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篇1

关键字建国60年;竞技体育;价值观;转变

中图分类号:G812

前言竞技体育在我国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体育中占据的分量和价值是无可厚非的,竞技体育主要的特点就是这里从不框定人类运动能力的既有水平,"更高、更快、更强"是竞技体育永恒的目标,在我国从建国至今,体育中竞技体育是提高成绩最迅速。从而也增强了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更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参观、欣赏和娱乐竞技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竞技体育也在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竞技体育究其价值本身而言,具有自我需要的价值、自我肯定的价值、自我发展的价值、自我实现的价值等,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目标。从建国"东亚病夫"到今天"体育大国",竞技体育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界定

价值的界定决定价值本质的理解,价值的界定实质上就是揭示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学说的观点看,体育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娱乐、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种定向性选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人的价值,这个表述本身就说明其中隐藏某种社会关系,是一种超"自然属性",是某种纯粹社会的东西。竞技体育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理想性、目的性被社会普遍接受并被体育活动参与者所追求。竞技体育价值观,从价值类别上看,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健康价值等。

2、回首建国60年对竞技体育价值观的理解

历史是理论的源泉。从心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期的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的60年中,竞技体育使中国的体育发展表现出来很大的优越性,纵观竞技体育价值观从建国6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竞技体育价值观主要表现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

2、1人的价值实现必须从实际出发

恩格斯说过:人的价值实现必然受到历史条件、时代条件、思维能力的制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人做事,都不能超出这件事情所需的条件和基础,"超现实"的做法只能是失败。

2、2"公平的旁观者"与"体育革命"之间的斗争

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是群众,而群众在当时情况下只作为一个"公平的旁观者"出现,竞技体育成就极少数人的运动,群民追求的是经济体育成绩,竞技体育成绩构成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竞技体育成绩绝不能是中国体育唯一象征,这一时期追求竞技成绩深刻变革,使人们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

2、3竞技体育价值观处在不断矛盾之中

鉴于1971年"乒乓外交"作出的积极贡献,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1979年体育工作作出了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战略调整,国际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竞技体育。在80年代、我国进一步明确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90年代,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推进了体育的全面改革,这属于中国体育的第二次创业。在时代的背景下,竞技体育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使政治、经济联系相当紧密。竞技体育体育较多追求体育的荣誉,更多注重结果,而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完美绝对崇尚,"金牌多、投入少,走职业化道路"形为竞技体育价值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4审视建国60年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回首建国60年影响竞技体育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了体育的目的、体育发展规模和具体任务,而且制约着体育参与活动者能力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竞技体育活动者不仅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获得物质上的利益,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在竞技体育价值观上表现具有一致性。群众的认识水平、道德素质和竞技者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与理想实现都会影响对竞技体育价值观合理性、完整性的理解。

3、新时期竞技体育价值观的转变

3、1新时期竞技体育观重塑的依据

体育社会学的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体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时期竞技体育价值观重塑要突出民族的特点和个性,要协调处理好过去与现在竞技体育价值观改变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各时期价值观具有冲突性,但我们肯定它们具有可调和性。新时期竞技体育价值观重塑的依据应重视两个方面:

1、注重人的价值实现,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2、以"文化内化力量自律",重视竞技体育价值观人文理念的发挥。

3、2新时期竞技体育价值观的重构

3、2、1"技能传习"转向"文化传承"的竞技体育价值观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取决于他的文化基础,因此可以说,人的本质在最高层次上文化程度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体现自身价值的方面永远被人所追求,人有所追求,就必须有所放弃,关键是放弃什么,录取什么。04年雅典奥运会,几十亿世界人民神经被刘翔所牵动,刘翔创造历史上最快的110米跨栏成绩,激情在雅典的天空释放。而08年因为伤退比赛,正验证当今人们竞技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因为尊重科学,保护好身体,为进行下一步的科学训练,也为以后比赛再创辉煌奠定基础,深刻认识到健康对人类的重要性,深层含义是对文化一种传承与理解。

3、2、2人文理念下的竞技体育价值观

时空观的转变

历史是可以后人所借鉴,但绝不会被人所改写。评价是非、评价取舍,不能超越时空,回首竞技体育风雨历程,如果没有历史的天空做镜子,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体育大国。

荣辱观的转变

知荣明耻,人之根本;明辨荣辱,国之大策。随着计划经济的到来,竞技体育价值不仅要强调"无私奉献"、"为国争光"还要坚持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能力相结合。

成败观的转变

在激烈的比赛现场,竞技者的表现影响着整个赛场,如果说竞技者是主体,那么体育迷们亦为主体。如今,赛场不仅仅是竞技者所独有、控制的,体育迷们很有素养欣赏精彩比赛时,把呐喊声、喝彩声送给成功者的同时,也会毫不吝惜的送给失败者。

篇2

关键词:现时经济环境 公允价值审计 职业判断

一、引言

但凡涉及到管理人员判断和评估机构估计的会计项目就容易纵,比如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由于主观判断和估值技术的引入,使得操纵的空间变大,因此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关注,显示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棘手与复杂。据2011年12月28日华尔街日报报道,SEC 2010年对802家公司共发出874封信函,批评有关资产公允价值评价、估计及所使用的方法问题。2010年,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四大”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审计缺陷的比例是2009年的两倍。其中,由公允价值会计和减值所引起的审计缺陷的比例(53%)较2009年提高了两倍。公允价值已经成为监管机构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谨慎和职业判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5月,IASB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FRS 13,在丰富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同时,也给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没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供参考时,公司如何评价资产、如何衡量公允价值、如何审计公允价值等问题非常棘手,因此,非常必要探讨一下现时经济环境下基于风险理念的公允价值审计。

二、现时经济环境下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

(一)审计缺陷的定义

根据PCAOB颁布的《审计准则第7号――业务质量符合准则》,审计缺陷是指当存在以下情况之一的:(1)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取得相关准则法规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2)注册会计师对业务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3)审计报告在特定环境下不适合;(4)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保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独立性。

(二)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

根据PCAOB对“四大”2008-2010年的年度调查总结得到,在现时经济环境下存在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如下:

1.关于公允价值估值的审计缺陷。不能理解估价机构和评估专家所使用的估价模型中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用被审计单位所请用的同家评估机构去证实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导致无法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报风险;没有调查不同来源所导致的价格上的重大差异,没有调查内部审计是否影响到了估价的差异,没有调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有可能对评估机构所估计的价值进行了调整,而缺少这些调查增加了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合理的错报风险;在没有评价两个资产组是否类似的情况下,用一个资产组的收益或者折现率来评估另一个资产组的价值,使得结果不公允。

2.检测方面的审计缺陷。仅依赖临时的检测,并没有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测试,使得无法证实资产价值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对已识别的重大风险作进一步充分的实质性程序;过度依赖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而未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有效评估企业合并中是否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已进行了识别和记录;未能有效测试由外部评估专家所提供的数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

3.披露。未能识别和控制被审计单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披露的相关控制;未能有效验证所披露的公允价值计量二、三层级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未能判断计量的输入值是否可观测。

4.风险评估。无法对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进行有效的控制测试;制定过高的风险可接受水平而使得无法发现一些重大错报;没有调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应对估价差异相关的控制。

5.预期的金融信息假设。未能有效评价关于销售增长率、资本成本、永久增长率和折现率假设以及利润增长的合理性;没有考虑行业增长率;错误地使用未经修正的预期金融信息;未能评估风险溢价发行方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未能评估资产组合中单个资产价值权重的变化。

三、现时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的挑战

PCAOB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公允价值审计所引起的审计缺陷愈演愈烈。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IFRS 13的出台,基于风险概念的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复杂、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增加了审计风险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近几年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世界经济形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危机之前的经济情况相比波动明显。2011年9月,国际货币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由6月的4.5%改到了9月份的4%。艰难的经济形势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和财务报告,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方面,复杂、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使得管理层财务报告的列报和披露可能未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或者披露不够充分,使得财务报告本身的风险增加,增加了财务报告审计的难度。

另一方面,审计计划是个连续、重复的过程,审计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会根据审计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变化着的经济环境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再评估审计计划、重要性水平、风险评估(包括已识别的舞弊风险和其他重要性风险)以及计划的审计应对是否适当。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时较早地制定审计计划及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那么这种再评估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种不间断的工作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后续成本,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迫于外界的压力和审计费用的限制而审计不足的检查风险。

(二)复杂的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

IFRS 13统一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级别。第一级别,判断是否存在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第一级输入数据),如果存在,则使用第一级输入数据,作为第一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不存在第一级输入数据,那么则考虑第二、第三级别;第二级别考虑是否存在除同类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报价之外的可观测输入数据,如果市场上不存在可观测的输入数据,那么则考虑第三级别,采用模型等估值方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除了第一级别规定用市场法外,其他级别估值方法不受限。IFRS 13虽然统一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但其复杂和实施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1.对三个级别分类的判断。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级输入数据只是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而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只能属于第二级公允价值计量。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市场上存在的究竟是该资产的“同类”还是“类似”。此外,第二级输入数据还包括收益曲线的利率、信用风险、以及市场佐证输入数据(通过对可观测市场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或其他方法得到的输入数据)等。而第三级的不可观测输入数据与第二级的市场佐证输入数据有时具有模糊、难以界定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要关注市场数据是否可观测,而数据的可观测性又依赖市场的性质。

2.对数据是否可观测的判断。数据是否可观测尤为重要,管理者因自我偏见或自身利益,可能有意无意地忽视可观察的市场假设和数据,而使用内部建立的评估模型,使评估得到的结果更为“满意”。数据的可观测性依赖于市场的性质。首先,IFRS 13要求市场的选择是该项资产或负债的最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搜集审计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选择符合准则要求,当然,注册会计师不必验证每个市场的信息,但是,应考虑所有可获取的市场信息并考虑地理位置因素,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其次,市场情绪影响到可观测数据的提供。比如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明显减少,市场变得不活跃,这会引起可观测数据的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当可观测数据不可得到时,就会用不可观测的数据作为第三级别的输入值,进行价值估计,又或者对估值技术的应用从一个估值模型转到另一个估值模型,这些结果都使得价值更容易受管理机构和评估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增加了错报的可能;对注册会计师来说,难度在于需要判断是否存在不活跃的市场使得相关数据变得不可观测,而且市场由活跃到不活跃的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是不明显的,所以,评价一个市场是否活跃要求职业判断。

3.对估值模型的判断。一个完善的估值模型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极高,给企业和各评估机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比如金融工具的估价模型,很多都采用净现金流量现值估价模型。模型包括理论、假设和数据三个部分,理论部分描述了计量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使得模型中不确定变量的计量成为可能,数据可能是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假设或实际的信息,又或者是评估金融工具价值的输入值。三个部分是组成模型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在对此进行审计时要对这方面的合理性寻找证据并做出判断,但是这些审计证据可能很难取得。

(三)资产负债本身的性质难以理解

资产或负债本身可能隐含着风险。比如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审计中,如果注册会计师不理解被审计单位金融工具的性质和持有目的,就不能很好地识别以下情况:(1)一项交易的重要方面是缺失还是未被准确记录;(2)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合理;(3)资产或负债的内在风险是否很好地被管理层理解和控制;(4)金融工具是否被合理分类。为了完全理解被审计单位持有的金融工具,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理解其性质和持有目的,而且要了解金融工具涉及的交易中的各项条款以及这些交易的影响,另外,还要了解这些金融工具如何融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策略。这些都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建议与小结

长久以来,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公允价值审计一直是审计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日趋上升的公允价值审计缺陷,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12年年12月6日专门《审计警示第9号――现时经济环境下风险的估计与报告》(Staff Audit Practice Alert 9),帮助注册会计师辨识当前经济环境下可能影响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项目,包括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也于2012年年12月《审计警示第1 000号――金融工具审计中的特殊考虑》(International Audit Practice Note 1 000),对注册会计师审核财务报告内部评价及其他问题提供实务指导,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金融工具的风险以及不同的评价技术与相关控制。

可见,在现时经济背景下,国际各方正在努力完善公允价值审计。而对于引入我国较晚、发展较慢的公允价值审计,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问题,积极普及估值理论、估值模型、估值方法、预测技术等知识,为公允价值计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比较成熟,应当允许它们完全采纳IFRS的相关规定,鼓励它们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在先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再来带动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同时,我国要时刻关注国际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一)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社会整体利益

法的不同部门对国家、非公组织以及个人的保护与制约的侧重点也不进相同,因而产生的法律调整模式也不相同。[2]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将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的准则。实际上,社会整体利益是独立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是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经济法在调整以上各种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保持干预的适度性,以此保证社会经济的良好的运行。经济法系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和垄断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其社会经济根源是因为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要通过市场进行的。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盲目性,这经常造成市场的失灵和混乱。在经济法产生以前,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各类法律关系主要是由传统的民商法进行调整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们认为:个体的效益与社会整体的效益是具有一致性的,只要每个个体能够实现自己效益的最大化,那么社会也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3]民商法基于这种理念产生、发展。然而,民商法在社会出现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尖锐矛盾的情况时没有能力去解决市场失灵及效率与公平、个体营利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因此,经济法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可以说,经济法从产生一开始就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它标志着在经济法调整的领域里,传统的法律价值发生了变化,新的法律价值,即追求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产生了。经济法的产生弥补了民商法的不足。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体现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有充足的公共产品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完善社会的福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地发展物质文明和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而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化人们的自身价值,促进人类的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地位等等。

(二)税收的经济法之价值

税收制度构成了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国家在制定税收制度和政策的时候,必须依法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不能为了扩大税收收入就设定各种不合理的税收;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在纳税的过程中也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片面地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的利益,从而损害他人甚至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社会的中间层主体应当独立于前者,为政府通过税收干预市场和市场主体进行经济交易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经济整体环境之下,任何主体的活动都应当依照经济法的规定,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本的。

二、房产税之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

2002年以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过热现象,房地产开发规模太大,投资结构不合理,商品房价格飞涨,商品房空置率太高,房地产投机买卖行为盛行,造成一定的市场混乱,给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抑制了囤积房源、炒买炒卖等现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住房价格,调整了供应结构,遏制了投机需求,消除了一些导致房地产发展不健康的因素。房产税试点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社会整体利益。

(一)在消费环节抑制需求,打击各类房地产投机行为

现行的房地产税费方面的制度,在税种、计税的依据、税率的设置、征税成本等方面都没法很好地限制房地产投机行为,这一切所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缺位。征收房产税通过增加所有者的持有成本,提高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成本,减少投资投机行为,同时有利于多套房屋所有者将房屋转让或出租,增加存量房的供给。因此,在消费环节减少房屋的需求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房价的走向,使社会大部分的个体能够从中获益。

(二)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根据世界上国家的经验看,房产税收入大多作为地方财政的支柱主要用于进行当地的公共服务。而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制度中,房产税对地方财政的支持作用极为有限。我国分税制改革至今,中央财政拿走了大头,而地方财政得到的却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将房产税主要用于地方财政,也可以把房产税作为主体税种保证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协调中央财政、地方财权分配的平衡。这一种平衡可以使得地方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而且中央也能够提供充足的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满足社会整体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的实现。

(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凭借政治权力,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国家通过征税获得财政收入,进而履行国家职能。通过对房价较高的房产征税,所获税收用于建造保障性住房,可以保证低收入家庭也拥有住房,从而通过税收调节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整体利益。

三、结语

篇4

竞技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借助着现代社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舞台,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而伦理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必然与竞技体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竞技体育伦理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之所以有教育的功能,是因为它是一门研究竞技体育伦理中优良道德的科学,对竞技体育的行为主体――人,有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这种道德教育并不是用条例化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动。而是需要竞技体育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树立一种思想意识,用这种思想意识把道德与竞技体育有效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职业化现象日趋加剧,体育比赛中服用兴奋剂、虚报运动员参赛年龄、冒名顶替、假球黑哨等不道德的体育行为屡见不鲜,使得竞技体育伦理与种种不道德的体育行为碰撞频繁,而竞技体育伦理的教育价值正是为竞技体育本身提供了一付道德标尺。这种道德教育积极地影响着现实的行为,并对理想标准作出善与恶的评价和判断,使得竞技体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竞技体育伦理的这种教育价值,会对竞技体育主体道德的提升和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竞技体育本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道德内化是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竞技体育伦理作为发扬和传承竞技体育中的优良道德的载体,更要体现其内在价值,竞技体育主体的道德内化亦是竞技体育伦理内在价值的体现。

竞技体育伦理这种优良的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道德行为的最一般道德原则,它本身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与概括,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道德关系的反映。竞技体育的主体――人的道德行为标准首先来自于外力,即受他律性的支配,从外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从而形成内在的道德价值。社会由人组成,是在群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竞技体育这个象征着时代文明的产物亦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它的所有行为准则更不能与这个社会相悖。作为社会关系体的一部分,其行为理应受到社会整体的制约。整体由个体组成,二者都是道德主体,都是道德活动的参与者,但由于整体与个体所负的使命,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它们进行的活动又有本质的差别。个体追求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追求的是自身的完善和完美,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整体致力于普遍,寻求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所以,竞技体育伦理这个社会的道德个体,一定要与社会共进步,为社会祥和、有序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效力。这种主体的道德内化直接引导着竞技体育伦理前进的方向。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就如同在黑夜里从行人的前方射来的一束光芒,既规范又导向人们追寻至善的路程。康德的这一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这种道德规范的导向性。

竞技体育伦理对其主体的道德内化作用不仅体现在他律性上,而且具有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就是道德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力,是事物主体自觉的自我约束。它的道德需要依赖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但又不等同于物质需要,它反过来指导人们的需要和求取需要满足的方式,利用意志力来约束自己的不良需要和不道德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内化。

3、真、善、美是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最终目标

纵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奥林匹克伦理精神一直处于培育、传承和超越的过程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伦理精神的超越。奥林匹克伦理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坚持的基本的伦理主张,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伦理精神直接关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伦理精神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

篇5

关键词:价值管理;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全生命周期成本

价值管理是一门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上,尤其是政府资助的公共工程上。但在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我国,由于尚无成熟的价值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缺乏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再加上管理者思想不够重视等,价值管理这一优秀的管理方法并没有在该领域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严重地影响了工程项目整体价值的提升。为此,有必要了解价值管理应用于我国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提升工程项目价值的途径,以期推动我国价值管理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价值管理应用于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平行发包模式中的建设项目被按阶段割裂开来了,这种形式的“分工合作”往往导致设计单位、承包商、建立单位、业主等项目利益相关者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阶段价值最大化,缺乏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考虑。如设计单位在时间、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一味追求设计方案的最佳化,未考虑该方案的可施工性,不仅导致设计出现缺陷,同时额外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承包商往往“认真负责地”根据设计图纸来施工,埋头苦干,却很少关心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监理单位“恪守本分”,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是他们全部的职责,很少有能力和时间仔细审核设计方案,更别说提出更为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而业主只考虑初始投资,对工程项目投资缺乏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预算往往与结算相距甚远。这些导致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建设项目造价过高、项目功能与项目利益相关者预期要求脱节等。尽管如今人们对工程项目造价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思考如何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基础上追求整个工程项目的价值最大化,但以上所述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对应的能执行到位的管理工具和手段,而价值管理恰恰是应对这些变化的有用管理工具。

二、价值管理应用于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可行性

价值是投资产生的各种效益,项目管理中的价值则体现为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满足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的能力。工程项目的价值管理(valuemanagement)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为目标的创造性过程,运用价值管理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从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到项目建设、运营乃至报废拆除等全过程,在满足项目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避免各种相关的浪费,以期最大程度地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最高满意度。总而言之,工程项目的价值管理就是要满足业主、监理方、分包方、设计方、建材提供方、设备提供方等提供最优的价值,协调平衡其对项目性能、费用和时间的期望,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做出整体最佳决策,从而保障建设工程项目的企业(即建筑业企业)整体形象和信誉、保障工程建设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方面。

三、提升工程项目价值的途径

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信息的脱节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平行分包模式使得整个价值链各阶段脱节,再加上各工作单位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自然无法形成共同一致的价值目标。由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即运营阶段各环节的信息具有连续性和后继性,前一阶段(如策划、设计阶段)并不能凭空想象,需要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所能预想到的建设阶段将会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策划、设计项目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而后一阶段(如建设、运营阶段)的信息质量的高低和项目功能的有效性与否还取决于前一阶段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信息的集成共享一方面可以将专业知识和经验反映到决策和实施阶段,深入理解全生命周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运营和建设阶段管理提供目标和指导,各取所需,使信息更为有效地为全生命周期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最终实现高效的管理水平和最高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因此,笔者认为,在满足项目功能的前提下,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其实就是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的最大化、全面化。

因此,工程项目价值的提升,应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的信息准确、全面、及时地向后滚动到项目建造、运营等阶段,将项目建造、运营及设施管理阶段的信息向前集成到前期策划设计阶段,这里的向后滚动、向前集成并非单纯的传统式的信息传输,而是有反馈的、有循环的直至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一致,项目各阶段衔接良好,项目价值得到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大大缩减,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功能期望与全生命周期成本达到最佳匹配的状态。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及运营阶段等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建立针对设计单位的激励机制,使其有动力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二是需要采用各种手段来推动信息有反馈地向后滚动和向前集成,尤其是运营及设施管理信息向策划阶段的向前汇总,从而使决策者在一开始就能对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考虑;三是优化项目局部、整体的功能,提高其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在项目功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为原则来对项目各系统方案评价选择、设备选型、工艺设计、采购评标等活动进行审核,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项目建设及运营阶段成本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晓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价值管理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 李艳翎.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的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5):56-58.

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评价体系 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发展,中国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日益密切,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等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愈发强烈地渴望发展自身教育,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大批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需要向外延拓展,从内涵升华。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需要实现教学理念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专业课程标准国际化和人文背景国际化。

评价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学正常运行、优化教育教学系统的重要手段。国际化的评价体系对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具有导向、改进、判断、激励等多种作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学生能否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仍多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英语等级考试上,教学内容不仅与专业行业相脱节,还不符合日常生活所需,更不要说与国际接轨。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能力培养。学生无法通过国际英语水平测试,如:雅思、托福等,更无从谈及在目标国开展学习和工作。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比例分配不均,重知识构建轻能力培养

第二语言需要从五个方面习得,即听、说、读、写、译。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中国的英语习得一直以读、写、译为主,以语法和单词为重点。因此,中国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沟通。当前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两种普遍现象:一是以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急功近利;二是以基础文化课定位,敷衍随性。前者是由教师受既有教学体系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英语考级的需求所致。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评价体系以大学英语三、四级为标准。后者有学校对英语教学的不够重视及高职学生英语差等因素。课堂教学主要是基础性知识,如:语法和单词的讲解等,评价体系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这两种评价体系都忽略了听说能力,评价比例失衡。

2.形式单一片面,重终结性轻形成性评估

现行的英语教学形式多以期末纸质试卷为重,重输入轻输出,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策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评价。语言的习得必须靠交流来检验,但由于环境的缺乏,高职英语教师对听说的评价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由于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将英语课程压缩,每周只有2学时,教师无法顾及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有的院校硬件条件有限,教师不能在课堂开展听力练习。以至于读、写、译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而评价体系就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题型作为指挥棒,只重视等级考试通过率,重视题目,轻语言实用。这势必导致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大面积的应试教学,学生考完忘完。

3.脱离国际英语水平测试且与专业行业衔接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想参与国际竞争,教学内容就应该国际化,达到国际水平。高职院校既可通过引进国际化的教材、设备,外籍专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又可将学生输入到国外,直接从发达国家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如果可以通过翻译解决引入国际资源中的语言障碍,那么输出式的学习就必须首先通过目标国的语言测试,如需要通过雅思或托福的测试。雅思英语水平测试的评价体系分为听、说、读和写,涵盖了语言学习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比重一致,能力与知识并重,语言输出与输入等同。评价体系相对于国内的大学英语以英语等级考试为主更科学,覆盖更全面。其次雅思的测试内容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不脱离实际生活,实用性很强,切实帮助学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学生出国的目的是了解和学习专业和行业的前端技能,因此学生的英语不能只满足于生活所需,还要涉及专业和行业知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就应该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术教学,更注重与专业的衔接。但多年来,中国的英语课程更多的是文化与知识的学习和累积,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无法服务于专业需求。

4.缺乏反馈机制

评价体系中的反馈机制既可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不足,又可辅助教师反馈调整教学。目前的课程评价仍然以教师单方面测试为主,无论是纸质还是口试测试,教师只是关注测试的实施、试题的设计,对于测试的结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很少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对于常见的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的结果,学生只知道打了多少分,及格与否,却不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导致不足的因素。

评价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的最终成果,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辅助教师调整教学,鞭策学生学习。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应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现在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的种种不足和弊端,切实需要对其进行变革,以满足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1、国际政治经济学引入体育发展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贫困状况,一些国家居住着数百万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任何发展机会可言,需要根据具体环境采取具体措施,改善生活机会以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体育对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在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努力。因此,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体育做出的任何贡献都必须建立在更大范围且坚持不懈的工作之上。在此广泛借鉴国际例证,证明体育在帮助改善当今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机会方面的潜力。

从非洲一些地区流向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被比喻为一种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其中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离开祖国,转而效力一些石油大国,如雅加达和巴林等。这种对非洲足球人才的抢夺或许可以等同于不同殖民时期对非洲矿产资源的掠夺。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出力,而世界各地的富有国家获利。对非洲运动员的抢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运动员被诱惑进入美国的大学,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石油大国直接从非洲购买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导致国际田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由市场规则和资本主义背景下,个体的流动性在日益增加,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运动员跨国流动原则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利益。作为政策回应,例如尼日利亚收紧了运动员出国签证的条件,试图以此阻止运动员的流失。

当前对体育和资本主义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可以视为当下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体育是一种普遍信仰,体育同样也是造成国家和人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第二种看法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体育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体育或许能够给许多地方和人民带来希望,但它同样也可能成为历史上对平等原则、公正和缓解贫困的工具。过去通过体育进行的干预工作还不足以实现上述任何一个可能性。

2009年初,国际社会想要努力理解新的金融危机的意义,它的起因、持续过程、结果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场全球危机始于2007年夏天,由信贷紧缩拉开序幕,国际金融系统的崩坍也预示着国际力量平衡中可能出现巨大的改变。虽然这场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但权力平衡的变化给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而这种意识形态至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元的价值和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有学者观点认为,这些转变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财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

许多世界最贫困的国家继续拒绝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可持续性援助。体育历来一直被当作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充分使用,是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行方法。历史上有关体育和资本主义的资料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历史上的体育是如何发挥干预作用。在此对既有文献成果进行回顾,在未来可能新世界秩序的背景下,用一种更有依据的方法对体育和国际发展进行描述性研究。发展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缩小贫富世界之间的差距,世界上最穷的人,生活在最底层的百万人民,面临着不可遏制的悲剧。笔者尝试探讨体育在这一消解世界贫困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国际援助与缓解贫困:一个新的体育发展议程

篇9

关键词:顾客价值;感知利得;感知成本;酒店产品提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34-03

引言

众多酒店集团或个体酒店的产品表现出同一化趋势[1~2],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特征的酒店产品为经营者创造了规模经济效应,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并满足了大众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顾客消费经验日益丰富,个性消费及体验需求日趋明显,对酒店产品的满意度逐渐降低。当前,众多酒店为争夺客源市场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但是低价格带来的效益是短期的,产品同质化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顾客价值的具体构成要素,将顾客需求、感知利得、感知成本与酒店产品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从而为酒店实现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思路。

一、顾客价值理论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顾客价值理论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3]。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价值的定义进行了阐述。Woodruff 提出顾客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景下有助于(有碍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偏好与评价[4]。纪峰、梁文玲认为顾客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顾客在需求基础上对所看重的所有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与判断[5~6]。而雷登巴赫等学者提出:顾客价值可用顾客效用与所付出的价格的比来表示,即顾客价值CV =顾客所获得的收益/顾客所付出的价格[7]。在多样化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以下共通点:(1)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于企业或者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一种感知和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2)顾客出于特定的意图进行消费之后,对满足需求的利得与成本进行权衡;(3)顾客价值对于两者长远合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将顾客价值的定义延伸到酒店企业中,可作如下定义:酒店顾客价值即基于特定的消费需求,顾客到酒店进行相应产品与服务消费,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感知价值与感知成本,两者进行比较形成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相应的顾客忠诚度。

(一)顾客价值以顾客需求为基础

顾客与酒店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或者建立联系的根本原因是顾客具有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并以此为动机,到酒店企业寻求满足需求的产品供给。在当前的体验经济时代,休闲与体验作为一种生活理念日益被消费者接受,人们开始由物质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追求个性体验,从而缓解压力,回归自我[8]。

在消费之前,基于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观需求状态,顾客将产生相应的期望价值[9],即CEV=∑xi・v(Ai),其中(i=1,

2,……n),xi∈(0,1)且∑xi=1,等式中,Ai为影响顾客期望价值的各要素,如酒店的设计,服务水平,价格等。xi为各要素对于顾客的相对重要程度,即顾客的期望程度。v为各要素所对应的特征值。

首先,从整体的需求层次出发,对顾客期望价值进行宏观把握:当前顾客趋向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的体验和个性化,由此体现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要素的xi相对较大,对应的v也将一定程度增值,那么顾客期望值受此类产品的影响更大。

其次,以不同顾客群体需求为基础分析顾客期望价值:根据不同顾客群体对产品要素的期望程度,进行各要素的赋值,再运用上述等式进行计算,获得最终的期望价值。通过期望价值的比较与分析,直观地表现不同顾客群体需求与期望价值的联系。

综上所述,顾客期望价值可认为是对有待实现和期待满足的需求预先感知的价值量。而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以期望价值作为参照的标准,进行最终的价值判断。因此,通过顾客期望价值,间接地证实了顾客价值以顾客需求为基础。抛开顾客需求研究顾客价值,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顾客对酒店产品的感知利得与感知成本

酒店作为产品供给主体,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要目标,进行产品的生产与输出[10]。顾客感知利得来源于酒店产品的消费过程,而酒店产品包括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酒店不同类型产品的顾客感知利得,而酒店产品大致可分为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延伸产品[11],其中核心产品是指满足顾客最基本需求的整体酒店产品;实际产品是指酒店中实际存在的产品,能展示产品核心利益,以便于顾客识别;延伸产品是指能提供附加利益的其他实际产品。顾客对于这三种产品的感知利得的权重数不一: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延伸产品。即核心产品与实际产品对顾客感知利得的最终值的影响较延伸产品更大,酒店产品提升需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附加利益。

顾客感知成本是指在酒店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顾客付出的成本之和,包括支付的产品价格、时间、精力、心理等成本。顾客感知成本可分为价格、心理、体力、时间和机会成本五个组成要素[12~14],其中酒店品牌、不可预知性、文化差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顾客的心理与体力成本支出,而搜索信息、酒店的可达性也会带来时间与体力成本。因此在酒店产品创新与设计时,应注重减少消费产品所带来的这五方面成本,避免影响顾客对产品整体价值的判断。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酒店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根据酒店顾客价值的内涵及其要素的认知与把握,酒店产品竞争力提升战略可以以顾客价值为导向,通过创造和提高顾客的感知利得,减少顾客的感知成本,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从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价值。

(一)保持长期互动,重视顾客信息资源

顾客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对酒店产品的提升及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顾客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顾客需求信息和顾客满意度信息。酒店产品的直接消费对象是顾客,因此产品的提升要围绕顾客需求及由消费经验产生的期望,从而使顾客对产品的感知价值维持在相当水平。与顾客保持长期的互动有助于顾客信息资源的获取,常用方式为:第一、成立顾客组织,不定期举办顾客联谊活动等。会员制度、俱乐部或者酒店达人等形式都有助于获得顾客的基本信息,通过这些组织举办顾客联谊、会员优惠等活动,加强酒店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既有利于完善顾客信息资源,又口碑相传推广酒店品牌。第二,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即通过顾客意见调查表、电话调查、访谈、神秘顾客法、员工反馈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15],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根据顾客的消费经历,对数据库进行信息补充和更新。通过有效利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酒店与顾客可保持长久且稳定的互动联系。

(二)酒店产品定制化,提高顾客感知利得

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顾客偏向于选择彰显自己个性与形象的产品。由此酒店不应局限于标准化产品的供给,而要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定制化设计。定制化产品是指酒店从顾客的具体需求出发,利用现代化科技及管理体系为顾客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顾客具体的潜在的需求与期望[16]。顾客应直接参与定制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改进,从而真正实现产品与顾客需求的一致性:第一,根据顾客信息,充分理解与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与期望。第二,有形产品的设计要注重体现人性化和细节,并且其设置要灵活可变,能根据顾客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重置。第三,由顾客定义服务标准:在消费之前,顾客向酒店列出期望的服务明细。接着酒店根据顾客的期望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从实际行动中筛选顾客最为重视的服务标准。最后,由员工与顾客进行双向反馈,对服务标准进行调整。

(三)注重延伸产品开发,降低顾客感知成本

顾客为消费产品需付出价格、时间、精力等成本,这些成本将影响顾客价值的最终判断。酒店企业通常采用价格战的策略减少顾客成本支出,从而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通过价格战可获得短期效益,但有损于酒店的品牌与形象,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酒店应着眼于发掘顾客的隐性需求,开发延伸产品,提高消费附加值,同时降低顾客的时间、心理、精力等成本支出。

延伸产品是超出已有的规定项目而提供的额外服务,是对核心产品及实际产品的优化与补充。酒店也可从顾客心理、情感、时间等需求入手进行延伸产品开发,如提供免费停车、闹钟服务、代驾等额外服务,增加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附加利益,并同时降低顾客感知成本。

(四)产品差异化,减少顾客机会成本

顾客选择某个酒店品牌的产品时,便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机会成本。而在消费之后,顾客对酒店产品进行价值感知的同时,对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价值进行比较得出相对价值,以此判断今后合作对象。因此,酒店产品的创新不仅是针对自身的创新,更是相对于同行竞争对手的区分。

酒店需从顾客与竞争对手两方面出发,深入了解顾客需求与竞争对手实力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提升,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根据自身经营条件选择目标客源市场,深入细分客源,全面把握不同层次客源的需求与心理。第二,通过判断目标顾客重视的利益构成,以及顾客如何评估同行竞争对手所提品与服务的相对价值制定产品开发方案。第三,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可行性、产品与服务价值、差异性做出客观评估,同时不断进行严格的市场测试,对市场反馈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第四,顾客价值具有主观性和动态性,产品可随需求变化进行整改,以免产品趋于同质化发展。

结论

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不再满足于标准化产品与服务。本文将顾客价值与酒店产品提升相结合,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产品提升策略。消费之前,顾客基于需求产生期望价值,并以此作为顾客价值判断参考标准之一。在消费过程中,顾客从酒店的核心产品、实际产品和延伸产品获得相应的感知利得,同时为消费产品顾客必须付出一定数量的感知成本。消费之后,顾客对感知利得与感知成本进行衡量,获得最终顾客价值,并将其与期望价值、同类产品价值进行比较获得相对价值。因此酒店产品提升也应从顾客需求、感知利得和感知成本三个方面出发,实施搜集顾客信息资源,开发定制化产品,延伸产品及差异化产品等策略,努力提高创新产品效益,降低消费成本,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苏.饭店顾客价值的构成及创新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6,(5):71-73.

[2] 潘伟.饭店服务产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8):20.

[3] 蔡晓梅.基于顾客价值的现代服务企业动态竞争力研究[J].学术研究,2012,(7):89-94.

[4] Zeithaml V.A.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Quality,and value:A Means a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7(52):3-21.

[5] 纪峰,梁文玲.中国饭店企业顾客价值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7,(9):23-28.

[6] 郑立明,何宏金.顾客价值分析模型[J].商业研究,2004,(4):100-105.

[7] 刘研,仇向洋.顾客价值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82-84.

[8] 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66-70.

[9] 鲍文君,黄前进.论CS战略对饭店产品创新的导向[J].商业研究,2000,(7):135-143.

[10] 苏.体验经济时代的饭店产品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05,(21):186-188.

[11] 钟静,沙润.体验经济与中国饭店产品经营策略[J].商业研究,2004,(22):9-10.

[12] 徐仰前,王娜,韩玉.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酒店服务产品创新研究[J].前沿,2010,(8):74-77.

[13] 叶苏平.论现代饭店整体服务产品的构成与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6):30-31.

[14] 沈涵.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创新与市场细分[J].旅游学刊,2007,(10):40-43.

[15] Desarbo.WayneS,Jedidi kamel,Sinha Indrajit.Customer Value Analysis in a Heterogeneous Marke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篇10

关键词:价值链优化;保险经济活动;保险公司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65-04

1.问题提出

中国保险业尽管增长迅速,但公司普遍治理结构不良,经营绩效不好(见图1、图2所示)。\[1\]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开放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能力就成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趋势加快,全球保险公司经营中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保险公司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和个体竞争开始转向价值竞争、服务竞争和网络竞争。然而,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的。如果保险公司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管理重点使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能协调互动,则可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较好的绩效状态,实现长期利润增长目标,从而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因此,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对于保险公司更有战略意义,而能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保险公司价值链结构则是关键所在。

2.文献回顾

价值链的概念首先由Porter(1985)提出,他认为企业的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各种活动的组合,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所经历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一条活动成本链。杨小凯(1993)则认为企业从事商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一切活动在本质上是一个专业化活动的价值创造链\[2\]。价值链结构优化研究经历了从Porter的传统价值链、Peter・Hines的“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的虚拟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络理论的一个长期理论演化过程。核心内容围绕着分解公司价值链、确定价值活动成本,通过分析组成价值链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预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重构价值链,建立以价值优化为核心的价值链结构,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顾客的服务价值链、基于信息增值的虚拟价值链以及价值网络理论,都反映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价值链本身带来的巨大影响。

图1 中人人寿1980~2003保费收入与利润比较

图2 中人人寿1980~2003年利润增长率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绘制。

说明:中国人寿数据1980~1995年为中国人保数据,1996~2003为中国人寿与中国人保合计数据。

目前,价值链分析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在当代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组织战略思想和模式,它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业务流程为载体,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系统性结构,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创造长期利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但从优化手段和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较多运用文字叙述或结构模型阐述理论思想,而用量化方法解决保险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方面的文献仍然少见,而用量化手段对保险公司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价值链优化分析就还没有看到。

3.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流程理论模型

保险经济活动是保险公司在实际保险经营管理中的具体服务行为体现,也是职业保险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价值实现的根本手段。保险公司的价值链是通过战略过程、企业家过程和动态能力过程等不断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为保险公司获得熊彼特租金,并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获得效率租金。如果把保险公司一定时间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利润比作大海,那么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上的每个具体价值创造活动环节产生的价值,就好比海纳百川的涓涓细流。显然,保险公司通过具体的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创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保险公司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过程[3]。

价值链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保险公司价值链上每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服务形成价值创造源泉,因此,价值链就是利润生产链。以财产保险公司为例,价值链包括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主要保险服务活动。不同保险公司其价值链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每个保险公司在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内部治理结构的差异,对顾客价值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说明问题,用图3表示财产保险公司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的结构模型。此模型体现了“顾客是上帝”的保险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图3 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的流程结构模型示意图

4.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及分析

客观世界的弹性和可塑性使得最优动态分析方法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基本思想就是柔性环境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建模、推理、优化及决策,而模糊规划方法就是一种在保险公司经营决策中效果较好的一种最优动态分析方法[4]。

保险公司经营决策活动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又使得保险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使用能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数学方法。采用模糊规划方法则可以增加决策者在价值链优化中的能动性和选择范围,使保险公司在较小的风险前提下实现较为理想的价值链结构,提高数量分析的可行性。在计算保险公司成本分摊值时,应注意到各项成本的伸缩实际性和分摊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建立的优化模型成为一个模糊线性规划。因此,引用模糊线性规划方法并结合时间因素对保险公司价值链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其进行竞争力提升的改革决策,提供一种动态的实用的价值链优化方法。

模糊线性规划的基本模型为

5.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的确定

在确定价值链优化的目标函数时,首先确定每个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的贡献程度。顾客价值及保险公司价值链结构模型见图3所示。

设组成顾客价值基本层的因素为Sjk(j,k=1,2,3),即保险产品质量S11、保险产品价格S12、保险产品用途S13、外观设计S21、方便程度S22、个人偏好S23、服务质量S31、服务效率S32和服务成本S33。设Ajk为Sjk在顾客价值贡献中所占的比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Ajk,然后确定各个价值活动的权重系数。由于各个价值活动对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顾客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根据顾客价值的基本层的各个因素对价值活动进行归类。将对于基本层的同一因素有影响的价值活动归为一类,得到每个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的贡献程度

经不定期归一化处理,可得到ai=ai/∑12i=1ai。

取决策变量为第T年从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12个价值活动(图1)的成本分摊值

xTi(i=1,2,L,12)。在一个规划期[0,T]内,每一年的时间指标依次为:0

约束条件涉及的参数如下:设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总成本表示为TC,则保险公司战略规划期的期初总成本值为TC0、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为xoi;第1年的总成本值为TC1,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为x1i;第T年的总成本值TCT。

引入顾客价值转化系数ωTi,其含义是第T年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比例,ωTi=ωTαi,其中ωT是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的12价值活动对于顾客价值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值,0≤ωT≤1;因此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总顾客价值f(X)可以最大化为:

f(X)=∑12i=1ωTαixTi(6)

于是,价值链优化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中的目标函数为

6.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优化模型中约束条件的确定

1. 边际成本约束

采用平均成本或者总成本分析可能造成低估保险公司的长期利润增长,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则会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6]。根据边际分析方法,只有当边际成本从正值转为负值时,保险公司所获得的利润才最大,因此第T年边际成本应该最小。设Qt表示t年度的产量值,则的边际产量为Qt-Qt-1,根据边际成本的定义得出价值活动的总边际成本MCt:

根据上述分析要求保险公司所有价值活动的总边际成本逐年递减,第T年总边际成本最小,即有:

且MC(T)=min0≤t≤T{MCt}(10)

利用(8)和(9),经递推并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出第一个约束条件为:

2.总成本约束

T年的总成本约束条件为

3.各个价值活动成本分摊的约束

保险公司预测未来第T年的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分摊值,是基于现在的价值活动成本分摊值进行的,可以近似地给出各个价值活动的成本下限,使得在总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分摊。即有下面的约束:

考虑到下限的近似性,化成模糊约束为

因此价值链的优化模型为:

为模糊线性规划模型中第j个约束条件的伸缩指标),通过求解模糊线性规划模型(15)即可确定各个价值活动应采用的成本分摊值和每一种价值活动的成本比例。按成本比例将价值活动进行排序,并将其与保险公司价值活动的现有成本结构进行比较,得到保险公司目前需要成本改进的价值活动环节,从而达到优化价值链的目的。

7.数值试算案例实证检验

承前面数理模型分析,现选中国人保为样本,进行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保公司是一个组织细密、分工明确、高度专业化的组织结构集合体。假设其价值链结构由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价值活动构成(图1)。数值试算案例的设计如下。

经过模糊线性规划求解(表2),得到各个价值活动第5年的最优成本x5i及在最优总成本中所占比例(x5i/

表2第5年中国人保公司价值链的最优成本结构试算表

将最优解代入模糊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得到中国人保公司保险产品所创造的最优总顾客价值为:

Maxf(x)=1 21 669试算单位,将最优解中各成本相加得到最优总成本为16 250试算单位。

由表2可以看出,在市场调研、险种研发、精算定价、营销渠道、推介展业、核保承保、共保分保、资金运用、客户管理、防灾防损、勘察定损、核赔理算等顺序的12个主要价值活动中,推介展业这个价值活动在最优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保险公司应当首先重视推介展业的成本投入;其次是核保承保与客户管理这两个价值活动;依此类推,可排出其余价值活动的次序。保险公司决策者可以根据优化的结果,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实现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的互动协调,从而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高绩效的稳定状态,并拥有持续的服务竞争优势。

8.研究结论及启示

分析表明,在中国财险公司的12个主要价值活动环节中,推介展业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核保承保与客户管理。决策者可据此结论及时调整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战略重点,实现顾客价值与价值活动成本的互动协调,从而使保险公司价值链始终处于高绩效的稳定状态。目前,以中国财险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保险业发展比较快,但增长质量较差的根本问题是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良,内控机制比较薄弱,公司对分支机构和人管控不力,各级利益主体追求目标错位。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保险经济活动价值链环节的管理重点,轻重缓急不分,战略目标不明,经营绩效自然好不了。

当然,保险公司的利润是一个与多种因素有关的长期动态目标,强调长期利润的增长比强调短期利润的实现更能体现面对外部不能定性而实现的战略经营管理效果。显然,保险公司必须要准确地分析其内部资源优势,才能进行价值链的合理成本优化。产业资源越充足,保险公司期初成本分摊值计算得越合理,则经过价值链优化所得成本结构越科学。经过优化后所得到的某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比例越大,则说明这个价值活动是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保险公司在这个价值活动上应当注入更多的资金来获取价值链的整体效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保险公司利润长期增长双重目标,从而拥有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重庆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批文号:2006-J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江生忠.中国保险产业组织优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99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 卓志.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研究[R],2004年中国保监会招标课题研究报告,2004.12.

[4] (美)蒋中一. 动态最优化基础[M].王永宏译.商务印书馆,1999.

[5]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 Richard S.Higgins Competitive.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uses constant Marginal cost as the constraint in his objective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strategic drivers of performance in companies[J].Vertical Foreclosure,1999,20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