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篇1

关键词:道德信念;道德习惯;自我教育;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上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劳动生活中的乐趣、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的幸福都来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专门论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实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他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要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实施,集体和个人是和谐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应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同时,他还强调,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是不容抹杀的。他认为,“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兴趣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其重视集体这一大背景的,而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为此,“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不会抹杀孩子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实施。

道德教育不仅是要考虑把什么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道德信念获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

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的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许多过程以及一些辅助手段的实施。

一、要重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无论是爱憎,还是喜忧,青少年必须是朝气蓬勃的,饱含激情与热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这群人都开始冷漠了,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意味着是毁灭。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感情。”可见,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他也特别重视道德习惯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儿童在这个时期就应感受过留在心里曾经的感动与印象,以及可以激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的那些道德习惯,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巩固的问题。这是顺利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进行。

二、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凭空转化的,要在劳动锻炼和书本学习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又一个特色。他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不同,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劳动中,道德的养成,快乐的体验与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时期,应深入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在山坡上种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园里或农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完好无损归还图书馆的书;拾起公共场所的纸屑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味的快乐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化为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体会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一

种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尤为重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这是真正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良好的传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别重视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的胜利,为争取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英勇高尚的战士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讨论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心灵的触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懒惰、软弱、意志不坚定等缺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孩子有他自己的标准,有他自己衡量善与恶的尺度。老师不应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做到和学生同呼吸、共律动,“我们不仅俯就孩子们所关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不安而一起激动。”

四、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集体中进行道德教育,强调个人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他又认为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体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视一种道德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这种道德共同体就是“使每个少年和每个青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朋友,关怀这个小同学,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种道德共同体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们爱好的共同点。在二人荣辱与共的生活中,“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儿童内心的,是儿童全部感情的参与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实现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的过程中,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善于通过劳动以及读书学习引导学生净化心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实践,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

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职业技能 导游业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及构成

1.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

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导游业务教材中界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莹认为,导游服务技能是导游在已有旅游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工作服务的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导游服务方式。②综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导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前提。(2)导游人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服务技能提升的基础。(3)根据导游工作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项是导游业务能力增强的关键。结合导游业界实践,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职业技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2 导游服务技能的构成

1.2.1 带团技能

带团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核心,是指导游在带团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旅游活动顺利完成,所熟练运用的各种带团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团队的基本服务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带好旅游团的前提。

1.2.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导游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含口头讲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要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沿途风光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平时应变沟通中能综合运用语言技巧,传播目的地文化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导游的立身之本。

1.2.3 应变技能

应变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对不可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导游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经验,灵活、理智地处理后续事宜,尽量减少游客利益的损失。导游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得体、机智与灵活,是游客满意度的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旅行社声誉的有效途径。

1.2.4 专项技能

专项技能是指服务于各种旅游形式所需的专门能力。随着游客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会议旅游、休学旅游、工业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对导游服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熟练掌握常规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补充专项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的层次。

2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理论化偏重

高校导游业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概念、程序、原则、方法的内容阐述多,而质量高、代表性强的经典案例和实训项目训练较少,对于行业的前沿信息、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介绍缺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滞后行业的发展,实践指导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 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局限于导游讲解

导游业务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应该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核对游览项目、参观游览服务、送客服务等六个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导游讲解,将讲解服务作为导游业务教学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导游带团是流程式操作。

2.3 “双证”师资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性教学是上好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的“双证”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高校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素养,但是缺乏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只能就理论深挖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亲身经历,情景再现式地与学生(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分享带团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欠佳。

2.4 教学评价单一

对于实践技能性操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课程考试这唯一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应付考试,知识不能内化为技能,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这是在导游业务教学评价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3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视角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导游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专业职业技能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培养专业导游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导游业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打破常规套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全书分为导游概述模块,导游必修技能模块和导游专项技能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导游概述部分重点讲述导游学基础知识,必修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注重实践技能的强化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上团操作、导游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丰富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

按照上述构想,在实践技能两个模块的教学中,每一模块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案例导入、正文、课堂小结、案例延伸讨论、课后思考题七个项目。在了解本章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讨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小结部分将新课内容和案例导入有机结合,再次强调学习的重难点。案例的延伸讨论可以结合业界经典案例,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则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导游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学师资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弥补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弊端,强化师资建设,兼顾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导游业务教学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师资结构:(1)提高“双证”教师的持证比例。鼓励教师报考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界实践,积累带团操作经验,丰富一手教学素材。(2)聘请旅行社优秀的海外领队、星级导游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直接与业界进行接触。(3)鼓励一线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经营管理,增强教师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3.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性课程的考核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导游业务而言,学生的考核应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三部分,分别按照30%、50%、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实践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结语

本文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探讨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导游服务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业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2JY036):《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研究的阶段成果

注释

篇3

关键词:卢梭;家庭教育;自然教育

一、引言

卢梭是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他虽然没有系统地提出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但是《爱弥儿》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的一部教育著作,本文主要是以《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系统的阐述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自幼酷爱读书就是效仿他父亲的行为,而在《爱弥儿》一文中卢梭也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好的老师是父亲,最好的保姆是母亲,所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责任重大。父亲除了生育孩子这个职责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孩子,将孩子培育成一个合乎社会道德的人。母亲首先的职责就是亲自哺育孩子,而且在六七岁之前最好是由母亲照看,可见卢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自然教育为主

(1)教育目标――自然人。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因此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要充分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和思考问题,应该按照儿童特定的年龄阶段教育儿童,反对本末倒置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儿童,他们的行为却表现的如同一个大人一样,这样的儿童他们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生活,毫无人生自由和乐趣。卢梭希望父母让儿童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2)自然惩戒。卢梭认为在面对儿童的失当行为应采用自然惩戒的一种教育方法。例如,家长面对孩子们的撒谎行为不要急于惩罚,因为孩子们为了逃避惩罚有可能再次撒谎,要让孩子们自己明白撒谎的后果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且,如果因为孩子的骄纵行为打坏某样东西,父母不要下意识的给他修补,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感觉到不适应。

2.家庭教育的方法

(1)家庭和睦。卢梭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们抵抗不良风俗的侵蚀,家庭和谐则父母感情和谐,母亲更乐意履行自己的职责,父亲也乐意担负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兄没之间更加亲密,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们外在的人际交往。

(2)爱教有度,一视同仁。卢梭认为做父母的不能溺爱更不能偏爱孩子,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当一个母亲过于关爱自己的孩子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母亲的过于溺爱不是在帮孩子清除障碍,而是给他创造更多磨难,在将来有更多的苦痛等着他。而且作为父亲更不能偏爱某一个子女,对孩子应该给予一样的关心。卢梭指出父母不要偏爱和溺爱子女的教育方式,至今仍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3)循序渐进。卢梭认为儿童的成长是由特定的年龄特征的,父母应该按照儿童特定的阶段进行教育。幼儿跟儿童期的孩子们,对事物缺乏清晰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概念,这时候主要以身体养护为主。进入少年阶段以后,身体已经发展完备,主要以智力教育为主,当成年以后,身体和智力已经完善,这时候开始进行情感教育和劳动教育,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

三、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自然教育

儿童的成长有着自然发展规律,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家庭教育,让尚处在让儿童期的孩子们有个快乐童年,代替各种学业负担,还孩子快乐的童年。在儿童长到十二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智力的开发,同时伴有磨难教育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同样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培养儿童必须的生活技能,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在这样慢慢由松弛到严格的管理方式上,让儿童成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独立自主的新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和睦是家庭生活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们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这是抵抗一切不良习惯最好的武器。同时作为父母要重视加强自己道德修养,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潜移默化的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能产生积极效果,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涵养,树立良好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转变教育方式

中国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偏爱子女,同时在对孩子的管理上过于专制。而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是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借鉴的,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榜样示范、磨难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环境陶冶以及实践教育等方法,希望通过对卢梭家庭教育方式的学校,从而促进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的转变。

⒖嘉南祝

篇4

一、分析特殊学校职业技术教育

在职业技术教育单一的目标结构下,三级残疾儿童,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的目标或者高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或者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其目标最终将无法实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听力与视力残疾的儿童,自身的智力没有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但是这两方面的残疾让他们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两个重要通道。由于信息通道受阻,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以至于就业等都必然造成不利影响,对其未来的职业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用人单位对于就业残疾人掌握了何种技术以及技术水平,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对于一技之长以外的长处和整体素养他们更加关注。这说明一般用人单位把着眼点放在了与生产劳动有直接关联的周边能力上,相比来说这些能力更加重要,其并非技术性的能力,同时,这也并不能说明毕业的残疾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对于残疾就业者用人单位虽然表现比较满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必须要调整过分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思路,尤其是在弱智学校,要让学生提高心里素养、身体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从容就业的条件。

我们主张在特殊教育学校,提倡生涯教育,实施普通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为了准确把握特殊教育学校的改革,在新时代深刻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任务和目标,我们重现对以下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

1、一般职业教育。指为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让学生了解劳动世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就是一般职业教育,也称为普通职业教育。其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特定的某一职业而实施的、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或者是劳动教育,应该是这种意义上的普通职业教育,并不是狭义的单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技术教育。

2、职业成长。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的过程以及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就是所谓的职业成长。能够有效、充分地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能够独立判断职业的价值,这是职业成长成熟的标志。应当将职业成长作为支持性就业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3、就业技能。在特定工作岗位上能够继续发展,个人获得工作,寻找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其中包括:分析职业质量、善于收集信息以及善于自我推荐等等。为此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此外,为了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技能,社会劳动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特别设立的就业指导小组。这无论是对职业技术学校还是对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都是非常适合的。

4、职业态度。在行为举止方面反映其所从事职业看法的基本倾向,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态度。态度的确立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对职业价值的认识程度。职业态度容易受到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是构成行为倾向的稳定心理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等。积极的职业态度能够提高职业活动的接受能力、忍耐能力、适应能力,能够推动人们去掌握技能,去钻研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则刚好相反,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5、职业适应。一个人的能力、性能特征、知识、兴趣等,与将要从事或者是正在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适应。职业适应既表明了职业条件、工作条件、职业性质、个人需要、职业类型,又表明了个人的态度、所受的训练和教育、知识技能对工作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能够做出合理的协调,能够引起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其价值目标相融合。劳动者本人和用人单位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往往就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高度适应。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从事某项职业应具备的这些个性特征,指的就是职业适应能力,其受到个人的性格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当方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特殊教育小学职业教育目标的思考

篇5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要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2004年至今,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高职高专办学理念,围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采取对准市场办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2004年首先从课程建设上开始研究如何适应性形势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2005年正式实施“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培养紧紧围绕工商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岗位能力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相互映照、紧密联系;能力培养中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交替进行,做人与做事同步进行,即“三层双轨”。三年教学中两年主要在学校,一年主要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训等教学环节;校外实践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即“2+1”。“三层双轨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综合职业能力观下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于企业核心管理部门进行课程重组,以岗位驱动设置核心专业模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浙江中小企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中小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结构柔性化、综合化。为突出针对性我们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

3.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们含有很多经验性的隐性能力成分如职业所需要的态度、情感、思想、行为倾向、品质,无法直接把握并用显性的语言来确切表述,只能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来间接确定,如德、信、勤教育可融入思想品德课程、劳动教育;意志磨炼教育可通过军训课程实现。为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所需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课程,我们增加一些如素质拓展训练、团对管理、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课程,进行这类能力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4.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浙江中小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1.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就是基于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问题,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突出岗位能力,建立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5W+群库”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课”的建设工程与群库的建设工程。具体的建设思想:围绕5W的思想WHAT(管理技能)、WHERE(就业岗位)、WHO(专兼教师)、WHY(职业能力)、WHEN(市场动态),满足“适岗”与“变岗”需求,逐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能库、企业流程库、案例库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岗位基础知识+岗位核心知识+素质拓展四大模块。公共基础按教育部规定必修课程进行设置。岗位基础知识模块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所必需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岗位核心知识根据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设置四个岗位领域教学模块,即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可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自愿进行选择,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每个岗位模块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开发,采取理论知识+案例研究+社会实践+就业岗位+职业证书等一体化模式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与实际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素质拓展模块主要考虑学生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创业学、潜能成功学、管理沟通、电子商务、经济法、团队管理等。

2.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培养和提高管理技能,对所学理论与知识的深化,为缩短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按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构建实践课程。理论授课时间由原来五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企业顶岗时间由原来一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增加沟通与礼仪、团队素质拓展、沙盘对抗、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达1∶1,其中在企业顶岗的实践时间占总学时的20%。校外实践主要采取上岗、顶岗、企业参观实习三种方式;校内实践主要有专业通用技能的课程设计、单项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模拟训练三种形式。

岗位基础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一般职业素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主要实践课程为劳动课程、思想品德、军训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统计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对应的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劳动态度、人际交流和通用管理能力。

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是以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于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企业管理模拟室、销售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生产加工中心),各模块安排2~3周模拟实训,从而实现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提升。

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校内综合性实训,时间为6周。二是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为30周。校内综合性实训有企业经营仿真决策、ERP软件应用、工商模拟市场、素质拓展训练。校外顶岗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找实习单位;二是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基地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三是对有招人需求的企业,由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摘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其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因此,课程设置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浙江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篇6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评价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 项目教学法应用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1.教师面临很大的工作量,同时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教材不合适。“电子技术基础”是一本纯理论性的教材,内容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书本能够理解的不多。而且理论脱离实际,给项目教学带来困难。需要开发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浅显易懂,设置了一系列任务的,适宜项目教学的教材。

3.学生素质不一,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差,给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带来困难。

4.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任务,对实验实习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见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包括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

四、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目标明确: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2.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特点。

五、项目教学法教学的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精选、目标确定、情景设置、小组分配、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②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③创设情境。④协作学习。⑤学习效果评价。

1.项目教学的流程如图1所示:

2项目教学实施:

设计了《小型公司网络设计》项目,该项目分为用户需求分析、网络方案设计、设备的选购、设备调试、网络测试与运行五个任务。在这五个任务中,涵盖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教学知识点,同时,学生对自己设计并加以实现的网络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项目中的用户需求要求学生深入到具体的公司了解网络支持用户数量、网络应用类型(如视频会议 FTP 电子邮件等)、 网络安全级别等需求。只有充分了解清楚用户需求后才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网络设备选购环节中学生可以上网了解各种设备的性能参数后,根据公司的资金预算选择性价比最高的设备。在设备调试前,学生先查阅相关的技术文档,充分理解技术要点后自主完成设备的调试。

网络调试完后进行网络测试并交付作业。上面一系列环节都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在旁边指导。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以完成项目的情况为依据。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做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最后由教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 给出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在项目教学法中,经常会出现有一些学生的结果和老师的不同,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创作,只要学生能说明差异的原因、理由充分,都应该肯定,并予以引导、表扬和鼓励。

六、结论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协助者,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如何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殷庆林. 《议电脑、网络与课堂教学》《教育与职业》. 2005年2月上总第464期

[2] 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德育创新;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65-01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代好公民。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更是班主任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德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获得满足和显示,又可以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于班主任来说,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沃土。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班级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沃土。

多年以来,我热衷于班级活动,寓教于活动。开学初,我针对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学校政教处的工作安排,结合时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学伊始,我针对同学之间相互不熟悉,渴望彼此了解的心理特点,召开了“夸夸我自己”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可以通过一二句话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歌、用舞、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表现自己。由于我事先做了调查,知道我们班的许多同学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好表现。果然,班会课上,全班六十八个学生都上台自我介绍,并且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唱歌的,有讲故事,也有出示自己的字画作品等等。通过这样的班会,同学之间加强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大家发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集体,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而自豪愉悦,增强了集体荣誉感的。

为了突出学生自理能力,我班召开了“穿针缀扣话自理”的主题班会,这节班会通过搜集素材,由穿针引线导入,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困难,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不怕困难和挫折。学生深深体会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将是悲剧的一生。

现在的学生的都较自私,好胜,我们组织了“谦虚、礼让”的主题班会。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同学们各自发表了见解。谦虚、礼让会给人带来温暖、鼓舞和力量。

每次开运动会前,我们都组织学生开“齐心协力,共创辉煌”的主题班会。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活动:有全班参加的晨跑,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的“拔河”、“赶猪”,也有部分同学参加的棋类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融洽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运动会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人和事。有把疲劳和伤痛置之度外,竭尽全力拼搏的运动员;有尽心尽责,默默为大家服务的后勤人员;也有热情奔放,办事周到的宣传人员……从这些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的“闪光点”,把握住了教育的良机。有的同学,平时纪律观念淡薄,上课闲话多。我多次找他们谈话,收效甚微。但运动会上,他们一改平时的自由散漫的样子,认真投入,不仅自己积极参加了1500米、跳远、接力跑等项目,取得了好成绩,还时刻关注其他同学的项目,为集体献计献策,表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于是,我趁热打铁,在全班同学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扬他们,强调他们表现出来的纪律概念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同时也找他个别谈心,提出我对他们的希望。结果他们的进步令人欣喜。运动会,不仅让我们班捧回了了“团体总分第三名”的锦旗,而且提高了大家的纪律意识,磨练了同学坚忍不拔的意志,加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青少年必然会遇到艰辛与曲折,困难与考验,情感的冲突与挣扎,心灵的迷惘与困惑。于是在考试前,我们又精心组织了一次“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主题班会。其目的是通过本节班会活动的开展,在班内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们认识竞争,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在班会上,通过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以及交流学习经验等多种形式,让大家认识到竞争、生存和学习之间的有机联系。竞争是成才的关键,竞争是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参与竞争;为了更好地竞争,我们必须学会学习。总之,班会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使学生对竞争、生存、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深知在德育教育的原野上,没有开满鲜花的大路,但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孜孜不倦地扣问、探索,我们一定会追寻到一片新的风景,我们一定会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益的德育,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孩子 终身发展 奠基者

家庭教育,是人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道德品德形成方面举足轻重,休戚相关。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当下,社会思潮更趋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荣辱观较以往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道德滑坡,这些已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道德危机。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身体健康,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管。这种认识十分粗浅且颇为偏激。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发展潜能,它主要包括品德素养和知识技能两个方面。人的品德素养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健康成长发展的助推器。然而,许多家庭忽视孩子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人格意志等情感素质的培养提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那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呵护宠爱,连老师的正当批评教育都妄加指责,生怕孩子受委屈。这些,都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教育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作为家长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当是师生和同学关系。正因为家庭血缘亲情、耳濡目染的同化传承作用,父母才把长期修炼而固化了的优秀品质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传承光大。

二、将品德教育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孩子成长中起初基本道德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同伴和老师的言行来感知的。马克思指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子女则是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谈吐举止粗俗、不讲社会公德,其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家长无意识的的习惯或情绪流露,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慎言慎行,不在孩子面前轻易流露对生活和社会的不良情绪,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将对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孩子学习礼仪

父母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对长辈师长称呼“您”“老师”“师傅”“阿姨”“叔叔”等;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要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要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帮助时说“谢谢”等。孩子这样做,既可历练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可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需要家长老师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并通过各种具体生活化的实践体验,使其固化为他们的品质。如在外乘车行走教他们给老年人让座、帮扶老人或残疾人过马路;在商场购物或饭店就餐,看到服务员礼貌热情地招待客人,家长应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让这些随时随地并生活化了的教育素材,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

2.教孩子学会感恩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及大自然的恩赐。茫茫大千世界、芸芸沧海众生,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能受助于别人,是多么大的恩赐和缘分啊!正是这样的相互依存,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心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并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第一,教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感恩孝敬父母。汉代黄香扇枕温席的佳话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就是子女孝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写照。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被父母长辈宠为小皇帝和小公主,关心宠爱呵护有加,以自我为中心,偶遇不如意的事就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更何谈感恩了!

让孩子懂得感恩、亲身体验是最具教育效应的。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通过帮妈妈做饭、给父母洗一次衣服、发一条短信、写一句感言、策划参与家务劳动等,让他们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亲情和感受。

第二,教孩子感恩老师。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尊师重教信条。作为家长,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品头论足或贬低老师,尽管老师也非十全十美,但在没有遇到更好的老师前,至少他仍然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节时,让孩子亲自动手为老师做一张“感恩卡”、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借此表达一份感谢之意。这也是培养感恩品德的一种方法。

第三,教孩子感恩社会。要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真情回馈社会。比如,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扶贫助困等志愿者活动。

3.培养孩子勤俭自立的能力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上或护在翼下,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时,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做,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才能够绝处逢生。含在嘴上、护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连动物也深知“惯子如杀子”的道理。教育界有句口号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从教育的实际来看,更应该做到的是“再富不能先富孩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比阔斗富的不良风气也在侵蚀学校、影响孩子。一些孩子常与同伴比衣服、比玩具、比用具,甚至比谁家有钱、谁的父母“官”大。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全然不知“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危险。再富不能先富孩子,才能逼孩子学会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

我校“德育工作生活化”课题研究组对本校2010和2011级380名一年级在校生做了追踪调查研究:只有33.4.2%(127名)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样,在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不会洗脸的有198名(占52.1%),不会穿衣服的148名(占38.94%),而不会整理书包的334名(占87.9%)。调查表明,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诸如叠被子、洗小件衣服、刷鞋、扫地、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一些家境不富裕的家庭,更要鼓励孩子多向名人和身边有作为的孩子学习,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锻炼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应对事物的能力。

三、当好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孩子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应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沟通孩子在学校及家里的表现情况,做到用心、尽力、尽责,当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孩子终身发展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2]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柯世力.再富也要“穷”孩子.星洲日报.

[4]古代官员的教子之道:知书讲礼 生活简朴.中国古代史.

[5]《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省级重点课题“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资料.

篇9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的和核心,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其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不管以后将来都不可轻视。麻痹了,轻视了,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代改革和开放,促进和谐与发展创建文明校园,确保安全与稳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局面。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探讨话题。

1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①自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交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③辩证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④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⑤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和谐友爱。

⑥文明道德教育: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⑦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

⑧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器材,积极搬放回收器材,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教学内容渗透

体育锻炼运动量大,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常不愿参加,体育教师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常能使他们树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自觉刻苦地参加锻炼。体育教学的规范化要求高,操作必须掌控一定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通过提示、示范、讲解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行为规范教育。体育教学大多去室外进行,使用器材教具面广,在组织学生搬放,使用运动器材的过程中,能直观而自然地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体育与军事教育,保健教学,心理教学,运动教学,德育教学等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联系性,教师通过团结,严肃,活泼,互助的课堂气氛的创设,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就能取得明显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功效。体育教材可以结合许多事物以多种形式教学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达到身体锻炼情操的目的。

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增强体制,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体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

2.2 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交教育的效益。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比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型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江报、评比”式的俩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德育渗透。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武术、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和球类,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染力给学生讲解的故事,进行红色革命教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培养了学生站队快,而又整齐。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教师形象和语言渗透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严于律己。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正上课迟到早退,学生有时就会说老师您迟到啦!老师听起来脸就会发烧,感觉很不自在,对学生就严肃不起来,会对学生纪律产生消极影响。树立威信就会降低。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术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示范规范—动作标准正确,熟练优美。

教案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仪表规范—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环境规范—场地设计合理优美,教具摆放有序。

行为规范—举止大方,处事得体。

2.4 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的教学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间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

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奋斗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2.5 教学中用评价鼓励,启发式的渗透

表扬赞美有如学生打了兴奋剂,批评挖苦便可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没有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使表现不错的学生更加勤奋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突出特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与启发。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和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的很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五种激励法和批评三原则:

五激励法

①兴趣激励法;

②信心激励法;

③自我激励法;

④语言激励法;

⑤榜样激励法;

批评三原则

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

②言行不粗暴;

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2.6 事件中的处理渗透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的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予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使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3 结束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

篇10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内涵 实施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1 “公民”及公民教育的内涵

公民的概念属于法律范畴。它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享有着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国家义务。而公民教育指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综合体。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培养公民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等公民意识,使之有助于整个社会。

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了现代公民教育。法国在1791年颁布的宪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公民教育普遍成了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内容。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在公民教育的效果要求上是一致的,即灌输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如,美国的公民教育,是注重培养“国民精神”和“责任公民”,德国的公民教育,是注重培养“政治、和平与环保教育”,英国的公民教育,是突出礼仪,学问与德行。而日本的公民教育,是注重培养爱国与集体主义,以及个性教育。实际上,公民教育的本质就是公民意识形态的教育,它是公民在自己国家的法律地位上对本国国情的认识与实践的行为方式,是公民认知、情感与意志的统一。

2 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思考

2.1 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

2.1.1 公民教育目标明确

法国通过学校这一载体,将公民教育的课程定义为公民道德教育课。它在公立学校普遍开设这一课程,并且由教育部统一设置课程的年限,基本范畴,教学大纲,授课时间和教材资料,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但随着社会的历史变更,这一课程的教育目标会有相应的改变,而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热爱法兰西共和国品质”和既有社会责任感又能行使自己权利的理想社会公民这一中心是不变的。俄罗斯的公民教育一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它融入到青少年的精神道德教育,从学校的课堂就开始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

2.1.2 公民教育内容丰富

美国为了加强其公民教育,明确提出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1)政府及其职能;(2)政治体制的基础;(3)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4)美国与世界事务的关系;(5)公民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另外还包括培养一个公民应具有的 17 种品德,其中包括自律、守信、诚实等。俄罗斯公民教育的内容是认知、价值观和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制定的具体内容涵盖这三方面,主要有:政治意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社会教育、经济与劳动教育,其中前三者是建设民主社会与法治国家的关键。从上可以看出:国外公民教育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我国应从中吸取精华,使之适应我国的公民教育国情,并把它整合来创新我国的公民教育内容。

2.1.3 公民教育方法多样化

美国根据公民的认知规律,采取的公民教育方法通常有:(1)隐性灌输法,即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把公民意识融入其中,不知不觉地向学生灌输公民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载体渗透法,即通过各种载体,如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媒,把公民意识渗入其中,使大众逐渐内化。(3)实践综合法,即通过一些宣传活动,法律法规的实施,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学生课外的实践等,使公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最后养成公民意识。俄罗斯的公民教育方法主要是综合互动法,它主要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通过互动来进行全方位的公民教育普及。这些方法中都有我们借鉴的地方。

2.1.4 公民教育途径广阔

德国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通过宗教教育、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方式。

2.2 当代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

当我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公民教育的理念也逐渐开始凸显。通过公民教育,进而建设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都需要良好的公民素养和人才支撑。我们应该立足国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提高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1)当代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培养公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意识。面对现在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织,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定位问题,这些文化结构的调试,都需要培养公民意识,来加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认同,从而使公民产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因此,培养公民所属国家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是对公民社会群体合法性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二、培养公民的基本社会价值观。价值观指引着个人的行为活动,价值观的多元会引起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培育基本的价值观,才能统一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共同的国家利益。三、培养公民的积极参与意识。现代各国的公民教育理念都强调公民的实践参与意识。一个国家的自由,公正,平等也需要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意识。公民意识只有在实践参与中,才能更理性。

(2)当代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一是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政治教育是让国民了解自己国家的国体,政体以及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使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如经济体制、政治关系、社会管理的变化,这些都要政治手段的调控。政治教育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使公民拥护自己的国家立场,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二是经济教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公民进行经济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对公民理财,消费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他们经济责任意识的培养。三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针对当前社会人们信仰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也迫切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品格,使公民正确地认识道德伦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国家创造一个真善美的氛围。四是环境教育和国际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给公民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和社会。公民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的和谐。在国际化视野中,公民的全球意识是必然的。

(3)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途径:首先抓住学校教育的基础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可以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和综合课程,使公民教育知识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公民理念。学校师生也可以共同学习和参与公民教育,从而形成广泛地对镜效应。其次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强化剂。家庭是公民成长和生活最主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要培育合格的公民,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给孩子输送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其更好地成长。公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时间的检验。家庭教育就具有长期性,符合了这一过程。最后,加强社会教育的文化互动。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群体的差异必会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在社会上进行公民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论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保障。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就是对文化环境的塑造,加强文化互动,就是对公民教育的传播与践行。总之,公民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综合体,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积极参与。

3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谈当代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

3.1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素养的教育,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有知识素养,智能素养,心理素养,生活素养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理想信念的教育。它是对教育对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同时公民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公民教育悄无声息的向公民传播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它渗透到生活中。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它大张旗鼓地宣传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增强国民的内聚力。其联系是: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有交叉,它们都强调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2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当代我国的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健全合格的公民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公民教育,既可以提高个人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品格,又可以自觉的抵御外来的文化侵袭。那么,我们通过以下路径来实施公民教育: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利用情感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把公民教育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今世界形势的特征是国际化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激荡不已,我们要适应国际化,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我们只有注重教育对象的情感,运用情感教育和和先进的网络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时效性。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队伍建设。公民教育要得到提升,需要专业的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民理念业务水平,可以形成合力,更好地培养公民意识。第三,运用社会舆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社会舆情监督,调动对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公民素养,从而使公民教育顺利实施。

公民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公民意识意义重大,把它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加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实现教育的共振现象。

参考文献

[1] 冯宇红.论公民教育.教育探索,2005(1).

[2] 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4).

[3] 蓝维.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