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的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看起来很少,本节还要花不少时间进行电流、电压、电阻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的复习。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学好“欧姆定律”。
要做好两次演示实验,这为学生实验“伏安法测电阻”打下基础。并注意两次演示实验的异同,讲清实验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法,以及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作用的异同,以及注意事项。
让学生感知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多因素问题,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继第一节后对数据的分析归纳,通过用列表法、观察法、数学比例法、图象法、类比法、分析、综合与归纳等方法来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从而分析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最终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一些能力。
又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欧姆定律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这一节可分为四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理解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三种书写格式),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补充:有两个用电器的简单计算(注意强调用不同角码区分不同用电器)。为下节课讲串并联电阻关系作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欧姆定律的推导定量研究“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得出:
串联电路:R=R1+R2
并联电路:1/R=1/R1+1/R2
第三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静态固定电路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思路、规范解题。
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R1+R2
④串联分压成正比,即
U1:U2=R1:R2
电阻变大分得的电压变大,电阻变小分得的电压变小。
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I=I1+I2
②电压:U=U1=U2
③电阻:R=1/R1+1/R2
④并联分流成反比,即
I1:I2=R2:R1
电阻变大通过的电流变小,电阻变小通过的电压变大。
第四课时运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动态电路的相关计算。
动态电路------由于开关的通断、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导致电路中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电路。
简化电路的方法:
1、电流表看成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
2、短路和断路的电路可以去掉。
3、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
解决变化电路问题的关键是把动态电路变成静态电路(电路的识别),可以把电流表简化成导线,将电压表简化成断开的或干脆拿掉。把闭合的开关看成导线,把被局部短路的用电器拿掉;把开关断开的支路去掉,来简化电路。画出每次变化后的等效电路图,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根据有关的公式和规律去解题。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本节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灯丝电阻变化的规律,并最终找到影响灯丝变化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多测几组数据,指明不能用平均法求电阻值(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用平均法求电阻值)。
通过本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导体的电阻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此外跟温度有关。这也为电功率中“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作了铺垫。
第四节“欧姆定律及其安全用电”: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安全用电的常识,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再播放《安全用电》视频。
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
另外本节涉及电路故障(断路或短路),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注意区分两者对电路造成的影响,以及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问题,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材中介绍了避雷针,使学生注意防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学生能了解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了解家庭电路中常见故障,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材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有生产和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电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篇2
关键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
一、教学设计
1.课题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延伸,教材从能量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推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过程简单、学生易于接受。之后应用定律解决物理规律问题,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可以用已知定律从理论上导出,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内、外电路及电源的内阻。②知道电源电动势等于没接入电路时两极板间的电压。③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解决电路问题。过程与方法: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②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②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公式及图像表示。教学难点: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②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重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源?
(2)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内电路?什么是外电路?在回路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4)在内、外电路中电势是如何变化的?
(5)怎样计算内电路以及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6)如何计算电池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7)内电路和外电路上消耗的电能与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8)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保证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加了有效学习的时间。只有学生本人了解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复习、查阅资料,避免传统课堂“一刀切”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满足了高中生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
2.交流探究
师友之间根据预习情况交流学习。由徒弟向师傅讲解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师傅补充完善不足之处,在合作中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难点。教师巡视了解每对师徒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疑问的师徒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学习深度不够的师徒进行诱导点拨。如,有些师友根据理论知识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之后便欣然接受,此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设计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在师友探讨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能否用实验探究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并引导师友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完成U-I图像,进而依据图像解释U、I的关系以及在短路、断路中的特殊现象。
【设计意图】该环节采用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激发了学生动手设计实验验证物理定律和探究物理规律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完成了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学习。这一做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十分“亲民”走到学生之中参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在学习上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更可以在性格上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互助提高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讲解本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板演相关例题,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并阐述观点进行全班讨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物理术语,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总结相关规律。
【设计意图】全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所青睐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记住率只有5%,而极少数教师鼓励的学生教别人的方法,使学生本人对知识的记住率高达95%。本环节中,教师把课堂真正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做主讲,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教会其他同学时自己也会收获新的体会,而全班同学的参与交流又可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进步的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势。
4.总结归纳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仍然不理解以及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予以讲解;明确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对解题规律、注意事项、解题方法和技巧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出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例如,教师应强调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反映的只是电动势与路端电压的数量上的关系,他们的本质是不同的,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而路端电压反映了外电路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本领的大小,因而用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级上,其示数不等于电源电动势,但很接近电源电动势:U=IRV=・RV=,当RV>r时,U≈E。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的,规律也是由学生自己探究验证出来的,甚至例题都是学生自己解读体悟的,可以说全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因而在本环节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学来的知识变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5.当堂巩固
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出示有代表性的一或两道典型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师友当堂交换批改,之后交流做题心得与体会。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深化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物理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适时调整并通过课后作业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课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使整堂课留有余味。
三、课堂教学设计建议
在设计学案时应当充分分析教材以及学生,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自学;在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探究的内容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探究要有深度不能屈于表面;在互助提高阶段,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内向的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其与同学沟通以及表达能力。本文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依据高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互助式学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以便于为物理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l]李志刚.“和谐互助”式教学策略研究概述[J].中国教育学刊,2010,31(12).
[2]李志刚,吴越.活力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一、认真钻研考试大纲,把握实验
考查特点
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习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大纲,把握近年来高考中对实验考查的特点.如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以及基本实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等.教师只有把握了命题的动向,了解试题发展的脉络,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二、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精心制
定教学方法
1.注重基本器材的使用
物理实验离不开实验器材,实验仪器的运用,是开展物理实验的第一步.在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对那些最基本的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烂熟于心.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器材的共性特点做全面的归纳,如测量仪器大多在使用前要进行零点校正或零误差修正等,也可针对那些特殊的器材作个性化的运用指导.
2.理解实验原理,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设计实验、模仿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实验的目的、原理,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针对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包括实验中运用什么物理定律、涉及到哪些公式,在电学实验中,选择什么样的电路图等.在这样的设计中,哪些因素会导致实验产生误差,如何减小误差,让实验结果更靠近准确值.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引导他们去比较、判断,进而做出恰当的选择.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可自身示范,让学生模仿和比较,也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进行仪器的安装和调试,自主完善实验的步骤.
3.正确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是学生实验素养的重要体现.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进而对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对实验的结果不能正确地记录和分析,则实验的意义则荡然无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实验,更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取和记录数据.如记录要准确、及时,如注意按有效数字的形式记录,注意数据的单位等.而对于数据的处理,则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也可运用图像处理.尤其是运用图像来处理数据,更是教学中需要强化的地方.
4.针对关键实验,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中,电学实验往往是热点.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重点部位,强化学生对电学实验的认识.如教会学生认清电路,将电路分为:电源电路;测量电路;保护电路;测量仪器几个部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电路原理的认识.此外,经常与学生对实验进行归纳,如将具有相同实验思想或实验方法的实验进行归类,从而让学生领悟这种思想和方法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如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是以“欧姆定律”为原理的,如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将这些实验及时整合,提炼出共同的规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的内在规律深入把握,也可深化对欧姆定律的深刻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迁移水平.
5.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物理实验中常见的思想方法有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象处理法等,这些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更要能够融会贯通的运用,要能让学生明白在每个实验中涉及到了何种物理思维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把握其精髓,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领会实质的效果.如对于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运用位移替代速度,从而涉及到了等效法,用复写纸留下了小球落地后的点,又涉及了留迹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找出每一实验中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把握实验的本质.
三、挖掘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
的实验热情
篇4
【关键词】 安规测试仪 Chroma9102
1 前言
安规测试仪器包含了耐压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绝缘电阻测试仪、泄漏电流测试仪、耐压/绝缘测试仪、耐压/接地测试仪、耐压/泄漏测试仪等众多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医疗、家电、电机、照明、科研等各个行业,是企业3C认证优先选择的产品。
2 安规测试仪简介
2.1 耐压测试部分
耐压测试是指对各种低压电器装置,绝缘材料和绝缘结构的耐压能力进行测试。它是将一个高于正常工作的电压加在产品上测试,这个电压必须持续一段规定的时间。如果一个零组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其漏电电流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确定这个零组件在正常的条件下运转,应该是非常安全。
对一般器具来说,耐压测试是测试火线与机壳之间的击穿电流。基本的规定是以两倍于被测物的工作电压,再加1000V,作为测试的电压标准。有些产品的测试电压可能高于两倍工作电压+1000V。但一般而言,具有“双绝缘”设计的产品,其使用的测试电压可能高于两倍工作电压+1000V。
2.2 接地电阻测试部分
接地电阻测试主要测量器具接地线与机壳之间的接触点的电阻。基本上安规规范要求在接触点上流过一个恒定的电流并维持一段规定的时间,模拟器具发生异常时所发生的异常电流状况。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接触点的电阻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确定在正常条件的状态下运转,器具应该较为安全。
测量接地电阻必须使用专用的接地电阻测试器测量。一般使用者会经常触摸到的器具,除了CSA的规范要求30安培外,大多数的安检机构都要求25安培,接触点的电阻值必须低于100mΩ,同时电流必须持续60秒。国际上有些规格高于上述的标准,是以器具的额定输入电流的5倍为测试的标准,而接触点的电阻值仍为100mΩ,测试时间为60秒。
2.3 绝缘电阻测试简介
绝缘电阻测试主要测量器具火线与机壳之间的电阻。测量的方式是依照欧姆定律的原理,在火线与机壳间加一个电压,然后分别测量电压和电流值,再依照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值。通常是施加一个较大的恒定电压(直流500V或1000V),并维持一段规定的时间,作为测试的标准。假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电阻保持在规定的规格内,就可以确定在正常条件的状态下运转,器具应该较为安全。
绝缘电阻值越高表示产品的绝缘越好。绝缘电阻测试测量到的绝缘电阻值为两个测试点之间及其周边连接在一起的各项关联网络所形成的等效电阻值。
2.4 泄漏电流测试简介
泄漏电流测试是诸多安规测试中的一项,它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为对地的漏电电流、对机壳的漏电电流和对应用物体的漏电电流。这些测试的主要目的为让使用者在操作或手握应用物件时非常安全,不至于有触电的危险。
泄漏电流测试为一种产品的漏电电流经由一组模拟人体阻抗电路的“测量电路”作为量测依据的测试,测量电路规格的选择必须依据要做何种测试以及所能允许的最大泄漏电流量来决定。产品泄漏电流的测量不但要做产品正常工作和一个故障时的测量,同时必须要做电源极换时的测量,以避免当产品在输入电压的最高值工作时,因故障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诸多问题和危险。
3 校准中注意事项
由于尚未出台适用的安规测试仪国家检定规程,所以现在对安规测试仪的校准是参照JJG795-2004《耐电压测试仪检定规程》、JJG 1005-2005《电子式绝缘电阻表检定规程》、JJG984-2004《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检定规程》、JJG843-2007《泄漏电流测试仪检定规程》合起来运用进行校准。除了各个功能部分按照相应的检定规程进行校准外,在校准过程中还有一些事项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在准备校准前需要记下仪器的初始状态,以便在校准完毕后恢复,以防后续仪器的误使用。在校准时还需注意仪器所内部的设置是否为连续测试,如果是的话必须将设置修改为单项测试,以防测试时由于连续测试损毁标准器。
在安规测试仪校准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安规校准器一般是Chroma9102,它适用于多种安规测量参数的检测,包含了AC/DC电压、电流、接地电阻、绝缘电阻等。我们知道,对于所有的电器产品,在校准前先要将其接地端安全接地,这样即能避免我们检测中的安全事故,也能保障我们检测的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仪器是否接地十分敏感的安规仪器(如台湾产的7650),如果其与Chroma9102在检测时没有安全接地,交流电流极其不稳定,这样很容易给我们检测造成误判。虽然Chroma9102在检测过程中已经很方便了,但在实际检测中,对一些特别的安规仍需要有些特别注意事项。如GW公司所出产的GP安规系列产品,由于其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在检测绝缘电阻时,使用Chroma9102所检测出的数据不准确,必须使用高阻箱才能检测。
由于各种安规测试仪在内部设置和使用上都有不同的区别,所以我们进行检测时也要十分注意。如:EXTECH7440其在接地电阻测试时使用的是专用测试线,如果没有专用测试线,可以记住其测试端外部是电流测试,内部为电压返回端进行测试。Associated Research3605可能在测试时keylock为锁住状态,可以在开机时按住其右上角的键,便可在系统内将lock关闭。而TOS5050A若出现protection状态时,则必须将其背面的I/0远程控制口上的1,9端口短路才能正常检测。GW公司的GPI-805、GPI-815、GPI-825系列安规测试仪,检测时需要按START键两次才能开始测试。Chroma公司的19032安规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时,其电流比例可以通过系统GB-CRATE进行设置,所以检测需要注意是否设定为正常状态,以防检测结果有误。
篇5
1、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需要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特别是突出考察了物理学科的重点概念和规律,例如压强、密度、功、功率、机械效率、杠杆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电路计算等几乎在每年的中考的试题中都会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注重基本知识和根本概念的教学。
注重基本知识、根本概念,并不只是单纯牢记定义和公式,而是要了解消化这些物理定义和公式,搞清这些定义和公式的运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此在教学时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公式应重点讲清楚。比如在讲物质概念时,要重点说明物质和物体的不同;讲力臂概念时,要指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很多同学容易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或"力的作用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为力臂。再如:讲解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常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时我们就重点讲解二者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是一个概念;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规律。同时在一个单元学完后让学生总结这部分知识的基本结构,即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对知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交流知识的重点、难点,交流学习方法。
2、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器材,注重实验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获取大量感性认识,为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过程、实验方法。
在教学中,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我们都积极创造条件做到演示。学生探究性实验,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还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部分不能学生分组完成的实验老师也要演示来做,课后的小实验也积极鼓励学生完成。
我设计实验有这样几点经验。①追求精彩、有趣又显而易见。实验的目的有引导实验,有展示实验,有分组实验,也有总结实验。不管什么实验都要有激疑、益智的作用;还要有用、有趣、更于观察,现象明显,力求呈现一个精彩而又原创的物理实验。②追求原创,以实验来说理,见实验而思理。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用来教的,也不是用来说的,更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杜撰来的。实验是体现生活,来自生活,更是深入生活的。③让理的说明建立在实验器材的展示之上并恰当地应用在适当的环节。不能先来讲理论,然后把一大堆东西来逐次说明,搞的像到了超市一样,目不暇接,不利用学生的接受和知识的建构。④实验要激发孩子好奇的天性,体悟科学的美感。如用吹的气的长气球口向下放手后,气球上升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火箭升空就是利用这样简洁的道理。
3、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适当的对课本内容做些补充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中考试题重视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我们会做些适当的补充,比如:上物态变化时,补充压强、杂质会影响物质熔点;欧姆定律时补充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内阻知识;力的作用时补充牛顿第三定律;二力平衡时补充力的合成;滑轮时补充滑轮组的组装等相关知识。
4、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篇6
【关键词】分组实验 分层次 提问 时间 巡视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学生却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各类差异,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必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①笔者认为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从备课和施教两个环节来抓:
一、分层次备课
1.分层次备学生
分组实验课大多是在实验室上的,其座位安排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座位安排,若能安排合理的话,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通过一阶段的教学,关注学生的上课表现(包括纪律表现,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关注作业反馈(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是否独立地完成、作业等第如何等),初步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及各层次的同学分布情况,比如有多少优生,多少差生,哪些学习能力弱,哪些行为习惯差,哪些反应快,哪些能力强等,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之后按层次分组:
A层:基础好,能力强,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高;
B层:基础一般,能力一般,成绩中等,学习积极性一般;
C层:基础差,能力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差。
以两人一组为例,可以将A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两两组合,将B层次中动手能力相对强的、纪律观念相对好的一小部分学生与C层次的学生搭配组合,剩余的B层次学生两两组合。并且将AA组合和BC组合的小组座位尽可能安排在前排集中区域,便于管理和指导,进行差异性教学。笔者曾经还尝试过A、C组合方式,虽然实验的完成速度和完成质量提高了,但对于C层次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有效地作用,主要源于A层次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思考和动手能力,但在“传帮带”上还是缺少方法和耐心,C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只是在旁边看看,很少又动手锻炼的机会,所以最好还是由教师来负担这项任务。当然,层次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2.分层次备教案
在准备物理分组实验教案时,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分层次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链牵动各层次的学生,尽可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以初三“伏安法测电阻”这节分组实验课为例,笔者从分层次教学的角度考虑,对教材做了分析和挖掘,一改常规,制定了以下的分层目标:
C层目标:了解实验原理,进一步熟悉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能记录实验数据并算出定值电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B层目标:在达到基层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伏安电路,明确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A层目标:在完成中层目标的基础上,能根据欧姆定律来设计简单的保护电路,并能对实验误差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分析。
考虑到A类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基础实验,所以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在教学内容上分层处理,增加了关于导线电阻分压引起的实验误差分析,用于A类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具体如下: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欧姆定律)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电流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计算串联的电阻分析例题设计伏安电路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分析实验误差小结课堂所学内容、作业布置。
以上流程中“知识回顾、观察小灯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分组实验并测出电阻值”这些内容要求C类学生必须要能学会,B层次学生除了C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还增加了“计算电阻、设计伏安电路、利用电阻箱调节小灯正常发光”等内容,而A层次学生可以在B类学生的基础上再增加“设计小灯正常发光电路、分析实验误差”等内容。
二、分层次实施课堂教学
1.分层提出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提出的问题普遍太难,会导致只有少数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响应,而能力弱的则倍受挫折,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提出的问题普遍太容易也不好,无法调动好生的积极性,导致好生无法充分发挥,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所以,上课时要面向全体,分层次提问,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这节课,可以设计一条“问题链”来对各层次学生提问:
问题链
①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C 类)②如何使小灯正常发光?(A 类)③需要串联阻值为多大的电阻?(B类)④如何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B类)⑤滑动变阻器有何作用?(B类)⑥如何判断小灯正常发光?(C类)⑦将电阻箱调到所需电阻接入后,小灯的电压为什么总是比额定电压小一点?(A类)
2.合理分配时间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既要照顾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差异。以一节45分钟的分组实验课为例,课堂的开始阶段进行知识回顾、了解实验原理,主要针对的是C层次学生,时间不要太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比较好,实验设计(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数据记录表的建立等等)这块教学内容主要针对A、B层次学生,人数占比大,是个比较大的整体,所以时间要安排得较充分些,一般在15分钟左右。分组实验活动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的是全班这个整体,且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辅导,因此一定要确保充分的活动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最后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和交流。
3.分层巡视指导
在学生动手进行分组实验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这个阶段,同样要有分层辅导的技巧。由于对学生进行了层次分组,所以辅导时,教师应主要针对BC类组合,因为这些组合中的C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此时教师应该耐心地从仪器的调节、电路的连接、仪表的读数等基本技能抓起,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对B类的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排除他们遇到的困难。当然,还要对完成得又快又好的A类学生提出拓展实验要求。例如在“测量物体密度”的分组实验中,可以对完成快的A类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要求:如何利用现有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测量一个无法放入量筒且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密度?有了这样的分层辅导,学生们就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
在物理分组实验的分层教学中,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积累经验,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整体提高。
【注释】
篇7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学生实验能力 提高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也是高考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搞好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如何搞好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实验题的考查特点
近几年实验考查特点:(1)重视基本仪器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考查。(2)重视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3)重视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4)电学实验是命题热点。(5)创新意识比较强,与实际联系较密切。
二、结合实验考查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基本仪器。
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能够熟练、正确地读数。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各种基本仪器的共性加以指导,如基本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都需要零点校正或零误差修正,等等。
2.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应弄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要的仪器,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也可由教师提示,学生独立摸索安装调试仪器,进行实验步骤,以及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3.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注意事项。如记录要及时、完整,注意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注意数据单位的正确性,等等。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使用该表格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的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进行补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有计算处理法和图像处理法。学生处理数据的第一意识是计算处理法,对图像处理法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图像处理法,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玻璃折射率等实验中采用图像处理法均可达到简便、直观的效果。最后,还应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4.抓住关键实验,深化原理拓展,注重方法迁移。
电学实验是高考命题热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我们可将电路按功能分为电源电路、测量电路、保护电路、测量仪表四部分。这种分类可深化学生对原理的识。教学中可科学归纳,将相同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法归类整合,进一步明确该种原理和方法在不同实验中所起到的相同作用。如以欧姆定律为主要设计思想的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流表改装电压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等。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后,可让学生设计某个达到相同目的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
5.注意挖掘非实验题中所隐含的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是相通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都隐含在习题中。例如,我们平时都做过求斜面或平面上动摩擦因数的习题,其中的题干就是设计测动摩擦因数实验的方法。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注重培养实验中的物理思维方式。
在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平均值法。对此,学生要能够领会和理解,并能在每个实验中找出到底用了什么物理思维方法。比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找出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能够让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并用于可能遇到的探索型、创新型物理实验题。
三、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发挥一切实验条件,让实验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全面开放实验室。
这对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开放实验室可以提供给他们完成课堂实验的机会;第二,学生大脑里一旦有了好的想法时,能及时地通过实验来验证,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第三,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参观实验室,提前对一些新的仪器有了一定的感知,可大大降低日后实验的难度;第四,可以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让他们感觉到实验室就在身边,实验仪器就在身边,增加参与实验的愿望。
2.改变实验形式,增加探究性实验。
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实际上,许多验证性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提前到理论课前去上。物理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教科书上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如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教材用单摆法,实际上还可以用圆锥摆法、自由落体法、气垫导轨法和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等。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以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 实效性 还原探究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fficient Classroom
YIN Yuewang
(Shandong Linqing No.2 Middle School, Linqing, Shandong 252656)
Abstract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 should start from situation creation, restore the inquiry process, substan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ee aspects to concern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effectiveness; restore the inquiry; cooperation learning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的变化,笔者参加了市高中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优秀老师执教的摩擦力及光的折射教学,教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让听课者受益匪浅。但是,大量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实验探究毫无悬念;执教的老师总想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的好东西都教给学生,以展示自己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因此“繁琐”拖堂相伴而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误区。笔者以自己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的思考整理如下,与广大物理同行交流。
1 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化解难点,疑点,起到很好的效果,但也不能设计和运用得过多,过犹不及,太多的设计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可以理解为形式上的简单: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对教材的处理应该简约,设计思路应该简练,教学语言应该简洁,演示实验应尽可能的简便。课前备课时,老师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怎么使你的课以一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又能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
像“摩擦力”这节课就可以创设情境,游戏引入。教师展示PVC管(其中一端被涂了洗衣液),请一名男生和女生分别握住PVC管两端用力拉,通过揭秘胜负原因而引出对“摩擦力”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如:(1)为什么男同学会输?(2)你有什么方法让男同学赢(设计探究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
2 还原探究过程――上好科学探究课
一节好的科学探究课应该将课堂还原到研究某一问题的原始状态。教学过程的高效一定处理好教材的知识序,学生的认知序以及教学过程的教学序三者的关系。三序合一,这样的课,学生上起来才会不累,收获才大。
像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的物态变化第1节固体,能如何创设情景呢?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手掰断一块玻璃板,学生尝试后很难,没成功;教师再用玻璃刀切一下玻璃后,再让这名学生弄断;学生很容易就成功了,学生思考玻璃刀的硬度和玻璃相比,谁更硬?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石墨的,提出问题:金刚石和石墨及琉璃这些固体性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固体。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兴趣,为深入课堂做好准备。
像气体的等温变化这节课可以从生活问题引入新课,如:老师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手中的乒乓球恢复原状啊?”学生从生活经验可以答出“用水烫一下”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用水烫一下,乒乓球就能恢复原状,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可以得出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回答“在刚才的描述中气体有什么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得出压强、体积、温度三个物理量,这样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引出气体及描述气体的三个参量,从生活走近物理。
像气体的等温变化这节课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无论是沿用教材的实验方案,还是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探究,首先要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的关系。在给学生实验器材后,先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1)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怎样保证实验过程温度不变。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漏掉“连接管”内的气体,这样第二个问题测量气体体积时需要加上“连接管”内剖分气体,进一步通过讨论“完善你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说一说操作步骤。如①注射器活塞在适当位置,连接器材,②记下此时的压强和体积,③推或拉活塞,稳定后记下此时压强和体积,教师再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和过程要“缓慢”手不要握注射器等,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在学生收集完实验数据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如:①怎样找寻压强和体积变化的关系。②你的猜想是什么?③如何通过图像来检验这个猜想。
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科学探究过程很充分,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学习就非常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表现者”,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互动的课堂上有思维碰撞,矛盾的激化,讨论的推进,进一步体验互动学习的欢乐。
像“弹力”这节课:可以给同学们桌子准备好尺子、钢片、橡皮泥、弹簧、小车等器材,自己设计并做一些与力有关的实验,通过观察、体验引出形变、弹性形变等概念。通过用弹簧撞推小车、得出弹力的定义、条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胡克定律。
3 问题导向,引发认知冲突,提高教学效果
同样的知识点,同样一道题,教师刚讲过,在下次考试中,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完成。其原因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学生根本上就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所讲,仅是简单地记住了,背会了!一转眼就忘掉了。
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通过以下问题设置对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问题,进行了尝试。
问题1:电源在电路中起何作用?描述电源性能有哪些重要参数?有何物理意义?
通过第一个问题解决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变为电能,且保持导体两端有持续的电压,学业生已经从做功的角度认识了电动势的概念,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
问题2:闭合电路的电势如何变化?
通过问题2清楚闭合电路各处的电势高低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哪个地方是电源的正极,哪个地方是负极,哪里是外电路,哪里是内电路。
问题3:假设闭合电路电流为I,时间T,外电路静电力做功吗?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转化了多少?
学生能够根据前面所学,得出外电路正电荷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此过程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若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电阴为R,则电流做功产生热。
教师师可演示实验(条件允许,分组实验更好)分别测量电源有接通外电路和接通外电路两种情况电源两端电压。
引出问题4:从微观角度思考,电荷通过内电路有无阻碍作用?能量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先让学生产生问题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突破对内电路电阻,电势降落的理解。
问题5:电源电极间,非静力做了多少功,能量如何转化的?通过该问题,进一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势。
通过这五个问题分析闭合电路外电路,内电路及化学反映层三个地方能量转化完成对核心过程的推导。
在这以后,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分析,讨论“断路”和“短路”两种情况,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线索不断延伸下去,并把规律应用推向两种特殊的情况。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突出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核心的推导,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性。让学生在在学中思。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层次与梯度,进行巧妙的组织与合理的分配,以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问题是教学实施的核心,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节物理课一般都需要重点设计几个问题,课堂一般都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因此问题设计对于上好一节物理课至关重要。
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个要素方面突破,高效教学的核心关键是以学定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总之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基础,在务实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而高效课堂则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演示“摩擦起电”时,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同时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在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在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在加上老师的引导比较容易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一结论。通过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实验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都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处理实验数据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如在电学实验中,在学生掌握电流表、伏特表的正确使用之后,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测量值的误差大,量程小损坏仪表,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完成电学中所遇到的实验,必要时教师作适当的指导。总的来说,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打好了实验的基础,就能独立动手操作,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感念和定律,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设计上要注意:
1、演示要确保成功。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任何实验,误差是难免的,对于取材简陋的演示实验,更是如此。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测量时不应避谈误差,更不要弄虚作假,要认真地向学生说明存在的误差,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考虑实验如何做成功,还需考虑实际可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要与思维相结合。为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实验与思维相结合。演示实验一般采取“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并由实验进一步提出问题,进行探索,找出规律;应用规律对现象作出判断或预测并用实验来验证”这样的思维程序进行
四、分组实验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分组实验课上,由于学生的活动多而且不一致,因此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实验小组人数以二人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三人,因为人数太多,有的学生将无事可做得不到锻炼,还会影响秩序。分组实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可让学生复习、掌握实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仪器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2、操作阶段 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巡视于各组之间,如发现个别学生有困难或操作上有差错,应及时进行启发点拨,使学生能顺利进行实验,尽量减小误差,防止不应有的事故。
篇10
一、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1.紧扣课标和教材,强调基础,突出重点
各地中考试题都能依据义务教育的特点和《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以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点,试题起点较低,使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理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试题一般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课堂教学实际设计,既有学生熟悉的题目情景也有较为新颖的试题情景,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了对物理规律灵活运用的考查。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能力要求,加强“能力考查”。注重了审题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适当设置梯度,选择较为合适的难易程度,既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型、基础性,又能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所需的学生区分出来。
例1.(2014・宁波)图1中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分析: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与镜面的大小和位置没有关系。
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虚像,当把镜子沿MN分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后,由于物体所处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物体在两个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性质不变,仍然都是等大的虚像,且像的位置没变,所以两个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是重合在一起的。故选C。
点评:本题从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出发,通过巧妙的情景设计和变换,通过现象来考查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淡化了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注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2.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继续体现这一理念。试题从学生熟悉的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中选材,从多角度展现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常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题,反映物理与社会,技术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解释隐含其中的物理规律,感受物理知识给社会和人类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题目立意新颖,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同时能激发探究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例2.(2014・南京)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如果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继续使用,电热毯的接头处很容易被烧焦,这样做很不安全,接头处的电阻常称为“接触电阻”。下列关于“接触电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B.接触电阻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C.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
D.接触电阻较小,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并联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接头处被烧焦的原因是温度过高,而温度过高是因为热量多。
解:电热毯内的电阻丝断了,将电阻丝的两个断头接上后,接头处是两根导线相连,由于接触的部位很少且很细,电阻就较大,它与电阻丝的其他部分串联。根据焦耳定律公式Q=12Rt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因此接头处烧焦就是因为电阻过大造成的。故选A。
点评:本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
3.注重从过程与方法入手,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内容又是研究方法,对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都有较大的比重,并分布在各种题型之中,考查内容包括教材的随堂演示实验、探究与拓展性实验、课外小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考查形式包括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涉及探究目的、探究现象的观察、探究过程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论的概括得出、故障的排除、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分析、实验装置的讨论与改进等方面。这些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3.(2014・邵阳)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2甲和乙,先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然后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1N,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N。
(2)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将石块拉出水面,随着石块露出水面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水的浮力越来越____(填“大”或“小”),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通过比较图乙和图____,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
分析:根据测量浮力的方法可知,石块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解:(1)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1.6N-1N=0.6N;(2)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G-F,石块的重力G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F越来越大,则石块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小;(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由图示实验可知,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等、液体密度不同,可以用图乙与图丁所示实验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故答案为:(1)0.6;(2)小;(3)丁。
点评:本题是探究型实验综合题,考查了学生求石块受到的浮力、判断浮力如何变化、实验现象分析等,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试题图文并茂,体现人文关怀,凸显地方特色
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内容上丰富多彩,真实可信,形式上图文并茂,情景、意境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试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一些题目还能很好地结合地方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4.(2014・黄冈)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3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__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块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答案为:放热;液化;扩散。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的特点及扩散现象,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气息,体现了人文关怀。
5.注重与未来知识相衔接,体现“服务学生”的理念
各地试题还能较好地涉及“图象”、电路的故障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研判计算等,既综合了实验现象和理论内容,还涉及度量计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学生通过信息进行分析、解读、筛选、整合,进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分析推理,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5.(2014・安徽)如图4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G=40 N,F=10 N。
(1)求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
点评:本题结合学生未来将要学到的内容和知识,很好地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知识衔接,使学生在分析和推理中获取信息,培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将来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2015年中考物理复习策略
针对2014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为应对2015年物理中考,提出以下复习策略:
1.抓标靠本,夯实双基
《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中考的指挥棒,教材是开展物理教学的依据。按课标要求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明确重点、难点、自己的薄弱点,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首先要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比如,力、密度、压强、机械效率、电功、电功率等物理概念,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物理规律,测密度、测电阻、测电功率等实验,刻度尺、托盘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都是初中物理中的主干内容,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基本概念,复习时要注意:(1)物理意义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样的物理问题?怎样测量有关的物理量?(2)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3)搞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注意:(1)规律是如何建立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文字表达方式及重要词汇的确切含义是怎样的?(4)公式表达形式以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是怎样的?(5)表格和图象的表达形式;(6)规律问的区别和联系;(7)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设计、表格的查找以及作图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要熟悉它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外,一定要结合原理和规律灵活应用。
2.理解概念和规律,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4)相关的物理学史。
3.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但对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
4.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同学们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究设计的模型。因此,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加强训练。在实验中,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5.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
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
②动态电路与故障分析。
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即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特别是要解决第①类问题,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热点,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体育运动、地震灾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6.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从中考容易造成的失误情况分析,同学们的解题能力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中考物理复习的一大重点。
(1)注重审题意识,培养审题能力。
历届中考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考试中没有仔细审题或不会审题,审题的质量决定解题的成败。复习中可从下面几方面倍加注意:①仔细阅读题文,抓住题中的关键语句;②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③画出相应的图示,反映物理过程的实质;④厘清物理过程的细节,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复习中要有一定的难度意识,通过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同学们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复习中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加强同学们积极思维,向深处钻、向广处联,注重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典型例题,理清解题思路,归纳出一定模式的思路并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方法,这样有益于解题技巧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3)要巧做习题,不搞“题海战”。
复习过程中进行解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训练量就不会悟出熟练的解题技巧。但题目必须精选,对老师事先筛选的题目做精做透,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