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2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

篇1

1.1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身体练习、健康知识学习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锻炼身体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及各单项选修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课余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等多种组织形式。

1.2“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三生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建构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三生教育”体系有机地整合了现有教育资源,全方位地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变革,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校体育在“三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1学校体育能很好的融入生命教育

2.1.1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提出的著名论断。生命运动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是:生命的产生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诞生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运动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要维持生命体存在,离不开物质运动;生命的发展在于运动,运动又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外延是:生命运动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运动,更包括人类生命体运动;对人体生命来说,不仅包括宏观的躯体运动,还包括微观的细胞运动、分子运动等诸多运动形式;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正如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1.2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佳途径

体质是人体的综合质量,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1952年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高度概括了体育与体质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营养、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生活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学校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新陈代谢,增强了骨骼的坚固性,同时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肌肉血液供应充足,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储备能力增强,可使肌肉强健;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各种复杂多变的动作可提高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伸展性能,扩大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体育锻炼使心脏重量增加、容积增大、心脏变得更有力,血管弹性、心输出量增加,可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2.1.3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有氧代谢运动可奇迹般地扭转神经紧张,让抑郁症等恶性症状得以治疗好转;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持续一年以上的锻炼能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锻炼,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明显。全面的身体锻炼和适宜的运动竞赛,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精神,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的需要,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

2.2学校体育能很好的融入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体育来自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为了获得生存条件,学会了跑、跳、追逐、角力、投掷,或模仿鸟飞、兽走、鱼游等技能,学校体育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预防并降低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意外事故的发生,让学生体验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2.2.1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使学生展现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体育教学的环境是开放的,但又是有规则的,学生在活动中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教师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教育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事故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从而学到一些必要的生存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质量。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2.2学校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教育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更好的生存。生存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健康体质,需要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坚定信念,需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需要在灾难来临时保全生命的技能和智慧在生存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俱佳的前提下,“体能”是“生存”的基础,“技能”是“生存”的保障。学校体育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练就良好的身体、稳定的心理、过硬的技术,不断提高生存技能。

2.2.3体育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校体育重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与能力,养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为了检验学习锻炼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举办体育竞赛是非常普遍和必要的。在体育竞赛中要充分发挥个人、集体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才能取得最佳成绩。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使压抑已久的表现欲充分释放,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协调人际关系,发泄和转移不良情绪,摆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勇敢坚毅、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体验在竞争中的胜败得失,乃是人生的平常事,不必大喜大悲而伤心劳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经得起各种逆境的考验,顺利完成学业,远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将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2.3学校体育能使学生弘扬体育精神热爱生活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在去年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呼吁加强学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国家需要体魄强健的青年一代。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说:“我今年71岁了,精力还很好,我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就很注意锻炼。体育锻炼教给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就像跑一百米,你是12秒,我就要跑到11秒8,在我的工作中,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除了是著名的“抗非英雄”,还是一位体育健将。

据说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至今还有他创下的几项运动纪录无人能破。广州亚残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所有的运动员都用不屈服命运的奋斗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运动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体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残疾人在运动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对旁观者心灵的一次次强烈震撼,激励着健全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断奋进。在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情绪。在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过程中,同学、老师的互动可促使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带给学生生活的幸福感。现代人除了要学会生存以外,还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终身体育已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终身体育意识,大学体育,全面发展

引言:体育教学在大学教育中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体育教学在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更是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素质教育手段的重要方法。

一、概论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在哪种社会条件下,都受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培养人才为之服务。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的合格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中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完成下列的具体任务: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养成学生坐、立、行的正确姿势;促进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走、跑、跳跃、投掷、攀援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活动大多在室外进行,锻炼学生习于寒暑,能登山、泅水,以增强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抵抗疾病、克服困难的能力。②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爱好体育活动,懂得怎样锻炼身体,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③结合体育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等精神文明的教育。要教育学生认识体育对个人、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启发其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大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体育对于美育也有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学校体育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休闲活动,是学生们辛苦的学习之余较为享受的娱乐方式。

二、 高校体育与学校体育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种,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是专门针对17~19岁入学的大学生,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已接近成年人,体力的发展已达到本人的最高水平,体育的任务是要使他们的体力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根据所学专业和将来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加强某些身体活动技能的锻炼作,熟练地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

中国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与中小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教材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强调“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把田径作为重点教材。女生规定学习篮球和排球,男生在篮球、排球和足球中必须选择两项。②规定了男女分班上课,对病弱学生开设保健课或医疗体育课。③没有具体划分年级要求,各校自行编订教学进度。

中国高等学校普通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育课是一门基础课,并列为考试和考查科目。根据学生的运动成绩、学习态度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情况,评定学生体育课的成绩。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出版了田径、女子体操、男子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滑冰和体育理论知识等体育教学参考书。

三、 高校体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

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受条件限制和升学的压力,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明显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进入高校后,体育设施与环境虽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又面临着考研、就业的人生转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使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其表现首先是智力和专业技术的竞争,这种重眼前利益的社会导向使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健康以求高分。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依据,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良好发育,从而提高学生以身心和谐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培养合格新型复合人才的目的。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高校体育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几点:(1)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结构机能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2)使学生具备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与良好习惯。 (3)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其机体活动能力和素质多方面发展。(4)锻炼坚强意志与养成热烈情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与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汪元榜,对构建和谐体育教学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06

2.中国知网收录 《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而且要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渗透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自立精神、创造能力、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体育教育成为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教育”,使残疾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补偿身心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特殊的教学对象,特有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体育教师技能的全面性以及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的特殊性,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有不同程度身心缺陷的儿童少年。针对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等不同身心缺陷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区别对待。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具备一般体育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往往还要同时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技能,如盲文、手语等。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通过对上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全面的考量,结合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下面提出以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原则。

1.强身健体性原则

健身性原则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缺陷补偿功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残障学生缺失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或代偿,为学习和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这些身心障碍不同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机体活动能力。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将全面锻炼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特别是开发新的运动技能以实现缺陷补偿视为教学中心目标。

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健身性原则,要求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保证对学生的身体康复或锻炼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清楚了解授课学生的身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量和强度要适中,以便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要求――既要避免负荷过小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又要注意避免负荷过大对学生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2.趣味快乐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验运动的乐趣,喜欢运动并享受运动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他们需要关爱,但更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性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快乐体验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模式,采用游戏、比赛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主观感受考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评价标准等教学细节。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选用能带给学生运动乐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3.益智开发性原则

益智性原则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一般分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三类。不仅智力障碍学生群体的智力水平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而且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学生群体的智力水平也往往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普通学生。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智力培养绝不仅仅指向智力障碍的学生群体。

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益智性原则,要求做到:一方面,注重提高残障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集体活动多、互动性强的特点,培养残障学生自尊、自强、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智基础。

4.安全第一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确保所有学生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开展体育活动,教师在尽到自身对学生保护义务的同时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运动的教育,强化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

一、注重“两全”,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中,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出不同标准,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提高练习难度和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和时间上要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以往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体力和技能,明显缺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教学相对枯燥教材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制定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目标分成几个组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二、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显现出的美。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方面。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姿态、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相统一。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传统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心理,扼杀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基本技术教学,更多地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在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的过程转变。又如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探索,形成锻炼能力。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练习。教学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应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学生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一些普及型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娱乐部制。各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营造自主练习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树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机关系需要的满足,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

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人格教育 和谐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的一切作为。只有独立人格的形成,人的发展才具有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人生价值及其实现,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人格是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异常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是一座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富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立足于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把技术、体能、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才能真正地使体育教学的技术和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激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未来的教育是充满激情的教育。激情是太阳,生命需要激情飞越,没有激情飞越的生活,就不可能使学生愉快地发展。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激发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励学生以奥运健儿为榜样,发扬奥运精神,激发爱国情感,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锻炼身体的远大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起点,前进的动力。它是一个人要求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之一。

2.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必须通过实践来培养,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体育教学以其强烈的实践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3.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项身体练习和技术动作的设计与完成,都要符合一定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学贵有恒。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之乐,体验运动之美,感悟运动之魅力,从而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体育知识,自觉参加锻炼,不易被困难吓倒,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

体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包涵着深奥的人文内涵。体育中不仅含有竞争和对抗因素,而且具有表演与娱乐的功能。比赛、竞争、对抗、参与,是一个人证明自己,从而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最好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努力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使每个学生在这个开放、民主、富于激情的平台上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作技术的学习中来,通过身体练习掌握技术、技能,促进思维发展。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受,形成表象,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出规律。对那些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并提供更好的表现机会如让其代替教师做示范,当小组长等;对那些掌握动作较困难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让学生享受充分的成功感,被尊重感。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手、口、眼、脑并用,知、情、意、行并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变得更加自尊、自重、自信,有力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合作学练,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主要指学生的合作品质,是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相配合,对事不存偏见,能接受不同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是适应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人格品质。

1.紧扣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动作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往往不是单靠个体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在同伴的合作、帮助与保护下来实现。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交往技能、语言水平、性格特征和体育基础等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友伴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比较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采取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2.拓展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拓展体育课程,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树立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体育课的多种育人功能和价值,应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

四、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一是思维起点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把握

面对社会的发展,对于专业性岗位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职院校被渐渐地推到了大学教育的前沿。而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也相应地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伴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逐渐结合,突破了学科导向,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却显得过于传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变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针对就业率,主抓专业课,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而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在高职院校的大环境下,自身亦缺乏体育主观能动性,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成为休假的最好课节,极大的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

1.影响体育教学的学校方面问题分析。

因为自身效益关系,高职院校的入学率和就业率直接挂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口碑,高职院校就无法收入更多的学生,从而会令学校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收入的学生越少,变相的就会影响学校本身的就业率,而就业率又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入学率。因此,没有一所高职院校不将就业率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正是这一思想,促进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学科的改革、发展和突破。可是这种改革却只是针对岗位相应的专业课。而某些就业好的专业课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后,确实给学校带来了不低的就业率,也因此导致了就算这个专业的学费几乎相当于重本的学费,还是会令大量的高考学生挤破脑袋。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的这一改革收取到了巨大的效益,不论是针对学校的下一步建设发展,还是将来的招生口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此时作为辅助科目的体育教学,便很自然的被学院搁浅在了一边。由于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体育教学费用投入不足,不注意体育教师培养,致使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2.影响体育教学的学生方面问题分析。

一般在经过了严酷的高中学习和高考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抱着一种解放了的心理走进大学校园。而高职院校一般都采取着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因此,很多刚刚走进高职院校,正打算轻松轻松的大学生心生逆反,一些非专业课和选修课便成为学生们逃课的主要课程。尤其因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一种心理抵触的形成,从而体育课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必逃的课程之一。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最终的考试成绩与师生关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基本上现在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以出勤、平时成绩、最终考试成绩各自乘以百分比相加得出来的。只要与老师关系好,尽管是逃课,平时成绩和出勤也会得满分点。这样一来,即使是先天身体条件不佳,最终的体育期末成绩也不会太差。而如果其他科目的成绩极端优秀,就差体育这一课便能拿奖学金,只要你善于沟通,就算是没上过一节体育课,也一样会拿到满分点。这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学生从内心深处就没有将体育课当成一个必须学习的科目。在学校忽视体育教学的同时,学生更是将体育教学视如无物。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措施

(一)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问题汇总

1.高职院校学生及校方本身不够重视体育教学,体育课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对于体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教学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教学,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于体育的主观抵触和忽视,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3.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体育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

4.体育教学缺乏创新,基本上停留在示范、讲解、练习这三个基本环节上。更多的教师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把教学模式固化为指标式的教学任务,变相的扼杀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调整对策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导向、开展创新式教学。

熟话说:变则通!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的状况来看,其已经走到了一个低谷,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很有可能在高职院校中被完全忽视,甚至被涤除。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的体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程度。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首要的任务就是正视旧模式教育的缺点,从根本上解决改善现在的教学状态。固化式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引发了如此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新鲜元素的介入,因此最好的改革就是树立一个正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开放式教育,令学生快速地掌握一定的基础,以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前期,可以把基础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然后以挑战、比赛等形式引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如何令自己快速掌握技巧,并活用技巧。而教师则完全扮演指导的角色,“游离”于学生之间,同学生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对一些学生的错误给予引导性的修正,在增强学生体育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到师生和谐、共同进步。

2.加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投入。

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设施就是体育场。一个美观而又宽阔的体育场,首先就能带给人一种舒适的心情。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育场,到处充满了泥泞,任谁都无法顺利地开展体育教学,也没有学生会甘心前来上课。因此各级教育部门第一步就是要加大对于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各学校体育场地的不足和相应体育设施欠缺的问题。而就学校本身而言,自己也应该积极努力地筹备体育经费,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教育部的经费支援。其次,从体育教师本身而言,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因地制宜,利用有效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其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其自身条件给予其适当的选择运动项目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建设一个强大、稳定而高质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整个体育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想要强化师资建设,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师资的延拓,以及人才的招聘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培养和延拓,不断招聘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整个体育教学团队的良性循环和发展。而想要做到不断吸收招聘人才,薪资水平的提高当摆在首要位置。只有确保了体育老师的生活需要,解决了其生活问题才能保证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再者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理论、技术、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锻炼,以提高体育老师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体育素养。最后为了确保学校能够获得最好的体育人才,应当与体育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能够确保每年都可以挑选到最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学校的体育教学队伍中来。

4.创新教学。

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7-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相应的得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比较开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更加多样化,注重发挥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基础教育与发展特长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与培养体育兴趣意识运动能力并重。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对小型多样的群体性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开展的相当活跃,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但实施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贯彻也是多渠道的,尤其是体育课堂教学,它是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现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因素,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致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培养,导致体育课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体育课课外活动被复习课考试挤占。这些学校即使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培养少数几个体育尖子来应付体育比赛,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因此,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对体育课教学过程和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研究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原则的课程体系。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要问题是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知识传递,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许多课外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使一些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出适应时展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体育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应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使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仅靠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导,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体育素质教学观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树立全面的体育教学观念。

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与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水平,超人的教学能力,优秀的心理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格精神艺术修养和现代化观念意识。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是一个缺陷,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学生,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学校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提高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只有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体育中去。

要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择和安排好教学内容,备好课,抓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学法,并注意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有兴趣有乐趣的氛围中去学习。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组织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与方法使之和谐,更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8

1.教师应做到表率作用

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已,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误人子弟,害人害已。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途径

2.1规范课堂常规。上课时,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以及本学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安排等。对待新生还要向他们介绍本校体育方面的成绩,宣布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上课的常规要求等。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常规是对师生提出基本要求,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课的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

2.2结合实践教材内容德育渗透。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为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通过中长跑教材,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体操项目的练习,进行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等,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教育,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通过体操教学的相互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收拾器材,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安全教育;有效结合;健康成长

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小学生安全问题加以重视,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然后对学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各种体育教学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安全防范。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体育安全设施,并根据教学要求改革体育教学方式,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的现状

(一)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开展安全教育,就需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分析,根据教学需要教给学生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安全意识不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足,总是让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运动,却忽视了安全问题。部分教师即使开展安全教育,也是以口头形式进行简单警告,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没有较深的认识,甚至造成一些意外损伤。

(二)体育教育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模式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措施改革,将各种安全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在很多体育教学模式中,安全教育没有真正融入到体育运动项目中,在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没有进行有效连接,使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或者参与体育锻炼。这影响了安全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体育教学方式,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各种安全隐患。[2]

二、小学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安全教育模式要实现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教育能力,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安全运动。这样,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习安全知识,参与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及时了解各种安全案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提高安全教育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

(二)根据学生体育表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自身不仅要具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能够时刻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可以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在体育教育与安全教育的结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表现,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提醒,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3]比如,有些学生比较调皮,在运动时喜欢相互推搡,或者做一些恶作剧,在关键时刻吓唬同学,影响其他同学正常运动,从而造成各种意外损伤。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摔倒而出现安全事故。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安全隐患,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起警惕,逐渐树立起安全意识。

(三)结合体育运动项目,渗透安全教育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而且自制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对身体造成损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活动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及时认识各种安全隐患,让学生在运动时加以注意,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单双杠的技巧时,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身体平衡,然后要求学生时刻注意自己在运动时的身体状态,并要求学生周围时刻要有其他学生看护。又如,在指导学生跳绳运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跳绳的速度和力度,先慢慢跳,等熟练了之后再加快速度,以防止绊倒或碰伤。

篇10

一、体育教学语言技巧

体育课堂就是师生活动的大舞台,作为体育教师应集编、导、演、评、教于一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既要适应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特殊需要与规律。所谓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善于选择和运用规范、准确、生动、幽默的话语和肢体语言,来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及渗透情感教育。由于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是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典型形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讲解、提问、提示、评价等口头表达的语言与示范、表情、眼神和手势等肢体语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语言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巧用体育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意向,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艺术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乒乓球选修教学中,导入时提问“看过贝克汉姆的弧线球吗?”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提高了,再问“为什么会产生弧线球?乒乓球能打成这样的球吗?如何打?”学生会结合自己所学的力学知识积极思考发言,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巧用体育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思维以语言为加工材料,巧用体育教学语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的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水平高的教师的教学下,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性教学语言刺激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思维能力较活,运动能力较强。如:讲排球垫球时,可以把较长的叙述,归结成“一插、二夹、三压提”几个字,就显得词语果断,言简意赅,既能突出动作的重点,又加强了语言对学生的刺激,学生记忆深刻,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

3.巧用体育教学语言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学生间感情交融、相互了解、彼此交流的实践过程。体育教师教学的艺术性语言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果能巧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课堂氛围会更轻松和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表现得亲近、热情、友善、尊敬,学生会处处感受到体育课堂的温暖。在语言运用时必须讲究严中有理,严中有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切不可专制独权。

三、如何巧用体育教学语言

1.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体育概念

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科学,科学的内容需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去讲解,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规范、明了,不能含糊其辞。尤其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体育教师对技术概念、动作要领领悟精确,对学习目标、动作方法等的语言表述要明确、具体、规范。这样既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用激情满怀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是体育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就是具有一种情感趋势,这种潜在的趋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要想在体育课堂上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学上要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评价话语,如“你能行”、“你很棒”、“非常好”、“我看到了你的进步”、“你完成的非常漂亮”、“你会做得更好”、“团队需要你的支持”等,这些激情地鼓励性评价语言都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全力以赴,积极进取。体育教学是项艰巨的任务,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和煦的语态,包含激情的语句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会让学生感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平淡无味、僵硬呆板的言语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会引起学生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体育教学中,讲述动作要领的基本要求时,教师如果把技术要领全背下来,尽管十分熟练,然而不仅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也感觉无味,兴趣寡淡。反之,教师提纲挈领地归结出容易记忆的几句话能使课堂气氛生动。因此,在讲解时,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口语,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专业的术语简单化,能大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用平等宜人的语言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实践来实现课堂教学,体育教学通过一定的量和强度的负荷来实现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以及教师使用语言的得体恰当,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排除对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