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礼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中的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3]黄红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2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尊老爱幼、文明守礼、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但在校园里不乏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交头接耳、玩手机、睡觉、早退、遇见老师不问好等。其实造成高职学生缺乏礼仪修养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在中、小学成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通常不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进人大学后,学校虽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课时限制、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少将礼仪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师只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的礼仪教学基本都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根基。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礼仪教材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国际商务礼仪的教材翻版,例如教人如何穿衣打扮、如何站坐行蹲、如何使用刀叉等,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如此造成礼仪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道德培养。义教育应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如果在礼仪教学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言行举止的修养升华为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促使学校应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却很容易接纳和认同夕卜来文化。很多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西方节曰却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对本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也不愿去探知,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一些外来的文化意识形态迅速地影响了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这种趋势若继续持续下去,我们将会丢掉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本和民族特色。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传统文化,又何谈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呢?又如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这种情况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和宣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我国自古以来有着清晰的以礼仪教育为主的德育理念,还有着严密的礼仪教育实施体系待我们继承与弘扬。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忽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而应该恰当地与国际通用礼仪相结合。那么,如何在礼仪授课中融人传统礼仪文化之精华呢?礼仪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2013年8月18日凤凰卫视的〈濱宇大战略》中的解说员解说道:“在1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社会体系,抛弃了主要由儒家塑造出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努力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但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秩序还没有完全确立,而传统文明秩序已经荡然无存,使中国人失去可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则,无所适从,种种社会乱象由此而生。从“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对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做了深刻的剖析,致力改造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可惜他们付出的心血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然而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行为失去规范甚至道德沦落、价值观混乱等种种严重的问题”。那么,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呢?《寰宇大战略》提醒了礼仪老师——中国亟须一场国民素质改造运动。如果再不抓紧进行素质教育,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而礼仪老师的责任就是当好素质教育老师。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信、利、敬、义”这4个字的重要性。“信”乃礼仪之本,体现在人的行为准则;“利”乃礼仪之道,体现为人的胸怀;“敬”乃礼仪之魂,体现为人的境界;“义”乃礼仪之德,体现为人的责任。比如,在学校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开始上课后有的学生才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有的学生时不时地刷屏手机或者玩手机游戏;有的学生穿着拖鞋上课等,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心中没有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业的恭敬之心。《礼记?曲卒L±>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谦卑,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不要因为贫富和地位等因素而歧视别人。学校虽然在行为上对学生作了硬性规定,规定学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但很少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树立恭敬之心。如果让学生懂得礼的核心是“敬”,那么就可以让他凡事用这个“敬”字去衡量,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只有“恭敬”的心在学生心中犹然升起时,礼仪操作规范、仪态仪礼等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比如,我国古圣先贤将“明德"作为治国之根本,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根本。礼与德互融为一体,两者相互印证。现在简说人伦大道,人道者"~?五伦八德。五伦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遵五伦,天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仪老师不能只摆花架子而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精髓,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育升华为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人格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葛金平(1972-)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 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随之扩大的则是企业竞争对象,竞争难度也越来越激烈。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烟叶复烤企业正面临着机遇及挑战,但如果对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完全照搬,没有自身实质性内容,是根本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深邃的战略和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充分借鉴本土优质文化,尤其是烟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必须充分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企业推向国际化。下面对其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一 “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厉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货,属于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给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趋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不同,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上基础上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三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信誉
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也可以为商业获得信誉,赢得口碑,招揽更多顾客,实现更大利益。“诚信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首先,贷款信誉和减少融资成本都和企业自身良好的诚信信誉息息相关,融资者或贷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诚信信誉来筹集资金,以此来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前进。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检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经济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和竞争合作者中奉行“诚信之道”,就会避免各种经济纠纷,合作方法经济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说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则是良好的企业信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
四、“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长兴不衰。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理论、产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创新,只有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超越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而言,常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维、质疑意思、标新思维及发散思维等,联合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等多种方式,不断累计经验,进而创造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方法。就拿烟叶复烤生产来说,应对复烤工艺、复烤方法进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与别人不同的复烤工艺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各个方面,现代企业在经营国管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接触,人们在处事行为,价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传统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应多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管理理论结合,来探索出和中国国情相谋和的管理措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琳琳.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1):78-79.
篇5
摘要:文章结合各类广告实例,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了诗情画意、传统风俗、传统国粹在现代广告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情画意;传统风俗;传统国粹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比如说,语言、心理、文学、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按此定义,现代广告中很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了传统文化。从唐装到春节,从中庸之道到仁义礼智信,从楚河汉界到黑白纵横。太多太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在现代广告中得到体现,我们对此是那么熟悉,熟悉到都有些漠然,漠视的结果是我们的很多广告把视线转移到了别处,只顾一味的强调视觉的冲击,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广告的重要性。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国外大的品牌公司反而将重心放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以期更好地使品牌与本土结合。较为经典的是可口可乐广告。
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1997―2002一系列的春节贺岁片了。可口可乐贺岁片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运用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实践证明该系列广告相当成功,很大程度提高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量。
同时期国内有一则广告虽然恶俗,但也算比较成功:“脑白金”。它纯粹通过大量反复的信息轰炸使人们记住了他,这则广告里面也应用了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送礼”。如何在广告中合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元素,进而能够更好的宣传产品,提高销售额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中国现代广告。
简单的说广告最终只产生以下两种效果:1、让你记住。2、你记不住。脑白金属于第一类,但是它在史玉柱的操作之下是“恶俗”得让你记住,显然可一而不可再。如何才能推出一则“高雅”的广告又让受众们记忆深刻呢?很多广告的考虑方向转向了效果冲突,有视觉有听觉。大量性感美女的出现,三维动画的频繁使用,配之以动听的音乐,一定程度上确实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力,但在大量广告反复使用后,结果就变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了一种底蕴。恰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大多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烘托出一定的人文情怀,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儒雅而厚重。这里当然不需要广告都冠之以某某历史背景,可是广告一样也需要内涵,这种内涵可以通过应用传统文化加以体现。
一、写出诗情画意的广告文案
一则好的广告离不开别具一格的广告词。琅琅上口形象生动的广告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诵,进而影响商品的广告效应。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从象形文字的记录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以及此后的唐诗宋词元曲,随之而来的是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情节。这是老外们所无法比拟。兴许月光下一耄耋老人在公园散步会感慨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早春清晨一垂髫小儿会揉着难以睁开的眼睛吟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想当年更有甚者:“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正是这种传统,决定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形象生动的广告文案对于中国广告的重要性。受众们如果接触到一则经典文案,那么对应该文案的广告以及商品也大多能被记住并传诵。举几个成功案例:
1、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这则广告视觉上凸显了蓝色,内容上体现的是男人的心胸。正是基于这句广告词让大众记住了深深记住了蓝色经典,记住了洋河的蓝色魅力。
2、建设银行的一则广告词:善建者行 善者建行。“行”和“行”进行了多音字的巧妙运用,该广告的主题画面均以建设场面为主,以建设工地的硬画面突出建设蓝图的软画面,从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建设银行的服务宗旨。好的广告词配之合适的广告画面,建行的品牌内涵将建设银行的形象昭之于众,既有中式文化的意韵,又有令人回味的遐想。的确很出彩。
二、融入传统风俗习惯,使推销产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岁时节庆、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和文化心理。仅以节日为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春节前一夜叫“除夕”,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吃粽子,中秋赏月等等。这些只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的冰山一角,然而仅仅这冰山一角和广告结合后产生的效果却不容忽视。上文提到的可口可乐在春节上做文章,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让广告更加大众化,更为平实。与之对应的是麦当劳也用到了同样的促销策略。麦当劳公司在2001年末推出了身着唐装的吉祥物――小猫,与中国消费者同庆春节。2003年麦当劳公司抓住机会在新春来临之即,又推出了“福气满满麦当劳”的活动。从1月15日至2月11日,所有中国大陆的麦当劳餐厅呈现一派新春景象,麦当劳给顾客提供了新年福饰。这种新年服饰是由麦当劳传统的明星产品巨无霸、薯条、苹果派和可乐等四款产品的模型组成,这一独特、新颖的创意将麦当劳的美食巧妙的置身于春节这一传统而又隆重的节日氛围之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倍感温馨。
风俗习惯不单纯包含传统节日,就连平常人们爱穿的旗袍、唐装甚至广东人爱喝凉茶也都涵盖其中。说到凉茶,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的是“王老吉”。王老吉以“凉茶”起家,在两广以及浙南有良好的大众基础和品牌效应。同时“王老吉”又通过“上火”这一全国性的中医概念,走出了广东、浙南,将产品的劣势“淡淡的中药味”转变为“预防上火”的强力支撑。同时预防上火的广告画面又放在“火锅”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料理的背景之下。王老吉不火才怪啊。中国有句老话,大俗即是大雅。把风俗习惯很好的融入广告中,何愁不能雅俗共赏。
三、传统国粹的应用使广告的表现方式多样化、并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
京剧、国画、中医,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除此以外书法、剪纸等等也在国粹的行列之中。如何在广告中合理的运用“国粹”进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是很有讲究的。
举个海报的例子,勒埭强、余志光的《自在》――“行也自在”、“坐也自在”、“睡也自在”、“吃也自在”、“玩也自在”以环保花纹纸设计“坐、睡、吃、玩”,以潇洒书法形式,构满全图,石块点缀“坐”,登山点缀“行”,抱枕点缀“睡”,扁豆点缀“吃”,小蝌蚪点缀“玩”,海报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图形效果,又富有内涵。不仅表现了纸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亦表现了心与心、心与自然的和谐,草鞋、山石、落叶、睡莲……惧为其心的关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是自然之中的我心还是我心中的自在?亦是亦非,心若行云流水、空灵明觉,表现了设计家心灵修养的至美境界。
现代广告不少都有中医的影子,例如早期“芬必得”治头痛的广告界面就有人体太阳穴的标志,很多足疗器具的广告也都有脚步穴位经脉的示意图。由于中医的穴位和针灸很大程度上已经深入人心,中医学的理论给药品广告增色不少。
浅析了几则广告和一例海报。窥一斑而知全豹,例证并不全面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传统文化通过广告文案,风俗习惯,传统国粹等方式在广告中加以体现。赋予现代广告以更深刻的内涵和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当然现代广告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学习拿来主义,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时间的洗礼,现代广告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创意理念,不能单纯的把旧时酒家门口的招幌拿来凑数了。
参考文献:
[1]崔生国.广告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4
[2]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北京:北京物价出版社,2001.12
[3]张树庭等. 有效的广告创意2.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4
[4]王绍强.广告设计方法论.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8
[5]朱和平.论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三次飞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7]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林敏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7
[9]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篇6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在向天下人施爱时“兼以易别”,即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兼爱”天下人。他通过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分析,认为“察乱自起,起自不相爱。”也就是说,天下大乱发端于极端自利主义,损人利己。
学生希望得到高分,争取进入更好大学是要竞争,但竞争过程中也应该“兼相爱”。墨子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双方是互动的。只有先爱人、利人,然后自己才能被爱和获利。别人的进步可以推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进步必须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实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都明确表明,墨子提倡的兼爱不是无偿的,以爱利于天下,最终收获天下人之回报,亦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的兼爱以谋求利益为出发,“爱”或许并非发自真心,但人非草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呢?与其为眼前利益而损害双方或多方的长远发展,不如以“兼爱”追求利益共享,调和紧张的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由此可见,“兼相爱,交相利”是符合人之本性,对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实际可行的指导作用。
学生为了成绩的提高,更为了未来的发展,必须调和和重建人与人的和谐友爱关系,必须协调与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使得人人相爱,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从儒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班干部学生应该怎样管理班级呢?
道家的管理主张是无为而治,那只适合战乱后的百废俱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管理主张——德治,重点是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化下属。他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班级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班上的班干部影响的,只有全心全意为班集体服务,以身作则的班干,才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拥护班委,一个班才能和谐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干部若能端正思想和规范行为,以为同学造福为宗旨,协助老师制定有利于同学和谐发展的纪律和规定,做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不王者,未之有也”。学生便自觉执行支持班委的决策,从而实现班级内部团结稳定。
三、从道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环境和谐关系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面,阴阳相互配合谓之和。人与自然作为地球两对相互依赖的物质,恰如老子提出的阴阳两面,是相互相成的。由此之故,人应辅助万物,或至少是协调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做违背自然发展的事。
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强调了自然是天地万物的衣食父母和发源地,人只是丰富的自然界中一份子,我们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馈赠给予,所以我们不但不能破坏大自然母亲,反而要像尊敬、孝顺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大自然。
篇7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企业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中国现代企业的根在哪里?当人们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穿着西装时,是不是企业文化也全球化了?事实并非如此,文化是有民族性的,企业文化也概莫能外。中国现代企业文化也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这块沃土,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因此,在外来企业管理思想长驱直入的今天,中国现代企业仍然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义为先” ,重视社会效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主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以义为先的的价值观。孔子著名的论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就是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这其中体现的是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试法,乃至亡身以获利,故曰:“以身发财”。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儒商就是“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济世救民的抱负。
企业追求利润是其天职,有利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但企业又是社会中的组织,不可能离开社会、他人、组织独立生存,因此,企业追求的利润必须是在“以义为先”的基础上获得的。就像孟子所言,不符合道义的东西,即便是把整个天下都给我,我也不要,但是如果是符合道义东西,哪怕是一文小钱我也要。儒家思想认为,追求富贵与追求道义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关键是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抉择取舍。“儒商”是中国封建经济社会中产生的企业主代表名词,今天,这个名词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许多企业主仍然希望别人称他是“儒商”。所谓“儒商”,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儒商与一般商人最大的区别是儒商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不可避免地面临“鱼与熊掌”的抉择,作为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者,不会“竭泽而渔”,而是“以义为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企业长远的大利。再则虽然现代社会不再用重义轻利的道德去约束以自利性和竞争性为基本特质的纯粹市场经济行为,但是,社会有时也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为了社会公义而牺牲某些利润,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也会为了社会效益放弃企业的经济利益,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主体来说,更应该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 。因为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是在关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让他人先得益,最后自己得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体现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儒家的义利观,强调了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在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上发展企业。自古以来,道德文章与功利追求、儒与商、伦理人与经济人是可以有机统一的,大量儒商的产生,即是明显的例证。可见儒与商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二、“以人为本”,注重人本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人道、轻天道思想对社会影响很深,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万事万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儒家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固化为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应该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最终发展也必定是为了人。这个“人”便包括了消费者、雇员、和企业主,也就是讲企业的发展要为这三种人的利益考虑。这三种人的利益在日本的公司依次排序为:雇员第一、顾客第二、股东第三。我国企业现在大多信奉的是“顾客是上帝”、“消费者利益第一”。不管企业坚信的是雇员第一还是消费者第一,都说明要追求企业的利益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以消费者为本、以雇员为本。
近年来,我们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将“人”视为资源管理,其实在中国员工的眼里,“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是非常可笑的。既把我们当‘资源’,就没把我们当人,这是中国员工普遍的想法。如果我们没有仔细辨清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真正内涵,盲目地用该观念来看待、处理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妄想以此理念来调动中国员工的积极性,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所以企业管理者,凡事先考虑到“人”,考虑到这件事情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想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企业管理者要深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即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尊、自重,“人活脸,树活皮”、“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国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尊重、关怀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国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真正尊重员工,真正“看得起”每一位员工。如果上级领导非常器重某位员工,信任他,放手让他开展工作,该员工一定会知恩图报,拼命工作,以不辜负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高薪,只要企业管理者真正关心员工,做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员工也会努力工作的。这是我们中国人“以人为本”的激励之道。
三、“贵和持中”,转换经营理念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在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倡导“和为贵,忍者高”。强调人在交往中对他人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则两利、仇则两伤”。孟子更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还讲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人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讲政府要营造上下和谐、左右通达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化解社会矛盾。
现代企业管理用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推崇的和谐理念去调控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其一和气生财,企业提倡和气生财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可以提升企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和谐不仅是儒商精神,也是一种管理原则和管理艺术。企业之间倡导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反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商场如战场”等过激口号。竞争中应“化敌为友”、“化对手为协作伙伴”,建立起广泛联系、彼此协作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市场,就是财富之源,就是儒家思想和气生财所揭示的共存性和开放性的道德价值所在。其二和谐稳定,是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内环境;其三和蔼可亲,既为顾客提供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微笑式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又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目前在国内外不少现代企业中,许多企业家遵循“和为贵”的儒家古训,将心比心的“羁矩之道”转换成“角色互换”的管理范式,成为一条成功的管理艺术,借以实现企业和谐的目标。
四、“诚实守信”,树立企业信誉
中国古代商人不泛唯利是图的奸商,但廉贾也很多,而且后者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的“诚信”德目,更受到社会的认可。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司马迁说:“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诚信可以赢来商业信誉,引来更多的顾客。
“诚信之道”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它要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必须依赖于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等价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必须以双方诚实守信为基础,这就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信立商”为重要内容的市场企业规则,像信守合同规则、平等竞争规则、货真价实规则等。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则。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和增加贷款信誉。因为可靠的诚信信誉可以使融资者或贷款者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资源配置空间,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再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快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减少企业负担。如果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都能做到“诚信立商”,及时还清欠款,就不会形成三角债,进而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第四,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节省经营者和企业经营成本,企业遵守诚信、才能带来企业的兴旺发达。明清时的晋商、徽商正是以守信重信赢得了顾客,使得生意兴隆。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制鞋业一度失信现象十分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引发了全国性的信用危机。后来,温州制鞋业加大诚信建设,从制假到打假,以经济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温州制鞋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保证产品的质量,逐渐恢复了社会信誉,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长远战略资源。
由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积极的一面,我们要继承发展。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蔚:也谈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J].山东电大学报, 2006,(2):35~36
篇8
论文摘要: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艺术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自然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体”,从艺术上来看,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笔的尾钩都异常锐利、力透纸背,体现出宋徽宗极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因为徽宗朝奸相辅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贪恋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体”落有“柔媚轻浮”、“锋芒毕露”的评语。
二.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成因
如果将“美”字进行字源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萌芽时期就与实用性有着关联,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意味。《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补注《说文》日:“羊大则美,故从大。”也就是说羊的体肥毛密不仅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觉上给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觉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人”组成,在甲骨文中,“大”训“人”,汉字的造字是有比类取象原则的,在羊的下部画上“大”象,有一种促进羊繁殖生长的巫术意味。审美最初与实用相联系并不难理解,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现出伦理性特点的呢?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
(一)长期处于宗法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大体上都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
前边已经提到,一种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文化特征的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张维护这种文化秩序的。由于学说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在统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主张,“三纲五常”的秩序规则,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和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25-02
1 绪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腾飞,但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有所不足。我们知道,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企业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企业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和协调。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因此,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就离不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包含着丰富浩瀚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文化体系,整个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值得深入总结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经营好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管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做到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等的和谐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继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一理念也是广受推崇的,跟“以人为本”的国策相符,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应当继承这种“民本”思想,不管这是古代的“哲理”还是现代的“国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笔者相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繁荣的双赢目标。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之后将深感触。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所谓“内圣”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所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则是指领导者应当极力增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且注重对企业成员的素质提升和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在的品性修炼来培育整个企业先进优良且契合市场变迁的经营哲学,从而依托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品质塑造来实现社会的物质丰盈和精神富足,使企业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光辉的形像。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时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2]王建军.从传统文化感悟企业管理之道[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篇10
庄子在其名篇《人间世》里专门劈开一段来讲执行力。谈执行力之初他便讲了一个故事:叶国公子高将使于齐,由于担心自己的能力低下,既怕“人道之患”,又怕“阴阳之患”,因而在大伏天里“朝受命而夕饮冰”,外热内冷,焦灼不安。庄子假孔子之语说“夫事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一个下级应该怎么对领导?不择事,不挑三拣四,只要布置了任务就办得让领导放心、安心,这便是忠到了极点,也是当下所说的执行力强到了极点。作为一个一生最不愿进仕的人,庄子说出了一个人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睱至于悦生而恶生?”当下属,有时候接到了任务,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障碍,而自身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但事情来了,就应该忘掉自身之安危得失,哪有时间去贪生怕死呢?“夫子其行可矣!”你快去吧,这样的事情不要讲任何条件了!当然孔子又面授机宜,告诉了公子高很多秘诀,助他出色完成了任务!
由此可见,在道家眼里,态度和能力是执行力的关键。
中国的儒家以“仁”为核心,道出了两个提升“仁”的方法“忠”和“恕”。“恕”要求自己以容人之心,换角度思考,多是针对地位等于或低于自己的人;而“忠”更多的是针对上级或自己的组织而言,譬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使之四方,不辱君命”,这些论语里的句子都是将“忠”这种品质提升为社会的主要价值观来进行倡导的,其中《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更是被儒家推崇为“忠”之典范,执行力超强者的代表!
其实两千多年前的领导者们也曾为如何提升执行力发愁。鲁国大夫季康子之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心有敬畏,忠于领导和国家,并勤勉地创造财富?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执政者在向知识分子阶层求教提升执行力的方法。
孔子在两千年前开出了提升执行力的处方。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执政者处理任何事情都庄严慎重,老百姓就对你尊敬了,对父母兄弟儿女有爱,他们就忠于您和国家了,把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提,并帮助、教导能力不强的人,人们便你追我赶,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生产创造当中!
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提高执行力,究其根本,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统一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而要统一这样的价值观,除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和让员工爱企业外,基本上就找不到第三条路了。因此,一个企业要提升执行力,就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倡导正确的用人制度,解决员工的问题。这是一个上行下效、至上而下的过程。在员工眼里如果执政者都没有忠于企业或是热爱企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忠于领导、忠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