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1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从独特新颖的视角指明了健康养生的出路,并在传递健康理念的同时,剔除了“补肾就是壮阳”、“女人不需要补肾”等诸多养生误区,详细介绍了食物养肾、时令养肾、运动养肾、养肾和肾病防治与调理等。
本书可谓脉络清晰、评议通俗、内容翔实,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案,还为肾病患者请来了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士。
《穴位贴敷治百病》(第4版)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适应证、用药原则与选穴等。中篇重点介绍了27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精选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个,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疗效、附记”七项内容依次排列。
《肚脐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高血压防治与调养》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其合理应用,以及高血压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紧急就医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通过坚持治疗,科学用药,合理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冠心病防治与调养细则》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阐明科学用药是关键,中医调养是特色,并列举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诸多的适宜与禁忌,详尽地介绍了对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疗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够科学地生活与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仝小林谈糖尿病中医调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经络疏通百病消》
编者以经络为主轴,配合腧穴治疗各种伤病的主导思想,详细介绍了按摩、艾灸、刮痧等养生、治疗方法,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经络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医传统疗法推广运用,适合读者家庭自我诊疗保健,以及初级中医师自学提高的参考读物。
《徐氏足道》
本书作者是徐氏后裔,从事足疗几十年,不仅得到百年家族足疗真传,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全书分7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介绍了足疗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病自疗保健等,并附有实例,充分体现了“观足识病、观趾疗病”。
《养好五脏保健康》
编者在分析阐述五脏特性的基础上,指导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营养、经穴按摩、四季养生、日常保健等各个方面,“投五脏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脏疾病的防护网。在无病可以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使广大养生爱好者以达到五脏通调理,盈实精气神。本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寒气何来中医驱寒养生秘法》
科学研究证明,疾病都与“寒气”有关,若体温下降1℃,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寒气是万病之始。那么,寒气何来呢?比如,天热吃冷的食物、运动量不够使得身体热能不足、吹空调等。
本书将从饮食、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入手,教会大家“保持身体温热”的方法,调动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手部捻穴疗法》
本书详尽介绍了手部捻穴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概况、独特治疗方法及手法应用技巧、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疗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关穴位图、治疗配穴等,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运用。
《动一动就治病》
本书对日常运动防治常见病做了详细的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按摩、推拿、太极拳、健身操、腰部运动、腿部运动、全身运动等方法来健身防病,并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运动疗法做了详细说明。
本书通俗易懂,方法简易,适合关注健康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养好脾胃身体棒》
编者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心脑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脑血管病人一年哪个季节更容易发病?一天哪个时间段最难熬?春夏秋冬养生重点各是什么?本书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告诉您春、夏、秋、冬的养生重点和诀窍。
本书语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简便、实用,一学就会;改善病情、强健身体,一试就有效、一用就灵验,让您轻松度过春夏秋冬。
《生活妙招防治胃肠病》
本书共分2章。第1章介绍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肠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日常调养原则。第2章介绍了能够防治胃肠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饮食、运动、日常调养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书重点,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窍门有助于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调养胃肠病。
如需选购,请汇款至:北京市宣武区
广安门内大街319号B座22E
邮 编:100053
篇2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就如何在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中医英语教学中引入翻译理论和实践,实现课堂互动,切实提高中医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医英语 教学改革 翻译技巧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reinforcing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nd enhan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Key words: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C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lassroom interaction;teaching effect
近年来,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中医英语》这门课程,可见英语在中医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必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媒介,把中医介绍给世界,为全人类造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应用到中医英译的实践中去。本文就重点探讨中医英语的教学目的及如何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1 介绍翻译技巧和方法
作为大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翻译知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是空白,而这对学习中医英语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让学生学好中医英语,必须先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在课程设置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翻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其中还包括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而不是盲目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翻译理论和实践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引入翻译理论的学习,包括翻译的原则、方法、技巧。由于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讲比较生疏而且抽象,我就一一举例说明。比如,在讲到翻译技巧中的“增益法”(amplification)时我就举了这样一个英译汉的例子: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其中“也能转化”就是增加的内容。我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从中文“物质能够转化为能量,能量也能转化成物质。”译成英文“Matter can be changed into energy,and energy into matter.”,使用的是另一种技巧,学生马上就知道是“省略法”。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印象也很深刻。然后,我还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运用这些学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翻译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而且饶有兴趣。
2 介绍科技英语的术语特点及句法特点
科技术语一般都比较长,不容易记忆,学生往往对着一大串长长的科技词汇感到无所适从。让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术语的构词规律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在介绍affixation(缀合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deoxyribonucleic acid=de(去掉)+oxy(氧)+ribo(核糖)+nucleic(核)+acid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DNA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们原来不知道这个术语是这样组成的,而且大部分的术语的构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发现令他们兴趣大增。又如,“中医”这一术语经常被译为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里用的是首字母缩略法。在讲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时我主要通过举例和分析的形式把例句讲透,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鼓励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关注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3 重视语境因素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2]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3]。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 blood pressure”。
4 引入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故而在教学中我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通过多年来中医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笔直认为介绍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加强翻译实践在中医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这门课就成了无本之木。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4.
[2]李虹.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6(3):181182.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J].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9.
篇4
关键词 七年制 中医学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26
Abstract Currently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in medicine has matured, but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lso shows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ven-year medical training model in the current problems that exist,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propose a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of seven-year medicine.
Key words Seven-year training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市场对中医人才的创新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的中医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已渐趋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目前,如何培养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医学七年制拔尖人才培养问题
1.1 专业意识淡化,课程设置冗杂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较冗杂,除了中医类的专业课,还包含了较多公共课、基础课,西医学临床课。例如,我校2011级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中医学类的基础课程却安排较少,却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及西医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而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对中医拔尖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并没有什么作用。在第二学年至第四学年,才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学,这样在无形中就加重了中医院校学生后三年的学习负担;新生刚入学后,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尚未建立,便开始学习西医基础课程,较早地建立了西医的临床思维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思维体系的培养与巩固,等到接触“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学说”等中医传统理论,容易抵触。导致中医专业意识淡薄,或是对专业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厌倦。
1.2 忽视师承教育,缺乏中医思堆
师承教育是中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及鲜明特色。①但是目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以老师讲授和教材为主,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能够较好地重视中医思维能力训练,是一种灌输式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整体的中医辩证思维,无法领会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临床思维是指医生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其本身病不属于医学理论范畴,而是一种基于医学理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其认识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讲究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其临床是一种协调的活动及过程,并讲究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其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是一个独特的认知程式。②七年制学生应善于开拓和扩展思路,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中医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经验医学,要体会其中的奥秘,缺少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点,很难发现其中的精深奥妙,中医学精髓的发扬和继承主要依靠师承教育。
1.3 临床技能不足,实践经验匮乏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经验学科,无论是基础或是临床课程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医的教学模式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和“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特点,具备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③而中医学从整体入手的诊断模式以及独特诊断方法,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诊疗和操作中才能培养起来,闭门造车或照本宜科是不行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目前在中医学七年制实际教学中,普遍采用“基础一临床一实习”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1.4 专业学习有限,科研创新不足
中医学七年制拔尖人才培养目的是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质量人才。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作为中医院校中一个的特殊群体,不同于本科生,也有别于研究生,不是照抄照搬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不是五年制年限的延长和课程数的增加,而是对中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目前七年制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课程衔接、管理方式等方面,在五年的本科学习阶段中,实际学习医学的年限只有三年时间,因为要除去一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一年的本科阶段实习。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课程学习半年,这就要求七年制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研究生学习,临床实践学习一年,这就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想熟练掌握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则有很大的难度。在最后的半年里,他们在忙于毕业论文的设计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找工作,这样很难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容易使得他们放松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培养。④
2 培养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途径
2.1 重视中医经典,强化中医基础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和源头,学习经典是中医的特色,可以帮助后来者体悟中医理论中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流,不仅包含独特的中医理论、蕴含宝贵的经验,更是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一体的宝贵财富。建立了“阴阳五行”、“藏象五系统”、“五行六气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首先应注意不要操之过急,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要我们慢慢去啃,如《内经》在学习时可以在读每一章节时配合翻译书,历代名家的解读,还有网上视频可以配着看,切忌浮躁,学一点是一点,搞通一点。培养中医拔尖人才就要加强中医基本功,强化其对经典的掌握。因此,我校中医学院每年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月,国医节,读经典、用经典知识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经典的反复研读。
2.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科研能力
2.2.1 优化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课程是培养人才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心所在,是影响培养对象的直接因素。为了适应医疗市场实际需求的不同,迫切要求我们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所分设的专业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增强适应性及提高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我校共设置了四个层次的课程:首先是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是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课程,以使学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知识,强化中西基本功形成中医的学习体系。然后是临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临床的思维模式。最后是专业课程,根据不同方向的实际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如针灸推拿方向增设针灸和推拿方面的课程,如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等针推临床课程,骨伤外科方向增设骨伤方面的课程,如中医骨伤学、创伤骨科学、中医筋伤学等骨伤临床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临床特色。采用小班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模式,开展自主性学习,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将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2.2.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科研能力是在的创新思维中不断提高的,及早地给学生灌输科研思想,为学生科研能力打好基础。在第六学年,开设科研思路与方法、统计学方法等相关课程,组织有经验的教授进行与相关科研的讲座,对每1~2名七年制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指导中医七年制学生开始选择研究方向,阅读和整理相关综述,并在学期末组织开题报告,对其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捕捉能力,使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⑤从而巧妙地解决了七年制学生时间短的弊端,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和课题研究时间相一致,都达到一年半。
2.3 加强临床训练,突出个性化培养
中医学的实践性体现在,其理论、教学效果、价值均要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临床实践能力是培养中医临床型拔尖人才的关键。而临床教学质量是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因素,脱离临床而一味地理论教学往往容易出现问题。首先,让学生早期接触医学,精简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中医基础、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从而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从大一至大三每年暑假可以安排暑期见习,真正实现早临床。师承名医,少走弯路,缩短成才周期。名老中医以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经典与临证的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寻找中医方证对应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其次,对于中医拔尖人才管理采取基础和临床双导师制培养的小组式管理模式,不仅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同时还提高中医拔尖人才的科研与临床实践等能力。⑦研究生阶段学生可以向基础导师请教理论问题,还可以跟临床导师临床学习,跟小组老师请教其他问题,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而且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注释
① 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等.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9):952-954.
② 陈楚淘,李点,何清湖.中医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6):39-43.
③ 王岚,刘中兴,郭静,等.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J].中医教育,2014.33(3):56-58.
④ 李友白,郭胜伟,李爱民.中医学七年制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4(10):115-116.
⑤ 刘慧萍,喻嵘,葛金文等.基于研究性教学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62-63.
篇5
壮医学是传统的民族医学,但由于历史上社会生产实践背景,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而使壮医没有象其他传统民族医学一样的历史典籍、没有医疗经验和理论升华的典籍文献记录资料,这是这门课的产生的一个背景基础和背景缺陷原由。
二、把握壮医药学“口传心授”的主要传承方式
壮医药学是传统民族医学,必须具备一定符合其规律的传承性方式,由于壮医药学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决定了其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些传承内容主要体现在壮医药主要的医疗理论、药物功用认识、各科疾病诊断经验、治疗经验,壮医药各种特色疗法的经验传承上,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壮族自治羁縻及土司制度州县和一般州县(中央)并存,决定壮医药也不是正统的官方中医记录,因而壮医药主要流传在壮族聚居地区讲壮族语言的民间。“口传心授”方式决定了其不可能为繁杂的体系,而多为简洁、实用及经得起考验,这些知识内容是客观的传统壮医药,但多散播在民间,须采集挖掘整理,这是目前壮医药的重要工作。
三、壮医药学没有形成规范文字记录的原由
使壮医药的基础医药知识不系统、直观,而必须借助于壮医药的壮族文化背景进行内容支助、理解、说明;如社会生产水平较低实际和对鬼神信仰的精神实际是壮医“巫医同源、巫医并存”,即是壮医的深远文化背景;如一些画符、念咒、驱鬼、三道公庙等形式中寓含许多壮医药知识内核,如果舍弃了“巫”的形式,那么壮医就怕一无所在了,就否认其历史价值了。又如壮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文化反映着壮医药对流行病预防的重要成就。
四、壮医药社会历史的民俗、民族文化是壮医药经验和成就保留和保存的重要形式
并且这些反映着壮族人民以普及化形式或民俗形式或民族特质文化形式对实践认识到的最重要的壮医药知识、成就的记录和经历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客观记录;尤其反映了壮医药的保健和预防医药的历史成就。如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歌海节、赶圩文化、赶药市习俗,又如抛绣球、点天灯、花山石刻等体育锻炼预防保健形式;这些是壮医普及的预防医学的重要成就。另外,如壮药祛瘴法、群防隔离习俗等壮医药对流行病群防的重要普及知识成就。这些是壮医药传承不依赖文字记录外的较“口传心授”主要传授方式更高形式的开放传承形式,对壮医药很重要的知识尤其适合。
五、一个重要的实际是从壮民族的岭南地域和气候变化实际研究壮医药
这些地域和气候必然影响壮医的生活方式和影响决定着壮民族医药的历史医疗实践活动形式,是形成壮医药的基础。这一方面形成壮医药的生产毒药的基础、使用毒药的本能和历史上培育壮医药的解毒本能;这是壮医药的重要特色之一。故壮药多毒药、壮医善于使用毒药和解毒药,是壮医药的丰富医疗事实和实践经验基础;毒是壮医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最多的疾病,毒也是壮医外科学的实质纲领。由于壮族的地域、气候特色,使壮医“痧”、“瘴”、“毒”、“盅”、“风”、“湿”等地方病突出,并形成壮医疾病谱的基本纲领,且决定壮民外在活动频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壮医防治学重要的特色,即较注重外治方法,而内治方法较弱,即以外治为特色,并形成一系列的重要外治的特种技术;如壮医针法、壮医灸法,也催生了优秀的壮医挑治法、壮医刺血疗法和壮医佩药疗法等非常丰富的壮医外治疗法内容。壮医的地域环境特色和气候特点的影响,决定了壮医的发病观。中医的发病是正邪观,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较具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壮医更具体的实践环境是地域特点和气候特色,即南疆之域;邪气炽盛,阳气开泻,正气更易耗损,既表现壮地突出的“痧”、“瘴”、“毒”、“盅”、“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特色,也表现出明显的因虚致病特色,明显正气虚的特色,故壮医发病观表现更为明确病因的即明确而广泛的壮地毒虚病因的“毒虚致病观”。而这一具体的致病观从而决定了壮医治病的最基本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观。以这些治则为基础,去掌握壮医多种治疗方法的实质所在,如壮医针法更重在调气,壮医善用动物药以补虚,壮医更善用解毒药等。
六、壮医药知识保部分存在在中医典籍、地方志等记录当中
中医传统典籍中记录一些壮医药学成功典案或有巫文化特色的案例,壮族地域的地方志记录的壮医药成就、壮医药历史活动,以及诸多中药药典对壮药的记录,就是当今较直接的壮医药知识成就记录。但这些内容较少,不代表壮医药学主体。另外,壮医药学的文献考古工作对壮医药知识的佐证,故文献考证是壮医成就的重要佐证形式,以证明壮医的历史真实性、存在性和历史技术水平,也佐证一些目前中医药技术的起源。诸上所论壮医药各方面的特色提示在壮医药概论教学中,除按现在教材内容分类章节讲授主体形式基础上,在合适的地方也宜穿插一些知识要点的如壮民族文化、民俗、地域特色、民族特异性、自治政府卫生政策、口传心授等主题的专题讲授,以丰富知识背景。
七、在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诸方面的佐证壮医药的存在形式和客观事实后
结合壮族地域气候特点的发病观和疾病谱基础;并在中医药文化渗透基础上和无文字记录便于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上;可以理解壮医理论体系的历史概况,至少应该简捷、易理解、易解释,故形成“三气同步观”、“壮医生理病理观”、“壮医的三道两路观”,以及壮医理论基础上的客观指征如目诊、甲诊、腹诊等壮医的诊断学基础。这些理论隐约可见于壮医的传统历史中,但较多具体成形的壮医理论也只有30年以内,如何理解其历史必然性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但至少相较于中医的观点,其肯定有特异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如“三气同步观”形似中医的“天人相应”观,但在具体的解释病情和说明治疗时使用得更广泛和具体。壮医的“巧坞主神”理论较中医五脏主神更具有壮医特色,也更符合“脑主神明”现代简明之说。“三道二路说”更符合壮族的历史传统,远较中医经络腧穴容易记录,易于口传心授等。了解这些概念的壮族历史地域特色是增加肯定壮医理论的基础,达到本课程教育目的。如上,壮医药医疗实践的地域特点决定的“毒病说”,就说明了壮医基于外邪所致的地方病“痧”、“瘴”、“毒”、“盅”、“风”、“湿”等主要疾病谱,而当今壮医基本理论的建立,如三道两路理论,就补充了壮医基于外邪所致的传统地方病外的壮医杂病辨证体系,即三道病、二路病,也补充了可适用于壮医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儿科等各科杂症辨证。另外,壮医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壮医基本属性,决定着壮医的地位和水平,又决定了其发展状态,如历史上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政策既是促进壮医发展因素又是阻碍壮医发展的因素,决定壮医的总体水平不及中医,但又保持了壮医药特殊方面的先进性,以及壮医药的民族特异性,因而决定了壮医在历史上作用、水平和地位。
八、注重中医药、壮医药的比较研究,肯定壮医药的民族性、特色性和传统性
“壮医药学概论”是壮医药学的入门教程,也是壮医药学各论中引用较多或占较大份量的素材,其份量远较“中医学导论”之于中医学各论中素材多,故其在壮医药学中的地位不光是一门专业思想启蒙教程,更是一门壮医药学知识简编读本,也是其他专业壮医药学的普及读本,在壮医学药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深入了解该课程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民族背景和基础知识,就基本上算得上较具素养的壮医师了,各个方面内容自然延伸、丰满为现在壮医药学各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因而,也就很利于更深入的壮医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树立稳固的壮医学专业思想。如注意以上诸方面线索的知识组合,并注意丰富、丰满医药背景知识,寻找更多的可视教材的支持,注意讲授的技术、艺术,仍不失为内容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一门课程。
九、学习掌握的壮医药学概论壮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传统性
最终要从各方面理解、说明并落实现在已成型的壮医学的成就和形成基础的理解、认识,坚定对目前成形状态的壮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的认同,更坚定壮医药学专业的专业思想基础。同时为找到壮医药理论和学科建设进一步系统挖掘整理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壮医药学概论”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普及壮医药学知识、巩固专业思想、坚定发展壮医药学的教育基础任务,达到科学整理挖掘多门壮医学新的科学教材和更系统的壮医学科学理论。
十、结语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兴.中成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75-77.
[3]刘彩霞,孙杰.案例教学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153-154.
[4]张冰冰,石岩.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4.
篇7
摘要:
中成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辨病不辨证、忽视中成药不良反应和毒性、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中成药均衡比例失调等问题,导致中成药疗效下降或出现安全风险。本研究通过对中成药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为中成药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
冠心病;中成药;辨证论治;临床合理用药;均衡;安全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加强,中成药凭借其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多靶点、多效应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资料显示[1],最近十年来,中成药销售额占我国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3.7%增加到25%,增幅近一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用药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病种,可达到36%[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病人数激增,我国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市场规模也逐年增长。然而在“繁荣的背后”,CHD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只辨病不辨证、忽视中成药不良反应及毒性、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等。这些问题可造成中成药疗效下降,甚至加重病人病情。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冠心病病人辨证应用中成药的常用原则,以期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1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中成药的使用应当以辨证论治为依据,遵循“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弊。然而临床上大多数西医中医理论知识薄弱,违背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现象突出。据调查,刘慧文等[3]对某西医医院干部中药房24840张处方的点评显示,西医使用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占26.65%。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显示:中医师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29.1%,但西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70.9%,是前者的2.44倍[4]。部分医师往往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简单用于临床,例如黄芪甲苷在黄芪中含量最高,药理作用广泛,尤其在心血管方面作用突出。研究显示[5],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细胞纤维化来改善心肌重塑,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黄芪甲苷还可以改善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有降低血压,逆转压力过载引起的血管肥厚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的作用。这使得部分医师见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即选用含黄芪的中成药,而忽视了八纲辨证的重要性。中药黄芪性温,气薄味厚,善补气升气,治胸中大气下陷,为补中气之要药,不适合实证、热证明显的CHD病人。不仅如此,病人在药店选择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时也存在盲目性,心绞痛中医病机可分为不通则通,不荣则通。如为阴寒凝滞型的心绞痛,冠心苏和丸较合适,而治疗气阴两虚证的生脉饮口服液则不适合选用。
1.2忽视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因而中成药重叠使用,随意加大剂量、延长治疗时间,忽视安全性指标监测等现象频发,造成了不少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例如,心血管中药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然而乌梢蛇、全虫、水蛭、蜈蚣等虫类药的过敏发生率很高。冠心苏合丸中的青木香,其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文献报道[6],规定剂量的冠心苏合丸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往往起病隐袭,发现时绝大多数病人已进入慢性肾病5期。龙小华等[7]报道CHD病人连续服用地奥心血康胶囊20d导致四肢麻木,考虑与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受体调控的Ca2+通道(ROC)及电压调控的Ca2+通道(PDC)有阻滞作用相关。王梅等[8]报道1例老年病人服通心络胶囊后出现严重腹泻,停药后症状消失,继续服药后症状再次加重。虽然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例数不多,但应引起重视。
1.3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如休克升血压时,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可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性,短时间内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9]。但是中成药和西药联用不合理时不但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例如,治疗高血压头晕、颈项强痛、冠心病的愈风宁心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然而本品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与含金属离子的西药(如碳酸钙、硫酸亚铁、氢氧化铝等)合用时可形成络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乐脉冲颗粒中的山楂中含有有机酸,不宜与含碱性成分的西药(如碳酸氢钠、胃舒平、碳酸钙、氨茶碱等)联用,否则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中西药的药效减弱或丧失[10]。冠心苏合丸含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若与西药碘化物、溴化物、硫酸亚铁等同用,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碘化汞等,造成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11]。速效救心丸为临床上常用中成药,但不适合心绞痛伴低血压的病人服用,更不适合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因为两者都具有降压作用,联合使用易造成血压进一步下降,导致脑缺血风险增加。
1.4CHD中成药均衡比例失调
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冠心病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八个证型。然而《中国药典》所载的68种冠心病中成药功效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然而冠心病痰瘀交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型同样为临床常见,但是治疗这类证型的中成药却寥寥无几。药物的均衡失调给临床医师及病人对症选择中成药带来诸多不便。
2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治疗CHD病人使用中成药时,按照CHD辨证分型论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一步辨证用药。
2.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可归于“胸痹”范畴。《金匮要略》对胸痹的病机归纳“阳微阴弦”。“阳微”即上焦阳虚,病为在心,关乎脾肾。因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生化之源。心阳非此不能生,非此不能发。“阴弦”即标实,不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等实邪积聚胸中,闭阻心脉而发病。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当泻,可用行气活血化瘀,辛散温阳,化痰逐饮之法;本虚当补,可用益气养阴、养心益肾之法。虽然CHD病机为本虚标实,但虚实有轻重,用药亦有区别。例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或滴丸、血府逐瘀胶囊、乐脉颗粒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多用于气滞血瘀证者;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在大队的活血化瘀药中含有黄芪、人参成分,适合血瘀重兼气虚证者。补虚类中成药如舒心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少佐红花、当归等活血药,补而不滞,适合气虚重兼血瘀证者;补心气口服液、参芍片以补气为主,适合心气不足证者;心元胶囊以首乌补益精血,为君药,兼丹参活血、麦冬养阴,适合腰酸膝软、失眠盗汗,夜间胸痛、固定不移的心肾阴虚兼血瘀证者。
2.2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川芎和丹参。现代药理研究两者都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2-13]。然而传统中医认为川芎,味辛性温,气厚味薄,浮而升,气善走窜,善“上行头目,下通血海,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对于心肌缺血伴头痛,四肢不温者更合适;丹参,色赤味苦而性寒,气平而降,善调经水。对于心烦、失眠、血热瘀滞证者更适合。中医认为心绞痛有寒凝血瘀所致的“寒痛”与热郁血滞的“热痛”的区别,所以中成药整体组方亦有寒热偏性。例如,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芎、冰片组成,综合药性适中,可适用于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量大,丹参冰片都性寒,三七虽偏温,但在处方中的比例小,所以复方丹参片的整体药性偏凉,“热痛”的人服用效果较好;冠心苏和滴丸药性温热,只适合“寒痛”病人。
2.3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
古讲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剂型不同,缓急有别。例如,复方丹参滴片和复方丹参滴丸都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但剂型不同,有效成分亦不同。复方丹参滴丸的有效成分是丹参素,丹参素水溶性好,药理性更强,既可口服吸收,也可舌下含服,因此复方丹参滴丸多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复方丹参片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酮只能口服经消化道吸收,药效发挥缓慢,故多作为冠心病气滞热郁血瘀证的稳定期心绞痛用药。心绞痛发作期当选用芳香走窜类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药品化义》认为“香能通气,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芳香类中药辛温香燥,升散走窜,入心开窍,可以通达气血,窍开而神醒,是急救的首选药物[14]。现代研究表明[15-16],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芳香开窍药有抗炎、稳定斑块、抗缺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稳定期心绞痛期则不适合继续服用含芳香类药物的中成药,因久服能耗气伤阴。此期应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以行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补益气阴为主。
2.4三因制宜
首先,因人制宜。CHD以老年病人居多,老年人多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如胃黏膜萎缩、胃酸缺乏、肝代谢下降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并且老年人多病共存,要根据合并疾病,尽量选择一药多效的药物,一箭双雕,减少药物的使用数量。如冠心病伴中风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银丹心脑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伴高血压头晕的病人可选用愈风宁心片;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者可选用丹篓片、血脂康等;伴有心律失常者可选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肾功能不全病人慎用含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冠心苏合丸等。糖尿病病人应选用无糖制剂,胃溃疡、消化不良的病人应避免长期应用含虫类、冰片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滴片、通心络胶囊等。复方丹参片中冰片含量偏大,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因而对许多患有胃肠疾病,尤其是属于虚寒体质者可造成消化道不适症状;但是复方丹参滴丸中的冰片含量相对较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小,故临床选药时要结合病人体质及基础疾病灵活选药。第二,因时制宜。中医养生防病讲求“法于四时”、“合于阴阳”。夏季,阳盛之时,腠理开泄,应减少芳香温通类中成药的使用,避免伤津耗气助热生变;暑多夹湿,病人多出现恶心、纳呆等症状,滋腻类中成药应减少用量或适当配伍清暑化湿类中成药调理脾胃;冬季阴盛之时,阳气内敛,宜补益肝肾,藏精化气,可适当增加补益肝肾、养血藏精类中成药的使用;冬季易中寒,内传脏腑,益多选温经通络的中成药,温通血脉。第三,因地制宜。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如西北方偏寒,人群体型壮实,比较适合心宝丸这些含有(附子、肉桂、鹿茸)的中成药;而东南方偏温湿,人群体型瘦弱,适合复方丹参滴丸等性味偏凉的中成药。
3结语
中成药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合理使用问题将直接影响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病人的用药安全。临床医生应不断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遵循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本原则,灵活应用,切忌死板套用说明书功效,同时要注意监测药物安全指标。中成药市场应不断增加新药研制,扩大冠心病中成药功效范围,方便临床医师灵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成药优势,泽福广大冠心病病人。
参考文献:
[1]李晓玲,王香平,王育琴,等.六省区18家二级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使用情况调研[J].中国药房,2013(8):701-704.
[2]任萃文,张霞.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0):320.
[3]刘慧文.我院西医使用中成药现存的几点问题[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80-82.
[4]贺鹏,高素强,张碧华.卫生部北京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8,9(33):1102-1104.
[5]李香华,王洪新.黄芪甲苷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132-136.
[6]宋岩,姚凤华,张壹言,等.冠心苏合丸相关性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附27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205-208.
[7]龙小华,姚鲁也,陈淑良,等.地奥心血康胶囊致四肢麻木1例[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2):123.
[8]王梅,鲍建洲.通心络胶囊致严重腹泻1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1):61.
[9]袁洪文,袁今奇.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3,8(7):820-822.
[10]商志儒.防治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与西药合用配伍禁忌[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520-521.
[11]齐伟红,刘桂红,鲁永良,等.几种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2(7):167-168.
[12]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13]董凤彩.丹参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99-100.
[14]逄冰,刘文科,,等.芳香药物效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3,(18):1616-1618.
[15]许福会,曾南,彭希,等.芳香开窍药对小鼠急性缺氧损伤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5):72-74.