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
民间资本成为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力量。统计显示,在村镇银行477亿元股本构成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约为74%,持股金额比2011年末增加82亿元,不少民资控股的银行业机构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
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整体上发展平稳健康。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99家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为319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28.6%;贷款余额1782亿元,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0亿元和841亿元;不良贷款率0.2%,拨备覆盖率860%。
村镇银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品牌认知度明显不足。村镇银行入股的股东可以为民营企业或自然人,致使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老板个人的银行,再加上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很难建立自身强有力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当地居民还有一个认知认同的过程,吸收到稳定可靠的资金特别是稳定的储蓄存款较为困难。储蓄存款占比相对较低,这也严重阻碍了村镇银行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制约了长远信贷投放。
二是科技系统建设不足,基础功能不全。从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目前仅有几年时间,大部分村镇银行由于发展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等客观条件限制,在科技渠道建设上遇到了困难。部分村镇银行在发起行的帮助下,已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等基础性结算系统,但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其它现代银行功能暂未实现。
三是人才培养遇瓶颈,专、特、青年人才太少。由于村镇银行的品牌影响力较弱,对同业优秀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既熟悉本地情况又精于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优秀人才的缺乏是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平衡、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是目标定位上存在困惑。村镇银行的设立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现状是机构网点少、从业人员少、资本规模小。这种状况,决定了村镇银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产规模不可能太大,机构网点不可能太多。
五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局限。村镇银行虽然都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但从许多村镇银行的运营实践来看,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
加快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村镇银行应树立“立足县镇、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做县域经济的“抽水机”,而做农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一)充分发挥独立法人优势
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其的独立法人资格优势。相对于传统银行,村镇银行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属于一级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扁平化的结构,便于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实际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
经过实践运营证明,村镇银行应充分优化贷款审批等业务办理时间,做到手续简便,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短、平、快”的业务,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基层金融空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
(二)保持差异化经营策略
首先是产品差异化。业务创新是村镇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例如考虑到小企业融资难、缺乏优质抵押品,创新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小企业联保贷款”;根据林农资金需求,推出“茂林通”林权抵押贷款。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创新,村镇银行可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为县域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活水,引领当地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最大限度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价格差异化。包括利率差异化和服务费用差异化。虽然目前的利率还是国家管制的,但通过两次利率调整可以看出,市场化是大趋势。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浮动权逐步加大,利率差异化的空间也逐渐加大。村镇银行在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可以给予不同客户以不同的利率优惠政策。
再次是渠道差异化。当前股份制银行正在加快下沉步伐,不断在县域开设新的网点,村镇银行要结合新的形势,迅速在县域重点乡镇布设网点,配合科技研发投入,真正实现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在乡镇地区的服务能力。另外,村镇银行还要逐步调整信贷客户群体,由目前的“跟随”战略转向探索建立村镇银行核心客户群,即农村客户、小微客户,并持续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农村、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三)不断传导发起行的理念优势
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提供了资金、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包括派遣高管及专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人员技能培训,构建合适的银行业务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技术、审计监督等后台支撑,使村镇银行自开业伊始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经营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做好内控建设及风险管控
篇2
问题:存款质量较差,管理制度薄弱
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由内蒙古银行于2011年发起设立,吸收贵州省1家企业法人及8个自然人为股东,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
目前,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仁怀市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村镇银行自身的缺陷,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吸收存款相对困难。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存款的多少制约着村镇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目前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在吸储难的问题。截至2013年2月末,仁怀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9.67亿元,其中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0.9亿元,仅占全市存款余额的0.32%。究其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型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不足,也缺少政府主导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社会公信力不足,难吸引当地城乡居民存款。同时,一部分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存在误区,担心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未开通网银及其他现代化银行业务,只能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只能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
存款稳定性较差。仁怀蒙银村镇银行存款的质量和增长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需求,存在风险隐患。首先,从存款期限看,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的存款以活期为主,活期存款所占比重约为75%,说明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其次,还存在年底冲刺、年初撤资的现象,也对资金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存贷比指标上,2012年末存贷比高达133.21%,比去年增加了77.27个百分点,远超过监管标准。
人才建设需要加强。一是由于规模制约与开业初期的经营压力,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难以招聘到及留住高素质的人才。2011年成立初期,该村镇银行有员工34人,至2012年末有8人辞职,流失率达23.5%。
内部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加强。该行虽已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但董事会未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责履行难以到位。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仁怀蒙银村镇银行积极健全制度,但截至目前其专项审计制度、关联授信制度和高管评价制度等尚未建立,在科学合理评价高管履职、强化专项审计的执行力和关联交易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建议:外拓资金来源,内抓制度建设
广泛拓展资金来源。一是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宽发起人门槛,调动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壮大资本实力。二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和信心。三是加强产品创新以拓展生存空间,以“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为主要目标,发挥小银行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客户资源。
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向社会强调对其的政策支持,提升其在群众中的信任度;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免一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将目前由政府组织实施、农信社或邮储银行承办的一些政策性贷款等交给村镇银行办理。政府及事业单位也要积极与村镇银行联手,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如农业局、残联、妇联、团委等单位应积极与村镇银行合作,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残疾人贷款、农村巾帼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实行有别于其他银行机构的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容忍度,监管和发展要做到“不矛盾、互促进”。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数额的低息或无息支农再贷款的政策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篇3
关键词:金融;村镇银行;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54-02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逐利性慢慢得到明确,这必然出现处于利润率低洼区的广大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金融空白”的出现也理所当然。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从2006年l2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到2007年10月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至全部31个省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才算真正开始,而村镇银行正是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角,它的设立意义重大。
1 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
1.1 填补农村地区金融空白
农村金融市场大致存在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和民间金融。政策性银行是农发行,它主要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在农户和企业带框业务上范围窄、受限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邮政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撤离;合作性银行主要是农信社,但它受到体制、产权、管理等一些问题的束缚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即使改制成为农商行后,由于其整体的经营绩效不良,加之大量的资金外流,能够为农村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民间金融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其发展一直受到政策压制,无法也不可能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出路。金融机构的改革,就是要引进新型的金融主体,而村镇银行就是创新型的金融机构,其服务农户和企业的发展思路,较好的匹配了农户与企业的需求,其本地设立、服务本地的原则避免资金外流的问题,从而有效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区。
1.2 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渠道
在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条件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从金融领域内获取高额利润,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难以走上正规发展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村镇银行的设立,其“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作为发起人或出资人”的规定明确指出了民间资金可以进入银行业,这给民间资金打开了大门,为民间资金提供了一条正规化发展的渠道。同时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替代部分民间借贷市场份额,如果村镇银行利率调整浮度适当放宽,其替代份额将会更大,这将有效化解一部分民间不良借贷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1.3 为本土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村镇银行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贷款审核效率高的优势,金融产品更加机动灵活的优势。这能够较好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如我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针对每一个客户设计个性化的授信方案,采取“一户一策”的信贷政策,做到“量体裁衣”。
目前,广东省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农民和企业的贷款需求大都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慢的问题,在商业银行撤并、农村信用社改制等变革后,农村金融市场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变得十分突出。从横向对比来看,2010年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9家(其中村镇银行9家),远不及浙江省34家(其中村镇银行29家)、江苏省31家(其中村镇银行31家)。2011年广东省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6家,但远不及以上两省2010年的水平。
2 发展村镇银行的对策
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编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未来三年再设立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广东省2009年至2011年,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只增加了14家,远低于各省市的平均水平。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主发起银行的选择、考察、确定等环节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减少不当干预;二是在财税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优惠,具体优惠应有地方发改、工商、地税、国税、财政局等部门根据当地实际联合制定,必要时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是优先给与财政性存款等;三是切实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由监管部门将村镇银行的支农情况和为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村镇银行业务向农业、中小企业倾斜。
2.2 监管部门要差别对待,坚持适度灵活原则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责任,股东们都倾向于在盈利空间大、资金回报高的地区和行业开展业务,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在三农、中小企业贷款上原始动力不足,因为利润与成本,以及所要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所以在监管村镇银行时,在一些指标上要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如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存贷利率等方面可获得更大灵活性。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使用贷款利率的波动来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称这一商业原则,增大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可及性。
2.3 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金融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的员工不只是从主发起行来一部分,社会招聘一部分,从商业银行中挖几个的简单堆砌,更应该从引人机制、育人机制、提拔机制来建立自己的人才战略。
2.4 坚持差异化经营,瞄准本身市场定位
起始阶段,村镇银行一般设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聚集的区域,银行业间竞争较大。要在这种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明确的市场定位。要建立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经营、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好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海滨、杨大明 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内蒙古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
篇4
自2007年我国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以来,截止2015年一季度,银监会已批准设立1251家村镇银行,开业村镇银行累计达到1171家。从全国范围统计,村镇银行的总存款达5700亿,总贷款达5142亿,资产总额达7956亿。虽然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发展,但相对于其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边探索、边经营、边发展的阶段。
村镇银行正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快速迈进的阶段,如果不及时制定战略规划、加快顶层设计、解决经营发展中诸如机构设置、市场拓展、人才引进、软硬件配套等方面问题,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性经营亏损最终会阻碍村镇银行的支农支小力度、整体盈利水平,危及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银行管理体制
(一)村镇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直接管理模式边界模糊。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大多采取直接管理模式,例如在发起行总行设立村镇银行部来直接管理村镇银行:但是部分银行,如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不仅在其总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部,还在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所在省份设立村镇银行驻外管理部。于是便出现发起行总行村镇银行管理部、驻外村镇银行管理部与村镇银行三个主体之间权责不清晰,总行村镇银行管理部和驻外村镇银行管理部之间管理边界如何有效划分,村镇银行应该拥有哪些自主权,缺乏清晰的界定。同时,在设有驻外管理部的省份,驻外管理部人员较少,管理手段以窗口指导为主,主要负责人实职高配,让发起行总行村镇银行部的统一管理受到影响。此外,总部管理与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多头监管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村镇银行应当设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长由大股东发起行派驻,发起行大股东地位稳固,但很多村镇银行没有设监事会,导致村镇银行控制权高度集中,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完善,未能定期召开三会,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都不健全。同时,村镇银行行长多为职业经理人,并没有担任董事职务,缺乏对银行经营发展的决策权。村镇银行大都设置了风险管理部,但风险管理部既负责贷款审查,又负责后台风控,不利于相互监督,容易导致对贷款的事中和事后监督不充分,不能做到风险防范覆盖业务办理的全部过程。
3.风险控制与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具体管理办法都还没有成文,多数情况下是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村镇银行自行完善。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工作指导缺乏相关文件和规定,不利于村镇银行管理层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决策,也不利于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合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的信用意识淡薄的情况,村镇银行很难有效识别在征信系统中无信用记录的农民散户和农村小企业。
4.发起行持股比例过高。发起行持股比例过高是导致发起行对其下设的村镇银行过度管理的重要原因。作为实际控制人,发起行主导经营活动,在制定经营战略、利润分配等重大政策时起决定作用。村镇银行的灵活性、高效性受到制约,不仅导致其他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还制约当地民营资本的引进。此外,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投资会影响发起行自身的资本管理。
(二)完善村镇银行管理体制的建议
1.成立村镇银行管理委员会,制定《村镇银行管理办法》。发起行有必要成立村镇银行管理委员会,作为负责管理村镇银行工作的专门机构,其工作职责是:拟订村镇银行总体规划;按照授权,对村镇银行筹建和管理中的重要事项进行决策;对超过其职责范围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并提交发起行决策机构讨论商定。同时,制定《村镇银行管理办法》,明确各管理单位的权责关系,使发起行对于村镇银行的管理工作有据可查,有规可依。
2.完善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为进一步强化行长参与决策的权力,并协助董事会更好地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来制定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可以任命行长为董事,完善董事会议事规则,发挥董事会制定村镇银行经营战略的作用。除定期召开董事会外,董事长可召集并主持办公会,由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副行长、行长助理参加,甚至可以扩大到部门负责人。重大事项由董事长办公会决定,日常工作则由行长办公会决定。
3.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文件规定,若主发起行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达到三十家以上,主发起行可尝试设立控股公司来对其所设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整合平台资源来统一管理村镇银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制度与政策阻碍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支农支小惠农产品。从制度层面上看,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实际上很难操作,很多规章制度性的文件没有结合地区实际落实下来。例如:三权(林权、房利土地、水利滩涂)抵押很难落实,很多县市林权没有专门机构,因此没有办法评估,林业局也只承担登记义务。涉及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也无保险配套,因此贷款风险极高。农村房屋没有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抵押贷款也很难办。其次,政策歧视严峻。
2.业务模式单一,持续发展能力受质疑。从业务开展上看,依照现有管理办法,村镇银行贷款业务最大户贷款不能超过注册资本金的10%,并且村镇银行按规定不允许介人房地产贷款。目前村镇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为存贷差,其业务品种、功能单一。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客户群薄弱,信贷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上面临的风险比较高。在这一方面,村镇银行没有农村合作银行做得好。各地农合行具有网点优势、人员优势、历史优势,村镇银行想短期突破,需要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做足文章。
3.村镇银行品牌效应低,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中,品牌效应和社会认知度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吸储难。居民对于村镇银行的了解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所以倾向于把存款存放在自己比较认可和信赖的银行。其次,信誉风险。村镇银行在引进地方投资,完善股权结构时,有的股东社会形象好,吸收到村镇银行后大幅提升村镇银行的声誉;相反地,引入社会形象较差的股东,会给村镇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带来负效用。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努力建设村镇银行自己的品牌。村镇银行所在地的居民,一般情况下更了解和信任发起行,而对于村镇银行暂持观望态度。因此,在镇银行的品牌宣传工作中,要凸显出发起行的地位。比如宣传时在附言等介绍部分适当地指出发起行会对村镇银行的风险兜底等信息。但是,借助发起行的品牌只能是在村镇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它只能作为村镇银行打响自己品牌的一个辅助功能,是不可持续的。村镇银行应当扎根农村,不断下沉,建立全方位覆盖乡镇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和服务站,拓宽惠农金融服务半径。
2.努力开发惠农金融产品。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村镇银行可以积极探索信用担保、联合担保、资产使用权担保等多种形式,根据三农实际情况,扩大贷款覆盖面,增加惠农资金供给。比如,尝试农户之间联保贷款,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级别,以生产队等基本组织为单元,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在经营方式上,村镇银行要主动与地方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尤其是社会形象好、客户资源优的机构,如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村镇银行可设立深入农村调研小组,了解村民的金融需求。
篇5
论文关键词 村镇银行 法律监管 市场准入 风险防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农民融资较为困难,甚至仅有传统的民间借贷可供选择,但是民间借贷成本高昂,风险巨大,导致农民缺乏创业资金,致富无望。农村金融机制的创新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村镇银行属于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对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之渴具有积极意义。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在2007年以来迅速发展,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村镇银行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为主要客户群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明确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作为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有我国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层面的原因,更有金融法律层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对我国村镇银行发现现状、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法律机制,从而促使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法律保障,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问题我国当前虽然在立法上明确村镇银行的高度开放性,即向一切市场主体开放,但是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还存在一些特殊的规定。当前村镇银行市政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镇银行在事实上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附庸,或者仅仅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性已经失去了保障;(2)银监会作出上述规定可能考虑到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拓展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事实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就可以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且社会信誉度比较高,容易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因而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只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3)排斥了其他市场主体进入村镇银行投资渠道,并未真正有效拓宽农村金融渠道。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地位,因而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其实依然被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垄断,尤其是被国有银行所垄断。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地向民间资本开放,无法解决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而农村市场又亟需资本的矛盾。
(二)村镇银行法律监管问题当前我国在村镇银行的法律监管方面采取了“严厉监管”的对策,而严厉的监管显然会增加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使原本就力量薄弱的村镇银行承受过于沉重的负担。从这些所谓的严厉监管措施来看,其主要的内涵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主导为主,突出了政府主导性,降低了村镇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不利于村镇银行实现服务创新。政府“保姆式”的监管事实上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真正发展壮大,并提高服务质量;第二,目前的严厉监控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防范尤甚,如禁止村镇银行异地吸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无法实现扩张。目前的监管政策之所以防范村镇银行吸储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非国有或国家控股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并维护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对存款市场的垄断。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监管过严,固然有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欺诈的目的,但是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会面临资金枯竭,缺乏资金来源,无法深入拓展业务。由此可见,目前采取的严厉监管的思路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为了减轻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正确的做法是采用“轻监管”的思路,降低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以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三)村镇银行风险防范问题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违反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性规定,有可能会面临处罚,甚至被撤销;法律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法律上的障碍与困境,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公司僵局等风险;信用风险是指村镇银行由于身处信用环境并不良好的农村地区而可能遇到的故意违约、贷款诈骗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对于政策性风险和法律性风险而言,村镇银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如聘请法律顾问和合规人员,使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产生违法法律和政策的现象。但是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则由于村镇银行资金比较薄弱,可能难以有效平摊风险,极易造成违约风险,并对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得以发展壮大。如下几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拓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当前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有一个发起行,该发起行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且银监会还对村镇银行中各方占股比例作出了规定,其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极易在村镇银行中一股独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垄断村镇银行市场,而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则无法顺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或者依然以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灰色形式存在,不利于民间资本力量的正规化、合法化。
建议进一步拓宽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应放松民间金融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从而拓展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民间金融资本获得新的利润点,其理由在于:农村金融业务属于小微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业务并不热心,例如,“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而民间资本则对民间金融市场青睐有加,目前的村镇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捆绑”,不利于真正提高村镇银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必要以更宽松的准入机制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建议允许民间资本直接成立村镇银行,而不必仰仗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必须占有不低于20%股份的规定。这一举措并不会对金融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相反会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市场的热情,从而提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更为充裕。
(二)优化村镇银行法律监管基于“轻监管”理念,有必要改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方式,转变监管理念。由于村镇银行整体市场庞大,而单个银行的市场份额微小,且村镇银行的业务集中于小微金融业务,因此村镇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不必承担过于承重的合规负担,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放松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 度,而不是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放松”、“搞活”,以节约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具体来说,(1)在监管力度上,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应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甚至低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这是与村镇银行的市场份额、业务性质所相适应的,或者说,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略高于不能吸储的小额贷款公司;(2)在监管方式上,主要采取定期汇报和主动巡查的方式,但是汇报和巡查的次数应符合村镇银行的特点,不宜过分提高村镇银行的监管成本;(3)村镇银行更多地应遵守普遍化的监管要求而非特殊化的监管要求,如村镇银行应遵守反洗钱监管、禁止非法吸储(如高利率承诺)监管等普遍化的监管要求,以免设定过多的特殊监管导致对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的制约。
篇6
论文关键词 村镇银行 法律监管 市场准入 风险防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农民融资较为困难,甚至仅有传统的民间借贷可供选择,但是民间借贷成本高昂,风险巨大,导致农民缺乏创业资金,致富无望。农村金融机制的创新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村镇银行属于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对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之渴具有积极意义。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在2007年以来迅速发展,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村镇银行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村为主要客户群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明确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作为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有我国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层面的原因,更有金融法律层面的原因。本文主要对我国村镇银行发现现状、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构建相应的法律机制,从而促使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法律保障,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问题我国当前虽然在立法上明确村镇银行的高度开放性,即向一切市场主体开放,但是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还存在一些特殊的规定。当前村镇银行市政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镇银行在事实上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附庸,或者仅仅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性已经失去了保障;(2)银监会作出上述规定可能考虑到了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专业优势,拓展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事实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就可以在农村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且社会信誉度比较高,容易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因而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只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3)排斥了其他市场主体进入村镇银行投资渠道,并未真正有效拓宽农村金融渠道。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地位,因而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其实依然被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垄断,尤其是被国有银行所垄断。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地向民间资本开放,无法解决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而农村市场又亟需资本的矛盾。
(二)村镇银行法律监管问题当前我国在村镇银行的法律监管方面采取了“严厉监管”的对策,而严厉的监管显然会增加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使原本就力量薄弱的村镇银行承受过于沉重的负担。从这些所谓的严厉监管措施来看,其主要的内涵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主导为主,突出了政府主导性,降低了村镇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不利于村镇银行实现服务创新。政府“保姆式”的监管事实上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真正发展壮大,并提高服务质量;第二,目前的严厉监控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防范尤甚,如禁止村镇银行异地吸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无法实现扩张。目前的监管政策之所以防范村镇银行吸储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非国有或国家控股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并维护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对存款市场的垄断。对于村镇银行的吸储行为监管过严,固然有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欺诈的目的,但是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村镇银行会面临资金枯竭,缺乏资金来源,无法深入拓展业务。由此可见,目前采取的严厉监管的思路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为了减轻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正确的做法是采用“轻监管”的思路,降低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以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三)村镇银行风险防范问题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违反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性规定,有可能会面临处罚,甚至被撤销;法律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法律上的障碍与困境,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导致的公司僵局等风险;信用风险是指村镇银行由于身处信用环境并不良好的农村地区而可能遇到的故意违约、贷款诈骗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对于政策性风险和法律性风险而言,村镇银行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如聘请法律顾问和合规人员,使村镇银行在经营中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产生违法法律和政策的现象。但是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则由于村镇银行资金比较薄弱,可能难以有效平摊风险,极易造成违约风险,并对村镇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使村镇银行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得以发展壮大。如下几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拓宽村镇银行市场准入当前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有一个发起行,该发起行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且银监会还对村镇银行中各方占股比例作出了规定,其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极易在村镇银行中一股独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垄断村镇银行市场,而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则无法顺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或者依然以民间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灰色形式存在,不利于民间资本力量的正规化、合法化。
建议进一步拓宽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应放松民间金融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从而拓展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民间金融资本获得新的利润点,其理由在于:农村金融业务属于小微金融,大型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业务并不热心,例如,“由于农业贷款单位贷款成本高、回报率低、风险相对较高等原因,大型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参股成立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动力”。而民间资本则对民间金融市场青睐有加,目前的村镇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捆绑”,不利于真正提高村镇银行服务质量,因而有必要以更宽松的准入机制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建议允许民间资本直接成立村镇银行,而不必仰仗银行业金融机构,取消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中必须占有不低于20%股份的规定。这一举措并不会对金融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相反会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市场的热情,从而提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更为充裕。
(二)优化村镇银行法律监管基于“轻监管”理念,有必要改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方式,转变监管理念。由于村镇银行整体市场庞大,而单个银行的市场份额微小,且村镇银行的业务集中于小微金融业务,因此村镇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不必承担过于承重的合规负担,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放松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而不是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放松”、“搞活”,以节约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具体来说,(1)在监管力度上,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应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甚至低于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这是与村镇银行的市场份额、业务性质所相适应的,或者说,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略高于不能吸储的小额贷款公司;(2)在监管方式上,主要采取定期汇报和主动巡查的方式,但是汇报和巡查的次数应符合村镇银行的特点,不宜过分提高村镇银行的监管成本;(3)村镇银行更多地应遵守普遍化的监管要求而非特殊化的监管要求,如村镇银行应遵守反洗钱监管、禁止非法吸储(如高利率承诺)监管等普遍化的监管要求,以免设定过多的特殊监管导致对村镇银行创新能力的制约。
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153-02
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和境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增设网点,设立村镇银行。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农村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7年1月起,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并选择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首批试点工作。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为“三农”量身定做的村镇银行。2007年10月,在总结6省(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由6省(区)扩大至31个省(区、市)。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已达100多家,未来两年内,村镇银行预计要发展至2000家,即有条件的地区一个县一家(刘明康,2009)。村镇银行的建立,对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很快,但问题也很多,并已发展成为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认识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应对之策,显然是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
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三农”服务,缓和农村金融“贷款难”问题,由于农民无法像企业一样出具企业财务报表来证明个人资信状况,因而,村镇银行对于农村贷款的程序相对一般商业银行要更简单,一些村镇银行甚至还推出了2万元以下贷款无需担保的优惠政策。从村镇银行运作近四年情况看,贷款程序的简化和这些优惠政策为农民群众在村镇银行贷款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贷款,农民能够提供的抵押品诸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小企业厂房设备、没有房产证的房屋等是很难变现的。
据一些村镇银行经营者透露,村镇银行的股东都是为赚钱才来投资的,各家村镇银行为吸引股东都制定了近期盈利分红计划,不可能只考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他们认为村镇银行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发展壮大后,村镇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带着这些想法,他们往往为降低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将贷款投向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风险较低的客户,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向“三农”。
2.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首先,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小,一般居民对村镇银行不了解,社会认知度不高。据浙江龙湾农业合作银行对100户居民的调查,82%的居民认为村镇银行是“杂牌军”,钱存进去会打了水漂;45%希望将钱存入势力较强的信用社;37%希望将钱存入国有银行;仅10%愿意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目的是支持其发展;另有10%将钱存入村镇银行,目的是希望得到优惠贷款(数据重叠部分为多项选择)。浙江象山县经济形势不错,象山国民村镇银行也获得了象山各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但在当地人眼中,它只是一家“个人银行”,因而他们不愿到仅在咫尺的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存钱,宁肯排队等候在各家商业银行或农信社,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加大宣传力度,然仍应者寥寥,究其原因,多数农户质疑将钱存在村镇银行是否安全。
其次,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条件影响,农业生产一直风险较高,且收益相对较低、不稳定,农村存款总量有限,也导致村镇银行的吸纳农户存款较少。再次,一般村镇银行网点较少,且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很不方便,也是导致村镇银行不容易吸纳存款的重要原因。
3.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
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村镇银行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按照这一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这一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审慎乐观态度,因为各商业银行更热衷于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投资参股村镇银行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各商业银行对这一规定更多的理解为是一种“政治任务”。从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来看,与其他正规商业银行类似,其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应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虽然各村镇银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议事机构,但因为主发起行为最大股东,董事长均由主发起人银行人士担任,拥有强大资金支持和影响力,促使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法人治理不可避免地向主发起行倾斜,从而极大地消弱了其他法人治理的力量,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权力逐步被边缘化,法人治理流于形式。
此外,人才瓶颈问题、经营的外部环境问题、风险控制问题及监管方面的问题都会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监管,明确“三农”的目标定位。
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让一些有扩张需求的优质金融机构的服务延伸至村镇,既是对优质金融企业的发展引导,又能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吸纳民间游资,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升级换代,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组建村镇银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局观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并不缺少大银行,缺的是能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特别是能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民服务,贷款门槛较低的小银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明确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目标定位,新的村镇银行设立,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县为单位,扎根农村,重点放在金融机构服务力量薄弱和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村镇银行特色在于“三农”,基于“三农”而生,偏离“三农”方向其存在即不合理。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考核体系,特别要对其服务“三农”的贷款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同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对违背“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有相应的惩戒措施直至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2.加强自身建设,破解“吸存难”问题
从源头上讲,有关各方要严格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遴选,确保其有良好资质,主发起行应选择创新能力强、对农村小客户比较熟悉、精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能稳健经营,加强风险控制,尤其要以良好的业绩、丰厚的利润回报股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职工恪尽职守,消除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内涵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吸引客户,以现代化的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声誉。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吸引客户的同时,也要加大自身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村镇银行的业绩和主要业务,增强一般民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此外,村镇银行应加强政企互动,与地方政府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积极参加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大力支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的存款。
3.完善村镇银行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防止一股独大,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和决策权,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减免税收等,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3).
[2] 李海艳,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浙江金融,2009,(9).
[3] 刘津慧,等.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4] 徐瑜青.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2009,(1).
[5] 李长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村镇银行发展探究[J].长白学刊,2009,(1).
[6] 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2009,(4).
[7] 孙雪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8] 应宜逊.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杭州联合银行模式和鄞州银行模式[J].浙江金融,2009,(7).
[9] 柳松,等.村镇银行发展的现实约束与破解对策[J].南方金融,2009,(10).
[10] 岳意定,等.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困境及改善建议[J].金融经济,2009,(20).
[11] 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
篇8
【关键词】 村镇银行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概况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与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银行。由此,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兴起。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2007年9月,银监会决定进一步推进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将试点范围从原来的四川、吉林等六省区扩大到除京、津、沪以外的所有省区。2009年7月,银监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全国(除外)规划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2010年4月22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着重鼓励大中型银行积极参与,对监管部门、发起人和村镇银行自身发展均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空间。2011年7月25日,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方式:由原来的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地方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方式,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其设立的数量和地点、地方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村镇银行的门槛。据银监会2012年2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为726家,实际完成三年规划数的70.69%。
二、村镇银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村镇银行设立的“发起行”制约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必须由符合条件的银行作为“发起行”,村镇银行唯一或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政策设计的初衷一方面是欲借助发起银行的资源,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另一方面是让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爆发的支付危机所产生的风险,为村镇银行构筑一道安全的“防火墙”。实践证明,发起行入股村镇银行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获得更多当地信息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这就有可能使村镇银行变相成为主发起银行分支机构。这样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其“鲶鱼效应”,同时也限制了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难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村镇银行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制约
按规定,主发起银行的持股不低于20%,其余股东最高股份不超过10%。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唯一或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单个自然人(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种股权分散的形式虽然降低了资金来源方面的风险,但在治理结构上也模糊了股东的产权职能,最终造成“所有者无力控制,控制者无须负责”,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防不胜防的现象。另外,村镇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且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评估、监督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和内部稽核体制的缺失导致对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存在着监控盲点。据调查,村镇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基本上都是由主发起银行的高层兼任或选派,发起行一股独大或参与者之间存在过于亲密的裙带关系,容易导致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弊端、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制约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社会责任和基本政策使命,但村镇银行在肩负着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使命时,却按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运行。村镇银行缺乏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没有享受财政贴息待遇,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均等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及稳定性高的农田水利、以工代赈等涉农性财政资金对口支持。另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办不足,农业商业性保险仍未启动。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弱化了村镇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另外,基于自身生存问题及资本逐利本性的原因,村镇银行难以把额度小、收益低、风险大的小农信用需求作为经营主业,导致现有村镇银行的政策性、公益性色彩不浓,而商业性色彩则很强。当然,由于村镇银行是独立企业法人,势必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在农业政策性保险缺失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在利益驱使下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导致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现象普遍。
4、村镇银行盈利的信贷产品创新制约
村镇银行业务模式上创新不足,容易照搬发起行的商业模式,无疑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农业自身的特性,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村镇银行信贷产品和服务、担保和抵押方式均创新不足。大部分村镇银行将精力主要放在吸收存款和扩张信贷规模上,而在经营模式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动力不足,流程设计较为繁琐,不能发挥小银行应有的独特优势。部分主发起行在全国范围内分散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加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大多为小额贷款,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村镇银行在贷款中主要还是局限于住房、设备等传统抵押方式,缺乏新型的担保和抵押方式,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尚未开展。另外,村镇银行尚未建立起权、责、利相结合的信贷考评机制,无法切实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
银监会期望通过发展村镇银行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迫使居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但事实上,村镇银行一方面和发起行之间关系特殊,另一方面和农村信用社之间政策待遇存在明显差距,三者并未进入有效良性竞争状态。因此,应积极探索推进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新路径。
1、扩大发起人范围,调整村镇银行审批条件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人”的要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风险、保证质量。但从引入竞争机制的角度考虑,打破垄断,拆掉“玻璃门”,放宽准入势在必行。虽然作为主发起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提供金融产品、科技支撑、资金清算、专业人才及其后续培训等方面系统性支持,但作为合格发起人的民间资本,由于熟悉当地金融需求,更能够帮助村镇银行开拓优质客户,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内部运营管理水平。因此,在村镇银行准入政策上应进一步扩大主发起人范围,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扩大股东数,完善治理结构,政府、企业、个人等均可作为投资者入股,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的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县域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应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作为主发起人,让更多优质资金流入农村金融领域。此外,还可以适当放宽法人最低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出资方的持股比例限制。
2、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政策导向需要在审慎发展和鼓励发展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应该降低主发起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同时,村镇银行自身应自觉树立主动合规意识,扎实做好合规管理,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妥善处理好与主发起行的关系。主发起行要秉持“不干预、多支持、做后盾”的原则,在对村镇银行大力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以股东的身份通过适当的程序履行股东的职权,给予村镇银行独立成长的空间。而村镇银行在获得主发起行支持的同时,应不断主动提高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在经营管理各方面要以对股东负责的态度对待主发起行,不应简单将主发起行视为是行政上的“上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首先,应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在税收优惠方面给予与农村信用社同等待遇,如给予1—3年营业税、所得税免税期,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等。由财政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以此缓解农户由于自身不能承担过高的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对村镇银行采取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营业税率,即3%的优惠税率,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并有利于两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其次,要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实行灵活的浮动利率,保证为弱势领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整体可持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其支农资金实力。最后,还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色彩,应建立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形成财政支持的农业贷款风险分散及补偿机制。另外,还可以建立地方奖励基金,对支农扶贫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村镇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物质奖励。
4、强化信贷产品创新,提升村镇银行竞争优势
村镇银行虽然不是主发起行的一个支行,但在进行实际贷款品种设计时,村镇银行往往会把如何避免与主发起行发生冲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另外,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县城,在乡镇网点较少,不论是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在乡镇范围内均不具有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形成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之间的实质性竞争,而且《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也规定了“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因此建议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与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通过自身的信贷产品创新拓展生存空间。村镇银行应坚持以政府支持下的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积极发挥小银行优势,通过金融创新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经夏:我国村镇银行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1(6).
[2] 胡黎明: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对策[J].北方经济,2011(10).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风险防控 金融监管
为有效解决河北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机构数量明显增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支持“三农”作用逐渐发挥,有效缓解了村镇“金融抑制”问题,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与运行特点
(一)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08年6月13日,河北省首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河北省村镇银行设立步伐正式开启。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带动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9个地市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
(二)经营管理情况良好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三)支农效果初步显现
村镇银行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在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选址多在经济发达的县城
1.受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影响,村镇银行均设立在县城,尚未向下设立分支机构,并未真正深入到村镇地区。
2.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环京津及沿海地区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首选。
(五)区域性银行仍为村镇银行发起主力
1.区域性银行成为主力军。由于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机构跨区设立分行的监管尺度收紧,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已经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2.省外区域性银行积极性高涨。银监会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政策后,外省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增,开始布局村镇银行网络。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
2.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
1.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在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结构失调
1.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
2.网点机构少,覆盖范围小。
3.结算渠道不畅,银联卡发行难。近一半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不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业务发展受限,经营前景不乐观
1.受制于资本约束,业务难以有效拓展。部分村镇银行资本金低于3000万元,受资本充足率、单户贷款占比、存贷比等多项指标限制,注册资本金较小的村镇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基本重合,而信用社成立时间较早,占据了先发优势。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因而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多问题。
(五)抗风险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信贷风险集中,抗风险控制能力弱。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极易形成风险。
2.机构扩容快,监管力量薄弱。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机构的迅速扩容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随着监管办的整合,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有监管部门的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快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发起行作用,促进机构发展
1.适度扩大资本金规模。资金雄厚的主发起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注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本金。
2.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网络支持。主发起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村镇银行依托发起方网络优势,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是股本设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当地农村龙头企业与大中型养殖户的实际资金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注册资本金,减少资本金比例对单户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额度限制,做到既能留住优质客户,又能切实支持“三农”的发展。二是在调整股本总额时要调整股本结构,尽量增加企业的股份比例,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改进,从而推动村镇银行健康稳定发展。三是鼓励地方政府的资本股权介入村镇银行。一方面,政府参股有利于村镇银行迅速融入当地政商环境;另一方面,尽管政府只是参股,但是对村镇银行信誉度的提高将起很大作用;再者,政府若将一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更可以极大地缓解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 下一篇:毕业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村镇银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