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4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22

新课程理念倡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材,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本文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际就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略谈自己的点滴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原则

1. 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原则

新课程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教材每一单元的编写上都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揭示化学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与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九单元溶液时,用了“食盐水”、“葡糖糖注射液”、“植物油”等生活中常见物质,讲酸碱盐时用了“食醋”、“大理石”等。教材在设置上还专门开设了“家庭小实验”栏目,这将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资源来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

2.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原则

课堂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只有对化学事实、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有了清晰的明确的印象,积累了一定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一定量的数据,才能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为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提供线索和依据,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例如:在“着火点”的教学时,让学生回忆“生煤炉的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顺序为草木头煤球,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化学。

3.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生活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具体生动的现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进行思考,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4. 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必须要因地制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切实体现化学广泛应用于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家庭炊具涉及的化学原理,交通工具中涉及的化学原理,新科技、新材料中的化学知识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5.“六大解放”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六大解放”思想:

(1)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例如:在进行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他们所看到的在家庭中生煤炉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燃烧的现象,加深对化学现象的理解。

(2)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例如:在讲授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时,让学生在家庭中亲自动手去点燃柴草,或者点燃蜡烛然后想办法将其熄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化学的神奇魅力。

(3)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铁的生锈时从生活中各种铁制品的生锈来引入课题,让学生思考钢铁制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如何去验证?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又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4)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话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描述出来,遇到问题及时提问。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问的时间与空间。

(5)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应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给他们广阔的天地。例如:在进行化肥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中化肥是如何使用与存放的,让学生去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如此的广泛。

(6)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让学生的生活因对生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而提高。

二、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方案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生活化”特征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与当代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的存在与用途。例如:碳的吸附性教学时可以用冰箱异味怎样除去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引领探究。有关水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在燃烧的条件教学时可以提出如: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应对?每天的营养食物应该怎样搭配等等都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

2.“生活化”事例引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作为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完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由生活中的饮料“雪碧”汽水引入,先展示一瓶雪碧汽水,振荡后打开瓶盖学生观察有气泡冒出,适时提问:冒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同学们争相回答,答案多种多样。此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同学们想知道雪碧是如何制造的吗?二氧化碳气体又具有哪些性质吗?这时教室中响起了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想。此时我能感觉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节课学生学习劲头很高,课堂效果也不错。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善于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询、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体现化学教学的“生活化”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真正回归到生活之中,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想象,并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使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主动地去寻找结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例如在讲“化学肥料”时,我设置了如下的情景:小亮和班级的两名同学在炎热夏天主动承担了维护班级花坛的工作,前不久,他们发现有部分花的叶面出现了枯黄的现象,于是及时向花坛里施用了足量化肥,但效果并不明显。小亮于是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展示情景后,很快激起了同学之间的互助之心;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养花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他们来说这个知识对他们而言是有用的,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提出了很多问题: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缺少这些营养元素,植物各会出现什么症状?针对这些症状,应该施用哪些肥料?这些肥料有何性质?该如何使用和保存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联系前边的知识解释、探究,从而使得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地掌握和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生活仪器设计实验,感受生活用品在实验改进中所带来的便捷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器具来做化学实验不但简便、直观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家中的食盐、茶杯和筷子来自制食盐水。再如:在讲授分子间存在间隙时,可以在空的花露水瓶里倒入半瓶水,再慢慢倒入约半瓶花露水至瓶口。用大拇指堵住瓶口,把瓶子倒置,然后正放,重复2次,使瓶内液体混合均匀,发现液面明显低于瓶口。上述实验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当不同物质相混合时,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

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做替代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教师在实验条件较差和经费较少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材料安排实验,也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5.习题训练“生活化”,及时巩固化学知识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化学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例如,对“金属腐蚀条件”这个知识点考查时,以往的训练设计绝大多数可能是直接入题,如:

铁腐蚀的必需条件是

A.水 B.空气 C.纯铁 D.生铁 E.导线 F.酸溶液

该题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生活经验的体现,学生也不知道记住有什么用,加之试题的“面孔”显得冷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给试题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小明同学晚上在家经常帮妈妈洗铁锅,但有时在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

( )

A.未洗干净,剩菜与铁反应

B.残留洗洁净与铁反应

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

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

该题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洗锅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化学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课堂教学必须走“生活化”道路,要着力于学生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真正体现“身边化学”,把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化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想及时听到老师对自己参与学习表现的评价。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那么对于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环节;新观念;参与评价;激励性;正面引导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又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中往往注重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课堂学习氛围等方面,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的使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许多教育领域以崭新的面目适应时展的要求。同时,新课改也赋予了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新的含义和范畴。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和思维交流主要方式,是连系学生与文本的纽带。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合理运用,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实施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呢?下面我就自己所采用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正面激励为主

教育需要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都会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

二、评价要敢于批评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虽然以激励为主,但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委婉或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语言要丰富,手段要多样

学生天生富有求新、求奇、求趣的心理,假如评价语言和方法一成不变、机械死板,既容易降低评价的作用,又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当今语文课堂上,有不少老师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反复使用“很好”“真棒”这类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充斥课堂,殊不知这样的含糊评价,缺乏因势利导的作用,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根本起不到真正激励学生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等,运用恰当地语言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富感染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到既不伤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弘扬个性,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讲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四、评价要力求创新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在课堂上,有时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有力的大拇指,都会带来“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有时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力求创新。

五、评价要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要求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构想各种解题的途径,判断自己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成为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促进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学生互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互评中有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作用,促进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价活动,学生面对面地相互交流,他们就组内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互相评价,极大地促进了言语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取长补短,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课堂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能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教师应努力提高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水平,深入分析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广泛搜集,加强积累,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灵活运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互动,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六、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再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

总之,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希望每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的魅力,以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真正起到导航和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月飞.阅读教学的“联系”观[J].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10期

[2]杜志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要贯彻“三个面向”精神[J].江苏教育.1984年24期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当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对所得到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不知道他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些技能的运用过程与价值,那也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因此,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的,更新教育观念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点:一是抓好双基;二是培养能力;三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要破除那种把数学教育看做应试教学,搞题海战术,搞压宝式数学,只注重方法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的做法。数学教学目的是发掘造就人才,提高公民素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迅猛激变充满竞争的多极世界,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必须加强义务教育而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学本身具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巨大魅力,它不仅能使人脑开阔,思维严谨,思维敏捷,更具有培养人的思想品质、提高公民素质的功能。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把握这门艺术,才能发挥数学发掘造就,健全,和谐现代化人格的教化功能,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以应付考试为动力,重书面文化,重拔尖升学,以分数定高低,而忽视了数学思想的教育,忽视了能力培养,以致形成高低分的现象。而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大多数,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及教化功能,着重培养人的发展创造力。素质教学当然也不排斥传授知识,不排斥拔尖升学考试,而是更加注重知识,注重教学思想和意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必然,是培养现代话人才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必将代替应试教育。

二、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的兴趣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内容是课本规定了的,但是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教学中注意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易被学生注意。如讲充要条件时,引入例子,张三是人,张三不一定是老师;张三是老师,则张三一定是人。所以,“张三是老师” 是“张三是人”的充分条件,“张三是人”是“张三是老师”的必要条件。学生就能明白且印象深刻。把题中的一些量改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量等。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学题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小实验也是增强学生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好方法。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教学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时,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时,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篇4

首先要注重有效的课前准备,包括明确指向精准的教学目标,设计高质量的导学方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等。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上课才能紧扣重点与难点,向课堂要效益。

一、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分散,一分散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能及时吸引与合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听讲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这一节时,由于以前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肺内与外界的气压差又比较抽象,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胸廓的变化,我插入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在班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双手按在胸前随着口号一起做呼吸动作,看着课堂气氛上来了,我就此引导同学们:吸气时,你感觉胸廓有什么变化?呼气时,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胸廓的扩大或缩小导致肺内的气压有什么变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简单的体验活动引入课题,使同学们在轻松学习情境下,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能够轻易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开花结果”一节,很难用常规教学解释清楚授粉过程,但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花粉如何长出花粉管、如何释放,如何来到胚珠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之后受精卵发育成果实的什么结构,胚珠发育成什么结构。形象、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其生命活动过程,假如放一次未能充分理解,还可以重复播放,有利于突破难点。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精当而不可过多过滥,防止喧宾夺主。

三、巧设课堂提问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生成中来。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问题也不能够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我设置了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串,把难点分散,逐个突破。当我讲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后,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串:(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引出显隐性性状概念)(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引出性状分离概念)(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引出规律性遗传现象及其实质)这些问题串能够使学生更好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

其实,教师提问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并对全班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热闹与活跃。

四、紧抓当堂练习或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生物课课时相对较少,课时间隔时间长,所以要降低遗忘率,就要做到每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当堂消化、当堂巩固,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基础练习和拓展训练,重点知识要重点记忆。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可安排在刚上课时,也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还可以在课堂内容完成后以小测形式进行。如在学习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节后,我就安排了十道有代表性的选择题当堂检测学生,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五、坚持有效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效益上台阶

评价会通过影响学生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等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当前经常期望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生学习。通过及时的评价反馈,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步状况及达标程度,并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激励自己学习。如大型的考试,我会及时全面改卷,这样学生就会更重视;一般的小测完后,我通常采用同桌互评,及时了解学情;平时的课后练习,以小组长检查的方式进行评价。

基础差的同学有进步,要及时表扬;基础好的学生做好了,也要激励。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学完一个内容后,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写小结,如: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觉最难理解的是什么?有时我也会让学生评价老师,看看老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也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教学相长。反正教学评价应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要客观、公正、合理,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篇5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优化

通过美术教学能够激发出小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身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剪剪贴贴这些活动,而美术课恰巧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动手做或者秒回自己所喜欢和观察到的景象和事物,可以说,美术课是很有趣味、很科学的一门课,它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对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

纵观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小学美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其定位为一项可有可无的课程,正是由于对美术学科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美术教学容易被人忽视,与之相应的教师主体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跟上,导致了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尴尬现状。近些年,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真正要把小学美术课上好,仍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完善。笔者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不足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从外在和内在这两个方面谈如何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1 美术课堂外在的优化

所谓外在优化,实际上就是和对计算机硬件优化是一个概念,主要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教具和教学环境进行全面优化。

首先,提到的教学教具,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教具无非就是图画本和水彩笔等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小学生如果仅依靠一个普通的图画本进行绘画,根本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会使美术课堂教学失去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对学业不感兴趣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兴趣是除努力之外促使学习优异的第二重要原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任何新颖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可见教具的重要性。比如,在美术课上,绘画用的笔除了普通的铅笔还可以用碳笔、木炭条、彩铅(普通和水溶性的)、油画棒和彩笔等,纸除了普通的纸还可以用卡纸、刮画纸、刮沙纸、水彩纸等。小学美术课上可以适当地采用这些材料丰富教学。

其次是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环境就是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各种管理、认识水平、教学设施、艺术氛围、人文精神及师生关系等等。随着社会综合实际的不断增强,多数学校都已经从新进行了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宽敞优质的学习环境,而且多数的学校配备了专属的美术教师,使得美术课堂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在小学校园美术课一般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二节。学生一天中学习最有效的时间都在上与考试有关的科目,神经是紧张的,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所以,当我们去接触学生时,首先要想怎样才能让美术课吸引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美术的一席之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美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诱因。

2 小学美术课堂内在的优化

就拿计算机优化来讲,对美术课堂教学进行内在优化就等同于计算机在进行软件优化一样,主要是对小学没事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力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2.1 专业的美术教师

通过对小学美术实际的教学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的小学学校并没有专业能力超强的美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由于美术学科与其他像语文、数学等科目在思维能力、想法及教学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获得。最重要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通常用“快、静、齐”来衡量课堂教学氛围,用学生的听话来代替学习中的主动和活跃。而对于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碍于学习的进步和人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还有就是美术这一门学科包含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能力,其他科目的老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对色彩、构图等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艺术这一领域没有一定的眼界,必然不能更好地完成美术教育。因此,应该是美术专业毕业、具有美术素养的老师从事美术教学,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美育,更好地上好美术课,使学生从中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培训学习少儿美术教育

学校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做基础的衡量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内容及相关资料开展课堂教学,对于教材的内容不能做轻易的改变,使得教师的创造性能力得不到施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内容要更加的综合性,有一定的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在一些课程中,教科书中介绍的作业形式只有简单的一种,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采取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有些课程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无法正常进行,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调整。如何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学校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更为创新的少儿美术知识和技法,开拓眼界,运用到教学上。

2.3 教学方法的优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所在,需要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教学情况,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

首先,小学时期的学生有着争强好胜的特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实施竞争机制教学。通常美术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忘记带美术工具,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提升组员不要忘记带齐美术工具上课,对于携带齐全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受到惩罚。从小的方面讲,使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们喜欢的小礼物在学生面前展示。制作独特的表扬卡,以获得三张表扬卡兑换一个小礼物为标准,使获得小礼物成为学生的动力,发放表扬卡也有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小学生比较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则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教学内容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通常学生不习惯主动观察,所以脑海里的形象少之又少,导致创造力不足,因此,在讲授每一课时多准备有关教学的图片,至少展示两件实例作为参考。范例的使用越得当,学生作品的完成效果越好。范例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他们对范例盲目模仿。同时,对实例进行探索分析,从而吸取优秀的元素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3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小学生欣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育部、学校、教师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小学美术教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实施对策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在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不够成熟,而且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论述小学数学的概念及呈现方式

1.数学概念的涵义

所谓数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人在对各种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应是的一种客观现实的表现。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在其他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对概念进行研究。而数学概念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为客观事物所特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就是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就必然要研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那些不能决定事物本质的,甚至可改变的,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

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数学概念,根本无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在小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小学数学概念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所以,要想夯实基础,必然要狠抓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呈现方式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图画式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授使可采取图画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将除了概念名称以外的概念全部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即除概念名称外完全以图示的形式来呈现概念。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 “减法”等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但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图画式呈现概念的方式缺乏语言文字描述,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仅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2)描述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指将数学知识中存在图形的概念以图画的方式展现,而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则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论述、概括和补充,所以这一方式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这种方式很常见,小学各年级都可以采用,像小数的概念、角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3)定义式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阶段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也可以进行心理运算,抽象思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此阶段的数学概念则通过定义式进行表达,即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借助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定义,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定义式概念的表述一般比较简短,教学时要注意剖析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二、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对策

数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环节的内容做到流畅自如,那么就要将数学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采用多样化形式对小学数学概念内涵表达,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概念

实际上,小学数学的概念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学习阶段的概念都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而想要将数学概念的内涵全部展示出来,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图画式概念的表达方式

当教师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图画式概念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该概念的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图画更深层次的概念,从而了解此概念的本质。在学生了解到图画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小学数学描述式概念内涵的表达方式

上文中也提到了描述式概念实际上就是字与形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文字与图形,所以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概念。其中的形所代表的就是图形、图示的意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图画式概念中的图画。在教学这类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形”的涵义,因为“形”中隐藏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形”的研究一定要透彻。除此之外,图示仅仅给人以直观形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涵义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再结合概念中的“字”,如此,才能真正将“字”与“形”相结合,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式的定义。如直线的概念、小数的概念,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3.小学数学定义式概念的表达方式论述

这里提到的定义式也就是将比较抽象和概括性很强的知识利用间接地词语进行表达。教师在对此概念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专业的名词及术语采用易懂的词语进行表达,以便学生理解;必要时,还可通过直观教具、举例子、联想对比等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也可有效运用反例和变式,让学生明确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结合小学数学概念的独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意识

数学知识源之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或模型、实物等资源,并采用一些直观的观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要加强直观教学,但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要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

(三)注重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准确体现概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表象,需要注意教师方式的选择。只有创建出能够突出事物共性、清晰的典型表象,才能保证概念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应注重概念引入方式的合理性。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主导;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气得以充分展现。为此,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指导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是不依赖于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有争议或错误的地方,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批判地看待新事物、接受新知识。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好比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因此,指导工作也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摸索、去实践,主要是从侧面加以启发与指点,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情景图,然后提出问题:从情景图的分析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每两个进行比较大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针对这三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的能力,感悟到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运用该策略时需注意运作的顺序和时间两个问题,合作交流有利于对问题思考的互补,使探究解决问题更全面。一般的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的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力度大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强调主体的自主学习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探索。

三、指导练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练习课讲解活动,应呈现教学双边特点,强调“互动”特征,将教师练习题的讲解活动与学生解析练习题的实践活动,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包容,让师生之间在导与学的互动进程中实现“共赢”。如“李明准备给一个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菜地施肥,现在知道一平方米的菜地需要施肥1.5千克,那么这块菜地需要施多少千克的化肥?李明准备把菜地四周围上栅栏,至少需要多少米长的栅栏?”练习题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解析该问题活动中遇到的“面积计算”、“栅栏需要长度”等问题,实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明确指出:“需要给菜地施肥的千克数,可以先依据正方形面积公式求出菜地面积即可,给菜地围栅栏,需要的栅栏长度实际就是菜地的周长”,让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互动中,及时解决“疑难”,实时解答问题,掌握解析技巧。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从现实生活或教学材料中挖掘和构建出有创新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配制糖水的实验,随意配制糖水,尝试糖水的甜度。按百分比配制糖水,算出糖、水的重量。让学生亲自经历百分数从建构到应用的过程,从而认识含糖率既与糖水中的含糖有关,又与水的含量有关,是由两者的关系即它们的比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6-01

语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学生汉字学习以及语言知识丰富这一教学任务。由于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分数提高,对学生的语言交流及其未来在社会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备受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新课标实施后,在重申语文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进行必要改革,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传统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往往依靠的是增加课时和题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试卷分数,但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几乎没有太大关系。新课改实施后,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革新现有教学体系,向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的提升下工夫。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基础初中教学经验与行业教师共同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新课改实施后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是指现实授课过程中的教学与育人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越积极健康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素质更强,反之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越发落后,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素质欠佳。传统应试教学理念侧重于学生分数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在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便是死记硬背,强行将知识装入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学理念只会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对于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的素养则无太大提升。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实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均很难通过传统教学理念来实现。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素养,更好的践行新课改的一些教学观点,在今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分数的提升上面,要转为注重学生素质的增强,和语言知识的增长。

二、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方法越得当则教学效果越突出,因此革新教法一直都是这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所重点倡导的教学主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便是语言法、直观法以及奖惩法等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均在某种程度上指向学生的分数,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很多学校均把学生分数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绩和水平的主要标准。因此,在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任务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主要教学任务也发生了一定变革,由传统的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到重视学生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新课改实施后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发展的教学方法,摒弃过于注重学生分数提高,严密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素质增强的教学方法,倡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和自学的时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法、探究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实施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文素养,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三、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策略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文发展的精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科学的编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老师要学会巧妙的利用课本,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着手,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文学句子,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深入地了解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这种细致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做了细致地描写,将父亲那种深深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朱自清父亲买橘子的这一段进行品读,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让学生针对这一段话再进行练习,运用这种描法去描写身边的人。

四、结语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践行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与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精良的优质人才,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如下策略: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实施策略;转变教学方法策略和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策略等,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优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数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宽松、严谨、舒适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所渴望的,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信心、严谨治学的态度、自然大方的教态、生动有趣的语言、丰富渊博的知识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表现和投入,以自己敬业爱生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学习的喜爱。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必须把课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活”起来,即教师要“活”讲、学生要“活”学,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并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地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二、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从学习数学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促进学生思维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学习数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问题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

1.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情感,增强目标意识。无病的情境非但不能使学生领悟要诀,相反更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触及问题的本质,要针对教材、针对学生。

2.问题情境要有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新知识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问题情境。

4.问题情境要有发现性。问题情境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奋发”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学会自主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并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数学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三、优化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科学是学生动手操作出来的。的确,人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实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数学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发展个性思维。例如“立体图形”的教学,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中的实景。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

四、优化自主探索,让学生创新数学

我们知道学习数学需要一个人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没有探究品质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数学的意识?这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潜能,要充分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创造性,需要以自主探索为切入点。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要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他们,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均衡教育;策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均衡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学生个体之间学习水平不均衡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轻视或忽视能力目标等等。笔者就这些不均衡现象,谈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求在基础教育上实现均衡教育。

一、学科教育均衡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间的均衡;二是学科内的均衡。就学生个体而言,即学生在学科间的均衡就是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上都能学得其所,不出现或极少出现学科间的短板现象;学生在学科内的均衡就是学生在同一门学科上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即“教育者要关注每个受教育者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成功机会和效果。”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均衡教育的几个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

得。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人人参与,个个都有成功感。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利用最后5分钟给A层学生讲,而此时C层学生正在进行基础性的操练,B层学生在做巩固训练。这样,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

2.平衡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工作目标从“以掌握知识为主”到“以培养语言能力为主”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广大英语老师不再只负责传统的“传道、解惑”,而是把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工作的目标。英语课堂不再只有枯燥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3.给学生合作探究的均衡机会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促使小组合作探究“强弱均衡”。根据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操作、探究、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使学生的不同资质得到尽情体现,这样强弱才会均衡,活动后再通过班内的交流互动使探索成果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也是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实效性的关键。

4.平衡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能够脱口而出的句子若在听力中碰到,听懂是没有问题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会带来语感的增强,增强语感的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也提高了,对于听力和口语表达的恐惧感也会减轻不少。多背诵美文名句,听力与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时可以直接运用,从而使写作能力提高,自信心增强,同时,对于句子和语篇的剖析能力也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因此,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锻炼构成了英语学习的要素。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总之,均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而言,要做到均衡教育,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教育视野,着眼于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注重课堂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