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层住宅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身处室内空间,建筑室内环境由顶棚、地面、立面墙体,以及窗户构成,其中的顶棚、地面与立面墙体都属于可控空间环境,其色彩、材质都可以根据建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而窗户通透呈现的多为户外相邻建筑的立面,其色彩、材质都是不易根据个体需求更换的。在设计空间使用人员构成复杂的多层住宅时,环境色彩就需要考虑得更为周全。综合考虑色彩构成因素及建筑设计因素,多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色彩的关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定位。
(1)建筑立面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环境色影响。多层建筑群落有一定的楼间距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相近建筑之间会有一定的色彩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白色的墙壁会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那就是相邻建筑立面色彩的映射。建筑立面色彩的环境色构成在实际设计中有较强的视觉影响力。从色彩三要素来定位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纯度较高、明度较低的颜色不适用多层建筑立面,比如大红、熟褐、深蓝这类颜色,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就很强,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会有较强的环境色影响,空间中会有较强的色彩映射,以及相关联的色彩混合。色彩纯度较低、明度较高的颜色在多层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则更为广泛,比如米色、浅灰色这类颜色,属于空间意义上的背景颜色,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影响也较弱。
(2)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空间色彩的调和。作为住宅类别的多层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立面色彩填窗而现,构成了室内空间色彩的一部分,由此,设计时需要考虑立面色彩的可调和性。在目前市场提供的商品房销售房源中,可分为精装房与清水房两部分,精装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室内色彩设计是施工的共同体,是可调可控的,设计时以建筑风格为统领,色彩基本是在同一色彩相貌,相近明度、纯度的区间内;清水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要考虑对于各种室内装修风格的兼容性,设计时要从建筑风格出发选择色彩相貌,然后调试色彩的明度、纯度至中性色彩感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色彩可搭配的元素较多、适用性较强。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园区景观
置身室外,视觉上的建筑空间环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立面的整体色彩,另一部分是建筑相关的景观色彩。两者对比、调和,共同形成多层住宅的园区景观色彩氛围。以绿化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植被树木在春夏秋三季呈现绿色调,冬季落叶则呈现棕褐色调。在考虑建筑与景观主色调的搭配时,不宜选择互补色范畴内、色彩对比关系强烈的颜色来搭配。以绿化较少、人造小品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设计时要整合景观主色调,然后考虑建筑立面色彩与景观色彩的搭配关系。由于两大块的色彩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设计发挥的余地较大。多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要依托于其园区景观的风格定位,选择色彩相貌,在建筑与景观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关系中选择色彩相貌,调适色彩明度,确定色彩纯度。
3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城市规划
3.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
色彩的小面积与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从城市地块规划及项目整体性考虑,多层建筑所构成的居住区一般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视面积也是较大的,这样就需要考虑其构成的心理影响力。每一种色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与影响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要遵循选定色彩、调试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扩大的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色彩的选择定位。在初步选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从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围,最终确定主色调及具体色彩构成元素。
3.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与城市规划
(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色彩关系。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与之相对应,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现。建筑的色彩总是要有其功能、风格、适用人群的定位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要宏观考虑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所属区域、地块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达功能相呼应的色彩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协调。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属国家、所处地域、居住人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可以由色彩来构建印、表达。在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前期,要综合考虑政策性、文化性的总体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个体精彩服从整体风格。
4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心理影响力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视觉表现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广阔的空间面积、围合的空间氛围,以及与自然光线的复合变化决定,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有着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盖性影响。色彩作为独立的符号因素,以视觉示人,形成氛围、给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衍生出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我们认识到的色彩是剥离了形象、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的视觉符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5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城镇;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5802
1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术界对小城镇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但是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建制镇与乡平级设镇政府,县城关镇是指县级行政机关所在的建制镇;集镇属乡级政府管辖,不设镇政府。国家统计局明确界定了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而在《城市规划法》中确认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但是由于有着城乡混合的多种表现,集镇与小城镇两个概念可以互相代替使用或者相近范畴来处理。
本文中所说的小城镇,泛指县城关镇、一般建制镇和集镇。
2 小城镇住宅发展分析
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的地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决定了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聚集效应增强、人口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日益完善,住宅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
从我国小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居民自建住房。小城镇中原有农民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没有任何规划、布局松散、占地面积大。房屋形式杂乱无章,大多数是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随着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稀缺,房地产市场逐渐规范化,居民自建房已越来越多受到限制。
(2)公有住房租赁。这种福利分配制度是我国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原有住房制度的核心内容。在1957年基本形成了“高福利、低工资、低租金”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主要是由政府或单位作为公有住房建设的主体,建成后的公有住房由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按照职级和家庭人口进行统一分配,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行低租金政策,职工享受福利待遇。
(3)单位集资统建房。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我国,小城镇当地经济发展迟缓、人们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想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建房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建房制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不受大众的欢迎。
(4)商品化住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住房供应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和单位不再直接建房,而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建设住房,通过市场交易为居民提供住房,住房需求层次主要根据购房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来决定。
3 小城镇房地产发展分析
3.1 小城镇房地产存在问题
(1)缺乏科学论证与评估。一般情况下,小城镇房地产开发都不会对拟建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评估,盲目地规划、设计和施工,导致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甚至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2)建设用地混乱。例如,有些土地没有经过挂牌、招标直接出让给开发商的;有些开发企业与单位共同开发的,对土地的使用权权责不明的等等。这些都会为项目开发完成后带来很多麻烦。
(3)开发水平不高。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数资金实力较弱、开发水平相对较低、经验相对欠缺,明显低于大中城市。有些住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而比较落后。有些住宅甚至连质量都难以保证。
(4)规划管理不到位。在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着随意更改项目规划,自行规划自行设计等严重问题,致使房屋建设杂乱无章。
(5)项目质量差。小城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一般很少按照规范要求委托监理方,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逃避工程质量监督,影响开发项目的质量。
(6)物业意识缺乏。小城镇房地产开发项目规模较小,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导致了缺乏物业管理意识。对于小城镇而言,物业管理几乎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小城镇存在着其特有因素,导致了基本没有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协调和管理。
3.2 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1)从前景来看,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逐渐从福利分房的制度中走出来,转变了购房习惯,开始转向商品房。在小城镇中,有绝大多数的人们仍居住在十多年前的单位集资房或者公房内,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已经不能满足良好的居住环境。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都需要改善居住环境的潜在要求,这部分人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潜在客户。
(2)政策大力扶持,中央政府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发展观念,小城镇加快发展,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解决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问题,就会增加房地产开发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小城镇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大多数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积累一定技术、经验和财富后,会选择回乡,就近小城镇内安居乐业,需要为他们提供生产经营和生活的空间。这部分人对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需求。
3.3 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模式
(1)大城市的郊县:
①普通住宅:随着城区内房地产价格猛增,郊区环境改善、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快速交通的方便,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更愿意选择价格低廉的郊县普通住宅。
②别墅区:高品质、高价位的别墅以其环境优美、设计精湛的特点吸引了成功人士的选择。
(2)发达地区的小城镇:比如东部沿海城市,这里小城镇居民生活富裕,经济发达。这些地区已经普遍实现了商品化住宅小区的综合开发。
(3)一般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对于房地产开发处于摸索阶段。根据小城镇居民居住习惯,一般还是主要以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为主,少数商品房开发以框架结构为主的小高层。
3.4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特点
(1)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优点。
①砖混结构的单方造价相对较低。相对于框架和框剪结构的高层住宅来说,由于其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相对较低,砖混结构的住宅造价一般在800元/m2-1200元/m2(不含土地价格)。
②多层砖混结构公摊一般在10%,而高层住宅要达到在20%左右。
③多层住宅物业管理费一般在1元以下,相比较与高层住宅,省去了电梯费及二次加压供水费用等。
④多层住宅的户型设计更为合理,多层一般都采用板式建筑,一个单元两户到三户,能够满足住户的通风采光要求。
从经济效益、居民消费水平来综合考虑,小城镇居民更愿意选择价美物廉的多层砖混结构住宅。
(2)多层砖混结构住宅的缺点。
①容积率小。多层住宅占地面积大,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导致了多层住宅已经逐渐不适应城镇建设的步伐。
②使用寿命少。从建筑质量上来讲,一般多层住宅是以砖混结构为主的,相较于高层住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
③抗震性较差。砖混结构住宅是由砖墙支撑和现浇、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盖成的住宅。由于建材质量和施工质量的不同,抗震性能就差于高层住宅。
3.5 小城镇房地产价格趋势
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全国楼市萎靡,房价普遍下跌。那么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趋势是否会受此影响呢?
(1)根据上述市场分析,小城镇房地产目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故房价不会出现下跌趋势。
(2)从全国城市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小城镇房价本身远远低于大中城市房价,已无任何下降空间。
(3)随着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应该会稳中有升,不会出现大幅度降价的情况。
(4)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地价不会下降,从而也带动了房价的上升。
根据对一些小城镇房地产价格的调查统计,位置较好地段售价一般在1500元/m2-2500元/m2之间,远低于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水平。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阶段,也是小城镇迅速崛起的时期,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应当认真研究对比,科学论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小城镇房地产市场,有计划、有方向、有步骤地进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以促进小城镇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欣.城镇房地产开发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常广庶.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覃建芒.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4,(3).
[4]孔庆平.浅析目前县城商品房价格走向[J].中国房地产信息网,1997,(6).
[5]陈佳骆,孙蕴山,汪文雄.小城镇住宅建设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论文摘要:随着全国各地住宅工程从规模到数量的发展,住宅工程房屋出现的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幢住宅工程的建成是多方责任主体集体劳动的结果,其工程质量只有经过多方的努力,有关墙体开裂等质量通病才能得到根本的改观,现就多层砖混结构住宅易产生的几种墙体裂缝及外墙渗漏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述。
近年来,各种轻质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得到广泛使用,但由于设计与施工对砌块性能的了解不够以及生产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墙体开裂渗漏问题较多。为此,有必要对新型墙体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加以防治,确保工程质量。
一、墙体裂缝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墙体裂缝是由于受地基不均匀下沉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等原因致使砖砌墙体表面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的统称。裂缝一般分为:
1、斜裂缝常发生的部位一般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并由下向上发展。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变形,使墙身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造成了砌体受主拉应力的破坏而引起;
2、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窗间墙的上下两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产生原因主要是地基不均匀变形或沉降缝处理不当;某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产生裂缝,上宽下窄;竖向裂缝一般产生在纵墙的顶层或底层窗台墙上,产生原因主要是墙体的两端沉降值较大,中间沉降数值小,使墙体的顶层或底层窗台中间受拉所产生;
3、顶层墙身的裂缝主要为“八”字缝:主要位于建筑物顶层墙体东西两端的一至两个开间内,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的1/3长宽内,是墙体裂缝最常见的一种。内外纵墙、横墙均可能发生,裂缝一般由两端向中间升高,呈对称形,裂缝宽度一般是中间大,两端小。主要产生原因是由于砼和砖砌体两种材料膨胀系数的差异而受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纵墙因不能自由伸缩或地基不均匀变形而引起;
二、外墙渗漏的原因分析;
1、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的渗漏:
框架填充墙渗漏主要发生在填充墙与框架梁、柱的接壤部位,特别是顶楼屋面梁底与砖墙砌体顶面接触处,是裂缝和渗漏的多发部位。这是因为混凝土和砖砌体这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砖砌体大一倍左右,在相同的温度下由于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变形值不同,因而在接壤部位就会产生裂缝,因此雨水在风压作用下沿裂缝会渗入屋内。而顶楼钢筋混凝土的屋盖与邻接的墙体存在着较大的温度变形差,且屋面梁底与砖砌体接触处即无钢筋连接,又不易填嵌密实,在外界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砌体收缩等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很容易出现裂缝,形成渗水通道。
2、外墙抹灰层及装饰面砖裂缝的渗漏:
导致这种外墙渗漏的主要原因有抹灰砂浆中所用的砂含泥量较大,颗粒较细,在施工搅拌时用水过多或外加剂掺量不正确,使砂浆的孔隙率增大,这样不但降低了抹灰砂浆与墙体的粘结强度,还容易使抹灰层出现大量的干缩裂缝。还由于砌体质量差,引起外墙抹灰层厚度太厚,造成开裂、起壳、脱落等现象。可见外墙抹灰渗漏主要是由抹灰砂浆的配制,抹灰操作和结构质量等施工质量方面的原因造成。同时,还有外墙装饰面砖缝渗漏,一般是由于饰面工程施工不细致,大小不一,嵌缝的水泥浆不饱满、不压实,还有的粘结层水泥浆太薄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等。使所用的材料起不到应有的防水作用。
3、外墙铝合金和塑钢窗框四周的渗漏;
外墙窗框渗漏主要集中在窗框顶部、窗台和窗框两侧边与外墙接壤部位,尤其以窗台的渗漏最为严重,喷淋式试验检查渗水部位显示,外墙雨水是因窗框与外墙抹灰层之间的裂缝而渗入室内。
4、给排水管道安装引起的渗漏;
UPVC在进行安装时施工人员通常只重视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安装后的牢固性和外观的整体效果等,而对穿越外墙进入室内的管道,穿墙部位处的洞口修补不够重视。
三、墙体裂缝的预防方法和防治措施
砖混结构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性裂缝(除严重开裂外)虽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但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致使这类裂缝成为多层砖混结构住宅工程质量中的通病之一,形成隐患。当受到地震或其他菏载的作用下容易提前产生破坏。
1、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所发生,预防和防治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从地质报告入手,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地质勘探报告的真实性如何,对多层住宅楼的沉降量发生大小关系很大,工程所处的地质性质,地下水位和土工试验情况出据的报告,一定要准确来不得半点虚假。
(2)从设计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多层住宅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2.1建筑措施:多层住宅的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整齐,尽量避免形状复杂,阴角偏多,避免建筑物显着的高差和荷载差异。
2.2结构措施: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是保证砖混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长高比偏大的建筑物,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差。相反,若将建筑物长高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它就有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实践证明,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宜在2.5-3之间,可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一般不易出现裂缝。
2.3地基和基础的加强措施:
多层住宅的地基基础设计必须以控制变形值为主。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离的验算。在建筑物体形复杂、纵向刚度较差时,软土地区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必须控制在150mm以内,偏心距应当控制在15%以内
2、从加强施工过程和加强管理入手,切实提高施工质量
砌体工程的质量好坏,主要反映在砌体的强度和整体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是否平顺、整齐、美观。而砌体的强度、整体性和外观取决于砌体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和砌筑技术的优劣。砌筑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施工过程其施工质量是防止墙体开裂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
四、外墙渗漏的防治对策
1、必须重视外墙防水设计
目前,工程设计施工图中关于外墙防水方面的内容几乎为空白,在整个设计图纸中既外墙防水构造详图,又无有关这方面的施工说明,使施工单位无所适从,外墙防水设计疏忽遗漏是房屋工程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严格控制外墙施工质量
为保证外墙砌体质量,砌筑用砖和砂浆的质量及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宜用混合砂浆砌筑(基础以上)。砌砖前应提前一天把砖浇水湿润,使砖的含水率达到20%左右,墙体砌筑时灰缝的厚度、饱满度及墙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框架填充墙砖砌体与梁接壤部位必须按设计与构造要求配置拉结筋,框架梁底与砖墙顶面接触处应待墙体自然沉降稳定后(不能少于一周),再用斜砖挤浆封堵密实。
3、外墙铝合金、塑钢窗框四周的防渗处理
铝合金、塑钢窗框四周要采用松散材料(如矿棉条、玻璃丝棉条等)或化学泡沫剂,进行分层密实封填,外墙抹灰时窗洞外侧靠框边处必须预留深5mm,宽5—8mm的槽口,以保证密封胶的粘结性和密封性。填嵌密封材料的槽口基层必须干燥并清理干净,密封胶应均匀地填满槽口,表面不得有缝隙、气孔等。
4、外墙细部防渗处理
外墙细部防渗处理包括给排水管道穿墙部位的洞口修补、外墙立管固定处的防水密封处理等。
5、建议在外墙喷涂防水剂进行防水
篇4
关键词:结构形式,受力特点,抗震性能
异形柱结构(包括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常用于多层及小高层住宅;其框架柱采用L型、T型、十字型。这种结构比普通框架柱有明显的优点,一般住宅的框架柱多为矩形柱或方柱,柱子的短边尺寸不小于300mm,而一般的填充墙采用墙厚为200mm,或240mm;这样在建成后难免在室内露柱,既影响家具的摆放,又不美观,给住户的使用带来不便。而异形柱的肢宽同填充墙墙厚,在房间内无明柱、明梁,布局规整,有效地增大了室内的使用面积,受到用户的追求
近年来,由于土地的紧缩,多层住宅难以满足时代要求。为提高容积率,小高层、高层住宅蜂拥而起。但是,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结构方案、内力效应分析和截面设计。结构方案虽然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但由此决定的整体稳定性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和对整座建筑物的工程造价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特别是现代设计多依赖于计算机辅助计算,所以,结构选型,概念设计与结构分析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对于小高层,常用的结构形式为:剪力墙(薄壁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框架简力墙结构,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配筋砌体结构等。小高层的层数一般为8~12层;纯砖混结构的砖墙采用240mm厚或370mm厚,已不能满足抗压、抗剪、抗弯的要求。而配筋砌块砌体结构,从受力上看,可以满足小高层的要求,但其施工复杂,施工速度漫,难以推广。论文参考。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完全能满足小高层的受力要求,但其含墙量多,自重大,含钢量在55Kg/m2左右。比如同样建造一座12层的住宅和建造一座20层的高层住宅,其主体每平方米含钢量相近;且自重大,给基础的附加压力增大,所以不够经济。薄壁剪力墙的墙厚可采用160mm厚,墙体太薄,梁与墙的连接,板在墙上的锚固,墙、梁、暗柱节点钢筋密集,不宜施工;且其隔音、保温效果差。短肢剪力墙结构,其墙体的配筋率比较高,《高规》规定:“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而一般剪力墙的配筋率为不小于0.25%。框架剪力墙结构,前面提到,普通的框架柱会在房间内出现棱角,影响使用。
现在来分析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殊形式,其柱肢截面的肢高肢厚比小于4.0,且肢长不小于500mm,一般肢厚取200mm、240mm。论文参考。填充墙采用轻质高效的墙体材料,不仅改善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节约能源消耗,还能减轻结构自重,有利于节约基础建设投资,有利于减少结构的地震作用,采用工业废料制作的墙体,有利于利用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搞好节能减排。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一般布置在楼梯间、电梯间位置,对电梯设备运行、结构抗震、抗风均有利。剪力墙应对称、均匀布置,防止扭转。
异型柱的受力特点:异型柱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一般在平面范围之外,受力时要靠各柱肢交点核心混凝土协调变形,这种变形协调使各柱肢内存在相当大的翘曲应力和剪应力,由于剪应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现裂缝,也使得各肢的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剪力状态,使得异型柱比普通柱变形能力低,脆性破坏明显。况且,异型柱存在着纯翼缘柱肢受压的情况,其延性较差。异型柱的破坏形态为:弯曲破坏、小偏压破坏、剪切破坏等;影响其破坏的因素有多种:如荷载角、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率、箍筋间距及纵筋直径,混凝土强度等。由于其受力性能的复杂,设计时,除了满足计算外,还应满足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其强度和延性。
异形柱剪力墙结构中,异形柱为双向偏心受压构件;设计时,按双偏压柱计算,严格控制柱子的轴压比,则柱子的配筋基本为构造要求;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混凝土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钢筋宜采用高强热轧钢筋;目前推广使用三级钢。相对普通框架剪力墙结构,其结构的总高度,柱子的轴压比,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等均较严格。
异形柱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上分析得,异型柱的受力性能比较复杂,异型柱为抗震的薄弱构件;但作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本身具有两道抗震防线,剪力墙受力明确,变形能力较好,且剪力墙的纵向刚度大,按等刚度分配的原则,则剪力墙承担较大的地震荷载;高层中,纵横向均匀、对称的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能有效地吸收地震剪力。对于异型柱,其轴压比是影响混凝土柱延性的关键指标,柱的侧移延性比随轴压比的增大而降低;所以在高轴压比的情况下,增加箍筋用量对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故设计时一般控制柱子的轴压比,比一般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小0.05。施工中注意梁柱结点钢筋比较密,保证结点处混凝土的密实,作到抗震要求的强结点,弱构件,强减弱弯。论文参考。
异形柱结构最早由天津市在七十年代开始采用。2003年,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推出了《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2006年,建设部发行《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向全国推广。同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工程部编制的PKPM软件,为设计这种结构体系的住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值得在城市推广使用。
篇5
[关键词]减沉桩;复合桩基;沉降计算
0前言
舟山群岛存在大面积的海积、冲海积和山前冲海积平原,地基土存在厚10~50m的高压缩性、低强度、大孔隙比和高含水量的淤泥质粘土层。在其顶部大多存在厚1~2m的粉质粘土(俗称硬壳层),当量大面广的多层住宅等建筑采用浅基础时以该层为持力层,一般情况下地基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均能满足要求。但由于软土层太厚,将产生过大的沉降,不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该地区1~6层建筑大部分均采用桩基础,且多数采用预应力管桩,桩长达40~60m,甚至某公园一单层厕所也打了6根直径0.4m、桩长30m的预应力管桩[1],因此基础造价相对较高。和常规桩基相比,减沉桩的复合桩基可以减小沉降和降低造价,所以在上海、天津等软土地区已有较多的应用,但在舟山还未曾用过。某3层办公楼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工程在舟山是首例,可为这项技术的推广使用积累经验。
1、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工作机理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是在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减小建筑物沉降采用疏布桩(桩距>6d,d为桩径)的复合桩基础,外荷载由桩和桩间同承担,桩的截面较小,桩间距较大,以保证桩间土的荷载分担足够大。随着上部结构荷载增加,荷载开始主要由桩承担,桩、土间的变形以受基础底压力作用影响为主,受桩土相互作用影响次之,基础底的桩和土沉降是相等的,而承载力的可靠度主要由浅基础承载力作保证。
减沉桩设计为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主要对存在深厚软土层的多层建筑的绝对沉降和整体倾斜、挠曲和结构支点间的差异沉降进行控制。减沉桩的工作机理很复杂,其受力性状与常规桩距的桩基础有明显的不同,对此目前还研究得不够,尤其现场足尺试验资料不多,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焦点之一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减沉桩是在承载力特征值还是在极限承载力下工作或在两者之间工作。本文[2]通过减沉桩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认为,桩在80%~90%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下工作;文[3],[4]建议桩承载力按0.9Qu设计(Qu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可为充分发挥承台底地基土的直接承载作用创造条件;文[5]认为,当浅基础(承台)产生一定沉降时,桩能充分发挥并始终保持其全部极限承载力,即有足够的“韧性”;文[6]提出上海地区可令桩发挥极限承载力的桩与承台摩擦桩基础的设计建议;上海规范[7]规定,复合桩基、桩和同作用,当荷载达群桩极限状态时,荷载全部由桩承担,地基土不承受荷载,当荷载超过极限承载力时,超过的部分由基底地基土承担。文中工程减沉桩复合桩基设计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中的设计方法,基底附加压力按总荷载扣除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行计算。
2工程概况
六横沙浦一3层办公楼,建筑面积1600m2,框架结构,上部结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32442kN,基础埋深0.9m,地下水位0.9m,采用梁板式筏型基础,平面尺寸39.24m×17.4m,板厚250mm,纵向地基梁500mm×650mm和500mm×800mm,横向地基梁400mm×600mm,基础平面见图1,承台构造见图2。
3、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1)基底平均压力为:
pk=Fk+Gk
A=32442P1135+68218×019×2068218=5312kPa
(2)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pz+pcz≤fazpz=lb(pk-pc)(b+2Ztanθ)(l+2Ztanθ)式中:p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压力;pc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自重压力,pcz=2413kPa;faz为经深度修正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faz=6216kPa;pc为基础底面处自重压力,pc=1711kPa;Z为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距离,Z=018m;θ为扩散角,由ZPb=018P1714=0105,Es1
PEs2=811P212=317,故θ=0°。计算得:
pz=39124×1714×(5312-1711)(1714+2×018×tan0°)(3914+2×018×tan0°)
=3611kPapz+pcz=3611+2413=6014kPa≤faz=6216kPa满足要求。
(3)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筏板基础沉降:
s=ψsΣn1p0Esi(zi.αi-zi-1.αi-1)式中:ψs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基规范[13]由.Es=2146MPa查表得ψs=111;p0为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的平均附加压力,p0=33kPa;Esi为基底下第i层土压缩模量;.αi,.αi-1为承台等效面积角点平均附加应力系数;zi,zi-1为承台底至第i,i-1层土底面距离。最终计算得出s=25414mm。
4、减沉桩复合疏桩基础设计和沉降计算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采用天然地基的筏板基础的基底压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要求,但沉降s=254.4mm,已超过各地规范[7,9,12]规定的地基变形容许值:上海规范[7]规定,多层框架结构天然地基筏板基础中心点容许沉降为15~20cm;天津规范[9]规定,多层建筑容许沉降值为10~15cm;北京规范[12]规定,多层建筑框架结构长期最大容许沉降量为3~12cm。
为减少筏基沉降,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即在每一根柱下各布设一根预制桩,桩截面250×250,桩长21m,桩端持力层为层③含角砾粉质粘土,总桩数44根。
根据表1中的参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Ra=uqsiaLi+qpaAp=376.5kN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底板中点最终沉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底面土在附加压力作用下的压缩变形的沉降ss,二是桩对土影响产生的沉降ssp。
s=ψ(ss+ssp)(1)
式中ψ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无当地经验ψ取1.0。
由于基础底面桩和土的沉降是相等的,式(1)是通过计算桩间土沉降的方法计算基底中点最终沉降量。
4.1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产生的沉降ss
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产生的沉降ss,是按Bouissinesg解计算土中附加应力,由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
ss=Σui=1p0Esi(zi.αi-zi-1.αi-1)(2)承台等效宽度为:
Bc=BAcPL(3)
式中:Ac为承台底净面积;B,L分别为承台基础平面的宽度和长度。经计算Ac=680m2,B=17.4m,L=39.24m,Bc=11.56m。
根据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p0
p0=ηp(F-nRa)/Ac(4)
式中:ηp为基桩刺入变形影响系数,取1.2;F为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荷载值,F=33918kN;n为桩数,n=44。计算得出p0=30.6kPa。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的沉降计算见表2。
满足σz=011σc确定的沉降计算深度zn=15m,由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筏板基础中点沉降ss=131.3mm。
4.2桩对土影响产生的沉降ssp
因减沉桩端阻力相对较小,同时l/d=84(d为桩径),单桩沉降受桩端持力层性状影响不大,所以忽略端阻力对基底地基土沉降的影响,仅考虑桩侧阻力引起桩周土的沉降。按剪切位移传递法计算,当软土层桩侧剪切位移影响半径按8d考虑时,可得到ssp的简化公式:
ssp=280.qsu.Esi×d(SdPd)2(5)
式中:.qsu,.Es分别为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极限侧阻力和平均压缩模量;d为桩身直径,方桩d=1.25b(b为单桩截面边长);Sd/d为等效距径比,方桩Sd/d=0.886A/(nb)。经计算.qsu=2318kPa,.Es=2179MPa,SdPd=14,ssp=318mm。
故减沉复合疏桩筏基中点沉降为:
s=ψ(ss+ssp)=1.0×(131.8+3.8)=135.6mm所以减沉复合疏桩筏基比筏板天然地基中点沉降(254.4mm)减小47%,且沉降值满足规范要求。
5、结论
(1)计算的基础中点沉降比天然地基沉降减小47%,说明设计少量减沉桩可使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从结构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知,其最大沉降量为45mm,预计最终沉降达128mm左右(假设封顶后沉降完成35%),当沉降速率0.01mm/d为沉降基本稳定标准时[10],预计沉降稳定时间不超过10年[11]。而不远处类似土层的框架结构,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结构封顶后的最大沉降达105mm。
(2)该办公楼周边有多层住宅楼,道路下有自来水管线,当采用常规的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方桩时,无论是锤击法或静压法沉桩都将产生挤土效应,挤土范围达1~1.5倍桩长,所以要设置应力释放孔等减少挤土效应,同时设置测斜孔监测深层土移来控制打桩速率,就会增加工程造价。而减沉桩桩间距很大,达15.2d~16.4d,大大减少了挤土效应,甚至可不用考虑桩施工的挤土效应。
(3)该工程与采用常规桩基比较,采用减沉复合桩基可减少桩数30%,降低造价35%(含防挤土措施和监测费用)。
参考文献:
[1]东港海滨公园预应力管桩检验报告[R].浙江宏宇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04.
[2]郑刚,顾晓鲁.减沉桩承载机理的试验及计算分析[C]PP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第2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4.
[3]宰金珉.复合桩基工作性质分析[C]PP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论文集.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4]宰金珉.复合桩基设计的新方法[C]PP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黄绍铭,高大钊.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童翊湘.上海桩基础的使用经验和设计方法[J].华东电力设计院院刊,1979.
[7]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DGJ08―11―1999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8]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DB29―20―2002岩土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JGJP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11]陈皓彬.软土地基建筑物沉降分析与计算[C]PP建筑地基研究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5.
[12]北京市标准.DBJ01―501―92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
篇6
关键词:旧城区;配套设施;住宅小区;适宜居住性
40多年前,“住宅小区”这一概念从国外传来,与之同时到来的还有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和“邻里单位”模式的设计理念,我国八十年代的城市中,宽大的马路、大规模的城市拆迁、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在我国大江南北大范围的推广,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年的某某胡同、某某组团被某某“住宅小区”堂而皇之的取代。过去的胡同、街区为大面的“住宅小区”让道,似乎小区开发和小区设计成为了理所应当的。
实际上,规模过大,模式过于单一,普遍呈围合式的封闭格局的住宅小区导致城市住宅区缺乏适宜居住性,邻里之间的关系淡漠,街道活力和城市的多样性丧失,城市交通受阻,建筑风貌趋同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现代主义的产物使城市缺少了其社会功能,它带给城市的更多是隔阂、冷漠和社会生活的衰败,使得社会生活变得缺乏温暖。
《雅典》中曾指出:居住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之一,居住用地是城市的基本及主要的用地单元之一,一个健康、文明、舒适的住区人居环境是城市其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现如今的住宅小区不仅仅只是满足居民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基础物质需求,也应该满足居民对心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文中通过对苏州市姑苏区养蚕里小区的实地调研,了解都市中老旧住宅小区的现状特征,探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居民参与度高的适宜居住性小区的发展模式。
第一章 调研对象及方法
第1.1节 调研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苏州市姑苏区养蚕里新村小区公共环境现状。
1.2调研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养蚕里新村的区位等进行查找阅读,并且通过网络检索关于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社区理论资料等,了解了同类研究的现状,总结出了同类城市老旧城区中的住宅小区的现状,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论文提供现实情况的依据。
1.2.2访谈法
对养蚕里新村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小区里的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小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居民对小区功能上的需求和未来改造新期望。访谈后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2.3实地调研法
由于小区的车辆和居民的活动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笔者采取了实地调研法,目的是对养蚕里新村小区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通过笔者的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了解和描述。主要涉及到养蚕里新村小区周边设施和其功能分布,小区中的道路、停车位、绿化现状,居民的对小区的功能需求情况等。通过亲自实地考察,收集宝贵的信息,为下一章节中小区公共环境现状的具体分析提供更多的支撑材料。
第二章 调研结果及现状分析
第2.1节 住区概况
养蚕里新村小区位于竹辉路以南,内城河以北,竹韵桥以东,玉兰新村小区以西。前此处有浒关蚕种场所属“大有七场”,自建大桑园供种蚕所需。附近有十余户农民,便称其居地为“养蚕里”。苏州沦陷时蚕种场被日军破坏,至为荒凉。70年代末,在此处建造住宅新村,原名航运新村,后改名为养蚕里新村,剩余地段仍名“养蚕里”。
养蚕里新村内交通量较大,人流量较多,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多,小区的北面是养蚕里农贸市场和建设工程市场管委会,东面是竹辉社区卫生站,周边例如旅馆、超市医院等商业设施较多,幼儿园和小学距离小区都不远,但是缺少初中。竹辉路主干道上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养蚕里新村小区,交通非常便利,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如图1)
图1
第2.2节小区居民构成概况
居民是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居住的社区不能称为小区,没有居民参与度的社区更不是一个好小区。
在苏州,中低收入人群有相当部分集中在旧城区内,其居住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定居住历史的老式房屋,其中有一些事具有保护价值的。另一种是以旧城老化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老式福利房。采访当地居委会工作人员得知,养蚕里新村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原轮船运输公司的职工。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居民的同质性较高。受访居民对小区内部的环境非常熟悉,表示在小区里居住的有熟人或者朋友。但有被访居民感到小区内治安不安全,希望加强对小区内部的管理。
第2.3节 养蚕里新村小区公共环境现状概况
养蚕里新村小区是苏州典型的老旧城区中的住宅小区之一, 该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些基础设施没有配套,本身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加上二十多年的风雨侵蚀,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严重损坏,小区内绿化面积少,自行车车库及车位缺少,道路狭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小区内的居民没有公共的活动场所等。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小区内部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新社区设计中都是值得探讨的。
2.3.1 小区规划布局现状
据现场实地调研总结,养蚕里新村小区三面环内城河,小区入口有道闸和门房,派驻保安,南边的出入口除夜间外并不关闭。因此养蚕里新村小区并不算一个典型的封闭式住宅小区。
小区里住宅多为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小区内部建筑规整的一字排开,中间留有必要的道路、停车位、建筑前绿化。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色彩和质感都较为单调,未做细致的设计。同时由于缺乏物业管理,住宅立面由于居民的乱搭乱盖而变的面目全非、影响了小区道路空间的整体形象。小区内同时缺少中心绿地广场等方便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当我们的住宅小区变成了一种模块,一种可以重复的复制、黏贴的标签。被复制出来的城市住宅小区模式基本采取封闭式,模式过于单一,其存在的缺陷给城市的建设也带来了“城市病”等许多问题,面对城市流动人口和交通量的极具增加,住宅小区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的区域。高高的围墙把小区围合起来,里面种上一定面积的绿化、配备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加上行列式的住宅楼,或者是将高层建筑沿周边式布置在小区的外侧,内部安排多层住宅和公共设施,隔绝了小区与外界的自然联系。这样模式单一的老住宅小区在都市中比比皆是。难道一个好的住宅小区不应该是开放的、同时又是安全和私密的吗?
2.3.2 小区道路交通结构现状
养蚕里新村小区内道路狭长,小区路面不平整,路牙石破损残缺,导致道路不畅通,小区中没有专门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因此大量的小汽车只有临时停靠在小区路边,占用了小区的街道空间。小区内车行道断面宽度小于5米,机动车进入、行驶和调头都较为不便。小区街道实行的是人车混行,人行道与车行道在同一断面。(如图2)道路周围绿化较少或没有,少数楼前有绿化带,绿化格局不优,绿化看似常年没有维护,各种违章建筑侵占绿地、道路,人流量车流量大时,造成交通堵塞。
据采访,大多数年龄大的居民的日常出行依靠公共交通和电瓶车。小区内利用住宅底层空间和楼与楼之间的公共空间作为自行车和电瓶车的停放处,年轻人多为开车出行。但小区中并没有预留足够的停车位给居民,除了利用沿河道的空间和住宅楼外空地处划分停车场,在小区的西入口空地处,形成了室外停车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汽车的停放问题。(如图3)
图2 图3
2.3.3 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现状
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基础设施陈旧。小区周围的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东入口处有一个露天广场,广场上设有一些健身娱乐设施(如图4),卫生站位于住宅小区的北部,西入口处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小区中心设有幼儿园。小区北临主干道竹辉路,商业设施较多,有超市、餐饮、宾馆等。小区内有居委会和居民活动中心各一个。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发现,小区安全设施和消防设施也不完善,居民私拉电线,消防设施没有维护;小区的路灯、通讯设施不完善,路灯、楼道灯多数被损坏,电话线老化,网线进入小区不方便,邮箱生锈被废弃(如图5);小区中没有设置物业管理,门卫也形同虚设。
图4 图5
2.3.4 小区居民社区参与现状
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采访得知,养蚕里新村小区自行成立了党支部和小区居委会,成员多为小区居民中的骨干,结合整个小区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同时小区内还有许多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街道活动的主体多为老人。尽管被访者没有提到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很多老人内城河边聊天,缺少老人活动的空间。
第三章 适宜居住型的住宅小区的规划畅想
第3.1节 小区道路形态与居民交往
在住宅小区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社区入口、不同的交通体系汇合的地方,居民的生活丰富、交往频繁,而其他区域的专门提供给居民步行的道路则往往比较少有人在此停留;还有一种现象:当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与小区内主要步行道路的相对距离较远时,居民聚集在一起活动的次数也会相对减少。而当小区中的公共活动空间设在小区入口或者与各个步行道路紧密相连时,居民也会明显的聚集到此活动。 这些现象都证明,居民的活动和聚集在一起的交流的次数是和小区内道路系统的的合理性成正比的。
当今社会,新的住宅小区的形成,居民大部分是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的,他们可能从未有交集,而小区的认同感和邻里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偶遇及进而发生的非正式交往关系的机会是有着重要的关系的。在这样的住宅小区中,道路系统的设计能够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偶遇的机会较多时,居民们就会无意间相互熟识,进而发展到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住宅小区的形成。
因此,小区街道系统的结构形态、道路系统与不同功能空间入口的关系等,对居民的交往的形成均有重要影响。
第3.2节 归属感和积极空间的创造
古人云“居住乃心性之器”。所以居住表明人们的身心归属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在适宜居住型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模式中,可以尝试去除围墙,以组团代替小区,使区内的公共设施更多地承担城市功能,同时将城市公共设施引入居住区内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健康运作,和谐发展。
适宜居住型应该针对社区内老年、青年、儿童不同的人口组成,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别作出不同人群的设计应对。小区内部街道,也是公共活动的中心、休闲的中心,街道不需要很宽,但是必须是宜人的,能让居住者体会到步行的乐趣,重新找回街道的感觉。居民还有亲近大自然的需要,所以社区内绿化不能为了摆设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用。不是简单的种植花草,既要考虑日照要求和绿化空间,社区的绿化尽量顺应自然,不要求太多,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公共空间是社区的主体框架,公共空间规划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小区的整体感受。
总结
通过对养蚕里新村小区的实地调研分析,都市老旧城区中的旧住宅小区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公共参与、道路交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旧小区,提高它的适应居住性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宜居是是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不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其他的公共配套设施,是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
如何衡量一个住宅小区是否是适应居住型小区,不仅要看整个小区的规划布局、住宅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绿化环境等硬件环境,还要看整个小区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融洽程度等软件环境。
建设适宜居住型小区,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的需求,始终要围绕着整个小区的核心――居民,小区设计应围绕着居民的活动这个中心。
参考文献
[1] 周均清著,《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住区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社,2008.
[2] 杨德昭著,《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 韩光煦, 韩燕著,《小区规划:住宅与住区环境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篇7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宅、伦理文化、传承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从民居建筑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营造应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满足人民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体现传统建筑风貌的现代风格建筑。
篇8
关键词:住宅,给排水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如何提高住宅的设计水平,为每个住户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是每个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做好给排水设计对于住宅的心脏一一厨房、卫生间这样功能复杂,卫生、安全和舒适度要求高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笔者所做的一些项目谈一下住宅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1、给水竖向分区
高层建筑由于建筑高度很大,在进行给水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竖向分区问题。如果不分区而采用一个系统供水,则建筑底层的配水点所受的压力过大,会产生很多弊端。如水龙头开启时,水流易喷溅,易产生水锤,给水道管及配件易损坏以及产生噪声等,并且能耗较多。。。另外,分区压力值也要选择合理,分区压力值过高,仍会产生以上弊端;分区压力值过低,又会使分区数量增多,增加给水设备、管道的工程造价及维修管理工作等。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管材质量、卫生器具配件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结合建筑层数合理划分。
目前,国内外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值.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通常都是以各分区最低点的卫生器具配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大于其工作压力为依据进行分区。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规定,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备。对于高位水箱供水,水箱设置高度,即水箱底与最不利点用水器具或设备的垂直距离应大于或等于该不利点的流出水头与水流流经由水箱最低最不利点管路和水表的水头损失之和,上述之和通常称为分区给水最小静水压力值。。根据经验,一般该值约为0.10MPa左右。因此,各分区顶层住宅入户管的进口水压一般也不小于0.10MPa,而卫生器具正常使用的最佳水压宜为0.20-0.30MPa。所以,对于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宜设减压或调压措施,以避免水压过高或过低给用水带来不便。
在高层建筑竖向分区确定以后,就要对给水方式进行选择。给水方式选择应以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供水安全可靠为原则。当市政管网压力具有一定资用水头,其压力能满足高层建筑下面几层,如地下室、裙房及附属建筑用水需要,为节省能源和基建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下面几层可采用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但是利用市政管网压力设置给水系统时,应考虑其供水房间的性质和水压要求。对于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一般低层部分采用市政水压直接供水,中区和高区各采用一组调速渠供水,这就是垂直分区并联供水系统。分区内再用减压阀局部调压,这种方式不设高位水箱,减少了二次污染,水压也比较稳定,是目前可选用的比较好的供水方式。由于设高位水箱供水方式,需要将水一次加压送至水箱,不节能而且屋顶水箱容积大,加大建筑荷载,另外,水由水箱自流进入各区减压时,如果用减压水箱减压,分区水箱占有楼层面积,采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减压阎减压值(或减压比)大,一旦减压阀失灵后,用水存在隐患。因此,不提倡作为主要的供水方式应用。
2、给水支管敷设
目前,新建住宅中一厨两卫已很普遍,有的住宅甚至配有一厨三卫、一厨四卫,且厨房、卫生间、阳台各用水点位置均较分散。(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5.18条规定,给水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mm。住宅给水支管一般采用小管径的塑料给水管,呈弯曲状态,故住宅给水支管提议采用暗设。给水支管暗设的方式有:
⑴暗设在砖墙里。施工时在砖墙面开管槽,管槽宽度为管子外径de+20mm,深度为管子外径de,管道直接嵌入管槽,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管槽内。具体施工可参见图集L02J101-10。
⑵对于小管径给水支管de≤25mm,可暗设在楼(地)面找平层里。施工时将管道暗敷在垫层内,并用管卡将管子固定。
3、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无组织排放凝结水容易引起上下楼层居民纠纷,是影响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多数住户的生活习惯,预留空调板并设计凝结水排水管,可在预留空调外机位置旁设置冷凝水排水管,排水管应设专用管道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不得直接接入雨水井.排水立管选用PVC—U排水管de40.在每层空调机高度预留排水三通,便于空调机排水软管直接接入。或在有空调隔板的位置上布置地漏,空调机排水软管间接排入地漏,且地漏还能收集雨季空调隔板上积水。
4、排水设计
对于多层住宅,应尽量采用底层污水单独出户,以避免因排水管堵塞造成的一层泛水问题减少邻里的矛盾。2层以上采用排水伸顶通气立管。对于高层住宅设计专用通气管。对于受房间布局影响无法采用伸顶通气管的采用侧墙式通气帽,但是要按规范要求保证与外窗的距离。
地漏是排水管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附件.功能就是排除地面积水,为保证室内卫生条件,在地面很少溅水的厨房、干湿分离的卫生间位于干区的洗脸盆部位不再设地漏。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 .2009 .
4、住宅精细化设计 .2006.
篇9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据统计[3],1980年的全国年产量为1600亿块,1996年增至6200亿块,为世界其它各国砖每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建中采用砌体作墙体材料约占90%左右。在办公、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量采用砖墙承重。50年代这类房屋一般为3-4层,现在已为5-6层,不少城市一般建到7-8层。现在每年兴建的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多达1亿m2以上。根据重庆市1980~1983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为503万m2,其中采用砖承重的占98%,7~7层以上的占50%,1972年还建成12层住宅。
在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
砖石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镇江市建成的顶部外经2.18m、底部外径4.78m、高60m的砖烟囱;用料石建成的80m排气塔;在湖南建造的高12.4m、直径6.3m、壁厚240mm的砖砌粮仓群;福建用毛石建造的横跨云宵—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向东渠,其中陈岱渡槽全长4400m,高20m,槽支墩共258座,工程规模宏大。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于1959年建成跨度60m、高52m的石拱桥,接着又建成了敞肩式现代公路桥,最大跨度达120m——湖南乌巢河大桥。我国建成的100m以上的石拱桥有10座,每座都有新发展和世界纪录。
我国还积累了在地震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地震烈度≤6度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设计和构造上的改进和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结构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10多年间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70-80亿m2[4]。
二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的生产和应用有较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6-8层的空心砖承重的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墙厚减小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节能进一步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380240190、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热阻1.649m2K/W。在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的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5]。《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近10余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河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干石等制无热料水泥煤渣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1958年建成采用砌块作墙体的房屋,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砌块墙体已成为我国墙体革新的有效途径之一。砌块种类、规格较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6],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m3,各类砌块建筑
约5000万m2,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都在20%左右,尤其以大中城市推广迅速,以上海推广砌块建筑为例,1994年约50万m2,1995年100万m2,1996年约150万m2,到1999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的砌块建筑450万m2。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和进行试点工作,如1982年建成的广西区科委十层砌块住宅试验楼、1986年建成的广西区建二公司十一层小砌块试验楼,[7]为我国砌块中高层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从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砼砌块试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试点工程[10],如1997年建成的盘锦市国税局15层砌块住宅,1998年建成的上海砼空心砖块配筋砌体住宅试点工程[8]。试点工程实践表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前者15层砌块建筑,节省钢材45%、土建造价降低18%;上海18层节约钢材25%,土建造价降低7.4%。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到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和某些功能强于粘土砖的砌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我国在50年代~70年代,采用预制大型墙板建造多层住宅,如采用振动砖墙板、烟灰煤渣、矿渣砼墙板建造了几十万m2的建筑。近10多年来北京等地采用内浇外砌的混合结构建造中高层建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清华大学开展了多层大开间砼核心筒、砌体外墙的混合结构的试验研究和小规模试点工程,在改进和扩展砌体结构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作了有益的探索。[12、13]
我国配筋砌体应用研究起步较晚,60年代衡阳和株州一些房屋的部分墙、柱采用网状配筋砌体承重,节省纲材和水泥。1958~1972年在徐州采用配筋砖柱建筑了12-24m、吊车起重量50-200t的单层厂房36万m2,使用情况良好。70年代以来,尤其是1975年海城—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其成果引入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在砖墙中加大加密构造柱形成所谓强约束砌体的中高层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兰州等地先后建造了8~9层上百万m2的这类建筑,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纳入到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14、15、16]。这是我国科研工在粘土砖砌体低强材料情况下,向中高层作出的贡献。利用如此低的砌体材料在地震区建造如此之高的建筑唯有中国!
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的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纲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力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配筋砌体具有强度高、延性好,和钢筋砼剪力墙性能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大开间和高层建筑结构[6]。如美国抗震规范规定,配筋砌体的适用范围同钢筋砼结构。我国在80年代初期主持编制国际标准《配筋砌体设计规范》[11]起至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7、8、9],表明用配筋砌体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结构,如广西的10-11层、盘锦的15层、上海的18层等。目前正在筹建的配筋砌块高层有首钢十八层配筋砌块住宅工程,辽宁抚顺6栋16层砌块住宅、哈尔滨2栋18层砌块住宅等。可见配筋砌体中高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我国有着用砖砌筑拱和券的丰富经验,解放以来,又向新的结构形式和大跨度方向发展。50-60年代修建了一大批砖拱屋盖和楼盖,还建成了10.511.3m的扁球形砖壳屋盖,1616m的双曲扁球型砖薄壳和40m直径的园形球砖壳。60年代南京用带勾空心砖建成1410m双曲扁壳屋盖仓库,以及10m直径的园形壳屋盖油库,在西安建成了24m双曲扁壳屋盖等。70年代我国还在闽清梅溪大桥工程中建成88m跨的双曲砖拱桥等。
三砌体结构理论研究与计算方法
解放前直至1950年我国谈不上有任何结构设计理论。国家建委于1956年批准在我国推广应用苏联《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NUTY120-55,直到60年代。60~70年代初,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全国范围内对砖石结构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刚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具有我国特色。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这是我国第一部砖石结构设计规范。从此使我国的砌体结构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为修订GBJ3-73规范,我国对砌体结构进行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其中收集我国历年来各地试验的砌体强度数据4023个,补充长柱受压试件近200个,局压试件100多个,墙梁试件200多根及2000多个有限元分析数据和进行了11栋多层的砖房空间性能实测和大量的理论分析工作等。这样在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多层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墙梁的共同工作,以及砌块的力学性能和砌块房屋的设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此外对配筋砌体、构造柱和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试验研究。相继出版了《中型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JGJ5-80、《砼小型空心砌块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4-82、《冶金工业厂房钢筋砼墙梁设计规程》YS07-79、《多层砖房设置钢筋砼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等,非凡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使我国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我国砌体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已达到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的空间工作,在墙梁中考虑墙和梁的共同工作和局压设计方法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近10余年来,非凡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后,进入了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修订时期。如1995年颁行的《砼小型空心砖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通过试验增强抗震构造措施,使原规范可增加一层,扩大了地震区的应用范围。1999年6月1日颁行的《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取代了《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3-83。它主要补充了近年来新型材料和配筋砌体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方面的内容。目前正在修编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主要在砌体结构可靠度方面、配筋砼砌块砌体、墙梁的抗震方面作了调整和补充。砌体结构可靠度,根据我国当前国情,作了适当的上调。这样作主要为促进采用较高等级的砌体材料,提高耐久性和适当提高抗风险能力。配筋砌体,非凡是配筋砼砌块中高层,根据我国主编的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我国近年来各地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试点建筑的经验,使我国配筋砌体的理论更完善,应用范围和限制有了较大的扩展和突破。如其应用范围,已达到钢筋砼剪力墙的适用范围。配筋灌孔砼砌块砌体是作为一个体系纳入到砌体规范中的,它的未来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砌块结构向高档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本次修订增补了墙梁在地震区的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结构形式的使用范围。另外根据多年来砌体结构,非凡是新型墙体材料结构的温度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普遍比较严重,进行深入研究后,增加了比较有效的抗裂构造措施。
我国砌体结构理论近年来有较大提高,反映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颁行前后,陆续出版了许多教材和著作,如丁大钧主编的《砌石结构》、《砌体结构学》、施楚贤主编的《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以及《砌体结构论文集》、《砌体结构设计手册》等。这些对促进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四展望
砌体是包括多种材料的块体砌筑而成的,其中砖石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几千年来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易于取材、生产和施工,造价低廉,致今仍成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国的砌体材料普遍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能耗高、毁田严重、施工机械化水平较低,和耐久性、抗震性能较差等弊病。因此我认为要针地这些问题开展下列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开发节能环保形的新型建材[3]
1988年第一次国际材料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6月联大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宣言,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建材》计划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为契机,遵照同志“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广泛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取得了初步成果。
1)加大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力度。如对粘土砖国家早就出台了减少和限制的政策。近年的限制力度越来越大,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建筑上不准采用粘土实心砖,这间接地促进了其它新材的发展。
2)大力发展蒸压灰砂废渣制品。这包括钢渣砖、粉煤灰砖、炉渣砖及其空心砌块、粉煤灰加气砼墙板等。这些制品我国80年代以前生产量曾达2.5亿块,吃掉工业废渣几百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厂家已停产,致使粘土砖生产回潮。今后应加大科研投入、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成本,向多功能化发展。
3)利用页岩生产多孔砖。我国页岩资源丰富,分布地域较广。烧结页岩砖具有能耗低、强度高、外观规则,其强度等级可达MU15~MU30,可砌清水墙和中高层建筑。页岩砖在四川、湖北和大连等地已初步应用。如城都的“绵城苑”小区16万m2的建筑均采用这种砖。
4)大力发展废渣轻型砼墙板。这种轻板利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骨料为陶粒、矿渣或炉渣等轻骨料,加入玻璃纤维或其它纤维。以及其它轻材料墙板,提高砌体施工技术的工业化水平。
5)GRC板的改进与提高。这种板自重轻、防火、防水、施工安装方便。GRC空心条板是大力发展的一种墙体制品,需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装配,以提高板的产量和质量。
6)蒸压纤维水泥板。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粉煤灰生产国,仅电力工业年排灰量达上亿吨,目前的利用率仅为38%。其实粉煤灰经处理后可生产价值更高的墙体材料。如高性能砼砌块、蒸压纤维增强粉煤灰墙板等。它具有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强、颜色白净的特点,目前全国的产量已达700万m2。
7)大力推广复合墙板和复合砌块。目前国内外没有单一材料,既满足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又满足外墙的防水、强度的技术要求。因此只能用复合技术来满足墙体的多功能要求。如钢丝网水泥夹芯板。目前看来,现场湿作业,抹灰后难以克服龟裂现象有待改进。
复合砌块墙体材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采用矿渣空心砖、灰砂砌块、砼空心砌块中的任一种与绝缘材料相复合都可满足外墙的要求,目前已有少量生产。我国在复合墙体材料的应用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宜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配套技术,大力推广,这是墙体材料“绿色化”的主要出路。
2、发展高强砌体材料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和发达国家相比,强度低、耐久性差。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而发达国家的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且能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容重一般为13KN/m3,最轻可达0.6KN/m3。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是可以显著提高烧结砖的强度和质量的。如我国中美合资大连太平洋砖厂可生产出20Mpa~100Mpa的页岩砖。由于强度高、耐久性、耐磨性和独特的色彩,可作清水墙和装饰材料,已出口和广泛用于高档建筑。高强块材具有比低强材料高得多的价格优势。
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就地取材、因地植宜,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如西北高原,发展高强粘土制品、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砖、块材等;在少粘土的地区发展高强砼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
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的砂浆强度等级最高为M15。当与高强块材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以上的高性能砂浆。我国正在起草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砂浆和灌孔砼》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砼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推动高强砌体材料结构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根据发展趋势,为确保质量,发展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前景。前者是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给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块公司已供给这种干拌砂浆,价格约高20%左右。商品砂浆的优点同商品砼。这类砂浆的发展一旦取代传统砂浆,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3、继续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制和定型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
预应力砌体其原理同预应力砼,能明显地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国外,非凡是英国在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80年代初期曾有过研究,但直至最近才有少数专家研究,如重庆建筑大学的骆万康教授对预应力砖墙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17]
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物理和数学模式,建立精确而完整的砌体结构理论,是世界各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有的题目有一定的深度,[18]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利,对促进砌体结构发展也有深远意义。为此还必须加强对砌体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使测试自动化,以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正如一位资深砌体结构学者,E、A、James指出“砌体结构经历了一次中古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有吸引力的功能特性和经济性,是它获得新生的关键。我们不能停留在这里。我们正在进一步赋予砌体结构的新的概念和用途”。我们对砌体结构的未来布满信心,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坚持科学态度,敢于创新,不断努力,为我国及世界的砌体结构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大钧.《砌体结构》教学刍议.建筑结构.1999.
2、施楚贤主编.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周玉琴等.浅谈新世纪“绿色建材”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
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修订组.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设定水平分析与改进意见.1999.7
5、郑墨林.烧结保温空心砌块的性能与应用初探.天津墙改办.墙改与节能.1999.
6、苑振芳.砼砌块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工程建设标准化.1998.
7、广西建科所.抗震设防配筋小砌块高层建筑研究—成果鉴定资料.1987.12
8、肖小松.砼砌体的性质.同济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1998.5
9、谢小军.砼小砌块砌体力学性能及其配筋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1998
10、苑振芳.15层配筋砌块住宅试点工程简介.施工技术.1998.
11、苑振芳.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简介.工程建设标准化.1995.
12、方鄂华等.砼筒一组合墙及开洞组合墙模型试验及承载力研究.建筑技术.1997
13、王绍豪等.带砼筒大开间砖混结构灵活住宅结构设计建议.建筑技术.1997
14、沈阳市建设标准《钢筋砼—砖组合墙结构技术规程》SYJB2-95
15、江苏省地方标准《约束砖砌体建筑技术规程》DB32/113-95
16、甘肃省标准《中高层砖墙与砼剪力墙组合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DBJ25-56-95
篇10
关键词: 环境技术集成;环境友好型住区;居住区规划;生态文明;大有恬园
1.引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越来越严峻地告诉我们,现有的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这个高效能产出的历史阶段,所引发和包含的种种危机,作为一个文明体已经与人类后代的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工业文明的时代已经走向衰落,文明形态势必终结,而应该代之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它既是人类文明在其转折时期必定会提出的理性要求,同时也具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进入到人类实践的自觉规划之中,使其在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结构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第四领域”也就是必然的了。以环境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生态文明也走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
2.居住区规划过程中价值观的转变
不得不承认的是,迄今为止城市规划理念仍未摆脱功能主义的影响,空间规划以物质环境为核心,以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为主导,设计单一功能的居住区。而住区内部主要延续以邻里单位为主的小区规划方法。尽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被人们所熟知接受,但是在实践中却尚未用恰当的方式转化为实际行动。
3.居住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现实存在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身为城市四大主要功能之一的居住区任重而道远,它是城市的基底,它也面临城市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1.人口激增与城市化高速发展。
辽宁是中国城市化最高的省份,全省人口截止到2008年为4315万。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因此寻求居住区规划的转型与重构,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居住区发展的有效动力,是当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迫切需要。
2.水源短缺,污水大增。
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的1/3.辽宁省人均占有量900m。06年辽宁省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为147.20,低于全国平均210.82 ,在34个省份名列27.
3.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垃圾围城极为严重。
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第二个严重问题是生活垃圾问题.每年无害化处理率仅占10%左右,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年最高存放量80亿吨占地70多亿亩。甚至出现垃圾围城堵城现象(例如北京)。
4.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5.天然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
6.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全球气候变暖。
4.以环境技术集成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住区的建立
环境友好型住区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 以环境哲学为基础的, 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系统内环境因子和环境关系, 使住区成为具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活动区,也是符合住区生态和环境条件的建筑布局和住区发展模式,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能源的再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无污染或低污染技术的居住区。目前我们认为基于环境技术集成的住区规划就是环境友好型规划。侧重于环境的生产和能源的再生的无污染或低污染技术的居住区规划。
系统论中有一道著名的问题:1+1等于几?答案是,在一个适合的系统中,整体会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在经济生活中、在科技研发中,让1+1爆发出大于2的能量,这就是技术集成。
5.“大有恬园”居住区环境技术集成规划优化方案建立
5.1项目概况
大有恬园住宅小区一期占地15.2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19.14万平方米,容积率1.26。共有住宅30栋,商业办公建筑3栋,均为多层建筑。住户1326户,人口近4640人。小区在总体规划中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通过三条景观线,四个广场、五个组团、十六个围合单元,将小区的建筑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5.2环境技术集成规划方案优化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土地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是缺少优质土地的国家之一,我们所缺少的是优良的表土。大有恬园住区收集小区内原有的地表种植土,解决小区的绿化用土,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施工前收集项目地表土,绿化时用于重置覆盖绿化地块表面 。采取地表土收集重置覆盖绿化用地的方法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土壤破坏及水土流失问题。
居住区利用地形高差建地下停车场和半地下车库,使有效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多层住宅在每两栋围合单元之间设栋间花园,合理地分配高差,增加了绿化面积。北侧小山顶的高度(高程89米,小区内最高点住宅为67米高程)建500中水箱,供应小区的中水冲厕、景观、绿化用水。利用山地在小区东北部建5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收集控山水,贮存了净化中水。
小区居民的冲厕用水、区内的绿化用水和洗车用水由中水完成。小区内设中水循环系统,形成水景观和绿化浇灌兼顾。雨水收集及地表水的利用,采用有组织雨水渗井,草坪渗水步道砖等形式将雨水最大限度地涵养在地表土内,供植物生长之需。部分地表水可通过地表积水井收集,供绿化急需时使用。
6. 结语
环境技术集成是一个贯穿于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管理全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用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系统,它不拘泥于一个或者多个技术,也不拘泥于前沿高新技术,也可以吸收一些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因此,环境技术集成营造环境友好型住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今天,环境技术集成的应用更加广泛,不单会应用到居住区规划还包括大的战略规划,值得专业人士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居住区环境技术集成规划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期待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规划建设实践。
参考文献
[1].沈清基,郁海文,生态住区支持技术 ,城市规划学刊 2004-第4期
[2].薛孔宽,吴东升,熊钢.中国珠海华发新城生态居住区建设方法与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深圳
[3]陈谦明,刘振海.人类的必然选择:论生态城市中的绿色生态住宅,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2002年,深圳
[4].藤颖 ;苏州地区生态社区规划研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陈春辉,哈尔滨地区生态住区设计策略及评估体系研究,哈工大硕士学位论文
[6]. [英]简・凯普里奇等.“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世界建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