种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1教师的问题
教师企业经验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项目及行业经验和基础,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用人单位的关键的技术细节,只有具备这些基础,才能使产学研教育模式落实的有效。当前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加紧丰富自己的行业经验,项目经验,关键的技术细节加紧攻关,科研项目申报与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尽快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3.2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在功能、型号上均落后于企业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为了能够顺利提高实践效果,应及时更新测量仪器及相关设备,充分发挥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3.3完善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学风建设;治学方略
作者简介:唐铃凤(1965-),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幼民(1964-),男,湖北孝感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安徽工程大学2007年重点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07 yjy04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95-02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内容进行了修订,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及训练,初步掌握产品开发、工艺革新、设备研制的方法和技能。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一、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
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大同小异,以下以机制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机制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接受工程师必须的综合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的能力;理论分析的能力;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6周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7.4%)。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学风因素
自评估和更名之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要求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从审题、过程监督到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循序渐进,一人一题的模式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给毕业后不同去向的学生提供了宽泛的课题选择空间,为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虽然如此,毕业设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题目难易程度的合理性、题目的针对性、遇到问题学生心气浮躁、不能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而过分依赖网络、老师监督辅导程度常常不到位、对提交成果的评判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相对明确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而根源于教学管理和老师。老师的责任心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治学水平影响学生的习得能力,要把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学方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学校,学风的定义就是学习风气,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学校学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教师、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和社会大气候我们无法左右,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以身试教,做一个称职的老师。
毕业设计过程是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授课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如何传播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很有效的接受知识。这个传播过程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但敬业是首要的,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必须具备的。对毕业设计的任课老师来说,要达到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目标,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职业技能:
(1)具备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交给学生的课题,掌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完成的方法,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督促学生阅读和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强化学生对课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意识;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具备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上述要求不仅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所以要带好毕业设计,老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三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仅在专业上要坚持教中学、学中教,不断进取,还要在做人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是为师者不“真”,又怎能让学生学“真”?所以老师高尚的人格、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良好的学风就会在这种互动中形成。
三、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
按词典的解释,治学就是研究学问,方略就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研究如何带好毕业设计,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而制订的计划和策略就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现状,建议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采取一些方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是经过很多学校考证了的,在各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一个理想的实习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人说书本上的理论是没有用的,实际工作中一点也用不到。事实情况绝非如此。笔者和企业打交道20多年,设计的产品有发动机、卧式带锯机、农用机械还有工装夹具,最后落脚在防腐泵产品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设计了几十个规格的产品都在使用中,还有的产品出口国外,最早的产品在线使用近20年了。这些产品的设计没有哪一个尺寸不需要计算,没有哪一个结构不需要找理论依据,只有在同类型产品不同规格系列化或者在仿制别人产品时才参照成熟产品的结构和尺寸做相应的放大、缩小或原样测绘,即使如此这也只是一条捷径,并不是设计产品正常的程序,一旦产品有质量问题就必须回归正常的设计程序查找原因,正常的设计程序必须要用到理论计算,而课堂上讲授的都是各学科的经典都是各种机械产品设计计算的基础。书本如何结合实际,关键就在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来,变成作业里面的已知条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或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需要用系统专业的眼观观察实际的事物,需要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总结,最后找出理论公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结合点,把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掉,把理论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作为计算结果的误差来源,最后用系数进行补偿,如此就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理论就必须学到一定的程度,厚积才能薄发。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找出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而毕业实习正好是一个机会,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供了平台,所以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通过毕业实习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也能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及酝酿设计方案,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而目前缺少理想的实习基地,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这一过程,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果单方面依靠老师寻找实习基地,会涉及到学生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企业的认可度等等,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院和老师各方努力。
2.毕业设计
目前我院还没有完整的关于毕业设计课题内容的的具体要求和验收标准。笔者结合其他学校的经验,将几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总结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工装及设备设计方面的课题。
1)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为主的课题,应提交:工艺路线和工艺卡;各工艺卡上必须按要求完整填写相关工艺参数,比如机床、量具和刀具的选择、切削速度、切削量的规定等内容;必要的工装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关于误差分析的内容。
2)以机械设备设计为主的题目,应提交:完整的设备结构总图和全部非标准零件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设备结构设计的详细计算过程。
毕业设计中图纸的要求:图纸大小在能清楚反映设备结构的情况下选择最小的标准图幅打印,标题栏明细表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填写,不可再用课程设计的简易标题栏和明细表;总图上必须标注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设备上所有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画零件图(标准件如螺栓、轴承等能在专业商店购买,只要有型号就行,不需要画图),零件图图幅和标题栏要求同上,零件图上要合理标注尺寸、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
(2)模具设计方面的课题。
1)冲压模设计:应是具有三工位以上连续模,或将三种以上简单工序进行复合的模具。
2)注塑模具设计:应是含有侧抽芯机构的中等以上复杂程度模具。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进行详细设计计算。
4)模具典型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分析。
5)设计中典型零件应编制零件制造工艺规程卡片(该内容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
6)应用模具CAD软件设计的,应该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并有模具开合结构图。
7)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设计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和环保分析。
提交结果包含:有完整的总装配图和所有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图纸内容和格式要求同(1);一份1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里应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和上面3)、4)、5)部分的内容。
(3)仿真、软件设计和实验研究类毕业设计内容及要求。以仿真为主的课题,必须提交仿真结果分析报告;以软件设计为主的课题必须通过程序验收,内容应符合软件工程规范,还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实验研究类课题学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调研、方案设计与决策、实验方法与过程、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论等的全过程),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上述三类毕业设计工作量应至少完成1.2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应包括3000字的文献综述、实验分析研究与结论等内容。
四、结束语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并对学风建设及治学方略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唐铃凤,王幼民.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标准研究[J].科教研究,2010,(4).
篇6
Abstract: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as a new school running mode, has no matur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s. This paper has mad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from th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channels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pos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the school.
关键词: 测绘工程;职业岗位群;职业本科;培养模式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post group;vocational undergraduate;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24-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1]。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云南省于2010年创办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并率先在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进行改革试点。在制定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市场需求及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加强企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深度合作,确定了高等职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原则意见。在原则意见的指导下,在分析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及职业岗位,充分研究国内测绘工程专业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测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本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
1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案设置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昆明理工大学《关于高等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区别[2],探索如下模式:
1.1 培养理念
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成才就业为根本,学以致用。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有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完成工程建设各阶段测绘工作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制作各种图件的能力,毕业能够从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地图制图、国土资源管理、空间数据深加工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3 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需求测绘保障的各建设管理单位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岗位工作,其岗位的主要业务范围是:①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阶段的各项测绘工作;②房产管理、土地调查及地籍管理各阶段的测绘工作;③地理信息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测绘工作。其岗位分析见下表所示。课程的设置不再按学科体系要求,而是在主体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配置,学生入学后,按测绘工程专业的主体专业课程统一学习,第五学期按照方向选择分班,第七学期开始进入企业实习,总体实行“3+1”的培养模式。
1.4 业务培养规划与具体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目标:①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培养;②专业技能素质培养;③科学文化素质培养;④心理及身体素质培养。
1.5 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所选定的职业岗位(群),测绘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按照能力标准一级指标、能力标准二级指标、主要课程设置三个层面具体落实。
1.6 职业资格证要求
根据学院对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具有双证(除了毕业证及学位证,还必须一项职业资格证),测绘工程专业的高级别证书如注册测绘师需要一定工作年限,只能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雍蜕缁岜U喜康闹耙底矢裰な椋见表1。
1.7 课程学时、学分统计
按照总体要求,实践课程比例为45%-50%,实践教学学时数包含课内实验、上机和集中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学时,统计结果见表2。
2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法及途径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特别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原则构建“双师”结构、多元组成的教师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要素的达成必须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3]。
2.1 课程标准建设
“n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4]。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扎实、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职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当中的探究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显著特征。课程标准是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课程标准由任课教师编写,教研室讨论,主体专业课需请专家论证,提炼出每门专业课程职业技能重点。
2.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本科要求建立一只“专兼结合、双师突出”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求教师队伍除了常规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外,特别应当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求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和职业道德、优秀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标准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具有企业经历或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50%以上;二是要求教师专兼职结合,即学校要定期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大型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三是定期安排教师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其教学方法体系应在大力提倡项目化教学[5]、理实一体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化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这就要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日常教学环节,必须改变过去以课堂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实时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和实训的整合,学生能力素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2.4 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必要的测绘专业设备,建立室内实训场所以外,建立校园控制网,满足课内实验需要;选择校外地物、地貌丰富的场地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2.5 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的职业本科内涵建设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对主体专业技能课组织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编写,建设精品课程,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6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活动主体的专业社团
充分发挥测绘专业社团的作用,每年由专业社团负责人牵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对主要专业课采用知识问答比赛、聘请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每年组织的测绘技能大赛内容组织比赛和训练,对目前就业的热点岗位技能,创新比赛内容,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7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的探索
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6];对学生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促进自身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的坐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其根本在于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行评价方法多样、成绩构成分段、评价主体多元等有效措施,促进课程考核从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学生学习从注重“期末考试”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毕业设计从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或实际项目转变。职业本科应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采用笔试、操作、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样化学习评价方法。通过过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项目题材多的优势,部分考核题目不必统一。二是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市场检验为标准,职业本科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定期走访或电话访谈顶岗实习及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实习、工作状况,听取企业的评价。
2.8 校企合作
职业本科院校唯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队伍,也才能使学校与行业发展合拍,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基础。要联合企业共建共组教学团队、共享设备资源、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实施教学,与行业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优质资源环境,建立协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新体制[7]。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直接参与真正的工程,在真实环境下将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升技能水平,培养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合作意识,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能有效地使学生从“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两方面体验与模拟实习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企业上岗实习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欠缺点什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目标更明确[8]。
3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①资金问题,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课程学时,必然对设备配置、校外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资金投入。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程难以建立完善的机制。在顶岗实习实践中,难以做到轮岗训练,往往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只做某一个技术环节。③职业本科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在顶岗实习环节往往为了满足就业要求导致实习内容与课程要求不同,造成管理上错位。
4 结论
总之,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谋求理性发展的必然。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培养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大批地方院校将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下,本文所述的思想和方法,也将随着专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钟红梅,童孟良,王罗强,侯德顺.高职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3(9):205-206.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6-69.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郭范波,邱战洪.工程测量项目式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14(6):128-130.
[6]吴云,方兴.测绘工程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几点思考[J].测绘通报,2014(7):128-130.
篇7
关键词:专业英语 测绘工程 课程改革
21世纪,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素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英语正逐渐成为其工作语言,许多仪器都只配备英文说明书,一些常用专业软件如Arc/Info、ENVI等虽然有中文版,但却不是最新版本。可以说,没有过硬的专业英语能力,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就无法创造更多的效益。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测绘的国际交流必将频繁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测绘类专业大都设置了测绘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依然感到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时都非常的吃力,成为自身能力提升的一个瓶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这门课程无论是从课程定位还是从教学方面以及实用性来看,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商榷的地方。因此,在各种新技术新学科新仪器纷纷登台、我国各行业都积极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大背景下,应当对测绘专业英语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1 现阶段测绘类本科专业英语课程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测绘专业是应用型本科,所以以往对于测绘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很低,通常情况下属于“鸡肋”课程。而学生也比较重视与自己就业和深造有关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对该课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是专业英语的现状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其所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设置
测绘专业英语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了问题。一般学校大都将该课程放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进行,这样安排是因为考虑到专业基础课已经学完,学生同步学习专业课(如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GPS、GIS等等),可以起到中英对比学习、加深印象的效果。但是由于测绘专业英语的先天性重视度不够的原因,设想的这种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测绘专业英语是一门“没有太大用途”的课程,课上就不会用心听讲,那么根据“内因决定论”的说法,自然就无法出现课程设计者的预期目标。
这就造成测绘专业英语形同虚设,学生毕业论文惨不忍睹的现象,使得无论直接就业的学生,还是继续深造的学生,在阅读外文资料和撰写英语论文的时候忙于补习或者忙于求助,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1.2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过程呆板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以往的测绘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的方式。教材所有,即是教师所教:专业词汇介绍、课文翻译、重点词句讲解等等。而学生们也从自身想法出发,默认了这种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1.3 教材选用
教材内容陈旧,学术词汇过时,知识面狭窄。
教材因篇幅和出版延迟所限,学生所见基本都是陈旧测绘知识内容,与同时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内容脱节,更不能跟踪世界前沿领域的动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数字化测图已经在社会上普及了,而有些教材甚至使用了二三十年,还在教授经纬仪平板测量、圆水准器整平原理等知识。这显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一些教材中使用的测绘术语已经过时,比如“surveying engineering”已经改为了“geomatics”或“geomatic engineering”。另外还有许多新的术语产生,比如“Grid GIS”、“SAR”、“image fusion”等等,测绘专业本科学生需要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教材的陈旧,大多数学生无法知道这些术语的含义。
现在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面狭窄的情况,有些仅仅局限在测量学以及工程测量方面,没有扩大到整个测绘类学科,没有从“大测绘”的角度来映射。这对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不利。
1.4 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问题也是制约测绘专业英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教授测绘专业英语的教师,除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籍专业教师任教,绝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往往比较强,但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不了解,而且教师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1.5 考核方式与实践环节
多数学校的测绘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考查课,其考核方式也是以单一性的随堂测试或作业性质的翻译为主。学生疲于应付,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同时也是对于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测绘专业英语一向没有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就断送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学生不能了解一门课程的用处,也就不会去在心理上重视。
不重视实践,并非学生的过错,而是我们的专业建设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测绘专业已非过去的专业,而是变成了多方向多学科的交叉性多用途的综合性一级学科。而无论从教研型还是从实用型的专业角度来看,都需要与国际接轨,都需要用到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
2 解决方法暨课程改革构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后作了如下的改革构想,以期能解决以上问题。
2.1 课程设置改革
以往课程设置出于某些考虑,将测绘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移至大四第一学期开设,这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一般测绘专业的学生将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与论文撰写,由于距专业英语开课至少有一年的时间间隔,学生在毕业设计与论文撰写过程中对于外文资料的获取与论文英文部分的撰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指导教师在审核毕业生论文过程中也时常发现其英文部分错误百出,惨不忍睹。如果将专业英语放至大四学年学习的话,缩短了间隔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研究生复试阶段的面试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点,专业英语的课时太少,以我校为例,测绘专业英语的课时只有45个,远远不能满足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如果条件允许,应适当增加课时量。
2.2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环节改革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应处于引导的位置。可以适当增设特约教师,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适当讲授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外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与知识面。适当引入多媒体演示,比如在讲授“Applications of GIS”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以英文版的Arc/Info软件为参考,来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适当布置作业,比如英文科技期刊的阅读摘要与读书报告、原文片段的翻译等等。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及时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以进行改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客聘一些外籍专业人士以做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
2.3 选用教材
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权威高校与机构编撰的最新教科书,尽可能缩小知识的延迟。以我校为例:选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内容比较贴合测绘技术发展趋势,而且基本上是选用原版,保证了语言的纯正性。还可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原版外文资料,可以在课上讲解,也可留作课下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大大增加,还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专业课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师资进行专门的教材编写。
2.4 提高教师水平
专业英语一般都是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的英语水平决定着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为了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平时应多进行原版外文资料的阅读以及英文论文的撰写。还要注意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单词发音要准确。如果有条件,可以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出国短期或中期的学术交流与深造。
2.5 考核方式与实践环节改革
笔者认为专业英语近期内还是应当保持考查课的性质不变,但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变化。专业英语应注重实用,所以随堂测验意义不大,可以改为大作业的方式,即,教师选择合适的外文文章(最好是论文)若干,让学生课下完成翻译,根据译文质量高低给予成绩。文章可以节选,但要保证数量,以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英文。
专业英语同其他英语课程一样,注重实践。所以笔者认为专业英语应增设实践环节,可以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比如:举办英语论文翻译与写作大赛,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
结束语
测绘专业英语同样是一门讲究实用的课程,没有需求,就会没有实用;没有实用,师生主动性就无法调动,课程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本文围绕实用性这点对如何提高测绘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看法,随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也是以怎样能够让实用性展现出来而进行的,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自学能力做好铺垫。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中观点及主张难免有短浅与粗陋之处,恳请广大师生与业界人士指正,不胜感激。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际间的频繁交流,相信专业英语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尹晖.测绘工程专业英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曲建光.测绘专业英语[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3]杨凤云,徐茂林,王淑文.测绘专业英语翻译[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25,(2):158-160.
篇8
关键词:职业化;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高(1978-),男,河南项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闫芳(1979-),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辛亦诚(1994-),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科生。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编号:2014-zd-031),主持人: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0-0071-05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无论从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过程来看,均是如此。《高等教育法》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方针。现在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中“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突出[1]。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展开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学院)地处郑州,作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其建筑学专业为中原建筑行业培养了大量设计人才。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阶段,如何探索更合理的建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建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学院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和高校访学体会,在强调“地方人才”和“水利特色”相结合的同时,针对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做了相关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把“职业化教育”的 思想灌输到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中,使其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及“职业入门”教育,为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打下坚实基础。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和存在问题
(一)职业化教育的社会需求
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建筑学作为一门注重实践和职业应用能力的专业,其发展的动力与研究方向均来自于广泛的职业与社会需求,这就促使地方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思路,逐渐向职业教育靠拢。接受职业教育并非在贬低传统高等建筑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职业服务的本质。职业教育并非狭隘的为某个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服务,这点恰恰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2.社会人才市场对本科教育职业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迅速繁荣,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再单纯看重数量和结构,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2]。传统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无法与企业很好的接轨,造成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两难境地,学生苦于找不到工作,企业苦于找不到人才。基于社会市场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应该认识到建筑教育应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建筑实践教学要以职业化为导向,进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建筑人才。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3]。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教学中,虽是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往往脱离实际。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此外,教学模式上的脱节也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面对设计任务时“孤芳自赏”和进行设计时“闭门造车”的尴尬状态。
2.教育“单向化”明显,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仍然保留了中学期间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和状态,期待老师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进行讲解,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不会自学、不愿动脑、不懂研究。从教学模式上看,形式单一。从根本上说,设计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主动性、能动性、研究性和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倘若学习者主动性不足,能动性有限,教育者又不能培养其独立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到头来创造及其教育只会被“照葫芦画瓢”的练习所代替。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是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而对于作为学科深层次结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以及作为专业教育体系中必需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基本上缺失,这对于高等设计人员的培养而言,无疑是个败笔。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导致教育的失衡。
二、职业化导向下的实践教学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化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为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提出职业化实践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环节(见图1)。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 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每个环节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设立相应的课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合而为一,这样学生能够致力于建筑本体的训练,包括建筑观念和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观念,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4]。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化模式与方法下,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造、建筑美学的基本问题方面的研究训练,主要体现如图1:
图1 职业化实践教学
(一)建立“审美”的写生实践
以往的美术写生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高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地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转变为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因此,在当前社会分工和需求下,美学写生比例应适当减少,教学重点应把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和职业观念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能进一步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在写生基地的选址上应选择距离近、地域性较强的传统民居,从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与乡土建筑智慧中汲取营养。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许多地域适合建设美术写生基地,比如豫西地坑院、豫北石板岩、豫东南传统村落等(见图2),这些民居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并且学院多年来与省文物管理、保护部门及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积极合作,开展了有关河南省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为以后的遗产保护打下基础,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美术写生基地
(二)突出“专题”的认知实践
建筑认知实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认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线的选取上,应突出“专题、专线”的认知模式,使认知更有明确性、目的性。学院结合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设置三条典型路线,即乡土建筑认知路线、地域建筑认知路线和生态城市认知路线。这三条路线从乡土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传统到现代,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建筑知识。认知过程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们灌输和传达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构造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建筑视角、设计思维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
1.乡土建筑认知路线。乡土建筑是人们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无意识间形成的一种建筑成果。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地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2012年路线先后让学生参观了刘克成的富平陶艺博物馆和马清运的“玉柴石山”(见图3),观察它们古朴的外观造型、顺应自然的空间形态以及精致的细部处理等。最后到平遥古城,古城不同于寻常城镇化的开发策略,乡野但不底层,联系着人们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即应时和顺变,强调的是体验和参与。整个认知过程让学生对乡土建筑的发展演变有了全面的认识。
2.地域建筑认知路线。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2013年路线结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作品,带领学生们重点参观了宁波博物馆、南京三合宅及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见图3)。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它的地域和历史感与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现代气息(如张雷的4#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对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图3 乡土地域建筑
3.生态城市认知路线。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设计生态城市的主要内容。2014年学院以广州二沙岛、深圳罗湖区作为生态城市的典型代表,这些生态城市在慢行系统和路网密度的设计上都具有代表性,使学生在观察路网密度的同时,学习如何在轨道站点周边附近支路和有条件的次干道上结合商业发展,建立起连续性、人车分流、安全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以及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处理上,学习如何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从而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注重“方法”的测绘实践
古建测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现有古建筑的现场勘查,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古建筑,以印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组合、设计手法和装饰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测绘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立面的图形练习。而古建筑测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练习,还要使学生达到对古建筑空间和形体有初步认识的程度。古建测绘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建筑的轴线和柱础的位置,找出基准点和水平线。另外还要进行古建筑有关资料和图纸的搜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勘察现场,确认测绘条件,制定测绘计划,确定测绘步骤等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绘所得数据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图形,从平面到立面、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联系[5](见图4)。同时在古建测绘对象的选取上同样也要结合地域特色,学院近几年开展了如巩义康百万庄园、汝州文庙、新密助泉寺等古建测绘工作。通过古建测绘实践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草图―计算机制图―模型制作”系统的测绘方法。在制作古建筑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制作基本模型,初步认识古建筑的材料及组成,又能通过对模型构架连接的学习,更深层的去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构造。
图4 古建测绘方法对比
(四)强调“应用”的综合实践
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高年级综合设计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高年级课程设计上设定某一课题,附设地形、道路、景观、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条件限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设计单位工作,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掌握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和时间把控。加之对计算机做图的系统训练,提高综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造[6]。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设计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创新。基本模式要摒弃以任务书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的被动模式,要采用开题、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设计辅导、公开评图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实习经验、案例借鉴和计算机技术等方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设计作品,采用积极公开讨论的方法来完善作品。通过加快学院专业硬件建设,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构建“实践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综合设计”全方位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7]。
综上所述,美术写生塑造了学生对空间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认知关系;建筑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建筑知识;古建测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态度;而综合设计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立性,为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模式和方法训练,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应。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坚持有特色的建筑教育职业化,平等对待不同思维、不同方法,以及遵循兼容并蓄、多元开放、接轨市场的原则,才是进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
职业导向下实践教学是发展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立足学院在借鉴名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办学特色整合发展而来的。而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发展观,是学院在发展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的一种保障措施和前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根据实践教学不同阶段的实践要求,在校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结合中原地区的地域特色,选择地域历史沿革久,文化气息浓的建筑和景观;建筑认知基地以“专题、专线”为原则,结合全国不同地域建筑特色,选取经典建筑认知线路,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古建测绘利用最新测绘方法和技术,长期与相关文物部门建立数十个实践基地,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综合技能基地,学院利用多年的社会关系网络及丰富的校友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数十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以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为主,外省发达地区为辅,学生立足校情结合自身兴趣、就业方向、考研等条件进行选择。这些实践基地建立了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建筑美学素质、建筑类别认知、古建测绘方法和综合技能训练。
(二)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
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可采用“开放式工作室”制度。高年级教学组与学校设计院共同建立“开放式工作室”,有能力的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室长”[8]。工作室完全开放,不以成绩、年级、专业为门槛,能做事就能留下。工作期间高年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与低年级学生活跃的创作思维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沟通实践的积极性。这个平台,还让不同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此交流,发挥各专业的长处,利用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优势,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工作室可以综合利用高校的声、光、电、材料、物理等实验室。有效实现“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的观念[9]。通过“开放式工作室”平台的模式,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实现“专业精、跨专业”,可以很好的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变化的同步调整,这也符合当今高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路。
截止到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建筑院校,在教学方面仍处于模仿和摸索阶段,对于建筑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亦属不断调整与学习阶段,“老八校”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却难于模仿。面对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建筑学专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以职业化素质为导向,准确定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践应用和职业适应能力创新型复合专业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也在努力汲取经验、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搭建合理高效的学术平台,“立足中原地域,结合水利校情”,在职业化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宜地域特色的建筑实践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尹德树.论本科教育的职业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8):20-22.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4):24-25+29.
[3]邸M.建筑学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鲍东杰,许光,李静.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5):36-37.
[5]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33.
[6]曹亮功.从建筑职业看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05(2):76-77
[7]邢燕,张弛.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5):153-154.
篇9
现阶段模具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公差与配合、数控编程、刀具、液压传动、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成型机械、模具CAD/CAM等。
经过调研,有些课程面对市场已经不是本专业所必备,可以简化或者去除,有些课程是市场新要求,比如模具CAD/CAM,需要新增。
还有根据各个学校自身情况,学生每年的就业方向和几个就业基地的需求,可再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比如,大部分学生就业偏制造,可强化刀具、制造工艺、特种加工等方面的课程。再如,几种三维造型软件UG、PRO/E、MasterCAM、SolidWorks等,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哪一种应用最广泛,可以强化此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实训方面做好基本技能的培养。具体包括:钳工基本知识及技能,为模具制作、装配、维修等打下基础。机加实习,对常用机床(车、铣、刨、磨、钻等)结构、特点及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制图测绘,提高对实物测绘能力,测量工具的使用及绘图能力。磨刀实训让学生对刀具的维护和修整熟悉。模具拆装实训让学生对模具结构和装配熟悉掌握。
然后课程设计,冷冲模和塑料模以及模具制造工艺的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工具书、技术标准、参考资料等的技能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最后毕业实习,对当地的一些企业进行实习参观,主要参观机加、热处理、铸、锻、焊、测量、模具加工及工艺流程等。让学生对模具制造的整体流程有直观的认识。
3校企合作办学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招收订单班,针对岗位来设置课程和学制,以代企业岗前培训的形式来办学。产业部门也为学校提供现场教学和学生实习基地,学校为产业部门优先培养学生,共同研究和攻克专业技术难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这一形成有效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强化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4课程体系面向工作过程
主干课程都有内在的联系,可以用项目或者实例教学法把知识体系串连在一起,让学生对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的整体流程通过几年的学习有更深切的认识。
例如从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开始,绘图大作业就可以选一套冷冲模或塑料模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虽然学生此阶段对模具结构还不甚了解,后续会有呼应。后续学习过模具设计、和造型软件可把模具结构弄清楚,再学习完热处理、制造工艺、公差配合等课程,可以把模具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出。等实践课环节,可以把理论上的知识都一一印证。
通过2、3年的学习,把课程整个知识体系用2、3套模具的实例串连起来。如图1,表明了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企业实践经历又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现在和将来建设的重点。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及激励政策,充分鼓励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利用假期到企业实践煅练,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还通过加强校企、校校合作。聘请大型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高级技师定期授课,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平.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4).
[2]徐友良.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篇10
(一)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险保障水平
实习对培养本科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高校和企业也受到实习学生人身伤亡事故风险的严重困扰。实习保险为解决实习事故带来的纠纷和矛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目前的学校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和“统保示范产品”等尚不能完全适用,甚至根本不能适用于本科生实习;本科生实习保险往往选择其他一般商业保险,但其保障水平却较低,如一个月的生产实习保费38元,保险金额12万元。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险的保障水平是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2001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率先与上海市政府合作设立了学校责任保险。
在浙江,中小学生每生每年保险费为5元,每名受伤害学生每年累计赔偿限额为30万元。目前,我国有20多个省市实施了学校责任保险,但没有学校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只有一些地方性教育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措施,而这些地方性的政策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冲突的地方。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及保监会联合了《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只涉及到中小学校推行意外伤害学校责任保险制度的内容,并未涉及高校责任保险。上海、北京、湖南、江苏等地先后出台的地方规章涉及的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也都只针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将高等学校包括在内。
在重庆、山东、江西、广东等省市,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都覆盖高校。因此,在学校责任保险范围覆盖高校的地区本科生实习保险可以选择学校责任保险,而在学校责任保险范围未覆盖高校的地区学校责任保险的范围有待扩大;另外,本科生实习保险选用学校责任保险,还需统一规定保费支付单位、承保公司选择、承保范围、保险事故发生后的索赔程序、保险人的免责事由等政策。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和六家保险公司推出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全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简称“统保示范产品”)。
与目前市场类似产品相比,“统保示范产品”保障范围更宽,保险的赔偿额度也更高,每名学生赔偿限额(含医疗费用)为50万元;保费分年级设置,以大四1个月短期实习保险为例,保费为4元。“统保示范产品”作为迄今比较完善的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学生的创新保险品种,从技术层面讲易于扩大覆盖范围至实习本科生。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为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多于本科生,相应危险程度高于本科生。因此,“统保示范产品”覆盖范围扩大应用于本科生实习保险,是提高本科生实习保障水平的另一种选择。
(二)用真实工程环境育人的基本精神指导营造工程环境
一是用产业链拓展教学链,使卓越工程师一专多能。工程往往由一系列过程、专业完成,因而形成一条产业链。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可以一个专业为主,同时加强与主修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教学链,拓宽专业口径,使毕业生一专多能。
二是用学生身边的工程案例组织教学。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以学生身边的某一项工程实体作为教学案例和目标,借助这些工程的图纸等工程资料进行测绘、观察、讨论、设计,可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拉近教学与工程的距离。
三是围绕蓝图组织专业教学。蓝图集中了设计院设计人员的智慧,集中了材料、构造、结构、施工等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一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看懂一套蓝图,以这套图纸作为设计对象、设计样本,进行画图相关设计,保持四年不断线。
四是用工程师讲工程的方式拉近学校与工程的距离,弥补现有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由项目经理、公司总工、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等大量年富力强的工程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给学生讲技术、讲管理、讲成才、讲市场等,主题丰富,内容生动感人,对在校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五是确保生产实习和校外毕业设计的作用。生产实习效果因分散实习管理不力而受到较多削弱。为此,要坚持生产实习答辩,并要求每人完成一项以图文形式说明的技术短文、一张工程技术照片或一定时长的工程视频并组织上传到教学网站,对校内外公开,接受社会对生产实习质量的监督和评价,有助于分散实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拟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责任心高度增强,设计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加强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提升真实工程环境育人功能需注意的问题
真实工程环境对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真实工程环境也存在技术含量、类型不一、工程行为不规范、一项工程周期长、涉及工程技术类别有限等问题,对育人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加以注意和充分估计,并采取相应对策。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设计技术保密、工作分工和成果共享的机制是关键;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工程不需要很多高深技术就可应对,工程教育不要对学习内容过分要求高技术含量。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乳制品科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是:在奶酪设备公司一个学期的实习主要是对奶酪生产工艺、乳品工厂、乳品生产线有新的认识,所学知识、技能更贴近实际,对自身的强弱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便于根据个人需求、兴趣选择课程;在乳品公司一个学期关于设备工艺优化的毕业设计,主要收获是通过观察了解生产步骤、翻阅相关监测数据、与生产和品控人员交流,寻找到有待改善的生产工序、质量不稳定因素,设计设备工艺优化方案、跟踪生产样本,建立一套以特征样本数据为依据的生产参数调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