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篇1

关键词 农村与乡镇;房屋抗震设计;设计施工

近年来,由于地壳运动频繁,地震灾害时常发生,而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产生对房屋结构作用的地震荷载,导致房屋结构产生附加内力,最终使得建筑受损,甚至倒塌。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首先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使房屋受到破坏这一问题。因为目前对地震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地震荷载的计算有相当的近似性,所以,房屋的抗震设计,一定要进行震害调查,及理论分析来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对房屋结构进行计算并制定必要的构造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农村,乡镇的建筑与城市有所区别,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存在差异。比如说农村和乡镇会存在大量的土木结构建筑、单层砖建筑。本文就将农村、乡镇的土木结构和单层砖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

1.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

1.1 房屋结构的场地和地基选择

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工程需要,了解场地的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同时要对场地作出综合评论。尽可能的选择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以便能够有效的避开不利地形。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主要是属于I类场地土或开阔平坦、坚实均匀的Ⅱ类场地土等地段。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主要是包括属于如条状突出的山脊、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河岸和山坡边缘、的Ⅲ类场地土、发震断裂带交汇的附近等地段。

1.2 合理规划,搞好工程结构设计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是,必须要考虑避免产生次生灾害。首先,要保证建筑平面布置不要过密,能够利于疏散。据相关的地震灾害显示,在农村地区石结构房屋较多的地区,会因为小巷过窄,导致地震时震害加重。因此,在房屋结构平面布置中,必须要力求规则平整,保证建筑立面应简略整齐,尽可能的不做高门脸、女儿墙等附属装饰设施,如必须做时,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防止地震时倒塌伤人。

1.3 提高房屋结构抗震能力

结构布置应该尽可能的保持均匀一致,使其刚度均衡。比如说,在对砖房设计时,纵横墙布置要均匀,这样才能够减少地震对房屋产生的扭转影响。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要牢固。梁板之间、墙体之间连接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地震寸梁、架脱落。因为,在地震时较多纵墙外闪,就可能会造成震害。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该尽可能的提高延性,避免强震时的昵性破坏。如果是同一房屋建筑,就需要采取统一的基础型式,保证其在地震时沉降均匀一致。

1.4 保证施工质量

保证施工质量,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图纸要求施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标号等。同时,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保证设计规划在施工中得以实施。

2.土木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2.1 土木结构房屋概述

我国的土木结构房屋历史悠久。因为这类建筑具有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同时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成本低廉的优势,所以至今在一些农村和乡镇地区仍是广泛采用。比如说鲁西、鲁东广大农村中以及其它地区都有不少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根据震害调查,这类建筑只要设计合理,在建筑构造上又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在烈度7度、8度地区采用。但是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土木建筑基本类型分为以生土墙体承重,椽、檩做屋盖的承重构件的土夺结构房屋和生土墙体仅做围护结构,由柁、檩、椽组成木构架的土木结构房屋。所谓的生土建筑,是指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夯土,或者自然土为承重墙体的房屋。上坯一般要选用粘性上湿法成型,可以在土坯中掺入麦秸草等拉结材料。土坯可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土坯卧砌。土筑墙系应该由粘土加适量的麦穰逐层夯筑而成。

但是由于这种结构的建筑对施工方法要求较高,所以在抗震设计中其对施工方法的要求也较高。一般来说,都是采取由下而上逐层交错夯筑,保证土坯竖缝逐层错开。同时需要在纵横墙交接处,要交错夯筑,相互搭接,这样才能保证整体性较好。

2.2 抗震构造措施

2.2.1 墙体构造措施 在进行墙体砌筑时,必须要保证内外墙体同时分层交错夯筑,咬砌。同时需要注意在土坯墙、土筑墙内外墙交接处,每隔30厘米左右就要放一层如竹筋、木条、荆条、苇子等拉结材料,保证每端伸入墙内约1米左右。如果采用砖柱和包角砖柱,就需要注意砖柱与土坯墙之间的拉结。这就要求在施工中,完成砖与土坯的同时砌筑,保证其可以互相咬接。土坯墙的砌筑可模拟砖的砌法,互相搭接错缝,不要形成通缝。坯与坯间泥浆要饱满,泥浆中可掺些麦穰。墙体要做防潮怠,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止雨水浸蚀及碱化。

2.2.2 屋盖系统的抗震措施 在设计和施工中都必须要保持屋顶的整体性,这主要是通过加强梁、檩、椽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檩子应该放在梁上,椽再放左檩―巳交错搭接牢,或用铅丝交叉绑牢。如果在施工时,檩木不够长,用扒钉钉牢。此外还需要要做好梁(檩)与墙之间的连接。大梁要压在墙体或砖柱上,伸入墙体部分的长度不小于25厘米。如果梁或檩长度有限,搭入墙体长度不够时。可在墙外加一方木,用铅丝通过墙体缠在檩子的钉子上。为使地震力能均匀传绐墙体,应在梁端,檩端设垫木,在垫木和大梁之间用扒钉钉牢,或旧铅丝绑扎,大梁不能放在窗过梁上面。

3.单层砖房抗震设计与加固措施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防止地震造成的人身伤亡,使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要保证在地震时,必须坚持工作部门的正常工作,如通讯、电力、医疗等。

3.1 单层砖房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好地基按。如前所述,这种结构的建筑必须要选择好地基,使建筑物尽量着落在良好地基上。也就是要保证在同一幢建筑物中,采用同一的基础形式,保证在地震时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陷。

3.2 建筑物的体型要单一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体型的平、立面越规则越好,所以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保证其布置尽量的对称,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刚度比较均匀,能够有效的减少因地震而引起的扭转作用,使地震力容易顺利传播。

3.3 房屋的均匀布置

要保证房屋的纵横墙均匀布置,如果条件许可,横墙应该要贯通房屋全宽。如果需在墙上开洞,那就应该使各墙段宽度尽量均匀一致,而且洞口应离开纵横墙连接处一定距离,以免削弱纵横墙的整体连接。另外,横墙的布置尽量密些。

3.4 尽量减轻房屋重量,降低房屋高度

一般来说房屋愈重,地震时产其生的地震力就越大。所以,单层房屋应该尽可能的使屋盖做得轻些,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地震荷载,另一方面屋盖较轻,也能够更好的降低房屋的重心。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力的影响,房屋高度也应该尽可能的低些。

4.结语

总之,在建设新农村,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这些地区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农村、乡镇建筑在遭受地震灾害时,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损失,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葛学礼,朱立新,王亚勇,等. 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 工程抗震,2001(01).

篇2

【关键字】抗震设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地震,作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十分突出,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确保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抗震设计,明确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础性原则,探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以应用的基本方法,确保房屋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保障建筑功能实现及使用安全。结合某住宅建筑为例,探究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工程概况

某小区住宅二期五栋住宅工程,其建筑总高度为95.20m,地下设计为2层,地上建筑为31层,建筑面积为11261.5O。建筑主体采取框架剪力墙结构。该住宅建筑为丙类建筑,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其结构抗震等级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某住宅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参数表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抗的震能力,对其抗震设计原则及方法进行探究。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

为保障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要求在抗震设计中遵循以下基础性原则:

(一)确保建筑结构构件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延性、稳定性等属性参数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结构构件设计时,需要依据墙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基本设计原则。在结构构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构件薄弱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例如调整地震力系数。

(二)确保建筑结构设置抗震防线数量

抗震结构体系是由若干具备一定延性的分体系构成,通过应用具备延性的结构构件进行分体系连接,从而实现抗震结构体系构建。如在该建筑工程中,其建筑为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由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大分体部分构成,由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在出现地震后,多会伴随发生多次余震,如在建筑结构中仅仅设计有一道抗震防线,则该住宅建筑在经过第一次地震破坏影响后,还需要承受余震带来的损害,通过损伤积累,最终引起建筑物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丧失最终倒塌。

(三)确保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强弱关系处理的科学性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针对构件强弱关系进行科学化处理。在楼层内其耗能构件出现屈服后,剩余抗测力构件则仍处于弹性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确保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与延性能力。如抗震设计中存在着部分构件超强,则会导致其他构件相对薄弱,为此,应科学处理构件强弱关系,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该住宅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综合考虑住宅建筑区域条件,考虑建筑工程实现,遵循抗震设计基础性原则,保障了住宅建筑抗震设计效果。

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基本方法探究

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概念设计方法、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抗震构造设置等。

(一)概念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其基础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来源于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建筑工程经验,在其设计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房屋建筑总体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部构造设计。然而地震其突发性十分强,且地震震动存在着随机性,这种实际的存在,导致无法准确预测建筑工程所可能会遭受的破坏力度及相关参数值,为此,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于相关计算的结果,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实际,结合抗震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进行综合性设计。

采取概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第一步需要做好建筑选址工作,在确定建筑地址阶段,需要规避抗震危险地段,选择出对于开展抗震具备积极因素的地基与场地。通过调查找出工程施工区域地震活动状况,地质勘察获得工程地质状况,抗震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尽量选择在开阔且地基密实均匀或坚硬的持力层地段。建筑施工应避免在软弱土、液化土、边坡边缘、土层状态不均匀等地段进行施工。第二步,需要确保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与建筑布局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动力性能。如建筑布局更合理,更简单,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原则,则可以更好保障建筑物具备良好抗震性能。一般在进行房屋建筑平面布置时,多体现出对称性,确保建筑刚度与质量变化具备一定均匀性,避免出现楼层错层等问题。

(二)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

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属于一种主动的抗震对策。该方法在房屋建筑体系中设置有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对地震能量进行阻隔,或在建筑抗测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降低地震能量。这种设计理念,主张通过应用橡胶隔震支座或阻尼器,设置于房屋建筑底部,从而延长构件振动周期,提高阻尼,消减地震能量,保障建筑安全性。、

(三)抗震构造设置

抗震构造措施属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房屋构造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同房屋建筑,其建筑主体结构类型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构造措施不同。针对砖混结构工程,应依据楼板标高进行水平圈梁设置,尽量加强内墙与外墙之间的连接,提高房屋建筑整体性。圈梁属于边缘构件,可以有效提升层盖水平刚度,降低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的影响。

在该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多种抗震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建筑实际,保证建筑地基稳定性,合理设置建筑布局,应用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设置抗震构造,如砌体结构圈梁钢梁构造,示意图如下:

图1:砌体结构圈梁钢梁构造参数图

采取综合抗震措施,确保了该住宅建筑抗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实践证明,其抗震性能良好,有效保障了建筑运行安全性。

四、结语

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为确保高层建筑应用性能及安全性,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视并确保抗震设计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抗震设计中应遵循的基础性原则进行探究,从概念设计方法、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抗震构造设置三个方面分析抗震设计方法,实践证明,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保障建筑安全性,有助于实现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志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3,(14):52.

篇3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不断,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积极地探索总结经验和技术,全面提高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质量,这是当今建筑领域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家的不断努力来实现。

1.关于抗震概念设计的概述及其所应遵循基本原则的分析

1.1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涵义概述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基于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反应、抗震过程及所形成的破坏机制在对一定基本原则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应用抗震设计准则来完成建筑结构的布置。在实际当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抗震建筑物抗震性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因而进行准确估算建筑物所受地震作用的大小是相当困难的放在实际当中就“概念设计”和“数值计算”这二者所产生的作用来看,“概念设计”所产生的作用显然要重要得多。所以,能对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抗震概念设计撇好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问题。

1.2抗震概念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1整体合理性原则;进行基础的设置,对建筑物的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有效满足,以便能实现建筑物的结构刚强度与其所对应承载力的完美结合通过抗震概念设计完美有效地把建筑结构中的各个荷载向基础进行传递。通过这种整体的构件布置,达到把各部分建筑物有效融合起来的作用从而带来效果极佳的整体抗争性这就是遵循整体合理性原则所带来的效果。

1.2.2结构合理性原则;实践表明实现建筑物整体质量布置对称性的前提条件.是进行建筑物自身的对称性布局;进行建筑物的对称性布局不仅可大大增强建筑物的抗侧力而且还会产生出一种均衡的抵抗力来应对各种外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结构抗震性。

1.2.3形状简单原则;对于建筑物形状而言若设计得较为简单则往往会带来较为明确的建筑结构,这就为进行建筑物各个构件的具体准确受力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这种具有较为简单形状的建筑物结构,一旦遭到地震破坏,其所受影响程度也不大那些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区域要进行控制或进行修复也比较容易,因此.遵循这一原则来进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就可有效实现起建筑物抗震所需要的要求。

2. 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2.1 建筑物建筑场地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阶段,建筑场地的选择是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关键技术性问题,抗震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深入到建筑场地,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情况和水文情况进行勘察,收集记录数据,认真研讨在该建筑场地建筑房屋对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比如建筑场地处于地震频发地段或者建筑场地的地基为软弱地基等,所以在建筑场地选择时应尽量避开这些地段,如果无法避开,就需要充分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知识,对建筑地基和结构进行强化和优化设计,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固性,进而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根据建筑物地域性分布及结构特征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抗震设计方案,如果建筑场地处在地震高发区,建筑房屋的抗震防烈度要求高,这就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柔性和延展性进行考虑。

2.2 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要对建筑结构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构件都要进行抗震能力的分析及试验,避免因某个微小的房屋构件未达到抗震设计要求,一旦地震发生,会因一个微小的建筑构件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时,首要工作是对建筑结构中的各个构件承重能力,构件均匀沉重分布情况及构件的抗震能量传输进行分析和计算;

2.3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问题,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除了抗震设计达到有关要求外,还需要注意建筑平面布置的规则性,做到既能满足抗震要求又能满足城镇建设规划要求。

2.4墙体和屋盖的抗震设计要求

经大量的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实践表明,房屋建筑的质量越轻,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越强,受地震破坏程度越小,所以在房屋建筑墙体设计时尽可能地从减少墙体重量入手,比如采用新型的防震砌块; 屋盖方面也应选择质量比较轻的新型建筑材料,尽量不要在屋顶设置过多的装饰性建筑,以防增加房屋建筑的整体高宽比影响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

由于我国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在此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进行重点说明。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要提高抗震能力,就得做好设计工作,优化抗震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同样也是场地的选择,场地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还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做好场地的选择工作,其次,结构体系的选择,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第一,结构体系需要避免对高层建筑整体抗震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能因为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下降或者丧失,第二,结构体系需要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

合理的地震作用传播途径,第三,结构体系必须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与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最后,结构的规则性,结构的规则性主要表现在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上,尤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高层建筑抗侧力的主体结构的主轴刚度要保持一致的水准,两主轴的变形特性也应该保持在相似的范围之内,因为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是三维立体的,地震的作用力,实际风荷载等在方向上的任意性比较大,而高层建筑的主体抗侧力结构的主轴刚度,变形特性只要保持在一致的高度上,就可以使建筑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和抵御强风的能力,第二,高层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层剪切刚度不能突变,要保持一定的均匀性,而这种较为均匀的刚性结构可以防止建筑因某一薄弱层的损坏而导致整个主体结构的损坏,特别是处于强震区的高层建筑,对建筑结构的主体抗侧力的刚度要求更加严格,第三,高层建筑的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还要保持结构中心与其周边结构在刚度上的均匀协调性,使主体结构的刚度协调性保持均匀一致性,同时,还要保证结构主体的抗扭刚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层建筑结构在强风或强震的扭矩作用下发生扭曲变形,避免由此而引起的结构性或者非结构性的变形损坏。

结束语: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了我国房屋建筑在设计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房屋结构设计方面也日趋复杂化;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外观与平面设计时所追求的独特新颖要求等都极大增加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和结构布置的难度;在这一建筑设计过程中加果建筑设计师未能充分了解有关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这不仅会大大降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也会给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带来较大的施工难度以及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就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所起的作用而言虽然只是建筑的一个基础胆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却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建筑设计师的重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周石,徐彤.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1.

[2]赵艳.关于改进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探讨川[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

篇4

关键词:房屋建筑 砌体结构 设计中的问题 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砌体结构概述

在民用建筑中,砌体是传统的制作墙体的材料,在县级城市或部分城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房屋建筑中多层的砌体结构占的比例非常高,这些建筑物的主体就是砌体。砌体结构相较于钢筋混凝土而言强度较低,属于脆性结构且自重较大,抗剪与抗位强度都比较差,一旦发生强烈地震,砌体结构常会造成脆性剪切破坏,使房屋建筑容易发生坍塌或造成较大破坏。

二、砌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房屋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该结构在抗震性能上较弱。综合看来,砌体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房屋建筑的砌体结构设计中,常会有建筑的房屋超层或超高的现象发生,尤其当建筑的底层是住宅与商铺结合形式的房屋建筑,建筑物的高度通常会超出房屋建筑的限定值。

2、在“综合楼”的房屋砌体建筑中,建筑物的顶层或底层设计的结构体系通常较为混杂,如出于建立部分较大空间的需求,在房屋建筑的顶层局部或整个底部利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或者对圈梁与构造柱的局部进行扩大作为框架结构。

3、在房屋砌体结构中,有时为制作宽阔的客厅,设计大开闸或制作大门洞,有时门洞间墙的宽度只有0.24m,或者对阳台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悬挑长超过2m的大悬挑以实现客厅面积的进一步延伸。当局部的尺寸与需要不相符时,房屋建筑砌体结构设计中常缺乏相应的加强措施,或者将构造柱的配筋及截面扩大,对砖墙肢加以不合理的取代;另外,还有些建筑中由于场地的原因或者出于建筑造型的考虑,平面的布置较为复杂,或者横墙与纵墙在平面布置中不能严格对齐,在垂直方向上墙体的布置从上至下不连贯等各种情况。

三、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结构选型、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施工质量都是影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

房屋平面布置对称、规则:避免墙体局部突出或凹进;尽量避免开间尺寸较大的房间布置在整体的两端;建筑物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应该尽量接近。

房屋立面布置规则:由于建筑物墙体破坏主要是剪力破坏且下层破坏比上层破坏严重,因此,建筑物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应沿着竖直方向由下至上依次变小,且均匀变化;避免局部突出;楼层不宜错层。

楼梯间布置规则: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和转角处;不宜突出和开设大窗口,以免切断楼层圈梁;特别注意顶层墙体的稳定性。

2、结构选型

1)承重方案的选择

砌体房屋设计时应优先选择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承重。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对齐、沿竖向连续。窗间墙在同一轴线上应均匀。在建筑物的同一独立单元内宜使用相同的结构材料。

2)设置防震缝

规范要求在房屋的里面高差大于6m,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各部分刚度和质量不同时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置,且在防震缝两边应设置抗震墙。按照抗震烈度不同,砌体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设为50mm―100mm。

四、砌体房屋抗震计算分析

首先要确定砌体结构房屋的计算简图才能进行准确的抗震计算,而确定计算简图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将地震的水平作用在房屋的两个主轴方向上分别进行抗震验算;第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第三,房屋的各层楼盖水平刚度无限大,只做平移运动,所以各抗侧力件在同一楼层标高处侧移相同。

对地震作用进行抗震验算时应该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为计算单元;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集中质点应设在楼、屋盖标高处,各楼层的重力荷载应包括楼、屋盖重力荷载及其上下墙体各半层的重力荷载。

对附属构建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要求房屋的结构选型不应出现刚度和强度的突变。然而突出屋面的结构显然存在突变,其抗震设计应采取可靠措施。比如:计算分析时,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3,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构件可作为质点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加强构造措施。

五、砌体房屋设计中常用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经常用的构造措施一般有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圈梁、墙体间进行拉结和保证楼(屋)盖与墙柱之间连接几种方式。

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有:提高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约束墙体变形,防止墙体倒塌,提高无筋砌体延性。

2、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抗震作用有:加强纵横墙之间的连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和刚度;限制墙体平面外的变形;与构造柱整体现浇,共同发挥约束作用。 在房屋建筑的多层砌体结构中,圈梁对于地震灾害的抵抗非常有效,而且相对来说较为经济方便,有助于房屋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提升。在砌体结构中,圈梁的使用对纵横墙和楼盖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使二者形成箱形的整体结构,能够制约预制板使之难以发生散落,极大的降低了砌体结构平面发生倒塌的几率,使各片墙体的抗震作用得以完全发挥。构造柱和圈梁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对墙体形成有力的约束,使墙体即使出现裂缝也无法向四周扩展,从而加强了墙体的变形能力与整体性能,将其抗剪性能大幅提升。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圈梁的设置可以使地基因为地震作用产生的地表裂缝及不均匀沉陷给建筑带来的影响大为降低,尤其是在基础顶面和屋盖之间的圈梁,可以使建筑物在垂直方向的刚度及对不均匀沉陷的抵抗能力大幅度增强。

4、楼(屋)盖梁板与墙柱之间连接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入墙体长度应大于12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若圈梁与板标高不同,板端部伸入外墙长度应大于120mm,伸入内墙长度应大于100mm,在梁上应大于800mm。

3)预制钢筋混凝土板跨度大于4.8m且与外墙同向时,靠外墙的预制板应与墙体或圈梁拉结。

4)梁与砖柱连接时不能减小砖柱的横截面;独立的砖柱应在上下都有可靠连接。

5、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性及刚度

房屋建筑这的结构体系主要是由楼盖与纵向及横向的承重构件共同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刚度,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和空间的整体刚度对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有决定性作用。各抗侧力构件在各自的侧移刚度上将地震作用进行合理分配的实现依赖于具有较强刚性的楼盖结构。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材质的楼板和屋盖本身的整体性良好,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刚度,可以对荷载作用进行优良的传递,这些优点决定了它是抗震构件的最佳选择。这一构件不仅可以将预制板的散落及滑移问题加以解决,同时还可以使楼板具有更大的刚度,也使在平面上对于墙体对齐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

6、将墙体面积与砂浆强度合理的增加

多次地震灾害已经表明在多层砌体结构的建筑中,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和砂浆的强度及墙体的面积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二者的高低呈现正比相关。因此,将墙体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增加,并将砂浆的强度级别加以适当的提高,可以极大的将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升,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如对六层的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抗震验算时,通常情况下上部几层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小,很容易就可以实现房屋对于抗震承载能力的相关要求,然而底部的一至两层,尤其是最下面一层,承受的地震作用极大,是地震中的薄弱层,很难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这时,可以将部分墙体荷载的面积加以改变,或将该处所用的砂浆强度级别适当提升,就可以很容易满足相关要求。

结束语:

目前砌体结构多应用于多层房屋,且在城乡建设中占有很足的分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重视看似简单的结构抗震计算。出了严格执行图集规范上的要求外,还应对规范未涉及的一些问题给予重视。提高砌体房屋抗震设计质量,降低地震对砌体房屋的破坏程度,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世添.浅谈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J].广东建材,2011,27(7):56-58.

[2]王强.浅谈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合理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499-499.

篇5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地震高发地区,发震频率高,地震灾害损失惨重。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650多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亿人民币[1]。而我国地震又大多发生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砖混结构房屋较多,抗震无设防或设防不足,抗震能力较低,地震易损性高,急需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处理。文章从房屋抗震加固设计目的、程序、原则以及常用抗震加固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分析,并以汶川灾区房屋抗震加固为例做了论述探讨,应用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关键字:房屋加固;抗震设计;汶川;实践应用

一、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目的及工作程序

1、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的目的

房屋加固改造施工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关系到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房屋的结构安全,加固工程要针对技术措施及施工控制严格把关,方可确保工程施工满足要求[2]。

房屋建筑抗震改造的目的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及承载能力,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防灾的能力,提升房屋建筑的功能,从适用性、环保、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考虑满足抗震使用要求[3]。

2、抗震加固设计工作程序

房屋抗震加固工作遵循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房屋抗震加固程序

未经鉴定的房屋,不得作加固设计;没有设计或设计未审查批准的工程不得施工;施工未完成或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得验收。

二、房屋建筑抗震加固设计的原则及常用加固方法

1、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三水准”设计原则:1)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应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2)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3)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加固设计原则: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要分布均匀,避免新的薄弱层;2)竖向受力构件要连续,传力清晰;3)增加或加强构件时,应考虑结构整体扭转效应的降低;4)考虑加固引起的地震作用的增加,加强薄弱层的抗震构造;5)使构件受力合理,防止脆性破坏,消除强梁弱柱、强构件弱节点等不利抗震的受力状态。

“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按多遇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在罕遇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2 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

抗震加固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改善变形耗能能力,并针对薄弱部位加强构造措施,常用加固措施如下[4]:

1)外加构造柱或附墙柱

在外墙四角、隔开间外纵墙与横墙交接处、外纵墙转角处、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及楼梯间等薄弱部位外加附墙柱,并与墙体与圈梁进行可靠拉结。

2)墙体夹板墙加固

对砌体墙身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或钢筋网混凝土面层进行加固,提高砌体墙身的抗压、抗弯、抗剪以及抗裂和变形能力。

3)外加圈梁加固

在需要设置圈梁的相应部位外浇圈梁,并与构造柱及墙体可造连接。

4)混凝土梁、柱加固

对混凝土梁柱的加固方法可采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外抱钢筋混凝土面层、外包型钢等加固方法。上述这些加固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湿作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工期长,并且会使结构截面尺寸加大较多,改变了建筑物的外观,影响使用效果。

三、房屋抗震加固设计改造在汶川灾区的应用

1、受损房屋的分类

汶川受损房屋结构型式主要有砖混、底框、框架、框剪;评估后房屋被分为A(可以使用)、B(加固后使用)、C(停止使用)、D(拆除)四级;D 级房屋已被定义为拆除,其拆除重建的资金及损失可以直接评估出来,不需加以讨论。A 级房屋若没有设防烈度的调整,其工作量仅为简单加固。C级房屋要进行加固或拆除的经济比较,在设防烈度调整之后,部分 C级的房屋应要转为D 级拆除。B 级房屋数量较大,是房屋维修加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B 级房屋有两种:一是关键部位受到破坏,加固、修复部位较少;二是受损较轻、但数量较多的情况。

2、检测与鉴定

所有被评为B、C 级的房屋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鉴定之后,进行加固设计。上万幢房屋的检测、鉴定工作量巨大,检测、鉴定必须得到受损房屋的详细资料,包括现有建筑的材料强度、裂缝的具体情况及破坏形式,以作为加固设计的设计依据。

3、抗震加固设计措施

3.1新建房屋的抗震设防要求

(1)正确选择建设场地。建设场地宜选择地势在比较开阔平坦、 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应尽量避开不利于建房的场地, 如河流、 湖泊、 池塘岸边,山顶、陡崖、斜坡,软弱或不均匀土层等等。在软弱土层等不利地段建房, 基础沟槽必须宽厚,槽底均匀铺设灰土层并分层夯实后,用水泥浆砌砖或石料混凝土做好基础, 还可用复合桩基等技术加固地基。

(2)房屋体形要合理。设计房屋时,要避免立面上突然变化, 平面形状也宜简单、规则, 墙体布置宜均匀、对称。

(3)屋顶上不要做笨重的附属物。屋顶上的附属物, 如女儿墙、 高门脸等, 既笨重又不稳定, 地震发生时这些构件最易破坏。所以, 应当尽量不做或少做这类装饰性的附属物, 如果必须建造时,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固定方法(图2)。

图2 女儿墙的固定方法 图3外加扁构造柱加固

(4)确保施工质量。对于一般居住房屋, 保证施工质量是指砖石的砌筑质量以及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质量要好,夯土墙坚实, 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可靠等。施工时要做到墙、 柱错缝咬砌,砖石块体错缝咬砌, 内外墙同时砌筑。砖要浸水,砂浆要均匀、饱满。构造柱、 圈梁的配筋要符合规范要求。

3.2既有房屋的抗震加固措施

对于目前房屋破坏的情况,分类分析其经济性及可能性,形成标准化设计,编制标准加固设计图集及施工基本要求,可提高设计速度,加快加固进度,具体有如下几种措施:

1)外加扁构造柱加固。用外加扁构造柱加固墙片时, 往往在构造柱之间加钢拉杆, 此时极限抗剪承载力应由墙、 柱和拉杆三部分组成。当达到极限荷载时, 墙片沿临界裂缝产生较大滑移, 构造柱在拉杆约束作用下, 与墙体共同工作,拉杆只是简单承受水平荷载,而柱是通过拉杆约束直接承受水平荷载, 因此, 加固墙片的抗剪承载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墙体本身的抗剪承载力和构造柱的弹性恢复力。外加扁构造柱加固的做法如图3。

2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指在砖墙外表层另加钢筋混凝土面层, 由于两种材料在弹性模量和延性方面差距较大, 在地震作用下,砖墙率先破裂, 丧失部分抗剪承载力, 大部分地震剪力将由钢筋混凝土面层承担。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的做法如图4。

3)锚固拉结加固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在每层楼板位置的横墙与纵墙交接处设置角钢或钢板, 并将其与墙体锚固,以加强墙体间的连接,然后在相邻角钢或钢板之间设置预应力拉杆, 通过拉杆的拉结作用将整个结构紧紧地约束住, 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锚固钢板及拉杆在内外墙上的布置方式如图5。

4) 对于预制板与墙角裂缝的处理应按板的搁置长度分类处理 ,一般情况采用抹灰处理修缮,当板的搁置长度不足时可以采用附加角钢方法,增加预制板的搁置长度。

5) 对于承重砖墙的长水平或长斜裂缝的加固方法,采用钢筋网片抹水泥砂浆或聚合物砂浆方法进行加固;对于砌体结构的加强采用高标号聚合物砂浆勾缝。

6)对于框架结构构件出现的质量缺陷采用黏贴钢板或碳纤维布的方法加固梁和柱;对预制板间的裂缝采用聚合物砂浆补缝的方法,对大量的门、窗角墙裂缝以及门洞顶部砖墙裂缝采用成品细钢丝网加抹灰方法处理。

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尤其以地震灾害为主,使人们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震使房屋各部分发生了形变,也就是使其各部分都有地震力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减小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使得人们对于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相关的房屋设计人员对房屋抗震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日本建筑的设计角度入手,参考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我国房屋建筑抗震结构性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实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目标。

1 地震对房屋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对房屋建筑危害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地面摇晃促使地面建筑随之颠簸摇晃,而对于一些高层建筑来说,当强大的地震波袭来时,楼体会自动顺着地震波方向摇摆,如果这些建筑在结构设计上达不到标准的抗震要求,就会在剧烈的摇晃中大面积的坍塌,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根据房屋在历次地震中的破坏形态归纳为以下几类:

1.1 结构倒塌。结构倒塌是地震中高层钢结构房屋破坏最为严重的形式。其中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和抗侧刚度沿高度分布不均匀所形成的结构薄弱层是引发结构坍塌最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和抗侧刚度沿高度的合理分布。

1.2 节点破坏。节点破坏是高程钢结构房屋在地震中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由于钢结构连接一般采用铆接或者焊接形式连接,如果在节点的设计和施工中,结构或者焊缝存在缺陷,节点可能存在受力过于集中,一旦发生地震,就很容易出现节点破坏。由地震引发的梁柱节点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铆接以及焊接部位断裂、腹板断裂或者加劲板变形等。

1.3 构件破坏。高层建筑钢结构构件破坏的形式主要有支撑的破坏与失稳以及梁柱局部破坏两种。支撑的破坏与失稳是指当遇到强度较大的地震时,支撑构件由于承受反复拉压的作用力,一旦作用力超过支撑构件的临界力时,就会出现损坏或者失稳;而对于梁柱局部破坏来说,框架柱主要有翼缘屈曲、翼缝撕裂甚至框架柱会出现水平裂缝或者断裂。框架梁,主要有翼缘屈曲、腹板屈曲和开裂、扭转屈曲等破坏形态。

1.4 基础锚固破坏。钢构件与基础的锚固破坏主要表现为脚处的地脚螺栓脱开、混凝土破碎导致锚固失效、连接板断裂等,在地震的作用下这种破坏形式也经常发生。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日本宫城9.0级地震被称为观测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破坏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处于震区的房屋建筑在如此强烈的摇晃下,却没有出现严重的坍塌事故,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日本人在房屋抗震的能力感到敬佩。

2 房屋抗震结构要求

要使房屋能够抵抗地震的作用,对其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房屋在抵御地震破坏时,刚度和强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刚度是房屋抵抗变形能力的大,而强度则是抵抗破坏能力的大小。房屋面积小、质量轻对于地震带来的危害也相对较小,因为房屋质量小,地震力也相对较小。但要注意的是房屋房屋的刚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厚实的房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担更多的垂直重力荷载,但在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更大的地震力,在同一栋房屋中,地震力的分配是与刚度相适应的,刚度大也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地震力。因此,要格外重视房屋的钢结构设计。

房屋的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确定最佳的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结构平面的布置应该简单、规则和对称,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况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形变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变形成结构薄弱部位。另外,还应使各层刚心和质心尽可能处于同一竖直线上,可以有效地减小扭转作用对建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房屋的楼盖应该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非组合楼板。对于高层的钢结构房屋还应该设置地下室,因为地下室可以有效地提高上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其抗倾覆能力以及增加结构下部整体性、减小沉降从而提升整个高层房屋的抗震性能。在设置地下室的基础形式时应该根据上部建筑结构以及地下室情况、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很施工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在我国房屋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选择关系到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一样,高层钢结构房屋应该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方案,当结构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从而形成多个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由于钢结构可耐受的结构变形大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不宜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时,应该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总之,钢结构已经普遍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中,尤其是在高层房屋建筑中钢结构的应用更为广泛。相比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在韧性、强度以及质量上都有很好的优越性,所以也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但是,如果高层钢结构房屋在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施工制作和维护上稍有不当,则钢结构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在地震作用下就会造成结构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等灾难性后果。

3 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目前,抗震性能仍旧是房屋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房屋的抗震结构进行严密的设计,尽管现阶段普遍采用的高层钢结构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是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波使房屋建筑受到横向力的作用,使得钢筋混凝土柱子会受到剪力的作用,容易出现脆性破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要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就必须从结构设计、结构构造、材料质量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例如在房屋抗震设计中体现强柱弱梁的原则,能够有效地避免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支撑柱先进入塑性区破坏导致整个房屋的倒塌。通过调整房屋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地震效应或者不同构件的内力设计值,使房屋的整体结构具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

处于地震高发区日本在这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经验,他们设计了一种弹性建筑,也就是利用房屋的延展性来提升其抗震性能。这种所谓的弹性建筑物是建立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这种隔离体结构在遇到强烈地震时可以有效地减缓房屋上下的颠簸。在日本,一些民用建筑的墙体都是整体结构,这些整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减缓地震波对房屋所产生的破坏力。另外,一些地区的城市建筑物,地基部分普遍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物本身具有了弹性,极大地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观寿、高轩能.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J].钢结构,2009,(2).

[2] 丰定国、王杜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樊长林、武寅刚.多层钢结构住宅抗震设计[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7

关键字: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 建筑结构 结构设计 应用论述

中图分类号: TU8文献标识码: A

地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预知性,我们只能够在增强自身危机意识基础之上,增强我们所使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提升其抗震能力的基础,因此,将抗震概念设计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去是当前的一大趋势。

一、抗震对于房屋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便能够加强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希望国家、企业等能够建造出跨度较过去更大的空间结构。因为在新时代,人们认为拥有高的高度、美的造型、安全的建筑才更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审美。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新需求以及综合考虑到抗震需求,技术人员根据结构、建筑的使用材料以及各种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新的对策。

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们居住,随后才是审美价值的体现。 就建筑的基本功能来说,其能够供人居住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包括使用安全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安全。 也就是说,建筑物只有在保证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能够供人们使用。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作全方位考虑。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影响极大。而建筑物的安全一旦遭受威胁,必然会出现倒塌事件,从而砸伤和掩埋生命,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因此,建筑物在建设初期就必须做好抗震的准备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抗震原则的采用使得建筑的抗震性能得以大大提高,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或是城市周边,重大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已呈下降趋势。然而,虽然这种设计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但它在中小震发生时导致建筑的部分使用功能丧失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在当下经济高速运转的模式下,建筑物内的装修、技术装备等等费用已然超过建筑物本身的建筑费用。这种经济损失是无法预估的。因此,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对于房屋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造价比重较大,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心理念在于“实用、经济和安全”,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基于这一中心理念而产生。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特点,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抗震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安全概念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下面笔者从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和降低地震作用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 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设计应该重视其规则性,综合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若干表现来看,建筑结构规则性一直都对抗震能力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某一年,某一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某地有两幢间隔并不远的高层建筑,一幢高层建筑是马那瓜的中央银行大厦,另外一幢高层建筑为十八层高的美洲银行大厦。当时的马那瓜地震强度被估计为八度,两幢高层建筑中,一幢在地震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地震后被拆除,而另一幢只有轻微的损坏,在地震以后稍微修理便可以继续使用。 两幢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研究发现,在地震中破坏较轻的建筑立、平、剖均比较对称和规则,其结构侧向刚度以及材料强度和质量分布都是连续、均匀的,而另一幢高层建筑则相反。 所以,可以认为,建筑设计应该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2、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的提高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尽量做到规则、对称,以降低地震作用导致的房屋建筑变形度以及避免地震作用力集中导致房屋建筑扭曲的状况发生。房屋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中要多加几道抵抗防线,以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同时建筑结构受力设计要明确,防止存在建筑结构局部薄弱。最大程度的减少房屋建筑结构自身重量,从而减小房屋建筑对地基的压力,达到缓解地震冲击作用对建筑体的影响力。注重房屋建筑结构空间的统一性,在房屋建筑结构的平面上强化连接,建筑的竖向结构刚度要达到能支撑整个建筑重力。对建筑结构抗震功能的保证,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因素,挑选对抗震有益的地基,防止地基变形影响抗震功能。同一房屋建筑结构单元要设计在性质一样的地基上,要把地基最大潜力融入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发挥地基的抗震功能。

3、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关键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决定性作用。

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体系要求所选择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仅要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以及明确的计算简图,还要求建筑结构体系的传力路线、传力合理以及受力明确,这些都应该与不间断的抗震分析相符合。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还应该对由于部分构件或者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的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丧失对重力荷载或者对抗震能力的承载能力。 其中,有内力重分配功能以及赘余度功能是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这一重要原则的重要性在很多建筑物地震后的实际情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4、降低地震作用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目前最被工程界认可的一个办法是在建筑基础与建筑的主体部分之间加设一个隔震层,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物的顶端部分加设一个“反摆”。此反摆的作用是能够在地震时使建筑物的位移方向相反,由于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震动使得阻尼作用加大,降低了加速度,降低地震的作用。根据试验得知,如果对“反摆”设置合理,那么对降低地震作用的概率可达 65%,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内的物品受损程度。这一方式在国内外正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工程建筑中,不负众望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5、保证建筑的刚度。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和确定建筑物的刚度非常重要。因此首先要考虑到的是采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主要是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之上使用“钢结构”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层加固。加固分为两种情。如果所需要进行加层的建筑结构的体系是钢结构,而国家规定:上部是钢结构、下部是钢筋混凝土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是不符合抗震规范的。因为上下两部分结构的刚度以及阻尼比不一样,是属于不合理的设计。假设屋盖的部分是采用钢结构,而钢筋混凝土仍然是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抗侧力的主要体系,则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假如建筑结构刚度一旦过硬,那么在地震时建筑结构所需承受的地震作用就大,则后果严重,并且会对建筑材料造成大量的浪费;而如若建筑结构刚度过柔,那么在地震时建筑结构会过大的变形,影响到建筑的本身的强度以及正常使用功能。

6、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

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对各种建筑结构采取的抗震措施进行规范,从根本上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构件延性水平进行提高是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的重要问题。这里所指的抗震措施主要有:采用水平向和竖向混凝土构件加强对砌体结构的约束,从而使配筋砌体在地震中建筑物产生裂缝以后不会散落和倒塌,从根本上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不致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设计的大部分建筑基本都可以在地震作用下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美国、中国、日本等等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些都不是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所能够解决的。因此许多国家都开始深刻地反思当前抗震思想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海燕. 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13,27:38-39.

篇8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底部框架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地域的有限性致使房屋不得不建的很高很高,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安全方面。因此,底部框架的抗震墙房屋的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变得尤其的关键,因为这种结构设计比多层钢筋抗震设计的造价低、施工更为方便。所以在我国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特点

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底部需要较大开间的商业用房,上部的砌体墙体无法直接落地,因此底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能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但不能保证侧向刚度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置适当的抗震墙,从而就形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结构类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主要特点如下:

(1)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相对于上部砌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上部是由砂浆和砌块结合砌筑而成的砌体材料,虽然砌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但是受剪抗拉性差,属于“脆性”材料。

(2)底部和上部的结构形式截然不同,底部由框架和抗震墙构成,而上部由砌体的抗震墙开间相对较小。上部砌体数量多、抗震墙开间小的结构,弥补了在材料方面上部砌体比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小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竖向刚度存在突变。大量的震害表明,底部的框架-抗震墙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这种结构类型在地震时的破坏都是由底部引起的。显而易见,水平方向的地震力的作用使底部成为“变形集中层”的薄弱环节。

3 底部空间-抗震墙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房屋做出了很多要求,主要包括:

3.1 结构体系布置的合理性

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底部应设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防止一方向为框架,另一方向为连续梁的结构。目的是抵抗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3.2 建筑平面、立体面的布置要尽量的规则、对称

为了避免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扭转破坏,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房屋的建筑体型应尽可能的匀称、对称;抗震墙布置也要均匀分散并相互联系着。

3.3 严格限制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且高宽要适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总高度、层数和高宽比均有严格的规定,对不同的地震烈度有不同的要求。

4 抗震结构的设计

抗震结构的设计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设计。

4.1 底部抗震墙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中的抗震墙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起着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地震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抗震墙的时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墙必须承担底部的100%的水平地震剪力,而框架当成安全储备来使用,不考虑框架承担地震剪力。底部抗震墙不仅要符合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沿房屋两个主轴方向都必须布置抗震墙。所以,要求在布置上两个主轴方向的抗震墙成直角的形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抗震的作用。抗震墙的设计与上部砌体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设计抗震墙时必须做到上、下部的侧移刚度均匀变化的原则,而不允许各层间有突变。因此,不应理解为底部的抗震墙设置越多越好或越强越好,而应当使上下协调,相互匹配。

例如,某Ⅶ度区底部的二层框架的抗震墙工程,负一层是地下室,楼层高度为3.6m;第一层是商业,层高3.9m;上托5 层是砖混住宅,层高2.8m。第一次PMCAD 主菜单8 试算可以不加入剪力墙,检索图形文件ZH2,了解到本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2=3423.7kN(见图1)。根据抗震规范第7.2.4 条第2 款规定取增大系数为1.4,根据抗震规范第6.2.8 条规定Ⅶ度区底部二层抗震墙需乘以1.4 的增大系数,地震剪力设计值Vw=1.3×1.4×1.4×3423.7kN=8723.6kN,《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公式(11.7.3-2)中γRE=0.85,βc=1.0,C35 混凝土fc=16.7N/mm2,可得出剪力墙横断面面积bh0=2.90m2,假定横墙墙厚b=0.25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11.6m,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11.6m。将横向剪力墙平均分成4 小段,每段为3.1m,按照平均、均衡、周围、分散的原则布置在横向框架内,一般将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1.5~3 之间,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2~4 之间会比较合乎实际;同时还要满足抗震规范第7.1.5 条对剪力墙横墙最大间距要求。假定纵向墙厚b=0.2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14.5m,纵向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这个值。前后的外纵墙作为商业门面混凝土墙垛要短,一般将前后外纵墙为布置2 段2.1m 长的剪力墙,中轴利用楼梯间布置3 段2.4m 长剪力墙,再次进入PMCAD 主菜单8 试算。

图1 二层抗震验算结果

验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4.2 底部框架的设计

一般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指数。对底部的双向地震剪力,包含底部为一层和两层的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值时,结合结构且根据侧向刚度的比值大小乘以范围为1.2~1.5 之间的增大系数。底部框架是抗震设计中的第二道防线,不仅承担竖向荷载,而且还要承担总地震剪力的20%。底部框架的设计按烈度不同来确定抗震等级。例如Ⅵ、Ⅶ和Ⅷ度区分别选择三、二和一级。确定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以及设计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值,都按各个抗侧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抗测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数值对框架可不折减,而对混凝土墙、砌体抗震墙可分别乘以0.3 和0.2 的折减系数。计算底部框架柱的轴力,需考虑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此时可将上部砌体房屋视为一个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根据底部抗震墙和框架之间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来确定。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双向地震剪力设计值由该方向的抗震墙决定,并根据各抗震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抗倾覆验算作用于二层或三层以上楼层,其水平地震作用会对底部会引起倾覆力矩,使底部抗震墙产生附加弯矩而造成框架柱产生附加轴力。底部抗震墙和框架柱各自承担的倾覆力矩可按它们各自平面内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5 结论

本文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结构,得出以下结论: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虽然是由两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组成的混合房屋,如何把抗震墙设计得恰到好处,控制好刚度比,使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该类房屋设计的关键。

篇9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领域正呈现繁荣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中加入抗震设计不仅符合当前发展的趋势,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不断增加抗震建筑的投资力度,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抗震设计能够得到发展的足够空间。建筑领域的抗震因素不仅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社会的稳定,还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发展变化,促进建筑领域的长足发展。所谓的建筑设计,即是对房屋建筑结构相关方面的设计,包括建筑高度、结构承载力等。

一、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的关系

总体来说,建筑设计是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存在的,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其任何方面的作业都必须要在满足建筑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上展开。通常来说,建筑设计的结构设计方面难以对整体的建筑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建筑设计基本上已经定性,在结构设计作业就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设计原则展开。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如果方案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标准,那么建筑设计师就可以合理布局建筑结构,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由于我国科技力量薄弱,在理论发展方面不如发达国家。总而言之,在建筑抗震发展方面,我国缺乏理论的指导,同时在实践方面缺少创新,从而问题频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理论指导,缺少经验积累

在理论基础方面,我国存在较大的缺陷,知识力量的薄弱导致对于地质地震的认识不够全面完善,在地震成因、预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还不能制定科学的地震防治相关规范。由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或者依据不完善,因而在建筑设计时难以将抗震设计完美融入。

2.未考虑实际情况

在当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将力学参数作为建筑设计固定的规范,在设计方案时,整个方案的完成仅仅依靠这几项参数,未对实际情况认真考察,导致设计未从实际出发。比如在我国的地震研究中,对小地震赋予固定的统计意义,而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时,主要就是依照小地震进行结构设计,但是,对于结构设计的承载能力等必须要依照实际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除此之外,在设计时如果不能深入了解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 不能在设计时兼顾主体与细节,同时不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抗震原则。

三、抗震设计标准

1.严格遵守规范

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严格的规范,不仅是因为建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意义重大,更是因为建筑设计关系到国民生活的基础,在保证国民生活安全有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单位出台的相关设计规范,科学合理的运用设计原则,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并且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

2.实施多级防震措施

多级防护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主体抗震性能,最大程度的减轻因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时更加的安全可靠。下图一为抗震墙的相关数据。

图一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3.将概念设计与性能设计完美融合

在充分考察建筑施工地的具体情况以后,在满足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出科学合理严谨的建筑设计。在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建筑理念的融入,还要考虑建筑性能的实现。

四、建筑设计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1.平面布局设计

建筑平面布局设计在建筑整体设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整体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及建筑实用性影响巨大,除此之外,平面布局设计还与抗震设计具有不容忽视的相关性。通常来说,要想将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两者完美融合,首先就要保证建筑刚度达标,另外,还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均匀分布,以保证建筑结构分布的对称性,尽量避免出现建筑扭转的现象。在建筑墙体设计时,也要保持设计的匀称性,尤其是在设计抗震墙时,一定要保证其与抗震建筑设计完美结合,在布置刚度较大的楼层的电梯时,要尽量使其处于中心位置,以避免出现建筑扭转现象。

对于建筑结构的平面布局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抗侧力的合理布局,从而促进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抗震需求相结合,以便充分发挥出建筑的抗震设计效果。

2.纵向布局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将刚度分布较为接近的建筑物沿纵向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剪力墙的布置时,要尽量使其均匀分布并能够纵向贯穿,由底至顶。在设计时避免中断或者不连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要避免设计时出现某一楼层刚度过小的情况出现。下图二为房屋层数与高度的数据。

图二 房屋层数与高度限值

3.整体布局设计

所谓的整体布局,通常包括平面和立体两方面的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整体布局时,要做到不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空间上,都要保持简洁规则的特性。在建筑的平面形状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圆形、方形或者矩形等,既可以保证建筑的美观欣赏价值,还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性能。要尽量避免凹凸型的建筑平面形状,这种形状不利于建筑抗震性能的最大化发挥。如果想设计出间兼具艺术欣赏与实用价值的建筑,必须要把建筑艺术与建筑功能二者完美结合,同时完美融入建筑抗震设计。

4.屋顶抗震设计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同时为满足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正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在进行这一类建筑设计时,对于屋顶的设计也是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从当前的建筑设计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较高或设计较重。屋顶设计过重,无疑会加大屋顶建筑的压力,从而加速屋顶变形,同时不利于建筑物抗震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屋顶设计时,要尽量降低屋顶建筑的高度。

篇10

关键词:村镇建筑 抗震设计 砖木石结构 建筑震害

我国村镇建筑震害情况我国村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我国大陆历史上震级大于8级的强地震共有17次,只有1976年7.8级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它的16次均发生在农村乡镇,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目前我国村镇居民的住房仍多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居民房屋在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房屋抗震性能与城市房屋相差悬殊,因此,对我国目前70%以上人口生活的农村地区,一些地震震级虽然不太高,损失的几乎是全部的财产。例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重灾区主要都集中到村镇,而房屋建筑破坏是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提高村镇建筑整体抗震能力的途径,是当前建筑抗震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村镇建筑概况

村镇建筑通常自行建造、未经正规设计、材料强度低(如生土、砌体、石结构)、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连接薄弱、施工质量差、使用时间长等问题。由于农民观念陈旧,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对房屋抗震知识知之甚少,自建住宅一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多以自建为主,以当地泥工、木工师傅为技术骨干,施工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大量村镇建筑没有进行抗震设计并未采取抗震措施,建筑抗震能力很弱,6度时墙体就可产生开裂,7度时即可能出现中等破坏,8度时则会大量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二、村镇民居的结构类型与震害特点

我国村镇建筑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农村建筑仍为传统的土木石砖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村镇民居按承重构件的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结构类型:村镇生土房屋、村镇木结构房屋、村镇石结构房屋、村镇砖结构房屋、村镇(土木石砖)混合结构房屋。

生土房屋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村较多,西南、华北等贫困地区农村也有采用。生土房屋抗震能力最低,6度地震就可造成相当数量的破坏,7度地震时有一定数量的严重破坏和倒塌,8度地震时则多数破坏达到不可修复程度,9度地震时则基本全部倒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

木构架承重房屋在我国各地均有采用,围护墙为土坯墙、夯土墙或砖墙。穿斗木构架房屋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多。这类房屋的主要震害是墙倒架歪,也有部分房屋完全倒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生土墙承重房屋轻。

石结构房屋由石墙承重,按墙体所采用的石材可分为料石和毛石房屋,有木屋盖和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也有采用石板楼(屋)盖。石结构房屋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山区较多采用,地域分布也较广。1~3层居多,也有4~5层的。毛石墙体用粉质粘土泥浆砌筑,粘性差,墙体松散。当地群众说,这种墙体承重房屋的抗震能力还不如土坯墙房屋。

砖墙木屋盖房屋震害主要特点是墙体出现斜裂缝或X裂缝,屋檐处、外墙上角部位开裂,纵墙外闪塌落等。地震现场调查表明,采取一定抗震措施的砖墙木屋盖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村镇砖混结构房屋主要是学校、影剧院、医院、乡镇政府机关、民居等建筑,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施工质量差,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震害调查表明,凡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三、村镇房屋建筑和结构设计要求

1 村镇民居建筑抗震设计要求:房屋体型应尽量简单、规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进,立面不宜高度不等。

2 村镇民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在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度宜均匀。

(2)抗震墙洞口宽度限制。

(3)烟道、风道和垃圾道不应削弱承重墙体。

(4)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且不宜设置悬挑楼梯。

(5)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6)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也不应在同一高度

采用砖墙、石墙、土坯墙、夯土墙等不同材料墙体混合的承重结构。

3 场地抗震要求:尽可能避开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以及非岩质的陡坡,丘陵地区及河、湖岸边,砂土液化和软弱土场地。

4 地基与基础抗震要求:避免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砖基础应采用实心砖水泥砂浆砌筑;毛石基础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

[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

[3]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