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审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J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5)11-0062-04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与自觉意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富有吸引力的学科魅力成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多元性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符合人类精神的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营造富有启迪性的精神家园,使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教育的最佳境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有力推进,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继而彰显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晓“德”的真正内涵,还在于通过修德使心中的德性敞亮、弘扬、彰显,使人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从而完成人伦之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呈现,以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和文化支持,自然在至善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艺术表象世界,以其特有的促进心理健康、完善道德认知、催感体验等功能在受教育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完善道德认知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四条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实施艺术教育,让我国学生对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以及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加强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教育具有的完善道德认知的功能。美国哲学家克利乌•贝克指出:“教育针对的是生命,教育应该被理解为针对人的整体生命。”[1]显然,教育决不仅仅囿于传播知识,还包括最丰富、最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即不仅培养学生“知道什么”,还要培养学生“追求什么”。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确实,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出对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以音乐的道德认知为例:孔子“以礼乐正天下”,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柏拉图在谈到音乐教育时也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卢梭在其名作《爱弥尔》中也说“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2]。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是关涉灵魂的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单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3]尤其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教育更能防止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的理性与感性处在对立的冲突之中,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感觉、冲动和欲念成为理性的,即调和理性与感性。这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教育在完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催感体验的作用
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大致依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记忆力、观察力等认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等内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会更大些。因此,适时开展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对于培育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以审美为基础,无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审美欣赏都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便强调了一定的艺术审美对象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感觉能力和体验能力,而美感又与情感、想象、理解密切联系着。艺术借助于想象能激发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直觉思维,常常使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种艺术催感的高峰体验状态。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客体与主体之间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进入我国古代严羽所言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之空灵境地。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美术,都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激情,使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如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拨动个体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影响”[4]。因此,应发挥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旨在认识客观世界,以求“知”;艺术则以具体生动、栩栩如生、直接诉诸心灵的形式阐述现象世界,以求“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真正的艺术浸透着艺术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与深刻洞悟,对美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知识和较大的心理阐释空间。而艺术熏陶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与认知心理同时开发的过程,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创造性被唤醒与激发,达到净化心灵、释放潜能、平和身心、宣泄郁闷的目的。尤其在当下,校园自杀、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动辄成为“愤青”一族,心理现状令人担忧。这就更需要利用艺术教育这个“调节剂”帮助学生荡涤心灵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基调和豁达乐观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在自由的“游戏”中“存储”理性和责任,做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和席勒都把艺术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不无道理。在这种自由愉悦的精神游戏中,人挣脱了各种现实的羁绊和生活的束缚,获得真正的畅达与自由。其中,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那美妙的旋律、流畅的节奏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音乐在调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焦虑、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良好睡眠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治疗已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我国民间乐曲《步步高》、《喜洋洋》以及外国音乐《蓝色狂想曲》、《春之声》等可以克服人的性格缺陷,使人精神振奋,开朗、活泼,进而眷恋生命的可贵。
二、以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艺术教育通过人的理性意识自觉转化为思想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时,就会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而实施的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突出艺术学科特色、分类设置,分层规划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之分,作为普通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要求等自然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这就要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应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本着分类设置、分层规划、注重交叉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学科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1.分类设置艺术教育课门类众多,其多样性、复杂性使艺术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如何建立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结构的问题。为此,可以按照分类设置的方法,即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以讲授艺术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理论课、侧重艺术品鉴的作品鉴赏课、训练审美感知的艺术技能课和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的文化类课程,此外还有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这些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出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分类设置遵循了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利用原则,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审美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审美体验,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创造具有的创新优势,也规避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不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2.分层规划高校艺术门类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诸多方面。“大写的艺术是综合人的视、听、触、动以及言语等器官和感觉,与人进行较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相互交融,联系密切的综合艺术,是人性的绝妙体现。”[5]这种“大写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宽泛,涵盖各个门类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层次、特色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关系到艺术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此,应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主要艺术门类为载体,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非艺术专业教育对象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的分层规划和模块设置。比如分必修课(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选修课(限定性、任意性)和艺术专题讲座等层次,构建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新精神,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学科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3.注重交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多年以来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尚滞留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低浅层次,模式极为单一,往往是教师疲于讲授、学生被动体验,很少延伸到艺术创造、文化反思与评价的价值层面。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跨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现象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渗就尤为必要。苏轼认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说明了艺术的内在相通性。美国的艺术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认为:“艺术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够熟知各类艺术学科为目标,凭借艺术媒介阐释思想、能看懂并且评论艺术,对艺术史以及美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所把握;对艺术品和世界潜意识作出某种反应,并进行创造。”[6]从艺术门类讲,艺术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综合体,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学科综合、交叉关系网中,成为情感、生活、文化的融合体。具体而言,交叉性的综合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一种艺术门类中综合多种类课程,如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便融合了乐理基础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如艺术概论课程就应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与戏剧、美术、影视、建筑、摄影、艺术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理论。”[7]通过交叉与综合,学生不仅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更透彻,使艺术真正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综合方式。由此,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才会更加鲜明。
(二)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意见》进一步提出高校抓好此项工作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应采取有效办法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育人理念、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试点工作。与此相关也就需要积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与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艺术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在教学观念上,突出艺术教育课程的审美功能,使艺术的道德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功利色彩隐于其后,即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简言之,“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审美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进一步讲,艺术教育只有凸显其审美教育价值主体,绝非教育的附属物,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彰显。”[8]但长期以来,艺术教学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使艺术教育课程偏离审美,艺术的鉴赏价值荡然无存,而艺术教育目标一旦失去了审美媒介,也就成为思想观念的图解物和直观教具。高校应通过艺术鉴赏课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审美亮点,让学生体会民俗风情,领略建筑之美等)注重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强化审美欣赏过程,淡化技法技巧,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艺术探索能力。当然,要兼顾审美与非审美、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最终让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教育对个体智力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发挥审美感知和体验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这方面,可采用开放式、直观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鉴赏与体验能力,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艺术,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乐器的简单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辨析能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艺术精华,辅以美学熏陶和指引,加强和训练学生视觉或听觉的艺术感知力,并在一定历史文化范畴内展开创造和创新性的知觉思维。”[8]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介绍钢琴乐器时,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钢琴图片,并配以动听的钢琴曲、文字、乐谱资料等,集图像、声音、文字、实物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歌唱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及其相应的文化素养、艺术潜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阐释对音乐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此外,加强艺术理论教学,尤其是艺术史、艺术原理等内容传授,增强学生对审美理论的深刻理解。当然,还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西方的戏剧、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精髓,并尽可能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创新人才。总之,通过各种举措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艺术教育始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艺术以一种充满感彩的劳作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艺术贵在创新,贵在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开拓、创造。黑格尔说:“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9]艺术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10],强调了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在这方面,构建主体间性艺术教育模式是艺术教育的最佳形式。主体间性是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在现象学家胡塞尔那里,主体性被发展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关系,自我与他人共同构成了为任何人存在着的“我”的世界,是一个有别于唯我性、单面性的共在性的共融世界。当我们用主体间性理论观照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主体处在同一高度上,彼此相互交流和对话,认同和尊重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要达到有效性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必须遵循主体间性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标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教学的内容才会被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如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成为教师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在互为主体和互为客体的过程中实现了、达成了主体间性,促进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由不平等的关系状态转化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达到了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沟通,感情与认知上的传递、转移,知识与能力上的相互影响和提高,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教育目标。”[11]教育艺术需要艺术的表达,这“艺术的表达”显然要关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4):6-9.
[4]万梅红.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把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65-67.
[5]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7]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99-100.
[8]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篇2
关键词:脾气虚证;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四君子汤;大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59-04
中医临床“脾虚证”病程中出现纳呆、腹胀、大便溏结不调等症状均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所致。研究表明,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和脾虚发生的原因之一[1]。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超家族,是将细胞质的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并引起细胞核发生变化的重要物质,它与细胞凋亡、增殖、肿瘤发生以及氧化应激性肠上皮细胞损伤等有密切关系,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2-4]。本课题以脾气虚证大鼠为对象,研究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和Mapk14基因在脾气虚证病程中的变化及益气健脾中药的干预效应,以揭示脾气虚证发生的内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3月龄,雌雄各半,体质量(180±20)g,甘肃中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甘)2011-0001-0001011;实验设施合格证号:SYXK(甘)2011-0001-0000314。
1.2 药物与试剂
中药均购自兰州复兴厚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益气健脾中药(四君子汤)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按3∶3∶3∶2比例配制,第1次加10倍量蒸馏水浸泡4 h。按常法煎煮2次,每次40 min,滤出药液加热浓缩至每1 mL药液含原药材2 g,冷却后置4 ℃冰箱备用,使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大黄制剂:将生大黄饮片粉碎,用蒸馏水浸泡,置于50 ℃水浴6 h,去渣,滤出药液加热浓缩至每1 mL药液含原药材2 g,4 ℃保存备用。NPY放免试剂盒(批号20110927)、VIP放免试剂盒(批号20111014)均购自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Trizol 试剂(批号AK7208-1)、反转录及Real Time qPCR试剂盒(批号0000036802)均购自Promega Corporation。
1.3 主要仪器
DF110型电子分析天平,XYJ80-2离心机,HH-4数显恒温水浴箱,FT-630G微机多探头γ计数器, KDC-2044低速冷冻离心机,BIOMATE 3S核酸蛋白测定仪,S1000TM逆转录仪,Chemi DOC XRS+凝胶成像分析系统,CFX96TM Optics Module PCR仪(美国BIO-RAD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适应性饲养1周后,受试动物按体质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5]分为空白组、模型组(7、14、21 d组)、益气健脾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参考文献[6],以大黄法、力竭法及饥饿法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每日上午以1 mL/100 g体质量灌服大黄制剂液;每日下午将动物负重,于大鼠尾根部缠绕质量为该大鼠体质量10%的保险丝,放入水深50 cm、水温20 ℃的水槽中游泳,以力竭(即大鼠鼻尖没入水面10 s)为度。控制饮食,每日8:00给食,20:00撤食,共21 d。
2.2 给药
造模同时,益气健脾组每日给予四君子汤20 g/kg灌胃,灌胃容积为1 mL/100 g体质量,连续给药3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造模时分别于第7、14、21日取材并制备待检样本。各组大鼠于末次灌胃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 h,乌拉坦(1 g/kg)麻醉采血后断头处死并制备待检标本。血清制备:股动脉取血4 mL,静置2 h后2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放入尖底管中,4 ℃低温冰箱保存备用。采用放免法,按试剂盒说明检测NPY和VIP。小肠组织的收集:动物处死后,迅速截取近胃窦端小肠组织,其中一部分小肠组织置于用DEPC处理过的冻存管中,于-80 ℃冷冻保存待测Mapk14基因表达;一部分小肠组织称重后,用眼科小剪刀尽快剪碎,分别置于匀浆器中,用组织重9倍生理盐水匀浆(匀浆器的末端置于放冰块的冷水中),3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4 ℃冰箱保存,小肠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放免法待检NPY和VIP。
2.4 小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取适量小肠组织,用Trizol法抽提总RNA:称取50 mg小肠组织块置于研钵中,加入1 mL Trizol研磨均匀,冰上孵育5 min, 4 ℃、12 000 g离心5 min;移入离心管中,冰上孵育5 min,加0.2 mL氯仿,震荡后4 ℃、12 000 g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移至新离心管,加0.5 mL异丙醇,震荡,冰上孵育10 min,4 ℃、12 000 g离心 10 min,弃上清液,RNA沉于管底。向沉淀中加入 1 mL 75%乙醇,震荡后4 ℃、8000 g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室温下干燥,加入50 μL DEPC处理水溶解RNA。核酸定量分析仪测定其OD260/OD280均在1.8~2.0之间,经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RNA符合纯度要求,可用于后续PCR。
反转录合成模板cDNA:在0.5 mL去酶管中加入总RNA 5 μg、15×Oligo dT 1 μL、Random Primer 1 μL,加Nuclease-Free Water至10 μL;70 ℃变性5 min,冰上放置5 min以上;加入逆转录GoScriptTM 5×Reaction Buffer 4 μL,MgCl2(25 mmol/L)2 μL,PCR Nucleotide Mix(10 mmol/L)1 μL,Recombinant Rnasin Ribonuclease inhibitor 0.5 μL,GoScriptTM Reverse Transcriptase 1 μL,Nuclease-Free Water至10 μL,总体积为20 μL。混匀配制的反应混合物,短暂离心后25 ℃温浴5 min,42 ℃反应60 min,再70 ℃ 15 min灭活处理,所得单链cDNA放置于-20 ℃备用。
引物设计:从NCBI中查询目标基因ID及序列,由TAKARA公司[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设计和合成目标基因引物。见表1。
实时荧光定量PCR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相同模板相同基因设3复孔、8次平行实验,得到各扩增反应的Ct值。反应体系据GoTaq 2-Step RT-qPCR试剂盒说明书配制。反应参数:预变性95 ℃、2 min,变性95 ℃、15 s,退火60 ℃、60 s,循环40 次,终末延伸65 ℃、5 s,95 ℃。连续检测荧光并记录扩增曲线,采用样点拟合法分析结果得到目的基因和β-actin的Ct值。用比较Ct值法计算相对表达量:ΔΔCt=(测试组目的基因Ct值-测试组内参基因Ct值)-(对照组目的基因Ct值-对照组内参基因Ct值),相对表达量=2-ΔΔCt。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组间样本均数差异比较用F检验,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空白组大鼠始终表现为反应灵敏,活动及饮食量正常,被毛浓密柔顺而有光泽,粪便呈棕褐色颗粒状。模型组大鼠多数在第5日即开始出现倦卧、被毛稀疏干枯;第10日后出现少食、怠动、消瘦,肛周污秽,部分动物出现脱肛,动作迟缓,甚至行动歪斜,同时毛发失去正常光泽而枯槁、疏散,而后出现畏寒,成群蜷缩或拱背,并逐渐出现体质量减轻,大便增多(垫料呈橘黄色)等脾虚症状。益气健脾组大鼠第6日出现轻度倦卧、被毛稀疏干枯;第13日后出现少食、怠动、消瘦,肛周污秽,少部分动物出现脱肛,动作迟缓,大便增多等;第16日后上述症状开始减轻或消失,表现为反应较为灵敏,活动及饮食量正常,被毛疏散但有光泽,粪便部分呈颗粒状。
4.2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血清和小肠神经肽Y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血清和小肠NPY含量均降低,其中以模型14、21 d降低明显 (P
4.3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血清和小肠VIP含量升高,其中模型21 d组升高明显(P
4.4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实验样品扩增曲线与融解曲线
通过融解曲线得知,扩增具有特异性。见图1、图2。
4.5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证大鼠小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 mRNA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7、14、21 d组大鼠小肠Mapk14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以模型21 d组最为显著(P
5 讨论
中医脏腑疾病的证候基础和治则治法研究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脾虚证在诸多疾病中广泛存在,故而研究脾虚证发生机制及益气健脾法的干预效应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紊乱,是一种全身性的病理状态,但均存在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淀粉酶活性下降及其化学消化能力低下,胃排空加速,小肠吸收功能下降。同时胃肠道内分泌及激素异常,餐后血清胃泌素明显降低,G细胞合成分泌功能减弱[6-7],提示脾虚证的发生机制复杂。中医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益气健脾中药(如四君子汤类方)能够显著改善脾虚诸症,其中四君子汤以脾虚胃弱为主治证候,是体现益气健脾法的代表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性甘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苦温,助君药人参燥湿健脾;茯苓甘淡健脾,渗湿利水;炙甘草味甘性微温,和中益气。四药相合,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亦能体现通过益气健脾以助脾之“运化”的功效[8-11]。
NPY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交感神经丛,肠神经丛中NPY可与肠黏膜下神经节中的周围性胆碱乙酰转移酶相结合,从而发挥刺激食欲、增强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其在胃肠道的作用是抑制性的,为肠道体液和电解质分泌的强抑制剂,能够抑制肠液和胰液的分泌,抑制胃肠运动[12]。VIP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既是胃肠道激素又是神经肽,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VIP可减慢胃排空,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抑制小肠环形括约肌收缩,降低十二指肠收缩频率,松弛结肠平滑肌,减弱结肠运动[13]。NPY/VIP在消化系统疾病及胃肠生理功能紊乱中起重要作用,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推测,可能是脾虚证发生的物质基础之一。
MAPK信号途径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内,是真核生物细胞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可将细胞表面信号刺激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与细胞增殖、存活、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13],其中Mapk14属于“应激诱导”的MAPK,激活的Mapk14能通过激活内源性通路,使下游c-myc表达增强,诱导bax转位,亦可增强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诱导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和细胞凋亡[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各组大鼠血清、小肠NPY含量降低,且以模型14 d、21 d组显著(P
参考文献:
[1] 宋红,郑小伟,王颖,等.加味黄芪建中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胃泌素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21-124.
[2] 周正,朱云祥,李强,等.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ERK、JNK 和p38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和缺血后处理中表达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5):2919-2922.
[3] Zhou Y, Wang Q, Mark Evers B, et al.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is mediated by p38 MAPK[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50(4):860-865.
[4] 陈茜,屠伟峰.氧化应激性肠上皮细胞损伤与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04-1005.
[5] 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2.
[6] 郑小伟,王颖,宋红.三种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及胃窦G细胞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338-340.
[7] 成映霞,程容,段永强,等.益气健脾中药对脾气虚大鼠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及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0):27-28.
[8] 宋文朗.四君子汤对脾虚证慢性胃炎患者胃动力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17(2):298-299.
[9] 温庆祥,古颖.四君子汤对脾虚患者免疫功能影响[J].北京中医, 2006,25(4):239-240.
[10] 王,高云芳,姚洋.不同剂量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小鼠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草药,2007,38(4):558-563.
[11] 张仲林,臧志和,钟玲,等.六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0,32(4):659-660.
[12] 魏辉,童峥,余志坚.脾虚与胃肠激素、运动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2):20-21.
[13] 刘晓玲,王汝俊,付铨盛.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粘膜 MEK/ERK mRNA 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5-6.
[14] Ketam S, John F, Brion N, et al. Inhibition of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creases LPS induce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in neutrophils by activating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J]. Surgery,2001,130(2):242-247.
篇3
一、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及高中音乐改革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音乐教学改革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等为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对高中音乐的重要性
1.高中音乐课作为单一的欣赏课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面临许多难题,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范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最大的课题。
3.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手段,滞后的教材,不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因素,使课堂教学陷入极大的困境。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评价制度的完善,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音乐审美”概念的学科性表现
(一)“音乐审美”概述
1.纵观我国数十载的教育实践,从最初的基本“德、智、体”三育发展到全面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明确美育的地位,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正在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美育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给音乐来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音乐教育是高校进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中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通过音乐教育在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音乐美育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通过中、外音乐的欣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音乐审美”对音乐学科性的强调
《新课标》开宗明义写道:“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没饭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里突出了审美的内涵――“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也即是音乐的审美,而不是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审美。以往的音乐教育忽视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过多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但是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拓宽音乐知识面。然而,重视“音乐审美”元素,不仅体现音乐有教化的本体性,也表明音乐最终有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工具性,“音乐审美”是音乐本体性和工具性的价值统一。
三、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
(一)音乐审美心理初研究
心理活动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也可以说是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个性的倾向规律。 对于音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将会给我们提供多视角的思维分析能力。任何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音乐心理调节下完成的,认识人的音乐心理活动过程,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差异以及音乐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常会有对同一作品有不同感受结论的现象,这是因为审美个体各持己见,才会引起争执而不知所终,使人困惑不以,终其原因皆由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差异所致。音乐审美心理构建由对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理解和音乐情感的培养四种心理机能组成。
(二)如何提高音乐审美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能够帮助和促进鉴赏者更好的体验。
篇4
【关键词】: 高中 美术鉴赏课 审美能力 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对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修养有着独特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当我们给学生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审美教育时,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已接近成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法。
一、 一、创设美的情境,在启发中实现审美需求
教育教学的改革,首先谈到的就是引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内容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创设美的情景中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的基本环节。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以对比引导想象,阐明美术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向学生阐明其重要性、社会意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联想引导学生想象,缩短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美术鉴赏课中把现实生活中的艺术拉到学生的面前,使课堂讲述变成生动的影像展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学生感到艺术不仅能够美化生活、美化环境,而且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因此,教师教学中的导课、引课尤为重要,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像能力得到提高,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通过对生活中艺术的观赏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
二、 二、充分把握作品中的“美”,教师做好引导者
在美术课中,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把美术作品的欣赏,结合作品创作特定的人文背景来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努力从美术作品中发掘其人文内涵,吸收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不要将注意仅仅停留在视觉上,而要善于从多个方位去调动自己的感知能力,如听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材料肌理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欣赏。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方法单一,作品分析一定避免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不同作品不同的“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三、 三、把握作者的审美意境,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完善学生人格
许多教师看来,美术鉴赏的评论应该是艺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实则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学生在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在以往的审美经验看来不“美”的作品无法理解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准,有时艺术也不一定是大众的也不一定要所有人都理解和接受。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教师应当将美学中艺术的不同观念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学生们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体验作品的内涵,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我们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充分地了解,然后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生活,审美境界。
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教学;审美素养;意义;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93-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今只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的,而既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其中,审美能力就是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作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却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美术教育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作为一种艺术教学,美术教学在中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教学可谓功不可没。首先,美术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艺术作品,品味大自然、生活的美,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其次,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在优美的线条、独特的构图和巧妙的配色上,更体现在作品背后的内涵上,美术课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最后,美术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升。
二、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措施
(一)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予以重视与肯定
美术是一种艺术,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美术教学不再只是一种艺术的教学,它在满足了让学生懂艺术、欣赏美的教学要求的同时,对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优质的美术教学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中职院校应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予以重视与肯定,对美术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多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充分教师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在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完善
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目前,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仍然以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中职院校应对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教师在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相应的进行作品展示,用视觉上的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进行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行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简介,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针对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来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达・芬奇以及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进行赏析,通过欣赏画中女子优雅的坐姿、微妙的微笑,体会那种端庄、稳重、神秘之美,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做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无形之中。
(三)对美术教学的方式进行改进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应与多媒体技术相联系。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者播放素材视频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新环境中提升审美情趣。此外,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让学生多画、多练,让学生在从模仿到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既体会到了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又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为了能够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中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丰富美术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以让他们能够尽快完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完善对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认识,自觉树立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导,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美术课上得到有效培养。
三、结语
总之,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中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加强美术教学,通过提高认识、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方法来加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雨恒,李森.从高中AP课程看美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2,(03).
[2]蔡秋琴.浅谈“90后”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以佛山市青少年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篇6
关键词:舞蹈创作;审美;探源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22-01
一、舞蹈审美的重要性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舞蹈家和舞蹈作品都不应也不可能独立于它所属的社会而存在。作为舞蹈学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舞蹈美学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及相对界定自己的研究范畴。无疑,舞蹈美学是把舞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舞蹈的产生、存在及变化的根源、形态,自然就是舞蹈美学的研究范畴。因为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美学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创造、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舞蹈创作中的审美过程
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它的审美创造过程。舞蹈创作者以审美眼光和心灵,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审美感受,发现并选择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美;进入形象思维的系列加工,从而熔铸出舞蹈艺术美的形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审美观的中体现,它浸透着舞蹈创作者与表演者的审美感情。如何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塑造出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舞蹈审美形象,是舞蹈家们孜孜以求的。舞蹈形象是舞蹈意象的物化形态,它决非是自然物象的简单反映或直接再现与翻版,自然形象是经过意象而转化为舞蹈形象的。所以,舞蹈的审美意象,实际上成为舞蹈艺术形象塑造的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即是舞蹈形象思维的核心部分。
三、舞蹈创作中审美的标准
(一)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是在真正切入到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之中,准确地把握并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变化的作品。舞蹈创作的价值领域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是在舞蹈与观赏者相互交流的形式中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者在创编过程中具有对作品的前理解意识,只有理解并把握了舞蹈作品的语境、传统、体制等潜隐因素才能真正从观赏者视角切入,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意识,震撼人心的舞蹈作品。任何作品都必须得到观赏者的承认,不被观赏者承认的审美实体,也就没有了审美价值。因此从观赏者视角切入,从观赏者的前理解出发,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创作才真正具有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强烈的音乐与节奏意识
一首好的舞蹈音乐能给舞蹈提供完整结构的基础。舞蹈结构可以以音乐的结构为依据,同时帮助舞蹈塑造和确定形象,丰富舞蹈内容,加强舞蹈感染力。因此,我们在舞蹈创作中如果没有强烈的音乐与节奏意识,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变化规律进行编排,那么就很难达到音乐所想要以渲染的效果。正确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在编舞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完美的舞蹈总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努力挖掘音乐的内涵,进行多端的节奏变换。从而感染人、震撼人。因此,牢牢把握住音乐的内在节奏,将节奏与旋律全方位的开拓,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效应。
(三)提炼舞蹈语汇,解放舞蹈手法,提高审美效应
舞蹈的语词、语汇就是舞蹈动作。对舞蹈编导来说要随时随地搜集这种舞蹈素材,并从中较准确地提炼出适合在舞蹈作品里表现的语汇,才能激起观众视觉神经的兴奋,最终达到艺术审美之目的。诚然,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舞台艺术门类之一的舞蹈艺术,也是离不开生活的。一个舞蹈创作者只有熟悉,认识了所要表现的生活,并且有了切身的感受以后,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群众在特定的生存状态下,所具有的特定的心灵状态,并做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准确,鲜明的舞蹈语汇,并且以不同的选材切入面鲜明地显示出其思想道德、情感、审美的倾向。从而使作品都有着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独特的审美动情力。
四、总结
舞蹈作品的审美效应,就是以审美实体激活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过程。作品的审美效应是我们与观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审美上一致,才能使感情相通,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从而显示舞蹈创作的盎然生机和社会价值。
篇7
关键词:顾恺之;形神论;传神论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91-01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的自觉直接反映为艺术的自觉,而艺术理论的独立形成又是艺术自觉的重要标志。顾恺之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绘画技巧经验中,从哲学和审美的角度提出了以“神”为中心的“传神论”,本文将“神”的哲学概念的转化和绘画技巧的经验总结两个方面分析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特点。
一、“神”从哲学概念转为审美范畴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源于中国哲学的形神论。“形神问题即身心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①形神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生问题。作为人的第一自然属性“形”“神”的概念在。魏晋时期的哲学的发展中,对“神”的概念的考察,可以从《周易》《老子》、《庄子》开始。
《周易》中出现的神:
穷神知化。 (《周易·系辞上传》)
《老子》中出现的神:
神得一以灵。(《老子·三十六章》)
老子称道为精神,称道的妙用为神。庄子发展了神的概念:
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庄子·天地》)
形与神的结合在庄子那里体现,并且他主张轻形重神。他期望的是精神是否能与“道”合一。为此他说:
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有宥》
到了汉代,形神问题的讨论就越来越多了。例如:
故以神为主者……神从而害。(《淮南子·原道训》)
汤用彤先生指出:“魏晋识鉴在神明”。②以“神”为主。而“神”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精神、生命了,而包括审美意义,能够体现魏晋时期人的人生境界并且成为人物画美的标准。
二、传神写照
从绘画理论来说,顾恺之提出“传神”的理论,即“传神写照”中所强调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神”。“由人伦鉴识转换后所追求的形相之美,亦即是在人伦鉴识中所追求的形相重的神,在技巧上把它表现出来。”③“绘画除了已往的宣教功用外,‘畅神’和‘怡情’作用已开始产生并得到较为普遍的实行和认同。”④“绘画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绘画不必是政治或者功利的附庸,而是审美为原则,以供人欣赏为目的。”⑤顾恺之特别强调绘画中眼睛的重要性。“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人物画的细节描写中他提出具体注意事项。《论画》云:
“写自颈以上,宁迟而不隽,不使远而有失。”
“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对人物画而言,对眼睛的重视在点睛上。如果在绘画时对眼睛的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神气与之俱变矣。”人物画细节描写中“点睛”的重要性是最容易“传神”的,是人物画“传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此外,顾恺之重点提到“凡画,人最难。”并且在《论画》中在有段专门针对摹写人物的话:
“人有长短……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这里,“形神论”从哲学的统一走转了艺术审美的统一,做到这一点是顾恺之。将“形神论”带入了绘画,带入了艺术审美。在绘画中如何做到传神。首先要“以形写神”。传神需要通过形来表达。“神”如果不通过“形”则无法传出。其次“实对传神”,对“形”的描绘是为得到“神”。 “形”是为了“传神”而生的,用了“形”这个手段后,要忘记“形”。最后,“悟对通神”。一方面要求艺术家与对象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通过对对象情感的把握在绘画创作中表达情感。“神”不仅仅是一般所说的精神生命,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人的觉醒在艺术作品体现、而艺术作品的内容,反应人的精神风貌,又给人以审美。人、艺术、审美达到了统一。
注释:
①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P159.
②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690.
③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94.
④陈绶祥著.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P7.
⑤陈传席著.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P7.
参考文献:
[1]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8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美学回归ぶ型挤掷嗪牛 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07)04-0097-03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把“审美”定为核心,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表述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知识传授,也不单纯是唱、奏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还多方面地提出了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举措和要求。目前,基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正在进行很多探索,但作为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却显得滞后,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美学回归进行探索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美学回归的重要性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师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并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单调、枯燥的理论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是对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于被接受的形式。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乐记・师乙篇》。元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声乐演唱专著,只有少量文章散见于各种音乐论著中,它们虽然不是专著却也言简意赅,点论出了声乐审美的精要。其后随着元代燕南芝庵《唱论》的出现,歌唱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有关声乐表演的论述也就愈加详细、系统化了。在这些声乐论著中,除声乐技巧的论述外,还涉及到歌唱艺术的审美准则、歌唱教学、声情关系、字腔关系、歌唱道德、歌曲体裁以及歌唱教学中演唱者的资质选向等诸多方面。由于任何艺术最本质的特征都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的创造性生产形态,也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充分体现。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心理和教育心理的有机结合,是声乐审美教育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强化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重视声乐审美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能使声乐教学步入更为完美健康的路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是音乐表演、发声技艺、音乐审美三个运动环节为一体,以相当灵活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课教学,扬长避短,殊途同归,达到提高教学素质的教学目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
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二、美学回归的引导
过去高师声乐教学对音乐审美的忽视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遗憾,因此,应加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使声乐教学审美品格早日回归。
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培养其民族声乐审美观。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承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难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如:声乐古曲《梅花三弄》,体现梅花傲雪凌霜,刚正不阿的气质;《阳关三叠》,体现唐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忧愁伤感;《满江红》,体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从这些民族声乐曲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思想、民俗习惯,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而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它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江淮大地的秀美、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缠绕绵延的乐句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美满生活理想的写照,是华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展现。普契尼曾评价:“这首歌象征着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情、中国的文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演唱时应具有婉转、细腻、含蓄的特点。我们应该让音乐回归到人文的旗帜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本身艺术化、审美化。
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还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作品中最强烈、深入、有感染力的地方,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通过挖掘词意,要让学生从“微风、月光、落花、枯树”等的意境中感受淡淡的愁绪以及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以引发出艺术的表现力和声乐演唱的创造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艺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创造。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让音乐教学步入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2004年5月,杨瑞敏理事长在全国高师声乐研讨会上发表了极为精彩的讲话,她说:“歌声是音乐中最美、最感动人的艺术,通过歌声与语言的结合,抒发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人的意志和愿望。歌曲是歌唱的载体,是文字与诗歌的结合,具有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语义性很强;同时,歌曲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音韵之美,是各音乐种类中最大众化,最具普及性和教育性,参与面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因而也最具有感染力,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优秀歌曲,借助歌曲的文字语言及声韵艺术形象,常常对青年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等的养成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审美中,要注意挖掘文化内涵。
三、美学回归的学科综合
教育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高师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学本身又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属交叉学科范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包括挖掘声乐文化内涵,声乐与各种公共学科的横向联系等。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因此,声乐教育要针对这一特点,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来进行教学,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综合,不单是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与音乐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的学习。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渠道与之进行联系。声乐与文学课程的联系,可以从歌词的角度,挖掘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美;声乐与曲式课程联系,可以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美;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联系,可以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美;声乐与和声课程联系,可以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美……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声乐学科特点横向与各门学科进行联系,才能培养一大批既有声乐演唱能力又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审美教育的合格基础音乐教师。
审美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面对以音乐审美为基础的声乐教学,须唤醒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意识,将其纳入音乐审美教育的轨道。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教育既是对声乐艺术审美属性的张扬,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声乐不论是歌曲本身,或者是唱与教,都是技能与审美并存。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审美的角度来丰富声乐教学艺术。
上述可见,高师声乐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总之,声乐审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新的活力。
On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Schools
Dong Bing
Abstract: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the guide of aesthetics return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return , the author holds this opinion that ,aesthetic ideology of vocal music must be waken up by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education .
篇9
一、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1.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乐相成,礼乐相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拓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美学著作《乐记》说:“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唱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大文豪托尔斯泰说:“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使更多的人体验和分享,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内内涵。”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教育在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和鉴赏音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整体感受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审美能力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具有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
(二)如何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1.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其兴趣和情感,学生才能够自主地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妙,从而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切实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这三种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乐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和情感鉴别的本领。教学中只要将技、情、趣熔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
2.将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思维加工,用语言和动作充分展示出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表达能力。重视音乐体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受审美倾向,审美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影响,他们对音乐常常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独特体验,但不能让感性的学生偏重于一些低俗音乐。着重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重视欣赏方法点拨,培养审美感受力。
3.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审美感受力。这是一种感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逐渐了解其本质和属性的审美能力。还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塑造。音乐知识是非常丰富和广阔的,老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有关中国民歌发展的音乐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民歌和现代民族音乐的关系,掌握欣赏民歌的方法等等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审美理解力。
二、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音乐教学工作者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
篇10
关键词:音乐 审美 教育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说过,人类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其中一把是开启音符。可见音乐在人们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习音乐不仅可以培养人们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增加人们文化素质,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音乐对人们的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情操性格等精神内在多方面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涨,教学效果不突出。特别是在通俗、流行歌曲等音乐成为大众传媒主要传播对象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及其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何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的有效条件,加强对高校学生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在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情感和思想表现、传达的有效途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通过运用节奏、旋律、音程和音符等等元素以一种特设的组合传达了人们情感变化、人生意境。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前提和核心。审美教学即是通过学习,掌握对音乐这一艺术内在美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实现自我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修养。然而现阶段高校的音乐教学,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艺术能力、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借助于二胡、长笛或者钢琴等西洋乐器等载体演奏出来,本生也是一种美的表现。审美教育是艺术类教育的宗旨和核心。审美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增强学生的艺术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有效的促进音乐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于音乐教学。审美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教学所带来的情感魅力,从音乐学习中切身所领略到美感和美妙,以至于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二、有效的音乐审美教学法
(一)兴趣法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的确,兴趣是基于人们的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认识该事物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对音乐的审美教育而言,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的培养学生对审美的兴趣爱好。比如说,教师可以引用大众传媒时下流行音乐,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歌曲入手,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分析音乐歌曲的意境,引诱学生领悟和感知音乐声中的情感美、音乐美,诱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但是。在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兴趣法教学是一个较漫长且成效偏低的教学方法,教师切忌心急、半途而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审美和感悟差异,切忌不要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于偏激的差别对待。
(二)情感法
音乐本生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音乐情感的体验学习。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情感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音乐情感为教学核心,运用丰富的情感表现,比如说丰富的面部表情、得体的肢体语言、生动饱满的教学用语等多方位的表现出音乐所内藏的情感意境。有序地遵循审美的心理过程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音乐本身产生的整体感知,在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内心所领悟体验到的音乐画面,从而使抽象的音乐艺术形转变成形象具体的音乐情感。因此,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想象、联想、感知、理解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情感等多方面的音乐素质。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训练,并对学生的音乐情感进行一对一的专项分析,具体针对性的提出学生在音乐情感中的不足和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丰富的音乐情感经验和宝贵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培养和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深厚的师生友情。
(三)多通道感知法
音乐感知心里和音乐教学研究表明,在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中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和领悟,感知通道越多、感官途径越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越能深刻、精确。音乐教学大纲也表明,音乐审美教学是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方法及其简单的交流沟通是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审美品位。因此,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还要全方位、多通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和把握音乐特有的美感和艺术性。特别是在大众传媒的今天,多媒体、音乐设备等现代化电子产品已经成为高校教必备的教学设备,教师应当运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音乐器具。比如说,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幻灯片、插图、录像等来营造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从感官上感受音乐的视觉美。还可以组织学生观赏一场音乐会,音乐舞厅里的特有的灯光色彩,音乐大师的高雅气息及其音乐展厅里的艺术氛围等,就如清泉汩汩地流入学生心田,打开学生对音乐美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音乐等艺术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致力于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宗旨,培养尖端的音乐人才。另外,还应当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气质,更好的投身于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禇晓冬.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王小飞,金岳祥.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陈宏超.赋予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的真正内涵——音乐教育应借助审美形态实施美育[J].成人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