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采购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中采购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始于2004年9月,次年,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开始实行。目前,对人民银行基层行集中采购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基层行集中采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从现有的结论或建议看,大部分是零散和非系统性的。本文对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业务形成的风险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基层行进一步加强集中采购业务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分析发现,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存在着明显不同于省级以上分支机构的特征,对应基层行采购机制设计应有所不同。
二、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业务发现的风险隐患主要包括
(一)集中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人民银行存在未结合业务实际制定本级集中采购工作实施细则的问题,在集中采购管理和实施中执行上级行有关制度,导致集中采购实施部门职责不清晰,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内部控制运行机制还存在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基层人民银行人员紧张,一人身兼多岗的问题更为严重,具体管理和实施采购的人员既不固定且不专业,管、采分离的要求不能很好落实。
(三)部分集中采购业务不规范
部分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业务存在资料不完整;合同资料要素不全、会议记录不规范,集中采购评审人员库人员构成不合规等问题。
(四)内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级支行由于人员紧缺的原因,没有专门的纪委、内审部门,对采购过程、采购效率、采购程序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三、对以上风险隐患按照制度风险、廉政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分类
分析风险隐患产生的原因:
(一)制度风险
此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基层人民银行未能根据本行实际制定集中采购实施细则。由于基层行会计财务部门人员紧张、且零时聘用人员较多,熟悉集中采购相关制度的人员较少,因此在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中多是参照使用上级行制定的一些制度办法,大部分基层行未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导致集中采购相关工作程序不规范、部门职责不清晰。
(二)廉政风险
此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管、采分离的原则未能有效落实。此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基层人民银行员工数量少、机构职能多,每个员工基本上都身兼多岗。集中采购工作投入人力不够,采购部门和实施部门往往重复,容易造成采购过程由个别部门或人员“一手清”现象,有产生廉政风险隐患的可能性。
(三)操作风险
此方面的风险主要为集中采购业务规范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岗位人员对制度规定学习不够、对集中采购业务流程不熟悉,导致控制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集中采购工作不规范。
(四)法律风险
此方面的风险主要为采购合同审核方面的问题。此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人民银行缺乏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对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审核把关不够严格,一旦发生违约行为,会给单位造成合同纠纷从而引发法律风险。
四、针对各风险的预防建议
(一)针对制度风险的预防建议
基层人民银行要参照上级行相关制度和办法,及时修订完善本级的集中采购管理实施细则,并将相应的制度文件报上级行备案。
(二)针对廉政风险的预防建议
基层人民银行要高度重视集中采购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明确采购相关部门职责,合理设置采购岗位,明确岗位分工,严格采购流程,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坚决杜绝“一手清”的情况。
(三)针对操作风险的预防建议
基层人民银行要高度重视集中采购管理工作,积极通过集中培训、跟班学习等措施,切实加强采购相关业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引导工作人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
(四)针对法律风险的预防建议
要切实发挥法律事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相关法律文书的审核,对不具备自身法律审核能力的项目,可聘请外部专业的律师对相关法律文书进行审核,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五、对今后基层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应针对目前的人员现状,每年举办几期集中采购相关知识的培训班,同时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行跟班学习,以提高基层行集中采购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积极总结目前集中采购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集中采购相关制度,制作切实可行的采购操作文书,确定适合基层行操作的采购业务流程,不断规范集中采购业务。
篇2
一、实施集中采购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规范了采购行为。实施集中采购以后,对采购计划的提出、采购活动的组织、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验收、资金结算、年度评估、信息统计、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操作细则,使大额采购管理行为有规可依,有效促进了大额采购行为的规范化。
(二)提高了采购质量。一是实施集中采购后,其采购程序更加严密,要对供货商进行评估,从众多的供货商中选择,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二是实施集中采购后,批量采购的金额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采购价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施集中采购后,办理采购的人员相对固定,其经验也更为丰富,会提高采购质量。如湘西中支对全辖的车辆保险服务实行集中采购,由中支与保险公司统一签订合同,获得了保险公司的保费优惠,大大降低了保险费用支出,节约10多万元,同时,后续服务质量也明显提升。
(三)提升了管理水平。集中采购的实施过程中,其采购行为由制度来规范,实现了采购管理的制度化。同时,通过建立集中采购档案,对采购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既确保了采购资料的完整,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采购行为。
(四)完善了财务监督。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下,“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以“公开、公平、公正、效益”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采购行为,即强化了内部制约,又强化了外部监督,增强了透明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对费用支出行为的监督,从源头预防和惩治腐败。
二、存在的不足
(一)采购计划缺乏操作性。根据有关规定,“年末,采购单位的各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的采购需求,报本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由于费用预算分配在每年4、5月左右进行,采购计划编制的时间在前,部分项目可能由于没有相应的项目资金无法落实;另一方面,部分采购项目是根据上级行布置的业务工作要求提出的,在年初难以预测,因此,使得集中采购计划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可操作性差。。
(二)采购方式缺乏多样性。目前,集中采购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但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基层行由于受采购规模、供货商等客观条件限制,采购方式趋于单一性,不利于提高集中采购效率。如湘西中支2006年以来,共组织集中采购50多次,采购金额800多万元,其中询价方式占到80%。
(三)日常采购缺乏集中性。《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集中采购的范围,但规定比较笼统,难以囊括应该进行集中采购的所有事项,大量日常采购活动游离于集中采购管理的范围之外。从实际情况看,基层人民银行低值易耗品类的采购不仅频繁而且累计量比较大,但由于集中采购在项目、规模、程序等条件的制约,只能采取分散或就地采购的方式,难以实行集中采购管理。
(三)采购人员缺乏专业性。一是人员不稳定。采购委员会由会计、科技、后勤服务、内审、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组织,其成员均为兼职,并且变动比较多。二是专业知识欠缺。集中采购工作是一项涉及管理、法律、商业、工程技术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但由于缺少培训,采购人员对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三、完善集中采购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提高集中采购计划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对现行制度进行修订,将编制采购计划的时间适当推后,使其和费用预算分配的时间相配套,采购计划和项目资金安排相配套,提高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工作需要,认真编制项目需求计划,提高集中采购的预见性,降低集中采购的随意性,提高采购活动质量。
(二)积极探索,提高集中采购工作效果。一是拓展集中采购的范围。对一些日常采购频繁的物品,通过合理筐算,减少采购次数,把这些物品逐步纳入集中采购的范围;对于一些额小量大的物品采购,可试行一次性集中采购,这样不仅能形成规模效益,也利于节约人力和组织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二是探索多样化的采购方式。根据采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实现质高价优的采购目标,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3
(一)优势分析部门集中采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组织开展部门集中采购,可以把原本分散在各单位的采购需求整合在一起,发挥规模优势,享受较高商业折扣;可以减少采购次数,节约采购行政开支;有利于集中监督管理,减少监督和管理成本。二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目标。通过部门集中采购,可以凭借着部门或系统内部采购活动的集约化、规模化特点,更加高效地落实政府采购扶持本国产品、民族幼稚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政策目标。三是有利于贯彻执行资产配置标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本部门或系统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通常具有专业性较强、资产价值较高特点。针对这些采购项目实施部门集中采购,有利于统一控制配置标准,规范财政资金的物化过程;有利于促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二)劣势分析部门集中采购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采购流程过长,采购时效性降低,零星、地域性及紧急采购状况难以适应。对于实施部门集中采购的部门或系统,其各级预算单位需将具体采购需求逐级上报,这势必对预算层级多的部门或系统造成采购流程过长进而降低采购效率。二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或将出现实际配置项目与使用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情况。三是部门或系统内部实施部门集中采购模式,需要对各预算单位原有的采购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各预算单位的积极性。当然,上述部门集中采购的优劣势并不是绝对的,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采购人员的采购水平。
二、交通运输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实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一)部门集中采购实践交通运输部下属有三大系统———海事、救捞和长航。自交通运输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以来,这三大系统根据各系统特点积极探索对专业资产和服务的集中采购模式,组织开展集中采购活动。截至目前,这三大系统均已构建了各自专业资产和服务集中采购框架体系,但在交通运输部层级尚未开展部门集中采购活动。下面,对这三大系统集中采购实践作介绍。1.海事系统。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划分,海事管理机构分为两类,即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简称“部局”)垂直管理的直属海事机构和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管理的地方海事机构。此处所指海事系统为部局及其垂直管理的十四个直属海事机构(简称“直属局”),负责监管全国所有海域以及主要跨省内河(长江干线、珠江、黑龙江)以及黑龙江、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其他水域,具体行使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执法,并履行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等职能。截至目前,海事系统初步形成了“适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资产和服务采购管理模式,即根据专业资产和服务在各使用单位的通用性、资产规模大小等情况,逐步建立了部局适度集中捆绑采购、直属局适度统一采购、直属局所属单位分散采购三级采购管理模式。2.救捞系统。救捞系统由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简称“部局”)及其救助、飞行、打捞三支队伍(即三个救助局、四个救助飞行队、三个打捞局,简称“直属局”)构成。救捞系统是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事故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对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多项使命。自2003年救捞系统体制改革以来,该系统一直在探索适合本系统特点的采购组织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已建立了部局集中采购和直属局分散采购两级采购管理模式。3.长航系统。长航系统由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长江航务管理局及其六个直属单位(长江海事局、长江航道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长江航运公安局等)构成,负责对长江干线(云南水富—上海长江口,干线航道里程2838公里)行使航运管理职责。与海事、救捞系统不同,由于长航系统各直属局的工作职责不同,需要使用的项目也有各自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该系统建立了以各直属局为主的集中采购模式。这三大系统各自集中采购的具体组织方式及采购项目范围见表1。(二)部门集中采购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实践,以海事、救捞、长航三大系统集中采购为表现形式的交通运输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取得了显着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中采购工作逐渐规范。按照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各自采购项目的专业性、特殊性等特点,三大系统分别积极探索并构建了符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集中采购管理模式,这为下阶段交通运输部层级开展部门集中采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持。2.三大系统集中采购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上升。以救捞系统为例,近年来在积极探索专用项目集中采购新模式和新措施,集中采购范围不断扩大,由最早的救助船舶集中采购逐步扩展到飞机、信息化系统、溢油清污设备和应急救助物资等专用资产,以及船舶和飞机保险、船舶燃油供应等。集中采购规模也是逐年上升,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救捞系统专用项目集中采购规模年均7~8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达8~9亿元,约占整个救捞系统专用项目总采购规模的50%左右。3.集中采购组织形式相对稳定。截至目前,三大系统均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集中采购组织构架。例如,救捞系统为了开展好救助船舶和飞机等大型专用资产集中采购活动,交通运输部或部局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监造小组等。各机构职责分工明确,各项工作开展有序。(三)部门集中采购仍存在的不足1.部门集中采购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交通运输部作为本部门组织实施部门集中采购的主体,应针对此项工作统一制定规划。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才经历短短十几年时间,很多领域仍在逐步推进甚至摸索过程中,尤其是部门集中采购,财政部作为全国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仅在《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文件中提及,尚未对“部门集中采购”作明确界定与定位。由于部门集中采购法律基础不完善,交通运输部将侧重点放于贯彻落实国家政府采购政策,加强交通运输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建设,在部门集中采购领域未加以深入研究,仅在国务院办公厅2007-2012年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将救助船舶、直升机等纳入部门集中采购项目货物类目录中。但随着三大系统集中采购活动的积极探索和开展,交通运输部层面不统一制定规划,已逐渐阻碍交通运输整个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规范操作,不利于此项工作的长远发展。总体上看,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交通运输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工作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三、其他中央单位实施部门集中采购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部门集中采购经验做法自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卫生部、水利部等多个中央部委先后组建了部门集中采购机构或者委托其他单位组织开展了部门集中采购活动,取得了显着成绩。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自2004年9月就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又如,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成立了集中采购中心,主管国税系统政府采购工作,承担国税系统的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负责国税系统政府采购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再如,公安部早在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公安部政府采购办公室警用装备采购中心,随后该机构经历多次更名。2012年6月7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机构最新更名为公安部警用装备采购中心,主要职责是受公安部和省级公安机关的委托,承担警用车辆、装备物资的集中采购等工作。(二)经验借鉴与启示通过对其他中央单位部门集中采购发展历程、集中采购中心设定、集中采购目录及开展情况的分析,得出如下几方面借鉴和启示。1.根据本部门或系统资产的特点确定部门集中采购的内涵。例如,在国务院办公厅的集中采购目录中,“金融系统专用设备及有价单证和凭证”是针对中国人民银行的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这一项目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拓展。货物类包括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监控报警系统及配套设备、通讯设备;运钞车、护卫车、公务用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机械动力、电器、发行机具、医疗、炊具设备;帐表、凭证和其他印刷品;办公家具;其他货物。工程类包括营业办公用房、发行库、附属用房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安全管理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以及修缮和装饰工程。服务类包括计算机软件购买、开发及维护;各类设备维护;中介服务;各项财产保险。以上项目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采购的专业资产及服务,并利用集中采购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2.结合本部门或系统自身特点,构建部门集中采购的组织形式。上述中央单位均根据实际需求和特点,设定符合系统的部门集中采购模式。具体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税务总局经中编办批准专门成立了集中采购机构,设立相关处室,负责本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工作;公安部集中采购机构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延续下来,经过几十年运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卫生部没有成立集中采购机构,而是将其负责的高值医用耗材和甲类大型设备招标工作委托给其下属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而水利部委托预算执行中心实施政府采购的管理工作并执行部分部门集中采购工作。3.按照专业资产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首先,对具有标准、型号、规格统一的资产进行集中统一采购。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各单位使用的监控警报系统、通讯设备、运钞车、护卫车、凭证、计算机软件购买开发及维护等;国家税务总局系统各单位使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登记证等税务票证印制,税收业务软件,税务制服等;卫生部下属各医院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等,这些中央单位集中采购的项目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各使用单位没有差异化需求,从而可以高效地实现集中批量采购,实现较好的规模效应。其次,对其它专业资产或通用资产和服务的采购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如国家税务总局的集中采购机构不仅实施部门集中采购工作,还负责编报和汇总国家税务局系统政府采购计划和信息统计工作;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受水利部委托承担水利部政府采购的管理工作。4.建章立制,规范部门集中采购活动。一项工作规范开展的前提要件是建章立制。为了规范有序开展部门集中采购活动,有关中央部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保证金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电子化采购业务规定(试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小额项目采购操作规程(试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廉洁自律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规定》;水利部先后制定了《水利部部门集中采购工作管理办法》、《水利部部门集中采购实施细则(试行)》和《中央防汛物资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国家税务局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采购成本;集中采购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32-02
1 完善教学物资采购制度与采购组织,降低采购成本
健全民办高校采购管理体制是高校实行集中采购的基础。通过建立采购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来规范教学采购的操作方式和程序,增加采购工作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目前一般民办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内部控制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往往设置制度是一回事,而执行制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并且存在制度的不完善,这就要求不仅要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进行评价,重要的是对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评价,对设备采购从立项、计划金额、合同签订、验收建账、付款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程序和操作方式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约束和评审;同时,学校应制定设备物资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及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
民办高校采购部门组织结构是指高校采购部门计划、协调和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活动的整体框架。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常包括:确定组织单位的形式和性质,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制定办法。
2 教学部门人员参与采购方案制定及采购监督
教学物资采购方案,一般来说是根据学院的教学总体规划、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及学院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考量后提出来的,后由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设备管理处等部门调研论证后再去组织实施。在制定具体采购方案时,使用部门作为最终用户必须参与,从技术角度提出具体详尽的技术数据供决策层参考并对其负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随意采购、盲目开支的弊病发生,从而使购买的教学设备与实际需要相匹配、与长远建设相协调,杜绝或减少因采购失误所带来的种种损失。
3 教学物资以集中采购为主,降低采购成本
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和采购物资的急需性,决定了物资采购应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招投标与非招投标方式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物资采购工作。这样既可以发挥集中采购单位和各使用单位的积极性,又可能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
在高校教学物资采购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对通用性强,技术指标相对简单的仪器设备,如办公用品、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汽车、空调等,有一定采购量但不是急需的科研仪器应直接交由学校集中采购,为学校节约资金。
实践证明,实行集中采购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进行集中采购,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集中需求量。供应部门将各学院在一定时间内的需求具有共性的物资进行整合,比如,办公用品的采购,力求达到供货商的最小批量要求或将较小批量整合成较大批量,以求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二是集中向某个教学物资供货商采购。这种方案更适用于产品较齐全的分销商采购。由于分销商的经营模式较生产厂家更为灵活,他们往往较多的产品线,而其要求的最小订货量也较生产厂家更低,因此在很多时候向一两家产品线较全的商集中采购是小批量采购的一种上佳选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将各全校的需求集中起来,采购部门便可用较大的采购量作为砝码得到较好的数量折扣价格。规格标准化后,可取得供应商标准品的优惠价格,库存量可以相对降低。费用的支出也会因采购统一作业而减少,采购部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将资源用在开发新的供应商。
4 建立严格的采购招标制度,降低采购成本
民办高校也可与公办高校一样,实行采购招标制度。规范招标采购过程,充分调研,事先提出教学物资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供应商参加投标,然后由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一次性的从中择优选择采购对象,以最科学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民办高校的物资采购也具有采购金额大、集中、品种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多数采购适合使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做好教学物资采购招标工作,公开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对节约采购成本有重要的意义。
5 重视采购结果验收,及时反馈采购效果
高校教学物资采购,不仅要把重点放在“采”的过程上,更要放在“购”的结果反馈方面。教学物资采购从制订采购计划、组织采购活动,一直到采购结果验收完毕是一套完整的管理过程,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最终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在目前的高校采购管理过程中,履约验收却是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成立验收小组,由采购人、质量检测机构人员、供应商、申请采购部门使用教师组成,另外如有必要,还可以邀请纪检部门代表参加验收。
一是要检查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看其是否符合既定约定(包括合同中的交货时间、货物数量、交货方式等);二是验收所采购产品(尤其是大型教学设备、精密仪器)的质量,即检查其技术指标、规格型号是否符合采购要求以及供应商的承诺。为再次的采购做好铺垫和准备。
验收是采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而且是对整个教学物资采购行为最后把关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发生差错,必然会给整个采购行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验收环节也是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一个环节。所以,必须建立起严格的验收制度,规范验收人员的行为,反馈采购的结果与不足,提高采购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小静,谭广魁,唐长虹.采购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游栋明.我国高校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学纵横,2004(3):141-142.
篇5
关键词:政府采购;问题;对策;财政监督
政府采购是经过200多年发展才逐渐形成的复杂而有效的一种财政支出制度,《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采购运行的实践来看,在我国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其效果无论从采购规模上还是从行为的规范上,还没有达到预期监督的目的。当前存在着一些必须着手规范和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单位意识不强
出现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实施时间不久,宣传力度不够,而原先出台的制度又缺乏刚性,对采购人没有法律约束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预算编制滞后,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很难实施。有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想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一些地方用政府采购计划代替政府采购预算,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
政府对采购中心组织的开标活动监督意识不强,考核与现场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对开标现场监督不得力,走形式走过场。有些监管部门限于人手少,只是象征性地走走场面,不参与全程监督,一味地寻找采购执行机构的问题,现场监督失去了应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年度工作考核不规范、不科学。由于指导能力匮乏,监管部门对采购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进入标准、规章制度建设、纠纷处理措施等等考核内容未作政策上的规定,监管部门考核工作也只能走走形式,是对采购中心工作放任自流与不关心的表现。
(二)具体管理职责不清
多数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都设在财政部门,为了精减机构,许多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与集中采购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操作模式,缺乏相互制约的机制,难以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原则。政府采购行为的执行者往往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在不经意间把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转嫁给了采购中心。这种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或行政错位的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采购体制不顺,许多应该事先解决的问题不能约定俗成,使采购中心工作被动。
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年度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让许多没有采购资金的项目进入采购法定程序,致使供应商合同款项被无限期拖延,供应商怨声载道,采购人却毫无表情。虽然采购中心没有直接责任,但项目是由其组织开标的,协调即使很困难却也是份内事,采购资金不足的矛盾焦点明显地转嫁到了采购中心。采购监管部门不从源头上遏制采购人的不规范行为,却做起了老好人,赢取当事人好感,获得行风评议选票,而把采购中心推上了风口浪尖。
(三)双重标准操作执行不便
对涉及采购中心具体事务性问题,采用双重标准,令采购执行机构困惑,理性逻辑混乱。对于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甚至超过几倍的项目,监管部门初次就确定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方式,置政府颁布的年度集中采购目录于不顾。违背采购法规定的采购时限,邀请招标只给3、4天招标定标完成期,故意或变相帮助采购人“愚弄”采购中心,不能及时按规定方式采购完毕的还抓小辫子,而对于一些明显可以采用询价采购的配置型号固定的项目又要搞所谓的邀请招标,采购理念混乱。
采购内容审核阶段也搞双重标准,有时根据采购人行政权力权重大小以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对涉及采购具体内容(如定品牌与不定品牌)设置双重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机变幻,叫人摸不着头脑。报账审核把关时,对采购中心出具的付款申请与合同内容有时熟视无睹,如同废纸,根本不尊重采购中心的劳作,大费周折地仔细查询各方数据,让报账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威严二字的份量;有时根本不看任何证明材料,对采购中心根据工作实际而采用的比价定标形式不予认可,在供应商已供货前提下,拒绝报账;对某些供应商网开一面,约定好的工作机制会随便更改,事先也不沟通,临时突变,影响了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四)关注影响采购问题不够
由于多数集中采购机构为事业单位,且人员大多从财政部门内部调剂使用,因此,这种并非为机构内部岗位设置而定向招募专业人员组成的采购员队伍,很难达到《政府采购法》规定的要求。对影响政府采购的重大问题与事务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能为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许多监管机构回避主要矛盾,避重就轻,敷衍塞责,借口种种理由,对影响政府采购的原则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采购的多头执行体制导致采购市场混乱;会计事务所、造价中心、招标机构等抢占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采管不分;工程采购未能纳入集中采购范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制定不完善以及准确执行不力;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无工作阵地,机构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熙熙攘攘的大厅中,工作保密性、方便性、发展空间严重受阻;党政领导盲目指示与涉足投诉事件的处理;采购人不与采购中心签订委托采购协议,未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中心人员素质结构与业务水平制约机构发展,采购中心成为领导安排富余人员的场所等。
(五)采购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采购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严重,对执行机构存有欺骗行为。监管部门把握着政府采购起始与收购阶段具体事务,即采购计划审核和合同款或报账单的最后签字盖章与拨付权,其间将会出现可以预料的腐败与寻租行为。
监管部门根据领导意见,凭借人情关系网权重,置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于不顾,肆意让“心仪”的采购人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如由监管部门参与所谓现场监督的“议标”行为,不走政府采购程序),反正票据的报销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中采购程序都可以跳开了,实际上集中采购机构已失去了作用,成为了监管者手中被任意玩弄与欺骗的对象。
(六)采购法规制度保障不力
由于各地在尝试政府采购初期的认识不是很深,出发点站得也不高,出台的一些政策制度,难免存在遗漏,甚至与《政府采购法》相左,亟须加紧修改、完善和补充。
比如,原先出台的政府采购暂行办法或制度中,很少提及政府采购如何保护民族工业、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和环保型的企业;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与政府采购机构的职责划分不是很明确;对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要求不高;对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缺乏统一规范等等。
现在普遍有一种倾向,监管部门考虑到制定的法规要具有系统性、缜密性、创造性,势必有一定难度,因此不敢为人先,怕承担责任,抱着等待观望态度,一切事关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都要等待上面来了文件再照搬照套,根本不愿创新。
(七)监管机构操作权力不当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购操作缺乏规范。招标文件不经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审核就擅自发出,中标结果不在媒体公布,采购合同不报监管部门备案;该实行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项目,而擅用其他政府采购方式代替;不按规定聘请专家或聘请没有专家资格的人员充当评委;评委组成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随意突破政府采购预算;采购人与供应商擅自改变中标结果等等,让人怀疑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性。
监管机构越位操作,权力滥用,给采购中心工作制造压力。有些监管机构却以领导者自居,指挥着自己的“下属”———采购中心的工作,涉足太深却浑然不觉,如拥有定点采购招标时的定标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设备配备上没有统一、明确的配备标准,一些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相互攀比,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腐败行为带来可乘之机,直接影响政府采购所提倡的公开招标方式的采用和组织实施,使监督管理部门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制度依据。
二、规范采购操作程序的建议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一是县级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把政府采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关注,专题研究。并利用媒体反映其新情况、新问题,宣传其新办法、新经验,促进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二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目前,有些人认为“节约了多少资金”、“完成了多少政府采购预算”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工作时作为重要指标,总结成效时大力褒奖。众所周知:上述指标仅是政府采购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而非根本目的,治理腐败、规范管理且与国际惯例接轨才是最终目标。
三是政府采购是促进财政支出优化的重要手段。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改善公共支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依靠道德和相互监督不能杜绝小集团与政府部门采购官员之间的谋私和腐败现象,而公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合谋的概率。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一是规范运作是根本。规范运作必须做到“两制定、两公布”:第一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用专栏、媒体详细公布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第二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办法》。凡达到公开招标起点金额的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对招标投标的程序(市场调查———招标公告———制作标书———评标———决标———签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二是提高效益是关键。第一要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工作人员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第二要借助专家智慧提升采购质量。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做到公开征集,严格审核,择优选用,专业齐全,素质权威。在立项源头、采购流程、现场管理、履约验收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
三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采购效益。从标准产品入手,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协议价目录,并上网公示协议商品和价格,查询展示样品,网上定购,网上通知协议供应商送货上门,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审批制度,强化资金控制。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年度采购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是建立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依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县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互牵制制度,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公开招标———网上定购或合同定购———验收———付款———核算———决算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严禁串岗、,预防采购风险。
三是建立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应单独核算,实行“三专”,即设立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安排专人,实行“四分开”:授权人员与批准人员分开,批准人员与执行人员分开,执行人员与会计人员分开,会计记录人员与出纳人员分开,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建立专账,统一会计核算。
四是建立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金制度,有效防止“串标”、“流标”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增强投标单位、中标单位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
(四)编制预算,推进改革
现有的预算年度即公历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由于我国的国情,至每年4月份甚至更晚,因此,应改革现有的预算年度,从每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作为一个完整的预算年度和会计年度。
另外,从财政下达预算控制数到上报正式预算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工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想而知。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为一年,即从每年年初即开始编制下一预算年度的预算,以确保部门预算乃至政府采购预算的真实、准确。
(五)深入研究,积累经验
一是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对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创意新颖、操作可行、方法系统、实践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善于归纳、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二是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第一是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第二是合理安排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定期轮岗;第三是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三是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分散腐败转化为集中腐败,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健全法律体系要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的立法工作不仅仅是制定一部《政府采购法》,而是要建立以“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六)完善体系,硬化指标
采购过程耗用的时间也应当作为衡量采购制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来考核采购机构的采购效率是否更高,是否能够在时间上满足采购人的需求,有无故意推诿,消极怠工现象。
应建立采购质量反馈信息制度,提高采购服务质量,便于对采购结果进行考核。增强“国货”意识,购买国货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内在要求,在国际上,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购买外国产品冲击本国企业,是不符合纳税人利益的。
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时间制订国货的认定标准以及车辆、办公家具等的配备标准。为了尽快将《政府采购法》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当出台原则性的认定标准,以指导实践工作,方便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有章可循,执法有据。
参考文献
[1]王文新。集中采购机构急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政府采购指南,2005(12)。
篇6
政府集中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组织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采购实现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扶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必要手段。
研究和完善政府集中采购,提高政府集中采购的执行力,对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促进政府采购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集中采购主要特性
1、惟一性。《政府采购法》第七条对政府集中采购的定位作出规定,“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只要列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不管数量多少,也不管金额大小,都要进行集中采购。由此决定了政府集中采购的惟一性。
2、公益性。从事政府集中采购的机构是人民政府设立的非营利事业法人,政府集中采购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
3、法定性。《政府采购法》第十八条规定;“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采购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可以自行采购,也可以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采购。”由此可见,采购人在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时,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这种委托行为是采购法规定的,具有法定性。
4、集中性。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是指所有或者部分采购单位,至少是一个或者一个系统通用的、能够集中起来统一采购,应当尽量避免零星采购和分散采购以及同一采购项目的多次重复采购。
二、 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目的意义
政府集中采购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各个不同采购单位的相同采购项目集中起来,形成一定的批量优势,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所采购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质量。
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有利于实现政府集中采购的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发挥集中采购规模优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有利于科学地集中政府采购事务,降低监督和管理成本。
3、有利于实现国家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目标。
4、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引导和促进国内企业健康发展。
5、有利于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组织机构,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组织保障
1、成立国家单独的采购管理机构。
2、科学设置政府集中采购机构。
(二)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法律保障
1、修改完善政府采购法。
2、将强制招标纳入《政府采购法》。
3、尽快出台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1、明确职责,加强监管。
2、调整政府采购制度中缺少公正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内容。
3、出台各类政府采购文件范本。
4、加强评标人员的监管。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政府采购在我国推行的历史较短,还是新生事物,不少采购人、供应商及其他当事人往往对此还缺乏了解,加之一些政府采购涉及到的行业交易观念和习惯等同现行的政府采购要求还有距离,凸显了宣传的重要性。宣传要注重实效,必要时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进行。
只有宣传到位了,才有可能让当事人树立规范意识,这是增强政府采购制度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广泛宣传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有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反腐倡廉。
(五)加强政府集中采购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政府采购 监管 预算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72-03
南宁市于1998年开始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广西首个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上海、深圳之后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城市。1998年9月底,建立全国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南宁政府采购网”。2004年底,南宁市作出了对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决策,将监督管理和组织采购彻底分开,在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南宁市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切实加大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
一、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政府采购监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1.政府采购监管范围不断扩宽。南宁市通过建立与完善日常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应编尽编”的要求,采购信息统计范围从完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采购支出拓展到财政性资金的工程项目。在采购人范围方面,将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以及承担城市建设项目的市属国有企业。财政性资金的定位也从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的各项预算资金,扩大到了以政府信誉或财产担保的借贷资金以及属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管理的其他资金,包括自有资金等。采购品目从最初的办公设备等少数几个品种覆盖到现在的货物、服务和工程3大类100多个品目。
2.政府采购监管规模持续扩大。1998年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至今,南宁市政府采购规模、资金节约率一直排列全广西各市第一,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如表1。南宁市从1998年至2012年政府采购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政府采购预算金额从4217万元上升到1065300万元,其中2011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规模首次超过百亿;实际采购金额从3628万元上升到919000万元,采购预算金额和实际采购金额每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伴随着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所节约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节约资金从1998年的58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46300万元,采购资金节约率一直较高,体现了政府采购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越来越高效。
(二)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1.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南宁市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以部门法规为依托,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每两年制定并颁布一次南宁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并明文规定采购范围;重新修订了《南宁市本级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规定》作为南宁市政府采购活动的基本准则;出台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合同签订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补充完善了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管理依据。
2.以“管采分离”机制为支撑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与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采购文件的编制、信息公告内容和媒体、项目评审规则、合同格式和项目验收等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明确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的采购活动,在采购人授权范围内负责具体项目采购操作。
3.以“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为主”的采购模式有序运行。2009年以来南宁市集中采购(含部门集中采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5%以上,“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得到充分的落实贯彻。2009年南宁市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购规模占总规模的83.66%,2010年又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达到88.41%,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得到了的巩固。此外,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南宁市在2012年实行了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采购方式。
(三)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管采分离”使财政、监察、审计的监管职责得以明确,各部门在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监管手段:开展各类项目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定期考核;对供应商围标、串标、欺诈等行为进行处罚;对专家不按规定评审、敷衍塞责等行为进行通报;对采购人规避政府采购、故意影响评审结果等行为进行追究;通过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违法违纪“黑名单”制度;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列入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点内容,并列为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
(四)政府采购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建立系统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政府采购管理系统操作、预算编制等业务培训班,不断增强采购人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使“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理念深入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心。
2.多举措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严格评审专家入库标准,对有不良行为的专家坚决解聘。坚持先培训后启用,形成两年一次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培训和资格证审核制度,定期举办专家培训班,提高专家依法评审的水平。对评审专家工作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对每个项目评审专家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公正行为等方面作出及时评价,每两年对专家资格进行检验复审。
二、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力不足
南宁市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存在上半年偏慢、下半年尤其是年终突击采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门预算批复时间较晚,每年的人大会议在2月至3月召开,人大通过预算后财政部门才能批复到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真正可以开始执行的时间往往要到3月中旬甚至4月上旬。二是部分工程项目的业主没有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规划调整、设计变更、资金筹措等,而是以工程完工时间来倒算招标的时间,进而以时间紧、赶工期为由,要求更改法定的采购方式或压缩信息公告时间,给一些不法供应商提供围标可能。三是在南宁市的政府采购规模中,政府投资工程比重超过80%,施工的黄金季节在第四季度,导致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在第四季度出现“井喷”现象。
目前,南宁市财政部门制定的采购标准覆盖面小、标准缺失,财政部门对处理采购人间的攀比、采购金额最大化的现象没有政策依据。财政部门更多的是注重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国库集中支付,但对采购的项目履约情况、质量等指标基本没有跟踪问效。
(二)专家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专家库的专业分类不够清晰,政府采购项目涵盖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项目内容和专家的分类有时很难一一对应,使用专家库有时会出现想当然和“望文生义”来判断项目所需的专家的技术类型。
目前南宁市政府采购专家库管理模式,专家技术类型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身份复杂,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科研机构,也有生产销售企业和政府采购供应商。大部分的专家都是兼职的,且专家的使用没有与项目的管理、个人的诚信档案结合形成一个体系,参加与否政府采购项目评审活动主动权在专家本人,“专家不专,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存在且常常成为政府采购被“诟病”的话柄。
(三)中小企业供应商在参与政府采购时权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采购重要的政策功能之一是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下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缺乏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南宁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迟迟未能建立,无法有针对性地向本地企业,尤其是本地的中小企业推介一些政府采购项目。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认识还不够,在提出采购需求时往往喜好大品牌,追求高档、多功能技术参数,提出过高的资质要求和产品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不多。
(四)监管力量有限,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涉及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监督管理和机构的执行者不仅要熟悉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应当掌握招标投标、工商管理、商品性能、建筑标准、行业许可、合同管理、质疑投诉、行政处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两办一中心”虽然运转正常,但人员力量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采购办在职在编的只有7人,招标办4人,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35人。以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等,远不能满足南宁市日益繁重的政府采购工作需要。
(五)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够,采购人对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无法及时地了解,新闻媒体也无法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错失了及时报道的机会。此外,许多社会群众对政府采购认识不到位,认为政府采购与他们无关,平时不关注政府采购有关动态。综上情况,就造成了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采购监督的缺失,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优化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方式的建议
(一)促使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有机融合
南宁市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四项工作都有开展,上述四项工作应贯穿于政府采购,体现于财务、财政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预算单位编制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应有评估报告,评估应该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就有提交,评估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预算单位对所采购项目必需性、采购项目的市场价格、采购项目需求的合理性等。具体采购项目在进行采购活动中,必须是在既定的预算额度和配置技术标准下提出采购需求,不得突破,否则,财政部门对所采购的项目不支付采购资金。
采购项目完成后,采购单位应组织验收,财政部门应参与,并对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应建立对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绩效考评制度,对有效的政府采购给与一定的奖励、对不合理及违法的政府采购给予严惩。预算单位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台账,并适时对资产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验证资产配置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资产使用效果等。
(二)大力健全政府采购专家库
政府采购专家库除了纵向共享财政部、省级的专家库资源外,首先应该谋求横向与相关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专家库共享,如与建设管理部门、水利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等建立的技术专家库共享,解决一个地区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专家库人数不足、专家不专、专家管理缺乏力度等的问题。其次,改革目前评审制度,解决过份依赖专家评定的问题,对于一些通用类、市场成熟的产品的评审,弱化专家组“一锤定音”权力。第三,改进当前的评标程序,解决专家没有时间了解项目招标文件内容、缺乏与采购人做采购需求沟通的问题。
(三)落实政策功能,保障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工作领导,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实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由有关部门牵头,每年制定并公布一批中小企业生产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产品的推荐采购名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优先采购推荐名单内的产品,每年拿出一定的政府采购预算额度授予上述符合条件的企业。对于一些采购规模较大,专业性要求不强的项目,允许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竞争。加大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档案,通过在政府采购信用评级中适当给予本地民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的加分,提高他们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积极性。
(四)逐步推进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充实政府采购“管采”力量
1.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南宁市政府采购人员作业准则和岗位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一是加强对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扩大和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造就一支廉洁高效、业务精通的高素质队伍,以适应南宁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需要。二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和大局观念,在服务中树立政府采购的形象,在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理解与支持。三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化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
2.增加政府采购专业人员数量。为适应南宁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政府采购业务的需要,适当增加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两办”)和集中采购机构的人员力量,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加大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
宣传也是一种监管手段,应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宣传政府采购的政策制度和改革动向。应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采购网公告公开,还要尽量运用图片、视频、录音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公开。应出版专门的杂志刊登各种政府采购信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搜集和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编制、公布政府采购操作规范,不断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力度,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努力使信息做到全面、准确、细化。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积极应对不回避,一旦发现确实存在问题,更要依法严肃查处,努力提升政府采购的满意度和整体形象。
[基金项目: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调查”(201311548020),项目负责人雷文婷,指导老师蒋海勇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施锦明.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英,蒋海勇.南宁市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3] 林兵.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J].商场现代化,2011,下(645)
[4] 李莉.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经营管理,2011(1)
[5] 黄明锦.构建广西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制度体系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08(47)
篇8
论文摘要:根据高校物资采购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目标与原则、法规与制度建设、监控体系、采购方式等的论述,探索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
一、注意制度和法规建设,实行责任制
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是高校物资采购的重要基础,它使高校的物资采购规范在国家的法规和学校政策下存在及运行。反之.如没有一套完善的物资采购组织与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物资采购将无法达到目标,采购行为将难以规范。该制度和法规体系建立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在学校统一布置下,依据国家法规和学校实际,组织有关资产(物资)、财务、审计、监察、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利各方面政策的协调。(2)学校应制定物资采购的政策性文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从宏观的角度,高校的物资采购应置于学校的系统规划下,从立项到资产运行等采购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设计。内容涉及目标与原则、立项与采购、采购的监督与保护、资产运行与处置等;从微观而言,应把重点放在立项、采购、合同签订与验收和售后眼务上;从文件配套上,要在政策指导下的文件出台后,分别制定公用行政物资、图书、医疗、基建工程及后勤产业等系统的物资采购细则等。(3)政策上应体现强制与限制性的特点:如实施对采购及各部门的限制性,对采购方式的限制性,采购不同限额的限制性运行条件,物资采购必须的强制性监督要求等。高校的物资采购属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的行为范畴,决定着其强制性与限制性贯穿采购的全过程。
高校采购的重要性、政策性要求克服经济上软约束与责任间接和非赢利的特点,应该建立各环节的责任制,包括人员责任、立项采购合同责任、验收服务责任、物资管理责任、审计监察责任等,并建立各目标责任制。有关人员在物资采购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贿受贿的,应追究其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并根据国家法规和学校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设立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组织保证。高校的物资采购,应实施专门物资采购机构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协作及使用单位参与的系统化运作,以形成专门人员为主,技术人员、使用者为辅的采购队伍。在学校领导下,形成评委决定的物资采购职业化管理和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
设立专门的物资采购部门,应以.‘供管结合、服务为本、优质优价、创造市场”为指导。通过成立专门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学校采购的组织、制度、程序、办法等,建立适应学校需要的采购体系;加大集中采购的力度,实施归口管理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负责全校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工作;发挥批量采购与零星分散采购的优势,发挥集中与专业化采购的主渠道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高效优质、及时供应的服务;维护学校利益和当事人利益,建立采购监控与责任机制;负责物资采购信息收集进而创造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办理物资采购中物资提运,办理各种手续等业务。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单一采购的专门机构可以适应所有物资采购形式,成功的采购组织结构应该是各专门机构为主,技术和使用部门为辅,相互配合来组织特定的采购需要,满足特定的采购目标。当前高校的物资采购专门机构。可在资产物资的归口部门设立物资采购中心,也可以在其他资产(物资)分管部门设立,物资采购的工作可以在资产(物资)、医疗、产业、后勤、基建、图书等部门组织下实施规范采购。 保证精干的专职人员,形成有良好的采购技术与商务活动能力的专业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的相对稳定的采购队伍。高校应形成专职人员、评委群库、专业技术人员群库及使用人员等多层次的采购人员结构,专业人员其岗位涉及经济、技术、教科诸多方面,处理的人事复杂,故要具有以下几点素质:(1)对高校教育事业的了解和热爱;(2)有一定的学历,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经济活动能力;(3)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4)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自律,勤政廉政,这点十分重要。
三建立有效的物资采购的监控体系
建立运作有效的物资采购监控体系是高校物资采购的特点。是实现采购目标的要求和保证。应建立的监控机制包括:(1)财务监控机制(2)审计监控机制(3)监察机制(4)技术监控机制。建立监控机制要注意坚持几个方面要求:(1)对物资采购当事人依法规强制性实施监督,而对当事人也赋予了一项强制性的义务,必须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2)各监控部门要依法规实施监督,监督和处罚均应“依法实施”,不能变相行政干涉,不能没有法规依据和违反程序。(3)正确行使本职权利。高校的物资采购涉及的监控部门多,不可能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监控,各部门要十分注意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别负责监督,而不能越俎代庖,让当事人’‘无所适从”。(4)注重时效性。物资采购有明显的时间效益,不允许监控部门搞、‘文山会海”、搞“层层审批6实践中,各监控部门如何行使职能又提高办事效率,这点是急需研究的。
四对物资采购进行明确规范
对高校的物资采购进行规范是主要管理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规范:
(l)全过程的程序规范:基于物资采购的意义和实践表明,程序规范应包括立项—采购计划—采购—合约—验收—付款—物资建账—物资运行与服务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和约束力。当事人不得随意改动;
(2)组织形式的规范:当前高校的物资采购应该是处于监督下的归口和分管专门采购部门、专门人员为主实施集中采购。零星分散采购以使用单位、技术人员为主.专门人员辅助的。从而形成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组织格局:,今后应逐步加强集中采购的力度。通常将批量大、高价值、高风险、政策要求强的实施集中采购,对低价值,低风险、时效强、各种指标明确的产品实施分散采购。但如何运用集中与分散的混合控制,发挥双重效益仍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篇9
一、拓展采购范围,高质量完成采购任务
在保持去年取得上元的采购成果基础上,在采购规模上求发展,采购手段上求创新,服务水平上档次,做到让首长和业务机关放心,用户满意,严格按照《机关物资集中采购实施细则》规范采购行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扩大采购规模和影响,力争采购量达到万元,节约经费达到万元,节支率达左右。二是完善采购手段,合理组织采购活动,根据上级下达的采购计划,力争组织有影响的大型招标采购活动要达到次以上,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量的以上;对不宜招标的采购项目要尽量进行竞争性谈判采购,要将询价采购控制在采购总量的以下;对单一来源采购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认真审价。另外,在搞好实物招标的基础上,还要尝试“供应商招标”,并结合网上招标方式进行采购。三是扩大集中采购范围,采购的物资种类要在05年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品种和内容,只要机关提出需求,不管是否列入采购目录的项目,保证做到及时、准确地实施采购;要在过去对办公用品“定点采购”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办公用品定点供应商,力争在四月底前,使机关办公用品“定点采购”运作起来。四是创新工作思路,开辟“网上采购商务平台”,实现用户和平台对接,让用户从平台上直接选购产品,做到平台根据需求按单送货。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采购行为
按照采购法制化,规范化的总要求,依据部和颁发的有关规定,结合采购工作实际,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年建立的规章制度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采购业务工作流程》、《操作程序》、《评审组织》、《采购活动记录》、《业务报表》、《采购人员职责》、《廉政监督措施》、《优质服务措施》等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并将其汇编成册,制度上墙。严格按照军区“八不准”的要求理顺采购操作程序,明确采购人员职责,规范采购人员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资料室建设,设置专人管理,方便查询。
三、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实现物资采购专业化
一是抓住编制调整的机会,在上级和党委的支持下,优化重组内部机构,配齐配强业务人员,形成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采购人才队伍。二是认真组织业务培训,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业务学习,组织人员学习上级采购制度改革配套文件、政府采购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物资采购规章制度、采购人员岗位职责、采购实务、产品知识等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计划派出1至3人参加院校组织的物资采购短训班学习;派出至人次到地方接受网络知识培训;争取人人轮流参加组织的采购业务技能培训;聘请内外专家到单位来授课,进行到次全员参加的办公自动化培训和采购专业知识学习。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做到有培训计划和学习记录。四是在适当时机,派人到外区去学习经验,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目的。
四、加强采购网络建设,实现采购管理信息化
一是建议党委投入部分资金筹建物资采购站内部局域网,并根据采购工作需要,搭建1条宽带网络,开发物资采购站采购信息网站,制作采购网页,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整理和采购业务信息,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强“三库”建设,再增加和更新家(其中家含多媒体信息)供应商资料,更新和调整种以上产品的产品资源库和名的评审专家库,并计划投入万元建立三库查询系统。三是结合自身实际,开发具有采购工作特色的信息管理系统,把招标组织、商务谈判、合同管理、统计报表、信息查询等采购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和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管理 内部监督 监督机制
政府采购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以财政资金实现购买、租赁、委托,从而获得货物、工程、服务的行为,属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高校运用的教育经费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所需资金日益增多,资金流的增加对高校采购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均实行了集中采购,其限额以上的各种设施设备、大宗物资、基建工程等相关采购均以公开招标形式开展,这为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高校政府采购实施过程中,内部监督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对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工作水平提升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一、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
政府采购工作实践性极强,而政府采购与监督工作的开展应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政府采购法》为其基本法,但许多内容均是原则性条款,实际工作中缺乏执行性,很多高校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得采购工作本身没有固定的程序和依据,监督也就变得流于形式,没有系统性。比如政府采购的预算监督,通常高校资金来源多,准确、有效的估计资金到位时间存在困难,很难编制准确的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预算监督也就无从谈起了。学校内部集中采购机构工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学校内部采购监督制度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互相监督与制约。
(二)采购组织体系不合理
高校中的采购组织体系尚待完善,比如并未深层贯彻政府采购要求采、管分离原则。通常政府采购存在三个当事主体,管理监督者、执行者、使用者,诸多高校中的采购管理监督与执行工作并未深层分离。大多数高校均是以项目进行分类的,均是将集中采购分为归口基建、房产、设备、后勤,以此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亦或者是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形成集中归口管理及实施,可以说是同个采购部门对需要采购的项目进行管理与执行。管理与采购工作不分离,会导致采购方式确定任意性大,这时的监督工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也有许多高校采购者及采购部门均兼顾着合同签订与验收、付款等方面工作,从而导致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非常缺乏。
(三)采购监督工作不全面
许多高校的政府采购工作涉及内容很多,可包括采购预算计划编制、论证立项、选择采购方式、采购信息披露、供应商资格审查、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与验收及结算、效益评估等方面工作。政府采购监督应强调整个过程的监督,要着眼于采购计划编制工作开始监督。采购工作中应保证监督极具力度,确保采购活动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我国许多高校政府采购计划编制及审批程序根本没有相应的监督,政府采购计划编制及执行任意性较强,且没有有效的约束力,更缺乏对招标准备工作公平、公证的监督,投标人资质审查监督工作不严格。许多高校采购监督部门仅注重招标采购活动中的评标工作,且许多高校采购监督部门不参与采购方式审批,就会导致非招标采购活动成为监督盲区。
(四)信息来源不及时
高校采购机构与监督管理机构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制度,这时的执行工作与监督工作脱节,监督滞后,对采购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亦有许多高校并不注重政府采购活动中产生的信息,或者是政府采购法规与制度、流程均未被及时披露,导致采购工作不透明,缺乏应有的监督。
(五)政府采购监督方法不足
政府采购监督工作均是以学校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财务、审计、纪检、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所采用的监督方法仅强调采购项目监督的重要性,大多是仅施以评标监督、参与验收监督、对招投标档案文件事后抽查,这时便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监督方法有待完善。
二、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问题处理对策
(一)加强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性
高校展开政府采购工作时,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调整方案,确保各项采购制度落到实处。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制度,根据采购需求编制相应的采购预算,以此提高采购工作可操作性,以便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完善的预算制度应强调预算主体与内容的重要性,要严格审批程序和预算调整程序;政府采购项目应全面调研论证,并编制详实的调研报告,组织专业人士对报告进行审核论证;经论证后,通过审核的项目方可展开实施;政府采购项目调研论证与计划制定应与教学科研工作需求相结合,尽可能大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应对高校政府采购范围及其形式严格规定,并对其施以明确的界定,从而有效加强其范围规定有效率,以便提高采购效率,确保采购工作的可靠性;对采购程序及其工作制度严格规范,并与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工作,从而形成合理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投诉、举报、处罚制度,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尽可能防止社会中违法乱纪行为进入学校,提高高校建设水平。
(二)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组织体系健全性
应根据实际情况健全高校内部政府采购管理监督体系,从而全面掌握高校政府采购各项工作流程。具体而言,应以高校实际发展情况编制相应的政策制度,并严格明确工作程序,构建信息反馈途径,以增强对采购部门及监督部门工作的严格管理。必要时应构建采购中心,从而合理指导政府采购部门各项业务有效运营,构建完善的高校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与组织体系,确保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工作有序运行。
(三)加强政府采购监督工作全程性
高校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是申请、采购、验收、付款等项工作,涉及到项目使用单位、采购、验收、财务等部门。监督工作实施应注重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采购工作均经过授权批准,以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确保采购工作符合各项规定,而这些工作均应于事前、事中、事后以针对性措施进行监督。其间事前监督工作应尽可能防止所购物资,设备无法满足各项需求或采购工作重复浪费,要有效确保采购项目中的购置计划与资金均符合实际情况,从而有效防止采购工作不按计划进行,或是缺乏充足的经费采购;再是以采购实际情况立项,确保其符合各项规定,但实行之前应严格论证监督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事中监督应选择适当的采购方式及供货商,确保采购决策与招标工作科学有效,应高度关注有无执行《政府采购法》及其相关文件规定,确定所选择的采购方法是否合适,对达到法规与学校采购制度规定金额以上的项目进行招标采购,保证招标采购工作按规定运行;事后监督则应强调合同、验收、付款审查、履约情况的及时跟踪,高校政府采购参与主体应以合理的监督措施展开监督,要及时发现其间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策略,注重校内采购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学校也应对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落实严格监督。
(四)加强政府采购信息沟通与披露及时性
高校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应对各项采购活动严格监督,且增强学校政府采购职能部门及监督部门各项信息的沟通。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政府采购定期报告制度,高校政府采购部门应选择规定时间为相关部门上报已经完成的采购情况。学校政府采购领导部门要尽可能掌握实际情况,从而选择重点项目展开事后监督检查工作,亦或是严格监督采购项目事前工作,确保采购项目事中监督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实际情况促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应于学校局域网上展开政府采购信息查询与统计、交易等功能,而这强调的是电子化政府采购。通常政府采购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应以电子系统确保操作工作有序开展,从而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开统一,保证各项工作安全通畅,高效便捷。高效政府采购部门应于规定时间,把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与项目、程序、要求、结果等信息尽数公开,从而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
(五)加强高校内部政府采购监督方式创新性
为了提升高校政府采购监督水平,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高校内部政府采购监督方式,其间主要是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全员监督等项工作。专项检查工作包括纪检、财务、审计、资产等部门,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结合成检查组,从而严格检查政府集中采购部门及其项目使用单位,确保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检查科学有效。日常监督则强调将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问题纳入审计工作中,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日常监督机制。此种日常监督工作对学校内部集中采购机构各项工作有效控制,并提高政府采购人员工作效率;日常监督结果有其特定的格式,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报告,再将各种数据信息于全校范围内公布;全员监督注重采购组织单位聘请具有相关学科技术资格且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人员,让其检查高校中政府采购工作。监察员应对学校内部的各部门进行定期不规定的检查,且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利,政府采购监察员应将学校的实际情况上报给领导小组,再对业绩好的监察员给予相应的表彰。
三、结束语
健全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十分重要,可有效提高资金应用效益,以确保高校政府采购行为公平、公开、公正,这亦是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应不断完善的一项工作。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政府采购工作有效运转,而我国高校政府采购水平不断提升,但其内部监督机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探讨了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问题处理对策,注重政府采购制度完善性的加强,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监督组织体系健全性,并充分加强政府采购信息沟通与披露及时性,加强高校内部政府采购监督方式创新性,为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司伟娟.浅析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财会研究,2014(06)
[2]王晓燕,万国良,李青.构建高校绿色采购监督机制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7)
[3]师秀清.高校政府采购制度的应用及完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2)
[4] 刘威,葛文宏.高校政府采购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市场,20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