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体育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 ;文化 ;社会功能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及体育竞技,应该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就已经出现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或者社会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强大。“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体育还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
活动。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教育性也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体育当然更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篇2
关键词:满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社会文化功能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框架之中,它之所以影响重大是因为它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是随着整个民族文化的改造而进步的,所以它呈现出特有的意义和特征。就满族传统体育来说,满族体育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满族自身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促进了满族体育的发展。下面,笔者从部分文化环境对满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
一、满族传统体育的产生
满族体育是伴随着满族长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而生的,满族属于狩猎民族, 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主。自然环境的选择使满族先民创造了各式各类的传统体育项目。正因为满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的朴实生活,所以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应有的人文价值。
传统体育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是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和进步的。
(1)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根源,例如,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该运动的雏形是从满族先民在东北的江河湖海中采摘珍珠应运而生的。
(2)“骑射”是满族特别重视的技能,因为这是他们在战争中生存的基础。所以满族把“骑射”列为“满族之根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满族人的生活方式以渔业为主,“骑射”便转为防卫的军事技能,而如今,骑射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3)许多宗教仪式和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相联系。比如满族骑射中的“射柳”原本是祭天祈雨的仪式,后来融入到骑射中。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传统体育源于生产和生活,却又高于生产,是提高人生存能力的捷径。
二、满族传统体育传承着民族文化
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为背景,将民族、历史、地域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使民族传统体育竞相呼应,满族的传统体育也不例外。从作为生存的手段,到民族体育,最后被民族特征所替代,满族的传统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小展示, 满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及现展,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同时也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思想意识。
三、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与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单一存在,只有将其放在整体的民族文化结构去分析和考究,才能对传统体育有一个相当正确的认识。
全球化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弊端,即文化的单一性,这将影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单一性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为此必须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都彰显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
从国家对传统体育的保护和重视程度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政治策略。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的一种符号,这就需要我们将民族体育推广出去,这也是为国家争荣誉。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把民族传统体育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从而达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同时促进其发展。当然, 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变迁中本身就是一个既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再演变为极具文化内涵,经历了追逐潮流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变化的民族文化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是很可贵的,那么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让民族体育从具体实践中脱颖而出,又渐稀渐变地回到民族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蒲玉宾,胡 彪,姜 娟.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07(01).
[2]胡艳霞,贾瑞光.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及其现代转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07).
篇3
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了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体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各种利益群体千方百计利用媒体的巨大影响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收益。广告早已成为媒介的生命线,媒介与广告与日俱增的亲密关系,使得媒体的社会地位功能被无限变相扩大、扭曲并被加以利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作为商品被包装后,借助网络声名大噪、大红大紫,晋升为“名人”、“名品”之列,有关当事人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通过网络炒作,名人名言满天飞,焦点热点此起彼伏,媒体俨然成了他人获益的“跳板”。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人”、“名事”社会地位的赋予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受众“注意力”资源被利用、浪费和愚弄的过程。
网络加速和扩大了“泛娱乐”、“伪娱乐”的速度和范围,受众在娱乐中变得麻木和被动,并免费成为一些精心策划的“社会地位赋予”过程的群众,而为一幕幕“加冕仪式”搭建舞台的正是大众媒体。
如果说传统大众传媒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让我们认识了那些被挖掘出的潜伏于社会各个角落有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和事物,那么今天,媒体的价值标准已经大大地改变或转移了,很多时候报道变身为无休止的炒作,而炒作的背后,是商业利益群体的蓄意操作。媒体之所以积极配合这些本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东西、心甘情愿被利用,是因为这些信息不但填充和丰富了媒体的“版面空间”,而且它们吸引受众眼球的方式也强势地霸占了受众的注意力。“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全国人民几乎都围绕着一系列“艳照”和不断出现的“艳人”转,几乎演变成了全民话题。在广告商和媒体双赢的同时,广大受众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被这些无聊的信息和暗藏于背后的利益群体所侵占和利用,他们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信息,一度处于被动和被玩弄的混沌之中。②大众媒体的负面“麻醉”作用越来越凸显,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体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能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正如“温水煮青蛙”效应,如果说受众就是那只在温水中被煮的青蛙,长期的“温水中煮”使受众失去了应有的环境感知、认知能力,而媒介失职所形成的媒介生态环境正是受众毙命的根源。
如何维护受众的信息权益,正确发挥传播的功能,是媒体必须认真考虑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应将公共性和公益性置于第一位,不仅给受众提供信息,更应该提供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发挥媒体本应发挥的职能,按新闻规律办事。这就需要媒体重新审视新闻价值标准,重新衡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比重问题。什么样的事物、人物应该报道或赋予其社会地位?
某事物的地位一旦被在社会中赋予,就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积极正面的事物会对受众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和引导,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低俗无度的娱乐化、炒作只会麻木和误导广大受众,影响社会全面、高效的前进步伐。
我国大众传媒向来提倡以正面报道为主,虽说正面报道与娱乐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或冲突,但是过多的“泛娱乐”、“伪娱乐”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普及,也必然会阻碍人们对于很多严肃问题的注意和思考。大众媒体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在新时期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必须加以全面反思,并通过对新闻价值取向的正位对这一功能进行必要、合理的引导,使其真正有利于受众和社会,而不是只一味地沦为某些利益群体或个人捞取名利的跳板,最终丧失了它本应该具有和发挥的职能。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竞争压力迫使媒介将经营目标放在第一位,为了提升自身的广告价值而不惜牺牲服务社会、维护大众利益的使命;同时媒体内部员工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放下媒体人应有的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的天职,退而搭建一些边缘性、无价值、无意义的信息,只求以低俗和刺激吸引受众眼球,以此苟且获得较高阅读率、收视率、点击率。而这些都造成了媒体应有的严肃性、批判性不断弱化或失却,权威性、可信度也一降再降,媒体所生产、提供的信息以及它所赋予的各种社会地位等也终将因失去受众而变得毫无价值。
只有经受住了受众情感与理智考验的大众媒体,才会真正立足于市场并获得收益。一味试图用“伪娱乐”信息迎合、满足受众一时之快,绝不是媒介的明智之举,因为一旦受众意识过了“休眠期”,他们就会马上离开转向寻求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在新媒介兴起的今天,传媒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支撑媒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想用好这支力量,一方面,传媒要遵循新闻规律,将受众利益、社会效益置于第一位,树立正确的媒体价值观,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大众媒介才能树立强大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其支持和推崇的事物才能在受众面前有说服力,其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才能真正正常有效地发挥。
注 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
1. 确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量化标准。资源节约型社会奋斗目标以全国为考核范围确定其量化标准,但是,这一标准对不同的省、市和地区而言,不能成为该省市、该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目标值应远远超过临界值。也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及其具体指标的取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些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临界值。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对不同地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时也不能采取一套模式,有些地区个别指标可能已经达到了的标准,有些地区还达不到最低标准。
2.体现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由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多个层次的指标子系统,考核评价应包括这一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各具体指标的实际水平。实践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存在快慢、先后,这样必然会出现有些指标的水平高,有些指标的水平低。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评价要坚持科学性与措施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该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评价功能,更要有管理、预警和检测功能,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增长和环境预警工作是一个整体,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讲,指标的数据必须可以获得,具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要能够为政策的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3.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的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按照“统筹兼顾、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整合煤电油气热等资源的信息,建立快速反应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态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与经济运行预警能力。为使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实现程度及最终是否实现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评价,实际工作中应以最上层的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鲁玲.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监测评价[J].改革研究,2004,2:45-47.
[2]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国家统计局将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EB/OL].中国网. 2006.
篇5
【关键词】 美沙酮维持治疗;社会功能康复;社会支持;幸福感;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059,R5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7-0486-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7.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social support and happines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after 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Methods:Intervention about social function was executed among 82 patients with MMT,and 72 patients with MMT were as control group.The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 and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were assessed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Assessment Schedule[(32.57±8.42)vs.(30.46±7.01),P=0.097].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36.18±7.17)were increased(P=0.004),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0.62±8.34)had no change(P=0.897).The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soci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social support;happiness;control study
我国自2004年在药物滥用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以来,已累计为全国22万名药物滥用者提供了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这些服务在国内减少需求、降低危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美沙酮维持治疗在国内的开展和推广,不仅极大地减轻了药物滥用人群对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及改善了社会、家庭功能,在其所在社区甚至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与美国和中国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提供的服务相对较为单一,大多数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仅为病人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欠缺相关的心理干预及后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成效。随着全国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快速开展,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在上述背景下,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在全国七省市开展了促进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的方法研究试点工作,以探索促进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2007年,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受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委托,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了系统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干预试点工作,由于干预内容及评估指标较多,本文仅报告干预内容和干预前后病人的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其他部分内容将在后续论文中作进一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干预组:在云南省楚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纳入标准为:(1)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ourth Edition,DSM-IV)阿片类物质依赖诊断标准[2];(2)无心、脑、肾等器质性病变及重性精神病发作史,无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全部对象均在自愿加入的基础上接受干预活动,最终有82名病人完成全程干预及基线和终期评估。
对照组:云南省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纳入标准同干预组。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药物滥用相关情况、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情况、既往史等。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
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得到的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能力越强[3]。
1.2.3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4]
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共33 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1.3.1 工作团队构成及干预活动情况
由1名精神科教授进行总体干预思路和方案的指导,具体现场干预工作由1名心理学副研究员和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实施开展。项目实施时间为期1年(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除去基线和终期评估,实际干预时间约为10个月。实际完成干预工作情况为:5次集体心理治疗,5次职业技能培训,3次融入社区活动,5次营造家庭和社区支持性环境活动(对家属、社区干部、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培训和座谈,开展社区减少歧视宣传活动),以及一系列门诊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活动。在上述主题活动期间,还不间断开展个别咨询、医疗转介、职业转介、低保申请等干预和支持性活动。
1.3.2干预方法
集体心理治疗: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以心理干预小组的形式,对干预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海洛因依赖者普遍存在职业技能欠缺、就业能力不高的现状,为干预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开展了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以一些简单、易于掌握、方便日后就业的职业技能为主。工作人员培训能力建设: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社会心理干预的培训,以保证试点工作结束后当地继续开展干预活动。营造社区及家庭支持性环境: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家属、当地社区干部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开展培训和座谈,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功能康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融入社区干预活动:组织了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参加义务打扫公园卫生、看望孤儿、到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等活动,提高其自尊水平、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
1.3.3 评估方法
开始干预前,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量表和问卷调查。干预结束后,采取同样的评估方法对干预组及对照组进行评估,经过剔除脱失患者及无效问卷,实际收集到干预组有效样本量为82例,对照组为72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SP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性别、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受教育年限、成瘾时间、强制戒毒次数、美沙酮剂量、社会支持度、总体幸福感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组及对照组人口学及药物滥用特征
除对照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受教育年限较干预组高以外,其余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药物滥用背景方面,干预组病人吸毒成瘾时间较对照组长,强制戒毒次数也多于对照组,而初始美沙酮剂量则对照组更高一些,而当前美沙酮维持剂量和多药滥用情况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干预组男女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度变化
干预前,干预组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等各个方面得分均值均略高于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方面明显高于基线得分,而在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体幸福感方面则终期和基线比较得分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终期和基线比较则在两个量表评定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男女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两个量表的各个维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干预组及对照组总体幸福感及社会支持度变化
在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变化方面,基线评估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总体幸福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社会支持度方面,干预组客观支持分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美沙酮维持治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阿片类物质滥用的手段,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开展了很长时间,在提高海洛因依赖者健康水平、降低吸毒相关危害、控制肝炎及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降低违法犯罪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自2004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以来,已在全国24个省市区设立了600余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治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美沙酮维持门诊仅有少部分隶属于精神卫生专科机构[5],大多数门诊缺乏专业的开展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和技能,难以开展系统、专业、深层次的心理干预,而少部分受治者接受过的心理干预也多为较低层次、说教式的非专业干预,其成效有限[6]。
研究显示,海洛因依赖者的社会支持度显著低于普通人群[7-8],即便是已经接受了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其社会支持度与普通人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9-10],这些差距既有客观支持的差异,也有主观支持的差异。而较低的社会支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和阻碍了海洛因依赖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后的康复和社会回归过程。国内一些研究显示,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中开展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度[11-12]。本研究也显示,经过为期12个月的系统社会功能康复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度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支持度则无明显变化,说明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开展社会功能康复干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度,同时,病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也同步得到了提高。而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物滥用者的行为模式,减少其复吸的可能[13]。
良好的社会支持性环境,不仅有利于阻止个体滥用依赖性物质或防止其复吸,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幸福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发现,通过系统的社会功能综合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总体幸福感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病人仅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未进行社会功能康复的干预,总体幸福感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
作者在本研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接受干预后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方面的变化在不同性别间存在一定差异,男性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在接受综合干预后,在社会支持评定总分及客观支持分和主观支持分方面的得分均有显著性提高,而女性则变化不明显。作者据此推断,可能是社会、家庭对男性使用有相对较高的宽容度,对女性使用则更难以接受,因而导致她们在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一点在作者对女性药物滥用者的访谈中也得到一定的佐证,这也提示相关专业人员在为药物滥用者提供干预时,有必要对女性药物滥用者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药物滥用的治疗是一个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复杂过程。目前,国内各地陆续开展了美沙酮维持治疗,为降低危害、提高药物滥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很多地区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仍缺乏开展综合心理干预的理念,更缺少开展心理干预的人力资源。本研究作为一个试点研究,结果发现,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中开展社会功能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病人的社会支持度和总体幸福感,改善了病人的自尊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吸的风险,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回归主流社会带来了希望。因此,笔者建议,国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机构在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同时,应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国家级工作组秘书处.2009年8月全国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进展情况报告[R].北京,2009.
[2]美国精神科学会.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J].庞天鉴.译.杨森文库-精神医学分册(增刊):2001:82-83.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4]Fazio.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5]徐笑,马伟,吕繁等.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6):496-501.
[6]罗莉,姚中兆,刘普林等.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病人心理干预现状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54-56.
[7]姚斌,韩卫,吴朝俊等.依赖者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219-220.
[8]杨集梅,郑丽军,刘丽.吸毒者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3):217-219.
[9]徐丹,刘明斌,熊志伟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2):152-154.
[10]周国权,季卫东,李志强,等.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67-369.
[11]张程,陈世强.美沙酮维持治疗辅助康复训练前后病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变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4):293-296.
[12]刘克菊,谌伟文,刘成.康复训练对男性海洛因依赖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4):202-204.
篇6
关键词:稳健提升;创新能力;创执并举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eady enhancement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social demand
Li Lan, Ye Jiang, Chen Aihua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at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re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o satisfy people in the new period. By being effectively consistent with social needs, mechanical major is more closely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meet the diverse demand of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ng project suitable to diver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is revised. Curriculum group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reation and execution in parallel are established. We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notion and set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quality as the goal,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basi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eadily.
Key words: steady enhancement; innovation ability; creation and execution in parallel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必须适当超前。我们的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笔者所在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根据工科教学的特点,将创造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研究适宜于工科的创造教育体系,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们提出的“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IB030347),并获得了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对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工程意识、工程能力抓起,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只能来源于工程实践。吻合社会需求,创执并举,以机械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机械工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既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又培养创造能力——在中国现今国情下倡导这一工程理念,意义重大。
1 吻合社会需求、面向工程,构建多方面、多层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我校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需要我们开发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和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理念,有效吻合社会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湖南省“四化两型”社会的经济发展,突出“核”“医”“环保”办学特色,构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
体现“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机械制造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应有的机械专业知识与应有的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为吻合社会需要,调整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结构,探索机械工程领域机械、过控、测控、材控专业的共性,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毕业设计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机械大类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设置4个专业方向:核电装备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车辆工程方向,采用模块化装配协同方式,在机械工程大类平台上构建起一个“贴近社会、育人为本、自主选择、体系完备、保障到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体系。
2 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稳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工程素养为主线,以机械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实施创执并举的人才培养内涵就是在相应的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机械工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现代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重要内容的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合理设置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适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面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并行培养模式,全方位地进行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机械工程创新教学体系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条教学主线、三个教育培训平台、五个实践层次”(如图2所示)。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机械工程实践和创新素质能力为核心,将机械工程素养渗透于整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之中作为教学主线;打造创设数字化设计、数控操作实训和机电创新3个教育培训平台;5个层次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群、实践环节相对应。通过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理论与实际并行,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并行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创新设计课题,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或学科类竞赛,如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大赛、数控技能竞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探索创执并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由接受式学习向学会学习的多样化模式转变
研究渗透模式、并行模式、互动模式等多元化的协同教学,使个性化的多层次协同教学模式随教学进程产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调适,实现课堂中不同教学模式相互转换,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探索“以人为本、师生互动”的交互式教育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教与学的主动地位,改革单一化、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倡行多样化、开放型的创新教学。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教学环节中全面渗透创新教育,使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糅合渗透”而得以发展。
在教学模式上提出改“三层楼式”为“并行式”的方案,采取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理论与实际并行;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行;考试与教学过程并行;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清楚表达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到直观、形象的表达,CAI集视听教学于一体,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并可增大信息量。通过多样化模式达到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与创造意识并重,专业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艾华,李岚,傅戈雁.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4-5.
[2] 陈艾华,李岚,周荣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并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120-122.
[3] 雷朝滋.开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对教育部广东省联合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4-17.
收稿日期:2012-05-18
篇7
关键词:体育功能;特征定位;职能创新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体育与社会决定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也出现了新的内容。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及时正确地把握体育对社会影响的时代性,体育功能探讨想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1 体育功能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1.1 概念与内涵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以及自身的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现在教科书在介绍体育功能时,对体育功能的分类归纳如下:
1.2 体育功能
1.2.1教育功能
1.2.11经验改造 :(1)品格经验;(2)动作经验;(3)情绪经验。
1.2.1.2发展适应能力。
1.2.1.3改变行为。
1.2.2健身娱乐功能
1.2.3培养竞争意识功能
从教科书上的这些功能看,这些功能作用对象均为个体,而未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当然,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发生改变必然影响着社会。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功能也包含了对社会的作用。
从体育功能的定义出发,找出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3 体育功能的特征
要找出体育的新内容,分析一下已有的体育功能的特征,能帮助对体育功能新内容的界定。
分析体育功能中的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和培养竞争意识功能就会发现,这些功能的一些特征是体育具有的,而并非体育特有。
1.3.1从教育功能看
教育功能讲的经验改造,从心理角度讲,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脑神经角度讲,是大脑神经元联结发生改变。前苏联运动生理学家克列斯托浦尼柯夫提出:“运动技能是复杂的,锁链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即运动动力定型”这个观点,把动作上升到大脑神经联系的水平。
体育教育功能中讲的经验改造,无论是品格经验、动作经验,还是情绪经验,都可以从脑科学角度用大脑神经元联结方式解释。但这里的重点并非是解释大脑神经联结方式,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体育教育功能的实质是对人的大脑神经联系方式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物理学、政治学、美术和艺术也会产生这样种影响。就是说,体育的作用并非体育所特有,只是体育自身特点具备。可以这样说,教育功能讲的几个内容是体育自身特点具备的,而非体育自身特点所特有。另外,实现情绪经验的改造,必须是体育与社会互动才能完成。
1.3.2健身娱乐功能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也会发现,它与教育功能一样,是体育自身特点所特有,但并非具有。
1.3.3培养竞争意识
这项功能也是体育自身特点所具有。并非特有。
2 体育功能探讨中体育新功能的特征定位
2.1 体育功能探新中把体育新功能的特征界定位:
2.1.1体育具有;
2.1.2并非特有;
2.1.3时代特征。
2.2 提出时代特征的理论依据
2.2.1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运动发展的,科学的认识事物必须用发展的观点。
2.2.2英国伦敦大学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认为,在现代的交通与通讯技术条件下。社会互动的速度加快,在这种条件下,体育的某些功能的特征变成了特有。而非与其它领域的功能一起共同具有。这就是时代特征赋予体育功能的特点。世界杯足球赛有三十五亿观众观看了开幕式,这就是体育特有其它任何活动不能代替的。奥运会的开幕式,观众超过四十亿,这与现代卫星传播和生产方式进步以及各国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许多地方为了观看开幕式而放假,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2.2.3国际奥委会提出把奥运会开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就是极其时代特征的理念。体育的功能中有教育功能,奥运作为竞技体育的最高形式,对社会极具有影响力。国际奥委会利用奥运的影响,传播环境意识,引起全人类重视环境,这就是时代特征的体现,环境意识的产生起源于,这部书是1960年---1969年世界最具有影响的书,与爱因斯坦的和斯蒂芬・霍金的一起被列为二十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十部书。它的出版,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而绿色奥运把环境意识推向。
3 体育具有促进政府职能创新的功能
政府的职能是政府为了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促进社会良性互动而提出的管理内涵和实现这些内涵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
3.1 体育能促进政府职能的创新
3.1.1体育特有的人群聚集,以及聚集人群情绪的对抗会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十几万观众中的众多球迷,他们都有自己倾向的球队。他们的情绪与比赛中的球队紧密相联系。自己支持的球队胜了,他们高兴、疯狂;自己支持的球队输了,他们而沮丧。比赛场上的情况与看台上的球迷互动,这是体育特有的。这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严峻挑战。由于以往洲际以上大赛多次发生球迷斗殴事件,现在比赛之前政府都做了精心防范措施。像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比赛,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进行,沈阳市公安局长事后说,经过这次实践,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后如果发生在人群聚集地的突发事件,就有了应急的经验。最近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场,不但要控制球迷闹事,而且还要为反恐怖做准备。这对各国的警方提出新的课题。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场地之一的日本札幌市,在比赛期间所有的法院,停止受理与球无关的一切案件。这就是职能的转变,为以后处理某些事件积累经验。
3.1.2申奥活动是世界许多城市之间竞争的形式之一
申奥的许多条件能促进申办城市政府职能的创新。当人文奥运作为奥运会的条件提出后,争办城市在管理职能中都溶入了人文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促进政府职能创新的强大动力。北京市市长刘琪在回答记者时表示,北京政府的一切活动包括奥运场馆的建设都将在阳光一下进行。为了政府阳光工程,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保证监督的力度,这就促进了政府机构设置的调整。
绿色奥运的口号,使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环境的整治,绿色奥运的口号,不但是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环境整治计划;还在中国欣起了环境整治的。十多年期间中国的环境投入达7000亿,这么大的投入,]有相应政策的配套和政府专门机构设置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即使投入,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3.2 体育能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文奥运中,强调并突出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人的发展与关怀。前总书记在三个代表中说“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文思想在新时代的最高表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核心,健康离不开社会与政府的关怀。
体育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问题。对人的个体差异,以及对人的健康的研究,必将使全社会对人的健康认识更上一个台阶。当这种认识形成群体认同,就将产生社会意志并影响政府的行政理念。
篇8
论文摘要: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体育教学的隐。认为体育教学的隐如同其显一样,是体育教学所固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只不过在于其作用方式、功能效果的不同和至今是否已被人们确认把握而已。体育教学隐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习主体的确立与情感的培养等方面。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隐,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在当代工业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教学必须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前人已经确认与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尚需再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以把握体育教学功能应有的整体,从而更科学与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1体育教学隐的概念与属性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所谓教学系统的功能是指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同时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复合体,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我们分别称之为教学的显和隐。所谓显即是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已被教学参与者理论确认与实践把握、具有明确预期作用、直接外现方式、效果和实际的功能。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模康水平,传探体育技术、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教学功能即可归人教学显范畴。而教学隐则是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至今还未明确被人们理论认可与实践把握的内隐功能。显然,教学隐并非就是教学过程看不见、听不着的功能,它只不过与显相区别。由此可见,“隐性”与华显性”并不绝对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机与条件下,体育教学隐可以去其隐蔽外衣而跃迁为显性的功能.体育教学隐相对于其显而言,自有其本身独具的功能属性。这些功能属性表现为:
(1)非计划性。体育教学显施体(主要指教师)在功能作用于对象嗯p学生久之前,已对功能的量与质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与结果都以预定计划的形式构造在教学方案或施体大脑中,并在整个功能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检测,呈现出鲜明的计划性。隐则相反,施体在功能作用发生之前对隐本身的量与质缺乏充分认识,无论功能作用目的、方式还是结果都未能加以明确的定向设计,从而功能作用过程是一触发过程,表现出非计划性。
(2)内隐性。教学显的作用方式与效果为外观、直接、显露,它通常凭借讲授、动作示范、身体练习、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身心变化,获得在自身与他人观测范围的显性效果,如动作技术的掌握等,隐则不同,功能作用方式处于潜藏、间接状态,它往往通过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互动、模仿、感染、认同及角色扮演等隐蔽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自身与他人未能觉察、检测的隐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与效果表现出内隐特性。
(3)深长性。体育教学显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观,导致功能的时间与空间有所局限,这种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质一般带有间断性、可变性与浅显性。而教学隐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发挥作用的时间上是长久的、连续的,发挥作用上是稳定与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之效。
(4)两极性。教学显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以计划、实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教学隐则是一种非计划、非调控的自发隐蔽功能,既可能产生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产生违背教学目标要求、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负向功能效果。正负效果的两极性从积极与消极意义上都确证了认识并把握体育教学隐的必要性。
2体育教学隐的具体表现
2.1个体社会化功能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所致,而且也是教学本身的一种隐性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施予隐含的社会化内容。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建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充当社会角色。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现代人与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教学社会化内容的传授及学生观念的获得,一部分直接依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但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学生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中,从集体舆论、传统、班风、校风以及亲自参加的课内外群际性的体育活动中间接地得以体验、学习并予以内化。这种社会化内容的体验与学习,因其获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与强制,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篇9
关键词:体育功能价值;外显与内隐;个体与群体;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40-02
Abstract:
As to the sport, it has a great many of functions satisfying the people, which can only get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sport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analysis such a function through the point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function, individual function and group function of the spor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xplicit function can be got by sense directly, having a characteristic of “directly understood”; implicit function is the educating function on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rient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the laws and fondness created by people and society, comparatively having many features such as “use out of no use”.
Key words: function value of the sport;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dividual and group; consumption of sport
1 前言
体育本身具备着多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但客观上它又还不具备已经实际生效的功能。马克思说,“供给的产品本来并没有效用,它的效用是由消费者确定的。即使产品的效用得到公认,但产品终究不仅仅代表效用”[1]。引申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这就规定了体育功能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体育消费这一环节,因为体育囊括了广阔的日常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现实的、基本的文化消费选择和消费活动的形式,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消费方式。只有通过体育消费满足了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需要,体育的功能价值才能对社会具有实际意义,才能对健身者、欣赏者产生实际影响,才能谈得上体育的功能价值。既然体育消费构成了社会生活环境与体育功能价值之间不容忽视的中介作用这一事实,那么,体育功能价值的丰富性、复杂性就不能不与体育消费的结构相关,而体育消费依据人们的消费需要,又必然呈现出外显与内隐、个体与群体等诸多消费结构的联系,并在一定意义上实践和体现着体育功能价值的效用性。
2 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
体育消费,可能是耳提面命有意识地进行的明确行为,也可能是潜移默化不自觉地完成的潜在行为,这就使体育的功能价值有着虚实、隐显之分。所谓体育的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亦是指人们在体育中诉诸明确的消费行为而形成的外显功能;诉诸潜在的消费行为而形成内隐功能。
“寓教于乐”、“文以载道”这些古老的命题就是同时包含着这两种功能的复合结构。体育之所以具有娱乐、审美功能(乐、文),就在于它贴近生活,喜闻乐见而易于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形式,也有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求其对应公众,如围棋、球类等,后者还常可以化简、化易、便于参与,也可供观赏。这样公众的体育消费活动则是以明确的、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的方式相对应,使他们不论是有何种水准的身体素质条件,都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适合自己的、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抒发或宣泄。因而,也可以说体育的娱乐、审美这一功能,是表浅的、外显的,可以凭感官直接把握的,其突出特征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直接可了解性”。正因如此,它自然地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附着大量的消费者。而体育的道德教化、思想启迪(教、道)则是被包寓、被负载的部分,它突出的是内隐性与间接性。这种内隐性和间接性,对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法规、喜好、观念、情感等消费行为取向和心理因素的教化作用,以及对体育自身教育功能的提升,看似无意之为,但却极为深刻、有力、持久。正如鲁迅所说是一种“不用之用”。因而它在人的社会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教育潜能,弥补其正规教育的不足。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是在满足人们求愉悦、求宣泄的心理情况下间接的施教的,是与人们的生活常规需要相契合的,所以它是变教育为需要的主动行为。当然不能指望这种间接的主动行为一下子改变一个人,但是它可能是渐渐地、一点一滴地对消费者发生影响。然而,一旦体育的某种行为或道德教化、思想启迪的功能从间接的和内隐的层面突现出来,变成抽象的说教、枯燥的论理、刻板的训练或空洞的宣传,那就恰恰犯了体育价值的大忌,从而落入“有意栽花花不发”的古训,致其体育的教育功能弱化。
正是体育的诸多功能在感性层次上,灿烂夺目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在参与中享受快乐的同时接受了教化。试想,这一教化的过程(行为、道德和思想启迪),若是非要人为的变得艰深、晦涩起来,需要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方能得其要义,而不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那么,它也就走向了自已的反面。正如李渔所说:“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2]一斑。由此想来,体育必须将那些深邃的生活哲理和思想意蕴融化在生动可感、合理完美的直观形象和感性形式之中,假道于娱乐和审美的外显功能将体育消费引向这些内隐的部分,才能使人在如沐春雨的自由和谐状态中,得其熏陶,受其效用。
3 个体功能与群体功能
体育消费虽然许多活动必须在公众场合进行,但对体育形成体验、作出反应的最终还是个人。所谓体育的个体功能与群体功能,是指体育价值在个体消费中的个别确证亦是其个体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具有共同的体育消费需求的个人往往会组合成相对稳固的参与集体或欣赏层次,对体育作出相对一致的反应,体育价值在这种群体消费中的普遍确证就是其群体功能。
参与或进行体育欣赏的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个人爱好以及年龄、性别等特点,从而对于体育的消费需要也各有千秋。因此,同一场体育竞赛在不同个体那里得到的价值确证便不能不是歧异百出。这样,体育的个体功能便总是像扇面一样朝向各个价值领域张开的,而其所获得的种种价值确证则总是带有不同参与者、欣赏者的个体消费特点。首先,不同的人在体育消费中往往选择不同的消费对象,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取向。其次,对于同一场体育竞赛,不同的人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艺术理解,有其各自偏爱的方面。再次,即使同一个人,在其不同的境况中,对于体育消费也往往作出不同的消费选择,正如郑板桥所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3]。引申于体育消费,这位清代学者的经验之谈无疑揭示了――体育价值的个体功能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体育消费活动“好因各人”,“随人所近”,“与时推移”,受参与者、欣赏者不同的消费需要的有力导向。
与体育价值的个体功能之趋异性恰成对照的是,体育价值的群体功能主要表现为认同性,其依据就在于消费群体相对共同、相对稳定的消费需要之中。然而根据“部分相加不等于总和”的道理,体育消费的认同性又使之形成了一些为个体消费的简单相加所不具备的特点,诸如“消费冲动”、“归属意识”、“偶像崇拜”等消费心理,这又深刻地推动和影响着体育价值的群体功能。
“消费冲动”一种就是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之下有意识地表现出积极的消费欲望。如,成群结队地跟随自己所喜爱的球队飞来飞去,到赛场摇旗呐喊、加油助威,使竞赛的对抗性和荣辱感早已超越了赛场的直观范围,成为人们心理、感情方面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所造成的赛场气氛,又直接增强着比赛双方的对抗性和压力感。另一种就是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之下不自觉地涌现出的消费欲望,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抢购风潮”,其结果就是体育的“轰动效应”。这种轰动一时的功能效应并不都准确反应体育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它有时是名副其实的价值确证,有时却可能是名不副实的廉价成功,如,在第十五届世界足球杯赛之际,“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世界杯赛有马拉多拉参加是一个样子,没有马拉多纳参加是另一个样子”[4]。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不能不渗透在体育消费行为中,如果有马拉多纳参加世杯赛,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会更多,其创造的体育价值功能,即商业的、经济的将无法计算,以致国际足联千方百计地促成了其参赛。
“归属意识”就是为了维护消费群体本团队精神和荣辱、自尊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体育价值在消费过程中发挥整合作用,其中很大的一方面,包含着整合社群和集体意识。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行业交流减少,体育消费成了沟通人际间交流的理想中介,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即无论参与者还是旁观者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社会成员的角色,为其鼓动,欢呼或沮丧。如此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成员之间的感情融汇,使其原本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种带普遍趋同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势态。尽管某种趋同现象和运动势态,可能有时间性和群体选择性。但这种作用的“力”却会紧随文化的变迁转换而持续存在为一种粘合剂,把人们吸附在不同水平、交叉包容的文化群体之中,从而强化其社会集体意识,提高其内聚力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民族意识的整合。体育方面的各种竞技,对各个民族观众的消费兴趣而言,有的只求于“技术”或某种刺激,有的则求于荣辱和自尊。如,两外国者的围棋胜负如何,我们很少全身心地关注,仅表现出的那种漫不经心的关心也只求于技巧(能力等),但一旦有本国人参与,情感、态度的那种执着亦会整合而折射出本民族的气质和风貌。不过也应该认识到,若从“体育是一种世界性文化,民族性要与世界性统一起来”[5]相论的话,民族意识的整合虽有失简单,即一场球赛只是展示一两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但就是这样一对一的简单组合,将体育文化整合而铺垫成为今天人类社会生活国际化、全球化的先导,这却是需要人们进一步认识的意义所在。
“偶像崇拜”一种就是寻找和树立公众偶像为消费对象增添一道迷人的光环,使之在消费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甚至过当的)价值确证。从而产生引导效应。如,容国团的胜利曾使中国少年人手一拍,继而涌现出了郭跃华、蔡振华、江加良这样的一代英杰,使乒乓球运动号称中国“国球”。另一种就是寻找和树立公众偶像,形成某种拜物主义倾向,类似于商品消费中的“名牌效应”。当然,这种“偶像崇拜”心理在体育消费中有时往往会引起价值误导的现象,使得一些球星的败笔和冒牌的体育商品仍然能够受到效仿和欢迎。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的功能价值根据体育消费的多元性而呈现为一个多维度的逻辑结构,上述“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个体功能与群体功能”的讨论,笔者只是作了一种共时态的静态分析,尚不能揭示其体育功能价值实际实现的全部动态过程。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归纳只能对体育功能价值最主要、最常见的维度作一种不尽周全的类举。其实,体育功能价值的结构极其复杂,它包含着更多的维度,而各个维度不会表现得如此单纯,因为人类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是无限分化、难以穷尽的,所以体育的功能价值在多维度的逻辑结构中,总会相互交织在一起并盘根错节地处于某种整体联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孙诒让.郑板桥集・词钞自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篇10
论文摘要:体育市场观的出现是体育制度改革深化的产物。从体育的市场化、功能化价值比、效益化、社会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体育运动中出现了体育专业市场,率先的足球市场.开创了体育市场的先河.为探明体育运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和方式,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体育市场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因此,探索体育市场观的有关问题,包括体育市场观的根据含义,主要内涵及其意义等,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性。
1、体育市场观的根据和含义
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具有统一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它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定了新的出发点。体育市场的出现,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是体育人才资源流动,体育场馆等物质资源,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等体制资源实现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体育活动的经济性.不仅表现在体育能促进人们体质的增强,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能直接创造经济收入。各类型的体育服装,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体育场馆,可以直接开展经营性的、营利性的、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在其中增加预想不到的附加值,并且可以扩大体育场馆的功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此人们产生对体育市场的一定看法和持有一定的观点,去探索体育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明它与发展体育运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功能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功能,从而产生了反映现实体育社会的市场观。
为了使体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要走上市场,要使体育商品市场化,通过市场分配体育资源,以市场为体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方式。体育市场是以体育为商品进行买卖的场所,它反映了一定地区内社会对体育为商品的供给和支付能力需要的关系。可以说体育狭义资源市场是“体育的营与销”,它是一种体育商品消费形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体育设施的要求;体育比赛的票价与运动员的报酬;体育比赛的推销术与电视转播的供求;转播费与转播内容的合理安排;体育与广告赞助问题;体育服装与广告宣传等等。体育广义资源更超出这个范围,体育人才资源、体育的物质资源以及与体育有关的其它资源,也会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而进入营销活动。
2、体育市场观的主要内涵
体育市场观的内涵较为丰富,它属于哲学命题。从体育哲学视角考察,它的涵盖面广,蕴意较为深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长久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观,包括体育的系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都会在根本观点和方法上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体育市场观的出现,是体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它还会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而发生许多变化。就目前来看,体育市场观的主要内涵是:体育市场化、体育功能化、体育价值化、体育效益化、体育社会化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体育观具体应用和反映过程,是现实的体育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
体育市场的主要涵盖,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化”的方面进行一些哲学思考。
2.1体育市场化
市场即“商品买卖的场所”。市场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必须有商品的存在,有了商品才可能进行买卖交易;二是具备一定的场所;三是存在一定的供需比例关系。提出体育市场这概念,就意味着体育是商品或体育包含商品的成分。如体育商品、体育劳务商品、体育科技商品等。体育商品要进行交换,必然要有特定的场所,也因此会形成一定的供需比例关系。体育进入市场,体育部门将在市场竟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各阶层的体育决策人必须更新观念,想方设法地采取有效措施,把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充实到各个体育部门中去,不断地创造自身的优势,改善训练、科研条件,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的待遇,培养出一批高、尖、全的优秀运动员队伍,敢于和其他行业竟争,以确保体育运动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源”对象,从而确立体育运动的市场观。
2.2体育功能化
体育功能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体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和扩散政治信息,对外的政治功能:一是改善和促进国家间的关系;二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对内的政治功能;一是振奋民族精神;二是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三是体育通过对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促进和协调,间接地促进政治的安定和发展。
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力的创造;二是以体育为职业的人群,通过体育获得经济来源,通过体育的社会效益,创造直接的经济收入;三是社会经济群体利用体育的社会效应,传递经济信息而获得经济效益。
2.3体育的价值比
体育运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培养身心健康的劳动者间接创造财富,因为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的首要因素和决定因素;二是体育运动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娱乐、体育广告、体育场馆以及企业为运动队和具有门票价值的竞技体育等,都可以为国家开发财源,增加经济收入。 转贴于 政治价值,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与本国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受国家政权,社会意识的制约,为本国的政治服务。
文明价值,体育运动的兴衰往往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文化素养的表现。
2.4体育效益化
我们认为体育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体育产业不是纯物质生产部门,属于精神生产范畴.因为体育产业的劳务可直接为劳动者提供精神产品和体育服务,使劳动者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促进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收人的增长,它虽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体育劳务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物化”环节,对物质财富的生产具有间接的生产性,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因素。比如学校体育可以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学生通过体育锻练,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劳动者.
2.5体育社会化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的知识、智能、体力支付的综合性活动。体育的劳动产品不仅通过市场为社会所消费,实现体育劳动产品社会化,而且,作为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的活的要素—人的知识、智能、体力和技术等活动要素的劳动,也是一种通过供求的市场体现的商品交换.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就是一种交换。通过市场去实现人的体育劳动价值,通过市场为社会所用,这就是体育社会化.
3、研究体育市场观的意义
体育市场观的实质是深化体育观的研究,是体育观在现实条件下的应用与深化,对于推动体育哲学的研究、推动我国体育走上市场、加快我国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体育市场的出现,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是适应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要实现我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接轨,其基本活动形式是市场;是深化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体育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必将为体育科研提出更多的新课题,促进体育科研体制的变革;是体现体育价值、体育功能的需要.
体育市场观的实践意义对体育运动人才来说,它不仅能清晰地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且能懂得通过体育市场去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提高和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潜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对体育管理人才来说,能明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实现管理机制的转变.要从行政型的管理转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型的管理,不仅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各类人才在体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体育人才市场的}i;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