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健康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健康的关系

篇1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一般狭隘的含义是指人体的器官(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与组织(如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等)发育和功能正常,维持着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保持着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心血管系统功能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使各器官与组织细胞从血液得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并把代谢物如二氧化碳素、多余的水等,输送到肾、肺、皮肤等处,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心脏的腔内和血管内充满着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起着“泵”的作用,使血液的朝一个方向周而复始的在血管内循环流动,同时维持了一定的血压。由此可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对生命有重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活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还能使心脏增加储备血液的能力。当人体劳动量加大或激烈运动时,耗氧增加,需要提高心肌供氧量,经常锻炼的人,心脏功能提高,心脏充盈增大,收缩有力,每搏量增加,充分发挥代谢能力,泵出足够的新鲜血液,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的需要。

(二)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肺是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与心脏一样,位于胸腔内。肺富有弹性,内含空气,属于呼吸器官。血液中的氧是由肺泡将其吸入至体内,再进入血液循环。体育活动使呼吸的频率加快,深度增加,肺活量明显提高,增加气体在肺内的交换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三)促进运动系统功能

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对人体起着支持作用,所以人们常称为“骨架”,同时骨骼还具有保护和杠杆运动作用。骨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坚持体育锻炼,可使骨骼粗壮而坚实,否则易变得细小而疏松,骨骼健壮对肌体的活动和抵御外力的碰击有重要意义。骨骼借助于结缔组织相互连接,接头处即关节。关节内有腔隙,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运动。体育活动能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与

灵活性,就是最灵活的肩关节也不易脱位,使人体关节运动自如灵活,且活动幅度加大。骨骼肌具有收缩性,是运动系统的运动部分,它以关节为枢纽,牵动骨骼产生运动。体育锻炼能使颈背部、四肢肌肉等粗壮有力,肌肉弹性与韧性增加,肌肉发达健壮,还展示了人体的健美。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完成各种随意运动,以适应身体和外界环境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不但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完善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涵了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人的个性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与先天及后天均有关,而兴趣、爱好、世界观与价值观则受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些。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疾病,开展身心健康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及体育锻炼等内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1.促进智能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对大脑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应,促使大脑发育生长。大脑主导智能,大脑发育生长健全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加速,记忆力增强,同时还提高睡眠质量,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

2.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构成。体育锻炼能够:(1)提高自我认识,使自我感觉良好。能培养自我观察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2)能切实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责任感、自豪感与义务感。(3)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能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主、自立、自强和对自身言行的控制、监督能力,使个性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少园.体能教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35):95-96.

篇2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人均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等。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锻炼不但能够锻炼体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体育运动与健康密不可分。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日益提高,慢慢影响着人类生活,并且不断扩大,大众健身逐渐走向主流。体育运动还能帮助人们驱除忧虑,焕发精神,增强骨质的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等。当然,合理、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健康,但从事过度、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还会给身体带来疾病和不便。

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另外,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2.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骼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做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肌体能量的“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1.体育运动能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虽然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但是在不利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出现一些易激动、爱发火、不冷静、缺乏自制等表现;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容易产生动摇、任性和怯懦等现象,这个时期,如果能自觉地在体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今后的成功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参加运动负荷较大,具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锤炼抗挫折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品质的坚韧性(象长跑、长距离游泳等);通过球类运动和其他体育比赛,可以锻炼意志品质的果断性;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培养遵守规则,可以提高自制力的意志品质;通过对抗、跨越障碍等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勇敢的意志品质。

2.体育运动能促进自尊、自信的提升。青少年时期是自尊和自信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多是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中产生的,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自尊、自信的重要手段,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个体不断地努力练习,逐步地学会、熟练技术,自然会体验到成就感,增强自信,提高自尊。

3.体育运动可以调控个体的情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情绪产生只有合理地进行情绪的调控,才能有利于目标的达成,才能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此,体育运动往往就是一味效果良好的情绪调节剂。当你情绪紧张时,可以通过做一些体育练习中的分解动作和简单练习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当你有了焦虑情绪时,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参加一项你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反复练习来体验成功感,克服焦虑;当你有自卑感产生时,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个比较合理、可操作的体育运动目标,通过该目标的达到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消除自卑。

三、体育运动能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增进相互了解。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动作特点和习惯,要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往往需要大家在运动和比赛中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因此,经常参加一些集体项目的体育运动,对提高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2.促进互相理解与尊重。运动比赛中,大家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分配,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群策群力,出色完成集体的目标。

3.提高团队意识。要想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与同伴配合默契,互相弥补,最后取得胜利,团队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无疑是重要的,举个例子说,篮球比赛中“5个1相加大于5”的定律足以表明团队意识的重要。因此,团队意识的锻炼与培养,如能配以体育集体项目为载体,一定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增进沟通,把握时机。集体比赛中,良好地沟通更加有利于时机的把握,还是篮球方面的例子,当你和队友能够沟通顺利,加强掩护与挡拆等一些合作战术,那么比赛的胜利远比每个人都单打独斗来得更轻松。

四、不合理的体育运动方法带来的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利和弊两方面,体育运动也不例外。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能使身心得到发展,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若不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理机能,还会造成心理扭曲。如中老年人,由于中老年人各方面的生理机能都在下降,神经调节逐渐缓慢,周身血管的弹性也在变差,为预防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最好选择一些动作缓慢的活动,像太极、太极剑等。不正确的体育锻炼会影响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心理的形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运动 健康 关系

一、体育与健康

(一)健康的重要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一切都将是徒劳。有一个比喻可以形象的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将身体看成1,而金钱、地位、子女、房子等都看成0,只有1健康的存在,那么才有后面的若干的0,如果没有了1,再多的0也将代表不了什么。虽然这个比喻很通俗,但它却深刻反映出健康的重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的内涵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逐步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但是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基础层面上,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已经提出了三维健康观,即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合理的膳食、运动量等是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的主要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考虑到“量”的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否认某种方法在对促进健康上的作用,但要控制好“量”,否则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关于体育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目前,较统一的解释为“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其中身体运动是基础,促进身心发展是目的,文化活动是形式。根据体育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体育分为三大类。1.竞技体育,其以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为目的,在比赛中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极限。2.大众体育,其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3.表演类体育,其以促进经济发展、公益等为目的。我们常说的学校体育可以归类到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中去。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二、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

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育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调查,大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分别为29%和13%,且呈现每年稳步上升趋势。分析其成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原因:1.缺乏体育锻炼。2.不良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体来说这两个因素我们都可以人为控制,但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律能力严重下降,对于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课余时间基本都花费在打网络游戏上,每天休息时间较晚,不进行体育锻炼,连每周一至两节的体育选修课也不去上。正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学校加强考勤管理制度,对旷课达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惩罚措施。其次,学校将可以组织学生跑早操,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吸烟喝酒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28%的学生吸烟,其中男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女性仅占极少部分,在大学生吸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的烟瘾较大,每天吸烟量在一至两包,甚至更多。吸烟不仅危害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危害周围的人,可谓百害而无一例。目前,每年因吸烟引发的肺癌患病率逐年增长。适量的饮酒可以增进心血管血液流动,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但过量饮酒、酗酒对身体的危害都是巨大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难掌握住这个“量”,往往过量饮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力度。同时,作为学生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尽量戒烟戒酒。

(三)心理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年龄逐渐趋于幼龄化,高校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大约有20%,多数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仍与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分数论成功”这个定式思维中长大,从小到大只知道学习,课余生活基本被各种补习班所占据,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都由父母来解决,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分数。这样一来当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一些学生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增加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孩子逐步接触社会,慢慢适应社会,而不是做一个只会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做的人。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最后,作为学生个体来说也要明确,我们唯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取得成功。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只要体育运动是科学合理的,在一定“量”的范围之内,其就可能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积极地作用,但过量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运动原理。

身体健康的测试指标有很多,但形态和机能是最直接、简单的指标。形态即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可以改变相关部位的肌纤维,从而塑造健康的形态。机能即人体的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任何一种体育运动,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肢体运动,其内部多种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长期进行耐力练习能改善呼吸系统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能力。体育运动可以使各个系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适应性

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锻炼而得到提高的,体育运动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人的生物状况,同时还能消除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人会将它憋在肚子里,自己生闷气,最后导致身心都遭到了损害,而体育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多数采用运动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球场上奋力奔跑、大吼大叫,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运动过后心情舒畅,自己心中的不快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任何一个有目的、有社会倾向性的活动都必须通过心理活动来调节[2]。心理活动是三维健康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任何体育运动中都会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好坏取决于体育运动的强度,当体育运动的强度适度时,可以使人兴奋,精力旺盛。体育运动的内在精神是努力拼搏、永不放弃,在一场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双方为了一分拼尽全力,永远不放弃,即使输了比赛也要让对手对自己竖起大拇指。长期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得到锻炼,其自信心、心理抗压能力不断提高,这在一些耐力项目、同场竞技项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团队项目也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在当今比较火爆拓展训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健康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在对促进大学生健康上也有两面性,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取其利而避其弊。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各部分机能,起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超负荷运动或者采用不科学的练习方法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的适量的练习方法,当自我感觉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进行一些小强度的锻炼或者停止锻炼,以避免过量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学生也要摒弃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加之适量科学的运动,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 贾莉莉.体育运动与健康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4(4):40-41.

[3] 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7-39.

[4] 吴秀云.有氧运动与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3):102-104.

篇4

在多年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认真记录分析,整理研究数据,结合多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以这次对我们学校高中二年级其中三个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问卷(见表1和表2)为例,将学生的个性和体型进行了分类。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大多肌肉松弛懒惰,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惧怕练习,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体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容易与同学相处,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耐心督促他们,多鼓励帮助,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多沉默寡言,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对失败,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碍,克服恐惧心理,锻炼胆量,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健壮的学生,四肢肌肉发达,身体结构匀称,有强烈的运动渴望,喜欢竞争,表现欲强,不愿意受约束,能够承受较严格的训练和比较苛刻的要求,性格外向,在身心方面都有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但这些学生多数偏激,过分自信,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好固执己见,经常摆不好自己的位置。

篇5

关键词:健康 生活方式 体育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成,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使生活方式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社会的健康问题。现代生活方式中存在着多种健康隐患:环境污染、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紧张、生活危险等,造成的人体结构与机能退化和亚健康状态,不利于人类的进化与发展[1]。

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竟有60%是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面对不良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疾病,迫切需要通过重新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解决。在国内,有一些专业健康管理机构,通过多年的实践向世人证实了:生活方式疾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得到有效康复的,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现代化的工作与生活都是那么方便和省力,以致于生活又给人们带来了过度刺激,不停顿的“感觉轰炸”(阿尔温•托夫勒语)、信息负荷过重、不断面临新的抉择等等,使人压力重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困扰,就会使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病患的发生和人体健康水平的下降。据美国哈里斯民意测验所调查发现: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

高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也给人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些效应主要体现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症候尽管千差万别,但概括而言,称之为“现代文明病”。如:过多的选择使人感到紧张和疲劳;生活变化速率过快使人感到焦虑不安;工作节奏、生活节奏过紧使人无暇顾及身体锻炼,造成运动不足等等,使人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病变。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总结压力对人产生的生理心理后果是:生理方面――肾损坏、糖尿病、低血糖、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心理方面――专心和注意力范围缩小、记忆力减退、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等。日本出现的“过劳死”现象,无疑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紧,娱乐休闲、身体锻炼太少综合产生的猝死。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近视、肥胖、精神障碍等,在现代青少年儿童中发病率之高令人难以置信,而这些疾病的病因大多与学习压力大、缺乏身体运动以及营养过剩等有关。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为20.23%。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顾牛范教授调查告称:上海有75万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其中大多为工作、学习、生活压力过大、长年超负荷运转的青年人,大学生发病率高达25%,故专家认为人类已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应该说,现代“文明病”的发生,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象一把双刃剑,关键是掌握这把剑的人是怎样去运用它。“文明病”的产生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副作用,不如说是人们错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的结果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机制导致的不良后果。很显然,要消除“文明病”对人类的伤害,必须对人类社会进行重新审势,深刻认识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情感方面的缺陷,修正不适宜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在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本身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对个体自身改造的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体育运动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据研究发现,人们利用余暇时间去参加各种休闲活动的动机不外有如下几种:以某种活动来缓解压力和宣泄不满情绪,以使心境恢复平静;通过某种余暇活动来体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成功感和满足感;通过参与某些余暇活动达到与他人交往、提高自身某些素质、发展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目的。当然,有的人参与余暇活动可能纯粹是为了获得某种感官刺激或逃避某种社会、家庭责任,但就多数人而言,他们参加各种余暇活动大都与上述几种主要动机有关。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体力上的疲劳得以恢复的方式可采取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其中,积极的方式是借助于轻松的身体运动来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从而达到机能恢复的目的,其恢复速度较消极方式更快且更有效。

体育运动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起着调节作用的成分,它调节并改善着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

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项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目标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全民健身计划》到2000年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日趋提高,健康问题亦将成为我国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人们从事体育运动已不再有阶段性,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思想观念将由于《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深入发展而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在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也是世界性健身潮流中掀起的一个巨浪,在这个巨浪的推动下,世界健身潮流将会更加有力地冲击到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体育运动亦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一生都要从事的活动之一。

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请大家一起来“一二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蔡玉玲.生活方式与健康[M].湖南省: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体育锻炼 合理营养 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83-01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健康逐步被定义为“人生命中最大的财富”,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合理的营养是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合理的营养,对人的健康致关重要。“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体现了体育运动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大家知道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而且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还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2 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

2.1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健康

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如果保持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长期的体育锻炼还能延年益寿。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还可以提高人的心脏、循环系统的机能。

2.2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

无论是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还是个人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不可能坚持长久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也是在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2.3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体育锻炼基础的人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基本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二是从事体育锻炼,往往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使机体得到锻炼,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3 合理营养与运动的关系

适当的营养可以补充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可以避免运动过度对身体的伤害:

3.1合理营养可以保证运动的质量和效果

运动时,为了满足供氧的需求,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会使我们的身体功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使机体的营养状况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营养物质消耗增多和有害的代谢物质增多。因此,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运动效果,增进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及时补充营养在运动时显得尤为重要。

3.2合理营养可以促进运动后体能恢复,消除疲劳

运动以后,由于能量大量消耗,蛋白质大量分解,电解质丢失,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原因,会导致身体出现疲劳。及时、合理的营养补充措施,不仅可以在运动中延缓疲劳出现的时间、减轻疲劳的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疲劳快速消除,使体能迅速恢复,从而保证次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为更好的进行下一步运动奠定基础。

4 合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营养素组成成千上万种食物,而各种各样的食物又组成风格迥异的饮食。在历史的长河中,饮食的食物组成在不断变化,但其功能始终如一,即维持人类健康,永远是营养的主题。良好的饮食规律必定会带来很高的营养价值,然而不当的饮食习惯不仅不会让身体吸收到营养价值,还会引发疾病。

摄入适合的营养成分,调节正确的饮食形式,这些只是构成健康的一小部分,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做到了这些才基本具备了健康的要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营养与健康息息相关。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营养的不合理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合理的营养能充沛人的精力,保持健壮的体格,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人的免疫力和提高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合理的营养是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合理的营养,对人的健康致关重要。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锻炼是能增强人的体格,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健康;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健康标准

中学是为高校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后备军。然而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基本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近视眼、肥胖症等发病率不但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对健康的认识与衡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究竟怎样才算作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给新时期的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一是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二是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五是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六是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七是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十是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用以上十条来衡量健康,可见,良好的健康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没有疾病,理想的健康应该是整体健康。

二、体育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我国现代体育经历了从“体操科”到“体育课”,由“国民体育”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到现代体育教学论,由前苏联体育教学到改革开放的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等,为我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发挥了体育教学的功能效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过去的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了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体育教学改革和世界大众体育健身热潮的影响下,我们原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以“三基”为主体,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不够,指导实践也不够具体。因此,我认为健康教育思想的提出,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康教育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三基”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把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紧紧地围绕在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学习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来。

三、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一体化

新世纪进程改变着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改变着社会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因此,现代健康观的确立需要教育要确立相应的现代健康观。现代健康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多功能”的大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这两个促进身心健康的基本教育环节。综观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了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改善人自身状况的教育过程,其发展是随着教学改革而发展的,而每一次的教学改革都给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我们不能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改革都是将人类的健康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健康教育在体育课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建立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模式是符合现代人发展需要的。这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引起了对体育与健康一体化教育的探讨,引起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我国高校应在现有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吸取国外成功的研究经验,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体育与健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是这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健康教育的实施突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终身需求的意识,有利于体育教育价值观的实现,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对这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

肯定。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体适能是反映人体各项器官对外界环境适应力的重要概念,是衡量人体机能各项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体适能相关理论,分析了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出体适能的研究发展趋势,对今后开展大规模的过敏体质测试和健康促进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体适能 健康 关系 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发现,在当今的生活背景下,属于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营养过剩以及饮酒过量等造成的疾病成为健康的阻碍因素。许多国家组织的对体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和研究。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注重人们素质的提升,国民素质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体适能概念的研究与讨论,以及对与健康关系的分析,都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预防现代文明病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适能的概念与发展

(一)体适能的提出

体适能概念的出现最早是在美国,英文名称为Physical Fitness,是AAHPERD(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于1987年提出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重要致力于研究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而欧洲学者对体适能的认识倾向于:工作能力或身体适应性。

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最早把fitness解读为体适能,并且对何为体适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即:“是指当身体处于没有慢性疾病侵扰,而且精力充沛,有足够的体力和信息应付工作的挑战及突发的紧急状况,并有余力享受闲暇的娱乐生活等状态下,这就能说明这个人有较好的体适能。”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体适能的定义是:“身体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进行日常事务,而不会有过度疲惫,还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余暇活动和应付突发的紧急事件的能力。”

(二)体适能的分类

对体适能比较权威的分类方式是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分类方法,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就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体适能,是保障机体正常运转和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是确保人体能顺利完成工作并且减少慢性病发病率的前提。衡量健康体适能的因素包括五部分:心肺耐力、肌力与耐肌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神经肌肉松弛。

二、健康c体适能的关系

(一)何为健康

健康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认识。从医学的范畴讲,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疾病,而这又不能符合当今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与1948年在里赋予了它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力的健康状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健康受环境、生活方式、保健设施和生物学基础等四类因素的影响。体适能突出强调了机体适应生活、环境和运动的能力的评价,这种适应能力对反映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二)健康体适能研究内容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体适能通常是由维持人体健康的体适能要素来支撑的,一般包括心血管适能、身体组成、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等,这其中心肺耐力适能与身体成分对健康而言意义重大。

心肺耐力适能是指心、肺及相应的循环系统为肌肉提高足够的养分及氧气,它是最主要的适能。提高心肺耐力就是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有氧运动不仅对减少体重,提高心肺功能有很大作用,也是适应现展的重要适能,是评价体适能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身体成分适能,也称为适当的体脂百分比,这是衡量肥胖程度的最关键的指标,一般百分比过低会导致女性的不孕。

健康能反映出人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对当地社会文明的适应能力,体适能是指身体对生活、环境和运动等不同因素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更多的强调是一种应变力。综上说明,健康的好坏能决定体适能水平,而相关的体适能因素又能影响机体的健康情况。

健康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会因为社会发展的程度而变化,勉强温饱的人群追求的目标是没有疾病;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仅要求没有疾病,还要有身心的愉悦。这些都能体现体适能的存在,是适应当代文明和发展需求的新理念。

三、我国体适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对体质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体格发育水平;二是生理机能水平;三是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等。但是,我国对体适能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评估的定量指标,对体质的研究比较局限于身体方面,与健康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甚少。

健康体适能是一个新兴的复合的概念,它的测量和评价更能反映机体对外部社会、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体适能是多方面研究的综合体,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包含范围。随着人们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多方面的理论学科的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和创新的评价方法都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更为完善,必将为人类带来健康体质的研究的进步。

健康与体适能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二者的研究,更加客观的评价和量化健康体适能的评价标准,为健康体适能的研究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大学健康体适能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5GB164)。

参考文献:

[1] 程娟,李建设.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186-187,185.

篇9

一、饮食能提供人体大量的热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要消耗2 000~3 000千卡热量。在生长发育期或活动量增加、发热时,消耗的热量更多,如不及时补足营养,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每1 g蛋白质产生热量4千卡;每1 g脂肪产生热量9千卡;每1 g糖产生热量4千卡。可根据以上数据制定食谱,合理安排营养。

二、饮食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人体需要一定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维量元素。如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可引起坏血病;缺乏微量元素硒可引起癌;缺乏微量元素锌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缺乏维生素可引起便秘。人体对这些营养素需要量不大,但必须保证从饮食中得到全面补充,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饮食能提供免疫物质牛奶、蜂乳、甲鱼、枸杞、脑等食品含有大量免疫物质,经常食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对婴幼儿、老年人、体弱者尤为重要。

四、饮食能提供大量抗菌物质大蒜、洋葱、茶叶等食品中含有大量抗菌物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沙门氏菌属、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五、饮食能提供大量的抗癌物质微量元素硒皮龟、甲鱼、豆浆等食品有抗癌作用,经常食用可减少癌症的发生。

六、饮食能调整人体的物质代谢,使人体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羊肉、狗肉、鸟肉等有助肾阳之效,热量较大,食之可治腰膝酸软,增加抵抗力;银耳、黑木耳能降低血液凝度,有利于冠心病和血管硬化的防治;茶叶具有抗凝血与使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不但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高纤维蛋白元素血症有明显治疗作用,而且对胃炎病人的血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沉积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篇10

(1.中央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4所体育院系的5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2种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表达抑制策略上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性等方面相联系。关于情绪调节概念界定及其含义,过去几十年的情绪研究历史中不同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十几年来著名学者Gross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Gross(1998)提出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影响自己将要产生何种情绪、什么时候出现情绪、同时情绪体验到什么和如何去表达情绪的整个过程”。Gross提出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理论观点认为,在情绪出现的过程里每个人会应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的策略。研究发现,最有价值和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是认知改变的一种形式,它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是指个体在情绪产生之前改变对引起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解释,通过改变情绪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合理化情绪事件来调节情绪。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形式,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策略,是对于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进行抑制。已有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抑郁水平较低。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对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已有研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本研究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为体育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研究样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学生321人,大二学生164人,大三学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情绪调节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础上修订,共10道题目,每个题目采用likert7点评价: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点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点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题为认知重评,2,4,6,9题为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和0?85,表达抑制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1.2.2数理统计法

采集到的全部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平均分为4.84±1.02,表达抑制的平均分为3.78±1.04, ERQ问卷采用likert7点记分,每个题项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为标准,高于4分为高使用组,低于4分为低使用组,统计发现,高认知重评使用人数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达抑制使用人数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达抑制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见表1)。 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人数最多,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人数少于总样本的一半。

2.2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认知重评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表达抑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均值非常显著高于女生(P<0?01)(见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频率更高。

2.3不同专项和不同运动年限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存在某种影响。考虑到运动形式的特点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可能影响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将运动项目分成两大类,集体项目(本文指足球、篮球和排球)和个人项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田径和武术)。在运动训练年限方面,考虑到短期的运动经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因此本文以受训6年为分界,运动经历6年以下为一组,6年以上为一组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表达抑制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不显著(见表3)。

2.4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2.4.1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本研究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问卷评分标准,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能有心理问题者,第二类是应引起关注者,第三类是心理健康者。结果显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30人,占总人数的24%;应引起关注者144人,占总人数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总人数的49.4%(见表4)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分组赋值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分,应引起关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将心理健康的三个水平分值视为连续变量。

2.4.2两种策略不同使用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对不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非常显著地高于低使用组(P<0.01),表达抑制的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低使用组(P<0.05)(见表5、表6)。

2.5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5.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

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见表7)。

2.5.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两种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都能比较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3.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讨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群体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繁;而表达抑制策略高使用组低于总体的一半,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的策略频率较低。与叶盈(2012)的研究对某学院200名学生的调查相比,认知重评均分4.72相近,但是与表达抑制均分4.09相差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其他群体大学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表达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显示男生在处理情绪时,更多的是压抑情绪,这与以往对其他群体研究结果相似。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父母普遍从小教育男孩要会控制情绪,人们普遍期望男孩能够很好地管理情绪,成年男性的情绪表达经常被看做是不够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气概,人们普遍认同女性的情绪表达。

研究显示运动年限和运动项目对情绪表达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体大学生,也低于均值,说明体育运动,尤其是不同项目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对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响,这提示我们,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可能是干预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方法。

3.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以往对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示我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亦可以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加以预测和干预。

4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没有性别差异,与其他大学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别上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二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够使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议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从而降低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多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对于男生,他们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更频繁,应给他们关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 许远理,熊承清.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212.

[4]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权,等.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6-351.

[7]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罗斯.情绪调节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锦,何媛媛,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张大均,雷昌雄.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 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偏好——表达抑制还是认知重评[J].价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张珊珊,门淑云.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11-13.

[20]李春生.体育对大学生巡礼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17-19.

[21]李东蕾.师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