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影视造型艺术
影视造型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现代高科技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应用与发展,这门艺术在艺术领域中独占鳌头。它继承和发展了诸多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具有塑造不同形象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日趋完善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的形成,在其表现内容上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把人类的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的核心对象,再现现实中人的情感及状态,使人们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在表现手法上,它能更有声有色地反映生活、模拟生活、再现生活。其逼真性是人类已有的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影视造型艺术的特征
影视造型在制作中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的塑造。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魅力,是一个复杂的艺术追求的创作过程。艺术的审美和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影片《公民凯恩》,是一部跟好莱坞传统表现手法分庭抗礼的具有世界电影里程碑性质的影片。导演奥逊・威尔斯以大师般的从容,从“纯电影”的审美角度把物质与精神、占有与爱情,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转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复杂的人物性格、复杂的理性结构、真实的凯恩形象、复杂而丰富的电影风格完善而和谐地统一在作品之中。如果没有影视艺术的审美和创作,这种人物造型的魅力所在也就无从谈起,一部优秀的作品永久被埋没亦未可知。
通过影视造型的审美标准来总结创作经验、阐述创作规律、指明美学原则,是影视造型艺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创作在前,完整而系统的审美活动在后;但审美决不是简单的“诠释”或“索引”之类的附庸。好的审美论断不仅应该通过对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及其有关现象的分析研究作出客观、科学、公允的评判,而且还要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从一定的理论高度予以概括和总结。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
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参考文献::
篇2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篇3
关键词:商业广告;受众;审美价值;个性美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81-01
广告更多地体现出经济价值还是艺术价值?众说纷纭,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但广告以美观形象、多种艺术手段来传播经济信息(公益广告除外)已经成为传递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广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审美,但广告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广告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已经逐渐被受众接受和认同。深刻认识、研究广告的审美价值,并将广告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使广告审美艺术在广告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确,并能准确把握广告审美艺术的走向和趋势。
一、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一)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
广告创作的艺术性,是受广告的功能所制约的。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审美价值,应该是为其信息传达的功能服务的,这种艺术性与纯艺术上的绘画、音乐、舞蹈以及摄影等诸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广告的审美价值决不能脱离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必须牢牢扎根在广告所传播的物质产品的真实性之中。否则,不管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花朵,毫无价值可言。
(二)广告审美艺术的局限性
在广告活动中,广告的使用价值也受到广告审美价值的严重制约和限制。因为,广告是联系商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广告的作用就在于沟通、交流。为实现这种沟通和交流,不仅要靠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真实性,还要依赖广告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靠它们去吸引或打动受众,引发他们的共鸣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受众,达到预期的广告目标和广告目的。
国际著名的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Bernbach)曾说,“怎么说”(广告表现力)比“说什么”(广告信息)更重要。他解释道:“如果你没有吸引力让人来看你的这则广告,那么,不管你在广告中说了什么,你都是在浪费金钱!”。从这种意义上讲,广告的审美价值对使用价值有时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任何忽视、抹杀广告审美价值、只考虑广告使用价值的倾向都是非科学的,也有碍广告事业的向前发展。
二、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特征
(一)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多元性”特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创意手法和制作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促使了广告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多元性,使广告在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上都展示了风格不一的审美特征。从“名牌现象”到“明星效应”再到广告模特、广告歌曲、广告影视等等,取材多样,争奇斗妍。
至于商品广告为了使作品生动活泼而运用音乐、摄影、诗词、影视以及说唱等多种艺术手段,则更体现了广告审美艺术性的多元性特征。
一方面,它们是广告内容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广告又赋予音乐、摄影、诗词、影视以及说唱更丰富的审美风格,甚至衍生出全新的格式。例如,在广告中一些优美的歌曲或优美的短语经常会很快地传播到大街小巷当中去,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经典名曲或者是运用在各种场合的固定短语。
(二)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个性美”特征
由于广告的商业性和传播性,它所体现的审美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美”特征,即广告推崇“个性美”而忌讳“大众美”。商业广告作品除了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一样讲究文案的优美、旋律的和谐和画面的精彩之外,更注重广告本身给受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因为广告人意识到要想使顾客中意你的产品,当务之急是要在广告中制造某种或某些差异,让你的产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显得有“个性”,以“个性美”来吸引和打动受众,以达到有效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
总之,广告审美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就具体的广告作品而言,它又具有“个性美”特征,这种“个性美”在广告审美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既要把广告事业看作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看成是人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广告审美价值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精神美、道德美、艺术美、时尚美……,任何纯功利性的或纯艺术性的广告作品都是非科学的,只有在广告创作中把产品的实用信息演变为艺术形式,并在传播这一形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审美价值来,才是我们在以后广告事业中的价值取向和主要任务。
篇4
[关键词]化妆造型;审美特性;影视剧;重要性
每当提起化妆,一般人常把它当成美容,认为只不过是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为使自己的容貌更加美丽来装扮自己的手段,或者帮助他人改变容貌以适应某种特殊要求的手段。事实则不然,化妆与美容概念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化妆根据目的可分为生活美容化妆、舞台演出化妆以及电影电视化妆。当化妆是以修饰个人容颜为目的时,可以称其为生活美容化妆,这也就属于美容的范畴了。而舞台演出化妆和影视化妆则属于艺术造型化妆。这两类功能、性质各异的化妆,标准和特性各不相同。影视造型化妆属于艺术造型化妆的一种,也可称为人物造型,它们根据剧情的需要塑造人物形象。当然,化妆必须在尊重演员本人的前提条件之下,对人物进行有创意的造型化妆设计,然后再利用专业的工具和染料,运用专业的化妆技法对人的面部乃至身体进行装饰,以求达到一定的视觉表演效果。
一、影视化妆的诞生
世界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俄罗斯人马克思·法克特最先发展了电影所需的化妆技术,他的成就获得了1926年的戏剧奖。如今运用的大部分专业化妆技术及基本原理多源于马克思·法克特。在黑白片时期,电影化妆是以舞台化妆为基础的。但到了后期,特别是彩问世之后,由于胶片对色彩的感光度不同、摄影机的距离推近等原因,电影化妆师需要摸索出能适应电影特点的化妆方法。随着舞台演员从事电影的人数逐渐多起来,电影那种讲究真实、自然的化妆方法逐渐推广开来,特别是彩色电视发展起来以后,对化妆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二、影视化妆的风格分类
风格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现在的影视剧的体裁和样式多样,导致表演风格多样。就影视造型来说,其风格主要有写实风格、写意风格和抽象风格三种。第一,写实风格。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写实风格要求能够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所处的年代、背景、地位、年龄、职业、性格等。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等作品都是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第二,写意风格。这类风格一般不要求完全还原剧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将重点放在表现作品的内涵、意境和审美情趣上。中国的戏曲造型艺术就非常强调意境的表现,例如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通过脸部的色彩和图案就可以区分,这便是写意主义的集中体现。第三,抽象风格。抽象风格则是打破原有的概念和特征,甚至抛开演员的相貌和体态,完全根据创作者的想象来进行创造的设计。例如科幻电影《阿凡达》,还有大家熟知的《加勒比海盗》等。它们大多表现一种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典型性倾向,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导演所表现出的形式也各不相同,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也大不一样。
三、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
影视化妆造型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一部影视剧人物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电影化妆的特性
我国早期的电影化妆就是沿用了舞台化妆的技法。电影化妆艺术的另一大特性是运动性。人物形象不仅要达到镜头里的平面形象的要求,还要注意形象在三维空间里的效果,人物造型应该是任意角度去观察都是完美的、可信的。另外,运动性不光是指演员的活动和镜头的运动,环境和光线的变化对化妆造型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由于表演和拍摄场地的不同,舞台上的灯光可以事先设计和调配,而电影的自由性和变化性较大,有时户外短时间内的光色和照射角度就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当我们运用色彩和明暗关系塑造角色时,还要考虑电影的这一运动特性,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丰满。电影化妆艺术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不能独立存在,场景、照明、表演、摄影、音效、服装等各个环节对于化妆都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同时,化妆造型又受到这些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电影化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只有充分的沟通和良好的协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二)电视化妆的特性
电视化妆一方面具有和电影化妆相同的特性,即逼真性、运动性、综合性,另一方面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电视屏幕采用横向扫描的方式使得物体有被拉宽的视觉效果,所以化妆时要考虑让演员的面部结构更加立体,以此来减弱上镜后脸部轮廓变胖的问题。另外,由于电视摄像机记录的特点,磁带对形象和色彩的还原程度不是很理想,容易出现五官模糊不清、色彩改变等情况,因此,化妆时要扬长避短,有重点地进行刻画,对于色彩的变化要有预见性。例如,我们要知道红色和黑色等颜色上镜后会比原本的色调深一些,白色容易反光,容易出现毛边。当然,不同的电视节目和拍摄方式对化妆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电视剧中的人物化妆和电视主持人的化妆就有所不同,户外和演播室内的化妆又有所不同,电视化妆同样受制于光线、环境、导演、摄像、表演、服装等各个环节。
四、化妆造型在影视剧中重要价值的体现及案例分析
影视化妆可以和其他许多艺术一同帮助演员达到剧本中人物的特殊造型要求,使电影电视更具有真实性与艺术性,使观众产生联想,跟随人物深入到虚拟的剧情中,然后再联想到现实的社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从而提高电影电视艺术的价值。在影视剧中,化妆师应该和总导演的创作意图联系在一起,在执行自己的职责时充分发挥创造才能,不应机械地理解文学剧本或导演对人物造型提示性的阐述,要吃透导演的创作意图,大胆设想,从多方面发掘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如我国著名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在康熙费劲千辛万苦去请他时,他只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而且脾气古怪,根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即使后来姚启圣得了康熙的眷顾,得以到福建担任总督并承担起的使命,也依然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尤其是当蓝齐儿与容妃一起到福建视察时,蓝齐儿一句“姚老师,你一身的汗臭味儿熏死我了!”更是道出了姚启圣性格的真谛。此外,其他影视剧也都有特意塑造乞丐的形象,例如:金庸笔下的丐帮帮主洪七公,虽然声称爱吃叫花鸡,但却是乞丐的祖师,武功登峰造极,乃“天下五绝之一,尤其擅长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再有动漫影视剧中的棋圣林心诚,他出场时也依旧是一副老叫花子的形象,性格诙谐幽默,愤世嫉俗,但他研究出惊天动地的棋局定式———“天地大同式”,堪称棋界绝学,连大明棋界五雄也不是他的对手。影视剧中有意塑造老乞丐形象是一种潮流,其目的也是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状态,更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随着影视剧的发展,观众对剧中人物的造型越来越熟悉,化妆造型的作用也必将被广大观众所认识。化妆一般没有固定化的程序,它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与自身修养,以及对美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创造。化妆造型作为艺术,一定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并且遵循艺术的特性。影视化装造型根植于综合性的影视创作艺术,既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也有影视艺术审美的共性。在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得失时,不应该忽视化装造型在影视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参考文献:
[1]世安.化妆造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孙鸿魁.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J].现代电视技术,2001(7).
[3]吴帆.化妆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睿嘉.浅谈影视、舞台化妆造型艺术[J].人文天下,2015(6).
篇5
关键词:群众性审美;电视;综艺节目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8-01
电视综艺节目是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和消闲娱乐的需求,给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电视综艺节目综合了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诗歌、戏剧、影视各门艺术之长,这一声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把观众吸引到电视屏幕前。它的文化品位正影响着屏幕前亿万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多样性、同步性、群众性、综合性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正以其独特的群众性魅力展现在我们面前。
综合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具有如下的群众性特征。
一
电视综艺节目,几乎囊括了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艺形态:音乐、歌曲、舞蹈、戏曲、杂技等。也就是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艺形态,均可以制作成电视综艺节目,通过现代化的电视传播媒介,直接送往寻常百姓之家。所以说:多样性,是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电视综艺样式,给电视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满足多方面的审美要求。
例如《中国文艺》栏目的基本形式是主持人串场或演播室访谈,将大量节目素材结构整合,精心拍摄,编辑完成。在国内的电视栏目中,文艺类节目不少,但文艺专题类节目却不多见。《中国文艺》确立独特的视角点,逐步形成了自己既有欣赏性,又不失故事性、文学性的栏目风格,在文艺类节目中独树一帜。
二
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及时将社会上成功的文艺演出和优秀的文艺晚会,及时地制作成电视综艺节目,提供电视观众欣赏,达到演出与观赏同步进行,满足观众“先睹为快”的审美嗜好。电视综艺的这种时效性和同步性,是其他任何姐妹艺术难以比拟的。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全国各地进行慰问演出,将欢声笑语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又例如:《演艺竞技场》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重点展示历届春节晚会、历年各大晚会及文艺部经典栏目播出的节目精品。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人类特殊审美心理的极大关照。
三
电视综艺节目,目前拥有最广大的电视观众,特别是电视节目晚会。例如春节联欢晚会,有多少个家庭、多少名观众守在屏幕前饶有兴趣地观赏,实在难以数计。
《曲苑杂坛》是相声、小品、魔术、杂技爱好者的天地;《梦想剧场》给喜爱表演的观众以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电视书场》是评书爱好者的空间;《与您相约》在观众与电视人、观众与演艺人员、观众与综艺频道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多方面地满足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欣赏口味,是电视综艺节目拥有最广大的电视观众的法宝。
四
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电视综艺栏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实际是多种文艺样式的“大杂烩”、“大什锦”形态。
电视屏幕前观众多、口味杂、要求高。电视文艺节目,恰好可以将各类文艺节目融于一堂,以适合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同审美要求。特别是小品、游艺、猜谜、新闻人物、社会名流、大企业家等出镜,给观众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拓展了电视文艺的内容,丰富了电视文艺的形式,真正作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妙趣横生。
电视综艺节目的外延也不断地拓展与变化。由初期的照搬舞台节目到融音乐、舞蹈、戏剧、小品于一炉的“大拼盘”,再到兼容知识性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幸运52》等,如今又派生出与百姓衣、食、住、行相贴近的实用性节目《天天饮食》、《挑战厨王》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向电视文化载体提出了新的期待。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只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充当起与观众交流的角色,又赋予新的创意,就会演变出新的受观众欢迎与认同的好节目。
五
电视娱乐节目的贫民化趋势实际上是一个观众和电视媒体的互动性质,互动性是现实意义上电视娱乐节目的最主要特征,是现代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的一道分水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转变为现实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必要条件。
篇6
笔者认为“文学终结”论有点言过其实。电子图像时代文学不会被图像所取代。这是因为文学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符号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场域。它体现在虽然文学与电影、电视剧都具有形象性,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有属于自己的“心象”,而不是直观的图像。从创作的角度言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是说文学创作的时候,作家想像和情感凌空翻飞,并且窥视着由想像和情感凝聚在自己心中的“意象”来动笔。这里的“意象”不是外在的直观的图像,是隐含了思想情感的内心的仿佛可以窥见的形象,是内视形象。“内视”形象是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说,作家创作出来的形象,在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都是内心视像,而不是如电影或电视剧创作那样开始于内视形象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外在的图像上。和电影或电视剧的图像相比,文学的内视形象想像自由,“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接受的角度言之,影视艺术图像生动、具体、直观。文学形象抽象而间接(相对影视艺术),它需要接受主体去联想完成。因此,影视艺术形象具有“他适应性”,而文学形象具有“自适性”。影视艺术形象是预先给定的,众多的接受主体只能接受编导给定的具体人物形象别无选择;文学艺术给定的人物形象由接受主体在头脑中自主完成,接受主体在头脑中浮现的人物形象永远是自足的,这就是“自适性”。结果是文学欣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影视艺术欣赏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文学不但有“意”的层面,而且还有“言”的层面,“言”的层面是文学存在的物质形式,文学的蕴涵也就是“意”的层面,是受“言”这一物质存在形式制约的。改变了文学“言”这一物质存在形式,文学的蕴涵必然有所改变,所以,文学作品改编成以画面语言为主的影视剧很难不失去它的原汁原味。从这一点上说,文学这一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符号形式是图像无法颠覆的。文学只能成为影视剧的依托,是影视剧的母体。影视剧是对文本文学的图像解读,二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影视剧的繁荣促进了文本文学的传播。《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历史的天空》及《家有九凤》播出后,许多人并不满足于此,还要读原著,所以不能因影视剧的繁荣推导出文学的“黄昏”或终结。
文学是语言艺术,电影电视剧也伴有语言现象。影视艺术又被称为“声画艺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除画面外,还有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又包括人声语言。影视剧中的人声语言在具体运用时,力求口语化、生活化、日常化,而文学语言比较含蓄。刘勰在《隐秀》篇说:“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隐”作为文学的体制,意义生于文字语言之外,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过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又好像爻卦的变化在互体里,珠玉埋藏在川流里,因此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极”。这里说的是读者阅读欣赏的时候,所领会到的不是文字内所表达的意义,而是文字之外所流露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意味。文学意味的丰富性和再生性是其他审美文化无法比拟和超越的。还有中国古人谈到文学的时候,总是强调“文约辞微”、“言近旨远”、“清空骚雅”、“虚实相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古代文论优长之一,就是把文学审美场域的独特性,说得比较细微和透彻。
表现文学的语言文字与表现电影、电视剧的电子图像都属于符号,但从符号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却居于不同的层面。人类最初广泛地采用标志符号,以相关实物来储存和交流信息。我国《周易》这样追溯:“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下传》)稍后,人类逐渐学会并习惯于用图像符号(图画)记事表意。《周易》指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传》)。诚然,古代的图像符号和现代的电子图像符号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电子图像符号伴有声、光、电,但电影、电视剧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仍属于图像符号。语言文字符号是象征符号。图像符号表达的事物是单义性的事物,它是具体的、个别的,而作为象征符号的语言文字具有多义性。所以,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属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的有“韵味”的传统艺术。本雅明所说的“韵味”,它的审美特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电影(电视)属于机械复制作品,它失去了韵味,只具有展示价值。从审美效果看,文学给人以审美愉悦,而影视艺术给人以“震惊”的心理效应。文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是历久弥新的,而影视艺术是文化快餐,“用过即扔”(托夫勒语)。因此,由于使用的符号不同,与影视艺术相比,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还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展现上。依照法国哲学家德波关于“景象社会”的分析,影视艺术是景象社会的必然产物。影视艺术在表现自然景观上追求的是视觉,而文学追求体悟其神韵。影视艺术实质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所以,在反映自然景观上,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区别可追溯到绘画与文学的区别。莱辛在《拉奥孔》中说:“绘画在它的摹仿中所用的媒介和符号确实是和诗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说,绘画用空间的形体和颜色,诗用在实践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疑地应该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相协调,因此在空间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在时间中持续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也是在时间持续的事物。”就是说绘画是空间艺术,诗或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与文学是有界限的,因此,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绘画和影视艺术在表现自然景观方面确实比文学逼真,但它们只是对自然的摹仿和拍摄,是趋于客观的东西。文学表现的自然,是心灵化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观的东西。体现在中国古代自然诗化民族传统上就是自然意境化。它始于老子,老子笔下的“道”就是把自然意境化,是对自然深邃的体验和感悟。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众妙之门”。如果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宏大意境的话,还有微观意境。“空山新雨后”的“空”,“鸟鸣山更幽”的“幽”,“红杏出墙春意闹”的“闹”,这些自然的意境化都是影视艺术无法表现的。当然,有些描写自然的诗句可以还原为图画,也可以用影视艺术体现出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诗句中包涵的韵律是影视艺术无法体现出来的。
电子图像时代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还表现在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所谓知识分子间性,是指文学是知识分子之间的交谈对话,精神汇通,心界融合。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学,并非不可、不该、不要向大众传播,而是说,精神文化首先是知识分子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文学若不丢失它的知识分子间性的特征,它就永无中心与边缘的问题。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当文学还处于口头阶段,处于神话、故事、民歌的口头流传时期,文学当然谈不上什么知识分子间性。那时的人类还谈不上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区别。当文字出现后,这世界分成识字与不识字的两类人,“士”出现了,文人出现了,知识分子出现了,书面文学的知识分子间性也就出现了。我国古代并没有与史学、哲学、宗教学等相对应的文学,文史哲宗根本是无分的。那时的文学是文章之学。诗是有的,但那不过是文的一种特例。文章就是以语言符号的特定形式传达文明与教化。所以,文明、文化、文人、文章,说的都是一回事。文人写文章,首先是为着文人间的对话交流,切磋思想体验,然后是为着教化人民,使其得文化,近文明。这样的“文”的根本特征,当然首先是知识分子间性。
小说的口头阶段,从讲故事到说书,的确具有更多的大众性。且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识字的普及,搬到纸上的白话说书,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通俗艺术形式,使以小说为代表的近世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成了大众性,似乎文学必然地就是大众的。可是,中国的小说出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伟大小说时,小说作为知识分子间的事就显现出来了。首先,这些小说的经典性,就不是由于阅读者的数量,而是由知识分子的趣味和认识被确定下来的。
文学发展到今天,今天的读者,并不取决于今天以电子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性传媒有多么发达,会怎样地挤压文学,而取决于是否还存在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语言符号的产品的生产者(布迪厄语),也是语言符号产品的主要接受者。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体验、领会、思考与言说,这是知识分子的根本特征。只要有知识分子便会有文学的读者,文学就会是知识分子场域内的大事,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大事。
综上所述,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文学语言是含蓄的。文学的艺术符号不同于电子图像符号。在展示自然景观方面文学追求的是体悟大自然的神韵而不是视觉。文学的欣赏主体与影视艺术不同,文学具有知识分子间性。所以,文学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场域,它不会“黄昏”,也不会终结。
注释:
①②[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
③黄琳《影视艺术·理论·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④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⑤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⑥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篇7
[关键词] 影视;舞蹈;风格
舞蹈作为一门视觉和造型艺术,有着与电影艺术极为相近的共同之处,它不仅以各种形式如晚会中的舞蹈作品、电视中的舞蹈作品、电视剧中的舞蹈画面等出现,而且在电影中,尤其是故事片中,舞蹈也会经常作为影片当中的精彩画面出现,为影片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烘托作品主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醉心于舞蹈画面所带来的美,以及视觉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它在影片当中的另外重要的作用,对于影视作品中舞蹈画面的重要作用和审美价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突出和体现了影视作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由于地域环境,生活习性和审美习惯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各民族不同的舞蹈动律和舞蹈审美特征,尤其是对于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讲,其舞蹈形式往往就更具有独特性,特征就更加鲜明,如果在影视作品中渗透入独具民族风格的舞蹈画面,将更能体现出其影视作品的民族特征性。比如我国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著名电影《阿诗玛》,这是一部根据撒尼族民间传说改编的,以歌颂美好而坚贞不移的爱情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该片中的主要表演形式就是以歌舞为主,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演绎爱情,表现主题,从而达到完成电影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部电影中很少有对白,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几乎全部是通过歌声来完成的。但试想一下,该影片如果从头唱到尾未免显得单调,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舞蹈画面不仅使该片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饱满,同时更能体现和突出撒尼族的民族风情和特点。比如说影片开始,在火把节上的男女群舞,和影片接近尾声时,在阿支家阿诗玛遭遇强行订婚时的男子群舞,不仅引出了阿诗玛与阿黑的爱情话题,揭示了以阿支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的残暴,更突出了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审美特色,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该片在众多的影片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了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再比如印度故事影片《宝莱坞生死恋》,该片以其华美的、极富特色的艺术造型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但其中最具魅力、最引人入胜的画面还是影片中大段的舞蹈片段,这些舞蹈的设计美轮美奂,无论是舞蹈动作、服饰和装束及音乐都极富印度本土的民族特色,在舞蹈画面中,其队形变化有致,造型独特,动作优美堪称一绝,该片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地电影观众的好评,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舞蹈画面,展示和突出了印度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将印度文化推向了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印度,使印度的本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推广。
因此,影视作品中的舞蹈场面随着剧情的展开,安排在恰到好处的情境中出现,不仅能使作品的艺术性得以加强,同时更突出了影视作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二、是影视作品中剧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舞蹈造型有时出现在影片中是因为不可或缺的剧情发展的需要,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通过舞蹈这种形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更是剧情发展的重要内容,非常重要。比如在世界著名经典电影作品《魂断蓝桥》中,女主人公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空袭中遇到了身为上尉的军官罗伊,两人邂逅于滑铁卢桥,一见钟情,在观看了玛拉出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后,罗伊更被玛拉的优美舞姿和美丽所打动,从此爱上了玛拉,演绎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因战争而产生的爱情悲剧。影片一开始,玛拉在舞台上的舞蹈演出和罗伊聚精会神地观看,成为影片中两人爱情发展的转折点,该片在此时镜头的处理上,采用了全景和特写数次交替的处理手法,将芭蕾舞演员玛拉的舞姿和表情,以及罗伊看到玛拉美丽的舞蹈后的欣赏、爱慕的镜头表现,交替出现在观众面前,成为该影片令人难忘的一幕。而在战争结束后,罗伊将身陷不幸的玛拉带回家中后,在罗伊家中举行舞会的夜晚,也就是在玛拉与罗伊的叔叔翩翩起舞的过程中,罗伊叔叔的一番话触动了玛拉,使故事情节再一次向悲剧迈进了一步。影片将舞蹈与剧情安排得如此天衣无缝,使得舞蹈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顺其自然地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经典。
三、能够反映出影视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一部影视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性除了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场景的布置、选择和服饰等方面来体现外,很多作品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片段和音乐进一步强调作品的时代性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时代性、历史性都给了观众一个很好的交代。比如在新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杨贵妃秘史》中,就多次引用了具有汉唐舞蹈风格特征的舞蹈片段,如《胡旋舞》《清舞》等,将唐朝盛世极尽奢华的历史背景演绎出来,这些舞蹈画面,对影视作品进行了艺术充实和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片除了具有观赏性以外,还再现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景象,将多种汉唐舞种再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影片更具有了真实性和历史性,再现故事发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由周洁主演的电影《杨贵妃》中,作为舞蹈演员出身的周洁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将《杨贵妃》中的《霓裳羽衣舞》演绎得非常到位,其舞姿、身韵处理得专业大气,将杨贵妃的善于舞蹈、雍容华贵,唐朝盛世的富丽堂皇,以及霓裳羽衣舞中羽化而登仙的飘逸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再比如2003年版的《大唐歌飞》,第一集里,一开始杨贵妃就在唐明皇的伴奏下舞蹈了一曲,非常优美,反映出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景象,而当唐明皇在安禄山的追迫下,来到了马嵬坡,为了解救唐明皇,杨贵妃在独舞了一曲《霓裳羽衣舞》后,被迫自尽,影视作品中的舞蹈与影视作品共同见证了唐朝的兴衰历史。
再如汉朝汉成帝时期,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是汉朝最杰出的舞蹈家,史传她“身轻若燕,能做掌上舞”,这也许只是一种比喻,但可见她身体的轻盈和她的舞蹈所具有的超然的飘逸之美,凭借着精美绝伦的舞蹈技艺,赵飞燕从卑微的官婢变为权倾天下的正宫皇后。1996年的电视连续剧《汉宫飞燕》中,赵飞燕(赵明明饰)跳了一段盘鼓舞,她用脚尖和脚跟敲打着地上的小鼓,同时手上还用水袖做出飘逸出尘的动作。脚上控制着鼓点的节奏,身姿又随着节奏轻盈款摆,这段表演颇得古典盘鼓舞的精髓。前不久的电视连续剧《母仪天下》中的鼓舞更增加了鼓舞的难度和妖娆,这些舞蹈画面通过一个视角将汉代的文化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影视作品中的舞蹈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甚至一段历史的特征,舞蹈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渗透,使影视作品更多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更能够反映出影视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
四、能够帮助影片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渲染主题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往往是他的个性和文化修养的写照,在影视作品中这些就显得尤为突出。例如,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和电影《叶塞尼娅》中女主人公叶塞尼娅,她们都是美丽、热情的吉卜赛女郎,而吉卜赛舞蹈正如吉卜赛女郎一样具有热情奔放的气质和特征。在电影《叶塞尼娅》中,一开场便是吉卜赛女郎叶塞尼娅的大段的吉卜赛舞蹈,这段舞蹈热情奔放、自由而大胆,将叶塞尼娅率真、善良、勇敢的性格烘托出来,同时也作为引子,引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影片对爱情热烈真诚追求的美好主题烘托了出来,也将影片当中的女主人公热情、执著、大胆、敢爱敢恨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出来。而电影《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的电影艺术作品,影片多次出现了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的大段的舞蹈画面,艾斯米拉达美丽、善良纯洁、真诚,她的舞蹈优美、热情,是美和正义的化身,影片通过舞蹈刻画了公艾斯米拉达美好的心灵,正直善良,对爱情真诚执著追求的美好品质,在外形上与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外形的差距,并不能够淹没心灵上共同的高贵与美好,在一次次的舞蹈中故事情节一次次地被推向深入,形成了正义与邪恶、虚伪与真诚及美与丑的对比,引发人们去思索。
所以影片中的舞蹈画面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欣赏,更可以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进一步渲染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可以起到美化作品的作用说到影视作品的美化,可以说是影视作品中舞蹈画面的共性,有一些影视作品其舞蹈画面的出现,对整个影片的美化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充满浪漫主义影视题材的作品又增添了多彩的一笔。例如,电影《神话》中由金喜善扮演的玉漱公主所跳的一段略带朝鲜风格的舞蹈,舞蹈优美、动作舒展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情怀,使本来唯美的影片更加令人难忘,由于其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给观众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人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位舞姿异常优美的朝鲜姑娘,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由此更加喜爱《神话》了,同时电影《神话》由于这点睛的一笔,使作品更加完美了。
再如电影《十面埋伏》,其中开场便是女主人公盲女歌姬大段的水袖击鼓舞,这部舞蹈由于中国古典水袖舞的加入,水袖舞蹈技巧以及大跳的运用,而使作品显示出更加隽秀、洒脱和飘逸之美,将中国古典写意的文风和艺术创作手法,搬到了银幕上,每当人们提及《十面埋伏》,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其中的水袖击鼓舞。也由于这一独特创意和构思这部电影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六、更突出了影视作品的风格特征
影视作品的风格特征往往要通过作品的导演风格、色彩的处理、光线的运用等来体现,但有些作品其中的舞蹈画面的巧妙的运用,更突出了影视作品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在歌舞片中,舞蹈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如世界经典老片、荣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作品《窈窕淑女》,其中就有大量的歌舞画面,很多舞蹈画面令人难忘,有卖花女伊莉莎的父亲带领流浪汉嬉戏街头画面,有伊莉莎同身边的乡亲共舞的舞蹈片段,尤其是赛马场和大使馆舞会两段大场面歌舞,在出色的美术设计烘托下,也让人感到美轮美奂,尤其凸显了伊莉莎的美丽和高贵气质和优雅的舞姿,由于该片舞蹈画面的运用得当,将将英国下称平民百姓的幽默诙谐、不拘小节的洒脱性格和象征英国贵族社会尊严和地位的音乐舞蹈元素演绎得非常到位。使整个影片的由诙谐、幽默到高贵、典雅的风格彰显得非常到位。
另一部美国娱乐片《出水芙蓉》,由于片中多处舞蹈画面的运用,突出了整部影片娱乐、诙谐、幽默的整体风格。
总之,舞蹈与电影从来都是亲密的伙伴,电影爱上了舞蹈,舞蹈点缀了电影,为电影画上了绚烂的一笔,舞蹈与电影永远密不可分,电影事业因为舞蹈的加入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杨绯,任雪娇,刘颖.浅谈舞蹈与电影[J].电影文学,2010(11).
篇8
[关键词] 影视翻译 语言特色 审美 文化
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等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彭吉象,2004:68)。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影视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无疑在这种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大规模的影视文化交流对影视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影视翻译中的语言、审美特征、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影视翻译中的艺术再现问题。
一、影视翻译的语言艺术再现
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有与文学翻译的相通之处,遵守着文学翻译的一般准则。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影视剧首先是一门有形有声,形声结合的艺术。其中的画面与声音(人物说话声、音乐等)起着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影视剧的画面与声音都是一闪而过,尤其是声音,没有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影视剧的语言都具有非常口语化、口型化、简洁性(省略化)、通俗大众化的特点,因此,影视翻译应特别注意其中的语言艺术再现。
口语化 影视片中的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通顺”、“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麻争旗,1998)。优秀的对白翻译要遵从其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表现出口语化的特点,即简短、直接、生动,并且有较多的非正式语、俗语等。在电视剧《少年卓别林卜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和对话:卓别林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家原住在楼顶的房间,后因交不起房租,搬到地下室往。早上卓别林醒后只能看到窗外的地面和行人的脚,他对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From bird’S eyetOworm’s eye”,字面的意思是从“鸟的眼睛变成了虫子的眼睛”。剧本的原译者将这句话译成“鸟瞻变成虫观”,这种译法既不口语化,又较生硬,与剧中人物的身份及时代都不贴切。观众听了也难以听懂,郭维安老师将这句话改译为:“天上的鸟变成了井底的蛙了”,贴切地表达了原文的含意,也比较通俗易懂。
口型化 口型化是要求译文在保证准确、生动、感人的前提下,力图在长短、节奏、换气、停顿乃至口型开合等诸方面达到与剧中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口吻相一致(赵速梅,黄金莲,2005)。提到影视翻译,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演员的口型与译文的吻合问题,即要对口型。在文字处理时首先要看演员的口型变化及言语的长度,然后再在力求忠实的基础上译出通顺的中文。很多时候由于演员的语速太快,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为了与其口型吻合,不得不精简译文,用一个短语或词组来代替。而另一些时候,由于演员夸张性的表演或为了更好地表现此刻的感情需要,又将一个很短的句子读得很长,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其口型的张合,添加一些词,使译文与口型吻合,增强译片的真实感。银幕上演员在一个劲地摇头,那么得给其配译上带“不”字的话语,反之,假若银幕上演员在不时地点头,这时哪怕原版片中没有话语,为确保其真实性,必须给这样的场景配些表示首肯的语气词。
简洁化(省略化)影视语言的翻译在字数上有一定的限定性,要尽可能的用相等或相近的语言单位来表现原语。影视剧本身的语言就比较简洁精练,翻译的语言应该反映这一特征,要简单明了,不能拖泥带水。影视翻译是为演员配音准备脚本,这脚本将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在译制片中配音的成败(毕文成,2003)。例如,在《阿甘正传》中有这样的对白:
Bus-driver:Areyou coming alone?
Forrest:No,Mister,I’m not to betaking ridesfrom strangers,
Bus-driver:This 1S the bus to school.译文为:
司机:要上来吗?
福勒斯特:不,我不上陌生人的车。
司机:车是去学校的。
在这译文中you,Mister,this这三个词都没有必要翻出来。因为司机在和福勒斯特(阿甘)对话时脸也转过来对着他,并且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下,所指非常明显。
通俗大众化通俗大众化的译文使用的是普通的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对白译文通俗易懂,不仅仅由于其瞬间性,更由于影视观众面之广。读文学作品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但即使文盲也看得懂影视,这就要求其对白不能过于典雅,太晦涩。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只有使用通俗大众化的语言才能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因此,译者要在通顺的基础上使语言靠近大众,清楚明白、雅俗共赏。
二、影视翻译的审美艺术再现
影视文学有四大特征。第一,它是视听艺术也是时空艺术,具有“直观性”。第二,它必须寻求社会容纳以及群众认同,是门群众性的“俗文化”艺术。第三,它是以“一次过”的方式进行观赏的艺术,具有“瞬时性”。第四,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因而又具有“宣传性”。因此,影视翻译是一特殊的文学翻译(斌,2002)。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林纾的翻译》中说得好:“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如果机械地照搬某些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那根本不可能达到文学翻译的这个美学效果的要求(骆贤凤,2003)。其实,影视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它是一个整体理解到整体再现的过程,因此要对影视剧本译文的生产和接受予以同样的重视,把作家―作品―译者―译文―读者等各个环节看作一个整体过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保证影视翻译的整体再现。
同时,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艺术,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自始至终都必须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宗旨。译制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成为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桥梁,一部来自异国他乡的优秀影视作品,如 果因为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结果只能充当少数艺术家或者再包括一个以外语过硬为标志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少数阶层的奢侈品,而把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拒之于门外,那么,这样的艺术,终究是遗憾的艺术(麻争旗,2003)。因此,影视翻译提倡通俗化,但通俗并不等于低俗或平淡。现代汉语里大众化的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它能反映简朴的思想,也能表达复杂的情感,关键在于能否使之生动活泼、准确自然。李岚清同志十分称赞影片《居里夫人》的译制水平。他对翻译讲,“你翻译得很好!你感动了我,感动了导演,感动了演员,最后感动了广大观众。另外还有个专业性问题,你能译得通俗明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比如测量放射性能量那一段,铀和钍包含在铀矿里的时候,读数是8,而分别测量后加起来只有4,这个差数在哪里?这样译出来,人们很好理解”(麻争旗,1998)。通俗的影视语言翻译在表达上深入浅出,力争既简单明了,又不失严谨准确,朴实而不乏味,深刻却不莫测。因此,通俗的影视语言翻译是体现影视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因为考虑了普通观众的接受能力,从而求得雅俗共赏。
影视文学作品,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人物性格的刻画成功与否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影视翻译中,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的把握至关重要,这是影视翻译的灵魂。具体来说,就是准确把握剧中人物个性,使译文言如其人。要求译者把自己带八角色,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把握其内心世界,从而领会其言语的确切含义。例如,在一部美国影片中,阿瑟看到自己的女友被舒茨抱着要强吻的时候,立即:中上去,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I’ll teach you how to kissa qirl!”――“No,”Said SUte,“I’Vegraduated.”
原译文为“我来教你怎么样同姑娘亲吻!”,“不,”舒茨说,“我已经毕业了。”此译的准确性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笔者把它翻译为“我来教教你怎么样同姑娘亲吻!”,“不用你教,”舒茨说,“我早已出师了。”第二种翻译多用了一个“教”字,更好地表现出了阿瑟充满敌意和威胁的口气,读者甚至可以感觉到一场争斗即将来临的气氛。“出师”二字一出口,就让人体会到说话者那副玩世不恭、油腔滑调的样子。在将人物对白进行翻译时,要力争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以增加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如果不注意分析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在翻译时使用同一种风格的语言,将会使人物个性变得呆板、毫无生气,从而大大损伤影片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艺术再现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这一复杂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SusanBassnett&AndreLefere,1990:4)。文化翻译观强调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翻译中的语言和语用变化应偏向于满足译语文化的需要,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文化翻译观为影视翻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篇9
关键词:电影 人物造型 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人物是构成故事影片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电影造型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能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把自己的主观生命情调融入到剧情中,来到剧中角色的身边。他们所喜爱的美,可以是人物的外貌之美,可以是人物的心灵之美,人物造型和电影场景、音乐等一样直观的体现了一部电影的美学成就。
电影人物造型不同于生活化妆,生活化妆主要是为了修饰面容和装扮整个人体,较为实用,电影人物造型就更多注重剧中所规定的人物性格化特征、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注重是否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但是二者都创造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
造型师是电影中人物外貌的创作者。依据电影审美艺术的特性,造型师的创作活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首先要以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各个方面,设想未来荧屏人物的形象构思。同时,造型师的创作构思也不能局限于文学形象的描写,文学家往往会在刻划人物性格化特征时,采用一定程度的夸张的文学描写,但这些不适于电影造型艺术所具有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和真实性的审美特性。造型师需要依据电影造型艺术的审美特性,把文学对人物描写的内心视象,转化成直观的可视形象,这也是是电影造型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在电影创作中,人物的造型设计涉及人物的面部特征,发型样式,衣帽鞋袜及其随身装饰品等具体形象,需要表现出人物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体态风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就拿《黄土地》来说,人物造型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整体造型基调就是灰与土,翠巧的对襟小棉袄,粗直的大辫子,一抹红头绳,红衣黑裤的搭配,典型的农村姑娘的形象;老父亲则是白羊肚毛巾裹头,土青色的袄子襟边还系着一条白毛巾,是当时千百万农民的形象的缩影;顾青的脖子上时散时围的皱毛巾,体现了或路途跋涉或耕地干活的情境;憨憨的毛儿盖头型,身上的残破毛领大衣,下摆长短不一的破马夹以及马夹衣缝里露出的红肚兜,体现浓郁的西北民俗风情。在这里,人物造型形象成为影响造型构成上的符号象征而存在,体现着剧中人的麻木愚昧和现实悲剧。
人物的造型设计也表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要通过人物之形、色、物来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心理 、心灵等潜层的抽象方面的内容。《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戏子出身的三太太梅珊,服饰色彩较为艳丽,常以高调的大红大蓝出现,戏曲服装也在她的戏份重占了很大的比例。二太太卓云的服饰多为低纯度色调,但是图案丰富,装饰讲究,就像她这个人一样,外表看起来亲切善良,可是内心却整日算计别人。大太太的服装基本就以酱紫、赭石等深色为主,最为低调,基本排除在大院的勾心斗角之外。在这里,造型既是人物的一部分,又是人物扮演者自我的表现,是她们人格的一部分。
在电影人物造型中,一个人是好是坏,标记的不只是外形,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行为上,坏人固然有貌丑的人,但也有漂亮的人。有外形美的反面形象,也有外形丑的正面形象,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位外形丑陋的敲钟人就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他品德的内涵,虽然外形丑陋但在观众的心目中却成为善良、美好的化身。该造型改变了演员原有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刻画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合乎电影人物造型艺术审美特性的。反之片中那位道貌岸然的神父,却是一个地道卑鄙的,最丑恶的人。
电影人物造型的变化需要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客观事物和生活对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反映和影响是不可分割的。这种影响又会表现在其外部形象上,更好的体现出人物的命运发展和变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最初颂莲是以清纯学生装形象进入陈家的,当了太太之后充满学生气的两条大麻花辫被梳起了发髻,服饰也渐于华丽,绸缎旗袍、毛皮披肩,除去假装怀孕倍受宠爱那段的红色基调以外,其他时候的色彩多以青色、白色等素雅的色彩为主,戏末她看到了人性的无情,疯了之后又回归最初来时的那身学生装扮。
对于电影中平凡的人物造型来说,去寻找其性格特点,并不一定非要是奇形,除了那些职业性的工作对人的动作或生活习惯有些影响之外,基本做到就是符合身份与性格。但是有时为了追求超现实主义风格,人物造型往往会比现实略微强调夸张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秋菊打官司》,秋菊梳着短短的麻花辫,穿着红色格子的棉袄,黑色的大棉裤,裹着绿色的头巾。妹子的花棉袄配一顶趣味性的蓝色帽子,米黄色的围巾系在脖后,露出一根小辫儿,显得村气十足。进城后,为了改变一下形象,秋菊买了一身肥大的条纹洋西服,套在红底白花的棉袄外面,绿色的头巾改围在的脖子上,踩着一双红棉鞋,因为怀着孕,整个大腹便便的笨拙农村妇女形象,造型土到极致,以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却让人感觉就是真的,很好地配合了片子的整体风格。
在电影画面上,演员的造型是一个活跃的“点”,其色彩、质感和样式与整个电影造型相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体现了一种审美意境。就好比《红高粱》中,轿夫们光秃的脑袋,的上身,露出古铜色的皮肤,棱角分明。肥大的缅裆裤,是对中国北方旧式农民粗犷豪放的张扬性格的体现,与场景环境组成了一种粗犷、浑厚、原始的造型格调和。“我爷爷”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个野性典型。随着情节的发展,在颠轿、野合的高粱摆动,桥上的搏斗,出酒的“十八里红”歌声等场景中,使运动起来的人物形象把欲望和复仇的情绪夹带着创作者的意念深入观众的心。
篇10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