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查新 科技创新 项目信息
中图分类号: G25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123-04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情报咨询工作,已在全国广泛开展20多年,为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同时,科技创新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高效地进行科技创新。实践证明,科技查新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风险;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成本;可以避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产生专利纠纷;有助于企业高新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有助于企业获得有竞争性的重要信息,从而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国内有关科技查新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另一个是如何做好科技查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研究[1-2]。而分析查新项目本身的信息揭示其科技创新特点的论文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近年来已完成的科技查新项目及查新效果的分析,拟从中解读江苏省科技创新的一些特点。
2 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分析的数据为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2008年~2011年完成的共计2万多项科技查新项目信息,通过图表显示,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2.1 科技查新项目的行业分布及分析
从本中心完成的各行业查新项目数占年总项目数的比例(以4年的平均值四舍五入计算)数据来看,项目数位居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卫生,查新项目平均分别占到年总项目数的30%、26%、14%和11%,项目总数超过80%。
查新项目各年度的行业分布图(见图1)显示,电子、机械、医药卫生、生物领域的项目数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2011年,电子、机械和医药卫生领域的项目数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化工领域的项目数则出现回落。
上述科技查新项目统计结果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江苏省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电子、机械、化工和医药卫生等四大领域优势明显,对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可能更加重视,科技投入相对较多,成果也十分显著。在生物领域的查新项目有上升趋势,创新正在活化,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有大幅提高的迹象。而近年来,农林牧渔方面的创新项目有减少趋势,这与江苏是工业大省,工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有关。纺织业是江苏的传统强项之一,保持着一定的创新投入。从年度变化来看,在电子、机械、医药卫生、生物等领域,近几年呈持续上升之势,而化工、农林牧渔方面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江苏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电子、机械行业的优势正在加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化工产业正在萎缩,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正在发生作用。
2.2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分布及分析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是江苏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最为活跃,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江苏创新体系正在优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在不断提高,国家积极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引导政策正在落实。实践也证明,企业要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高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才能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科技查新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企业更好、更快地成长。
2.3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地域分布及分析
江苏有13个省辖市,查新项目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等发达的苏南地区,而广大的苏北地区却占很少的比例。苏北地区也只有南通和泰州相对量多,这与近年来,苏北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也相吻合。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全面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要发展,苏北更要加快发展。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苏北的现代化离不开创新,苏北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不仅要积极争取相关的扶持政策,更要提高创新和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成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成果再更多地投入到引进技术和再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
2.4 科技查新项目的结论分布
2.5 科技查新项目的查新范围分布
3 结语
科技查新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科技查新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而对查新项目本身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还能够进一步洞察其地方科技创新的一些特点。笔者对本中心完成的查新项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江苏在电子、机械、化工及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科技创新比较活跃,其中,电子、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正在加强,化工、生物等产业正在调整,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正在加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江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查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显著正相关。虽然,江苏省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都在逐步提高,但是,其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江苏在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专利申请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并要在国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更需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效率。相信,对科技查新项目的分析,可以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层次的重要信息,为宏观科技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充分利用科技查新项目信息所蕴含的情报,对于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借此文,也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和利用科技查新:科技创新人员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查新的意识,树立要创新先查新、先查新助高新的理念,不断有效、高效地进行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和掌握科技查新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科技查新工作者更要加倍努力,致力于优质查新,不断助力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小卿等.科技查新促进企业科技进步[J].江苏科技信息,2003,(4):45-46.
篇2
关键词 儿童 心理特点 治疗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780例患儿,其中男430例,女350例,年龄12~10岁,97.4%为独生子女。就诊龋病416例,黏膜病82例,进行恒牙窝沟封闭124例,乳牙滞留拔除132例,其它26例。
方法:患儿就诊时应使患儿适应口腔诊室的环境,可以让患儿触摸口腔治疗的器械,具体上可以让他们照一照口镜,告诉他们口镜是用来照牙齿的,镊子是用来夹棉花用的,探针是用来检查龋洞的。特别要注意牙钻开动的声音,告诉他们牙钻是用来钻牙的,如果配合好,是不会疼痛的,以此可消除患儿对口腔器械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对儿童时期的口腔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儿童时期的乳牙及刚萌出的恒牙与成人有所不同。同时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操作技术要熟练、准确、轻巧,尽可能地缩短治疗时间,治疗原则应由简到繁,初期操作时要简单、容易,待患儿适应后再进行较复杂的操作。
通过以上措施患儿大多能配合,但仍有较少患儿不能配合,这样我们用些强制手段,如家长能密切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则家长在旁边能帮助医务人员对患儿治疗,否则让患儿家长离开诊室,使患儿没有依靠,反复多次说服,合作后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发挥患儿自我意识,为以后的治疗打下基础。
结 果
我们通过对患儿的心理反应、行为特点的观察把患儿分为3类。①强烈的拒不合作型,占21%;②为恐惧、害怕型,通过简单的说服后能够配合治疗,占68%;③能较好配合,占11%。
讨 论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就诊的患儿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可能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迁就或过度赞许,这会使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势必导致孩子任性,漫不经心,不考虑行为后果,孤独,至高无上,无礼貌,违拗,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适应力和耐力都较差,甚至为达到目的就采取了引人注意和要挟成人的办法。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环境成长的患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恐惧心理的表现也多种多样,那么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可亲,语言上要真诚、客观,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可亲、可信任,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愉快的满足感。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课堂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部分学生常以此为借口和理由逃课、旷课,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有少数学生在中途就干脆放弃学业。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因而,这部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类考试中,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这些情况表明,只要学校有好的教育管理者教育有方,引导得当,独立学院学生同样能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不喜欢动脑筋,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独立学院生源为本科三批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本科一批和二批的学生。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本科三批与二批的分数落差大约为30~80分。分数的差距背后隐藏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最大劣势,这些差距在大学的学习中也逐步显现出来。
3.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偏重社会活动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会迎难而上;独立学院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独立学院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的需要。1)教学计划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要大胆突破母体学校教学计划的框框,要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首先,独立学院教学计划要符合本科教育的框架,确保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本科水准;其次,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大学生。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独立学院必须科学定位。“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基础教育分层次,专业教育分模块,总体加强实务性课程、实践环节和能力训练环节”的原则,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形成“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2.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等,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它不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独立学院应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三、实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具体探索
1.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计划既不能照搬传统高校的本科教学计划,又不能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相类似。及时更新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剔除陈旧内容,避免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兼顾知识的连续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做到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需求来设置,构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具有本院特色教学计划。
2.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特点,独立院校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学科内容应该作调整,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比如删除实数的连续性定理及R2的连续性、小和与大和、可积准则、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等,克服学生因数学难而害怕学习数学的心理,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把讲课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着重传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增强直觉能力,学会逻辑思维,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引入探究性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定理正确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以及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人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3)引入实践教学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把一些实际问题引入大学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起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实现教育主体观的转变,使教师和学生均作为教育主体,并使学生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活动中,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一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加强引导性和启发性,以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地分2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具体可以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1)背景部分
在讲每一部分知识之前先介绍本次知识的来源及典故吸引学生兴趣,同时介绍该部分知识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知识的理解会很深入,也很容易记得牢固。但记住这部分少花时间。
2)概念或定理部分
对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忌讳的是铺垫太多,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你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需要你理解什么。所以,在介绍完知识背景后,及时引入本节主干概念或定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什么。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
3)例题及拓展部分
讲完概念之后,就要配以适当的例题来说明概念。例题的选择不宜太难,应具有典型性。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很直接,很多概念的理解通过例子来说明效果会更好点。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随堂练习
例题的讲解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应用,必须要让学生动手练习效果才好。在练习后,教师可以总结该题的思路和方法。
5)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学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最后,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考试”主要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考试检查、评判、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适当评判教学效果。其二,对学生而言,考试可以起到督促、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的作用,使学生分阶段、分科目总结和归纳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独立学院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关系独立学院教学效果,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是独立学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以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给出了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相互配合。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主导教学活动,数学观念的更新要比数学知识的更新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仍沿用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那么前面所述合理的改革措施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的。因此,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自己的数学教育思想进行自觉地反省,对思想中的不足甚至是错误的成分进行澄清和否定,自觉地对照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去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今天在谈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发展,数学教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数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终将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自身数学修养。“修养高”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所谓理解就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而内化则是知识的一种升华,不仅理解,而且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知识满足”的思想,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学多思,努力提高专业修养、教学水平和数学修养。只有这样,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保证上述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8.
[5]罗箭华.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2,10.
[6]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篇4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结语
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 服务平台 企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中小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为我市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阳光能源、汉拿电机、锦州航星集团、奥鸿药业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渤海大学、省农业经济技术学校、锦州农科院、辽宁工业大学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致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具体做法是:
(1)加强锦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围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重点建设开通了锦州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具备了科技成果展示、转化,科技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2)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锦州科技信息网,经过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向全市开放,可实现国内最权威的科技学术会议论文、国内近2500种核心期刊、国内最为完整的科技信息群、最为权威的企业产品数据库、科技外文数据库以及各行业法律法规数据库等资源的共享,可为企业提供信息检索、项目查新、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网上宣传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走进多家企业,走访驻锦高校院所,搜集企业技术需求200个,举办、参加校企对接活动10余场次。成功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项目在我市实现转化落地。
2 构建人才培训、引进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经营者是科技创新与研发的执行者和领导者。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企业经营者培养力度,着重抓好对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经营管理战略研讨班、职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
(2) 要协调组织各类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
(3) 实施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
3 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成立专家咨询团,手把手扶植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展企业自主、联合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成果会,开展产学研对接,由政府牵头培育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4 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良好服务环境
(1)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转化,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
(2)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作网络,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支持建立和发展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信息、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等。
(3)营造环境,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要建立开放式、规范化、面向大众的、系统的服务体系,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4)建立专家协作体系,开展技术咨询和诊断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
5 深化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1)平台运行机制市场化,实行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行相结合,让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
(2)平台服务对象社会化,平台将不再只满足研究需要,而是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
篇6
1.根据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创新技术管理体系,确保资源优化配置
目前,石油企业的开发技术创新体系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技术创新规划、技术创新管理和控制、科学技术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使用层次管理模式负责。技术创新规划由石油企业决策层负责,决策层通常为一个科技委员会,其由科技发展骨干、业务拓展骨干等组成,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审批企业科技发展方向。技术创新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工作交由具体的部门负责完成,以便能够更好的监控企业科技创新的执行情况,通常,科技创新机构分为两个层次,总部层面设置综合研究机构,按照业务发展创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重大的技术攻关,研究超前发展技术;科学技术实施通常由石油勘探一线人员进行负责,派驻科学技术知道实施人员,辅助新的技术进行开展。
2.充分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开发成本
石油开发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固然重要,但是所有的石油勘探技术如果均有企业负责研发,需要承担高昂的科技创新成本,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充分掌控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技术,需要充分的整合资源,利用技术合作、技术外包、技术联盟、技术收购等措施,将一些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耗资巨大的技术研发项目交由三方公司做,或者直接从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勘探开发企业购买,快速的掌握垄断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管理模式
1.总部管理技术模式
总部管理技术模式是指科研机构及开发的技术均有石油企业勘探开发总部负责,实施直接管理制度,这些科研机构与其他的业务发展分公司处于并列地位,业务分公司不再独立设置技术研发机构,比如著名的PetroBras公司,其科技创新研发均有企业的科技副总裁和科研机构负责。
2.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
业务部管理技术模式通常将科研机构设置在各个事业部内,由业务分公司进行管理,各个业务部直接根据石油企业发展状况,直接从碰到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进行分析,创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攻关。
3.混合管理技术模式
混合管理技术模式在总部设置直接的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同时分领域和专业设置科研创新机构,也即是总部设置一个直属的研发中心,可以专门从事科技攻关,研发一些较为前言的勘探开发技术,总部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分公司业务部实施技术实践,同时设置一些简单的科研中心,负责日常科研攻关工作。对于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来讲,总部管理模式、业务部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均存在不同的有点和弊端,比如总部管理模式便于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科研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凸显一个整体企业的科研优势,但是总部管理模式对于市场及业务的需求反应迟缓,不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业务部管理模式能够实时的结合市场发展和业务攻关关键技术,响应的速度较快,但是会导致企业的科技资源过度分散,很难针对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专项支持;混合管理模式可以将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实施紧密结合,实现了企业科研机构研发的统一规划,实现分级管理,但是协调起来流程比较复杂,操作过程也比较繁琐。目前,石油企业实施勘探开发技术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情况,选择一种适合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既能够实时的保证企业实现科技攻关,保证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有助于业务拓展。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人才流动 【中图分类号】F172.2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三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整体看来一些制约人才开发合作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进展比较缓慢。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一个重大战略。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核心要素,能够增强创新系统结构优化、功能发挥,同时也是提升京津冀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有科技创新了,才能够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因此,为了使京津冀真正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就必须要整合好人才流动问题,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效率,优化配置科技创新人才,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地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市场是调节人才供求关系的核心。近些年来,我国人才市场日趋完善,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加大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频率。科技创新人才具有人力资本存量高、价值大等特征。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科技创新人才流动频率越来越高,科技创新人才以市场为主要渠道,有了更多选择工作场所的机会。根据科技创新理论,长时间中,一个科研或研发团队会缺少不同观念、创新特点、不同特长等的思想碰撞。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如果保持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也很难激起创新的火花,阻碍了科技创新人员能力的提高,不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而创新人员要想多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就只有不断地更新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创新绩效,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另外,由于科技创新人才本身具有比普通人力资本更活跃的流动性、稀缺性和高素质性。
根据《201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本数据显示,(如下图)1996年―2010年,从三个地区人均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和增长情况来看,在2000年以后,在人均人力资本方面,北京和天津远快于河北,具有快速的增长趋势。到了2010年以后,远远超过了河北省的人均水平,已经是河北省人均的2.9倍,达到了近40万元。其次,2005年后,在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上,北京市明显快于天津市。但是在2008年之前,在人均人力资本水平上,一直居于首位的是天津市。目前,北京人均人力资本以39.5万元居三地之首。整体来说,北京人均量三地最高,人力资本总量和增长速度最快,天津人均人力资本量增速慢于北京,但是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总量是三地最低的。而河北省的人力资本主要来源于河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是三地最多的,但是人均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河北省要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近些年来,在京津冀三地中,由于大量人力资本的迁入,京津科技创新人才迁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净流入地区,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方面,相对于周边的河北省来说,京津两地具备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有效整合策略
人是发展的主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打破现有人才不均衡的现象是重要一环。要想实现人才有效整合流动的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第一,创新体制环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决定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而竞争力则是提升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因此,为了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力,就要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创新体制环境,促进两个园区的科技合作,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平台的建设,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合理流动,从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其次要从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建立健全与京津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配套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开放式、网络化、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大规模地培训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由科技创新人才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津、河北要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深化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京津国家级创新主轴。另外,为了推动跨区域的具体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政策措施的制定,要制定、完善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优化配置措施,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二,规划城际轨道交通网,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提升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就要有京津冀区域内互联互通的交通,从而为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打好基础。只有建立京津冀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才能通过建立多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改变以北京为单核的区域交通模式,规划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才能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第三,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合理化分工。为了实现科技创新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就要明晰定位各地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结构,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调整和整合京津冀产业,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要加快产业和地区分工,开展产业合作,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要加强科技创新、信息技术、金融、商务、文化的功能,搬迁中心城的商贸市场的同时,外迁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天津应该增强现代生产和制造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天然港口优势,为津冀的转型升级提供条件,实现津冀港口群的无缝对接;而河北要发展物流以及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大力促进包括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的发展。
第四,构建统一、完善的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供需的无障碍对接。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能够实现供需的无障碍对接,能够使科技创新人才信息网具备统一、开放、互动等功能。并且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能够方便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科技创新人员求职。该服务平台,是由政府、企业、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能够对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信息进行动态,是一个统一的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并且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库的运用,使这个服务平台能够为引导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现实依据,能让人们全面了解京津冀区域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情况,从而促进信息的全面共享,切实做到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一体化,从多方面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合作的障碍,进而促进京津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合同编号:15ZLZLZF009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凯峰:《“虹吸效应”对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与对策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②刘梦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中国市场》,2014年第51期。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韩刚,方辉,刘英杰,等.我国农业科技评价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2]王广,郭翔宇.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6(5).
[3]李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 GDP 新常态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趋势
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方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二、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现状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同样面临着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处境,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关系,没有认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产业发展模型,从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且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综合发展阶段
面对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定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突破口,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d起,这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难得历史机遇。从国际经验上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了竞争的新优势。因此,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
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竞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开放水平的提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现在,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一,吸收外资世界第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对外开放海强陆慢、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对外开放优化升级,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的转换。
五、结束语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徐光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求是,2013.
[2]郑长德.发展金融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字 中国企业 国际化战略 策略取向
三十多年前,中国社会进行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挑战。资金、人才、技术,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企业带来的福利。“十一五”期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地域集中、动机多样、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在拉动外贸出口、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互利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新特点
第一,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
第二,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剧增,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
第三,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些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第二,企业出口效益较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中低端,因此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部分国内企业虽开始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附加值仍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第三,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偏高,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接近七成,外资企业出口占八成多,国内各地区出口差距日益扩大。
第四,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正在吞噬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机会。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日渐增多,绿色、生态、环保的压力使中国企业发展在短期内的发展成本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三、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战略调整的策略
第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虽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种外贸发展方式弊端尽现。如果企业不加强科研力量和科研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必将被国际贸易市场无情地淘汰。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以突出“重围”,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拓新兴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大幅萎缩,海外企业进口需求不断减少、欧美市场衰退等诸多不利情况,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转换思路,不断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第三,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由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三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使出口商品实现从无牌、贴牌到自主出口品牌、从普通品牌到自主出口名牌的转变。企业作为创立出口品牌的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自主品牌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出口品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