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就业率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就业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水电工程就业率

篇1

一、全市库区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1、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已建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沙溪流域的安砂、贡川、竹洲、斑竹、城关、高砂、沙溪口;金溪流域的池潭、良浅、孔头、范厝、漠武;尤溪流域的水东、雍口;大田的成益(六角宫)以及闽江流域的水口等16座,总装机容量244万千瓦。其中坝址库区全部在我市辖区内的有13座,装机容量74万千瓦,部分库区在我市的有3座,即:水口水电站库区我市占8%,沙溪口水电站库区我市占66%、漠武水电站库区我市占30%。

(2)已建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下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利水电工程有明溪蒙州、水口,永安上坂、鸭姆潭,清流嵩口坪,尤溪双剑潭,建宁合水口等7座,总装机容量4.87万千瓦;总库容1.2624万立方米。

(3)已建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三元东牙溪,沙县官昌,大田坑口,明溪芦下坡,清流琴源,宁化泉上、桥下、砂坪、隆陂,尤溪南溪、双里、柳塘,将乐小王,泰宁水埠等14座,总库容2.4715万立方米。

2、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在建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尤溪街面,永安西门,三元台江,将乐大言、黄潭等5座,总装机容量41.1万千瓦。

(2)在建装机容量2.5万以下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电站有永安丰海,装机容量2.4万千瓦,总库容0.17万立方米。

3、拟建的水利水电工程:

(1)拟建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尤溪坂面、汶潭、将乐高塘等3座,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

(2)拟建的水库有黄砂坑、沙洲、石坂桥等3座,总库容1.3968亿立方米。

(二)移民安置与生产生活情况

1、移民安置情况:

全市已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有96558人,其中1986年以后新建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移民24517人、中央直属水库库区移民57940人、市内水库库区移民15273人。安置方式以库周后靠农业安置为主,淹没总土地面积23.7292万亩(不含在建6.101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1109万亩(不含在建1.8118万亩)。

2、移民生产生活情况:

(1)移民开发性生产迅速发展。随着三溪流域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市库区经济的优势逐渐凸现,水电站库区后扶基金的投入,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移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各库区县注意把实现小康村和小康精品村建设同改善和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努力改善移民安置区的道路交通,供、排水系统,边坡稳定等基础设施,库区清洁能源沼气工程建设等,通过几年实施,完成库区道路硬化近100公里,建造和改造自来水厂125座,铺设供水管道240公里,基本实现库区人畜饮用水卫生,移民门前道路硬化率达50%以上。

(3)移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市每年从库区后扶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库区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培训落实,市库区移民开发局每年组织1-2期全市性的生产技术培训,各库区县(市、区)根据具体情况抓好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培训班51班次,培训移民3520人次。

(4)移民贫困户逐步脱贫。我市根据库区具体情况,采取“村提名、村民公认”的办法在移民村中推选贫困户,并进行扶持,扶持贫困移民发展特色产业,对移民贫困户生产项目的补助进行量化,引导移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经过几年的扶持,大部分的贫困户已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三)移民后期扶持情况

1、后期扶持政策

(1)我市1986年以后竣工投产的大中型水电站实施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福建省水电站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规定》,从1996年1月1日(或水电站机组发电进入商业运行之日起)设立后期扶持基金,基金从征收之日起,按各水电站供电量每千瓦按0.5分的标准提取,连续提取10年,提取的后扶基金用于扶持移民发展生产,解决遗留问题。

(2)我市1986年以前建成的中央直属水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2002年以前实施库区维护基金政策,从2003年起按六年规划要求,实施库区建设基金政策。

(3)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未实施后期扶持政策。

2、后期扶持基金征收及使用情况

我市各库区征收后期扶持基金的时间不同,据统计,全市大中型水电站从1996—2003年8年间共征收后扶基金5903.191万元,扶持生产、生活项目884个。中央直属水库截止2002年,投入维护基金2206万元。2003年又有98个项目列入国家建设基金项目,总金额800.9万元。

(四)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库区经济发展与移民生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库区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点,大型水电站库区水口、沙溪口相同之处是库区都在国道、省道边,交通方便,各项基础设施较完善,移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发展私企和第三产业。如沙县青州镇5个库区村移民依靠发展私企和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961元,比建库前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不同时期建成的库区情况各不相同,近期建成的库区基础设施较完善,补偿比较到位,对移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后期扶持基金征收后可用于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早期建成的特别是中央直属水库,库区多数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后期扶持库区维护基金和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真正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由此,造成各库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市多数库区较偏僻,本来就比较落后,再加上库区建成后给移民生产、生活造成许多不便,尽管库区有后扶政策予以扶持,但与库区周边乡(镇)、村相比生活水平总体差距较大。据统计全市库区移民收入总体低于全市平均收入500-1000元。库区移民的教育、医疗条件也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此外,还有库区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生产资源不足;部分库区后扶基金征收年限已接近10年,而移民遗留问题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扶持等。

二、库区后期扶持的建议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目前调查,相距甚远,必须引起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我市库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库区移民的工作力度。

(一)实施库区移民再就业工程

结合我市库区实际,制定##市实施库区移民再就业(培训就业)工程计划:2005-2010年,全市库区每年开展移民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人次,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库区农村移民劳动力300人以上;每年开展移民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3000人次,参加培训的移民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库区移民劳动就业率逐年递增,至2010年就业率达90%以上。

(二)开展创建“平安##库区”活动

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90%以上的库区移民安置地达到“平安##库区”标准,实现“三个下降、四个提高、五个无”的目标。即:“三个下降”:移民集体上访人次明显下降,越级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数量明显下降,来信来访人次明显下降;“四个提高”:移民来信来访处理效果和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明显提高,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明显提高,库区社会动态捕捉能力和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移民收入稳步提高;“五个无”:无出现移民聚众围堵国家机关、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的,无故意阻挠水电站工程施工,无进京集体上访,无到省重复上访,无出现人为重大事故案件。

(三)制定处置紧急情况工作预案版权所有

为了有效处置我市库区移民紧急情况,降低紧急情况造成的危害,维护党和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库区的安定稳定,必须制定市移民局紧急情况处置工作预案。

(四)对库区移民进行永久性扶持

由于我市地处山区,因历史原因遗留问题很多,仅靠后期扶持,10年时间难以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有关部门要对库区移民进行永久性扶持。

(五)完善水利水电工程后扶基金的征收

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下水电站、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目前未实施后期扶持政策),上级有关部门应参照大中型水电站及中央直属水库的管理办法,征收水利水电工程后扶基金,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篇2

三峡大学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工程之侧的世界水电之都湖北宜昌。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峡大学正是充分利用地利条件,长期坚持“依托三峡、突出水电”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水电类学科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三峡工程、湖北清江流域水电开发和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汇聚了高水平的学术队伍,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学校仅针对三峡工程研究就提出了大江截流仿真技术、混凝土高坡绿化技术、后三峡地质灾害及水生态环境技术等应对技术,攻克难题100多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从建校以来针对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科学观测与研究,成功预报了新滩等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表彰与嘉奖,“新滩滑坡临阵预报”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针对水电站的动力设备、生产过程、运行状态等进行了仿真建模、仿真算法及仿真平台的研究;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人工边坡及水库消落带生态回复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针对库湾支流水华问题,进行了水华暴发机理及水库生态调度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三峡大学在注重水电特色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三大学子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仅2010和2011两年,三峡大学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全国高校第五名的傲人成绩。

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011~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即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以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水利工程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经过层层筛选,有幸入围。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1999年批准成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水利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在学校共计17个班,学生703人,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6%以上。现有专业课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的70%,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

本专业先后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4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同时结合专业积极与行业联系,建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8个。其中水工监测与水流测控实训中心投资120余万元建成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仿真模型,以及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实训中心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土石坝、重力坝施工模拟现场,在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水利工程专业自2000年正式招生以来,不断进行专业改革,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杨凌示范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3门。

在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陕西省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和民生水利作为未来5~10年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加上本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申报成功,为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专业建设目标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依托省内大中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泾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等)、地市水利部门和陕西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紧密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利实际,通过校企对接、企业参与,突出“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五种核心能力培养,抓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培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最终将水利工程专业建成服务于区域水利事业的特色引领型专业,带动我院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引领本地区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是本次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六项内容。

1.构建课程体系

对应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引入水利行业职业岗位(工种)标准,构建工学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该体系分四个层次:(1)以基本素

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格达标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本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2)以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构建专业核心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专项能力模块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4)学生到企业以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进入实际岗位工作,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管理、评价,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熟悉岗位责任、权利、义务及职业道德,实现毕业即可顶岗的零距离上岗目标。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以“四结合”为原则:结合专业知识点、结合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典型工程案例、结合生产新技术(如,板式导流法、生物砌块技术、淤地坝等),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每门课的特点,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做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合理衔接,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将“考证”训练纳入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

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知识在亲自动手和行动过程中

获得。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课程教学内容紧扣职业岗位(工种)技术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推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学校积极与陕西省水利厅定额站合作开办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员岗位证书培训,与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合作开办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五大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证书培训,切实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拓展就业渠道提供有力支撑,使该专业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例达到90%以上,充分体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4.专业课程建设

以学生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集中开发一批能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经过两年努力,完成9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9门专业平台课程、5门专

业拓展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化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教学总体设计和实施设计,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相应试题、试卷及教材编写,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成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岗位接触零距离的特色课程。

表1 专业课程建设表

5.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多媒体课件)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岗位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合格标准及岗位职业技能特长为目标,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不断把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与企业合作开发反映实际工程项目、工程案例的立体化特色教材。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衔接。鼓励教师利用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Dream weaver、Author ware等)制作课件,开发研制出一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水平多媒体精品课件,建立完善的教学、开发、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将课件上传到课件库中,建成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共享资源库。

表2 特色教材及多媒体课件建设表

6.教学改革研究

(1)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利用我校正在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企业,探索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技术人员交流对接机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和有效途径,搭建校企传输课堂。以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2)按照“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按照“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思路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总体设计、单元设计,以便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建设

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与管理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生产企业的项目开发、生产指导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

训,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鼓励青年教师向专业带头人学习,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带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指导和基层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聘请水利行业一线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使水利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示范等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促进基层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刘愿英.试论高职水利类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2]郭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影响力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4).

[3]赵红.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9(01).

篇4

一、“9+3”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9+3”毕业生总体情况

2009年至2017年从我县考录,到内地接受“9+3”免费职业教育的本县籍学生1987人。自2012年首批本县籍“9+3”学生毕业至今共计毕业六批次,共计1538人。

从户籍来看,选择“9+3”免费职业教育的农村学生比例高于城镇户籍,超过85%。

从所学专业来看,学生们是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主要涉及医学护理专业、畜牧兽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及电器应用维修、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水电运行与控制、电气设备与安装、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制作与营销、唐卡绘画、物流管理、铁道施工与养护、化工工艺、园林、焊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烹饪、测量工程技术和会计等。

就业分布地来看,我县就业214人,县外省内就业1246人。

(二)“9+3”毕业生就业情况

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就业方式主要为:考取州内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参军以及灵活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首期毕业以来,在我县就业的“9+3”毕业生总人数1460余人。其中,公务员考录23人、事业单位考录114人,公益性岗位60人,自主创业120人,推荐就业507人,参军56人,灵活就业580人,就业率达95%。

(三)“9+3”毕业生未就业情况

因“9+3”毕业生经校方推荐就业人数、继续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人数无法确定,“9+3”毕业生未就业不完全统计人数为78人。

未就业主要原因:一是未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考录;二是认为公益性岗位安置工资较低,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三是对人社部门举办的现场招聘会岗位不满意,就业期待值过高,同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是经“9+3”升学考试政策,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二、“9+3”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公开招录实现就业

我县根据省州“9+3”毕业生考录决策部署,认真拟定考录计划,填报考录需求,做好接收安置等各项工作。同时针对“9+3”毕业生自身学历较低,多数人不能完成分内工作,我县积极开展“9+3”毕业生岗前培训工作,力求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二)通过公开招聘实现就业

2012年首期“9+3”学生毕业以来,我县切实将帮助“9+3”学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确保愿意回县的有就业岗位、愿意自主创业的能够得到扶持、人人都有就业机会”的原则,着力构建政策完善、责任明确、组织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9+3”学生就业促进工作格局,通过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等多种途径,确保“9+3”学生就业有出路、创业有帮扶,全面促进“9+3”学生稳定就业。

2012年以来,我局每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积极为“9+3”毕业生等求职责搭建劳务供需平台。近三年我县举办大型、微型就业扶贫招聘会共计5场,州内外用工单位累计提供岗位16400余个,岗位主要涉及电工、文员、保管、加工、物流、服务员、保安等行业,吸引了含“9+3”毕业生在内的大批求职者进场求职咨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今,参与我县现场招聘会求职登记的“9+3”学生累计达1000余人。

(三)通过托底安置实现就业

为千方百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效能,我县把公益性岗位开发摆在了突出位置,根据“中央关于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重要指示,按照“能够整合、尽量整合”的原则,三年来投入资金3169万元,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10568个,其中“9+3”毕业生60余人,有效缓解了“9+3”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三、对“9+3”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专业选择盲目性较高

根据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何斌老师《“9+3”学生就业趋向调查分析》指出,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原因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5%的学生是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专业就业前景好才选择所学专业的,而15%的学生是接受家人建议选择专业,这与家庭背景、家长社会经验、社会关系等有一定的联系,还有部分学生是完全不清楚专业性质,随意填报。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就业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择业期望值过高

“9+3”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期望值趋于理想化,主要集中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国企,比例高达80%,追求稳定性、待遇优厚、环境好的工作的现象更为明显,表明他们择业期望值过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重新定位。

(三)就业主动性不够强

“9+3”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是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跨越式发展、提升人口素质、改善民生、促进长治久安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学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都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帮助,这一客观原因,使得“9+3”毕业生逐渐产生依赖心里,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寻找工作的人员比例较低,在实现就业途径中缺乏主动性和开创性。

(四)就业信心不足

“9+3”学生接受免费教育之前,社会阅历、求学目的各不相同,甚至年龄差距也较大,学历水平也各不相同,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长期在家务农、务工的,虽然接受了免费职业教育,但是学历较低、专业及综合能力较弱,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信心明显不足,不敢主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

(五)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企业直接或变相拒绝接收“9+3”学生实习和就业,其主要原因是“9+3”学生征兵和公招考试工作影响学生工作稳定性;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不太适应企业用工要求和企业文化;企业认为招收“9+3”学生涉及民族问题,对接纳“9+3”学生持有保留态度。

四、对“9+3”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政策延续性,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机制保障。

在“9+3”学生的就业率中,通过针对性政策,如参军、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等,这在帮助“9+3”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建议,保持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统一的导向、组织和协调中,共同行动,拓宽渠道,挖掘岗位,保障配套经费,千方百计帮助“9+3”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二)建议建立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科学参照。

尝试建立“9+3”学生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建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地反映“9+3”学生就业状况和质量,其中可包括就业率、就业趋向分布、就业产业分布、就业稳定率和流失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及企业评价等内容。通过探索建立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9+3”学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科学参照,供相关部门作行政和决策的依据。

(三)合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树立科学就业观。

观念决定态度,什么样的就业观决定说明样的学习观。为了端正学习态度,奠定就业基础,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切实转变其在就业观和就业心理上的局限。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就业意愿和困惑,认真分析总结,通过主题班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优秀毕业生或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招聘会、介绍企业文化等形式,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专业就业前景,引导他们逐步摒弃“重公招轻就业”“等、靠、要”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生存、后发展”的科学就业观。

(四)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9+3”学生文化素质与内地学生相比有差距,但他们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且动手能力强。建议各地“9+3”学校首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口,量身为“9+3”学生订制实践教学方案,努力探索“先会后懂”“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方法。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掌握“9+3”学生在实习时存在的技能差距,与企业联动,共同分析研究讨论,开设专门化课程或训练,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结合起来,帮助更多“9+3”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和能力。

篇5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2020年7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了专题调研。从校园布局到教学设施,从教学管理到后勤管理,从班子建设情况到教职工队伍素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拜泉县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拜泉县唯一一所公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时,经拜泉县县委、县政府批准,由拜泉县第一职业高中、黑龙江省拜泉技工学校、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拜泉分校、拜泉县卫生职工学校四校合一,成立了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校校园现占地面积40500平方米。现有办公、教学、实训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食堂宿舍一体楼一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学校现有计算机实习实训教室4个,汽修实习实训教室和综合活动室各2个,有电子、护理、服装、中式面点、畜牧兽医等专业实习实训教室各1个,有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保健室各1个。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为1200万元。拜泉镇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已成为集国家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各种长、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

(二)在校学生人数与教师配备

学校有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在校生590人,非全日制中职和技工学生1932人;开放教育电大在校生216人。除此之外,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任务,对贫困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和退伍军人等进行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提升等培训,每年至少培训3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31人,“双师型教师”25人。

(三)专业设置

学校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幼儿教育、护理等专业。非全日制开设的专业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服装制作与营销、烹饪(中西式面点方向和中式厨师方向)、实用种植和养殖技术等专业。

职教中心的电大部开设专科和本科:其中专科包括金融学、法学、小学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护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本科还包括金融学、法学、护理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药学、汽车、小学教育、园艺、广告、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旅游、学前教育、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粮食工程、粮食储藏与检测技术等专业。

(四)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招生量逐年回升!县委、县政府、教育局把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乡镇、个系统,年终考核其完成年度中职招生任务情况。统筹制定高中招生计划,继续减少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尽量为中职招生预留空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努力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工作。成立中职招生小组,通过初三学生家长微信群转发了职教中心学校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动员初中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教育。从2018年起,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学校的招生。特别是2019年秋季学期,拜泉职业教育中心高一全日制中职新生招生突破200人大关!这是近二十年来招生工作的最好成绩!

入学无忧。2020年中职和技工招生,我们将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录取、优先选专业、优先安排住宿、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推荐升学和就业,免收三年学杂费。高一、高二年级所有拜泉县及其他市县农村户籍学生、涉农专业学生都能享受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拜泉县及其他市、县的城镇户籍学生以及城镇低保等“八类”困难家庭学生原则上按照15%的比例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名额。总之,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同样的升学和就业的机会!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2019年初,校长王标出台了《拜泉职教中心学校“一二三五”振兴计划》:一个理念: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两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三个策略:求真、求善、求美五项重点工作:1、党建工作,统领发展。2、招生工作,促进发展。3、德育工作,首要任务。4、教学工作 ,重中之重。5、后勤工作,服务大局。

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德育工作。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优化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到中职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理想信念、生命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持续开展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展示活动,培育和打造典型。

2.拜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在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职成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还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做为、大力投入。按照省政府“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的要求,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需要。努力改善拜泉职教中心学校办学条件,2020--2021年将投资6500万(其中国家产教融合项目资金2000万元,其余4500万元均由拜泉县政府投资)为职教中心建设综合实训楼一栋12382平方米,食堂宿舍综合楼一栋8411平方米,同时对校园进行全覆盖整体规划设计,包括硬化、绿化,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环形塑胶跑道等等。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019年拜泉职教中心教师深入乡镇、村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进行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总计培训5个乡镇,1248人;对下岗职工、农村进城无业人员等进行服装缝纫技术培训180人,直接就业100人;中式面点培训130人;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培训81人等等。

2020年,根据当前疫情形势,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马上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就业困难群体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线上培训,待疫情过后,将组织开展烹饪和服装制作与营销培训。努力打造养殖和烹饪本地特色培训品牌。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拜泉职教中心和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养服装制作产业工人;和飞鹤集体旗下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畜牧兽医专业;和东方希望集体合作共同打造计算机、汽修、畜牧兽医、护理等专业。

5.毕业生升学就业选择多

拜泉职教中心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选择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形式直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或者通过参加“中职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考入黑龙江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比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南农垦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哈尔滨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国一重技师学院、齐齐哈尔技师学院等50多所院校。

学校的毕业生还可以还可以凭着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直接就业。比如到东方希望企业集团,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

二、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委员和专家们认为,虽然拜泉县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

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另外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还有思想认识不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社会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差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教育资源差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另外,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三)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的拜泉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

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技工匮乏,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

三、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对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状况的调查,委员和专家们表示当前学校对于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想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委员和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3、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要把拜泉职教发展为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教育

到2022年,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计划将全日制、非全日制及各种培训专业设置达到10个以上,重点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新兴专业。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特色学校需要特色专业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拜泉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拜泉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要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引导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承接县政府下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复转军人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鼓励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还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学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更要重视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2020年--2021年,县委、县政府将投资6500万元,为职教中心建设一栋12832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除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真正到位。还要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另外,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专业;专业群;高职院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因此,专业群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就能够有可靠的保证。所以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积累,是学校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一、专业群的概念

什么是专业群?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与本科院校的学科群建设有什么不同?一些教育论著中虽然提到过专业群的概念,但没有作具体的分析。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其专业结构是建立在学科结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实施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这是迄今最新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划分,共设11个学科门类,249种专业。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体系被称为学科群。从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体系看,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集,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所含同级学科的数量有关,而且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并随类目级次的上移、学科口径相应增大,学科群的学科容量增多。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区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自身规律。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因此必然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应地,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团队,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是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的,各院校专业群内专业的数量和分布并不与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划分一一对应。

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科学地规划专业群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是学院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布局,必须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从专业群的角度来布局学校的专业发展。专业群的布局要考虑学院所处的行业、区域优势,根据学院办学的基础,合理布局专业群。

第二,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它关系到高职院校特色兴校战略思想的落实。优先发展的专业,重点发展的专业,一般应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即专业群内师资力量强,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辐射作用大的专业。高职院校就是要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显示出办学特色。

第三,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办学效益。

三、专业群的构建

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首先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学院办学实际,寻找、确定一些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要重点加以分析,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专业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与职业岗位 (群)具有一致性。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个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

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对于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以化学、水力学学科为基础的暖通空调、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经济类专业群。

四、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公共课针对所有专业,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基础课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须的生产技术知识、产品技术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是按行业内职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课程,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各模块的课程学时数大致相等,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2.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集群,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同样,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选好专业带头人特别是选好专业群内核心专业的带头人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专业带头人通常是指在某一行业领域内对专业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本行业领先地位的技术人才。专业带头人的选拔标准,一般从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判。作为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善于从事科技开发、推广,能对本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达到本行业内的先进水平;也应当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专业带头人还应具有学术民主、合作共事的作风,能协调与社会、学校各有关部门及领导之间的关系,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专业带头人是教师团队的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专业带头人的成长,既需要其自身不懈奋斗,也需要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培养。

教师团队建设的另一项任务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是既有讲师 (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2)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训基地由技术展示中心、操作技能训练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和技术研发服务中心组成。

应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是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4.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按专业群分类,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领导有足够的重视,保障必需的资金投入;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对教学资源的应用给予密切的配合;需要网站技术人员良好的技术和技能。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志宏,王 伟,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