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平台;模块
高等学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那么人才培养目标靠什么来实现呢?显然是靠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多门课程组成或者说是由多个课程体系组成,从大类来说,有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课程体系的内容有所不同,当然也和培养目标直接联系在一起,不同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有所区别。本文就三本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其转设的二本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构成进行探讨,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这类院校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图1课程体系框架图
1.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1.1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结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合格评估的要求,考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胜任房屋建筑等各类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是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从几年来毕业生就业部门和单位统计来看,我们学校土木工程专业90%左右是为大中型建筑企业输送工程一线的施工方面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强施工、会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们应该定位在技术型或工程技术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
1.2课程体系的构建。
(1)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此目标,从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出发,按照“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的原则,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需要为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达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度,“基本技能过硬”是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比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学生要强。
(2)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按照基础、专业、实践三个层次来构建,由三大平台、两大模块构成,详见图1。
(3)由图1可知,基础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包括专业共同课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包括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创新训练模块。
图2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模块
2.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按照强施工、会设计、懂管理的培养目标,优化
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内容相协调,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图2),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图3)。
2.1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
该模块由4个模块构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如图2所示。
(1)模块1:由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房屋构造基本知识和工程制图能力。
(2)模块2: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
(3)模块3:由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课程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岩土工程理论和设计能力。
(4)模块4:由土木工程材料、砼结构原理、钢结构原理、砼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结构知识和设计能力,达到会设计的目标。
2.2专业及专业方向课模块。
根据用人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设置岩土与地下工程、建筑幕墙工程、建筑工程3个专业方向模块,如图3所示。在专业方面突出强施工、懂管理和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分别设置方向核心课程,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3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
3. 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基地群。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把创新意识培养贯穿整个实践环节,通过创新训练模块加深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该平台由4个模块构成,见图4,模块1是基本动手能力训练;模块2是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模块3是工程应用能力全面训练;模块4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3+1人才培养,在校外建实践基地12个,为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在长春市建实践基地8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图4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框架图
4. 结论
高等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其二是怎样培养人,即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而课程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重要。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性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就能制定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迎晓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年第四期.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土木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2010年6月教育部基于提高工科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而正式启动推出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不合理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比例明显偏低。理论课程的学分数约为知名高校的1.5倍,课程门数也较多,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
(2)课程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
在理论课程教学上,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造成实践能力较弱,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2.课程支撑体系调整的对策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体系中的各个目标,课程支撑体系也应在系统内外部进行重构,在系统内部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优化,在系统外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1)内部方面
对于课程设置的调整,须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入手,面向社会大环境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此外,还应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优化。
(2)外部方面
要严格执行卓越计划中的“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和1年的企业实习,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实行“双导师制”,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二、核心课程改革
从课程目标出发,协调与整合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整后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一般分类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基础课
(1)通识教育基础课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增加相应的课外学时,在保证总学分不变的条件下,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知识更灵活掌握的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专题研讨、资料查阅、热点辩论、写读书报告等方式教授与学习,改变强迫填鸭式教学方式,相关调整课程。
(2)大学英语课程
对于大学英语(I~IV)课程,进行整合为大学英语(AI、AⅡ),并适当减少学分由原来的14学分减少到8学分,并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鼓励引导学生在第一学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英语成绩达到学校、国家、国际认可标准的可免修英语课程。加强课外安排如英语角、英语场景练习以及与外籍人士的对话等,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在第三学期,开设英语视听说课程,3学分,48学时,1-8周,每周6学时。
2.课内、外实践教学
对原有的课内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进行了调整;新增了部分课外实践,并要求在企业完成;鼓励、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挑战杯、桥梁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国内外大型科技竞赛,新增课外创新8学分。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依托学校“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重庆市、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努力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领域和管理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篇3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CT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18-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及相关技术也等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高校教学环节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高教[2005]1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多媒体教学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见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但多媒体教学建设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某些高校只注重建设而轻应用,盲目攀比,虽然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效果并不好。2.我国尚没有一个规范来引导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朝着正规、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3.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课程,例如高等数学适合用板书形式,有的课程,例如材料力学则适合板书加多媒体教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土木工程专业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满足目前国际、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形势。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 S. 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处理多准则、多目标复杂问题的简单决策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层次分析法已经在能源系统分析、城镇规划、经济管理、科技成果评价以及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按照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对各层次中诸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各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采用AHP进行决策时,一般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的决策目标,分析复杂问题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要求受调查者按照1-9标度法,对同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可以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推算各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问题的相对重要性系数(也称为权重)即为层次单排序。为了评价层次排序的有效性,还必须对判断矩阵的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T. L. Seaty提出的计算公式C・R=,若满足C・R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推算最底层各因素相对于最顶层问题的权重即为层次总排序。 一般来讲,当层次单排序满足一致性要求后,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也会得到满足。为了把握起见,也可以对总排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其计算公式为:C・R=。若经过计算,满足C・R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安排应合理化、科学化,具体见图一。
三、实例分析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建立权重集及一致性检验等程序,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决策优化,对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结构进行分析,确定房屋建建筑、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为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一)构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评价模型
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几个层次将已经识别出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层次化,从而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多媒体教学决策的评价模型,见图二。
(二)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专家意见汇总后进行加权平均,就可以给出第二层B中各因素对应于第一层A的判断矩阵及第三层C中各因素对应于第二层B中各因素的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述步骤,即可确定第二层B中各因素对于A的权WBi重,从而可以确定第二层B中各因素对于A的重要性排序,即层次单排序。用同样方法可以确定第三层C中各因素对于B的权Wci重。由层次单排序结果可知:
1.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图结构中,专业课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是基础课,第三是选修课。
2. 在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结构中,房屋建筑学最适合采用计算机基础,其次是线性代数,第三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是大学物理,第五是大学英语,第六是高等数学。
3. 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专业基础课结构中,房屋建筑学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是建筑材料,第三是理论力学,第四是混凝土结构,第五是结构力学,第六是材料力学,第七是钢结构,第八是地基基础
4. 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选修课结构中,建筑项目管理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是专业外语,第三是工程概预算。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计算第三层C中各因素对于A的权重,即层次总排序。由层次总排序结果可知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中,房屋建筑学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是建筑材料,第四是建设项目管理,第五是材料力学,第六是结构力学,第七是理论力学,第八是混凝土结构,第九是专业外语,第十是工程概预算,第十一是钢结构,第十二是地基基础,第十三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十四是线性代数,第十五是大学物理,第十六是大学英语,第十七是高等数学。(具体见下表)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模式,完善了教学方法,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性提供了保障。本文合理地确定了专业课程结构,应用层次分析,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决策优化,确定确定房屋建筑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建筑材料为土木工程专业最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但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不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不要过于强调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为构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国内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涛,傅晓梅.高校多媒体教学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02.
[2] 葛慧明.层次分析法在专业技能评估中的应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7(1):19.
[3] 李允为.层次分析法简介[J].学校卫生1989,(4):26.
[4] 秦吉,张翼鹏. 现代统计信息分析技术在安全工程方面的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J]. 工业安全与防尘,1999,(5):45-46.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 力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93-02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品牌特色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于2009年通过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水平评估,现为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结构工程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建筑工程、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勘察、管理、教育、研究等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有工程技术基础的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到建筑业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监理、科技创新、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摸索出了“立足建筑、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品德好、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院力学课程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优良传统,《工程力学》、《结构力学》都为学院精品课程,力学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有其重要地位。为适应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力学课程也需要适应时代,进行改革与创新。
1 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1998年,为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口径过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相适应的情况,教育部制定实施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管理办法。新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城镇建设、矿井、隧道等专业领域,成为一宽口径的专业。如何实现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新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修订等显得尤为重要。
1.1 弱化理论证明,加强工程实践内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力学理论课程中也应有所体现,可在课程体系中删去一些理论性较强而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大的内容,弱化一些理论证明部分的内容,只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结构力学》中虚功原理的证明过程就可以删去,只介绍其结论。
1.2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调整知识结构的侧重点
专业方向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基础课程。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所针对的工程实例大多数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在课程中增加其他具体方向的工程实例,为非建筑工程方向的同学结合实际学好这门课程而努力。例如,路桥(交通土建)方向的结构力学中,我们就应该增加《结构力学》中影响线一章的比重并设置与道路桥梁实际工程相关的例题。
1.3 结合工程实际,着重锻炼同学分析实际工程的能力
另外一个方面,传统的力学课程里面,力学计算主要是针对已有力学模型的抽象计算,怎样将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简化为可计算的力学模型即建模问题涉及较少,仅在《结构力学》一书中有计算简图的简化部分内容,在其他的专业课程如《混凝土结构中》也有所体现,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当遇到工程实际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怎样进行力学分析,所以,应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工程观点,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授课的重点贯穿于教学之中,结合第二课堂、毕业设计,选择有工程背景的实际问题,锻炼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把握时代脉搏,教学内容要紧跟科学发展前沿
针对当前出现的新型结构形式,在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跟上潮流,其结构形式及受力分析,要不断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传统的建筑结构类型多为杆系结构,所以基础力学多以杆系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板壳结构和实体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多种新型结构并已应用于实际工程,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根据细胞排列形式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而成的膜结构,但是在高校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只有部分体现在了专业课中简单介绍过。这些新型结构的基本力学原理应在基础力学的课程教学中介绍,能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些结构形式,将来更好的在实践中运用。
2 教学手段与措施的改革
现阶段高校的理论课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式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力学课程作为理论性强、计算工作量较大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为合适,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2.1 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
采用板书教学方式,授课教师的书写工作量大,经常是一个例题的计算就要占满一面黑板的版幅,板书式教学信息量也相对较小,但是其优点是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解题思路与过程走,接受起来更为容易些;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果直观,易于增加同学感性认识,但是对于理论的推导与计算学生感觉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计算题的计算过程,相比较板书而言不容易理解掌握。所以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多年来,高校的力学课教师一直在探索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2 课堂讨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在一些原理性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也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谈到的课堂讨论不是我们平常教学时应用到的,即在教师已经有既定结论的形式上的讨论,而是真正的全开放式的讨论,即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课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分组讨论、辩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思路。例如,针对某个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在未确定求解方法(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前,可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探讨采用哪种求解方法计算量小,更容易求解等。再讨论完用哪种方法求解更为简便之后,还可继续讨论采用什么样的合理的基本结构,谁能够使计算简便迅速等等。
2.3 将实践环节引入课堂教学中
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国内有些高校在结构力学课程中已经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武汉理工大学的等强悬臂梁动力性能实验和桁架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等,我们也应该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奠定基础,真正为把同学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3 考试考查形式的改革
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试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然而,高校考试及其制度的弊端与负面影响也日渐显露,考试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力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高校由原来的闭卷笔试到现在的网上测验答疑、题库出题测试、程序大作业、学习报告、小论文、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方式。但由于除闭卷考试和开卷、半开卷考试以外的考核方式都不太容易实施,大多数的院校依然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半开卷考试的形式,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刀切,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考试形式。
在考试的形式上,我们也可以在原有形式上进行创新。例如,半开卷考试,可以要求学生仿照注册师考试的要求,只能带《规范》,或者一些基本的计算公式,或者是采用部分高校实行的“一页开卷”(即学生只能带一张A4纸进入考场,纸上记载什么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必死记公式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加强其对所学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其能抓住学习的重点。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才是最终的目的,利用合理的的考试考查方式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适应时代的调整,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都已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力学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优化课程内容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及时向学生传授新型结构及现代计算理论的知识及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CAD制图;改进措施
1 前言
《CAD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及其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是通过绘图、看工程图样等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识图、制图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打下基础。但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仍然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2 《CAD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CAD制图》课程更偏向机械专业。
现阶段《CAD制图》课程仍然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授课。《CAD制图》教材里大多以机械图样来举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教材,那么多数情况下只能将一章节的内容简单概括,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的绘图技术就行。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少了对土木工程专业基本制图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虽然学生可以很快掌握CAD绘图技术,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只会简单机械图样的绘制方法,而无法与建筑制图联系起来。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很多学生在经历了残酷的高考之后,在大学阶段丧失了学习兴
趣变得非常懒散,他们自身投入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教师监督力度不够,他们可能也忽略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对教师的依赖性也较强,课前缺少主动预习,课后缺乏复习巩固,仅仅靠教师上课所讲授内容,真正所学知识很有限。学生不主动寻求学习方法,所学课程就难以实际掌握,也不利于今后学习发展。且学好土木专业CAD,不止掌握几个基本绘图命令那样简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制图专业知识。
3 《CAD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模式,教学融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属于“师本教育”,即与老师为主体的教育。核心是突出老师的教育,更加重视的是老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而现在90后的学生相对思想较活跃,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动手实践,传统讲授的知识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更多渠道获取。所以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应随着社会发展而改进,课堂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不再是纯粹的教,而是民主的教与学,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而且现在的CAD授课一般在机房上课,教师先通过教学软件给学生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命令的使用,再给学生安排作业练习。学生练习完成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融合可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联系学生学习掌握情况,随时改进教学进度,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AD课程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仅仅教授简单几何图形,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对CAD有了初步认识后,引入实际问题。或者结合工程实例,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介绍新的知识,比如制图规范,建筑基础知识。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最好给学生布置与实际工程相关的作业题,督促学生回顾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开拓学习视野。
(三)将先进教学设备引入课堂。
传统的CAD教学要么以板书,要么以图纸示例、投影为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模式教学。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形象、细致、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现组合体的形体、线条和剖面,使用多媒体进行三维图形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思维,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为绘图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学校也可以提供专门的机房让学生进行CAD绘图的实际操作练习。除此之外,传统的板书教学仍然适用那些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的教学部分。板书是一种相当直观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各种制图步骤、几何原理等更为清晰的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及为基础知识作铺垫。
(四)采用实例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的套路讲解,而是以精选出的几十个实例为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实例上,尽量不单独讲解命令的使用和练习,把命令融入案例中教学。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更要求教师对建筑规范熟悉了解,并尽量减少教师讲解时间,多让学生独立操作。学生没绘完一个实例,会增强成就感,从而对本课程产生兴趣。
4 总结
要把制图课讲的生动形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为直观,让枯燥的独立命令变得有趣,除了要求教师幽默风趣,谈吐清晰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CAD教师,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绘图规范和步骤清晰明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教师,深感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翠竹.浅谈AUTOCAD的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08(34)303-304.
[2]王素珍.关于CAD制图课程教学的思考[J].学园,2014(14):84-86.
[3]郭宏刚.关于《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的思考[J].2006
[4]王欣.关于《CAD》课程教学反思[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24),128-129.
[5]朱彦彦.关于CAD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改进[J].科技向导,2013(12)67.
[6]沈卫.CAD技术在建筑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4).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引言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建设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急需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变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建立一套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深受重视,发展颇具规模。自从1967年,百森商学院在全球第一个推出研究生创业课程。截止到2008年初 ,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教授进行了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至少45%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大学、大学风险企业、创业课程和实习为载体构的三维体系。此外,芬兰的实施了“创业先锋计划”,丹麦实施了“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2002年4月,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
开展创业教育的首批试点院校,开设创业课程。2006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试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十二五”期间,又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项目形式、数量上拓展。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由试点,走向在全国的推广。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创业理论课程简单,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教材、教师队伍以及考核办法均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与市场结合的活动较少。3.大学生对毕业后要就业和择业的“思维定势”严重,没有形成创业、自谋职业和自我雇佣的意识。大学生的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物流业等。工科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二、构建“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将创新与创业教育与智力教育相结合,同时解决好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类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关系。依托 “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群”、“校企联合基地群”和“创新创业试验区”,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大学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分阶段、有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 阶段一: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此阶段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构成,为期两年,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二)阶段二:创业能力能动性的建立
此阶段由“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习——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创新发明大赛——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社会知名人士报告、讲座”构成,为期一年,采用两类学习方法:一类是基于校园内的学习,将一系列创业培训项目与企业家的互动结合起来。另一类是基于社会实践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 阶段三:创业能力的训练
此阶段由“团队遴选——模拟创业实践培训——创业竞赛——创业实战”构成,为期一年,鼓励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向,并经过创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入本阶段的学习,学校制订相应政策,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各类科技和艺术竞赛等活动与创业相结合,依托校内各类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业实战积累经验,提升创业信心。
三、构建模块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我们通过广泛调查、分析、分解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和技能,并针对不同能力和技能构建相应实践模块,以大学生未来发展为前提,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平台,建立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
从土木工程类大学生的素质特征入手,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课程学习+团队遴选+模拟创业实践培训及创业竞赛+创业实战”的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贤芳,孟克.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教育教学论坛[J],2012(1):1-3
篇7
关键词:钢结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0303
作为钢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阶段性专业技术训练,是对前期所学习理论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它要求学生应具有较系统的前期课程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钢结构原理、钢结构设计及建筑制图等,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所学的设计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制图能力,了解现行设计规范、标准及使用方法
,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的设计方法,并能根据其设计结果绘制施工图。
一、构建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钢产量的不断提高,用钢量已不再是制约钢结构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筑钢结构由于其材料性能优良,制作安装工业化程度高以及结构形式新颖灵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之而来,钢结构人才短缺日渐凸显,企业急需大批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专门人才。
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次较为全面的设计训练,是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课程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钢结构设计能力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它是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的延伸,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将为毕业设计以及工作以后的钢结构工程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相对薄弱。就学生而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普遍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大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对于以学生为主的课程设计环节,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探索钻研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学习动机功利化,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从而忽视了对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相对自由的设计环节,如果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或者监控体系,设计时间、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程设计质量并且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认真完成课程设计,是一项紧迫而必要的工作,也是钢结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钢结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设计题目多样化
在2006级以前,学校钢结课程设计通常做法是进行钢屋架设计,设计题目单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课程设计绘图也由原来的手工绘图变成了计算机CAD绘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前一届学生存储的设计资料流入到下一届学生的手中,出现跨级抄袭或者拷贝的现象。为此,课题组集中编写了三个题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包括钢屋架设计、工作平台设计、门式刚架设计。自2006级以来,三套课程设计任务书轮流使用,并根据设计过程跟踪指导情况适时对设计内容进行添加或者修改,有效避免了跨年级拷贝现象。
(二)设计方案多样化
对于同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在编写任务书时,在教学要求完全一致的基础上,给出多组设计条件和设计参数供选择,尽量做到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设计方案。以钢屋架设计为例,通过给出厂房的跨度、屋面情况、积灰荷载、屋架坡度及钢号等多组参数组合,保证每个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案,具体安排见表1。
下达设计任务书的同时,下发课程设计指导书,详细说明要完成的具体内容,设计图纸的要求以及设计计算书的内容。另外,为了便于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和检查,设计指导书中还要给出设计内容的时间安排。钢屋架设计时间具体安排见表2。
课程设计集中在两周内完成,由于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结束若干天以后的期末进行,学生表现比较松散,指导教师要随时检查学生整体的进展情况及每个人的完成情况[2]。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过程跟踪指导,并分三次进行集中检查和指导答疑。第一次安排在内力计算及内力组合完成以后,主要检查结构的布置是否合理,荷载及内力的计算是否正确。第二次安排在构件和节点设计完成以后,主要检查构件设计是否合理,验算过程是否完整,计算是否正确,节点设计是否合理。第三次安排在屋架施工图绘制完成以后,主要检查图面布局是否合理,尺寸标注是否正确,是否达到施工图要求等[3]。
通过过程跟踪管理和指导,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和质量,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四)完善考核办法
传统的钢结构课程设计考核主要以设计成绩为主,适当考虑20%的平时成绩。设计成绩主要考虑设计图纸的质量和设计计算书的内容。平时成绩以考勤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往往无法兼顾到公平和合理性,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改革了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将原来以设计成果为主的考核方式变成多方面多指标的考核方式,主要从平时成绩、设计计算书、施工图纸和课程设计答辩四个方面综合考核,对应到具体每一方面,给出相应的量化评价指标,见表3[4]。通过实施这种多方面多指标的量化成绩评定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
(20%)考勤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进度是否达到要求,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设计计算书
(30%)概念是否清晰,计算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层次是否分明,条理是否清晰,文字表达是否流畅
施工图纸
(30%)图幅是否饱满,制图是否规范,布局是否合理,图纸内容是否完整,尺寸标注是否正确
课程设计答辩(20%)自我介绍情况,个人应变能力,回答问题是否完整准确
自2006级实施改革实践以来,特别是2009、2010、2011三级,完全按照上述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实践证明:设计质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
设计计算更条理、更完整;从成绩来看,2009级优良率42%,2010级优良率52%,2011级优良率47%,较过去的25%~35%有明显提高;此外,学生也普遍认同该质量监控体系和课程设计实训系统,普遍认为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入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构建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钢结构设计和施工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近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在下达任务时,设计题目和设计方案要尽量多样化,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证设计质量的真实、有效。参考文献:
[1] 孙德发,李刚,刘俊英.关于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教改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8(5):139-141.
[2] 郭吉坦.如何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的实践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1):39-40.
篇8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刘胜兵(1976-),男,湖北天门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0-02
自从1998年国内各高校按新的招生目录实行“大土木”招生以来,原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等8个专业被新的土木工程专业所覆盖。为适应新专业的教学,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其中以上海大学开设最早,该校于1996年即开始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创立与建设工作。[1]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已成为全国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作为很多高校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和考试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武汉工程大学自2011年以来,在全校掀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浪潮,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也相继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和活力,通过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必须申报、其他课程自愿申报的形式组织各课程试行教学和考试改革,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自2009年至今已连续承担三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值此学校开展教学和考试改革之机,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体会,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进行一点探讨。
一、选择合适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1.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有所差别。武汉工程大学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军训结束之后,共32个学时,此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应选择一本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教学用书。武汉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以前采用过丁大钧、蒋永生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作为教材,[3]也采用过罗福午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4]丁大钧等主编的教材内容相对过多,而罗福午主编的教材出版于2005年,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将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最新技术成果收录在内。笔者自2009年开始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以来,一直选用的是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5]该教材知识覆盖面较广,并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选择这本教材是合适的,学生反映良好。
2.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文书。教案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上课前除了精心准备教学PPT课件外,都会精心设计教案。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既然都准备了PPT,再准备教案是多此一举,对教案设计不够重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PPT课件只是教师教学用的辅助素材,而教案则是教师为讲好这些内容所进行的设计和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教学同样如此。
二、介绍重大工程和土木大师,激发学生专业荣誉感
对于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学生们强烈渴望快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了解,比如什么是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包括哪些内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等。这样的疑问需要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得到解决。此外,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6]笔者特意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晚上,并三节课连上,前两节课以讲授为主,同时和学生进行互动,第三节课则给学生播放国内外一些重大土木工程和土木大师的相关视频,比如三峡工程、哈利法塔、水立方等重大工程,又如国内结构大师孙芳垂、国外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等。这些典型的土木工程和土木大师的视频,极大震撼和强化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会从心底萌发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自豪感:原来土木工程专业如此伟大,土木工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以后一定要学好土木工程。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各院校的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矿井工程等专业中均有开设。我院也将《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土木工程材料中几种常用的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以及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材料性质与材料结构的关系以及性能改善的途径,为以后的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我通过自己授课和亲自带学生做实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除按照课本教授学生知识外还需要注重一下四点:
一、在授课过程中补充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我院使用的是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土木工程材料》教材,此教材内容丰富全面,但由于本书以文字性叙述与简单图标为主,所以上课时需要向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比如讲到混凝土的部分时我加入了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视频,在钢筋部分时我将在钢筋绑扎现场的照片补充给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给学生了感性的认识。丰富讲课能容,活跃课堂气氛让专业课变的不再那么枯燥。在授课过程中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二、增加相关的新知识
近年来新材料的出现和规范的变更出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我通过翻规范上网查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补充给学生,如现在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我便通过上网和咨询相关专业工程师等方法了解了时下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和使用后的效果显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增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新兴材料的认识和兴趣。
三、注意联系实际工程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叙述概念性知识较多,如果采取常规平铺直叙的方式教学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在教学工程中加入了一些相关的实际工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和质量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例子。如我会注意在网上搜集一些国内外使用新材料后缩短了工期与降低费用的工程;或因材料问题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工程,向学生讲明其产生事故的原因危害已经处理的办法。在相应课程时补充给学生,以期提醒学生材料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都提高对材料问题的注意。
四、重视实验课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我校安排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学习,在此之前学生上的大都是高数英语等基础性的学科,而《土木工程材料》中有大量的实验课程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或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来完成,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以前的课程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实验课中要求确实要提前预习实验过程,试验中要求自己动手,实验过后又要自己收集整理实验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实验前老师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原理。来到实验室后要仔细的向学生讲解实验的过程和仪器的操作,特别是一些容易损坏或是可能伤人毁物的仪器更是要仔细跟学生讲解操作方法并督促他们提高安全意识,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来回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注意指出一些错误的操作,以避免损坏仪器和实验失败。试验完成后要组织学生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并指导学生对一些不合理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重做实验。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对待实验结果的习惯,严禁学生为追求正确的结果或其他原因对实验结果弄虚作假,为学生将来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我院对学生的材料实验课也相当重视,为学生采购了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振实台、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抗折仪、压力机等实验器材,并组织这方面的专家为学生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的完成了砂石视密度、水泥、混凝土砂浆等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
《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都是相当重要意是。如何在相对较少的课时中向学生教授教材上大量的知识点并完成大纲要求的实验是每个教授土木材料课程的老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本人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与其他老师交流后总结了以上四点经验。希望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土木工程材料》这门学科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柳俊哲主编. 《土木工程材料》. 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2]佘跃心, 袁启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8
[3]柯昌君,刘秀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贵阳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6
[4]吴芳,杨长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6.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桥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01-02
桥梁工程专业课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学生在分专业方向后的必修课程,过去的教学大部分以教会学生几种特定的桥梁的构造及相应的算法为主,并通过习题和课程设计对这几种桥梁的设计过程进行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用人单位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比较大的缺陷,眼界不开阔,所设计出来的桥梁呆板、乏味。从这一需求出发,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桥梁工程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革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本文介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桥梁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方案。
一、原有桥梁工程专业课设置与存在问题
原有桥梁工程的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科学性,把桥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了系统化分,具体体现在:首先,将桥梁按材料划分。然后,将设计与施工各成独立体系。最后,再辅以讲授专门桥梁工程技术的选修课。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从多年执行的效果看,这一课程设置方案的优缺点如下。
1.学生在已知桥梁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的条件下,计算分析能力很强,能正确分析常规桥梁的受力特点,并进行构件配筋设计。
2.从毕业设计效果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对桥梁总体设计与施工方法的掌握程度比较差,特别是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与建设条件构思桥梁方案的能力很差。
3.学生对桥梁结构构造、计算方法与受力原理、材料特点、施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比较差,对如何选用常用桥梁构造、尺寸、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感觉无从下手。
4.在计算机软件技术长足发展后,桥梁电算内容与目前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施工有较大脱节,在运用计算机结构分析软件时,对计算结果的判断能力差。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总体思路
古代土木工程技术是以师傅传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的,自从现代科学体系形成以来,土木工程技术已经越来越科学化,目前的土木工程教育形成了一套整系统的科学体系。随着工程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原来的土木工程技术已经拆分为各种数学、力学、材料等独立的课程,土木工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变成了这些课程的教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点教学,这些知识如何还原到工程应用中去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就产生了学生不会构思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为了达到让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在按照科学体系安排课程的同时,尽量体现桥梁工程技术自身的特点,以建造技术贯穿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将重点主要放在,对现有桥梁设计与施工方法的形成过程上,通过分析目前已有桥梁的构造、设计方法、施工方法形成过程中前人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找到目前桥梁工程结构常规做法的合理性与缺点。
三、新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方案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在一二年级的平台课上统一安排,桥梁方向的专业课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学会按照工程特点进行思维的方法,了解桥梁结构体系可能的创新方向。
新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强、构思能力弱的问题,增设桥梁概念设计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一个随堂的课程设计,在专业课的一开始,着重介绍桥梁与使用要求、建设条件、受力体系、材料应用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构思能力。课程讲解过程中配合随堂的课程设计,在方案概念构思的各个环节上,开展若干次课堂讨论。
2.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将桥梁工程课程按照结构体系开展,上学期主要介绍梁式桥,下学期介绍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在某一种结构体系下,综合介绍公路、铁路桥梁由于荷载不同的特殊要求,不再分钢与混凝土桥,而是强调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根据不同材料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利用,任何桥梁体系条件下都强调架设方法与桥梁受力、构造的关系。在桥梁设计计算方面,缩减计算方法本身的介绍,着重强调计算方法与构造特点与施工方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习惯于在结构设计中对结构进行全面思考。
3.将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进行了压缩,去除关于大型桥梁结构体系部分的内容,着重介绍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的特殊构造以及特殊的计算分析问题。
4.将道路工程、桥涵水文由选修课转设为必修课,加强学生对使用要求与建设条件的认识。
5.针对中小跨度桥梁大量使用连续梁桥的实际情况,增设连续体系梁桥课程设计,要求对连续梁桥进行合理跨径布置,并利用现有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对桥梁施工及运营过程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与配筋计算。
6.将桥梁施工中关于桥梁架设总体思路的部分转移到桥梁工程课的相关结构体系中去,将具体的各种桥梁施工工艺独立出来,转化为选修课。
7.将原来的桥梁结构电算课程转化为桥梁结构计算,设为选修课,着重介绍复杂桥梁结构的施工与运营过程分析原理。
8.针对各课程知识点衔接的问题,在课程学时分配上采取“节段式”时间安排,将较少学时的课程集中在半个或者1/3学期进行,而不是以往的通过单双周间隔将课程分配到整个学期。
四、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上述课程设置方案中,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是改革的关键,新大纲的编制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工程思考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各种工法、算法、构造方法的演变作为教学的重点。表3为桥梁工程(上)教学内容。
在桥梁工程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
1.桥梁工程专业课设置的过分理论化,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