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的经济发展

篇1

强化一个新班子

村支两委班子,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带头人,是村民群众搞好经济、促进发展的领头雁,在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处于农村一线的村班子干部思想观念如何、工作水平如何、作风转变如何,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基层村班子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导向。可以说,农村班子的强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杨梅山村通过“两推一选”的办法,根据群众的意愿,把党员群众拥护、工作能力强、有服务意识和有发展干劲的村委会主任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把年轻有为的村民小组长提为村委会副主任,进一步强化和充实了村班子力量。从新班子建立以来,由村支两委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共新修社道5条,近10公里,维修村道4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打井90余口,充分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瓶颈问题,也结束了村民种马铃薯、卖马铃薯时肩挑背磨、人背马托的历史。

培育一批新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然而,富裕的生活不是他人赐予的,要靠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己来创造。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杨梅山村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作用,在全村培养了致富带头人21人,培养乡土人才54人。一是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由村上主办,聘请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讲,采取集中培训、院坝培训和茶馆培训等多种方便群众的方式将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送到村,送到组,送到户。二是开办村图书室,集中存放农业科技图书和报刊杂志,使村民在农闲时或茶余饭后可以走进图书室了解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农业科技知识。三是设立两个农技报务热线。白天拨打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电话,晚上拨打驻村干部电话,方便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不懂、不会的技术问题能及时得到解答。

发展一项新产业

篇2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一直靠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经济涨幅明显,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当前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村集体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做到资产使用规范透明,资源使用合理,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二)强化了农村资产管理

 

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三)促进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我国相关文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内容,其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如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当劳动力市场充足会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目前加大资金建设美好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面貌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必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舒适、便利的生活,提高自身 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

 

三、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1.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主体,因此,农村经济应该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激发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发展积极性的来源于自利行为,也就是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从农民的自利性出发,挖掘农民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确立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

 

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明确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可以辅助农村经济选择适当的发展手段,还可以促进国家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农村经济管理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以此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发展

 

1.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应用了农业经济管理控制,这项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获得支撑,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发展。

 

2.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

 

制度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制约因素限制之下,导致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急待完善管理制度,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农业经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农村经济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符合时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使用范围,将农村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应用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开发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理论层面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使得农村经济按着正确道路发展,并提高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呈现短缺的状态,例如,土地资源紧缺、各类资源逐渐减少,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断层或者缺少发展后劲,影响国名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威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调配,将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扭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压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竭泽而渔。为协调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农业经济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科学选择协调各方面矛盾,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篇3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经验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3.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3.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出国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3.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教育,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7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3.8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2010.3(42).

篇4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实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要切实加大土地流转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说明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让人们在思想上对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认识。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印发彩页,也可通过报纸、杂志等进行宣传,另外可以开展讲座、培训,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引导作用

首先,明确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要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到实处,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及时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

2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

2.1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

稳定农资价格,就是对于农民朋友购买农资的第一个保障,不至于花费太多,同时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可以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为人们节省资金。

2.2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备春耕期间和夏播期间,一定要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主动出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给农民朋友营造一个放心购买农资的健康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同时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乡(镇)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农村发展也要跟上步伐,逐渐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建立网络连接,普及网络知识,让人们逐渐的熟悉网络的使用,走进网络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信息建设方面,国家和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组织一定的培训。农村环境决定熟悉网络计算机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应该从基础做起。

4结语

篇5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李素萍.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6):4+24.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需求,全面开展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管控机制,遵循工作原则,逐渐增加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经济来源,以此提高其社会效益。

一、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对农村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面的政策,代替政府开展象征管理、监督等活动,可以全面反映农民的思想,将其传递给上级政府,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在农村经营管理期间,需要对农民日常生活、集体地、劳动力、集体服务资产与专业技术等进行管理。在良好的指导之下,能够根据农民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专业的管控机制,全面了解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与经营现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完成当前各方面工作任务,逐渐提高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

由此可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较为重要,相关机构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利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创建农村经营管理机制,明确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分析

在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加大经营管理力度、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是全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具体为以下几点:

1、缺乏专业的经营机构

当前,在农村实际建设期间,经营管理方面的机构较少,经济匮乏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贫困区域,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点,无法有效的对上级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落实或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上级政府与农村之间的联系,难以全面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且一些上级政府对于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较为忽视,还没有树立正确观念,不能通过先进的工作方式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例如:一些农村在农业发展中,缺乏基础灌溉设备,乡村的道路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对农作物进行运输;在用电设施方面,存在严重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教育工作,难以全面调动农民生产工作积极性,导致其整体收入水平受到抑制性影响。

2、缺乏产业化指导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产业化指导工作,不能根据农村农业或是牧业实际发展情况配置专门的指导人员,也无法设置先进的投资方案吸引更多企业到农村投资,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区域的产业化建设较少,在地区发展中,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难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农民的个人收入与整体收入难以提升,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流失的现象,不利于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缺乏优秀管理人才

全国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期间,还没有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不能根据相关需求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没有引进专业的人才,难以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也不能将农村发展情况反馈给上级领导,导致经营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其次,在农村生产中,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不能予以一定的生产指导与技术指导,导致无法全面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难以从根本上优化自身工作机制。最后,在管理人员实际工作中,缺乏自主学习精神,相关管理机构也不能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导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抑制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证

农村相关经济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全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依据农村经济现状,合理开展相关管理活动,以此提高经济管理效果,做出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规范,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符合经济建设的需求,取得良好的成就,充分体现当前的发展水平。

2、理论指导相关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经营管理可以为其指明方向,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能够明确农村经济建设地位,引导政府与其他产业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

3、解决现存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出现制约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C构开展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类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制定经营管理方案之后,能够合理的建设经济规划体系,针对农村区域的发展现状,建立健全管控机制,为农村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可以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可以充分整合与利用农村各类资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加大教育工作力度

相关机构应当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进行改善,投入足够的教育资金,在农村区域中建设较为正规的学校。在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在农村中开展宣传工作,保证适龄儿童可以得到就学的机会,以此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投入资金,支持其就读高校,以此提升农村教育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2、城乡统筹发展措施

在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应当注重“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健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科学引进先进技术,将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在保证农业发展增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活动。同时,要积极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得农作物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价格售出。如:发展城乡合作工作,使得农村快速进入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工作速度。

3、产业化发展方式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将现金技术引入农村产业链条中,以此改善产业生产现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如:在农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都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提升工作效果。同时,要促进农村生产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发展,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节省劳动力,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农业发展期间,为了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投入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升其工作成效[1]。

5、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

在农村区域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充分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一方面,应当注重经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在贫困农村区域,应当加大机构建设力度,投入足够自资金,以此提高工作成效[2]。

6、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相关机构应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农村产业技术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各方面技能,有利于在农业发展中做出正确指导。同时,要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薪资水平,以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影响其长远发展[3]。

篇6

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 变革 协调发展

以后,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自,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并且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农村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关于农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作为政府工作的难点出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关于农村的银行以其他相关的机构的改革和农业水平的情况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3年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迟缓。1993年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国家的政策发生变化,由以工业发展为主开始向发展农村经济转变,这样国家大趋势的变动会带来农村经济增长的较大的变动。第二,工业生产的带动,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机器设备的投入会减少农业的繁琐性,提高农村经济的总量。第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旅游业、对外贸易的增加都会加大农村经济的总量等等。而且2008年农村经济有小幅度的回落,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危机不仅对金融业有冲击作用,对农村的实体经济也有很大的减缓发展甚至是使其倒退的作用。经济危机的到来对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导致农村经济总量的减少。

1.2 我国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缓慢,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非常显著。在1978年以后,我国关于农业的在金钱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始有起色,并且相应的服务体系开始健全。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4年我国农村的银行以及相关的机构开始有所缓和并逐渐的恢复。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3年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并逐步扩大的阶段,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9年的金融变革补充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在此阶段规范了农村的金融市场。最后是从2000年开始,金融方面的调整开始加深并不断的发展。这时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2.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虽然政府正在尽全力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能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导致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第二,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是文盲,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而且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

2.2 我国农村在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其次是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关于贷款的相关措施,我国的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说根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在进行金融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主要采取的措施

关于农村金融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在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的银行及相关行业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于贫困经济的帮助。第二,走新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增加基层的收入。第四,实施科教战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应该看到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是现有的农村银行及相关的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因而,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整和改革,农民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的基本常识,加快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汤志江,康绍大.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J].财政金融2010,10,6(8):59—63.

[2]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河北省农村金融调查[J].华北金融,2010,1,18(4):23-26.

[3]蔡玉杰.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6(1):67-69.

[4]李春友.解决农村金融缺失和错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J].现代商业银行,2008,5,23(5):90-92.

篇7

关键词:农机监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农机监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近几年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机监理得到了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十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村的稳定”,由此可以得知农村问题备受关注。农机监理是应用法制手段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以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督与管理,尤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商品生产中,能够真正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全国各个地区中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并且还可以改变农业劳动力结构,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真正实现“两高一优农业”,在提高农村经济之余也实现三农工作的有序开展。

1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机监理属于执法机构,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相关地区的要求与标准,对农业机械的操作进行安全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违章现象。可以说农机监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农机监理员则是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保护人员,只有将农机监理真正融入其中,发挥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才能保证农机工作安全且有序的进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在新时期,积极做好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机监理可以在农业机械操作管理中进行监督与管理,指引农民对保养、田间作业等一系列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在农村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从而有效改善农村落后的局面。

(3)一般而言,农机监理机构的范围比较固定,因此农机监理人员需要与农业机械人员进行相处,相互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农机监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执法责任,还要为农业机械人员排忧解难,为其带来最真诚的服务。如此一来,在农机生产中,才可以真正发挥出农机监理的作用。

(4)众所周知,在农业发展中,自然灾害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受到影响,形成减产现象。我国农机监理部门在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通知相关的部门,并不断组织农民以及机手,实施抗灾救援活动,并且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抗灾服务小组以及维修小组,深入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所遇到的困难。

(5)农机监理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管理与协调作用,其内容包括了农技田间作业、跨区作业等。另外,为从根本上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与效率,在降低成本、安全生产以及化解纠纷的同时,农机监理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民发展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与进步。

2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策略

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策略:①要积极开展“文明监理”活动,其内容需要围绕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②需要做好驾驶员的牌证管理工作,需要实施年度审验,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保障农机的高效、优质以及安全,以此能够更好的为农村服务。③要从根本出发,要坚持依法治机,做好农机的监督管理工作,还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进行检测,打击伪劣的农机产品,不断净化农机市场,从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与进步。④要将农机监理与农机相互结合,积极做好农机科技的推广工作,并且要积极制定有效的农机技术组装配套体系,实现农业经济从传统型转变为集约型。⑤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机具的应用率,要以农民、农业、农村作为基调,不断开展农机的社会化发展,保证在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⑥需要指导农民群众了解农机安全生产教育,不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提高驾驶人员的素养,做好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等。只有真正做到,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结语

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外出务工越来越普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流动人口。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27%。乡村流出人口有1.53亿,占总流动人口的63%。

一、江苏省淮安市流动人口基本现状

截止2014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流动人口达112万人,流出人口89万。根据淮安市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选择的2个区3个乡镇6个村,5942名流动人口样本,试对全市流动人口现状进行简单分析。

1.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29.77岁。21-30岁的占39.33%,31-40岁的占24.27%,这两个群体比重较重,他们正是出生于80年代和70年代,“流二代”现象出现。

2.流动人口中从农村走出,且有责任田家庭户为主体。比重为81.6%,非农业户占18.4%。

3.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低龄儿童随父母流动现象普遍。家庭平均规模为2.3人,核心家庭整体流动83.67%,夫妻、子女一起居住占67.74%。32.26%留守农村,低龄儿童随父母流动比例较高。

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是由于农村收入较低,想摆脱贫穷,谋求致富的必由之路。但是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也给农村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1)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往返流动的务工人员比在家时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开始在集中小区、到乡镇或者县城盖房或买房,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农村流出人口为实现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带来机遇。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的老人和妇女种地又力不从心,只是简单地种植易收易种的农产品,且缺乏管理,这就给土地种植大户,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提供了机遇。

(3)回乡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利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村里建立加工点,创办企业,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

2.农村流出人口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1)农村留守人员年龄大,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村新一代农民热衷于进城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农村老人种田进一步增多,正在形成一种常态,已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老人依照旧观念种植、导致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良种配方、特色农业种植等农业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少人问津,空心村现象突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得农村水利沟渠年久失修、老化和退化。村里不少房子平时关门上锁,大多数劳动力就是忙收忙种时回来住一下,农村出现凋敝现象,空心村现象越来越多。

(3)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考虑到劳动力缺乏因素,农业种植必然导致种植结构单一,方便机械收种,简单种植,靠天收,随便收成多少。流出人员返乡带回了城市生活方式,使得年轻人不愿在家种田,一旦成年就外出务工,很少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

三、人口外流背景下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对策思考

虽然农村劳动力外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要采取措施,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1.注重机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宣传倡导土地流转的的好处,建立土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法规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让农民增加收入,完全放开手脚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2.加政府投入,不断完善服务设施。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投资农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项目,进而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现状,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核心的农村金融势必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已有文献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成果出发,探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提供借鉴。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3]彭艺,彭紫云.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 理论探讨.2010(04).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一、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对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