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扩大农业金融发展规模、优化农业金融发展结构等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情况

1.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93年,此时我国开始恢复农村金融体系,并开始兴建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二阶段是1994-1996年,该阶段我国开始建立完善的服务型金融体系。第三阶段是1997-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同时有意识地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预测。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阶段是2006年之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深入,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力图将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起来。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一直在进行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物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贷款的主要流向,流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贷款额度很小。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呈现出金融机制不健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第四阶段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开始成立农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1]。

1.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加之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尽如人意。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扶持,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并不意味着

在经济中农业的重要性在下降。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应对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问题,辅助农业经济的发展[2]。

2 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农业金融是一个良好的措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

2.1 积极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总体较低,存在着监管力度不足、农村金融信贷不集中、农村金融市场分散的问题,在技术和资金投入方面还有所欠缺。与城镇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在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金融的低效性,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这就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同时合理配置农村金融的各项资源,使农业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高,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我国必须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来,科学的调配资金和技术,促进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

2.2 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优化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金融结构不完善的制约,这就需要合理地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而言,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融资上,通过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资金。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仅靠贷款和存款两种形式的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需要,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农村的金融结构,适当地增加融资渠道,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政府要深入考察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优化和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扩大农业金融的规模 我国的农业金融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具有较小的规模,难以实现真正的金融供求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要稳定农业经济,就要实现供求平衡。通过扩大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农业生产要素。我国应该将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起来,并且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完善,例如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扶持力度。

3 结语

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国新.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篇2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篇3

前言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图1)[1]。

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2]。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诸多行业均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这些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进步,不但农业生产力以及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而且农业现代化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支撑力量,因而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了突出的作用。在这些发展状况之下,农业金融发展方式宣告诞生。深入探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具备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完善十分有利于我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农业经济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得到农村金融的巨大支持。首先是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观察,一般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之中的示范性单位来进行服务的,如此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最广大的农户群众。其次是从农信联社的资源优势来判断,金融职能之所以能够得到尽情地发挥,主要就在于其能合理地分配相应的资金发展优势,而且还能缓解资金匮乏的实际状况,强大地支持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取得新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信用联社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了产权关系不够明确;既非从属于合作制也不应从属于股份制,而且还应能提升信用贷款对外发放的质量。因此,致力于提升我国农村金融行业之发展,确定农村信用联社所具有的产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加之贷款等与之有关业务的不断拓展,必须创建合理的信贷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资金的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金融结构上的持续改进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积极改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备了相当强烈的推进作用。同时,在金融结构调节之后,可很好地调整现实之中的实体经济,从而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从客观来考虑,开发我国农村金融,可不需全面满足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的多元化之需求,这就应当对农村金融市场实施不间断的长期考察,而且随农业需求而落实改革来进行支持。在改革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理应予以相应支持。比如,可以在健全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上加以支持。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市场包括了外援融资以及间接融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然而事实上此种融资已难以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拓宽融资工作的各项途径,切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有效降低贷款频率,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实现新的调整,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同步协力增加。当前,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

三是农村金融效率之提高十分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规模比较起来,金融效率能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产生的作用要稍微弱一些,然而其调控起来却更为便利。运用实践可以表明,为了切实发挥出金融的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还需把平衡机制全面落实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日常运作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彼此之制衡,如此才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之增长及其所获收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量已成为未来发展过程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协调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切实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状况分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已经出现了逐步弱化,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就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功能。我国是举世无双的人口大国,和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的同样情形是,农业人口始终占据了我国人口总数之中非常大的比例。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相当多的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至于诸多金融资源与机会均被用在开发别的产业上,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农业经济一直以来处在十分薄弱的地位上,同样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未能实现良性发展。笔者觉得,农业经济在诸多经济类型当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别的类型产业只要得到了发展,肯定就会弥补农业经济在发展当中的各种不足之处,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实现新的进步,而实际上诸多不同经济类型和产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往往都会产生极大的竞争性。对工业与别的产业的过度重视,就会造成农业人口出现进一步的减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三、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信用联社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农村信用联社所提供的资金又是相当有限的,且提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之发展。为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让现代产权制度能够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这就十分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之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在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之后,就应当要求农信联社在发展中更为注重确定自己所具有的实际定位,在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的范围,进而得到更多的记经济效益。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有力量来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

(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进程之中,农村商业银行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设出十分有利的条件。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只依赖于信用联社是极难满足农业领域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为此,一定要强化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彼此合作。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崛起之中,应当通过分散化经营来增加市场份额。这是由于小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只能提供小规模资金,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往产业化进行发展,对资金所具有的需求在飞速增长。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发挥合力来满足农业经济对于资金所具有的各项需求。

(三)强化对民间资本的运用

在我国农业经济开发之中,民间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愈加显著。通过大力引导民间金融往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开发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快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就农村金融的开发状况来判断,我国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还不够健全,这就为各类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然而,我国民间资本借贷还缺乏正规化的制度约束,因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其重要问题就是借贷的利率太高,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成本。因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所以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当高。这一民间金融开发方式会极大损害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有鉴于此,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应当紧紧依据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强化对于民间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此来推动民间金融往专业化、科学化、正规化方向加以发展。要不断健全规范化运行机制,对民间资本经营的范围、运转方式等实施严格监管,从而确保其能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对我国农村金融机制的健全完善来说,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健全的扶持政策,而且应当规定各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从而健全对各方面的要求。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真正做到产生问题时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农业经济之投资,切实调整农村金融体系的税率,从而推动农村金融之中的融资发展,实现更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之下,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彼此影响,而且还彼此制约,一定要加以高度关注。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就应当全面运用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等两大关键元素,应用其彼此促进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发展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只有我国的农村金融实现很好的发展,才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增长。同时,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彼此联系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07)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

[3]齐英.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4]⒉屎.关于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5(07)

[5]刘金全,徐宁,刘达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迁移性检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6]张乐,黄斌全,曹静.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 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 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 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 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 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推行生态农业,提升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并积极拓展生态农业产品的营销渠道和范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完善的质量监理体系,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

篇6

1农村旅游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5)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给当地人民制定一些扶助措施。政府在人才的储备和经济支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政府应该对发展旅游的农村区域予以一定的扶助。例如帮助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组织旅游方面的人才,对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帮助当地人口建立特色化的旅游村落。在农业种植中,鼓励农村种植高价值的作物,并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等[4]。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互促关系;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54-0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也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及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周济,2005)。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它们所服务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大量人力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求农村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只有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时,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扎根农村,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而又充分的条件(李宝元,2000)。“根据世界银行一些专家的研究,在劳动者就业的头三年,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可达到4%(李红,2005)。”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人的能力的提高,即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舒尔茨,1982)。在新的情势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其极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主渠道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75%。4.69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则高达33.65%(姜志维等,2007)。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迫在眉睫。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认为,在各类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级别的教育又有不同的收益。通过运用成本――收益方法进行测算,舒尔茨认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收益率虽然没有初等教育高。但也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舒尔茨。1990)。这些差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在我国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决定,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还不具备现实的条件性。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普高热”,但是由于庞大的学龄人口的存在,我国每年仍有一大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读。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不长,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还比较低下,实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机还不成熟。

此外,在农村落后地区,农民家庭普遍经济困难,有的甚至还未解决温饱问题,家长们最想要的就是使自己子女尽快快进入就业市场,增加家庭收入投资高等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费钱耗时的事情,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势日益严峻,他们还要承担子女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风险。综合这些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就成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首选,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上了大学的农村子弟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然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农村人才投身于家乡建设,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培养出留得住的人才才具有现实意义。虽然大多农村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也是以城市作为目的地,但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少人还是会理性选择回流到农村中,这些回流人员的存在就大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

(二)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实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进行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虽然“一般认为,农业的技术含量很低,从播种到收获,农业生产几十年一贯制,农民祖祖辈辈种田,农民对生产技术不会有特别要求(李爱,2006)”,但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变革迫切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然而,据报道,2003年,我国农业行业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仅为3.5%左右;全国农技师、高级技师仅2.23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不足1%,这与全国平均4%的水平相差很大,高级技工非常短缺(邓沛然、李胜利,2007)。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以粗放式经营为主。生产成本没有得到合理优化,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缓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这就需要农业经营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市场和竞争意识。农业产业化发展使我国农业由分散经营、无序进入市场,走向规模经营、有序进入市场。这就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使农民彻底改变陈旧落后观念,大胆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摆脱小生产者的习惯和思维的束缚,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农民的整体素质低将会影响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其在

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近年来却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以至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变,采川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但作为乡镇企业职工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据资料显示,农村每1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占国民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其人才数却只占我国人才总量的7.3%,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姜志维等,2007)。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者,Nelson和Phleps(1976)认为一个国家引进和使用新科学技术的能力取决于其国内人力资本存量。Romer(1986,1987,1990)等人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规模效应,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大,生产的知识就越多。知识的溢出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受人力资本占有量不足的瓶颈制约,企业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严重滞后,生产效益低下。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到过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相关实习,对生产过程比较熟悉,能够较快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农村中等职业的发展,大量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人员的存在将是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适用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乡镇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促进乡镇企业的优化发展。

(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收入的增加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6亿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按照目前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水平测算,种植业大约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方华明,2006)。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彭干梓,2002)。因此,要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紧紧守着其极有限的农业资源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早就开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满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要求的现状制约了这一转移的进程,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3.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6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胡祖加,2005)。在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向以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下,农村人力资本总体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层次和质量。由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大多数只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这种低层次的劳力输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而这与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教育投资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一个人受到教育越多,其就业的可能性与职业选择的空间就越大(Robert&Roson,1979)。另外。教育投资与个人的工资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收益也就越大(Coleman,1993)。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受教育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教育费用的支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投资中等教育对他们来说还不是一种日常消费。特别是对于一些子女比较多的家庭来说,保证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已经比较艰难,他们很难腾出更多的钱来投资更高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困难情况下,教育永远不是大多数人的必需品。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总量才会变得可能。教育投资的首要考虑问题必然是经济能力问题。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只要不受入学门槛的限制,大多数家长都会让自己子女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之后,往往会更多的去考虑和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此外,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让农民深深感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必然促进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会逐步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依赖于物质资源的富足,也与人的素质紧密关联的。维持和提高当前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必然要求。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再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往往更乐意于投资人力资本(舒尔茨,1990)。农村经济的发展,无论从经济力上还是从意愿性上都增加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可能性。

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为820万人,升入中等职业学校为550万人,现在每年还有八百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周济,2005)。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高校还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而中等职业教育在达到与普通高中大抵相当的发展规模之前,很具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当高等教育投资还不能在农村蔚然成风的时候,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欣欣向荣。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的扩大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生产人员,这就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率。这是吸引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大来自农村家庭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就近择业,这就提高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因为,作为地方学生,他们可以利用地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快自己的发展。比如他们可以在农村家里居住,到离居住地不远的工厂上班。比起在陌生的城市来回奔波、承受着租房、买房的巨大压力,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立足农村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农村经济生机

勃勃的发展态势才能给意气风发的青年毕业生看到在农村发展的希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特别是与农业生产专业相关的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环境。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升以及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稳定的工作。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励他们在农村做出一番作为的激情。

无论是走进乡镇企业成为一名工人。还是扎根农村,自主创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给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活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也因此得以扩大规模,深化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会推动农村的精神义明、政治文明建设。正如古人所云“仓禀实面知礼节”。农村社会的最大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当经济问题得以逐步解决的时候,农村发展的其它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建设,使农村社会容易形成一个讲文明、重科学、崇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现代化的家庭用器和生产工具,比如电脑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步普及、数码电器的购入、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的采用等。这些产品在给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强烈的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以及提高受教育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催发了他们重视教育的热情。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人才的贡献作用。农村中一些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通过科技兴农,改变了自身经济状况,实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附加值。他们的成功在无形中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鼓舞了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决心:同时,在享受教育投资给他们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后,他们会更加的积极、主动的去鼓励、说服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在他们的推动下,农村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有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农村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实行良性循环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学校的发展主动与促进地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在推进地方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溶入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促进地方主体农业的发展而进行相关专业设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应把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现代化工业大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上,而应该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改造为目标,为促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农业专门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农业的优势,开展并把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地方特色农业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办学的良好环境和实践基础,但农村学校专业设置不是要尾随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之后,而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利用自身的科技和信息优势,引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地方农村职业学校,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也应该是一个农业科研机构,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应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全心全意的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效益和知名度,赢取了广大农民的信任。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专业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实行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为己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的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和更新。为此,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就要对地方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人才需求结构等要素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按照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人才类别、结构、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促进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好特色专业和传统专业的同时,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大胆创办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而带来新兴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等职业学校要具有强大竞争力。就要在新专业人才培养上赢取更多的时间。所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形成强烈的适度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我国未来即将涌现的农村经济新兴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 以培养适合社会和地方企业发展趋势的紧缺人才,以及在传统专业面临发展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捕捉信息,准确的做出调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提高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准。

(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职业教育以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而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定向性的性质要求农村中等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堂内容和任务来抓,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此农村职业学校就要创建好自己的学习基地,在抓好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到具体的工厂,企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习,要鼓励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快速的熟悉自己意欲要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工作性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其极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学生毕业后长远发展的后劲,就不能忽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互联网必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的渠道。因此,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基本电脑操作技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信息技术作为每一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来设置。同时要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并学会根据情势的变化做出调整、改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建好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宣传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快推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要为农村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技能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以领头羊的身份,有力的引领地方农业的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就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深入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群众之中。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百姓选择了在周末进行户外旅游,而城市周边的乡村就以舒适的自然环境、人文景点、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气息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而乡村旅游产业就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满足其所需要的休闲度假、放松享受、体验全新的生活的感受,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兴趣。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主要以周末农家乐、农业采摘、特色农业服务、人文景点观望等为主。而这些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周边50公里内的农村、城郊结合处、少数民族居住地等。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热的持续升温,相信会有更多形式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出现,帮助提高都市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振兴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一环,受到社会上更多的重视。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农业经济的作用

1.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为辅,这些经济结构组成我国的农业经济,但是这些经济增长点都脱离不了自然环境而且科技含量低,并且投资大回报周期过长并且效率非常不稳定,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来调节这种产业结构,而乡村经济的适时出现,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的最好契机。乡村旅游的出现,对农业经济中各个环节可以起到一个良好促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同时对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控以及拉动农村周边产业、服务业经济增长都有很好的作用。而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能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道路运输业、餐饮业等周边行业提供大量就业人口。同时因为大量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刺激了当地的消费,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这种形式下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经营饭店、旅馆、手工业加工、导游、以及当地特产销售等形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而通过乡村旅游这种形式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因为旅游业的火热,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

1.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拉动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链是指以旅游者为核心,满足旅游者的全部需要为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其他相关产业例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为链条,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提供给旅游者,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就好比是自然景光为链核,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加强城乡旅游合作,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推动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政策。那么跟城市进行多种形式的旅游合作,可以帮助农村在方方面面的领域和产业得到实惠。例如通过城市的名片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跟城市进行合作,还可以大量利用现代化技术例如信息化建设改变和提升农村人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拓展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营销渠道。而通过城乡旅游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脚步,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服务理念和拓宽经营模式,从而达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3.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中,产业链的核心是自然风光。因此乡村旅游对极为依赖的自然环境要积极开展保护措施,对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规划和监督,防止自然景光遭到人为破坏。在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本着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旅游环境进行系统、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对于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要本着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轻易的改变和破坏;而对旅游线路的规划上,要优化资源,采用最少建设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地形合理建设旅游配套设备,同时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要和当地特色尽量融为一体;而在资源使用上,要努力做到循环使用,例如水循环、点循环。而在旅游区内,要站在客人的角度上,采用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树立更多的引导牌和垃圾箱,减少旅游者的垃圾排放。同时在必要情况下,旅游景点要修建污水处理系统,降低污水的排放等。只有真正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核心时,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伟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城市旅游网,2011-1-2.

[2]王云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特点[J].北方旅游学刊,2009(03):12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23―01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更加专注于农业组织化建设,特别强调加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双阳区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充分的肯定,助推“三城一区、幸福双阳”建设进程,为双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民快速致富

农业专业合组织是一种秉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生产方式和经营分配管理采取合作制度的经济合作组织。此组织能够充分同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条件、以及特有的农产品相结合,将特色农产品作为合作基础,并且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深加工,进而将农业生产同当地市场合理结合起来,最终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下平稳运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本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数量,同时能够实现城乡文化需求的互换,满足各层所需。在实际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能够加强各项科学技术的交流,丰富农民知识掌握程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发展,市场会更加活跃,农民技能会更加牢固,农民收入会更加增多。

1.2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能够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对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重新的塑造和创新,在市场、农民、以及政府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首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能够发挥工作职能,实现对农民的指导和引导,将国家惠民政策和产业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一环节,避免出现生产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其次,农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下,将自身需求及时有效的想政府反映,同时能够及时获取政府的有效答复,以及相关农业政府和科技方法等信息,进而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针对性、以及实施性调控。合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和合作性,有效将农民和市场连接起来,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双方能够优势互补,进而将服务覆盖所有的生产、流通阶段。

1.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能够积极利用闲暇时间,对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方针进行解读和学习。在学习阶段,农民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以此提升自身农业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进而找寻处促进农产品销售、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拉近农民之间距离,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营销信息、以及农业种植技术,以此扩展农民视野。

1.4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果农业发展无法同市场经济具有一致性,将会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的实际经营手段,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农民力量有限,只有充分结合所有农民的力量,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才能提升农民抗风险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在于,在农民进行生产的基础之后,对农产品的经营活动全权负责,将所有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以此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以此提升农业的整体经营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帮助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农业生产,防止出现生产的盲目性,使农民处于经济发展的有利位置。

1.5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度,比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农业的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种制度在一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以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是由于产量有限,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够理想。因此,可以采取规模化经营,农民的自有土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掌管,负责统一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提升土地使用率,保证农民收入。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项建议

2.1双阳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重视起来,将核心设定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上,严格规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推动其发展。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基础,将主导产业视为纽带.以“民办和民营以及民受益”作为中心原则,对“基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推广并实施,依据各地不同的有利条件,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心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创办上,鼓励各地农民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去,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建设专业合作社。

2.2重点关注培训方面,将培训基地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对农民合作社社员的培训学习加紧完善。

2.3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尽量发挥各个社员职能的作用。依照各个专业合作社不同的特色,将对应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并保证该结构具有合理的运行和决策机制。

2.4在政策方面,要将扶持力度加大,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法律素养。此外,因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要给予合作社宽松的环境。并且国家相应的法律应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保护。因此,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提高社员的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篇10

进入21世纪,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大量补贴,同时启动阳光工程培训,在这大好形势下,县农机校抓住培训时机,对农业机械驾驶员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农机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还要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上述培训目标,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现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销售能力为一体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试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试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要加强考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