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意识还不高,各级政府应强化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现代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篇2
1以形成特色产业为主,做好规划布局
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支持对定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定西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认真编制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推动定西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按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渭河流域、洮河流域和漳河流域及城郊等交通便利、水肥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适度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和高档瓜果;在洮、渭、漳河沿川灌区、引洮工程灌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特色蔬菜产品,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品牌蔬菜。
2有效利用政策支持,解决资金问题
设施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扩大内需、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精心编制一批质量好、水平高和辐射带动面广的设施农业项目,积极向省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要想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应采取“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整合资金发展设施农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动员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回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利用企业成熟的服务体系和销售体系,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引入设施农业生产中,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设施农业的研究,不仅是作物的基础研究、栽培研究,更是设施工程和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因此这是园艺、生态、农业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要想研发出一整套过硬装备及配套技术,形成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强有力的竞争,必须做到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它是设计、制造、生产、销售集,农科贸一体化系统。为了使整个系统顺利运转,需要建立社会服务体系、生产组织体系、人才培训体系、商品供求信息体系等,因此,必须加强多行业的合作。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科技部门的支持成了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定西设施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档次。首先,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指导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水平。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农民的水平。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电视电教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典型事例引导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养业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设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加大科普教育,促进新技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我们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村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在农村大力开展设施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讲座,组织有关专家送科技下乡,以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加速示范、推广。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编印宣传材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帐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大户引路、党员冬训、思想教育“三到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组织致富能人和致富典型开展巡回宣讲,制作各类宣传画、宣传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5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
针对定西市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大力开展旱作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建立设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是为广大农民、农业专家提供交流互动、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同时为农业产品生产者和商家提供服务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6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造设施产品品牌
6.1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设施农业的发展的主要载体,市场问题、流通问题与设施农业快慢、好坏有直接关系。首先要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民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肉类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其次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地区兴建区域易市场;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连接生产流通之间的纽带作用。
6.2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篇3
一、同江镇农业发展的现状
同江镇总面积9.6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6.21万亩,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以蔬菜种植为辅,辖7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总人口5340人。全镇水稻种植面积 4.9万亩,亩产达到500kg以上,总产达到2.45万t。蔬菜种植面积0.45万亩,亩产达到2800kg以上,总产达到1.26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 6967 元。
二、同江镇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1.水稻精深加工创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营养、安全消费的认识也随之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江镇发挥三江口灌区的作用,凭借利用黑龙江水灌溉种植水稻的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水稻种植,建成精米加工厂,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稻花香”商标,生产小包装大米、精品大米、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开拓销售市场,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打造了“稻花香”优质品牌,传播了“稻米文化”。
2.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蔬菜生产已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是种植业中一个增长点。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增加花色品种,重点引进彩椒、樱桃西红柿、香蕉西葫芦、水果黄瓜、樱桃萝卜、紫甘蓝等新品种,优化种植模式,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无害化生产,推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全面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强环境监控,禁止使用剧毒农药,严格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创建稳定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以占领高消费蔬菜市场,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展专业化生产转变,从抓数量的同时向抓质量转变,从粗放经营向设施生产、集约经营转变,温室大棚生产已达500余栋。促进了全镇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同江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2.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
3、农民增收渠道缺乏长效机制,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四.加快同江镇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快土壤改良开发,进一步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加大对种植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合适的农作物,避免抛荒的现象发生;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金融、保险体制,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2.争取资金抓紧对破损、老化的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
保证灌溉渠系畅通,加强水情预测,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3.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避免农产品积压烂市,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把龙头企业做强、生产基地做大、地域产品做出特色;继续加大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引进和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效益和市场调整种植结构。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问题;建议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沙坡头区始终围绕“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苹果、硒砂瓜、设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2013年,沙坡头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 780hm2,硒砂瓜种植面积达33 347hm2,经果林种植规模达到10 000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460hm2,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321.64万只、30.05万头、3.9万头、33.98万只和1.16万头。
2 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充分发挥沙坡头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硒砂瓜、设施蔬菜、苹果和养殖业为主的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引黄灌区设施蔬菜产业带、南山台扬黄区经果林产业带、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和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四带一区”农业产业格局。今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粮食创高产计划,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区4个、千亩展示区9个、百亩核心攻关点12个,落实总面积5193hm2。
2.1.1 设施蔬菜产业
沙坡头区设施农业以日光温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销蔬菜为主,涉及9镇、62个行政村和2.4万户农户,建设形成以镇罗、柔远、东园、腾格里沙漠为重点的7460hm2的设施蔬菜产业带,种植日光温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时,围绕提质增效和稳定设施农业面积,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建设提质增效示范点10个,累计改造旧棚8135座,建设阳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头区设施蔬菜的95%以上外销。
2.1.2 硒砂瓜产业
今年,硒砂瓜种植面积达到33 347hm2,其中落实增施有机肥14 967hm2,条覆膜种植20 400hm2。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产销售企业信息平台等经济调控和行政干预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统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标、一年一印等品质品牌保护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14 467hm2,核心区平均单产1238kg,667平均产值较非核心区增加117元左右,实现了产销两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1.3 清真牛羊肉产业
以夏华、正通公司和佳昊养殖合作社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以生态移民区为重点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3个、规模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小区)2个,种植优质饲草68 000hm2,扶持发展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
2.1.4 奶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沙坡头区的奶牛养殖总量有了大幅增长,基本构筑起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初级形态。截至目前,已建养殖园区(场)12个、机械化挤奶台15个,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存栏奶牛2300头。当地已与黄河乳业、夏进乳业、伊利乳业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牛奶收购价在4.2元/kg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市场潜力较大。
2.2 畅通营销体系,品牌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地召开产销对接洽谈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抱团闯市场,着力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了服务本区市场、抢占外省市场、覆盖全国市场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格局,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同时,坚持以打造品牌、扩大销售、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宣传保护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产品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名牌、创名企、创名家的“三创”活动,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通过品牌创建和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达到了产品优质优价、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3 壮大经营主体,产业链条延向深领域
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动、市场拉动,在解决农产品难卖、连接市场、活跃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沙坡头区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向更深领域延伸。经营主体涉及蔬菜瓜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领域,服务方式也已延伸到技术信息、物资配送、加工、销售、保鲜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领域,现代化产业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822个,其中龙头企业有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4个、专业大户3327户、家庭农场298个。
2.4 完善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再提高
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始终将民生水利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始终把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12 133hm2。今年,在常乐、镇罗、柔远等镇建成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780hm2,通过土地流转和采用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单种玉米较常规种植节水率、节肥率分别达到58.40%和26.00%,为实现水权转换、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调整种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科技服务范围达到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进行调研,以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种猪生态养殖繁育等特色种养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新技术42项、推广新品种6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同时,大力推进“阳光工程”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步伐,加大对农民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的针对性培训,建立“领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富”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创办各类示范点,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技术创新、示范引领、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向效益型方向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薄弱
硒砂瓜及设施大棚连年种植,轮作倒茬不够,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长环境逐步恶化,致使病虫害频发和产品品质下降,经济效益较低。同时,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部分无能力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大,不愿土地流转,因而农业规模化效益体现不足。
3.2 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沙坡头区鸡产业禽流感疫情频发,造成产业整体萎缩。生态移民区群众经济实力差,基础母牛饲养成本高,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肉牛补栏进度缓慢。
3.3 农业投入不足
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上,由于资金缺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滞后,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此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较小,农户融资困难。
3.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从事产业技术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和效益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较低
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掌握核心技术较少、市场开拓力不强,部分种养户仍然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低,生产经营农户和个别企业小而散、小而乱,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们将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扩规提质、科技兴农和名牌带动四大战略为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进程。
4.1 以创新观念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三带三区一地”的目标,在壮大特色上下工夫、在发挥优势上找路子,进一步优化引黄灌区优质粮食和设施农业产业带,壮大扬黄灌区经果林产业带,提质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培育南北部养殖业产业带。
4.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发、农资、小农水等国家和自治区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力实施13 333hm2高效节水现代农业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已注册的农业品牌,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区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护区1333hm2。同时,对通过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产品,要逐渐完善产品标准化生产档案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紧紧围绕“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共同体,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加工带动型的路子。
篇5
1 转变思想观念抓设施农业
发展节地、节水、避灾型的设施农业是岷县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有效手段。县、乡、村干部和农户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变“要”为“我要干”,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工作,通过对比算账等鲜活的形式教育群众,使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变“等扶持、靠贷款”为主动自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变传统种植方式为依靠科技发展设施农业,使设施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聚宝盆”。
2 依靠三个动力抓设施农业
2.1 依靠行政的推动力
由于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特殊性,行政手段目前仍发挥着决策、规划、指导、扶持、示范、督办的重要作用。没有行政力量的强势参与,连片征地,规模发展,成立合作组织就是一句空话,技术引进,产业升级将非常缓慢。行政推动效应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行政推动而不能有所放松。
2.2 依靠效应的牵动力
发展设施农业,应先从一户、一人、一个点抓起,在个别上取得成效,产生效益,然后让典型,让效益发挥吸引和牵引的作用,从而带动面上的发展。这是最有效、最可靠、最令人信服的方式。
2.3 依靠政策的诱导力
要根据设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刺激,诱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培养三支队伍抓设施农业
3.1 培养设施农业生产能手搞生产示范和带动
设施农业技术骨干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这支队伍越大越强,开发的能力就越大越强。要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设施农业生产骨干队伍。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功夫,要舍得花钱,要用钱买技术,用钱买人才。要在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全国设施农业搞得最好的地方开辟培训班,学习先进适用技术。
3.2 培养一批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营销组织,抓产品营销
传统的“谁生产谁营销”的方式只适用于近市场、小市场搞手提肩挑式的销售,无法面对远市场、大市场大调大运,实践证明已不能适应规模化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在生产中搞新的分工,让一部分有能力、善创业的农民从生产一线分离出来,充当农民经纪人,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组织,走南闯北,同市场打交道,视营销为饭碗,分享农产品销售的增值效益,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3.3 支持和吸引一些能人和厂商兴办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是我们的短腿,要提供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大办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4 加强三项建设抓设施农业
4.1 水利建设
菜水、菜水,有水才有菜。设施农业搞到哪里,水要配套到那里,种菜必须给水、配水,这是一项基本建设,水跟菜走,菜跟水行。
4.2 肥料建设
尤其要注重有机肥、农家肥的投入,坚持种养并举,大力推广四位一体(厕所、圈棚、沼气、温室)模式,开辟生态链,发展循环经济。
4.3 市场建设
有了一定的规模,就要有专业市场。设施农业要大发展,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提早规划建设。
5 拓宽融资渠道抓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投入密集型农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加大投入。一是县、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设施农业专项资金或财政周转金,以无偿配套、贴息、集资入股、周转金等多种形式,解决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二是金融部门应进一步调整和扩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信贷业务,着力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争取多向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并简化贷款申请程序,为农户和企业贷款提供方便。三是要加大设施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县内外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租凭经营、参股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设施农业发展领域,有效拓宽设施农业投入渠道。四是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乡村经纪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努力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
篇6
1.1健全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县乡两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抓示范点建设、技术培训、物资配套和入户指导、跟踪服务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上实行了分片联系制度,每一个示范点至少派一名技术干部长期蹲点,从规划、建设、引种、育苗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和农户在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驻村干部驻村包点、苦干实干,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共抓旱作高效农业的良好局面。
1.2规划、引进、示范相结合
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全县旱作农业十二五规划”和“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要在山坪区重点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区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根据全县不同自然区域、种植条件,农业技术部门开展玉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各类试验示范98项,共选育出了27个适宜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先后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0多个优质蔬菜品种,及时更新了临洮县蔬菜品种退化等问题。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沼液综合利用等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10项,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生产效益。2009年以来,在适宜区域和群众接受程度高的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日光温室示范小区,在洮阳、辛店、峡口、玉井等乡(镇)建立旱作高效农业示范点或片带37个(千亩以上示范点25个),示范面积0.54万hm2,集中示范规范起垄、良种选用、配方施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顶凌覆膜、一膜两用、抗旱播种等配套技术。
1.3宣传引导
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效益算账对比、能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对旱作高效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广泛宣讲,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宣传专栏。同时,由县上领导带队,组织乡镇及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大户,先后多次赴宁夏、河西、靖远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把技术指导作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基础,先后采取参观学习、观摩交流、发放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分批、分层次的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技术骨干和土专家。
1.4资金、农机扶持
为了有效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从2008年开始,县上共列支557万元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县直单位积极向联系乡(镇)筹集资金、化肥、地膜、棚膜等开展帮扶,各项目乡(镇)也积极筹资对项目农户实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补贴。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投资、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等方式,努力破解设施农业建设资金筹措难题。全县累计共投入旱作农业农机具1914台,根据覆膜面积大小、示范点建设情况将旱作机械分解发放到了乡(镇),委托乡镇政府代管并调配使用。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洮县旱作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县水资源和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看,加速农业结构转型,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而且十分紧迫,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程度还不够高,农膜、农机具等物资配套还需再加强。二是技术指导不够到位。随着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旱作农业、设施农业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服务和推广任务繁重,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难对每家每户进行直接跟踪指导,部分农户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三是生态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旱作高效农业在产生高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残地膜和棚膜,县内基本没有正规废残膜回收企业来专门的回收,造成农残膜的二次污染。由于秸秆转化利用率不高,仍有大量的作物秸秆不能及时青贮氨化而废弃于田间地埂,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四是旱作高效农业适用区域尚需拓宽。
3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大节水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高效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深松深耕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全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保持在2.0万~3.0万hm2,进一步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将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面从玉米、马铃薯进一步扩大到瓜类、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上,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全县草食畜扩群工作,积极发展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进一步加大玉米秸秆青贮转化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使全县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从根本上杜绝废旧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良性发展。三是以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围绕马铃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在水川区主要做好设施农业和各类间、套,带、复的优质高效种植模式,使各类间套复种高效模式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3万hm2左右。
3.2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和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生产技术先进完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和生产产品均衡供应的良好态势。力争每年新发展高效日光温室20.0hm2、塑料大棚66.7hm2,年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园区)5个,年发展蔬菜专业村10个。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50km、1.3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长廊(基地),设施农业生产面积达到0.2万hm2。
篇7
一、富裕县生态农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一是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目前,全县的180万亩耕地、170万亩草原及5.5万亩水面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奶牛饲养量14万头。有10家企业44个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光明松鹤乳品有限公司、明星乳品有限公司,富裕老窖、绿源米业四家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标识,A级绿色食品标识总数达到21个,A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5万亩,产地环境监测面积26.3万亩。绿色奶牛饲养量8万头。二是农业环境得到改善。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有林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8%,湿地总面积96.8万亩,缓冲区面积为32.4万亩,实验区面积为31.7万亩,同时,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稻面积达到20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据统计,全县有养牛户2.5万户,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交售商品奶28万吨,农民奶资收入实现6.2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奶牛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的提升,每年有玉米及秸秆100万吨实现过腹增值。四是农村能源建设有了新发展。现全县建成8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一座,设计年处理粪便5000立方米,年产沼气15万立方米。建成户用小型8立方米的沼气池3500个,每年处理粪便60000立方米,年产沼气65万立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降低了农产品品质,影响了农产品增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形成恶性循环;二是由于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生态农业发展;三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排放量不断增多,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水平低,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四是长期过度开垦、开采和滥砍滥伐,特别是前些年拍卖的“五荒”和开垦的河套草原现在已经基本都改变了用途,变成了耕地,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面积萎缩,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五是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凸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六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按照有利于提高土壤利用率,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分区治理、各有侧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内结构,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和种类,扩大生产规模,选用优良品种,实行立体栽培,改革耕作方法。深松、轮作技术体系,隔年或三年进行深松,使耕层土体膨松,有效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抵制盐碱明显,土壤气体相对增加了3倍,土体硬度降低一半,玉米―大豆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06%,金氮增加0.012%,土壤物理性状变好。增加有机物投入,秸秆直接还田。将直立在田间的玉米秸秆直接割倒粉碎成10厘米以下的碎段,并均匀抛撒地面,再用要茬粉碎机将要茬粉碎,灭茬后立即深耕25厘米以上,要求将秸秆全部覆盖严实并且用旋耕机、圆盘耕,完成整地起垄,待下年春播,结合整地,亩施优质农家肥1立方米。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及平衡施肥技术。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据实验,每年每亩施用2吨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有机质可提高0.035%,土壤容重降低每立方厘米0.21克,土壤空隙度增加1.10%,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肥配合施用及平衡施肥技术同时,做到平衡施肥,可增产12―15%。并将明显抑制耕地退化的效果。使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开发中低产田的一项内容。农民是利用土地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商品市场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实现效益型农业的重要举措。
篇8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组织;农民;增收
苏北地区地少人多,使各农户家庭所能耕种到的土地量减少,决定了农户不具备实现机械化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能力,从而导致农户不可能成为实现机械化的基本经营载体。农户的价值取向使得即使具备了农业投资能力的农业大户,也不肯把资金放到回收率极低的农业机械上,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如何协调当前存在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笔者经过调研,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一、组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引导农民结伴作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机资源出现结构性的相对过剩,加之农机大户急需有一个机构能引导他们有组织地实施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农民增收。针对这一新情况,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农机系统的优势,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协会,以协会这种民间组织的形式,将机手组织起来,通过详实迅速的信息服务将农机作业引向市场。切实加强作业市场调研,一方面组织农机人员实地了解全市作业量及联合收割机需要,逐镇建立台帐,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另一个方面积极开拓作业市场,组织若干个考察组,分赴安徽,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实地考察,签定作业合同,并将各地汇总的作业信息定期向广大机手公布,免费发放《跨区作业信息手册》。农忙期间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公布服务承诺,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维修配件等后期保障。
二、搞好管理与服务,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1.强化跨区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近几年跨区作业的实践使广大机手认识到,谁最先掌握跨区作业信息,谁就赢得跨区作业工作的主动。因此,应积极适应发展形势需要,加强市,县两级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镇设立分会,牵头组织跨区作业,吸引机手参加,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邳州市碾庄镇农机跨区作业协会还自办网站,通过网络了解作业市场,定期作业信息,深得机手喜爱。
2.强化跨区作业规范化管理
随着跨区作业的不断推进,对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形势,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在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经常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促进跨区作业有序开展。按照部、省、市要求,制定严格的发证制度,做到“四不”,即:车辆牌证不齐全,技术状况不好的不发证;不参加培训,不参加检审的不发证;不参加跨区作业队的不发证;不属于辖区范围的不发证。强化镇级农机人员责任,要求对跨区作业的机手,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安排调度,统一维修保养,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欲参加本地跨区作业的机手必须首先到镇农技服务中心报到登记,由各镇按作业区域、种类,组织编组,联合作业。严格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免费发放作业证,对跨区作业服务中介机构收费的,严格执行“谁服务谁收费”政策,严禁只收费不服务以及乱收费。在收割机跨区作业期,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在各镇各主要交通要道、路段展开检查,发现未参加年检年审、未领取跨区作业证者,除批评教育,责令限期参加检审和领证外,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个体作业的机手一律就地整编,编入当地跨区作业队参与作业,着力打击“无证”或“散机”等扰乱跨区作业程序的行为,促进跨区作业的规范化管理。
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协会的组织和信息服务,强化农机监理的发牌、发证和保管保养。根据农机管理的要求,外出跨区的联合收割机必须“三证齐全”,即驾驶证、行驶证和跨区作业证。以往机手对领取三证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农机转制后,部分机手既怕麻烦,又怕花钱,给农机监理带来难度。现在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每年召开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代表会议,既传达省、市跨区作业会议精神,又部署全年的农机跨区作业的工作。同时,严格把好《跨取作业证》的发放关,建立申请、登记、发放管理制度,对无牌证、无驾驶证和未经年度检审的机主,一律不予核发《跨区作业证》。这样既能强化管理,又可促进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实现农机安全监理与农机手跨区作业的双赢。
三、拓宽农机服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1.在确保农机总量的基础上,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以发展带动调整,以调整促进优化,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依靠农业机械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多种经营,以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积极用活现有的农机资产,提高机具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水平。要以跨区作业为龙头,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农机资源,扩大作业区域,提高跨区作业规模和整体效益,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农村农机运输和物流业
目前,农村80%以上的运输量靠农机来承担,农机在农村物流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要以乡镇农机站为依托,加速发展农机运销龙头组织。使农机运输和物流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4.扩大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
培植农业机械化新的增长点,努力实现全年农机销售总额和维修服务收入新的增长。同时,要努力研究和发展农机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新技术发展较快的今天,就必须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农机人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学报.2010(6)
[2]王瑜才.农业机械化助农民增收.现代农业装备.2011(9)
[3]郭燕.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浙江农村机电.2011(7)
篇9
刘连根 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篇10
现代设施农业是在人们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同时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甚至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世界设施农业大体经历了保护地栽培、塑料大棚、普通温室、现代温室、植物工厂由简易低水平的设施逐步向科技含量高的复杂设施发展过程。由于建设需要,绿汁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条件恶劣,传统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进一步发展设施园艺栽培,可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蔬菜复种指数,能满足蔬菜周年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是农民增收致富和冬季农业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可实现蔬菜的全天候生产。因其投入高的特点,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园艺领域发展迅速,主要栽培对象为蔬菜、花卉和果树。
1、绿汁镇设施栽培的发展概况
1.1 社会背景
绿汁镇由于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加上本地农业人口及矿区非农业人口近4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为绿汁镇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使其逐年得到扩大发展。
1.2 自然条件
绿汁镇大部分村委会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整个河谷为典型的立体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境内最高海拔是竹子村老黑山2446.2m,最低海拔1036m,在棚苴村委会炉房,海拔高差为1410.2m,立体气候较为明显。低热河谷区年平均气温20℃,常年无霜冻,无霜期在345天,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750mm;山区半山区年均气温14℃,年降雨量950mm,无霜期为310天。
绿汁镇低热河谷地带气候温和,设施生产能耗少,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低热河谷区年平均气温20℃,常年无霜冻,昼夜温差大,最冷月份的极端最低温度也在5℃以上,所以搞设施园艺栽培不需要加温,还可用来作河谷地带反季节生产蔬菜,比如西葫芦、黄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等等,因河谷地带气侯温和,地理优势在,仅需用简单的园艺设施就可达到很好效果,以使蔬菜市场达到供求平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2、绿汁镇设施栽培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镇的设施农业发展始于1998年,以竹木结构塑料大棚种植蔬菜为主。党委、政府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在龙格利村委会岔河小组河坝田扶持建设了绿汁镇热区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目的即为今后绿汁设施农业的发展摸索经验,打好基础。1998年岔河科技示范园区内设施大棚面积达到了4.03hm2,其中竹棚3.88hm2,钢架大棚0.15hm2,效益主要依靠小舂种植黄瓜。根据农科部门当年调查,每亩竹棚的造价在0.26万元左右,钢架大棚在2.4万元左右。大棚黄瓜平均单产6.8t,每公斤平均单价1.45元,平均亩产值0.986万元;同期露地黄瓜平均单产2馏t,平均单价1.36元,平均亩产值0.3808万元。大棚黄瓜每亩比露地黄瓜产量增4t,产值增0.6052万元,增收效果比较明显。由此设施大棚让岔河小组的农户得到了实惠,农户们的建棚积极性非常高涨,自此以后,由于岔河小组的示范带头作用,使我镇的设施农业逐年有所发展,面积逐年扩大。
2.2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绿汁镇蔬菜产业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镇八个村委会,常用耕地面积1364hm2,到2011年,全镇蔬菜面积种植达1200hm2,总产量为2.7万t,平均亩产1.5t,总产值2800万元,运输营销产值144万元,复种指数230%,因我镇环境无污染,蔬菜生产都是按无公害标准进行的,到目前,我镇已经通过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经达到1200hm2,主要外销的蔬菜有西葫芦、豌豆、黄瓜、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白菜等等,产品外销量达到1.8万t。
2.3 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我镇的设施园艺栽培开始采取是按“边示范、边推广”的模式进行的,自1998年开始面积由7.5hm2发展到现在的1200hm2,其中设施栽培结构以竹结构、中、小棚为主,地膜覆盖栽培已经广泛普及。设施栽培蔬菜品种丰富,产量和质量均表现比露地栽培明显提高,但由于气候条件、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取得的经济效益各不相同。
3、存在问题
3.1 灌溉水平低,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绿汁镇设施农业发展到现在虽说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近年来全省性的旱象比较严重,也影响到我镇的设施农业生产,加上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灌溉水平低,大部分田块应用挖沟漫灌。挖沟大水漫灌虽说省时省力,比较方便,但设施内湿度较大,地温低,加上地膜覆盖,极易造成排湿困难和土壤板结,引发多种病害,严重时造成绝收。喷灌和滴灌效果最好,但多数田块设施欠缺,效益不佳,成本太高,大面积很难推广此设施。
3.2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
我镇由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源远流长,近年来虽说有所改善,但比较发达地区来相差甚远,特别是在设施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很大。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栽培管理主要靠老经验,致使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在设施栽培中表现出对设施的结构、性能、作用及应用操作方法不熟悉,对设施蔬菜作物所需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肥料、C02等的需求规律掌握不够,对设施栽培技术不够掌握,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3.3 设施栽培蔬菜生产安全性差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常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极易滋生病虫害,且病虫害交替发生,种传、土传、结果病害越来越严重,只能大量施用农药。由于个人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农药种类单一,长期施用农药易出现抗药性增强,还会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蔬菜品质,安全性差。
3.4 设施栽培类型和覆盖材料不合理
目前我镇设施栽培中大部分是竹结构塑料棚,并多以中、小型为主,导致产量和效益不明显。适宜本地不同生态类型气候特点的先进园艺设施和配套设备极少。设施建造存在很大盲目性,缺乏科学的指导,竹棚覆膜方式仍以一片全膜覆盖为主,严重影响大棚的通风换气,导致多种病虫害的发生。
3.5 设施栽培的蔬菜专用品种开发力度不够
我镇蔬菜品种虽然很多,但适用于设施栽培的专用优良品种却很少,只能从外地靠大量引进,通过反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本地特殊气候的设施栽培品种,引进、投入和研发新品种的力度不够,是制约设施栽培推广的根本因素。
3.6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尚不完善,生产仍以人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3.7 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3.7.1 人文环境的影响。绿汁镇是一个边远山区乡镇,人民的文化、交通、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户接触外界信息不多,加之经济水平与知识文化限制,长期以来矿镇二元经济模式的影响,思想意识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缺乏担风险、闯市场的精神。
3.7.2 自然条件的制约。绿汁低热河谷为冬舂早菜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保障,但夏季的高温使得大棚内难以种植常规蔬菜作物,只有在冬春季才能正常生产,降低了设施大棚利用率,无形当中也就提高了设施大棚的生产成本,这是目前制约我镇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的最大瓶颈,可以说,这一问题不解决,绿汁河谷的设施农业发展进程将非常困难。
4、今后设施农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栽培灌溉水平
为了防止排湿困难、引发病虫害滋生和土壤板结,设施栽培中不要用大水漫灌。应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立适用的软管移动式喷灌和软管膜下滴灌,以便充分利用水资源,节水灌溉,控制棚内湿度,使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4.2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设施栽培技术水平
设施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创造一个对作物生长更为有利的气候环境,比露地栽培难度大得多。必须掌握蔬菜对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等等的需求规律,从而达到使设施环境利于作物生长,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恒温和病虫害等问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栽培技术水平,选择抗病优良品种,高温闷棚杀虫杀菌,合理轮作,改善通风透光,利用防虫网等措施来提高设施栽培技术。
4.3 加强设施蔬菜生产的安全性管理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交替发生,种传、土传、结果病害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大力支持,首先要在生产环节上引导农户按国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指导和宣传,在生产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尽量使用生物农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力度,让大多数农户了解和掌握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安全性生产规程,并在生产中严格按安全性生产规程生产,从而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4.4 合理选择设施栽培类型和覆盖材料
发展设施农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带动了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设施农业增强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效益一般比传统的露地自然农业要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代表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绿汁镇的自然条件限制,在推广竹结构设施大棚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加大设施投入,研发和引进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和配套设备。覆盖材料应选择寿命长,耐老化、透光好、保温性能好、材料轻的新型地膜,以确保设施保温、透气、排湿性能好。针对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利用遮阳网、防虫网,以确保人为掌握设施内小气候,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5 加大设施蔬菜栽培的专用品种引进、研发和推广力度
加强对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特点的设施蔬菜优良品种。
4.6 改善和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
尽力改善设施栽培的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