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篇2

摘要: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加明朗起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山州农村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师资、城乡教育结合、加大经费投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思考

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加明朗起来,近年来,与学前师范教育相关的专业招生异常火爆,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前教师的储备力量的兴起。但是,在这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山州农村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失;农村幼教保教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城乡学前教育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无人监督;家庭收入的差距让农村家庭无力支付学前教育的费用;重男轻女、幼儿园无用等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幼儿的入园。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反思和对策,仅供参考:

一、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缺

全州102个乡镇,只有四个县的6个乡镇办有公办幼儿园,其中砚山县平远镇作为全省小城镇重点示范乡镇,却是直到三年前才办起了公办幼儿园。而现在这个镇上唯一的公办幼儿园也以承包的方式转让给了个人。

鉴于当前文山州平均入园率仅为35.07%,西畴县还没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幼儿园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整个文山州,公办和社会力量办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社会力量办园可以弥补公办经费的不足,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幼儿教育机会给家庭。但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淘汰低质园,帮扶特色园和优质园,让民办幼儿园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应把增设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光更多投向社会力量不愿进入的农村市场,尤其是至今尚未开办学前班的地区。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教师资格条例》,各县在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年检和等级评估中要严把教师资格关,州、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认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逐步清退不合格教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使一部分素质好的公办小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幼教队伍中去。对充实到学前教育机构去的教师应进行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保证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成长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目前学历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幼儿教师由于信息闭塞,学校培训学习机会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知识容易陈旧老化,农村师资与城镇师资的差距更是日益拉大。政府应在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中多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让农村幼儿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农村的幼儿教育。

积极开展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提倡广大教师立足本园(班)实际,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保教技能和专业素质。加强农村城镇学前教育学术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

三、扎实推进城乡幼儿园帮扶结队

加强省、州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各级示范性幼儿园要成为传播先进教育观念、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培养培训幼儿教师、进行信息交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基地和中心。示范园越多,则领头羊越多,光靠州幼儿园一家一枝独秀,是无法改变当前文山州学前教育的现状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建立全州幼教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才能让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帮扶结队的工作中应起到主动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农村幼儿园(班)寻找结队对象,主动引导双边结队。结队后跟踪结队效果,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把结队效果作为各园的考核成绩加以记录。不让结队流于形式,通过结队使农村学前教育依托城镇示范园的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

四、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应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社会广泛捐助和学前教育机构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强化政府职责,确保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的财政拨款做到逐年增长。

在学前教育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评估、表彰、扶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等。并做到专款专用,对款项的用途应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设置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实施贫困地区优先原则,用于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要确定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同的投入体制。城市宜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及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农村宜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

五、对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儿童适当干预

就我州而言,社会经济不利儿童主要包括农村儿童、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结合文山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文山特色的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促进项目,为农村儿童创设一个更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六、帮扶农村家庭教育,转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也不科学,对孩子的教育仍受各种陈旧观念的制约,落后的教育观念让农村很多儿童错失了教育的良机,学前教育在他们看来是不必要的。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忽视使儿童在入学准备上与城镇儿童的差距大大拉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都应该承担起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帮扶的责任,选择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参与的适当途径,向农村家庭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拓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村儿童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指导。逐步建立以农村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不定期的对社区进行开放,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从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学前教育区域间、幼儿园教育机构间、学生间的发展,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学前教育的过程公平、学前教育结果公平也暂时无法实现。但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只要我们积极促进城乡幼儿园间的交流,促进农村师资的培养,增设农村幼教机构,愿意以我们的热情和行动投入到文山州学前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文山学前教育的步伐一定会稳步前进。

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和教育主观部门必须拿出高度的认识来投入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工作中来。以高瞻远瞩的姿态来带动全州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蕊,庞丽娟,莎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2]季明明:我国学前教育缺少法律法规支撑[N]. 人民政协报. 2009-5-24.

[3]“城乡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比较研究”课题组.起点上的差距: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4]《文山州教育事业统计手册》[R]. 文山州教育局.2007-6.

篇3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李素萍.浅谈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6):4+24.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需求,全面开展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管控机制,遵循工作原则,逐渐增加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经济来源,以此提高其社会效益。

一、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对农村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面的政策,代替政府开展象征管理、监督等活动,可以全面反映农民的思想,将其传递给上级政府,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在农村经营管理期间,需要对农民日常生活、集体地、劳动力、集体服务资产与专业技术等进行管理。在良好的指导之下,能够根据农民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专业的管控机制,全面了解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与经营现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完成当前各方面工作任务,逐渐提高农村区域的经济水平。

由此可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工作较为重要,相关机构应当予以足够重视,利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创建农村经营管理机制,明确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分析

在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加大经营管理力度、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是全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具体为以下几点:

1、缺乏专业的经营机构

当前,在农村实际建设期间,经营管理方面的机构较少,经济匮乏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贫困区域,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点,无法有效的对上级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落实或贯彻,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上级政府与农村之间的联系,难以全面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且一些上级政府对于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较为忽视,还没有树立正确观念,不能通过先进的工作方式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例如:一些农村在农业发展中,缺乏基础灌溉设备,乡村的道路较为陈旧,无法更好的对农作物进行运输;在用电设施方面,存在严重匮乏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同时,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更好的开展文化教育工作,难以全面调动农民生产工作积极性,导致其整体收入水平受到抑制性影响。

2、缺乏产业化指导

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产业化指导工作,不能根据农村农业或是牧业实际发展情况配置专门的指导人员,也无法设置先进的投资方案吸引更多企业到农村投资,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区域的产业化建设较少,在地区发展中,无法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难以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结构的情况下,农民的个人收入与整体收入难以提升,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流失的现象,不利于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3、缺乏优秀管理人才

全国农村区域在经营管理期间,还没有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不能根据相关需求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首先,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没有引进专业的人才,难以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也不能将农村发展情况反馈给上级领导,导致经营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其次,在农村生产中,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不能予以一定的生产指导与技术指导,导致无法全面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难以从根本上优化自身工作机制。最后,在管理人员实际工作中,缺乏自主学习精神,相关管理机构也不能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导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抑制当地经济的有效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的保证

农村相关经济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全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依据农村经济现状,合理开展相关管理活动,以此提高经济管理效果,做出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规范,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符合经济建设的需求,取得良好的成就,充分体现当前的发展水平。

2、理论指导相关作用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经营管理可以为其指明方向,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能够明确农村经济建设地位,引导政府与其他产业投入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

3、解决现存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中常常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出现制约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C构开展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各类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在制定经营管理方案之后,能够合理的建设经济规划体系,针对农村区域的发展现状,建立健全管控机制,为农村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意见,可以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同时,经营管理机构可以充分整合与利用农村各类资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中经营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加大教育工作力度

相关机构应当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进行改善,投入足够的教育资金,在农村区域中建设较为正规的学校。在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在农村中开展宣传工作,保证适龄儿童可以得到就学的机会,以此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投入资金,支持其就读高校,以此提升农村教育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2、城乡统筹发展措施

在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应当注重“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健全基础设施的情况下,科学引进先进技术,将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在保证农业发展增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活动。同时,要积极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使得农作物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价格售出。如:发展城乡合作工作,使得农村快速进入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工作速度。

3、产业化发展方式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机构应当将现金技术引入农村产业链条中,以此改善产业生产现状,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如:在农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都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提升工作效果。同时,要促进农村生产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发展,大力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节省劳动力,充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农业发展期间,为了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应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投入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升其工作成效[1]。

5、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

在农村区域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建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充分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一方面,应当注重经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在贫困农村区域,应当加大机构建设力度,投入足够自资金,以此提高工作成效[2]。

6、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相关机构应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农村产业技术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各方面技能,有利于在农业发展中做出正确指导。同时,要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薪资水平,以免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影响其长远发展[3]。

篇4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变与机构组成

(一)制度演变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93年)。以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为标志,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以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2.第二个阶段(1994~1995年)。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设立为标志,形成了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3.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以199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机构组成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1.正规金融机构

可以把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者活动称为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四大行中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一个银行,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乡镇。和其它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从80年代起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但在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之前,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此后一部分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主要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被划转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2.非正规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包括所有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得到了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甚至支持。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并在1999年解散农村合作基金会,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9。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为了消除来自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竞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所造成的冲击,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

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 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篇5

【关键词】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农村社会融人城市化进程已不可回避。基本农田保护问题,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集体资产的保护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成为各级领导关切、社会各界关注、广大农民关心的大事,农民权益维护将进一步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为农经工作提出了新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农村经济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努力拓展农经工作的新领域,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引导扶持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现在农业基础设置相对比较落后,农民也迫切的希望改变这一现状,所以政府在针对农村工作的时候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内容,致力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想办法让农民增收,争取在这几年的努力之后,让农村从生产到各项基础设施的覆盖都有明显的变化。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单纯的空口谈,应该从规划、投入、组织等等方面落实清楚,用实际行动来说明。

2、科技兴农

目前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都相对比较落后,要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对农民进行改造和教育,让他们学会科技兴农,掌握现代化耕作技术。第一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执法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二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现代先进的务农设备推介给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这些高新设备,利用这些设备来增收增产,并且组织农民到现场参观,让农民明白要想致富就需要用科技来武装自己。第三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过去的农民一般生产都是为了自给自足,很少有市场观念,通过各项设施的引进,像是电脑、网络等,让农民掌握资讯,能够把握住市场,根据市场的动向来进行农作物的耕作,提高农民的收入。第四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优化产业结构链,避免相同产品的过多重复,应该让畜牧业、果林业、水产业均衡发展分部。最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要让相同产业覆盖,控制好经营规模和区域划分。

4、完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农村因为其特殊性,更需要重视法律的建设和普及,让农民有依法致富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存的必要基础,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是在盘活土地资源这一大前提下完成的。面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动摇,但是有需要在这个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的流转,去开发和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盘活土地资源,是建立在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上面的,只有稳定的盘活关系,才能够让农民有信心去生产,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些负面和不良影响才不至于出现。另外,土地资源的流转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规范的,应该是建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上的。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人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矛盾是各户农家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变化莫测之间的矛盾,这样农产品无法揣摩到市场的真实需要,这样市场和农业生产就会脱节,在销售上也是零散销售,不能进行集中整合,过多的分散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最终损害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村产业链有序的链接起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打破现有的局面,采用由一些龙头企业打头阵的形式,将一些分散的农户和大市场有效的链接起来,这样从生产到销售能够形成有序的流程和渠道。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人全局、立足多子、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篇6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比较单一,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由最初通过能人带路、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形成,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的专业合作最初是从瓜果蔬菜生产环节开始的,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涵盖农村种、养、加工、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农业生产及服务领域。

2、经营服务形式多样化。一是产销结合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龙头,统一品牌、广开销路。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联合专业大户,建立的生产环节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的以服务型协会为主逐步向产销结合的合作社转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技推广、农民增收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带来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把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收益权。

2、推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实行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折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是承包者、集约经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3、有利于破解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合作社的规范运作,从盈利中利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村域公益性事业和福利的支出,可有效的缓解村组集体经济不强、农民不富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生产组织化的有效手段,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金融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一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或担保基金。二是完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三是提高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比例,提高银行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让农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能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使用权收益。对市场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积极探索承包权的抵押,方便农户取得必要的贷款,实现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变革。

2、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贷支持的灵活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二是积极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适当优惠。

3、正确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篇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强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因地制宜的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延长和拓展循环产业链条,使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和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处于基础性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很大益处,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将会使农村生活环境更洁净,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建设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析农村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大量浪费、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材料,在加工生产阶段产生“垃圾”,而这些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又作为废弃物处理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这是一种粗暴掠夺资源、浪费资源的落后经济模式。针对传统经济的弊病,农业循环经济奉行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不滥用土地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垃圾的排放,保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农业资源获得最好的效益,在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结合当前形势,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更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循环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长远的发展,进一步在发展质量上提升农业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和难得的就业机会,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2 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具体模式

2.1 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有一种重要的循环系统就是基塘生态系统,是目前在农村比较容易实施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人工创造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发展原理进行设计并实施的一种立体农业发展系统。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华北地区低洼的地势,严重的内涝以及土壤中的水盐运动的状况,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低洼地带的治理发展模式。采用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在无法搞农业种植的重盐碱地里,挖塘筑台田,因为台田地势高,地下水水位就会低一点,这样会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成为无盐碱良田,实际上就达到了台田地表的盐度的目的,对于改良我们这一区域的中低产田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能种植农作物,还能种植经济作物桑树养蚕,再在塘里养鱼养鸭养鹅,载重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这就构成了鱼塘台田互相促进,资源良性循环的立体发展模式,也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还会生产许多有机无公害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体现循环经济的真正价值。

2.2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范例。这种模式就是把农业资源充分地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四位一体模式指的是“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种植蔬菜”的模式,将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和种植蔬菜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四者相互补充,突出优势,构建一个生态能源统筹立体体系,在同一个地方实现沼气生产与积肥共进、种植蔬菜与养殖畜禽共存、创造能源与生产资源常规循环的高效农业生态模式。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得到农村朋友的的普遍认可,要想在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结合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加强引导,跟踪管理,进一步挖掘农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认识,推动理念更新

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让社会主义农村充实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环保部门的牵头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齐头并进参与其中。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材料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让广大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监督约束自己的不良生产习惯。二是认真制定和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开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增强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取缔无法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产业项目。如果有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加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同,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为推动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政府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技术指导和实施不够规范的问题,譬如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规划和管理引导,没有统一的标准细则;农民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在基础建设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是困难重重;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虽然按照相关标准施肥施药,但是没有技术员的跟踪管理,出现农作物长势较差,病虫害增多,造成减产的不良效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政府应完善建立引导保障机制,通过健全综合决策处理机制,建立新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乡镇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传播体系,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引导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稳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重要性;对策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基层领导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传递一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知识和体系,使得农民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照搬相关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

2.2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 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3.1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想适应这种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制就要不断地得到完善。同时,政府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规范化。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那些自己经营的乡镇所,要逐渐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独立营销,进而脱离财政供养的模式。

3.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

3.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制。针对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的现象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流常政府部门没有对农业每年的发展方向就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所以,应不断完善农村全面的服务机制,政府及时的对农产品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对农业种植进行指导,避免出现供求严重不合比例的现象。当地政府根据自己区域的情况调整结构,大力指导农民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篇9

一、盱眙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盱眙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是开设农业电视专栏。盱眙电视台2套专门开设专门栏目《田野四季风》,每天在黄金时段反复播出。二是设立咨询服务热线。利用12316热线,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农业政策等信息咨询和农资打假等投诉服务。三是建设盱眙农业网。盱眙农业网设立植物保护、农作物生产、林业管理与生产、渔政与水产养殖、生产动态和科教培训栏目,提供农业信息,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四是进行农民创业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2013年,盱眙县共培训600人,其中种养大户100人,农民经纪人100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00人,村组干部、乡村农技人员200人。

2.盱眙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盱眙县现辖14镇5乡,78万人,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面积居江苏省之首,素有人均“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田一亩滩”之称。情况差异较大, 农业信息化 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二是网络普及率不高。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中配备电脑不多,难以获取更多的农业信息。三是农业技能培训的短板效应。培训模式传统理论指导的多,实践操作的少,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完成任务。培训往往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盱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小康盱眙”的客观需要

“十二五”以来,盱眙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高标定位,提出“苏北争第一、全国进百强、小康高标准、开启新征程”口号,特色发展力争将盱眙建设成为创业创富、宜人宜居的“淮安先行区、南京后花园、江北新天堂”。激发崛起核动力,实现宏伟新蓝图。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农业信息化正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2.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和美盱眙”的有效途径

农业市场存在风险大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盲目种植,导致滞销。2011年,盱眙县淮河镇大白菜喜获丰收,原本指望大赚一把的菜农遇到了大白菜2分一斤无人问津。农业信息化就能够让农民充分掌握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盲目种植,另一方面收获后可以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直接与所需地进行交易,能够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向上盱眙”的加速剂

盱眙用“向上盱眙”方针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全县农业的现代化。有了“向上”文化引领的农业的信息化,广大农民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会按照“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种植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让农民了解科技信息、销售信息。农民便会根据活得的信息自觉优化农业资源配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三、农业信息化在盱眙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府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切实将推进农业信息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信息化贯穿于农业部门履行职责任务的全过程,贯穿于为“三农”服务的全过程。盱眙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设立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信息化推进工作正常开展。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农业生产者的信息需求各种各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主体和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县、乡、村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收集网络。以12316服务热线为依托,构建村有信息点、乡有信息站、县有服务中心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 增长 金融发展 关系

一、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农业经济仍占据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所以加强对农业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农业经济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总量的农林牧副渔业的增长,其二是纯种植业的增长,其三是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将这三个层面与农村金融发展纳入一个框架内进行比较,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静态分析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静态关系是一个传统的研究方向,我们通过结构建模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对模型系数的经济含义进行探讨,下边将总量的农林牧副渔业的增长、纯农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个三个层面运行生产函数的分解,来分析其在静态关系中的作用。

(一)变量的设定

1、经济增长指标

选用三个对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情况的指标,分别是农林牧副渔总产值(NL),其反映的是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反映纯农业生产水平的农业产值(LY);农民人均纯收入(SR),反映的是个体经济增长情况。

2、金融发展指标

选取两个反映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支持的指标,一个是金融机构农业贷款(DK),另一个是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XZ),这两个都是有代表性的指标,原因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信贷资金,目前虽然我国在直接融资市场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其门槛较高,我国农业的分散、低水平的现状,难以真正实现在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乡镇企业是个独有的现象,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数据平减

本文数据信贷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为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尤其对经济增长类指标的影响,本文对指标在1978年的基础上进行平减处理,使得其在时间上有可比性[1]。

(三)计量模型与回归分析

在分析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此将生产函数进一步变形, 这里资本投入分为两个部分,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他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手段,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其中Yt为产出指标,K1为直接投资农业的贷款,K2代表乡镇企业贷款,Lt代表劳动投入,t为时间。其中, Yt 为产出指标, K1 表示直接投资农业的贷款, K2 表示乡镇企业贷款, Lt 表示劳动投入, t为时间, 且α+β+γ=1.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t,可以得出人均生产函数等式 (2),然后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出线性对数人均生产函数等式(3)

用RJNL、RJLY、RJSR、RJDK、RJXZ分别表示人均农林牧副渔产值、人均农业产值、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贷款和人均乡镇企业贷款进行分析。这里将建立三个模型以分别考察NL与RJDK、RJXZ, R JLY 与RJDK、RJXZ, R JSR与RJDK、RJXZ的静态关系。利用统计数据, 根据式( 3)做回归分析, 有综合以上的计算模型得出的线性回归结果,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我们从中得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在三个计算模型中,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仅对农林牧副渔的总产值有着正面影响,其他影响如农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是负面影响,其与以往的实证研究相比较也是基本一致的,如刘旦(2007)、温涛等(2005)。而且,在三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还显示出农村金融发展的农业贷款变量在其中的三个回归模型中均不明显。其次,三个计量模型显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间接融资金融机构乡镇企业的贷款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人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在农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均为正,其统计检验显著。因此,可以看出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人均纯收入增加方面我国单纯用于农业的贷款,其作用没有比起间接贷款作用的乡镇企业贷款作用明显。即非农业经济对于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突出作用[2]。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是当前金融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其研究有着较多的复杂模型,其中还有动态模型分析,本文仅对其关系进行浅要的静态分析,以便理解在农业经济中的几个重要因素间的线性关系,以利于在制定农村融资政策,扶持农业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增强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