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1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篇2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3

西方油画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一系列时期。西方油画的底蕴深厚,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方式已经成型,这是基于前人的不断积累与后人的查遗补缺,并非朝夕之功。经过长久的发展,西方油画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文化与艺术市场,西方鉴定家也对不同风格的油画具有鉴别能力,并且形成了鉴别系统,而且他们的教育当中也加入了这种鉴别的内容,这使西方油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的同时,对自己的作品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充分发挥出油画的艺术魅力。我国的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较晚,刘海粟、徐悲鸿等一批人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我国油画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然而,一些油画艺术教育者将西方成型的标准套用在中国学生身上,使一些学生在眼前复杂的艺术环境中产生了迷茫,失去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当摆正教育心态,从教育本身出发,从实际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油画艺术市场

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存在一些不足,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而中国现代油画起步较晚,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同时,艺术家生存质量堪忧,进一步影响了油画创作水平。

三、在改变中寻求发展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我国油画发展的国情,针对现今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其次,做到不盲目跟风,从小学的油画基础教育抓起,培养真正具有天赋和扎实能力的学生,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和艺术教育,摆脱框架教条的束缚,摆脱好高骛远的标准要求,着眼于当代油画艺术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当代艺术的风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促进我国的油画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艺术领域出发,规范我国的油画艺术市场,为油画艺术打造新的发展动力,让喜欢油画艺术的人和学习油画艺术的人获得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以超越自我的艺术水平为追求,丰富油画的创作形式,完善艺术领域中的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欣赏者也少,购买力不强,这些问题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但这种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中国油画艺术作品日后尽快走入国际艺术交易市场,这将为中国油画艺术未来的繁荣带来希望,也会给油画家带来益处。油画艺术在西方早已成为传统,我们要发展中国现代油画艺术,要珍惜现在艺术多元化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解决好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与画家内在精神的统一。推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普及油画艺术教育,建立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对今后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现存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期盼在未来创建现代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四、结语

篇4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专艺术院校在进行着不同专业门类的艺术教育,许多综合性大学以及其他文理科院校也开设了艺术专业,招收了艺术生,培养着各门各类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不仅在专业教学上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配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而且在文化教学上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样需要具备文化水平高且艺术素养也高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学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文化教学为了学生文化基础的牢固。我们要认识到,虽然艺术院校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但是不能忽视文化基础的作用,没有文化教学为后盾的艺术教学无疑是残缺的,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先天营养不足而后天生命脆弱的。艺术的生命力取决于文化土壤的肥沃,艺术的格调和品位也来自于文化的内涵与底蕴。艺术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是随着专业教学而设置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围绕着专业特点而进行的,文化教学虽然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但总的来说是服务于艺术教学。它如果孤立于艺术教学之外,将失去其实质意义。

艺术类院校应该如何处理专业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呢?如何使两者协调发展、互相补充完成教学呢?这是很需要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人去研究去探索的课题。根据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该从三个方面来思索。

一、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引导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教育的任何举措都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在我们艺术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两方面的问题:1、“重专轻文”的问题。往往这类学生在进校以前就形成了这种倾向,初高中时期,他们对专业兴趣十足,相对来说对于文化学习兴趣冷淡倦怠,艺术生中这类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由于长期热衷于专业学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全部。而学习文化的兴趣提不起,所用的时间非常少,这样在高考时专业成绩很好文化成绩较差,而且进校以后这种状态仍未改变。2、“重文轻专”的问题。此类学生在进校以前一直热爱文化学习,专业学习投入时间较少,因此专业基础不比较薄弱,进校以后也由于专业底子差,对专业学习缺乏信心,只能在文化成绩上求得心理平衡。这种类型的学生虽然占得比例不多,但是在我们教学当中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显然要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给予端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这种“重专轻文”和“重文轻专”的思想都是违背教学方针的。再要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指引学生思想。让他们知道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认真学习文化课程,只有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获得新的艺术生命。也让他们认识到专业学习是一个不断打基础循序渐进的规律,面对暂时专业底子的薄弱,应该不急不躁,从基础做起,不跨越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这样不仅打下了专业基础,也赢得了专业学习信心。为了树立他们正确的思想观点,可以采取讲座、辩论、交流、书写心得体会等手段。这样,引导他们的思想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教学的成果与效率。甚至是成功与否。我们在制订的时候必须严格考究“专”与“文”的科学合理配置。譬如,专业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时分配等都必须参考国内外同类院校有关经验,经过专家组论证严格把关制订。力求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修订,以适应社会市场人才需要为最终目的。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任课教师必须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管理部门要例行检查教学,掌握形课情况,广泛开展教研活动,多开展教学汇报和听课评课活动,保障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切实完成。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学有很强的特殊性,实施教学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坏境随着专业进程而千变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教学也很特殊,文化课老师要面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思想意识的学生,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并要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课的重要性,他们相对其他学校教师来说,教学任务更复杂,付出会更多。

三、 教师的教学与协作是艺术教育的成功保障

篇5

一、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定义上,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有着很多的共性,它们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它们两者的关系应该处于并列的关系。对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的活动参与,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两种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媒介、教育途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由于历史渊源以及当今学科的发展趋势,两者之间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变,教育目标、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1.艺术欣赏同体育活动有着生理方面的统一性

艺术欣赏需要人的生理感受的参与,艺术中的多样化和人的生理情况、神经反应有密切的关联。美学家桑塔耶那在讲到对称的价值时说:“为了某种原因,眼睛在习惯上是要朝向一个焦点的。例如,朝向门口或窗洞,朝向一座神坛或一个宝座、一个舞台、一面壁炉,如果对象不是安排得使人眼睛的张力彼此平衡,而视觉的重心落在我们不得不注视的焦点上,那么眼睛时而要向旁边看,时而必须回转过来向前看,这种趋势就使我们感到分心……所以,由于眼部肌肉平衡而感到的舒适和省力,某种情形下是对称价值的根源。”直线因缺乏变化,对它的长久注视要求视神经系统做同一反应,容易导致疲劳。艺术欣赏使人精神振奋,同时对人的生理健康也有所促进。实验证明,当人身心愉快时,动脉血压就会下降,脉搏跳动的次数每分钟减少10次左右。心理学家考察了完全沉浸于音乐中的听众,通过电子仪器记录下他们的大脑和心脏的生物电流、肌肉弹力、脉搏和血压的情况以及呼吸的次数和深度,同时录制乐队演奏的音乐,然后把人体的生理反应同音乐对照,结果发现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和生理、心理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从生理上来说,优美的音乐使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起伏流转具有节奏感,当生理节奏与音乐的节奏达到和谐统一时,人就会感到和谐和愉悦,并推动内脏及横膈膜的感觉,内脏与躯体功能就会得到调节,使血液中增加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传导,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音乐能够治病,这是自西方毕达哥拉斯以来为艺术学界和医学界所认可的。

2.艺术的范型和体育的标准范型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人体以古典的和谐为审美范式。从静态看,人体的美包括:同良好的精神状态相适应的健康体魄;体形的修短合度、均匀协调;均衡分部、丰满而有活力的肌肉和皮肤等。从动态看,既包括竞技状态中的动作协调、灵敏,如速度、耐力、柔韧性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动作姿态的天真自然、朴实大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论是静态的美,还是动态的美,都意味着人体良好的生长状态,而良好的生长状态离不开体质教育。艺术的范型是内在的自由和谐,体育的基本精神是人体的自然、和谐、均衡生长。因而,在体育中引入艺术的范型或体育的艺术化,必然利于达到体育的终极目的。艺术化的体质和体态是富于生命力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和身体的自由均衡发展与体态、动作、行为的自由和谐密切相关,它能够从后天弥补形体的缺陷,也能够使身体的各部分动作得以协调,使肉体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表情性质,在优美的动作姿态中显示精神、个性、风度,达到精神和肉体的有机统一。

当然,在体育中以某一方面的竞技特长为目的的培养,可能造成人体生长的不和谐,如举重、相扑等。这是体质教育范型和艺术范型的差异,但是它并不妨碍作为体育最终目的的身体全面均衡发展。实际上,在许多种体育的形式中都体现着艺术精神,如篮球、排球、田径、溜冰、舞蹈、体操等。席勒说:“体操练习固然培养了体操运动员的身体,但只有通过四肢自由均衡的运动才能培养美。”说:“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体育和艺术教育同是感性活动的教育,都离不开感性的形式。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姿势、动作、活动向整齐、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的调整和矫正,符合艺术的规律。凡是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身体感性形式,都同体育的目的相一致。

二、艺术教育给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契机

艺术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美的再现。体育是美再现的一种载体,体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再现美的能力。通过人体的姿态、运动来体现健康、强壮等形体美,通过力量、速度、节奏、韵律等形式来表现美。所以,产生了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体育舞蹈等这一类表演性、艺术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以其特有的动作或运动形式并配有协调的音乐来表现动作的形式美,成套动作的情感美,与人的思想产生共鸣。这些项目也有着良好的健身性与观赏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实践和创造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展现美的能力。比如,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艺术加工,改编成某种运动形式的动作。这样能够较好地将体育与艺术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转第135页)(接第142页)在体育教育中添加艺术教育成分之后,使体育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体育教育也就能顺应学生需求,符合时代要求,并能产生更多当前没有的、更能锻炼、培养人的其他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促使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首先教师要利用美学标准来创造干净、舒适的教学环境,配备整洁美观、安全实用的运动器材,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些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一些外观行为综合性的表现,即语言与非语言的表演。非语言的表演表现在衣着打扮、表情态度、姿势动作等方面。仅就动作而言,教师动作表演的艺术越强,其感染力也越强,教学效果越好。最后,动作的艺术性广泛存在于舞蹈、艺术体操、基本体操,韵律健美操、技巧与机械体操等具有明显美感的动作中,也存在于武术、跆拳道、柔道等民族传统项目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中。所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他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动作内在美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水平。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时,可以将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地通过图片、影视技术、歌谣、游戏、舞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授。

2.艺术教育对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体育训练中采用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他们运动水平的提高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为在音乐伴奏下可提高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使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得到合理的交替,改善神经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运动员控制肌肉的能力增强,以增加表现效果,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同时对学生运动生理研究发现,音乐的节奏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调节运动员的节奏。在比赛临近时期,学生的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此时对学生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可在训练中运用一些恰当的音乐或影视片等艺术手段进行心理调节,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鼓舞士气,提高运动成绩。

3.精神、意志激发体能体魄

艺术教育培养的文化精神、意志能力,可以“移植”在体能体魄的教育中,促进和激发受教者的体育活动。生命具有趋乐避苦的惰性,体育就是使生命超出自由活动的界限,在某些规范、指标的要求下活动,以发展和完善体能体魄。规范、指标会高于身体愉快状态下承受的范围,要达到或完成这些指标,就需要受教者以顽强的意志能力和不懈的努力克服生命的惰性。艺术教育对受教者精神境界和意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主体克服生理意义上的惰性,实现体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在生理、审美、意志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只有重视和充分发挥这种促进作用,在体育教育中渗透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标。

篇6

关键词:个性化;纸艺;研发;推广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我们应当从课堂教学出发,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从审美出发,对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充分显露自己的艺术潜能。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

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艺术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

如在我校建校初期,在对学生进行纸雕教学中,我在偶尔间产生了更适合城乡结合的学生用柔软多彩的皱纹纸来作画的灵感,于是我边尝试,边研究,边和学生一同创造,享受其中的乐趣,不但培养了学生浓厚的美术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每当我看到学生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纸艺作品,我内心都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更令我喜悦的是,辅导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儿童绘画艺术大赛中均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0余人次,省级组织的艺术展演中50人次均创佳绩;我在教学《让色彩动起来》这一单元中,上课时选择音乐让学生唱歌、多色丝带挥舞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线条的动感,让音乐带动色彩飞扬的感受力,培养学生会欣赏、发现美;在设计服饰教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等,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还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学生互相结对、动手装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品质。反之,艺术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看重教学结果,势必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艺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动手能力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接触各种自然或人工的材料,灵活运用工具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体验探究的愉悦与创新的成功感,促进崭新的美术样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实用、审美和创新三方面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通过“纸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彰显了学生的灵气和雅气,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劳动创造美、实践长智慧、艺术添情趣。

篇7

2013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课题“高职艺术专业‘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课题编号:BCB13024]。

作者简介

沈 杨(1982―),女 ,安徽肥西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以室内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教学为例,阐述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按照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理论,以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参照系,通过多种手段创新理论教学;同时注重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跨界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每位学生自身潜能。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职业;角色;创意;跨界

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和项目化课程的探索,对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任务、产品等实践性要素纷纷进入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艺术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它既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有着艺术教育本身的特色,如果只强调技能,会使艺术专业人才的创新发展能力受到阻碍,如果只强调艺术,又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不相符合。正是基于这一状况,在项目主题式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双轨并行的指导思想,即在授课过程中打破原有章节的划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室内设计师的素养,从“市场、宣传、设计、技术”四个方面为出发点,脚踏实地进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真正发挥每一门课程应有的作用。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室内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入门课程之一,是教学环节中较早全面阐述室内设计的定义、介绍设计师素养和室内设计原理的理论研究课程,它是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全面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基本技能的入门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可是在近几年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体会到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辅助,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基本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提高设计文化修养、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光有实践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工人,而设计师不仅具有绘图功底,更重要的是对设计的责任意识,要有丰富的涵养,精湛的技艺源于生活积淀和个人品质修炼。因此,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素质拓展、大师研究的理论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艺术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力和思考力都较为欠缺,学习主动性不足,这一切给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都带来极大地困扰。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与热情,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课程学习,是笔者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辛辛苦苦讲45分钟,讲很多内容,学生听过就忘,不如抓住一个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记住一个要点,懂得一个道理,或者创新意识得到增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主题式教学思想将课程设计成一个个主题工作任务,然后围绕主题任务,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深刻地体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意义。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1.说讲结合,明确目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特别是新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所需要的知识体系结构是不了解的,对于为什么学这门课,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问题是不清楚的,特别是一些艺术课程之间是串联关系,如果单纯地只学习某一门课程,就像是盲人摸象,最终的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到了课程设计阶段,才恍然大悟,后悔当初没有用心学习,但为时已晚,往往只能应付了事。

说讲结合,就是把说课变为讲课,将教师在专业活动中与同行交流的教学设计稍加改动,变为课程的第一讲内容――学前导航,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学习方法等有清晰的认知,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角色扮演,调动兴趣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理论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百余人的合班课,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课堂的理论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变被动的接纳为主动的学习,是笔者一直探索并为之努力的事情。在讲到与客户洽谈沟通时,提前布置同学们课下编写剧本、排练小品,课上再现家装展览会现场、新房交付现场、装饰公司现场等不同场合与客户沟通洽谈的情景,扮演角色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客户、业务经理、设计师等,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将家装工程的承接形式、与客户洽谈的准备、沟通技巧等所需理解的知识内容生动、立体、透彻地展现出来,这种角色体验让表演者和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认识到装饰设计是一门服务行业,设计师除了做好设计,还要有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理解了客户沟通的重要性,设计师要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建立彼此的信任,以及对客户的经济情况、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组成等信息搜集的重要性。

3.你来我往,自主学习

对于一些大众所熟知的内容如设计风格一章,提前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课上汇报与讨论,交流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信息整理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将他人的信息变为了自己的信息,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则在课堂讨论之后再布置相应的案例收集与汇报。在课程设计阶段,这种设计交流次数则更加频繁,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使得同学们的观点可以集中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除了课堂交流,课下交流也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充分利用自媒体,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通过微博、微信、微课的三微教学法,将室内设计的潮流、前沿、行业动态等进行传播,特别是建立了平台后,学生们可以通过平台自发组织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4.跨界思维,创意训练

跨界是当今设计界一个新锐的设计态度和设计方式,跨界(crossover)在英文中的的原意是“转型、转向”,后引申为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意思是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通过跨界思维,在继承所跨之界各自的优秀特性的基础上,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创造性价值。

(1)从影视剧的室内场景中分析设计案例。跨界思维不仅可以运用在原创设计上,也能够运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电影和电视是社会的浓缩和历史的再现,提供给我们琳琅满目的场景资源,风格多样、类型多种,涵盖面广是任何一本专业书籍无法给予我们的。在案例分析的时候,先从当时流行的影视剧中选择,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例如,在《来自星星的你》热播期间,选择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观看节选片段,将案例由静止的图像转为动态图像,讨论的热烈程度会大大增加。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居住空间时,将他们想象成业主,从职业的不同、性别的不同、性格的对比展开,进而分析室内风格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材质的表现,等等。待学生们进入状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经典片、历史片等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借助图像媒介改变室内设计创意思维方式。“世界已由图像符号组成,我们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大众传媒的过滤,接收到的是一个被解体、并置、杂乱的图像世界。”这也成为了不少设计师利用图像媒介进行室内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之一。例如,香港著名设计师方振华,在他的工作室,找不到一本关于室内设计的书籍,都是一些服装、平面、产品的杂志,等等。用他的话说,看别人的设计,永远只能走在别人的后面,无法超越。他从一双皮鞋的照片中能找到KTV设计的灵感,从一双塑料拖鞋上能想象到空间的造型,从一件带纱的文胸上设计出把窗帘放在外、窗纱放在内的新的窗帘形式。可以看出,日常接触到的生活图像都可以是设计创作的素材。

在借助图像媒介之后,我们就找到了开启每位学生自身潜能的钥匙,具有设计想象力就不再是个别人的特异功能,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室内设计原创的要领。

四、总结

通过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思想并行不悖,艺术专业的职业教育不能丧失艺术教育的特色也不能丢掉职业教育的根本,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不能只顾眼前,更要把眼光放远,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张 葳,李海冰.感性教育与人文氛围――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装饰,2014(04).

[2]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邱晓葵.居住空间设计营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艺术气质;创造力;过程;开放;学科交叉;品德

艺术教育首先应是教育。学校教育带来的好处我们无法否认,目的是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强调经济效率快节奏发展的社会的要求的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大批掌握知识技能,有建设力量的队伍。教育把所有人都引向好的方向。但,我们可不可以在塑造人形的过程中少一点功利色彩呢?亚里士多德说,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要,而是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由此艺术教育提出了关于教育更明确的标准――应是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人们审美需求,提高人的艺术欣赏趣味,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又满足审美要求的生活环境。艺术,也许不能建成一座大厦,不能造出长城上的一块砖,艺术是相比之下更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创造美的力量,宣泄内心欲望与情感的媒介。在哈佛大学艺术节上,任何有哪一方面爱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学习的东西。即使你什么也不会,在哈佛科学中心前草坪上的杂技培训也能找到人教会你玩两手抛球这类杂技表演。这个艺术节体现了哈佛大学教育的特点:强调艺术在人的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并为师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因此我可以说,艺术教育在“学习”与“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接作用。

然而面对更抽象化的“艺术”,该怎么教呢?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种类很多,涉及设计,影视,音乐,歌剧,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等。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欣赏教学、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等等。伴随着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社会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的人才,那么学校教学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特长。我们既要有专注艺术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也应该有重学生理性思维、重设计功能研究的教育体系,既要有重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重技能训练的方式。只有多层次多方位的艺术设计教育局面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然而目前对于艺术教育,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相同,特别是按照传统的其他科学学科教学模式培训下的老师们认为粗放型教学――提倡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个性,要有表现自我性格的作品,这样便是最好的最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的学习,再勿须多言。然后长篇大论的讲创作艺术品的意境,独特性,意义,讲大师们的作品是多么令世人惊叹,却忽略了听讲的学生们,正手拿着工具,困惑着下一个动作是要模仿大师,还是随性一挥,又或者是深思熟虑怎样动才算创造性的“动”?创造力每个人都具备,但并不是说光有创造力坐着空想,好作品就能形成。这样光停留在口号的教学,没有用实际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手里掌握着开启学生创造力大门钥匙的老师们要多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施加动力,让学生能真正的能动的参与到创造过程中,而不只是执行老师给的“制造”的命令。在此我斗敢凭自己多年做学生的感受谈谈我对艺术教育的感受。

一、我国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问题分析

我们的教育大纲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上下,所有学校一切都照着教育大纲来。这是否是传统思想中不好的那一点观念在抑制我们的创新精神,在害怕教学改革运动失败会招致社会各界的批评,所以大家都选择安全的中庸教育模式。按大纲规定来教学、评估、考核、考试。各校为了自己的校誉,争创优秀学校,通通都拿成绩说事。成绩是能说明问题,但只靠一个死的数字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被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要求扼杀了。或许自认为表达了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些因为兴趣趋使而实践总结出的成果,不被考核制度承认,会无关于提高教学成绩。潜能无限,精神有限,于是,所有的学生只有无限期的暂时放下好奇心,迎合我们的大纲拿到“优秀”的成绩回馈家庭和社会。我们的传统教育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结果”上。

在中国,学习艺术被当成一件很高雅的事。从孔子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即用艺术作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中国历代领导的都很重视艺术和艺术教育,给予能够创作或鉴赏艺术作品的人以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上有头有脸的名人,达官显贵,若是不懂一点艺术,会被认为是很没有内涵的人。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是几岁开始便要上很多补习班,比例古筝、书法、舞蹈等,从小便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当然我认为对于艺术的越多的了解和掌握能直接和间接的开发人的潜力,或者在将来别的学习中有辅助提高的作用。家长们不仅要孩子学,也要考级,要比赛,出的成绩要比别家的孩子更好。本来是很美好的一项接受艺术熏陶的事情,在家长们的压力下,孩子们为了爸爸妈妈的奖励要努力提高,沦为“为了什么”学习。没有单纯的为了艺术而自由学习的学生,只有为了在可知的有限的艺术范围里,与身边同学而相互追逐的学生。有追求有目标固然重要,但艺术教育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艺术应该是为了让人更高雅更有涵养的生活。对于学术上的追求,思想是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短期的集中式的技能培训产生的熟练心得。

二、应鼓励学科交互式学习教学

老师经常强调与我们要多看书,不限于看专业书,政治的、哲学的、娱乐的,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有。我很乐于接受这种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刺激人脑,激发潜能。我认为任何学科之间都有相通性,甚至音乐也可以用数学函数图表诠释。对于艺术,教师更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姿态来教学。对于艺术的学习,特别是需要想象力的艺术设计来说,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广博的学习知识、多学科间的交叉对艺术教育极其重要。从不同领域习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流行音乐中有一支“OKGO”英国乐队,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奇思妙想的MTV。用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组成一个复杂连贯的多米诺骨牌式的游戏,或者是在一组健身跑步机上蹦蹦跳跳边唱边跳,或者真人表演模仿名家大师画作,在这些进行的同时还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表演总经不住让人拍手叫绝。组成这支乐队的成员之前有物理系的大学生,牙医,修理工,作家。也许他们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只是为了同样的爱好走在一起,用音乐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来说,或许正因为他们之前从事的工作养成的思维习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理解音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音乐特点。艺术没有限定谁不能靠近。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埃舍尔大师。他从小被去上数学课、物理课,本因做建筑师的他最后还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堪称艺术界里的科学家。埃舍尔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被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赋予科学的内容。比如我们经常谈论到他的矛盾空间的作品《彭罗斯三杆》《男子和立方体》等,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一个不可能的世界。这也得益于一种从小的逻辑思维训练及形成的严谨缜密的思考习惯。与普通的艺术家不同之处在于,埃舍尔的作品不是要表达情感,而是借艺术的手段来表达理念,为这个理念寻找漂亮的形式。这句话也恰到好处的解释了为什么学科交叉学习能带来无法预测的学科上的创新成就。

三、到底怎样才是适合艺术教育的方式?

在国外的有些艺术学院里,一个教授的课件在一个学期里使用后再也不能拿来教下一届学生。这是学校对老师学术境界的要求,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保证把最好的、最先进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因此,艺术教育首先应强调现代意识,思想革新。其次是准确定位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艺术教育要都强调艺术修养中的人文内涵,要强调文化的传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以美好的品德修养为目的的艺术教育水平。在中学最常见的情况是,所有的艺术课程都会不同程度被那些升学考试的科目挤掉,整天对付着考试题目,哪有功夫谈艺术。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要时常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对于分类复杂的艺术学科,教学计划要合理配置。最后,结合教师自身特色,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布鲁诺・恩斯特:《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时代的要求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知识不断地更新,科学飞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势必要求人才标准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角度来看,在全球市场经济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设计竞争的发展趋势下,以综合化设计服务市场已经形成。即以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楔入,产品注册商标标志,产品包装及cIs企业识别系统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等综合。

二、教学模式探究

1、以往教学模式的利弊

以往典型的设计教学模式是“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设计重新走向综合时,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培养具有综合性创造人才的严重障碍。

2、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

为了实施设计教育综合化教学模式,先前以教材为基础的分门别类的课程教学方法,已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只有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教学,即以一个个由易渐难的课题,有机地将系统设计所需的知识,通过教学课题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并使其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得以消化和吸收,才有可能实现培养专业创造力的教学目的,适应综合性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设计为中心。

由于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多科学系统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为创造设计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倡实践化,开展艺术设计业务市场操作教学模式

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设计教育必须结合大量的社会实践课题。设计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消化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弥补课堂教育不足,整合专业知识,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增强应用性的作用,具体来讲,要想参与艺术设计业务活动行为就必定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收集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市场的相关业务信息。要想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突出。建设好信息渠道、信息网络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在诚信的基础上是否有着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际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阶段,艺术设计项目承接与洽谈。通过信息渠道、信息网络得到相关业务信息后着手与对方联络洽谈,通过有效的联络和洽谈从对方承接到项目。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有着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广阔的知识面,并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阶段: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作承接到项目后进入到项目的策划与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这时从业人员在校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才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展示的平台,这一点我们应该不难理解。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这个阶段要求更多的从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是否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均至关重要。同时对于项目的预、结算方面的知识同样是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这些社会化的方式培养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免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社会消磨掉创造力而废除社会化,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建议在社会化基础上更加做好设计教学,把创造力引导到有用的地方去。

三、建立以综合化设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与学

由于设计教学模式变革,从而教学单位可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创新。创新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针对当今、往后艺术设计这一职业岗位的主要特点,在课程设置的整体框架、结构上为之服务。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和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可以说是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轻视了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来社会的发展加之艺术专业职业岗位的特征,要求学生成为在竞争中有创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角色变换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勇于挑战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培养这种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起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德为才之本,成才先成人”学做人

做一个以诚信为本正直的好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以及提高组织能力,独立办事能力和与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培养自身果断、忍耐、勇气、信心、守信、持之以恒、责任感等气质,同时使自身养成良好的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养成博爱和包容他人的良好心态、将来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言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而言,口语表达流利,能说会道也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语言的技巧、口语表达流利,能让你的设计创意思维以及设计方案得到客户的认识。

3、社交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为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特点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而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移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和他人拉得更近,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4、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

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组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认识模糊,在艺术创作艺术设计这个大专业里片面狭隘的针对自已的小专业,在小专业里学习又急于求成。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只有学习好服装制作才是关键,计算机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顾一切急于学习软件操作。

篇10

中国书法不仅以黑白为表现手段,且它们是“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陈振濂),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功的诀窍何在?成功的诀窍即在于书法的美学构成。在中国书法史中,美的阐述无疑成了书法美学构成的新起点。

书法艺术的生存形态是空间的,但它的表现形态中却更多地渗入了时间推移的特性并留下了明确的痕迹。书法艺术特殊的空间―时间性质(抽象空间的连续分割),暗示了书法艺术形式构成无比重要的意义,它是作品所有的精神内涵的载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是我们得以进入书法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桥梁”。人们常用“积淀”这个词概括历史文化内涵进入书法艺术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数个体选择中的共同成分――集体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的结果,渗透和承纳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时代精神等。因此可以说,书法无疑是东方艺术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连体关系。汉字的初创只是为了实用的需要,但它的取材与方法却孕育了审美意识的萌芽。汉字的创造是在古人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体现了先祖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照,汉字之美来自自然,同自然之妙处,得自然之真谛。所以说,汉字与书法是一对孪生兄弟。

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涵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小纂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刚健遒劲,结构平衡,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和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庸之道的审美心态。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发展史的一大关捩,它完全改变了纂书线条的整齐划一,隶书的波运笔中所含的“S”形运动意味明显加强,使人们心里久久积蕴的情感运动节律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示出来,渗透了书家的意兴,有了更为丰富鲜明的生命意态的内涵之美。三国时,隶书向楷书演化,两晋、十六国时,草书、楷书都有发展,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后人以“晋人尚韵”作为对晋代艺术审美风貌的概括,这与当时的玄学思潮紧密相关。“东人尚意”,苏轼是开启“尚意”书风的杰出人物。“明清尚态”,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明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增加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清代的文化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代的传统。

纵观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从“近取诺身,远取诺物”到生命意识的表达,从朴素的“周关”意识到民族宇宙观的深化,从业实用需要到创造审美功能的自觉强化……我们看到,书写之美,在无意识的呈现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中,显示出书法艺术构成的多因性、系统性,折射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