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12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五大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双层经营体制的原则下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并通过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协调管理重组,提高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链、产业群,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有机结合。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扩大规模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的基本前提,也是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客观要求。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脆弱,耕作方式粗放,农民思想比较落后,使农业资源和劳动力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发展缓慢,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也难以摘掉贫困的帽子。因此,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依靠政府引导及“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走向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批农民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开始探索提高农业附加值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把眼睛盯向市场,盯向规模化生产,从培养主导产业入手,逐步摸索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产加销一条龙”到“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产业化模式是农业的一条重要出路和发展方向。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才能增强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平安县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和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的引导下,已摆脱只求温饱的自足自满状况,农业生产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低效益向产加销一条龙的高附加值经营机制的转变,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塑料大棚、牛羊育肥、规模养猪、私营企业等为主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生产水平先进、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集团迅速发展起来,带动了周围农户的效益农业、效益畜牧业、效益加工业的路子,激发了广大农民筹集资金,选上项目,发展企业的致富勇气,加快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步伐,开成了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良性循环轨道,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一是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菜蓝子”工程。近年来,平安县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蔬菜的花色、品种、面积、产量、品质、产值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达1.2万亩,平均亩产2600公斤,总产量3120万公斤,总产值1630万元”其中温棚面积0.13万亩,平均亩产4700公斤,总产量611万公斤,总产值268.4万元。蔬菜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比“菜篮子”工程实施前的1994年增加5944亩、1001万公斤和500万元。塑料大棚的兴起既优化了农业集约化程度,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出路。更进一步加强了农户之间、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和分工又促进了蔬菜生产的系列化。“菜篮子”工程使农业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的良好途径。二是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农村畜牧业。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畜牧业开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县委、县政府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集中投入,重点开发,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了畜牧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了石沟沿养猪、拉树岭牛羊贩运育肥等典型。石沟沿村有284户,修建暖棚猪舍的户达%%以上,全村养猪近800头。拉树岭村年育肥羊5000多只,牛700多头。而且有45户200余人长年在西宁、格尔木、县城等地从事牛羊屠宰、销售,实现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08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101万元,所占比例达94%;人均畜牧业产值3845元,畜牧业纯收入1590元。牛羊贩运育肥的规模化发展,带动了规模效益和群体效应的产生。2000年平安县发展牛羊贩运育肥户1723户,贩运牛11640头,羊38560只,育肥出售牛3780头,羊21062只。两项共创利润431万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984户。这些养殖大户的涌现,带动了千家万户发展饲养业的积极性,使不少农民由原来自繁自育、自我消费型变专门从事种源提供、贩运、育肥、饲料加工系列生产中的一条链条;使畜牧养殖业有了更细的分工,更周到的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使一些贫困户在伺养中脱了贫;使农区畜牧业向高产值、高效益的规模养殖推进。三是成为产业化主要“牵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年来,平安农民跑运输、开手工小作坊、开饭馆,积累了一定资金。仅树尔湾村小手工作坊式的榨油厂就有102家,平均每家年生产总值达30万元,销售收入达25万元。沙沟乡树尔弯村农民贾文芳第一家开家庭油菜籽加工厂,他于19%年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技术水平较高的平安县粮油集团公司精炼油加工厂,经过四年多的苦心经营,已形成固定资产232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44万元,总产值达807万元。目前,全县有930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920人,年营业收入达11456万元。这些乡镇企业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农民兴办工业企业的积极性,并培育出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使大量长期耕作于土地的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加快了农民走向市场的进程。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平安县地处徨水谷地的腹部,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海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就有平安释重镇的美誉,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堪称“交通咽喉”。县城距省会西宁30多公里,距西宁飞机场不到10公里,距兰州市仅200公里,109国道和兰青铁路贯穿东西,西去的平西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营,东去的马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地理位置优越,海拔低(2066一3600米),气候适宜(平均气温7.0度),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条件好,污染少,空气新鲜,有利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推行农业产业化。
四、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平安县绝大部分农田为山旱地和高寒脑山地,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多而频繁,加之平安县农业基础的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的袭击,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基本上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落后状况。(二)劳力素质不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差,闯市场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整个农业生产底子薄、积累少,农业结构不太合理,使农业生产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且发展产业化经营缺乏必要的市场,有资源无市场,势必要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效益的提高。(四)主导产业基地小。平安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基地一般都规模小、档次低、大多为传统产业和产品,数量少、批量小,市场占有率低,基地规模不大,主导产业根系不壮。(五)产业链条短。即使象沙沟乡树尔湾村这样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乡村,除了油籽加工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外,其余仍处于产业化的雏形阶段,突出表现为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不明显。蔬菜生产,多数只有从育苗到鲜菜上市这一环节而已,养猪基地和绝大多数牛羊育肥直至胭体出售、原皮上市,基本没有任何加工增值。(六)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体系是由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大要素构成,平安县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的衔接不太好,而且现有的产业利益主体多数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户获得只是一些服务项目,且不完善。农户与产业链上的其它企业或公司这间必要的利益制约机制,双方有利时尚能同舟共济,一旦利润减少,农户利益很难保障。
五、发展方向和途经
(一)发展方向
平安县发展农业产业化,应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实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o’并根据2010年远景目标,积极有效地扩大农林牧副商品性生产,稳步地向农业产业化、区域化、专业化过渡,走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的道路,不断增加资金积累,壮大经济势力,加速实现产业化的步伐。
1、洲水地区:在海拔低,交通便利,水热条件好的平安镇、小峡乡等川水地区,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处理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业与多种经营的比例关系,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肥(复种绿肥)田轮作,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土壤;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护、配套及用水管理;大力发展豆科复种绿肥,增加饲料饲草来源,积极发展规模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促进该区农业向“二高一优”的方向发展,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步伐,逐步推广沼气、日光节能温室、厕所、猪舍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将蔬菜变成川水地区的主导产业,提高菜农收入,丰富城乡人民的生活。
2、浅山地区:干旱是浅山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该区地广人稀,沟深坡陡,虽然年降雨量345.4~左右,可是蒸发量大,降雨难以积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因此,一定要加大力度,推广雨水集流和滴灌技术,小水大蓄,滴水归田。二要鼓励农民种草种树,以林护农,以草养畜,以牧促农。三要修建水平梯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土地深翻,适时早播,抢墒播种、增施有机肥料等实用技术,合理种植洋芋、蚕豆、油料、药材等作物。四要引导、鼓励农民广开经营门路,扩大商品生产,从组织、加工、收购、销售等方面进行协作和联合,稳定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收入,加快产业化发展。
3、脑山地区:以唐隆台、黑林滩、郭尔等村为代表的脑山地区,因地势高寒。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量低而不稳,所以要农牧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按自然规律调整农作物结构,在逐步建成青裸、油料、牧业基地的同时,适量种植地膜洋芋、萝卜和蒜苗等早熟、耐寒的优良品种,采取轮作倒茬,春耕翻压、人工拔草,化学药等综合灭草措施,加大饲草、饲料生产和草场建设,发展半牧半养的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要动员闲散劳动力外出打工,开展多种经营,广开生财之道,增加经济收入。
(二)发展途径
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平安县要把充分把握国家经济建设进一步向西部倾斜的历史发展机遇,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产业化建设为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引用技术和人才,制定实施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建立科学的产需预测模式和服务体系,使产业化从传统的经验管理,逐步转入科学管理,逐步形成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化经济结构,保持全县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农业产业化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重要途径。所以各级党政领导要给予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和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要把农村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走产业化之路作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结合、工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扶持和培育各种形势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模式,扩大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一要充分发挥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通过股份合作、合作基金会等形式,引导农民、村集体和集体企业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二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扩大省地县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投入比例、重点支持产业化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贩等项目尽可能地与发展产业化结合起来。三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与国外和省外发达地区的联营协作。
2、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平安县农民的整体素质而言,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少的问题,成了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大障碍。所以要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努力办好乡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实施“两基”教育,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民利用现代科技的能力。
3、培植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要根据当地特点,着眼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确立合适的产业或经营领域,培植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和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一是徨水谷地重点扶持发展以苹果、桃、梨、杏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和优质小麦、蔬菜生产;二是利用国家扶持退耕还林还草的大好时机,退去劣耕地,种植林木草,发展畜牧业。三是有水利资源的地区发展渔业生产;四是开发、利用好藏菜、发菜、药材等野生植物资源;五是进行猪牛羊育肥加工为主的畜产品生产;六是城镇郊区和109国道沿线大力发展郁金香、唐昌蒲为主的高原花卉生产。对上述产业或产品要在认真核清现有的自然地理状况,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生产格局,并加大科技含量,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真正使这些产品成为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
4、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它一头连接市场,一头带动农户,是农户和市场的中介,抓住龙头企业就是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为此,今后应尽快扶持一批具有引导生产、开拓市场、深化加工的综合功能的高起点的“龙头”企业。着重发展能促进市场流通的农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能带动畜禽和水产品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养殖加工公司;能带动资源开发和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为主的硅铁、碳化硅等冶炼企业。同时,在发展龙头企业时,一要突出培育和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层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创汇能力。二要突出对牛羊肉加工厂、冷库,畜产品公司、皮革厂、饲料厂等现有的农牧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挖潜、改造和扩建,使之发挥出应有的“龙头”作用,三要突出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建设龙头企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进一步依托资源优势,瞄准产业化方向,下功夫搞好农牧业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
5、抓好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在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稳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一定规模的粮油、肉蛋奶、菜、果品和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重点蔬菜、蚕豆、油菜、青棵、生猪、牛、羊和花卉等生产基地,并逐步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融为一体,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新格局。通过“小个体,大群体”,促进新产业基地形成。
6、注重规模效益,建设功能齐全的市场。要培育一个地区的王导产业,并能长期巩固发展下去,就必须大胆发展规模经济,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典型引导、重点扶持农民发展规模产业,建立巩固商品基地,培育功能齐全的市场,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场地。并把县乡市场的运转机制结合起来,实施县乡和大小市场同轨运行,以增加市场的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为农民走产业化之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小区;小区域;生产力发展
农业经济小区是一种商品率较高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的综合效益是比较显著的,农业经济小区是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发展特点来进行的。可以发挥当地的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的发展转变,更好地实现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1]。
1资源优势是建设农业经济小区的基础
资源优势主要是指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城市发展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有很多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而在进行农业经济小区建设时,就要从当地的资源现状出发来确定经济小区建设的类型,确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的方向,积极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说资源优势的进行农业经济小区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对当地所拥有的资源类型进行分析,依据现有的突出资源来制定出具体的开发建设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并且通过一定的产业来将具体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利用资源优势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因地制宜,必须要从当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市场发展的导向,合理地对资源进行开发,进而有效地促进小区域生产力的发展[2]。
2支柱产业是建设农业经济小区的重点
支柱性产业就是农业经济小区通过对于优势资源的开发,而在小区经济中所形成的一种产业类型,它在小区域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支柱性产业往往会带有当地鲜明的发展特色,这也是当地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出现的一种必然发展状况,也是农业经济小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一个发展重点,支柱性产业的形成既会受到当地资源的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资源发展的制约。它的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地的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体现着小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按照发展规律而进行,不可以一味地求快而忽视了产业发展的质量。
3适度规模是建设农业经济小区的关键
农业经济小区当中进行商品生产的规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总体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总是以支柱性的产业作为基础,然后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是,必须要保持发展规模的适度,一旦规模超出了农业经济小区发展的承载力,那么反而会对小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提升起到阻碍作用,适度的规模生产是与生产的目的相符合的,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提升,这样才会有稳定的客户群,实现经营范围的扩大[3]。经济效益也就在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得到提升,因此在农业经济小区的建设过程当中,也要相应的遵循一定的原则,1)发展需要保证形成一定的规模,否则就没有发展,只有在一定的规模之下,才可以对生产资料进行优化组合,进行集中化的作业,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2)要深入的进行市场调查,使得规模的扩大依据市场的具体发展需要来加以确定;3)要保证这个规模是在当地生产力可承载范围之内的。
4支撑体系是建设农业经济小区的保证
支撑体系本身是一个具备多元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系统,在农业经济小区的发展过程当中,它起着重要的承重和调控作用,是小区域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硬性保障,决策体系的建立能够对经济小区的发展起到总体的规划支持作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整体的生产产业链的建立,加强经济小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通过积极的政策信息来促进商品的生产流通[4],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小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人才体系的建设,通过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来提升农业经济小区的发展活力,更好地进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提升建设的效率,进而实现小区域生产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5综合效益是建设农业经济小区的目的
在农业经济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体系,这样才可以对发展的综合效益有更明确的检验。1)必须要将经济效益的获取作为发展的中心,如果无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生产力也就难以实现发展,经济小区的建设也无法取得突出的发展优势,想要切实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就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加以重视,这样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得以保证。2)要重视社会效益的获得,确保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对当地的整体发展有益的,并且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将科技手段转换为生产力,促进当地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3)生态效益,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千万不可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如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被置于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发展位置,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感越来越强,农业经济小区的建设本身就是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而实现的,对于自然的破坏注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5]。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6-01
1 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 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 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 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 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 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的构建;县域农业
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运用,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其形成可以有效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的转移和增值。作为农业集中的县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浪潮下,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极大帮助。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一)产业价值链
随着产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迂回生产带来的资本增值,使单个经济单元专注于自身更具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的某个环节,促使处于不同环节的经济单元而以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由供给和需求关系联结的通道,最后到达市场和消费者,由此形成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联结的产业链。
产业价值链把价值链的思想应用到产业层次上,通过将产业链中各企业划分成一些相互分离的活动组织起来,提供一种将产业链价值的整合起来的系统方法,打通各企业的封闭情况,形成一个畅通的、统一协调的价值链系统。
(二)农业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间的联系同时包括产业间的物质联系和组织联系。前一方面包括种子的生产,作物的大田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最后到消费;后一方面包括种子公司、农户和专业协会、加工运销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配送中心等各种经济实体和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价值链是将农业生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的方法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上下游各环节整合成链,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网络,以减少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和时间,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三)构建县域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中的关键一环,而农业又是其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要取得本质性的改变,要挖掘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量,带来价值增值。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规则的分布于县域及农村地区,制约了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中小企业整合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通过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在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通过良好的组织协作,使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实现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多发展机会。
二、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要素
要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中价值不断转移和创造的通道,其基本构成要素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核心效用
产业价值链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围绕某种核心效用的,即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其价值活动包括:一是为具有从产品设想到最终市场的产业链所提供的基本价值活动,包括从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等涉及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进行的产品设想、开发设计、原材料和零配件获得、技术应用、产品实体的加工制造或服务的实质性提供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而必须进行的营销等经营和财务、人事管理等活动;二是为产业链上基本价值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辅助价值活动,如人才培训、金融、信息、中介及法律咨询等活动。
(二)节点
构成产业价值链的节点,包括参与构建产业价值链并具有某种独特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每个企业,它们可能处于同一产业,也可能处于不同产业之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和传递通道,企业通过价值通道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节点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
由于完成核心效用所应用的技术、流程以及节点企业规模及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因此,在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和价值整合中,节点间形成了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决定了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不断寻求更恰当的位置,进而决定产业价值链的形态和价值增值方式。
(四)价值运行机制
任何产业价值链都应具有能够促使价值链条不断运行的内在机制,包括充分的信息交换、投入要素的自由组合和变动、各节点在各环节提供能被市场识别的价值、核心效用在市场上持续有效等。
三、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一)东明县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地区。近些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从农业产业的生产水平、加工水平、市场规范程度等方面来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东明县的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尚是初级产品或初加工,规模小、范围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地区特色。企业单纯的自组织生产,企业间的缺少合作,分工不明显,产业价值链条尚未构建起来。
(二)构建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具体措施
1、利用地区特色,发挥核心效应。县域产业主要基于县域要素资源而发展,其农业产业价值链应该选择能够发挥本地区农业产业固有优势,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品或环节来提高竞争力,突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上的特色[2]。
东明县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应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避免只停留在“土特产”的层次上。不断做大做强,使产业特色不断增值。首先,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分解和整合,逐渐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更加专业化的企业,使在产业链上某环节建立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分离出来,使特色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重新整合,构成新的价值链,在原来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产品或效用。
2、合理组织节点,构建动态网络。产业价值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和组织是建立在密切协作基础上的。如今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更在于是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产业价值链各节点上的组织成员,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增值,也要考虑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只有将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各环节进行整合,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才能真正做到降低各环节的运作成本,使网络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由于东明县个体经济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发展过程中有利有弊,发展初期,个体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到后期,个体经济毕竟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现存的企业大多是各自为营,缺乏沟通,不利于产业价值链的网络联盟。以后要更多的关注个体经济的合理发展,限制农产品加工不规范的现象。关注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大户,促进已有企业的分工合作,使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构建合理的合作联盟。
3、不断优化整合,实现价值创新。由于区域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避免不了带来有可能打破产业价值链动态平衡的因素。例如,需求市场的变化导致核心效用的拓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技术环境的变迁导致链外企业不断加入,形成价值链上新的环节和节点,使价值链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不断优化;节点企业对经济的追逐而进行的创新,导致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之间位置的调整等等。
产业价值链正是在产业链的结构下遵循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通过统一规划,将之前缺乏联系的相关企业整合起来,理顺各价值链之间关系,协调各企业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对产业链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使价值链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同时作为节点的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链,打通企业之间的价值壁垒,保持信息畅通,不断优化创新。
4、畅通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保障。农业产业价值链的管理,要以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保障,使信息具有及时性与可预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引导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只有保持必要的信息畅通,才能使价值链上的成员协调一致。
篇5
通过多方调查,以及长期扎根于基层的实践,认为扶贫攻坚的关键还在于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立足本地实际,搞好产业发展,让本地区贫困,群众直接受益,从而走上脱贫富裕的道路。
关键词:巴东县;产业扶持;农业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湖北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之一,但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本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扶持,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需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产业扶贫是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将单纯的经济救助和帮助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产业扶贫转变的一种扶贫模式。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实施农业产业扶贫,有利于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扶持更多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利于配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有利于帮助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一、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所在地区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等,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直接发展高效经作产业。
2.优势畜禽产业。按照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三区”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牛羊、家禽、生猪等优势畜禽产业。发挥各类农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从事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鼓励推广生猪土法低成本养殖技术,扶持贫困户养殖特色畜禽品种。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山羊产业,注重扶持一些贫困户适度扩大生猪等的养殖规模。通过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
3.特色水产产业。大发展草鱼、鲢鱼等常规水产养殖,积极发展鳗鱼、生态甲鱼、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对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家庭渔场。充分发挥气候、生态、水质等优势,培育种苗繁育大户,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水产苗种养殖。
4.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QQ农场、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鼓励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优质蔬菜等配套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农事体验园、采摘垂钓园。引导贫困户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5.农产品流通业。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从事农产品经销和种养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推动与种养基地、贫困户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
6.农业品产地加工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级分类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三)帮助选准产业
1.对于我们结对帮扶单位及工作队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意愿,帮助选择好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措施等。
2.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干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引导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三、政策措施
(一)扶持政策
1.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对开发扩大蔬菜、茶叶等基地,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综合奖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
篇6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篇7
>> 浅谈江西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台商在江西省投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江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江西省农业节水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江西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江西省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思路研究 奥运背景下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泾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黄国勤,罗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区循环农业的模式、途经与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细平,等.江西省秸秆资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2(1):1-4.
[6]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I.江西绿肥生产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08(2):1-3.
[7] 陈艺荃,郝永勤.农业产业带背景下福建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陈先茂,钱银飞,等.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刊1):51-54.
篇8
论文摘要: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首先,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大,其次,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能源资源,再次,中国农村丰富剩余劳动力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总之,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对突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具有重大意义。
一、能源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世界能源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石油储量仅能供给人类40年使用的现实,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为降低经济与社会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一些石油进口国开始寻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农业产业脱颖而出。
此后由于中东石油的充分供应,能源农业产业发展滞缓下来。最近60多个月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实施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应用。
巴西自1975年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目前全球乙醇生产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费总量的3%左右,而巴西这一比重更高达40%。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内使乙醇成为与汽油并驾齐驱的汽车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达40亿加仑,2012年要达75亿加仑。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也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车推出了促销计划。
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1997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1993年以来,中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时美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能源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能源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后者以生产粮食、蔬菜为主,主要以满足人们食用需求。而能源农业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产生的以生物质能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为满足能源工业的需求。由于能源农业前景广阔、石油替代品产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断涌现,是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的新亮点。如年利用2000万吨稻秆供14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吨价300元,则农民增收60亿元,可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不仅消除了随田焚烧污染,得到了清洁的电能,又增加了农业经济产出和效益。
(二)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农业作物供给前景广阔
目前,美国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类等作物大量生产乙醇汽油。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源农业。考虑能源农业的经济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树木、杂草等纤维品和农业产品加工废弃物被用作替代能源产品的生产原料。除乙醇外,还可生产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气等。目前欧洲有50%车辆是使用生物柴油运行的。
(三)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作(植)物制品开始形成企业化生产
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国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发达国家类似“生物柴油”制品生产已具备企业规模化,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在德国北部投资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炼厂,年产油量可达125万桶。
三、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
(一)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是一个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生产更是浪费惊人。2004年我国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却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分别达到1.3亿吨和1.4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预计到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因此,我国亟须科学用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能源农业产业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国运用农业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国2005年12月由国家八部委决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
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乙醇可用农作物谷类和秸秆等生产,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汽车保有量达到5800万辆。目前汽车用原油年耗量约为11000万吨,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车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掺量计算,年节约汽油1100万吨。
(三)中国掌握生物质炼油新技术
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质洁净能源室获悉,科技人员将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油。这项成果已获安徽科技厅鉴定。实验表明,木屑产油率60%以上,秸秆产油率50%以上。
(四)中国利用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秸秆年产量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7亿吨以上,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
采用欧洲成熟的秸秆直燃供热发电技术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既是大型的节能项目,又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最大的支农项目,更是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的突破口。保守测算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达2亿吨(折标准煤1亿吨),如年利用2000万吨秸秆,每吨收购价为300元,则农民直接增收60亿元,且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可供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一年的消耗。这对于防污染浪费、节能增效益、反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五)中国建立能源农业基地
中国秦岭、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区广为种植的油桐、乌桕和全国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产“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农业植物。另据农业部门调查,云南有120多万公顷荒山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沿线干热、干暖河谷地带,特别适合宜于不择土壤、耐干旱、喜高温的蒿桐生长。蒿桐种子含油率可达30%,3千克可炼500克生物柴油,一亩地可丰产籽种300千克。
(六)中国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沟堤河岸、农田地边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选择种植能源农业生物,或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发展了能源农业经济。
四、为发展能源农业创造政策配套环境
(一)发展能源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农业经济。建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应该是以自立更生为主,坚持替代石油战略方针:(1)坚持“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石油供应方针;(2)坚持“天然气、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产方针;(3)坚持“煤制油、气代油”节约用油方针;(4)坚持“适量、适时、适地”的进口石油方针。
(二)创建能源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突破能源瓶颈,发展能源农业产业有着战略意义。但新型产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层面上的强有力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政府要组织、推动能源农业发展
没有政府组织、推动,能源农业产业不可能迅速自发地发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别重要,要强化宏观能源结构的管理与引导。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激励、支持和推动农民扩大能源农业植物种植,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能源农业产业。
2、能源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法律环境
能源农业产业初建期,由于技术、理论及设备等的暂时缺陷和缺乏规模效益,以及市场不成熟等,产业会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特别需要政府税费政策的鼓励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通过税费的减免、亏损补贴以及电力上网、油品上市给予价格优惠等政策,使农民种植能源农业植物和下游炼油、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促使能源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推动能源农业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从能源农业的植物品种的选育、种植等,一直到最后企业制油或发电的全过程,都要注重科学实验和科技研究与应用。建设立项、科技立项和创新等,要列入规划,以得到政府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具体上的帮助,防止重复建设。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与降低成本上,充分显示和发展能源农业新型产业的优越性。我们要集中力量在技术与产品创新上,以创新突围、以创新立足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
篇9
面对这样一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记者决心全程跟随他工作两天。在两天的行程中,参加了公司内部组织的生产会议;参观了现代化的农业庄园和构思奇特的养殖基地;旁听了农业养、种植课程培训;目睹了客商参观考察后的赞不绝口。两天下来,我们了解到现在金座农业共有23个各类养殖和种植基地,下属5家分支机构,包括云南崇华食品有限公司、云南鑫座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拥有50-70年使用权的土地120000亩,目前共有农民工5000余人,养殖獭兔25万余只、生态鸡15万只、猪3000余头,种植香椿林27000多亩,金银花、穿心莲、益母草、板蓝根等中草药27000多亩。而且刚刚和晋宁县宝峰镇签约了5万亩70年荒山地的使用权,用于套种香椿林和中草药,及兼生态鸡和经济兔的养殖。
带领这么庞大的一个团队,包崇华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每天鸡生了多少蛋,兔下了几个崽,什么时候该采金银花,啥时间要收板蓝根,他心里都清清楚楚。最让笔者钦佩的是包崇华的精力,似乎永远那么旺盛,公司下辖23个基地,每个基地转一圈下来就是1个月,他都是自己亲自开车去。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不雇用司机时,包总幽默地说:给我开车,出不了3个月司机就得离婚,其工作强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他的工作效率也高得惊人,在和他一起的时间里,记者有意替他计算了一下,他平均每两次电话之间的最长间隔都没有超过20分钟,这么多的事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妥当处理。用包崇华自己的话说:“我谈恋爱都没超过15分钟,5分钟的交谈,10分钟留给对方考虑”。足以证明他的果敢和高效。
在禄丰县仁兴镇的种养殖基地,一万亩的香椿树和金银花等作物茁壮而葱郁,生态鸡和獭兔欢愉活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和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分别设立有香椿育苗基地、种兔繁殖基地、中草药种植深加工基地、农业教学实验基地以及生态鸡、獭兔、野猪、鱼类养殖场所,并配有餐饮、娱乐、耕种体验、住宿等相关服务设施。在整体布局上,实现了香椿林中种草药、草药丛里鸡兔戏这样一种和谐自然地生态布局。形成了健康的产业关系和科学的生物链,一万亩植被的边沿是用兔笼高筑的围墙,中间散养着鸡,每天用鸡、兔的粪便来营养这些作物,然后用这些生长茂盛的作物再去喂养鸡和兔。因为鸡和兔每天食用的都是纯天然的中草药,如金银花、板蓝根等,所以,不仅自身健康无疾病,生长很快,而且产出的蛋、肉类制品还具有中药疗效,很受消费者的欢迎。现在,公司生产的生态鸡和獭兔、野猪等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中部分产品已远销欧洲、美洲等地区和国家。
篇10
摘 要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规划,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新农村 现代农业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和依托现实基础较好、市场容量和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16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和开发饲料、混合肥料、肉类和食品加工、皮革及其加工制品、生物药品、生化制品等相关产业和深加工制品。目前,多数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相互连贯的产业体系,如粮食―饲料养殖―肉食加工系列,生物肥料―蔬菜―蔬菜加工系列等。这样,以主导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需要,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市场交易费用,提供公共服务,降低专业化生产机械资本投入和出售产品的费用,解决了生产规模对生产成本下降的限制,解决了人多地少与专业化经营的矛盾。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产品经营交易费用、增加了组织化收益、提高了对农民的吸引力,有利于最终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仍是初级加工产品,产品增值少,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财力支撑,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大大削弱,陷入了“线断、网破、人散”而濒临解体的困境。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大多数以集体所有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区经济组织无力提供农户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均衡协调。有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未能发展壮大,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管理不善
在龙头企业的组织、建设、扶持,市场的管理,保护农户的利益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着混乱和无序的问题。如蔬菜市场的分散化暴露以下弊病:批发商离开了集贸市场信息,到农村去,甚至到田间地头,直接与菜农交易,逃避了市场管理,政府工商部门流失了管理费;个体无证中间商搞“游击战”。
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农业产业规划
地方政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指导,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积极引导农户与公司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树立区域品脾新产品,抢占优势市场地位;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各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各类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规划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服务设施和服务组织的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生产与企业化管理。
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经济技术职能部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对“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等进行彻底的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
4.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
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合同,形成法律文本,并由公证部门公证;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滕锡尧,刘东生.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理论前沿.2009(6).
[2]甘宜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与战略.2009(5).
[3]姚申建,黄华.论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职责.天中学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