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劳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新课标要求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8-01

1 引言

优化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可以说是让教学尽可能和课程标准形成一致的过程。为了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优化,本文将主要对物理教学设计同新课标一致性展开个案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2 个案研究

2.1案例:对自由落体运动展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学重难点等。首先提出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质量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是否一定慢于质量大的物体。为了证实猜想,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同的两枚硬币和两张表面积和硬币相同的纸片,让它们根据以下几种情况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并对其下落的速度进行观察。第一种情况,将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能够发现纸片下落速度慢于硬币,由此证明,下落速度更快的是质量大的物体。第二种情况,选择两种相同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张卷紧之后再同时将其从同一高度释放,发现纸团下落速度要快于纸片,由此证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的东西下落速度越快。最后一种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粘了纸片的硬币,发现两者下落的速度一样,由此说明质量不同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一样。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得出结论即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其次利用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呈现怎样的运动轨迹;(2)中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否发生了变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实验的精确度。根据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直线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

(3)阻力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因素。总结上述结论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之后利用课件展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相关公式。最后做出课堂小结并布置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2.2案例评价

通过分析该案例,发现该教师是尽可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案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1]。第二,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结合了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对教材加以处理,对教学资源展开了二次开发和整合。第三,在进行合作与实验探究的时候,教师充分预测了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探究。

3 促使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得到增强的相关建议

3.1教师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育观。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将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来,这比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更新以及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物理教师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前提下,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方面,知识就更能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2]。再次,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传递给学生。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如果一个教师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物理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2学校方面

首先,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能够对教学设计和新课标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物理学科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所以新课标对教学资源具有更加广泛的要求。其次,加强指导年轻教师的力度。很多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通常都难以将符合自身和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对年轻教师加大指导力度。再次,保障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提倡教师展开个性化的教学,个性化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结合众多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够实现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恰巧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重视。最后,鼓励教师展开教学改革活动。教学不能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才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支持教师不断革新教学,多于一些为教学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政府方面

首先,增加有意义培训。当前有很多培训都实施一种形式上的培训,没有切实的意义,为了让教师学到更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知识,就应该增加有意义的培训。其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中畅所欲言。最后,改革选拔制度。对学生的考察不再仅限于笔试的成绩,还需要对学生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观察。

4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无论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或者是政府都应该为物理教学设计与新课标一致性的增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物理新课程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转变,加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知识与技能的功能表现,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为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给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

一、教学设计的基础是严把标准,吃透教材,领会课程理念,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特别是理解编者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对于学生是否已经做好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了解多少,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部分没有掌握?多少人掌握了?程度如何?学生自己可以自学哪些知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地方的点拨和引导等?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抓住教学过程设计的四大基本环节

1.对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进行构想,如何呈现出来

情景教学使语言更直观灵活,贴近生活,符合常规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因此对情境的创设就要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但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还能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认知,构想其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构建多样化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提出没有唯一的答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能力发挥的机会,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所提出问题的梯度应该是顺着学生的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

3.灵活采用多种实时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并进行合理的组织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分析研究,对于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方式,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价值,实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多个结论。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但对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各种教学方式的灵活整合,而不是单一方式。

4.进行多样的课外拓展,丰富拓展内容

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课后发现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的问题,进而通过调查访问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探究与实践―思考与总结”等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关系的协调合作的统一系统工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实现教材内外的统一、主体与主导的统一、整体活动与分层活动的统一等,物理教学设计这项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因而对设计者本人的理论水平、业务功底和实践经验有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11(78).

[2]刘晓杰.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6).

篇3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篇4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这是语文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石钟山记》,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苏轼给石钟山命名缘由的结论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高中的《风景谈》中也讲;记叙文中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初中的《挖荠菜》等课文中讲,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记叙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抒情、议论文字多于记叙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记叙为主,穿插少量议论抒情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了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文章的思想内容;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记叙文中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篇5

一、关于各学科第一名获奖者“教学技能”的分类

这次比赛项目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板书、课件制作等四项。笔者统计各学科第一名获奖者的各项成绩发现,初、高中组二十六名第一名获奖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不仅四项总分第一,而且四项成绩全面突出、优秀或比较优秀。他们的各项成绩均居同学科近20人(文化课科参赛人数18―20人,技能学科每学科9人)中第一。如初中组数学科第一名,四项成绩均居同学科第一名,总分88.64分,比第二名总分85.12分高出3.52分。又如高中组语文学科第一名(获高中组特等奖),四项成绩中前三项均居同学科第一名,仅课件制作居第二名。高中组的体育、美术、其它(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三学科)和音乐学科,初中组的体育、美术、音乐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也具有相近的情况。这类第一名获奖者统计如下表。由表中不难看出,在九个文化课学科中,这类“全能”型的教师偏少,高中组更为突出。

第二类,四项总分第一名,但某项成绩具有明显的“缺腿”。例如,初中组生物科第一名,教学设计和片段教学均居第一名,课件制作也居第二名,但板书在18位参赛者中居第11名;政治科情况相近,除板书居第10名外其余三项也居前一、二名;语文、历史学科有两项前一、二名,另两项名次居后。又如,高中组的历史、地理、政治三学科第一名,都有三项居前一、二名,但有一项明显居后:历史学科的课件制作居第8名,地理学科的教学设计居第10名,政治学科的板书居第11名,数学、英语和物理三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都有一项名次居后。这种“缺腿”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和遗憾。由于某项“缺腿”,因此他们的总分与第二名相差甚少,这类获奖者占的比例很大。

第三类,虽然四项总分第一,但多数项目成绩平平,仅某项成绩突出,属“特长取胜”型。最典型的是高中生物学科第一名,他的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和板书分别居本学科19人中第9、8和10名,这三项总分62.19分,而第二名这三项总分64.35分,比第一名高出2.16分,据此预测应是夺冠无望。但第一名课件制作特长突出,得22.7分,而第二名仅20.05分,比第一名少了2.65分,相抵之后第一名仍超出第二名0.49分而夺得第一名。高中化学科情况相近,也是课件制作特长突出。又如初中组的物理学科第一名,其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和板书分别居本组18人中的第3、4、6名,这三项总分64.61分,而第二名这三项总分66.02分,比第一名高出1.41分,据此预测也是夺冠不易。但第一名也是课件制作特长突出,得22.45分,而第二名仅20.85分,比第一名少了1.60分,相抵之后第一名仍超出第二名0.19分而夺得第一名。对于特长突出者,若设单项奖,例如课件制作优秀奖似更科学。

将第一名获奖者分成三类,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素养的状况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

二、关于综合素质比赛

篇6

关键词:初中 音乐 教改

一、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应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1]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初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初中音乐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展开。尤其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感染、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2]

二、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在乐理课上:我会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我会加进许多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会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也经常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运用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我常常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很多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欣赏课的情境也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起来,有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渐渐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四、加强才艺展示,促进校园文化

可结合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音乐教学,比如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比赛等等。在课堂中我常常结合各种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动员,还为个别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五、改革教学评价 ,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评价是以发展性评价为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本主义思想和发展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励学生热爱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出发点,运用等级制的记分方式,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强项评价、综合评价等手段,能够充分显示教育评价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特长,改革“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为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提供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6、提问教学策略;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篇8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决定从2009-2010学年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这四门课程与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多年的《就业指导》、《哲学》、《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课程名称有变化,更主要的是在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求上有较大变化,如何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更好的结合学校实际,优化教学设计上好这四门课,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人结合多年德育课堂教学的体会,谈谈对我校德育课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第一、首先要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而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讲“目中无人”的教学,背离了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时,除研究教材外,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如: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上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律能力也较弱的学生;就学校学生的素质来看,技工专业的学生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有差异;高中起点的学生与初中起点的学生就有差异。在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并落实到备课、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面向多数、兼顾两头。对习惯于记忆方式学习的学生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开拓思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给他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从获取简单知识中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总之,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以学生为出发点。

第二、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新大纲对德育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及评价和考核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重视对“新大纲”及“新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要落实每门课程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过程与方法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它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课的内容,教多少,学多少;怎样教,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加之,“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因此出现德育课“学生无兴趣,教师无感觉”的困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课程综合化、生活化、活动化等特点,努力创设生活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在丰富多彩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有效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置身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

第四、要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优化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认真备课,搞好教学设计才能达到的。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2008版四门德育课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处理空间,教师应在吃透“新大纲”及“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对教材适当删减,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可以删除学生相对熟悉的宪法和一般违法行为部分,补充民事法律、劳动合同法律部分的内容;又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可以删除学生在初中三年级《思想政治》(全一册)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部分,补充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部分的内容。其次要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的教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可以选择一些生动的、贴切的、发生在本地区的内容翔实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做小法官、设计模拟法庭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和感染力。

第五、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快黑板”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历史。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这几年,我校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都有较大改善。作为德育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人生成长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周、社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际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并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培养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312-01

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学科,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深厚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一定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习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对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和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在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拓展、创新的过程。数学建模来源于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情境资源,能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象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四、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最优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优化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动画又更生动形象,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换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其效果当然就会更好,用彩色版本的教材优于用黑白版本的教材, 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五、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认真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信息,优化教学内容。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而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我在“初中数学网站”下载了很多有助于自已教学的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大量的练习题,另外,我还经常进“初中数学网”、“初中数学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等查找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我把下载的课件和教学设计结合自已实际,进行修改、补充,很快就会成为自已教学的教案和课件,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六、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利人又利己。

篇10

关键词:生活本源;概念教学;过程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刚开始采用PPT展示3幅图片:小孩滑滑梯、传送带上物体的移动、观光缆车的平移。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平移变换的概念,指出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应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再讲几个注意点。这种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听懂,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仅停留在模仿、记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又进行了一次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从生活本源出发,合理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数学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这次用一个方块平移的游戏导入:经过平移,当同样颜色的三个及以上方块成一直线时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师让部分学生上来玩游戏,然后提问游戏中的方块经历了什么运动,由此从学生口中得出“平移”这一关键词。教师紧接着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变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从学生交流回答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平移无处不在。然后再播放几个学生提到的平移变换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找到这几幅图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移变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利用动画充分展示平移的过程,从纯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的数学,从静态教学延伸到动态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提示、补充,共同归纳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合理转化例题,形成概念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变换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根平移的要素画出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变换后的像,并设置一些例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把长方形ABCD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过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笔者将上述例题进行了更改,设置了以下作图:①点的平移作图;②线段的平移作图;③面的平移作图(以四边形为例);④体的平移作图(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将这4个问题分4次抛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平移作图的基本要点是作出关键点经过平移后的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类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平移图形的形成过程,由概念出发,从简到难,形成知识体系。

3.小结整合提升,达成实际运用

视频播放海宁纺织业中窗帘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布置作业:①为工人设计一些由平移变换得到的精美图形;②相机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将关于平移的小文章发到班级数学兴趣群。

这一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问题。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大胆尝试,一定会给我们的课堂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