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民俗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的民俗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春节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可能还要争取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使全体人民增强对于春节的重视,提高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防止别人把这一古老传统的发明权抢走。但是面对眼前的春节景象和气氛,我们也不免会发生疑问:春节作为活生生的传统,难道跟古代留下来的书籍和文物古迹一样,也具有某种遗产的性质吗?像现在这样来过春节算不算是在保护这种遗产呢?
作为强大传统的春节
春节是集中展现中华民俗文化的节日,也是由全民族共同承担和运作的一个历史久远、内涵丰厚的传统。我相信,尽管有许多旧日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但是春节作为一个整体传承的文化现象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说春节是一种遗产就有些牵强了。进一步来看,像春节这类全民族的节日文化,它们呈现给我们的并非是一个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表现出地方的多样性,具有丰富多彩的面貌。如果说节日文化需要保护的话,首先应该是去调查各个地方都是怎样度过节日的,有哪些传统的活动形式正在流失,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否则,笼统地将中国的春节等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缺乏针对性,也多少忽视了各地民众欢度节日的热情和自由的心境。
2003年11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及各方面人士的努力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说法自上而下渐渐地被人们所熟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概念是根据制订文化保护名录的需要而提出的,主要是出于在文化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考虑,是为了扩展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跟以前提出的物质文化遗产相并列,界定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它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俗文化”或者“民族民间文化”。因为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特别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这类属于生活知识和习惯的文化现象最容易发生变化,也最容易流失,即使是一些民族特色鲜明的精华也可能被强大的全球性商业文化所淹没,所以在国际社会中被得到特别的关注。
但是,某些民俗文化现象,包括节日、仪式、婚嫁、戏曲表演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传统力量的强大,并非像我们原先所预料的那样脆弱。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只作为“遗产”来保护,还要作为“传统”来保护。两种保护的意义是大不一样的。作为“遗产”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可以把某种习俗现象作为资料记录在案和进行固化的处理,也可以开发成旅游节目,但都是把文化跟它原来的主人分开,不再具有连续的生活文化的意义。而作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却不可以跟主人分开,而且要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春节,实际上仍然是全体中国人身上的民俗文化,也得到全体中国人的保护,表现为一种强大的传统。也就是说春节文化并没有跟它的主人分开,也不大可能分开,何必急忙提出将春节作为“遗产”来保护呢?
民俗文化的正确解读
我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属于文化保护者的工作语言,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语言,所以还不能拿它来理解那些在世界各民族生活中传承的民俗文化的共同本质。在实际讨论所要保护的文化现象时,不妨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运用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社会集体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所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尽管每个人对于这些文化所持有的情况并不一样,但是哪一种持有都是以集体的期待为前提,都代表着集体而非个人的传统。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民俗的传承并非只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一类的关系,而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知识交换体系及知识的等级结构,例如:某些朝圣仪式的传承是在村落之间以及地域等级结构关系中才得以建立的,其价值也并不取决于社会外部的评价,而是取决于礼仪和知识的交换过程。
所以,民俗文化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而在于它是否属于广大民众集体合作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这种文化一般必然具有在这个社会里世代继承的作为传统的表现。民俗文化只有在一定生活过程中才能形成其价值,不是遗产一词可以概括的。春节作为一个气魄宏大的民俗节日,之所以成为民族的伟大传统,就是因为它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和传承。虽然在春节期间个人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扮演好各自不同的角色,但都是汇入到一个完整的春节文化系统中,使春节能够实现其无与伦比的精神价值即凝聚社会的巨大力量。所以,对于春节等民俗文化而言,保护的目的应该是使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并非是使它们成为知名的遗产而已。
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是它总以生活事象本身的形态而呈现,可让人参与其中或者感同身受。民俗学家所说的“生活事象”,可以理解为包含有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这两方面的意思。正是在这一点认识上,民俗不同于写在书本上的言论、创作或设计图纸,也不同于古人留下的建筑、器物和遗迹等,虽然它们都可以见证历史,但只有民俗才是活态的见证。民俗作为生活事件的表现,既具重复性和模式性,又具有一次性和变通性,没有哪两次同类民俗事件的发生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是它作为活态文化的特点。时代的变化更导致民俗的变化,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纯粹的民俗。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也应该结合对于民俗文化特征的理解,不要以为它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性或神秘性的文化现象。
总之,如果能够正确解读民俗文化,那么就大有利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人人都是民俗文化的承担者
在民族民俗文化上,我们每个人都既是承担者,又是保护者。说承担是要对文化传统的延续负责,说保护是在我们现在意识到这一传统的珍贵与可能濒危的状态,因此应该采取更加自觉的行动。
篇2
一、民俗文化的含义
民俗就是人们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惯例、规矩。民俗文化则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有人称民俗为“人类文化的母源”。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规范作用。
让民俗文化浸润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
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
我们不能放弃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时间去实施,如何实施也值得斟酌和研究。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结合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效。
1.充分利用并拓展文本资源,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民俗情味
国家督学成尚荣说:“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应创造和发展着文化,提炼和提升着文化,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眼光,随处可见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假如我们能在每个字与词中注入一粒民俗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因子,无形中会让学生接受到德育与美育教育。而如何找准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将学生有效地领入宽阔的文化殿堂是关键。我在教学《元日》一诗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寒假快到了,你知道寒假中最愉快、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吗?
生:春节。
师:是啊,我们向往已久的春节仿佛已向我们招手了,哪位小朋友说一说这个节日里你的家人会做些什么呢?
生1:放鞭炮、贴春联、拜年、长辈给我们压岁钱……
师:《元日》这首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了古代人们过年的情景,你从诗中读到了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认真读诗,交流感受。)
(春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会联想到如放爆竹、团圆等生活场景,这首古诗让学生很受到了那份欢乐,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加深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生:老师,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问得好。同学们,你们课前所了解的关于过年的传说,能向我们介绍吗?
……
为什么过年时人们要贴对联、放爆竹?为什么要守岁?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激发小孩子的好奇心,他们都想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消化掉这些有关民俗的知识。在教学中,还可就压岁钱这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了解压岁钱的变化来感受祖国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但无论如何改变,这一民俗的内涵――长辈对晚辈的爱和祝福都没有改变,这一民俗传递出来的浓浓的民俗情味,可以让学生在体味民俗的同时懂得感恩。
2.开发地域资源,从传统节日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韵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共建和谐、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地域是多样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五彩缤纷的。
小学生最容易对自己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中的民俗产生兴趣,从民俗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非常轻松。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这些所处的场合、情境以及出现的背景,进而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就会让学生充分享受民俗文化的韵味。
比如端午节,我们当地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在门前插菖蒲、挂艾草的习俗,看似迷信,但在我国药书中有记载,这些都是治病的药草,因此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卫生和健康的追求,应该提倡。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节日,同时渐次对这一传统节日进行解读,对话中发现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体味这一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的韵味。
3.借助民俗,让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浓厚,不仅涉及文学艺术,更体现在历史、地域、算学、科学创新中,对民俗事象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把民俗知识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上。比如:在读了老舍的《草原》之后,我便引导开展对草原民情风俗的欣赏与研究,然后用歌舞、文学等形式来表现草原人民的淳朴、豁达、丰实……
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 “宋文化” 旅游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经济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探求民俗文化, 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 它是社会生活民俗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古老的生产方式已逐渐为一种新的现代大生产所代替,高度发达的生产文明,我们已经不需要那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产方式了。而社会生活民俗主要包括节庆、婚丧嫁娶、服饰、居住和饮食等习俗,仍然沿用及遗传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位于华北地区南部的豫东平原,开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曾经辉煌的过去,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被称之为东京,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之一,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开封古都的繁华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随着开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外来旅游者,使得宋代民俗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吸引更多的文人学者去研究探寻。
宋代民俗文化别具特色,从《东京梦华录》、《宋史・礼志》等相关典籍的描述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作为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宋代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对宋代民俗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创新,我们可以透过开封市“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一窥宋代民俗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庙会节庆文化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以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有独特的贸易风情。注梁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大三门交易飞禽猫犬,珍禽异兽。二三门搭建露屋散棚,经营日用杂货、时果腊脯、屏筛竹席和鞍髻弓剑等。而孟家道院经营文房四宝、书籍、古玩、花朵、珠翠、帽子、土物和香药。这种斋敌祀神的庙会集市,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成为宋代集市的一种形式。
开封市目前主要有禹王台公园庙会和翰园碑林庙会,已经成功举办多年,极大促进了开封旅游经济的发展。
禹王台公园每年4月都举行“东京禹王大庙会”,热闹非凡。据载,早在北宋时期,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每年仲春都要在禹王台一带的先农坛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至明清时代,这项祭祀活动发展为传统庙会,赶会人群“积气成雾,哈声如雷”。东京禹王大庙会的“历史文化之魂”不仅在于它的千年习俗,还在于它的载体――禹王台公园内多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位于市区东南隅的禹王台公园占地400余亩,古代建筑绵延不断。其中,著名古迹禹王台兀立于高台之上,御书楼、师旷祠、碧霞元君祠、康熙展室、乾隆展室、御碑亭等聚集于高台,共同组成了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的古式建筑群体。东京禹王大庙会除了具备“历史文化之魂”之外,它还具备丰满的“肌体”。
开封翰园碑林春节祭祖大庙会从2000年春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庙会内容从首届单纯的文艺演出发展到现在的节日气氛营造、综艺演出、商业购物文化民俗活动等众多项目。它已经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旅游庙会,代表了七朝古都开封春节旅游的文化主题形象,也是河南省春节旅游的龙头活动之一。为了促进大宋文化的弘扬,进一步推动大宋文化品牌的建立,2010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批准翰园春节大庙会升级为市级庙会,并确定了“大宋年文化”的主题。翰园在双景区(包括万岁山)大宋文化景观性建设基础上,进行宋文化节目内涵的打造。在庙会期间推出了大宋水上秋千、25宋词朗诵会、猜灯谜、对春联等民间游艺活动和大宋民间年俗产品项目,使游客既能静态观赏,又能积极融入到宋文化活动中去。庙会活动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具有生命力。
二.节庆文化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座内容充实的文化宝库,它凝聚了历代以来岁时节日文化的精华,表露了人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千姿百态的宋代岁时节日文化是事象万千的民俗文化的综合展现。节日里饮食、服饰习惯敬神祭祖仪式的民间信仰亲友往来的社会礼俗各种形式的游艺杂技活动等,都是节日程序中的主要文化内容。宋代岁时节日与农业社会形态相适应, 又与地理环境、水源、作物等密切关连, 有很强的季节性。岁时节日又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具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如果说我国的岁时节日在汉代已经定型的话, 那么到了宋展得相当完备。宋代的岁时节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辞旧迎新的春节、有“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有“纸钱化作蝴蝶飞,一文不曾到黄泉”的踏青扫墓的清明节、有僧尼以浴佛会以求施利的浴佛斋会,有“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的端午节举办的龙舟竞渡、有“妇人好,至夜对月穿针”的七巧节、有家家户户供时果,焚冥衣以“祀分”的中元节、有玉兔东升、临轩观月的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冬至等佳节。宋代传统节日既有喜庆、吉祥、康泰的内涵,又包含了禁忌、敬神、祭祖的成分,反映了宋人祈求农业丰收,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揭示了人们免除灾害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显示了宋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宋代的传统节日贯穿于全年的始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趣。
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质就是节庆文化经济化,节庆文化经济化就是利用节日庆典符号的形式和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除了传统的岁时节日的庆祝外,“菊城”开封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的花会也促进了当地经贸、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以花为媒、花卉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正在日渐落实。“中国开封花会”如能进一步的优化,必将大大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饮食文化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2006 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深入挖掘这些传统饮食文化之精华,并不断创新,形成名特豫菜系列产品。
开封的鼓楼夜市非常有名。夜市小吃有“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州桥胡辣汤”、“稻香居锅贴”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时“鲤鱼焙面”、“套四宝”,它们是豫菜的代表。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拥有千年以上豫菜菜肴有280多28种。每天天刚擦黑,鼓楼夜市就热闹起来,热气、香气四溢。开封的“马豫兴桶子鸡”、“套四宝”等都应该借鉴“开封第一楼”的经营模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建立连锁店,或生产便携式的系列产品。开封现在需要一个或多个小吃城,这是一种家庭感、人性化和高雅的饮食享受。目前,开封夜市需要提高档次,美化周围环境卫生,整改小吃硬件设施,改变脏乱差形象,逐步建成洁净、高雅的美食天堂。
宋代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 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一系列的文化习俗,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风采。作为开封“宋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资源之一,对于宋代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一足而论,有的是其文化内涵单纯某一个层面上的开发,也有的是以一个层面为主、其它层面为副的综合开发,甚至是多个层面综合立体式的开发。
篇4
贺年乐以文艺演出、年节民间娱乐活动为主,通过开展各类烟火晚会、山会、庙会、灯会等活动,将文艺演出推进社区、乡村、饭店和景区。
“欢乐祥和”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乐”是现代人精神消费中最受追捧的产品。“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之的“贺年乐”就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精神消费的特点,为消费者打造欢乐、愉悦的旅游活动,使每一位在山东过大年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欢乐。
中国人过年过节的寓意就在于求平安、求欢乐。“贺年乐”产品就是以欢乐作为主题,突出游客和市民的参与性,形成乐在城市、乐在乡村、乐在旅途的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个“乐”字,突出一个“闹”字,以各类文艺演出、年节民间娱乐活动为主,通过开展各类烟火晚会、山会、庙会、灯会等“贺年乐”主题活动,将文艺演出推进社区、乡村、饭店和景区。其场所主要设在城市休闲广场、文艺演出场所、休闲游乐街区、主要城市公园、重点旅游景区、重点乡村。
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中转站,济南制定了详尽的“贺年乐”系列产品规划。以各类文艺演出、年节民间娱乐活动为重点,积极推进文艺演出进社区、进乡村、进饭店、进景区。以元旦、春节、元宵节三个节点为重点,集中策划推出一批特色旅游节庆、民俗娱乐和文化演艺活动。元旦:以“跨年迎新”为主题,举办以广大市民和游客为参与主体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迎新庆祝活动。重点策划“畅游七十二名泉赢大奖”抽奖活动和颁奖典礼、大明湖冬泳节等活动。春节期间以“好客山东・福满泉城”为主题,重点打造“2011泉城新年祈福会”、大明湖春节文化庙会、千佛山迎春庙会、九项塔“欢乐中华年”、红叶谷第二届梅花节以及各类文化演出活动等。元宵节期间以“闹元宵”为主题,重点打造趵突泉迎春花灯会、章丘百脉灯会、商河鼓子秧歌汇演以及各类民间扮玩活动等。
全省各地市的“贺年乐”活动同样是精彩纷呈。元旦至元宵节期间,青岛各区市以及相关企业将组织40余项大型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市南欢乐旅游季、城阳新年购物节、即墨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北宅乡情农韵体验游”等传统节庆活动,也包括“爱在山东,情定青岛”山东传统民俗集体婚礼这样的形式新颖的活动。
篇5
春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搭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平台,增进“邻里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出一种团结奋进、文明和谐、喜庆祥和的浓郁氛围,按照区工委办的安排,结合社区实际,制定社区20xx年春节期间文体活动方案。
二、活动安排
1、举办庙会:
设立五个活动区:
一是娱乐区,由社区委居民演唱庐剧、黄梅戏、歌曲及拉二胡等节目为主的文艺演出。
二是宣传区,利用展板宣传反、禁毒、科普、交通安全及民生等相关的政策和事例。
三是送年货进社区,社区委联系区内华泰、统一、可乐等相关企业,引导企业担当社会责任,送相关产品进社区服务千家万户。
四是赠品区,主要发放购物袋、一封信及“福”字等宣传品。
五是写春联区,联系区内学校老师、社区居民中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居民义写春联。
2、80分比赛:
由执法中队、各小区委进行预赛,各选出一支代表队参加社区组织的80分复、决赛。
3、象棋比赛:
参赛人员:社区象棋爱好者,男女不限,年龄不限,参赛人员由小区委选送或自愿报名。
4、拔河比赛:
参赛人员为社区居民,由各小区委选送男、女各1—2支队伍(每支队伍成员不超过12人)。
5、顶气球:
以社区居民三口之家为参赛单位(小孩为小学生),每个小区委选送不少于10个参赛家庭。
6、绑腿走比赛:
时间初定在2月6日下午,以社区居民三口之家为参赛单位(小孩为初中生),每个小区委选送不少于10个参赛家庭,名单于2月4日前报社会事业科。
7、露天猜灯谜:
参赛人员为社区居民,自由选择灯谜,猜中者由工作人员发放奖品(每人限得一份奖品)。
8、乒乓球团体比赛:
赛人员为社区乒乓球爱好者,由各小区委选送1—2支队伍。
三、活动资金预算
本着节俭的原则,预计共需活动资金10700元,其中庙会1500元,80分比赛1500元,象棋比赛300元,拔河比赛1500元,顶气球比赛300元,绑腿走比赛300元,露天猜灯谜500元,乒乓球团体比赛900元,文体活动期间设置彩虹门、彩旗、彩气球、横幅、印刷宣传品3900元。
四、活动要求
1、比赛项目原则上只取前三名(猜灯谜除外),将颁发纪念性的奖品。
2、社区委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上述比赛项目,由各科室负责人汇总本科室工作人员参加的活动项目并报社会事业科。
3、各小区委要安排人员维护比赛现场秩序,参赛队员要服从裁判判决。
4、请各小区委加大宣传,选送相关人员参与比赛。从即日起要做好前期准备和宣传工作,力争把今年的各项节目办好、办精彩、办到位,为社区居民送上精美喜乐的娱乐文化大餐。
5、活动项目若有变化,将另行通知。
春节活动方案
20xx年春节即将来临,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学院党政对老干部、老教师、老同志及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的关怀和尊重,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祥和、平安的节日,根据中办国办和省教工委、省教厅通知精神,开展“送温暖、办实事、促发展”新年慰问活动,为做好这次慰问活动,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一、参加慰问活动的领导及工作部门
整个慰问活动由人事处牵头,党委工作部、院工会参与,重要慰问活动邀请学院主要领导参加。
二、慰问的对象
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及全体离退休人员。
三、慰问活动的形式
1、分别召开座谈会。
2、离休干部、特级教师、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上门慰问。
3、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分校区慰问。
4、全体离退休人员参加团拜聚餐。
四、慰问活动费用预算
1、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退伍、复员、转业军人、军、烈属共xx人,人均xxx元,共xxxx元。
2、离休干部、县处级及以上退休干部、特级教师座谈会,会费及餐费xxxx元。以上费用合计xxxx元,由学院划拨经费开支。
3、全体离退休人员春节团拜聚餐xxx元,在离退休人员活动经费中开支。
4、发放离退休人员春节慰问金xxx元。
春节活动方案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篇6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且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他们对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给长辈拜年、长辈赏压岁钱、吃馅中夹钱的饺子、看春晚、吃年夜饭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感受。同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蕴涵的深刻意义。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能力目标:知道一些良好的民风、民俗,提高区分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免疫力;(3)情感目标:体验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参与民俗活动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俗文化的情感。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春节的歌曲、春联课件,学生每人搜集2副自己喜欢的春联和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等资料;(2)调查家乡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人们怎样过春节;(3)笔墨、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音乐《喜洋洋》。教师:听到这欢快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节日呢?(过年)
2.教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再过两个月,又要过年了,你们家以前是怎样过年的?
A.过年吃的饺子与平日有什么不同?(馅中夹钱)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图吉利,意思是招财进宝)
B.福字为什么倒贴?
(表示福到了)
C.为什么贴春联?(表达祝福和心愿)
3.教师:过年有很多习俗,其中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最重要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贴春联。(板书课题――贴春联)
二、认识春联,初步体验
1.你知道春联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板书:横批、上联、下联)如何分辨上联、下联?(小窍门: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三声或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一声或二声。)表扬语:你知道的可真多,知识丰富,面很广。
2.如何贴春联呢?(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3.为什么春联贴在门的两边呢?
(学生猜想)引入春联的神话传说。(播放课件内容如下: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危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春联。)
①老师手里有一副春联,谁能帮老师把它贴起来。(指名到前面贴春联)
②齐读春联,进一步了解春联的贴法。
三、交流春联,深入体验
1.课前我曾让同学们收集春联,大家搜集了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的春联大声朗读出来,并交流一下,评选出一副最美的,读给全班同学听。(小组交流活动)
2.谁想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春联?(指3-4名学生交流)
3.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春联,大家想看吗?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春联内容如下: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财旺福旺;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勤劳致富;才高八斗学子折桂学富五车天骄摘冠金榜题名;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
4.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春联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学生谈:上联下联字数相同、词义相当,横批一般为四个字。)
小结:
1.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春联,可见课前搜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实际啊,春联是人们对平安、幸福日子的祝福和展望,是感情的抒发,这份感情和祝福可以是对家庭的、师长的、同学朋友的,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编一副春联抒发一下感情。有没有信心?
四、创作春联,感悟导行
1.下面我们就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副春联,把创作好的春联写在红纸上,派两名同学贴到黑板上。(教师巡视指导看有无全编成下联或上联的,同时掌控好时间)
2.你们对自己的成果满意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赏析时可表扬学生:A.你们的作品真精彩;B.老师很佩服你们;C.这是你们组集体的智慧,为你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祝贺吧!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篇7
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最发达的中原腹地,中原文化的摇篮,中华文明由此滥觞而出。现代人对于圣诞树、复活节彩蛋,万圣节糖果之类的西方节日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然而会装点红纸窗花、逛庙会,祭祖焚香的中原民俗文化却被逐渐淡忘。为了将中华文明中最重要的中原文化发扬光大,建设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基地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出发,提出多种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基地的建设方案,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专业化,使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中华文明。
一、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中原民俗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最具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莫过于河南省,因此我将以河南省为例,描述中原民俗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灵魂――文化故事
中原民俗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方式就是传说故事和民间歌谣,从我国孩童都会诵读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到脍炙人口的伏羲黄帝的上古神话,都代表着我国悠远绵长的中原民俗文化,展现出华夏儿女对自然的不懈探索和对生命的不断追问,表现出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崇善崇德的优良品质。这些民间传说已经通过动态化、形象化的现代科技表现方式将中原民俗文化的精粹和中原文化的老庄哲学播撒到每个读者的心中。河南省也十分注重对这种文化故事的传承和表现,例如将河南省摄制的、包含中原优良民俗文化传统的《独角乐园》出口至欧美,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至真至善。随着中全球化的到来,追求和谐发展的中原文化非但没有被湮没,反而愈加成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的核心价值,河南省也因为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河南省应当适时地借助国家政策对文化出口和民俗旅游的支持,积极将终于按传统民俗推向国际,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造访。
(二)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名人建筑
狭义的中原民俗文化,即河南省的民俗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代表莫过于刚正不阿的包公,他也是中原文化中忠孝廉正精神的化身,关于包公的民间故事,例如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等,都展现出了中原民俗文化对于公正廉洁、不畏强权精神的追求。也正是由于包公的个人魅力,开封成了人所熟知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也被赋予了包公所表现出的中原优秀文化内涵。
河南省旅游业的代表性建筑,如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则展现了华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碰撞,它大大增添了中原民俗的文化内涵,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已经完全融于中原文化中的博爱、乐善好施的精神,同时这些建筑也已经被越来越的现代人所欣赏,变成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河南省旅游的热门景点。
河南省拥有及其丰富的中原民俗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包公祠、龙门石窟,到少林寺、白马寺,再到牡丹花展、清明上河园,这样的中原民俗文化聚集地,为中原民俗文化产业路旅游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它们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成为一条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线路,使中原文化从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与现代化充分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呈现。
(三)中原民俗文化的寄托――工艺品与食品
中原民俗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业文明之上的,正因如此,传统的中原民俗工艺品和食品都包含着对五谷丰登的喜悦和对六畜兴旺的渴望,活灵活现的牲畜泥塑,代表丰收喜悦的腊八粥,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原民俗文化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中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传统的泥塑、窗花等工艺品和各种节日食品所寄托的情感早已通过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但是对于这些工艺品和食品的深层内涵和包含的故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却知之甚少,这对于中原民俗文化的完整传承和民俗旅游的多元化开发来说,实在是一大憾事。
二、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基地的建设类型
中原民俗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多样化的代表文化之一,中原民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不可复制的特色,因为它是从勤劳善良的中原人民从远古时代到今天的上下五千年的不懈劳动和生活经验中积累出来的,是勤劳质朴的华夏文明与各种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融合而成的,它兼具了儒释道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独有的建筑和礼仪民俗表现出来,这样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赏中原文化之美,关注中原民俗文化,接纳中原文化精神。为了将中原民俗文化符号化、产业化,建设多样化的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基地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方式,这不仅可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也可以促进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一)建设中原民俗文化的教育产业基地
中原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传说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和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冲淡了我们对传统民俗的严谨和对农业文明致敬的诸多礼仪风俗,如今这些中原民俗又被当作文化遗产受到现代人的珍视。
1、中原传统节日的研究
我国的传统节日颇多,然而传统节日真正受到重视还源于韩国在2005年将我国的端午节申请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的节日习俗,中原传统节日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还有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农历七月七的乞巧节,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这些节日在改革开放初期浪潮中几乎被遗忘,如今为了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对中原文化的崇敬,开发与中原传统节日相关的旅游项目,让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勤劳与质朴。
2、中原民俗故事的重译
中原民俗故事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中原文化,其故事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奇绝都令人赞叹,然而传统的中原民俗故事都以较为晦涩的文言文展示给读者,对于现代的游客来说,直接进行文字展示不仅吸引力和观赏感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连环画,音频化,影像化,视频化等等现代技术手段的重现都为中原民俗故事再度获得世人的关注提供了新的机遇,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参与到其中。中原民俗文化产业旅游基地应当借助这一新技术,将民俗故事研发出多样化的互动式网络动画和代入感更强的游戏,使传统文化乘着是便捷的互联网受到更为新式的解读,注入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游客乐于体验这一动画和游戏之中,同时也可以帮助年龄较小的游客更加快速地掌握故事的内容框架,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二)建设中原民俗文化旅游基地
中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中原民俗文化的魅力,将游客从现代社会带回古代社会,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围和古代的节日气氛,这可以让游客更快地被中原民俗文化所感染,同时也大大增添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实现游客对中原民俗文化的全方位感知。
1、完善中原民俗文化情境体验区
我国以民俗文化为旅游特色的城市并不在少数,然而将传统的民俗情境扩大到整个景区的城市并不多,并且由于传统中原民俗的多样化,景区很难将所有民俗融入到情境中来。因此,为了吸引对中原民俗文化有强烈兴趣的游客,中原民俗文化景区应当尽可能地将当地的民俗特色融入到当地特有的建筑景观中来,使游客能够充分参与到情境中来,同时也可以将充满中原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和食品带入进体验区,从而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传统中原地区的生活,同时也能吸引游客进行消费。
2、开设历史真人秀活动
中原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富庶,自古以来的技术文化教育水平都较高,人才质量高,数量大,对于因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前来参观的游客而言,开设历史真人秀活动,让游客能够在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中过把瘾,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重演,给他们营造一个历史感十足的表演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成为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对于热爱历史、喜爱表演的游客一定是难以拒绝的。
3、建设中原民俗艺术培养基地
提起中原的优秀民俗艺术,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都会跃然脑中,各个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都会有各自特色的民俗表演,中原地区的豫剧、二夹弦等音乐表演和彩泥脸谱、剪纸等美术作品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建设一个中原民俗艺术的培养基地,不仅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巧妙构思,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还可以推广中原民俗艺术,甚至有可能从中培养出民俗艺术的优秀传承者。
(三)建设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
中原地区的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食品,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青团等等。虽然现代人常常感到“年味”变淡,但是对于传统节日的食品仍然在延续以及创新,不过食品的的加工翻新虽然花样百出,但是不乏有些人已经忘记了这些传统节日原本的内涵和意义[6]。建设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可以帮助游客在享受制作美食的同时,领悟到美食背后的深刻的中原民俗文化内涵。
三、结束语
篇8
春节期间,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结束后让我们来看看活动总结怎么写吧!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1为丰富节日期间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我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做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各方面工作。通过系列活动,使社区广大居民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工作方案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如何让社区居民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佳节,引导和推动全社区文明过节,健康过节、安全过节,是我们社区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社区按照节庆活动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新村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精心策划,科学分工,确保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送温暖活动
(一)开展扶贫慰问活动。春节前,社区走访贫困低保12户,困难残疾人五保老人共10人为他们送去了米、油和慰问金数元
(二)开展拜望老党员活动。社区党委组织社区两委人员及支部部分党员拜望社区老党员,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社区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工作的建议意见和20__年对社区工作的要求。
三、全面开展干干净净过新年活动
春节年前,社区发动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各主要区域进行了卫生清理,保障无堆积垃圾,路面整洁等。同时大力宣传过环保年,爱好环境不乱扔垃圾。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
20__年2月7在社区广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深入挖掘和弘扬春节文化内涵,充分调动了社区业余文化骨干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
总之,社区利用这个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宣传先进的政策思想。让社区居民能够过上平安、快乐、和谐的春节,使我们又向建设和谐社区迈进了一步。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2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使我镇人民度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营造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我镇在春节期间,充分利用农村文体设施、文化活动室开展了群众新春篮球比赛。内容虽然不是很丰富多彩,但却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了文体联欢的乐趣,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四个村于大年三十至年初二在松柏小学的篮球场上举行了春节篮球比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谢海雁委员就此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村干部按照上级安排和部署,立即行动,精心组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活动基本情况
正月初二当天,松柏村小学篮球场内外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携老带幼的,场面热闹非凡。首先是欢迎身穿统一球服的各参赛人员入场,领导发表赛前讲话。接着宣读各项比赛的活动规则,然后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比赛。
活动过程中,参赛人员个个面带笑容、精神抖擞,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比赛搞循环赛,最后决出冠军,此次活动中,年轻人成为了赛事主力,精彩瞬间时时出现,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进行了本次文体活动的颁奖仪式,为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活动体会
通过春节文体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思考,总结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1、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镇今年的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人数较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上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极大地鼓励了村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新认识和新变化。
2、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春节体育文化活动,激活了我镇农民对群体活动的盼望与向往之心,此次活动体现了我镇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发展体育文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运动直接促进了乡风文明,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家的身体素质、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3为响应省市、文明办开展“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通知要求,我们社区迅速行动,制定活动方案,广泛组织发动,在全社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四走进(走进关爱、走进知识、走进艺术、走进自然)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送出关爱、品读家乡、体验文化、提升素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在全社区城乡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营造良好的节日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象山社区把“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文化活动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以“扫尘迎新,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与居民、商户共同开展“扫尘”活动,以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此次志愿者活动中,春联福字---这些极具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物品除了在社区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外,也将由经由志愿者的手传送到社区千家万户,表达志愿者们对广大市民的深切祝福。特别是志愿者还将深入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中为其开展扫尘、送春联、送年货服务,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新春的暖意。同时,社区还为社区的孤寡、空巢和残疾人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活动。帮扶人在职党员刘佳军、郭公义等为残疾人邱艳梅母子和曲海彬送米、面油猪肉等节日慰问品;为孤寡老人李桂杰送去500元现金,并邀请拥有相关特长的教育志愿者时振明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举办了“假期快乐读书伴我行活动”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时老师还为学生们开展了“如何写好春联”,强调注重在春联内容上创新,除了一些传统的祝福话语外,要突出“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爱心同在、与责任通行”等多种当代的新式春联书写方式,建议学生们把自己书写的春联送到居民住户的手中。
象山社区通过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注重实效的载体活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集中组织开展好“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4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县精神文明办安排以及县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__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__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社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
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村社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村社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村社公共环境等。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根据_文明(20__)3号《关于深入开展20__“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__”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__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在“快乐的寒假”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投入感受民俗的活动中来:在走亲访友、赏花游园、逛庙会赏花灯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节日喜庆和浓浓亲情;在与亲人长辈一起包饺子、包年粽、团汤圆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寒假中同学们积极践行“日行一善”,有林__、杨__等到医院中慰问重残病人,有杨__、谭__等同学参与了“美丽__清洁乡村”的活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了安全演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乐善助人、机智应对等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篇9
【关键词】民俗教育;中职语文;结合策略
以下浅谈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策略;
1.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民俗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愿意学习、厌倦学习,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中职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受到很多学生冷眼对待,影响到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有效地渗透民俗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满江红》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岳飞茶习俗的由来,岳飞茶是岳飞将军带兵打仗途经湘阴地区时,自己的士兵大量生病,为了不影响战事以及保证士兵的身体健康,研制了一种汤汁治疗士兵身上的疾病,而这个汤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到的岳飞茶。通过插入此民俗,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岳飞将军爱兵如子、礼待他人的优良品德,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材中增加民俗文化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将民俗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增加有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在古诗古文方面,可以增加《归园田居》、《鸿门宴》、《赤壁之战》、《念奴娇・赤壁怀古》、《春江花月夜》、《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窦娥冤》、《沁园春・长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在传统节日方面,可以增加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发展以及具体的节日习俗。在民族风俗方面,可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像回族不吃猪肉等。通过将民俗文化内容渗透到中职语文教材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3.结合民俗文化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民俗文化积极的开展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而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学生了解更多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语文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过中秋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等感受民俗。又如:端午节,让学生对屈原、伍子胥事迹进行研究,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实践中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4.加强校园民俗文化建设
要想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应积极的加强校园民俗文化建设,实现民俗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进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积极举办校园民俗文化展,鼓励喜爱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民俗文化展的筹备工作中,以将更多的民俗文化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熏陶,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②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开展相关相应的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可以开展有关于包粽子、赛龙舟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像粽子的包法、粽子的由来等等。③定期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联系。例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东北民族文化研究活动,了解东北有哪些的民俗文化、社会地位、对人们的影响等等,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民俗教育,另外一方面也将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有效的融入其中,提高了中职语文教育的质量。④组建民俗文化社团。中职学校可以建立民俗文化社团,鼓励喜爱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研究的学生参与,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学习氛围,能够提高民俗教育的质量。⑤做好民俗文化的宣传工作。例如,建立民俗知识长廊、黑板报、手抄报、发放民俗文化宣传手册,通过上述多种方法,能够实现校园民俗文化的有效建设。
综上所述,将民俗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民俗文化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民俗资源,并将其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正磊.“文化探究”:超越知识的语文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2)
[2]庄爱花.语文教学以美其身――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5(60)
[3]郭玉凤,李联.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篇10
红包拜年、微信视频、直播以及短视频拜年,越来越多的科技融入到春节里,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趣味,也将那些远距离的亲情拉得更近。
短视频拜年的改革
据2015(羊年)调查显示,有超过76.98%的网友明确表示,春节期间曾向亲友发送红包或收到亲友发送来的电子红包。有51.59%的人认为抢微信等电子红包是春节期间最有意思的事情。
之后,微信推出大视频功能,将微信朋友圈和聊天中拍摄和分享视频6秒种时间延长至10秒钟,可以使用微信发送手机相册里录制好的或者下载好的10秒内的视频。
据了解,在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7亿网友中有80%的人一改以往的文字、语音拜年,使用了短视频拜年。这次春节短视频革命毫不逊色于2015年的春节红包革命。
在春节期间,全国视频平台都在血拼,甚至出现了“有奖视频”。
看碚飧龆淌悠蛋菽甑母母锊蝗菪£铩6淌悠翟2016年快速地发展起来,如2016年2月份短视频APP快手用户量突破3亿巨量, 3月份papi酱获得逻辑思维等1200万元融资,同年9月20日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宣布,未来一年里将会拿出至少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都在说明今年短视频的火爆。
2016年是视频爆发的一年,网友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图文内容领域,开始发展视频领域,喜欢这种更直观的“面对面”交流。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内容创业和社交平台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自腾讯微信拜年红包推出以来,就靠这一招一个场景,微信支付就超过支付宝了。继前年的红包革命以及今年春节的视频革命,有人推测,以后社交方式都会以视频联系为主,文字及语音就很少人用了。
当春节遇上直播短视频、直播,移动互联网的新娱乐方式赋予传统文化内容新的光彩,消失的年味儿似乎在网上变得浓郁起来。
春节直播横跨南北
在传统的中国年文化面临消解的当下,网络直播作为最为新兴的媒介技术形式,对传统春节风俗的展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 上一篇:劳动教育评课
- 下一篇: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