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计划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计划

篇1

一、出版学会刊物二期(半年刊),刊名《*体育科技》,此刊物是*唯一提供广大教练员、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进行体育学术交流的园地,此刊从1983年创刊以来,已发刊七十九期,深受广大作者和读者欢迎。

二、今年二月,学会聘请了国家体育总局著名心理学专家丁雪琴教授来疆为我区广大教练员、高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运动心理学讲座,听课人数近300人;丁雪琴教授还亲自下到我区优秀运动队进行心理咨询,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热烈欢迎。

三、*年9月,学会经请示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同意,再次邀请到了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学专家冯连世博士、运动营养学专家冯美云教授、运动心理学专家丁雪琴教授、运动创伤学专家,成都体育医院院长张世明教授。由总局科教司蒋志学司长率领,总局科教司科技处处长陈恩堂陪同等一行6人,以“*年*区体育科技西部行”的形式,在我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科技讲座,近三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

本学会为了我区广大体育工作者补充新的体育科学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又克服我区地处边远,各种信息相对闭塞的困难,以请进来的方式,确实能为我区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援助;学会从*9年起已三次成功举办了“*区体育科技西部行”讲习班,受到广大教练员、体育教师、业务干部的青睐,他们一致要求今后经常举办类似的讲习班。今后,我们将视我区的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我区体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接受最新的理论指导。

四、今年11月1日,学会领导出席了全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计划纲要》动员会,并在学会班子中传达学习了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及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在自治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将择期在学会理事及会员大会上进行学习研讨,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

*年活动计划

一、继续办好学会刊物《*体育科技》。联合部分高等院校组织稿源,力争逐步增加《*体育科技》的年出版期和发行量。

二、召开学会年会和常务理事会。

篇2

21世纪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室内课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希望能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全面变革,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学;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

当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让课程和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用网络技术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试听感官的需求,以此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大学体育教学,谈谈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相结合特性和运用方法。

1.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相比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教学具有资源丰富性和空间开放性以及时间拓展性等特点,它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

1.1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人,相对来说比其他年龄段,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要强一些,所以现阶段网民结构中占据着一定分量。原因就是网络的虚拟化能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探秘欲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正是由于网络的新奇、有趣、操作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就会吸引并被他们所接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诞生,对广大学生和老师来说,是能为网上体育教学方式打好坚实基础的。

1.2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有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知识和多种学习形式,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使大学生对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育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查找学习资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把有关体育的文字、图片和动画视频等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后期效果是,让学生不会在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并且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能够自主学习。

1.3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只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也不会进行一一指导,这会让学生在固定学习模式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不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网络技术课程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时可以自由分配时间,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内学习,并且不会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学生有能接入网络的电脑,就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1.4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运用在体育教学中。网络的虚拟性和资源存储量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E-MAIL、网上留言簿、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室以及社交软件等,这增加了老师和同学间的互动频率。还能向网上的权威专家讨教学习方法,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发表在网络论坛上,实现资源共享。这种互动模式既增加了师生关系,也能结交到有志之者。

2.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体育教师应该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这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处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档案、出勤管理、数据库等。

2.1运用网络技术制出效果独特的体育课软件。

运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制作出效果独特的课堂软件。比如,在上跳远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课,可是台下的学生却想象不到跳远的运动过程,如何做出这个动作。这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跳远的运动过程运用电脑平台表现出来即可,让学生能深刻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找出跳远的VCD片或录像带并用电脑里操作系统中的视频捕捉卡分解跳远的技术动作;第二,用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平台把这些录像片段配上教师的讲解制成软件并收入到电脑中以便后期使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把该软件放到电脑里,随时可以使用软件中的画面或图片。这样做的优势就是代替录像片或VCD片中在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体育教师引用的视频、图片拷贝下来,方便在实际学习中纠正自己容易出错的技术动作。

2.2运用电脑系统软件制作教案资料。

教案资料可以运用电脑中的办公软件来制作,比如,汉字处理系统中的WORD、WPS软件等,具体就是把所需教程和教学计划导入到系统中去。运用电脑系统中自带的画笔工具或制图软件对教学挂图、插图等图片进行后期修改,然后把资料保存到电脑里。

2.3运用FOXBASE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

体育活动中教师在统计学生是否出勤、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席课间操等方面的问题时,只需利用电脑软件——FOXBASE数据库,把学生的实际成绩输入进去并建立起班级信息。在期末评价时,教师直接把软件的统计数据用打印机打出来就行。结语

总之,网络技术课程化是改革大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关键,多媒体网络技术是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手段,多媒体网络技术合理地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并加以运用。把外界学习不到的知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这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学习并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以此看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运用它,对未来的体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

作者:许进 张姗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方红,谢钢.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林丽.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之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 优化 利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越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关注自身的健康。人、体育、自然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链”,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地对立。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制约人成长的因素是智力、教育和环境。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同样受制于这三个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存在和发展。在这三个因素中,智力因素和教育因素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环境因素历来被长期忽视。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教学环境作为一处特殊的育人环境,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设计的,是各种有形“硬环境”和无形“软环境”的综合。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环境因素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注意。可以认为,在智力、教育因素作用一定的情况下,由多种环境因素构成的体育教学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创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不仅能有效地解决许多困扰教学实际的疑难问题,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明显地促进高校体育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组成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存环境,是作为按照发展人的身心教育要求组织的体育教育的活动空间领域,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环境因素,包括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设备器械的设置与分布,各种适宜身体练习的自然环境等;第二个层面是人文环境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它受到学校教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也对它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将强烈刺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学过程。群众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的实施也将优化体育教学的氛围和环境。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物质、心理等多种因素,具有自身特定的环境区域(体育教学区域),特定的环境主体(师生)和特定的环境内涵(规律性、可控性、纯化性和教育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

2.1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

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其中,教学场所与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它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视野开阔且采光充足,四周颜色适宜以及低噪音的背景,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锻炼,而且要富有吸引力,使学生有练习与锻炼的欲望。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各种信息相互传递、接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输出源和接收源,教学活动所传递的信息构成了学校信息的主渠道。由于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场所,除教学信息构成主要信息以外,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来自各方的社会信息,如通过传媒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深刻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2.2 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包括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人际关系。从校风和班风的心理机制上看,它们都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种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它包括两种类型――支持型和防御型。前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产生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等积极的情感状态,它能极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后者表现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起着绝对的权威作用,形成“家长制式”的教学气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受到教师的严厉管制,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同学之间不和谐,学生产生不满、焦虑等消极的情感状态,极大地阻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进行,教学效果一落千丈。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受个人特点所支配和调节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的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的好坏将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3.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及科学利用

3.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体育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的依托。各种环境因素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参与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要求不低于其他一般教学活动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良好的教学条件对保证好的教学效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活动,就犹如空气、阳光与一切生物的生命运动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学环境只处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但它对体育环境主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却是深刻有力的。

3.2加强场馆建设,优化硬环境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即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环境条件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强硬件的投入,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场地、器材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适应教学的需要。

3.3 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用于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体育这一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多媒体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化软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体现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它与校风、学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虽然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有着自发性和潜在性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为此,应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3.5 优化体育社会心理软环境

学校体育社会心理环境是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它与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系统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尽管与体育物质环境相比,体育社会心理环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但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在日常的体育教育中,体育社会心理环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体育教学:信息环境、人际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组织环境。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教学环境已作为一项评价体系成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扬. 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

[3] 徐军. 优化教学环境,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在常规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纪律的养成,很多科学教师觉得自己是副科教师,每周只见同一班级的同学两次,而忽略了纪律的重要性,常规课中平均每节课3次停下来整顿纪律,对于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不利因素。科学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减少为纪律而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多进行反思与优化,没有一节公开课是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每一节公开课都融入了科学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对于常规课教师应该有“这一份心血付出是值得的”的觉悟,花心思的去研究每一节课,而不是为了开公开课而研究。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足,用流畅的引导、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减少为纪律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让沉默的孩子大胆,全靠老师的引导。注重内向孩子的自信心。的确,如何公平的分摊课堂资源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积极举手一般就是几种情况:第一种没有认真听讲的,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到的。第二种的确经过思考没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第三种胆子小的内向的。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提问

(1)时代不同了,教师不应该低估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些老师会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而过分的低估了孩子,其实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家长也注重了孩子的早起教育,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有其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科学的成果在当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大人眼中认知水平并不高的1-3年纪小学生来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一类的应用性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说说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类分析性问题等,他们不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并且回答的,而且有时候小学生思维广会给出一些棒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所以可以在课程中多加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注重问题的铺垫和提问的方式他们的确可以做到,而不是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充斥着整个教育课堂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2)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老师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解为“孩子们跳一跳很够拿到的苹果”,那同样是拿到的苹果,让孩子们用梯子拿到水果行不行?用树枝加上跳一跳拿到水果行不行?“最近发展区”既然被称为一个“区”那说明也是一个范围,那在这个范围中,必定有其上限和下限。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加入一些靠近最近发展区上限的任务,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上限的问题,给予孩子挑战,让孩子同样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同样开动一次脑筋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三、提升学生叫答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无效的学生齐答,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用多样的手段来代替教师提问,有些教师将学生齐答的过程转变为是齐声念黑板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在《花的结构》一课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花有哪些结构组成呢?(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学生:(齐答)花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上述案例即为念黑板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动脑筋复习回忆教学重点。也可以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这个教学片段,如教师:今天最后的时间呢,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画,美丽的花,要求:只需要画一朵花,不需要上色,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画中表现出花的结构,时间2分钟,开始。

学生:画花

教师:停!老师发现啊,有的小组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残缺,想想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看看你们画笔下的画健康吗?完整吗?学生:变看黑板边画花,小组内讨论画的花是否完整,在讨论的过程复习知识。

(2)可以通过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代替惩罚式的提问。1-3年级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多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科学课和别的课不同,是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被动需要转化为其主动需求从而进行教学,而科学课,学生学习的本质需求就是人类想要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潜在的求知需求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教师不用寻求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途径,只需要寻求如何扩大孩子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的方法,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差异带来的便利,加以合适的教态,以带有挑战性的提问取代惩罚式的提问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当放下课堂节奏,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在访谈中得知教师更愿意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于几点考虑,第一点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可能导致课堂流畅度下降,课堂教学卡壳。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请主动举手的学生。

四、结论

总之,本人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为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09.15

篇5

【关键词】晶体学;材料化学;课程模块

现代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各种材料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按照基本粒子排列的有序程度,固态物质可以分为晶态、非晶态和准晶态。鉴于大多数材料只存在于晶态之中且晶态材料具有特殊的规则性,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中,通过晶态获得微观立体结构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渠道。因此,晶体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1-2]。在材料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对于材料结构的认识尤为重要[3]。本文结合本科教学实践,分析了《材料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晶体学为主线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1 《材料化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材料化学》是材料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涵盖了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从所涉及的材料来看,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等。这就要求《材料化学》授课教师的知识面广,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能体现不同材料各自的特点,还要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

其次,不同于《无机化学》等课程,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和课程,《材料化学》不具备经典、权威教材。目前,各大出版社的《材料化学》教材内容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差别较大。此外,新材料的开发、传统材料的升级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材料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日新月异。如何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材料化学》课程中,做到知识与时俱进,是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以晶体学为主线的《材料化学》课程教学

2.1 课程内容模块化

按照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材料化学课程选用李奇教授编写的《材料化学》作为教材。根据对本课程的理解,以晶体学基本原理为主线,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分为背景模块、晶体学原理模块、金属材料模块、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高分子材料模块和学科前景模块。

2.2 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背景模块主要介绍材料化学课程在材料科学中的地位、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如摔不碎的纳米陶瓷刀,“敲不碎、砸不烂”的“玻璃之王”――金属玻璃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晶体学原理模块中以晶体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为教学重点,结合宏观实例解释微观的概念和原理。鉴于晶体学原理模块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与模型(主要是球棍模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比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从晶体与非晶体的异同入手引出晶体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从晶棱、晶面和晶胞三个层次分析晶体的特点,结合X射线衍射完整讲解晶体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晶体学理论框架。

在学习晶体学知识的基础上,金属材料模块、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和高分子材料模块分别从三大类材料各自的结构出发结合制备方法引出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在金属材料模块的教学中,结合前期《无机化学》中有关金属晶体的知识,引出“等径圆球密堆积”的模型,从而分析金属单质一维、二维和三维密堆积的基本形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二维密堆积中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产生,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乒乓球(代表金属单质原子),请学生动手排出密堆积的形式。另外,准备已组合好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二维密堆积,查找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位置。通过二维密堆积的详细讲解和学生的动手组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堆积,为后续金属单质的三维密堆积和合金结构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金属材料中除了金属晶体之外,还涉及到准晶这一特殊的结构。与晶体的长程有序不同,准晶具有长程准周期性平移序和非晶体学旋转对称性。这部分的教学中着重强调准晶与晶体在结构上的不同,并由此引出其制备和性能的特殊性。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模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比较离子晶体与金属晶体的结构区别入手,结合球棍模型的组装,使学生掌握离子晶体结构的解析方法。着重强调离子晶体结构分析中以往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例如氯化铯(CsCl)晶体的解析,学生在根据晶体结构示意图(图1)进行分析时往往得出其为体心立方结构,但实际上CsCl晶体应该是简单立方结构。该错误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并未掌握离子晶体结构分析要点。在离子晶体的结构解析中,应首先分析负离子(或正离子)的排列方式,然后查找正离子(或负离子)的位置及其占据的空隙类型,最后分析正负离子的配位数以及每个晶胞中所含正负离子个数。只有按照这样的分析方式才能正确得出晶体结构。在学生熟悉无机材料典型的晶体结构后,引出无机材料的经典制备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间的差异,由此得出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在晶态无机材料的教学中,穿插近代科研中比较热门的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和分子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的特殊结构及由此衍生出的特殊性质和应用。例如,分子筛材料特殊的孔道结构使其具有择形催化性能并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图1 氯化铯(CsCl)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另一方面,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还涉及到非晶态材料。教学过程中通过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引出非晶态材料(如玻璃等)的结构特点,注重新兴非晶态材料(如金属玻璃)的合成及性能。

在高分子材料模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高分子与小分子在结构上的差异,引出高分子的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和取向态。结合偏光显微镜对球晶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晶态高分子与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等的区别。通过高分子材料的晶态没有小分子完善,而其非晶态的有序性却高于非晶态小分子,引出高分子材料具有小分子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和应用。

在前景展望模块,主要从化学的角度针对材料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特殊魅力。结合材料化学的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今后发展趋势的认识,为学生成为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以晶体学为主线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串联在一起。采用比较式教学、多媒体和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材料结构、制备、性能和应用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米晓云,张希艳,柏朝晖,等.科研对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2-114.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与标准的示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学生在积极的身体练习中,伴之以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自我身体之目的。但是多年以来体育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安排学生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练习是被动的、机械的,使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从事教学的教师也感到力不从心,讲解不能被学生理解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引入,恰恰可以满足体育教学中较强的示范性、教学方式的形象化及内容的丰富性等要求。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也就是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带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练习效果非常好,可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它激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易如反掌。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课件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的剖析难点,化难为易,加快了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4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克服了教师自身缺陷

教师的个人喜好、特长、性别、年龄等因素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更好的、更全面地进行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会从全面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角度出发,而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制作课件的过程也加深了教师对各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讲解技术要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

5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

学习健康教育知识以往的经验是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的内容少,知识面窄,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后,把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用Flas的形式,有趣地展现出来,学生们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大容量的介绍更多的知识,更系统的用图表形式表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益。

6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常识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技能;第一候答时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讲解知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应答中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找出答案。同时,学生应答的正确与否也能及时告知教师学生理解的程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剖析当前课堂提问的不足,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这样的研究缺乏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对课堂提问的定量研究能还原教师提问的真实场景。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全息记录,结合对教师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学生应答方式,教师提问技巧等数据的统计,更能有理有据地对课堂提问进行细致分析。笔者以录像形式记录了一节区级公开课“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本节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量化分析的研究过程,期望从_个全新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及课堂提问。

2 研究过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可观察的反应的信号刺激,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提示。如①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②如何合理利用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

一次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要经历教师发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师发问和学生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一候答时间,即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应答与教师理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二候答时间,即教师衡量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并等待学生补充的时间(如图1所示)。

课堂问题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诸多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法是根据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将课堂问题分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各举例如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先以录像形式全息记录教学过程,再采取数据分析的量化方法。对课堂提问的分析主要借助如下数据:各教学环节的提问频次;每次提问平均占时;教师各提问类型的频次及百分比;提问技能类别的频次及百分比等。

提问数量的统计能显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情况,提问频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干预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数量过少,一节课只有那么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但一节课也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过多过滥也不等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不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连环提问,把学生带进教师预设的思考过程,少了让学生自主发挥的意义。因此,提问数量必须适量、恰当,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不多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且由易至难,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提问类型的统计能展示教师的提问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能让多种类型提问相辅相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类型的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虽然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归纳演绎,但教师在呈现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形式。首先,不能大部分都是识记性内容的重复询问,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其次,其他类型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不同作用,如应用性问题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立足全局、分析局部,特别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教师的提问技能表现在提问对象、理答方式及第一等候时间上。研究发现,候答时间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等。

2.3 研究案例选择

研究课题为“一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上教版第四章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即新课引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设计、课堂小结。其中一氧化碳性质及实验装置的探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上面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以上各环节均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或其它学生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物理性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诸多问题,教学过程及主要问题见表2。

2.4 研究分析过程

研究步骤:步骤一,对本节课进行全息教学记录;步骤二,统计各教学环节用时及提问频次;步骤三,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步骤四,关注教师的提问技能,如理答方式、第一候答时间等的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统计与分析

表3是教师各教学环节用时、提问数量及每个问题平均占时的数据统计。

由表3分析可见,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正在被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中,教师在40分53秒的教学时间里共提问了107次,平均每分钟2.6个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高密度的提问达到各种教学目的,如复习旧知、分析资料、讲授新知、教学过渡、获得教学反馈等。教师的提问主导着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师生的提问、回答互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学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是否真有那么多思考时间,还是机械接受教师泛滥的问题,是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篇8

1 做在课堂之前,备课与预习

课堂开始之前,教与学每一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并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1 优化教学目标,明确预习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所应当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究竟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冗杂或者缺失的情况,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重点在哪里,不了解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走到那里算那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吃透课程标准,了解好教学大方向才能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其次,认真的分析教材,教师要了解课程编写专家的意图,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次,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数量与质量,要使得学生既方便把握又不遗漏重点。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所谓有效的预习,就是不仅仅要求学生把课堂内容提前看一下, 而是要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检查讲评,及时处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2 优化课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全程保持较为旺盛的学习兴趣,唤醒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对教学设计并不重视,或者出现了一定的理解偏差,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缺少互动、教学手段单一、机械练习过多的现象。一个优秀的课堂设计应该象一首优美的音乐 一样,应该有轻重缓急,应该有起承转合,应该有它特有的节奏感,应该讲练结合,手脑并用,应该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与穿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体现学生能否在知识、能力、情感、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把握课堂节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展现在课堂之中,内容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的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本教学内容往往是多而全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教学安排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恰当地拓展课外知识,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考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优化教学内容:(1)抓重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读教材,概括出各部分的关键之处,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其进行集中讨论与理解,设计重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在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要再进一步体现重点。(2)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些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在面对这种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一些铺垫、简化工作,提醒学生难以理解是正常现象,不要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循序渐进,化繁为简,对有些实在难懂的地方,实行分层要求,允许部分学生适可而止,并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难点的习题,以保证课堂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3)合理整编、增减教学内容。课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适用面广而针对性不强,根据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大胆整编处理教材,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的条例性与系统性,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

2.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往往时间很短便打断了学生的思路,甚至有些学生尚未明白讨论的内容或者还没有轮到开口的机会,这就使整个讨论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并未从中受益。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一个方面,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学善思,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更多更有效地的手段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利用辩论、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与竞争意识;利用表演、模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打破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3 了解在课堂之后,小结与反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后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很多时候,很多教师会认为反馈就是作业加考试。但这并不全面,课堂小结,课后讨论,课外活动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反馈手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出课堂。

3.1 课堂小结

许多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往往匆匆结束,尽管前面的设计很精彩,但是结尾的小瑕疵使得一堂课精彩有余,回味不足。比如有的老师会随便找一两个同学讲一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会使小结成为机械性的重复,并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留一两个趣味问题,推荐一两篇相关的拓展性文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从而也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进一步有效延伸。

3.2 课外活动

篇9

【关键词】 学生的主体意识 ; 优化课堂教学 ; 创新精神 ; 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是希望教师充分认识到要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也明确指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拓宽其学习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 摆正教和学的关系,使学生乐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则用力地用浆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的不是让学生怎样配合自己的“教”,而是以自己的“教”去主动“配合、调控”学生的学。要想提高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解就要少而精,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想、去写。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研讨读书心得,教学应体现“自学――交往――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初读感知――再读研讨――精读释疑――品读悟情――推读拓展”的五步研读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由读、默读、诵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推想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感受快乐,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与地位。学生发挥了主体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有智慧、才能的充分施展。

2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一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因些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规律,制定一个系统的、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让学法指导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如学习同类课文或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习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一段时,师生可以归纳出“读课文――抓重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的五步学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学法,自学“夏天”、“秋天”、“冬天”三段。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就会逐步体验到文章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明确提出:“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借了箭还了没有”等问题。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段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4 吃透教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备课中下大功夫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目标要明确,但不要过细,目标要实但不要过死。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形成这样的教学氛围,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解放学生的思想,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备课中我就发现文章对于花的描写各有不同,学生也一定会各有所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花,说说喜欢的理由,再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语句。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上朗读;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兴致勃勃地和同伴进行交流,有滋有味地朗读着。在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喜欢的花,朗读起来特别有感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在执教《将相和》一文时,我面带笑容地用很短的时间授完课文内容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组织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再现课文内容。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各自在自己喜欢的小组里尽展其能,有的小组开展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活动,有的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还画起了连环画,把三个故事的情节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极为高涨。同时,这种自由组合、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5 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应当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教师应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性,推陈出新而不是人之亦云,使学生敢于、乐于标新立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发散思维点,注意抓住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水?《田忌骞马》这篇课文中的齐威王为什么会输?《草船借箭》一课中,曹操真的很笨吗?等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我就这样鼓励学生:“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今天的小博士就是谁。”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我也参与到一个小组中。其中一个优等生说:“我可以把石头换成沙子。”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启发他们能否换成不用人来装卸的东西呢?一个中等生说:“如果把石头换成羊,这样就只需把羊赶上去就可以了。”我也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说:“我觉得把石头换成人比羊更容易指挥。”我高兴地说:“你真聪明!今天的小博士就是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为各类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从而确保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6 跳出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它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在教学《蝙蝠雷达》一课时,在学生弄懂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之后我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培养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从科技书中了解人类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的发明创造,并用课文中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这些发明,这样突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多角度求知。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在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施《新课程课标》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初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个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

三、教学目标

(一)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解说,中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2、田径运动简介与规则介绍

3、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的价值

4、常用运动负荷的测量与方法运用

(二)运动技能

1、队列与体操:原地队列,行进间队列,第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徒手体操。

2、快速跑技能:各种跑的练习,不同距离的快速跑,接力、追逐跑游戏等,建立正确跑姿;

3、耐久跑技能:正确的呼吸方法,不同距离的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800米至1000米跑;发展耐力速度;

4、发展跳跃能力与跳高技术:建立正确的纵向跳跃概念;各种发展弹跳的练习,助跑纵跳摸高;跨越式或其它过杆技术的介绍和练习;

5、球类

(三)发展体能

1、发展速度素质:结合快速跑技能,运用各种跑的形式进行;

2、发展耐力素质:结合耐力跑技能,运用不同距离的耐力跑练习,跳绳等;

3、发展跳跃素质:结合跳高技术,运用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

4、力量素质:持重物的健身练习;

四、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开展民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评价制度。

6、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1、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3、坚持班级体育锻炼,广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坚持自觉经常锻炼身体。

(三)课间操:间操是学校的窗口工作,它能展示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与体育组相关人员一起督促广播操。

(四)开展探究索性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去探索、去发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健康的思想观念、领悟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发现、学习、练习、小组合作交流等。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动作概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附:教学进度

第一周至第四周:第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

第五周:田径——快速跑

第六周:田径——蹲踞式起跑

第七周:田径——跨越式跳高

第八周:足球——熟悉球性练习

第九周:足球——简单的踢停球

第十周:足球教学比赛

十一周:篮球——胸前传接球

十二周:篮球——原地及行进间运球

十三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

十四周:篮球:教学比赛

十五周:体操——技巧

十六周:体操——单杠

十七周:田径——中长跑

十八周:期末考核项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